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詔令奏議類
編年類
別史類
地理類
政書類
故事類
史評類
別集類
紀事本末類
職官類
史鈔類
傳記類
目錄類
載記類
正史類
雜史類
扬威于北境非徒使逞和志而已近闻与甘兴霸饮因
酒侵陵其人其人求属 吕蒙
督中此人虽粗豪有不如
人意时然其较略大丈夫也吾亲之者非私之也吾亲
爱之卿疏憎之卿所为每与吾违其可久乎 (第 16b 页)
谁无过
贵其能改宜追前愆深其咎责皎得书上疏陈谢遂与
宁厚相结后 吕蒙
当袭南郡权欲令皎与蒙为左右部
大督蒙谓权曰若至尊以征虏能宜用之以蒙能宜用
蒙昔周瑜程普为左右部督共攻 (第 16b 页)
孤负恩惠自陷罪戾臣谢过不暇诚不敢有言权怆然
曰为君赦之后从攻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
领南郡太守驻公安会昭烈东征权求和不许瑾与
昭烈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
此州危害关羽怨 (第 10a 页)
羽北海营陵人本姓氏仕郡郡相孔融嘲仪
言氏字民无上可易为是遂改焉避乱会稽孙权召至
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 吕蒙
谋袭关羽权以问仪仪
是其计拜忠义校尉仪辞谢权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
得不自屈为周舍邪遣之皖就将军刘卲欲诱 (第 9a 页)
等守江陵身帅馀众北走瑜与普又进至南郡与
仁相对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
兵围宁宁告急瑜用 吕蒙
计留凌统守自与蒙救宁宁 …… (第 4b 页)
都亭侯武昌督迁夏口督所至严整有方干孙皓时卒
子睦嗣 吕蒙
(第 11a 页)
子明
汝南富陂人少随母南渡依姊夫邓当当
为孙策将数讨山越蒙年十五六随当击贼深入当顾
见大惊呵之不能禁归以告 …… (第 11a 页)
必思有以备之肃率
尔应曰临时施宜蒙曰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
虎也计安可不预定因为肃画五策肃抚其背曰 吕子
吾不知卿才略所及乃至此也蒙与成当宋定徐顾
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属蒙蒙固辞乃
授其子弟又为择 …… (第 12b 页)
城西至章乡众皆委羽降权遂有荆州以蒙为南郡太
守封 孱陵侯
封爵未下会蒙疾权时在公安舆置内殿
所以治护者万方病中瘳为下赦令卒时年四十二蒙
少不习书传每陈事常口占 …… (第 15a 页)

卿何独不自勉耶蒙始笃志不倦博闻强记虽耆儒有
所不逮及鲁肃闻其言语纚纚曰今者大弟学识该博
非复吴下 阿蒙
矣蒙笑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权每
叹曰 (第 15b 页)
吕蒙
蒋钦进益如此不可及也富贵荣显更能折
节好学轻财尚义所行可述并作国士不亦休乎尝以 …… (第 15b 页)
张苏远
矣后虽劝吾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损二长也周
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尝以比方邓
禹又 子明
少时孤谓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及其长
大学问开益筹略奇至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不及之
耳图取关羽胜于子敬子 (第 16b 页)
  吴载记七
程普字德谋右北平人美风仪有略计善应对从孙坚
破重卓于阳人坚死复从策东渡累有战功策入会稽
以为吴郡都尉徙丹阳策尝攻祖郎陷于重围普与一
骑共蔽捍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得出拜荡
寇中郎将策死与张昭等共辅权安集三郡讨未服者

代太史慈备海昏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操于乌林又
进攻南郡走曹仁拜裨将军领江夏太守治沙羡先出
诸将普最为长自权而下皆呼程公好施予喜士大夫
周瑜卒代领南郡寻复领江夏迁荡寇将军卒权封其
子咨其亭侯有韩当者字义公辽西令支人以便弓马
有膂力亦得幸于孙坚从征伐有功为别部司马及策
东渡从定三郡迁先登校尉后以中郎将与周瑜及普
等拒破曹操复与 吕蒙
袭取南郡累迁威烈将军封都 …… (第 1b 页)
皆锦绣初
钦屯宣城尝出讨豫章贼芜湖令徐盛收钦屯吏表斩
之权以钦在远不许盛由是自嫌于钦曹操出濡须钦
吕蒙
持诸军节度盛常畏钦因事害已而钦每称其
善权谓钦曰盛前表卿卿今举盛欲慕祈奚耶对曰臣 …… (第 3b 页)
都尉从权攻江夏为
前锋与所厚健儿数十人共乘一船常去大军数十里
行入右江斩黄祖将张硕引军兼道水陆并集时 吕蒙
败其水军而统先搏其城于是大获为丞烈都尉与周
瑜等破曹操走曹仁迁校尉虽在军旅亲贤接士轻财
重义有国士风 …… (第 9a 页)
意乃谓曰吾荐子数矣
而黄将军不能用吾今白子为邾长可自为去就宁之
县招亡客并义从者得数百人于是奔吴周瑜 吕蒙

之于权权待之与旧臣等宁因进计曰今汉祚日微曹
操跋扈终为篡盗南朔之地山阜形胜江汉流通诚国 …… (第 10b 页)
所将兵才数百并
城中仅千人仁乃遣五六千人围宁受攻累日敌设高
楼两射城中众皆汹惧宁谈笑自若遣使报瑜瑜用

讣帅诸将解围从鲁肃镇益阳拒关羽羽选锐士五
千人投县上流十馀里浅濑欲夜渡肃与诸将议宁时
有兵三百乃曰可 …… (第 11b 页)
不敢渡而结柴营权嘉其功拜西陵
太守领阳新下雉两县从攻皖为升城督手持练身缘
城为吏士先卒破获朱光计功名 吕蒙
为最宁次之拜
折冲将军曹操出濡须宁以兵二千为前部督受命往 …… (第 12a 页)
有计略轻财好士能厚养健儿士卒亦乐为用命建安
二十年从攻合肥会疫疠军旅皆已引去惟麾下虎士
千人并 吕蒙
蒋钦凌统及宁从权于津北张辽谍知之
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宁厉声问鼓
吹何以不作壮气毅然权尤 (第 13a 页)
  吴载记八
朱然字义封九真太守治姊子也姓施氏初治未有子
养以为子常与孙权同书学相亲爱及权嗣事以为馀
姚长时年十六迁山阴令加折冲校尉督五县权奇其
能分丹阳为临川郡以为太守会山贼大起讨平之曹
操寇濡须然备大坞及三关屯拜偏将军建安二十四

年从攻关羽别与潘璋追斩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
吕蒙
病革权问谁可代卿者对曰朱然胆气有馀可
任蒙卒权假然节镇江陵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曹丕
遣曹真夏侯尚张合等 (第 1b 页)
权曰式白君而君荐
之何也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逊若逊复毁式以乱
圣听不可长也权曰此诚长者之言顾人不为耳 吕蒙
托疾诣建业逊谓曰关羽接境如何远下蒙曰诚如所
言然我病笃逊曰羽矜气凌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 …… (第 2a 页)
军右部督代蒙逊至陆口书与羽推尊之羽见
其有谦下自托意无复他嫌逊具启形势有可禽之机
权乃潜军而上使逊与 吕蒙
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
封华亭侯诸城皆下遂杀羽累迁右护军镇西将军进 (第 2b 页)
子之治易乃知东南之美非徒会稽之竹箭也孙权以
为骑都尉数犯颜谏争权不悦又性不诡随多见谤毁
坐徙丹阳泾县 吕蒙
图取关羽称疾还建业以翻兼通
医术请以自随亦欲假此以释翻也羽既败遁去权使
筮之得兑下坎上节五爻变之临翻 …… (第 2b 页)
若一时贬黜惧有后祸艳不听卒败权尝追思 吕蒙

温以为据才兼文武可以继之由是拜建义校尉领兵
屯湖熟权以女妻之拜左将军封云阳侯谦虚礼士轻
财好施建 (第 14b 页)
  吴载记十二
赵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有专对才累迁中大夫
权使使于曹丕丕善之谓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
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时有馀閒博
览经传采摭精华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丕曰吴可
征乎对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禦之固又曰吴

难魏否对曰带甲百万江汉为池何难之有又曰吴如
大夫者几人对曰聪明特达八九十人如臣之比车载
斗量不可胜数又曰吴王何等主也对曰聪明仁知雄
略之主也丕问其故对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 吕蒙
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
州而兵不血刅是其知也据三州虎视天下是其雄也
屈身于大国是其略 (第 1b 页)
 玩礼易受命南征罹疾遇厄遭命不幸呜呼悲隔卒
 年三十二长子宏会稽南郡都尉次子睿长水校尉
陆逊字伯言孙权为将军时逊年二十一始仕幕府历
 东西曹代 吕蒙
为右都督拒关侯进克公安南郡进 (第 11a 页)
 恨多敕令还减之寻亦自愧曰此吾天性也(笑林/)
朱据字子范吴人有姿貌膂力又能论难才兼文武孙

 权以为可继 吕蒙
张温使领兵屯尚公主拜左将军
 封云阳侯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常不足用
 遭二宫交恶据拥护太子义形于 (第 8a 页)
牙将军鲁肃诸葛瑾步骘陆逊为腹心宾客招延英俊
而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使太史慈镇海昏韩
当周泰 吕蒙
为剧县长
建安六年春策所置庐江太守李术闻策死遂不从命
乃与权书曰有德见归无德见叛不应还权怒自征之
枭 …… (第 5a 页)
二十年权使诸葛瑾往诣备求荆州备不与权征之置
南三郡守使 吕蒙
讨定其民蜀将关忠义尽逐出之权
大怒自上镇陆口使汉昌太守鲁肃南讨时曹操又入
汉中备惧操逼遂遣使与吴求和 …… (第 15a 页)
军手不释卷善属文思略弘远卒时年四
十六权举哀素服蜀诸葛亮闻之亦发哀三日
二十四年秋权表汉天子自率陆逊 吕蒙
等西征关忠 …… (第 18a 页)
与张飞共事刘备为禦侮者也)汉天子以
权为荆州牧领车骑大将军封南昌侯权遣梁禹入贡
于汉以观曹操是岁南昌 太守孱陵侯吕蒙
卒 蒙字 (第 19a 页)
子明
汝南富陂人也少小江南依姊夫邓当年十五六
每随当征讨其母不许答曰贫贱虽可居脱误有功当 …… (第 19a 页)
口与议令北取徐州以广疆场蒙曰此计
未当纵得徐州亦不能守不如西取关侯以据长江
权从之竟破关侯定南郡进封 孱陵侯
遇疾权使舁入
宫内自医之每为不食又不能频见恐其起动常穿壁
伺之见少可则喜笑如不能则悲不自胜治护万方募 …… (第 20a 页)
出张苏远矣后虽劝我借玄德地是其一短不足以
损二长也周公不求备于一人故孤忘其短而贵其长
常以比方邓禹又 子明
少时不辞剧易果敢有胆而已
及长学问开益筹略奇正可以次于公瑾但言议英发
不及耳图取关侯胜于子敬子敬答吾 …… (第 21a 页)
赵咨使魏魏文帝问曰吴王何等主对曰聪明仁智雄
略之主问其状咨曰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 吕蒙
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
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州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陛
下是其略也又 (第 22b 页)
法扰乱人民逊入乃荐式为佳吏帝曰式表卿卿何称
善对曰式意欲养民是以白臣臣更毁之是乱圣听帝
以为长者后 吕蒙
卧疾因上表言意思深长才堪负重
观其规虑终可大任帝纳之累迁护军镇西将军代 (第 18b 页)

为右部督征关忠义克公安定南郡封华亭侯持节
扬州牧多所辟举及帝定荆州上表劝帝荐拔英异以 …… (第 18b 页)
许焉命召以羊酒贺之尝与同
学结好及帝统事年十九初为馀姚长建安二十四年
从讨关忠义立功迁昭武将军假节代 吕蒙
镇江陵与
陆逊破刘备断后道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魏将夏侯
尚曹真等围江陵内外县绝真等凿地道立楼橹起土
山 …… (第 24a 页)
之自是北州人士避地多南依琮
居者百数琮倾家给济之遂名显远近建安二十四年
刘备东出琮上疏请讨关忠义帝与 吕蒙
阴议征之乃
擒关侯会公安置酒以琮为偏将军封当阳亭侯寻与
吕范破魏军洞口迁绥南将军改封钱塘侯帝以吴地 (第 25a 页)
  于世

吴陆逊字伯言少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
  有隙欲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 吴吕蒙
谓孙权曰
  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权
  乃召逊拜偏将军召 (第 15b 页)
吕蒙
屯陆口后克公安南郡
  拜抚边将军封华亭侯又进封娄侯黄武元年为
  大都督大破蜀兵于夷陵赤乌七年为丞 (第 15b 页)
已即趋出太后怒遂不遣荆南驻泊都监王梦正恃太
后姻家多不法若谷知府屡绳之监司 阿蒙
正奏徙若
谷潭州州有盗阻洞庭之险劫舟杀人投尸湖中前此
捕获多减死配隶它郡久复逸归为患滋甚若谷至潜
使 (第 14b 页)
 而光武起于南阳同时共事往往多南阳故人又二

 百馀年遂为三国交据之地诸葛亮由此起辅先主
 荆襄之士从之如云而汉氏赖以复存于蜀周瑜鲁
 肃 吕蒙
陆逊陆抗邓艾羊祜皆以其地显名又百馀
 年而晋氏南渡荆襄常雄于东南而东南往往倚以
 为强梁竟以此代齐及 (第 26a 页)
 马头故戍城在公安县西北六十里陆抗所屯以北
 对江津与羊祜相拒水经注江津或南对马头岸
南郡
 通典今江陵府吴将张咸伍延守之郡县志吴克荆
 州 吕蒙
及朱然陆逊相继守之晋平吴改为南平郡
 治江安(今公/安县)寻复为南郡羊祜杜预继治荆州或镇 …… (第 4b 页)
 之齐刘怀珍曰夏口兵冲要地宜得其人薛氏曰夏
 口南临大山三方阻水汉阳以北限隔陂湖虏出上
 蔡则武昌夏口当其冲
陆口
 鲁肃 吕蒙
屯陆口(陆逊代蒙至陆/口吕岱还陆口)在鄂州蒲圻县南
 寰宇记云即陆溪口也(鲁肃为汉昌太守汉昌/岳州平 …… (第 8b 页)
 矶口即陆口也水出下隽县西三山溪其水东径陆
 城北又径下隽县北北对金城吴将陆涣所屯也陆
 水又入蒲圻县北径 吕蒙
城西昔孙权征长沙零桂
 所镇也陆水右径蒲矶山北入大江北对蒲圻洲即
 蒲圻县治也白沙口一名沙屯南直蒲圻 (第 9a 页)
洲水北入
 百馀里吴所屯也(建安十九年孙权遣 吕蒙
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使鲁肃屯巴丘以)
 (禦关羽权住陆/口为诸军节度)郡县志吕蒙城在鄂州蒲圻县西南 …… (第 9a 页)
 二里又东南流二百四十里入大江谓之皖口(九域/志怀)
 (宁县有/皖口镇)吴塘陂在县西二十里皖水所注曹公遣朱
 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 吕蒙
言皖地肥美若
 一收熟彼众必增于是征皖破之(此塘即朱光所开/也薛氏曰吴陂堰)
 (皖水朱光 (第 12a 页)
吕蒙
所争皖屯也晋咸宁四年吴人大佃/皖城王浑遣应绰破之同安志城居皖水之北遂号)
 (皖城诸葛恪传乞率众佃 …… (第 12a 页)
 于江建安十八年曹公至濡须与孙权相拒月馀权
 乘轻舟从濡须口入偃月坞在巢县东南二百八里
 濡须水口初 吕蒙
守濡须闻曹公将来夹水筑坞形 …… (第 15a 页)
 耳古人多于川泽之地立塘𨻳以遏水溉田在孙氏
 时尽罢县邑治以屯田都尉自刘馥邓艾之后大田
 淮南迨南北朝增饬弥广今舒州有吴陂堰(朱光 吕/蒙
所争)
 (皖屯也陂/堰皖水)庐江有七门堰(刘馥断龙/舒水作)巢县有东兴塘
 (诸葛恪作/遏巢湖水) (第 22b 页)
下车心常凛凛正劝先主还之 二十年孙权使使报
先主欲得荆州先主报曰吾方图凉州凉州定以荆州
相与孙权怒遣 吕蒙
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先主下
公安令关侯入益阳会曹公入汉中张鲁定巴西黄权
进曰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割蜀 (第 10b 页)
  州郡沿革
徽州新安郡军事禹贡职方氏扬州之南境春秋时属
吴吴亡属越越灭属楚秦并天下置黟歙二县属鄣郡
汉武帝元封二年改鄣郡曰丹阳而使都尉分治于歙
成帝鸿嘉二年以黟为广德王国立中山宪王弟孙云
客于此三年薨无子地入于汉平帝元始二年复以为

广德王国立广川惠王曾孙伦为王传子赤王莽篡位
贬赤为公明年废而改黟曰愬卤光武中兴复为黟献
帝建安十三年吴主孙权遣威武中郎将贺齐定黟歙
分歙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并黟歙为六县遂割于丹
阳置以为新都郡其后避嗣主孙休讳改休阳为海宁
晋武帝太康元年平吴以黟之广德故国为广德县𨽻
宣城郡(何承天宋志称广德汉旧县沈约以为二汉志/并无之疑是吴所立按吴志 吕蒙
领广德长吴)
(录张纯补广德令则广德在吴为县矣/然不知所属至晋书乃显𨽻宣城云)改新都郡曰新 (第 1b 页)
 禦以守江尤重于守淮瓜州一渡甚狭请免镇江水

 军调发专一守江置游兵如 吕蒙
所言蒋钦将万人
 巡江上下增创水舰就杨子江习水战登金山指麾
 之是冬北兵扰扬子桥急调汤孝信所领游兵救 (第 7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