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史評類
目錄類
別集類
職官類
正史類
傳記類
法制類
雜史類
載記類
史鈔類
紀事本末類
 又取序卦冠于各卦之首所引有子夏孟喜焦赣京

 房马融荀爽郑玄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
 肃
王弼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
 韩康伯刘瓛何妥崔憬沈驎士卢氏崔觐伏曼容孔
 颖达凡三十二家 (第 18a 页)
 夏对乐孔子閒居五起皆韵郑注寓韵与周礼注同
 然则周易象小象杂卦爻辞孰非韵耶信乎圣人之
 声为律也余所记忆为易音者三人 王肃
李轨徐邈
 音谱则沈熊是易未尝无韵惜其书不存无由考证
 焦赣易林法古爻辞无不韵者扬雄太玄拟易亦韵 (第 5a 页)
 去三千一百二十篇 又曰尚书篇题号尚者上也

 上天垂文象布节度书也如天行也
  王肃
曰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曰尚书也
 刘熙曰尚书尚上也以尧为上始而书其时事也
 葛洪曰尚书者政事之集也
 刘 …… (第 2b 页)
 命也胤征一篇征也洪范一篇范也此各随事而言

 益稷亦谟也因其人称言以别之其太甲咸有一德
 伊尹训道王亦训之类盘庚亦诰也故 王肃
云不言
 诰何也取其徙而立功非但录其诰高宗肜日与训
 序连文亦训辞可知也西伯戡黎云祖伊恐奔告于
 受 …… (第 3b 页)
 班固曰书之所起远矣至孔子篹焉上断于尧下讫
 于秦凡百篇而为之序言其作意
 隋经籍志曰孔子删书别为之序各陈作者所由
 孔颖达曰书序郑玄马融 王肃
并云孔子所作依纬
 文也百篇凡六十三序 又曰百篇次第于序孔郑 (第 11b 页)
    叔重实未见孔氏古文也谯允南五经然否
    论援古文书说以證成王冠期考今孔传无
    之则允南亦未见孔氏古文也正义谓 王肃
    
注书始似窃见孔传故注乱其纪纲为夏太
    康时然考陆氏尚书释文所引王注不一并
    无及于增多篇 (第 22b 页)
   佚
 阮孝绪曰说为晋乐安王友
孔氏(晁/)尚书义问
  七录三卷
   佚
 隋(志/注)郑玄 王肃
及晋五经博士孔晁撰
 册府元龟晁为五经博士撰尚书义问三卷又注春
 秋外传国语 (第 14b 页)
 及传冒称安国古文以授外弟梁柳柳授臧曹曹授

 梅颐遂献上而施行焉人遂信为真安国书前此诸
 儒如 王肃
杜预晋初人郑冲何晏韦昭三国人郑玄
 赵岐马融班固后汉人刘向歆张霸前汉人皆未见
 不曰逸书则曰今亡史汉 (第 15b 页)
 诗序子夏所创毛公及卫敬仲更加润色所谓相承
 即郑氏谱诗之意耳他非有根据今博考经籍惟孔
 子家语言子夏习于诗能通其义未尝言作序也
 肃
注家语乃以为今之诗序则所谓子夏者未可信
 矣子夏尚未必为诗序则谓毛卫润色者何足信也
 孰若求诸夫子之 (第 20a 页)
 陆德明曰为诗音者九人郑康成徐邈蔡氏孔氏阮

 侃 王肃
江惇于宝李轨
荀氏(爽/)诗传
   佚
 荀悦曰臣悦叔父故司徒爽著诗传皆附正义无他
 说通人学者多 …… (第 11a 页)
 隋志毛诗驳一卷魏司空王基撰残缺梁五卷又有
 毛诗答问驳谱合八卷
 陆德明曰魏荆州刺史王基字伯舆东莱人驳 王肃
 
申郑义 又曰山海经及周书王会皆云芣苢木也
 实似李食之宜子出于西戎卫氏传及许慎并同 (第 14b 页)

 肃
亦同基已有驳难也 (第 14b 页)
 南召南首尾已谬至此他如齐诗之五际韩诗之二

 传皆非本义此毛诗所以善于三家也惜夫郑玄孔
 颖达所谓笺疏或疑经文之误或订本传之失魏晋
 之世刘桢 王肃
多所难驳纷若聚讼迄于唐宋解之
 者亡虑百家子朱子始为集传其学大行然后听者
 专矣论者犹病其违毛氏而宗 (第 6a 页)
 陆德明曰田俊之字僧绍冯翊人齐东平太守
    按陆氏释文序录载注解传述人于仪礼有
    郑康成注此外马融 王肃
孔伦陈铨裴松之
    雷次宗蔡超田俊之刘道拔周续之凡十家
    云自马融以下并注丧服考隋经籍志十 (第 4b 页)

    之中惟载 王肃
仪礼注十七卷其馀未尝有 (第 4b 页)
    其尸悯神之寒故作魂衣吾父生服锦绣死
    于衣被何用魂衣为郦善长谓孔子非璠玙
    送葬安用桂树为礼乎 王肃
此證近于诬矣
丧服经传注
  隋志一卷
   佚
射氏(慈/)丧服变除图
  七录五卷 (第 5a 页)
          翰林院检讨朱彝尊撰
   礼记(三/)
王氏(肃/)礼记注
  隋志三十卷(新旧唐/志同)
   佚
 朱子曰 王肃
仪礼必反郑玄 …… (第 1a 页)
 狱起师门道丧康成于窜伏之中理纷挐之典志存

 探究靡所咨谋而犹缉述忘疲闻义能徙具于郑志
 向有百科章句之徒曾不窥览犹遵覆辙颇类刻舟
  王肃
因之重兹开释或多改駮仍按本篇又郑学之
 徒有孙炎者虽挟玄义乃易前编自后条例支分箴
 石间起马胄增革向 …… (第 20a 页)
 而思之以尽其意意皆尽矣所疑之者犹未喻焉凡

 有两卷列于其集又 王肃
改郑六十八条张融覈之
 将定臧否融称玄注泉深广博两汉四百馀年未有
 伟于玄者然二郊之际殊天之祀此玄误 …… (第 22b 页)
 先师之误如闻父母之名将谓亡者之德言而见压

 于重壤也故王邵史论曰魏晋浮华古道夷替泊
 肃
杜预更开门户历载三百士大夫耻为章句惟草
 野生以专经自许不能究览异义择从其善徒欲父
 康成兄子慎宁道 (第 23a 页)
  六卷
   未见
杨氏(鼎熙/)礼记敬业
  八卷
   存
 陈继儒序曰大戴小戴共氏而分门郑玄 王肃
同经
 而异注独朱晦翁留心经学且曰生五十八年未尝 (第 6b 页)
    阳记则是篇本古明堂遗制吕氏从而录之

    秦有天下不闻有事于明堂盖非不韦所撰
    而蔡邕 王肃
张华皆言是周公作必有所㩀
    吕氏录明堂阴阳记旧文于首以为纲附以
    八览六论为目中间杂入秦 (第 21b 页)
 虽程正叔亦然故说是书者皆穿凿而二之于是本

 诸胡先生司马温公程明道张横渠 王肃
郑玄作是
 传焉
    按晁氏中庸传取孔氏正义胡氏讲义分朱
    黄以识之又以墨识已说其分节与今 (第 11a 页)
 五万馀言
 孔颍达曰光武中兴以后陈元郑众贾逵马融延笃
 彭仲博许惠卿服虔颍容之徒皆传左氏春秋魏世
 则 王肃
董遇为之注 又曰颍子严比于刘贾之徒
 学识虽复浅近然注述春秋名为一家
    按初学记引颍氏释例文云 (第 22b 页)
 别说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起自周穆王终
 于鲁悼公列为春秋外传国语合二十一篇其文以
 方内传或重出而小异然自古名儒贾逵 王肃
虞翻
 韦曜之徒并申以注释治其章句此亦六经之流三
 传之亚也 …… (第 2a 页)
 以成大业凡事详于内者略于外备于外者简于内

 先儒孔晁亦以为然自郑众贾逵 王肃
虞翻唐固韦
 昭之徒并治其章句申之注释为六经流亚非复诸
 子之伦自馀名儒硕士好是学者不可胜记历世离 (第 15a 页)
 博士孔安国为之训解而世不传至顺帝时南郡太
 守马融亦为之训说汉末大司农郑玄就鲁论篇章
 考之齐古为之注近故司空陈群 太常王肃
博士周 …… (第 19a 页)
 散骑常侍中领军安乡亭侯臣曹羲侍中臣荀顗
 尚书驸马都尉关内侯臣何晏等上
 陆德明曰魏吏部尚书何晏集孔安国包咸周氏马
 融郑玄陈群 王肃
周生烈之说并下已意为集解正 …… (第 19b 页)
 而世不传今集解中仍多孔注则知所以不传者无
 全帙也集解称孔者孔安国包者包咸马者马融郑
 者郑康成陈者陈群王者 王肃
周者或周氏或周生
 烈其不系姓者是晏等补注也
王氏(弼/)论语释疑
  隋志三卷
   佚
     (第 20b 页)
 为之注也宁可复责以实注春秋乎其验八也后汉
 史书存于代者有谢承薛莹司马彪袁山崧等其为
 郑玄传者载其所注皆无孝经其验九也 王肃
孝经 (第 13b 页)
 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云奉诏令诸儒注述孝经以
 肃说为长若先有郑注亦应言及而都不言郑其验
 十也 王肃
注书发扬郑短凡有小失皆在圣證若孝
 经此注亦出郑氏被肃攻击最应繁多而肃无言其
 验十一也魏晋朝贤论辨 …… (第 14a 页)
   佚
宋氏(均/)孝经皇义

  七录一卷
   佚
王氏(肃/)孝经解
  隋志一卷
   佚
 刘知几曰 王肃
孝经传首有司马宣王之奏奉诏令
 诸儒注述孝经以肃说为长
卫氏(觊/)孝经故 (第 20b 页)
 辙是以道隐小成言隐浮伪且传以通经为义义以
 必当为主至当归一精义无二安得不剪其繁芜而
 撮其枢要也韦昭 王肃
先儒之领袖虞翻刘邵抑又
 次焉刘炫明安国之本陆澄讥康成之注在理或当 …… (第 2a 页)
 勒于石碑即今京兆石台孝经是也
    按孙奭序或作成都府学主乡贡傅注奉右
    撰
 崇文总目取 王肃
刘劭虞翻韦昭刘炫陆澄六家之 (第 8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