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龚可佩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府嘉定人
曾为道士
陶仲文得进,官太常博士
世宗命入宫教宫人习法事。
官至太常少卿
中官所恶,下诏狱杖死。
万玉山明 1429 — 15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9—1520 【介绍】: 湖广罗田人
初名福敦
出家为僧,释名道玑。
后为道士号玉山
研习丹经,兼通占候、符水等术。
精于医。
画竹亦雅有清趣。
弟子陶仲文言之于世宗,赠号清徽神霄演法真人。
陶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广黄冈人字廷献
嘉靖五年进士
累官山西按察使,所至称平。
陶仲文以方术得幸,欲附己,不为所动。
维基
陶圭字廷献湖广黄冈县(今湖北省黄冈市)人。
嘉靖丙戌进士
嘉靖五年(1526年)丙戌进士
户部员外郎,督临清钞关。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广西桂林府知府
累官山西按察使
入祀黄冈乡贤祠。
朱隆禧明 ? — 15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苏州府昆山人字子谦号工峰
嘉靖八年进士
兵科给事中顺天府,坐大计黜。
乃以长生秘术及所制香衲献世宗
帝悦,赐白金飞鱼服,加太常卿致仕。
隆庆初夺官。
维基
朱隆禧(?
—1556年),字子谦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人,民籍。
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应天府乡试第十七名,嘉靖八年(1529年)己丑进士
历官顺天府,大计考格被撤职。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陶仲文太和山隆禧邀至其家,请其代为进献长生秘术及所制香衲。
陶仲文还朝,上奏。
世宗大喜,赐白金、飞鱼服。
朱隆禧入朝谢恩,因大计罢免的閒官按例不能起复,世宗加封其太常卿致仕。
居二年,加礼部右侍郎
死后,又破例给予恤典。
隆庆初年,追夺官职。
何城明 1500 — 1564
维基
何城(1500年—1564年)字叔防号月梧陕西省绥德卫官籍江西萍乡县人,世居榆林卫,官籍。
正德年间何城父亲何炫在江淮为盐商,入籍扬州府江都县
其父在扬州经商,于是定居于江都
嘉靖元年(1522年)壬午陕西乡试第六十一名举人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会试第一百八十名,廷试第三甲第一百八十九名进士
工部观政,选翰林院庶吉士,改刑部主事历官兵部武库司主事提督武学,降安州添注同知,筑堤捍御水患,民号“何公堤”。
徽州府同知,升工部虞衡司郎中监督改建圜丘
嘉靖二十年(1541年)奉敕至黄州府,建御书楼,命陶仲文祝延圣寿。
次年武昌府知府
世子朱英耀与心腹指挥甘玉海谋叛,何城察觉之后,先发制人,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告发,并杀甘玉海。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
山西潞安兵备副使,分巡冀南道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计官员,何城罢黜,返回江都
倭寇猖獗,何城建议修筑外城防禦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卒。
释慧远宋 1103 — 117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僧。
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
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
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
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
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
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
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
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
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
六年,被旨补灵隐
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
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
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
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从药师院辩和尚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
次参灵岩徽禅师
微有所入。
圆悟复领旨住昭觉投之。
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忽顿悟仆于众。
众掖之。
乃曰。
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出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力贫无一钱。
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
悟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
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
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便喝。
悟以拄杖击禅床云。
吃得捧也未。
又喝。
悟连喝两喝。
便礼拜。
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
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
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
上堂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耳坠金环。
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
曰颓顶脩罗舞柘枝。
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
孝宗问。
如何免得生死对曰。
不悟大道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曰。
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曰。
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
即心即佛如何。
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正身叉手立曰。
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入东阁赐坐。
帝曰。
前日梦中忽闻钟声。
遂觉不知梦与觉。
是如何。
曰。
陛下问梦耶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而梦觉无殊。
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曰。
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
前日在此阁坐。
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
曰。
愿闻。
帝曰。
四海不为多。
曰。
一口吸尽。
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曰。
才涉思惟便成剩法。
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
见无二见。
心无别心。
如天无二日。
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
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
没涯岸相唤。
相呼归去来
元定正月半
明年正月忽感微疾。
果于上元说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安坐而逝。
留七日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
药师院宗辩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
次参灵岩徽禅师
微有所入。
圆悟领旨住昭觉
投之。
值悟普说。
庞居士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忽顿悟。
仆于众。
众掖之起。
乃曰。
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
出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力贫无一钱。
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
悟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
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便喝。
悟以拄杖击禅床云。
吃得棒也未。
又喝。
悟连喝两喝。
便礼拜。
自此机锋峻发。
无所抵捂。
出世。
初住皋亭山显孝。
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
诏迁灵隐
上堂。
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耳坠金环。
僧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秃顶修罗舞柘枝。
七年二月十五日
召入选德殿赐坐。
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
对曰。
不悟大道。
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曰。
本有之性。
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曰。
悟后始知。
脱体现前。
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
即心即佛如何。
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正身又手立曰。
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
入东阁赐坐。
帝曰。
前日梦中。
忽闻钟声遂觉。
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曰。
陛下问梦耶。
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而梦觉无殊。
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心不动
故曰。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曰。
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
前日在此阁坐。
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
有个见处。
曰愿闻。
帝曰。
四海不为多。
曰。
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曰。
才涉思惟。
便成剩法。
正使如断轮。
如闪电。
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
见无二见。
心无别心。
如天无二日。
帝悦。
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三年正月
忽感微疾。
上元说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雅飞不度。
安坐而逝。
七日
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慧远
号瞎堂
眉山金流镇彭氏子。
年十三。
𨽻药师院为僧。
听习经论。
弃而依灵岩
徽公。
微有省发。
圆悟领昭觉。
师即之闻。
庞居士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悟
仆于众。
众掖之。
师乃曰。
吾梦觉矣。
自是机锋峻发。
众目为铁舌
圆悟顺寂。
师东下。
屡迁名刹。
虎丘
奉诏住皋亭崇光。
孝宗留心空宗。
召师入对选德殿
或入内观堂见。
必延坐进
师而不名
礼数视诸师有加。
上曰。
前日睡中。
忽闻钟声遂觉。
未知梦与觉如何。
师曰。
梦觉无殊。
心不动
上曰。
梦幻既非。
且钟声从何处起。
师曰。
从陛下问处起。
上曰。
然则毕竟如何。
免得生死。
师曰。
不悟大乘。
终不能免。
曰。
如何得悟。
师曰。
本有之性磨之。
岁月自然得悟。
曰。
悟后如何。
师曰。
悟后。
始知今日问答皆非。
曰。
一切处不是后如何。
师曰。
脱体现前。
更无可见之相。
上首肯之。
赐号佛海禅师
一日车驾幸其室。
室挂行道影。
上指问师曰。
此是水墨空尘。
而真者安在。
师叉手近前曰。
春气和暖。
恭惟圣躬万福。
上大笑。
因书赞焉。
师一身系法门之望。
奇言妙句。
传播诸方。
学者云奔川委。
视师所在为归正。
一佛出世
乙未秋
示众曰。
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地着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教。
谁卖柴炭向汝。
道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元定正月半
都下喧传而疑之。
至期诸王卿相皆至。
师升座说法。
遂入方丈扄闭。
师旧蓄一猿。
颇驯狎因衣之。
命曰猿行者。
久之。
众窥窗隙声息并无。
惟见猿持卷侍侧。
亟入师已逝矣。
猿书。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光。
鸦飞不度。
七日颜色不变。
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眉山之彭氏。
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事之二载。
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又喝。
公连喝两喝。
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淮南开化龙蟠。
琅琊
琅琊普济
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我何。
意作么生。
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南台
是时琏禅师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毕酬之。
辞旨超伦。
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
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号信斋
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愕曰。
何也。
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开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开拟议。
喝之。
开复拟进语。
摇手曰。
开口底不是。
开愧汗透重襟。
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开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岭南
因阅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元定正月半
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小师道济及缁素。
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五祖演公类也。
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
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
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乃曰:“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
”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
又喝,悟连喝,便礼拜。
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
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
”“耳坠金环。
”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
”曰:“颓顶修罗舞柘枝。
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
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
”帝曰:“如何得悟?
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悟后如何?
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
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
”帝曰:“如何是心?
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召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曰:“陛下问梦耶?
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
曰:“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
曰:“愿闻。
”帝曰:“四海不为多。
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亦未曾欠阙。
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
”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正月半
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
”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朱厚爝明 1507 — 15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07—1551 【介绍】: 宗室。
英宗曾孙。
初封安邑王嘉靖五年徽王位。
在位擅作威福。
陶仲文以道术得帝宠遇,厚爝乃极力交结之,仲文为其言于帝,得封为太清辅玄宣化忠道真人
卒谥恭
徐学诗明 1517 — 15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7—1567 【介绍】: 浙江上虞人字以言号龙川
嘉靖二十三年进士
刑部主事,历郎中
俺答京师,既退,诏陈制敌策。
学诗疏言严嵩父子罪恶,谓“罢父子,别简忠良代之,外患自无不宁。
世宗读之颇感动,而方士陶仲文学诗以私怨谋报复,竟下狱削籍。
隆庆初南京通政司右参议,未之官,卒。
学诗同里叶经谢瑜陈绍先后劾时称上虞四谏
有《石龙庵诗草》。
维基
徐学诗(1517年—1567年)字以言号龙川浙江绍兴府上虞县人,军籍,进士出身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癸卯浙江乡试第七十三名举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联捷甲辰科会试第八名,二甲四十八名进士,授官刑部主事,历职刑部江西司郎中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汗逼近京师
蒙古军退,世宗下诏邀廷臣陈述退敌之策。
诸臣多以细枝末节应付,徐学诗则愤然表示:“大奸秉国,是祸乱之根本。
乱本不除,岂能攘外患?
”于是他上疏称:世宗在看过奏章,颇为感动。
然而方士陶仲文向皇上密言称,严嵩是孤立尽忠,而徐学诗乃携私怨报复。
世宗大怒,投徐学诗入诏狱。
严嵩感到不自安,以退为进,得到世宗慰留。
徐学诗终被削籍归里。
叶经谢瑜陈绍合称“上虞四谏”。
隆庆元年(1567年)穆宗徐学诗南京通政使司右参议
未上任卒,赠大理寺少卿
徐江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钱塘人字六桥
正德六年进士
尚宝卿
工真、草法,世宗爱其书,御制诗文,必命书之。
性直敢言,夏言曾铣受祸,无敢白其冤者,江山首上疏申救。
陶仲文、段朝用从方术得幸,江山力辨其奸。
冯恩系狱中,子行可刺血写疏,自缚阙下,江山力赞通政为引奏,得末减。
杨最明 1475 — 1540
维基
杨最(1475年—1540年)字殿之号果斋四川射洪人
明朝官员。
官至太仆寺卿。
治《诗经》,行二,由国子生中式丁卯(1507年)顺天府乡试第一百十八名举人,年三十四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一百十三名,第二甲第一百二名进士
工部主事
历官都水司郎中,治水有功。
嘉靖元年,出京为宁波府知府,调任黄州府
八年(1529年)九月升任河南按察司副使,调云南十二年五月辽东苑马寺卿十四年十月以平辽阳广宁乱军功升一级,历升陕西左布政使十八年十月入京为太仆寺卿。
当时明世宗好神仙之术,重用陶仲文等方士。
杨最上谏曰:“神仙乃山栖澡练者所为,岂有高居黄屋紫闼,兖衣玉食,而能白日翀举者?
”帝大怒,立下诏狱,被廷杖而死。
朝中大臣因此震慑,争相谄媚方士。
周天佐有《哭杨太仆》诗。
隆庆元年,追赠右副都御史谥忠节
盛端明明 1476 — 15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0—1550 【介绍】: 广东饶平人字希道号程斋
弘治十五年进士
检讨
累迁右副都御史,督粮储南京
后被弹劾罢职家居。
自言能炼长生丹药。
陶仲文荐,并得严嵩之助,召为礼部右侍郎
寻进礼部尚书
但食禄不治事,供奉药物而已,士大夫以之为耻。
全粤诗·卷一八五
盛端明(一四七六 — 一五五六)字希道号程斋
饶平(今属大埔)人。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解元,十五年(一五〇二)进士
历官工部尚书礼部尚书
年八十一,卒于家。
赠太子太保衔,谥荣简
穆宗隆庆初,被褫官夺谥。
有《程斋汇稿》等。
明史》卷三〇七、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传。
维基
盛端明(1470年—1550年)字希道号程斋广东潮州府饶平县人,军籍。
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科解元。
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科会试121名进士,选庶吉士正德六年(1511年)九月翰林院检讨十四年八月升浙江按察司佥事提调学校,致仕家居。
世宗即位,升浙江按察司副使嘉靖四年十一月南京尚宝司卿六年十月左春坊左庶子翰林院侍读八年四月进讲孟子时,词气迫促,被侍班给事中刘世扬等弹劾,调南京尚宝司卿
九年二月南京通政使司右通政,升南京太常寺卿十二年二月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南京粮储,被弹劾罢官,家居十年。
嘉靖间世宗好长生之术,盛端明自称通晓药石,通过陶仲文进献长生药,权臣严嵩,召为礼部右侍郎二十四年闰正月以病告归。
不久起拜工部带俸尚书二十五年八月礼部尚书二十七年八月太子少保,皆与顾可学一并任命。
二人皆不务政事,只是供奉药物。
盛端明本负才名,却以献药加官进爵,士人以为耻。
盛端明心有不安,二十八年正月以年老引疾去,二十九年七月卒于家,年八十一。
朝廷赐祭葬,谥荣简
隆庆初年,因党陶仲文褫官夺谥。
明史》入佞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