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马君实清末民国初 1876 — 1926
维基
马君实(1876年—1926年)又名马君寔后改名马振宪字冀平号寄翁又号无寄安徽省桐城县市乡(后为桐城县城关镇)人。
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诗人、佛教居士进士出身
马君实出身名门。
高祖马宗琏、曾祖马瑞辰,皆治汉学。
马三俊,举孝廉方正
父马复恒,辅佐丁汝昌治理海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马君实举人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式癸卯科三甲进士
同年闰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散馆翰林院检讨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马君实进士馆法政大学毕业,授翰林院检讨,充国史馆协修官、编书处协修官、法律馆纂修官
曾经被选派到日本考察政治,回到中国后写出《考察纪实》数十万字出版。
因为和慈禧太后政见不同,故未受到重用,仍然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
民国2年(1913年)马君实获荐任为京师地方审判厅推事,后来担任安徽高等审判厅厅长。
民国6年(1917年)许世英担任北京政府交通部部长,马君实获聘为京津铁路段段长。
民国11年(1922年),获聘为安徽省财政厅厅长。
任内,淮河水灾,马君实提议拨款赈灾,还拍卖了自家的房产,为灾民捐款数千金。
民国12年(1923年),调任安徽特派交涉员兼芜湖监督
民国14年(1925年),出任国务院参议,兼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中国红十字会理事长。
马君实信仰佛教,平日穿布衫,吃素食,诵经参禅,乐善好施。
常常着袈裟、芒鞋,安坐在安庆迎江寺,并且捐款添建迎江寺旁的大士阁
马君实芜湖经常和释谛闲在广济寺讲《法华经》,每次讲经都能吸引听众数以千计。
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为地藏菩萨生日,马君实亲自主持佛事。
马君实擅长写诗,尤其喜欢吟咏名山古寺
姚永概曾经这样评价桐城诗人:“季野诗清,冀平笔健。
马君实晚年迁居北京,遂把自己在杭州西湖灵隐寺旁边的一栋别墅捐给了中国佛教协会。
马君实为官时十分清廉,死后所用的棺木还是他人捐赠。
当时,北京大寺僧人来到马君实位于南池子的寓所,为马君实诵经超度,后来马君实的内戚方仲斐扶其灵柩回到桐城安葬。
主要活动
  • 1903年,进士,癸卯補行辛丑壬寅恩正併科貢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姚华清末 1876 — 1930
词学图录
姚华(1876—1930) 字重光号茫父久居北京莲花寺,因别署莲花龛主
贵州贵筑(今贵阳)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三十年(1904)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善于诗词曲、书画、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
陈师曾最善。
留学日本,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
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皆赞之。
民国初生活贫困、父母子女皆亡,身体瘫痪,贫病交加,死葬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
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
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弗堂词
1876-1930.6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三十年(1904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留学日本
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建立以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
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
还有《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弗堂词·姚茫父墓志铭
湘潭周大烈撰 嗟乎,士夫道丧。
茫父乃郁郁陨于破寺中矣。
茫父性姚名华,字重光贵州贵阳人
清光绪丁酉举于乡,甲辰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习说文许氏学,好篆隶,奉亲居京师莲花寺,穷搜金石文字,比勘题识,早夜不休,于士夫所挟持为荣贵者若冥然而无睹,其困勤笃嗜,清之张廷济无以过之。
时德宗在位,穆宗生母孝钦显皇后临时称制,内政败乱。
庚子拳匪事起,国几亡,君不胜愤慨,值议变法,偕朝士日本学法律政治。
余时亦由湖南东渡,同入法政大学,见其挟册上堂,书所授语,一字无遗
固矻矻以厕群强中图拯救之道,学竟归,迁邮传部船政司主事,邮政司建核科科长。
而国已乱,未几,宣统帝逊位,民国建立,被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
自是四居议席。
然所抱持者盖无一不与人相忤,所谓议会政治,竟未尝参与焉。
乃愤然竟弃所学,仍居破寺中,理其旧业,更恣意作书画,每画辄题其诗词与曲,曲尤工,人竞买之。
朝夕所资,略取给焉。
余客京师时,亦寓寺中,与论金石词曲,以为遭此时,固得所遣矣。
宣统己酉民国十八年间,连丁继妣熊恭人孝宪先生忧,又连丧子女四人,其弟芗早丧,仅遗一女,又病卒。
值国内军人斗争,战祸日剧,忧乱迸于一时,遂得偏废疾。
余时时往视之,外貌丰硕如故,仍据案挥残臂作书画,磅礴郁积,意气若不可一世,四五年中,无颓败状。
嗟乎,是岂真不可一世邪。
十九年六月病再发,一日而卒。
所著有小学问答、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蒐存未刊行,自定诗赋词曲论著杂文,题曰弗堂类稿三十一卷。
其门人王伯群为印于金陵
曾祖玉德,妣吴氏。
廷辅,妣严氏。
考源清,私谥孝宪先生,妣雷氏。
子四
鋈,日本高等蚕丝学校毕业。
鋆,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出嗣弟芗。
鐜,先卒。
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肄业。
女三。
銮,适同县文宗沛。
盘、錖,未适人而卒。
北平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之阳。
其友周大烈为之铭曰:吾道非邪,彼所抱之道亦再颠而再倒。
当士夫群攘攘于奔离中,顿踬以老。
嗟乎,茫父已已乎,世昏形槁,附燕甸兮片石棱棱,顾姚山兮孤心皓皓。
弗堂词·跋
崇光先生以宏达之才崛起边方。
清末由进士游学东洋,供职邮部。
民国后任北京女子师范校长
顾以性长文学,不耐案牍,又一时任事者多非同类,奔竞成风,素所深耻,乃退而精研艺术。
确有心得,书画诗词皆卓然自成一家,而画尤冠绝燕京,驰誉中外。
得其碎幅零缣,无不珍为鸿宝。
惜乎五十过二,遽辞人间,诚艺文界之一大损失矣。
夫天之赋予于人也,不能使其完全,而人之生于世也,往往多留缺陷。
向使崇光先生得位乘时,勋猷彪炳,其尚有余力以专攻文艺,优入纯粹以精之域乎。
韩昌黎柳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无疑,诚知言也。
燕京七百年来为中国惟一之都会,名书古画乃藏庋之渊薮。
自经庚子乱后,加以民国改革,时势变迁,从来罕见之图籍,出现于市廛间者不少。
先生适逢其会,久滞彼都,日惟与厂甸营此业者相周旋,过目珍奇不下数千种,虽寒素家风,为力有限,百难购一,而借此遍览千古名家,以发抒其抑塞磊落之气,所谓得江山之助,握造化之权,心领神会,豁然贯通,故能臻此绝诣,岂偶然哉。
世人多谓黔中僻陋,黔地诚僻陋,而黔人之游历于外者开拓心胸,激扬志趣,其所成就每凌驾乎中原,亦以中原数千年来文物声名发泄已甚,而边省磅礴郁积,名山大川之灵秀甫启其端倪。
虽在交通阻隔之世,人才已渐奋兴焉。
况今之飞机铁道,一日千里。
行见重门洞开,贤哲浚发,其必能超越全国,可断言也。
先生捐馆后,门人王君伯群搜集平生著作,编为弗堂类稿三十余卷,中以题跋为最多,诗文次之,词二卷,曲一卷,惟临殁之庚午春词二十余阕未编入。
今印丛书四集,悉采入以为诸词家之殿。
黔中自明设省,三百年间诗人接踵,专集颇多,惟一词则阒焉寡闻。
清代词家始有江辰六显于康熙之际。
延至中叶,倚声渐盛,而附载各家集中者,要皆篇幅寥寥,略备一格,其有妙谐声律,专精此道,以黎伯庸烟亭为最,陈息凡邓花溪两家各体尚称完备,而终不及先生之造诣深醇,尽工尽善也。
先生之词在黔省诸词人中固称后劲,即在清代诸词人中亦翼然翘楚。
此殆如六朝结局之有庾子山,前明结局之有钱蒙叟,皆可谓集其大成。
文艺一日不泯灭,即中国一日能存在。
人称言者心之声,又称声音之道与政通,安得曰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
然则中华民族复兴之枢纽,黔省人文蔚起之关键,将以先生之词卜之。
识者当不以余言为河汉焉。
民国第一丙子季夏
安顺杨恩元覃生识。
维基
姚华(1876年4月26日—1930年5月8日)字重光又字一鄂号茫父,以号行而多称姚茫父;寓居北平莲花寺,因别署莲花盦主,又署弗堂,寓半佛之意。
晚年因重五代杨凝式杨风子书法又号倚风
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清代末科进士晚清中华民国戏曲理论家、书画家、诗人、学者、政治人物、教育家,精通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
陈师曾同为民国刻铜艺术的倡导者,合称“姚陈”。
主要活动
  • 1904年,进士,甲辰恩科貢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珍妃晚清 1876 — 19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6—1900 【介绍】: 清德宗妃,他他拉氏。
礼部侍郎长叙女,瑾妃妹。
光绪十四年,与姊同选入宫,为珍嫔。
二十年,进珍妃,以忤慈禧太后降为贵人
次年,仍为珍妃
支持德宗变法,喜干政。
戊戌政变后被幽禁。
庚子年太后逃离京师时,命宦官崔玉贵投珍妃入井。
贾桢清 1798 — 187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98—1874 【介绍】: 山东黄县人字筠堂
道光六年进士
咸丰十年,为京城团防大臣,坐天安门上阻外军不令入。
十一年武英殿大学士
穆宗即位,偕周祖培沈兆霖等合疏请慈禧听政。
卒谥文端
维基
贾桢(1798年—1874年)字筠堂山东登州黄县人晚清官员。
贾允升长子。
道光六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六年,入直上书房,授皇六子奕䜣读。
历任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左都御史、礼部、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
咸丰年间,两拜体仁阁、武英殿大学士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犯京师,帝命贾桢留守,日危坐天安门,阻外军不令入。
翌年咸丰驾崩,授命顾命八大臣辅导新君,东太后西太后发动祺祥之变,贾桢周祖培沈兆霖赵光上疏,请东西太后一起垂帘听政。
同治十三年(1874年)卒,赠太保谥文端
主要活动
  • 1826年,榜眼,第一甲,賜進士及第
熊成基晚清 1887 — 19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87—1910 【介绍】: 江苏扬州人字味根
光绪三十一年就学江南炮兵学堂。
毕业后调安庆炮营营官,入光复会。
光绪帝慈禧太后新丧,发动起义,失败后流亡日本,入同盟会。
寻潜至哈尔滨,谋刺海军大臣载洵。
事泄,被捕遇害。
沈兆霖清 1801 — 18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2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尺生号朗亭
道光十六年进士
编修
咸丰间,累擢户部尚书
同治元年,署陕甘总督,率兵镇压撒回。
还军途中,猝遇山洪涨发,淹死。
谥文忠
工诗文,善篆隶,尤精刻印。
有《沈文忠公集》。
沈兆霖字尺生号朗亭钱塘人
道光丙申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户部尚书,署陕甘总督
谥文忠
有《沈文忠公集》。
维基
沈兆霖(1801年—1862年)字尺生号朗亭又号子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官员。
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恩科进士,选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
咸丰年间,历任内阁学士吏部侍郎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兵部尚书
咸丰十一年(1861年)在军机大臣上行走,并支持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奕䜣的祺祥之变,消灭肃顺顾命八大臣集团。
同治元年(1862年),署陕甘总督,用兵西宁回部;七月,班师途中,路经平番县时下起冰雹,山洪暴发,与随行的兵士37人皆殁,赠太子太保谥文忠
沈博通经史,工诗古文,旁及篆、隶,刻印、弈棋。
有《沈文忠公集》、《广印人传》存世。
主要活动
  • 1836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载垣清 ? — 18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1 【介绍】: 宗室,爱新觉罗氏
康熙帝第十三子胤详五世孙。
道光初袭爵怡亲王,任御前大臣行走,受顾命。
咸丰帝即位,日受信用。
十年,以钦差大臣通州与英法联军谈判。
拘囚巴夏礼。
旋随咸丰帝热河
咸丰帝死,受遗诏与端华肃顺等八人为襄赞政务王大臣,掌握朝政。
未几慈禧太后勾结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祺祥政变),迫令自尽。
胜保清 ? — 18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3 【介绍】: 满洲镶白旗人,苏完瓜尔佳氏,字克斋
道光二十年举人
咸丰初内阁学士,帮办军务,旋擢钦差大臣
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久战无功,革职戍新疆
寻召还,于豫皖鲁镇压捻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八里桥抗击侵略军,负伤坠马。
后以参与祺祥政变,曾为西太后所赏识。
同治初赴陕进攻回民军,以淫贪无功,被责令自杀。
匡源清 1815 — 18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山东胶州人字鹤泉
道光二十年进士,由编修累官吏部侍郎
咸丰间入直军机处。
罢官,主讲济南泺源书院,暇时以山水写意。
维基
匡源(1815年—1881年)字本如号鹤泉山东胶州人
清朝大臣。
道光二十年(1840年)进士,历任皇子奕詝经师兵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代理礼部尚书军机大臣,赐紫禁城骑马同治帝顾命八大臣之一。
西太后结合恭亲王等人夺权,发动了祺祥之变,八大臣或死或贬,匡源被罢官。
主要活动
  • 1840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董元醇
维基
董元醇又称董元章清代官员,河南洛邑人,祺祥之变中的开端人物。
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恩科二甲十一名进士,选为翰林
十年,任从五品御史
咸丰十一年七月十七日咸丰帝驾崩,遗下幼主载淳,遗诏由肃顺顾命八大臣辅政。
八月初六日董元醇上疏,称新君年幼,应由东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暂时垂帘听政,并暗示希望加上恭亲王奕䜣一起辅政。
肃顺等人得知之后大怒,咆哮于朝堂之上,吓得载淳啼哭不止、尿失禁。
也因为此事,董元醇肃顺下令发配军台效力。
此时,两宫太后发动祺祥之变,废除祺祥年号,改为同治,肃顺顾命八大臣或杀或贬,都被肃清,董元醇因此非但没被发配,反而加官一级,升为正五品工科给事中
董元醇举荐倭仁、祁隽藻、翁心存许乃普等人为师,但两宫太后没有回应,不久后,因为其名与皇帝载「」同音,自行避讳,改名董元「章」。
主要活动
  • 1852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丁宝桢晚清 1820 — 188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0—1886 【介绍】: 贵州平远人字稚璜
咸丰三年进士
母丧里居,募兵镇压苗教起事。
同治年间历任山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先后辅助僧格林沁李鸿章镇压东西捻军。
其杀太监安德海事,尤著人口。
光绪初官至四川总督
在任十年,劾墨吏,改盐法,建机器局。
卒于官。
有《十五弗斋诗存、文存》。
谥文诚
丁宝桢字稚璜贵州平远人
咸丰癸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四川总督太子少保
赠太子太保谥文诚
有《十五弗斋诗存》。
维基
丁宝桢(1821年5月29日—1886年4月21日),乡试榜名及谱名琼选,官章名宝桢字稚璜号稚璜又号佩之,行三,贵州平远州(今织金县)牛场镇人
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
咸丰三年(1853年)孝廉入选大挑一等,分发浙江试用知县,同年中进士,选庶吉士
因母丧回籍,适逢遵义杨隆喜起事,主动变卖家产,募集死士八百,组织乡勇,保卫乡里。
守丧结束,正逢苗族、白莲教反清运动兴起,巡抚蒋霨远奏请将其留军,特旨授编修,增募至四千人,收复平越独山诸城
咸丰四年(1854年)至六年(1856年)间参与镇压平远独山等地白莲教和苗族举事。
咸丰十年(1860年)湖南岳州知府次年调任长沙知府
同治二年(1863年),擢升山东按察使次年任布政使,奉僧格林沁命进攻白莲教起义军宋景诗,并参与镇压捻军。
僧格林沁曹州阵亡后,宝桢受到牵连,得朝廷恩旨以留任。
山东巡抚阎敬铭欣赏其才能,于是乞休,举荐丁宝桢接替自己成为巡抚
宝桢因镇压捻军数次被嘉奖,加太子少保
同治八年(1869年),因慈禧太后的宠宦安德海私自出巡,违反祖制,于是丁宝贞把安德海的违法行为上奏慈安太后,得慈安太后支持后将其就地正法于济南,得名于时。
宝桢颇力进洋务运动,光绪元年(1875年)成立山东机器局。
光绪二年(1876年)宝桢署理四川总督,创设四川机器局。
维修都江堰,改革盐法,筹划西南边防。
但任内也因顾忌后任山东巡抚文格查到自己任内的把柄,因此虽然知道到任前四川发生的“东乡血案”,但并未秉公处理,最后因曾任四川学政张之洞上奏慈禧重查冤案,最后丁宝桢被控犯渎职包庇罪,交刑部议处,从一品也降为四品
光绪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86年4月21日),丁宝桢病逝于任上,享寿六十六岁。
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主要活动
  • 1853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曾国藩清 1811 — 18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1—1872 【介绍】: 湖南湘乡人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
道光十八年进士
检讨,累擢为礼部侍郎
咸丰初在籍奉命帮办团练,旋编为湘军。
四年,湘军出战。
发布《讨粤匪檄》。
数年间,攻占武汉九江等重镇。
十年江南大营再溃,太平军东取苏、常。
清廷乃授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
十一年,占安庆
穆宗即位西太后主政,复命节制苏、皖、浙、赣四省军务
曾国荃攻天京,左宗棠入浙,李鸿章练淮军自上海攻苏、常,皆受成于国藩
同治三年,以湘军破天京,加太子太傅封一等毅勇侯
后复督兵战捻军,无功。
李鸿章创办江南制造局;从容闳之议,选派首批学生留美。
七年,以武英殿大学士直隶总督
九年,办天津教案交涉,畏法国强盛,杀十七人,遣戍官吏,以求妥协。
旋还任两江,卒于官。
谥文正
论学谓义理、考据、词章缺一不可。
所选《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颇行于世。
有《曾文正公家书》、《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湘乡人
道光戊戌进士,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封一等毅勇侯
太傅谥文正
有《求阙斋诗集》。
词学图录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
湖南湘乡人
晚清重臣,湘军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宗法桐城而有变化发展,选编《经史百家杂钞》以为文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其文风影响。
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调》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总名《曾文正公全集》。
维基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
生于清朝长沙府白杨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谱名传豫,宗圣曾子七十世孙(系出曾氏南宗),晚清时期的重臣、名臣和功臣,湘军创始人和领袖,也是中国近代重要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书法家、思想家、文学家、诗人、外交家、实业家、改革家、儒生,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晚清另一重臣李鸿章有师徒关系。
道光进士,曾任四川乡试正考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擢礼部右侍郎、历署兵、吏部侍郎
1852年奉旨组办湘军,以平定太平天国之乱,其所创立的湘军更成为晚清的依傍,曾国藩亦因此地位大幅上升,成为汉臣之首,同时亦扩大了地方权力,其门生朋友更遍布天下,势力幅及整个官场。
1860年8月,授曾两江总督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
寻加太子太保封一等侯爵翌年开始曾国藩支持恭亲王奕䜣主持的洋务运动,大力支持地方兴办实业,提倡以平等外交方式对待洋人,从而成为慈禧太后的重臣。
1871年奉旨处理「天津教案」,但因与洋人委服而遭到天下唾骂,甚至被讽为「曾国贼」,因此积劳成疾,结果于翌年3月病死南京,享年61岁,谥文正
曾国藩与徒弟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同治年间封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
有《曾文正公全集》。
1864年7月曾国藩曾国荃率湘军攻破当时的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市)后屠城,死伤无数。
南京百姓至今仍以“曾剃头”、“曾屠户”等词称呼曾国藩曾国荃兄弟。
又有一说,“曾剃头”此一外号来自曾国藩治军极严,小过即斩,号称「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
中国近代史上两位著名人物蒋中正毛泽东高度评价过曾国藩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说“愚意所谓本源者,倡学而已矣。
博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进惧倾记。
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即使在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中正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把《曾胡治兵语录》当作教导高级将领的教科书,自己又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
主要活动
  • 1838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肃顺清 1816 — 18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6—1861 【介绍】: 宗室,字雨亭一字豫庭
郑亲王端华弟。
深得咸丰帝宠信,历官户部尚书御前大臣
能拔擢人才,力主重用曾国藩左宗棠等与太平天国对抗。
对俄严词拒签《瑷珲条约》。
死时,受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力抗皇太后垂帘。
慈禧太后恭亲王奕䜣合谋发动“祺祥政变”,斩之于市。
马文植晚清 1820 — 190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0—1903 【介绍】: 江苏武进孟河镇人字培之
先世本姓蒋
诸生
世业医。
咸丰间避兵乱,所至以医为生,求治者甚众。
治病罕用贵重药,而疗效如神。
光绪间曾入都为慈禧太后治病,后因太监屡索贿金,托病告归。
门人甚多,世传为孟河派。
有《医略存真》、《马培之外科医案》等。
徐桐清末 1819 — 19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9—1900 【介绍】: 汉军正蓝旗人字荫轩
道光三十年进士
编修
同治初皇帝师傅
光绪间官至吏部尚书体仁阁大学士
笃信宋儒理学,守旧,厌恶西学。
对戊戌变法,持反对态度。
政变后力主立溥俊为“大阿哥”。
赞成用义和团排外。
八国联军陷北京,自缢死。
和议成,追夺原官。
维基
徐桐(1819年—1900年)字豫如号荫轩,清末守旧派官僚。
汉军正蓝旗人尚书徐泽醇之子。
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出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
徐桐固守理学,极端排外,支持义和团,庚子之变时畏罪自杀。
著有《治平宝鉴》。
徐桐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选庶吉士,任翰林院检讨,实录馆协修等职。
坐修改中卷乾磨勘,罢职。
咸丰十年(1860年),特赏检讨
同治帝登位后,在上书房行走。
太常寺卿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0年1月24日),慈禧太后企图为光绪皇帝收继义子溥俊的己亥立储事件,徐桐力主支持,其实幕后为刘豫师之谋划。
徐桐治理学,敌视西洋文化。
徐桐府邸位于东交民巷,他厌恶与洋人为邻,署其门联曰:“望洋兴叹,与鬼为邻。
徐桐主张借义和团排外,支持慈禧太后对外宣战,奏请慈禧太后下诏「无论何省何地,见有洋人在境,径听百姓歼除」。
亦信阴门阵。
但义和团进据北京期间,徐宅被拳民抢掠,他本人更被拳民拖出公审,此时已八十岁的徐桐要跪地苦苦哀求才避过虐待。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徐桐悬梁自缢。
其三子刑部左侍郎徐承煜亦为主战派,慈禧太后处死主和五大臣时任监斩官。
徐桐自尽后,徐承煜埋其尸于后院
而徐家妇女由几岁至八十多岁集体自杀。
后徐承煜为日军捕获,被清廷处死。
辛丑条约》签订后,慈禧太后按约惩办主战大臣,褫徐桐职务,剥夺恤典,随即论罪弃市,以其先死免于追究。
徐桐六子徐仁昭和八子徐忠昭逃往易州白杨村居住,民国初前绥远将军贻谷亦投靠徐家在此居住。
徐桐府邸位于今东城区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相交处的东南角。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府邸为比利时使馆占用,现为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紫金服务中心。
曾收藏宋徽宗旧藏的古琴「春雷」。
主要活动
  • 1850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何桂清清 1816 — 18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16—1862 【介绍】: 云南昆明人字根云
道光十五年进士
编修
咸丰二年督学江苏
太平军,授浙江巡抚,擢两江总督,驻常州,主江南大营饷事。
江南大营溃后,逃至上海
同治元年褫职逮京,弃市。
维基
何桂清(1816—1862年12月21日)字根云
云南省云南府昆明县(今云南省昆明市)
清朝翰林、政治人物、军事人物。
官至两江总督
因抵抗太平天国不力,以失封疆之罪,弃市。
何桂清的父亲是王英九之父王燮的家丁。
王燮担任太守,为王英九请来家教,何桂清伴读
王英九愚钝又喜欢玩乐嬉闹,不喜欢八股文,因而读书失败,何桂清思绪清明,过目不忘,反而造就了何桂清
来王九捐纳为盐使时,何桂清出资,报答此恩。
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桂清中式乙未科第二甲第四十九名进士出身,点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馆,授翰林院编修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河南乡副主考官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主贵州乡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司经局洗马右赞善,改左赞善日讲起居注官南书房行走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翰林院侍讲,仍任洗马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太仆寺少卿,为广东乡试正主考会试同考官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光禄寺卿,改太常寺卿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为山东学政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加内阁学士,仍提督山东学政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五日,迁兵部右侍郎
丁忧去职,服满后补任原官。
咸丰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日,署理吏部右侍郎闰八月十三日兵部右侍郎
十二月十四日户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事务南书房行走顺天乡试覆试阅卷大臣顺天武乡试较射大臣,兼管三库事务,充实录馆副总裁
二年(1852年),署理经筵讲官
三月六日会试副总裁覆试阅卷大臣大考翰詹阅卷大臣考试荫生阅卷大臣八月六日授江苏学政
太平天国江南何桂清以江苏学政身份疏陈军事,抨击封疆大吏软弱,无所顾忌侃侃而谈,咸丰帝感到惊奇。
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日礼部左侍郎
四年(1854年)三月十日,改吏部右侍郎,仍充江苏学政四月十八日仓场侍郎九月二十一日升授浙江巡抚
太平军攻陷江宁,东南震动。
安徽徽州府宁国府浙江屏障,何桂清驻兵黄池,扼守要冲,与浙江提督邓绍良击退太平军
五年(1855年)桂清檄令道员徐荣黟县石埭太平军主力到达后徽勇溃败,徐荣战死。
何桂清上疏主张安徽浙江互为唇齿,主客一心方有胜算,咸丰帝上谕令地方官吏不分畛域剿敌。
安徽巡抚移驻庐州徽州宁国二府暂由何桂清管辖,桂清徽州府知府石景芬副将魁龄等收复徽州府城休宁县,布防堵敌军来路。
江西太平军入侵浙江,攻陷衢州府开化县,进犯严州府遂安县桂清檄令邓绍良等夹攻,击退太平军周天受石景芬克复黟县石埭县
何桂清奏请增补道员缺额,以石景芬任徽宁池太道总兵豫祺战绩不佳,革职,以江长贵代;团练大臣侍郎张芾驻皖南,督办徽、宁防务,兼顾浙江衢州严州二府
六年(1856年),檄令邓绍良、秦如虎、都兴阿等合攻宁国府江长贵击败来援的太平军,收宁国府城,获得嘉奖。
浙江杭州府知府王有龄通判徐徵讦控,桂清复奏有微词,被朝廷责问,十一月六日以病免职。
七年(1857年)春,两江总督怡良因病出缺,桂清同年文渊阁大学士彭蕴章保荐以何继任,统筹粮饷。
四月十二日,以二品顶戴署理两江总督
六月六日,实授两江总督
桂清保荐王有龄升授江苏布政使,获准。
此时江宁已沦陷多年,总督常州,军事由江宁将军和春主导,江南提督张国梁帮办,前任总督怡良专责转运粮饷。
桂清屡次奏陈方略符合咸丰期望,谕饬和春桂清和衷商酌。
冬季,攻克江苏镇江府,以办理军饷功加太子少保
十二月二十六日钦差大臣、南洋通商大臣办理通商各口事务。
八年(1858)十一月,会同东阁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法、美三国改订税则、通商章程:有限承认鸦片贸易;依《中五口通商章程》在上海创建关税总局;进出口货物,一律按时价抽5%关税,洋货远销内地一律按时价抽2.5%子口税;各口税收划一办理,聘请英人李泰国帮办海关税务等。
十年(1860年)张国梁攻克江宁城外九洑洲,与和春挖壕筑垒,完成合围江宁(第二次江南大营)。
桂清以济饷之功,晋加太子太保
三月二十一日太平军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李秀成等合兵十馀万攻陷建平县东坝
李秀成为了解围,由安徽广德州急袭杭州杭州将军瑞昌死守,上谕令何桂清和春尽速救援;桂清急檄帮办江南军务广西提督张玉驰援,到达后以600兵击破太平军,并收复临安县孝丰县安吉县,获朝廷嘉奖。
何桂清又传檄宣化镇总兵马德昭寿春镇总兵熊天喜游击秉忠副将刘成元水陆分路进剿,造成兵力分散。
太平军一支由东坝江宁府,一支由溧阳县常州府,进而攻陷溧阳县、进围金坛县
桂清檄令马德昭救援常州总兵衔天孚及潮勇救援金坛县太平军于是退出武进县界,全部进围金坛
闰三月初三日太平军攻陷句容县江南大营后路断绝。
初四日张玉回军到达常州
初五日参将罗希贤率军自宜兴进驻常州城初六日寿春镇总兵熊天喜安徽广德抵达常州城
宁将军和春飞檄求援,何桂清不准张玉赴援,和春又调马德昭急援,桂清也不准。
浙江巡抚王有龄递书告诫何桂清勿逃离常州:「事棘时危,身为大臣,万目睽睽,视以动止。
一举足则人心瓦解矣。
初七日太平军江宁城外攻击江南大营,张国梁激励将士激战七昼夜。
张国梁次传常州诸军救援,何桂清皆不回应。
十四日,大风雨后降下大雪,人多冻僵,将士因缺饷而噪乱,十五日江南大营失火,全军溃败。
十六日张国梁退守镇江和春退守丹阳县
何桂清惧怕张、和弹劾,极力致书慰劳,请张国梁移防丹阳
和春熊天喜扎营于白堍,张国梁招集溃兵,十八日张国梁统兵一万三千人抵达丹阳,留西宁镇总兵冯子材一万二千人守镇江
何桂清张玉常州城外西南五里至西北横列二十营,并上奏:「丹阳以上军务和春张国梁主之。
常州军务,臣与张玉主之。
部署稍定,即进规溧阳
」其实是空言,企图推诿责任。
常州丹阳失陷,弃守出逃,枪杀百姓 何桂清催促张国梁和春援救金坛县,但因刚遭遇大败,士气不振,未及休养;而太平军已由金坛珥村绕道出丹阳南侧,马德昭于奔牛迎击,太平军转往吕城,隔绝丹阳常州大道,熊天喜于白堍溃败自杀。
二十九日李秀成太平军十万人进逼丹阳张国梁开南门迎击,李秀成望见张国梁旗帜而退。
张国梁常州索要锅、帐、军械而不得,部众再度溃逃,张国梁指挥亲军驰骋鏖战,被溃兵阻挡,太平军混入溃兵中狙击张,张战死,丹阳城破,和春突围前往常州
何桂清大为震惊,已革江苏按察使总理江南粮台事务的查文经等人洞悉桂清心意,建议退守苏州
桂清便奏言军事已交托和春、自赴苏州筹饷,作为逃跑藉口。
出逃时,常州士绅跪道请求桂清留守,戈什哈枪杀跪留其中19人才脱身,张玉也随即出逃。
何桂清弃守后常州士民自筹登陴守城。
数日后常州城破,李秀成愤恨人民抵抗而屠城。
和春督兵迎敌,兵溃重伤,退至无锡县,自杀殉节。
无锡城破,湖北提督王浚战死。
苏州守军闻讯大为愤恨,何桂清到达后,驻扎于浒墅关,江苏巡抚徐有壬拒绝打开城门,并弹劾何桂清「弃城丧师」及亲兵在途中焚掠的罪行。
和春四月十三日苏州城沦陷,徐有壬于巷战战死殉节,遗疏再弹劾何桂清多条罪状。
朝廷降谕将何桂清革职解京审讯。
何桂清逃至常熟县,托言借外兵,逃进上海租界。
何桂清统领馀万清军弃城潜逃,导致常州常熟苏州皆失守,咸丰帝上谕革职,捕送北京审讯。
然凑巧遇英法联军之役,咸丰帝避难热河,何案搁置两年。
期间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等相继上疏乞恩,未获允准。
同治元年(1862年),言官交章弹劾何桂清,于是恭亲王与租界交涉,正式将其逮捕下狱。
秋审处总办直隶司郎中余光倬,照「各省督抚提镇失陷城寨律」拟斩监候,并以情罪重大,「击杀执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当加重」,应即行处决,而改拟「斩立决」请旨定夺。
刑部尚书赵光,因与帮办江南军务许乃钊有交情,瞭解何桂清失陷苏常殃民细节,覆奏:「不杀何桂清,何以谢江南百万战难生灵?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降旨命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会议。
大理寺卿李棠阶认为何桂清清为两江总督,骄横颟顸,治军无方,克扣军饷导致将士哗变、全军覆没,弃城而逃又嫁祸他人,其罪不容诛。
然而太后为求慎重,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员,用刑宜慎,如有疑义,不妨各陈所见
」有17人上疏论救,体仁阁大学士礼部尚书祁寯藻,引用嘉庆帝谕旨:「刑部议狱,不得有加重字样。
」认为刑部所拟不合制。
另有工部尚书万青藜、御史高延祜,而新任江苏巡抚薛焕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未决。
言官仍交章弹劾,户科掌印给事中郭祥瑞吏科给事中谢增等奏请速正典刑;礼科给事中卞宝第(曾于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弹劾桂清)抗章驳祁寯藻:「仁宗上谕,只就承平时期寻常罪名而言。
」又言:「道光年间江提督余步云失定海咸丰年间湖北巡抚青麟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时祁寯藻军机大臣,何独于何桂清护惜若此?
大理寺卿李棠阶以东南战事尚未结束,求顾全大局再上密摺主张不应拖延:「刑赏大政,不可为谬悠之议所挠,今欲平贼,而先庇逃帅,何以作中兴将士之气?
刑部审讯时,桂清提出一份薛焕等人具名之公禀,请其退到苏州,以保饷源重地,作为其本不欲弃地的證明。
公禀出于当时或事后伪造已无从查究,朝廷命两江总督曾国藩查核具奏。
曾国藩认为守土之责与公禀无关,覆奏:「疆吏以城守为大节,不当以僚属一言为进止;大臣以心迹为罪状,不必以公禀有无为权衡。
大学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议覆,由刑部主稿,六月十三日余光倬疏奏:「已革两江总督何桂清身膺疆寄,受国厚恩,岂不知军旅之事,有进无退,守土之责,城存与存?
况其时常州有兵有饷,并非不可固守,乃首先弃城逃避,致令全局溃散。
望亭无锡苏州要冲,业经奏明截留长龙船,扎营于此,乃并未身经一战,命杀一贼,忽于苏州失陷之前一日,率师船退驻福山海口,是其撤兵远遁,纵寇殃民,尤罪迹之昭著者。
刑部历年审办军营失事案,均视此为轻,惟馀步云系由斩候加至斩决,情罪相等。
虽带兵提督与统兵总督稍有不同,然论疆寄,则文臣视武臣为;论军法,则逃官与逃将同诛;论情节,则闻警屡逃,非被攻被围变出不测者可比;论地方,则全省糜烂,非一城一寨偶致疏防屠可比。
请仍照原拟,从重拟以斩立决。
」得旨,改为斩监候,秋后处决。
12月21日京师菜市口法场处斩。
主要活动
  • 1835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