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徐台符五代 ? — 95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56 真定获鹿(今河北鹿泉)人。
后唐明宗时镇州掌书记
后晋高祖时历任监察御史膳部员外郎金部郎中
出帝开运元年(944)翰林学士
晋亡,为契丹挟而北行,后逃归。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为礼部尚书,充翰林学士承旨
世宗显德元年(954)知贡举
二年十二月七日(956年1月22日)卒。
事迹散见《旧五代史·晋书》。
宋韩琦安阳》卷四六《叙先考令公遗事与尹龙图书》录其诗2句。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张咏北宋 946 — 1015
全宋文·卷一○八
张咏(九四六——一○一五)字复之
以「乖则违众,崖不利物」自戒,因号乖崖子又号九河生
濮州鄄城(今山东鄄城北)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即授大理评事,知鄂州崇阳县
淳化初,由知浚仪县擢为荆湖北路转运使
四年,官枢密直学士知银台通进封驳司,兼掌三班院
历迁外任,曾于淳化五年咸平六年两知益州景德三年,出知升州,皆以政绩闻。
大中祥符三年,官工部尚书,同年秋,加礼部尚书
八年八月一日卒,年七十,赠左仆射谥忠定
刚方自任,为治尚严猛,「文章雄健有气骨,称其为人」。
有文集十卷,后人增为十二卷。
宋史》卷二九三有传,又见《乖崖先生文集》附录李焘湖北漕司乖崖堂记》,钱易所撰墓志铭,韩琦所撰神道碑铭。
张士逊北宋 964 — 10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4—1049 【介绍】: 光化军乾德人字顺之号退傅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历任监察御史侍御史
仁宗时枢密直学士判集贤院
天圣六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曹汭狱事起,得罪太后,遂罢知江宁府
明道初再入相,次年坐事罢,出判许州,徙河南府
宝元初,复入相,封郧国公
康定年间,朝廷多事,机务悉委之,但无所建明,为谏官韩琦所论,封邓国公致仕
卒谥文懿
全宋文·卷一九九
张士逊(九六四——一○四九)字顺之光化军乾德(今湖北光化西北)人。
淳化中进士,调郧城主簿,迁射洪,改襄阳,历江南广东河北转运使
累迁尚书左丞
天圣六年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知江宁府,移许州
明道初复入相,坐事罢,出判许州,徙河南府
宝元元年再入相,时朝廷多事,以老病无所建明,为韩琦所论,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仕
皇祐元年卒,年八十六,谥文懿
宋史》卷三一一有传。
崔立北宋 969 — 10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1043 【介绍】: 开封鄢陵人字本之
真宗咸平三年进士
大理寺丞,知安丰县,缮治期斯塘。
滑州塞决河,调民出刍楗,计其用有余,奏弛下户未输者。
知江阴军,浚治利港,溉田数千顷。
累迁太常少卿,历知、汉等七州,有惠政。
真宗既封禅,士大夫争奏上符瑞,独言灾异屡见,乃所以警戒。
累迁给事中,告老致仕。
尝识韩琦于布衣,妻以女,人服其鉴。
有《故事稽疑》、《巴歈集》。
高志宁北宋 971 — 1053
全宋文·卷二七四
高志宁(九七一——一○五三)字宗儒河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幼沉敏,博学强记,未冠已能通六经,尤深于《》。
咸平中明经,授安仁,调鄠县主簿,历知赵州
仁宗即位,转北京副使,改知沧州,为益利路兵马钤辖,特授宫苑使达州刺史
告老,以右领军卫大将军致仕。
皇祐五年卒,年八十三。
著有《周易化源图》。
韩琦安阳》卷四七《高公志铭》。
王随北宋 973 — 10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73—1039 【介绍】: 河南人字子正
真宗咸平间进士
累擢知制诰,以不善制辞,出知应天府,改扬州
未几,权知开封府
后历知杭州河南府,所至有惠政。
仁宗明道二年,拜参知政事
景祐二年知枢密院事,寻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四年,以无所建树,及与同僚屡起忿争,为韩琦弹劾,罢相,出判河阳
卒谥文惠
任福北宋 981 — 10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1—1041 【介绍】: 开封人字祐之
真宗咸平中卫士
累知庆州环庆路副总管,有战功。
仁宗康定二年西夏谋攻渭州,奉陕西安抚副使韩琦命,率兵迎击,战于张家堡南。
敌佯败,纵兵追至六盘山下,中伏兵,力战而死。
范仲淹北宋 989 — 1052
全宋文·卷三六七
范仲淹(九八九——一○五二)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生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
大中祥符八年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改亳州节度推官,始还姓更名。
秘阁校理右司谏、知睦州苏州、权知开封府
直言立朝,屡遭贬黜。
历知越州,进龙图阁直学士,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降知耀州,改庆州,迁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改陕西安抚经略招讨使,与韩琦文彦博等俱为陕西名帅。
庆历三年,除枢密副使,寻拜参知政事
针对北宋建立以来形成的积弊,主持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庆历新政」。
五年,罢政,以资政殿学士邠州,兼陕西路安抚使,改知、颍诸州。
皇祐四年卒,谥文正
著有文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十七卷、政府论事二卷、尺牍五卷。
宋史》卷三一四有传。
晏殊北宋 991 — 10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1—1055 【介绍】: 抚州临川人字同叔
真宗景德初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左正言直史馆,为翰林学士
仁宗立,拜右谏议大夫给事中枢密副使
以论事逆刘太后意,罢知应天府
在任兴学校、教生徒。
召拜御史中丞,迁参知政事
再出知陈州,复入为御史中丞三司使
庆历中宰相兼枢密使
后为谏官论罢,历知颍州许州永兴军河南府,以疾归京师
平居好贤,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皆出其门。
及为相,仲淹韩琦富弼皆进用。
文章赡丽,尤工诗词,甚得时誉。
卒谥元献
有文集及《珠玉词》。
张昪北宋 992 — 10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2—1077 【介绍】: 名或作升
同州韩城人字杲卿
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进士
楚丘主簿王曾称其有公辅器
累迁知杂御史,以论事指斥张贵妃宦官杨怀敏,出知庆州秦州,徙青州
仁宗至和二年,拜御史中丞,指切时事无所避。
嘉祐三年枢密副使,迁参知政事枢密使
爱惜官资,凡内降所与,多持不下。
韩琦同决策立英宗
英宗立,请老,命五日一至院。
彰信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许州,改镇河阳三城
太子太师致仕。
卒谥康节
尹源北宋 996 — 10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6—1045 【介绍】: 河南人初字子渊更字子渐世称河南先生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与弟尹洙皆以文学知名。
历知芮城河阳新郑三县,通判泾州庆州
尝作《唐说》、《叙兵》十篇上之。
范仲淹韩琦所荐,召试学士院,因不肯试赋落选,除知怀州卒。
刘奕北宋 999 — 10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9—1051 【介绍】: 福州闽县人字蒙伯,一作象伯
刘若虚子。
仁宗天圣八年进士
历知荥阳县
庆历间韩琦陕西经略使,辟为凤翔府判官,多佐办理兵民事务。
通判漳州,移润州清廉爱民
卒于官。
全宋文·卷五四八
刘奕(九九九——一○五一)字象伯一字蒙伯闽县(今福建福州)人。
天圣八年进士,调南康军判官,移知洪州武宁县事。
累迁尚书屯田员外郎
历知荥阳县
庆历间韩琦陕西经略使,辟凤翔府判官
通判漳州,移润州
皇祐三年五月卒于官,年五十三。
蔡襄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润州军州刘君碣》(《蔡忠惠集》卷三三)。
张亢北宋 999 — 1061
全宋文·卷四一二
张亢(九九四——一○五六)字公寿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奎弟。
进士,为广安军判官应天府推官,改大理寺丞签书西京判官事。
通判镇戎军,知安边军、渭州鄜州,屯延州
引进使,徙并代副都总管,知代州河东沿边安抚事。
历知瀛州渭州磁州寿州和州筠州卫州怀州,降曹州钤辖,为秘书监
未几复客省使眉州防御使徐州总管
嘉祐元年卒。
韩琦眉州防御使张公志铭》(《安阳》卷四七),《宋史》卷三二四本传。
尹洙北宋 1001 — 1047
全宋文·卷五八一
尹洙(一○○一——一○四七)字师鲁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仲宣次子,源弟。
天圣二年进士,调绛州正平主簿,历河南府户曹参军安国军节度判官、知光泽县
举书判拔萃,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
召试,为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
范仲淹贬,敕榜朝堂,戒百官为朋党,独上书愿与俱贬,遂落校勘,复为掌书记、监唐州酒税。
作《叙燕》、《息戍》及《述享》等九篇,言朝廷军政之弊甚切。
大将葛怀敏辟为陕西经略判官,因诸将兵败好水川,降为濠州通判
韩琦秦州,奏为秦州通判,迁知渭二州,兼泾原路经略公事。
坐城水洛与边将异议,徙知潞州
又坐以公使钱为部将偿债,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
庆历七年病卒,年四十七。
少尝师事穆修,深于《春秋》,为文简而有法,实欧、苏古文之前导。
有《五代春秋》(存)、《河南先生文集》二十七卷。
欧阳修尹师鲁志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八)。
宋史》卷二九五有传。
孙唐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青州人字希元
少有学行,韩琦甚器之。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第一
通判陕州,熟谙吏事,体恤民情。
旋遭父丧,毁瘠呕血而卒。
何郯北宋 1005 — 107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成都人字圣从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弹劾无所避,有直声。
后以中伤韩琦,声名遂损于昔。
以亲老出知汉、梓二州,还判银台司
英宗时知永兴军河南府
晚年老病,犹乞进用,为神宗所鄙。
卒年六十九。
欧阳修北宋 1007 — 1072
全宋诗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又号六一居士卢陵(今江西吉安)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初仕西京留守推官
景祐元年(一○三四),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
三年,因范仲淹事切责谏官高若讷,降为峡州夷陵
四年,移乾德
宝元二年(一○三九),迁武成军判官
康定元年(一○四○),复馆阁校勘
庆历三年(一○四三)知谏院,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
四年,为河北都转运使
五年,庆历新政失败,因力为新政主持者范仲淹韩琦杜衍等申辩,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
至和元年(一○五四),权知开封府
五年,拜枢密副使
六年,进参知政事
英宗治平四年(一○六七),罢为观文殿学士,转刑部尚书亳州
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徙知青州,因反对青苗法,再徙蔡州
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
五年,病逝颍州汝阴,年六十六。
谥文忠
有《欧阳文忠公集》。
又撰有《新唐书》、《新五代史》等。
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宋胡柯编有《庐陵欧阳文忠公年谱》。
 欧阳修诗,以《四部丛刊》影元本《欧阳文忠公集》(一百五十三卷、附录五卷)为底本。
参校宋庆元二年周必大刻本(卷三至卷六缺,简称周本,藏北京图书馆)、宋刻本(存《居士集》五十卷,有校,简称宋刻、宋刻校,藏北京图书馆)及明正统刻《居士集》(有元曾鲁考异,简称曾、曾校)。
底本系年原注目录下,今移至正文题下。
底本孙谦益等所作校记,除删去少数异体字校外,皆予保留;卷末所附考證及续添校记,亦以续校名义补入正文。
另辑得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六三
欧阳修(一○○七——一○七二)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幼孤力学,天圣八年进士,任西京留守推官
景祐初召试学士院,充馆阁校勘
范仲淹谪降事致书责谏官高若讷,贬峡州夷陵,移光化军乾德
康定初召还复职,庆历间知谏院同修起居注知制诰,出为河北都转运使
以支持「庆历新政」,贬知滁州,徙扬州颍州
至和初召为翰林学士唐书》。
累擢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治平末,出知亳州
神宗立,徙知青州
议青苗法与王安石异,再徙蔡州
熙宁四年致仕归明年卒于汝阴,年六十六,谥文忠
尝集三代以来金石铭刻为一千卷,撰《新唐书》纪、志、表七十五卷,《五代史》七十四卷,《诗本义》十四卷,后人集其文为一百五十三卷。
吴充撰行状、韩琦撰墓志铭,《宋史》卷三一九有传。
释契嵩北宋 1007 — 1072
契嵩藤州人
尝著原教论,又禅门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辅教编,上之仁宗韩琦欧阳修皆尊礼之。
初居佛日,嘉祐中陈舜俞以其宅为光德庵,俗名荒墩,在今嘉善治东五里,延焚修其中。
镡津集。
熙宁四年写偈曰:后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
不学大梅老,贪闻鼯鼠声。
遂化。
阇毗不坏者五,顶耳舌、童真数珠,葬于永安之左。
禅师名契嵩
字仲灵
自号潜子
藤州镡津李氏。
七岁。
母钟施以事东山沙门某。
十三得度受具。
十九游方。
宁风有异女子姚。
精严而住
时年百馀岁。
面如处子。
造焉。
女子留之信宿。
中夜闻池中有如戛铜器声。
以问女子。
女子曰。
噫此龙吟也。
闻者瑞徵。
子当有大名于世行矣。
无滞于是。
下沅湘。
衡岳
神鼎諲禅师
与语奇之。
然无所契悟。
游袁筠间。
受记莂于洞山聪公
夜则顶戴观世音菩萨之像。
而诵其号。
必满十万。
乃𥨊以为常。
自是世间。
经书章句。
不学而能。
是时天下之士。
学古文。
韩愈拒我。
以遵孔子
东南有章表民
黄聱隅
太伯
尤雄杰者。
学者宗之。
作原教论十馀万言。
明儒释之道一贯。
以抗其说。
读之者畏服。
未几复游衡岳
罢归著禅宗定祖图。
传法正宗记。
其志盖悯道法陵迟。
博考经典。
以佛后摩诃迦叶。
独得大法眼藏。
为初祖。
推之下至于达磨多罗。
为二十八祖。
密相付嘱。
不立文字。
谓之教外别传。
书成游京师
知开封府龙图王公素
奏之仁宗皇帝
览之加叹。
传法院
编次入藏。
下诏褒宠。
赐紫方袍。
号明教
再奏辞让。
不许。
宰相韩琦大参。
欧阳脩
皆延见而尊礼之。
留居闵贤寺。
不受。
再请东还。
于是律学者憎疾。
相与造说以非之。
益著书。
援引古今。
左證甚明。
几数万言。
禅者增气。
而天下公议。
翕然归之。
熙宁五年六月四日晨兴。
写偈曰。
后夜月初明。
吾今独自行。
不学大梅老
贪闻鼯鼠声。
至中夜而化。
阇维敛六根之不坏者三。
顶骨出舍利。
红白晶洁。
状如大菽。
常所持数珠。
亦不坏。
道俗合诸不坏。
葬于故居永安院之左。
阅世六十有六。
坐五十有三夏
有文集总百馀卷。
六十万言。
其甥法澄
克奉藏之。
以信后世。
钱塘佛日禅院(或云惠日禅师)。
密学蔡公襄所请也。
东坡曰。
吾入吴尚及见
其为人常瞋。
以瞋为佛事云。
赞曰。
是身聚沫耳。
特苦业所持。
寔本一念。
首楞严曰。
由汝念虑。
使汝色身。
身非念伦。
汝身何因。
随念所使。
然但名为融通妄想。
念常清净。
正信坚固。
则名善根功德之力。
嵩生而多闻。
好辩而常瞋。
死而火之。
目舌耳毫为不坏。
非正信坚固功德力乎。
余尝论人之精诚不可见。
及其化也。
多雨舍利。
譬如太平无象
而烝枯朽。
菌芝
其尤著闻者。
聪公可谓有子矣。
师名契嵩
字仲灵
藤州镡津人
姓李氏
七岁出家。
既受具。
常戴观音圣像。
诵其名号。
日十万声。
经传杂书靡不博记。
得法于洞山聪公
庆历中钱塘
乐湖山之胜。
遂税驾焉。
自号潜子
一室翛然。
闭户著书。
作辅教论十馀万言。
明儒释一贯。
又著定祖图正宗记。
抱其书入京师
府尹龙图王公素以书献。
仁庙嘉叹。
诏付传法院编次。
旌以明教之号。
赐其书入藏。
韩忠献公欧阳文忠公皆称道之。
由是名振海内。
已而东还。
属蔡公襄为守。
延置佛日山
居数年。
退老于灵隐永安精舍。
熙宁五年示寂。
阇维。
六根不坏者三。
曰眼曰舌曰童真
并顶骨数珠五物存焉。
所出舍利。
红白精洁。
状如大菽。
葬于永安院之左。
门人编其书曰镡津集。
赞曰。
闭户著书  引古连今  披诚帝阙  气森森 名驰海宇  道振禅林  百炼不耗  斯表精金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
释契嵩字仲灵亦号潜子
姓李氏镡津人
年十三落发受具。
弱冠出游,往还江湘衡岳间。
首常戴观世音像,而诵其洪号,日十万声。
由是澄心妙想,理啼文言,慧悟俱彻。
世间典籍,一览便通。
初参洞山聪,豁尔省朗。
当是时,有慕韩昌黎排佛者,其言寖炽。
深忧之,作《原教论》,明儒释一贯,以抗其说,闻者惊服,法会复昌。
复著《禅宗定祖图》、《传法正宗记》诸篇,以闳厥旨。
观察李公谨,以其名闻,诏赐紫衣。
府尹王仲仪,复以所著《图》、《记》上之,仁宗嘉叹。
宣付传法院编次入藏,仍赐“明教”之号。
当世名公巨子,如韩忠献琦欧阳文忠修,莫不钦企。
交相延誉,声望日隆。
南屏最久,有《游南屏记》及题咏诸什。
后为蔡君谟请主佛日。
未几,遂谢去,隐于灵隐大桐坞永安精舍。
宋熙宁五年六月四日,书偈而化。
偈曰:“此夜月初明,吾今喜独行。
不学大梅老,贪闻鼷鼠声。
”荼毗得不坏者五,净慈北涧居简,以五不坏赞之。
所著有《辅教编》、《定祖论》、《正宗记》及《镡津》三十卷。
侯可北宋 1008 — 1079
全宋文·卷八九○
侯可(一○○八——一○七九)字无可华州华阴(今陜西华阴)人。
少倜傥不羁,以气节自许。
既壮,笃志为学。
孙沔侬智高,请参军事,奏功得官,知巴州化城县
再调华原主簿签书仪州判官
韩琦长安,荐为泾阳县
后官至殿中丞
元丰二年卒于家,年七十二。
程颢华阴侯先生志铭》(《明道先生文集》卷四),《宋史》卷四五六《孝义传》有
冯行己北宋 1008 — 10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91 【介绍】: 孟州河阳人字肃之
冯拯子。
以荫补右侍禁,知宪州
历知数州,皆有能声。
仁宗皇祐中,知定州韩琦荐为路钤辖
徙知代州管干河东缘边安抚事。
后进西上阁门使,四迁客省使
卫州防御使致仕。
富弼文彦博等十三人为耆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