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政書類
地理類
正史類
史鈔類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八

  仁和 赵一清


  资水  涟水  湘水

  漓水  溱水

  资水出零陵都梁县路山

  资水出武陵郡无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三十九

  仁和 赵一清


  洭水  深水  钟水  耒水

  洣水  漉水  浏水  㵋水

  赣水  庐江水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卷四十

  仁和 赵一清


  渐江水 斤江水 日南水 (补)弱水

  (补)黑水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

  渐江水(一清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附录卷上

  仁和 赵一清


  水经三卷郭璞注 水经四十卷郦善长注(隋书经籍志)

  水经三卷郭璞撰 又四十卷郦道元撰( (第 1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释附录卷下

  仁和 赵一清


  洪适水经注碑录跋曰右东汉及魏正始以前碑见于
水经者如此周秦先汉刻石皆用篆故不录有不著岁
月 …… (第 1a 页)
  杨慎水经碑目引曰陆士衡曰碑披文以相质持此言
也以观于先秦两汉之石刻其辞用韵如刘熊碑末之

三诗皆四言费凤别碑石子才所制终篇皆五言尤为
奇隽披文之类也其叙事如边韶荥口碑刘靖碑可裨
史傅广遗逸相质之类也余尝录金石古文起三代讫
汉又观郦道元水经注博收古碑惜其不尽见撮取其
目而考评之以诒好古同怀云昧者揽未触手而辄强
言曰欧阳赵明诚所录已具矣斯非同怀之人知言之
选也请赐置之(本书)

   一清
按升庵节录水经注碑目编成一帙其孙宗吾 …… (第 2b 页)
   一清
按杨子可谓失言矣水经一书历古志记莫能
定为何人所作乃云桑钦姓名由道元而泯亦甚诬
矣道元历览奇书掇其菁 …… (第 8a 页)
数存乎哉先生涵泳圣涯
此特绪馀耳顾余何能测其浩瀚纵览之馀缮本而梓
之亦得以窃一勺之润(本书)

   一清
按盛夔无锡人号筠谷道人

  杨慎跋新刻水经注曰吴中新刻郦道元水经规制装
潢甚精但误字苦多矣误而相似 …… (第 10b 页)
理引申触类以施于政何患不地平而天成乎然则公
之刻此用意盖深远矣非规规小识所能测度矣(本书)

   一清
按何焯曰定陵黩货此序盖寓讽谏斯言诚然

  李长庚水经注笺序曰水经在杨用修时以为久湮搜
刻方始而去其 …… (第 18a 页)
载编首之下(本书)

   一清
按中尉为明宁献王权之诸孙曰石城玉奠堵
奠堵之诸孙曰石城镇国将军宸浫中尉宸浫之曾
孙也讳谋㙔字郁仪其父 …… (第 20b 页)
  钱曾郦道元注水经四十卷跋曰昔者陆孟凫先生有
影钞宋刻水经注与吾家藏本相同后多宋板题跋一
叶不著名氏余因录之其跋云水经旧有三十卷刋于
成都府学官元祐二年春运判孙公始得善本于何圣
从家以旧编校之才载三分之一耳乃与运使晏公委
官校正募工镂板完缺补漏比旧本凡益编一十有三

共成四十卷其篇帙小失次序先后咸以何本为正元
祐二年八月初一日记详观跋语是本在当时盖称完
善惜后人无翻雕之者余故备录以告世之藏书家(读书
敏求记)


   一清
按钱曾字遵王盖当时藏书家也有述告堂藏
书观所载无名氏跋语则知水经注宋初所行都非
足本故欧公集古录跋成 …… (第 23b 页)
  唐陆禋续水经(玉壶清话)


   一清
按天中记引其所载雉卵为蛟事第不见于簿
录亦莫能知其卷数也

  欧阳玄补正水经序曰金礼部即中蔡正甫作 …… (第 24b 页)
保庄者翁仲
石兽犹存昔尝过之有怀贤不胜之感公之行事则具
秘书少监郭长倩所述墓志铭(滋溪文集)

   一清
按蔡正甫金史有傅附其父松年后云有补正
水经五篇考元遗山中州集是水经补亡四十篇也
圭斋序云三卷盖补郦注 …… (第 27b 页)
(本书)

  张华郦道元卢照邻贾岛俱燕人刘荣嗣为京兆时
作四人碑记(客燕杂记)

   一清
按客燕杂记明陆启浤撰

  王质字景文其先郓州人后徙兴国博通经史与王阮
齐名阮每云听景文论古如读郦道 (第 29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一

  仁和 赵一清


  河水篇

  三成为昆崙丘(卷一一页七行)

   (第 1a 页)
一清
按赵𤦺美据尔雅三成上校补山字

  自宗周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卷一一页十七行)

   (第 1a 页)
一清
按全祖望校衍北字 (第 1a 页)
  径记绵禠(卷一二页一行)

  笺曰疑当作经记绵邈 一清
曰禠字不误易讼卦疏
云三见禠脱盖禠有脱义言经记岁远褫脱耳巨洋
水注云遗文沿褫其词例然也

  二尺六 (第 1b 页)
(卷一二页七行)

   一清
按二当作三淮南子校正

  望沬扬奔(卷一三页一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望全祖望校改作浮 (第 1b 页)
  尔雅曰色白(卷一三页七行)

  笺曰尔雅曰下当补河出昆崙墟五字 一清
按注上
文引山海经曰昆崙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故
节去尔雅之文以免重复朱氏欲补之未识古人裁
取之妙耳 (第 2a 页)
  施傍梯者凡渡七百渡梯已(卷一五页五行)

   一清
按黄省曾本傍作倚度梯二字倒互作凡度七
百梯(句)度已(句)于文义为顺 (第 2a 页)
  九驿所绝(卷一五页六行)

  笺曰法显傅作九驿所记谢兆申云驿当作译 一清
按谢说是也温水注引林邑记曰重九译而来旧唐
书张仲武傅李德裕铭云万里昆夷九译而通李商
隐诗云还期九译通 (第 2b 页)
九译所绝言道路险远无人行
迹也绝字义长

  二十许里方到县渡(卷一五页十行)

   一清
按汉书西域傅作二千馀里县度之度不从水 (第 2b 页)
  有白羊小步马(卷一五页十三行)

   一清
按汉书西域傅作有白草出小步马今补正

  又经蒲那河(卷一五页十八行)

  笺曰蒲法显傅作捕 (第 3a 页)
一清
按那下落般字黄省曾本
校增

  此水径流径摩头罗国(卷一五页十九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下径字衍文

  新头河经罽宾犍越摩河剌诸国(卷一六页四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摩河剌当作摩诃剌

  有拘夷那竭国(卷一六页十一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竭全祖望校改喝下同

  此树名婆罗树其树华名婆罗法也(卷一七页五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婆罗树当作娑罗树法当作祛祛是梵音

  竺枝自见之(卷一七页九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自孙潜本作目

  其水乱流于恒(卷一七页十一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乱流下落注字

  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千由旬(卷一七页十四行)

   (第 4a 页)
一清
按五千当作五十十六里为一由旬五千由旬
得八万里矣相距不应如是之远也

  王小夫人生肉胎(卷一七页十 (第 4a 页)
八行)

   一清
按王上黄省曾本有国字今校增

  端正殊特(卷一七页二十行) (第 4a 页)
一清
按特黄省曾本作好 (第 4a 页)
  但于城东作高楼(卷一八页四行)

   一清
按城东黄省曾本作城西上云城之西北三里
塔名放弓仗西字是也

  两手将乳(卷一八页八行)

  笺曰 (第 4b 页)
佛国记作两手搆乳按大集月藏经云牛㨌乳
时出醇净乳亦读若搆互相为用 一清
按孙潜云将
即捋字之讹诗诂云以指历取也本作寽音律说文
五指捋也从爪从又从一一者物也佛国记之搆乳 (第 4b 页)
义本难通朱氏又引大集月藏经㨌乳读若搆解之
失之愈远将捋字形相似捋字是也

  次东有申迦扇奈揭城(卷一八页十三行)

   一清
按注下文引法显傅曰恒水东南流径僧迦施
国南申迦当作僧迦

  佛下三宝阶国也(卷一八页十四行)

  (第 5a 页)
  一清
按三下落道字下文校增

  师子为吼怖惧心伏(卷一八页十八行) (第 5a 页)
  笺曰旧作怖效心诚 一清
按朱氏所引旧本即黄本
也何焯曰外道怖惧乃效诚伏之心何苦改之且朱
氏又引佛国记师子乃大鸣吼见證于是外道 (第 5b 页)
惧怖
心伏而退之文为证与注相符复载旧文致有异同
何也

  南接恒水(卷一八页十九行)

   一清
按南上落城字

  迸物助成(卷一九页十四行) (第 5b 页)
   一清
按孙潜云迸柳佥本作送

  迦维国(卷一十页二十行)

   (第 6a 页)
一清
按维下落卫字

  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卷一十一页一行)

  笺曰万一本作宫 (第 6a 页)
一清
按万字不误因果经云太子
身黄金色三十二相放大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迦维卫国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 (第 6a 页)
释道世
法苑珠林云便有一百万亿日月四百万亿三千者

略举其要故知华戎之判非易而详海内经云身毒
之国是轩辕氏居之郭氏云天竺国也以此而言天
地中央未为甚滥此则朱氏误矣

  以为天竺之中也(卷一十一页七行)

   一清
按天竺之中梁书天竺国傅作天地之中

  还以钱赎塔北三四百步(卷一十二页九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于文当重一塔字

  入谷搏山东南上十五里(卷一十二页十八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搏当作傅

  飞来绕菩萨三匝而去(卷一十四页九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而黄省曾本作西

  东向而坐(卷一十四页十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而黄省曾本作西

  钵投河中(卷一十四页十八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投当作没

  尼连水南流恒水(卷一十五页二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南流下落注字

  尼衢立树下坐(卷一十五页三行四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尼衢立全祖望校改作尼拘律

  于是西渡水于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卷一十五页四行)

  笺曰于字疑 (第 7b 页)
一清
按于字不当衍若去于字文义
不可通矣

  城南有卜祛兰池(卷一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有卜祛 (第 7b 页)
下兰池 一清
按孙潜本校衍下 (第 7b 页)


  佛不说戒处也(卷一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
按不孙潜本校改下

  大秦一名梨帝(卷一十五页二十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梨帝汉书西域傅作梨靬史记作梨轩

  释氏论佛图列山海经曰(卷一十六页六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吴琯本佛图下有调字

  粗以佛图调傅也(卷一十六页八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粗孙潜本校改祖

  不应何在敦煌南数千里(卷一十六页十三行)

  笺曰何疑作向 (第 8b 页)
一清
按非也何乃河字之讹

  后人假合多差远意(卷一十六页二十行)

  笺曰谢兆申云远当作违㙔谓意多差 (第 8b 页)
一清
按依
本文自通纷纷臆说终属辞费

  至若访地胍川(卷一十七页一行)

  笺曰若古本作欲 (第 8b 页)
一清
按古本即黄省曾本亦非不 (第 8b 页)
如仍旧

  不死树(卷一十七页八行)

   一清
按不死树下淮南子有在其西三字今补入

  倾宫旋室(卷一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旧本作倾宫掖室 (第 9a 页)
一清
按淮南子正作旋室不
得据误本以改古书

  黄水三周复其原(卷一十七页十三行)

   (第 9a 页)
一清
按原黄省曾本作源 (第 9a 页)
  洋水出其西北陬(卷一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
按据淮南子西北陬下脱弱水出自穷谷至于
合黎十字今补正

  则以髣髴近浮图谓之说(卷一十八页二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谓当作调浮图调即佛图调也

  在西海之戍地东海之亥地(卷一十八页五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东海黄省曾本作北海以西与北连戍与亥
近也 (第 9b 页)
  西南至承渊之谷(卷一十八页七行)

   一清
按至黄省曾本作近

  亦元气之所合(卷一十八页十一行)

   (第 10a 页)
一清
按合当作含

  方丈面各五千里(卷一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十洲记作方丈方面 (第 10a 页)
一清
按十洲记无下方字
与注所引正同不作朱氏所云

  上广(卷一十八页二十行) (第 10a 页)
   一清
按沈炳巽云据本书上广上落下狭二字今补


  渊精之阙(卷一十九页五行)

  笺曰十洲记作流精之 (第 10b 页)
一清
按道元所引犹是曼
倩原文朱氏所见则唐人避讳改易之书也

  五龙治在五方为行神(卷一十九页十九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行神上全祖望校增五字

  自不登两龙于云辙(卷一二十页六行) (第 10b 页)
  笺曰不疑作非 一清
按不字义亦通

  释氏西域傅(卷一二十页十六行)

  笺曰李克家云傅当作 (第 11a 页)
一清
按玉海引此注作傅
字盖傅记志之文古人通称耳

  非为二也(卷二一页七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为全祖望校改唯

  河水又西径罽宾国北(卷二一页十四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第 11a 页)
  河水又西径月氏国南(卷二一页十九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经

  又西径安息南(卷二二页五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六字是注混作经安息下落国字

  画革旁行(卷二二页六行)

  笺曰前汉书云书革旁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此误本汉书史
记是画字

  河水与蜺罗跂禘水同注雷翥海(卷二二页十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又西径四大塔北(卷二二页十四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释法显所谓竺刹尸罗国(卷二二页十五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竺刹尸罗黄省曾本作糺尸罗今校正

  又西径陀卫国北(卷二二页十八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陀卫上落犍字以法显傅
校增 (第 12a 页)
  又有佛楼沙国(卷二二页二十行)

   一清
按法显傅作弗楼沙国今改正

  王知钵缘未至(卷二三页四行)

  笺曰一本无钵字 (第 12b 页)
一清
按于文应有钵字

  佛图曰

  (第 12b 页)
一清
按佛图下落调字

  须菩提置钵在金杌上(卷二三页十三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瑞应本起经云梵释下侍四天王接菩萨身 (第 12b 页)
置金机上杌当作机

  佛牙袈娑顶相舍利(卷二三页十五行)

   一清
按袈娑之娑并当从衣不从女广韵袈裟胡衣
也下佛袈娑王城亦同此误

  捷陀越王城(卷二三页十六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捷何焯本校改揵

  佛到上浣衣处(卷二三页十八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佛到下落渊字全祖望校补 …… (第 13a 页)
  笺曰古本作西行可月馀日近可十日日所入也一
清按所谓古本即黄省曾本也是注原文校汉书西
域傅悉无舛讹无缘更引后人误本改易古书凡遇
此等皆所不取

  河水又东径皮山国北(卷二四页十七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至)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卷一四页 …… (第 13b 页)
  笺曰谢兆申云疑其一源以下至与于阗河合三十
字是注㙔按玉海引水经其一源以下至蒲昌海皆
经文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是注文 一清
按玉海所
引是也谢说非也朱氏既述深宁之言又存耳伯之
说请归画一无事两岐

  治西城(卷二五页四行) (第 14a 页)
  笺曰西城旧本作西域 一清
按杭世骏云西城见汉 (第 14a 页)
书西域傅作西域者误

  上多玉石(卷二五页四行)

   一清
按上当作土西域傅云于阗国多玉石师古曰
玉石玉之璞也一曰玉之似璞也

  沙行艰难(卷二五页六行) …… (第 14b 页)
  南城一十五里(卷二五页九行)


   一清
按何焯校改南城为城南

  又西北流注于河(卷二五页十二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南河又东径于阗北(卷二五页十四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于阗下落国字

  南河又东北径扜弥国北(卷二五页十七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南河又东径且末国北(卷二六页页一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兵俗略与汉同(卷二六页五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孙潜云兵当作其

  王自请天子曰(卷二六页十一行)

  笺曰据汉书西域傅脱一其字 (第 15b 页)
一清
按西域傅云丞
相将军率百官送至横门外祖而遣之王自请天子
曰不作其王也朱氏乃据黄省曾本托言汉书妄矣 (第 15b 页)
  王遵建节(卷二六页十七行)


   一清
按汉书作王尊不从辵王遵是后汉人见隗嚣


  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卷二七页四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三汉书西域傅作八

  南河自于阗东于北三千里(卷二七页九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东于二字当倒互

  禅善(卷二七页十一行)

  笺曰李克家云禅当作 (第 16a 页)
一清
按何焯云禅鄯音同 (第 16a 页)
通秦胡语异而讹不必改也

  北河又东北流(至)南河之北(卷二七页十二行十三行)

   一清
按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卷二七页十八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此下三句是引汉书南去上脱汉
书西域傅曰六字今补正

  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卷二七 (第 16b 页)
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无西字 一清
按汉书西域傅有西字朱氏 (第 16b 页)
妄引宋本

  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卷二八页二行)

  笺曰后汉书作涧傍有水可固 一清
按道元未曾徵
引范史不得据彼以规此也

  北河又东径莎车国南(卷二八页十七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河之东南径温宿国(卷二八页二十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之当作又南字当移在温 (第 17a 页)
宿国下

  北河又东径姑墨国南(卷二九页四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接下入姑墨川水注之于
文为北河又东径姑墨国(句)南入(句)姑墨川水注之

  导姑墨 (第 17b 页)
西北赤沙山(卷二九页五行)

   一清
按导上落水字

  治南至于阗(卷二九页六行) (第 17b 页)
一清
按治下脱南城二字汉书西域傅校补 (第 17b 页)
  故郭义恭广志(卷二九页十一行)

   一清
按广志下落曰字

  右二水俱东南流注此河(卷二九页十四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此当作北

  又东川水龟兹东北赤沙积梨南流(卷二九页十四行十五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东川水下落径字东北下落历字何焯校增

  有溉田五千顷以上(卷二九页十九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有全祖望校改可 (第 18a 页)
  其水东南注东川(卷二十页页五行)

   一清
按东川下落水字

  导于危须城西(卷二十页十九行)

   (第 18b 页)
一清
按城当作国下云国治危须城是也

  浑水斯涨(卷二十页二十行)

   (第 18b 页)
一清
按浑孙潜校改潭

  溢流为海(卷二十一页一行)

  笺曰古本作溢海为海吴琯本作溢流诸兆申据宋 (第 18b 页)
钞本作溢而为海是也 一清
按流字与海字俱从水
得其偏傍以意推之流字为近

  又西南流连城别注(卷二十一页五行)

   (第 19a 页)
一清
按西南流下落径字别注是引注之讹

  河水又东(至)而东注(卷二十一页十四行)

   (第 19a 页)
一清
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盖发田土所屯(卷二十一页十五行)

   (第 19a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发田土当作垡田士即屯田卒也 (第 19a 页)
  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卷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蒲海溢(卷二十一页十八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蒲下落昌字

  城基尚存而至元(卷二十一页十九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元孙潜改作大

  浍其岸岸(卷二十一页二十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岸岸当作崖岸 (第 19b 页)
  皆西面向海(卷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
按皆字衍文

  类雾气云浮(卷二十二页五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气姜宸英本作起

  东至玉门阳关一千三百里(卷二十二页八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至黄省曾本作去

  当澴流之上(卷二十二页十一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当下落其字太平御览引此文校增 (第 20a 页)
  在右居也(卷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
按在孙潜校改左

  河水又自东河曲径西海郡南(卷二十三页二十行)

   (第 20b 页)
一清
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自东二字胡渭校改东


  河水又东(至)小榆谷北(卷二十四页四行)

   (第 20b 页)
一清
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其作大船于河峡(卷二十四页七行) (第 20b 页)
   一清
按其全祖望校改且

  永元八年(卷二十四页八行)

   (第 21a 页)
一清
按沈炳巽云本傅是九年今改正

  缘山滨水(卷二十四页十八行)

   (第 21a 页)
一清
按水黄省曾本作河

  今党援坏沮(卷二十四页十九行)

   (第 21a 页)
一清
按坏沮黄省曾本作沮坏

  犹若人委干糒于地(卷二十五页十二行) …… (第 21a 页)
  笺曰御览引段国沙州记作若人委乾糒于地一清
按何焯云晋人帖中或以乾为干盖乾干古通用初
月帖淡闷干呕是也

  释名又曰县也(卷二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
按又曰下落县字县也之县其音为悬与悬通


  河水又东北流(至)济川水注之(卷二十六页二行三行) (第 21b 页)
   一清
按二十七字是注混作经 (第 21b 页)
  河水东又径浇河故城北(卷二十六页六行)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又二字当倒互

  河水又东北(至)北谷水(卷二十六页十行十一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二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黄河城南(卷二十六页十四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至)乌头川水(卷二十六页十六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第 22a 页)
  河水又东径邯川城南(卷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历谷有三水(卷二十六页十九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三当作二杜佑曰东西邯水各分
左右是也

  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卷二十七页一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至)白土城南(卷二十七页三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左南津西六十里白土城(卷二十七页四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白土城上落有字孙潜校增

  而为缘河济渡之处北魏凉州刺史郭淮(卷二十七页五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黄省曾本无处字全祖望曰北字是地之误
今以通鉴注所引校正之

  河水又东左会白土川水(卷二十七页七 (第 23a 页)
行)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第 23a 页)
  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卷二十七页十行)

   一清
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复因名为之唐述山(卷二十七页十八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为之二字当互易

  故秦川记曰(卷二十七页二十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秦川黄省曾本作秦州

  下封有水(卷二十八页二行)

  笺曰下封当作崖下 (第 23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非也下封即 (第 23b 页)
下邽也字不误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卷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先赠公云得当
作径野亭是地名于例不得曰得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卷二十八页 (第 24a 页)
七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耆谚曰(卷二十八页八行) (第 24a 页)
一清
曰谚当作彦耆彦犹云耆旧耳 (第 24a 页)
  河水又东与漓水合(卷二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
曰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入漓水(卷二十八页十五行)

   (第 24b 页)
一清
按又下落东字

  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应谓是
山之关塞也汉书音义曰皋兰应在陇西白石 (第 24b 页)
县塞外
河名也孟康曰山关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
目河山之间矣(卷二十九页五行至八行)


   一清
按两皋兰应之应字俱衍文汉书音义上脱应
劭二字隋书经籍志应劭汉书集解音义二十四卷
孟康汉书音义九卷今注 (第 25a 页)
引二家之言各加姓名以
别之后来傅写脱误行间散佚随笔补缀今汉书武
帝纪注文具在可考而知也谓是山之关塞也一语
是道元自己解说如此盖皋兰本山名而应劭以为
河名孟康以为山关名故又以论者疑目河山之间
释之


  水出县西北下(卷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
按西北下落山字山即白石山也

  水又东径白石县故城南(卷二十九页十一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水上落漓字

  今漓水径东南注之(卷二十九页十三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径字衍文

  罗溪注之(卷二十九页十五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罗溪下落水字 (第 25b 页)
  水又东左合罕开南溪水(卷二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
按水上落漓字

  故罕𦍑侯邑也(卷二十九页十九行)

   (第 26a 页)
一清
按故罕当作枹罕今本汉书地理志注亦误顾
景范校正

  东北流径金细岭北(卷二二十页二行)

   (第 26a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隋五代史志云枹罕郡大夏县有
金纽山细字误也 (第 26a 页)
  河水又径左南城南(卷二二十页九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大河又东径赤岸北(卷二二十页十二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卷二二十页十六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洮水东北流吐浑谷中(卷二二十一页二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东北流下落径字 (第 26b 页)
  洮水又东北流径阳曾城北(卷二二十一页五行)

   一清
按径下落洮字

  历望曲在西南去龙桑二百里(卷二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在疑作右一清曰非也后汉书 (第 27a 页)
马防傅章怀注
引郦道元水经注云望曲在临洮西南去龙桑城二
百里今补正望曲谷名也

  赤水城(卷二二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
按赤水城上全祖望校增亦曰二字 (第 27a 页)
  历求厥川(卷二二十二页一行)

  笺曰求一作东 一清
按厥当作历即下历水也

  蕈川水注之(卷二二十二页一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蕈下落垲字下文注可證后并同

  石底岭下(卷二二十二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右底横下 (第 27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曰石字不误

  水源出来历川(卷二二十二页六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来当作东 (第 27b 页)
  东北流径蓝川历水城城北(卷二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
按城字重文宜衍

  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及羌(卷二二十二页十二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及当作反

  洮水在城西东北下(卷二二十二页十三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东字衍文

  滥水又西北流径注于洮水(卷二二十三页六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径字衍文 (第 28a 页)
  洮水右合二水右会大夏川水(卷二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
按右会黄省曾本作左会

  出西南山下(卷二二十四页十四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东北流于湟(卷二二十四页十五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东北流下孙潜校增注字

  水又出西南山下(卷二二十五页四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又当作右 (第 28b 页)
  径晋昌川(卷二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
按川当作城

  即浩亹之西平之北山也(卷二二十五页九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于文当重一西字孙潜校增

  西平西北四十里(卷二二十五页十一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西平上落去字

  水出南山上(卷二二十五页十二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出字衍文 (第 29a 页)
  水出其南远山(卷二二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
按其孙潜校改西

  乱流东出六山名也(卷二二十六页十八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六山名当作六谷山下云六谷水自南破羌
川自北水出此山故名

  吐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卷二二十六 (第 29b 页)
页十九行)

   一清
按吐那上落又东二字

  又合来谷乞斤流二水(卷二二十六页二十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又当作右

  出西北塞外(卷二二十七页六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北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水出县北令居县西北塞外(卷二二十七页十六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县北二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水文成蛟龙(卷二二十七页二十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蛟全祖望校改交

  又东南径阳非北亭(卷二二十八页四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北亭当作亭北

  故汉赋天马之歌曰(卷二二十八页八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赋当作武

  河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卷二二十八页十八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上河字当作湟水二字汉书地理志所谓湟水至允吾入河者也

  阿步于鲜卑山(卷二二十八页十九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阿步干鲜卑语也慕容廆思其兄吐谷浑因作阿干之歌盖胡俗称其兄曰阿步干阿干者阿步干之省也今兰州阿 …… (第 31a 页)
  河水又东径石城南(卷二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内为之城(卷二二十九页七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为之二字当倒互

  出县之南山(卷二二十九页九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泉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增

  历此城川(卷二二十九页二十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城当作成

  至抄此菀焉(卷二三十页三行) (第 31b 页)
  笺曰焉当作马 一清
按于文是至抄苑马朱氏笺之
未尽颜帅古曰菀古苑字

  又北过武威媪围县东北(卷二三十页七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又下落东字东北之东衍文河水东注不应
据折而出北或斜趋东北则可矣例以下天水勇士
县经文校改

  河 (第 32a 页)
水东北流(至)故城西北(卷二三十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
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第 32a 页)
  河水又东北(至)与麦田泉水合(卷二三十一页五行)

   一清
按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山西(卷二三十一页七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钞本西下有谷 (第 32b 页)
川二字 一清
按十
字是注混作经谢说谷川之川是山字之误于文为
河水又东北径麦田山西谷(句)山在安定西北六百
四十里 …… (第 32b 页)
  河水又东北(至)高平川水注之(卷二三十一页九行)


   一清
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若水也(卷二三十一页十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若水方舆纪要作苦水云水味苦故名下并


  汉从高平第一城若水谷入(卷二三十一页十一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汉字衍文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建武八年闰
月帝自征嚣河西太守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
高平隗嚣傅云八年帝率 (第 33a 页)
诸将西征之数道上陇王

遵持节监大司马吴汉留屯长安又云使吴汉与征
南大将军岑彭围西城吴汉傅云八年从车驾上陇
遂围隗嚣于西城盖吴公始屯长安帝自将至高平
后乃命与岑征南同围西城汉字为羡文无疑又黄
省曾本无岑字朱氏据续汉志增然范史俱作高平
第一正不必增也若水是苦水之误

  汉武帝元鼎三年安定郡治也(卷二三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
按安定郡上落置字全祖望校增 (第 33b 页)
  在县北一十五里(卷二三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
按在上落城字黄省曾本校增

  径东西二太娄故城门(卷二三十一页十八行)

  笺曰太字疑衍 (第 34a 页)
一清
按寰宇记云原州萧关县本隋
他楼县地方舆纪要平原府镇原县有他楼城本汉
高平县地晋太元十六年乞伏乾归击鲜 (第 34a 页)
卑部帅没
奕干没奕干奔他楼盖旧有此城隋因置县他太声
之转楼娄形之近也不得云误字


  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卷二三十二页二行)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东径西娄北(卷二三十二页五行)

   (第 34b 页)
一清
按西下落太字

  县之西北一百里(卷二三十二页十四行)

   (第 34b 页)
一清
按县上落在字之字衍文

  尽从故目(卷二三十二页页十七行) (第 34b 页)
一清
按故孙潜校改胡 (第 34b 页)
  流注高平高平又北径三水县西(卷二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
按下高平二字重文误也孙潜校改作流注高
平川川水又北径三水县西

  东北流与若勃溪水合有二源(卷二三 (第 35a 页)
十三页二行)

   一清
按水合二字当倒互

  侍郎张奂(卷二三十三页六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后汉书张奂傅是议郎侍字误也

  高平川水又北入于河(卷二三十三页十一行) (第 35a 页)
  笺曰宋本河下有一汭字 一清
按黄省曾本无汭字

  河水又东北径眴卷县故城西(卷二三十三页十三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其间即上河峡世谓之为青山(卷三一页七行八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太平御览引此文作即上河峡也寰宇记引
此文作世谓之为青山峡今校补二字

  河水又北径富平县故城西( (第 35b 页)
卷三一页九行)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第 35b 页)
  秦置北地都尉治此城(卷三一页十行)

   一清
按北地汉书地理志作北部地字误也

  河水又北薄骨律镇城(卷三一页十四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又北下落径字

  河水又径典农城东(卷三一页二十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又径下落朔方郡宏静镇
六字寰宇记校补释详本卷

  河水又北径典农城东(卷三二页四行 (第 36a 页)
)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以事农(卷三二页五行)

  笺曰宋本农下有毗字 (第 36b 页)
一清
按毗字绝无意义当是
氓字

  河水又东北径廉县故城东(卷三二页六行)

   (第 36b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与北支津(卷三二页八行)

  笺曰宋本津下有一合字 (第 36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第 36b 页)
与北二字当倒互胡渭校改

  河水又东北径浑怀鄣西(卷三二页十二行)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鄣当作障后并同

  遂有历地之名矣(卷三二页十四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历地当作历城

  南去北城三百里(卷三二页十四行)

  笺曰汉志浑怀都尉治在北平此北城误当作北 (第 37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北地郡富平县下云浑怀都尉 (第 37a 页)
治塞外浑怀障北城是北地之讹朱氏以为治在北
平何其缪也下同

  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卷三二页十六行)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尽若战马之状(卷三二页十八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御览引此文作兽马兽马原作虎马唐人避
讳改虎为兽邺中三台以金虎为金兽可證也

  类似图焉(卷三二页 (第 37b 页)
十八行)


  笺曰当作颇似图画 一清
按依文自通无容更易

  河水又北径临戎县故城西(卷三三页三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元朔五年立(卷三三页四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元朔上黄省曾本有汉字

  河水又北(至)沃野故城南(卷三三页五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二十字是注混作经沃野下落县字

  河水又北屈(至)窳浑县故城东(卷三三页八行九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而为下落屠申泽三


  汉武帝元朔二年开朔方郡治又有西部都尉治(卷三三页
(第 38b 页)
行)

   一清
按全祖望云汉之守尉不同城窳浑亦非首县
此必不学人见此处有脱误而妄填之今据汉志改
正作开朔方郡以县为西 …… (第 38b 页)
  阚骃谓之浑泽矣(卷三三页十三行)


   一清
按寰宇记引此文作窳浑泽县即以窳浑泽得
名今陜西榆林镇有窳浑城汉朔方郡之旧县也

  屈从县北流(卷三 (第 39a 页)
三页十四行)

   一清
按五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又屈而东流(至)高阙南(卷三三页十五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上古迄今(卷三三页二十行)

  笺曰大事记引此作自古及今 (第 39a 页)
一清
按依文自通无 (第 39a 页)
容改易

  至河目县西(卷三四页五行)

   一清
按五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自临河县东径阳山南(卷三四页七行)

   (第 39b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南屈径河目县左北假(卷三四页十行)

   (第 39b 页)
一清
按左北假文有脱误史记丐奴傅张守节正义
引括地志云五原河目县故城在北假中是也 (第 39b 页)
  河水又南径马阴山西(卷三四页十九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是议志之僻也(卷三五页三行)

   (第 40a 页)
一清
按议志即上音义广志旁加言字非

  河水又东南径朔方县故城北(卷三五页四行)

   (第 40a 页)
一清
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按地理志云今连盐泽青盐泽并在县南矣(卷三五页七行八行)

  笺曰前汉地理 (第 40a 页)
志朔方县有金连盐泽青连泽皆在

一清
按二盐字今汉书并作盐朱氏误引

  屈南过五原西安阳县南(卷三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第 40b 页)
一清
按十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自朔方(至)故城北(卷三五页十五行)

   (第 40b 页)
一清
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此与北对南(卷三五页十七行)

   (第 40b 页)
一清
按与当作举

  河水又径西安阳故城(卷三五页十九行) (第 40b 页)
   一清
按西安阳下落县字故城下落南字

  王莽更之曰鄣安矣(卷三五页十九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鄣汉志作漳

  屈东过九原县南(卷三五页二十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经混作注

  河水又东径成宜县故城南(卷三六页一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原亭城南(卷三六页页三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南又东径宜梁县之故城南(卷三六页五行)

   (第 41b 页)
一清
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稒阳城南(卷三六页七行)

  笺曰稒阳旧本作副阳 (第 41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稒阳五
原郡之属县也稒字不误九字是注混作经

  径河阴县故城北(卷三六页八行)

   (第 41b 页)
一清
按径上落又东二字 (第 41b 页)
  又命将军大夫适子伐吏皆貂服矣(卷三六页十三行)

   一清
按全祖望云伐吏当是戍吏貂服当是貉服之
误貉服即胡服也北方豸种曰貉

  及南越地(卷三六页十八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及下落开字

  河水又东(至)石门水南注之(卷三七页六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出石门鄣(卷三七页七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鄣当作障汉志注校

  堡光禄徐自为所筑城也(卷三七页十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堡黄省曾本作保

  河水又东径稒阳县故城南(卷三七页十三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南北二十里(卷三七页十七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北全祖望校改流

  河水又东径塞泉城南而东注(卷三七页十八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屈而流白渠水注之(卷三八页一行)

   (第 43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白渠水西北径成乐北(卷三八页四行)

   (第 43a 页)
一清
按成乐下黄省曾本有固字方舆纪要盛乐城
在大同府西北三百馀里汉置成乐县为定襄郡治
后汉属云中郡后废鲜卑 (第 43a 页)
拓拔力微始居其地晋太
康五年拓拔禄官分其国为三一居定襄之盛乐故

城建兴初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部后为石虎所败部
族东徙至拓跋翳槐于咸康初复城盛乐而居之弟
什翼犍于咸康六年始都云中之盛乐宫明年筑盛
乐城于故城南八里即汉成乐县之故地也

  云中宫在云中故城东四十里(卷三八页七行)

   一清
按故城上落县字下同

  赵侯自五原河曲筑长城(卷三八页八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何焯云当作赵武侯 (第 43b 页)
  见大光在其下(卷三八页十一行)

  笺曰大一作火 一清
按大光言光之非常也作火非
黄省曾本是大字

  又有芒于水(卷三八页十五行)

   (第 44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定襄郡武皋县下云荒干水出
塞外西至沙陵入河芒于是荒干之讹下并同

  有长城在右(卷三九 (第 44a 页)
页五行)

   一清
按黄省曾本无长字 (第 44a 页)
  谓之白道南谷口有城(卷三九页六行)

   一清
按太平御览引此文作谓之白道城南谷口有
四字与上重文宜衍

  沿溪亘岭(卷三九页十行)

   (第 44b 页)
一清
按亘当作亘音堩说文作㮓经史通作亘从二
从舟与从二从月之亘有别亘即恒字若从二从日
作亘音宣本字从二从回 …… (第 44b 页)
  芒于水又南西径云中城北(卷三九页十一行)


   一清
按芒于水当作荒干水南西二字当倒互

  其水南流径武川镇(卷三九页十三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武川镇下落城字

  西南流于云中城北于云中城北(卷三九页十七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杭世骏云下五字重文宜衍

  芒于又西塞水出怀朔镇东北芒中(卷三九页十九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于文是荒干水西出塞外怀朔镇东北荒中

  堂宇绮栱(卷三十页二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栱孙潜校改井绮井出左思魏都赋

  河水南入植陵县西北(卷三十页十三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云中郡有桢陵县植当作桢九
字是注混作经

  汉高六年置(卷三十页二十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汉高下落帝字

  河水于二县之间济有君子之名(卷三十一页二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周婴何焯皆疑及此 (第 45b 页)
  往投津长曰子封(卷三十一页四行)

  笺曰御览引此无曰子封三字㙔疑当作田子封是
津长姓名 一清
按通鉴晋纪胡三省注亦引此文作
曰子封古人文义简质书名不书姓者多矣何必改
为田字以实之乎

  资费一 (第 46a 页)
无所损(卷三十一页六行)

   一清
按资费通鉴注引此文作资货寰宇记作资
囊从之 (第 46a 页)
  河水又东南左合一水(卷三十一页十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北俗谓之契吴亭(卷三十一页十一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而字衍文

  河水又南树颓水注之(卷三十一页十三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自东山(卷三十一页十九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自当作出 (第 46b 页)
  又会一水(卷三十二页三行)

   一清
按又当作右

  西流土壁亭南(卷三十二页四行)

   (第 47a 页)
一清
按西流下落径字

  谓之流水(卷三十二页六行)

   (第 47a 页)
一清
按流水当是沃水以下文校正

  出东南六十里山下(卷三十二页八行)

   (第 47a 页)
一清
按通鉴注引此文作水出县东南出字上下皆 (第 47a 页)
有脱文

  又会东径参合县南(卷三十二页九行)

   一清
按通鉴注引此文又会二字作合流而三字

  径左县之西北(卷三十二页十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径左当作陉在

  即燕书所谓太子宝自河还师参合(卷三十二页十一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湿水注引燕书建兴十年慕容宝自河西还
军败于参合河下落西字 (第 47b 页)
  北俗谓之大谷此佳水亦受目焉(卷三十三页三行)

  笺曰此佳二字疑误 一清
按大谷下落堆字佳字衍


  出沃阳县东北山下(卷三十三页四行)

   (第 48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水曰诰升袁河(卷三十三页五行)

  笺曰袁河当作缘 (第 48a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按晋时丐奴
右贤王刘诰升爰刘卫辰之所出也河或以此得名 (第 48a 页)
爰与袁通

  河水又南太罗水注之(卷三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武县在善无西百五十里(卷三十三页十三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武县当是武州县释见本卷善无下落城字

  河水又左得湳水口(卷三十三页十七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湳水又东流入于湳水(卷三十四页九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湳水何以入于湳水全祖望云入于湳水当
作谓之湳口

  其岩层岫衍(卷三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古 (第 49a 页)
本作岩层岫行㙔疑当作岫复 一清
按衍字
不误其下落山字

  乃无过垣(卷三十四页十五行)

  笺曰过峘字讹当作遏岨 (第 49a 页)
一清
按乃黄省曾本作并

  至是乃为巨崄(卷三十四页十六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乃为下落河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可二百有馀里(卷三十四页十七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里下孙潜校补也字

  水出县南御山(卷三十五页三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县南下落神字

  水出西北桑溪东北桑溪(卷三十五页九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东北桑溪衍文

  河水又东端水入焉(卷三十五页十一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诸次之水入焉(卷三十五页十五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是多众蛇(卷三十五页十八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施廷枢云众当作象今本山海经亦误

  悉榆林之薮矣(卷三十五页十九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林通鉴注引此文作柳黄省曾本原是柳字

  小榆林水合焉(卷三十六页五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林字衍文

  西出首积溪(卷三十六页六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西出上落水字

  河水又南汤水注之(卷三十六页九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南离石县西(卷三十六页十二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又南下落过字

  又谓之朔水矣(卷三十六页十六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通鉴注引此文作朔方水今校补

  将作大匠梁公叱于阿梨(卷三十六页十八行)

   (第 51a 页)
一清
按叱干姓也于字误梨当作利何焯据晋书载
记校正

  奢延水又东黑水入焉出奢延县黑涧(卷三十七页六行) …… (第 51a 页)
  笺曰㙔云当作奢延水又东与黑水合黑水出奢延
县黑涧谢兆申云按宋本黑水入焉水出奢延县黑
涧宋刻本无焉水二字 一清
按原文只出字上落水 (第 51a 页)
字耳何必多其词说乎

  出龟兹交兰谷(卷三十七页九行)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龟兹下落县字汉书地理志上郡
有龟兹县

  地理志曰县有五龙山也帝原水(卷三十七页十七行 (第 51b 页)
)

   一清
按也字衍文汉志分注校

  河水又南陵水注之(卷三十八页十一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51b 页)
  河水又南得离石水口(卷三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离石北山(卷三十八页十四行)

   (第 52a 页)
一清
按离石上落水出二字

  胡俗语讹尚有千城之称(卷三十八页十八行)

   (第 52a 页)
一清
按千城当作干城

  皆讹伪变矣(卷三十九页五行) (第 52a 页)
一清
按伪当作为与讹字倒互 (第 52a 页)
  县有龙泉出城东南道左山下牧马川上多产名驹同
滇池元河(卷三十九页七行)

   一清
按九域志延安府古迹引此文作牧龙川又于
文当重一川字笺曰元下脱一马字 (第 52b 页)
一清
按元字亦
误当作天河字是马字之误无脱文

  河水又南合契水(卷三十九页十行)

   (第 52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得大蛇水(卷三十九页十三行) (第 52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又纳辱水(卷三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作河水又右纳辱水 (第 53a 页)
一清
按非也惟右纳
之又当作右南字不宜衍也八字是注混作经

  延水东南露跳水西出露溪(卷三十九页二十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延水上落秀字上延水又东会于根水同延
水下落又字西出二字当倒互此水所出名西露溪
(第 53a 页)
  水发源东露(卷三二十页二行)

   一清
按东露下落溪字

  西流注入河(卷三二十页三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入当作于

  东启荒源(卷三二十页五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源当作原

  水又南合溪口(卷三二十页五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水上落河字 (第 53b 页)
  山海经曰次四经之首曰阴山(卷三二十页九行)

   一清
按曰次当作西次

  多金玉(卷三二十页十一行)

   (第 54a 页)
一清
按多金玉上落其阳二字据山海经校补

  世谓之清水上郡(卷三二十页十二行)

   (第 54a 页)
一清
按上郡上落清水出三字据寰宇记校补

  洧水又有溪谷水注之(卷三二十一页五行)

   (第 54a 页)
一清
按有当作南溪当作奚下云水西出奚川是也 (第 54a 页)
  河水又南蒲川石楼山南径蒲城东(卷三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
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又南下落径字

  东北入谷(卷三二十一页十二行)

   (第 54b 页)
一清
按初学记引水经注云黄栌水出隰川县东北
黄栌谷又任广书叙指南曰水经叙隰川曰紫川黄
谷黄谷即黄卢谷也此北 …… (第 54b 页)
  西北入紫水紫水又西北入蒲水蒲水又西南入于河

(卷三二十一页十四行十五行)

   一清
按两紫水俱当作紫川水蒲水下寰宇记引此
文有出石楼山下五字今校补河水之水衍文 (第 55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二

  仁和 赵一清


  河水篇 漯水篇

  风山四十里河南孟门山(卷四一页十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孟门山下有与龙门山相对
六字今校补

  北登孟门九河之蹬(卷四一十四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登当作升蹬当作隥孙潜校改

  实谓黄河之巨阨兼孟津之名矣(卷四一页十五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谓当作为黄字衍孟下有门字御览引此文
校正此孟门山在陜西延安府宜川县东南二十里
与山西吉州乡宁县孟门 (第 1b 页)
山参差相接即河中之石
檀山也与洛阳孟津有别辛氏三秦记亦云孟门津
寰宇记云孟门关在定胡县西一百里后周大象元
年于此置孟门关


  河水又南得鲤鱼(卷四二页三行)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鲤鱼下落水字

  河水又南羊求水入焉(卷四二页七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东出羊求川(卷四二页八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东出上落水字

  河水又南为采桑津(卷四二页十三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2a 页)
  河水又南合蒲水(卷四二页十七行)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径丹水西南(卷四三页二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水经注之例地
曰径曰历若水则曰注曰合曰得丹水非地不得曰
径当作得西南二字衍文 (第 2b 页)
  丹阳山东北径冶东(卷四三页三行)

   一清
案丹阳山上落水出二字冶下落官字 …… (第 2b 页)
  城之左右犹有遗铜矣(卷四三页四行)

  笺曰汉书食货志注云金有三品丹阳铜为赤金神
异经云丹阳铜似金可煅以作错涂之器 一清
案班
固孟康东方朔之言丹阳产铜皆指扬州郦注丹阳
山在晋河东境内风马牛不相及朱氏据彼证此大


   (第 3a 页)
河水又南黑水注之(卷四三页七行)

  笺曰宋本钞本俱无注之二字 一清
案朱氏所云是 (第 3a 页)
也六字是注混作经注之二字后人所妄加

  河水又南至崿谷傍(卷四三页九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洛水自猎山枝分东派东南注于河(卷四三页十一
行)


  笺曰一作大河 (第 3b 页)
一清
案杨慎刋本作大河又南在此
行之首黄省曾刋本云一本河上有大字然义无足
录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3b 页)
  岸上并有庙祠(卷四三页十九行)

   一清
案并玉海引此文作并

  河水又南右合畅谷水(卷四四页四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南径梁山原东(卷四四页七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自原山东南出至河(卷四四页八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自原二字当倒互黄省曾本校 (第 4a 页)
  河水又南崌谷水注之(卷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横溪注之(卷四四页十六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横溪下落水字

  水出于三累山(卷四四页十六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于字衍文

  尔雅山三成为昆丘(卷四四页十八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尔雅作昆崙丘寰宇记引此文有崙字 (第 4b 页)
  面西有两石室(卷四四页二十行)

   一清
案面西二字当倒互黄省曾本校改

  昔子夏教西河(卷四五页四行)

   (第 5a 页)
一清
案教下落授字史记孔子弟子傅校补

  而无辨之(卷四五页四行)

   (第 5a 页)
一清
案无下落以字

  河水又南右合陶渠水(卷四五页八行) (第 5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第 5a 页)
  水出西北梁山(卷四五页九行)

   一清
案水出下落县字

  径汉阳太守殷济精庐南(卷四五页九行)

  笺曰旧本作精庐尚谢兆申云宋本作尚在 (第 5b 页)
此脱一
在字也吴本改为精庐南似误 一清
案谢说非也此
云径精庐南言陶渠水之所向耳岂可因误本尚字
又妄增在字也

  河水又南径高门南(卷四五 (第 5b 页)
页十一行)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作陶水准下文是渠水河字误
高门下落原字

  盖层阜堕缺故流东门之称矣(卷四五页十一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堕当作隳东门当作高门

  夏阳西城北(卷四五页十四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西城二字当倒互

  溪水又东南径夏阳县故城南(卷四五页十五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溪水当作渠水即陶渠水也下同 (第 6a 页)
  立碑树柏(卷四六页一行)

   一清
案𨽻释载此作树垣何焯曰当作桓谓树表也
说文桓邮亭表也徐锴系傅曰表双立为桓汉法亭
表四角建大木贯以方 (第 6b 页)
版名曰桓表县所治两边各
树一立碑树桓标表之制耳宋人写本避庙讳缺笔
作桓转讹作柏也

  河水又西徐水注之(卷四六页四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西准上文当作南 (第 6b 页)
  水出西北梁山(卷四六页五行)

   一清
案水出下落县字

  东南流绝彊梁石(卷四六页六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石寰宇记引此作原彊梁原在今朝邑县汉
书地理志左冯翊怀德县下云禹贡北条荆山在南
下有彊梁原方舆纪要云 …… (第 7a 页)
  高祖八年侯刘仲是也(卷四六页八行)


   一清
案是也黄省曾本作元年元年下有脱文是也
盖其剩字耳释见本卷

  河入又南径子夏石室(卷四六页十一行) (第 7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入当作水

  河水又径合阳城东(卷四七页三行)

   (第 7b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还筑汾阴合县(卷四七页五行)

   (第 7b 页)
一清
案合县黄省曾本作合阳事亦见史记魏世家 (第 7b 页)
  城北在北瀵水(卷四七页七行)

   一清
案在当作有下北字衍文孙潜校正

  东流东注于河(卷四七页九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下东字衍文寰宇记引此文校正

  水南犹有文母庙前有碑(卷四七页十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于文当重一庙字

  皆相潜通(卷四七页十六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相潜二字当倒互尔雅注校改 (第 8a 页)
  河水又南径陶城西(卷四七页十九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郡多流离(卷四八页十五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流离黄省曾本作流杂后卷注中多有之盖
魏晋间人语也

  乃径历山下(卷四九页五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乃沈炳巽校改西

  即比宁怀(卷四九页十行) …… (第 8b 页)
  笺曰宁字误当作宁一清案宁宁音同通用朱氏引
路史国名记固已自言之矣而又以误字目之何也

  河水又南径雷首山西(卷四九页十八行)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尚书所谓壶口雷首者(卷四九页二十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者下落也字

  县有尧山有祠(卷四十页一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汉志作首山祠有字误也 (第 9a 页)
  又南洓水注之(卷四十页四行)

   一清
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俗谓之夷齐墓其水也西南流(卷四十页七行八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也字当移在上墓字之下

  乃献良马四六天子使孔牙受之于雷水之干是也(卷四
十页九行十行)


   (第 9b 页)
笺曰穆天子傅良马作食马受之于雷水之平一清
案良马见于经典良马四六所献二十四匹也雷水

之干干是水涯诗魏风寘之河之干兮傅曰干厓也
朱氏所引皆误

  食祁弥明翳桑之下(卷四十页十一行)

  笺曰左傅作提弥明 一清
案此是道元有意立异非
传写之误详本卷史记作示眯明邹诞生音示眯为
祁弥

  河水历船司空与渭水会(卷 (第 10a 页)
四十一页三行)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第 10a 页)
  旧京兆郡之属县也(卷四十一页四行)

   一清
案郡当作尹

  从北南入谷七里(卷四十一页十二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北当作此

  穴空迂回倾曲而上(卷四十一页十四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初学记引此文作顿曲而上倾字误

  又至一神名曰胡趋寺(卷四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郭缘生述征记 (第 10b 页)
云西南出六里又至一祠名曰

胡越寺神 一清
案北人呼祠曰神神即祠也魏收多
单举神字可证胡越字亦无可考

  复届山顶(卷四十二页五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复黄省曾本作便

  灌水注之水出松果之上(卷四十二页十三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钟伯敬云水出松果之上奇境奇语卮林云
山海经曰太华之山六十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
北流注于渭则灌水当作 …… (第 11a 页)
  有长坂谓之黄巷坂傍绝涧涉此坂以升潼关所谓溯
黄卷以济潼关矣(卷四十二页十六行十七行)

  笺曰潘岳西征赋云溯黄巷以济潼 一清
案今西征
赋是卷字朱氏所引又脱关字可谓疏卤矣又通典
虢州弘农县有黄巷陌引西征赋亦作黄巷字寰宇
记陜州 (第 11b 页)
阌乡县下云黄巷坂即潼关路引述征记西

征赋俱作黄巷又黄巷坂下当重一坂字

  道来原上(卷四十三页四行)

   一清
案来吴琯本作东

  入函道六里旧城(卷四十三页六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旧城上落有字方舆纪要校增

  或平城结垒(卷四十三页八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平城当作平地

  阜之上(卷四十三页九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阜上落陵字十六国春秋校增

  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卷四十三页十三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阌乡侯和东与全鸠水合(卷四十四页三行)

  笺曰孙云侯和当作城南 (第 12b 页)
一清
案十六字是注混作


  水北南山(卷四十四页四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北吴琯本作出 (第 12b 页)
  河水又东永乐涧水注之(卷四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余按中经(卷四十四页十八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中下落山字

  薄山有其一焉(卷四十四页十九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有字衍文

  河水自河北城南东径芮城(卷四十五页十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第 13a 页)
  戎人逆芮伯万于郏(卷四十五页十七行)

   一清
案左傅文公三年秦伯伐晋取王官及郊郏字


  斯城亦或伯万之故画也(卷四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 (第 13b 页)
画字误疑是疆字 一清
案画界限也左傅芒芒
禹迹画为九州故画犹故疆也

  河水又会槃涧(卷四十五页十九行)

   (第 13b 页)
一清
案六字是注混作经槃涧下落水字 (第 13b 页)
  归来望子台(卷四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
案望于全祖望校改望思见汉书

  河水又东径湖县故城北(卷四十六页二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王及岳渎(卷四十六页四行)

  笺曰及字误当作巡周颂时迈所谓及河乔 (第 14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笺既引诗则及字不误

  故名其地为鼎湖(卷四十六页十一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鼎湖之湖当作胡不从水

  故曰湖(卷四十六页十四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此是汉志原文湖当作胡

  山海经曰西九十里夸父之山(卷四十六页十五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西九十里下山海经有曰字今校补

  河水又东合柏谷水(卷四十七页一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弘农县两石堤山(卷四十七页二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两名胜志引此文作南

  昔公子重耳出亡(卷四十七页四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昔通鉴地理通释引此文作晋

  谷水又北流入于河(卷四十七页八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据上文谷水上有柏字今校补

  河水又东右合门水(卷四十七页九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于拒城之西北(卷四十七页十一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禹贡锥指作拒阳城之字衍文方舆纪要商
州洛南县有拒阳城云在县东南东晋时置县于此
旧唐书隋改拒阳为洛南 (第 15b 页)
旧治拒阳川即斯城矣

  东有城(卷四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
案东上落水字

  水西有堡谓之鸿关岛(卷四十七页十四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岛字误当作堡

  烛水注之(卷四十七页十七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全祖望曰此烛水是二水之误不然与下文
复出今以先赠公本校正

  东北流径盛墙亭(卷四十七页十九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盛墙亭下落东字

  即山海经所谓绪茹之水(卷四十七页二十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沈炳巽曰绪茹当作□姑下同

  烛水注之水有二源左水南出于衡岭(卷四十八页一行二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弘农县衙岭下谷烛水 (第 16a 页)
所出北入河烛当作烛衡当作衙下同郡国志刘昭
补注亦作衡山盖误字也

  建威将军薛安都(卷四十八页七行)

   一清
案宋书南史薛安都傅俱作建武将军今改正

  即方伯所筑也(卷四十八页九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方伯当作方平即鲁方平也

  田渠川水注之出衡山之白石谷(卷四十八页十三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川字衍文出上落水字衡山当作衙山 (第 16b 页)
  自然成者(卷四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
案者当作著此与沁水篇注正同

  夹侧水濆有测谓之浢津(卷四十九页十二行)

  笺曰测一作涧或作津 (第 17a 页)
一清
案涧字与测字形相近
涧字为是

  河水又有左右一水其水三源疏引俱导薄水南流会
成一川其三水之内(卷 (第 17a 页)
四十九页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
案有当作合一水当作二水三源当作二源薄 (第 17a 页)
水是薄山之误三水之内当作二水之内

  河水右会水注之(卷四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
案水上落谷字下文注云谷水自南山通河是
也注之二字衍文

  然以山海经曰求之(卷四二十页十六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曰字衍文

  河水东合谯谯水导源常烝之山(卷四二十页十七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下谯字是水字之误 (第 17b 页)
  俗谓之为于山(卷四二十页十八行)

   一清
案于孙潜本校改干

  又有于水出南山北合(卷四二十一页二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于当作干合孙潜本校改谷

  又西径陜县故城南(卷四二十一页八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公羊曰晋败入大阳者也(卷四二十一页十一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入公羊傅作之 (第 18a 页)
  铜翁仲所投处(卷四二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
案投当作没

  诸山及铜山铭(卷四二十二页九行)

  笺曰铜山山当作人 (第 18b 页)
一清
案诸山下落碑字

  付坚又徙之长安(卷四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旧本是符字吴本作付误 (第 18b 页)
一清
案苻坚之苻从
草不从竹见晋书载记朱氏亦误金石文字记曰考
汉碑𨽻书率以竹为草少有从竹者如符节字皆然 (第 18b 页)
今汉书符瑞多从草魏晋以降真书碑亦有书符节
为苻节者盖古者皆通用耳此不可不知

  自夕潜渡(卷四二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
案自孙潜本校改日据后汉书董卓傅夜乃潜
议过河之文则日夕为是日夕字本史记项羽本纪

  西南流注入于 (第 19a 页)
(卷四二十三页七行)

  笺曰西南流注疑有脱落 一清
案方舆纪要解州平
陆县下云交涧水出中条山东西二沟流与中涧合 (第 19a 页)
俗名三㲼涧流注于河盖交涧路涧即东西二沟也
合流注于中涧水而入于河是注脱中涧二字今补


  河水又东径大阳县故城南(卷四二十三页八行)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城南大河之阳也(卷四二十三页十二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南孙潜本校改在

  河水又东沙涧水注之(卷四二十三页十四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出虞山(卷四二十三页十五行)

   (第 20a 页)
一清
案北孙潜本校改水

  桥之东北有虞原上道东有虞城(卷四二十四页二行)

  (第 20a 页)
一清
案于文当重一原字

  太原地记(卷四二十四页四行)

   (第 20a 页)
一清
案太原是太康之误上又落晋字

  所以谓虞虢其犹辅车相依(卷四二十四页九行) (第 20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校衍以字

  桥水东北山溪中有小水西南流沙涧(卷四二十四页十三行十四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桥水之水当作之西南流下落注字

  涧水南流径注于河(卷四二十四页十五行十六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涧水上落沙字径字衍文

  左右积石土柱二溪(卷四二十四页十六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右黄省曾本作合

  天子自盬(卷四二十四页十七行) (第 20b 页)
  笺曰盬旧本作临 一清
案盬即盐池临是何地乎

  南登于薄寘軨之隥(卷四二十四页十八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薄下落山字

  又河可知也(卷四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又何可知也何字亦衍 (第 21a 页)
一清
案又河可
知所以證其非江沅河字不误

  河之右则崤水注之(卷四二十五页十七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21a 页)
  出河南盘崤山(卷四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历涧水东北流(卷四二十五页十九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水字衍文

  左右合西水(卷四二十六页四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右字衍文

  河水又东千崤之水注焉(卷四二十六页五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第 21b 页)
  非自西河当无山以碍之(卷四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
案自禹贡锥指作是碍禹贡锥指作拟

  帅五千人岁常修治平河岨(卷四二十七页四行)

   (第 22a 页)
一清
案元和郡县志引此文作帅工三千人平河岨
上有以字

  又东至邓(卷四二十七页十一行)

   (第 22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又东至邓四字诸本错简入清水
条清水即是濝水并不至邓至邓者湛水也注于清 (第 22a 页)
水下并不忘邓地所在而下卷湛水下则云洛阳西
北故邓乡合观湛水篇注则更了然矣

  亦谓清营山(卷四二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
案亦谓下落之字

  又会南溪(卷四二十七页十八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又当作右

  又东合枣涧水水出左人岭下(卷四二十七页十九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初学记引此文作乾枣涧水左人岭作石人 (第 22b 页)


  其水西南入清水色白浊(卷四二十八页三行)

   一清
案入孙潜校改作流注清水下当重一水字

  清水又东南径阳壶城东即垣县之壶城东即垣县之
壶丘亭(卷四二 (第 23a 页)
十八页四行)

   一清
案城东即垣县之壶七字重文寰宇记校衍

  河水又东与教水合(卷四二十八页六行)

   (第 23a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23a 页)
  出垣县北教山(卷四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出字上有水字

  上有泉不测其深(卷四二十八页七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泉字下有源字

  经崖秀举(卷四二十八页十一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经崖孙潜校改作轻崖

  其水重源双发(卷四二十八页二十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双黄省曾本作又 (第 23b 页)
  河水又与畛水合(卷四二十九页五行)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山海经曰河长涧水北流入于河(卷四二十九页六行七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孙潜校衍此十三字

  与石等瓜川合出西北石涧中(卷四二十九页十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等字误当作畴移在瓜字下出上落水字

  东南注于彊水(卷四二十九页十一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准上当作彊川水下同 (第 24a 页)
  河水又东合庸庸之水(卷四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河南垣县(卷四二十九页十四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汉志垣县属河东郡南字误

  河水又东径平阴县北(卷四二十九页十七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西会濝水(卷四三十页二行)

  笺曰西一作右一清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第 24b 页)
  河水又东过平阴县北(卷五一页六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九字与上卷清水条复出当是衍
文易以又东至邓四字在此以注中有洛阳西北四
十二里故邓乡之语及湛 (第 25a 页)
水篇注可参证也

  河水又东径河阳县故城南(卷五一页六行七行)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侯执卫侯而归于京师(卷五一页九行) (第 25a 页)
一清
案而字衍文 (第 25a 页)
  郭缘生述征记曰践土今治坂城(卷五一页十七行)

   一清
案治坂魏书作冶坂亦作野坂宋书王镇恶傅云索
虏野坂戍主黑弰公游骑在芒上是也野冶音同

  河水又径临平 (第 25b 页)
亭北(卷五二页二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卷五二页四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二渚分为之也(卷五二页五行六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津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增为全祖望
校改属

  河水又东径平县故城北(卷五二页十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与诸从𨽻府户(卷五二页十五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从当作徒

  夷齐之歌所以曰登彼西山(卷五二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夷齐之歌所以曰登 (第 26a 页)
彼西山

一清
案本文自通无庸假宋本改作

  与处士平苏腾(卷五三页一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平下落原字𨽻释校补

  则秩禽敌(卷五三页十二行)

  笺曰秩疑误 (第 26b 页)
一清
案集韵秩祭有次也亦作秩

  河水至斯有盟津之目(卷五三页十二行)

  笺曰至谢作由一作于 (第 26b 页)
一清
案至字义长

  杜预造桥于富平津(卷五三页十八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桥上落河字何焯校增

  河上又东浿水入焉(卷五四页十三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川域改状矣(卷五四页十五行)

  笺曰一作或山川改状 (第 27a 页)
一清
案依本文无误

  又东沛水注焉(卷五四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沛水当作泲 (第 27a 页)
一清
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县北有山临城(卷五五页五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城寰宇记引此文作河即所谓直穴有渚也

  言潜通浦(卷五五页五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后汉书光武帝纪章怀注引此文作潜通淮
浦张衡东京赋王鲔岫居薛综注云山有穴曰岫长
老言王鲔从南方来出此 (第 27b 页)
穴中入河水是也

  鳣鲤王鲔暮来游(卷五五页八行)

   一清
案大河赋作暮春来游礼记月令季春荐鲔于
寝庙 (第 27b 页)
  即是(卷五五页十行)

   一清
案即是下落处也二字禹贡锥指引此文校增

  洛水于巩县而东洛汭(卷五五页十三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衍而字东下有径字

  而北流注洛(卷五五页十四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洛水入河洛字误当作河

  左径平高县南(卷五五页十九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高当作皋 (第 28a 页)
  与成皋分河水(卷五五页二十行)

   一清
案水字衍文

  河水又东径黄马坂北(卷五六页一行)

   (第 28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旋门坂北(卷五六页五行)

   (第 28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东径成皋大伾山下(卷五六页九行)

  笺曰孙云按史记括地志云大伾山今名 (第 28b 页)
黎阳东山

在卫州黎阳南张揖云今成皋非也 一清
案孙汝登
所称史记括地志即是史记夏本纪张守节正义所
引之括地志也唐书艺文志括地志五百五十卷又
序略五 (第 29a 页)
卷魏王泰命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
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苏勖撰以大伾为黎
阳东山其言发于臣瓒汉书音义而泰书述之笺说
祇据史记注文然不云正义而云史记括地志则缪
矣十字是注混作经


  成皋县之故伾上(卷五六页十九行)

   一清
案之故下落城在二字下文注云遂城虎牢盖
修故耳可证也

  有虎在乎葭中(卷五七页四行)

  笺曰乎 (第 29b 页)
旧本作于 一清
案乎字义亦通

  苕苕孤上(卷五七页七行)

  笺曰当作岧岧 (第 29b 页)
一清
案沈名荪云诗苕之华即今凌
霄花也附木而上最能高矣苕苕孤上义取象斯无 (第 29b 页)
可疑者渐江水注云苕苕孤危是其词例也

  河水南对玉门(卷五七页十行)

   一清
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魏攻此同州刺史毛德祖于虎牢(卷五七页十二行)

  笺曰此宋本作宋 (第 30a 页)
一清
案此同二字当作北司宋书
州郡志云武帝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刺史治
虎牢少帝景平初司州复没北虏文帝元嘉 …… (第 30a 页)
  河水又东合汜水(卷五七页十六行)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车关水出于嵩渚之山也(卷五七页十七行)

   (第 31a 页)
一清
案车关济水注作东关寰宇记引济水注亦是
东字下并同

  西北流注为车关水(卷五七页二十行)

   (第 31a 页)
一清
案为当作于篆近致讹车是东字之误

  又西北蒲水入焉(卷五八页一行) (第 31a 页)
一清
案蒲当作清 (第 31a 页)
  边有数十石畦畦有声野蔬(卷五八页四行)

  笺曰声宋本作数 一清
案沈炳巽校衍声字

  又东北流注入于汜水(卷五八页六行)

   (第 31b 页)
一清
案入字衍文

  高祖即帝位于是水阳(卷五八页十五行)

   (第 31b 页)
一清
案是水下落之字

  故为髣髴矣(卷五八页十七行) (第 31b 页)
一清
案为黄省曾本作无 (第 31b 页)
  河水又东径板城北(卷五八页十八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五龙坞北(卷五八页二十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昆崙山庙在河东荥阳县(卷五九页一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东当作南

  又东过荥阳县(卷五九页三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荥阳县下有北字今校补 (第 32a 页)
  无复溃漏之患(卷五九页十四行)

   一清
案溃太平御览引注文作渗

  通淮古口(卷五九页十八行)

  笺曰疑作古淮 (第 32b 页)
一清
案当作古渠即蒗荡渠也下同

  河水又东北径卷之扈亭北(卷五十页一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出公二十二年(卷五十页三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何焯云上二字衍文竹书周贞定王六年晋 (第 32b 页)
河绝于扈正出公十二年也

  河水又东径八激堤北(卷五十页四行)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径卷县北(卷五十页七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赤岸固北而东北注之(卷五十页十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沁水从之(卷五十页十一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禹贡锥指引此文作沁水从西来注之今本
脱三字

  封曹睿为国(卷五十页十二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三国志魏书明帝纪云年十五封武德侯为
下落侯字

  东至酸枣县西濮水东出焉(卷五十页十四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战国时河溢酸枣汉世
又决孝文塞之故无濮水而东汉现行之濮水则上 (第 33b 页)
承济水于陈留封丘县班志所谓濮渠水首受济东
北至都官入羊里水者也应劭则以为南入钜野而
道元从之濮水水经叙入济水及瓠子水而以新沟
目之此条注所以补经当与彼文参验

  河水又东北通谓之延津(卷五十页十八行)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燕县故城北则有济水自北来注之(卷五十一页七
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河水又下落径字通鉴
注引水经注校补胡三省曰考两汉志东郡有燕县
无东燕县魏收地形志东 …… (第 34b 页)
  春秋僖公二十一年(卷五十一页九行)


   一清
案晋文公伐曹经傅是僖公二十八年今校改

  还自南河即此济也(卷五十一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济即 (第 35a 页)
此也 一清
案孙云按左傅僖公二
十八年春晋侯将伐曹假道于卫卫人弗许还自南
河济注云曹在卫东故从卫借道按传文还自南 (第 35a 页)

济人所共晓何难据传校增必欲托名宋本可谓陋
矣抑知郦氏原书割去济字程公说春秋分记引此
文作还自南河即此济也克斋所见之本何以与朱

氏异耶

  河水于是亦有棘津之名(卷五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
案下文云垣护之以水军守石济即此处也又
云又东径棘津南棘津在东郡河内之间田融以为
即石济南津也是句不重 …… (第 35b 页)
  宋元嘉年(卷五十一页十三行)


   一清
案年黄省曾本作中

  宣威将军桓护之(卷五十一页十四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宋书作垣从土不从木

  河水又东淇水入焉又东径遮害亭南(卷五十一页十五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至遮害亭四五丈(卷五十一页十七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汉书亭字下有高字

  旧河水北入也(卷五十一页十八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北入下落处字

  河水又东右径滑台城(卷五十一页十九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寰宇记引此文城下有北


  有三重(卷五十一页二十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城有三重落城字

  右军到彦之(卷五十二页四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南史宋文帝纪元嘉七年十一月右将军到 (第 36b 页)
彦之自滑台奔退落将字

  天垂翼(卷五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
案翼全祖望校改异

  河者诸侯之相(卷五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宋本作诸侯之象 (第 37a 页)
一清
案渭水注云非人臣之
相盖其词例如此

  王莽之魏丞也(卷五十二页二十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汉志魏郡黎阳县莽曰黎蒸魏丞字误 (第 37a 页)
  东岨为河(卷五十三页二行)

   一清
案为当作于

  谓之逮明垒(至)石勒十八骑中(卷五十三页六行七行)

   (第 37b 页)
一清
案晋书载记云石勒遂招集王阳夔安支雄冀
保吴豫刘膺桃豹逯明等八骑为群盗后郭敖刘徵
刘宝张曀仆呼延莫郭黑 (第 37b 页)
略张越孔豚赵鹿支屈六
等又赴之号十八骑逮当作逯十八骑中下落之一
二字


  梁惠成王十三年(卷五十三页八行)

   一清
案竹书纪年是十一年

  及郑驰地(卷五十三页十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驰地竹书纪年作驰道通鉴地理通释校同

  我取枳道与郑鹿郑鹿(卷五十三页十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郑鹿二字重文宜衍

  即此处是也(卷五十三页十五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是字衍文 (第 38a 页)
  白马有韦乡韦城(卷五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
案白马下落县字

  史记所谓修武下武渡韦津者也(卷五十三页十六行)

   (第 38b 页)
一清
案史记是下修武渡韦津此文误也

  南泆通濮济黄沟(卷五十三页十七行)

  笺曰泆当作决 (第 38b 页)
一清
案泆与溢同说文解字云水所
荡泆也字不误

  楚师山河水(卷五十三页十九行) (第 38b 页)
  笺曰谢兆申云宋本作楚师决河水 一清
案赵琦美
云竹书是出字于山字相近

  正南有陟躔陛上方轨是由(卷五十四页四行五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陟字当移在躔陛之下全祖望校正

  山在郑故此郑也(卷五十四页八行九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孙潜云当作山在郑北故郑也

  亭上旧曰置源城县治此(卷五十四页十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旧曰之曰衍文源城当作凉城 (第 39a 页)
  河水自津东北径凉城县(卷五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伍子胥庙南(卷五十四页十八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为长寿津(卷五十五页一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河之故渎出焉(卷五十五页二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六字是经混作注 (第 39b 页)
  历龙门二渠以引河(卷五十五页四行)

   一清
案汉书沟洫志云乃酾二渠以引其河孟康曰
酾分也是注二渠上落酾字史记河渠书作厮

  今则所流也(卷五十 (第 40a 页)
五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则今 一清
案非也则字衍文

  王莽时空(卷五十五页五行)

  笺曰空一作塞 (第 40a 页)
一清
案沟洫志注孟康曰河自王莽
时遂空唯用漯耳空字不误 (第 40a 页)
  故渎东北径戚城西(卷五十五页七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径繁阳县故城东(卷五十五页十二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北径阴安县故城西(卷五十五页十四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北径昌乐县故城东(卷五十五页十六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昌乐当作乐昌说详本 (第 40b 页)


  故渎又东北径平邑郭西(卷五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径元城县故县西北而至沙丘堰(卷五十六页四行)

   (第 41a 页)
一清
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故县何焯校改故城

  墟之在左右多陷城(卷五十六页六行)

  (第 41a 页)
一清
案在字衍文

  后王翁孺自齐徙元城(卷五十六页十二行) (第 41a 页)
   一清
案齐全祖望校改济南二字

  至于大陆北播于九河(卷五十七页四行)

   (第 41b 页)
一清
案播于之于当作为盖因于字篆近致讹禹贡
经文校正九字是注混作经全祖望曰此节经文不
与上下相比属所以熟于 (第 41b 页)
水经之学如阎百诗黄子
鸿皆疑之多所辞费而不知大陆九河之非经也水
经于河济江淮渭洛沔漾诸篇从无直钞禹贡之例
善长之注上文已承沙丘堰而言之序及降水故释

之曰不遵其道曰降亦曰溃堰障水也而因接之以
大陆以九河又接之以齐桓塞河自堰以北故迹多
亡所云堰者沙丘堰也善长盖谓沙丘堰以北是禹
治水之故道自齐桓阏河之后而堰以起堰起而九
河亡矣是屯氏诸河之所由出也其文明白了当胡
东樵竟谓水经以王莽河为禹河亦误会也

  河播也播为九河自此始也(卷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河播也下有昔禹治洪水五 (第 42a 页)
字今校补

  禹贡兖州九河既道矣(卷五十七页六行)

   一清
案矣字羡文

  广光(卷五十七页十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信都国有广川县光字误

  议者常欲求九河故迹而川之(卷五十七页十三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川孙潜校改穿

  北三入枝(卷五十七页十三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汉书叙傅云北亡八枝今改正

  河水故渎东北径发干县北城西又屈径其北(卷五十七页十
五行十六行)
(第 43a 页)
   一清
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北城禹贡锥指作故城
其下落城字

  汉武帝以大将军卫青破左贤王功(卷五十七页十七 (第 43a 页)
行)

   一清
案史汉表傅左作右

  大河故渎又东径贝丘县故城南(卷五十七页二十行) (第 43a 页)
   一清
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应劭曰左氏齐襄公田于贝丘是也(卷五十八页一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左氏下落傅字

  大河故渎又东径甘陵县故城南(卷五十八页四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是周之甘泉匝地也(卷五十八页九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匝寰宇记引此文作市

  与立神庙(卷五十八页十七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与当作兴

  浮图以坏(卷五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以当作已 (第 44a 页)
一清
案以已古字通用

  河渎于县(卷五十八页二十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渎汉书地理志作水

  河水故渎(卷五十八页二十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河水禹贡锥指作大河

  而北绝屯氏三渎(卷五十九页三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三当作二即屯氏南北二渎也

  大河故渎(至)平原鬲县故城西(卷五十九页三行四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有穷后国也(卷五十九页六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何焯云后下落羿字

  建议将军朱祐(卷五十九页七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议后汉书作义

  大河故渎(至)安陵县西(卷五十九页八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风俗记曰(卷五十九页九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地理风俗记应劭撰志字衍文

  有安陵县故县也(卷五十九页十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禹贡锥指引此文作有安陵乡县字误

  大河故渎(至)东北出(卷五十九页十二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御览引此文亦作注

  又东北径信城县张甲出焉(卷五十九页十九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信城汉书地理志作信成张甲下落河字孙
潜校增

  地理志曰张甲河及渎首受屯氏别河于信城县者也
(卷 (第 45b 页)
五十九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
案地理志清河郡信成县下云张甲河首受屯
氏别河及渎当是故渎之误

  张甲河及渎北绝河于广宗县清分为二 (第 45b 页)
(卷五十九页二十行
二十页一行)



  笺曰一本绝下有清字 一清
案及渎当作故渎下清
字衍文朱氏笺之未尽

  赵武帝二十二年立建兴治广宗(卷五二十页二行三行)

  (第 46a 页)
 笺曰赵武帝三字有误 一清
案赵武帝石虎也魏书
地形志广宗郡广宗县有建始城资治通鉴晋纪建
兴人史科胡三省注云水经注云田融言赵立建 (第 46a 页)

郡于广宗城第石虎前后改元共计十五年不得云
二十二年上二字衍文建兴下落郡字


  左渎又北径经城东(至)武彊县故城东(卷五二十页四行五行六行)

   一清
案五十四字是注混作经程大昌考古编云河
水右渎东北径长乐郡武彊县故城东郦注曰长乐
故信都也晋太康五年改 (第 46b 页)
从今名按杜佑以桑钦所
纪有后汉和帝时地名疑其人出和帝以后今此既
改信都从长乐则晋太康间事也议者以为后人误
以郦注加之本文然此所订正信都改为长乐乃郦
所注则不得以为郦注而入之经程氏之言非也统

上皆是注道元盖自为释文耳程氏所谓议者云云
是宋本固有以左渎右渎一条为注者且左渎右渎
乃张甲河所行之道而以为河水右渎是于本文尚
未细审何况其他

  又东北径广川县(至)棘津亭南(卷五二十页八行九行)

   一清
案二十九字是注混作经又与水故道合与下
落屯氏河三字全祖望校增

  昭公十四年(卷五二十页十六行) (第 47a 页)
   一清
案晋灭陆浑传是十七年

  石勒自葛陂寇河北袭汲入向水于方头(卷五二十页十九行)

   (第 47b 页)
一清
案晋书载记石勒自葛陂退还寿春行达东燕
闻汲郡向冰有众数千壁于枋头勒将于棘津北渡
又通鉴晋纪勒闻汲郡向 …… (第 47b 页)
  张甲故渎又东北至修县东会清河(卷五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
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别河东(至)又东径信阳县故城南清河郡北(卷五二十
一页十行十一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经别河下落又字信成
下落县故二字信阳吴琯本作清阳汉书地理志清
河郡有清阳县

   (第 48a 页)
又东北径陵乡南(至)东阳县故城南(卷五二十一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
案二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48a 页)
  东武城东北三十里有阳乡(卷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案阳乡据上文当作陵乡此文互见淇水又东
北过东武城县注

  屯氏别渎(至)清河故城西(卷五二十一页十 (第 48b 页)
八行十九行)

   一清
案二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别渎上下文俱作别


  汉高六年(卷五二十一页二十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准后文当作高帝今补正 (第 48b 页)
  屯氏别河北渎(至)安陵县遂绝(卷五二十二页三行四行)

   一清
案三十七字是注混作经东邑大河故渎当作
东绝邑字误

  屯氏别河北渎(至)故城南(卷五二十二页五行) (第 49a 页)
   一清
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别河北渎(至)故城北(卷五二十二页十行十一行)

   (第 49a 页)
一清
案三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入信阳县误汉书地
理志勃海郡有阳信县 (第 49a 页)
  屯氏别河南渎(至)东会商河(卷五二十二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
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经东北二字羡文宜衍枝
津又出当作右出

  屯氏别河(至)安德县遂绝(卷五二十二页十 (第 49b 页)
五行十六行十七行)

   一清
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又误分为二条孙汝
澄云上下文屯氏别河南渎当相续

  屯氏别河南渎(至)笃马河( (第 49b 页)
卷五二十二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
案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第 49b 页)
  东北入海五百六十里者也(卷五二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
案入海下当有行字以黄省曾本参校彼落海
字此落行字今本汉书地理志注亦缺行字

  东北径安德县(至)(第 50a 页)
齐城南始(卷五二十三页二行)

  笺曰始字是注 一清
案十八字俱是注混作经

  又屈径其城东(至)故城西(卷五二十三页四行五行)

   (第 50a 页)
一清
案二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同盟重丘(卷五二十三页六行) (第 50a 页)
   一清
案左传同盟下落于字

  又东北径西平昌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八行)

  (第 50b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乃通注般渎(卷五二十三页十四行) (第 50b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般渎下有焉字

  又径般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十五行)

  (第 50b 页)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东径乐陵县故城北(卷五二十三页十七行) (第 50b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径阳信县故城南东北入海(卷五二十三页二十行)

   (第 51a 页)
一清
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河故渎(至)信乡县故城南(卷五二十四页一行)

   (第 51a 页)
一清
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屯氏故渎(至)于灵县南(卷五二十四页四行五行)

   (第 51a 页)
一清
案四十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径灵县东(至)北合屯氏渎(卷五二十四页七行) (第 51a 页)
   一清
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谓之口(卷五二十四页九行)

   (第 51b 页)
一清
案汉书沟洫志元帝永光五年河决清河灵鸣
犊口而屯氏河绝师古曰清河之灵县鸣犊河口也
谓之下落灵鸣犊三字 (第 51b 页)
  又东北右过卫国县南(卷五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按东汉至晋皆名卫县不名卫国
县也东汉以卫县为卫国耳而国与县未尝连称拓 (第 51b 页)
跋氏始称卫国县善长注中所云者是也经文及注
所引京相璠土地名但当称曰卫县此是后人妄加

  河水东径铁丘南(卷五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郑罕达帅师(卷五二十四页十三行)

   (第 52a 页)
一清
案帅师下落救卫二字

  登铁丘(卷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第 52a 页)
一清
案左傅是铁上丘字误 (第 52a 页)
  有子路冢(卷五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
案吴琯本作东城有子路冢增二字

  河水东北流(至)濮阳津(卷五二十五页二行)

   (第 52b 页)
一清
案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宣房塸(卷五二十五页四行)

   (第 52b 页)
一清
案塸当作堰

  河水又东北(至)鄄城县北(卷五二十五页九行) (第 52b 页)
一清
案二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第 52b 页)
  为庐关津(卷五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
案庐当作卢方舆纪要引唐志曰卢关津一名
高陵津宋祁曰在临黄县东南

  台枕河(卷五二十五页二十行) (第 53a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作台址枕河落址字

  河水又东北径范县之秦亭西(卷五二十六页二行)

   (第 53a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东北径委粟津(卷五二十六页四行) (第 53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东径繁阳故城南故应劭曰(卷五二十六页七行八行)

   (第 53b 页)
一清
案繁阳下落县字故应劭曰故字衍文

  故渎东绝(至)五鹿之野(卷五二十六页十三行)

   (第 53b 页)
一清
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京相璠曰今卫国县西北三十里有五鹿地(卷五二十六页十五行)

   (第 53b 页)
一清
案国字衍文说见上地当作城国语曰齐桓公
筑五鹿以卫诸侯是也 (第 53b 页)
  浮水故渎又东南径国邑(卷五二十六页十六行)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汉书地理志东郡畔观县
应劭曰夏有观扈世祖更名卫国以封周后此落卫


  又东径卫国 (第 54a 页)
县故城南古斟观(卷五二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齐田寿率师伐赵(卷五二十六页二十行) (第 54a 页)
一清
案竹书纪年作伐我赵字误 (第 54a 页)
  浮水故渎(至)东北出(卷五二十七页二行)

   一清
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郡国志曰卫国姚姓(卷五二十七页三行)

  笺曰卫下脱故观二字 (第 54b 页)
一清
案郡国志云东郡魏公
国本观故国今校正

  又东北入东武阳县东入河(卷五二十七页四行)

   (第 54b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地理志曰漯水出东郡武阳县(卷五二十七页五行) (第 54b 页)
   一清
案汉志东郡东武阳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
入海东武阳三字县郡字宜衍

  戴延之谓之武阳也(卷五二十七页五 (第 55a 页)
行)

   一清
案武阳当作武水

  于武阳县东南西北径武阳新城东(卷五二十七页六行) (第 55a 页)
一清
案西何焯校改而

  城内又十立石甚大(卷五二十七页八行)

   (第 55a 页)
一清
案初学记引此文作又立一石台甚大今改正 (第 55a 页)
  河水又东径武阳县东(至)东北流也(卷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
案十七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于范县东北流为仓亭津(卷五二十七页十二行)

   (第 55b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历柯泽(卷五二十七页十五行)

  笺曰今左传作阿泽杜预曰东阿西南有 (第 55b 页)
大泽 一清
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径东阿县故城西而东北出流注(卷五二十七页十八行) (第 55b 页)
  笺曰孙云此下疑有邓里渠三字 一清
案非也十三
字是注混作经

  河自邓里渠(至)碻磝城西(卷五二十七页二十行二十八页一行)

   (第 56a 页)
一清
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河下落水字

  嚚磝(卷五二十八页二行)

  笺曰克家云嚚磝当作碻磝 (第 56a 页)
一清
案太平御览曰碻
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今郦注作嚣磝音声之转
耳嚚字是嚣字之讹史记殷本纪仲丁迁于隞孔安 (第 56a 页)
国曰河南敖仓是也索隐曰隞亦作嚣并音敖字又
诗车攻薄狩于敖春秋傅晋师救郑在敖鄗之间杜
预以为二山名皆一地也

  宋元嘉二十七年(卷五二十八页四行)

   一清
案宋元嘉下全祖望据通典校增七年到彦之
北入拔之后失至十二字

  而与柳城分河(卷五二十八页十三行) (第 56b 页)
   一清
案柳城当作聊城 (第 56b 页)
  河水又与邓里渠(至)东阿县故城北(卷五二十八页十四行十五行)

   一清
案二十五字是注混作经邓里渠下落合字

  又东北径临邑县(至)四渎津(卷五二十九页二行三行)

   (第 57a 页)
一清
案三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然荥口水右断门不通(卷五二十九页五行)

   (第 57a 页)
一清
案右当作石移在断字下于文云荥口水断石
门不通详济水注

  放沛渎也(卷五二十九页六行) (第 57a 页)
   一清
案放沛当作故泲

  盖茌时音相近耳(卷五二十九页十五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黄省曾本是注下有疑县徙也四字孙潜云
竟陵本无

  又东北过高唐县界(卷五二十九页十六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界当作东下文注云大河径其西而不出其
东经言出东误耳盖指此也

  亦或武水也(卷五二十九页十九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也名胜志引此文作矣

  径阳平县故城东(卷五三十页七行)

   (第 58a 页)
一清
案径上落又字

  春秋桓公十年(卷五三十页九行)

   (第 58a 页)
一清
案左传是十六年落六字

  今平阳阳平县北一十里有故莘亭道(卷五三十页十一行)

   (第 58a 页)
一清
案平阳当作平原汉书地理志阳平县属平原
(第 58a 页)
  感二子于宿龄(卷五三十页十三行)

  笺曰当作夙龄 一清
案说文解字宿从宀□声□古
文夙二字通用

  章帝建始中(卷五三十页十七行)

   (第 58b 页)
一清
案章帝改元建初非建始以后汉书校改

  有层台秀出(卷五三十页二十行)

   (第 58b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秀出下有云表二字今补正

  漯水又东北径清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一页二行) (第 58b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拟即清河城也(卷五三十一页五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拟当作疑

  故世称蛮城(卷五三十一页六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蛮城下黄省曾本有也字

  漯水又东北(至)博平县(卷五三十一页七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右与黄沟同注川泽(卷五三十一页九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文乡城又东南径王城北(卷五三十一页十六行)

   (第 59b 页)
一清
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文乡城下脱北字

  黄沟又东北径(至)东注漯水矣(卷五三十一页十九行二十行) (第 59b 页)
   一清
案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径当作迤

  桑钦地理志曰(卷五三十二页一行)

   (第 59b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桑钦地理志不见簿录此文今载
汉书地理志注引桑钦语盖传钞者倒互其文耳 (第 59b 页)
  漯水又东北径援县故城西(卷五三十二页六行)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又径高唐县故城东(卷五三十二页九行)

   (第 60a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盻子(卷五三十二页十行)

   (第 60a 页)
一清
案盻子当作肸子史记世家校正

  漯水又东北径漯阴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二页十四行)

   (第 60a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第 60a 页)
  封匈奴降王(卷五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
案降王下全祖望据汉表校增昆邪为侯国五


  漯水又东北(至)崔氏城北(卷五三十二页十九行)

  (第 60b 页)
  一清
案十九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东南径东朝阳县故城南(卷五三十三页二行)

   (第 60b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东南禹贡锥指引此文
作东北 (第 60b 页)
  漯水又东径汉徵君㐲生墓南(卷五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漯水又东径邹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三页十行)

  (第 61a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有邹侯国(卷五三十三页十一行)

   (第 61a 页)
一清
案有孙潜校改古

  又东北径界东邹城北(卷五三十三页十二行)

   (第 61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杨慎刋本经文无界字名 (第 61a 页)
胜志引此文同

  漯水又东北径千乘县二城间(卷五三十三页十七行)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故齐也(卷五三十三页二十行)

   (第 61b 页)
一清
案也当作地

  千乘城齐城西北一百五十里(卷五三十三页二十行)

   (第 61b 页)
一清
案千乘城下全祖望校增在字

  又东北为马常坈(卷五三十四页二行) (第 61b 页)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商河首受河亦漯水及泽水所潭水也(卷五三十四页十行十一行)

   (第 62a 页)
一清
案受河下落水字泽水之水衍文

  世谓之落里坈(卷五三十四页十三行)

   (第 62a 页)
一清
案六字重文宜衍

  商河又北径(至)乐陵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页十五行十六行十七行)

   (第 62a 页)
一清
案四十四字是注混作经昌平县当作平昌汉
书地理志平原郡有平昌县 (第 62a 页)
  商河又东径初乡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初当作朸汉书地理志
平原郡有朸县道元谓之朸乡县也

  沙沟水注之(卷五三十五页三 (第 62b 页)
行)

   一清
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商河又东北(至)转径城东(卷五三十五页六行七行)

   (第 62b 页)
一清
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经而流当作南流

  商河又东北径富平县故城北(卷五三十五页十一行) (第 62b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曰安乐亭(卷五三十五页十二行)

   (第 63a 页)
一清
案安乐汉书地理志作乐安

  富平矣(卷五三十五页十三行)

   (第 63a 页)
一清
案矣当作侯

  别邑魏郡(卷五三十五页十五行)

   (第 63a 页)
一清
案别邑下落在字汉书校补

  上书减户(卷五三十五页十八行) (第 63a 页)
   一清
案上书下落请字

  汉书作侯爰类(卷五三十六页二行)

  笺曰爰类下旧本有一字字 (第 63b 页)
一清
案史汉表俱无之
侯字衍文

  县西有东方朔冢侧有祠(卷五三十六页三行)

   (第 63b 页)
一清
案于文当重一冢字

  商河又分为二水南水谓之长聚沟(卷五三十六页六行)

   (第 63b 页)
一清
案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寰宇记引此文作长丛 (第 63b 页)
沟韵会云丛或作丛聚字误

  东流倾注为海(卷五三十六页七行)

   一清
案为当作于

  于台上蟠蒲系马(卷五三十六页九行)

   (第 64a 页)
一清
案刘昭郡国志补注引三齐记作台下

  北水世又谓之白薄渎(卷五二十六页十一行)

   (第 64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初学记引此文作百薄渎
白字误 (第 64a 页)
  大河又东北径高唐县故城西(卷五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大河又北径张公城临侧河湄(卷五三十六页十九行)

   (第 64b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河水又北径平原县故城东(卷五三十七页二行)

  (第 64b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晋灼曰齐西有平原河河水北过高唐县即平原也(卷五
三十七页四行)
(第 64b 页)
   一清
案平原河之河重文宜衍河水下落东字高唐
县之县羡文当重高唐二字以汉书高纪注校正

  按地理志曰高唐平 (第 65a 页)
原也(卷五三十七页六行七行)

   一清
案高唐平原也五字重文错简宜衍

  大河右溢世谓之甘枣沟(卷五三十七页九行)

   (第 65a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北历长堤径温阴县北(卷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温阴宋本作漯阴 (第 65a 页)
一清
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第 65a 页)
  河水又东北径阳阿县故城西(卷五三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万诉(卷五三十七页十四行)

   (第 65b 页)
一清
案万诉沁水注作卞䜣诉字误

  又东过漯阴县北(卷五三十七页十六行)

   (第 65b 页)
一清
案胡渭云此北漯阴也伏琛谓之漯阳城黄省
曾本正漯阳字寰宇记云漯阴县汉县今废城在临
邑县西十里宋武帝平广 …… (第 65b 页)
  河水自平原(至)厌次河(卷五三十七页十六行十七行十八行)


   一清
案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初乡当作朸乡故下
落城字南下落为字孙潜校增

  并为贼擒求代雄(卷五三十八页一 (第 66b 页)
行)

   一清
案擒下落辅字孙潜校增

  所辅可谓孝尽爱敬(卷五三十八页一行)

   (第 66b 页)
一清
案孙潜校衍所字此句有脱误详本卷

  河水又径漯阴县故城北(卷五三十八页三行)

   (第 66b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又黄省曾本作右 (第 66b 页)
  河水又东北漯沃津(卷五三十八页五行)

  笺曰孙云漯沃误汉志千乘郡有湿沃县 一清
案非
也胡渭云济漯之漯说文本作湿燥湿之湿说文本
作湿𨽻改日为田又省一糸遂作漯而湿转为湿湿
湿二字混 (第 67a 页)
而无别汉千乘郡有湿沃县漯水之所径
故名而地理志讹为湿司马彪魏收皆承其误惟水
经注作漯沃当从之八字是注混为经东北下落为



  漯沃县故城南(卷五三十八页六行)

   一清
案漯沃上落在字

  河水又东径千乘城北(卷五三十八页九行)

   (第 67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千乘下落县故二字

  又东北过黎城县北(卷五三十八页十一行)

   (第 67b 页)
一清
案黎城当作利城汉书地理志齐郡有利县济
水篇经云又东北过利县西即是城也

  河水又东分为二水(至)(第 67b 页)
(卷五三十八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
案二十三字是注混作经胡渭不悟此条是注
移在又东北过利城县之上非是

  经言济水注河水自枝津东北流( (第 68a 页)
卷五三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
案济水注下落河非也三字济水篇注可互證

  世谓之仓子城非也(卷五三十八页十六行)

   (第 68a 页)
一清
案非也二字衍文

  九折注为海(卷五三十八页十七行) (第 68a 页)
一清
案为当作于 (第 68a 页)
  今川流可导(卷五三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
案可当作所

  商碣周移也(卷五三十八页二十行)

   (第 68b 页)
一清
案碣汉书叙傅是竭字

  往昔天尝连北风(卷五三十九页二行)

   (第 68b 页)
一清
案汉书沟洫志作往者天尝连雨东北风今校


  水经注笺刋误卷二 (第 68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三

  仁和 赵一清


  汾水篇

  其山重阜修岩(卷六一页十二行)

  笺曰旧本作修层 (第 1a 页)
一清
案岩字为是

  盖稚水濛流耳(卷六一页十三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濛当作蒙易蒙卦象山下出泉曰蒙不从水 (第 1a 页)
说文濛微雨也义异

  水出右近溪(卷六一页十九行)

   一清
案出下落左字

  城又南出二城閒(卷六二页一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上城字衍文

  故地理志(卷六二页四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地理志下落曰字

  和憙邓后之立叔父以为训积善所致也(卷六二页十四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憙当作熹叔父下落陔字后汉书后纪校正

  魏土地记曰(卷六二页十五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魏土地记上脱又南径秀容城东七字全祖
望曰以先司空本校补

  东去沿水六十里(卷六二页十六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沿当作汾

  水又西径狼盂县故城南(卷六三页二行三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洛阴二字盂当作孟汉书地理志校 (第 2a 页)


  旧有介子推祠前有碑(卷六四页一行)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重一祠字

  故榆次之梗阳县也(卷六四页四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县汉书地理志分注史记索隐俱作乡

  榆次界有梗阳地(卷六四页六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地当作城

  说文曰冯水出西河中阳县之西南入河(卷六四页十七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之西当作北沙说文校正

  水发原平县胡甲山(卷六五页一行)

  笺曰孙按汉地理志太原郡有原平县 (第 3a 页)
一清
案非也
原当作源平当作祁侯甲水发源太原之祁县耳

  谓之胡甲领(卷六五页二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领黄省曾本作岭

  即尔雅所为昭馀祁矣(卷六五页六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为当作谓 (第 3a 页)
  临城际水湄(卷六五页十七行)

   一清
案临城二字当倒互

  甲水又西合为婴侯之水(卷六五页二十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甲上落侯字为当作于

  恐其神魂贾于地(卷六六页十六行)

  笺曰贾字脱误当作贾贾檀弓蒙袂辑屦 (第 3b 页)
贾贾然来
注云贾贾目不明猊 一清
案全祖望云非也盖是霣
字之误 (第 3b 页)
  又西南径介休县故城西(卷六六页二十行)

   一清
案又上落汾水二字介休之介当从汉志作界

  远来奔丧朋友服(卷六七页八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朋友上落持字𨽻释校补

  或去一丈(卷六七页十七行)

  笺曰御览引此云或去水一尺 (第 4a 页)
一清
案孙潜云一丈
字不误

  以供祭事(卷六八页十一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事孙潜校改祀

  霍求公(卷六九页四行)

  笺曰求公当作哀公 (第 4b 页)
一清
案非也史记赵世家是霍
公求徐广曰求一作来盖字倒互耳

  间水(卷六九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疑 (第 4b 页)
作涧水 一清
案嘉靖洪洞县志涧河
其源二出岳阳安吉岭与金堆里水经注曰涧水东
出谷远县西山径杨县西流入于汾是也 (第 4b 页)
  又西径故城北(卷六九页十三行)

   一清
案故城上落杨县二字

  晋大夫僚公去安之邑也(卷六九页十三行)

  笺曰郡国志云河东郡杨县有高梁 (第 5a 页)
亭晋羊舌大夫
叔向邑也此云僚公去安诚所未详 一清
案顾炎武
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僚安为杨氏大夫公去二字
衍文

  晋出公三十年(卷六十页五行) (第 5a 页)
  笺曰今竹书作二十年 一清
案沈炳巽云按竹书是
十三年

  封恭侯郦介于斯邑也(卷六十页七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介本表作疥

  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卷六十页十三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注云汉初曹参击魏王豹走之尽
有魏地后封列侯食邑平阳固斯境矣二十字今补
正于此文之上 (第 5b 页)
  水侧有尧庙前有碑(卷六十页十五行)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重一庙字

  汾水南与平阳合(卷六十页二十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平阳胡渭校改平水

  县盖即陵以名世也(卷六十一页四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河东郡襄陵县注应劭曰襄陵
在西北师古曰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全祖望校本
县上补西北有晋襄公陵 (第 6a 页)
七字名世字误当作命字

黄省曾本原是氏字

  王莽改名曰干昌也(卷六十一页五行)

   一清
案改黄省曾本作更

  天子西绝钘隥西南至盐(卷六十一页九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盐当作盬穆天子傅校

  又西南入汾(卷六十一页十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西南下落流字

  故东州治(卷六十一页十六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魏书地形志正平郡属东雍州世祖置太和
中罢东下落雍字

  出临汾县故城西(卷六十一页二十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胡渭校增

  故横沟出焉(卷六十二页一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横沟二字当倒互

  以赐大夫原氏也(卷六十二页三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原氏下落黯是为荀叔五字以汉书地理志 (第 7a 页)
注应劭引汲郡古文校增

  封庄恬也(卷六十二页五行)

   一清
案史汉表俱作杜恬庄字误

  汾水西径邓丘北(卷六十三页四行)

   (第 7b 页)
一清
案何焯云邓当作鄈颜师古曰鄈与葵同汉旧
仪作葵上宋史镇王元偓傅上登鄈丘亭是也

  从邑发声(卷六十三 (第 7b 页)
页六行)

  笺曰发当作登 一清
案非也当作癸说文校正 (第 7b 页)
  即此处(卷六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
案处下落也字孙潜校增

  浍水篇

  浍水东出详高山(卷六十四页十六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详高是绛高之误

  其水又西南合黑水岭(卷六十五页一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岭字衍文

  西径荣庭城南(卷六十五页九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左傅襄公二十三年张武军于荧庭春秋分
记云绛州翼城县东南八十五里有古荧庭城荣字


  称涉河(卷 (第 8b 页)
六十五页十行)

   一清
案称下落起字

  水出绛山东至寒泉奋涌(卷六十五页十六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至当作南汉书地理志绛县应劭曰绛水出
西南 (第 8b 页)
  十一许丈(卷六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
案当作一十许丈

  汾水灌平阳或亦有之绛水浇安邑未识所由也(卷六十六页六行七行)

  笺曰浇当作 (第 9a 页)
一清
案阎若璩曰壬子冬客太原顾宁
人向余称水经注笺为三百年一部书余退而读之殊有未
然如通鉴智伯言今乃知水可 (第 9a 页)
亡人国以汾水可以灌安邑
绛水可以灌平阳胡身之引郦注曰智伯所谓汾水
可以灌安邑或亦有之绛水可以灌平阳未识所由此是宋

时所见夲如是未经舛讹朱氏何不引梅涧夲校正


  对首阳之神(卷六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
案对下落曰字

  洓水篇

  其水东大岭下(卷六十七页十三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东下落径字方舆纪要引此文增

  国汾川(卷六十七页十八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国下落于字名胜志引此文增

  武公请城于翼至洞庭乃返者也(卷六十八页十四行十五行)

  笺曰洞 (第 10a 页)
一读作桐庭当作涡又曰今竹书云武公请
城于翼至桐而还 一清
案朱氏既以桐释洞字又欲
改庭为涡洞涡水名与曲沃无涉自相乖缪何也汉
河东闻喜县故晋之曲沃秦改为左邑者也 …… (第 10a 页)
  在南原上(卷六十九页八行)

   一清
案在上落城字

  洓水又西南径监盐县故城(卷六二十页六行)

  笺曰监疑作盬 (第 11b 页)
一清
案非也史记秦本纪昭襄王十
一年齐韩魏赵宋中山五国共攻秦至盐氏而还徐
广曰盐一作监正义曰括地志云盐氏故 (第 11b 页)
城一名司
盐城在蒲州安邑县按掌盐池之官因称氏寰宇记解
州安邑县下云司盐城在县西二十里盖汉司盐都

尉治此司即监也监盐官亦见三国志卫觊傅所谓
盐国之大宝宜如旧置使者监卖是也官居此城故
曰监盐城下文注云杜预曰后罢尉司分猗氏安邑
置县以守之盖晋初置县旋废耳朱氏不审改作盬
盐大缪

  城南有盐池水承盐水出东南薄山(卷六二十页六行)

  笺曰承字下脱一之字 一清
案通鉴注引此文作上
承盐水水出东南薄山上水字宜移在盐之下笺说 (第 12a 页)


  地理志曰山在安邑县东(卷六二十页八行)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安邑县下云巫咸山在南盐池
在西南东当作南

  巫咸在女丑北(卷六二十页八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山海经作巫咸国落国字

  吕宿曰沈沙煮海谓之盐(卷六二十页十八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吕忱作字林吕宿字误当作吕忱曰宿沙煮 (第 12b 页)
海谓之盐

  北塈盐泽(卷六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
案塈当作暨

  引水裂沃麻(卷六二十一页九行)

  笺曰裂字疑衍 (第 13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当衍水字

  皆降焉秦师(卷六二十二页八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焉当作于篆近致讹

  乃谓秦穆公使公子絷来与师言(卷六二十二页九行) (第 13a 页)
  笺曰宋本无乃谓二字 一清
案二字宜存笺说非

  京相璠曰春秋土地名(卷六二十二页十一行)

   (第 13b 页)
一清
案春秋土地名晋京相璠撰曰字当移在土地
名之下

  郑伯使烛之武谓秦公曰(卷六二十二页十九行)

  (第 13b 页)
  一清
案当作秦穆公落穆字

  齐师逐太子齿奔城张(卷六二十三页二行)

   (第 13b 页)
一清
案城张当作张城潜夫论河东解县有东张城 (第 13b 页)
西张城

  来去者咸援萝腾崟(卷六二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崟疑作𡽗 一清
案崟音吟说文山之岑崟也杜
甫诗挽葛上崎崟正是援萝腾崟之意笺说非

  水泉山北流(卷六二十三页十六行 (第 14a 页)
)

   一清
案泉当作自

  文水篇

  有泌水注之县西南山下(卷六二十四页一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县上落水出二字寰宇记校增

  水溢平流(卷六二十四页三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流当作地名胜志校改

  水谒泉山之上顶(卷六二十四页五行)

  笺曰谢兆申云出谒泉山之顶上 (第 14b 页)
一清
案上顶字不


  又东(卷六二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又一 (第 14b 页)
一清
案又东之文恒见注中 (第 14b 页)
  世谓之西河(卷六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
案寰宇记汾州西河县下云文湖一名西河泊落泊字

  谓之猪城(卷六二十四页十五行)

  笺曰猪当作潴 (第 15a 页)
一清
案尚书禹贡大野既猪又被孟
猪之猪俱不加水汉书地理志经典释文并同

  西河有中阳县旧县也(卷六二十四 (第 15a 页)
页十七行)

   一清
案上县字当作城 (第 15a 页)
  又东径中阳故城南(卷六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
案中阳下落县字

  原公水篇

  魏黄初二年(卷六二十五页六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西河本汉郡尚在太原之西建安
之乱空荒黄初复立注所载碑文可证二年下当有
置西河郡四字今补正 …… (第 15b 页)
  又西北黑水西出山三合源舍同归一川(卷六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合三源同归一川无舍字 一清

名胜志引此文作黑水出西山三源合舍笺说非

  东流南屈受阳县故城东(卷六二十五页十七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南屈下落径字孙潜校增

  榆次县故涂水乡(卷六二十六页七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涂水汉志分注作涂水

  刳腹绝肠折头楷颐处也(卷六二十六页十一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元和郡县志引此作折头摺颐寰宇记引此
文作折颈摺颐今从乐氏

  萝磬亭(卷六二十六页十五行)

  (第 16b 页)
 笺曰谢云一本作萝蘑亭 一清
案寰宇记云萝蘑亭
俗名落莫城蘑字是也

  晋水篇

  出晋水下口者也(卷六二十七页三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 (第 16b 页)
  笺曰县旧本作悬孙云壅山海经作雍注云音瓮一
清案县古悬字壅当作瓮从缶不从土方舆纪要云
悬瓮山腹有巨石如瓮亦曰汲瓮山盖取象斯形壅
是壅塞之义为误无疑

  一水结绌山(卷六二十七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一下有云字 一清
案水字亦误当作出

  昔智伯之遏晋以水灌晋阳(卷六二十七页十七行) (第 17a 页)
  笺曰以水当作水以 一清
案之字衍文

  水侧有凉堂(卷六二十七页二十行)

  笺曰御览作 (第 17b 页)
一清
案今御览引此文是堂字

  汾水分为二流(卷六二十八页四行)

  笺曰汾水旧本作湖水 (第 17b 页)
一清
案非也寰宇记引此文
云沼水分为二派沼水即上文智伯遏晋水以灌晋
阳蓄以为沼之水其水流入汾后汉书安帝纪元 (第 17b 页)

三年春正月甲戌修理太原旧沟渠溉灌官私田章

怀注引郦元水经曰昔智伯遏晋水以灌晋阳后人
踵其遗迹蓄以为沼分为二派北渎即智氏故渠也
其渎乘高东北入晋阳城以周溉灌东南出城注于
汾水今所修渠即谓此与寰宇记所引正同笺云旧
本作湖水盖误耳

  郡椽(卷六二十八页七行)

   一清
案椽当作掾

  湛水篇 (第 18a 页)
  湛水出枳县南源(卷六二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
案枳县当作轵县南源当作南原

  俗谓之湛水也是盖声尽邻(卷六二十八页十六行)

   (第 18b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湛水字误先司空校本作须水旁
注云须读作颁通鉴隋汉王谅遣其将屯河阳与史
详战于须水是也尽当作 (第 18b 页)


  其水自溪之南流(卷六二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
案之当作又 (第 18b 页)
  又东过皮县之北(卷六二十八页十九行)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有波县皮字误

  源经所注(卷六二十九页二行)

   (第 19a 页)
一清
案源当作原

  斯乃汨川之所由(卷六二十九页二行)

  笺曰旧本作泪川 (第 19a 页)
一清
案汨川是湨川之误讹而为
泪又缺笔作汨

  隰城在东言此非矣(卷六二十九页五行) (第 19a 页)
   一清
案此当作北

  济水篇

  郭景纯云联沇声相近即沇水也(卷七一页八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山海经注云沇则济也则当作即今本误

  东源出原城城东北(卷七一页十六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城字重文宜衍

  杜预曰沇水县西北有原城者也是(卷七一页十八行十九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沇水县是沁水县之误以隐十一年傅注校 (第 19b 页)
也是当作是也

  而源出原城西东沇水注之(卷七一页十九行)

   一清
案而当作西东沇水当作东流水

  济水又东南径郤城北(卷七二页三行)

   (第 20a 页)
一清
案郤说文作郗亦作絺郡国志河内郡波县有
絺城刘昭补注曰左傅曰王与郑絺杜预曰在野王
县西南胡渭曰今河内县 …… (第 20a 页)
  又东北径波县故城北汉高帝封公上不害为侯国(卷七

二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波县当作汲县按史记年表高帝十一年
封公上不害为汲侯索隐曰汲县名属河内 一清

非也波汲并县名俱属河内郡今本史表作汲侯索
隐曰汉表作汲此必古本原是波字故小司马以汲
字證之正马班 (第 20b 页)
异同处不然史表既是汲侯矣又證
以汉表之汲侯义可通乎道元所见故宜无误孙汝
澄改波从汲殆未之察耳


  天浆水涧水注之(卷七二页二十行)

   一清
案上水字衍文

  在睪上(卷七三页一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在上落城字睪当作睾与皋同

  今河内轵西有地名向今无(卷七三页二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地当作城

  俗谓之治城亦曰治字水(卷七三页九行十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两治字俱当作冶亦曰上落水字 (第 21a 页)
  水出南源下(卷七三页十一行)

   一清
案源当作原

  述征记曰济河内温县(卷七四页二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济下落出字

  过坟城西(卷七四页八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坟城当作隤城郡国志河内郡修武有隤城
刘昭补注曰左传隐十一年以隤与郑

  东南径阳乡城北又东南流径 (第 21b 页)
阳乡城北又东南径李

城西(卷七四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
案下径阳乡城北又东南八字重文宜衍

  不至此(卷七四页二十行) (第 22a 页)
一清
案此下落也字孙潜校增

  去襄国一百馀里(卷七四页二十行)

   (第 22a 页)
一清
案一字衍文孙潜校

  梁惠成王二年(卷七五页四行) (第 22a 页)
一清
案竹书纪年是三年 (第 22a 页)
  砀郡长项伯(卷七五页六行)

   一清
案史表是项佗

  又东至北砾溪南(卷七五页九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至北二字当倒互砾溪只一处不分南北胡
渭亦为此文所误而强名之宜其献笑后来也说见


  东出过荥阳 (第 22b 页)
(卷七五页九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荥阳是荥泽之误注云济水又东 (第 22b 页)
径荥泽北所以释此条之经也

  孔安国曰荥波水以成潴阚骃曰荥波嶓泽名也(卷七五页
十二行)


   一清
案书传云荥泽波水以成遏猪今补正下荥波
之波衍文

  笺曰玉海二十一卷内引水经注云浚仪县竹书纪年
(第 23a 页)
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为大沟于北郛以行圃田之
水陈留风俗传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续

述征记曰汴河到浚仪而分汴东注河南流建宁四年
于敖城西北垒石为门以遏渠口谓之石门故世亦谓
之石门水广十馀丈西去河三里石铭云建宁四年十
一月黄埸石(卷七六页三行至七行)

   一清
案玉海所引郦注本是二条自浚仪县竹书纪
年至汴东注河南流系二十二卷渠水注汴河原作
汴沙河南流原作沙南流 (第 23b 页)
谓沙水也缘彼卷有错简
故其文不属朱氏因浚仪渠而载之于此可称极缪

建宁四年以下现载本篇乃更详录无遗疏卤之愆
抑又甚矣

  周城三百步(卷七六页九行)

   一清
案周城二字当倒互

  水南带三山即皇室山(卷七六页十行)

  笺曰一作三皇山 (第 24a 页)
一清
案三下脱皇字三皇山即皇
室山朱氏不注于三山之下而注于皇室山之下斯
为缪矣 (第 24a 页)
  济水又东径西广武城北(卷七六页十三行)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径东广武城北(卷七六页十七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径敖山北(卷七七页五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合荥泽(卷七七页十一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荥泽玉海引此文作荥渎 (第 24b 页)
下云渎首受河水有石门谓之为荥口石门也

  渎水受河水(卷七七页十二行)

   一清
案渎水之水胡渭校改首

  荥播所道(卷七七页十三行)

  笺曰孙云书作荥波 (第 25a 页)
一清
案孙汝澄之言盖不知马
郑王本波皆作播亦不记夏本纪荥播既都之文而
为此辞也

  未详诏书(卷七七页十 …… (第 25a 页)
  笺曰玉海二十一卷内引此文无未详二字疑衍一
清案𨽻释载此文有未详二字盖误文也当作辛未
详字之半似辛其文又互易盖诏书以辛未日下去
丁丑才四十五日即在阳嘉三年二月之明月故不
再书年月也下文岁在甲子被癸丑诏书及𣸦水注
幽冀二州郡县分境立石标界亦云戊子诏书事在
熹平四年是其切證戊子今本水经注讹作代字据
𨽻释校改此未详二字盘洲既不能发明斯义厚斋

竟节去之无惑乎朱氏以为疑衍也

  府乡规基经始(卷七七页十九行)

   一清
案府乡当作府卿谓少府卿也汉都水旧属少


  山阳东昏(卷七八页十一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日知录曰汉陈留郡有东昏后汉志注云陈
留志曰故户牖乡有陈平祠山阳郡有东缗后汉志
春秋时曰缗注云左传僖 …… (第 26a 页)
  东莱典城(卷七八页十二行)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曲成县典城字误

  河内太守守城向豺(卷七八页十二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𨽻释作宋城向豺今校正

  荥渎又东南流注于浦(卷七八页十五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浦当作泲

  次东得宿须水口(卷七八页十六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须当作胥下同

  渠侧有扈城(卷七八页十六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扈城下落亭字

  合则南渎通津(卷七九页二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合当作今孙潜校改

  昔卞(卷七九页四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昔当作音孙潜校改

  济水又东径荥阳县北(卷七九页六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南砾石溪水注之(卷七九页九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石字衍文溪当作溪胡
渭禹贡锥指以上文误本经文又东至北砾溪为北
砾溪而不知至北二字之 …… (第 28a 页)
砾溪可知上有北砾溪故此为南砾溪是盖袭用锥指而缪者)

  济水又东索水注之(卷七九页十五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与东关分水即古旃水也(卷七九页十六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与东关水同源分流即古 (第 29b 页)
旃然水也今补正

  郑子皮劳叔向于索水(卷七十页十三行)

   一清
案索水当作索氏左传校

  故马渊郡国志曰(卷七十页十六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故字衍文马渊是司马彪之误

  俗谓之平咷城(卷七十页十七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平黄省曾本作乎魏书孝文帝纪作平桃城

  一名㘁啁(卷七十一页二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㘁当作嗥嗥音豪若㘁音绎非其义矣

  得免楚(卷七十一页十一行)

   (第 30b 页)
一清
案楚下落围字

  王莽立为新队(卷七十一页十三行)

   (第 30b 页)
一清
案新当作祈汉书王莽傅校

  割河南郡巩自阙以东(卷七十一页十五行)

   (第 30b 页)
一清
案郡下落县字巩自二字当倒互谓巩县及伊
阙也 (第 30b 页)
  南乡筑阳城(卷七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案晋书地理志筑阳县属顺阳郡故魏武之南
乡郡也太康中改今名筑字误城字衍文

  李胜字公照为郡守顾原武 (第 31a 页)
典农校尉(卷七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案三国志魏书曹爽传注李胜字公昭照字误
也顾当作故

  故曰吸受旃然矣(卷七十二页七行)

   (第 31a 页)
一清
案汳水注云阴沟即蒗荡渠也亦言汳受旃然 (第 31a 页)
水又云河济水乱汳承旃然吸是汳字之误

  济水又东径荥阳泽北(卷七十二页十行)

   一清
案通鉴地理通释校衍阳字

  故荥水所都也(卷七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都疑作潴 (第 31b 页)
一清
案古都猪字通用史记夏本纪
大野既猪作既都孟猪作明都是也

  恒雍(卷七十二页十六行)

  笺曰恒 (第 31b 页)
当作衡 一清
案春秋时衡雍后改垣雍史记 (第 31b 页)
秦昭王四十八年韩献垣雍以和战国策魏王曰秦
许我以垣雍魏公子无忌谓秦有郑地得垣雍是也
恒垣字近致讹

  然水既断(卷七十三页一行)

   一清
案然上落旃字

  有故陇城(卷七十三页六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当作垂陇城落垂字

  泽际又有沙城(卷七十三页八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泽当作渎

  王会郑釐侯于巫沙者(卷七十三页九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者下落也字

  史记秦昭王四十二年魏冉攻魏走芒卯(卷七十三页十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四当作三事在穰侯傅

  入北宅(卷七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竹书宅作它 (第 32b 页)
一清
案系俗本误字朱氏引之非

  竹书纪年曰惠王十三年王及郑釐侯盟于巫沙(卷七十三 (第 32b 页)
页十二行)

  笺曰今竹书巫沙之盟是显王十一年事 一清
案竹
书惠王是梁惠成王周显王十一年正梁惠成王十
三年朱氏因刻本失去成字遂以周显王證之非矣

  黄水 (第 33a 页)
发源京县黄淮止(卷七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止一作山宋本作上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
黄堆山方舆纪要云嵩渚山一名小陉山水经注以
为黄堆山也全祖望曰亦即黄雀山淮止二字误也 (第 33a 页)
  状若巨鼎汤汤(卷七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
案御览引此文作巨鼎扬汤上汤字误

  属县也(卷七十四页九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河南郡故市县此文属县也上
当补河南之三字

  甲辰(卷七十四页十三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穆天子傅是甲寅

  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卷七十四页十八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阳武县下名胜志引此文有北字

  济水又东北流南济也径阳武县故城南(卷七十四页二十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南济当作北济济至定
陶斯有南称

  东二里(卷七十五页一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作东西二里落西字

  名为白沟(卷七十五页二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当作白马沟落马字 (第 34a 页)
  天子里圃田之路(卷七十五页三行)

  笺曰圃一作甫 一清
案甫田即圃田朱氏释之实为
辞费

  郭注云(卷七十五页四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云字衍文

  余谓穆王里郑圃而郭以赵之房邑为疆(卷七十五页五行)

  笺曰而当作田 (第 34b 页)
一清
案周礼职方豫州薮曰圃田然
亦可单称圃诗曰东有甫草传曰郑之有原圃犹秦 (第 34b 页)
之有具囿史记魏公子无忌曰秦七攻魏五入囿中
边城尽拔刘伯庄曰囿读作圃即圃田泽也朱氏改
而为田非

  济水又东径封丘县南(卷七十五页六行)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县有黄亭说济(卷七十五页八行)

  笺曰孙云疑作临沟 (第 35a 页)
一清
案非也春秋哀公十三年
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杜预曰陈留封丘县南有 (第 35a 页)
黄亭近济水说济当是俛济之误

  济水又东径东昏县故城北(卷七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武阳县之户牖乡矣(卷七十五页十六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武阳当作阳武

  济水又东径济阳县故城南(卷七十五页十九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北济也(卷七十六页五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三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径原武县故城南(卷七十六页九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济水当作济渎所谓北
则济渎是也

  天子饮于洧上(卷七十六页十一行)

  笺曰 (第 36a 页)
洧一作涌 一清
案洧字不误

  又东绝长城筑也(卷七十六页十三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长城下落郑字全祖望校增 (第 36a 页)
  竹书云是梁惠王十五年筑也(卷七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
案惠下落成字

  济渎又东径酸枣县之乌巢泽北(卷七十六页十七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北字衍

  泽有故亭(卷七十六页十八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泽下落北字故下落市字三国志魏书武帝
纪注云袁氏辎重有万馀乘在故市乌巢屯是也故
市前汉为县后汉省 (第 36b 页)
  破袁绍军处也(卷七十六页十九行)

   一清
案军当作运

  北济也(卷七十七页四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三字是注混作经

  皆临侧(卷七十七页六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临侧下落济水二字孙潜校增

  济水者又东过济阳县北济也(卷七十七页七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济水者三字衍文济阳县下落北字北济也 (第 37a 页)
三字是注混作经

  汉景帝中元六年(卷七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
案元字衍文

  今陈济阳县是也(卷七十七页十二行)

   (第 37b 页)
一清
案陈下落留字

  南济也(卷七十七页十四行)

   (第 37b 页)
一清
案三字是注混作经

  济渎自济阳县故城南(卷七十七页十五行) (第 37b 页)
   一清
案渎当作水

  济水又东北菏水东出焉(卷七十七页十八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径秦相魏冉冢(卷七十八页一行)

  笺云宋本冢下有一南字 (第 38a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东北径定陶恭王陵南(卷七十八页六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渎南魏郡治也(卷七十八页十七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渎南当作坟南即丁姬坟也

  济水又东北径定陶县故城南(卷七十八页十九行)

   (第 38b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侧城东注也(卷七十八页二十行)

  笺曰也字似讹疑当作此 (第 38b 页)
一清
案也字不误作此非

  南济也(卷七十九页七行)

  笺曰三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右合河水(卷 (第 38b 页)
七十九页七行)


   一清
案河当作菏御览寰宇记引此文校正下并同

  水渎上承济水(卷七十九页七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水渎二字当倒互

  汜水名(卷七十九页十七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汜水下落之字

  济水自是北东流出巨泽(卷八一页八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北东当作东北胡渭校改

  其一水(至)钜野泽(卷八一页八行九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十八字是首混作次下文注云亦经所谓济
水自乘氏县两分东北入于钜野盖指此也

  南为菏水北为济渎(卷 (第 39b 页)
八一页十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径乘氏县与济渠濮沟合(卷八一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濮沟当作濮渠 (第 39b 页)
一清
案济渠二字衍十
一字是经混作注

  北济又东北径冤朐县故城北(卷八一页十五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北与濮水(卷八一页二十行)

  笺曰谢兆申云濮水下疑有合字或会字 (第 40a 页)
一清
案会字
是也六字是注混作经

  故班固云大堙酸枣也(卷八二页七行)

   (第 40a 页)
一清
案汉书叙传云文堙枣野大字误

  或以姓名(卷八二页十一行)

  笺曰古本作或以合名吴本改作姓名玉 (第 40a 页)
海十五卷

内引此文亦作合名 一清
案当作令名如闻喜获嘉
之类

  故豫章以树氏都(卷八二页十二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开封府酸枣县下引风俗通云豫章
以树氏郡困学纪闻引此文云豫章以木氏郡何焯
曰都字乃传写之误树为 (第 40b 页)
木则宋人避讳也

  遂披面而死(卷八二页二十行)

   一清
案史记刺客传云因自皮面决目索隐曰皮面 (第 40b 页)
谓以刀刺其面皮欲令人不识披字误

  濮渠又东北径燕城内(卷八三页四行)

   一清
案内当作南

  即战国策所谓酸枣桃虚也(卷八三页六行)

  笺曰古本作虚桃者 (第 41a 页)
一清
案者也二字宜并存若截
去也字岂足成文乎

  或亦谓之濮菀亭(卷八三页十八行)

   (第 41a 页)
一清
案濮菀当作宛濮 (第 41a 页)
  春秋宁武子与卫人盟于菀濮(卷八三页十八行)

   一清
案菀左傅作宛下同

  杜预曰长垣而南近濮水也(卷八三页十九行)

   (第 41b 页)
一清
案而左傅注作西

  似非关菀(卷八三页二十行)

   (第 41b 页)
一清
案菀当作䆒

  泽北坛陵亭(卷八四页二行) (第 41b 页)
一清
案泽北下落有字 (第 41b 页)
  子路出于蒲者也(卷八四页七行)

   一清
案出下落迎字

  封元舅来俊为侯国(卷八四页十七行)

  笺曰来一作宋 (第 42a 页)
一清
案宋字是也汉安帝祖母为宋
贵人汉书章帝八王传云清和王庆母宋贵人父扬
安帝追谥当阳穆侯四子皆为列侯食邑 …… (第 42a 页)
  濮水东径濮阳县故城南(卷八五页十五行)


   一清
案濮水下落又字

  即葭密(卷八六页三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即寰宇记引此文作取

  济阴乘氏县有鹿乘乡(卷八六页四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鹿乘郡国志作鹿城

  濮水又东与句渎首受濮水枝渠(卷八六页五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句渎下落会字

  济水故渎又北右合洪水(卷八六页十一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通鉴注校

  上承钜野薛训渚历泽西北渚(卷八六页十二行)

   (第 43a 页)
一清
案上承上落水字下渚字衍文

  又北济渎合(卷八六页十七行)

   (第 43a 页)
一清
案又北下落与字孙潜校增

  北流济(卷八七页七行)

   (第 43a 页)
一清
案北流下落入字孙潜校增

  或谓清则济也(卷八七页七行) (第 43a 页)
   一清
案则当作即

  巨泽北则清水(卷八七页九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清水当作清口胡渭校

  济水又北径须朐城西(卷八七页十八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须国(卷八七页十九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故须下落朐字

  子鱼曰(卷八七页二十行) (第 43b 页)
  笺曰三字宜删 一清
案非也三字是道元误引非衍


  济水又径微乡东(卷八八页七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又下落北字

  汉高帝十一年赵衍为侯国(卷八八页十五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赵衍上落封字

  济水又北径渔山东左合马颊水(卷八八页十六行)

  笺曰克家云渔山作鱼山者是 (第 44a 页)
一清
案十三字是注 (第 44a 页)
混作经

  济北东阿县东南有桃(卷八八页二十行)

   一清
案左傅注云有桃城落城字

  又东北流径山南(卷八八页二十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山南上落鱼字胡渭校补

  山上有抑舒城(卷八九页二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抑舒当作柳舒路史国名记以为即春秋传
之留舒也杜预曰留舒齐地留柳声相近其说非也 (第 44b 页)
魏书地形志济北郡卢县有柳舒城

  葬山西西去东阿水四十里(卷八九页三行)

  笺曰宋本无西字 一清
案二西字俱不宜衍水当作


  其水又东注于清济(卷八九页四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清字衍文

  济水自鱼山北径清亭东(卷八九页五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第 45a 页)
  是济水通得清水之目焉(卷八九页八行)

   一清
案是下落下字

  吾闻齐有清济济河以为固(卷八九页九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济河当作浊河战国策校改

  谷有黄山台(卷八九页十六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谷当作县

  出东大槛山狼溪西狼溪西(卷八九页十七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狼溪西三字重文宜衍 (第 45b 页)
  济水又北径周首亭西(卷八十页五行)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又北径平阴城西(卷八十页十九行)

   (第 46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今巫山之上有石室(卷八十一页十一行)

   (第 46a 页)
一清
案石室下名胜志引此文有耆老言郭巨葬母
处八字今校补

  济水右迤过为湄湖(卷八十一页十一行) (第 46a 页)
   一清
案过字衍文

  济水又东北至垣苗城西(卷八十一页十三行)

  (第 46b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至胡渭校改径

  宋武帝西征长安令桓遵镇此故俗人有桓苗之称(卷八
十一页十五行)
(第 46b 页)
   一清
案桓遵人姓名当从土作垣宋书垣护之传云
伯父遵父苗高祖围广固遵苗踰城归降并以为太
尉行参军二人皆从武帝 (第 46b 页)
西征故城镇遂留其名也


  河水自泗渎口东北流而为蒲(卷八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案泗渎口当作四渎口见河水注蒲字清之误
河水篇云河水东分济亦曰泲水受河也然荥口水
断石门不通始自是出东 (第 47a 页)
北流径九里与清水合故
泲渎也自河入济自泲入淮自淮达江水径周通故
有四渎之名也彼文讹泲作沛此又讹清作蒲也

  济水又径卢县故城北(卷八十二页四行)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第 47a 页)
  济水又东北与中川水合(卷八十二页九行)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西北流东径太原郡南(卷八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孙云太原刘宋侨郡 (第 47b 页)
一清
案东径二字当倒互
黄省曾本校正方舆纪要云刘宋元嘉十年割济南
泰山郡立太原郡泰始三年为后魏慕容白曜所陷 (第 47b 页)
魏收地形志云太原郡刘义隆置魏因之是也时又
谓之东太原郡


  与汉宾谷水合(卷八十二页十三行)

   一清
案汉宾谷水方舆纪要作宾溪谷水今校改下


  与中川合(卷八十二页十五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中川下落水字

  济水又东北右会玉水(卷八十二页十七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导源太山朗公谷谷旧名琨瑞溪(卷八十二页十八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导源上落水字下谷字重文宜衍

  连楼叠阁(卷八十三页二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叠全祖望校改累

  汉高帝十一年封高色为侯国(卷八十三页八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高色史表作高邑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卷八十三页十一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泺水出历县故城西(卷八十三页十二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历城县落城字

  俗谓之为娥姜水也(卷八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娥姜一作娥英 (第 49a 页)
一清
案魏书地形志济南郡历
城县有娥姜祠路史云祝阿故县又有泺水俗呼姜水
源有娥英之庙姜字不误

  极水木 (第 49a 页)
明瑟(卷八十三页十九行)

  笺曰极下脱一字或是极望 一清
案依文自足无烦增补

  与泺水会自水枝津合(卷八十四页五行) (第 49a 页)
   一清
案会自水三字衍文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卷八十四页八行)

  笺曰脱一径字 (第 49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京相璠曰春秋土地名也(卷八十四页十一行)

   (第 49b 页)
一清
案曰字衍文也字误当作曰

  西北流至平陆城(卷八十五页四行)

   (第 49b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东平陵县续志属济
南国陆字误当作陵 (第 49b 页)
  俗谓之有城也(卷八十五页五行)

   一清
案齐乘云东平陵城在济南东七十五里春秋
谭国齐灭之古城在西南龙山相对有当作古

  济南治也(卷八十五 (第 50a 页)
页八行)

   一清
案济南下落郡字

  王莽更名乐安郡(卷八十五页十行)

   (第 50a 页)
一清
案郡字衍文

  而出注巨合水(卷八十五页十二行) (第 50a 页)
   一清
案而当作西

  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卷八十五页十八行)

   (第 50b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济水东径县故城南汉景帝二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
为侯国(卷八十六页二行三行) (第 50b 页)
   一清
案东径下落菅字史汉表皆作管共侯罢军误
也管城县自汉迄隋皆为中牟县地开王十六年始
立管城县是以班志仅于 (第 50b 页)
中牟县注云筦叔邑续志

亦于中牟下云有管城而已罢军王子必有封邑故
非乡亭可知且属齐地菅字为是齐乘云菅城在章
丘临济镇北记引晋太岁志以管叔之后封于此齐
灭管故其子孙仕齐按书称致辟管叔古史谓管叔
鲜罪大无后管夷吾出自周穆王至夷吾始显岂管
叔之后耶郑州管城乃管叔所封鲁有管邑大夫采
地惟齐无管城此即汉之管县而传写致误于氏之
言切而当矣


  水出土谷县故城西(卷八十六页三行)

   一清
案土谷汉书地理志作土鼓方舆纪要云土鼓
城或讹为土谷城水经注云云此盖世本之缪何足
据也

  其水西北 (第 51b 页)
流径杨丘县故城中(卷八十六页五行)

   一清
案杨丘汉书地理志作阳丘下同

  又有杨渚沟水径于陵故城西南西北(卷八十六页十行)

   (第 51b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出逄陵故城西南二十里 (第 51b 页)
于陵汉县后魏改曰逄陵魏书地形志济南郡逄陵
县有于陵城道元盖从其新制书之后人据班志改
曰于陵非矣西北字是二十里之讹

  陇水(卷八十六页十四行)

  笺曰孙云当作泷水泷有笼双二音 一清
案陇水字
不误魏书地形志东清河郡绎幕县有陇水寰宇记
淄州淄川县有笼水古名孝水引舆地志云齐孝妇
颜文姜 (第 52a 页)
缉笼盖泉则知笼水古名后更为陇耳若作

泷水则是岭表之昌乐泷矣孙汝澄之说非也

  萌水出西南甲山(卷八十六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甲山当作萌山 一清
案方舆纪要云明水
亦曰萌水出淄川县西南夹谷山又云夹谷山一名
祝其山又谓之甲山其阳即齐鲁会盟处萌水出焉 (第 52b 页)
济南府志云甲山在淄川县西南四十里萌山在县
西北二十五里盖甲山萌水所出而萌山其经流也
孙说非是


  抑泉口(卷八十七页一行)

   一清
案抑泉当作柳泉淄川县志云柳泉在县北十
五里旁植高柳可饮可憩汉书地理志北海郡有柳
泉县即其地也

   (第 53a 页)
有乐安太守治(卷八十七页十二行)

   一清
案有当作古孙潜校改

  济水又东北迤为渊渚谓之平州(卷八十七页十九行)

   (第 53a 页)
一清
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齐乘引此文作平州沉 (第 53a 页)
沉是坈之误今校补

  湿沃侧有平安县故城(卷八十七页二十行)

  笺曰湿沃县名属千乘郡而平安县在其次 一清

湿沃当作漯沃县字全祖望校移漯沃之下

  有安平亭(卷八十八页二行三行)

   (第 53b 页)
一清
案安平当作平安

  世谓之马昌城此也(卷八十八页五行)

  笺曰此也旧本作北也 (第 53b 页)
一清
案孙潜校改作非也 (第 53b 页)
  济水又东北径乐安县故城南(卷八十八页七行)

   一清
案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光是县人(卷八十八页十三行) (第 54a 页)
一清
案后汉书任光传云南阳宛人落宛字

  县在济城北五十里(卷八十九页五行)

  (第 54a 页)
一清
案济城当作齐城

  入济琅槐东北者也(卷八十九页九行) (第 54a 页)
一清
案入济山海经作入齐 (第 54a 页)
  今所辍流者惟漯水耳(卷八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
案辍当作缀师古注汉书曰缀言不绝也缀流
微涓濗注而已辍流则竟绝矣其义非矣

  其一水东流者过乘氏县( (第 54b 页)
卷九十九页十七行)

   一清
案乘氏县下吴琯本有南字

  河水分济(卷八十九页十八行)

   (第 54b 页)
一清
案河水当作菏水胡渭校改

  北径元氏县故城西(卷八十九页十九行) (第 54b 页)
  笺曰元氏县孙云与常山别 一清
案此是戎州己氏
邑前汉置己氏县属梁国续志属济阴郡春秋分记
以为即戎伐凡伯于楚丘之地非卫文公所徙之邑 (第 55a 页)
元氏是己氏之误孙汝澄不察云与常山别盖不悟
元氏之非矣

  又东北径梁山城西(卷八二十页八行)

   一清
案山当作丘

  故地理志风俗记曰(卷八二十页十二行) (第 55a 页)
   一清
案志字衍文

  景帝中元五年(卷八二十页十三行)

  (第 55b 页)
一清
案景帝称元年又称中元年二年以至六年改
后元年凡中后字下不得别加元字也此不学人所
妄添故前后有加元字者 (第 55b 页)
悉删去之

  此乃河济也尚书有导河济之说(卷八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
案两河济俱当作菏泽

  后汉沇州(卷八二十一页八行) (第 55b 页)
   一清
案续志兖州山阳郡昌邑刺史治落治字

  城内有沇州刺史河东薛棠像碑(卷八二十一页十行)

   (第 56a 页)
一清
案棠𨽻释载此文作季下云表勒棠政言纪薛
甘棠之政棠非薛名何焯亦云如此

  次西有沇州刺史茂阳杨叔恭 (第 56a 页)
(卷八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
案茂阳是茂陵之误两汉志右扶风有茂陵县

  从事秦壸(卷八二十一页十五行)

  笺曰壸字似误当作闉 (第 56a 页)
一清
案𨽻释载此文作闰 (第 56a 页)
  河水径其故城南(卷八二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
案河当作菏

  济水又东径汉平狄将军扶沟侯淮阳朱鲔冢(卷八二十一页
十九行二十行)


   (第 56b 页)
一清
案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又东径泥母亭北(卷八二十二页九行)

   (第 56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菏字

  菏济别名也(卷八二十二页十一行) (第 56b 页)
   一清
案济当作泽

  侧菏梁柱(卷八二十二页十八行)

   (第 57a 页)
一清
案菏𨽻释载此文作荷

  龟龙凤之文(卷八二十二页十九行)

   (第 57a 页)
一清
案龟龙下落麟字𨽻释校增刘昭郡国志补注
曰北征记云彭城北六里有山临泗有宋桓魋石椁
皆青石隐起龟龙麟凤 (第 57a 页)
之象与此相似古人制作多
如此也


  山阳钜泽县(卷八二十三页四行)

   一清
案泽当作野汉书地理志校

  水南有金乡(卷八二十三页七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下云焦氏山东即金乡山此落山字

  焦氏山北数山(卷八二十三页九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下山字当作里

  有汉司𨽻校尉鲁恭(卷八二十三页九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鲁恭下落冢字金石录校增 (第 57b 页)
  故曰金乡山(卷八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
案此乡字衍文刘昭郡国志补注引晋书地道
记曰县多山所治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冢深十馀
丈隧长三十丈傍却入为 …… (第 58a 页)
  石柱犹存(卷八二十四页二行)


   一清
案𨽻释载此文作名件犹存自记云范巨卿碑
至今尚在名件二字水经误也宋时写本误以石柱
为名件以盘洲之淹博 (第 58b 页)
犹不敢妄下雌黄如此

  黄水又东径任城郡之亢父县故城西(卷八二十四页六行)

   一清
案又东下落南字孙潜校增

  故沛纳于称矣(卷八二十四页二十行)

   (第 58b 页)
一清
案于作两即上文所谓济与泗乱是也

  水军反走(卷八二十五页一行) (第 58b 页)
  笺曰水军一作永等即刘永也 一清
案当作永军军
字不误

  后与战(卷八二十五页二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后当作复

  济水又南径彭城县故城东(卷八二十五页十三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县曰徐调国也(卷八二十五页十七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曰徐故国莽曰徐调寰宇记引 (第 59a 页)
班志云故徐国也此文徐调下落故徐二字

  独母以为异(卷八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
案当作孤独母落孤字

  泽淘东南流(卷八二十六页十七行)

  笺曰泽宋本作浑一清案淘当作涛朱氏失 (第 59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四

  仁和 赵一清


  清水篇

  南流西南屈(卷九一页九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南流屈 (第 1a 页)
一清
案今御览作西南
流屈曲朱氏所引尚失西字

  与神心妙达(卷九一页十三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达吴琯本作远

  历涧流飞清洞观(卷九一页十四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清泠洞观 (第 1b 页)
一清
案流飞御览作飞
流朱氏失引

  亦曰朝阳矣(卷九一页十八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当作南阳

  秦昭王越长平(卷九二页三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越下落赵字汉书地理志注校补 (第 1b 页)
  有吴沟水(卷九二页九行)

   一清
案沟当作泽

  东则三十里(卷九二页十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东则当作东西名胜志校改

  西则蔡沟入焉(卷九二页十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蔡沟当作界沟沟下落水字

  北水上承河内野王县东北界沟为长明沟(卷九二页十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界沟当作光沟此文互见沁水篇 (第 2a 页)
  故长明沟水东入石涧(卷九三页三行)

   一清
案故字衍文

  为之蔡沟(卷九三页五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为当作谓

  东入吴陂又(卷九三页七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又当作水

  陂泽(卷九三页十四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陂当作际孙潜校改 (第 2b 页)
  而东周永丰城(卷九四页十五行)

   一清
案城黄省曾本作坞

  天井固石(卷九四页十七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石当作右

  寺十有馀僧(卷九五页二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孙潜校本作寺有十馀僧

  世谓焦泉也(卷九五页七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世谓下落之字 (第 3a 页)
  穴东(卷九五页十四行)

   一清
案穴当作次

  即汲水新中乡也(卷九六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汲水当作汲 (第 3b 页)
一清
曰非也水当作之汉
书地理志注校改

  太公甫生于汲(卷九七页五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甫𨽻释载此文作本

  水出西北方上山西仓谷(卷九七页十五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方上山名胜志引此作方山上寰宇记卫州

  卫县下引水经注云方山在卫县是也元丰九域志
卫州汲郡防禦古 (第 4a 页)
迹引水经注云方山西有仓谷落
有字

  谓之清河(卷九八页九行)

   一清
案河黄省曾本作口

  惟流径绝馀目(卷九八页十一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姜宸英校本惟作汇馀目下落尚存二字 (第 4a 页)
  曰尚存故东川(卷九八页十二行)

   一清
案六字衍文

  沁水篇

  沁水即洎水也(卷九八页十四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说文洎灌釜也不云是水名寰宇记云沁水
出沁州绵上县覆甑岭浊漳水注云有涅水西出覆
甑山东流与西汤溪水合 (第 4b 页)
水出涅县西山汤谷又东
径涅氏县故城南县氏涅水也然则沁水与涅水同

源合注洎当作涅

  历洛出左右近溪(卷九八页十七行)

   一清
案历洛孙潜校改作沿历

  又南入于泽水(卷九九页十六行)

   (第 5a 页)
一清
案当作濩泽水落濩字下同

  出鹿台山(卷九九页十七行)

   (第 5a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即阳阿县之故城也汉高帝七年封下诉为侯国(卷九九页 (第 5a 页)
十九行)

  笺曰㙔按谢本作卞诉考史汉表并无其人惟琴操
云卞和献玉于楚王封为陵阳侯辞不受退而作歌 一清
案史记高祖功臣侯表阳河齐哀侯以中谒者
从入汉以即中骑从定诸侯侯五百户功比高胡侯索
隐曰阳河县名属上党 …… (第 5b 页)
  水历焦烧山东(卷九九页二十行十页一行)


  笺曰焦宋本作燋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嶕峣东
都赋注云嶕峣高也若以火作燋烧果何义乎

  即开蹬也(卷九十页一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穆天子传云西绝钘隥即禹贡之岍山马融
本作开山隥郭璞注云阪也玉篇云或作蹬当从古
文作隥

  其水东 (第 6b 页)
南流径北卿亭下(卷九十页二行)

   一清
案卿当作乡孙潜校改 (第 6b 页)
  东南径阳泉水(卷九十页三行)

   一清
案径黄省曾本作注

  南流径建兴郡而(卷九十页九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汾上下(卷九十页十二行)

  笺曰汾宋本作 (第 7a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沿流上
下落流字

  蒙笼拔密奇为翳荟也(卷九十页十三行) (第 7a 页)
  笺曰拔宋本作茂奇宋本作最 一清
案蒙笼当从草
作蒙茏奇字义通下云青青弥望奇可玩也是其词
例也

  沁水南径石门也谓之沁口(卷九十页 (第 7b 页)
十五行)

   一清
案也当作世

  有沁水左径沁水城西(卷九十页十六行)

  笺曰左径旧本作径 (第 7b 页)
一清
案左径二字不误

  源出铜堤山(卷九十页二十行) (第 7b 页)
   一清
案堤当作鞮

  自然成者(卷九十一页十二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者寰宇记引此文作著

  沁水又径沁县故城北(卷九十一页十四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河内郡有沁水县落水字

  南东入沁水(卷九十一页十七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南东二字当倒互

  出太行之阜(卷九十二页一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盖京氏之所谬耳(卷九十三页五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所字衍文

  皇都迁治(卷九十三页十一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治当作洛魏孝文帝自代迁洛阳魏书地形
志怀州天安二年置太和十八年罢

  绝水出泫氏县西北阳谷(卷九 (第 8b 页)
十四页一行)

   一清
案阳谷当作杨谷 (第 8b 页)
  今仍号曰白起台(卷九十四页十行)

   一清
案号下御览引此文有之字

  遗壁旧存焉(卷九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旧疑作犹 (第 9a 页)
一清
案旧字不误

  以封将军卫青为侯(卷九十四页十二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侯下落国字

  其东南流注绝水(卷九十四页十三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其下落水字 (第 9a 页)
  水导源县西北玄谷(卷九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
案章怀后汉书注曰泫氏县名属上党西有泫
谷水故以为名玄当从水作泫后魏改泫氏县为玄
氏然谷名当仍其旧 (第 9b 页)
  丹水又径二石入北(卷九十五页三行)

   一清
案入当作人古人字与入相似

  蘋藻冬芹(卷九十五页七行)

  笺曰冬字疑误 (第 9b 页)
一清
案孙潜云冬衅冬也字不误 (第 9b 页)
  一水南流于沁也(卷九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
案南流下落注字孙潜校增

  自方口东南流(卷九十七页二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方口当作枋口

  枝渠左水焉(卷九十七页四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水当作出

  城殷殷即是城也(卷九十七页九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殷字重文宜衍 (第 10a 页)
  然殷之为名久矣(卷九十七页九行)

   一清
案然下落则字

  朱沟又东南注于湖湖水又右纳沙沟水(卷九十七页十一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朱沟下落水字湖水下又字衍文

  起祠堂于平陵平之肥牛亭(卷九十七页十六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下平字衍文

  沙沟又东径隰城北(卷九十七页十七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沙沟下落水字 (第 10b 页)
  陂水又值(卷九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
案值当作直又直下落武德县南至荥阳县北
九字全祖望校补方舆纪要怀庆府武陟县下云沁
河在县东一里自河内县 (第 11a 页)
流入又南达于河其入河
之处名南贾口支流复自县东北引灌田二千馀顷
禹贡锥指曰沙沟即奉沟之下流古济水由此入河
故谓之济渠沙沟当在今武陟县界也今怀庆府河
内县东有武德城又有丹河在府东北二十五里名

曰丹口南流三十里入沁河沁水入河之处在武德
县界而为陂水之所直也

  淇水篇

  活水注之(卷九十八页八行)

   一清
案活水当作沾水全祖望曰汉书地理志上党
郡壶关县下云沾水东至朝歌入淇此即沾县所以
得名也有沾县因有沾城 (第 11b 页)
魏书地形志乐平县有沾
城是也有沾城因有沾台晋书误以沾城为玷城而

是注亦讹沾台为玷台何超晋书音义从而实之赖
有胡梅涧不错今改正

  东北会水(卷九十八页十行)

   一清
案会下落沾字

  又历之罗城西(卷九十八页十一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之全祖望校改三

  东北与女台水会合(卷九十八页十二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会合义复衍会字 (第 12a 页)
  会立石堰(卷九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
案会上落水字

  晋定公二十八年(卷九十八页十九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二字衍文竹书纪年校

  魏徙九原西河出军诸胡(卷九十九页四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出军当作土军汉书地理志西河军有土军
县魏书地形志有吐京郡即土军也

  太和泉源水(卷九十九页五行 (第 12b 页)
)


   一清
案五字中有脱文太和下是言顿丘郡废置之
由泉源水当连下水有二源

  东南(卷九十九页八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东南上落一出二字

  论撰考谶曰(卷九十九页十六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论语撰考谶是纬书落语字

  战国时皆属于赵男女淫纵有纣之遗风后乃属晋山
(卷九二十页七行八行) …… (第 13a 页)
  笺曰宋本作晋土崄旧本作晋王崄㙔谓晋字属上
句若言土崄不成文理或是山字乃通一清案朱氏
此条可谓乱道土崄谓土地崄岨耳地理志云土狭
而崄文理未尝不成也后魏书崔延伯传云荆州土
险蛮左为寇正与此文土险多寇相證晋字阿谁曾
连下读耶全祖望曰后乃属晋四字当移在战国皆
属于赵之上不然三家分晋赵乃在后若云造父之
国则又不得云战国也


  东流南屈至其城东(卷九二十页十二行)

   一清
案至当作径

  更出(卷九二十页十三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更当作东

  倦后深隍(卷九二十页十五行)

  笺曰倦后二字讹误未详 (第 14a 页)
一清
案广韵淃水回旋猊
经典释文春秋左氏传音义曰浚深也倦后当作淃
(第 14a 页)
  观者若思不周赏(卷九二十页十七行)

  笺曰疑作苦思 一清
案若字不误

  其水更径朝歌城北(卷九二十页十七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更当作东

  惟王刍编草(卷九二十一页七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编当作萹郡国志云共县淇水出刘昭补注
云有绿竹草唐韵篇竹草名

  不异毛兴(卷九二十一页八行) (第 14b 页)
  笺曰谢云宋本作不异毛注 一清
案诗地理考引此
文是兴字

  即诗所谓源泉之水也(卷九二十一页十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源泉诗作泉源

  旧淇水南(卷九二十一页十二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南当作口

  至淇水口是(卷九二十一页十四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是下落也字 (第 15a 页)
  故渠历杨城北(卷九二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
案杨城当作枋城

  东与宛口合(卷九二十二页二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宛口寰宇记作菀口下菀水菀城并同

  得旧石沮(卷九二十二页四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沮当作浢与逗同榖水注云又校流入石逗
是也义与石窦通

  东入白祠陂(卷九二十二页六行) (第 15b 页)
  笺曰宋本作白把旧本作白祀未详孰是 一清
案方
舆纪要云同山在浚县西南四十五里其麓绵亘四
十馀里形若游龙高处如龙脊曰龙脊冈龙脊之左
有山曰白祀 (第 16a 页)
淇水所径多溢为陂祀字是也

  今更东北注(卷八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
案今当作令

  次于雍榆城者也(卷九二十二页十四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春秋经无城字衍文 (第 16a 页)
  白沟又北左合阳水(卷九二十三页十三行)

   一清
案阳水当作荡水亦曰汤水方舆纪要大名府
内黄县下云汤水在府西南自河南汤阴县流入县
境合洹水入于卫河一名 (第 16b 页)
黄雀沟互见汤水注

  县有黄泽者(卷九二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
案者下落也字

  世谓之义阳郭(卷九二十三页十七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后汉书光武帝纪作羛阳章怀注云羛阳聚 (第 16b 页)
名羛与义同详本卷

  白沟又北径高城亭东又洹水从西南来注之(卷九二十三页
十九行)


   一清
案东又二宇当倒互

  应劭曰县故城魏武侯之别都也(卷九二十三页二十行)

   (第 17a 页)
一清
案汉志注引应劭语无县故城三字当移在应
劭曰之上县故城上又落魏字

  清河水东北径信乡西(卷九二十五 (第 17a 页)
页十五行)


   一清
案信乡下落县故城三字以河水篇注参校

  王莽之河平亭也(卷九二十五页二十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河平汉书地理志作平河

  汉桓帝延和元年(卷九二十六页十一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延和当作建和

  清河又东北径东武城故县城西(卷九二十六页十七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县故城卷中恒有故县二字当倒互

  清水北径广川县故城南(卷九二十七页七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水当作河

  县有长河为流(卷九二十七页七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县下落中字以汉志校补

  今亭在县东如此水济(卷九二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如当作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如往也之也此当作北如北
言自东往北也古傅如而字通用然非所论于此也

  王莽更名之曰治修(卷九二十 (第 18a 页)
七页十六行)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作修治 (第 18a 页)
  左与黄漳板津故渎合(卷九二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板津宋本作枝津 一清
案黄漳当作横漳即衡
漳也朱氏失笺

  地理志之临乐县故城也(卷九二十八页九行)

  笺曰之疑作云 (第 18b 页)
一清
案之字不误

  又东径于乐陵郡北(卷九二十八页十三行)

   (第 18b 页)
一清
案于字衍文

  又东转径宛乡故城南(卷九二十八页十四行) (第 18b 页)
   一清
案方舆纪要顺德府任县有宛乡城云本汉南
栾县地后为闲厩之所谓之宛乡志云石勒置县于
此又改为清苑县后魏时 (第 19a 页)
废魏书地形志任县有苑
乡城宛乡当作苑乡下落县字

  沟上承无棣沟(卷九二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
案上沟字当作渎即上枝渎也

  河间献王(卷九二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旧本作靖王一清案史表是献王 (第 19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五

  仁和 赵一清


  易水篇

  犹王兴之五子也(卷十一一页十二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犹全祖望校改即

  触目怡情(卷十一一页十六行) (第 1a 页)
   一清
按怡情黄省曾本作栖情

  取畅林木(卷十一一页十七行)

  笺曰木一作水 (第 1b 页)
一清
按木字不误

  水源西出广昌乡县之樊石山(卷十一一页二十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乡字衍文

  易水又东径武阳南(卷十一二页三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武阳下落城字孙潜校增

  易水径故安城南外东流(卷十一二页八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下云今水被城东南隅城南之南当移在东 (第 1b 页)
字下

  事明经證(卷十一二页八行)

   一清
按明经二字当倒互

  今水破城东南隅(卷十一二页九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破当作被

  易水径出范阳县故城(卷十一二页十五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出字衍文故城下落南字

  王莽之通顺也(卷十一二页十八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作顺阴

  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卷十一二页十八行)

   (第 2b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东西北注濡水(卷十一二页十九行)

  (第 2b 页)
一清
按北黄省曾本作流东西字亦误当作东南

  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卷十一三页二行)

  笺曰生宋本作光 (第 2b 页)
一清
按王楙野客丛书曰先生之
语古亦有单称一字者叔孙通与诸弟子共为朝仪 (第 2b 页)
曰叔孙生真圣人也梅福曰叔孙先非不忠也又观
张释之龚遂等傅所谓王生结袜公卿数言邓先皆
此意也田光为时所尊贵战国策鞠武曰燕有田光
先生者郦故曰田生也朱氏欲改生为光殆未识斯义


  俱在罡阜之上(卷十一三页三行)

  笺曰罡当作冈 一清
按罡冈音同通用注例作罡字

  上邪而下方(卷十一三页三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邪孙潜校改邪

  左右百步一钓台(卷十一三页十一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名胜志引此文作有二钓台今补正

  南北如减(卷十一三页十六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御览引此文作加黄省曾本亦是加字

  即此台(卷十一三页十七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御览引此文作即斯台也今补正

  北有兰马台(卷十一三页十七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御览引此文作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
今补正

  尚傅镌刻之名(卷十一四页五行)

   (第 4a 页)
一清
按名字误全祖望曰当作石

  又东得白杨水口出遒县之西山白杨岭下(卷十一四页十二行
十三行)


   (第 4a 页)
笺曰孙云口疑作水 一清
按口字不误出上落水字
之字衍文 (第 4a 页)
  西南南流与石泉水会(卷十一四页十五行)

   一清
按南字重文宜衍

  石上赤土又高一丈四壁直立上广四十五步(卷十一四页十
八行)


   (第 4b 页)
一清
按丈字衍文四当作匹直立当倒互说文匹四
丈也小尔雅倍两谓之匹孙潜云以柳佥钞本校正

  故俗有并沟之称 (第 4b 页)
(卷十一五页二行)

   一清
按矣黄省曾本作焉 (第 4b 页)
  许慎曰濡水入深深渠(卷十一五页六行七行)

  笺曰许氏说文云濡水出涿郡故安东入漆涑 一清
按此条不误说见下

  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并乱流入涞(卷十一五
页九行)


  笺曰古本作 (第 5a 页)
乱流入沫疑此沫字当作涑字说文可
据吴本改作入涞 一清
按上条本文不误此条吴琯
本改沫为涞是也说文漆水出右扶风杜陵岐山东 …… (第 5a 页)
深深渠吴
本改正之涞水真所谓身入酒国以不狂为狂者也

  东径容城县故城北(卷十一五页十行)

   一清
按东径上落巨马水又四字全祖望校补

  壑达洞开(卷十一六页十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壑当作豁

  历径荆陉北(卷十一六页十一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径字误黄省曾本作送寰宇记引九州记曰 (第 6b 页)
送荆陉在易县西南三十里即荆轲入秦之路也

  俗又谓水为武遂津(卷十一六页十六行)

   一清
按谓下落是字名胜志校增

  孝成十九年赵与燕易(卷十一六页十七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孝成下落王字赵与燕易下落土字史记校


  东南流出长(卷十一七页四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长下落城字孙潜校增 (第 7a 页)
  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有樊舆亭(卷十一七页八行)

  笺曰克家云有字或作东 一清
按何焯云衍一有字

  渥水注之(卷十一七页十三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寰宇记引此文作泥下大泥淀小泥淀并同
泥即□之省与渥相似

  水南流注易水(卷十一七页十四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水上落其字

  谓之渥同口(卷十一七页十五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寰宇记晏元献公类要引此文皆作泥洞口

  水侧有浑渥城(卷十一七页十五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浑渥城当作浑泥城金泰和四年改浑渥城
为渥城县与隋人之置毛州之误正同

  易水出北新城城北(卷十一 (第 8a 页)
七页十六行)

   一清
按下城字当作西孙潜校改

  今者地壁夷平(卷十一八页二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地当作城即易京城也 (第 8a 页)
  即瓒所堡也(卷十一八页四行)

   一清
按堡当作保

  阚骃称太子子丹(卷十一八页七行)

   (第 8b 页)
一清
按黄省曾本作燕太子丹今校正

  燕太子称荆入秦太子与知谋者(卷十一八页八行九行)

  笺曰谢兆申 (第 8b 页)
云宋本无燕太子称以下十三字当删
一清
按此亦妄说也燕太子当作燕丹子渭水注
引燕丹子曰秦王为机发之桥盖袭用其说也风萧 (第 8b 页)
萧之歌高渐离宋如意之事皆出于燕丹子故知耳
伯之非荆下落轲字

  宋如意知之(卷十一八页十二行)

   一清
按知黄省曾本作和

  又东过束州县南东入于海(卷十一九页二行)

  笺曰按汉地理志束州亦属勃海郡 (第 9a 页)
古本作泉州误
也孙云束州县在今河间县境内 一清
按黄省曾本
作泉州字不误也沽水篇经云又东南至泉州县与 …… (第 9a 页)
蔽妄以疑
意改窜旧文有识之士深所不取

  𣸦水篇

  又东泉水注之(卷十一九页十五行)

   一清
按泉水上落莎字

  水中自源南注𣸦水(卷十一九页十七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上云亭在南原上此当是中原源字不从水
中自二字当倒互 (第 11a 页)
  则名不因灵王(卷十一十页一行)

   一清
按灵王上落武字

  车驾沿革(卷十一十页七行)

  笺曰沿革字未详 (第 11b 页)
一清
按是沿溯之讹

  川有一水(卷十一十页十一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准下汇川三合之文一当作二

  虽川三合(卷十一十页十二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虽字误全祖望曰当作汇盖与嘉牙川水合 …… (第 11b 页)
  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于东圃东北二面岫嶂高深(卷十
一十页十六行十七行)


  笺曰古本云起御坐于松园建祗洹东圃北二面岫
嶂高深谢兆申云宋本无东字疑当作建祗洹园东
北二面云云 一清
按本文无误字朱氏乃引古本误
文以相证何也若如谢说文义岂可通乎

  峡右山则有祗洹精庐(卷十一十一页 (第 12a 页)
二行)


   一清
按则当作侧

  分石飞悬水一匹有馀(卷十一十一页十一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水字衍文

  又东流历山(卷十一十一页十三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寰宇记引此文作历鸿山落鸿字

  兼县上所拯也(卷十一十一页十五行十六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上当作土拯当作极

  水出中山城之西如北(卷十一十一页二十行) (第 12b 页)
  笺曰谢云宋本无如字 一清
按如往也言自西往北


  侧水锐山(卷十一十二页一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寰宇记引此文作侧而锐上今校正

  故曰中人山也(卷十一十二页五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中人山误当作中山城

  名尧始城(卷十一十二页八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路史馀论曰望都城东有尧故城俗呼为尧 (第 13a 页)
姑城姑故音同始字误也后同

  但苦其不东观矣(卷十一十二页十行)

  笺曰谢云其不矣三字疑有脱误 一清
按无脱误也
谢说非

  水出中山城北郎中阜下(卷十一十二页十四行)

   (第 13b 页)
一清
按郎中当作郎山

  然于城非西在(卷十一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在疑作北一清按西在二字当倒互孙说 (第 13b 页)



  世谓之京(卷十一十三页五行)

   一清
按京下落陵字陵亦丘也

  南对汉顷王陵(卷十一十三页五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顷王上落中山二字

  是城西平城之地泉涌而出(卷十一十三页十四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于文是城之西北平地泉涌而出孙潜用柳
佥钞本校正

  骃所说此则非也(卷十一十四页三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此全祖望校改北

  城北去山五里(卷十一十四页七行)

   (第 14b 页)
一清
按山上落尧字

  然则俗谓之都香山(卷十一十四页八行)

   (第 14b 页)
一清
按都山以尧母庆都得名香字衍文盖不学人
有闻于都梁之为香而妄加之也

  周同姓(卷十一十五页六行) (第 14b 页)
   一清
按周同姓下当接下十三行周之衰也至十四 (第 14b 页)
行筑城以固之三十字错简于此

  周之衰也(至)筑城以固之(卷十一十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
按三十字是错简当移在前六行周同姓下此
处当移十六页七行昔耿伯昭至九行卢水池二十
六字错简于此

   (第 15a 页)
故城北藉水以取名矣(卷十一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
按北当作地

  际水有汉王故宫处(卷十一十五页十九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汉下落中山二字初学记引此文校增

  为刹利灵图(卷十一十六页三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刹利二字当倒互孙潜校正

  今府榭犹傅故制(卷十一十六页七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故制下当接九行自漠及燕中间昔耿伯昭
至卢水池二十六字错简当移在前十五页十二行
治水南卢奴县之故城下 …… (第 15b 页)
  自汉及燕(卷十一十六页八行)


   一清
按漠全祖望校改汉谓汉中山国及后燕也

  水出洛光涓(卷十一十六页十五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涓当作沟名胜志引此文校改

  受胡泉(卷十一十七页三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受上落水首二字

  又东径安喜县南(卷十一十七页八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径当作过

  沙息壤加以城池板筑既兴(卷十一十七页十六行) …… (第 16a 页)
  笺曰谢云宋本作加以城地一清按谢改池为地是
也云加以城地则误矣加字属上读以城上落重字
当作沙息壤加重以城地板筑既兴沙息壤加者谓
水漂沙去用成沃壤若连下读则沙息壤三字如何
成文

  有旧卢奴之乡也(卷十一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
按有当作古

  赵灵王(卷十一十九页二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灵王上落武字

  俗名之曰浊鹿罗地地不远(卷十一十九页四行)

  笺曰罗地地字有脱误未详 (第 17a 页)
一清
按罗与逻通遮逻
也浊鹿逻如魏书章武王融傅白牛逻之类又赵郡
王干傅云以驿逻无兵盖戍守之别名也上地字当 (第 17a 页)
作城

  方数里(卷十一十九页七行)

   一清
按方下落广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增 (第 17a 页)
  至若娈童丱角(卷十一十九页八行)

  笺曰古本作娈童丱及当是丱少之讹吴改作丱角 一清
按孙潜校改丱友不如杨慎引此文作丱女为


  博水又东径自堤亭南(卷十一十九页十五行)

   (第 17b 页)
一清
按自名胜志引此文作白

  世代又远(卷十一二十页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又作云疑作久 (第 17b 页)
一清
按又字为是 (第 17b 页)
  湍水于城北曲而西流(卷十一二十页五行)

   一清
按湍水汉书地理志注作濡水下并同

  又南径安阳亭东晋书地道记曰蒲阴县有安阳关(卷十
一二十页十六行
(第 18a 页)
)

   一清
按安阳当作阳安以郡国志校正汉书王子侯
表有易安侯平赵敬肃王子武帝元朔元年封即此
阳安也而世本俱误作易 …… (第 18a 页)
  因河仍墉(卷十一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
按河当作阿

  水出北平县西南鱼山山石善巨焉水发其下(卷十一二十一
页五行六行)


  笺曰鱼山以 (第 18b 页)
下疑有讹误 一清
按寰宇记引此文云
山石若巨鱼水发其下今校正

  齐与燕会于濡水(卷十一二十一页十一行)

   (第 18b 页)
一清
按水左氏傅作上

  濡水出高昜县(卷十一二十一页十一行) (第 18b 页)
  笺曰昜当作阳 一清
按昜古文阳字如此之类其义
甚浅实为辞费

  盛若蚁蛭(卷十一二十一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 (第 19a 页)
咸若蚁蛭 一清
按博雅盛多也言
层山之多如蚁场也盛字不误

  亦峻崠也(卷十一二十一页十八行)

  笺曰谢云峻崠 (第 19a 页)
疑作峻嵊 一清
按广韵嵊音盛山名
在剡县集韵音乘亭名在吴均与上峻字义不合类 (第 19a 页)
篇崠音冻山脊也峻崠山之最高处也谢说非

  皆翼对层岩(卷十一二十二页一行)

   一清
按岩名胜志引此文作峦下云岩障深高故知
峦字为是

  径五回之崄途(卷十一二十二页三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途名胜志引此文作邃

  徐水屈东北径郎山(卷十一二十二页六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屈字当移在东北之下 (第 19b 页)
  又屈径其山南岑山岑竞举(卷十一二十二页七行)

   一清
按名胜志引此文衍上岑字初学记引此文作
众崖竞举于文是众岑竞举

  山内有郎山碑(卷十一二十二页九行 (第 20a 页)
)

   一清
按内当作南即山下落君字

  徐水又径郎山君子中触锋将军广南(卷十一二十二页十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下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子也㨿此当
作即山君中子广当作庙 (第 20a 页)
  颍丘太守(卷十一二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
按晋书地理志云废东郡立顿丘又云顿丘郡
秦始二年置颍丘是顿丘之误

  幽冀二州以代子诏书(卷十一二十 (第 20b 页)
二页十五行)

  笺曰以代子语有讹脱 一清
按𨽻释载此文是戊子
盖诏书以是日下也

  南出乘崖(卷十一二十二页十八行)

  笺曰乘当作垂 (第 20b 页)
一清
按乘字不误 (第 20b 页)
  倾澜泄注(卷十一二十二页十九行)

  笺曰克家云泄疑作泻 一清
按泄散也亦作泄会稽
五泄即瀑布也此水乘崖注下与泄溪同义无可疑
者一字之工髣髴与山水之灵相默契也

  (第 21a 页)
 盖徐州之别名也(卷十一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
按州黄省曾本作水

  又东南与沈水出蒲西(卷十一二十三页七行)

   (第 21a 页)
一清
按于文当作又东南与沈水合水出蒲城西孙 (第 21a 页)
潜校增三字

  徐水又东左合会曹水(卷十一二十三页十行)

   一清
按会字衍文

  曹水又东南径北新城县故城南河南又径北新城故
城北此王莽之朔宁县也(卷十一二十三页十 (第 21b 页)
三行十四行)

   一清
按河南二字衍文北新城下落县字此字是北
字重文之误亦宜衍朔宁汉书地理志作朔平今校
(第 21b 页)
  水又东南径一故城北(卷十一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
按水上落徐字

  入于博(卷十一二十三页十七行)

  笺曰博古本作 (第 22a 页)
一清
按此是班固原文在中山国
北平县盖徐入博博入河朱氏乃欲以俗本改汉书


  他说无依城之名(卷十一二 (第 22a 页)
十四页一行)

   一清
按他说当作地说 (第 22a 页)
  圣水篇

  故燕也(卷十二一页七行)

   一清
按也当作地

  屈而流也(卷十二一页十九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而下落南字

  俗为之羊头溪(卷十二二页三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为当作谓

  水出县西北大防南山(卷十二二页五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南山当倒互孙潜校改

  又东径聚圣南(卷十二二页六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聚圣二字当倒互

  又名之曰非漯之沟也(卷十二二页十一行)

  笺曰漯一作理 (第 23a 页)
一清
按漯理音同傅写之差漯水即
湿水注云涿水自涿鹿县东注湿水此云非漯之沟
盖未与湿水合也

  即杭水也( (第 23a 页)
卷十二二页十四行)


  笺曰汝澄曰杭水疑作范水涿之为范阳郡盖亦取
于此 一清
按非也汉书地理志涿县下云桃水首受
涞水分东至安次入河又良乡县下云垣水南东至
阳乡入桃桃杭字近致讹 (第 23b 页)
  出涿县故城西南(卷十二二页十七行)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非桃水也(卷十二二页十九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桃水是桃仁之误详本卷 (第 23b 页)
  故在山谷为涿耶水(卷十二三页八行)

   一清
按山谷当作上谷湿水经云又东过涿鹿县北
郦氏以涿水释之汉志涿鹿县属上谷郡盖在上谷
郡为涿水而经广阳郡者 (第 24a 页)
即是圣水名因地变也

  城内东北角有晋康王碑城东有范阳王司寇□庙碑
(卷十二三页十四行)

   一清
按晋书列传范阳康王绥子虓司寇当作司马
黄省曾本校 (第 24a 页)
  匈奴降王赐(卷十二三页十八行)

  笺曰赐古本作胜 一清
按史记汉书皆作赐

  而南注泽渚水(卷十二四页四行)

   (第 24b 页)
一清
按当作鸣泽渚水字衍文

  导泉(卷十二四页十八行)

   (第 24b 页)
一清
按泉当作□

  世谓寒号非也(卷十二五页五行) (第 24b 页)
一清
按谓下落之字寒号下落城字 (第 24b 页)
  巨马水篇

  王莽之广屏魏封乐进为侯国矣(卷十二五页十三行)

   一清
按矣字当移在广屏之下名胜志校

  谓之石曹水(卷十二五页十九行)

   (第 25a 页)
一清
按曹当作槽乐史云孟门山一名石槽河南有
山凿中如石槽此亦其类也

  水南发溪(卷十二六页一行)

  (第 25a 页)
  一清
按溪上落桑字鲍丘水注云桑谷水注之盖沿 (第 25a 页)
出桑溪故也可證

  盖霍原隐教授处也(卷十二六页二行)

   一清
按下云徐广云原隐居广阳山此落居字

  为王浚所召(卷十二六页三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召全祖望校改害

  左会叠砢溪水(卷十二六页八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叠吴琯本作垒垒砢亦作磊砢上林赋云水
玉磊砢玉篇众小石猊 (第 25b 页)
  水出担石硎(卷十二六页十一行)

   一清
按石黄省曾本作车

  东南流径圣人东南城(卷十二六页十一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径圣人城东南 (第 26a 页)
一清
按非也下文
多一东字南城二字当倒互盖紫石水出圣人城北
又径城东此担车水流径城南南流注于紫石水城
之三 …… (第 26a 页)
  涞水东径徐城北出焉(卷十二六页十六行)


   一清
按出焉上落沙沟二字

  即涞之故渎矣(卷十二六页十八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之当作水

  涓流控引水自成渊渚(卷十二七页二行)

  笺曰控引下落其字 (第 26b 页)
一清
按水字衍文

  十一许步(卷十二七页三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十一当倒互名胜志校

  东南流径县故城东(卷十二七页三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县上落遒字

  北屈汇于桃水(卷十二八页十行)

  笺曰汇宋本作 (第 27a 页)
一清
按汇本作汇尚书孔傅曰汇
回也不得改云注

  余而南枝沟(卷十二八页十二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而 (第 27a 页)
合南枝沟 一清
按合字当在南
字下

  水上承护陂(卷十二八页十四行) (第 27a 页)
   一清
按护当作濩

  东南径临乡南汉封广阳王子须为侯国(卷十二八页十五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汉书王子侯表临乡顷侯云广阳顷王子元
帝初元五年封临乡下落城字广阳下落顷字须即
顷之讹当改作云

  (第 27b 页)
 地理记曰(卷十二八页十六行)

   一清
按地理下落风俗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城南十里(卷十二八页十七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四字衍文

  水出安次县东北平地泉(卷十二九页一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泉字衍文

  东南径束州县故城西(卷十二九页二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此是汉渔阳郡之泉州县非勃海郡之束州
县也黄省曾本校改

  涞水东南至容城入于海河(卷十二九页九行 (第 28a 页)
)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作入河海字衍文 (第 28a 页)
  巨马水于平舒北(卷十二九页十行)

   一清
按平舒下落城字

  㶟水篇

  沿坡历涧(卷十三一页七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坡孙潜校改波

  汉景帝后元三年置(卷十三一页十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元字衍文

  北燕京山之大池(卷十三一页十三行十四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寰宇记代州雁门县下引水经注云潜通燕
京山之天池北下落通字大池当作天池

  其水阳焊不耗(卷十三一 (第 29a 页)
页十九行)

  笺曰克家云焊当作旱 一清
按集韵焊火乾也义亦


  忽过大风(卷十三二页一行)

  笺曰过当作遇 (第 29a 页)
一清
按过字不误

  盖狄语言讹(卷十三二页五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言当作音下云马磨声相近是也

  城将成而崩数矣有马走一地(卷十三二页七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崩下落者字马下落驰字刘昭郡国志补注
校补

  遂名马邑(卷十三二页八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遂名下落之为二字刘昭郡国志补注校补

  枝之南分(卷十三二页十三行)

  笺曰当作津 (第 29b 页)
一清
按当作水下云桑乾枝水是也 (第 29b 页)
  左合武周塞水(卷十三二页十四行)

  笺曰孙云地理志作武州 一清
按州周音同通用

  津委浪(卷十三三页三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津上落长字

  湿水又东北径魏亭南(卷十三三页八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魏亭上落巨字

  崞川注之(卷十三三页十三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崞川下落水字 (第 30a 页)
  处三山之中(卷十三三页十五行)

   一清
按三当作二二山谓元岳及崞山也

  北流径繁畤故城东(卷十三三页十六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繁畤下落县字

  王莽之善阳也(卷十三三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一作鄯阳 (第 30b 页)
一清
按汉志是善字不从阝作


  水即成池(卷十三四页三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即当作积黄省曾本校

  北对凉州池之南池(卷十三四页五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凉州池全祖望校改凉州城

  如浑水又东南流径水固县(卷十三四页九行)

  笺曰水固疑是永固之讹 (第 31a 页)
考魏书地形志并无此县
一清
按地形志恒州代郡领永固县何云无此县
名也

  慕容宝自河而还军(卷十三四页十二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而当作西

  死者父兄皆号泣哀恸(卷十三四页十四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哀恸上黄省曾本有六军二字

  故北俗谓之老公城也(卷十三四页十六行十七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故字也字俱衍文

  左右山源(卷十三五页十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源当作原

  魏太当七年所成也(卷十三五页十八行) …… (第 31b 页)
  笺曰当当作平一清按黄省曾本作太常魏明元帝
年号也太武帝改元太平真君道元不应遗下二字
单称太平朱氏误矣

  其水南又屈径平城县故城南(卷十三五页二十行)

   一清
按南又二字当倒互

  即朱明阁直侍之官出入所由(卷十三六页十三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所由下吴琯本有也字

  又毁建白楼(卷十三六页十四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毁字衍文

  用周园挽(卷十三七页四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围绕 (第 32b 页)
一清
按沈名荪云园挽谓灌
园者所汲挽也二字不误

  柱侧悉镂云炬(卷十三七页十七行)

  笺曰古本悉作 (第 32b 页)
云烟炬字误当作烟 一清
按玉篇炬
火炬云炬形容雕镂之巧光炫夺目也

  去子丹碑侧远矣(卷十三七页十八行) (第 32b 页)
   一清
按侧当作则

  台高广(卷十三八页七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台下落榭字名胜志校增

  阉人宕昌公钳耳处时(卷十三八页十一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魏书阉官传王遇字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
润镇羌也姓王氏后改氏钳耳赐爵宕昌公处字误

  九堂(卷十三八 (第 33a 页)
页十九行)

   一清
按明堂月令白虎通作九室堂字误 (第 33a 页)
  施机轮饰缥(卷十三八页二十行)

   一清
案饰缥下落碧字名胜志校增

  仰象天状画北通之宿鸟盖天也(卷十三八页二十行)

  笺曰此处有讹误 (第 33b 页)
当云画北辰列宿象盖天也 一清
按全祖望云通当作道鸟当作焉

  又东北右合黄山(卷十三九页七行)

   (第 33b 页)
一清
按山当作水

  南北六十七步(卷十三九页十行) (第 33b 页)
   一清
按十七二字当倒互

  势热又同(卷十三十页一行)

   (第 34a 页)
一清
按势热二字当倒互

  南岸下有风穴(卷十三十页四行)

   (第 34a 页)
一清
按岸名胜志引此文作崖

  白头而群飞者(卷十三十页十行)

   (第 34a 页)
一清
按白头当作白颈下同

  犍为舍人以为壁屋(卷十三十页十二行) (第 34a 页)
  笺曰壁屋字误当作卑居 一清
按今李巡注既无可
考壁屋二字以广异名否则尔雅原文既以鸒斯为
卑居孙炎又以卑居为楚鸟乃复云犍为舍人以为 …… (第 34b 页)
  马融亦曰贾乌者也(卷十三十页十三行)


  笺曰宋本无者字 一清
按者字宜有

  世法所缔(卷十三十页十九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缔通鉴注引此文作稀

  湿水又东径北平邑县故城南(卷十三十一页九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径北二字当倒互

  城在高柳南八十里(卷十三十一页十一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通鉴注作百八十里落百字

  俗为之苦力干城矣(卷十三十一页十四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为当作谓

  湿水又东流又东阳水注之(卷十三十二页一行)

  笺曰宋本无流又东三字 (第 35b 页)
一清
按流字宜存又东二
字重文宜衍阳水上落安字

  水自源东南流注于湿水(卷十三十二页二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源当作泽上云水出县东北泽中是也孙潜
校改

  王莽之竞安也(卷十三十二页四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作竟安

  水入东流(卷十三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入宋本作又一清按水上落湿字

  (第 36a 页)
 阳武将军马成(卷十三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
按阳后汉书马成传作杨

  出昌平县故城南(卷十三十四页一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又东北入祁夷祁夷右会逆水(卷十三十四页一行二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两祁夷下俱落水字

  逆水又西注于祁夷之水(卷十三十四页六行)

   (第 36b 页)
一清
按又西下落流字下云逆之为名以西流故也
可證

  耆谚曰(卷十三十四页八行)

  (第 36b 页)
一清
按谚当作彦

  未有升其岭者(卷十三十四页十八行) (第 36b 页)
一清
按岭当作巅 (第 36b 页)
  代城东北九十里有空侯城也(卷十三十五页八行)

   一清
按空侯城下黄省曾本有者字无也字彼此各
缺一字可互證也

  湿水又东径潘城县北(卷十三十五页九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两汉志俱作潘县此当云潘县故城

  下洛城西西二十里有雍洛城(卷十三十五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 (第 37a 页)
而西 一清
按当作西南

  湿水又东径三台北(卷十三十六页四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湿水下落又东径高邑亭北七字黄省曾本
校补

  湿水又东径温泉水注之(卷十三十六页六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径字衍文

  下有温泉(卷十三十六页七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下字上落山字

  是使越者若流(卷十三十六页九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越当作赴 (第 37b 页)
  水出塞外子玄镇西(卷十三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
按子当作柔柔玄镇乃魏六镇之一胡三省通
鉴注曰柔玄镇城在汉且如县西北塞外魏太和十
八年如柔玄镇即此方舆 (第 38a 页)
纪要云孝昌初柔玄镇民
杜洛周反于上谷围燕州镇盖与上谷接境在今大
同府大同县界

  校其城郭(卷十三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
按城黄省曾本作程 (第 38a 页)
  又东南于大宁郡北右注雁门水(卷十三十七页二行)

  笺曰于宋本作流 一清
按于字不误

  雁出其间(卷十三十七页四行)

   (第 38b 页)
一清
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山海经曰雁门者雁飞
出于其门间字误也

  敦水东又𣸢水注之出东阜下(卷十三十七 (第 38b 页)
页十七行)

   一清
按东又二字当倒互出上落水字

  与神泉(卷十三十八页二行) (第 38b 页)
   一清
按神泉下落水合二字

  汲引泉溪泽泽涛东注(卷十三十八页七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泽当作浑下泽字重文宜衍

  东南流径小宁县故城南(卷十三十八页十八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东南流下落径小宁县故城西东南流注于
延水又东十六字黄省曾本校增

  北方人谓之谪仙(卷十三十九页 (第 39a 页)
五行)

   一清
按北当作此与上此人失怖之此误作北正同 (第 39a 页)
  下洛西北百三十里(卷十三十九页十行)

   一清
按下洛下落城字

  因名其为磨笄山(卷十三十九页十八行)

  笺曰其下疑脱地 (第 39b 页)
一清
按孙潜校改山

  王莽之久居也(卷十三二十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王莽之所谓文居也 (第 39b 页)
一清
按汉志是久
字改作文非

  地理志曰于延水东至广宁入治非矣(卷十三二十页七行) (第 39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湿水即治水既云注湿而又以入
治为非乎考汉志是沽字方舆纪要云沽当作治刘
氏似指伯庄然于延水本 (第 40a 页)
入治郦故以班志入沽为
非与祁夷水之入沽误正同祁夷水师古改作入湿

  留其民于涿鹿之河(卷十三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
按河当作阿

  其水东北与陂泉合(卷十三二十页十二行)

  笺曰陂一作阪 (第 40a 页)
一清
按寰宇记妫州怀戎县下云羹 (第 40a 页)
颉山黄帝祠有泉湛而不流即古阪泉也又云阪山
史记云轩辕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即此是也

  以统流离(卷十三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
按离当作杂

  清夷水又西会牧牛山(卷十三二十一页五行)

   (第 40b 页)
一清
按山下落水字

  其水俱西南注于沧水(卷十三二十一页十二行) (第 40b 页)
一清
按西南下落流字 (第 40b 页)
  又西与右阳沟水合(卷十三二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
按与右二字当倒互

  西南流径居庸县城北(卷十三二十一页十八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县下落故字

  次仲首发于道(卷十三二十二页三行)

  笺曰古本作首发于迈 (第 41a 页)
一清
按道字不误

  灵亭城水注之(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五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城字衍文 (第 41a 页)
  水导马兰城(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
按导下落源字

  落次仲鸟翮于此(卷十三二十二页十九行)

   (第 41b 页)
一清
按落字当移在次仲下孙潜校

  又西得泉沟水会(卷十三二十三页一行)

   (第 41b 页)
一清
按会字衍文

  谓之落马河(卷十三二十三页十行) (第 41b 页)
一清
按河当作洪 (第 41b 页)
  谢承汉书曰(卷十三二十三页十八行)

   一清
按隋书经籍志后汉书一百三十卷吴武陵太
守谢承撰落后字

  魏氏土地记曰(卷十三二十三页二十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氏字衍文后并同

  更燕国(卷十三二十四页五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更下落曰字

  城有万载宫光明殿(卷十三二十四页五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八字当移在次行县曰代成之下全祖望校

  至隽光寿元年四十九矣(卷十三二十四页八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元年下落齿字谓马齿也名胜志校增

  有魏征南将军建成乡景侯刘靖碑(卷十三二十四页十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何焯云征南当作征北靖薨于镇北将军假
节督河北诸军事赠征北将军

  表功加于民(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一 (第 42b 页)
行)

   一清
按表下落靖字杨慎刻水经碑目校增 (第 42b 页)
  元嘉四年(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
按元嘉当作元康碑见鲍丘水注

  侧城南东门注(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七行)

  (第 43a 页)
一清
按东门二字当倒互

  昔铫期启戟处也(卷十三二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启戟当作棨戟 (第 43a 页)
一清
按非也何焯云是奋
戟之误以后汉书本傅校改

  泉东注(卷十三二十五页四行) (第 43a 页)
   一清
按泉下落流字

  笥沟水之别名也(卷十三二十五页九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笥沟下落沽字全祖望校增

  湿馀水篇

  使者入上谷(卷十四一页九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使者上落更始二字孙潜校增

  侧道褊峡(卷十四一页十五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峡方舆纪要作狭 (第 43b 页)
  其水导源西北径千蓼泉(卷十四二页三行)

   一清
按径字衍文

  又东径平昌县故城南(卷十四二页十行)

   (第 44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上谷郡有昌平县后魏废入军
都县魏书地形志幽州燕郡军都县有昌平城孝昌
中陷于杜洛周天平中置 (第 44a 页)
东燕州领平昌郡复立昌
平县𨽻焉道元卒于孝昌二年天平复置郡县之事
所不及知也


  左右芹城水(卷十四二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芹城水注之 一清
按非也右当作
合注之二字耳伯所缪增

  又东南流注湿馀水(卷十四二页十三行)

  笺曰又古本作水 (第 44b 页)
一清
按又字不误上云水出北山
南径芹城不当改作水字也

  沽水篇

  九泉水注之(卷十四三页四行) (第 44b 页)
   一清
按泉当作□

  左右翼注入川(卷十四三页五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入当作八

  岸有二城(卷十四三页十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岸上落夹字

  易为依居(卷十四三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作依据疑作依据 (第 45a 页)
一清
按古据据通用据
字为近 (第 45a 页)
  下抗深隍(卷十四三页十五行)

   一清
按抗当作枕

  有二源(卷十四三页十六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有上落水字

  左与旧卤水合(卷十四四页一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旧详下文当作候下旧卤城同

  山石色特上(卷十四四页四行)

  笺曰石一作白 (第 45b 页)
一清
按山石下落白字朱氏误以石 (第 45b 页)
为白

  渔阳又西南入沽水(卷十四四页十五行)

   一清
按阳黄省曾本作水

  西南与㶟馀水合为沽河(卷十四四页十九行)

   (第 46a 页)
一清
按此沽河字误当作潞以注文知之

  教民植种(卷十四五页二行)

  笺曰当作种 (第 46a 页)
一清
按植种义自通

  出狐奴山南转径狐奴城南(卷十四五页五行) (第 46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下南字当作西

  笥沟(卷十四五页十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笥沟上落入字名胜志校增

  派河尾也(卷十四五页十三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派字是𣲖字传刻之讹卞同

  清湛漳洹𣸦易涞濡沽虖沲(卷十四五页十六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湛当作淇全祖望校改

  鲍丘水篇 (第 46b 页)
  水北川(卷十四页一行)

   一清
按水下落导字

  乱流径密云戍城南(卷十四六页五行) (第 47a 页)
一清
按乱流下落西南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望虽(卷十四六页七行)

  笺曰虽字疑衍 (第 47a 页)
一清
按虽字是离字之误不宜衍

  自决注之(卷十四六页八行)

   (第 47a 页)
一清
按决当作坎与上离字相照离南坎北盖用代 (第 47a 页)
字法耳柳佥钞本校正

  又东南峡(卷十四六页八行)

   一清
按东南下落出字孙潜校增

  水西南流注之(卷十四七页二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水上落桑谷二字下云是水有桑谷之名可
證也

  鲍丘水东南径(卷十四七页四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径下落渔阳县三字 (第 47b 页)
  又西南流注之于沽河(卷十四七页九行)

   一清
按之字衍文

  黄河之别源时长岸峻固(卷十四八页一行)

   (第 48a 页)
一清
按时名胜志引此文作也

  山川暴戾(卷十四八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山水 (第 48a 页)
一清
按暴戾名胜志引此文作暴


  凡所润舍四五百里(卷十四八页十行) (第 48a 页)
  笺曰舍宋本作合 一清
按非也润舍谓溉润庐舍与
下灌田之文对待

  乘北岸七十馀丈(卷十四八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乘宋 (第 48b 页)
本作剩孙云疑作割书曰汤汤洪水
方割作剩亦误 一清
按何焯云孙说谬甚据碑文是
洪水毁损此遏所剩者北岸七十馀丈岂可因洪水
字而遂及尚书方割之文乎

  修 (第 48b 页)
立遏(卷十四八页十九行)


   一清
按立当作主主遏见上又朱氏欲改遏作堨按
三国志吴书诸葛恪云筑东兴堤遏湖水又云图坏
堤遏又云裸身缘遏遏堨 (第 49a 页)
音同通用

  又东南流蓟县北(卷十四九页七行)

   一清
按流下落径字

  又东至潞县注于鲍丘之水(卷十四九页七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之字衍文

  北佩谦泽(卷十四九页十四行) (第 49a 页)
  笺曰谢云谦泽一作諌泽 一清
按通鉴注云夏谦泽
在蓟北二百里今据是注乃二泽也谢说非

  合笥沟断(卷十四九页十六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合当作今言笥沟水时已断也

  今其居山之阳(卷十四十页十二行)

  笺曰其宋本作在 (第 49b 页)
一清
按其乃且字之讹当作今在
且居山之阳

  而东南流注于渠泃河(卷十四十页十四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当作泃渠河亦见濡水注

  故渎上承宰池水(卷十四十页二十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宰池当作滹沲

  公将征之(卷十四十一页四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公字衍文

  庾水注之(卷十四十一页五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庾水当作庚水即汉志右北平郡无终县之
浭水也俊靡县下作庚庚浭音同 (第 50a 页)
  以一石相磨(卷十四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
按一当作二

  世谓之车軬水(卷十四十一页十七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世谓上落东南流三字黄省曾本校增

  水出北山溪(卷十四十一页十八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北山下落温字初学记引此文校增

  以其过灼故(卷十四十一页十九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故下落也字初学记引此文校增 (第 50b 页)
  山之高崭绝(卷十四十二页二行)

   一清
按之字衍文

  与中郎将孟溢(卷十四十二页四行)

  (第 51a 页)
一清
按与字误方舆纪要校改作诏后汉书灵帝纪
云中平五年九月遣中郎将孟益率骑都尉公孙瓒
讨渔阳贼张纯是也 (第 51a 页)
  春秋襄公十四年(卷十四十三页三行)

   一清
按左氏传无终子事在襄公四年十字羡文 (第 51a 页)
  东入庚水(卷十四十三页十行)

  笺曰一作庾 一清
按庚字不误

  寺内有大堂(卷十四十三页十八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有黄省曾本作起

  出县北山(卷十四十四页四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濡水篇

  左道则连泉水注之出故城东(卷十四十四页十八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道字衍文出上落水字

  径林山北(卷十四十五页五行)

   (第 52a 页)
一清
按林山上落松字方舆纪要松林城在大宁卫
西北志云汉辽西郡文成县地本松林南境辽置松
江州胜安郡治松江县金 …… (第 52a 页)
百里至榆关又北行二百里
至松林又北行千里方至瀚海也

  木林山水会之(卷十四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
按木当作松

  地理志曰洫水出县北蛮中(卷十四十五页十五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渔阳郡白檀县下云洫水出北
蛮夷师古曰洫音呼鶪反洫水即濡水之缺画此是
六朝已后汉书傅写之误 (第 53a 页)
师古不知而缪音之县字

衍文北蛮下落夷字

  濡水又东而南(卷十四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
按而字衍文

  而出于龙刍之溪(卷十四十六页十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而孙潜校改西

  东流入藏水(卷十四十六页十一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当作三藏水落三字

  又东南流径列溪(卷十四十六页十一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当作武列溪下云武列水可證

  东南历石□下左层峦之上(卷十四十六页十二行)

  笺曰谢云□一作 (第 54a 页)
一清
按当从木作梃说文梃一
支也徐锴系傅曰梃者独也梃然直立之猊石梃是
石之孤生独立者左字误当作梃在层峦之上 (第 54a 页)
  弯弧矢(卷十四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
按弯下落张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增

  东至清陉(卷十四十七页一行) (第 54a 页)
   一清
按永平府志方舆纪要俱作青陉纪要云永平
府卢龙县有青山口在府北桃林口东第四关口也
下云东越青陉仍是青字 (第 54b 页)
  杨都赋(卷十四十七页五行)

   一清
按杨当作扬

  东越青陉(卷十四十七页六行)

  笺曰克家云青当作清 (第 54b 页)
一清
按青陉字不误

  濡水又东南水又合焉(卷十四十七页十三行) (第 54b 页)
  笺曰水又旧本作水名宋本作洛水合焉 一清
按水
上落敖字又当作右永平府志校正笺说非

  得去润水又会敖水(卷十四十七页十五行)

   (第 55a 页)
一清
按得上落左字去字衍又当作右永平府志校


  南流注径孤竹城西(卷十四十七页十九行)

   (第 55a 页)
一清
按径字羡文

  水出肥如东北玄溪(卷十四十七页二十行) (第 55a 页)
   一清
按肥如下落县字

  俗又谓肥如水(卷十四十八页一行)

   (第 55b 页)
一清
按又谓下落之字

  右合卢水(卷十四十八页三行)

   (第 55b 页)
一清
按合黄省曾本作会

  阳乐故燕也(卷十四十八页六行)

   (第 55b 页)
一清
按也当作地

  又南得温泉水口注之出东北温溪(卷十四十八页九行) (第 55b 页)
   一清
按注字衍文之乃水字之讹名胜志校正

  地理志曰令支有孤竹故城孤竹国也(卷十四十八页十六行)

   (第 56a 页)
一清
按故城二字当倒互地理志辽西郡令支县下
云有孤竹城应劭曰故伯夷国是也

  我孤竹君也(卷十四十九页二 (第 56a 页)
行)

   一清
按太平广记引博物志作我孤竹君子也落子


  东南径主乡北(卷十四十九页六行) (第 56a 页)
   一清
按主永平府志作西

  出城东南(卷十四十九页六行)

   (第 56b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濡水又径牧城南(卷十四十九页七行)

   (第 56b 页)
一清
按牧永平府志作故

  世谓新河矣(卷十四十九页十一行)

   (第 56b 页)
一清
按谓下落之字

  至王莽之淑武也新河又东分为二水(卷十四十九页十四行) (第 56b 页)
  笺曰至宋本作故俱疑衍 一清
按全祖望云至字当
移在淑武也下

  水出新平县(卷十四十九页十七行)

   (第 57a 页)
一清
按当作新安平汉书地理志校补下并同

  世谓之马头山(卷十四十九页十八行) (第 57a 页)
一清
按山当作水

  东流注大水(卷十四十九页十九行) (第 57a 页)
一清
按当作封大水汉书地理志校补 (第 57a 页)
  南流于海(卷十四二十页一行)

   一清
按南流下落入字汉书地理志云皆南入海是


  与缓灵水会(卷十四二十页二行)

   (第 57b 页)
一清
按灵汉书地理志作虚下同

  世谓之大笼山(卷十四二十页三行)

   (第 57b 页)
一清
按山当作水

  南流于海(卷十四二十页四行) (第 57b 页)
   一清
按南流下落入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出令支县之蓝山(卷十四二十页五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新河又东至九过口(卷十四二十页六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过当作□

  西入九过注(卷十四二十页十一行)

  笺曰一作 (第 58a 页)
一清
按非也其字从水作□不从火作
□魏书毌丘俭傅正始中俭以高句骊数侵叛督诸 …… (第 58a 页)
连破走于事方合九□下落口字

  左迤为孔阳孤淀名(卷十四二十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宋本无名字 一清
按永平府志引此文作左迤 (第 59a 页)
与北阳孤淀合今校正

  王莽改曰碣石也(卷十四二十页十七行)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右北平郡骊成县大碣石山在西
南莽曰揭石师古曰揭音桀

  潮水大至(卷十四二十页二十行) (第 59b 页)
   一清
按大至下落则隐二字全祖望校增

  大辽水篇

  辽水亦言出□石山(卷十四二十二页五行) (第 59b 页)
   一清
按□当作䂡淮南子地形训辽出䂡石篇海类
篇俱云䂡同砥

  有小辽水其流注之也(卷十四二十二页十二行) (第 60a 页)
   一清
按其当作共

  辽水又右会白狼水(卷十四二十二页十四行)

   (第 60a 页)
一清
按又字衍文孙潜校

  魏武于马上使格之(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第 60a 页)
一清
按于马上下博物志有逄狮子三字今校补 (第 60a 页)
  杀伤其众(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一清
按其博物志作甚

  王乃统率常从健儿(卷十四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统宋本作 (第 60b 页)
一清
按统字义自得

  洛阳鸡狗(卷十四二十三页十行)

   (第 60b 页)
一清
按阳博物志作中

  白狼水北径白狼县城东(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二行) (第 60b 页)
一清
按县下落故字 (第 60b 页)
  白狼水又东(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三行)

  笺曰又古本作入 一清
按又字不误

  水发川西南山下(卷十四二十三页十三行)

   (第 61a 页)
一清
按川当作源

  盖委也人从之(卷十四二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盖委以下六字有讹脱 (第 61a 页)
一清
按孙潜校改作盖
倭地人徙之

  导西北远山(卷十四二十三页二十行) (第 61a 页)
   一清
按导上落水字

  慕容晃(卷十四二十四页一行)

  笺曰克家云晃别本作皝 (第 61b 页)
一清
按史作皝韵会云讹
作晃当据史改正何别本之足云

  东流为二水(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二行)

   (第 61b 页)
一清
按东流下落分字孙潜校增

  径一故城(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三行) (第 61b 页)
一清
按故城下落西字孙潜校增 (第 61b 页)
  盖燕齐辽迥(卷十四二十四页十九行)

  笺曰迥宋本作远旧本作回 一清
按增韵迥寥远也
与远字义无别若作回尤非

  地理志曰渝水自塞南入海(卷十四二十四页二十行)

   (第 62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辽西郡交黎县下云渝水首受
塞外南入海落外字

  十三州志(卷十四二十五页四行)

   (第 62a 页)
一清
按志下落曰字 (第 62a 页)
  大辽水自塞(卷十四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
按塞下落外字

  小辽水篇

  西南至辽队县入于大辽水也(卷十四二十五页五行六行)

   (第 62b 页)
一清
按柳佥钞本此十二字经文另为一条在本注
之后

  县故高句丽相之国也(卷十四二十五页七行)

   (第 62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玄莬郡高句骊县应劭曰故句 (第 62b 页)
骊胡相字误也

  西南流径至辽水(卷十四二十五页十行)

   一清
按径至二字是注字之误

  浿水篇

  自浿水而至朝鲜(卷十四二十五页二十行)

   (第 63a 页)
一清
按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第 63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六

  仁和 赵一清


  洛水篇

  洛水又东户水注之(卷十五一页十行)

  笺曰谢云户一作尸 (第 1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出发尸山(卷十五一页十一行)

   (第 1a 页)
一清
按出发二字义复山海经曰尸水出尸山衍发 (第 1a 页)


  洛水又东得乳水(卷十五一页十三行)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出良馀山南南注于洛(卷十五一页十四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下南字重文当作流

  洛水又东会于龙馀之水(卷十五一页十五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东流入洛水又东至阳虚山(卷十五一页十六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入洛下当重一洛字

  山海经曰又阳虚之山(卷十五二页二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曰又二字当倒互

  洛水又东门水出焉(卷十五二页八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出获兴山(卷十五二页十三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兴当作舆汉书地理志校正下获舆川同

  洛水又东径熊耳山北(卷十五二页十三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径阳渠关北(卷十五二页十六行)

   (第 2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阳渠水出南阳渠山(卷十五二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阳一作坞 (第 2b 页)
一清
按非也出南二字当倒互

  洛水又东径卢氏县故城南(卷十五三页五行)

  (第 2b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流径卢氏城东而流注于洛水(卷十五三页八行) (第 2b 页)
   一清
按东而二字当倒互孙潜校正

  又东龙翼合三川(卷十五三页八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龙字衍文孙潜校

  陵阜原险(卷十五三页十一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险当作隰

  洛水东与高门水合(卷十五三页十五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又东松杨溪水注之(卷十五三页十九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杨当作阳方舆纪要云宁
县西六十里有松阳关极险阨下松阳山同

  又东合黄城溪水(卷十 (第 3b 页)
五四页一行)

   一清
按城当作亭禹贡锥指校

  有二峰(卷十五四页一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有上落山字

  及其长霄冒颠(卷十五四页三行)

  笺曰颠一 (第 3b 页)
一清
按颠字义通 (第 3b 页)
  方乃就辨优劣耳(卷十五四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方可 一清
按乃字不误

  洛水又东得荀公汉口(卷十五四页六行)

  笺曰孙云汉口当作涧口 (第 4a 页)
一清
按当作溪口溪与汉


  命参将戴延之(卷十五四页十行)

   (第 4a 页)
一清
按参将当作参军晋书职官志诸公及开府从
公为持节都督增参军为六人延之时从宋武帝西 (第 4a 页)
入长安正居此职作西征记也延之名祚见隋书经
籍志

  洛水又东库谷水注之(卷十五四页十三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发北鹈鹕涧(卷十五四页十五行)

   (第 4b 页)
一清
按发北二字当倒互

  城西坞(卷十五五页五行) (第 4b 页)
一清
按城西下落有字 (第 4b 页)
  有二源(卷十五五页八行)

   一清
按有上落水字

  黍艮谷水入焉(卷十五五页十行)

   (第 5a 页)
一清
按艮禹贡锥指作良

  山出多重固(卷十五五页十行)

   (第 5a 页)
一清
按出字衍文

  洛水又东合杜杨涧水(卷十五六页四行) (第 5a 页)
一清
按杨禹贡锥指作阳下杜阳溪同 (第 5a 页)
  洛水又东渠谷(卷十五六页七行)

  笺曰谢云渠谷上下疑有阙 一清
按无阙文也六字
是注混作经

  在上迢递层峻(卷十五六页八行)

   (第 5b 页)
一清
按在当作左

  洛水又东径宜阳县故城南(卷十五七页八行)

   (第 5b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洛水又东与厌梁之水合(卷十五七页十五行) (第 5b 页)
   一清
按厌梁山海经作厌染

  水出县北傅山(卷十五七页十六行)

  笺曰传一作傅 (第 6a 页)
一清
按山海经正作傅山朱氏何不
据之改正乎

  禄泉注之其水近出北溪(卷十五七页二十行)

   (第 6a 页)
一清
按泉下落水字近字与北字当互易下云水东
出近川是其词例也

  东南与湖长涧水会(卷十五八页九行) (第 6a 页)
   一清
按湖字衍文

  洛水又东枝渎左出焉(卷十五八页十七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渎又东径周山(卷十五八页十九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故渎当作枝渎下同

  周山在柏亭西柏(卷十五九页二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西柏当作西北

  又东北径三王陵东北出焉(卷十五九页三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东北出焉上全祖望校增榖水二字

  故渎东北历制乡(卷十五九页十一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故渎当作枝渎榖水注云洛水枝流入焉是


  东抗惠水(卷十五十页二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抗当作枕

  五营士屯都亭(卷十五十页三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五营上落率字后汉书何进傅校补 (第 7a 页)
  置函谷关广城伊阙大谷轘辕旋门平津孟津等八关
都尉治此(卷十五十页三行四行)

   一清
按函谷关关字衍文平津上落小字后汉书灵
帝纪校正

  郡国志曰所谓甘城也(卷十五十页十八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曰字衍文

  因西为千里(卷十五十一页四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因西下落方八百里四字汉书地理志云初 (第 7b 页)
雒邑与宗周通封畿东西长而南北短短长相覆为
千里师古曰宗周镐京也方八百里八八六十四为
方百里者六十四也雒邑成周也方六百里六六三
十六方百里者三十六二都得百里者方千里也故
诗云邦畿千里

  迁自序云(卷十五十一页六行)

   一清
按迁上落司马二字

  宸居洛邑(卷十五十一页八行) (第 8a 页)
  笺曰宸一本作定 一清
按宸居犹言皇居也改作定


  祝良字石卿(卷十五十一页十二行)

   (第 8b 页)
一清
按石卿黄省曾本作召卿后汉书顺帝纪云祝
良为九真太守章怀注曰良字邵卿长沙临湘人又
庞参傅章怀注引谢承书 …… (第 8b 页)
  因名司州焉(卷十五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
按因名上落后世二字全祖望校增

  招延与道士浮丘同游□洛之浦(卷十五十二页一行)

   (第 9a 页)
一清
按与字当移在道士之下

  西北流于刘聚(卷十五十二页十行)

   (第 9a 页)
一清
按流下落注字

  又东偃师故县南(卷十五十二页十五行)

   (第 9a 页)
一清
按又东下落径字

  重源又发侧缑氏原(卷十五十三页一行) (第 9a 页)
   一清
按侧字当移在缑氏原下

  控鹤斯阜(卷十五十三页三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鹤孙潜校改鹄

  有司空密陵光侯郑庙碑(卷十五十三页十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郑下落袤字光当作元晋书校

  洛水又北阳渠水注之(卷十五十三页十五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谓之南鄩中水之南鄩(卷十五十三页十七行十八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中水之南鄩五字重文宜衍

  世谓之温水泉(卷十五十三页二十行)

   (第 10a 页)
一清
按水泉二字当倒互

  水侧有重人穴(卷十五十二页二十行)

  笺曰重一作童 (第 10a 页)
一清
按当作僵渭水注有僵人穴亦
其类也且道元引西征记而又自为之说朱氏岂不
审耶

  洛水又东(至)罗水注 (第 10a 页)
(卷十五十四页九行)


   一清
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出方山罗川(卷十五十四页十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出南浦陂(卷十五十四页十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浦当作蒲上云蒲池水可證

  谓之长川罗(卷十五十四页十一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川罗二字当互易河南郡志云长罗川在巩
县西南 (第 10b 页)
  白相涧水注之(卷十五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
按白相孙潜校改白桐下同

  又北九山东溪水入焉(卷十五十四页十六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东字衍文孙潜校

  昔密有卜城者(卷十五十四页十七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城孙潜校改成

  又西北径潘岳子父墓前(卷十五十五页十四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子父二字当倒互 (第 11a 页)
  明乐泉注之(卷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
按泉下落水字

  三泉并导(卷十五十六页二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三当作五下云世谓之五道泉可證也

  又东北洞水发南溪石泉世亦名之为石泉也(卷十五十六页
九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洞水当作泂水下石泉下落水字

  世又名之曰盐谷水(卷十五十六页十一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盐谷当作盘谷

  亦以为巩东邑名也(卷十五十六页十二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亦以上落服虔二字黄省曾本校补

  洛水又东北流入于河(卷十五十六页十六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赤文篆字尧帝又循坛河洛(卷十五十七页三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篆起周宣盖是绿字之误循当作修路史校
(第 12a 页)
  什政之度(卷十五十七页五行)

   一清
按什当作七

  以授之(卷十五十七页六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之下落尧字

  舜又习尧祀(卷十五十七页十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祀当作礼下云习礼尧坛

  伊水篇

  伊水出南阳县西蔓渠山(卷十五十八页一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当作南阳鲁阳县元和郡县志引此文作南
阳鲁县盖亦脱阳字汉志南阳郡鲁阳县下云古鲁
县续志云鲁阳有鲁山刘 …… (第 13a 页)
研究禹贡锥指山海经补注皆不能指
其缺失信乎读书之难也

  水自熊耳东北(卷十五十八页四行)

   一清
按水上落伊字

  京相璠之著春秋地名亦云(卷十五十九页四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之字衍文春秋下落土字

  水出新城县之狼睾山之西南阜下(卷十五十九页十二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下之字衍文 (第 14a 页)
  东流狐山南(卷十五十九页十五行)

  笺曰宋本作孤山 一清
按东流下落径字

  即陆浑山者也(卷十五十九页十九行)

   (第 14b 页)
一清
按山字衍文者当作都全祖望校

  县西号略池(卷十五二十页五行)

  笺曰号当作 (第 14b 页)
一清
按池当作地

  春秋所谓东尽于虢略者也(卷十五二十页五行) (第 14b 页)
一清
按于字衍文何焯校 (第 14b 页)
  涧出侯溪(卷十五二十页六行)

   一清
按涧当作水出下黄省曾本有西北二字

  鲁僖公二十二年春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卷十五二十页九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春当作秦左氏傅校

  祖涧东逝(卷十五二十页十一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祖当作阻

  渚水上承陆浑县东禅渚(卷十五二十页十二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禅渚之渚当作陂 (第 15a 页)
  郭景纯注云一禅音暖(卷十五二十页十四行)

  笺曰郭景纯云禅音填 一清
按今道元引郭注云禅
一音暖足正世本之误一禅二字当倒互

  而长有贤德(卷十五二十一页二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而长二字当倒互

  北汶(卷十五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孙云汶字疑误 (第 15b 页)
一清
按孙潜云当作北注

  北水出广城西南西南径杨志坞北(卷十五二十一页十三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城当作成广成下落泽字西南二字重文宜


  西流陆浑(卷十五二十一页十四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西流下落径字陆浑下落县南二字孙潜校


  河南十二县簿曰(卷十五二十一页十五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县下落境字后同

  屈而径杨坞南(卷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当作杨志坞落志字

  伊水又径西北当阶城西(卷十五二十二页一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径字当移在西北之下

  狂水出焉西南流(卷十五二十二页四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西南流下落注于伊水四字山海经校补

  又南径纶氏故城东(卷十五二十二页八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纶氏下落县字

  南流径纶氏城西(卷十五二十二页九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纶氏下落县故二字

  水有二源(卷十五二十二页十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二当作三下云故世有三交之名也可證

  并出山南流合舍(卷十五二十二页十一行)

  笺曰宋本作并 (第 17a 页)
出山南合流衍一舍字 一清
按非也
于文并出山(句)南流合舍(句)宋本之妄不待言

  盖记水之涨灭也(卷十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灭当作减 (第 17a 页)
  石壁又有石铭云(卷十五二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
按石壁之石当作右

  欲食之(卷十五二十五页二行)

   (第 17b 页)
一清
按食战国策作贫

  今伊水(卷十五二十五页七行)

  笺曰今当作合一清按今字不误伊当作无

   (第 17b 页)
汉书郊祀志曰(卷十五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
按汉书上落后字 (第 17b 页)
  广志曰(卷十五二十五页十四行)

  笺曰谢云广志以上疑有脱落 一清
按无缺文也盖
其书体例如此不得以人鱼事与上文义不属疑之

  声如小儿(卷十五二十五页十五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小儿下尔雅释鱼注有啼字史记正义同今
补正

  形如鳢(卷十五二十五页十五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鳢为鲮鳢也本草陶隐居云鲮鳢形似鳖而 …… (第 18a 页)
  司马迁谓之人鱼(卷十五二十五页十六行)

  笺曰山海经厌染之水出傅山之阳南流注于洛其
中多人鱼不云伊水岂古今相沿并厌染之水名伊
水乎 一清
按厌染之水见洛水注朱氏只知人鱼字 (第 18b 页)
出厌染之水而不悟伊水亦有马腹之文也

  瀍水篇

  其水历泽东南南(卷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一清
按下南字黄省曾本作流

  古旧亭之处也(卷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第 19a 页)
一清
按旧亭当作朁亭郡国志榖城瀍水出刘昭补
注引博物志曰出潜亭山汉志作朁亭师古曰朁音
潜从水后人所加耳 (第 19a 页)
  涧水篇

  山海经曰北流注于榖(卷十五二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
按九字衍文

  即周书所谓我卜涧水东言水者是也(卷十五二十七页二行)

  笺曰御览引此无言水二字 (第 19b 页)
一清
按于文当作言是
水者也孙潜校正

  东南流注于离山涧水也(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一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离山二字衍文 (第 19b 页)
  旧与榖水乱流流同南入于洛(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同流 一清
按全祖望曰流字重文宜衍

  今河南使水(卷十五二十七页十五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使当作死即死榖也见榖水篇

  榖水篇

  汉景帝三年初徙万户为(卷十六一页十一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渑池县下云景帝中二年初城
徙万家为县初下落城字为下落县字 (第 20a 页)
  榖水处也(卷十六一页十三行)

   一清
按榖水下落出字孙潜校增

  耆谚曰(卷十六一页十五行)

   (第 20b 页)
一清
按谚当作彦

  榖水又东径土崤北(卷十六一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土字疑误盖有东西二崤此或作西崤 (第 20b 页)
一清
按非也玉海云吕氏春秋九塞殽其一也左傅
晋败秦师于殽公羊傅云殽之嵚岩榖梁传云殽岩 (第 20b 页)
崟之下春秋正义曰俗呼为土殽石殽其厄道在两
殽之间土字不误

  所谓二崤也(卷十六一页二十行)

   一清
按二当作三胡渭云河水篇云河之右则崤水
注之水出河南盘崤山东北流与石崤水合水出石
崤山山有二陵南陵北陵 (第 21a 页)
也又云河水又东千崤之
水注之水南导于千崤之山即所谓三崤山也史记
正义亦曰殽三殽山也在洛州永宁县西北二十八里

北史崔宏傅云三崤地险人多寇劫指谓此也

  东西流注于榖(卷十六二页一行)

   一清
按西当作南

  又东径于雍谷溪(卷十六二页六行)

   (第 21b 页)
一清
按于字衍文

  晋水历侧(卷十六二页七行)

   (第 21b 页)
一清
按晋当作崤

  榖水又径白超垒南(卷十六二页十三行) (第 21b 页)
  笺曰白超字误俱当作白起 一清
按非也元和郡县
志云白超故城一名白超垒一名白超坞汉末黄巾
贼起白超筑此以自固周书魏玄傅除白超防主又 (第 22a 页)
隋韩擒虎尝为白超防主见其碑文盖南北阻兵常
为戌镇据此则非秦之白起明矣

  故治宫所在(卷十六二页十七行)

   一清
按治宫当作冶官下水冶之冶亦误作治

  山海经曰其中多碧(卷十六三页十六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山海经曰四字重文宜衍碧下落绿字今校


  自下通谓之涧水为榖水之兼称焉(卷十六三页十八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谓之之字羡文

  源出北县(卷十六四页三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北县二字当倒互

  波水出于其阴(卷十六四页八行)

  笺曰山海经作陂水 (第 22b 页)
一清
按尔雅释水云水自洛出 (第 22b 页)
为波今本山海经陂字乃傅刻之误

  山海经曰(卷十六四页九行)

   一清
按四字重文宜衍

  出擅山(卷十六四页二十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擅当作檀檀山见洛水注

  又东径(卷十六五页七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洛水注云枝渎东北历制乡径河南县王城
西又北入于榖又东径下落河南王城西五字 (第 23a 页)
  河南城西北(卷十六五页九行)

   一清
按河南下落王字

  十年定鼎(卷十六五页十六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十当作卜

  大水并瀑(卷十六七页七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名胜志引此文作迸瀑

  后张方入洛破千金堨公私赖之(卷十六七页十七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张方破堨何以反云公私赖之据 (第 23b 页)
晋书李矩传补京师水碓皆涸永嘉初汝阴太守李
矩汝南太守袁孚修之以利漕运二十七字

  北引渠(卷十六八页六行)

   一清
按北上落榖水二字全祖望校补

  晋惠帝造石渠于水上(卷十六八页七行)

   (第 24a 页)
一清
按渠当作梁

  到三年三月十五日毕记(卷十六八页十一行) (第 24a 页)
一清
按记当作讫下并纪之纪是记字 (第 24a 页)
  又潘岳西征赋曰(卷十六八页十三行)

   一清
按又字衍文

  谓之金水(卷十六八页十五行)

   (第 24b 页)
一清
按当作金谷水落谷字

  北有退门(卷十六九页十二行)

   (第 24b 页)
一清
按退门当作趯门

  函北连庑荫墉北广榭(卷十六九页十三行)

   (第 24b 页)
一清
按函北当作西北连庑下落函字孙潜校正 (第 24b 页)
  高视常以避暑(卷十六九页十四行)

  笺曰高视字误当作高欢 一清
按非也何焯云道元
生于孝昌二年不及神武时全祖望曰当作高祖即
后魏孝文帝也

  故向地也(卷十六九页 (第 25a 页)
十七行)

   一清
按地当作城

  永嘉乱(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第 25a 页)
一清
按永嘉下落之字 (第 25a 页)
  号曰洛阳垒(卷十六九页十七行)

   一清
按曰字衍文名胜志校

  江无复髣髴矣(卷十六十页九行)

  笺曰谢云详上文当作九江或作溪谷 (第 25b 页)
一清
按何焯
云江可该九不烦增改

  历疏圃中(卷十六十页十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疏亦作蔬二字通用

  以锱石为口(卷十六十页十一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锱当作缁湿水注云是洛阳八风谷之缁石
也盖黑石也

  又瑶华宫南(卷十六十页十二行)

   (第 26a 页)
一清
按又下落径字

  入为神居矣(卷十六十页二十行)

   (第 26a 页)
一清
按入当作实

  池中有魏文帝九花丛(卷十六十一页一行)

  笺曰九花丛当作九华殿洛阳宫殿簿有明光 (第 26a 页)
殿式

乾殿九华殿蔬圃殿而魏志云青龙三年还洛阳复
崇华殿改名九龙殿 一清
按非也程大昌演繁露云
水径洛阳天渊池中有魏文帝九华楼楼字亦误据
魏书黄初七年三月筑九华台今校正

  (第 26b 页)
 池南置魏文帝茅茨堂(卷十六十一页三行)

   一清
按置当作直

  而桢抠坐磨石不动(卷十六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一作匡坐 (第 26b 页)
一清
按抠坐抠衣而坐作徒磨石故 (第 26b 页)
其坐若此若匡坐则正坐也何以磨石

  此非刘桢也(卷十六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也当作邪 一清
按阎若璩云唐韵正古也与邪
通用晋书魏舒傅有主人妇夜产俄闻有车马之音
相问曰男也女也今注中多以邪为也 (第 27a 页)
  陆机洛记(卷十六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脱一阳字 一清
按记下又脱一曰字黄省曾本
(第 27a 页)
  今太仓西南地水名(卷十六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
按地当作池

  杜预因其一證必是狄泉(卷十六十二页十六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必是上落谓字狄泉当依篆文作翟泉

  不更层墉(卷十六十三页二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层当作增

  北对芒阜(卷十六十三页九行)

  笺曰当作邙阜即北邙 (第 27b 页)
一清
按北邙之邙亦作芒 (第 27b 页)
晋太安二年成都王颖自邺举兵内向帝军于芒山
以拒之是也下芒垄北芒并如字

  连岭修垣(卷十六十三页九行)

   一清
按垣当作亘黄省曾本校

  屋南径建春门(卷十六十三页十三行)

  笺曰谢云宋本作屈而径建春门 (第 28a 页)
一清
按南字不误
盖榖水东出折而南流也

  桥之石柱铭云(卷十六十三页二十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石当作右

  监椽(卷十六十四页七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椽当作掾

  左北平(卷十六十四页七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左当作右

  败此而返(卷十六十四页九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此当作北

  嵇叔夜为司马昭所害处也(卷十六十四页十一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嵇叔夜上名胜志引此文有亦字

  后张纯堰洛而通漕洛中公私怀赡(卷十六十四页十八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而御览引此文作以怀全祖望校改穰

  故河南十二县簿云(卷十六十五页四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故字衍文县下落境字

  右宫门也(卷十六十五页十四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右当作古

  尝无毁坏(卷十六十五页十七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尝全祖望校改曾

  犹象而魏之上加复思以易观矣(卷十六十七页五行)

  笺曰孙云此当作犹象魏之 (第 29b 页)
上而加复思以易观矣 一清
按困学纪闻云杨植许由庙碣云尧而许之日
而月之独孤及仙掌铭云日而月之星而辰之同一
句法杨慎曰唐文粹日而 (第 29b 页)
月之星而辰之本庄子尸
而祝之社而稷之语然日月星辰语若出今人其不
见笑也几希是注象而魏之句本古法非误文也


  渠水又枝分南径出太尉司徒两坊间(卷十六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
按径出二字当倒互

  西国有爵离浮图(卷十六十八页四行)

  笺曰爵一作郁 (第 30a 页)
一清
按非也爵离寺见河水注引释
氏西域记

  惟祧庙别无(卷十六十八页十五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别当作则

  元王东渡魏社代昌矣(卷十六十八页十八行) (第 30a 页)
  笺曰王一作皇魏一作晋 一清
按非也道元生于拓
跋朝是时魏都洛阳记此正以表晋衰魏兴之兆安
得云晋社代昌乎元王字亦不作皇例以称刘裕为 (第 30b 页)
刘武王知之所谓岛夷索虏南北竞长也

  径太仓南东出阳门(卷十六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
按方舆纪要雒阳城正东曰东中门魏晋以后
曰东阳门东出二字当倒互

  榖水径阊阖而南土山东(卷十六十九 (第 30b 页)
页十三行)


   一清
按径当作自阊阖下落门字而南下落径字黄
省曾本校正

  以故门卯出(卷十六十九页十八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卯当作邪

  是汉明帝梦见大人(卷十六十九页十九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是孙潜校改昔

  华桥汉书曰(卷十六二十页九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隋氏经籍志后汉书十七卷本九十七卷今 (第 31a 页)
残缺晋少府卿华峤撰

  榖水又南径西门门(卷十六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
按方舆纪要其南一门曰广阳门亦曰西阳门
后魏主宏改曰西明门上门字误当作明

  故津阳门也(卷十六二十 (第 31b 页)
一页四行)

   一清
按方舆纪要又西曰津门以洛水从此而入城
魏晋以后曰津阳门

  漂落害者众(卷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落字衍文何焯校

  津阳城门校(卷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校下落尉字何焯校补

  谏议大夫陈宜(卷十六二十一页六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陈宜当作陈宣寰宇记引后汉书曰建武十
年洛水泛涨谏议大夫陈宣云云是也

  北对南阳南宫(卷十六二十 (第 32a 页)
一页十二行)

   一清
按括地志洛阳故城内有南宫北宫南阳字误 (第 32a 页)
当作洛阳

  故孝廉功曹(卷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
按故上落皆伦二字全祖望校补

  汉官曰(卷十六二十二页十三行)

  笺曰汉官下宋本有一仪字 (第 32b 页)
一清
按何焯云不当有
仪字陈振孙书录解题曰汉官仪一卷后汉军谋校
尉汝南应劭仲远撰按唐志有汉官五卷汉官仪十 (第 32b 页)
卷今惟存此一卷载三公官名及名姓州里而已其

全书亡矣道元及见旧籍故宜无舛而猥云宋本此
所以不免为阎百诗冯定远所诮也

  遂坚传之刻记年月日以名焉(卷十六二十二页十五行)

  笺曰坚当作竖 一清
按何焯云坚字不误传当作缚
刻记上落因字以后汉书注文选注参校

  殷人之左学(卷十六二十三页一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左学下落右学二字以礼记王制校补

  嘉平四年(卷十六二十三页五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嘉平当作熹平

  光禄大夫弹(卷十六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汉书光禄大夫马日殚 (第 33b 页)
一清
按后汉书蔡邕传
云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殚朱氏所引何疏
缪也

  芜会剧者(卷十六二十三页十九行 (第 33b 页)
)

  笺曰宋本作剧务 一清
按黄省曾本芜作无言于剧
务则无会也 (第 33b 页)
  高堂溪等(卷十六二十四页十六行)

   一清
按后汉书作堂溪典此文误也

  阳嘉八年(卷十六二十四页十一行)

   (第 34a 页)
一清
按阎若璩云阳嘉止四年八是元字之误盖作
毕即立碑也下九年亦当是元年

  存半毁几(卷十六二十四页十六 (第 34a 页)
行)

  笺曰当作存毁几半 一清
按存半毁几言所存者如
此而毁者凡几也朱氏以意妄改所未安矣 (第 34a 页)
  径清阳门东(卷十六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
按清当作青

  为治军所处(卷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第 34b 页)
一清
按治当作洛处当作乘名胜志引此文校正

  隐沦妄死(卷十六二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忘死 (第 34b 页)
一清
按非也妄死谓诈死耳字不


  奇制作(卷十六二十六页三行) (第 34b 页)
  笺曰奇制作未详玉海引此注无此三字 一清
按奇
制作谓桥之制作甚奇即上制作甚佳之意岂可以
玉海所引无之而遂疑之

  阳渠水又东流径汉广野君郦 (第 35a 页)
食其庙南(卷十六二十六页六行)

  笺曰径当作经 一清
按前后注文俱作径此等实为
辞费

  阳渠又东径亳殷南(卷十六二十六页十二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阳渠下落水字 (第 35a 页)
  晋太康地理记并言四横死于是亭(卷十六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
按晋太康下落记字地理记当作地道记兼引
二书故曰并言也

  将晓出税驾(卷十六二十七页三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税驾下黄省曾本有逆旅二字

  上有山阳王家墓(卷十六二十七页四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上孙潜校改止

  甘水篇 (第 35b 页)
  故世人目其所为甘棠焉(卷十六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
按甘棠黄省曾本作甘掌如华掌鸾掌之类元
和郡县志河南府寿安县下云汉宜阳县地后魏分
新安置甘掌县是也 (第 36a 页)
  梦汁而平(卷十六二十七页十八行)

  笺曰孙云梦汁疑作广阔 一清
按全祖望云先司空
本是夷污二字

  今河南河南县有甘水(卷十六二十八页五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河南县下落西南二字郡国志河南尹河南
县有甘城刘昭补注曰杜预曰县西南有甘泉即此
水也

  漆水篇 (第 36b 页)
  又东径漆沮入于洛(卷十六二十八页十行)

  笺曰克家云东径史记作东过 一清
按尚书本作东
过不独史记也且道元注例用径字以别于经文之
过入于洛当从经文作入于河盖渭水至华阴入河 (第 36b 页)
而洛水则至华阴入渭今云渭入洛其舛甚矣朱氏
顾遗其大而摘其细何也黄省曾本原作河

  踰梁上(卷十六二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
按上当作山

  自土漆沮(卷十六二十八页十三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依经文当作沮漆

  岐川在杜陵埤(卷十六二十八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杜陵当作杜阳埤宋本作北一 (第 37a 页)
清按岐川

字亦误当作岐山见渭水注

  谓之柒渠(卷十六二十九页一行)

  笺曰当作漆 一清
按古字通用不必改也

  漆水出漆县西北岐山东入渭(卷十六二十九页二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西北下落至字诗地理考引此文校增

  今说互出(卷十六二十九页四行)

  笺曰旧本作牙 (第 37b 页)
一清
按黄省曾本作㸦古文互字若
作牙音其义乖矣 …… (第 37b 页)
  浐水篇

  □水篇

  县以汉景帝二年置(卷十六二十九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以字下有溪名二字 一清
按于文不当有
此二字汉书地理志左冯翊祋祤县景帝二年置

  水出东北而西南径铜官川(卷十六二十九页十 (第 38a 页)
八行)

   一清
按出下落县字而字衍文孙潜校正

  西瓠口(卷十六三十页四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西下落邸字史记河渠书校补

  渠并北山(卷十六三十页五行)

   (第 38b 页)
一清
按渠上史记河渠书汉书沟洫志皆有为字

  溉泽卤(卷十六三十页八行)

   (第 38b 页)
一清
按泽卤下落之地二字史记河渠书校补

  河渠书曰凿泾水自中山而

   (第 38b 页)
一清
按而当作西史记云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
为渠道元盖割裂引之 (第 38b 页)
  南纪治谷水(卷十六三十页十六行)

  笺曰纪当作绝 一清
按治当作冶方舆纪要云冶谷
在泾阳县西北五十馀里亦谓之谷口云阳宫记曰
冶谷去云阳八十里山出铁有冶铸之利 (第 39a 页)
故因名有
水曰冶谷水分渠十二是也

  渭此水也(卷十六三十一页七行)

  笺曰一作此渭 一清
按非也渭当作谓

  俗谓是水为渠水也(卷十六三十一页十一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渠水当作柒水

  其水又东北流注于洛水矣(卷十六三十二页二行) (第 39b 页)
一清
按矣黄省曾本作也





  水经注笺刋误卷六 (第 39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七

  仁和 赵一清


  渭水篇

  水出南鸟鼠山渭水出谷(卷十七一页十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他说曰(卷十七一页十一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他说当作地说 (第 1a 页)
  右得封湲水(卷十七一页十四行)

   一清
案湲当作溪

  二源合注成一川(卷十七一页十八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成上落共字

  荀宇(卷十七二页二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后汉书温序传是苟宇朱氏误引作荀宇

  迹长三尺一寸(卷十七二页七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一寸魏书作二寸 (第 1b 页)
  俱左则过水右注之(卷十七二页十一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俱当作其右当作合

  汉灵帝五年(卷十七二页十四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续志汉阳郡下刘昭补注引秦州记曰中平
五年分置南安郡此落二字

  赤亭水出东山赤谷(卷十七二页十四 (第 2a 页)
行)

   一清
案出下落郡之二字通鉴注引此文校增

  二源合舍(卷十七二页十七行) (第 2a 页)
  笺曰舍宋本作注 一清
案舍字不误未可因上有二
源合注之文而托为宋本以妄改之也

  永元元年帝封耿秉为侯国也(卷十七二页二 (第 2b 页)
十行)

   一清
案帝上落和字

  出西南山下(卷十七三页四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渭水又东与落门西山(卷十七三页十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与当作径胡渭校改 (第 2b 页)
  东门得上门谷水(卷十七三页十四行)

   一清
案上门字当作北

  左则有温谷(卷十七三页十五行)

  笺曰左宋本作右一清案有字衍文温谷下落水字 (第 3a 页)
  又东出黑水(卷十七三页卜七行)

   一清
案黑水下落峡字

  渭水至黑水峡(卷十七三页十九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至当作自孙潜校 (第 3a 页)
  其水道平襄县南山温溪(卷十七三页二十行)

   一清
案道字误当作导源二字

  东北流径平襄县南城(卷十七四页一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当作故城南孙潜校改

  王莽之谓平襄县矣(卷十七四页一行)

  笺曰之当作所 (第 3b 页)
一清
案之下落所字非之字当作所
也汉志莽曰平相襄字误县字衍文

  野鸡自鸣(卷十七四页八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自黄省曾本作皆

  信而有徵(卷十七四页十三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徵下落矣字名胜志校增

  后马超之围冀也(卷十七四页十六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后下落汉字孙潜校补

  卿欲令长者出不利之言乎(卷十七四页十九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利当作义魏书校改

  次东浊谷水(卷十七四页二十行)次东黄土川水(卷十七五页一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两次东下俱落有字

  而北流于渭(卷十七五页二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流下落注字孙潜校增

  自西东会(卷十七五页十二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东当作来

  汉阳长吏(卷十七五页十三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吏当作史

  源导西北当亭川(卷十七五页十七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当作水导源孙潜校正

  汉以为天水县王莽之阿阳郡治也(卷十七五页十九行)

   (第 5a 页)
一清
案汉志天水郡武帝元鼎三年置莽曰填戎明
帝改曰汉阳续志汉阳郡永平十七年更名盖未尝
以天水名县也天水下落 (第 5a 页)
郡字汉以为天水郡(句)
(句)王莽之阿阳郡治也阿阳郡盖王莽之支郡

  左则阁水入焉(卷十七六页八行)

   一清
案阁当作閤寰宇记所谓閤川水也落川字 (第 5a 页)
  其水又西历略阳川(卷十七六页十行)

   一清
案历黄省曾本作入

  渥渠水(卷十七六页十三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渥当作泥下云泥峡是也

  自安民县之杨城永始二年成帝罢安定呼他苑以为
安民县起官寺市里从审倾回 (第 5b 页)
(卷十七六页十六行十七行)

  笺曰里下脱来歙二字审倾当作番须 一清
案朱氏
改审倾为番须是也其云市里下脱来歙二字非也 (第 5b 页)
永始二年以下至市里二十二字是释安民县乃注
中注后人转写作大字致文义多不可通若依原本
则云自安民县之杨城从番须回中文从字顺今欲
于番须上再加来歙二字不且与上文有隔碍耶

  将军金梁城等(卷十七六页十九行)

   一清
案后汉书来歙傅作守将金梁城字衍文

  光武亲将(卷十七七页一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亲将下落救之二字全祖望校增 (第 6a 页)
  与渭谷水合(卷十七七页四行)

   一清
案渭当作蒲

  川水水又西南(卷十七七页五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水字重文宜衍

  石岩水注之(卷十七七页九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岩孙潜校改宕

  得金黑水(卷十七七页十三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得上落乂字 (第 6b 页)
  东出更胡谷(卷十七七页十五行)

   一清
案更字衍文

  又东得六合水(卷十七七页十九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六合当作六谷谷名也魏书地形志正始初
改置南秦州治骆谷城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有洛
谷川古字音同通用 (第 7a 页)
  又东南流于渭是也(卷十七八页一行)

   一清
案流下落入字 …… (第 7a 页)
  渭水东历县北封山流之阴径固岭北东(卷十七八页三行四行)

  笺曰孙云封山当作邽山宋本无流字固岭北东下
云一本无此东字 一清
案魏书地形志秦州天水郡
上封县云犯太祖讳改盖本汉陇西郡之上邽县后
魏避其主圭嫌名改上邽曰上封道元从新 …… (第 7b 页)
  北历泉溪(卷十七八页八行)


   一清
案北下落出字

  渭水又东南出桥西亭西(卷十七八页九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上西字衍文

  百涧声流(卷十七八页十行)

  笺曰当作群流 (第 8a 页)
一清
案声流言泉流有声也

  右则曾席水(卷十七八页十一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水下落入焉二字孙潜校增

  藉水又次东北(卷十七八页十五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次字衍文

  次东有大鲁溪水(卷十七八页十六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溪当作谷下有小鲁谷水

  咸自北山注离注藉水(卷十七八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咸自北山注藉水 (第 8b 页)
无离注二字 一清

非也注离乃流字之误孙潜校改下注字重文宜衍

  藉水又带五水(卷十七八页十八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又当作右 (第 8b 页)
  藉水又东得其阳谷水(卷十七九页十三行)

   一清
案其字衍文

  又得宕水谷水(卷十七九页十四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又下落东字上水字衍文孙潜校正

  出西南马门溪(卷十七九页十五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众川泻浪(卷十七九页十八行)

  笺曰谢云一本作众川 (第 9a 页)
一清
案泻浪字不误 (第 9a 页)
  莎谷水出南北莎溪(卷十七十页四行)

   一清
案北当作山

  西南出龙谷(卷十七十页六行)

  笺曰谷古本作口 (第 9b 页)
一清
案龙当作陇

  西南流磨细野峡(卷十七十页七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磨当作历

  又径清水城南(卷十七十页九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清水下落县故二字 (第 9b 页)
  川有育故亭(卷十七十页十一行)

   一清
案育故亭误当作故秦亭史记秦本纪孝王曰
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徐广曰今天水陇西县秦
亭也

  左长谷 (第 10a 页)
(卷十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
案左下落则字

  羌水南入清水(卷十七十页十八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羌水下落又字 (第 10a 页)
  其道源西北诸溪(卷十七十页十九行)

   一清
案当作其水导源西北绵诸溪今校正

  北出思溪(卷十七十页二十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出字下落长字

  又东南历绵诸故道北(卷十七十页二十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绵诸道县有蛮夷谓
之道此文误也当作绵诸道故城北

  入西北(卷十七十一页三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入当作又

  其水北流注泾泾谷水又西北白城谷(卷十七十一页七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泾字重文宜衍西北下落合字谷字衍文

  谷水又东北历董亭下(卷十七十一页九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谷水上落泾字

  白水出东南白溪水(卷十七十一页十三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白溪水之水衍文

  水出南刑马山(卷十七十一页十六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众水泻浪(卷十七十一页十九行)

   (第 11b 页)
一清
案水当作川

  出北山(卷十七十二页一行)

   (第 11b 页)
一清
案出上落并字孙潜校增

  次东丘谷水(卷十七十二页二行)

   (第 11b 页)
一清
案次东下落得字

  径南田县南(卷十七十二页四行) (第 11b 页)
   一清
案元和郡县志南由县后魏孝明帝于南由谷
置方舆纪要曰属武都郡西魏废为南由镇禹贡锥
指曰陇州东南百二十里 (第 12a 页)
有南由故城本汉汧县地
后魏析置魏书地形志武都郡有南田县则字之误


  水出刑县之数历山也(卷十七十二页五行)

   一清
案刑县当作汧县

  阚骃以是水为沂水言(卷十七十二页七行) (第 12a 页)
  笺曰言宋本作焉 一清
案沂水当作汧水

  阚骃十三州志曰与此同(卷十七十二页九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曰字衍文

  水东入散关(卷十七十二页十一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渭字

  于宝(卷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于当作干

  渭水又东径西武功北(卷十七十三页二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当作武功县西北今校改

  俗以散关城(卷十七十三页二行)

  笺曰城宋本作名 (第 13a 页)
一清
案于文当增名字于散关之
下不当改城为名也

  渭水又与其捍水合(卷十七十三页四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其字衍文

  渭水又东而(卷十七十三页十七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而当作南 (第 13a 页)
  有宝鸡鸣祠(卷十七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
案西京赋云陈宝鸡鸣在焉史记封禅书云文
公获若石云于陈仓北坂城以一牢祠命曰陈宝瓒
曰陈仓县有宝夫人祠盖 (第 13b 页)
广异名也寰宇记通鉴地
理通释作宝鸡祠是注宝鸡鸣祠上当有陈字

  昔秦文公咸伯之言(卷十七十四页一行)

  笺曰咸当作感伯下脱一道字 一清
案淯水注作阳
伯当是伯阳之误史记周本纪宣王太史伯阳甫唐 (第 13b 页)
固曰伯阳父周柱下史老子也神仙传老子名重耳
字伯阳盖李耳西入关又与秦文公同时当是也而
朱长孺注李义山诗引此文云昔秦文公感伯王之
言盖直以意增耳

  黄帝孙舜妻盲冢(卷十七十四页八行)

   一清
案冢下落祠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伏牺生成起起徙治陈仓也(卷十七十四页十行)

  笺曰起起宋本作纪 (第 14a 页)
一清
案下起字重文宜衍 (第 14a 页)
  今滠水对亮城(卷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
案滠水当作汧水方舆纪要云石鼻城在宝鸡
县东北三十里诸葛武侯所筑水经注今汧水对亮
城是与郝昭相禦处也 (第 14b 页)
  渭水又东与阳溪合(卷十七十四页十七行)

   一清
案阳溪下落水字

  水出汧县之蒲谷乡弦中谷(卷十七十五页五行)

  笺曰弦旧本作维 (第 14b 页)
一清
案非也说见下 (第 14b 页)
  决为弦蒲薮(卷十七十五页六行)

  笺曰弦旧本作弦 一清
案周礼职方雍州薮曰弦蒲
寰宇记陇州汧源县下引晋太康地志云汧县有蒲
合乡弦中谷朱氏上以维字改弦此又以弦 (第 15a 页)
为弦纷
纷牵引总属辞费

  世谓之小陇山(卷十七十五页八行)

  笺曰旧本作小龙山 一清
案元和郡县志云小陇山
一名陇坂又名分水岭盖与大陇山连麓朱氏以陇 …… (第 15a 页)
  潭涨不测(卷十七十五页十行)

  笺曰孙云涨当作深一清案涨字不误

  乱为一(卷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
案乱为一下落水字孙潜校增

  源流奋通(卷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笺曰奋古本作旧 (第 15b 页)
一清
案奋通言水势迸暴也作旧
字何说乎 (第 15b 页)
  崩峦倾返(卷十七十五页十七行)

  笺曰返一作仄 一清
案倾返状山势臲卼也仄训偪
仄义有未安

  古之汧山也(卷十七十五页十八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地理志云古文以为汧山今校补

  水溢石空(卷十七十五页十九行)

  笺曰空宋本作穴 (第 16a 页)
一清
案空读上声与孔同小穴也
韩非子空窍者神明之户牖史记大宛传楼兰姑师 (第 16a 页)
小国耳当空道朱氏以穴字笺之殆误读平声耳

  漰渀荡发源穴川(卷十七十五页二十行)

  笺曰穴宋本作成川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作漰渀震
荡发源成川今校补

  汧水又东南以径隃麋县故城南(卷十七十六页一行)

   (第 16b 页)
笺曰又宋本作成川 一清
案以字衍文此与上所据
宋本同一纰缪均不顾文义之通否而此为尤甚

  昔郭歙耻王莽之徵(卷十七十六页二 (第 16b 页)
行)


   一清
案汉书鲍宣传是郭钦释详本卷

  故郁之平阳亭也(卷十七十六页十行)

   (第 17a 页)
一清
案史记注作郿之平阳亭郁字误寰宇记曰地
道记郁夷省并郿盖王莽之乱郁夷之人权寄理郿
界因并于郿刘昭郡国志 (第 17a 页)
补注郿县下引帝王世纪
秦出公徙平阳是也

  汧水又东流于渭水(卷十七十六页七行)

   一清
案东流下落注字下水字衍文 (第 17a 页)
  今人谓之几谷(卷十七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
案几当作凡音桓史记正义校

  有石室(卷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有下落一字孙潜校增

  水流次平石钓处(卷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流字衍文史记正义校

  两膝遗迹犹存(卷十七十页十三行)

  笺曰膝当从膝 (第 17b 页)
一清
案膝胫头节也从节桼声徐锴 (第 17b 页)
系傅曰今俗作膝

  渭水又东径石源(卷十七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
案石源字误当作积石原元和郡县志云积石
原在郿县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云积石原在渭
水北亦曰北原五丈原谓 (第 18a 页)
之南原也

  雍州郭淮(卷十七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
案魏书郭淮傅领雍州刺史此落二字

  亮至(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亮至下有果不得上四字今
校补

  又径五丈原北(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第 18b 页)
一清
案又下落东字孙潜校增

  魏春秋曰(卷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第 18b 页)
一清
案隋书经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落氏
字后并同

  诸君无事矣(卷十七十七页一行) (第 18b 页)
  笺曰晋书曰诸军无事矣 一清
案御览引魏氏春秋
作诸君元和郡县志同盖唐人尚以旧籍为据不用
晋书也

  又东径武功县北(卷十八一页 (第 19a 页)
六行)

   一清
案径当作过

  斜水自南注之(卷十八一页七行)

   (第 19a 页)
一清
案自南下落来字胡渭校增

  水又东径马冢北(卷十八一页十三行) (第 19a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渭字

  县有太一山(卷十八一页十六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一汉志分注作壹

  长安人刘终于崩(卷十八二页五行)

  笺曰刘终以下文理不属盖脱简也 (第 19b 页)
一清
案孙潜用
柳佥钞本校补四百二十字真希世之宝也详本卷

  忘也惠公孝公立是(至)非实也(卷十八二页八 …… (第 19b 页)
  笺曰孙云自忘也至此四十一字文不相续疑有脱

一清
案非也忘当作志谓崔骃及皇览缪志也立
当作并黄省鲁本校

  俗名也北出河桃谷(卷十八二页十三行) (第 20a 页)
  笺曰谢云宋本作俗名之北水出河 一清
案非也俗
名也(句)北出河桃谷(句)道元以东水是俗名其水出
于河桃谷孙汝澄以出河为句缪甚

  于雍 (第 20a 页)
县城南(卷十八二页十八行)

   一清
案雍县下落故字 (第 20a 页)
  大栾水注之出西北大道川(卷十八四页四行)

   一清
案栾寰宇记作峦出上落水字

  二川洋逝(卷十八四页八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洋当作并

  径岐山而(卷十八四页九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而当作西孙潜校改

  炎帝神农氏姜母安登(卷十八四页十六行)

  笺曰谢云姜母安登宋本作母曰姜 (第 20b 页)
姒㙔云谢引宋

本亦误据世纪当作神农氏姜姓母安登 一清
案于
文是炎帝神农氏(句)姜母安登(句)本无误也今三皇
纪作女登

  水合而径美阳县之中亭川水也( (第 21a 页)
卷十八四页十八行)

   一清
案上水字衍文

  东径杜阳故城(卷十八四页二十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杜阳下落县字

  又故谷县有杜阳山(卷十八五页一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谷当作虢汉书地理志右扶风有虢县汉初
并入雍故谓之故虢也

  在大柱山南(卷十八五页三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大柱当作天柱寰宇记校改

  县自杜水东二坑水注之(卷十八五页五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自当作有东上落又字

  一水西北渎魋水二合而东历五将山(卷十八五页六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西北下落与字二字衍文 (第 21b 页)
  泉南径梁山宫西(卷十八五页八行)

   一清
案泉当作东

  渭水之东(卷十八五页十七行)

   (第 22a 页)
一清
案之当作又

  芒水出南芒谷(卷十八五页二十行)

  (第 22a 页)
一清
案南下落山字谓终南山也宋敏求长安志校


  又屈而入于渭(卷十九一页九行) (第 22a 页)
  笺曰谢云宋本作又屈西北入于渭 一清
案孙潜云
又屈而下落西北二字而字不衍

  渭水又东北径黄山宫南(卷十九一页十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惠帝三年起者也(卷十九一页十一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汉志注是二年三字误

  就水注之(卷十九一页十四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四字是注混作经 (第 22b 页)
  就水历圃北(卷十九一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圃字疑误或是陵字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
文作历竹圃北元和郡县志司竹园在盩厔县东十
五里史记渭川千亩竹汉书王莽傅霍鸿负倚芒竹
(第 23a 页)
谓之鄠杜竹林有司竹都尉即此地也笺说非是

  渭水又东合田溪水(卷十九二页三行)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

  北流长杨宫西(卷十九二页四行) (第 23a 页)
   一清
案北流下落径字

  水上承盩厔南南泉(卷十九二页五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上南字重文当作县泉当作原

  有蒙茏源(卷十九二页八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源汉书地理志作渠成林源灵轵源之源并
当作渠

  东径县苑 (第 23b 页)
一清
案苑当作北 (第 23b 页)
  河渠以引堵水(卷十九二页九行)

   一清
案汉书沟洫志云关中灵轵成国湋渠引诸川
如淳曰湋音韦韦水出韦谷此河渠是湋渠之误

  渭水又东径槐理县 (第 24a 页)
故城南(卷十九二页十一行)

   一清
案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章邯为雍王都废丘居槐里(卷十九二页二十行)

  笺曰谢云居槐里三字疑衍 (第 24a 页)
一清
案是注正释槐里
故重言之较栎阳高奴加详焉非赘词也 (第 24a 页)
  东有涌水(卷十九三页四行)

  笺曰宋本作漏水 一清
案涌水字不误

  又北径苇围西(卷十九三页六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围当作圃名胜志校

  东北径五柞相去八里(卷十九三页八行)

  笺曰宋本作东北径五柞宫 (第 24b 页)
一清
案长安志引此文
五柞宫下尚有西长杨五柞二宫七字寰宇记盩厔
县下亦有之今补入 (第 24b 页)
  在盩厔县西(卷十九三页十行)

  笺曰西一作矣 一清
案汉书注作西笺说之谬可知


  渭水又东合甘水(卷十九三页十三行)

  (第 25a 页)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在水东(卷十九三页十四行)

   (第 25a 页)
一清
案在下落甘字水下落之字孙潜校补

  故马融曰有扈甘南郊地名也(卷十九三页十五行) (第 25a 页)
  笺曰南一作西 一清
案南字不误甘字当移在有扈
之上尚书音义校正

  合渼陂水(卷十九三页十八行)

  笺曰渼古本作美 (第 25b 页)
一清
案渼陂之渼十道志元和郡
县志长安志杜子美诗俱作渼与美通不必改也

  上仍使太中大夫虞邱寿王(卷十九 (第 25b 页)
四页五行)

   一清
案仍当作乃

  他说云(卷十九四页十五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他说当作地说

  水会无他高山异峦(卷十九四页十五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作水所汇处今补改正

  武帝建武二年(卷十九四页十七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建武当作建元

  渭水又东与镐水合(卷十九四页二十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自汉帝穿昆明池(卷十九五页三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当作汉武帝落武字

  过镐池曰(卷十九五页六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初学记引学资春秋傅作素车上人曰孙潜
据之改过镐池为车上人

  镐水北径溪灵台西(卷十九五页十五行 (第 26b 页)
)

  笺曰宋本作汉灵台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清灵


  镐水又北径于渭(卷十九五页十八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径当作注

  渭水又东北径渭城南(卷十九六页三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九字是注混作经

  秦里其霸(卷十九六页八行)

  笺曰西京赋作秦里其朔薛综注云里居也朔北也 (第 27a 页)
秦地居其北是曰咸阳 一清
案霸者幽阴之义与朔
字意同汉书律历志曰四月己丑朔死霸死霸朔也
生霸望也是此义也 (第 27a 页)
  而沈水注之(卷十九六页十二行)

   一清
案五字是注混作经

  俗言真女楼(卷十九八页三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真女当作贞女汉志注校

  繁钦建章凤楼阙赋(卷十九八页六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何焯校衍楼字

  而实非也(卷十九八页十二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而下落即字孙潜校增 (第 27b 页)
  池中有渐台三十丈(卷十九八页十三行)

   一清
案渐台下落高字名胜志校增

  南有壁门(卷十九八页十五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壁当从玉作璧下云璧玉门也

  引它水入长安城(卷十九八页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引高都水 (第 28a 页)
一清
案孙潜校改沈水于它
字为近

  以法牵牛(卷十九九页十四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牵牛下落南有长乐宫北有咸阳宫欲通二
宫之间故造此十九字史记索隐引黄图及别本水
经注皆有之

  南 (第 28b 页)
北二百八十步(卷十九九页十四行)

   一清
案二史记索隐作三

  柱南京兆立之柱北冯翊立之(卷十九九页十七行)

   (第 28b 页)
一清
案两立字长安志作主字

  我貌狞丑(卷十九九页二十行) (第 28b 页)
  笺曰古本作狼丑 一清
案狰狞状恶也朱氏作狠丑
与狞字义无别又误刻为狼字

  桥三丈(卷十九十页四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桥下落广字孙潜校增

  魏武帝遂更修之(卷十九十页四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遂字衍文

  渭水又东与沈水枝津合(卷十九十页九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十字是注混作经 (第 29a 页)
  北流于渭(卷十九十页十二行)

   一清
案流下落注字

  渭水又径长安城北(卷十九十页十三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八字是注混作经又下落东字胡渭校增

  王莽更名长安(卷十九十页十五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作常安长字误

  城正亭(卷十九十一页一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城三辅黄图作诚 (第 29b 页)
  其内有长安厨官在事故城曰厨门也(卷十九十二页五行)

   一清
案事当作东城当作名

  其水有客舍(卷十九十二页七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水方舆纪要作外

  为徒之经(卷十九十二页十行)

  笺曰一作为往来之径一清案此文见三辅决录朱 …… (第 30a 页)
  东径河池北(卷十九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
案河池下落陂而二字孙潜校增

  其制上圆下方九宫十二室四向五色(卷十九十二页十八行)

   (第 30b 页)
一清
案大戴礼盛德篇云明堂九室明堂月令篇云
九室十二堂刘歆取考工补周礼冬官之阙匠氏一
职记轨步之制因及明堂 …… (第 30b 页)
室下室字又嫌与上重文
乃改作色流俗纰缪甚矣其妄也

  汉平帝永始四年(卷十九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
案永始是元始之误

  头于渭尾达樊川(卷十九十三页九行)

  笺曰三辅黄图云头入渭水尾达樊川 (第 31b 页)
一清
案通鉴
注引此文作头临渭水是也 (第 31b 页)
  有阊阖公车诸门(卷十九十三页十四行)

  笺曰公车古本作正车玉海引此作止车门 一清

关中记云未央宫有阊阖门止车门止字是也

  故渠北有楼汉京兆尹司马文预碑(卷十九十四页十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楼下落竖字名胜志校增

  苏□曰王宫家渠也(卷十九十四页十二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汉书王嘉傅注苏林曰王渠官渠也今校正

  史王孙及王夫人(卷十九十四页十六行十七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七字重文宜衍

  故时人谓之马冢(卷十九十五页二行)

  笺曰按旧本脱误吴琯移遂葬焉二十二字续 (第 32b 页)
此是
矣复误以霸水注续马冢之后错简如初今特改正 一清
案吴本错误固多朱氏改正亦未为得清溪胡
渭作禹贡锥指二十卷悉取常熟黄仪之说更定余
亟从之惟李夫人荚陵一 (第 32b 页)
条全祖望又据黄图移在
汉武帝茂陵之下今为先具错简之辞然后枚举误

文可无遗憾已

  又东过霸陵县北(至)陵之南(卷十九二十七页十行至三十二页十六行)

   一清
案又东过霸陵县北经文接前十五页二行注
马冢之次行陵之南下接前二十三页十一行如北
一里即李夫人冢

  (第 33a 页)
 霸水者上地名也(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一行)

   一清
案水者二字当倒互黄省曾本校改御览长安
志引此文并如之此本应劭语道元袭用之耳 (第 33a 页)
  西北有铜公水(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三行)

   一清
案公当作谷寰宇记校

  次东有轻谷(卷十九二十七页十四行)

  笺曰轻谷下脱一水字 (第 33b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作辋
谷水方舆纪要云蓝田县有辋谷水在县南八里商
岭水自蓝桥伏流至此有千圣洞细水洞锡水洞 (第 33b 页)

水会焉如车辋环凑自南而北圜转二十里过此则
豁然开朗林野相望亦谓之辋川王维云辋水沦涟

是也轻字误

  又西流入渥水(卷十九二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
案长安志云刘谷水一名泥水方舆纪要云晋
永和十年桓温伐秦破青泥是也下清渥军清渥城
并当作泥

  径蓝 (第 34a 页)
田县也(卷十九二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
案也当作北

  梁惠王三年(卷十九二十八页一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惠下落成字竹书纪年校增

  史记秦襄王葬芷阳者也是(卷十九二十八页十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也是二字当互易

  汉文帝尝欲从霸西驰下峻阪(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二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霸下落陵上二字汉书爰盎傅校补

  水出杜县白鹿源(卷十九二十八页十六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源当作原

  溪水又西北(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七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溪水上落荆字

  即是原(卷十九二十八页十九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原下落也字

  孟谷次东又大谷(卷十九二十九页二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孟谷上落次东有三字又当作有长安志校


  东有土门谷(卷十九二十九页三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东上落次字 (第 35a 页)
  五水北谷西北历风凉原东(卷十九二十九页三行)

   一清
案谷西当作合而长安志校

  有大狗来下(卷十九二十九页八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大长安志作天

  水发自原下(卷十九二十九页十四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原当作亭即下霸陵县之故亭

  故源左出焉(卷十九三十页六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源当作渠 (第 35b 页)
  予以神明三年(卷十九三十页十九行)

   一清
案明下落圣祖黄虞遗统受命至于地皇四年
为十五年正以二十字汉书王莽传校补

  其名霸为长存桥(卷十九 (第 36a 页)
三十页二十行)

   一清
案霸下落桥字王莽傅校补

  秦庄王葬于芒荡之丽山(卷十九三十一页二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芒荡当作芷阳

  东北径霸县故城南(卷十九三十一页六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霸下落城字晋书地理志京兆郡有霸城县
盖曹氏所改魏书地形志霸城县晋改

  汉文帝之霸陵汉县也(卷十 (第 36b 页)
九三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案下汉字衍文

  计其日似近五百年矣(卷十九三十一页九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其黄省曾本作尔似当作以古以已字通用

  又合漕渠(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六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又当作右 (第 36b 页)
  引渭今源自昆明池南傍山原(卷十九三十一页十八行)

   一清
案今源当作合渠

  今霸水又北径秦虎圈东(卷十九三十二页一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今字衍文

  血出溅虎(卷十九三十二页四行)

  笺曰溅旧本作践 (第 37a 页)
一清
案集韵溅污洒也史记蔺相
如傅曰请得以颈血溅大王是其义也

  径汉武帝茂陵南(卷十九三十二页八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径上落又字

  陵之南(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六行)

   (第 37b 页)
一清
案南上落西字

  如北一里(至)赋诗悼伤(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一行至十八行)

   (第 37b 页)
一清
案如北上接后三十二页十六行陵之南赋诗
悼伤下接后三十二页十六行故渠又北分为二渠
黄图云荚陵在茂陵北一 (第 37b 页)
里寰宇记雍州兴平县下
云茂陵在县东北十九里李夫人陵在县北十六里

是也

  如北一里(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如当作而 一清
案如字不误

  世谓之荚陵(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莱陵 (第 38a 页)
一清
案荚字不误黄图校

  以厚礼葬(卷十九二十三页十九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厚全祖望校改后

  故渠又北(至)今无水(卷十九三十二页十六行十七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故渠又北上接前三十三页十八行赋诗悼
伤今无水下接前二十三页十八行故渠又东径茂
陵县故城南

  故 (第 38b 页)
渠又东径茂陵县故城南(至)分卑尊之名者也(卷十九二
十三页十八行至二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
案故渠上接后三十二页今无水十八行分卑
尊之名者也下接后二十六页四行故渠又东径汉
丞相周勃冢南 (第 38b 页)
  故渠又东径茂陵县故城南(卷十九二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此故渠篇内不见张本疑有脱误 一清
案注云
渭水又东会成国故渠又径汉武帝茂陵南又北分
为二渠东径虎圈南而东入霸一水北合渭今无水
下接是注 (第 39a 页)
故渠又东径茂陵县故城南至汉景帝陵
南又东南注于渭今无水成国故渠西京时已有之
而卫臻更修复之世本彼具霸陵县下此𨽻华阴县
中前后倒置不相贯串又渠字或讹作源一望迷离

遂以为不见张本疑其有脱误耳今为更正始可追
寻恨不起中尉于九原而告之

  渠北故坂此即龙渊宫(卷十九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
案此当作北

  又成帝延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页七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又下落东径二字

  故渠又东径渭陵(卷十九二十四页八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渭陵下落南字 (第 39b 页)
  元帝永元四年(卷十九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
案永元当作永光

  又径惠帝安陵南(卷十九二十四页十行)

   (第 40a 页)
一清
案又下落东字

  故渠又东径汉丞相周勃冢南(至)东南流注于渭水(卷十
九二十六页四行至二十七页九行
(第 40a 页)
)

   一清
案故渠上接前二十四页十九行分卑尊之名
者也东南流注于渭水下接前二十页十七行右径 (第 40a 页)
新丰县故城北

  渭水又东径霸县北(卷十九二十六页七行)

   一清
案当作霸城县落城字

  臭闻数月(卷十九二十六页十七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月当作里

  东南流注于渭水(卷十九二十七页九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于文当重一渭字下渭水二字与右径新丰
县故城北句接连 (第 40b 页)
  石径新丰县故城北(至)不得为湖湖西(卷十九二十页十七行至二十
三页十一行)


   一清
案石字误当作右上接后二十七页九行渭水
二字不得为湖下接前十六页二十行苏林曰湖西
二字衍

  水出丽 (第 41a 页)
山东也(卷十九二十页十八行)

   一清
案也当作北

  水本导源东流(卷十九二十页十九行) …… (第 41a 页)
  笺曰东一作北一清案非也下云后秦始皇葬于山
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则东字不误

  下涸三泉(卷十九二十一页四行)

   一清
案涸当作锢史记始皇本纪穿三泉下铜徐广
曰一作锢锢铸塞

  项羽入关以三十万人(卷十九二十一页十一行 (第 41b 页)
)

   一清
案入关下落发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长安志
引此文亦有之 (第 41b 页)
  始皇与神女唾之生疮(卷十九二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
案神女下有缺文朱无易引三秦记补游而忤
其旨神女七字

  又北绝漕槃沟注于渭(卷十九二十二页五行) (第 42a 页)
   一清
案漕渠汉大司农郑当时所开槃沟乃渠字之


  旧大道北下坂下坂名也古有鸿宁(卷十九二十二页十六行) (第 42a 页)
   一清
案下坂二字重文史记项籍本纪云在新丰鸿 (第 42a 页)
门孟康曰在新丰东十七里旧大道北下坂口名也
今校正鸿宁当作鸿门亭

  郭缘生或云(卷十九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
案郭缘生下落曰字全祖望校增

  孟康言在新城东十七里无之(卷十九二十三页一行)

  笺曰城宋本作 (第 42b 页)
一清
案无之二字衍文

  非谓地也(卷十九二十三页一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地当作城 (第 42b 页)
  苏林曰(至)俱北入渭(卷十九十六页二十行至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
案苏林曰上接后二十三页十一行不得为湖
俱北入渭下接后二十四页十九行渭水又东径下
邽县故城南

  苏 (第 43a 页)
林曰戏邑名在新丰东南三十里(卷十九十七页一行)

  笺曰宋本云在郑东南 一清
案非也郡国志新丰东
有鸿门亭及戏亭刘昭补注引苏林曰县东南四十
里此段注原在霸水新丰之下朱氏既误割入郑 (第 43a 页)


不得不假宋板改去新丰字以实其说也

  造延陵为初陵以为非霸曲亭南更营之(卷十九十七页七行)

   一清
案非下落吉于二字

  统归三壑(卷十九十七页十四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三当作一

  首水南倒虎山(卷十九十七页十五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南下落出字

  渭水又东径下邽县故城南(至)今无水(卷十九二十四页十九行至二十六页四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渭水又东径下邽县故城南上接前十七页
十九行俱北入渭今无水之次行接前十五页四行
又东过郑县北经文霸陵 (第 44a 页)
县一条注尽此

  北径郿加谷(卷十九二十五页一行)

   一清
案郿名胜志校改媚寰宇记云竹水出媚谷是


  口起谷口(卷十九二十五页四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口起汉书沟洫志作首起 (第 44a 页)
  白渠在后(卷十九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
案在后汉书沟洫志作起后

  即水所治也(卷十九二十五页六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治黄省曾本作始

  符坚(卷十九二十五页十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符当以草作苻

  汉书高帝关中(卷十九二十五页十九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高帝下落克字全祖望校增 (第 44b 页)
  王莽之师高也(卷十九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作师亭

  又东过郑县北(至)裴毕字君先立(卷十九十五页四行至十六页二十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又东过郑县北经文之右行接后二十六页
四行今无水裴毕字君先立下接后十七页十九行
渭水又东石桥水会 (第 45a 页)
  以亢杜洪(卷十九十五页八行)

   一清
案亢当作抗 (第 45a 页)
  于孤相原西(卷十九十五页九行)

   一清
案相寰宇记引此文作柏

  出英山(卷十九十五页十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北流与招水相得水乱流(卷十九十五页十一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下水字衍文

  灌水又北注于渭(卷十九十五页十二行)

  笺云此后皆叙郑县事旧本错简今改正 (第 45b 页)
一清
案朱 …… (第 45b 页)
  又径观愚之山北流入于渭(卷十九十五页十二行十三行)

  笺曰孙云观愚字误山海经作符禺之山符禺之水
出焉北流注于渭 一清
案朱氏惟据上有禺水遂误
以十一字移此不知其文与上下绝不相蒙也后二
十页十六行十七行注云渭水又东合沙渠 (第 46a 页)
水水即
符禺之水也南出符以下缺文当取此处禺之山北
流入于渭八字补入乃成文而华阴县注亦终矣此

十一字当衍去

  渭水又东西石桥水南出马岭山(卷十九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
案石桥水有二皆出马岭山道元两叙其源流
一流径郑城西为西石桥水一流径郑城东为东石
桥水郭缘生云郑城东西 (第 46b 页)
十四里各有石梁者是也
方舆纪要云刘裕伐秦王镇恶自河入谓秦将姚难
自香城引兵而西镇恶追之秦主泓自霸上还屯石
桥以为之援此西石桥也唐中和初昭义帅高浔合

河中兵讨黄巢寻败于石桥浔奔河中华州复为巢
所陷此东石桥也

  虢侩又灭(卷十九十六页二行)

  笺曰国语作郐 一清
案郐古作侩世本所谓四曰求
言是为侩人后乃除人加邑毛诗国风又作桧

  幽王卒于戏(卷十九十六页六行) (第 47a 页)
  笺曰旧本作宫吴改作卒 一清
案全祖望云皆非也
宫字是□字之误 (第 47a 页)
  及迁封于彼(卷十九十六页九行)

   一清
案及当作乃

  渭水又东石桥水会(至)南出符(卷十九十七页十九行至二十页十七行)

   (第 47b 页)
一清
案渭水上接前十六页二十行裴毕字君先立
南出符之次行接后三十二页十八行东入于河经


  渭水又东石 (第 47b 页)
桥水会(卷十九十七页十九行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又东与 一清
案朱氏亦因本文会字以 (第 47b 页)
意度之应有与字故云尔非必真据宋板也知者与
字当增在东字之上此东石桥水也说见前

  郑城东十四里各有石梁者也(卷十九十八页三行)

   一清
案东下落西字

  水南出良馀山之阴(卷十九十八页十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是粮馀山

  洛水入焉(卷十九十九页五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洛水东南沮水入焉全祖 (第 48a 页)
望云此误也当作渭水东南洛水入焉

  王莽之华疆也(卷十九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作华坛

  以节柏之心为博箭(卷十九十九页十四行)

  笺曰节一作松 (第 48b 页)
一清
案节柏字不误岂可因礼记
松柏有心之文辄为更易乎

  昭王常与天神博于是(卷十九十九页十五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常当作尝 (第 48b 页)
  登华见父与数人博于石上(卷十九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
案登华下落山字

  敕度世令还山山层云秀(卷十九十九页十八行)

   (第 49a 页)
一清
案山字重文宜衍事见神仙傅

  元帝又刋其二十馀字二书有重名于海内(卷十九二十页三行)

   (第 49a 页)
一清
案元帝误当作文帝寰宇记华州华阴县下云
北庙有古碑九所其一是汉镇远将军段煨更修之
碑黄门侍郎张昶书魏文 (第 49a 页)
帝与钟繇各于碑阴刻二

十字此碑垂名海内𨽻释亦作元帝恐钟公不逮事
常道乡公也此在南宋初年刻本已讹何焯校改帝
作常元常钟繇字不且与下侍中司𨽻校尉之文有
碍耶刋其下落碑阴二字重名下落垂字

  不得言在斯为非矣(卷十九二十页十三行)

   一清
案于文当重一斯字

  城因原土(卷十九二十页十四行) (第 49b 页)
一清
案土当作立 (第 49b 页)
  渭水又东合沙沟水(卷十九二十页十六行)

   一清
案沙沟当作沙渠

  南出符(卷十九二十页十七行)

  (第 50a 页)
一清
案南出符下缺禺之山北流注于渭八字朱氏
误入前十五页十三行当移彼就此也

  东入于河(卷十九三十二页 (第 50a 页)
十八行)

   一清
案东入于河之右行接前二十页十七行南出
符缺文之次东入上落又字禹贡锥指曰渭水又东 (第 50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八

  仁和 赵一清


  漾水篇

  西源出陇西燔冢山会泉(卷二十一页九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陇西下落西县二字汉书地理志校补泉胡
渭曰当是白水之误

  又言陇西县嶓冢山在西(卷二十二页六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陇西下当重一西字

  天子自春山(卷二十二页十八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穆天子传作舂山

  事同徐吾来渊之异(卷二十三页十二行)

  笺曰徐吾当作余吾汉书应劭注余吾在 (第 1b 页)
朔方 一清
案山海经作余吾与徐字为近

  亦西垂官也(卷二十四页七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史记秦本纪文公元年居西垂宫官字误 (第 1b 页)
  世祖至阳河(卷二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天水郡有河阳县河字当倒互

  请蜀救至(卷二十四页十六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请蜀上据后汉书当补王元二字

  愿诸将亟罢(卷二十五页一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宋本作亟还 (第 2a 页)
一清
案亟罢本后汉书隗嚣傅

  始昌县故城西(卷二十五页三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始昌上全祖望校增直字 (第 2a 页)
  故城西也(卷二十五页四行)

   一清
案城西当倒互作西城汉西县晋改曰始昌属
天水郡见晋书地理志

  水有盐官(卷二十五页七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水下全祖望校增北字

  兰军水出于西北(卷二十五页十行)

  笺曰兰军字误宋本作兰单而下文又有 (第 2b 页)
兰坑疑作
兰坑 一清
案非也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有兰皋戍 (第 2b 页)
萧子显曰武兴西北有兰皋戌去仇池二百里宋元
嘉十九年遣裴方明等伐仇池杨难当遣其将苻宏
祖守兰皋是也元丰九域志阶州将利县有兰皋镇

  鸡水出南鸡谷(卷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
案出南二字当倒互

  二源水合注(卷二十五页十五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水字衍文

  宋太祖遣龙骧将军裴方明伐杨难当将妻子北奔(卷二 (第 3a 页)
十六页六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于文当重难当二字

  安西参将鲁尚期(卷二十六页六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宋书氐胡传作参军

  祁山在璠冢之山(卷二十六页九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璠冢之璠当从山作嶓

  溪径逶迤(卷二十六页十四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溪径之溪当以足作蹊或从彳作徯 (第 3b 页)
  汉水又西径南岸北中岸之上下有二城相对(卷二十六页十
七行)


  笺曰岸宋本作岈 一清
案此文多误当作汉水又西
径南岈此岈之中(句)中字移在之字之下

  祁山县去沮五百里(卷二十六页十八 (第 4a 页)
行)

   一清
案祁山未尝置县此县当移在去沮之下

  然世俗名之为皆陵水非也(卷二十七页七行)

  笺曰皆作阶 (第 4a 页)
一清
案然字衍文 (第 4a 页)
  东南得城阶水(卷二十七页九行)

  笺曰孙云疑作武阶 一清
案东南上落又字孙潜校


  故都为目矣(卷二十七页十七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故下落以字御览引此文校增

  县曰循虏县(卷二十七页十八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下县字衍文

  为氐大师(卷二十八页二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大师当作太师太平寰宇记校改

  谷有二源合同注一壑(卷二十八页二行)

   (第 5a 页)
一清
案谷当作水合字衍文

  汉水又东合洛汉水(卷二十八页六行)

  笺曰孙云洛汉当作洛溪 (第 5a 页)
一清
案非也方舆纪要巩
昌府成县即故武都郡治也有六汉水即洛汉水也
其水源出西和县境即汉绵诸道地流径成县之六 (第 5a 页)
汉堡又西入西汉水六洛音同通用


  飞流下注(卷二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
案流黄省曾本作清

  今广业郡治(卷二十九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广汉 (第 5b 页)
一清
案非也方舆纪要巩昌府成
县下云后魏析下辨道地置广业郡领白石等县魏
书地形志广业郡𨽻东益州后并同 (第 5b 页)
  峡中白水生大石(卷二十九页八行)

  笺曰白一作当 一清
案非也御览引此文是峡中有 (第 5b 页)
泉生大石今校正

  诩使烧石以水灌之(卷二十九页十行)

   一清
案御览引此文水作醋新唐书地理志云严砺
自长举县西疏嘉陵江二百里焚巨石沃醯以灌之
通漕以馈成州戍兵即诩 (第 6a 页)
之遗法也后汉书注亦误
作水字

  浊水又东南渥阳水北出渥谷(卷二十九页十一行)

   一清
案方舆纪要巩昌府成县下云泥阳川在县东 (第 6a 页)
五十里祝穆云水自天水谷发源东南流至泥阳镇
与栗亭水合东南入徽州界注嘉陵江隋志后魏置
泥阳县西魏废入同谷即此处也与地形志北地郡
之泥阳县盖异地而同名此县旋置旋废魏收故不
录之渥字误

  峰驻月驾矣(卷二十十页六行)

   一清
案驻黄省曾作枉孙潜云柳佥本同

  西南至山(卷二十十页十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至下落秦冈二字全祖望校补

  故道水右又合黄卢山水(卷二十十页十一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右又二字当互易

  汉世有凤凰至(卷二十十一页二行)

  笺曰旧本作凤凰上疑当作止吴本作至一清 (第 7a 页)
案御
览引此文作止焉

  西流注汉水又径晋寿城西(卷二十十一页十五行)

   一清
案黄省曾本重汉水二字 (第 7a 页)
  白水又东南径阴平故城南(卷二十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
案阴平下落道字汉志续志校增

  水出长松县西南而白马汉(卷二十十二页十四行)

  笺曰汉一作溪 (第 7b 页)
一清
案而字衍文

  白水又东合空冷水(卷二十十三页四行)

   (第 7b 页)
一清
案冷当从水作泠

  西南合南注(卷二十十三页六行) (第 7b 页)
一清
案下南字衍文 (第 7b 页)
  共成三溪(卷二十十三页八行)

   一清
案三当作一

  入极溪便即水源也(卷二十十二页十二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入上落东字黄省曾本校便字衍文

  来合白水(卷二十十三页十五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来当作东

  白水又东南于吐费城南(卷二十十四页四行)

  笺曰孙云疑脱径字 (第 8a 页)
一清
案于当作径胡渭校改 (第 8a 页)
  故遂城为葭萌矣(卷二十十四页六行)

   一清
案遂下落名字

  与津吏诤打伤其破头者(卷二十十四页九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打伤下全祖望据范史段翳传校补开笥得
书言五字翳字元章

  即是也(卷二十十四页十七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即是下落水字

  又东南径平城东(卷二十十五页五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平城当作始平城魏书地形志南白水郡有
始平县

  水西北出郑县南(卷二十十五页八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江水注云宕渠水即潜水渝水矣出汉中郡
南郑县巴岭山郑县南当作南郑县

  与难水合(卷二十十五页九行 (第 9a 页)
)

   一清
案难下落江字寰宇记校补

  又东南入汉(卷二十十五页十一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入下落于字寰宇记校补

  又东南入汉州江津县东南入于江(卷二十十五页十二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此条经文之误详具本卷

  故仲雍谓涪内地者也(卷二十十五页十三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故当作庾仲雍下落所字通鉴注引此文校


  丹水篇

  名高猪山也(卷二十十五页十五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名上落一字

  水出上洛县西南楚山(卷二十十五页二十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水下落源字名胜志引此文校增

  其水两源合舍(卷二十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无舍字 (第 10a 页)
一清
案合舍字屡见注中笺说非


  入于汋(卷二十十六页七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汋当作汮即均水也下同 (第 10a 页)
  殷汤之名(卷二十十六页九行)

   一清
案汤当作商

  晋楚之盟(卷二十十六页十二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左傅是晋楚有盟朱笺欲改之字作有然古
人引书多抄变其词苟无害也于义则可

  循之则可矣(卷二十十七 (第 10b 页)
页六行)

   一清
案循当作修

  黄水出北予山(卷二十十七页十七行) (第 10b 页)
  笺曰一作北子山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析县下云黄
水出黄谷鞠水出析谷俱东至郦入湍水湍水经云
出郦县北芬山黄水鞠水同出北芬山特异 (第 11a 页)
谷耳笺
说无据

  因为立顺阳郡(卷二十十八页三行)

   一清
案为立二字当倒互

  谓之淅水(卷二十十八页十六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水当作口孙潜校改 …… (第 11a 页)
  亦言出南阳鲁阳县之大盂山(卷二十一一页八行)

  笺曰汝州志大盂山在鲁山县西五十里山顶低洼
四围若城 一清
案朱氏以鲁山县笺鲁阳县大缪汉
书地理志南阳郡鲁阳县下云有鲁山古鲁县未尝
以鲁山名县也至唐初复置鲁州始 …… (第 11b 页)
  黄柏谷(卷二十一一页十三行)


   一清
案黄当作蒙说见下

  左右深植(卷二十一一页十五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深下落松列二字吴琯本校增

  历蒙柏谷(卷二十一一页二十行)

  笺曰孙云按上文当作黄柏谷 (第 12a 页)
一清
案何焯云以下
文观之则上文黄字亦当作蒙孙氏误矣

  水又东北趣狼皋山者也(卷二十一二页四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汝字 (第 12a 页)
  北流径石堨东(卷二十一二页十二行)

   一清
案堨当作碣

  揆厥灵圃(卷二十一二页二十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圃黄省增本作囿

  温水殷源(卷二十一三页七行)

  笺曰殷一作数 (第 12b 页)
一清
案非也殷盛也字不误

  茨甍交池石沼(卷二十一三页八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茨甍交拒方塘石沼今改 (第 12b 页)


  水出兆山(卷二十一三页十三行)

   一清
案兆当作北黄省曾本校

  劲期于卫(卷二十一五页五行)

  笺曰期当作朝 (第 13a 页)
一清
案史记卫世家云怀君三十一
年朝魏怀君即劲也卫字误黄省曾本作魏

  王莽之嘉荑也(卷二十一五页九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作嘉美 (第 13a 页)
  谓之黄城(卷二十一五页十行)

   一清
案谓之上落世字

  按汉书(卷二十一五页十二行)

   (第 13b 页)
一清
案汉书上落后字此足谢承书

  先诣行所(卷二十一五页十三行)

  笺曰孙云行所当作行在 (第 13b 页)
一清
案春秋经书公朝于
王所即行在也不当妄改

  又东南颍川郏县南(卷二十一五页十六行) (第 13b 页)
   一清
案又东南下落过字

  南径水蓼堆东(卷二十一五页二十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水当作木

  乱注汝水县(卷二十一六页十三行)

  笺曰县宋本作也 (第 14a 页)
一清
案乱下落流字

  水出南鲁阳(卷二十一六页十五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南下落阳字说文校补

  北渎水有穷通(卷二十一七页一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北当作此

  有增台记纪氏台(卷二十一七页五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名胜志引此文作有层台谓之纪氏台今补


  水出亭城西而南径夏亭城西(卷二十一七页十一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亭城西而南径六字衍文

  即襄城之城父也(卷二十一七页十七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城父下落县字黄省曾本校增 (第 14b 页)
  报杨渠之役(卷二十一九页六行)

   一清
案左传作杨梁

  汉水又东(卷二十一九页十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汉水当作湛水

  王莽更之定城矣(卷二十一九页十五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更之下落曰字

  尝不耗竭(卷二十一十页二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尝当作常 (第 15a 页)
  徵天下能为兵法(卷二十一十页五行)

   一清
案兵法下落者字吴琯本校

  瞰临城(卷二十一十页十一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城下落中字后汉书光武帝纪校补

  统兼厥称矣(卷二十一十一页三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矣黄省曾本作耳

  汝水又东得醴口水水出南阳雉山(卷二十一十一页七行八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口水二字当互易雉山当作雉县汉书地理 (第 15b 页)
志校

  郭景纯(卷二十一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
案于文落曰字全祖望校增

  楚惠王以封诸梁子(卷二十一十二页三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沈诸梁子高落高字

  吏民终不为动(卷二十一十二页十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吏民下落推排二字黄省曾本校补后汉书
本傅元有之 (第 16a 页)
  乃沐浴服饰寝其(卷二十一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
案其下落中字黄省曾本校增后汉书本傅有


  是以于氏书之于神化(卷二十一十二页十六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于氏当作干氏

  而下注澧水(卷二十一十二页十八行)

  笺曰旧本作醴水 (第 16b 页)
一清
案醴澧字通用

  庙前有公子高诸梁碑(卷二十一十二页十九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公字上落叶字如曰公子高则疑于公子矣

  残毁颓阙(卷二十一十三页一行)

  笺曰一作顿阙 (第 17a 页)
一清
案颓字不误

  故塘方二里(卷二十一十三页五行)

   (第 17a 页)
一清
案故当作陂

  并诸梁之所堨也(卷二十一十三页七行)

  笺曰也旧本作地一清案也字不误

  东 (第 17a 页)
与芹沟合(卷二十一十三页九行)


   一清
案芹沟下落水字

  建安元年(卷二十一十四页二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安帝改元有建光无建安按后汉本傅是永
初元年封此后人填写之说

  城北名焉湾中有地数顷(卷二十一十 (第 17b 页)
四页七行)

  笺曰疑作城比名焉 一清
案孙潜云柳佥本作马湾
若如笺说正不知作何等语也

  降栗渚(卷二十一十四页十三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降下落眺字寰宇记校增

  永元三年(卷二十一十五页一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后汉书安帝即位建元永初后改元初后父
之封在元初三年见后纪永元字误

  汶水水首受慎水(卷二十一十 (第 18a 页)
五页五行)

  笺曰孙云汶水当作陂水 一清
案水字重文宜衍此
即洧水篇之汶水唐时尚有汶栅港

  堑水乂自渎东北流注七陂(卷二十一十五页十二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七陂当作北陂此与上南陂陂水两分也

  积为同陂(卷二十一十五页十二行)

   (第 18b 页)
一清
案同当作鲖汉书地理志汝南郡鲖阳县应劭
曰在鲖水之阳也

  周公举之为鲁卿士(卷二十一十六页一行) (第 18b 页)
  笺曰宋本无鲁字 一清
案尚书蔡仲之命曰周公以
为卿士孔安国傅云周公圻内诸侯二卿治事孔颖
达正义云周公为畿内诸侯得立二卿左傅 (第 18b 页)
定公四

年亦云周公举之以为己卿士杜预注曰为周公臣
注从史记蔡世家曰为鲁卿士朱氏不审乃托名宋
本去之灭裂经史甚矣其妄也

  王命之以蔡中吕地也(卷二十一十六页六行)

  笺曰中吕未详 一清
案傅云南有荆蛮申吕中当作


  东南流注至上蔡西冈(卷二十一十六页十二行)

   (第 19a 页)
一清
案至字衍文 (第 19a 页)
  陂东流(卷二十一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
案陂下落水字

  后以为县(卷二十一十六页十四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后下落楚字全祖望校增

  时天下大旱(卷二十一十七页五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下字衍文

  熹乃积柴自焚(卷二十一十七页六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熹字衍 (第 19b 页)
  主簿崇小史张化(卷二十一十七页六行)

  笺曰史宋本作吏 一清
案主簿下落侯字孙潜校补
小史字不误

  建武十五年更名(卷二十一十七页十六行)

   (第 20a 页)
一清
案名字衍文是更封铚侯铫丹为侯国

  民谓之楚王瑟城(卷二十一十七页十九行)

  笺曰瑟城当作琴城 (第 20a 页)
一清
案城字衍文

  铜陂东注为富水(卷二十一十七页二十行) (第 20a 页)
   一清
案铜当作鲖

  又东为北清陂者也(卷二十一十八页四行)

  笺曰当作又东北为清陂 (第 20b 页)
一清
案清陂当作青陂此
陂亦名青龙陂也

  故陈也(卷二十一十八页五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也当作地

  陂水于东径新息亭北(卷二十一十八页八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于当作又 (第 20b 页)
  庙前有阪(卷二十一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
案阪当作陂

  汝水又东南径县故城西(卷二十一十九页五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径下落原鹿二字

  杜预所释地曰(卷二十一十九页五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所字衍文

  颍水篇

  其水导源崇高县(卷二十二二页三行) (第 21a 页)
  笺曰崇一作嵩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云崇高武帝置
以奉太室山是为中岳有太室少室山庙古文以嵩
高为外方山也师古曰崇古崇字

  (第 21b 页)
 其水东流南阳城西(卷二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
案南当作径

  是樵父还牛处也(卷二十二二页十七行)

  笺曰一作樊父 (第 21b 页)
一清
案困学纪闻云古今人表许繇
巢父为二人谯周古史考许由夏常居巢故一号巢 (第 21b 页)
父则巢许为一人应休琏又谓之山父

  颍水又东出阳城关(卷二十二三页五行)

   一清
案章怀后汉书光武帝纪注云阳关聚名下亦
云阳关聚城字衍文

  亨神于大陵之上(卷二十二三页十五行) (第 22a 页)
  笺曰脱一启字 一清
案亨当作享

  俗谓之台陂(卷二十二三页十八行) (第 22a 页)
一清
案台陂上落钧字 (第 22a 页)
  东径阳翟故城北(卷二十二三页二十行)

   一清
案阳翟下落县字

  王隐曰翟本栎也(卷二十二四页六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翟上落阳字

  侧水有九山祠碑(卷二十二四页七行)

  笺曰当作水侧 (第 22b 页)
一清
案侧水谓临侧水际也字不误

  颍水又东南径柏祠曲东历罡台北陂(至)盖颍水之会
淮也(卷二十二四页十 (第 22b 页)
四行至五页一行)


  笺曰自台北陂以下原错在东南临颍县注后今据
宋本改正 一清
案黄省曾本之错误不待言彼文历
罡之下以台临水方百步至水受大漴经注共二十
三行计四百十字接入丘城南之上 (第 23a 页)
是文当移接后
又东公路台北之下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之上明
白易晓朱氏误割台北陂至水受大漴经注一百七
十二字于此遂至迷瞀几不可复辨孙潜依柳佥抄
本又为改正方还旧观矣


  东历罡(卷二十二四页十四行)

   一清
案东历罡下当接后五页五行丘城南至十页
十九行所未详

  登禅于是地(卷二十二五页九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登下落坛受二字

  昔魏文帝禅于此(卷二十二五页十一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禅上落受字

  遂于繁昌筑灵台也(卷二十二五页十二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台黄省曾本作坛

  水出褒城县之邑城下(卷二十二五页十七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褒城当作襄城

  颍水自县西小㶏水出(卷二十二六页一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县西下落注字出下落焉字孙潜校增

  颍水东南径泽城北(卷二十二六页三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泽当作睪下皋泽字相似之泽亦当作睾

  即古城皋亭矣(卷二十二六页三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城皋二字当倒互

  王莽更之曰华望县也(卷二十二六页九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县字衍文

  徵太常也(卷二十二六页十三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也名胜志作焉

  又南过汝阳县北(卷二十二六页十五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汝古皆作女道元以为方俗之音
非也但不知汉人何以独用古字于女阳女阴而其 (第 24b 页)
馀则否

  又东径博阳县城东(卷二十二六页二十行)

   一清
案县下落故字

  颍水自东堰南流(卷二十二七页十二行)

   (第 25a 页)
一清
案东堰二字当倒互

  又东径刺史贾逵祠北(卷二十二七页十八行) (第 25a 页)
一清
案刺史上落魏豫州三字

  贾良道(卷二十二七页二十行) (第 25a 页)
  笺曰当作梁道 一清
案注中季梁作季良袁良作袁
梁颇多互借此亦其一也

  颍水东侧颍有公路城(卷二十二八页七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下颍字衍文

  丘头枕水(卷二十二八页十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丘头下落南字吴琯本校增

  颍水又东南于故城北(卷二十二八页十二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东南下落流字孙潜校增 (第 25b 页)
  水上承阳都陵(卷二十二八页十三行)

  笺曰陵宋本作阪 一清
案皆非也当作陂

  又东南径宋公县故城北县郪丘者也(卷二十二八页十四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公字衍文郡国志云宋公国盖以为宋是公
国耳与他县云侯国例合师古曰封于新郪号为宋
国后汉书郭宪傅云汝南 …… (第 26a 页)
  新沟注之新沟首受交口(卷二十二八页十八行)


   一清
案两新沟下俱落水字

  封吕清为侯国(卷二十二八页二十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史表作吕青

  细水又东南径细阳故城南(卷二十二九页二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细阳下落县字

  汝阴县西地有吴城也(卷二十二九页八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地当作北

  汝水别渎又东径公路(卷二十二九页十八行) (第 26b 页)
  笺曰此文原本错写入东南过颍阳县注中今据宋
本改正 一清
案公路下吴琯本有台北二字朱氏错
割入前四页十四行东历罡之下今移接于此

  汉书宣帝封广陵厉王子刘昌 (第 27a 页)
为侯也(卷二十二九页十九行二十行)

   一清
案书字衍文也当作国

  出于二利之间关女阳之县(卷二十二十页二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于文当重一间字

  王莽更名之曰治(卷二十二十页七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作闰治今校补

  故陶丘县也(卷二十二十页十六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县当作乡

  汝阴郡汝(卷二十二十页十七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魏书地形志汝阴郡晋武帝置治社亭城县
曰汝阴下汝字误当作治

  所未详(卷二十二十页十九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所未详之次行接前五页二行又东南至慎 (第 27b 页)
县经文至五行水受大漴注文朱氏误割黄本错简
今改正

  颍水又东南江陂水注之(卷二十二五页四行)

  笺曰注宋本作流 一清
案下云陂水南流积为江陂
江亦陂名改作流字非

  水受大崇(卷二十二五页五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水受大崇下接前四页十四行陂陂水南流
至五页一行盖颍水之会淮也朱氏误割黄本错简 (第 28a 页)
今改正大崇之崇当加水作漴方舆纪要寿州下云
大漴陂在下蔡城西北百二十里淮水篇又作天淙
陂误也

  台北陂陂水南流(至)盖颍水之会淮也(卷二十二四页十四行至五页
一行)


   一清
案台北二字系后九页十八行汝水别渎又东
径公路下文朱氏误割黄本错简于此今移接于彼
陂字上接下五页五行水 (第 28b 页)
受大漴至盖颍水之会淮

也颍水注尽此次行接后十页二十行洧水经文

  洧水篇

  清水东南流(卷二十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
案清当作洧

  在山上(卷二十二十一页五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在上落坞字

  茔四周(卷二十二十一页六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茔下落域字 (第 29a 页)
  河内密人也(卷二十二十一页九行)

   一清
案内当作南

  凋毁殆尽矣富而非义(卷二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矣𨽻释载此文作夫

  东南流于洧(卷二十二十一页十七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流下落注字

  洧水又东流南与承云二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页一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流南二字当倒互 (第 29b 页)
  以郑不时城也(卷二十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
案左傅是郑所以不时城也今本误

  西北流注于洧水水又东南与马关水合(卷二十二十二页十二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上水字重文当作洧

  水出北武定冈(卷二十二十二页十四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出北二字当倒互

  是谓之郐郐人者郑是也(卷二十二十三页五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史记注引宋忠世本曰是为郐人郐人者郑 (第 30a 页)
是也今校正郑字亦误当作郐详本卷

  郐荥之南(卷二十二十三页十一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郐当作都郐之国都也

  登南曰阴(卷二十二十三页十六行)

  笺曰登当作参一清案夫参南 (第 30b 页)
何以曰阴乎全祖望
云是水南之误

  洧水又东径新郑故城中(卷二十二十四页一行)

   一清
案新郑下落县字 …… (第 30b 页)
  史伯谓郑桓公曰华君之土也(卷二十二十四页十四行)

  笺曰郑语史伯谓郑桓公曰鄢蔽补丹依㽥历莘君
之土也似非华字 一清
案史记郑世家虢果献十邑
注云虞翻曰十邑谓虢郐鄢蔽补丹依㽥历华也索
隐引国语亦是华字困学纪闻郑语依㽥历 (第 31a 页)
莘引史
记郑世家注及水经注俱作华字以证今本之失盖
宋本原有作莘字者厚斋故特纠正之何焯曰明道
二年国语本前华后河正作华字


  苑陵县(卷二十二十五页六行)

  笺曰当作宛陵 一清
案通鉴释文辨误云魏大都督
宇文贵进据颍川东魏行台任祥退保宛陵史炤曰
宛陵宣城邑彭泽聚在西按史炤参取汉 (第 31b 页)
书地理志
及晋书地理志以为释殊不知地理志汉河南郡又
有宛陵县晋属荥阳郡后魏属陈留郡天平以后属
广武郡任祥所退保者也详考诸志宣城之宛陵与
任祥所保之苑陵字有苑宛之异傅写者误以苑为

宛史炤遂误释为宣城之宛陵所谓差之毫釐缪以
千里也朱氏之误殆与史炤同而渠水注又改为菀
菀音郁更为非矣

  捕章山水注之水出东捕章山(卷二十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
案章当作獐河南总志云校出东二字当倒互

  于上下得一树根甚壮大(卷二十二十六页四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上当作土

  又按京社地名并云(卷二十二十六页八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社当作杜谓京相璠春秋土地名及杜预春
秋释地也

  其枝水东南流注沙(卷二十二十六页十二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东南吴琯本作东北

  洧水又东径隐陵县故城南(卷二十二十六页二十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隐陵当作鄢陵汉书地理志颍川郡有鄢陵


  京相璠曰(卷二十二十七页十六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曰下落郑地也三字黄省曾本校补

  因洧水之北防也(卷二十二十七页十七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因当作固全祖望校

  又东洧水左迤为鸭子陂也(卷二十二十八页四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也字衍文

  洧水自穴口(卷二十二十八页六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穴口上落大字

  左合庾沟(卷二十二十八页七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下云馀波南入甲庾沟此脱甲字庾当作庚
亦见渠水注

  馀波南入甲庾沟(卷二十二十八页十行)

   (第 33b 页)
笺曰克家云波当作陂 一清
案波字不误汳水经云
馀波南入睢阳城中获水注云水上承安陂馀波北
径阿育王寺侧盖其词例也惟波流所界乃能入 …… (第 33b 页)
  水上承洧水新波县南(卷二十二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波宋本作汲 一清
案洧水下落于字

  即经所谓茅邑地也(卷二十二十八页十六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茅邑地当作茅城邑

  西纳北异流(卷二十二十八页十七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于文当作西北纳潩流谓潩水也

  东西减里(卷二十二十九页四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减当从水作减

  河水又东径习阳城西(卷二十二十九页十一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河水当作洧水

  潩水篇

  升于洪堤上(卷二十二十九页十四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洪堤下落之字

  而流为陂(卷二十二十九页十六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而流二字当倒互

  支流脉乱(卷二十二二十页八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脉当作派 (第 34b 页)
  又南径皇帝(卷二十二二十页十四行)

  笺曰孙云按下文当作皇台 一清
案黄省曾本作皇


  潩水又南分二水(卷二十二二十页十五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分下落为字

  东径曲强东(卷二十二二十页十七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曲强下落城字

  即是社县之浊城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页一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是社当作长社

  水上承陂水(卷二十二二十一页三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陂水上落皇字

  潩水又东径武亭间(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六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当作又径东西二武亭间下云两城相对是


  具水城西(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具宋本作 (第 35b 页)
一清
案其水下落自字 (第 35b 页)
  陂上承狼陂(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
案陂下落水字于文是陂水上承狼陂

  春秋左傅曰楚子伐郑师于狼是也(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三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左传作狼渊今校补事在文公九年

  径臣陵城北(卷二十二二十一页十四行)

  笺曰一作巨陵 (第 36a 页)
一清
案春秋分记引京相璠土地名
作巨陵顾祖禹曰又谓之大陵

  溱水篇 (第 36a 页)
  如前莘后河(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八行)

   一清
案国语若前华后河韦昭解华华国也道元注
洧水能引韦氏之说则此莘字是后人傅写之误无


  循典刑以守 (第 36b 页)
(卷二十二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
案循国语作修

  世所谓之为郐水也(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十二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所孙潜校改亦 (第 36b 页)
  渠水篇

  渠水自河与沛乱流东荣泽北(卷二十二二十二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
案沛当作泲东下落径字荣泽之荣当从水作
荥经傅相承朱氏笺云旧本作荥其陋如此

  犹秦之有具圃(卷二十 (第 37a 页)
二二十三页三行)

   一清
案具圃当作具囿

  上下二十四浦津津流径通(卷二十二二十三页五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津字重文 (第 37a 页)
  大斩小斩(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六行)

  笺曰御览引此作大斩小斩 一清
案今御览正作渐


  梁惠成王十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一行)

   (第 37b 页)
一清
案御览引此文作十五年竹书纪年事在周显
王八年正梁惠成王之十年御览误也

  渠又右合五池沟(卷二十二 (第 37b 页)
二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
案又当作水 (第 37b 页)
  中流渠(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六行)

  笺曰中宋本作下 一清
案流下落入字

  魏嘉平二年(卷二十二二十三页十七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三国志司马懿取王陵在嘉平三年二字误

  渠又东不家沟水注之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卷二十二二十
三页
(第 38a 页)
十九行二十行)

  笺曰宋本作十家沟 一清
案寰宇记云郑水一名不家
沟不姓见晋书束晰傅有不准不姓之不转注古音 (第 38a 页)
音彪或云与丕丕字通春秋傅之丕郑亦作丕盖其
地有不姓人居之故即姓以名沟也朱笺所引宋本
非矣渠下落水字出京县上又落水字

  蔿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卷二十二二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
案上蔿子冯上落楚字

  俗又谓之管水东北分为二水(卷二十二二十四页六行七行)

   (第 38b 页)
一清
案又当移在东北之上孙潜校正

  汉书曹参傅靳击羽婴于昆阳(卷二十二十四页十一行) (第 38b 页)
  笺曰靳汉书作称 一清
案汉书无此字盖是衍文

  清水又屈而北流(卷二十二二十四页十九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当作清池水落池字

  水出毕城南冈(卷二十二二十四页二十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毕城当作华城

  西入黄崖沟(卷二十二二十四页二十行)

   (第 39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此即济水注之黄雀沟郑国别有
黄崖沟非此沟也 (第 39a 页)
  苑陵县(卷二十二二十五页七行)

  笺曰苑当作菀 一清
案此是世本郡国志误文朱氏
据之非矣详见洧水篇

  余按林乡故城在新郑北东(卷二十二二十五页八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北东二字当倒互

  如北七十许里苑故城(卷二十二二十五页九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苑下落陵字

  今是亭南去新郑故城四十许里(卷二十二二十五页十二行) (第 39b 页)
   一清
案新郑下落县字

  积古之傅(卷二十二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稽古 (第 40a 页)
一清
案积古犹诗言振古字
不误

  世所谓之靖涧水也(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四行)

   (第 40a 页)
一清
案所字衍文

  又北东径伯禽城北(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十一行) (第 40a 页)
一清
案北东二字当倒互 (第 40a 页)
  即潘岳都碑(卷二十二二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
案都下落乡字

  服虔曰博浪阳武二水沙名也(卷二十二二十七页四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此文误也当作博浪阳武沙水二名也详见
本卷

  故世又谓中牟台(卷二十二二十七页九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又谓下落之字

  遗台并存(卷二十二二十七页十三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台通鉴地理通释作基

  世谓此亭为却城(卷二十二二十七页二十行)

   (第 41a 页)
一清
案却当作㕁

  东流北径焦城东(卷二十二二十八页三行)

   (第 41a 页)
一清
案流北二字当倒互

  阳丘亭西也谓之焦沟水(卷二十二二十八页四行)

   (第 41a 页)
一清
案也当作世

  秦公孙壮率郑围焦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页五行) (第 41a 页)
  笺曰率当作伐 一清
案率下落师伐二字孙潜校增
今本竹书无此二字盖以意增

  东北流径中牟县故城(卷二十二二十八页十四行 (第 41b 页)
)

   一清
案城下落南字孙潜校增

  按中牟当在湿水之上矣(卷二十二二十九页三行)

   (第 41b 页)
一清
案湿当作□古漯字春秋分记云定九年晋车
千乘在中牟晋地也在河北赵世家曰献侯即位治
中牟赵界自漳水以北不 (第 41b 页)
及河南臣瓒曰此中牟在

漯水之上又史记注引汲郡古文上作北

  而瓒径湿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页十二行)

   一清
案而瓒下全祖望校增但字

  其水东流北徙注渠水(卷二十二二十九页十九行)

   (第 42a 页)
一清
案徙吴琯本作屈

  所谓自酱魁城到酢沟十里者(卷二十二三十页一行)

   (第 42a 页)
一清
案者下落也字

  而左会渊流(卷二十二二十页一行) (第 42a 页)
   一清
案流当作水

  水东南径西赤城北(卷二十二二十页五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渠字西字衍文孙潜校正

  周梁伯之居也(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一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也名胜志矣

  续述征记曰以此城为师旷城(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七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名胜志校衍曰字

  魏惠之朝居(卷二十二三十页十九行) (第 42b 页)
  笺曰旧本作即居疑当作所居 一清
案朝居犹皇居也

  为大沟于此郛(卷二十三三十一页二行)

  笺曰此一作北一清案舆地广记玉海引此 (第 43a 页)
文并作
此明北字是后人所改然而宋本误也

  余谓故汴涉阴沟矣(卷二十二三十一页四行)

  笺曰当作汴沙 一清
案汴沙下落为字全祖望校增

  汉氏之仪水(卷二十二三十一页五行)

  笺曰一作浚仪水 (第 43a 页)
一清
案此下有错简孙潜依柳佥 …… (第 43a 页)
南也又云官渡水在
中牟县北中牟台下其说亦与郦注合

  其水更南流(卷二十二三十二页十二行)

   一清
案更当作东

  梁水于此(卷二十二三十二页一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梁水当作渠水 (第 44b 页)
  故尉氏县有波乡亭波亭(卷二十二三十三页三行)

   一清
案上亭字衍文

  又东北径中牟县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五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又东北上落其水二字柳佥本校增

  又屈南至扶沟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十二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扶沟下落县字

  鲁沟又东南径圉县故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三页十五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鲁沟下落水字下同 (第 45a 页)
  八里沟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八行)

   一清
案八里沟下落水字

  又有子羽祠祈祷焉(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一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祠下落民字

  郑伯劳屈生于兔氏也(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七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氏字下落者字

  又南径右苍城西(卷二十二三卜四页十八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寰宇记陈留县下云石苍城在县西南七十 (第 45b 页)
里城冢记云郑庄公理开封东南筑此城积仓粟因
名盛仓城盛与名音近故号石仓城右字误

  又南径邵亭西(卷二十二三十四页十九行)

   一清
案当作邵陵亭落陵字

  又有长明沟水注之(卷二十二三十五页五行)

   (第 46a 页)
一清
案有当作西

  泽即荥阳苑陵县东(卷二十二三十五页七行) (第 46a 页)
一清
案即当作在 (第 46a 页)
  水出西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行)

   一清
案西城二字当倒互

  陂在长社东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二行)

   (第 46b 页)
一清
案长社下落县字

  城侧向冈(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四行)

   (第 46b 页)
一清
案城侧下落有字

  长明沟又东径尉氏县故城南(卷二十二三十五页十七行)

   (第 46b 页)
一清
案长明沟下落水字 (第 46b 页)
  康沟又东径城沟县之白亭北(卷二十二三十六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扶沟 一清
案康沟下落水字下同

  而东南合石水(卷二十二三十六页十二行)

   (第 47a 页)
一清
案石当作右

  沙水又南径小扶城西而流也(卷二十二三十七页四行)

   (第 47a 页)
一清
案而当作南

  汉顺帝永平中封陈敬王孙子恭为侯国(卷二十二三十七页五行
六行)
(第 47a 页)
  笺曰永平一作永元 一清
案后汉书陈敬王羡傅永
元十二年封敬王子思王钧六弟为侯注云伏侯古
今注曰番为阳都乡侯千秋为新平侯参为周 (第 47b 页)
亭侯
寿为乐阳亭侯宝为博平侯旦为高平侯周亭侯即
平周亭侯也名参不名恭永元和帝年号非顺帝孙
字衍文

  梁陈扶乐人(卷二十二三十七页七行)

   一清
案𨽻释国三老袁良碑云良陈国扶乐人郡国 …… (第 47b 页)
  笺曰克家云也疑作北一清案也字不误承上其一
者为文

  犹为羲神实中(卷二十二三十七页十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当作羲城 一清
案全祖望云非也神
即祠也

  清惠著闻(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六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清惠上𨽻释校补王字又落君字此即上汉
陈相王君造四县邸阁之碑也

  县曰陵陈(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十 (第 48b 页)
九行)

   一清
案陵陈二字当倒互汉书地理志校正

  沙水出焉(卷二十二三十八页十九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沙当作新

  南暨华城(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一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寰宇记引此文作荦城下云柽即荦也华字 (第 48b 页)


  东径涝城北(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二行)

   一清
案□城当作荦城

  大军至百尺堨(卷二十二三十九页七行)

  (第 49a 页)
一清
案大军下落掩字三国志王凌傅校

  史官方之举正(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七行)

  笺曰一作华正一清案 …… (第 49a 页)
  谓之阳都(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八行)


   一清
案阳都下落陂字

  水上沙水之津(卷二十二三十九页十九行)

  笺曰上字下宋本有承字 (第 49b 页)
一清
案之当作枝

  俗谓之章水也一水东注即注水也俗谓之欠水也(卷二
十二四十页四行五行)


   (第 49b 页)
一清
案章水当作漳水即漳头水互见阴沟水篇注
水春秋分记作濮水即春秋傅注所谓夷田在濮水
西者是也欠水当作父水 (第 49b 页)
寰宇记城父县下云父水

在县东四里受漳水南流经县入蒙水经云沙水支
分东注

  沙水故城北(卷二十二四十页十一行)

   一清
案沙水下落径字 (第 50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九

  仁和 赵一清


  阴沟水篇

  阴沟首受于大河卷县故渎(卷二十三一页七行)

   (第 1a 页)
一清
按于字当移在大河之下

  俱东绝济队(卷二十三一页十一行) (第 1a 页)
一清
按队当作隧 (第 1a 页)
  右沟东西径阳池城北(卷二十三一页十一行)

   一清
按右沟当作右渎东西当作东南阳池当作阳


  东南绝长城(卷二十三一页十二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东南上落又字

  故云出武阳(卷二十三一页二十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武阳当倒互作阳武

  左屈沟与梁合(卷二十三一页二十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沟字当移在梁字下浚仪渠水注云王贲断
故渠引水东南出谓之梁沟是也

  故经云阴沟出蒗荡者也(卷二十 (第 2a 页)
三二页三行)

  笺曰者一作渠 一清
按蒗荡下落渠字非者字当作


  碑字倾低(卷二十三二页八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字当作宇隶释校改

  大棘也地(卷二十三二页十六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也地当作楚地

  濄水又东径武平县故城(卷二十三三页四行) (第 2b 页)
一清
按故城下落北字

  有汉尚书虞诩碑(卷二十三三页四行)

   (第 2b 页)
一清
按尚书下落令字𨽻释校后汉书本传云永和
初迁尚书令

  康仲后(卷二十三三页五行)

  笺曰康一 (第 2b 页)
作虞 一清
按后汉书本传注引此文云虞 (第 2b 页)
仲之后

  子孙不必不为九卿(卷二十三三页九行)

  笺曰宋本作亦不失为九卿 一清
按后汉书本传作
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隶释引此文云子孙未必不为
九卿今校正

  故乡矣(卷二十三三页十三 (第 3a 页)
行)

   一清
按乡上落广字

  入谷谓死濄也(卷二十三三页十五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谓当作为

  濄水又南东屈径苦县故城南(卷二十三三页十六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南东二字当倒互

  濄水又东而北屈至颡乡(卷二十三三页二十行)

  笺曰颡当作赖 (第 3b 页)
一清
按而字衍文赖乡下落西字

  叔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卷二十三四页二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叔下落仲字春秋校补

  冠带之徒(卷二十三四页七行) (第 3b 页)
  笺曰徒旧本作徙 一清
按徒众也字不误

  自隐隶之(卷二十三四页八行)

  (第 4a 页)
一清
按自上落十二年三字黄省曾本校补隐当作
𨻳汉书陈留郡有𨻳县

  有汉阳种令许叔台碑(卷二十三四页 (第 4a 页)
十二行)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广平国有阳台县许叔台当作
许叔种字倒互耳

  建宁六年(卷二十三四页十四行) (第 4a 页)
  笺曰一作元年 一清
按建宁止于五年元年为是

  汉桓帝尼宫(卷二十三四页十九行)

  笺曰宋本作桓帝遣宦臣一清按孙潜 (第 4b 页)
校改作宦官

  又有李老母庙(卷二十三五页四行)

  笺曰克家云旧本作李母前庙疑当作李老君母庙 一清
曰老字衍文

  然即此城也(卷二十三五页十一行) (第 4b 页)
一清
按然当作疑 (第 4b 页)
  皆雕镂云炬(卷二十三五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云烟 一清
按炬火炬也字不误

  碑阴又刋石策(卷二十三六页二行)

   (第 5a 页)
一清
按石策何焯校改诏策

  有兄腾冢(卷二十三六页四行)

  笺曰旧本作腾兄冢按司马彪续汉书曹节四子 (第 5a 页)

伯兴次仲兴次叔兴腾字季兴所谓腾兄则伯仲与
叔也腾更无弟吴本作兄腾似误又腾少除黄门从

官自小黄门迁至中常侍大长秋在省闼三十馀年
亦未尝为颍川太守也 一清
按𨽻释载此文正作有
腾兄冢伯仲叔季腾最知名馀则有字而无名三国
志魏书曹仁传云仁太祖从弟裴松之注引魏 (第 5b 页)
书曰
仁祖褒颍川太守斯其人也朱氏乃以腾未尝为颍
川太守哓哓不置真痴人说梦也

  历太中大夫司马长史引侍中(卷二十三六页十行)

   一清
按引字衍文𨽻释校 (第 5b 页)
  习读书传(卷二十三六页十三行)

   一清
按习读上落春夏二字三国志注校补

  都督杨州(卷二十三七页一行)

   (第 6a 页)
一清
按杨州当作扬州

  冢南冢南枕道有碑(卷二十三七页四行)

   (第 6a 页)
一清
按冢南二字重文宜衍

  右北平无终年化(卷二十三七页六行)

  笺曰年化当作牟化即造碑故吏姓名也 (第 6a 页)
一清
按𨽻 (第 6a 页)
释引此文作年化年亦姓也

  濄水又东南径城父县故城(卷二十三七页十行)

   一清
按故城下落北字

  东北流径城父故城西(卷二十三七页十二行)

   (第 6b 页)
一清
按城父下落县字

  临侧濄水(卷二十三七页十七行)

  笺曰当作侧临 (第 6b 页)
一清
按临侧字屡见

  后罢州立郡(卷二十三七页十八行) (第 6b 页)
  笺曰旧本作罢州立碑吴本改为立郡 一清
按魏书
地形志谯州景明中置涡阳郡孝昌中陷领南谯郡
涡阳县属焉此即所谓罢州立郡者也

  义北门生(卷 (第 7a 页)
二十三八页九行)

   一清
按赵琦美云下有义城北字是城字之误𨽻辨
引此文作义士

  迁九江彭城陈留四部(卷二十三八页十六行) (第 7a 页)
   一清
按部当作郡 (第 7a 页)
  汳水篇

  丹泌乱流(卷二十三九页八行)

   一清
按泌当作沁

  荀晞(卷二十三九页十七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晋书列传是苟晞朱笺既引晋书尚仍荀字
之误何也

  是则料禀亭也(卷二十三十页十六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料当作科 (第 7b 页)
  故曰成安也(卷二十三十页十七行)

  笺曰谢云曰字疑衍 一清
按曰字乃陈留风俗传文
不宜衍

  汉章帝东巡(卷二十三十一页五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汉字衍文

  陈菑县(卷二十三十一页六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郡国志考城县属陈留郡落留字

  应亨吉元符(卷二十三十一页七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元全祖望校改之

  赐越有先列考武王(卷二十三十一页八行)

  笺曰先一作光 (第 8b 页)
一清
按当作烈考武皇谓武帝也

  汳水东径周坞侧(卷二十三十一页十五行)

   (第 8b 页)
一清
按汳水下落又字

  汉熹平君立(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三行)

  笺曰按熹平是汉灵帝年号此云熹平君知有 (第 8b 页)
脱误
也宋本亦然其坠失久矣 一清
按全祖望云钱遵王 (第 8b 页)
本熹平下有中某二字从之

  弟刻石树碑(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
按弟上落其字全祖望校增

  隧前有师子天鹿博作百树柱八所(卷二十三十二页十六行)

  笺曰博宋本 (第 9a 页)
作瑼 一清
按𨽻释载此文作累塼作百
达柱黄省曾本同惟误以塼为博

  馀波南入淮阳城中(卷二十三十二页十八行) (第 9a 页)
   一清
按淮阳当作睢阳汉西京梁国治睢阳续志睢 (第 9a 页)
阳亦居梁国领县之第一注云唯睢阳城南侧有小
水南流入于睢是也

  汳水又东径贯城南(卷二十三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
按贯城当作贳城

  汳水又东径违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三页四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违县当作蒙县

  博闻道家(卷二十三十四页十七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闻当作问𨽻释校 (第 9b 页)
  时令太山万喜(卷二十三十五页四行)

  笺曰喜当作熙 一清
按当加灬作熹

  国相东莱王璋字伯义(卷二十三十五页九行)

   (第 10a 页)
一清
按后汉书党锢传王璋字伯仪东莱曲成人少
府卿

  既有经见(卷二十三十五页十一行)

   (第 10a 页)
一清
按有黄省曾本作在

  获水篇 (第 10a 页)
  宋大夫(卷二十三十五页十五行)

   一清
按夫竹书纪年作水黄省曾本元是水字

  获水自蒙东山(卷二十三十五页十六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山当作出

  汳水又东径虞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六页一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汳水当作获水

  城东有汉司徒盛允墓公字伯世(卷二十三十六页四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墓下落碑字𨽻释校补公当作允盛允为司 (第 10b 页)
徒在桓帝延熹三年见范史桓帝纪何焯云当作盛
兑见姓氏急就篇然当以史为正

  上承黄陂(卷二十三十六页十三行)

   一清
按上承上落水字

  获水又东径砀山县故城北(卷二十三十七页一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两汉志后魏志俱作砀县无山字

  见者似狗(卷二十三十七页六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见者下落云字黄省曾本校增 (第 11a 页)
  上承阳陂(卷二十三十七页八行)

   一清
按上承上落水字阳陂当作砀陂

  山有陈胜墓秦乱(卷二十三十七页十五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秦乱上落睹字孙潜校增

  王莽之子秋也(卷二十三十七页十八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作予秋子字误

  获水又东历洪沟东注之(卷二十三十七页十八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下东字当作水 (第 11b 页)
  即地理志之虹县(卷二十三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
按虹为螮蝀音户公切汉书地理志沛郡□县
莽曰贡师古曰□亦音贡是与虹字有别郡国志作
虹县斯则司马彪之异词 (第 12a 页)
非班固之实录也

  获水北流注之(卷二十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
按六字是经混作注获当作睢盖睢水入获也
注云疑即经所谓睢水盖指此也

  世谓之萧县南山也(卷二十三十 (第 12a 页)
八页五行)


   一清
按县黄省曾本作城

  处耗积石为梁(卷二十三十八页十二行)

  笺曰耗字疑衍 (第 12b 页)
一清
按处耗二字当互易谓水痕减
落之处也

  即刘中书澄之所谓白沟水也(卷二十三十九页二行)

  笺曰 (第 12b 页)
谢云白沟当作白渎 一清
按萧县志云白沟在
县西北二十里沟字不误

  俗名曰净净沟也(卷二十三十九页三行) (第 12b 页)
  笺曰宋本但作名之曰净沟也 一清
按净净沟之义
如深深渠骉骉水源源水涓涓水之类朱氏不察必
欲去此重文亦昧矣

  勒鱼石于彭城(卷二十 (第 13a 页)
三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
按勒孙潜校改勤事在春秋襄公九年

  文颍曰(卷二十三二十页二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文颍之颍当从禾不从水

  项羽都(卷二十三二十页三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都下落焉字

  魏中郎徐庶(卷二十三二十页八行)

   (第 13b 页)
一清
按中郎下落将字

  小城西又一城(卷二十三二十页十行)

   (第 13b 页)
一清
按又下落有字

  宫观门阁(卷二十三二十页十二行)

   (第 13b 页)
一清
按阁黄省曾本作閤说文閤门旁户正韵内中
门也周圻名义考曰阁为庋阁之阁礼内则天子之 (第 13b 页)
阁汉天禄等阁皆谓重屋也閤为闺閤之閤文翁传
闺閤公孙宏东閤皆谓门也音义并异非可混称下
邑閤如初之閤亦同

  故彭祖国也(卷二十三二十页二十行)

   一清
按故汉书地理志作古

  汴带泗(卷二十三二十一页三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汴上落衿字

  睢水篇 (第 14a 页)
  按在留使乡聚名也(卷二十四一页十行)

   一清
按汉志陈留县下注臣瓒曰留属陈故称陈留
盖留本郑邑为陈所并是以郦释高阳为故留之乡
聚名也使字误当作故 (第 14b 页)
  故自陈留(卷二十四一页十八行)

   一清
按陈留下落徙涿二字全祖望校增

  陂之东合洛架水口(卷二十四二页六行) (第 14b 页)
一清
按之当作水 (第 14b 页)
  必曰睢阳(卷二十四三页十一行)

   一清
按刘昭补注郡国志引地道记曰梁孝王筑城
三十里小鼓唱节杵下而和之称睢阳曲注落曲字

  集于彭梁之东( (第 15a 页)
卷二十四四页四行)

   一清
按梁当作城

  蠡台而西(卷二十四四页八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而当作如

  东即梁王之吹宫也(卷二十四四页十五行) (第 15a 页)
   一清
按宫当作台

  复道自宫东出杨州之门左(卷二十四五页四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沈炳巽云当作东出杨门之左州字衍文

  苟不骄述夫何舍焉(卷二十四六页二行)

  笺曰蔡中郎集载 (第 15b 页)
此碑作苟不皦述夫何考焉 一清
按金石文载此碑作苟不矫述夫何舍焉𨽻释改作
称述

  鼎名文曰(卷二十四六页九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名当作铭

  庙南列二柱(卷二十四六页十三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二下落石字黄省曾本校增

  庙前东北有石驼(卷二十四六页十四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石驼上落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亦不甚雕饰(卷二十四六页十五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饰黄省曾本作毁

  积而为逢洪陂(卷二十四六页十六行) (第 16a 页)
  笺曰御览引水经注作积而为逢淇陂 一清
按淇字
误文何足据也

  卖靴履为业矣(卷二十四七页六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为业下落以正月朔日会故妪于乡亭西社
教令服食不老即此处二十二字名胜志引此文校


  王莽之传 (第 16b 页)
(卷二十四七页十行)

   一清
按传治下落也字名胜志校补 (第 16b 页)
  芒砀县之间(卷二十四七页十八行)

   一清
按芒砀下落二字御览引此文校补

  宋恭公之所都也(卷二十四八页十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恭当作共

  睢水又左合白渎水(卷二十四八页十五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白渎水当作白沟水见前获水注

  又详(卷二十四九页一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又当作未 (第 17a 页)
  睢水径谷熟两分而睢水为蕲水(卷二十四九页一行)

   一清
按而字当移在为蕲水之上

  通为兼称(卷二十四九页二行)

   (第 17b 页)
一清
按为当作谓

  睢水又东径苻离县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页十行)

   (第 17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作符离

  睢水东径临淮郡之取虑故城北(卷二十四九页十二行)

   (第 17b 页)
一清
按取虑下落县字睢水下落又字 (第 17b 页)
  沟旧上承蕲水(卷二十四九页十六行)

   一清
按沟当作渎即长直故渎也

  瓠子水篇

  河水旧东河(卷二十四十一页八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下河字当作流

  殷之相又都之(卷二十四十一页十一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当作相土落土字史记殷本纪昭明卒子相
土立索隐曰相土佐夏功著于商诗颂曰相土烈烈 (第 18a 页)
海外有截是也左传曰昔陶唐氏火正阏伯居商丘
相土因之是始封商也

  张晏曰依河水自固(卷二十四十一页十四行)

   一清
按自固下落又东径咸城南六字全祖望云以
先司空本校增

  杜预曰东郡濮阳县有咸城者也是(卷二十四十一 (第 18b 页)
页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
按春秋左传注濮阳县下有东南二字咸城当
作咸城也是二字当倒互 (第 18b 页)
  魏都尉治(卷二十四十一页二十行)

   一清
按魏分立东西两都尉此为东部都尉治落二


  瓠河故渎又东径句阳之成阳(卷二十四十二页二行)

  (第 19a 页)
  一清
按句阳下落县字成阳上落小字

  是为谷(卷二十四十二页四行)

   (第 19a 页)
一清
按谷字下落林字

  六国时沮楚同(卷二十四十二页十八行) (第 19a 页)
   一清
按同下落音字

  而北去濮阳三十五里(卷二十四十二页十八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而字当作西

  又东北径句阳县之小成阳县故东垂亭西(卷二十四十三页二
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小成阳县之县当作城故东二字当倒互

  而东杜考地验城(卷二十四十三页七行)

  笺曰当作京相 (第 19b 页)
一清
按非也当作京杜谓京相璠及 (第 19b 页)
杜预耳与洧水篇京杜地名文义正同

  春秋隐公八年宋公卫侯遇于犬丘经书垂也(卷二十四十三
页十行)


  笺曰左传作犬丘 一清
按注引经传俱不误笺说云
云于义何取

  称曰灵都(卷二十四十三页二十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后汉书章帝纪注引述征记作灵台𨽻释载
此文亦作台都字误也 (第 20a 页)
  记于尧妃(卷二十四十四页十一行)

   一清
按尧妃下落祠字即中山夫人祠也

  尧陵北山甫墓南二冢间伍员祠(卷二十四十四页十二行)

   (第 20b 页)
一清
按山甫上落仲字伍员上落有字

  池泽之东北有陶墟(卷二十四十四页十八行)

   (第 20b 页)
一清
按池御览引此文作迤

  定陶西南陶丘舜也(卷二十四十五页四行)

  笺曰舜一作亭 (第 20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非也舜下落所陶 …… (第 20b 页)
  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公孙以廪丘叛于赵(卷二十四十五页八行)

  笺曰今竹书作田布杀其大夫公孙孙公孙孙以廪
丘叛于 赵一清
按索隐曰纪年齐宣公十五年立田
悼子悼子卒乃次立田和是为太公和田太公相齐
宣公宣公卒田会自廪丘叛于赵下 (第 21a 页)
公孙乃公孙会
也今朱氏引竹书作两公孙孙杀者是人而叛者又

即其人岂可通乎史记齐世家亦云宣公五十一年
卒田会反廪丘也

  春秋传曰取晋羊角(卷二十四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
按传曰下落乌馀二字

  天大雨(卷二十四十五页十二行)

  笺曰天旧本作有 (第 21b 页)
一清
按天字不误

  今鲁邑也(卷二十四十五页十四行) (第 21b 页)
一清
按今字误当作高鱼二字 (第 21b 页)
  田单之功(卷二十四十七页三行)

   一清
按之功下落可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三国志
程仲德传元有之

  枝渎上承将渠(卷二十四十七页六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当作故渎枝字误

  河水自泗口出为济水济水(卷二十四十七页十六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河水注云四渎津西侧岸临河有四渎祠东
对四渎口河水分泲亦曰泲水受河也济水注云河 (第 22a 页)
水自四渎口东北流而为清清即泲也泗口是四渎
口之误为当作会济水二字重文宜衍

  即地理志曰如水矣(卷二十四十八页五行)

   一清
按曰当作之名胜志校改

  又屈其城南(卷二十四十八页十四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又屈下落径字

  都高邑(卷二十四十八页十五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千乘郡有高苑县邑字误 (第 22b 页)
  故俗谓之东苑也(卷二十四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
按东下落高字

  其上源出盘阳(卷二十四十九页三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上源二字当倒互汉书地理志济南郡有般
阳县应劭曰在般水之阳后魏地形志作盘阳

  旱则竭耗(卷二十四 (第 23a 页)
十九页五行)

   一清
按耗黄省曾本作涸

  时水西北至梁邹城入于沛(卷二十四十九页七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沛当作泲

  汶水篇

  出草药(卷二十四十九页十五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草药二字当倒互名胜志校改

  奉高县汉武帝元封元年立以奉(卷二十四二十页十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以奉下落太山之祀四字全祖望校增

  唯趺存焉(卷二十四二十页十六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唯下落故字𨽻释校补 (第 23b 页)
  又西南径奉高县故城而(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二行)

   一清
按而当作西

  出分水溪(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二行)

   (第 24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东南流径□山东右天门下溪水(卷二十四二十一页三行)

   (第 24a 页)
一清
按右当作合

  东南流径龟阴之龟田山(卷二十四二十一页十四行)

   (第 24a 页)
一清
按左传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龟田二字当 …… (第 24a 页)
  笺曰后汉郊祀志云建武三十年群臣上言宜封禅
泰山诏不许三十二年正月上读河图感动乃求元
封时封禅故事是年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辛卯封
泰山甲午禅于梁阴此云十三年乃三十年之误也 一清
按注明云石勒建武十三年朱氏以汉建武證
之以为当作三十年可哂甚矣但建武是石虎年号 (第 24b 页)
注云石勒误耳

  又东南流径南明堂下(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
按下南字衍文

  降坐明常(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一行)

   (第 25a 页)
一清
按常当作堂

  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卷二十四二十二页十六行)

   (第 25a 页)
一清
按汶水汉书郊祀志作汶上

  非忧王实之无柱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页四行) (第 25a 页)
  笺曰宋本作王室 一清
按当作正室何焯校改

  赤眉渠师樊崇所堡也(卷二十四二十三页七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师当作帅

  山东巢父庙(卷二十四二十三页七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山东下落有字名胜志校增

  阳虎据之以叛(卷二十四二十四页三行)

  笺曰旧本作居之 (第 25b 页)
一清
按据亦作据笺说非

  淄水又径郕北(卷二十四二十四页十一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郕下落县字续志济北国成本国刘昭补注
曰左传卫师入郕杜预曰东平刚父县西南有郕乡
刚父晋志作刚平

  (第 26a 页)
 县北有曲水池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
按池字衍文左传注校

  公会祀侯莒子于曲池(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三行)

   (第 26a 页)
一清
按春秋经文有盟字今校补

  汉章帝元和三年东巡太山(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五行) (第 26a 页)
   一清
按后汉书章帝纪是二年

  汶水又西径汶阳县故城北而注(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七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而当作西

  洗水出焉(卷二十四二十五页九行)

  笺曰谢兆申云洗当作洸克家云出焉当作注焉一 (第 26b 页)
清按出字不误洙水注云洸水出东平阳上承汶水
又云洗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则洸水所注者洙水
也非汶水也


  县治铸乡故城(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冶铸乡 一清
按非也蛇丘县治铸乡故
城岂可改治为冶乎

  地理志乡故阐也(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四行)

   (第 27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刚故阐乡字误

  俗又谓之关亭(卷二十四二十五页十七行)

   (第 27a 页)
一清
按关亭当作阐亭

  非礼是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页五行) (第 27a 页)
   一清
按传文曰非礼也此衍是字

  然是东去冈城四十里(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五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然是下落亭字

  又西南过平章县南(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七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东平国有章县落东字

  景帝中和六年(卷二十四二十六页十八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和字衍文

  王莽之有盐城也(卷二十四二十六页二十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城字衍文

  故在无盐城东北五十里(卷二十四二十七页一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城字当移在故字之下

  水出肥县东城自源(卷二十四二十七页二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肥成县肥下落成字
城字衍文自源全祖望校改白原

  王莽之成富也(卷二十四二十七 (第 28a 页)
页六行)

  笺曰旧本作城富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正作成字何 (第 28a 页)
旧本之足云

  应劭曰古厥也(卷二十四二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注引仲瑗云古厥国落国字

  东平王云及后谒(卷二十四二十八页二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后谒下有错简下文汉书石立宣帝起之表
也十字当移于此后谒下落曰字汉书之书当作世
全祖望校正

  古 (第 28b 页)
中都城(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
按城吴琯本作也

  东遂为泽渚(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十二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遂当作径

  汶水又西径洽乡城南地理志曰所谓无盐有洽乡者
(卷二十四二十八页十九行二十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洽乡当作郈乡师古曰郈音后曰字衍文

  世祖叔母名良(卷二十四二十九页一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母当作父即赵孝王也后汉书校 (第 29a 页)
  东平宪王仓(卷二十四二十九页六行)

   一清
按仓当作苍后汉书校

  元和三年(卷二十四二十九页六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三当作二后汉书章帝纪校

  一水西径须昌城南入浦(卷二十四二十九页九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浦当作泲

  泗水篇

  皆为非也(卷二十五一页十三行) (第 29b 页)
  笺曰御览引此注云皆为此也 一清
按道元以舜不
居泗上故以陶墟舜井之说为非矣

  预以木为曲状(卷二十五一页十九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状全祖望校改洑

  时则谓之原泉祠(卷二十五二页三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则孙潜校改人

  春秋襄公二十年季武子取卞(卷二十五二页四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左传是二十九年落九字 (第 30a 页)
  西南径鲁县北(卷二十五二页十一行)

   一清
按径当作过

  京相璠曰杜预并言(卷二十五二页十四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曰下全祖望校增服虔二字

  背洙泗墙(卷二十五二页十七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阎若璩云正义引从征记泗墙二字作面泗
章怀后汉书注亦云

  冢记(卷二十五三页三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当作冢墓记

  孔丛子曰(卷二十五三页八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何焯云子字衍文后人所妄加黄省曾本无
子字义门之言良是

  石以磬制(卷二十五五页三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以孔宏复曲阜志引此注文作似

  公山不狃帅费攻鲁(卷二十五五页四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费下落人字左传校补 (第 31a 页)
  汉书秘之(卷二十五五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汉时 一清
按全祖望校改世

  池台悉石也(卷二十五六页十四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池字衍文御览引此注云台之基岸悉石也
今校正

  吾闻也(卷二十五七页一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也当作之

  今城邹山之阳(卷二十五七页十六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今城下落在字孙潜校增

  绎邑之所依为名也(卷二十五七页十九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所依下落以字通鉴注校补

  永嘉中太尉郗鉴将乡曲逃此山(卷二十五八页三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通鉴注引此文永嘉上有晋字逃作保

  诗所谓保其凫峄者也(卷二十五八页七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其经文是有字

  漷水又西径至湖陆县入于泗(卷二十五八页二十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径字衍文

  齐田盻及宋人伐我东鄙(卷二十五九页五行)

   (第 32b 页)
一清
按盻当作肸

  平阳东北有漆乡漷今见有故城(卷二十五九页八行)

   (第 32b 页)
一清
按漷当作郭

  洸水从北西来流注之(卷二十五九页十行)

   (第 32b 页)
一清
按北西二字当倒互

  封将军陈错为橐侯(卷二十五九页十五行) …… (第 32b 页)
  笺曰史记汉书功臣表并作槁侯陈锴为将从击陈
豨有功旧本水经注亦作藁侯此注改作橐侯未知
何据岂郦君所见史汉别本有异乎 一清
按非也世
本史汉表俱作槁侯师古音公老翻而小司马则以
为山阳之属县也山阳之属县曰橐臣瓒音之曰拓
郦在颜 (第 33a 页)
前想六朝时汉表元作橐字至唐始误作藁
师古不能据地理志以正之朱氏乃云旧本水经注
作藁此注改作橐而且揶揄之曰岂郦君所见史汉

别本有异乎一似旧本更属他人之书而此注为郦
君所手定借曰异同要是后来传写翻刻之讹朱氏
宁亦知之否乎又史表是陈错故索隐曰汉表作锴
音揩三苍云九江人名铁曰锴今云史汉表并作锴
岂其然乎

  盖洸洙相入受通称矣(卷二十五九页十九行)

   一清
按相入下落互字

  菏水即沛水之所苞注以成湖泽也(卷二十五十页五行) (第 33b 页)
   一清
按沛当作泲

  地理志曰故湖陆县也(卷二十五十页十一行)

   (第 34a 页)
一清
按前汉为湖陵续志云湖陆故湖陵章帝更名
此引班书不得曰故湖陆

  昔桓温北入也(卷二十五十页十四行) (第 34a 页)
   一清
按桓温下落之字

  北枝水西出径蕃县北(卷二十五十页十七行)

   (第 34a 页)
一清
按此文误也当作北水枝出西径蕃县北 (第 34a 页)
  其水又溉于丘焉(卷二十五十一页五行)

  笺曰于丘当作公丘 一清
按丘即公丘也单举之以
见义耳

  县故城在滕西北(卷二十五十一页六行)

   (第 34b 页)
一清
按西北下落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九字名胜
志校补

  地理志曰其水西流注于沛(卷二十五十一页十四行) (第 34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鲁国蕃县下云南梁水西至湖 (第 34b 页)
陵入沛渠此世本之误沛当作泲下沛字俱当作泲

  故是水为吴王所掘非也(卷二十五十二页二行)

   一清
按故下落谓字

  止自泗川耳(卷二十五十二页三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自当作是

  以今忖古知一延之之不通情理矣(卷二十五十二页六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于文当作益知一字误

  左泗水之滨(卷二十五十二页十一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左当作在

  晋解扬围楚致命(卷二十五十二页十八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围楚二字当倒互言入楚围以致命楚围上
仍有脱字

  其有乱乎(卷二十五十三页五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有左传是在字

  又东径山阳郡(卷二十五十三页十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六字是注混作经 (第 35b 页)
  而立公子凭(卷二十五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
按凭左传作冯

  殷帝沃丁之时时伊尹卒(卷二十五十三页十九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时字重文宜衍

  径卬城县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页三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径上落又东二字卬城是郜城之误

  王莽更名之曰郜城矣(卷二十五十四页四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郜城字误当作告成汉书地理志校 (第 36a 页)
  又东径单父故城南(卷二十五十四页五行)

   一清
按单父下落县字

  王莽更名斯县为利善矣(卷二十五十四页九行)

   (第 36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山阳郡单父县莽曰利父师古
曰音善甫后人讹写作利善也

  水上承□水(卷二十五十四页十行 (第 36b 页)
)

  笺曰一作潍水下同 一清
按潍□古字通用详潍水
(第 36b 页)
  又径丰西潭(卷二十五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
按潭当作泽

  清水即泗水之别名也(卷二十五十五页七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泗水当作泡水

  县治故县南垞上(卷二十五十五页二十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故县之县黄省曾本作城

  故亭今有高庙(卷二十五十六页一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高下落祖字 (第 37a 页)
  庙阙崩褫(卷二十五十六页二行)

   一清
按褫字误刻当作禠

  山抗泗水上而尽石(卷二十五十六页八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抗寰宇记引此文作枕而当作西西上二字
当倒互

  其所持天基二石(卷二十五十六页十四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天基当作天竺

  今彭城南有项羽掠马台(卷二十五十七页五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掠当作凉

  推考书墓事近于此也(卷二十五十七页六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墓事二字当倒互

  即陆赋所云(卷二十五十八页一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此是陆机行思赋全祖望校补三字

  晋太原九年(卷二十五十八页二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晋武帝建元太元原字误也

  以利运漕者(卷二十五十八页四行) (第 38a 页)
  笺曰晋书以利漕运 一清
按者字衍文

  沂水流纳注焉(卷二十五十八页七行)

   (第 38b 页)
一清
按纳字衍文

  王莽之闰俭(卷二十五十八页十行)

   (第 38b 页)
一清
按闰俭下落矣字孙潜校增

  秦嘉东阳郡(卷二十五十八页十行)

   (第 38b 页)
一清
按郡下落人字汉书高帝纪注校增详本卷

  其上城中有司马石苞(卷二十五十八页十三行) (第 38b 页)
   一清
按司马上落大字

  因相询问(卷二十五十八页十八行)

  笺曰风俗通云因相借问 (第 39a 页)
一清
按黄省曾本作寻问

  王莽之乐亭也(卷二十五十九页二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乐亭上落和字汉书地理志校增

  以即名之也(卷二十五十九页二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以即二字当倒互

  泗水东南至下相县故城东(卷二十五十九页六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至黄省曾本作径

  更增修郭(卷二十五十九页十五行)

   (第 39b 页)
一清
按郭当作廓

  泗水又东南径淮阳城城北临泗水(卷二十五十九页十九行)

  笺曰一本无城字 (第 39b 页)
一清
按非也下城北二字当倒互
于文是泗水又东南径淮阳城北(句)城临泗水

  沂水篇

  东南左合桑预 (第 39b 页)
(卷二十五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
按东南下落流字

  出鲁山(卷二十五十页十五行)

   (第 40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东南流注沂水水又东径盖县故城南(卷二十五二十页十六行)

   (第 40a 页)
一清
按上水字当作沂

  与沂水合(卷二十五二十一页二行)

   (第 40a 页)
一清
按沂水上胡渭校增小字

  孟康曰县故邺邑今邺亭是也(卷二十五二十一页三行) (第 40a 页)
   一清
按两邺字汉志注俱作郓今校改

  封城阳共王弟吉为东苑侯(卷二十五二十一页四行)

  笺曰孙按史汉 (第 40b 页)
年表俱作东莞侯索隐曰属琅琊一
清按史汉表皆作子注云弟误也下卢侯稀亦误以
子为弟

  水出时密山莒地莒人归共仲于鲁及密而死是也(卷二
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按山下落春秋时三字莒地下落左氏传三字 (第 40b 页)
方舆纪要引此文校增

  密水东南流径东安城南(卷二十五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按密水上落时字下同

  又南东庐川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二页七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南东二字当倒互庐川当作卢川

  右合蒙阴二水水出蒙阴山(卷二十五二十二页十二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二字衍文水出蒙阴山当作蒙山之阴

  有洛水注之(卷二十五二十三页四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南武阳县冠石山治水
所出洛当作治下同

  有蒙祠(卷二十五二十三页七行)

   (第 41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校衍蒙字

  洙水篇

  汉景帝中元五年封后兄信为侯国(卷二十五二十五页十一行) (第 41b 页)
   一清
按元字衍文后兄下落王字

  于汴城西西南泗水乱流(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一行) (第 41b 页)
   一清
按西南全祖望校改而与

  洙水西北流径孔里此(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三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此当作北

  门又结石为水门(卷二十五二十六页五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又黄省曾本作右

  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者(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八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者下落也字

  洸水出东平(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十三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泰山郡有东平阳县落阳字

  水首受洙(卷二十五二十六页十八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洙下落水字

  洸水又东南流注于洙水又南至高平南入泗(卷二十五二十
七页三行四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洙下当重一洙字高平下落县字

  沭水篇

  左右岘水(卷二十六一页十二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右当作合通鉴注校

  水出东诸县西箕山(卷二十六一页十六行)

   (第 43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无东诸县而诸县别有东诸城
见潍水篇县当作城

  如殖有罪(卷二十六二页二行)

   (第 43a 页)
一清
按如殖下落死字孙潜校补

  城为之坠(卷二十六二页七行)

   (第 43a 页)
一清
按坠当作隳许规切本作隓说文解字败城阜 (第 43a 页)
曰隓徐锴曰俗作隳非是今相承通俗用之

  璧带饰以金银(卷二十六二页十三行)

   一清
按璧当作壁

  水发三注山(卷二十六二页十八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注当作柱方舆纪要校

  西南流径辟城城南(卷二十六二页十九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城字重文宜衍

  郎祝鲁之音(卷二十六三页十三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郎当作即

  王莽更之祝其亭也(卷二十六三页十四行)

   (第 44a 页)
一清
按更之下落曰字

  汉景帝八年封石绾为侯国(卷二十六三页十六行)

   (第 44a 页)
一清
按史汉表传皆是卫绾石字误也又八年亦是
六年之误见本篇

  沭水又南径陵山西(卷二十六三页十七行) (第 44a 页)
   一清
按陵山上落建字方舆纪要云建陵山在海州 (第 44a 页)
沭阳县西北百里与山东郯城县接境山南北长而
东西狭上多陵汉因以名县

  魏正元中齐王之镇徐州也(卷二十六三页十八行)

   一清
按正元曹魏高贵乡公纪年此是拓跋魏孝明
帝正光年中事也齐王即萧宝夤魏书萧宝夤传云
神龟中出为都督徐南兖 …… (第 44b 页)
  自流三十里(卷二十六三页十九行)


   一清
按自下落戍字

  柤水而南(卷二十六五页七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而当作西

  巨洋水篇

  王韶之以为巨□(卷二十六五页十二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当作蔑通鉴注校

  山导丹水有二源(卷二十六五页十八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山导二字衍文全祖望校 (第 45a 页)
  西丹自穴山(卷二十六五页十九行)

   一清
按西丹下落水字穴山是凡山之误

  出方山(卷二十六五页二十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丹水又东北径望台东(卷二十六六页五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当作望海台方舆纪要云望海台在寿光县
东北四十里相传秦始皇所筑下云巨洋水又东北
径望海台西东北流伏琛 (第 45b 页)
晏谟并以为平望亭是也


  有一祀目之为冶泉祀(卷二十六六页九行)

   一清
按二祀字俱当作祠

  持节东州(卷二十六六页十三行)

   (第 46a 页)
一清
按持节当作侍节齐乘校隋书麦铁杖传云陪
麾问罪亦其义也

  巨洋又东北径委粟山东(卷二十六七页二行) (第 46a 页)
   一清
按巨洋下落水字

  东南径逢山下祠西(卷二十六七页四行) (第 46a 页)
   一清
按下字衍文汉书地理志校

  洋水又南东历逢山下(卷二十六七页五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南东二字当倒互

  麓三成(卷二十六七页五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麓上落山字齐乘校补

  闻数十里(卷二十六七页八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闻上落声字方舆纪要校增

  地理志石膏山洋水是出也(卷二十六七页十二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临朐县石膏山洋水所出此落
所字是出二字当倒互

  巨洋又东北得邳泉口(卷二十六七页十三 (第 47a 页)
行)

   一清
按巨洋俱当作洋水落水字后并同盖即齐乘
之所谓北洋矣

  左思齐都赋曰𡸷岭其左是也(卷二十六七页十 (第 47a 页)
九行)

   一清
按𡸷岭下落镇字下引齐都赋牛岭镇其南

  王莽更之愈县也(卷二十六八页四行) (第 47a 页)
   一清
按愈汉书地理志作俞更之下落曰字

  台西有方地(卷二十六八页五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地名胜志作池

  浑侧有一坟(卷二十六八页八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浑当作墓

  汉武帝元朔三年(卷二十六八页十四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三表作二

  又西北流而注于巨淀矣(卷二十六八页十五行) (第 47b 页)
  笺曰谢云当作注于巨洋 一清
按汉志云石膏山洋
水所出东北至广饶入钜定谢说非是

  巨洋水自湖东北流(卷二十六八页十七行)

  (第 48a 页)
  一清
按淄水注云巨淀县东南则巨淀湖注落二字

  水出剧县南有崩山(卷二十六九页一行)

   (第 48a 页)
一清
按有当作角名胜志校改

  俗人以其山角(卷二十六九页二行)

   (第 48a 页)
一清
按山角下落若崩二字名胜志校补 (第 48a 页)
  今曰狼水(卷二十六九页十三行)

   一清
按当作白狼水落白字

  今河南有寻也(卷二十六十页一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也当作地

  皇甫谧曰卫也(卷二十六十页三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也当作地

  夏相徙南丘(卷二十六十页四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南丘当作帝丘 (第 48b 页)
  收斟灌寻二国之馀烬(卷二十六十页十一行)

   一清
按斟灌下落斟字

  以上推传(卷二十六十页十五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上当作土

  巨洋水东北径望海台西(卷二十六十一页一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水下落又字孙潜校增

  淄水篇

  少为府小吏(卷二十六十一页二十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小吏当作小史下同

  岑山上有神象(卷二十六十二页一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岑山二字当倒互

  东北流山尔雅出前左之文(卷二十六十三页十五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山全祖望校改由

  又去莱差近(卷二十六十三页十八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又上落缘陵二字

  其犹晋氏深翼居绛(卷二十六十四页九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居全祖望校改名

  虏其民宝居因郭以名之(卷二十六十四页十一行)

  笺曰当作虏其民实居郭因以 (第 50a 页)
名之 一清
按春秋经
庄公六年齐人来归卫俘孔氏正义曰释例曰齐人
来归卫宝公羊谷梁经传及左氏传皆同唯左氏经
独言卫 (第 50a 页)
俘三家经传有六其五皆言宝说文保从人
□省古宝保二字通用或转写作俘此即虏其民宝
之说事见孟子及战国策盖湣王虏燕之民宝以居

临淄之外郭齐民故称之虏城民即旄倪宝即重器
朱氏改宝为实非也

  汉高六年(卷二十六十四页十二行)

   一清
按汉高下落帝字

  世谓之治岭山(卷二十六十五页三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治当作冶

  宜城修筑(卷二十六十五页十二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城当作试孙潜校改 (第 50b 页)
  其不可固城者在此(卷二十六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
按不孙潜校改水

  水出南山顶洞开望若门(卷二十六十六页八行)

   (第 51a 页)
一清
按南山下名胜志重一山字若门下吴琯本有
焉字今校补

  状同洪井(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一行)

   (第 51a 页)
一清
按井当作河

  水北则长庑遍驾(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五行) (第 51a 页)
  笺曰旧本作偏驾 一清
按遍字较长

  阳水又东东径阳城东南(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七行)

  笺曰下东字疑衍 (第 51b 页)
一清
按非也当移在阳城之上

  即谓城之东阳城(卷二十六十六页十九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上城字衍文

  竭穷斯牲(卷二十六十七页七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竭孙潜校改谒

  伏琛所未详也(卷二十六十八页三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未黄省曾本作不

  侍其衡(卷二十六十八页四行)

  笺曰三字未详 (第 52a 页)
一清
按卮林云玉海姓氏急就篇曰
侍其氏汉广野君裔孙赐氏食其后有为武帝侍中
者合官与氏而称焉汉有侍其元矩魏有 (第 52a 页)
侍其衡附
曰广野君在高祖初至武帝时七十年安得遽至裔
孙而又曰后为侍中者何年寡而世多也伏滔青土
人物论称后汉有侍其元矩与孙宾硕刘公山并叙

正当魏武时又为齐人则元矩非即衡字耶

  女水东北流径东平安县故城南(卷二十六十八页十二行)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甾川国东安平县下云菟头山
女水所出东北至临淄入钜定阚骃曰博陵有安平故
此加东平安二字当倒 (第 52b 页)


  然后更流注北杨水(卷二十六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
按杨当作阳

  博陵有平(卷二十六十八页十八行) (第 52b 页)
   一清
按有下落安字汉志校补

  又径安平城东(卷二十六十八页二十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安平上落东字

  东北入淀(卷二十六十八页二十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淀上落巨字

  葂头山(卷二十六十九页一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葂当作菟汉志校

  时水出齐城西南北二十五里(卷二十六十九页三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南字衍文通鉴注校

  即如水也(卷二十六十九页三行)

  笺曰孙云如水当作耏水 (第 53b 页)
一清
按如水本汉志别作
耏水瓠子水注云时即耏水也音而即地理志之如水
矣彼入泲而此入淄径流虽异而名称是同正不 (第 53b 页)

改如作耏也

  故谓之愚公故山水有石梁(卷二十六十九页九行)

   一清
按下故字衍文 (第 53b 页)
  亦谓为石梁水(卷二十六十九页十行)

   一清
按亦谓下落之字

  本渠也(卷二十六十九页十五行)

   (第 54a 页)
一清
按左传昭公十一年楚申无宇曰齐渠丘实杀
无知杜预注曰渠丘今西安也齐大夫雍廪邑落丘


  世谓寒泉 (第 54a 页)
(卷二十六十九页二十行)

   一清
按世谓下落之字 (第 54a 页)
  张逸问赞云(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一行)

   一清
按问下落书字何焯校增

  然棘下又是齐城内地名(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五行)

   (第 54b 页)
一清
按齐当作鲁何焯校改

  虽异名于见(卷二十六二十一页八行)

   (第 54b 页)
一清
按于当作两

  台西有石杜碑(卷二十六二十一页二十行)

  笺曰一作石柱碑 (第 54b 页)
一清
按非也𨽻释载此文作石社 (第 54b 页)


  葵丘不在齐也(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五行)

   一清
按葵丘上落明字名胜志校增

  以瓜时而往还之期(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七行)

   (第 55a 页)
一清
按而当作为

  故今无宠之姝(卷二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第 55a 页)
一清
按妹当作妹左传校

  因无知之绌(卷二十六二十二页九行) (第 55a 页)
  笺曰绌当作出 一清
按左传云僖公之母弟曰夷仲
年生公孙无知有宠于僖公衣服礼秩如适襄公绌
之绌字本经传不可妄改也

  时 (第 55b 页)
水西左迤为潭(卷二十六二十二页十五行)

   一清
按下云又西北流注于时此不得云时水也当
是余水之误

  渑水又西径乐安南博昌县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二 (第 55b 页)
页十九行)

   一清
按上南字衍文 (第 55b 页)
  在齐西北四十里(卷二十六二十三页二行)

   一清
按在齐下落城字

  又东北至皮丘沈(卷二十六二十三页十八行)

   (第 56a 页)
一清
按沈当作坈如马常坈之坈下同

  汶水篇

  赵烈侯(卷二十六二十四页五行)

   (第 56a 页)
一清
按何焯云据竹书纪年赵烈侯在未命侯以前
当依今本作子 (第 56a 页)
  史记所谓齐威王越赵侵伐我长城者(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六行)

   一清
按史记田齐世家云威王九年赵人归我长城
六国表云威王十一年赵取我长城又赵成侯七年
侵齐至长城越黄省曾本 (第 56b 页)
作曰音近致讹伐我二字
当倒互

  汶水自县东北径峿城北(卷二十六二十四页九行)

   一清
按沈炳巽云郚诸本误作峿春秋庄公元年齐
迁纪郚杜预曰郚在朱虚县东南说文郚东海县故 (第 56b 页)
纪侯之邑汉书地理志东海郡有郚乡县续志无之
盖东京废省而刘昭补注朱虚下引左传杜注皆作
郚无从山作峿者是盖因上峿山而讹以为县名也

  朱虚县东四十里有峿亭城(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行)

   一清
按亭城二字当倒互峿当从阝作郚

  亭在丘城东北十里非城也(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七行)

   (第 57a 页)
一清
按丘城上落渠字下城字衍

  又东北入于县(卷二十六二十四页十九行) (第 57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朱虚县下云泰山汶水
所出东至安丘入维县字误

  潍水篇

  潍水出琅琊箕县(卷 (第 57b 页)
二十六二十五页五行)

   一清
按元和志潍水在密州莒县东北八十里潍水
所出注云潍水导源潍山箕县下落潍山二字

  城即秦王之所筑也( (第 57b 页)
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八行)

   一清
按王当作皇下同 (第 57b 页)
  谓琅琊台(卷二十六二十五页九行)

   一清
按谓下落之字

  乃徙黔首二万户于琅琊山下(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一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二当作三史记校

  高五里(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二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高当作广

  渊主灵焉(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主天中记引此文作至 (第 58a 页)
  东南流析泉县东(卷二十六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
按流下落径字

  晏谟并明潍水为扶淇之水(卷二十六二十六页十三行)

  (第 58b 页)
一清
按晏谟下落伏琛二字

  王莽之合丘也(卷二十六二十六页十七行)

  (第 58b 页)
一清
按合当作令汉书地理志校

  亦曰障日山(卷二十六二十八页九行)

   (第 58b 页)
一清
按障日山下落山势高峻隔绝阳曦即此山也 (第 58b 页)
十二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东北径高密故城南(卷二十六二十八页十五行)

   一清
按高密下落县字

  宣帝平始元年(卷二十六二十八页二十行)

   (第 59a 页)
一清
按平始当作本始

  水西有雁阜(卷二卞六二十九页四行)

   (第 59a 页)
一清
按寰宇记引高士传曰郑元葬于剧东后以墓
坏归葬砺阜在高密县西北五十里雁字误也 (第 59a 页)
  地理志曰有三石山祠(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三行)

   一清
按三石山当作三户山今本汉志亦误作石字
方舆纪要山东平度州三固山一名三户山汉书郊
祀志宣帝信方士言祠太 (第 59b 页)
室山于即墨三户山于下
密即此山也

  余按应劭(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四行)

   一清
按应劭下落曰字

  又东九径都昌县东(卷二十六二十九页十六行) (第 59b 页)
   一清
按径当作过

  胶水篇

  又径扶县故城西(卷二十六三十页十行)

  (第 0003a 页)
一清
按扶汉书地理志作邞

  春秋僖公九年(卷二十六三十页十三行)

  (第 0003a 页)
一清
按经传是二十九年落二十字

  王莽之柣国也(卷二十六三十页十七行)

  笺曰宋本作秩国 (第 0003a 页)
一清
按非也汉书地理志琅邪郡 (第 0003a 页)
柜县莽曰祓同祓师古曰音废

  又东北径晏伏所谓黔陬城西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卷二
十六三十页十九行)


   一清
按四十里有胶水者也八字重文宜衍

  今胶水北径晏伏所谓西黔陬城东高密郡侧有黔陬
(卷二十六三十一 (第 0003b 页)
页二行)

   一清
按今字当移在高密郡侧之上

  县王莽更名之曰原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六行) (第 0003b 页)
   一清
按县下落故字曰字衍文

  故莱夷邑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六行) (第 0003c 页)
一清
按莱夷下落维字汉志校补

  胶水又北径胶阳东(卷二十六三十一页九行) (第 0003c 页)
一清
按胶阳下落县字

  又东北径左会一水(卷二十六三十一页十一行)

   (第 0003c 页)
一清
按径当作流

  县故王莽更之东莱亭也(卷二十六三十一页二十行) (第 0003c 页)
   一清
按更下落名字

  所谓之溟海者也(卷二十六三十二页五行)

   (第 0003d 页)
一清
按之字衍文





  水经注笺刋误卷九 (第 0003d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

  仁和 赵一清


  沔水篇

  沔水(卷二十七一页六行)

   (第 1a 页)
一清
按丏音勉丐音盖沔水之沔从丏不从丐今文
多误不可不辨也

  出河池县(卷二十七一页八行) (第 1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

  沔水又东南(至)曰沮口(卷二十七一页十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十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北合沮口(卷二十七一页十三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胡渭校衍汉水二字

  故如淳曰北方人谓汉水为沔水(卷二十七一页十五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北汉志注作此今校改

  沔水又东(至)浕水入焉(卷二十七一页十八行) (第 1b 页)
   一清
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往汉中断绝阁道(卷二十七二页二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蜀志刘焉传作住汉中从亻不从彳阁道作
谷道疑是史误

  沔水又东径武侯垒南(卷二十七二页十行) (第 2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径沔阳故城南(卷二十七二页十三行)

  笺曰原本此十字是注文谢云据 (第 2a 页)
宋本作经文 一清

按沔水篇多混注作经原本十字是注此蛛丝马迹
之犹可追寻者也谢耳伯又改易之误矣沔阳下落
县字

  即汉 (第 2a 页)
王位于此(卷二十七二页十五行)

   一清
按蜀志先主传云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落中


  莫知墓营所在(卷二十七三页一行)

   (第 2b 页)
一清
按营当作茔 (第 2b 页)
  沔水又东径西乐城北(卷二十七三行十二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在山上(卷二十七三页十三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方舆记要引此文作城在沔阳东山上今校


  梁州刺史杨亮以即险之固(卷二十七三页十五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以字衍文

  后刺史姜守潘猛亦相仍此城(卷二十七三页十六行) (第 3a 页)
   一清
按相仍下落守字

  容裘溪注之(卷二十七三页十六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溪下落水字

  汉水又左得度口水(卷二十七三页二十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二曰浊检(卷二十七四页一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二当作一

  汉水又东黄沙水左注之(卷二十七四页九行) (第 3b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褒水(卷二十七四页十六行)

   (第 4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泉悬注(卷二十七五页十行)

   (第 4a 页)
一清
按泉上落有字

  逮灵帝建和二年汉太中大夫同郡王升(卷二十七五页十五行)

   (第 4a 页)
一清
按灵帝当作桓帝汉太中大夫据碑是汉中太
(第 4a 页)
  所谓北出褒(卷二十七六页三行)

   一清
按褒下落斜字

  汉水又东径汉庙堆下(卷二十七六页九行)

   (第 4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故以南为称(卷二十七六页十七行)

   (第 4b 页)
一清
按南下落郑字

  故水得其名(卷二十七七页六行) (第 4b 页)
一清
按名下落矣字名胜志校增 (第 4b 页)
  汉水又东得长柳渡(卷二十七七页十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归之宋府(卷二十七七页十六行)

   (第 5a 页)
一清
按宋下落公字何焯校增

  汉水又左会文水(卷二十七七页二十行)

   (第 5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黑水注之(卷二十七八页五行) (第 5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5a 页)
  左谷水出西面(卷二十七八页十三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西南 一清
按面字不误盖左谷水
与涔水异源而同流也

  左谷水出汉北(卷二十七八页十四行)

  笺曰宋本作右 …… (第 5b 页)
  笺曰六朝婿字皆书作聓此智水智乡即聓水聓乡

也后世传写误作智字 一清
按婿汉碑作婿与智字
形尤近古𨽻已然何待六朝

  婿之行未还(卷二十七八页二十行)

   (第 6a 页)
一清
按寰宇记𨽻释引此文俱无之字是也晏公类
要作知字知即婿之缺文后人更加婿字于知字之
上作婿知行未还今本 (第 6a 页)
之字又从知字音同转讹金
石文字记婿字一传为□再传为□三传为聓四传
为婿皆胥之变也诗有女同车释文婿音细字林作

□战国策韩且坐而胥亡乎胥臣之反而行并作咠
书大传不爱人者及其胥馀作咠晋书五行志沦咠
作北音义咠息鱼反张骏传有黄龙见于揖次之嘉
泉吕光载记迎大豫于揖次音义揖子鱼反次音恣
汉书地理志武威郡有婿次县此皆胥字之误汉仙
人唐公房碑婿字作婿晋王右军帖有女婿字

  其俗以为(卷二十七九页二行)

  笺曰以为下脱一婿字 一清
按非也寰宇记引此文 (第 6b 页)
是信然二字今校补𨽻释载此文作其俗以为神盖
盘洲以意增尔

  百姓为之立庙于其处也(卷二十七九页三行)

   一清
按何焯校衍也字

  上有匈奴城(卷二十七九页五行)

  笺曰旧本作上有匈如城吴改作匈奴城未有所因 (第 7a 页)
㙔疑当作上有丘如城 一清
按匈奴城即胡城也魏
书地形志梁州汉中郡汉阴下云有胡城元丰九域 (第 7a 页)
志兴元府汉中郡下云有古胡城蜀记云汉张骞使
匈奴与胡妻及堂邑父俱还至汉中筑城居之即此
城也事见汉书张骞传行水金鉴匈奴城在今城固
县西然则吴琯改本不误可以释中尉之疑矣

  汉水又东至灙城南与洛谷水合(卷二十七九页十九行)

   一清
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西南注汉水(卷二十七十页二行)

   (第 7b 页)
一清
按汉水下通鉴注引此文有所谓洛口也五字 (第 7b 页)
今校补名胜志曰傥谷亦名骆谷南口曰傥北口曰
骆骆洛音同通用

  汉水又东径小城固南(卷二十七十页三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城固之城当作成前后并


  汉水又东径石门滩(卷二十七十页十一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东出寒泉涌山顶(卷二十七十页十三行) (第 8a 页)
   一清
按寒泉下落岭泉二字下蘧蒢溪口注云阳都
坂西连寒泉岭是也方舆纪要云寒泉水出洋县东
北寒山

  汉水又 (第 8b 页)
东径妫虚为滩(卷二十七十页十七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为字衍文

  或作妫墟故舜所居也后或姓姚或姓妫(卷二十七十页十九行)

   (第 8b 页)
一清
按妫墟当作姚墟刘昭郡国志补注曰帝王世
纪云姚墟在西北困学纪闻曰左传正义曰世本舜 (第 8b 页)
姓姚氏虞思犹姓姚也至胡公周乃赐姓为妫是即
姓姚姓妫之分此文姚墟字故与上妫墟别也舜所
居也四字重文宜衍

  事妄未知所从(卷二十七十页二十行)

   一清
按事当作是

  汉水又东径□经滩(卷二十七十一页二行)

  笺曰经旧本作 (第 9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径小大黄金南(卷二十七十一页四行) (第 9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宋遣秦州刺史萧思话(卷二十七十一页十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萧思话下落西讨二字全祖望校增

  话令阴平太守萧祖(卷二十七十一页十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萧祖字误当作萧垣宋书萧思话傅校

  汉水又东合蘧蒢汉口(卷二十七十一页十一行)

  笺曰克家云 (第 9b 页)
当作溪口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好乘危缀饮(卷二十七十一页十三行) (第 9b 页)
   一清
按缀当作啜

  汉水又东右会洋水(卷二十七十二页一行)

   (第 10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故目其地为洋川用表夫人诞载之休祥也(卷二十七十二
页七行)


   (第 10a 页)
一清
按又故二字当倒互洋川御览引此文作祥川
诞载二字当倒互

  汉水又东历敖头(卷二十七十二页十一行) (第 10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直水(卷二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又南蓰阁下(卷二十七十二页十六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又南下落径字

  汉水又东径直城南(卷二十七十二页十九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径千渡而至虾蟆岭(卷二十七十二页二十行) (第 10b 页)
   一清
按岭黄省曾本作□盖頧字之误音都回切地
之高阜隆起形似虾蟆故以名之亦谓之虾蟆培赵
次公东坡诗注云昔先生 (第 11a 页)
与子由自眉州乡里舟行
趋京师过峡州虾蟆培从舟中望之颐颔口吻甚类
虾蟆即此石也

  汉水又东径晋昌郡之宁都县南(卷二十七十三页二行)

   一清
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治王谷(卷二十七十三页三行) (第 11a 页)
   一清
按治上落县字

  汉水又东径鱼脯溪口(卷二十七十三页五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溪黄省曾本作谷

  汉水又东径鳖池而鲸滩(卷二十七十三页八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而当作为

  汉水又东右得大势(卷二十七十三页十二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右对月谷口(卷二十七十三页十六行) (第 11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径西城县故城南(卷二十七十三页十九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为鳣湍(卷二十七十四页六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东合旬水(卷二十七十四页九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今人不能上(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四行) (第 12a 页)
   一清
按今字衍文

  不知所道(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道当作述

  山下石坛(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五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山下下落有字

  旬水东南注汉之旬口(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六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汉下落谓字

  汉水又东径木兰南(卷二十七十四页十七行) (第 12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木兰下落寨字吴琯本校


  石岸有城(卷二十七十四页十八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石当作右

  汉水又东左得育汉(卷二十七十五页一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育溪 (第 13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与晋旬阳二县分界于是谷(卷二十七十五页二行)

   (第 13a 页)
一清
按宋书州郡志魏兴太守领兴晋令旬阳令兴 …… (第 13a 页)
  笺曰注一作径一清按非也黄省曾本无注字盖缺
文谷字乃合字之误

  于地理属弘农(卷二十七十五页八行)

   一清
按地理下落志字郡国志南阳郡析故属弘农
有丰乡城是也 (第 13b 页)
  甲水又东南径魏兴郡之兴阳南(卷二十七十五页十行)

  笺曰晋志魏兴郡有洵阳无兴阳 一清
按当是兴晋
之讹兴晋下落县字

  汉水又东径魏兴郡之锡县故城北(卷二十七十五页十四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入谷有长谷故城(卷二十七十五页二十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长谷黄省曾本作长利

  汉水又东历姚方(卷二十七十六页一行) (第 14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故地留姚称也(卷二十七十六页二行)

   (第 14b 页)
一清
按是卷之尾当接二十九卷一页七行又东过
堵阳县至八页三行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上魏兴
郡锡县与上粉县界相连 …… (第 14b 页)
  又东过堵阳县堵水出焉自上粉县北流注之(卷二十九一页
七行)



   一清
按此卷经注当移接二十七卷十六页二行故
地留姚称也之次焉字衍文

  言二滩阻碍(卷二十九二页五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阻碍下落也字寰宇记校增

  又东过郧阳县南(卷二十九二页六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史志无郧阳县晋立郧乡县寰宇记云郧乡
故锡所改注文可见阳字误也

  与真不别(卷二十九二页八行) (第 15b 页)
   一清
按不别下落山北有崖旁视之有一穴甚明号
为星牖十六字寰宇记校补

  汉水又东径郧乡县故城南(卷二十九 (第 16a 页)
二页九行)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郧有关(卷二十九二页十一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曰有郧关郧有二字当倒互

  汉水又东径琵琶谷口(卷二十九二页十三行)

   (第 16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第 16a 页)
  庾仲雍汉记(卷二十九二页十七行)

   一清
按隋书经籍志汉水记五卷庾仲雍撰落水字

  东西流为沧浪之水(卷二十九二页十八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西当作南胡渭校

  地连纪郢(卷二十九三页三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郢当作鄀胡渭校

  汉水又东为很子潭(卷二十九三页五行) (第 16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16b 页)
  汉水又东南径武当县故城北(卷二十九三页八行)

   一清
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世祖封邓晨子堂为侯国(卷二十九三页九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堂后汉书本传作棠

  汉水又东平阳川水注之(卷二十九三页十一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径县城东(卷二十九三页十五行)

   (第 17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径下落武当县下落故字 (第 17a 页)
  沔水又东径龙巢山下(卷二十九四页二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又东南径涉都县东北(卷二十九四页五行)

  笺曰宋本作涉都城 (第 17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王莽更名南庾者也(卷二十九四页十二行)

   (第 17b 页)
一清
按庾汉书地理志作庚

  又南径谷城东(卷二十九四页十三行) (第 17b 页)
一清
按径当作过 (第 17b 页)
  学教立碑(卷二十九四页十八行十九行)

   一清
按学教二字当倒互

  沔水又东南得洛溪口(卷二十九五页一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北抗洛溪(卷二十九五页二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抗当作枕

  又南过筑阳东(卷二十九五页四行) (第 18a 页)
一清
按筑阳下落县字 (第 18a 页)
  又东径学城南(卷二十九五页十二行)

   一清
按六字是注混作经

  冠军张仲踰(卷二十九五页十八行)

   (第 18b 页)
一清
按踰𨽻释载此文作瑜

  沔水又南径筑阳县东(卷二十九六页二行)

   (第 18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世祖封吴财为侯国(卷二十九六页九行)

   (第 18b 页)
一清
按后汉书吴汉传作盱章怀注云盱音火俱反 (第 18b 页)
财字误也

  沔水又东为漆滩(卷二十九六页十二行)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即郡国志所谓武当县之和聚(卷二十九六页十八行)

   (第 19a 页)
一清
按续志是和城聚落城字

  有大石激(卷二十九六页十九行)

  笺曰激当作礉其字从石一清按激字不误 (第 19a 页)
说文激
碍衰疾波也一曰半遮也汉书沟洫志云为石堤激

使东注激者聚石于堤旁冲要之处所以激去其波
也济水注云立激岸侧以捍鸿波是也若从石作礉
音覈又音敲非其义矣

  女嫁为阴县很子(卷二十九七页三行)

   一清
按为当作于

  沔水又东径乐山北(卷二十九七页十三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径隆中(卷二十九七页十六行) (第 19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合檀溪水(卷二十八一页十三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情邈灌疏(卷二十八一页十七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疏黄省曾本作蔬二字通用

  楚之北津戍矣(卷二十八二页九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矣黄省曾本作也

  其土古鄢都卢罗之地(卷二十八二页十行) (第 20a 页)
   一清
按都当作鄀

  号此为北部(卷二十八二页十一行)

   (第 20b 页)
一清
按北部下孙潜校增焉字

  邑居隐赈(卷二十八二页十二行)

  笺曰隐赈当作殷赈薛综西京赋注云殷赈 (第 20b 页)
谓富饶
一清
按上林赋湛湛隐隐注云隐隐盛貌汉书礼
乐志郊祀歌休嘉砰隐溢四方师古曰砰隐盛意古
字多假借不必例彼规此 (第 20b 页)
  沔水又径平鲁城南(卷二十八三页七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对樊仲山甫所封也(卷二十八三页八行) (第 21a 页)
一清
按樊下落城字顾炎武校增

  沔水中有鱼梁洲(卷二十八三页二十行)

   (第 21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径桃林亭东(卷二十八四页八行) (第 21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21a 页)
  杜元凯碑处(卷二十八四页十三行)

   一清
按杜元凯下落沈字

  沔水又东南径蔡洲(卷二十八四页十四行)

   (第 21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洲大岸西有洄湖(卷二十八四页十七行)

   (第 21b 页)
一清
按大当作东

  又作石伏逗(卷二十八五页六行) (第 21b 页)
一清
按伏当作洑 (第 21b 页)
  广十二步(卷二十八五页七行)

   一清
按十二当倒互作二十

  沔水又东南邑城北(卷二十八五页十七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宋本作东南径一清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合洞口(卷二十八五页二十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西流径今山北(卷二十八六页六行) (第 22a 页)
一清
按今山字误当作金山 (第 22a 页)
  苏伯河望气处也(卷二十八六页九行)

   一清
按河当作阿后汉书光武帝纪校改

  沔水东南径黎丘故城西(卷二十八七页十一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朱祐自观城瀹丰于黎丘是也(卷二十八七页十四行)

  笺曰后汉书作围丰于黎丘 (第 22b 页)
一清
按郡国志邔侯国
有犁丘城刘昭补注朱祐禽秦丰苏岭山当作擒

  东流至即县北界(卷二十八七页十六行) (第 22b 页)
   一清
按即当作邔汉书地理志南郡邔县孟康曰邔
音忌

  谓疏口也(卷二十八七页十七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谓下落之字

  好在碛中(卷二十八七页十八行)

   (第 23a 页)
一清
按刘昭郡国志补注引荆州记作碛上

  又南过邔县东北(卷二十八八页三行)

  笺曰邔一作印 (第 23a 页)
一清
按此是今本郡国志误文当以 (第 23a 页)
史记年表汉书地理志作邔字为正

  汉高帝十二年(卷二十八八页五行)

   一清
按二史表作一

  此中猪屎臭(卷二十八八页十二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此中下落作字孙潜校增

  沔水又南得木里水会(卷二十八八页十六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夷水出自房陵东流注之(卷二十八八页二十行) (第 23b 页)
   一清
按房陵下落县字杨慎本校增

  即汴水也(卷二十八九页六行)

  笺曰谢云汴一作茫疑作沵 (第 24a 页)
一清
按非也通鉴注作
沶音怡方舆纪要云沶水在宜城县西晋怀帝永嘉
四年刘聪逼洛阳荆州刺史王澄自将欲援京师至 (第 24a 页)
怡口众散而还即此

  上通梁州没阳县之默城山(卷二十八九页六行)

   一清
按没阳当作沔阳 (第 24a 页)
  其水东径新城县之沵乡县分房陵丘(卷二十八九页七行八行) 一清
按魏文帝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以
孟达为太守见三国志刘封传新城县当作新城郡
晋书地理志新城郡统沶 (第 24b 页)
乡县宋书州郡志作祈乡
令何志魏立晋太康地理志作沶音祁丘字误当作


  径蛮城城南在宜城南三十里(卷二十八九页十二行)

   一清
按上城南二字当倒互 (第 24b 页)
  引西山谷水即是水者也(卷二十八九页十四行)

   一清
按当作长谷水落长字荆州记校增长谷即左
传之荒谷也者字衍文

  颉郡人也(卷二十八十页三行)

   (第 25a 页)
笺曰宋本作郡人也 一清
按郡字似误刻不然与本
文何异乎𨽻释载此文作鄀人

  见一冢东向(卷二十八十页四行)

   (第 25a 页)
一清
按冢当作家𨽻释校改 (第 25a 页)
  孤坟向□(卷二十八十页六行)

  笺曰向宋本作尚 一清
按□𨽻释作整

  汉末多士其中(卷二十八十页十三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多士当作名士下落居字何焯校

  以闻侍中庞季(卷二十八十页二十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闻当作问

  沔水又径鄀县故城南(卷二十八十一页二行) (第 25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第 25b 页)
  即楚昭王为吴所迫绝郢徙都之(卷二十八十一页五行)

   一清
按绝当作纪汉书地理志江夏郡若县下云楚

  昭王畏吴自郢徙此纪郢上落自字

  沔水又东敖水注之(卷 (第 26a 页)
二十八十一页八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寔曰敖口(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二行)

   (第 26a 页)
一清
按寔当作是

  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卷二十八十一页十六行) (第 26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竟陵县东北耶屈山(卷二十八十一页十七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左传定公五年杜预注曰江夏竟陵县有臼
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耶字误

  又东过荆城东(卷二十八十一页十 (第 26b 页)
九行)

   一清
按六字是经混作注

  沔水自荆城(至)章山东(卷二十八十一页二十行)

   (第 26b 页)
一清
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第 26b 页)
  沔水又东右会权口(卷二十八十二页四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与阳口合(卷二十八十二页八行)

   (第 27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阳口晋书作扬口通鉴注
引此文俱作扬下同

  又东北路曰湖水注之(卷二十八十二页十七 (第 27a 页)
行)

  笺曰克家云路当作流 一清
按非也白湖亦曰路白
湖与中湖昏官湖而为三杜预开扬口起夏水达巴 (第 27a 页)
陵即是水也

  春秋水盛(卷二十八十二页二十行)

   一清
按秋当作夏方舆纪要校

  通路自湖(卷二十八十三页三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自当作白

  杨水又东北流得东赤湖水口(卷二十八十三页七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杨水当作扬水得东二字倒互

  湖东北有大置台(卷二十八十三页八行) (第 27b 页)
   一清
按寰宇记江陵县下云清暑台一名大暑台在
城东二十里置字误也

  有灵港水(卷二十八十三页十行)

  (第 28a 页)
  一清
按港当作溪晋书桓玄传云义军乘胜竞进振
该等距战于灵溪是也

  国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 (第 28a 页)
(卷二十八
十三页十四行)


   一清
汉当作溪即所谓灵溪也 (第 28a 页)
  杨水又东北与祥溪水合(卷二十八十三页二十行)

   一清
按祥溪当作柞溪

  西径杨水(卷二十八十四页八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径当作注

  即趣汉津(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五行)

   (第 28b 页)
一清
按蜀志先主传云斜趣汉津斜与邪同

  浩若沧海(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浩宋本作渺 (第 28b 页)
一清
按浩字义通 (第 28b 页)
  洪潭巨浪(卷二十八十四页十七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洪涛 一清
按潭字不误

  又东南径江夏云杜县东(卷二十八十四页二十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径当作过

  即堵口也(卷二十八十五页一行)

   (第 29a 页)
一清
按全祖望云堵口当作䐗口晋书甘卓传作猪
口若作堵口则是堵水之口非矣互见夏水篇

  左传所为若敖聚于郧 (第 29a 页)
是也(卷二十八十五页一行)


   一清
按为当作谓聚当作娶

  沔水又东径左桑(卷二十八十五页四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昭王南征之不复(卷二十八十五页六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之左传作而

  沔水又东合巨亮水口(卷二十八十五页十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北承亮湖(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一行) (第 29b 页)
   一清
按亮上落巨字

  沔水又东得合驿口(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二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谓之横桑(卷二十八十五页十六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谓之郑潭(卷二十八十五页十八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今谓世数既悬(卷二十八十五页十九行) (第 30a 页)
   一清
按今当作余

  沔水又东得死沔(卷二十八六页二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与力口合(卷二十八十六页五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沔水又东南涢水入焉(卷二十八十六页九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南通县之太白湖(卷二十八十六页十行) (第 30b 页)
   一清
按县上落沔阳二字江水注参校增

  沔水又东径沌阳县北(卷二十八十六页十一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案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卷二十八十七页一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陂何焯校改阪

  水遵巢湖(卷二十八十七页十一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遵当作导

  西流注栅水(卷二十八十七页十五行) (第 31a 页)
   一清
按西下落南字通鉴注校补

  山上有虎山(卷二十八十八页二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虎山下落城字

  登城鼓噪(卷二十八十八页七行)

   (第 31b 页)
一清
按城黄省曾本作塘三国志吴书丁奉传云遂
据徐塘方舆纪要云徐塘在濡须水东

  胡景城北(卷二十八十八页 (第 31b 页)
十行)

   一清
按胡景下落略字梁天监四年侵魏合肥胡景 (第 31b 页)
略与赵祖悦同军交恶而韦睿解之事见南史韦睿
传然有大可疑者梁天监四年是魏孝昌元年明年
道元被害于阴盘其成书又不知在何时安得遽取
胡赵筑城以相證而又云魏事已久难用取悉何耶
此与襄阳水下引吴均诗同一蔽也

  谓之栅口水(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三行)

   一清
按当作栅水口即栅江口也

  而方界石城也(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七行) (第 32a 页)
   一清
按界当作届

  地理志曰毗陵县旧会稽之属县丹徒县也北二百步
有故城(卷二十八十八页十九行)

   (第 32b 页)
一清
按也字当移在属县之下

  经书在北江则可(卷二十八十九页二行)

   (第 32b 页)
一清
按江字衍文

  东合天溪(卷二十八十九页五行) (第 32b 页)
一清
按天当作大 (第 32b 页)
  南江又东与贵长池水合(卷二十八十九页七行)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南江又南东径宣城之临城县南(卷二十八十九页十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又南之南衍文

  南江又东与桐水合(卷二十八十九页十二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水又北合东汉水(卷二十八二十页二行) (第 33a 页)
一清
按汉水当作溪水即旋溪也 (第 33a 页)
  而同注南江之北(卷二十八二十页七行)

   一清
按于文当重一江字

  南江又东径宁国县南(卷二十八二十页七行)

   (第 33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此保险(卷二十八二十页九行)

   (第 33b 页)
一清
按此下落乡字刘昭郡国志补注引吴地记校


  南江又东北为长渎历河口(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五行) (第 33b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河口当作湖口下云谓
之五湖口是也

  江南东注于具区(卷二十八二十页十六行) (第 34a 页)
   一清
按江南二字当倒互

  五湖谓长塘湖太湖射贵湖滆湖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七行)

  笺曰射贵湖下脱上 (第 34a 页)
湖二字 一清
按方舆纪要云五
湖虞翻云太湖有五滆湖洮湖射湖贵湖及太湖为
五湖郦道元曰长塘湖射湖贵湖滆湖与太湖而为 …… (第 34a 页)
  越伐吴而战于五湖是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九行)


   一清
按而字衍文

  斯乃太湖之摄通称也(卷二十八二十页十九行)

   (第 35a 页)
一清
按之下落兼字孙潜校增

  今在馀姚鸟道山北(卷二十八二十一页十六行)

  笺曰旧本作曰北一清按北 (第 35a 页)
上落西字会稽志引此
文校正作曰字误也

  杨修五湖赋曰(卷二十八二十一页六行)

   一清
按杨修当作杨泉何焯校 (第 35a 页)
  俗说此本在太湖中(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
按此下落山字续吴郡图经引此文校增

  禹治水移进近东又西南有两小山(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作禹治水移进近吴又
东及西南有两小山今改正

  自此以求差深(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 (第 35b 页)
三行)

   一清
按求续吴郡图经引此文作东

  东则松江出焉(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四行) (第 35b 页)
   一清
按六字是注混作经续吴郡图经亦作注

  松江北去吴国五十里(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七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吴国下落南字

  国南五十里(卷二十八二十二页十八行)

   (第 36a 页)
一清
按五字重文宜衍

  江水奇分谓之三江口(卷二十八二十三页四行)

  笺曰奇分当作岐分尔雅水岐为渚 (第 36a 页)
一清
按广韵奇
异也言所出异道也字不误九字是注混作经续吴 (第 36a 页)
郡图经引此文亦是注

  庾仲初杨都注曰(卷二十八二十三页七行)

   一清
按当作扬都赋注落赋字

  与松江而三也(卷二十八二十三页九行)

   (第 36b 页)
一清
按续吴郡图经引此文而三下有非禹贡之三
江七字今校补

  即吴之柴僻亭(卷二十八二十三页十九行) (第 36b 页)
   一清
按僻当作辟汉书地理志校师古曰辟读曰壁 (第 36b 页)
  晋太康中分嘉兴治(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
按治孙潜校改立

  王莽名之辰武(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一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作展武辰字误

  汉安帝武原之地(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一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安帝下落时字孙潜校增

  谷水于县出为散浦(卷二十八二十四页十四行)

   (第 37a 页)
一清
按吴郡志开元五年刺史张廷圭奏置海盐县 (第 37a 页)
澉浦镇至元嘉禾志澉浦在海盐县南四十五里散
字误

  东馀姚县(卷二十八二十五页二行)

   一清
按东下落至字

  江水又东径黄桥下(卷二十八二十五页七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径绪山南(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行)

   (第 37b 页)
一清
按陈书徐陵传子仪隐于钱塘之赭山潜说友 …… (第 37b 页)
  咸淳临安志云赭山在盐官县西南四十五里姚宽
西溪丛语云夹岸有山南曰龛北曰赭二山相对谓
之海门海宁县志云赭山与绍兴龛山相对盖浙江
潮汐所由也绪字误

  时有江南者(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二行)

   一清
按有当作在

  江水又东径馀姚县故城南(卷二十八二十五页十八行) (第 38a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第 38a 页)
  因其句馀山以名县(卷二十八二十六页一行)

  笺曰宋本作句章山 一清
按山海经南山经曰句馀
之山无草木多金玉郭璞注曰今在会稽馀姚县南
句馀县北故此二县因此为名见张氏地理志 (第 38b 页)
张氏
疑是张勃朱氏以注下有句章之名伪托宋本改句
馀为句章岂知出于山海经乎又寰宇记引郭璞注
云山多珧璋故取二县以为名较今本山海经注多
一句吴志伊广注之所未及引也


  江水又东注于海(卷二十八二十六页四行)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潜水篇

  大禹自通汉疏通(卷二十九八页八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通汉当作导汉

  水暴长(卷二十九八页十六行)

  (第 39a 页)
一清
按水上落汉字寰宇记果州相如县西汉水下
引此文校增 (第 39a 页)
  莫不于水上祭(卷二十九八页十六行)

   一清
按祭下落之字寰宇记校增

  其南源取巴西(卷二十九八页二十行)

   (第 39b 页)
一清
按取下落道字

  湍水篇

  东南流径南郦县故城东(卷二十九九页三行)

   (第 39b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郦属南阳郡此落阳字

  史记所谓下郦也(卷二十九九页四行) (第 39b 页)
   一清
按郦下落析字

  云是左桃伯碑(卷二十九十一页一行)

  笺曰列士传左伯桃 (第 40a 页)
一清
按非也𨽻释引此文作左
伯豪黄省曾本原是豪字后汉书云左雄字伯豪涅
阳人是也列士传之左伯桃未能知其葬处 (第 40a 页)
魏书地
形志濮阳郡廪丘县有左伯桃冢宝刻丛编引访碑
录云左伯桃碑在安肃县西十五里皆去涅阳甚远
朱氏不引范史而杂引他传盖好奇之过也


  邓飏为晨宅略存焉(卷二十九十一页九行)

   一清
按为当作谓

  均水篇

  又南当涉都邑县北(卷二十九十一页十八行)

   (第 40b 页)
一清
按续志筑阳有涉都乡汉表武帝封南海守弃
子嘉为涉都侯则西京已有是邑而未为县师古曰
邑繁于县县字羡文 (第 40b 页)
  封卫尉马康为侯国晋太康中立为顺阳(卷二十九十二页一行二

行)


   一清
按马康是马廖之误见范史马援传顺阳下落
郡字见晋志

  谓之汋口者也(卷二十九十二页三行)

   (第 41a 页)
一清
按汋口当作汮口北史魏广阳王建弟嘉孝文
南伐诏嘉断均口益验梁书汮均口之误何焯曰梁
书汮均口均字是读者所 (第 41a 页)
音后人误以入行魏书孝
文纪只作均口虽易以今字尚不至重复也今人读

史不知汮均重音改作汋均口

  故地理志谓之淯水(卷二十九十二页八行)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弘农郡卢氏县下云育水南
至顺阳入沔全祖望曰育淯之不可混犹汮均之不
可通也盖与过邓入沔之淯 (第 41b 页)
水有别也下同

  粉水篇

  粉水导源东流(卷二十九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
按寰宇记云粉水出房陵县东流盖本水经以 (第 41b 页)
立文也导源下落房陵二字

  谓之粉水(卷二十九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
按水当作口

  粉水有文将军冢(卷二十九十二页十五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粉水下落旁字全祖望校增

  白水篇

  王莽更之曰朝阳也(卷二十九十二页二十行)

   (第 42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南阳郡朝阳县莽曰厉信注文 (第 42a 页)
曰朝阳也四字衍

  泚水篇

  经云泄水从南来(卷二十九十三页九行)

   一清
按南来下落注之二字黄省曾本校增

  盖误引寿春之泚泄耳(卷二十九十三页九行)

   (第 42b 页)
一清
按寿春之泚水是沘字字或作淠淠沘音同泄
水流合焉经云沘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东北东
北过六县东北入于淮泄 (第 42b 页)
水出博安县北过芍陂西

与沘水合西北入于淮是泄水与入蔡之泚水了无
关涉此篇经云泄水从南来注之自是经误道元故
辞而辟之汉志则以南阳泚阳之泚水为比水水经
则以庐江灊县之比水为泚水交失之矣是注泚字
误当作沘

  泚水又西南历长冈月城北旧泚水又会马仁陂水(卷二
十九十三页二十行十四页一行)


   一清
按旧字当移在月城上又孙潜校改右 (第 43a 页)
  公私引列(卷二十九十四页三行)

   一清
按列当作裂

  与绪水枝津合(卷二十九十四页四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淯水注云地理志曰泚水堵水皆言入蔡互
受通称绪字误

  二源微小(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三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二寰宇记校改其

  城周回侧水(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三行) (第 43b 页)
   一清
按侧水下寰宇记引此文有申伯之都邑五字
今校补

  岸下湥(卷二十九十四页十五行)

   (第 44a 页)
一清
按岸上落高字名胜志校增

  郡国志曰以为新野之东乡(卷二十九十四页二十行)

  (第 44a 页)
一清
按曰字衍文

  故蓼国也(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二行)

  (第 44a 页)
一清
按汉书地理志湖阳县下云故廖国也师古曰 (第 44a 页)
廖音力救反左氏传作飂字其音同耳汉六安国有
蓼县则是舒蓼之蓼音六盖字形之似而其地相去
甚远

  爰自宅阳(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五行)

  笺曰宅阳乃比阳之误 一清
按非也以𨽻释校是宅


  起庐舍(卷二十九十五页十七行) (第 44b 页)
一清
按起上落广字名胜志校增 (第 44b 页)
  为无穷之巧不可言(卷二十九十五页二十行)

   一清
按之下落功字何焯曰以钞本𨽻释校增

  又西南流于淯水也(卷二十九十六页十四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流下落注字

  淮水篇

  淮水又东径义阳县(卷三十一页二十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径义阳县故城南(卷三十二页三行) (第 45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世谓白茅城(卷三十二页四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世谓下落之字

  淮水又东油水注之(卷三十二页十五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汉和帝建初四年封子全为王国(卷三十二页十六行)

   (第 45b 页)
一清
按建初是章帝纪年子全见范史章八王传和
帝字误 (第 45b 页)
  淮水又东曲岸北(卷三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
按又东下落径字

  沿流波三丈(卷三十二页十八行)

   (第 46a 页)
一清
按流字衍文

  王莽之利新也(卷三十二页一行)

   (第 46a 页)
一清
按利新汉书地理志作新利

  淮水又东北与大木水合(卷三十三页二行) (第 46a 页)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第 46a 页)
  淮水又东北流左会湖水(卷三十三页五行)

   一清
按十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径安阳县故城南(卷三十三页七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得浉口水(卷三十三页十三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浉水又东径义阳故城北(卷三十四页四行) (第 46b 页)
一清
按义阳下落县字 (第 46b 页)
  东径钟武故城南(卷三十四页六行)

   一清
按钟武下落县字

  世祖封邓邯为鄳县按苏林曰(卷三十四页十行)

  笺曰宋本作鄳县侯按字衍文 (第 47a 页)
一清
按非也鄳县当
作鄳侯按字仍存

  北流至瑟水注之(卷三十四页十二行)

   (第 47a 页)
一清
按至字衍文

  罗山西(卷三十四页十四行) (第 47a 页)
   一清
按罗山西下落俗谓之仙居水六字名胜志引
此文校补

  又东径新息县南(卷三十四页十五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径当作过

  淮水又东径浮光山北(卷三十四页十八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即弋山也(卷三十四页十九行)

   (第 47b 页)
一清
按寰宇记引此文作即弋阳山也出名玉及黑 (第 47b 页)
石堪为棋其山俯映长淮每有光辉淮水又东今校
补二十四字

  又有魏汝南太守程尧碑(卷三十五页二行)

   一清
按程尧当作程晓魏书程仲德传云分封少子
延及孙晓为列侯晓嘉平中为黄门侍郎裴松之注
引世语曰晓字季明有通 …… (第 48a 页)
  蛮田益宗效域(卷三十五页三行)


   一清
按域当作诚

  淮水又东合慎县水(卷三十五页四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县字衍文

  又东径南入淮(卷三十六页一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径字衍文南下落流字

  淮水又东右壑水(卷三十六页五行)

  笺曰宋本右下有合字 (第 48b 页)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申陂枝水注之(卷三十六页十行) (第 48b 页)
   一清
按十一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至)白城南(卷三十六页十三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十五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径长陵戍南又东青陂水注之(卷三十六页十五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北合黄水(卷三十六页十九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水导木陵山(卷三十六页十九行) (第 49a 页)
   一清
按导下落源字

  南有子相庙(卷三十七页三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子相当作子胥初学记校

  淮水又东北淠水注之(卷三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淠一作[泳-永+旱 (第 49b 页)
一清
按非也淠水即沘水淠沘音同
九字是注混作经

  军所谓顿防(卷三十七页十三行)

   (第 49b 页)
一清
按谓字衍文 (第 49b 页)
  淮水又东谷水入焉(卷三十八页五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注(卷三十八页十一行)

  笺曰注下当有之 (第 50a 页)
一清
按不当有之字于文似落
淮字耳

  淮水又东北左会润水(卷三十八页十三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而东入(卷三十八页十七行) (第 50a 页)
   一清
按而东下落于淮二字胡渭校补

  淮水又东北穷水入焉(卷三十八页十八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淮淮中有洲(卷三十九页六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淮字重文宜衍

  使镇西将军豫州刺史诸葛诞(卷三十九页七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镇西当作镇东

  泚水洪水合北注之(卷三十九页十一行) (第 50b 页)
   一清
按此庐江灊县之沘水也泚字误合北下落流


  左合泚口(卷三十九页十三行)

   (第 51a 页)
一清
按泚口当作沘口

  淮水又东流(至)寿春县故城西(卷三十九页十五行十六行)

   (第 51a 页)
一清
按二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东南径苍陵北(卷三十九页十五行)

   (第 51a 页)
一清
按方舆纪要云寿州西北有苍陵城魏书地形 (第 51a 页)
志云寿春故楚有苍陵城是也苍陵下落城字

  淮水又北左合椒水(卷三十十页三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东北流径蛇地南(卷三十十页四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地当作城

  谓之清水口者左合椒水焉(卷三十十页五行)

   (第 51b 页)
一清
按者下落也字全祖望云左合椒水焉羡文当
衍盖径蛇城南者即椒水也何合之有 (第 51b 页)
  肥水从城而北入于淮(卷三十十页八行)

   一清
按而当作西

  南为肥水北为鸡陂(卷三十十页十九行)

   (第 52a 页)
一清
按肥水上落夏字下鸡水又会肥水亦落夏字

  夏肥东流(卷三十十页十九行)

  (第 52a 页)
一清
按夏肥下落水字

  淮水又北径山峡中谓之硖石(卷三十十一页三行) (第 52a 页)
一清
按十二字是注混作经 (第 52a 页)
  下蔡新城也(卷三十十一页十二行)

   一清
按下蔡上落即字寰宇记校增

  淮水东径八山北(卷三十十一页十三行)

  (第 52b 页)
一清
按当作八公山落公字

  北径萧亭东(卷三十十一页十七行)

   (第 52b 页)
一清
按北径上落又字

  肥水县东北注者也(卷三十十二页二行) (第 52b 页)
一清
按肥水下落从字 (第 52b 页)
  淮水又北径莫耶山西(卷三十十二页四行)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禹娶在山西(卷三十十二页十六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娶当作墟

  淮水又东北濠水注之(卷三十十三页一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水出莫耶山东北之溪(卷三十十三页二行) (第 53a 页)
一清
按之字当移在东北上 (第 53a 页)
  淮水又北沙水注之(卷三十十三页四行)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淮出于荆山之左(卷三十十三页七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淮当作渠

  西扬涛北注之(卷三十十三页八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西北堂书钞引此文作而

  淮水又东径夏丘县南(卷三十十四页八行) (第 53b 页)
一清
按九字是注混作经 (第 53b 页)
  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宋景鼓卫公孙仓会齐师
围我襄陵(卷三十十四页十四行)

   一清
按景鼓黄省曾本作景公误也史记十二诸侯
年表宋终于景公之四十年实周敬王之四十三年
也年表云六十四年卒宋 (第 54a 页)
世家同盖卒于周元王之
二十四年六国表魏惠王十七年为周显王十五年
去景公之卒已九十二年矣今从吴琯本所改考正
之景鼓之族疑出景公以谥为氏者也


  十八年惠成王以韩师诸侯师于襄陵县(卷三十十四页十五行)

   一清
按韩师下落败字县字衍文孙潜校正今本竹
书纪年作惠成王以韩师诸侯师县于襄陵大缪

  又东径杨亭北(卷 (第 54b 页)
三十十五页十行)

   一清
按杨亭当作阳亭

  今睢阳东南三十里有故杨梁(卷三十十五页十三行)

   (第 54b 页)
一清
按今字衍文杨梁下落城字

  汉武帝元年封杜延年为侯国(卷三十十五页十五行) (第 54b 页)
   一清
按汉书功臣表杜延年以昭帝元凤元年封是
注有缺误今改正

  出谯城北自汀陂(卷三十十六页三行)

  (第 55a 页)
  一清
按出上落水字自当作白

  王莽更之曰留城也(卷三十十六页六行)

   (第 55a 页)
一清
曰按留城汉书分注作单城是也宋祁谓郸有
留音非也宋书索虏传云步尼公进军清东屯留城
此春秋传侵宋吕留之留 (第 55a 页)
汉县属楚国沛郡之郸县

苏林音多寒反不当作留音也

  嵇本姓奚(卷三十十六页六行)

   一清
按嵇下落康字

  故为嵇字(卷三十十六页七行)

   (第 55b 页)
一清
按故三国志注引虞预晋书作改

  地理志曰故垂乡也(卷三十十六页十二行)

   (第 55b 页)
一清
按垂汉书作□师古曰音直恚反又高帝纪十
二年冬十月上破布军于会缶孟康曰音侩保邑名 …… (第 55b 页)
  应劭曰城在(卷三十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
按城在下落谷水之阳四字汉志校补

  南径蚿城南(卷三十十六页十八行)

   (第 56b 页)
一清
按蚿字误当作虹即地理志沛郡□县续志作


  又东合长直故沟(卷三十十六页二十行)

   (第 56b 页)
一清
按沟当作渎下同

  又东南至巉石(卷三十十七页八行) (第 56b 页)
一清
按巉石下落山字 (第 56b 页)
  淮水又东径浮山(卷三十十七页九行)

   一清
按七字是注混作经

  淮水又东径徐县南历涧水注之(卷三十十七页十七行)

   (第 57a 页)
一清
按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导徐城西北徐陂(卷三十十七页十八行)

   (第 57a 页)
一清
按导上落水字

  淮水又东池水注之(卷三十十七页二十行) (第 57a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第 57a 页)
  汉以数千骑追羽帅二十八骑(卷三十十八页二行)

   一清
按于文当重一羽字

  因四隤出(卷三十十八页二行)

   (第 57b 页)
一清
按汉书项籍传云因四隤山而为圜阵外向孟
康曰四下隤陁也

  淮水又东蕲水注之(卷三十十八页七行) (第 57b 页)
   一清
按八字是注混作经

  蕲水又东南北入丈八故沟出焉(卷三十十八页十二行) (第 57b 页)
  笺曰克家云当作八丈故渎 一清
按出焉二字衍文

  又东流南北长直故渎出焉(卷三十十八页十三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当作又东南流北字衍文

  又东流入徐县(卷三十十八页十四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又东下落南字

  淮水又东历客山径盱眙县故城西(卷三十十八页十七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十四字是注混作经

  北临淮水(卷三十十九页九行) (第 58a 页)
   一清
按北上落城字

  旧水道也(卷三十十九页十七行)

   (第 58b 页)
一清
按旧下落江字

  而北至末口淮(卷三十二十页一行)

   (第 58b 页)
一清
按而当作西末口下落入字胡渭校正

  王莽郡曰江平县曰安定(卷三十二十页五行)

   (第 58b 页)
一清
按王莽下落更名二字安定汉书地理志作定
(第 58b 页)
  又自湖之南北口(卷三十二十页十一行)

   一清
按北字衍文胡渭校

  陈穿沟更凿白马濑百里渡湖者也(卷三十二十页十三行)

   (第 59a 页)
一清
按是陈敏穿沟落敏字

  中渎又东(卷三十二十页十九行)

   (第 59a 页)
一清
按中渎下落水字

  四年常山宪王子思王商为国(卷三十二十一页三行) (第 59a 页)
一清
按四年下落封字 (第 59a 页)
  寔曰口也(卷三十二十一页七行)

   一清
按寔当作是曰下落淩字

  即经所谓之小水者也(卷三十二十一页八行)

  (第 59b 页)
一清
按之字当移在即经下

  应劭曰浦岸也(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第 59b 页)
一清
按浦岸字误汉书地理志注作淮涯

  盖侧淮渎(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第 59b 页)
一清
按盖下落临字 (第 59b 页)
  淮水出县故城(卷三十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
按故城下落东字

  历朐县与沐合(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第 60a 页)
一清
按沐当作沭即沭水也

  又匡胊山西(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二行)

  笺曰匡字讹未详一清按当作径

  (第 60a 页)
 乃往观所(卷三十二十一页十九行)

  笺曰所字衍 一清
按孙潜校改焉 (第 60a 页)
  其神化为黄龙(卷三十二十二页七行)

  笺曰黄龙字误 一清
按非也黄龙字见山海经郭璞
注之开筮

  游水左径琅琊即丘县故城之西(卷三十二十二页十四行)

   (第 60b 页)
一清
按即丘字误当作计斤汉书地理志琅琊郡有
计斤县若即丘则东海之属县也

  即此水也(卷三十二十三页五行 (第 60b 页)
)

   一清
按水当作城 (第 60b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一

  仁和 赵一清


  滍水篇

  水出北山七泉奇发(卷三十一一页十四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北山下落阜字寰宇记校增泉当作□

  南流注滍水(卷三十一一页十七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流字衍文 (第 1a 页)
  救养者(卷三十一一页十九行)

  笺曰白氏六帖作救痒 一清
案痒本作□荀子荣辱
篇骨体肤理辨寒暑疾□凡从疒后人所加

  有鲁县居其阳(卷三十一三页一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有鲁下落山字汉书地理志校增

  水南有汉中常侍长乐太仆吉侯苞冢(卷三十一四页十二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金石录汉𨽻字源引此文俱作吉成侯州苞
今校补 (第 1b 页)
  基西枕冈(卷三十一四页十二行)

   一清
案基𨽻释作墓

  淯水篇

  攻离山(卷三十一五页十四行)

  笺曰孙按山海经云支离之山淯水 (第 2a 页)
出焉 一清
案方
舆纪要云郡志云淯水出嵩山县双鸡岭双鸡盖攻
离之讹然方俗之称字随读改山海经作支离字形
之近也 (第 2a 页)
  淯水导源(卷三十一五页十七行)

   一清
案导源下落弘农二字全祖望校增

  淯水又东南流雉县之雉衡山(卷三十一五页二十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流下落历字

  有阳伯者(卷三十一六页十二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阳伯当作伯阳详渭水篇刋误

  淯水又东南流径博望县西北故城东(卷三十一六页十八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西北二字衍文 (第 2b 页)
  郡东北一百二十里(卷三十一六页十九行)

   一清
案郡上落在字

  地理志曰南阳有望县(卷三十一七页一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当作博望县落博字

  功曹柏孝长(卷三十一七页四行)

  笺曰九州春秋曰时柏季长在城中 (第 3a 页)
一清
案魏书注
引九州春秋正作柏孝长季字误刻也

  清水又南(卷三十一七页七行) (第 3a 页)
   一清
案清水当作淯水

  或是余夏径驿途(卷三十一七页十五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径𨽻释作景

  墓楼东平林不(卷三十一八页四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不𨽻释作下

  谓之(卷三十一八页五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谓之下落肄水二字

  东出赭阳(卷三十一八页十二行) (第 3b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汉志续志晋志皆作堵阳魏收志
始作赭阳然水经旧本仍作堵阳章怀注引水经注
云堵水南径小堵乡可证 (第 4a 页)
也世本忽堵忽赭不亦惑
乎予谓六朝后魏改堵为赭道元于沔水篇作堵于
滍淯篇改从赭各存所是正无取乎从同也

  而道方城(卷三十一八页十二行)

   一清
案而孙潜校改西

  郡国志所谓宛有瓜里野津(卷三十一八页十五行) (第 4a 页)
   一清
案野字衍文

  温以升平五年与范汪众军北讨列营淯水(卷三十一八页十六
行)


  笺曰按晋书穆帝本 (第 4b 页)
纪桓温遣诸将讨河北在永和
五年而范汪传云桓温北伐令汪率文武出梁国以
失期免为庶人卒于家本纪范汪之废则在升平三
年与此互异 一清
案晋书穆帝纪永和五年桓温北
伐乘石遵之乱也十年伐关中讨苻健也十二年又北 …… (第 4b 页)
论前事
而废之耶朱氏以汪废在升平三年三岂五之误刻


  故申伯之国(卷三十一八页十九行)

   一清
案国黄省曾本作都

  其东城城内有旧殿基(卷三十一九页四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城字重文宜衍

  有基周一百步高五丈(卷三十一九页六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有下落殿字五丈当作五尺

  地西三里(卷三十一九页六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地当作城黄省曾本校

  魏书曰公征至宛(卷三十一九页十二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三国志注引魏书曰公南征此落南字

  祠亡将士(卷三十一九页十三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亡上落阵字三国志注校补

  紫溪又径宛西(卷三十一九页十五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紫溪当作梅溪

  案汉高帝七年(卷三十一十页二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案字衍文

  遣颍阳侯祭遵西击邓奉弟众(卷三十一十页五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众后汉书祭遵传作终

  又谓之汝溪之流(卷三十一十页六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下之字当作合

  苞隰衍注(卷三十一十一页十五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全祖望校改作隰衍苞注

  割南阳伍属阳蔡阳穰邓山都封为(卷三十一十二页一行)

  笺曰属下当脱 (第 7a 页)
一字 一清
案晋志义阳郡统县十二
有棘阳落棘字为黄省曾本作焉

  王莽更名曰丰穰也(卷三十一十二页九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注作农穰

  赭水出棘阳县北(卷三十一十二页十七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棘阳当作堵阳寰宇记云唐州方城县本汉 (第 7a 页)
堵阳县有堵水一名柘水水经注云堵水出堵阳县
北山落山字

  世祖建武二年成安侯臧宫从上击赭也(卷三十一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
案赭下落乡字后汉书臧宫传不书击堵乡事
见岑彭传云三年夏帝自将征奉至堵阳邓奉夜逃
归淯阳彭复与耿弇贾复 (第 7b 页)
及积弩将军傅俊骑都尉
臧宫等从追邓奉于小长安帝率诸将亲战大破之
奉迫急乃降而彭于建武二年冬十一月先率朱祐

贾复耿弇王常郭守刘宏刘嘉耿植八将军先击堵
乡邓奉来救董䜣彭等攻之不尅帝故自将征之傅
俊臧宫皆从二年当作三年以光武帝纪及岑彭传
校正也字衍文

  赭水县(卷三十一十三页四行)

   一清
案赭水下落于字

  古今断冈两舌(卷三十一十三页五行)

  笺曰当作左右断冈两舌 (第 8a 页)
一清
案非也古今是右合 (第 8a 页)
之误

  东为荣源(卷三十一十三页八行)

   一清
案荣当作荥潕水注云荥水上承赭水是也

  俱水枝分(卷三十一十三页九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俱当作其

  谓所受焉(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一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谓当作唯

  故谢沈汉书(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二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汉书上落后字隋书经籍志校增故字衍文

  前营皆阻两川(卷三十一十三页十三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皆当作背后汉书齐武王传云南渡潢淳水
临泚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是也

  二军溃(卷三十一十 (第 9a 页)
三页十四行)

   一清
案二当作三

  县在棘之阳(卷三十一十三页十六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棘下落水字汉书地理志校补 (第 9a 页)
  后汉兵起击唐子乡(卷三十一十三页十八行)

  笺曰乡一作卿 一清
案唐子乡地名光武帝本纪注
云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

  世以棘子木为力子之木也(卷三十一 (第 9b 页)
十四页五行)

   一清
案之字衍文

  西过邓县东南入于沔(卷三十一十四页八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西过上落又字南入于沔四字柳佥钞本另
为一条在鄾聚注之后 (第 9b 页)
  清水右合浊水(卷三十一十四页九行)

   一清
案清水当作淯水

  浊水又东径邓塞者(卷三十一十四页十三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者当作南

  㶏水篇

  其南渎东南流行(卷三十一十五页八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行字衍文

  时人谓之㶏水(卷三十一十五页八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谓之下落大字孙潜校补

  清陵陂水自陂东注之(卷三十一十五页十三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清当作青

  盖藉㶏汾注(卷三十一十五页十四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汾当作沿

  灈水篇

  灈水出汝南吴房西北兴山(卷三十一十五页十七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兴山当作奥山方舆纪要云遂平县西七十 (第 10b 页)
里有奥来山即是山也亦见山海经及瀙水注

  白羊出北渊(卷三十一十六页三行)

   一清
案北当作此

  野母惊仆(卷三十一十六页四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仆当作扑楚辞天问注手拍曰扑上云俗禁
拍手是也

  封吴汉孙且为侯国(卷三十一十六页七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且范史作旦 (第 11a 页)
  瀙水篇

  而东与此水合(卷三十一十六页十一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此当作泌以先司空本校改寰宇
记云唐州泌阳县汉舞阴县泌水在邑界是也

  潕水篇

  其水 (第 11b 页)
又东流入于潕潕水东北径于东山西西流入潕
(卷三十一十七页十六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上重文二潕字当作叶陂不然潕 (第 11b 页)
水何以流入于潕乎以汝水注叙沣水文参校正之

  水出黄城山(卷三十一十七页十七行)

   一清
案水上落有溪二字全祖望校增

  苦莱于东之间(卷三十一十七页十八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方舆纪要云黄城山在叶县北十里一名苦
菜山一名长城山莱字误也

  若南北虽无基筑(卷三十一十八页八 (第 12a 页)
行)

   一清
案若字衍文南北御览引此文作北面 (第 12a 页)
  郡国志曰叶县有长城曰方城(卷三十一十八页十一行)

   一清
案今本郡国志作叶县有长山曰方城此注落
山字彼文落城字刘昭补注引杜预曰方城山在县
南可證也

  晋太 (第 12b 页)
康地理志曰(卷三十一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
案理字衍文

  以阳翟郭镇之为尚书令(卷三十一十九页四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之字衍文郭镇后汉书有传 (第 12b 页)
  涢水篇

  处平县众阜之中(卷三十一十九页八行)

   一清
案县当作原

  而穴内常有风热火无能以经久故也(卷三十一十九页十二行十三
行)


  笺曰旧本作风 (第 13a 页)
势吴本改作风热 一清
案当作风爇
而当作以火字以字俱衍文

  水出洪山(卷三十一二十页一行) (第 13a 页)
   一清
案当作大洪山落大字

  山上土山(卷三十一二十页二行)

  笺曰山上二字疑脱误 (第 13b 页)
一清
案下云富水左合土山
水世谓之章水于文当作水出土山

  东南径隋县西(卷三十一二十页三行)

   (第 13b 页)
一清
案径当作过

  隋为大者也(卷三十一二十页四行)

  笺曰孙云左传作 (第 13b 页)
一清
案随古作隋战国策宝珍 (第 13b 页)
隋珠盖不独杨坚受禅始去辵为隋也

  晋武太康中立(卷三十一二十页五行)

   一清
案晋武下落帝字

  又东南流于溠(卷三十一二十页八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流下落入字方舆纪要校增

  涢水又南径石岩山北(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四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涢水下全祖望校增会之二字

  追斩于江夏(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六行) (第 14a 页)
  笺曰旧本作斩于江矣吴本改作斩于江夏 一清

春秋分记引此文作江涘说文涘水厓也音俟

  盖涢水又东南流(卷三十一二十一页九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盖字下落涢水之通称矣全祖望曰以先司
空本校增寰字记亦云清发涢水之别名可证也

  又西南流径杜城 (第 14b 页)
西(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十四行)

  笺曰孙按汉志江夏郡有云杜县杜城疑误 一清

汉志江夏郡无新市县续志有之盖东京分安陆县 (第 14b 页)
立也与云杜并列晋志宋志因之则云杜非新市治
所矣方舆纪要云云杜城在沔阳州景陵县西北南
新市城在承天府京山县东北百里水经注新市治
杜城杜佑曰在今富水县北笺说非也

  分安陆立县(卷三十一二十一页十六行)

   一清
案县字衍文

  漻水篇

  亦云乡故赖国也(卷三十二一页十六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亦云下落赖字

  蕲水篇

  水即谓巴水也(卷三十二二页三行)

   (第 15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五字即谓下落蕲水希水四字盖蕲
水希水巴水赤亭水西归水合为五水也见宋书夷
蛮传

  县从江 (第 15b 页)
(卷三十二二页七行)

   一清
案从当作徙 (第 15b 页)
  谓蕲口(卷三十二二页十行)

   一清
案谓下落之字

  决水篇

  俗名之檀山岘(卷三十二二页十三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山方舆纪要引此文作公亦见梁书裴邃传

  即注水也(卷三十二三页八行)

  笺曰孙云当作灌水 (第 16a 页)
一清
案非也据汉志是淮水淮
即灌也非出桐柏之淮然其字相承已古要不可改 (第 16a 页)
而作灌

  灌水于蓼亦入决(卷三十二三页十二行)

   一清
案入决下落县西蓼邑即皋陶之封邑也十一
字寰宇记引此文校补

  沘水篇

  泚水出庐江灊县西南霍山 (第 16b 页)
东北(卷三十二四页六行)

   一清
案泚水当作沘水后汉书光武本纪云与甄阜
梁丘赐战于沘水章怀注云沘水在今唐州沘阳县 (第 16b 页)
南庐江灊县亦有沘水与此别也章怀所云唐州沘
阳县之沘水是泚水之误其云庐江灊县亦有沘水
即是水也道元云沘字或作淠以沘与淠音同若从
此作泚相去远矣篇中泚字俱当作沘

  或作淠水又东北径博安县(卷三十二四页十二行)

   一清
案于文当重一淠字

  水出东南踏川(卷三十二四页十四行) (第 17a 页)
一清
案当作踏鼓川落鼓字 (第 17a 页)
  淠水又西北分为二水出焉(卷三十二五页二行)

   一清
案二水下落芍陂二字

  泄水篇

  上承北水(卷三十二五页九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北字当作比即比水也

  于麻步川西北历山濡溪(卷三十二五页九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山当作出移在西北下

  西与泚水合(卷三十二五页十一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泚当作沘

  安丰县(卷三十二五页十二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安丰县上落径字

  谓之其濡口(卷三十二五页十三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其濡口当是濡须口之误

  肥水篇

  肥水又北径获城东又北径荻江东(卷三十二五页十九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获城当作荻城荻江当作荻丘南北朝置戍 (第 18a 页)
守于此魏书李神传为陈留太守领荻丘戍主亦曰
荻城梁普通五年裴邃自合肥拔荻城是也

  又北径死马塘东(卷三十二六页四行)

   一清
案死马误魏书王肃宋书刘勔等传俱作死虎
通鉴宋纪明帝泰始三年殷琰将刘顺柳伦皇甫道
烈庞天生等马步八千人 (第 18b 页)
东据宛唐胡三省曰杜佑
通典作死虎又齐纪东昏侯永元二年萧懿遣裨将
胡松李居士帅众万馀屯死虎胡三省曰通典曰死

虎地名在寿州寿春县东四十馀里以此證之足知
宋书明帝泰始三年刘勔破刘顺于宛唐即死虎之
误也通鉴注引此文作死虖字近致讹通典作死武
则唐人避讳故也

  肥水东北又合阎润水上承施水(卷三十二六页六行)

  笺曰谢据宋本作肥水又北右合阎润水 一清
案非
也东北字不误阎润当作阎涧上承上当重一水字

  北流径复道县西(卷三十二六页七行) (第 19a 页)
   一清
案汉志逡遒县续志作浚遒晋志作逡道此复
道是浚道之误

  水分为涧二洛涧出焉(卷三十二六页十四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上涧字衍文

  魏太尉王陵与吴将张休文战于芍陂(卷三十二六页二十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文当作大事见吴书顾谭传

  文钦之叛吴军北入诸葛绪拒之于黎浆(卷三十二七页四行)

  笺曰魏书 (第 19b 页)
诸葛诞在寿春被徵为司空遂举兵反杀

扬州刺史乐綝遣人至吴求救吴遣全怿等与文钦
俱来吴将朱异以诞被围再以大众来迎诞等渡黎
浆水此云诸葛绪拒之于黎浆所未详也 一清
案诸
葛绪事在邓艾传毌丘俭作乱文钦以后大军破败
于城下艾追之至丘头钦奔吴吴大将军孙峻等号
十万众将渡 (第 20a 页)
江镇东将军诸葛诞遣艾据肥阳艾以
贼势相远非要害之地辄移屯附亭遣泰山太守诸
葛绪等于黎浆拒战逐走之即注所引事也


  溪水引渎北山(卷三十二七页十一行)

   一清
案山当作出

  肥水西径寿春县城北(卷三十二七页十六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县下落故字

  又西石桥门北(卷三十二八页四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又西下落径字

  仓光都水(卷三十二八页七行)

  笺曰史记仓兕仓兕总尔舟楫王充论衡作仓光一 (第 20b 页)
清案非也史记齐世家苍兕索隐曰本或作苍雉按
马融曰苍兕主舟楫官名王充云苍兕水兽九头然
则论衡本作苍兕不如朱氏所云

  肥水又左纳葛陂渎(卷三十二九页五行)

   一清
案葛当作芍

  引渎寿春北(卷三十二九页六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寿春下落城字

  沈约宋书言大始元年(卷三十二九页十二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泰始是宋明帝年号作大非

  故佐庞□为庙赞(卷三十二九页十四行)

  笺曰一作故吏 (第 21b 页)
一清
案故吏犹故佐也□当从玉作


  西北流水北出际有曲水堂(卷三十二十页三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水字当移在北出下

  又西北流(卷三十二十页四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流下落径八公山四字全祖望校增 (第 21b 页)
  谢玄北禦苻坚祈八公山(卷三十二十页四行)

  笺曰谢云祈疑作于 一清
案祈祷也左氏所谓战祷
也道元故以非八公之灵有助盖苻氏将亡之惑解


  施水篇

  余案川亡派 (第 22a 页)
(卷三十二十页十二行)

  笺曰川亡字误当作川流 一清
案通鉴释文辨误作
川殊今校正 (第 22a 页)
  自城父东径合肥县(卷三十二十页十四行)

   一清
案自上落施水二字孙潜校增

  居四水中(卷三十二十页十四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居上落城字

  沮水篇

  沮水出汉中房陵县淮水(卷三十二十一页四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淮水杨慎刋本作淮山山字是也淮字则非
矣方舆纪要湖广大川下云沮水本作睢左传定四 (第 22b 页)
年吴人败楚及郢楚子出涉睢又哀六年楚子所谓
江汉睢漳者也后作沮又讹为柤今襄阳以南沮水
左右皆曰沮中亦谓之柤中后汉建武二十三年南
郡蛮反刘尚讨破之杜佑曰潳山蛮也潳亦作柤即
柤中蛮矣郡县志南漳县东北一百八里有柤山吴
朱然诸葛瑾从沮中险道北出处也吴志赤乌四年
朱然围樊诸葛瑾取柤中汉志沮水出东山盖异名
也沮山本因沮水得名字亦作睢后人因汉志上文

有淮山淮水所出之文而误作淮又讹山为水今校


  沮水又东南径当阳县城北县城因冈为阻北抗沮川
(卷三十二十二页三行)

   一清
案当阳县下落故字下县字衍文抗当作枕

  传云子胥造驴磨二城以攻麦邑(卷三十二十二页十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麦邑下落即谚所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者
矣十四字名胜志引此文校补 (第 23b 页)
  漳水篇

  新城沛乡县界(卷三十二十二页十七行)

   一清
案沛乡当作沶乡晋书地理志校

  县旧城东北一百四十里(卷三十二十二页十九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旧城下落在字

  又东径于麦城东(卷三十二十三页二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于字衍文

  鸟扶邑(卷三十二十三页七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鸟当作乌

  东至江陵入杨水(卷三十二十三页九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杨水当作阳水汉书地理志校

  夏水篇

  夏水出江流(卷三十二十三页十一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注云江流豫章口东有中夏口此江流字误
当作江津方舆纪要荆州府东南二十五里有夏水口
亦谓之豫章口二十里 (第 24b 页)
有江津戍或谓之津乡荆州

记江陵县东三十里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汉时于
此置戍有江津长司之夏水盖出于此江津戍亦见
江水注

  江之泛也(卷三十二十三页十二行)

   一清
案泛当作沱

  割华容诸城为颖王都(卷三十二十三页十八行)

   (第 25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晋志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三
县别立丰都合四县置成都郡为成都王颖国今曰 (第 25a 页)
颖王都文义未合王颖二字当倒互

  晋太原地记(卷三十二十四页二行)

   一清
案原当作康

  水又东径监利县南(卷三十二十四页七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夏字

  谓之堵口焉(卷三十二十四页十九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堵口是䐗口之误下同详沔水篇

  羌水篇 (第 25b 页)
  羌水出羌中参粮(卷三十二十五页八行)

  笺曰孙按汉志引水经云羌水出羌中参谷 一清

此师古注引水经非班固原文参粮当是参狼之讹
后汉书羌无弋爰剑传云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
谷因种人得名 (第 26a 页)
狼误作粮转写作粮今本汉书注脱
狼字

  水又东南径宕昌婆州城东南(卷三十二十五页十行十一行)

   一清
案水上落白字昌字衍文 (第 26a 页)
  从此谷将出北道(卷三十二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
案此谷当作孔函谷三国志校

  维更从此道渡桥头(卷三十二十五页十三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此道当作北道三国志校

  又东南葭芦城西(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六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东南下落径字

  又东南径三部城南(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八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三部当作五部方舆纪要云阶州盘堤城后 (第 26b 页)
魏太和四年置南五部郡寻改为县寰宇记引郡国
志云武都沮水之西有角弩谷即蜀将姜维剿五部
氐羌之所

  东南右妾水合(卷三十二十五页十八行)

   一清
案右下落与字

  涪水篇

  王莽之统睦(卷三十二十六页九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统睦下落矣字孙潜校增 (第 27a 页)
  屈而东西流入于涪(卷三十二十六页十四行)

   一清
案西当作南

  枝出焉(卷三十二十六页十八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枝下落津字

  梓潼水篇

  其水导源(卷三十二十七页十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导源下全祖望校增山中二字

  又西南至小广魏县(卷三十二十七页十三行) (第 27b 页)
  笺曰孙云小广魏当作小广汉衍一县字 一清
案道
元多改广汉为广魏观涪水篇自知之

  亦言涪水至北入汉水亦谓之为内水(卷三十二十七页十四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北当作此内水下落也字

  势动山谷(卷三十二十七页十七行)

  笺曰势当作声 (第 28a 页)
一清
案后汉书臧宫传云右步左骑
挟船而引呼声动山谷明与注左步右骑之文相违
郦盖习用谢书不关范史也 (第 28a 页)
  左沔为三水口也(卷三十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
案左当作合

  江水篇

  小大百数(卷三十三一页九行)

   (第 28b 页)
一清
案大当作水

  亦谓之为天谷也(卷三十三一页十一行)

   (第 28b 页)
一清
案当作天彭谷落彭字

  汉延平中(卷三十三一页十四行) (第 28b 页)
   一清
案延平当作元延何焯校正

  江水自天彭阙(至)氐道县北(卷三十三一页十七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十六字是注混作经

  自白马岭回行二千馀里(卷三十三一页二十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千胡渭校改十

  至湿坂(卷三十三二页三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方舆纪要云茂州茂湿山在州北十二里林
木茂密常有岚气益州记云江至湿坂而稍大是也 (第 29a 页)
湿当作湿

  东北百四十里崃山(卷三十三二页八行)

   一清
案崃上落曰字黄省曾本校增

  又有湔水入焉(卷三十三二页二十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六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东别为沱(卷三十三三页四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江水又历都安县(卷三十三三页八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七字是注混作经

  于江作塴(卷三十三三页九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于当作阏

  又羊摩江灌江西(卷三十三三页十四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又下落引字全祖望校增

  盛不没要(卷三十三三页十五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要当腰

  光兴上照(卷三十三四页七行) (第 30a 页)
  笺曰华阳国志作光映上昭 一清
案依文自通不必改

  江水又径江乡县(卷三十三四页八行)

   (第 30b 页)
一清
案江乡当作江原汉志校

  神岁取童女二人为妇(卷三十三四页十五行)

   (第 30b 页)
一清
案神上落江字

  吾斗疲极(卷三十三四页十八行)

   (第 30b 页)
一清
案疲黄省曾本作大

  永初后学堂遇火(卷三十三五页二十行) (第 30b 页)
  笺曰旧水经作永年华阳国志作永初谢云宋本作
永平 一清
案当从华阳国志为是

  有望穿(卷三十三六页七行)

   (第 31a 页)
一清
案望穿下落原字刘昭郡国志蜀郡广都县下
补注引任豫益州记曰县有望川源凿石二十里引
取郫江水灌广都田云后 (第 31a 页)
汉所穿凿者华阳国志云
广都有渔田盐井之饶江有渔漕梁山有铁矿江西
有安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即望川源矣若此神

功要非李冰不能也

  城北十里曰升迁(卷三十三六页九行)

   一清
案华阳国志作升仙桥今校正

  江水又东绝绵洛(卷三十三六页十九行)

   (第 31b 页)
一清
案江水当作湔水

  斯为北江水又东至南安为壁玉津(卷三十三七页一行)

   (第 31b 页)
一清
案于文当重一江字壁当作璧何焯云据文选
注校寰字记云玉津县本汉南安县地隋大业中置 (第 31b 页)
以江有璧玉津故以为名

  出江源县(卷三十三七页九行)

   一清
案江源字误当作江原汉书地理志校

  汉武元封四年以蜀都西部邛莋邛理旄牛道(卷三十三七页
十八行十九
(第 32a 页)
行)

   一清
案汉武下落帝字蜀都当作蜀郡下邛字衍文

  文井水又东径江都县(卷三十三八页四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江都当作江原 (第 32a 页)
  东南至云南都之蜻蛉县(卷三十三八页九行)

  笺曰都宋本作郡 一清
案全祖望云蜻蛉县下落入
于仆三字

  仆水又径宁州建宁县(卷三十三八页十二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晋志云建宁郡蜀置治咮县宋志云建宁太
守汉益州郡刘氏更名建宁是郡非县也县字误

  故南入谓之屯下( (第 32b 页)
卷三十三八页十三行)

   一清
案入当作人古人字与入似 (第 32b 页)
  又东至来唯县入劳水(卷三十三八页十五行)

   一清
案又东上落仆水二字

  仆水东至交州交阯郡麋泠县南流入于海(卷三十三八页十六
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据汉志是劳水入海非仆水也仆
水入劳不入海仆水二字衍文

  亦谓之平谟水曰外水(卷三十三八 (第 33a 页)
页二十行)

   一清
案谟当作模亦字当移在曰字上通鉴注引此 (第 33a 页)
文校增

  汉河平中(卷三十三九页二行)

   一清
案河平当作和平

  与涐水合(卷三十三九页十三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涐当作渽下同

  又东注水北流注(卷三十三九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注水疑误北流注下当有之字 (第 33b 页)
一清
案注
水是渚水之讹注渚音相近注云渚水则未闻是也 (第 33b 页)
  有仁道(卷三十三九页二十行)

   一清
案仁当作人

  其堑之迹犹存(卷三十三十页四行)

  笺曰堑旧本作 (第 34a 页)
一清
案錾下落凿字方舆纪要校


  县有蜀王兵兰(卷三十三十页七行)

  笺曰华阳国志云江有兵栏李冰 (第 34a 页)
烧之后汉志云有
玉岳兰 一清
案兵阑天子之门禁也汉书汲黯传上 (第 34a 页)
  钦定四库全书

  水经注笺刋误卷十二

  仁和 赵一清


  青衣水篇

  县故有青衣羌国也(卷三十六一页八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有当作古

  桓水篇

  地志曰(卷三十六二页六行) (第 1a 页)
   一清
案当作地理志落理字

  阻漾支津(卷三十六三页六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阻当作沮

  暨于衙岭之南溪川(卷三十六三页七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川胡渭校改水

  若水篇

  汶山曰莋(卷三十六四页六行) (第 1b 页)
一清
案莋华阳国志作夷 (第 1b 页)
  河中有蛙巂山(卷三十六四页十一行)

  笺曰华阳国志云邛都河中有奉巂山 一清
案刘昭
郡国志补注引华阳国志作蚌巂山今改正

  司马相知定西夷(卷三十六五页三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汉书是西南夷传本传亦有南字今校补

  水又与母血水合(卷三十六五页十一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水上落若字

  泸江水(卷三十六六页二行) (第 2a 页)
   一清
案水下落注之二字孙潜校补

  又有光珠穴(卷三十六六页二十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御览引此文作珠光穴

  徙之禁防(卷三十六七页九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防何焯校改旁

  最为高秀(卷三十六七页十一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高秀名胜志引此文作杰秀

  泸水源出曲罗旧(卷三十六七页十七行) (第 2b 页)
   一清
案旧全祖望云当作巂曲罗巂者巂人种名唐
置曲州以此

  看都濩泚住柱呼尹(卷三十六八页二行)

   (第 3a 页)
笺曰二语未详 一清
案说文濩雨流霤下貌又广韵
布濩流散也泚汗出也言行道艰苦流汗也呼尹当
作呼伊住柱呼伊停仗呼其畴类也泚伊 …… (第 3a 页)
  笺曰庲降屯名也华阳国志云建宁郡治故庲降都
督屯也李充蜀记云蜀山自绵谷葭萌道径险窄北
来担负者不容易肩谓之左担道 一清
案蜀志李恢
为庲降都督领交州刺史住平夷后马忠为庲降都
督移治建宁味县裴松之曰庲降去蜀二千馀里时
未有 (第 3b 页)
宁州号为南中置此职以总摄之平夷城在今
云南陆凉州又曲靖军民府南宁县有废味县此蜀
汉之庲降屯若江由左担道即阴平道邓艾由之入

蜀在今四川龙安府平武县界去南中绝远不得因
蜀记左担字漫引之也

  马搏颊坂(卷三十六八页三行)

   一清
案颊方舆纪要作颡说文颊面旁也非能搏者
颡之训为额易说卦传其于马也为的颡是也

  亦咸言至僰道入江( (第 4a 页)
卷三十六八页九行)

   一清
案咸当作或

  为母给江膂水(卷三十六八页十一行) (第 4a 页)
  笺曰华阳国志云为母汲江裔水 一清
案全祖望云
江膂江心也膂字不误

  沫水篇

  又有利慈晋太始九年黄龙二见于慈池(卷三十六九页三 (第 4b 页)
行四行)

   一清
案利慈下落渚字慈池当作利慈全祖望校改

  水又东径开邦县(卷三十六九页十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沫字

  而东出于江源县也(卷三十六九页十一行) (第 4b 页)
   一清
案源当作原

  昔沫水自蒙山至南安而溷崖(卷三十六九页十三行)

  笺曰孙云当作若沫水 (第 5a 页)
一清
案非也汉书司马相如
传云西至沫若水又云故乃关沫若谓沫水及若水
也孙汝澄误以二水为一名又以己意改沫若为 …… (第 5a 页)
  而南入鄨水(卷三十六九页二十行)


   一清
案鄨水当作黚水汉书地理志校下同

  而东注于延水(卷三十六十页二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延水当作延江水下并同

  出犍为汉阳道(卷三十六十页二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故邑郡之南鄙(卷三十六十页八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邑当作巴两汉志涪陵属巴郡

  将有径之处(卷三十六十页十六行) (第 5b 页)
   一清
案处字衍文全祖望校

  又东南至武陵西阳县(卷三十六十页二十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西阳当作酉阳汉书地理志校

  酉水东南至沅陵县入于沅(卷三十六十一页十一行)

   (第 6a 页)
一清
案十一字是延江水篇注尾误作酉水篇经文

  存水篇

  周水又东径牂柯郡之无敛县北(卷三十六十一页 (第 6a 页)
十八行)

   一清
案无敛当作毋敛汉书地理志校 (第 6a 页)
  温水篇

  温水又西南径滇池于西北(卷三十六十二页十二行)

  笺曰于当作之 一清
案非也于下落县字

  温水又西会水泽(卷三十六十二页十九行)

   (第 6b 页)
一清
案水泽当作大泽汉书地理志益州郡滇池县
下云大泽在西是也

  桥水东流毋单县注于温温水又东南兴古郡之 (第 6b 页)
毋掇
县东(卷三十六十三页五行六行)


   一清
案桥水东流温水又东南下俱落径字孙?校
增汉书地理志毋棳县师古曰棳之悦反其字从木

  与南桥(卷三十 (第 7a 页)
六十三页七行)

   一清
案南桥下落水合二字

  梁水上承河水与俞元县(卷三十六三页七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与当作于

  置兴古治宛温县(卷三十六十三页十一行)

  笺曰孙云汉志牂柯郡有宛漏县此宛温疑误 (第 7a 页)
一清

案今本汉书正作宛温盖所见者误本耳兴古下落
郡字

  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盘南(卷三十六十三页十三行) (第 7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益州郡律高县盢町山出银铅
师古曰盢音呼鶪反今俗本盘字误也

  凡祭祀宾客之祼事(卷三十 (第 7b 页)
六十三页十九行)

   一清
案祭祀黄省曾本作祭醊

  县有斤南水(卷三十六十四页九行) (第 7b 页)
  笺曰汉地志云郁林郡临尘县有斤南水 一清
案今
汉书作斤员宋祁曰一作斤南朱氏据小宋之说以
蒙班固欲求媚于道元而不知自蹈于妄作也

  又东骧水 (第 8a 页)
出焉(卷三十六十五页十一行)

   一清
案骧水汉书地理志作驩水

  郁林又东(卷三十六十六页九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林当作水

  谓之临贺(卷三十六十六页十行) (第 8a 页)
   一清
案谓之上落亦字临贺当作临水

  东南流萌渚峤西(卷三十六十六页十一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流下落径字

  牢水南出交州合浦郡(卷三十六十七页一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牢字衍文

  汉武元鼎六年(卷三十六十七页二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汉武下落帝字

  漕口马援所漕水东南曲屈通郎湖(卷三十六十七页十行十一行) (第 8b 页)
   一清
案漕口当作浦口曲屈黄省曾本作屈曲

  山南长岭连接天障岭西卢容水凑隐山绕西卫北(卷三
十六十七页十
(第 9a 页)
三行十四行)

   一清
案全祖望据后文校衍此二十字

  以为界疆(卷三十六十七页十七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界疆二字当倒互

  区粟城南长岭东(卷三十六十七页十八行)

  (第 9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据后文校衍此七字 (第 9a 页)
  隐山绕(卷三十六十七页十九行)

   一清
案全祖望据后文校衍此三字

  东径区粟故城南(卷三十六十七页十九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故字衍文

  交州外城记曰(卷三十六十八页二行)

   (第 9b 页)
一清
案城当作域后同

  城西折十角(卷三十六十八页六行)

  笺曰此十字讹 (第 9b 页)
一清
案非也折当作拆集韵拆裂也 (第 9b 页)
开也言其城角作十字形开裂也王隐晋书曰何曾
尊豪累世蒸饼上不作十字不食亦取开裂象形之


  凡殿南向(卷三十六十八页十行)

   一清
案殿上落宫字

  市居周匝绕岨峭地险(卷三十六十八页十一行)

   (第 10a 页)
一清
案匝字衍文黄省曾本作市居周居绕岨峭地
险亦误下居字衍故知原文无匝字也 (第 10a 页)
  必不皆有其实(卷三十六十九页一行)

   一清
案必不二字当倒互

  东与卢容水合(卷三十六十九页七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东字衍文

  谓之狼湖(卷三十六十九页八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狼当作即

  从即湖入四会漕(卷三十六十九页九行) (第 10b 页)
一清
案漕当作浦下同 (第 10b 页)
  填尸城观(卷三十六十九页十六行)

   一清
案城当作成谓筑成京观也

  晋太康三年省日南部属国都尉(卷三十六十九页十七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部当作郡

  遣武陈延劳佛子(卷三十六二十页七行)

   (第 11a 页)
一清
案武下落士字子字衍文

  郁林南仓通寿泠(卷三十六二十页十一行)

  笺曰林一作水 (第 11a 页)
一清
案仓字衍文 (第 11a 页)
  吴赤乌十一年魏正始元年(卷三十六二十二页三行)

   一清
案吴赤乌十一年当魏正始九年元字误

  自卢容县至无恋(卷三十六二十二页五行)

  笺曰无恋未详汉 (第 11b 页)
志九真郡有无编县恐是无编之
一清
案卷末无变水恋当作变未可以九真无编
当之

  渡庇景(卷三十六二十二页八行)

   (第 11b 页)
一清
案当作度比景详本卷 (第 11b 页)
  鱼食生肉(卷三十六二十二页十行)

   一清
案鱼字当移在生字下

  令军水进(卷三十六二十三页六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水当作大

  是有灵神(卷三十六二十四页六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灵神二字当倒互御览引此文校改

  脱裸种(卷三十六二十四页十七行) (第 12a 页)
一清
案脱下落衣字 …… (第 12a 页)
  笺曰山旧本作北一清案非也当作曲街回北下云
曲街回东可證也

  上起塼城一丈(卷三十六二十五页六行)

   一清
案城当作墙

  上倚板(卷三十六二十五页七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上字上落塼字

  杀交阯太守宝别驾阮郎(卷三十六二十五页十三行) (第 12b 页)
   一清
案晋书作杜宝阮朗今校补

  回度曲掖(卷三十六二十五页二十行)

  笺曰当作回廊 (第 13a 页)
一清
案非也回度犹言回行也

  檐宇如承(卷三十六二十六页三行)

  笺曰宋本作相承 (第 13a 页)
一清
案如字不误乃瞻望拟议之


  神祠鬼塔(卷三十六二十六页三行)

  笺曰旧本作神乾一清案祠字不 (第 13a 页)



  与其儿落金席上光色起(卷三十六二十六页十行)

   一清
案金字当移在席上之下黄省曾本校正

  更于草甲萌芽(卷三十六二十七页十行)

  笺曰更宋本作至草 (第 13b 页)
甲旧本作草更 一清
案甲字不
误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后汉书章帝纪云方春生
养万物孚甲注云叶里白皮也

  扶南去林邑四千( (第 13b 页)
卷三十六二十八页一行)

   一清
案四千下落里字 (第 13b 页)
  晋功臣表所谓金遴清径(卷三十六二十八页八行)

   一清
案遴当作潾金潾地名张籍诗行人几日到金
潾亦作金邻吴都赋云金邻象郡之渠梁书扶南传
云次伐金邻国是也 (第 14a 页)
  儋耳俱在朱崖(卷三十六二十九页二行)

   一清
案朱崖当移在俱在之上俱在下又有脱文详
本卷

  入项陵东南者也(卷三十六二十九页十三行) (第 14a 页)
   一清
案山海经作须陵项字误

  言始则可(卷三十六二十九页十四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则黄省曾本作或

  淹水篇

  叶榆水篇

  因名吊鸟(卷三十七二页五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因名下落曰字

  一子不能去(卷三十七二页十三行) (第 14b 页)
   一清
案一黄省曾本作小

  榆水不径其县(卷三十七三页十二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当作叶榆水落叶字下同

  东南径秦藏县也(卷三十七三页十八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也字衍文

  同注滇泽(卷三十七三页十九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注作滇池泽落池字

  又东北流滇池县南(卷三十七三页二十行) (第 15a 页)
   一清
案流下落径字

  东径梁水郡北(卷三十七四页六行)

  笺曰梁水字误当作卑水汉地志越巂有卑水县一 (第 15b 页)
清案温水注云温水上合梁水故自下有梁水之称
是以刘禅分兴古之盢南置郡于梁水县也宋志梁
水太守晋成帝分兴古立晋书王逊传云分永昌为
梁水郡盖西晋废而东晋复置耳若卑水是县名越
巂之去南中道里隔越朱氏误矣


  诸葛亮入南(卷三十七四页十九行)

   一清
案南下落中字

  交阯外域记(卷三十七五页十七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当作交州阯字误

  将妻起贼(卷三十七六页四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妻当作诗盖徵侧将其夫作贼也黄省曾本


  越遣太子名始(卷三十七七页六行) (第 16a 页)
   一清
案当作南越落南字下并同

  安阳王有女名曰眉珠(卷三十七七页九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南越志作媚珠眉字误

  左合此水(卷三十七七页十九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此当作北

  交州刺史杜惠度(卷三十七八页二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惠晋书作慧下同

  赴火而死(卷三十七八页三行) (第 16b 页)
   一清
案火晋书作水

  其水又东径曲易县(卷三十七八页七行)

  笺曰孙云曲易当作由易汉志交阯郡有由易 (第 17a 页)
县一
清案汉志续志晋志皆作曲易无作由易者

  东南流入稽度县(卷三十七八页十二行)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是稽徐县度字误

  本县交阯郡治也(卷三十七八页十三行)

  (第 17a 页)
一清
案本县二字当倒互 (第 17a 页)
  县本自交阯南行(卷三十七八页十四行)

   一清
案本字衍文

  江水对交阯朱䳒县(卷三十七八页二十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水黄省曾本作北

  林邑记所谓外越安定县纪粟者也(卷三十七九页十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县字衍文

  县江中有?牛(卷三十七九页十行)

  (第 17b 页)
一清
案刘昭郡国志补注引交州记作有?水牛落 (第 17b 页)
水字县字衍文

  夷水篇

  夷水又东径建平沙县(卷三十七九页十九行)

   一清
案晋书地理志建平郡统沙渠县落渠字

  夷水自沙渠入县(卷三十七十页三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入县二字当倒互

  能中者举以为君(卷三十七十页十二行) (第 18a 页)
一清
案举黄省曾本作奉 (第 18a 页)
  即盐阳石也(卷三十七十一页二行)

   一清
案盐字衍文

  将知是阴石(卷三十七十一页三行)

   (第 18b 页)
一清
案是字衍文

  都孙昔尚孝(卷三十七十一页九行)

  笺曰孝字当作存 (第 18b 页)
一清
案昔当作息

  卒至六月中(卷三十七十二页四行) (第 18b 页)
一清
案卒黄省曾本作言 (第 18b 页)
  有石林甚整(卷三十七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
案林当作床

  杂石中耳(卷三十七十三页一行)

   (第 19a 页)
一清
案杂石孙潜校改惟实

  大者悉多倒悬(卷三十七十三页八行)

  笺曰悉一作如乌 (第 19a 页)
一清
案于文落如乌二字悉字宜


  油水篇 (第 19a 页)
  东过其县北(卷三十七十四页四行)

  笺曰据宋本补五字 一清
案此五字经文当补在注
入油水也之次行另为一条赵琦美本校正

  王莽更名孱陵也(卷三十七十四页七行) (第 19b 页)
   一清
案汉书地理志注作孱陆

  澧水篇

  西碣充县废省临澧即其地县临封县之故治(卷三十七十四
页十六
(第 19b 页)
行)


   一清
案碣当作揭废省临澧四字衍文当作后即其
地为临澧县之故治全祖望校改

  茹水东流澧水(卷三十七十四页 (第 20a 页)
二十行)

  笺云克家云当作东流入澧水 一清
案孙潜校增注


  澧水又东径零阳县南蕴郡零溪以著称矣(卷三十七十五页十
二行)


   (第 20a 页)
一清
案蕴字误全祖望校改缘移在郡字下 (第 20a 页)
  右会渫渫木出建平郡(卷三十七十五页十三行)

   一清
案渫木二字误当作右会渫水水出建平郡

  采常以冬月(卷三十七十五页十五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采下落之字

  广二百丈(卷三十七十六页一行)

  (第 20b 页)
一清
案广二百丈下御览引荆州图副记有门角上
各生一竹倒垂下拂谓之天帚天中记引此文亦有
之今校补 (第 20b 页)
  澧水又东历层步出(卷三十七十六页二行)

   一清
案出当作山方舆纪要云澧州石门县有层步
山在县东北三里外望如一内有三重

  水出西北天门郡界(卷三十 (第 21a 页)
七十六页七行)

   一清
案北当作南

  南流历涔泙屯(卷三十七十六页七行)

   (第 21a 页)
一清
案泙方舆纪要作坪此是吴屯所也吴书周泰
传荆州平定将兵屯岑是也 (第 21a 页)
  澧水又东径安南县西(卷三十七十六页十行)

   一清
案晋书地理志南平郡统南安县安南二字当
倒互

  王仲宣赠孙文始诗曰(卷三十七十六页十二行)

   (第 21b 页)
一清
案文选赠答诗有王仲宣赠士孙文始一首李
善注引三辅决录注曰士孙孺子名萌字文始落士
字萌即士孙瑞之子献帝 …… (第 21b 页)
  谓之决口(卷三十七十六页十四行)


  笺曰克家云疑作湖口 一清
案当作沙口即赤沙湖
口也上云澧水又东与赤沙湖水会是也

  沅水篇

  沅水出牂柯且兰县(卷三十七 (第 22a 页)
十六页十八行)

   一清
案汉志续志皆作故且兰落故字详本卷

  东径无阳县(卷三十七十六页十九行)

  笺曰旧本作注文据宋 (第 22a 页)
本是经文 一清
案非也仍当
作注说详本卷 (第 22a 页)
  对无水(卷三十七十七页一行)

   一清
案对上落县字

  盖以苍梧郁州佐山之类也(卷三十七十七页五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以当作亦佐山当作东武怪山全祖望校正

  水又一(卷三十七十七页八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沅字一当作东

  水出义陵郡义陵县(卷三十七七页九行) (第 22b 页)
一清
案当是武陵郡义字误 (第 22b 页)
  其城刘备之秭归焉出五溪(卷三十七十七页十一行)

  笺曰秭归以下有脱误 一清
案此处无脱文焉当作
马良二字之犹往也详本卷

  东南流独母水(卷三十七十七页十六行)

   (第 23a 页)
一清
案流下落合字孙?校增

  谓雄溪樠溪力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卷三十七十七页二十行)

  笺曰宋书 (第 23a 页)
说五溪曰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而无
力溪二字 一清
案后汉书马援传章怀注引郦注及 (第 23a 页)
东坡小圃五咏薏苡诗王十朋集注李厚引水经注
俱无力溪唐宋相沿足證世本之误

  悉是蛮左右所居(卷三十七十八页二行)

   一清
案六朝人称蛮郡曰左郡蛮县曰左县故称蛮
左谓五溪蛮也右字衍文

  故谓此蛮五溪蛮也(卷三十七十八页二 (第 23b 页)
行)

   一清
案此蛮下落为字

  水又径沅陵县西(卷三十七十八页二行) (第 23b 页)
   一清
案水上落沅字

  下有二石(卷三十七十八页十五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石下落室字孙潜校增

  故不可以言也(卷三十七十八页十六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不可下落得字孙?校增

  移县治县之旧城(卷三十七十八页十九行)

   (第 24a 页)
一清
案下县字衍文

  东南流阳故县南(卷三十七十九页二行) (第 24a 页)
  笺曰阳故县上缺一无字 一清
案无阳上又落径字

  承明讨五溪蛮营军所筑(卷三十七十九页八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筑下落也字

  沅水又东溪水南出茗山(卷三十七十九页十二行)

  笺曰一作沅水又合东溪溪水南出 (第 24b 页)
茗山 一清
案本
文无脱字

  北泻沅川水(卷三十七十九页十三行) (第 24b 页)
一清
案水字衍文 (第 24b 页)
  故谓夷望也(卷三十七二十页十行)

   一清
案谓下落之字

  龚玄之(卷三十七二十一页二行)

  (第 25a 页)
一清
案何焯云宋本晋书作袭玄之通志氏族略晋
有隐士袭玄之南史有袭蔿盖希姓也

  割汉北与秦至三十年又取楚 (第 25a 页)
巫黔及江南地以为黔
中郡(卷三十七二十一页四行五行)

   一清
案割上落楚字又取上落秦字 (第 25a 页)
  山西带循溪(卷三十七二十一页十行)

   一清
案循当作脩

  吴丹阳太守李衡(卷三十七二十一页十七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当作丹杨

  城侧沅水(卷三十七二十二页一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城下落临字

  其上承诸湖(卷三十七二十二页二行) (第 25b 页)
一清
案其下落水字 (第 25b 页)
  泿水篇

  郁水郁林之阿林县(卷三十七二十二页十四行)

   一清
案郁水下落自字

  苍梧太守长沙吴臣(卷三十七二十二页二十行)

   (第 26a 页)
一清
案三国志吴书步骘傅是吴巨臣字误下并同

  县有鹄奔亭(卷三十七二十三页七行)

  笺曰搜神记云鹄 (第 26a 页)
奔亭谢承后汉书作鹊巢亭 一清
案列异傅云鹄奔亭方掘其尸时有双鹄来奔其亭 (第 26a 页)
故名江淹狱中上书曰梧丘之魂不愧于沈首鹄亭
之鬼无恨于灰骨正使此事

  盖乘斯水西入越也(卷三十七二十四页四行)

   一清
案西当作而

  使陆贾就立佗为越王(卷三十七二十四页十一行)

   (第 26b 页)
一清
案史记尉佗传是南越王

  慎厥其身(卷三十七二十五页十二行)

  笺曰厥一作终 (第 26b 页)
一清
案于文是慎终厥身其字衍 (第 26b 页)
  广州记称吴平晋卢循为刺史(卷三十七二十五页十九行)

   一清
案三国志注引交广记是滕脩晋书有传

  脩始复谢(卷三十七二十六页一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复当作服交广记云脩乃服之是也

  员水又东南一千五百里入南海(卷三十七二十六页十五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十三字是注混作经

  资水篇

  又径都梁南(卷三十八一页十二行) (第 27a 页)
   一清
案都梁下落县字

  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定之邑也(卷三十八一页十三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敬侯定当作遂史记年表校

  东北流径扶阳县南(卷三十八一页十八行)

   (第 27b 页)
一清
案宋书州郡志云邵陵太守领扶县令汉旧县
晋曰夫夷汉属零陵晋属邵陵今云扶者疑是避桓
温讳去夷夫不可为县名 …… (第 27b 页)
  谓之邵陵浦口水也(卷三十八二页一行)


  笺曰谢耳伯云当作浦水口 一清
案本文不误谢说
非也

  县故邵陵也(卷三十八二页五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邵陵当作昭陵说见下

  溪又东得高平水口(卷三十八二页五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又当作水

  西南流高平县南(卷三十八二页六行) (第 28a 页)
一清
案流下落径字 (第 28a 页)
  西北流径邵陵南(卷三十八二页八行)

   一清
案邵陵当作邵阳宋志云邵陵太守领邵陵子
相何志属长沙二汉无吴录属邵陵又邵阳男相吴
立曰昭阳晋武改晋志邵 (第 28b 页)
陵统邵陵县又统邵阳县
是也则昭陵是吴所置亦晋武改之而沈约不云当
以水经注正之

  谓之邵阳水口(卷三十八二页十行)

  笺曰克家云当作邵陵 一清
案邵阳字不误不得因 (第 28b 页)
上有邵陵浦口水而改之

  涟水篇

  资水之别(卷三十八三页六行)

   一清
案全祖望云四字是注混作经以先司空本校


  湘水篇

  应劭曰湘出零陵山(卷三十八三页十九行) (第 29a 页)
   一清
案汉志注无陵字何焯云此长沙临湘县之零 (第 29a 页)
山不可妄加陵字

  又东北径观阳(卷三十八四页八行)

   一清
案观阳下落县字

  汉武元朔五年(卷三十八四页十三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汉武下落帝字后同

  南流山(卷三十八四页十七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流全祖望校改留

  其水导源西北流县冯溪以托名焉(卷三十八五页五行) (第 29b 页)
   一清
案冯溪二字当移在导源下

  是商州改装之始(卷三十八五页七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州当作舟

  都溪水又南径新县东(卷三十八五页二十行)

   (第 30a 页)
一清
案方舆纪要道州宁远县下云舂水亦曰舂陵
水出舂陵山东南流入桂阳蓝山县界下流至衡州
府常宁县入于湘水又云 (第 30a 页)
县有都溪水欧阳忞曰即
舂陵水也常宁县古新宁县三国吴时析来阳县置

新平县晋书地理志新宁县属湘东郡元和郡县志
云吴置新平县宋元徽中号新宁下云新宁故新平
也又云舂水又北径新宁县东盖都溪在南而舂水
在北互受通称津渠灌注矣此文新下落宁字

  溪水又北流注于营阳峡(卷三十八六页六行)

   一清
案溪水当作营水

  本泉阳之北部(卷三十八七页七行) (第 30b 页)
一清
案泉阳当作泉陵汉书地理志校 (第 30b 页)
  其水浊扬清汎浊(卷三十八七页十七行)

   一清
案上浊字衍文

  湘水北又历印石(卷三十八九页二行)

   (第 31a 页)
一清
案北又二字当倒互

  石在衡水县(卷三十八九页三行)

   (第 31a 页)
一清
案方舆纪要云衡山县汉湘南县地三国吴析
置衡阳晋改衡山水字误

  江水又有磐石(卷三十八九页三行) (第 31a 页)
   一清
案江水当作湘水又当作右侧二字名胜志校


  临水而石悉有迹(卷三十八九页四行)

   (第 31b 页)
一清
案而字衍文

  治洪水血马祭山(卷三十八九页十行十一行)

   (第 31b 页)
一清
案治上落禹字血马当作用白马全祖望校改

  太守何承天徙郡湘西矣(卷三十八九页十九行)

   (第 31b 页)
一清
案太守上落晋字郡当作治 (第 31b 页)
  日华水出桂阳郴县华山(卷三十八九页二十行)

   一清
案当作日华山落日字

  漉水从东注之(卷三十八十页六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从东下落南来二字以漉水篇经文校补

  而傍湘水(卷三十八十页九行)

   (第 32a 页)
一清
案而当作西方舆纪要云建宁城在湘潭县西
百六十里湘江亦在县西是也

  水又北径昭山西(卷三十八十页十 (第 32a 页)
三行)


   一清
案水上落湘字

  水西有橘州子戍(卷三十八十页十七行)

  笺曰孙云疑作橘子洲戍 (第 32b 页)
一清
案子戍戌之小者耳
犹子城之类

  故南境之地也(卷三十八十一页二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故下落楚字名胜志校增

  郡廨西陶侃庙(卷三十八十一页十行) (第 32b 页)
一清
案西下落有字 (第 32b 页)
  预发冢人(卷三十八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
案预当作豫

  湘浦矣(卷三十八十二页三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矣准上文当作也

  湘水又左岸有高口(卷三十八十二页九行)

  笺曰又宋本作 (第 33a 页)
一清
案又字衍文

  受湘西入焉(卷三十八十二页十行) (第 33a 页)
一清
案受上落首字 (第 33a 页)
  高水南北与下鼻浦合(卷三十八十二页十一行)

   一清
案南黄省曾本作西

  南流于锡谓之三阳径(卷三十八十三页三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南流下落注字阳当作锡

  湘水又北津北(卷三十八十三页四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又北下黄省曾本有枝字于文是枝津北出
津北下又落出字

  又合黄陵水口(卷三十八十三页八行) (第 33b 页)
   一清
案又黄省曾本作右

  如樗蒲矣(卷三十八十三页十二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初学记引此文作如樗蒲矢今校正

  秦长沙立郡(卷三十八十四页八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立字当移在长沙之上

  即罗渊也(卷三十八十四页十一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罗渊上落汨字说文校补

  世谓汨罗口(卷三十八十四页十六行) (第 34a 页)
   一清
案谓下落之字

  湘水自汨口(卷三十八十四页十八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汨下落罗字

  湘水左会水青口(卷三十八十五页四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当作清水口长沙府志云清水潭在益阳县
西七里

  世或谓之麋湖口也(卷三十八十五页七行)

   (第 34b 页)
一清
案口字衍文 (第 34b 页)
  水又北径金浦戍(卷三十八十五页九行)

   一清
案水上落湘字

  此四水同注洞庭北北会大江(卷三十八十五页十一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北字重文宜衍

  北对大江(卷三十八十六页八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对黄省曾本作届

  漓水篇

  出西北卲陵县界(卷三十八十六页十六行) (第 35a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故山水即名焉(卷三十八十七页三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此句下御览引此文有验其山有石窦下深
数丈洞穴深远莫究其极十八字今校补

  魏文帝咸熙二年(卷三十 (第 35b 页)
八十七页四行)

   一清
案咸熙是曹奂年号裴松之注引魏世谱曰谥
曰元皇帝文字误

  山临水(卷三十八十七页九行) (第 35b 页)
   一清
案山临下落漓字

  石閒有色类羊(卷三十八十七页九行)

  笺曰孙云当作有石一清案色字不误如作石 (第 36a 页)
字则
云石閒有石类羊岂可通乎下云石色状鸡可证也

  山石色状鸡(卷三十八十七页十行)

   一清
案山字衍文

  溪水又南注熙平(卷三十八十七页十四行) (第 36a 页)
一清
案熙平下落水字 (第 36a 页)
  塘水从山下注塘(卷三十八十七页十五行)

   一清
案塘水黄省曾本作有水

  因名此潭为朝夕塘矣(卷三十八十七页十七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潭黄省曾本作塘

  谓之平水(卷三十八十八页二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平乐水名县取名焉上云左合平乐溪口是
也落乐字

  出永丰县西北濡山(卷三十八十八页四行) (第 36b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又注于漓水之上有漓水关(卷三十八十八页六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于文当重漓水二字下漓水字当移在又注
于之下

  出临贺富川县北符灵冈(卷三十八十八页七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出上落水字

  溱水篇

  肆水出临武西南(卷三十八十八页十二行) (第 37a 页)
   一清
案肆当作肄

  溪之东南流(卷三十八十八页十六行)

  笺曰之宋本作又一清案当作水

  左会黄 (第 37b 页)
泠溪水溪水出郴县黄泠山(卷三十八十八页十六行)

   一清
案两黄泠俱当作黄岑何孟春郴阳志曰黄岑
山或曰王禽山又曰骑田岭五岭之一也宜章一县
之水南出韶之乐昌以入 (第 37b 页)
于曲江与来水可互证也
下溪字衍文


  武水又南入里山(卷三十八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
案里当作重

  崩千馀丈(卷三十八十九页六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千当作十

  王歆始兴记曰(卷三十八十九页八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当作王歆之落之字后同

  林水源里有室(卷三十八十九页八行)

   (第 38a 页)
一清
案太平广记引水经作有石室落石字 (第 38a 页)
  列罗十瓮(卷三十八十九页八行)

   一清
案太平广记引水经列作行

  以银相备(卷三十八十九页十二行) (第 38b 页)
一清
案备太平广记引水经作偿

  视则奴死银在矣(卷三十八十九页十二行)

   (第 38b 页)
一清
案太平广记引水经视上有觉字

  俄顷即熟(卷三十八十九页十四行) (第 38b 页)
一清
案熟当作热 (第 38b 页)
  又言县皆号曲江曲山名也(卷三十八十九页二十行二十页一行)

   一清
案皆当作昔曲江当作曲红下曲字下落红字
金石录跋尾校正𨽻释及杨慎水经碑目黄省曾本
同名胜志曰汉志桂阳 (第 39a 页)
郡有曲江县旧图经汉置曲
红县以东连曲红冈也后因其下有江故改名曲江
亦非也说详本卷

  连溪山即大庾岭也(卷三十八二十页六行)

   一清
案连当从水作涟 (第 39a 页)
  谓之涟(卷三十八二十页八行)

   一清
案涟下落口字

  其高百仞(卷三十八二十页十八行)

  笺曰其一作石一清案其字不误

  石本桂 (第 39b 页)
阳武城县(卷三十八二十一页二行)

  笺曰两汉地志桂阳郡但有临武县而无武城疑字
误也 一清
案沈炳巽云晋志桂林郡统武城县朱氏
但见误本作桂阳疑武城县之有讹而不知为孙吴 (第 39b 页)
所置阳当作林

  溱水自此有始兴大江之名(卷三十八二十一页八行)

   一清
案大江当作大庾上云庾仲初谓之大庾峤水


  出淮浦关(卷三十八二十一页九行)

   (第 40a 页)
一清
案洭浦关见洭水篇淮字误

  旧益县也(卷三十八二十一页十行)

   (第 40a 页)
一清
案益当作汉汉书地理志桂阳郡有浈阳县 (第 40a 页)
  是以今行者(卷三十八二十一页十三行)

  笺曰宋本旧本俱作今者吴本增一行字 一清
案盖
宋本旧本有脱字耳何足据也

  山海经所谓㳝水出桂阳西北东南注肆入郭浦者也
(卷三十八二十二页 (第 40b 页)
二行三行)

   一清
案㳝水当作湟水肆当作肄郭浦当作敦浦

  坛宇虚肃(卷三十八二十二页五行) (第 40b 页)
一清
案虚当作灵 (第 40b 页)
  吾家在观前(卷三十八二十二页九行)

   一清
案观下落岐字

  洭水篇

  而又与斟水合(卷三十九二页五行)

   (第 41a 页)
一清
案又当作右

  洭水又南径县故城西(卷三十九二页七行)

  笺曰孙按南径下疑脱含洭二字 (第 41a 页)
一清
案全祖望云
先赠公云见宋本是阳山二字 (第 41a 页)
  洭水又南东流也(卷三十九二页十四行)

   一清
案南东二字当倒互

  东出尧山(卷三十九三页二行)

   (第 41b 页)
一清
案东上落水字

  深水篇

  钟水篇

  钟水出桂阳南平县都山(卷三十九四页四行)

  笺曰 (第 41b 页)
宋本作部山 一清
案非也都山即都庞峤也东 (第 41b 页)
坡有送邵道士彦肃还都峤诗王梅溪注曰洞天福
地记三十六小洞天第十二都峤山是也未可因注
部龙字擅相改易

  鸡桂声相近(卷三十九四页八行)

   一清
案鸡当作漼上云峤水南入始兴漼水此云漼
桂声相近故字随读变也经仍其非矣郦盖以经文
漼水为非也方舆纪要云 (第 42a 页)
桂阳州蓝山县汉南平县
地有岿水源出九疑山合县诸水入桂阳州界会舂

陵水又曰舂陵水又名舂水亦曰钟山盖岿漼声之
转岿水即漼水亦即桂水也经注并误漼为鸡盖俗
本之失耳

  又东北入于湘(卷三十九四页十三行)

   一清
案六字赵琦美本另为一条在魏宁县注后

  耒水篇

  汝县在郡东三百里馀(卷三十九五页二行)

  (第 42b 页)
  一清
案汝下落城字宋志桂阳太守领汝成令江左 (第 42b 页)
立即注汝城县也今郴州桂阳县地

  县有绿水出县东侯公山(卷三十九五页五行)

   一清
案卮林云荆州记桂阳郴县东界侠公山下有
渌溪源官常取此水为酒晋书武帝太康元年简文
帝咸安元年并荐酃渌酒 …… (第 43a 页)
  昔吴隐之挹而不辞(卷三十九五页十三行)


   一清
案辞当作乱晋书校改

  贪岂能污其真乎(卷三十九五页十四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真当作贞

  内有白虎(卷三十九六页十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白黄省曾本作石

  又曰(卷三十九六页二十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黄省曾本作又说

  穿二井(卷三十九七页一行) (第 43b 页)
   一清
案二孙潜校改一

  县有汉水(卷三十九七页十九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汉当作溪

  川之北石卢塘(卷三十九七页二十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石全祖望校改有

  伦汉黄门郎(卷三十九八页五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黄门郎士人之官伦是宦者不当有郎字

  尚有酃县故治此(卷三十九八页十一行) (第 44a 页)
   一清
案故下落城字

  洣水篇

  下注洣水谓之容口(卷三十九九页九行)

   (第 44b 页)
一清
案容口下当接十行水有大穴容一百石出于
此水因以名曰十六字出于此水当作水出于此名
曰当作名焉

  县 (第 44b 页)
有历水(卷三十九九页十行)

   一清
案历水下当接十一行下注洣水云云 (第 44b 页)
  容水下注水谓之历口(卷三十九九页十一行十二行)

  笺曰下注下脱洣字 一清
案容水二字衍文下注洣
水上接前十行县有历水

  遗味在兹(卷三十九九页十七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味黄省曾本作咏

  漉水篇

  余谓漉渌相近(卷三十九十页五行) (第 45a 页)
一清
案漉渌下落声字 (第 45a 页)
  浏水篇

  浏水出临湘县东南浏阳县(卷三十九十页八行)

   一清
案宋志湘州刺史治临湘领浏阳侯相吴立县
字误

  㵋水篇

  世犹谓之为罗侯(卷三十九十页十八行) (第 45b 页)
   一清
案罗侯下落城也二字孙潜校增方舆纪要云
罗县城在湘阴县东六十里春秋时罗国地秦置县 (第 45b 页)
汉晋皆属长沙郡

  又西累石山(卷三十九十页二十行)

   一清
案又西下落至字全祖望校

  赣水篇

  刘澄之曰县东南有章水西有贡水西是为谬也(卷三十九
十一页
(第 46a 页)
十五行十六行)

   一清
案下西字衍文是为谬也四字当移在因以名
县焉之下县治二水之閒三语尚是刘澄之之词是 (第 46a 页)
为谬也下是道元解说如此宋李厚注东坡诗引水
经注亦无四字可知世本之误

  而不知远失其水实矣(卷三十九十一页十七行)

   一清
案水字衍文

  径赣县东(卷三十九十一页十九行)

   (第 46b 页)
一清
案径上落又北二字胡渭校增

  十三州志曰称庐水西出长沙安复县(卷三十九十二页五行六行)

  笺曰 (第 46b 页)
安复当作安成汉地志长沙安成县莽曰用成 一清
案全祖望云考晋太康中改安成为安复宋齐
因之阚氏作志时称安复是也唯是县改安复时郡
亦改称安成则当云安成 (第 47a 页)
安复不当袭旧𨽻曰长沙
也朱氏欲改安复为安成殆不考晋志故耳曰字衍


  即王莽之用成也(卷三十九十二页八行)

   一清
案汉志注作思成今校正

  汉献帝初平二年(卷三十九十二页十一行) …… (第 47a 页)
  笺曰一作兴平一清案吴书孙策以兴平二年渡江
焉得有初平立郡之事乎此等直当据史改正耳

  王莽之循晓也(卷三十九十二页十八行)

   一清
案汉志作脩晓今校正

  赣水又径谷鹿洲(卷三十九十四页七行)

   (第 47b 页)
一清
案谷鹿洲下落即蓼子洲也五字名胜志引此
文校补

  赣水又北径南昌县城西(卷三十九十四页九行) (第 47b 页)
   一清
案县下落故字

  豫章郡树生庭中(卷三十九十四页十八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郡字当作樟河水注引应劭汉官仪校

  豫章常为生(卷三十九十四页二十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章当从木作樟

  云王子乔控鹤所径过也(卷三十九十五页十七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鹤当作鹄

  水通大江(卷三十九十六页四行) (第 48a 页)
   一清
案寰宇记作章江大字误

  水盛则闭之(卷三十九十六页八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水盛下全祖望校增旱字

  水又西流注于赣又有僚水入焉(卷三十九十七页十二行)

   (第 48b 页)
一清
案水上孙?校增鄱字僚水全祖望云寰宇记
作缭水以范史校之良是

  其水东北径昌邑(卷三十九十七页十七 (第 48b 页)
行)

   一清
案寰宇记云昌邑城在洪州北水路一百三十 (第 48b 页)
七里雷次宗豫章记云昌邑王贺既废之后宣帝封
为海昏侯东就国筑城于此注落城字

  脩水出艾县而东北径豫章宁县故西安也(卷三十九十八页二
行)


   一清
案而名胜志作西豫章宁县章字衍文晋书地
理志豫章郡统豫章县无豫宁县豫章记云豫章县
建安立皆误也考豫章名 (第 49a 页)
县前乎此王莽改鄡阳曰
豫章后乎此隋平陈废豫章郡为豫章县要非所论

于汉晋之世也宋书州郡志豫章太守领豫宁侯相
汉献帝建安中立吴曰要安武帝太康元年更名要
字亦误当作西方舆纪要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下云
西安废县后汉置晋以后曰豫宁宋王僧绰封豫宁
侯是也

  同溱一渎(卷三十九十八页五行)

  笺曰溱宋本作凑 一清
案溱与臻同汉书王褒传万
祥毕溱是也 (第 49b 页)
  庐江水篇

  山图曰(卷三十九十八页十四行)

   一清
案山上落开字

  本性匡(卷三十九十八页十六行)

   (第 50a 页)
一清
案性当作姓

  同乌号(卷三十九十九页六行)

   (第 50a 页)
一清
案同上落事字

  下散漫千数步(卷三十九二十页九行) (第 50a 页)
   一清
案数御览引此文作许

  吾何面于当世也(卷三十九二十一页七行)

   (第 50b 页)
一清
案广记引搜神记面下有目字

  径见二女于岸侧(卷三十九二十一页八行)

   (第 50b 页)
一清
案径御览引此文作遥

  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卷三十九二十一页十行)

  笺曰照水未详 (第 50b 页)
一清
案下云又有二泉常悬注若白
云带山即石镜所照之水也 (第 50b 页)
  晨光初曜(卷三十九二十一页十一行)

   一清
案曜名胜志引此文作散

  悉巨井(卷三十九二十一页十五行)

   (第 51a 页)
一清
案悉下落成字孙潜校增

  渐江水篇

  故名新安(卷四十二页一行)

   (第 51a 页)
一清
案吴书贺齐传是新定安字误

  齐以铁𣏾椓山(卷四十二页五行) (第 51a 页)
   一清
案𣏾字误当作杙音弋橛也铁杙者取寸铁如
木橛所以缘而升山也

  于是立始新之尉(卷四十二页十二行) (第 51b 页)
  笺曰宋本作都尉 一清
案始新无都尉据吴书贺齐
传是立始新府耳尉字误也

  高十丈五尺围(卷四十二页十五行十六行)

   (第 51b 页)
笺曰孙云十丈当作一丈五尺宋本作五十一清案
非也围字当移在五尺之上本文无误也


  不胜卒(卷四十二页十九行)

   一清
案不胜下落哀字

  浙江水又北径新城县桐溪注之(卷四十二页十九行)

  (第 52a 页)
一清
案水字当移在桐溪下

  西临后涧(卷四十三页一行)

   (第 52a 页)
一清
案后当作浚

  名曰蛟龙池(卷四十三页二行) (第 52a 页)
一清
案蛟御览引此文作浣 (第 52a 页)
  中道挟水(卷四十三页五行)

   一清
案挟当作夹下连山挟水之挟同

  径白山之阴(卷四十三页七行)

   (第 52b 页)
一清
案方舆纪要广德州灵山下云又南十里曰桐
山亦曰桐源山一名白石山桐水发源于此又曰桐
水源出州南白石山或谓 …… (第 52b 页)
  桐庐溪又东北径新城县入浙江(卷四十三页十五行)


   一清
案桐庐县名桐溪溪名二名不相及今连称之
非也庐字衍文

  县故富春孙权省并桐庐咸和元年复立为县(卷四 (第 53a 页)
十三页十
六行十七行)


   一清
案孙权下落置后二字元当作九以宋志校正

  以讨士琮(卷四十四页二行)

  笺曰吴志全琮此云以讨士 (第 53a 页)
琮疑是字误 一清
案全
祖望云当作以讨山越命全琮于文义方合 (第 53a 页)
  建武十六年县民郎雅乱(卷四十四页十三行)

   一清
案建武当作建安郎雅当作郎稚吴书贺齐传
校乱上落作字

  王莽之进睦也(卷四十四页十七行)

   (第 53b 页)
一清
案何焯曰进宋本汉书作淮俗本误全祖望曰
义门之言是也梁书刘仁茂反侯景拒谢答仁于下
淮陈书留异出下淮抗禦 …… (第 53b 页)
  县南有大壁山(卷四十四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疑作大涤山 一清
案非也名胜志云由拳
山一名大辟山此山在大涤之左壁

  后有群乌衔鼓(卷四十五页二行)

  笺曰异 (第 54a 页)
苑云群乌衔鼓集颜所居村 一清
案寰宇记
义乌县下引异苑云群乌助衔土块为坟乌口皆伤
朱氏所引系误本

  縠水入焉(卷四十五页六行) (第 54a 页)
   一清
案汉志作榖水黄省曾本原是榖字 (第 54a 页)
  东阳郡(卷四十五页八行)

   一清
案东阳郡上落𨽻字

  与永康水合(卷四十五页十行)

   (第 54b 页)
一清
案永康下落溪字

  上承信安县之苏姥布(卷四十六页五行)

   (第 54b 页)
一清
案上承上落水字

  有如石床(卷四十六页七行) (第 54b 页)
一清
案如石二字当倒互 (第 54b 页)
  溪水又连径长山县北(卷四十六页十七行)

   一清
案连当作东

  支鼎而爨(卷四十七页八行)

  笺曰旧本支鼎作梧鼎 (第 55a 页)
一清
案梧鼎字出范史徐登传
支鼎义自通

  昔子胥死于吴(卷四十八页十四行)

   (第 55a 页)
一清
案死当作亮全祖望云隋人避讳改忠为亮今
误本作死字非也 (第 55a 页)
  文种城于越(卷四十八页十七行)

   一清
案何焯云隋人避忠字写本乃作诚又讹作城

  葬于重山(卷四十八页十七行)

   (第 55b 页)
一清
案重山寰宇记作种山御览云吴会稽分地曰
种山大夫种所葬也在西乡郭外后潮水穴山漂去
其尸俗云伍子胥乘潮水 (第 55b 页)
取以去今山胁有缺处

  此湖草秽壅塞(卷四十九页九行)

   一清
案秽当从草作秽下同 (第 55b 页)
  行旅所从以出浙江也(卷四十九页十五行)

   一清
案此处有错简依全祖望本校正浙江也下接
十五页十一行浙江又东径禦儿乡至湖水上承妖
皋溪而下注浙江二百九 (第 56a 页)
十五字于此下接次行又
径会稽山阴县

  天明河欲清脚折金乃生(卷四十十五页十三行十四行)

   一清
案御览引万善历曰天方明又曰鼎脚折今校
(第 56a 页)
  是因诏为语儿乡(卷四十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
案是因二字当倒互

  因藉地民(卷四十十五页十五行)

   (第 56b 页)
一清
案民当作名

  浙江又东径祖塘谓之祖渎(卷四十十六页一行)

   (第 56b 页)
一清
案三国志吴书孙静传作查渎裴松之注云查
音祖加反下祖字皆当作柤

  朗负阻守(卷四十十六页二行) (第 56b 页)
   一清
案负阻下落城字三国志校补

  又径会稽山阴县(卷四十九页十六行)

   (第 57a 页)
一清
案又径上接十六页六行湖水上承妖皋溪而
下注浙江

  故号曰贺台吴(卷四十十页十行)

   (第 57a 页)
一清
案吴当作矣

  山上无高木(卷四十十页十四行) (第 57a 页)
一清
案无下落甚字御览引此文校补 (第 57a 页)
  山海经曰夕水出焉(卷四十十页二十行)

   一清
案山海经是勺水郭璞注曰勺或作多然则夕
字正得多字之半耳

  禹治水旱(卷四十十一页三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旱日知录引此文作毕

  山东有硎(卷四十十一页六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硎是湮井之误御览校正

  孙畅之述征书云(卷四十十一页九行) (第 57b 页)
   一清
案征字衍文

  言夏禹发之(卷四十十一页十行)

  笺曰言字衍 (第 58a 页)
一清
案言字仍存

  故为射的(卷四十十一页十二行)

   (第 58a 页)
一清
案为当作谓

  吴越春秋所谓欧冶锢以成五剑(卷四十十一页十九行)

  笺曰孙云锢疑作铸 (第 58a 页)
一清
案当作涸吴越春秋曰赤
堇之山已令无云若耶之溪深而莫测故战国策曰 (第 58a 页)
涸若邪而取铜破堇山而取锡也

  父老人持百钱(卷四十十二页四行)

   一清
案父老上黄省曾本有此溪二字今校补

  吴黄门郎吴哀明(卷四十十二页十五行)

   (第 58b 页)
一清
案黄省曾本作杨哀明会稽志引此文亦作杨
下云亭埭皆以杨为名是也

  山北湖下有练塘里(卷四十十二页十 (第 58b 页)
九行)

   一清
案练塘徐天祐吴越春秋注引越旧经作鍊塘 (第 58b 页)
下云勾践鍊冶铜锡之处是也

  王封勾践于越(卷四十十三页一行)

   一清
案王上落吴字

  县湖北(卷四十十三页七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县下落南字

  越事吴处(卷四十十三页十九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处字衍文黄省曾本校

  涧延流(卷四十十四页六行) (第 59a 页)
   一清
案涧上落割字会稽志引此文校补

  亭本山下(卷四十十五页五行) (第 59b 页)
一清
案本下落在字孙潜校增

  会稽其一焉(卷四十十五页十一行)

   (第 59b 页)
一清
案一焉下接十六页七行又径永兴县南

  故孙权改曰元兴(卷四十十六页九行) (第 59b 页)
一清
案当作永兴

  江水之导源乌伤县(卷四十十六页十行) (第 59b 页)
   一清
案之当作又

  先名上诸暨亦曰勾吴矣故国语曰勾践之南至勾吴
(卷四十十七页一行)

   (第 60a 页)
一清
案勾吴国语作勾无韦昭曰诸暨有勾无亭括
地志以为勾乘山也山在县南五十里又阚骃曰勾
践之地南至勾无其后并 …… (第 60a 页)
  沙渚平静(卷四十十七页二十行)


   一清
案静御览引此文作净

  浦阳江又东北径始宁县𡻻山之成工峤(卷四十十八页一行)

   (第 60b 页)
一清
案曹学佺云图经称谢玄破苻坚归越人荣之
磨石大书成功峤三字深刻其上则以为成工峤者
误也

  言诸仙之 (第 60b 页)
所憩(卷四十十八页五行)

   一清
案诸仙御览引此文作都仙都诸音同

  常有陂湖之患(卷四十十九页三行) (第 60b 页)
   一清
案湖当作潮

  至王莽之会稽也(卷四十十九页九行)

   (第 61a 页)
一清
案至字衍文

  以咏终朝(卷四十十九页十八行)

   (第 61a 页)
一清
案咏当作永

  庙今移入里山北(卷四十二十页二行)

  笺曰北一作此 (第 61a 页)
一清
案北字不误

  江南有上塘阳中三里(卷四十二十页七行) (第 61a 页)
   一清
案三当作二

  又东北径永兴(卷四十二十一页三行)

   (第 61b 页)
一清
案永兴下落县字

  斤江水篇

  日南水篇

  得至临尘入郁(卷四十二十一页十三行)

   (第 61b 页)
一清
案得当作行

  外此皆出日南郡西东东入于海(卷四十二十一页十六行) (第 61b 页)
   一清
案东字重文宜衍

  禹贡山水泽地所在篇

  言汉武帝见(卷四十二十二页五行)

   (第 62a 页)
一清
案见字上下有脱文当云言汉武帝尝见之

  古文之惇物山也(卷四十二十二页十七行)

  笺曰禹贡云终 (第 62a 页)
南惇物至于鸟鼠按禹叙雍州不言
华山故以惇物当之然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已
记之矣汉书云惇物山垂山也岂垂华字相乱耶一

清案汉志字不错此是道元错引

  王屋山在河东垣曲县东北也(卷四十二十三页一行)

   一清
案两汉志晋志皆作垣县曲字衍文

  右夹而纳河(卷四十二十三页十行)

   (第 62b 页)
一清
案右夹二字当倒互禹贡校

  关山在扶风汧县之西也(卷四十二十四页一行)

  笺曰禹贡无关山汉志扶 (第 62b 页)
风汧县有吴山在西古文
以为汧山周礼雍州之镇曰岳山郑云吴岳也 一清

案经典释文尚书音义曰岍音牵又作汧山马本作
开释名曰吴山谓之开山盖刘熙郑康成弟子而康
成马融弟子也故同 (第 62b 页)
马本关山是开山之讹又脱禹
贡北条山也注

  东北流为一水姑臧县故城西(卷四十二十五页三行)

   一清
案一水下落径字

  有双阙其上(卷四十二十五页六行) (第 63a 页)
一清
案双阙下落起字以晋书张轨传校增 (第 63a 页)
  泉源徙发(卷四十二十五页七行)

   一清
案徙当作陡音斗通作斗史记封禅书成山斗
入海昌黎答张十一诗斗觉霜毛一半加皆其义也

  乃张氏之世居 (第 63b 页)
(卷四十二十五页十四行)

   一清
案乃黄省曾本作及

  置武威县武威郡(卷四十二十六页六行)

   (第 63b 页)
一清
案阎若璩云汉武帝太初四年以休屠王地置
武威县为武威郡治县居班志之第二武威郡下落 (第 63b 页)
治字

  居延泽在其县故城东(卷四十二十六页十五行)

   一清
案东下落北字以汉志注校补

  流沙与水流行也(卷四十二十六页十六行)

   (第 64a 页)
一清
案流沙下当重一沙字

  又历员丘不死之西(卷四十二十七页六行)

   (第 64a 页)
一清
案不死下落山字山海经校补

  三危山在燉煌县(卷四十二十七页七行) (第 64a 页)
   一清
案燉煌之敦不从火

  并于月氐者也(卷四十二十七页十二行)

   (第 64b 页)
一清
案月氏音支不作氐

  汉武帝后元分酒泉置(卷四十二十七页十二行)

   (第 64b 页)
一清
案后元下落年字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县南(卷四十二十七页十四行)

   (第 64b 页)
一清
案冀县当作冀城注故云即冀县

  后玉人理之(卷四十二十八页九行) (第 64b 页)
   一清
案后下全祖望校增王使二字

  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西(卷四十二十九页七行)

   (第 65a 页)
一清
案西当作南汉志注校改师古亦云在豫章历
陵南

  彭蠡泽在豫章彭泽县北(卷四十二十九页八行)

   (第 65a 页)
一清
案汉志分注云在西师古曰在西北从之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南(卷四十二十九页十行)

   (第 65a 页)
一清
案汉志注作西南今校增 (第 65a 页)
  三澨地之南在邛县之北(卷四十三十页八行)

   一清
案当作三澨地在南郡邔县之北地字是后人
所改详本卷

  触大别山陂(卷四十三十页十一行)

   (第 65b 页)
一清
案陂何焯校改阪

  司马薳越缢于蓬澨(卷四十三十页十六行)

  笺曰左传作薳澨 (第 65b 页)
一清
案何渭云盖以上文有薳字
而误宋绍兴间括苍李如篪作东园丛说引左传正 (第 65b 页)
作蓬澨可知世本之非当据六朝旧典以正之也

  然池流多矣(卷四十三十一页一行)

  笺曰孙云池当作沱 一清
案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
沱沼之沱通用此字今别作池非是观楚金所释则
古字通作沱故曹粹中诗传旱麓篇以出旱山 (第 66a 页)
之池
水为沱水此与江沱之沱声画并同而义异

  而不能辨其所在(卷四十三十一页一行)

   一清
案而孙潜校改亦 (第 66a 页)
  崔篆劝孔子建仕则知前之不欲仕莽者伪也荀爽以
女采许郭奕且令傅婢执夺其刃扶抱载之则知后之
欲图董卓者亦伪也

  李固传夏门亭长小友 赵诚夫(一清)
以为即杜乔传之杨
(第 40b 页)
  崔篆劝孔子建仕则知前之不欲仕莽者伪也荀爽以
女采许郭奕且令傅婢执夺其刃扶抱载之则知后之
欲图董卓者亦伪也

  李固传夏门亭长小友赵诚夫 (一清)
以为即杜乔传之杨
(第 40b 页)
  风土者未可以方物槩之
钦定续通志改为地理杂记谨从其例按次编录
钦定河源纪略三十六卷(乾隆四十七年/奉 敇撰)
  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沈炳/巽撰)水经注释四十卷
  刋误十二卷 (赵一/清
撰)昆崙河源考一卷(万斯/同撰)两河清
  汇八卷(薛凤/祚撰)居济一得八卷(张伯/行撰)治河奏绩书 (第 12a 页)
三国志补注六卷。杭世骏撰。三国志续考證一卷。卢文弨撰。三国志辨疑三卷。钱大昭撰。三国志注补六十五卷。 赵一清
撰。三国志补注十六卷。沈钦韩撰。三国志旁證三十卷。梁章钜撰。三国志證闻二卷。钱仪吉撰。三国纪年表一卷 ……临撰。鸡足山志十卷。范承勋撰。水经注集释订讹四十卷。沈炳巽撰。水经注释四十卷,刊误十二卷,附录一卷。 赵一清
撰。水经注校三十卷,水地记一卷。戴震撰。水经注校正四十卷,补遗一卷,附录一卷。全祖望撰。水经注释地四 ……寅撰。孝慈堂书目不分卷。王闻远撰。佳趣堂书目二卷。陆漻撰。百岁堂书目三卷。惠栋撰。小山堂藏书目二卷。 赵一清
撰。好古堂藏书目四卷。姚际恒撰。文瑞楼书目十二卷。金檀撰。塾南书库目录六卷。王昶撰。稽瑞楼书目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