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別史類
地理類
故事類
編年類
政書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史鈔類
傳記類
載記類
正史類
雜史類
 (其骥/足尔)晋虞潭(湘东太守迁守吴兴苏峻之乱起兵赴/难其母谓曰汝当舍生取义勿以吾老)

 (为累尽遣家僮从军/鬻佩环以给军费) 习凿齿(衡阳太守在郡著晋汉/春秋斥桓温觊觎之心)
 刘翼(衡阳太守死节遗爱/在人后人为立祠)南北朝王应之(宋衡阳内/史节义著)
 (闻后人立/祠祀之 (第 16a 页)
 李东(纲族孙受学于朱熹登绍熙进士为庐陵簿秩/满周必大饯以诗地跨江闽秀气兼玉成界尺)
 (直方廉西曹久处 习凿/齿
高士惟知孙子严)危昭德(邵武人宝祐初进士/历官侍御史权工部)
 (侍郎兼同修国史致仕尝为崇政殿说书以 (第 15b 页)
 荀息 赵衰 介之推 董狐 吕相 祁奚 公
孙杵臼 师旷 韩起 叔向 毌丘俭闻喜人欲
袭司马晋王兵败 习凿齿
曰毌丘俭感明帝之顾命
可谓忠矣 裴秀 郭璞 裴松之河东闻喜人注
陈寿三国志又注司马迁史记 孙子野修宋 (第 4a 页)
 山阳城北有秋山即稽康园宅也 五里泉水经五
里泉在修武乡 浊鹿城在今县西北三十里魏志文
帝受禅封献帝为山阳公居河内山阳之浊鹿城即此
城周回十五里尚在 禅陵在县北三十五里献帝陵
也以禅魏故名焉 武陵故城在县南二十五里东魏

备置大宁郡后周废 大宁城在县东南三十八里旧名
西郈閤城  习凿齿
墓在县西南太平郡

  武陟县东南一百里旧十六乡今四乡本汉怀县地隋
开皇十六年分修武县置武陟县理故城 (第 9b 页)
  襄州襄阳郡今理襄阳县禹贡荆豫二州之界禹贡曰
荆及衡阳惟荆州又曰荆河惟豫州即襄邓二州之界
也周礼职方氏曰正南荆州其川江汉亦荆州之分同

时即榖邓□卢罗都之地春秋时属楚 习凿齿
襄阳记
云襄阳城本楚之邑檀溪带其西岘山亘其南亦为楚
国之北津也楚有二津谓从襄阳渡沔自南阳界出方
城关 …… (第 1b 页)
  宋玉宜城人 王延寿字文考宜城人 庞德公襄
阳人居岘山之南未曾入城 向郎字臣远仕蜀光
禄勋 马良字季常宜城人兄弟五人并有才名谚
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习凿齿
襄阳人 (第 4b 页)
彦威

汉晋春秋 唐张柬之襄阳人相则天首谋追张易
之以功拜天官尚书凤阁鸾书三封 杜审言襄阳 …… (第 4b 页)
  襄阳县旧三十乡今四乡本汉旧县属南郡应劭曰在
襄水之阳因名县焉州郡志云襄阳本汉为中卢县地
汉初徙骆越之人居之 望楚山在县南三里鲍至南
雍州记凡三名一名马鞍山一名筴山宋元嘉中武陵
王骏为刺史屡登陟焉以其旧名望见鄢城改为望楚
山后遂龙飞为孝武帝所望之处时人号为凤岭高处
有三(阙)是刘弘山简等九日宴赏之所 岘山在县十

里羊祜尝与从事邹湛等共登岘山慨然叹息曰自有
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
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年后有知魂魄犹应
登此山也湛等对曰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
必与此山俱传若湛等乃当如公言耳后以州人思慕
遂立羊公庙并立碑于此山 石梁山南雍州记云石梁
山形似桥梁也白云起即崇朝而雨人以为准 万山
在县西八里一名汉皋山 习凿齿
襄阳记云山北隔沔 …… (第 6a 页)
县东南十五
里襄阳记云岘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习家鱼池习
郁将死敕其长子葬于池侧池中起钓台尚在按郁即 凿齿
之兄也馀事迹见鹿门庙 堕泪碑在县东九里
晋羊祜之镇襄阳有功德于人及卒百姓于岘山祜平 …… (第 7a 页)
今县地也其俗相传呼为大堤城迄今不改
犁邱城汉县废城在今县北 宜城故城汉县在今县
南其地出美酒 鹿门庙 习凿齿
襄阳记云习郁为侍
中时从光武幸犁邱与武帝通梦见苏岭山神光武嘉
之拜大鸿胪录其前后功封襄阳侯使立苏岭之 …… (第 11b 页)
  南漳县西南一百四十里旧五乡今四乡汉之临沮县
地属南郡郭仲产南雍州记云晋平吴割临沮之北乡
立上黄县后魏又置重阳县周改为思安县隋文帝三
年改为南漳县唐武德二年分襄阳郡南漳县于今所
置贞观九年废县来属襄州 荆山禹贡荆及衡阳为
荆州韩子卞和得玉于荆楚山三面险绝惟东南一隅

才通人径顶上有池水周回四十馀步乔松翠柏绕列
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云是卞和宅 柤山 习凿齿
襄阳
记吴时朱然诸葛瑾万彧从沮中寻山险道出柤中柤
音榆如榆柤之柤其地在上西黄界去襄阳城百五十
里按此 (第 13a 页)
载黄龙助禹开江治水不诬也夫世人有道术者亦
能制蛟螭之怪如许敬之(逊/)斩蛟之迹往往显著楚中
姑亡论而 习彦威(凿齿/)
襄阳耆旧传云城北沔水有蛟 (第 9b 页)
助禹开江治水不诬也夫世人有道术者亦
能制蛟螭之怪如许敬之(逊/)斩蛟之迹往往显著楚中
姑亡论而习彦威 (凿齿/
)襄阳耆旧传云城北沔水有蛟 (第 9b 页)
   山花燕支

山花丛生端州山崦间多有之其叶类蓝其花似蓼抽
穗长二三寸作青白色正月开土人采含苞者卖之用
为燕支粉或持染绢帛其红不下蓝花(作燕支法采花/于钵中细研着)
(少水以生绢綟取汁于通油瓷瓶中文武火煎之候花/浮上旋揉取生绢囊中沥乾用如常燕支法云云博物)
(志有作黄蓝燕支法通典云今/汉中岁贡红花百行燕支一升) 习凿齿
与谢侍中书云
此有红蓝足下先知之否北方人采取其花染绯黄接
其上英鲜者作燕支妇人妆时用作颊色作此法大如 …… (第 11a 页)
   鹤子草
鹤子草蔓花也其花曲尘色浅紫带叶如柳而小短当
夏开南人云是媚草甚神可比怀草(梦草似蒲画缩入/地夜乃出亦名夜)
(草怀之则知梦之吉凶立验也汉武思李夫人东方/朔乃献一枝帝怀之夜梦夫人因改此名为怀草也)

(习凿齿
襄阳耆旧传曰襄王梦一妇人曰我夏帝之/季女也名瑶姬未行而死封于巫山之台精魂为草)
(摘而服为芝必与媚而 (第 12b 页)
  汉建安末曹氏废汉自立称魏孙氏据江左僭号称吴
昭烈以宗子继汉即位于蜀讨贼恢复卒莫能相一而
折入于晋晋平阳侯相陈寿故汉吏也汉亡仕晋作三
国志以曹氏继汉而不与昭烈称之曰蜀鄙为偏霸僭
伪于是统体不正大义不明紊其纲维故称号论议皆
失其正哀帝时荥阳 太守习凿齿
著汉晋春秋谓三国
蜀以宗室为正魏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蜀平而汉始 (第 41a 页)
亡上疏请越魏继汉以正体统不用(原注晋书 习凿齿
临终上疏曰臣每
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而身微官卑无由上达怀抱愚情三十馀年今沉沦重疾性命难保 (第 41b 页)
被甲者少若曹操兵至何以拒之昭烈曰夫济大事必
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原注 习凿齿
曰先主颠沛险难而信义愈
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 (第 14a 页)
  穆皇后陈留人也兄吴懿少孤懿父与刘焉有旧是以
举家随焉入蜀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
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瑁死后寡居昭烈既定益
州而孙夫人还吴(原注汉晋春秋云先主入益州吴遣迎孙夫人夫人欲将太子归吴诸葛
亮使赵云勒兵断江留太子乃得止)
群下劝昭烈聘后昭烈疑与瑁同族
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异晋文之于子圉乎于是纳后

为夫人(原注左氏传晋太子圉为质于秦秦归河东而妻之太子圉逃归惠公卒圉立是为怀公晋文
公至秦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 
习凿齿
曰夫婚姻人伦之始王化之本匹夫犹不可以无礼而况人君乎
晋文废礼行权以济其业故子犯曰有求于人必先从之将夺 (第 3a 页)
此年不复自来且亮大军在关陇魏人何由得越亮径向剑阁亮
既在战场本无久驻之规而方休兵还蜀皆非经通之言孙盛 习凿齿
搜求异同罔有所遗而并不多载冲言
知其乖剌多矣 世期谓无径行剑阁之理是以更兵番下而亮不失信御众之道也故 (第 27b 页)
  孙乾字公祐北海人昭烈领徐州郑玄荐乾辟为从事
后随从周旋昭烈为曹操所败遣乾自结袁绍将适荆
州乾又与麋竺俱使刘表皆如意指后表与袁尚书说
其兄弟分争之变曰每与刘左将军孙公祐共论此事
未尝不痛心入骨相为悲伤也见重如此昭烈定益州
乾自从事中郎为秉忠将军雍容风议见礼次麋竺与
简雍同列顷之卒

  议曰诗守经事而不知权左迁宜矣 晋习凿齿
谓创始 (第 1b 页)
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
讨贼耶(原注 习凿齿
曰诸葛亮之不能兼上国也岂不宜哉夫晋人规林甫之后济故废法而收功楚
成闻得臣之益已故杀之以重败今蜀僻陋一 (第 11a 页)
  议曰封琰羕自取夷灭刑不为滥立严放废禁锢罚当

其罪政立令行国人畏服东汉刑纲懈弛朝廷曰卑终
于颓圯故崔寔政论以为治当尚严孔明治蜀猛以济
宽知救弊之道也 习凿齿
曰管仲夺伯氏骈邑三百没
齿无怨言圣人以为难亮之使廖立垂泣李平致死岂
徒无怨言而已哉夫水至平而邪者取法 (第 16b 页)
引军还遂与休更相表奏朝廷
虽知逵直犹以休为宗室任重两无所非也休犹挟前意欲以后期罪逵逵终无言时人多之  习凿齿
曰夫贤人
者外身虚已内以下物嫌忌之名何由而生乎有嫌忌之名者心与物为对存胜负于己身者也若以其私憾败国 (第 18a 页)
权烧其门欲以
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
载以还宫深以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原注 习凿齿
曰张昭于是
乎不臣矣夫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身苟不绝何忿怼之有且秦穆违谏卒霸西戎晋文暂怒终成大
(第 7b 页)
闻二境交和以诘于抗抗
曰夫一邑一乡不可以无信义之人而况大国乎臣不
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于祜无伤也(原注 习凿齿
曰夫理胜者天下之所 (第 21a 页)
俭钦所迫胁者悉归降俭子甸为治中
侍御史先时知俭谋将发私出将家属逃走新安灵山上
别攻下之夷俭三族(原注 习凿齿
曰毌丘俭感明帝之顾命故为此役君子谓毌丘俭事虽不
成可谓忠臣矣夫竭节而赴义者我也成之与败者时也我苟无时 …… (第 32b 页)
  议曰王凌之欲废僣孽立宗子澄汰王室大臣之节也
议者谓凌于齐王君臣分定并俭诞等为淮南三叛(原注
习凿齿
论也)此晋之臣子尊晋之志也凌欲废而诛之师遂废
之昭又杀之而无为诛之则淩知所废而非叛也俭诞 (第 44b 页)
元中坐事诛而干宝孙盛 习凿齿
诸书皆云正元二年司马文王反自乐嘉杀嵇康吕安盖缘世语云康欲举
兵应毌丘俭故谓破俭便应杀康也其实不然山涛 (第 34a 页)
 汉中王即位条下录司马公语

  按 晋习凿齿
著汉晋春秋以昭烈系正统而黜曹
  魏为闰位司马温公作通鉴仍以正统归之曹魏
  复著论发明蜀汉所以不得 (第 5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