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編年類
別史類
故事類
政書類
地理類
紀事本末類
史評類
目錄類
職官類
傳記類
載記類
詔令奏議類
正史類
雜史類
招呼迷唐使还居大小榆谷迷 唐既
还遣祖母卑缺诣
尚尚自送至塞下为设祖道令译田汜等五人护送至
庐落迷唐遂反与诸种共生屠裂汜等以血盟诅复 …… (第 38b 页)
唐恐乃请降信谭
遂受降罢兵 十二月迷唐等率种人诣阙贡献
十二年秋九月烧当羌豪迷 唐既
入朝其馀种人不满 (第 39b 页)
 术愈章法异者各令自说师法博观其义无令幽远

 独有遗失也
迷唐复叛寇金城郡兵击破之
 初迷 唐既
入朝(事具/前)其馀种人不满二千饥窘不立
 帝令还大小榆谷迷唐以故地不可复居辞不肯出
 校尉吴祉等促 (第 26a 页)
精又感黑龙而成)
史记帝孔甲立好方鬼神事淫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
之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陶 唐既

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孔甲赐之
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
求惧而迁去 (第 3a 页)
  发明(三代而下惟汉唐为盛其得天下亦略相似/然唐祖自即位以前皆书其名而沛公自起)
  (兵之后即不以名书之何哉沛公举兵诛无道秦/其名义甚正秦既不得而臣之则称以沛公宜矣)
  (若夫 唐公既
尊隋炀为太上皇又立其子而事之/则君前臣名固其理也纲目循名责实初非厚于)
  (汉而薄于唐要在读者/深 (第 21a 页)
 (迷 唐既
入朝其馀种人不满二千饥窘不立入居金/城帝令还大小榆谷迷唐以汉作河桥兵来无常故)
 (地不可复居辞不肯 (第 48b 页)
  (英彭之一二况望项籍之万分哉此所以知其未/易办也然天生英主各适其时要未容以槩论惟)
  (建德世充之死其是否则有可言者世充诚有罪/然 唐既
受其降则不可杀之彼亦自谓罪固当诛)
  (特秦王许臣不死其辞为甚直若建德则越境而/来又于陈擒之戮之宜 (第 49a 页)
  (拿将孰从而折衷耶纲目凡以地降者则书其叛/如侯景以河南叛附于梁之类是也凡褒赠之典)
  (特书之者皆忠义之士如赠颜真卿司徒之类是/也悉怛谋吐蕃之将以地归 唐既
不书叛至他时)
  (赠以右卫将军则又特书于策然则纲目之意固/予之矣此决断两词曲直之辩也夫维州唐之故 (第 28a 页)
  (唐于蜀/敌国也)
  发明(王衍已降矣不书蜀降人而书故蜀主者不/予唐人杀之也然则衍无罪乎衍荒淫失国)
  (则有之矣 唐既
受其降又安得率然无故杀之哉/彼自其先世据有土宇 (第 73b 页)
唐既
夺而有之又尝赐以)
  (裂土之诏今乃反夷其族则夫背/信食言曲不在彼是以书法如此)
唐主如关东李嗣源 (第 73b 页)
 作佐郎致仕
王氏(棐/)春秋义解(棐程氏本义作斐/)

  宋志十二卷
   佚
唐氏(既/)春秋邦典
  宋志二卷
   佚
 邹浩序曰 真淡翁
隐者也少举进士有能赋声已而
 用其伯父质肃公之荐仕州县一日不合意莞然笑
 曰道其在是乎拂衣以归遂闭关 …… (第 14b 页)
 默而成之之心观其默而成之之说则邦典之奥当
 自得之姑掇其大槩并翁之所以出处者发其端云
 翁唐氏名既字 潜亨
(第 15b 页)
真淡翁
绍圣四年
 陈振孙 (第 15b 页)
唐既
(第 15b 页)
潜亨
撰质肃之侄自 (第 15b 页)
真淡翁
(第 15b 页)
   议祀典三事疏
弘治四年南京左通政郑纪言三事
一古者天子有鼎献数因之我朝太庙所行似近简略
今拟初献乞皇上自行遍诣皇祖考前连进三爵毕则
读祝复位亚献皇太子长成亲王未之国者代之否则
贵戚大臣亦可终献则贵戚大臣或内阁儒臣亦可每
献数皆如初礼庶可以彷佛古人之九献矣
一孔子祀尤宜崇重自宪宗朝以祭酒周洪谟言笾豆

加十为十二佾数加六为八与十二冕服相称崇重之
意至矣但不加帝号者谓夫子周人当用周制其所谓
王乃天王之王非国王之王恐未为通论夫孔子虽生
于周而封王实始于唐周无帝号故有天王之称 唐既
有帝号则当时所谓王不过国王而已使孔子封于周
目为天王可也既封于唐乌可以周制诬之邪乞推宪
宗崇重之意易 (第 16b 页)
制止宜称王不必称帝犹之可也若谓孔子陪臣不当
称帝则非崇德报功之意矣善乎先儒罗从彦论之曰 唐既
封先圣为王袭其旧号可也加之帝号而褒崇之
亦可也夫礼惟称而已或者乃以周之陪臣为言岂知
礼者哉臣又按唐玄 (第 2b 页)
里实录云南唐在州城西偏西即吴冶城东
临运渎今天庆观东即其地国朝移郭下在城西北距
行宫三百步舆地广记云 唐既
改江宁为上元南唐复
析上元置江宁分治郭下
句容次畿县汉置属丹阳郡有句曲山其形如句字因 (第 14b 页)
   总序
自夏后氏传位于启商周因之皆立嫡长为世子至汉
高祖五年即皇帝位立子盈为皇太子而始有皇太子
之称然犹未行册拜之礼至明帝时礼文始著于史其

制则皇帝临轩百官会位皇太子当御座受册玺再拜
三稽首此皇太子亲受册于天子之始也北齐及 唐既
有临轩册授之典而兼有遣使内册之仪盖因皇太子
年有长幼而冠服制度亦各不同临轩册之者以其年
长可以行礼故 (第 1b 页)
   纳吉
唐皇太子纳妃既问名卜吉皇帝复临轩遣使者至妃

氏第纳吉既至妃第使者曰加诸卜筮占曰协从制使
某也纳吉主昏者曰臣某之子弗教唯恐不堪龟筮云
吉臣某谨奉典制再拜受雁又再拜其礼使者如问名
之仪宋既问名乃遣使至妃氏第曰谋诸卜筮其占协
从制使某告吉主昏者曰臣某之子憃愚惧弗克堪卜
筮云吉惟臣之幸臣谨奉典制其受雁礼使者皆与唐
同今拟国朝皇太子纳妃既问名卜吉皇帝御奉天殿
遣使纳吉其详见纳采仪注

   纳徵 唐既
纳吉遣使奉玄纁束帛乘马谷圭至妃氏第纳徵
既至使者曰制使某以玉帛乘马纳徵傧者入告主昏
者曰奉制赐臣以重 (第 5b 页)
礼臣某祗奉典常再拜稽首北面
受玉帛乘马又再拜其礼使者如纳吉仪宋遣使奉玄
纁玉圭至妃氏第使者曰卜筮不违嘉偶既定制使某
以仪物告成傧者入告主昏者曰奉制赐臣以重礼臣
某谨奉典制其受玉帛礼使者皆与唐同国朝皇太子

纳妃遣使备物纳徵其详见纳徵仪注
   请期 唐既
纳徵遣使者用雁请期至妃第使者曰询于龟筮
某月日吉制使某告期主昏者受命受雁一如纳吉之
仪宋遣使请期使者 (第 6a 页)
至妃第请曰涓辰之良某月某日
吉制使某告期主人曰臣某谨奉制再拜受雁其仪皆
与唐同今拟国朝皇太子纳妃纳徵讫遣使请期其仪
详见仪注

   奏告 唐既
告期后有司以特牲告庙如常礼祝文临时撰宋
告期后太史局择日差官奏告太庙景灵宫诸陵今拟
国朝皇太子纳妃既 (第 6b 页)
请期遣官以特牲告太庙其仪与
宗庙篇奏告仪同
   受册 唐既
告期遣使持节奉册宝玺绶车辂仪仗鼓吹掌严
奉褕翟衣首饰至妃氏第主昏者朝服出迎于大门之 (第 6b 页)
   纳徵
唐亲王纳徵之礼其日使者至妃氏大门外掌次者延
入次谒者引使者出次立于大门外之西东面主昏者

立于东阶下西面傧者进受命出请事使者曰某公有
嘉命贶室某王率由先典使某也以玉帛乘马请纳徵
傧者入告主昏者曰某王顺先典贶某重礼某敢不承
命傧者出告使者奉玉帛牵马者从入陈于庭使者与
主昏者揖入使者曰敢纳徵主人于阼阶上北面再拜
受束帛乘马其礼使者皆如问名之仪宋皇子纳夫人
其纳徵则命使者奉圭以椟及玄纁束帛诣夫人第曰
官占云言嘉耦既定制使某以仪物告成主昏者曰奉

制赐臣以重礼臣某谨奉典制其受玉帛礼使者与唐
同今拟国朝诸王纳妃皇帝临轩遣使奉玄纁玉帛至
妃第行纳徵礼其详见仪注
   请期 唐既
纳徵使者执雁诣妃氏第请期使者曰某公有赐
既申受命矣某王使某也请吉日主昏者曰既前受命
矣惟命是听其受雁 (第 7a 页)
 甚矣
汉孝和皇帝永元十三年春正月丁丑帝幸东观(以本/纪修)
秋八月己亥北宫盛馔门阁火(本/纪)护羌校尉周鲔击烧
当羌破之(本/纪)秋九月壬子诏田租刍藁半入(以本/纪修)冬十
一月丙辰诏缘边举孝廉(以本/纪修)鲜卑寇右北平渔阳(以/本)
(纪/修)戊辰吕盖请老十二月丁丑以光禄勋鲁恭为司徒
(以本/纪修)

汉孝和皇帝永元十四年春安定降羌反二月缮西海
郡徙金城西部都尉戍之(以传/纪修)
 解题曰陈瓘曰迷 唐既
死其子既降之后西海榆谷
 无复羌寇曹凤请乘此时建复西海郡可谓时然后
 言功垂立而不成惜哉事见通鉴(方 (第 21b 页)
   (县十五凤凰台记事云六朝旧城近覆舟山去/秦淮 里至杨吴时改筑跨秦淮南北周回二)
   (十五/里)
   上元(旧属润州唐光/启三年属升州)江宁(旧县改欧阳忞又曰 唐既
江宁为上元)
   (南唐复析上元置/江宁分治郭下)句容(旧属润州唐光/启三年𨽻升州)溧水(旧/属 (第 15a 页)
 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

 惧而迁于鲁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史记夏本/纪陶 唐既)
 (
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
 (使求惧/而 (第 1b 页)
  发明(纲目凡以地降者则书其叛如侯景以河南/叛附于梁之类是也凡褒赠之典特书之者)
  (皆忠义之士如赠颜真卿司徒之类是也悉怛谋/吐蕃之将以地归 唐既
不书叛至他时赠以右卫)
  (将军则又特书于策然则纲目之意/固予之矣此决断两词曲直之辨也)
 悉怛谋 …… (第 20a 页)
 裕胡氏则徇利而忘义矣昔晋荀吴围鼓鼓人请以
 城叛穆子弗许曰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悉怛谋为
 蕃将而降唐名为向化实叛臣也 唐既
弃其地则置
 之而已赠以官秩何名哉(尹氏以特书赠官为予唐/非是语详太和五年发明) (第 31b 页)
实录云唐县治在州城西偏西即吴治城东临运渎天
庆观东即其地宋初移郭下在城西北距行宫三百步
舆地广记云 唐既
改江宁为上元南唐复析上元置江
宁分治郭下至元十三年本县达噜噶齐吴德即以南
城外越城之侧故县尉司改置县 (第 13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