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釋家類
淨土宗部類
禪宗部類
史傳部類
律部類
事彙部類
法華部類
經集部類
【镇江府焦山或庵 师体禅师。
台州罗氏子。嗣此庵
景元禅师。南岳下十六世。谓 (第 0714b 页)
或庵
初参此庵元布
袋于天台护国寺之时。因此庵和尚上堂举庞居
士问马祖曰。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祖曰待 …… (第 0714b 页)
然大悟。呈
偈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
及第归。至此是选佛场之句。此庵厉声一喝。 或庵
闻之豁然大悟。有投机颂曰。商量极处见题目。途
路穷边入试场。拈起毫端风雨快。遮回不作探花
郎。自此之 (第 0714b 页)
后。即匿迹于天台山。丞相钱相祖字象
先。问道于 或庵禅师。
仰慕师之为人。乃以天封寺
请师住持。劝勉令其出世。 (第 0714b 页)
或庵
闻而笑曰。我不解
悬羊头卖狗肉也。是夜竟尔逃遁隐身而去△实
证的人不在名位上著脚。试看他遁去。是何意 (第 0714b 页)
思。
若是今时人。惟恐其晚也。】

此篇乃因语识人。觅之举其出世也。

「乾道初。瞎堂住国清。因见 或庵
赞圆通像曰。不依本
分。恼乱众生。瞻之仰之。有眼如盲。长安风月贯今昔。
那个男儿摸壁行。瞎堂惊喜曰。 …… (第 0714b 页)
【乾道。是宋孝宗年号。临安府灵隐寺瞎堂慧远禅
师。眉山彭氏子。嗣圆悟勤禅师。南岳下十五世。因
或庵
赞圆通像曰。不依本分。恼乱众生。瞻之仰
之。有眼如盲。长安风月贯今昔。那个男儿摸壁行。 …… (第 0714b 页)
人天眼目△名因实显。
实至而名自彰。何在力求。学者勉之。】

此篇见至人识嘱不爽。时至而符合也。 「或庵
乾道初翩然访瞎堂于虎丘。姑苏道俗闻其高
风。即诣郡举请住城中觉报。 (第 0714c 页)
或庵
闻之曰。此庵先师
嘱我。他日逢老寿止。今若合符契矣。遂欣然应命。盖
觉报旧名老寿庵也(虎丘记闻)。」 (第 0714c 页)
【翩者。如鸟疾飞之貌。又自如也。访瞎堂和尚于虎
丘寺。姑苏诸僧俗闻 或庵
有高尚之风。即到郡守
处举请住城中觉报寺。 (第 0714c 页)
或庵
闻之曰。此庵先师。嘱
我他日逢老寿即止。若昔者之分符而今得合符
契矣。遂欣然应命。盖觉报。旧名老寿庵 …… (第 0714c 页)
有一定不移之理。何故便曰逢老寿止。须知慧
眼精明。见透无遗也。】

此篇明至言感人。谁不敬爱也。 「或庵
入院后。施主请小参曰。道常然而不渝。事有弊
而必变。昔江西南岳诸祖。若稽古为训。考其当否。持
以中道 …… (第 0714c 页)
。沈
埋佛祖。虽然如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由是缁
素。喜所未闻。归者如市(语录异此)。」

或庵
入觉报院后施主请法。升座曰。佛祖之道。通 …… (第 0714c 页)
敬者。如尘市之来往不绝
也△黄金有价。白玉有光。总不是从人得的。】

此篇言知人以道如水投水也。 「或庵
既领住持。士庶翕然来归。衲子传至虎丘。瞎堂
曰。遮个山蛮杜拗子。放拍盲禅。治你那一队野狐精。 (第 0715a 页)
或庵
闻之。以偈答曰。山蛮杜拗得能憎。领众匡徒似
不曾。越格倒拈苕帚柄。拍盲禅治野狐僧。瞎堂笑而
(记闻 (第 0715a 页)
)。」

或庵
和尚既领觉报住持之后。士庶翕然如鸟之
群聚。于于然而来归向。有诸衲子传言至虎丘者。
瞎堂闻而喜。戏而 …… (第 0715a 页)
。自不能行拍拊人肩而行。谓其不脱
洒也。只好治你们者一夥野狐精。此言似谑。其实
著力。称赞钦羡之极。 或庵
闻之以偈答曰。山蛮杜
拗得能僧。是贼识贼。领众匡徒似不曾。切莫躲跟。 …… (第 0715a 页)
心情毕露。真果是倾盖之遇也。不知语脉者。岂
识二师妙处。】

此篇谓学道要持其平。轻重俱不宜也。 「或庵
谓侍郎曾公逮曰。学道之要。如衡石之定物。持
其平而巳。偏重可乎。推前近后。其偏一也。明此。可学
道 …… (第 0715b 页)
平一句。极所难能。倘非切于至道者。
终不得平。】

此篇谓主法者。当知丛林根本。不可弃厌衲子也。 「或庵
曰。道德乃丛林之本。衲子乃道德之本。住持人
弃厌衲子。是忘道德也。道德既忘。将何以修教化整
丛林诱来 …… (第 0715b 页)
废也△是篇词旨
娓娓。累若贯珠。总只教人认得根本。】

此篇言主者要在知贤。得贤者而法有所继也。 「或庵
曰。夫为善知识。要在知贤。不在自贤。故伤贤者
愚。蔽贤者暗。嫉贤者短。得一身之荣。不如得一世之
名。 …… (第 0715c 页)
真正道者。立纲陈纪。卓冠一世。能继
千载之嘉声。岂不快哉。】

此篇见古人去来自在。无所系恋也。 「或庵
迁焦山之三载。寔淳熙六年八月四日也。先示 …… (第 0715c 页)
中夜
化去。公以偈悼之曰。翩翩只履逐西风。一物浑无布
袋中。留下陶泓将底用。老夫无笔判虚空。」

或庵
再住焦山之第三载。是日实淳熙六年八月
朔四。将入灭先示微疾。手作一书并砚一只。预别
郡守侍郎曾公逮。 …… (第 0716a 页)
生死不相关处。人能知否。知之。可以与语矣。】

此篇言人器能自有分定。不可强教也。

「瞎堂远和尚谓 或庵
曰。人之才器。自有大小。诚不可
教。故楮小者不可怀大。绠短者不可汲深。鸱鸺夜撮
蚤察秋毫。昼则瞋目之 (第 0716a 页)
池惟谨一言动必
遵之服勤不啻厮养龙池寂后师得时物必荐之龙
池几榻不假雕饰师住处凡制器皆朴质无华美者 师体
干雄杰人望而心折武原朱君上申初闻师名
未之信一夕梦人持巨幅展示见僧相挺特类古应
真其人曰此宋慈受深禅 (第 0071a 页)
相看八面刚。】

** 第二十世无准范禅师

初谒一老宿。问坐禅之法。宿
云。禅是何物。坐底是谁。 师体
究一日。如厕有省。次参
育王佛照。照问。何处人。师云。剑州人。照云。带得剑来
么。师随声便喝。照笑云 (第 0460a 页)
洞山宗旨流布十方宝镜神光通天彻地大
哉师讳智訚上饶传公崇俭子也八岁辞寡母郑氏
依景德寺长老传公传公矜 师体
羸教以顶礼。

观音大士忽梦手摩其顶肢骨渐疆泛览群书奭然
意解一日见坛经火烧海底句疑之参礼博山无异 (第 0532b 页)
不著。因甚著你。不重你面
壁八九年。不重你西来十万里。只重你心直口直。不
顺帝王情。眼高气高。不失宗 师体。
坐断天下人舌头。 (第 0796b 页)
千八万而言。故云略。此乃大 师体
佛弘慈。便于初
学。欲令人人信受佛语。熟读行持。由小进大。得入
僧宝数故。沙弥要略。大意如此。标题巳 (第 0271b 页)
字书空外反。粗糠皮。谓之桧。如
松柏子。五角果。如大小豆等。

颇罗。此云果。

庵罗。正云庵没罗。 或庵罗
婆利。肇注此云
柰也。柰女经云。维耶梨国。梵志园中。植此柰
树。树生此女。梵志。收养。至年十五。颜色 (第 1102c 页)
佛言。钵破五片。佛言表我灭后。
初五百年。诸恶比丘。分毗尼藏。为五部也。
故迦叶阿难末田和。修鞠多五 师体

通道。故不分教。鞠多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
分如来一大律藏。为五部焉。

昙无德。亦名昙摩鞠多。此 (第 1113a 页)
值。又曰大法难逢。
惟于幸值幸逢之会。常抱难值难逢之想。静究力行。
以成两大间一出格男子。斯不负
师体
佛祖出世。一片为人婆心也巳。


康熙乙丑六月之二十日衡阳末学金简梦锡氏盥
沐焚香序于云峰步雪楼 (第 0565a 页)
也了因般若无累解脱此二当有此义纵也
又云三德无前无后一体具足以体从义而有三异
盖体横而义纵辅行释云初 师体
唯法身 (第 0506a 页)
师体

三德虽具三德义同初师据体具边复不相冥故成
横义以本有故名为体横从脩德故名为义纵又论
云体义俱不殊 (第 0506a 页)
道德。大师之诚信。其为时贤同
道。爱慕推重也如此。天圣五年冬忽示身有
疾。而行道愈勤。门人请少息。而 师体
辄复康。
六年正月五日。跏趺之次泰定而绝。涉日既
久。而开龛若生。报年六十九。经夏五十四。其
月二十 (第 0918c 页)
上座部
大众婆尸迦等一千凡圣窟外结集名大众部
此二通称僧祇即根本也迦叶阿难末田地啇
那和修优波鞠多五 师体
权通道故不分教后
鞠多有五弟子各执一见遂分律藏为五部焉。 (第 0071b 页)
离城有此名园。五百长者建立
精舍。请佛安居。常转法轮。园中多有此树故也。翻
译名义集云。正云庵没罗。 或庵罗
婆利。肇云奈也。
其果似桃而非桃。又翻为难分别。昔耆婆之母。名
为庵摩罗女。生此树中。即湿生人类也。 (第 0582b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