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地理類
類書類
藝術類
雜家類
小說家類
儒家類
  前人
  寄西掖诸友       明汪广洋
  读杨宫詹与屠太宰论事劄子  沈周
  同寅章德懋 黄仲昭
庄孔易以言事去职为之太息书此自示不寄三人    倪岳
  解嘲诗           屠滽
  太安 ……,当此热心胸。陈乞惟恐后,剀切期必从。皎皎歌白驹,一往无留踪。江湖渺吾忧,其言不可终。
《同寅章德懋 黄仲昭
庄孔易以言事去职为之太息书此自示不寄三人》倪岳
悠悠往事不堪论,默默穷愁泪暗吞。敢向明时伤远谪,独怜
言者,劾之,请告归。
词臣以谏诤著誉者,如修撰罗伦疏,争李贤不宜,夺情起复贬福建市舶副使,编修章懋。 黄仲昭
检讨庄昶,疏言上元张灯赋诗非盛,德事,又时四方多,故乞将烟火一切停罢。以省烦费充兵饷,忤旨各廷杖。调 ……以名上。上曰:赐君子小人不同日,且待别日。
成化三年,以明年上元张灯命翰林院词臣。撰诗词,编修章懋, 黄仲昭
检讨庄昶,上疏言,翰林之官以论思代言为职,虽曰供奉文字,然鄙俚不经之词,岂宜进于君。上固不可曲,引宋 ……事,一切禁止。上怒,命杖之谪懋昭武知县仲,昭湘潭知县昶桂阳州,判官各调。外用已而谏官为之申理,乃改懋 仲昭
南京大理寺,评事昶南京行人司,司副,自此翰林之官重矣。
戒,致仕尚书王恕、王竑、李秉,俱才德高茂,志节忠贞。去任侍郎谢铎,编修张元祯,检讨陈献章,佥事章懋, 评事黄仲昭,
俱学有渊源持论公正御史强珍、徐镛、于大节,给事王徽、萧显、贺钦,员外林俊,主事王纯,俱忠勇敢言,直节
品第众皆服无后言
《周孟中传》:孟中,字时可。历广西提学副使。孟中两督学政,以正学勖士,士皆向风。 《黄仲昭
传》: 仲昭,
名潜,以字行,除江西提学佥事。严明无所假借,诲士必于正学。士莫不率服其教。久之,再疏乞休,日事著述,
   彭纲
  苏章       周轸
  李旦       王纯
  章懋       庄昶
   黄仲昭      
彭韶
  虎臣       邹智
官常典第六百九十三卷
谏诤部名臣列传二十二
明二
邹缉
按《明外史 ……章懋
按《明外史本传》:懋,字德懋,兰溪人。成化二年会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明年冬,授编修。宪宗将以元夕张灯,命词臣撰诗词进奉。懋与同官 黄仲昭
、检讨庄昶疏谏曰:顷谕臣等撰鳌山烟火诗词,臣等窃议,此必非陛下本怀,或以两宫圣母在上,欲备极孝养奉其 ……庄昶
按《明外史本传》:昶,字孔旸,江浦人。自幼豪迈不群,嗜古博学。举成化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翰林检讨。与编修章懋、 黄仲昭,
疏谏内廷张灯,忤旨,廷杖二十,谪桂阳州判官。修撰罗伦先以言事被黜,时称翰林四谏。寻以给事中毛弘、御史 ……疾。明年乞身归,部臣不为奏。又明年京察,尚书倪岳以老疾罢之。居二年卒,年六十三。天启初,追谥文节。 黄仲昭
按《明外史本传》: 仲昭,
名潜,以字行,莆田人。性端谨,年十五六即有志正学。登成化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与章懋、庄昶同以直谏被杖,谪湘潭知县。在道,用谏官言,改南京大理评事。两京诸司隶,卒率放还,而取其月钱,为故事,惟 仲昭
与罗伦不取。御史纵子弟取赂,刑部曲为地, 仲昭
驳正之。有群掠民妇转鬻者,部坐首恶一人, 仲昭
请皆坐。连遭父母丧,不离苫块者四年。服除,以亲不逮养,遂不出。弘治改元,御史姜洪疏荐,吏部尚书王恕檄
年,入贺万寿节,中途闻免贺,遂止不进。疏请三年之内,诸庆典皆勿行。报闻。调湖广左参议,卒。沂明经术, 黄仲昭
、蔡清皆与游,士大夫乐称道之。
刘概
按《明外史·汤鼐传》:概,济宁人。以进士。除寿州知州,毁境内淫
辄啜粥怡然行吟如故。竟寿考以终。
邹贤
按《明外史本传》:贤,字恢才,安福人。为诸生,穷经履道,督学 黄仲昭
雅重之。登弘治九年进士,授南京大理评事。十五年,应诏,陈六事。十八年,又应诏,陈宪纲律例七事。时多不
广有灾税粮,册泰堪为鲁王。十一月,增云南、贵州乡试额。十二月,流贼入石康县,执其知县以去,编修章懋、 黄仲昭
简讨,庄昶上书言事,杖之,调外任。
四年正月,改章懋、 黄仲昭
、庄昶于南京,免外调。甲戌,月食。阴不救护。加李秉太子少保,进赵辅为侯。三月,命祀宋丞相李纲于邵武府
圣。庶几汤孙,底于嘉靖。
《培养君德疏》章懋
成化三年十一月,时内庭张灯,下词臣赋诗,翰林章懋谓庄昶 黄仲昭
曰:国家无事,海宇治安。内庭然灯,朝士踏歌。传之往史,已非盛事。此苏长公所以有疏,而深惜其君之不用也
 汪应蛟
 任道部艺文二〈诗〉
  延平书院         明方岳
  延平书院          黄仲昭
  谒龟山祠         何士麟
  谒龟山祠         张凤翰
 任道部杂录
学行典第一 ……心法,震吰斯道如雷轰。于今先生呼不起,水色水光尚如此。我来特荐藻蘋虔,山斗巍巍空仰止。
《延平书院》 黄仲昭
先生不可作,千载仰仪型。道脉承伊洛,心传在考亭。池涵新涨绿,碑蚀古苔青。坠绪今谁续,斜阳草满庭。
阳之正气,其色赤;阴之正气,其色黑。水,阳也,而其伏为阴。风,阴也,而其发为阳。上赤下黑,左青右白, 黄潜
于中宫,而五运流转。故有轮枢之象焉。水涵太一之中精,故能润泽百物而行乎地中;风涵太元之中精,故能动化
相继重修,有香火行粮地三亩。
灵感寺 在邑治东二十里马垒村,创建无考,隆庆庚午年历万历甲戌丙申年乡人 黄潜
重修。
兴胜寺 在邑治东二十里大兴村,创建无考,明成化丙戌历弘治癸亥至正德七年壬申僧明慧悟秀悟朗重修
名显,兵部尚书,墓在城北二十里,参政王士熙为铭。
史集贤墓 元人,名惟良,集贤大学士,墓在城南三里, 学士黄潜
为记。
樊侍郎墓 明人,名敬,兵部侍郎,墓在县南五里,正统间敕造,少师杨士奇为碑。
工部侍郎孙名时墓
闸记         揭徯斯
  至正河防记略       欧阳元
  博古堂记           黄潜
  东游记           杨奂
  重修颜庙碑记      明于慎行
  香山寺记       ……其精神胆气之壮,不惜劬瘁,不畏讥评,以报君相知人之明。宜悉书之,使职史氏者有所考證也。
《博古堂记》 黄潜
故翰林待制佥淮西江北道廉访司事申屠公,至元间名御史也。公平居无他好,玩惟见以古彝器、法书、名画。求售
 乡厉坛 在各乡共五十二所。城隍庙 在县南二十步。
忠孝祠 在学宫尊经阁右,旧为忠节祠。明弘治间提学 黄仲昭
改忠孝。祀隋李孝子、宋欧阳文忠、杨忠襄、杨文节、文信、国明、王省、王艮、尹昌、后增入王祯、李忠肃。
平之因弘旧基筑城。岁久圮,惟北门楼存。成化初,知县董瑄郑玺相继修之。弘治二年,知县章爵加以甓甃,提学 黄仲昭
有记。正德己巳,知府李敦行增高五尺,知县姚义于东门增月城,串楼,十有六。嘉靖戊戌,水冲西城,知县谷同
闽迁新社记       唐濮阳宁
  奏蠲漳泉兴化丁钱疏    宋蔡襄
  重修三山城橹记      明黄仲昭
  阳岐江改复旧路记     叶向高
  闽省海防议        王家彦
 福建总部艺文二〈诗〉 ……,下恤远民之苦,蠲放三州军丁钱,悉令依建州例,岁纳口钱,于生民性命,全活岂少也。
《重修三山城橹记》 明·黄仲昭
三山,古闽越国。自晋置郡,历代皆为藩镇重地。其城郭之设,盖已久矣。考之《图记》:闽越故在今藩署之北里 ……坚致牢密,殆又过之。始事于是岁七月,越二年十月,毕工。三山父老,咸喜大功之成,而役不及己也。爰走书属 仲昭
记之。窃尝观诸《易》曰:重门击柝,以待暴客。则城郭之设,圣人所以备豫不虞者也。人徒见孟轲氏谓地利不如 ……三山之民,既幸得公以安民为心,又幸为完其城郭为久安计,皆可喜无憾矣。惟其欲后人勿替引之,则未可必也。 仲昭
故不辞而为之记,以著公之功,且以警乎后之人。
《阳岐江改复旧路记》叶向高
闽会城之南,有江达于海,其
见楼阁层出,钟鼓铿然,榜曰罗汉院。入宿且失所在,因以名。山后造石塔于此。
云峰 旧有云峰院。邑人提学 黄仲昭
有访云峰诗。
文笔峰 西向为龟山院案山东向,与城中天妃宫正对,故俗呼天妃宫为文笔宫。
九峰 在囊山西 ……复旧观。中堰下原有岳公祠,弘治甲寅,知府王弼改祀于玉虚观,拨废寺田二十五亩,馀以供春秋之祭。邑人提学 黄仲昭
记。壬戌倭变祠俱燬。万历庚申,分守徐良彦因中堰旧址重建,并清复祭田之乾没者,下堰南岸有林尚书云同读书
,同知孙兰建尊经阁。十三年,御史尹仁命教授王镛饰两庑像。十五年,王镛析建,举人进士题名二碑。郡人提学 黄仲昭
记。嘉靖十年,诏改大成殿。
先师庙大成门曰庙门,撤圣贤像,立牌位,别建祠
于庙东,祀启圣公。建敬一亭
其所居,建祠祀之。
黄巩祠 在延寿里上生寺西。巡按聂豹改公立诚书院为后峰祠,有司春秋致祭。
理学明臣 黄仲昭
祠 在察院西偏。嘉靖间,巡按何维柏建于元妙观,壬戌燬。万历甲午建今所。
林云同祠 在大有仓内。万历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