人物
时段
朝代

禮類
易類
小學類
春秋類
五經總義類
詩類
書類
經解類
四書類
 (鸿雁之什/)
 序鸿雁美宣王也万民离散不安其居而能劳来还
 定安集之至于矜寡无不得其所焉笺宣王承 厉王
 
衰乱之敝而起兴复先王之道以安集众民为始也
 书曰天将有立父母民之有政有居宣王之为是务 …… (第 1a 页)
 音义(劳力报反来力代反矜本又作鳏同古顽反徐/又棘冰反篇内矜寡同老无妻曰矜老无夫曰)
 (寡/)(正义曰作鸿雁诗者美宣王也由 厉王
衰乱万/民分离逃散皆不安止其居处今宣王始立能)
 (遣侯伯卿士之使皆就而劳来今还归本宅定止安/慰而集 …… (第 1b 页)
 (皆说安集之事序总言焉经序参差者叙述其次第/当然经主说安集为始先陈王殷勤为民然后本其)
 (未集各为节文之势故不同也笺正义曰由宣王承 厉王
衰乱之弊故民有离散以承此乱而起兴复先)
 (王之道以安集众民为始也衣物破坏谓之弊 (第 1b 页)
厉王/
坏乱天下使万民离散犹衣之弊然云汉云 (第 1b 页)
厉王)

 (
之烈者彼美宣王遇灾而惧灾非 (第 1b 页)
厉王
所致故不言/弊此离散由 (第 2a 页)
厉王
故言弊也烝民序曰周室中兴是)
 (兴复先王之道知以安集众民为始者以宣王据乱/而起明宣王先据散民不得民 …… (第 2a 页)
民知去无道就有道离/散不得所是无道明君安集之是有道也言去无道之)
(离散就有道之安集所兴一事耳不谓以 厉王
无道去/之宣王有道就之何则民离散者岂能逃出中国远避) (第 3a 页)
(厉王
也笺正义曰传既以之子为侯伯卿士故笺又解/传言侯伯卿士谓诸侯之伯与天子之卿士也毛知之) (第 3a 页)
使破坏然椓如椓杙之椓谓打之也)
  正月十三章八章章八句五章章六句
 序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笺当为刺 厉王
作诂训
 傅时移其篇第因改之耳节彼刺师尹不平乱靡有
 定此篇讥皇父擅恣日月告凶正月恶褒姒灭周此
 篇 (第 27a 页)
疾艳妻煽方处又幽王时司徒乃郑桓公友非此

 篇之所云番也是以知然音义(刺幽王毛如字郑改/为刺 厉王
从此至小)
 (宛四篇皆然节在结反父音甫后皇父皆同恶乌路/反番方袁反徐甫言反本或作潘音同韩诗作繁下) (第 27b 页)
 (同/)(正义曰毛以为刺幽王郑以为刺 厉王
经八章/皆刺王之辞此下及小宛序皆刺幽王郑以为)
 (夲刺 (第 27b 页)
厉王
毛氏移之事既久远不审实然以否纵其/实然毛既移其篇第改厉为幽即以为幽王说之故)
 (下傅曰艳妻褒姒是为 (第 27b 页)
幽王之事则四篇皆如之今/各从其家而为之义不复强为与夺笺郑以此篇本)
 (六月之上为刺 厉王
诗毛氏移之于此改厉为幽今/本其旧而为之说故云当为刺 (第 27b 页)
厉王
也作诂训傅者)
 (毛公也毛公汉初时人故谱云漠兴之初师移其第/作诂训傅时是汉初也其改之意已具于谱郑既 (第 27b 页)
言)
 (当为 厉王
又自检其證节刺师尹不平乱靡有定此/篇讥曰皇父擅恣日月告凶专国家之权任天下之) …… (第 27b 页)
 (受符厉倡嬖期十之世权在相又曰剡者配姬以放/贤山崩水溃纳小人家伯罔主异载震既言昌受符)
 (为王命之始即云期十之世自文数之至 厉王
除文/王为十世也剡与家伯与此篇事同山崩水溃即此)
 (篇百川沸腾山冢崒崩是也如此中候之文亦可以/明此 (第 28b 页)
厉王
但纬候之书人或不信故郑不引之郑)
 (检此篇为 (第 28b 页)
厉王
其理欲明而知下三篇亦当为刺 (第 28b 页)
厉/王
者以序皆言大夫其文大体相类十月之交雨无)
 (正卒章说已留彼去念友之意全同小旻小宛卒章/说怖畏罪辜恐 (第 28b 页)
惧之心如一似一人之作故以为当)
 (刺 厉王
也王肃皇甫谧以为四篇正刺幽王孙毓疑/而不能决其许曰毛公大儒明于诂训篇义诚自刺)
  (第 28b 页)
(厉王
无缘横移其第改为幽王郑君之言亦不虚耳/是以惑疑无以断焉窃以褒姒龙齝之妖所生褒人)
 (养而献之无有私 (第 28b 页)
党皇父以下七子之亲而令在位/若此之盛也又尚书纬说艳妻谓 厉王
之妇不斥褒) …… (第 28b 页)
 (姒乂雨无正有周宗既灭靡所止戾之言若是幽王/既为犬戎所杀则无所刺若王尚存不得谓之既灭)
 (下句言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莫肯夙夜莫肯朝夕/庶曰式臧覆出为恶之言郑笺皆谓 厉王
流于彘之)
 (后于义为安是其言虽不能决而其意谓郑为长也/若如郑言毛诗为毛公所移四篇容可在此今韩诗) …… (第 29a 页)
(王时也郑以为当/刺 厉王
于义实安)
皇父卿士番维司徒家伯维宰仲允膳夫棸子内史蹶
维趣马楀维师氏艳妻煽方处傅艳妻褒姒美色曰艳 (第 35a 页)
煽炽也笺云皇父家伯仲允皆字番棸蹶楀皆氏 厉王
淫于色七子皆用后嬖宠方炽之时并处位言妻党盛
女谒行之甚也敌夫曰妻司徒之职掌天下土地之图
人民之数冢宰 …… (第 35a 页)
端首兼擅群职故但目以卿
士云音义(棸侧留反蹶俱卫反趣七走反注同趣马官/名楀音矩弓禹反艳馀赡反郑云艳妻 厉王)
(
后煽音扇说文作扇云炽盛也处一夲作炽炽尺/志反盛也嬖必计反朝直遥反下同擅市战反)(正/义)
(曰毛以 (第 35b 页)
牧誓文/亦如此注云以古贤之言为验是苦其不信故引古以)
(为證/也)
  荡八章章八句
 序抑卫武公刺 厉王
亦以自警也笺云自警者如彼 (第 11a 页)
 泉流无沦胥以亡音义(抑于力反密/也警居领反)(正义曰抑诗/者卫武公所)
 (作以刺 厉王
也虽志在刺王亦所以自警戒己身以/王之为恶将致灭亡群臣随之己亦沦陷故笺指而)
 (言之笺正义曰言无如泉 …… (第 11b 页)
 (十有五矣犹箴儆于国曰自卿以下至于师长苟在/朝者无谓我耄而舍我于是乎作懿以自儆韦昭云)
 (昭谓懿诗大雅抑之篇也抑读曰懿毛诗序曰抑卫/武公刺 厉王
亦以自警如昭之言武公年耄始作抑)
 (诗案史记卫世家武公者僖侯之子共伯之弟以宣/王三十六年即位则 (第 11b 页)
厉王
之世武公时为诸侯之庶)
 (子耳未为国君未有职事善恶无豫于物不应作诗/刺王必是后世乃作追刺之耳正经美 …… (第 11b 页)
 (出居政不由己虽欲箴规亦无所及此篇彼意于义/亦同以此知韦氏之言为得其实若然自警者群臣)
 (为恶恐祸及已若前人已死则非祸所及而笺所以/责 厉王
之臣为武公自警者以人之得失在于朋侪)
 (武公虽非 (第 12a 页)
厉王
之臣亦是朝廷之士沦胥以败无世/不然冀望远彼恶人免其患祸虽文刺前朝实意在)
 (当代故诵习此言以自肃警 …… (第 12a 页)
 (离于其侧其意亦取楚/语为说与韦昭小异)

抑抑威仪维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传抑抑密也
隅廉也靡哲不愚国有道则知国无道则愚笺云人密
审于威仪抑抑然是其德必严正也古之贤者道行心
平可外占而知内如宫室之制内有绳直则外有廉隅
今王政暴虐贤者皆佯愚不为容貌如不肖然庶人之
愚亦职维疾哲人之愚亦维斯戾传职主戾罪也笺云
庶众也众人性无知以愚为主言是其常也贤者而为
愚畏惧于罪也音义(哲本又作哲亦作悊陟列反/智也下同则知之知音智)(正/义)

(曰此时 厉王
弭谤贤者佯愚言人有此抑抑然密审之/威仪维为德之廉隅矣言内有其德则外有威仪与德)
(之为廉隅也若外无威 …… (第 13a 页)
谓今 厉王
也兴犹尊尚也王尊尚小人迷乱于政事者
以倾败其功德荒废其政事又湛乐于酒言爱小人之
甚女虽湛乐从弗念厥绍 …… (第 15a 页)
同好呼报反嗜市志反效户教反索所白反)(正义/曰上)
(言用贤可使四方顺从此言今之不能也其在于今之 厉王
不能用贤之故而尊尚其小人使迷乱于政教以) …… (第 15a 页)
以比王将至于灭亡王既有)
(恶而臣亦同之是相率为恶武公惜其亡而戒之故知/戒群臣不中行者恐将并诛之也及 厉王
之出周召共) …… (第 16b 页)
子未除丧称小子下曲礼文引之以證/称王为小子之意在丧之称小子以其未理政事为无)
(知之辞下言亦聿既耄则 厉王
非复在丧但欲见王之/无知故假有丧之称以名之民劳云戎虽小子者言王)
(意以小子自遇非臣之/称君故笺不引 …… (第 24b 页)
亦)
(同令力呈反少时照反长丁丈/反莫音暮本亦作暮与音馀)(正义曰此又言王不/可教于乎此小子之) (厉王
其心未能识知于善否我非但以手携掣之我乃/亲示以其事之是非庶其睹之而悟也我又非但对面)
(命语之我又亲 …… (第 26a 页)
  抑十二章三章章八句九章章十句
 序桑柔芮伯刺 厉王
也笺云芮伯畿内诸侯王卿士
 也字良夫音义(芮如锐/反国名)(笺正义曰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武 …… (第 28b 页)
荫炎日则病此其下所息之民矣以兴王有明德天)
(下之民均得其恩若有群臣放恣损王之德则困若天/下之民矣今 厉王
之臣皆以放恣损王之害下民故使)
(天下之民不能绝已其心中之忧民所以不绝者以民/之丧亡之道滋益久长耳言 …… (第 29b 页)
之后均得其所谓俱蒙荫)
(覆病于爆烁谓苦于炎热也捋采是其人采之非荫先/薄故以喻群臣恣损王非王本恶也然 厉王
之恶实出)
(本心非必臣能损之初时亦无所善作者以君臣一体/助君为恶故归咎于臣以刺君耳传正义曰仓之为丧 …… (第 30a 页)
不止是丧亡之道滋益久长也传正义曰传以)
(荡荡上帝皆斥君王故以此亦斥王者笺正义曰笺以/倬为明大之貌此 厉王
暗乱不得称倬然彼昊天故易)
(传以天为上天此是/下民怨诉上天之言)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乱生不夷靡国不泯 …… (第 30b 页)
才刃反本)
(亦作尽同比毗志反又如/字下同广雅云频比也)(正义曰毛以为上文以丧/乱忧心此言可忧之事 厉)
(王
无道妄行征伐乘四牡之马骙骙然建旟旐之旂有/翩翩然在于道路常不息止王本用兵欲以除乱但伐)
(不得罪而乱 …… (第 31a 页)
其拒谏无谋故当至于灭亡传正义曰毖)
(慎释诂文笺正义曰以承上军旅之事故知谋为军旅/之谋慎为重慎兵事也 厉王
谋则失机师出多败为人)
(所陵故为乱滋甚日见侵削言其所任非贤也传正义/曰襄三十一年左传引此诗乃云礼之 …… (第 34a 页)
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是孔子大疾聚敛/之臣也礼记云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是聚敛之)
(臣臣之恶行者也以 厉王
贪而重赋敛故知所爱力民/其为已作力于民为君作力于人唯聚敛耳故知力民)
(代食是使聚敛作力之人代贤者食 …… (第 36b 页)
 (欲治此乱世使反诸正道是拨乱为治乱也遇灾谓/旱灾即经旱既太甚是也侧者不正之言谓反侧也)
 (忧不自安故处身反侧欲行善政以销去此灾也喜/于王化复行者 厉王
之乱王化不行宣王施布王化)
 (故喜其复行经称忧其旱灾为之祈祷即是王化行/也王之忧旱正为百姓是天下百 …… (第 47a 页)
 (进之/于上)
奕奕梁山维禹甸之有倬其道韩侯受命传奕奕大也
甸治也禹治梁山除水灾宣王平大乱命诸侯有倬其
道有倬然之道者也受命受命为侯伯也笺云梁山之
野尧时俱遭洪水禹甸之者决除其灾使成平田定贡

赋于天子周有 厉王
之乱天下失职今有倬然著明复
禹之功者韩侯受王命为侯伯王亲命之缵戎祖考无
废朕命夙夜匪解虔共尔位传戎大 …… (第 89a 页)
(之功功在治水故知治梁山除水灾谓治山旁之地有/水之处使成平田也又本韩侯受命之意宣王平大乱)
(谓平定 厉王
之乱政而命诸侯谓择诸侯贤者而命之/故有倬然之道者韩侯受命为侯伯也以其命之使干) …… (第 89b 页)
田定其贡赋于天子今韩侯居禹所治之地/修理其田供其贡赋于天子禹定其制韩侯奉行以此)
(为复禹之功也周有 厉王
之乱天下失职谓诸侯不修/臣职不贡赋也今有倬然著明之道复禹之功谓韩侯) …… (第 90a 页)
也其笾豆且然荣其多言行者以多为荣故言有且也)
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传汾大也蹶父卿士也
笺云汾王 厉王
(第 97b 页)
厉王
流于彘彘在汾水之上故时人
因以号之犹言莒郊公黎比公也姊妹之子为甥王之
甥卿士之子言尊贵也韩侯迎止于蹶 …… (第 97b 页)
是为王聘使之人故知卿士也笺)
(正义曰笺以汾作汾水之汾不得训之为大且作者当/举其实不宜漫言大王故以为 厉王
在汾因号 (第 98b 页)
厉王
为)
(汾王也左传称王流于彘于汉则河东永安县也永安/西临汾水故云在汾水之上以其久在汾地时人因以)
( …… (第 98b 页)
(丘公之等以二者足以明义不复遍引之也姊妹之子/为甥释亲文王肃虽申毛传以汾王为大王其意亦为) (厉王
之甥此无其文正以经称汾王是指他王也若是/宣王之甥当如上篇言王之元舅不宜别言王号故知)
(非宣王之甥宣 (第 99a 页)
王之前唯 厉王
耳故笺传之意皆以为 (第 99a 页)
厉王
传正义曰既言从之则祁祁如云是行动之貌故)
(以为徐靓也庄十九年公羊传曰媵者何诸侯娶一国/则二国往媵之 …… (第 99a 页)
之文也昔陈胜举兵称项燕命将本祖/古今有之笺义为长陈胜举兵者史记汉书皆有其事)
(十月之交皇父擅恣若为 厉王
则在此之先若为幽王/则在此之后皆相接连与此皇父得为一人或皇氏父)
(字传世称之亦未可知也敬之言警也者 (第 116a 页)
七行)令作今

毛诗注疏第十二(十二之二)


十月之交

考异古本经噂沓背憎沓作𠴲注皆同注当为刺 厉王
下有也 节彼刺师尹不平无彼字宋板同尹下有之
字 郑桓公友下有也 是以知然作是以知之然也
 日月之交会 …… (第 7a 页)
丁令反(同上)令作冷 艳馀赡反郑云艳妻 厉王
(九叶)
赡反下有美色曰艳毛云艳妻褒姒十字谨按已载郑
说亦当载毛说 煽说文作煽(同上)下煽作扇谨 …… (第 8b 页)
欲害于王身(十五叶右四行)宋板于作及
故韦召云(十六叶左六行)召作昭宋板同

小旻

考异古本注为刺 厉王
下有也 天下遍知下有之也
 回邪下遹辟下犹道下共有也 回辟作回僻 何
日此恶将止下有乎也 谋之善者不 …… (第 11b 页)
 能危亡也也上有已字 恐坠也宋板坠作队释文
(二十八叶)补脱兢兢已冰反恐也丘勇反恐队直类反本又
作坠下篇同疏潝潝至其上(二十三叶左一行)宋板其作乎
王肃读为幠(二十七叶右一行)幠作膴下幠大同存旧小是六
章其三章谨按以下同今本
补遗古本注如原泉之流行如下有彼字疏不肯与我
(二十四叶右七行)与作于

毛诗注疏第十二(十二之三)


小宛

考异古本序大夫刺宣王也宣作幽经题彼脊令脊令
作鹡鸰注同注为刺 厉王
下有也宛小貌下鹘雕下
高下并同 终不可得作亦终不可得也 发夕至明
下有也下传齐正下同 自持以胜下有之 (第 13b 页)
 (为辟王文王有声之称为王后江汉之称为文人初/不拘于谥也又如商颂称汤为武王称契为玄王文)
 (王有声称武王为皇王韩奕称 厉王
为汾王诗人之词类如此)或曰平王即平王宜
 臼齐侯即襄公诸儿事见春秋(春秋庄公十有一年/王姬归于齐左传 (第 44a 页)
  (审察其讥刺大雅则宏远而疏朗弘大体以明责/小雅则躁急而局促多忧伤而怨诽幽王小雅四)
  (十四而大雅惟二自大体者少也 厉王
大雅有五/而小雅惟四自小体者少也但文武成王正经也) (第 2b 页)
 (此望其外则未入也故曰君子攸跻言其方升也观/其内则已入也故曰君子攸宁言其既处也六章以)
 (下皆祷/颂之辞)
  斯干九章四章章七句五章章五句
   集传旧说 厉王
既流于彘宫室圯坏故宣王即
   位更作宫室既成而落之今亦未有以见其必 …… (第 21a 页)
   (仪礼之下管新宫当之/则此诗非宣王之诗矣)
   集说(李氏樗曰刘向曰周德既哀而奢侈宣王/贤而中兴更为俭宫室小寝庙诗人美之)
   (苏氏曰 厉王
之世乱而宫室败坏宣王谋所以/续其先祖先妣者盖筑其宫庙一则以为因其)
   (败坏而作新之也一则以为因 …… (第 21b 页)
 (章专言皇父之恶七章言小人在位天降之灾则天/变生于人妖也八章言已之忧劳而一篇之义终矣)
  十月之交八章章八句
   集说(曹氏粹中曰郑氏以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皆 厉王
之诗毛公作传时移其篇)
   (第在此而欧阳修苏辙陈鹏飞皆以其说为非/證据甚明当从本序○李氏樗曰唐书 (第 55a 页)
 (商之事故于章首不言文王以起发其意也○民始/皆庶几于善道后更化于恶俗言靡不为尽然之辞)
 (鲜有为少有之称文不同者容有君子不改其操故/言鲜以见之○严氏粲曰疾威者 厉王
所为而天实)
 (命之是天为此疾威天实为之则无所归咎然天亦/岂欲令 (第 2a 页)
厉王
为恶乎天生众民其命有不可信者其)
 (初皆善而其终鲜善是人自暴自弃非天使之然王/自不为善岂天赋予以恶 …… (第 2a 页)
 (之多辟非天命之本然人自失其初耳以起后章之/意○朱氏善曰此章正意在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二)
 (句夫自其初而言之人性皆善 厉王
之性亦文武成/康之性也而何不善之有及要其终而观之则文武) (第 2a 页)
 (成康若彼其仁厚而 厉王
若彼其㬥虐何也盖文王/性之者也武王身之者也成康困知勉行者也 (第 2b 页)
厉王)
 (
自㬥自弃者也惟其自㬥自弃也故与之言仁义之/言则拒之而不信与之行仁义之行则绝之而不为)
 (然则非天命 …… (第 2b 页)
 服事也(毛氏苌曰/服政事也)滔慢(王氏安石曰彊禦/掊克是谓滔德)兴起也力
 如力行之力(吕氏祖谦曰言/任之之坚也)○诗人知 厉王
之将亡
 故为此诗托于文王所以嗟叹殷纣者言此㬥虐聚
 敛之臣在位用事乃天降滔慢之德而害民然非其
 自 (第 3a 页)
为之也乃汝兴起此人而力为之耳

 集说(范氏处义曰贤者爱君不能自已以文王为周/之始王圣德尤盛故假其辞犹冀 厉王
闻之翻)
 (然悔过盖用意深矣彊禦掊克之人而在朝廷之位/服朝廷之事是天降滔淫之德为国之患王奈何起) (第 3b 页)
 (而力任之乎自二章以下皆设言商之过犹后世借/秦为喻也○辅氏广曰此章以下托为文王叹纣之)
 (词者盖 厉王
㬥虐诗人不敢直刺其恶故耳且 (第 3b 页)
厉王/
之虐大略似纣以谓与乱同事罔不亡也自古危乱)
 (之君率是㬥虐与聚敛之臣并用盖此两等人实相/须也非㬥虐 (第 3b 页)
则无以为聚敛之资非聚敛则无以极)
 (㬥虐之恶也滔德谓慢天之人即㬥虐聚敛之臣也/所以敢为㬥敛之事者只缘慢天故尔○朱氏善曰)
  (厉王
之恶贪㬥而已惟㬥也故所用皆彊禦之人惟/贪也故所用皆掊克之人曾是在位谓以之而居公)
 (卿百执事之位也 …… (第 3b 页)
 (则三公也○范氏处义曰曰背/曰侧小臣也曰陪曰贰大臣也)言前后左右公卿之
 臣皆不称其官如无人也
 集说(辅氏广曰此又承上章怨谤而言 厉王
资禀既/㬥虐矣而又用㬥虐之人盛其气力以肆行于)
 (中国方且敛众怨而自以为德焉此皆由不明在我/固有之 …… (第 5a 页)
 而其君先为不义以自绝于天莫可救止正犹此尔

 殷鉴在夏盖为文王叹纣之辞然周鉴之在殷亦可
 知矣(欧阳氏修曰非独周之鉴殷殷之/鉴夏后之兴者当又鉴 厉王
也)
 集说(孔氏颖达曰此意欲 (第 8b 页)
厉王
以纣为鉴改修德教/故也○称人亦有言者以古贤之言为验是苦)
 (其不信故引古以为證也○范氏处义曰人主者 …… (第 8b 页)
 (公爱君之心犹惓惓未已故于卒章谓不独商如此/夏之亡亦如此也使商能以夏为鉴则商不亡矣言)
 (商又言夏冀 厉王
之必信也○朱氏公迁曰根本之/实指国家天命言○陈氏推曰此总括上数章直指)
 (其祸乱之原而示/以当鉴戒 …… (第 8b 页)
 集传赋也今武公自言已今日之所为也兴尚也(郑/氏)
 (康成曰兴/犹尊尚也)女武公使人诵诗而命己之词也后凡言
 女言尔言小子者放此(问抑诗东菜硬要做刺 厉王
中/缘以尔汝字碍朱子曰如幕)
 (之辩人反以女为叛台中之评人反以/女为倾等类亦是自谓古人此样多)湛乐 …… (第 12b 页)
   (撰然则苞学韩诗者也/○梁氏益曰包一作苞)言武公行年九十有五
   犹使人日诵是诗而不离于其侧然则序说为
   刺 厉王
者误矣 (第 23a 页)
   集说(朱子语类抑小序卫武公刺 厉王
亦以自/警不应一诗既刺人又自警之理以史记)
   (考之武公即位在厉王之后宣王之时说者谓/是追刺尤不 …… (第 23b 页)
  (云汉言其心也无是心安得有是功哉○沈氏守/正曰或曰三年馀一年之食九年馀三年之食遗)
  (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舍此周制也先时无备临/变而君臣同忧是弃本而修末也盖云汉承 厉王)
  (
之后百物凋弊有/不可得为者耳) …… (第 46b 页)
 (税赋之画一皆在其中矣此即黍苗篇所云平原隰/清泉流之事○韩奕言实亩实籍江汉言彻我疆土)
 (而此言彻申伯土田盖自 厉王
贪㬥而彻法坏尽矣/宣王中兴之美此亦可见其一也○王氏志长曰宣)
 (王于申伯庆以土地俾式南国倚赖至矣至 …… (第 50b 页)
 集传赋也此言韩侯既觐而还遂以亲迎也(何氏楷/曰于蹶)
 (父所居行亲迎之礼蹶父为周/卿士意其采邑必在王城外也)汾王 厉王
(第 69b 页)
厉王
流 …… (第 69b 页)
 (锡命韩侯而因道其娶之盛其意盖在于此而王室/尊安人情暇乐亦莫不在其中矣○辅氏广曰此章)
 (言韩侯觐礼既毕而遂就王国亲迎以归也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由是推之则蹶父者 厉王
之)
 (婿又周之贤卿士也此言韩姞家世之贵盛也韩侯/迎止于蹶之里蹶父时为卿士其里必在京师也此)
 ( …… (第 70b 页)
   (时大邦畏其力小邦怀其德朝觐会同无敢失/时征伐诛讨莫不如志爵赏有度锡命有礼夫)
   (岂以是为盛哉天子之事固如是也至于 厉王/
王室衰微诸侯肆行赏罚不行于上则褒美申)
   (伯为可嘉锡命不行于下则锡命韩侯为可嘉/也○黄氏震曰宣 (第 74b 页)
  (心仁爱之欲止其乱故出异灾以谴告冀其恐惧/而修省也○严氏粲曰项氏曰正月将乱之时君)
  (子忧之雨无正既/乱之后君子去之)
 ○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郑氏康成曰当为刺 厉/王
作诂训传时移其篇)
  (第因改之耳节彼刺师尹不平乱靡有定此篇讥/皇父擅恣日月告凶正月恶袖姒灭周此篇 …… (第 18b 页)
  (妻煽方处又幽王时司徒乃郑桓公/友非此篇之所云番也是以知然)

  集说(范氏处义曰小雅无 厉王
之诗郑氏以为十/月之交雨无正小旻小宛 (第 19a 页)
厉王
之诗也毛)
  (氏作传迁其第因改之耳其说曰师尹皇父不得/并政袖姒艳妻不得偕宠番与郑桓不得同位先) (第 19a 页)
  (儒非之谓使师尹皇父番与郑桓先后共事袖姒/以色居位谓之艳妻其谁曰不可又谓韩诗之次)
  (与毛氏合案幽王八年以郑桓公为司徒安知其/前无番为司徒而四诗非 厉王
明矣窃尝详考之)
  (诗十月辛卯日有食之验之唐历在幽王六年一/也百川沸腾山冢崒崩稽之史记幽王二年三 …… (第 19a 页)
  辩说苏氏曰荡之名篇以首句有荡荡上帝耳序

  说云云非诗之本意也
 ○抑卫武公刺 厉王
亦以自警也
  辩说此诗之序有得有失盖其本例以为非美非
  刺则诗无所为而作又见此诗之次适出于宣王 …… (第 49b 页)
  为失者史记卫武公即位于宣王之三十六年不

  与 厉王
同时一也诗以小子目其君而尔汝之无
  人臣之礼与其所谓敬威仪慎出话者自相背戾
  二也 (第 50a 页)
厉王
无道贪虐为甚诗不以此箴其膏肓而
  徒以威仪词令为谆切之戒缓急失宜三也诗词
  倨慢虽仁厚之君有所不 (第 50a 页)
能容者 厉王
之㬥何以
  堪之四也或以史记之年不合而以为追刺者则
  诗所谓听用我谋庶无大悔非所以望于既往之
  …… (第 50a 页)
  显晦疏密意味之厚薄浅深可以不待考證而判

  然于胸中矣此又读诗之简要直诀学者不可以
  不知也
 ○桑柔芮伯刺 厉王
(孔氏颖达曰书序云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武王时也)
  (顾命同召六卿芮伯在焉成王时也桓九年王使 …… (第 51a 页)
  (王朝常为卿士是畿内诸侯为王卿士也文元年/左传引此云周芮良夫之诗曰大风有隧且周书)
  (有芮良夫之篇/知字良夫也)
  辩说序与春秋传合
 ○云汉仍叔美宣王也宣王承 厉王
之烈内有拨乱 …… (第 51a 页)
  (立其国亲谓亲其身也褒赏者赐赉之名也○黄/氏櫄曰建国封侯褒德赏功帝王之常典何诗人)
  (以是为宣王美也自文武成康之纪纲文章荡坏/于 厉王
之手蓼萧湛露彤弓废熄而不用封建褒)
  (赏之政不行久矣宣王中兴举而用之盖申/伯有德宣王建之美申伯亦 (第 52a 页)
蜃云/祭祀共蜃器之蜃注云饰祭器是其祭器皆饰以蜃也)
(云兄弟有共先王者谓若鲁与周同承文王郑与周同/承 厉王
如此之辈与周同立庙是共先王也云定公十)
(四年天王使石尚来归脤者石尚天子之上士故称名/氏言来者自外之 (第 25a 页)
恶/事不言者郑举一边可知云道读曰导者取导引之义)
(故读从之云导者言古以剀今也者谓若诗陈古以刺/幽王 厉王
之辈皆是云倍文曰讽者谓不开读之云以)
(声节之曰诵者此亦皆背文但讽是直言之无吟咏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 (第 4a 页)
(者彘则 厉王
流于彘后为县名汉改为永安县按禹贡/既脩大原至于岳阳覃怀底绩至于衡漳注云岳阳大)
(原之南漳水横流入河 (第 20b 页)
   为诸侯至鲁僖公七年始书小邾子
楚 芊姓子爵自熊绎始受封八世至熊渠立其长子
  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
  此僭王之始也又八世至熊仪是为若敖又二世
  至 熊眴
(第 8a 页)
鼢冒
又一世熊通是谓楚武王武王
  十九年入春秋 (第 8a 页)
 (封六世至熊渠立其子康为句亶王红为鄂王执庇/为越章王此僭王之始又八世至熊仪是为若敖又)
 (二世至熊朐是为 鼢冒
又一世至熊通是为武王武/王十九年入春秋侵随于桓之六年吞诸侯于桓之)
 (八年围鄾败邓于桓之九年盟贰轸 (第 28b 页)
 (也/)
楚人秦人巴人灭庸
(左传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师于大林又伐其/东南至于阳丘以侵訾枝庸人帅群蛮以叛楚麋人帅)
(百濮聚于选将伐楚于是申息之北门不启楚人谋徙/于阪高蔿贾曰不可我能往寇亦能往不如伐庸夫麋)
(与百濮谓我饥不能师故伐我也若我出师必惧而归/百濮离居将各走其邑谁暇谋人乃出师旬有五日百)
(濮乃罢自庐以往振廪同食次于句澨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方城庸人逐之囚子杨窗三宿而逸曰庸师众群)
(蛮聚焉不如复大师且起王卒合而后进师叔曰不可/姑又与之遇以骄之彼骄我怒而后可克先君 鼢冒
所)
(以服陉隰也又与之遇七遇皆北唯裨鯈鱼人实逐之/庸人曰楚不足与战矣遂不设备楚子乘驿会师于临) (第 53a 页)
之不易祸至之无日戒惧之不可以怠在军无)
(日不讨军实而申儆之于胜之不可保纣之百克而卒/无后训之以若敖 鼢冒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之曰民)
(生在勤勤则不匮不可谓骄先大夫子犯有言曰师直/为壮曲为老我则不德而徼怨于 …… (第 4b 页)
 (典故绝而不书同之/夷蛮以息求名之伪)若楚若吴若徐皆自王降而称
 子(史记楚世家周夷王之时王室微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熊渠立为王 厉王
暴虐熊渠畏其伐去王) (第 46b 页)
 (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场修其土田险其走集亲/其民人明其伍候信其邻国慎其官守守其交礼不)
 (僭不贪不懦不耆完其守备以待不虞又何畏矣诗/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无亦监乎若敖 鼢冒
至于武)
 (文土不过同慎其四竟犹不城郢/今土数圻而郢是城不亦难乎)
(癸敬王/未二年)二十有四年( (第 21b 页)
 绥爰有众言谕其迁都之意以慰其心而安此有众

 之情也
曰无戏怠懋建大命
 楚庄王训其民以若敖 鼢冒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箴
 之曰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盖创业之君其艰难险阻
 以遗其子孙有永之业者无非率民以勤苦 (第 25b 页)
 其业然后可以享其成简则吏称其职恤其民安其
 业此致治之成绩也故文侯之命以是终焉苏氏论
 此篇以谓春秋传曰 厉王
之祸诸侯释位以简王政
 宣王有志而后效官读文侯之命知平王之无志也
 予窃以为不然夫子定书录文侯之命于 (第 10a 页)
文王之庙矣此外有武宫炀宫
诗又有閟宫而哀公之时桓僖犹亲尽不毁致烦天谴
昭十八年郑使祝史徙主祏于周庙为 厉王
庙是郑亦
有周庙矣此春秋之庙制也称祖之法蒯聩称文王为
皇祖康叔为烈祖襄公为蒯聩之祖灵公之父则称为
(第 168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