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维基
姚观,号盥斋,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进士出身。嘉庆六年,登进士,授福建宁德县知县。署惠安,复回宁德县知县。因政绩升任永春直隶州知州,署兴化府知府。道光七年,署泉州府知府,十一月卸事。
盛字与中,昆山人。正统乙丑进士,除兵科给事中。进都给事中,出为山西右参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改左佥都御史,巡抚宣府,进礼部侍郎,改吏部。卒谥文庄。有水东稿》八卷、《开封纪行》五卷、《菉竹堂稿》八卷、《泾东小稿》八卷,《和山东胜览诗》一卷。
田按:李文达嫉叶文庄,以此为世所短。文庄硕德重望,不以诗名。馀综览全集,七言近体风格遒上,即精研声律者无以过之。自来名辈往往出其绪馀,足了数人,此其徵也。)
维基
李廷美(1427年—1516年),名鎏,字廷美,以字行,号侗庵,福建福州府闽县人,同进士出身。李廷美生于宣德二年(1427年)丁未十一月二十五日,年十五,授礼经于南京工部主事林清源。天顺三年(1459年),与伯兄李廷韶同中己卯科福建乡试举人,次年联登天顺四年庚辰科(1460年)王一夔榜进士,六年(1462年)授刑部主事,与何乔新、彭韶、丘霁合称“刑部四杰”。成化五年(1469年)升员外郎,七年(1471年)升广东广州府知府,未任,奉命审查吉安知府许聪不法之事,替他申冤,并弹劾台宪重臣诬罔,因忤权贵,被逮下诏狱,左迁衡州府通判,丁父忧归。成化十二年(1476年)服阕,复判庐州。十四年升苏州府同知,十六年复丁母邓安人丧,二十年除服,复除原任,不久升苏州府知府。弘治元年(1488年)被劾,致仕归。正德十一年(1516年)丙子六月二十二日卒于家,享年八十。
维基
吉人(1452年—?),字惟正,陕西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长安县人,明朝官员、同进士出身。陕西乡试第七名举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会试第五十六名,三甲第六名进士,授中书舍人。四川饥荒时,孝宗派郎中江汉赈灾,吉人称其不能胜任,宜派遣四位使者分别赈灾,并举荐御史为巡按,其中举荐给事中宋琮、陈矞、韩鼎,御史曹璘,郎中王沂、洪钟,员外郎东思诚,评事王寅,理刑知县韩福及寿州知州刘概可为使者,而以汤鼐担任巡按。魏璋草疏,却伪署御史陈景隆等名,称吉人抵抗成命,私立朋党。皇帝大怒,下吉人入诏狱,命自引其党。吉人于是称汤鼐、曹璘、东思诚、韩福以对。魏璋又对御史陈璧等言,真正党羽是汤鼐、刘概、主事李文祥、庶吉士邹智、知州董杰,并称其受贿。数人下诏狱,欲处死。刑部尚书何乔新、侍郎彭韶等持之不准,而外廷官员亦认为不平。改为连坐妖言:汤鼐受贿戍肃州,吉人则因欺罔,削籍,其馀几人均降职。
维基
张诩,字廷实,号东所,番禺人。明朝学者。张诩为成化二十年(1484年)甲辰科进士,其素性耿介,不久辞官。成化十七年(1481年)师从陈白沙,陈白沙说他“以自然为宗,以忘己为大,以无欲为至”,直至陈白沙去世,前后十九年,是追随白沙最久的学生。福建莆田彭韶称他“岭南孤凤”。弘治年间巡按使黄铠推荐他“学优良、行高慎”,正德初年,吏部以“敦庞博雅,绰有古风,恬静清修”荐之,正德八年,御史高公韶推荐“学有体用,不为一偏之行,冀起用”,皆辞不就。
维基
彭程,字万里,江西鄱阳县人。成化丁未进士,弘治时任监察御史,因上言弊政下狱遣戍。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进士,弘治初,授监察御史,巡视京城、两浙盐运、光禄寺等。弘治五年(1492年)上疏检举光禄寺中诸事,牵连宪宗,孝宗大怒,立下其入锦衣狱。给事中丛兰亦巡视光禄,继而上疏论此事。孝宗宥丛兰无罪,夺光禄卿胡恭等俸禄,将彭程交付刑部定罪。尚书彭韶等拟赎杖还职,孝宗却欲置之死地。彭韶等疏救,彭程子彭尚三次上章乞代父死,均无济于事。当时,巡按陕西御史嵩县李兴亦坐酷刑系狱。及朝审,刑部将二人罪状一起上呈。孝宗下诏李兴问斩,彭程及家属遣戍广西隆庆。文武大臣、英国公张懋、尚书王恕皆疏救,终于减李兴死罪,改杖一百,偕妻子戍宾州,而彭程无所减刑。彭程母李氏年老,且无他子,叩阙乞留侍养。南京给事中毛呈等亦上奏请求未果。彭尚随父前往戍所,举广西乡试。次年,孝宗终于念彭程母老,放还。正德时,刘瑾乱政,追论彭程巡盐时稍亏额课,勒令其家偿还。此时彭程已死多年,仅有一孙女。散尽家财不足数额,则卖女以偿,路人皆为之流涕。
全粤诗·卷二○六
周用,字舜中。饶平人。明孝宗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进士。历知建昌、惠安二县,擢大理评事,累官浙江佥事。后告归,家居十馀年,布衣草屦,吟咏自适。有《顾影集》。明嘉靖《广东通志》卷六二、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有传。
全粤诗·卷二七七
陈萼,字德辉。高要人。明神宗万历七年(一五七九)举人,官惠安教谕。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七、清道光《肇庆府志》卷一四有传。
维基
汪旦(1499年—?),字昭仲,号频复,福建惠安象浦村人,徙晋江,祖籍直隶六安(今安徽),同进士出身。南宋江淮招讨使汪立信第八世孙。生于象浦汪氏宗祠东侧护厝。出生时即啼哭不止,其父汪瀚为了安抚他,连夜抱他一路从惠安老家走过洛阳桥到达晋江县境后,这才停止哭闹,于是便定居晋江。嘉靖十四年(1535年)登三甲进士。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当地天竺寺有子孙堂,有奸僧借机奸淫求嗣妇女。汪旦查明案情,毁废寺庙,捉拿奸僧,发现窖金数万两充公。其事上闻,调繁吴县。不久,擢升贵州道监察御史。后因言事得罪权贵去职。卒于家。道光《晋江县志》有传。
维基
李廷森(1571年—1624年),字维灿,又字登元,号芳琼,福建泉州府晋江县民籍。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福建乡试举人,任太湖县教谕,四十七年(1619年)成己未科进士,初授刑部山东司主事,天启二年(1622年)榷河西务,丁忧归,四年卒。墓在惠安虎窟山。
全台诗
王忠孝(1593~1666),字长孺,号愧两,福建惠安人。明崇祯元年 (1628)进士,担任户部主事,由于个性耿介,任官尽职,不徇私包庇,因而得罪宦官邓希诏,先后两次遭构陷,入狱长达廿八月。后虽有多次平反机会,但均未能复职。崇祯十七(顺治元年‧1644)年甲申之变后,他曾投入福王幕下,为反清复明奔走数年。永历十七年(康熙二年‧1663)十月,清师攻下厦门、金门两岛。忠孝知事无可为,乃应郑成功之邀,与好友辜朝荐于永历十八年(康熙三年‧1664)三月东渡澎湖,四月移居台湾。忠孝留台期间,颇受郑氏父子礼遇,与宁靖王、沈光文、徐孚远诸遗老时相过从,于旅台之第四年病逝台湾,享年七十四岁。王忠孝生平诗作无多,据《惠安王忠孝公全集》一书,自卷九迄卷十一,所载诗作不过九十五题,约百馀首。王忠孝诗的内容,主要以反映明清鼎革之际的时代动乱为主,可纳入明代遗民文学的传统来观察。 目前可见王忠孝作品,最齐全者为台湾省文献会于1994年排印出版的《惠安王忠孝公全集》。根据书前〈点校说明〉,该书乃据王忠孝后裔所辑之未刊本,原有十二卷,而台湾省文献会之刊印本,仅保存传志类中的〈王忠孝传〉、〈王氏谱氏〉二文为附卷,故今刊印本,共分十一卷,另有附卷一卷。另外,江苏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王忠孝公集》(福建丛书第二辑之八),由福建师大教授方宝川根据上述抄本重新整理,并以福建师大抄本为底本刊印。以下所录即以方宝川编校的《王忠孝公集》为底本,参考台湾省文献会出版之《惠安王忠孝公全集》。 (廖振富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太仓人,字伊人。本惠安令程新子,新与顾梦麟善,梦麟无子,以湄予嗣。诸生。陈瑚弟子。工诗古文。与黄与坚等称娄东十子。顺治末,为奏销案所累,乃不求进取。曾应徐乾学聘,助之校刊《通志堂经解》。有《水乡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76
【介绍】:
明末清初陕西榆林人,字箕演。顺治初以武举应募,授守备。康熙初,从攻郝摇旗、李来亨等,升重庆总兵,调宁夏。三藩乱时,率兵讨王辅臣,至惠安,兵变,被刺死。
全台诗
江日升(?~?),本名林敬夫,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恩科解元,父林兆麟。然而作者在《台湾外记》卷一中却云自己父亲名字是「江美鳌」,曾随明将郑彩在长江护卫南明弘光帝,康熙十六年(1677)降清,其后往广东连平州任职。今据《广东通志》卷五十九职官所载,并无「江美鳌」,却有「林兆麟」任职连平州督标中营副将。因而陈大道以为林兆麟在明郑旗下抗清时,改名为「江美鳌」,降清后恢复本名,而作者自幼随父亲姓「江」,纵使日后父亲恢复「林」姓,但他惯用「江日升」名字,以此姓名写作,参加科举。然则据方豪的考證,认为江日升原姓林,字敬夫,林兆麟是他的生父,惠安前型人;而江美鳌是其寄父或后父,同安高浦所人,因姓江,遂改名日升,字东旭。在此二说并列以为参考。 江氏著有《台湾外记》,以明末清初郑氏四代五主的历史发展为核心,起自明天启元年辛酉(1621),迄于清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郑克塽降附清朝,凡六十三间事,依年编次,并于文字叙述中不时利用附注、附记、按语的方式补充说明。江日升在其自序云:「闽人说闽事,以应纂修国史者采择焉」、「就其始末,广搜辑成」,说明他想替历史留下记录,作为修史者参考资料的写作动机。书中或由作者耳闻目睹,或多方徵考文献,可说是记载晚明郑氏家族最详细的作品。《台湾外记》的版本甚多,1959年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台湾文献丛刊」版的《台湾外记》十卷,是方豪根据七种版本合校而来。此处所据为吴晓玲藏求无不获斋原刊影印,为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参考周明初〈前言〉(《台湾外记》,上海古籍出版)。〗,今收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小说集成》中第四一六 ~ 四一七册。(余美玲撰)
全台诗
吴玉麟(?~?),字协书,号素村,福建侯官人,乾隆二十四年(1759)举人。历任龙溪、惠安、同安等县教谕。嘉庆二年(1797),调凤山,悉心造士。有《素村小草》十二卷。〖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施懿琳撰)
维基
姚观,号盥斋,江西建昌府南城县人,进士出身。嘉庆六年,登进士,授福建宁德县知县。署惠安,复回宁德县知县。因政绩升任永春直隶州知州,署兴化府知府。道光七年,署泉州府知府,十一月卸事。
维基
罗大佑(1846年—1889年),清朝官员,号谷臣,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人。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赴福建以知县即用,历任建安、惠安、永安、晋江、闽县等知县。罗大佑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接替程起鹗,于台湾担任台南府知府。管辖约今台湾南部之嘉义县、嘉义市、台南市全境及高雄市部份区域。该区域面积约为4500平方公里,也是当时台湾岛之汉人集中地所在之一。翌年,卒于任。清追赠太仆寺正卿。当地人民感其德,专建八角纪念亭一座,名“罗公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