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少康中唐 ? — 805
释少康
俗姓周
缙云仙都山人也。
母罗氏因梦游鼎湖峰得玉女手捧青莲。
授曰。
此华吉祥。
寄于汝所后生贵子。
切当保惜。
及生康之日。
青光满室香似芙蕖
迨绷褓之年眼碧唇朱。
齿得佛之一相。
恒端坐含笑
时乡中善相人也。
目之此子将相之才。
不语吾弗知也。
年甫七岁抱入灵山寺中。
佛生日礼圣容。
母问曰识否。
忽发言云。
释迦牟尼佛
闻皆怪之。
盖生来不言语也。
由是父母舍其出家。
年十有五所诵之经已终五部
越州嘉祥寺受戒。
便就伊寺学毗尼。
五夏之后往上元龙兴寺听华严经瑜伽论。
贞元初至于洛京白马寺殿。
见物放光遂探取为何经法。
善导行西方化导文也。
见欢喜咒之曰。
我若与净土有缘。
惟此轴文斯光再现。
所誓才终果重闪烁。
中有化佛菩萨无算。
遂之长安善影堂内乞愿见善导
真像化为佛身。
曰。
汝依吾施设利乐众生同生安养
如有所證。
南至江陵果愿寺遇一法师
曰。
汝欲化人径往新定。
缘在于彼。
言讫不见。
止有香光望西而去。
洎到睦郡入城乞食得钱。
诱掖小儿能念阿弥陀佛。
一声即付一钱。
后经月馀孩孺蚁慕念佛。
多者即给钱。
如是一年
凡男女见则云阿弥陀佛。
遂于乌龙山建净土道场。
筑坛三级。
聚人午夜行道唱赞。
二十四契称扬净邦。
每遇斋日云集所化三千许人登座。
令男女弟子望面门。
即高声唱阿弥陀佛。
佛从口出。
连诵十声十佛若连珠状。
告曰。
汝见佛身即得往生。
贞元二十一年十月
示众嘱累止劝急修净土。
言毕跏趺。
身放光明而逝。
天色斗变狂风四起。
百鸟悲鸣。
乌龙山也一时变白。
今坟塔存于州东台子岩。
岁久唯馀方石石傍之土相传疗疾。
州民凡婴众病悉焚香取土。
随服多差。
石之四隅若车辙焉。
汉乾祐三年天台山德韶禅师重建其塔。
至今高敞。
时号后善导焉。
系曰。
所述偈赞皆附会郑卫之声。
变体而作。
非哀非乐不怨不怒。
得处中曲韵。
譬犹善医以饧蜜涂逆口之药诱婴儿之入口耳。
苟非大权入假。
何能运此方便度无极者乎。
唱佛佛形从口而出。
善导同此作佛事。
故非小缘哉。
僧文益五代 885 — 958
释文益
姓鲁氏
馀杭人也。
年甫七龄挺然出俗。
削染于新定智通院。
依全伟禅伯
弱年得形俱无作法于越州开元寺
于时谢俗累以拂衣。
出樊笼而矫翼。
属律匠希觉师盛化其徒于鄮山育王寺
甚得持犯之趣又游文雅之场。
师许命为我门之游夏也。
寻则玄机一发杂务俱损。
振锡南游止长庆禅师法会。
已决疑滞。
更约伴西出湖湘尔日暴雨不进。
暂望西院寄度信宿。
避溪涨之患耳。
遂参宣法大师
曾住漳浦罗汉。
人止呼罗汉。
罗汉素知在长庆颖脱。
锐意接之。
唱导之由玄沙与雪峰血脉殊异。
疑山顿摧正路斯得。
欣欣然挂囊栖止。
变涂回轨确乎不拔。
寻游方却抵临川
邦伯命居崇寿。
四远之僧求者不减千计。
江南国主李氏始祖知重迎住报恩禅院
署号净慧。
厥后微言欲绝大梦谁醒。
既传法而有归。
亦同凡而示灭。
周显德五年戊午岁秋七月十七日有恙。
国主纡于方丈问疾
闰月五日剃发澡身与众言别。
加趺而尽颜貌如生。
俗年七十四。
腊五十五。
私谥曰大法眼
塔号无相。
俾城下僧寺具威仪礼迎。
引奉全身于江宁县丹阳乡起塔焉。
好为文笔。
特慕支汤之体。
时作偈颂真赞。
别形纂录。
嗣弟子天台德韶慧明漳州智依钟山道润州光逸吉州文遂江南后主
为碑颂德。
韩熙载撰塔铭云。
僧绍岩五代至宋初 899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9—971 【介绍】: 五代时僧。
雍州人
俗姓刘
七岁出家,十八受戒于怀晖,通习经书。
历游诸方,自苏州天台四明诸山栖息。
曾与天台德韶同参法眼文益
旋住杭州水心寺,诵《法华经》无分昼夜。
吴越王钱弘俶心事之。
曾欲焚身、投江以供养,皆未果。
晚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雍州刘氏子。
母张氏。
感异梦娠。
生七年出家从高安禅师薙落。
年十八进具。
自尔游历诸方。
天台四明之胜。
尤所研玩。
既与德韶禅师
共决凝滞于临川之益公。
遂阁锡钱唐西湖上真身宝塔寺
课诵法华妙经。
无怠昼夜。
俄莲华开庭宇间。
人以为精诚所感云。
建隆二年
誓效药王焚身供养。
吴越钱氏笃敬之。
固留乃止。
又尝趋曹娥江自溺。
以饱鳞互。
会渔者拯之以出。
卒无恙。
固徙越之法华山
复召居杭之上方净院。
开宝四年七月
忽作偈累篇。
示门人曰。
吾平生诵经。
满二万部。
所愿以生安养也。
今其可矣。
竟坐逝。
寿七十三。
腊五十五。
丧费悉给王府。
茶毗获舍利。
函寘之影堂中。
垂不朽。
释绍岩
俗姓刘
雍州人也。
母张氏始娠梦寤甚奇。
及生也神姿瑰伟。
至长也器度宏深。
七岁苦求出家于高安禅师
十八进具于怀晖律师
凡百经书览同温习。
自是游诸方圣迹。
洎入吴会栖息天台四明山。
德韶禅师共决疑滞于临川益公。
遂于钱塘湖水心寺挂锡。
恒讽持法华经无昼夜。
俄感陆地庭间生莲华。
举城人瞻瞩。
亟命搴而蹂之。
建隆二年辛酉
经愿云满誓同药王
焚身以供养。
汉南国王钱氏
笃重归心苦留乃止。
寻潜遁投身曹娥江。
用饲鱼腹。
会有渔者拯之。
云有神人扶足求溺弗可。
敷水面而惊涛迅激。
岩如坐宝台。
然。
水火二缘俱为未济。
恒怏惋其怀。
乃于越法华山安置。
续召于杭塔寺造上方净院以居之。
开宝四年七月有疾不求药石。
作偈累篇示门徒曰。
吾诵经二万部。
决以安养为期。
跏趺坐亡。
享龄七十三。
法腊五十五。
丧事官供茶毗于龙井山
获舍利无算。
遗骨若玉莹然。
遂收合作石函寘于影堂。
大宁节度使太师孙承祐为碑纪述焉。
释延寿后周 904 — 975年12月26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04—976 字冲玄俗姓王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迁居余杭(今属浙江)
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华亭镇将。
28岁于杭州龙册寺出家,后至天台山,嗣法眼宗僧人德韶
广顺二年(952),住持明州雪窦寺
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俶请其住杭州灵隐新寺
次年,移住永明寺赐号智觉禅师
曾奉诏创建六和塔
开宝八年(976)十二月卒。
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
其诗多宣扬禅理、歌咏禅居生活。
天台集》、《宝庆会稽续志》、《吟窗杂录》、《宋高僧诗选》、《瀛奎律髓》、《高僧山居诗》等书中存其诗80余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收之。
全宋诗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
馀杭(今浙江杭州)人。
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
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
先住明州雪窦山
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
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
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
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
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
赐号智觉禅师
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咸淳临安》卷七○)。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宋高僧传》卷二八、《禅林僧宝传》卷九、《五灯会元》卷一○、《佛祖统纪》卷二六、《释氏稽古略》卷三、《咸淳临安》卷七○有传。
 延寿诗,以《慧日永明智觉寿禅师山居诗》(清光绪十一年江北刻经处本)为底本,参校明释正勉、释性𣻢合辑之《古今禅藻集》(简称《禅藻集》)。
另从《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嘉泰会稽志续志》等书辑得诗、偈若干,附于卷末。
师名延寿
字冲元
馀杭王氏。
少为华亭镇将。
以官钱放生。
坐死。
及市。
颜色不变。
文穆王异之。
放令出家。
居龙册寺。
执劳供众。
日唯一食。
长坐不卧。
得法于天台韶国师
初住雪窦
寻归西湖
建隆二年
忠懿王请为永明第二代。
居十五年。
众常二千。
智觉号。
天台
所居夜施食朝放生。
六时散花行道。
日课一百八事。
未常暂废。
馀力诵法华经。
计一万三千部。
别号抱一子
先是师于禅观中蒙观音大士以甘露灌口。
获大辩才。
宗镜录百二十卷。
以会天台贤首慈恩异同之弊。
诗偈几千万言。
传播海外。
高丽国王致书叙弟子礼。
奉金线织成袈裟紫水晶数珠金澡瓶为献。
开宝八年示寂。
塔于净慈山。
赞曰。
佛无异法  取舍不同  我以一镜  照彼三宗 甘露所灌  渊流莫穷  宜尔异国  翕然向风
释延寿
姓王
钱塘人也。
两浙有国。
时为吏督纳军须。
其性纯直口无二言。
诵彻法华经声不辍响。
翠岩参公盛化。
寿舍妻孥削染登戒。
尝于台岭天柱峰九旬习定。
有鸟类尺鴳巢栖于衣襵中。
乃得韶禅师决择所见。
迁遁于雪窦山
除诲人外瀑布前坐讽禅默衣无缯纩布襦卒岁。
食无重味野蔬断中。
汉南国王钱氏最所钦尚。
寿行方等忏赎物类放生汎爱慈柔。
或非理相干颜貌不动。
诵法华计一万三千许部。
多励信人营造塔像。
自无贮畜雅好诗道。
著万善同归宗镜等录数千万言。
高丽国王览其录。
遣使遗金线织成袈裟紫水精数珠金澡罐等。
开宝八年乙亥终于住寺。
春秋七十二。
法腊三十七。
葬于大慈山。
树亭志焉。
僧志逢五代至宋初 909 — 9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9—985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
杭州馀杭人
幼出家于馀杭东山朗瞻院,通贯三学,了达性相。
天福中游方抵天台山,参德韶国师,遂承法印。
后周世宗显德间杭州五云山
钱俶赐紫,署普觉大师,命住临安功臣院。
宋太祖乾德初,为筑云栖寺
其地多虎,志逢能驯之,世称伏虎和尚
开宝初,住持普门精舍。
四年,固辞归山,住五云山华严道场。
卒谥普觉
师名志逢
馀杭人氏。
生而恶荤。
肤体香洁。
出家于临安东山
通贯三学
晋天福中
天台韶国师契悟。
一日入普贤殿宴坐。
倏有神人跪膝于前。
问为谁。
曰。
护戒神也。
曰。
吾虑宿愆未殄。
汝知之乎。
曰。
师有何罪。
唯小过耳。
曰。
何也。
曰。
凡折钵水亦施主物。
师常辄弃之。
非所宜也。
言讫而隐。
师自此悉饮之。
吴越王闻其名。
赐召紫衣。
普觉号。
命住功臣山。
开宝初
忠懿王建普门精舍。
请扬宗要。
为开山始祖。
四年
以老固辞。
大将凌超以五云山新创华严道场奉施为终老之所。
出入𢹂大扇
乞钱买肉饲虎。
虎每迎之。
载以还山。
雍熙二年示寂。
赞曰。
荤血之味  生所弗知  虎不得肉  犹己饥之 妥尾出林  迎载而归  孰云异类  感化一机
释永安北宋 911 — 974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11—974 俗姓翁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初于本州出家。
后唐明宗天成中杭州,后往天台山天台德韶
出山后初住越州清泰院,后住杭州报恩院。
署正慧空禅师
宋高僧传》卷二八、《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水
姓翁氏
温州永嘉人也。
少岁淳厚黄中通理。
遇同郡汇征大师凤鸣越峤玉莹蓝田穫落文心沈潜学奥。
以其出乐安孙合拾遗之门也。
而有慕上之心。
往拜而乞度。
性高岸而寡合。
事之也曲从若环。
盖哀其幼知择师耳。
天成中随侍出杭。
俄有从十二头陀之意。
潜逃欲登闽岭参问禅宗。
属封彊艰棘。
却回结庵于天台
后遇韶禅师法集顿遣群疑。
重来礼
咄之曰。
弃背孝养。
尔自速辜。
遗行于斯。
还有裨补前咎计否。
跪对曰。
从来无事请用塞责。
肯颔之。
汉南国王钱氏召居报恩寺
署号禅师焉。
乃以华严李论为会要。
因将经。
募人雕板印而施行。
每有檀施罕闻储畜。
回舍二田矣。
开宝甲戌岁终而焚之。
舌存焉。
累投火锻色虽同乎炽炭。
寒则柔弱。
今藏普贤道场中。
春秋六十四。
法腊四十四云。
僧羲寂唐末宋初 919 — 987
释义寂
字常照
姓胡氏
温州永嘉人也。
母妊娠公白不喜荤血。
生乃首蒙紫帽而诞焉。
幼启二亲坚求去俗。
旋入开元伽蓝。
师授法华经期月而彻。
寺之耆老称叹希有。
受具已往会稽南山钞。
既通律义。
乃造天台山研寻止观。
其所易解犹河南一遍照也。
先是智者教迹远则安史兵残。
近则会昌焚毁。
零编断简本折枝摧。
传者何凭。
端正甚学。
思鸠集也。
金华古藏中得净名疏而已。
后款告韶禅师
嘱人泛舟于日本国购获仅足。
由是博闻多识。
宗学者几握半珠为家宝欤。
遂于佛陇道场国清寺相继讲训。
许王钱氏在两浙日。
累请开演。
私署净光大师并紫方袍。
辞让不却受而不称。
及兴螺溪道场。
四方学侣雾拥云屯。
太平兴国五年朝廷条贯缁伍经业。
从山入州治寺。
东楼安置。
楼近大山。
夜梦刹柱陷没于地。
意颇恶之。
自徙于西偏僧房。
其夜春雨甚山崩楼圮。
人咸谓先见同修报得之眼焉。
因受黄岩邑人请。
乘舟泛江放生讲流水长者品。
至海门灵石
是智者冬居道场也。
劝人修寺塑像。
入缘者繁沓。
今上遣高品卫绍钦入山重建寿昌寺也。
诸官同命受菩萨戒。
雍熙初永安县请于光明寺受戒。
古殿像隳腹中获发愿辞。
唐咸通六年沙门希皎施戒。
劝七乡人装塑尊像。
愿舍报为男子。
童真出家常布褐传法利乐众生云。
观者皆意寂之前身也。
四年临海缙云永康东阳诸邑请其施戒。
九月至自太末
十月寝疾本院方丈。
十一月四日嘱诫门人不许哭泣。
祭奠应缘俗礼者非吾弟子也。
即窆于方丈树小塔焉。
享年六十九。
法腊五十矣。
四方传法弟子见星而舍者数百人。
平素讲法华经并玄义共二十许座。
光明净名梵网等经。
止观金[镙-糸+拱]等论。
法界还源等观禅源永嘉集各数遍。
所著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数卷。
自智者捐世。
六代传法湛然师之后。
二百馀龄受遗寄。
最克负荷。
其如炎蒸讲贯而无汗之沾洽。
曾不久听而胜解佛乘。
每一谈扬则摐金玉应召羽商和。
彼九旬说妙相去几何。
又尝寓四明育王寺
梦登国清寺
上方有宝庄严幢座。
题曰文殊台。
设枑梐阑隔。
求入无由。
俄睹观音菩萨从堂徐出以手攘却行马低迂相接。
斯须觉已与观音身泯合不分。
因而惊寤。
自是之来乐说无尽矣。
或曰。
入普门智乘利物悲。
上合佛觉證无上故。
下合众生凡同体故。
开则群灵混成一法。
得是心者非观音而谁欤。
是以讲谈也。
施戒也。
自瓯越之乡迨三天子障。
民多咈戾俗尚畋猎受寂之训也咸食椹革音。
说法之功所谓善建
由是堂室间可见者。
澄彧
曰宝翔。
义通
及乎台之民庶曾受戒法迎真相。
来州开元寺祭飨。
皆缟素哀泣。
天为之变惨。
其慈摄之所感。
知州郑公元龟为诗悲悼焉。
论曰。
玄默垂文圣人俯察。
河雒之流有告。
图书之法作程。
禹受斯符乃为经纬。
本六十馀字。
训第表明号洪范。
以开章得彝伦而逌叙帝王之法粲然可观。
祖述之家翕尔宗此。
我之佛道可弗然耶。
教自西传若龟马之文乍辩。
声由此盛如商之美惟扬。
及其讲训相资签笺互出。
因分异辙各竞颛门
施巧智之莫京。
致慧心之悬合。
宜乎。
得正信者必开正眼。
见正道者必事正修。
倒本前因则以决择为主。
原夫能诠之教喻图书也。
所诠之理喻训第也。
经容纬入。
纬变经存。
令表显之名言从体义之相杂。
唯识佥推于护法成即司南
婆沙奄有于馀师说同衍字。
良以各迷己见皆未极成。
正不正之说恢张。
玄又玄之谈崛起。
大抵无名相法作名相说。
非如色法影质易寻。
名色交加喜生迷竞。
又以言存一意义止一途。
随情取舍之时未为允当。
随转理门之处盖涉无文。
加复教有弛张意关详略。
讨寻者非英明而莫悟。
承领者非行位而那知。
在人亡书以教为折中。
故论中以四种徵理。
理则难隐。
一观待。
二作用。
三法尔。
四證成。
用斯道理义岂惑乎。
譬如甲氏背人而去。
有二三子相问曰。
彼去者谁耶。
一云乙也。
一云丙也。
此俱未是。
彼有识人云甲也。
回面视之是甲非乙。
由其不识遂有多名。
识者一呼应声而至。
亲得自体不涉异缘。
故曰精义无二也。
因义生解解必虚通。
除其执情令生正解断其迷执。
执情断故所执便遣。
既能生解则断障。
二重断染。
依他清净。
依他圆成。
故得二胜果焉。
不然者认相似法堕恶取空。
曳曲木于稠林。
胶舟于苦海。
又不可胜道也。
瑜伽论中契经体有二。
一文二义。
文是所依。
义是能依。
如是二种总名一切所知境界也。
夫以能化之教已翻。
所诠之理难悟。
苟非宿慧安喻经心。
宿慧当多世之熏方能生起。
经心乃大雄之
岂易寻求。
谚所谓老见事长。
佛已三祇之扬历。
多言或中。
法从诸圣之同宣。
岂得以夏虫共论其凌澌。
井鱼互谈其渤澥。
此诚不可也。
必须近佛菩萨。
善慧法师四无碍居游戏之中。
八辩音演自他之利。
秖如天亲大士
将世尊之一言。
道圆宗成诸法之五位。
如龙带涓滴而起为雨望苗稼而施。
又同命包作纬于春秋凿度为资于大易。
此皆善其通变能其揣摩。
以利根而教钝根。
以正见而诱邪见。
都称为摩诃般特伽也。
西域蒲塞冶家子以为裘。
此方俊才鬻乳人而加水。
成裘则易。
以日见而留心。
免水则难以传来而隔手。
昔以讲人论法造疏寻宗。
用成实法数之名。
补大乘阙员之义。
其有解法名目随人见知
未融六释之端。
何暇三隅之反。
至若黎邪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
和合怖数之徒。
闻熏灭不灭等。
百有馀科。
三藏四含之盘根。
大小两宗之钤键。
先贤之所不决。
令哲之所共疑。
但谓阙如所知成障。
及乎奘师西复梵本东传。
富瑜伽之宝林开唯识之渊府。
摩诃衍足杀三摩明。
名数均著作之家。
立破定是非之量。
深山大泽必生龙蛇。
有大乘基为其高足。
不缘宿习多见生知。
谓之义天。
则明星有烂。
谓之理窟。
则善闭无关。
堂堂合周髀之仪。
轧轧应昆崙之轴。
有经皆讲。
无疏不成。
权奇百本之名。
控压四人之圣。
复次光也宝也测乎沼乎。
章句之学颇长。
释签之理何富。
世茂珠林迈编图纪璟附量度于鲸海。
尚缀文荣于玉华。
究三论极乎瑗康。
穷方等归乎楷景。
观公撰集华严命章。
解相入之连环。
且无难色。
通绝行之断阁。
故立易功。
法藏从性海而游。
智升自名流而出。
伟欤。
一行所作通神。
实僧相之法王
乃人形之菩萨。
忠氤琳甫贲秀诜真。
俱参译判经。
尽开荒辟土。
于烁宗密
美乎湛然
悟达全才彻公令范。
可以副人之求备哉。
馀诸上士擅美殊方。
落落英翘互有长短。
矧以佛之说经。
申经者论。
经由论显。
论待疏通。
疏总义章
义从师述。
况以隔罗縠者见犹未尽。
大遍知者知方得全。
射侯之矢易疏。
诊脉之求难中。
若非亲證亲说得自体之分明。
载驱戴驰妄他求之晻暧。
如摄异门。
分差别之相难知。
故智论中。
吾灭度后所有撰集者皆为论藏摄也俱作导师指迷人之归路。
悉衔明烛照暗室之绩工。
动戒足以行之入定门而安矣。
盖缠克断智慧成功。
咸从。
生死之河尽度涅槃之岸。
此始可与言从闻且思思至而修證大圆寂者。
过此以往未知执名滞义。
问欲何为。
故曰。
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既有所用则舍筌蹄而直造佛地。
此则深于其道者也。
释晓荣北宋 920 — 990
全宋诗
释晓荣(九二○~九九○)俗姓邓温州(今属浙江)人。
初住杭州富阳净福院,后住龙册寺。
为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宗淳化元年卒,年七十一(《景德传灯录》卷二六)。
今录偈二首。
僧道潜五代 ? — 96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蒲津武氏子。
美容姿。
躯干颀硕。
匈有七黑子。
若魁斗幼依中条山栖岩大通真寂禅师
薙染。
既明戒检。
雁门五台山睹文殊大士
自尔遍历禅会。
及见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了心地。
阅藏典于衢之古刹。
而文殊复现妙相于宴坐中。
及诣鄞礼育王塔。
见舍利红色。
行悬钟外。
悲喜交集。
于是光文大师汇征请于山斋
行普贤忏法三七日。
感遍吉降瑞。
其所御象鼻。
枕道场所。
吴越王钱氏迎之入府。
授菩萨戒造大伽蓝。
慧日永明
以居之。
仍宠以慈化定慧禅师之号。
月别给俸示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将入棺。
白光昼发。
十月茶毗于龙井
收舍利无算。
有屠者。
自以罪恶不可忏悔。
展襟向火聚。
请求不得。
则死于火。
斯须获七粒。
开宝庚午
天台韶国师
建塔以葬。
癸酉塔顶时起白光。
其机缘语句具载传灯录。
释遇安北宋 924 — 995
全宋诗
释遇安(九二四~九九五)福州(今属福建)人。
温州瑞鹿寺。
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宗至道元年卒,年七十二。
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新续高僧传》卷三。
今录诗二首。
释师蕴北宋初 ? — 973
释师蕴
金华人也。
厥性真率不好封植。
遇事属情有多讦直。
梁龙德中德韶禅师结侣遐征。
游访名师胜境。
至于北代清凉山冥心巡礼。
后登苍梧野陟祝融峰
师或随或否。
回于浙来还栖息师法会。
其为人也稠人广众往往滑稽。
有好戏噱者则狎之胶漆如也。
故高达之者置之于度外矣。
师默而识之。
谓人曰。
蕴公痴狂吾不测其边际焉。
因有疾求僧作忏悔文。
诵经及密咒。
各论几百藏为度。
方知其密持之不懈。
尝谓道友曰。
吾生无益于人欲投宴坐峰不然石梁下。
所愿早预贤圣之俦也。
其道友多沮其计。
开宝六年七月内无疾坐终。
如入禅定。
时炎蒸停尸二七日
身无欹侧窍无气秽。
及迁神座就寺之东隅阇维。
煨烬中收舍利外舌根不坏。
灰寒拾之如红芙蕖色。
柔软可怜。
或曰。
伊僧别无奇异。
此物偶存。
乃重燔爇其舌。
随同火色。
迟久还如莲叶。
遂议结小塔于寺中缄藏。
后有不信者。
重烧锻凡数十过矣。
蕴生不言姓氏年齿
人以貌取之。
则年八十馀矣。
释文辇北宋初 ? — 97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永嘉平阳人
幼趋金华受业。
从薙落。
既圆具。
即杖策缙云
见明招。
得心法。
后造天台韶公室中卒。
随侍三十载。
不少懈。
而尽其底蕴乃已。
又揽藏经三过以印之。
太平兴国三年
忽积薪自焚。
且曰。
吾以供养十方三世诸佛诸菩萨。
烟𦦨五色旋转。
观者赞叹嗟悼相杂。
俄获舍利于灰烬间。
莫可计。
时春秋八十四矣。
释文辇
永嘉郡平阳人也。
邂逅求师受业于金华
纳具足律仪毕翘勤笃励。
三乘之学一皆染渐。
因往缙云昭禅师法会。
不事繁云。
扬眴之间决了无滞。
末遇天台山德韶禅翁宗一大师之道。
复谛受无疑。
不为异缘牵转。
故三十载随师听其进否。
尝谓人曰。
悟入之缘犹蠖屈之于叶也。
食黄则身黄。
食苍则身苍。
其屈伸之状无变。
吾初见明昭乃若是。
今学玄沙又如是。
此所谓殊涂而同归。
今更取佛言为定量之。
乃览大藏经三周遍。
自是已来逍遥无滞。
太平兴国三年
忽自操其斧。
言伐其檀。
巧结玲珑重攒。
若题凑焉。
号曰浮图。
中开户入内趺坐。
自持火炬。
誓之曰。
以此残喘焚之供养十方佛诸圣贤。
言讫发焰亘空。
其烟五色旋转氤氲。
犹闻诵经之声。
须臾始绝观者号哭。
灰寒收舍利不知颗数。
春秋八十四。
尝谓善建寺僧说。
吾死已无占伽蓝可食之地。
弗如自焚供养。
望诸贤此时聚柴𧂐下念佛助我往生。
只此相烦耳。
善建寺中累石为小塔焉。
系曰。
小乘教以自杀犯重戒前诸方便罪。
是以无敢操炬就燎者。
然自杀二例。
一畏杀。
须结吉。
二愿往生。
强猛之心命终身往。
吉可能作碍邪。
复次大心一发百年闇室一灯能破。
何罪之有。
是故行人无以小道而拘大根者乎。
释行因后周
释行因
不详姓氏。
雁门人也。
游方问道于江淮
庐山北有岩遥望如垂手焉。
手下则深邃可三五丈许。
独栖禅观于其中。
伪唐主元宗闻之三徵召不起。
岩中夜阑有异鹿一。
卧于因之石屋之侧又锦囊鸟一伏宿于石壁下。
二物都无惊怖。
不度弟子。
有邻庵僧为之供侍。
一日小疾谓侍僧曰。
卷上帘我去去。
帘方就钩。
下床三数步间立屹然而化。
春秋七十许元宗命画工写真。
而阇维收遗骨。
白塔在岩背焉。
传禅法于襄阳鹿门山
寻为元宗坚请。
栖贤寺开堂唱道。
不及期月潜归岩窟。
初岩如五指。
中指上有一株。
终之日此亦枯瘁。
有经籍之学有问则指擿先儒得失章句是非。
谈论不滞于方隅。
开喻必含于教化。
实得道之良士也。
系曰。
凡夫舍报尸必一同也。
佛则右胁果位坐亡。
首支地者现通。
身立中者彰异。
其惟欲行步而化者。
后僧会外则因公有焉。
钱塘慧日永明寺释道潜
俗姓武
蒲津人也。
生而强壮容姿端雅。
成立则身长七尺许。
胸前黑子七点若斗之纲魁焉。
中条山栖岩大通禅院
真寂禅师为亲教也。
戒检严明讷言敏行。
师亡之后誓入雁门五台山。
以精恪之故躬睹文殊圣容。
后诸方无定游处。
未到临川崇寿益禅师
顿明心决。
次栖衢州古寺览阅藏经。
尝宴坐中见文殊现形。
不觉起而作礼。
及诣杭礼阿育王塔
跪而顶戴泪下如雨。
问掌塔僧曰。
舍利人不目击还实有否。
僧曰。
按传记云。
藏在内角中。
望若悬钟焉。
疑未已。
遂苦到跪礼更无间然。
俄见舍利红色在悬钟之外蠢瞤而行。
悲喜交集。
光文大师汇征迥然肯重自为檀越。
请于山斋行三七日普贤忏忽见遍吉御象在塔寺三门亭下。
其象鼻直枕行忏所。
汉南国王钱氏命入王府受菩萨戒。
造大伽蓝号慧日永明
请以居之。
假号曰慈化定慧禅师
别给月俸以施之。
加优礼也。
建隆二年辛酉九月十八日示疾而终。
入棺之际。
有白光昼发字孛莹然。
时众皆睹。
至十月内于龙井山茶毗。
所收舍利夥多。
有屠者自惟恶业。
展襟就火聚乞求。
斯须获七颗。
屠家持于印氏塔中。
至开宝庚午岁天台韶禅师
石塔缄其真骨。
癸酉岁塔顶放白光焉。
释洪寿吴越至宋初 944 — 102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44—1022 俗姓曹
吴越至宋初时禅僧
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
及冠出家,从天龙朗智落发。
后嗣天台国师德韶
归住大慈山。
宋真宗大中祥符间,出住杭州兴教寺
天圣广灯录》卷二七有传,并录其在吴越时诗偈1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洪寿(九四四~一○二二)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俗姓曹
杭州兴教寺,为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真宗乾兴元年卒,年七十九(《天圣广灯录》卷二七)。
释遇安北宋 ? — 992
全宋诗
释遇安(?
~九九二),俗姓沈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祖乾德中杭州北关倾心院,开宝七年(九七四)入居光庆寺,号善智禅师
太宗太平兴国三年(九七八)于滋福殿赐紫号朗智大师
淳化三年卒。
事见《景德传灯录》卷二六、《五灯会元》卷一○、《咸淳临安》卷七○。
释智勤北宋
全宋诗
释智勤,住台州紫凝普闻寺
青原下十世,天台韶国师法嗣。
太宗淳化初年卒。
事见《五灯会元》卷一○。
释遇臻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至宋初僧。
越州人俗姓杨
幼于本州大善寺出家。
后嗣天台德韶
婺州齐云山
宋太宗至道中,卒于大善寺
曾作歌偈三百余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杨越州(今浙江绍兴)人。
吴越时禅僧
幼于本州大善寺出家。
后嗣天台德韶
婺州齐云山
宋太宗至道中卒于大善寺
曾作歌偈300余首。
景德传灯录》卷二六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本先吴越至宋初 ? — 100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1008 俗姓郑温州(今属浙江)人。
五代吴越至宋初时禅僧
天台德韶
后住温州瑞鹿寺。
五灯会元》卷一〇有传,并录存本先入宋前诗偈3首。
《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释小寿北宋
小寿禅师
不知何许人谁氏子也。
以同时有永明寿
故称小寿以别之
寿
天台韶国师真子。
闻堕薪而悟。
作偈曰。
扑落非他物。
纵横不是尘。
山河及大地。
全露法王身。
国师颔之。
及开法。
衲子争师尊之。
天禧中
御史中丞王公随
出镇钱塘
往候师至湖上。
去驺从。
独步登寝室。
师方负暄毳衣自若。
忽见之问曰。
官人何姓。
王公曰。
姓王。
即拜之。
师推蒲团藉地坐。
语笑终日而去。
门人让之曰。
彼王臣来。
奈何不为礼。
此一众所系。
非细事也。
师唯唯。
他日王公复至。
众横撞大钟。
倾寺出迎。
而师前趋立于松下。
王公望见。
出舆握其手曰。
何不如前日相见。
而遽为此礼数耶。
师顾左右。
且行且言曰。
中丞即得。
知事嗔何。
其天资粹美如此。
僧真清明 1537 — 1593年一月二十九日
释真清
号象先
长沙湘潭罗氏子也。
生而颖异脩干玉立威仪严肃不妄言笑。
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
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
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
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和尚薙染受具足戒。
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
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
珠大喜曰。
幸子大事已明。
善宜保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
密奏  张太后赐紫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师曰。
吾欲观化。
无令人入。
闻吾击磬声。
当启户。
数日不闻动定。
师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
师方排闼而入。
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
师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
俄患背疾。
感云长入梦授药病愈。
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
艳师乃率众延唱临济宗旨。
众扣师室。
师从容语之曰。
圆宗无象。
满教难思。
我若有宗可讲。
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
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
汝若有法可听。
岂特头上安头。
实际却为声名之境。
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
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
乖宗者锱铢难入。
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
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师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
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荆山法师石梁之社。
偕师至毗陵永庆。
互以楞严参究。
荆山叹曰。
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
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师欲返初服。
礼部唐公荆川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
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
订为方外交。
随迁华顶天柱峰
修大小弥陀忏六年
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
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者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
琳宫绮丽宝树差见弥陀三圣。
师方展拜。
傍有沙弥
授与一牌书曰。
戒香薰修。
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盖师日勤五悔。
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
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
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
本自无愆误造深罪。
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
不免识堕铁城
终未解脱。
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遣使降旨褒崇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丁内艰
请师就永明禅室阐妙宗钞。
百日为期。
时台郡王理邢某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
相戒无敢入师之室。
𭬥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芙蓉之席见招。
辞不赴忽谓众曰。
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
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
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
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
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
谛观亦亲礼足。
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
将为掩骨所。
窃思  朝廷千数百年之火一旦为俗子葬地。
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
将谋兴建。
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
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
再毕返棹嘉禾龙渊。
欻抱疾告门人曰。
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
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
如法阇维。
尽发长物。
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
师谢曰。
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
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而已。
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于口。
与众说无生法。
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
吾即逝矣。
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
和尚往生净土。
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
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
五日颜色红润如生。
手足温软怡容可掬。
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
举火之际忽有片云。
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
烟焰起时异香充塞。
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
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
红者如
白者如玉。
绿者润似琅竿犹气郁郁。
师生于嘉靖丁酉十二月二十六日
示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
世寿五十七。
腊三十八。
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
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释真清字象先湘潭罗氏子。
生而颖异,修干玉成,威仪严肃,不妄言笑,日诵经史数千言,终身不忘一字。
父为河南县,常对宾朋以大器期之。
年十五,补邑弟子员。
偶有异僧,过而目之曰:“此法门之良骥也。
”十九因家难起,遂投南岳伏虎岩,依宝珠薙染,受具足戒,令看无字话。
自是一心参究,寒暑不辍。
至二十五,从珠游金陵,因舟触岸有声,忽有省,珠大喜曰:幸子大事已明,宜自持护。
珠以年高,自普陀栖隐于下天竺
内臣张公永慕珠道行,密奏张太后赐紫僧伽黎衣以徵其德。
珠忽一日命曰:“吾欲观化,无令人入,闻吾击磬声,当启户。
”数日不闻声息,密窥牖隙,见珠鼻柱垂地。
越一日闻磬,师方排闼而入,珠已泯然逝矣。
珠既化去,乃访盐官古迹,驻锡觉皇,俄患背疾,感神入梦授药,病愈。
佛慧寺月溪法师讲《起信论》于吉祥,以为唱临济宗旨,率众叩其室,从容语之曰:“圆宗无象,满教难思,我若有宗可讲,非但法堂前草深一丈,即真空亦为缘虑之场,汝若有法可听,岂特头上安头,实际却为声名之境,三世诸佛、历代祖师不过以楔出楔,随迷遣迷,是故会旨者山岳易移,乖宗者锱铢难入,况《起信》之旨大彻宗乘,何须更烦忉怛,勉之。
”众皆稽首而退。
乃南游天台,穷搜胜绝,怀无见睹之高风,诛茆其塔前三年
荆山法师石梁之社,偕毗陵永庆,互以《楞严》参究,荆山叹曰:“某所讲经虽精微于佛语,闻师所论诚出卷于尘中。
清欲返初服,而礼部唐公荆州留结千日之期。
已而复归天台古平田寺,临海王司寇敬所入山访道,订交而去。
随迁华顶天柱峰,修大小弥陀忏六年,暇则敷演十乘,阐明三观,故四方学者攀萝而至,户外之履常满。
一夕,梦琳宫绮丽,宝树参差,见弥陀三圣,方展拜间,傍有沙弥授与一牌,书曰:“戒香熏修”,寤知中品往生之象也。
日勤五悔,密持《梵网心地品》及《十六观经》为常课,是亦精诚之所感耳。
尝示众曰:“大乘八万,小乘三千,实整六和之模范,出三界之梯航也。
今世之高流轻蔑律仪,惟恃见解,遂令后学不遵佛制,辄犯规绳,本自无愆,误造深罪,饶他才过七步,辩若悬河,不免识堕铁城,终未解脱,汝等勉之。
万历丁亥八月,慈圣宣文明太后遣使赐金纹紫方袍以宠之。
十月王太初居士因母丧,乞永明禅室阐《妙宗钞》,百日为期。
时台郡邢主理亲登云峤而设供焉。
戊子岁俭,群盗蜂起,相戒无敢入室。
槜李五台居士陆光祖虚芺蓉之席见招,辞不赴。
忽谓众曰:“源之慈云,实懒融四世孙为开山,唐天宝赐额曰‘云居’,山曰‘安国’。
五代德韶国师中兴为第二道场,永明寿禅师剃发之所,今坐禅石永明庵故址在焉。
韶公常领徒五百说法此地,昔螺溪寂法师请复台教谛观,亦亲礼足,皆此寺也。
今为豪民夺之,将为掩骨之所。
窃思朝廷千数百年之火,一旦为俗子葬地,谁之罪也?
”遂罄衣钵赎归之,将谋兴建。
云间陆宗伯平泉聘说法于本一院,李方伯冲涵聘讲于桐川,已而返棹嘉禾龙渊,歘抱疾,告门人曰:“夜来神人启我为魏府子,其富贵非吾所志也。
”遂付衣钵,遗嘱弟子如法阇维,尽发长物于五台、云栖、西兴五处饭僧。
有勉服药石者,谢曰:“生死,药能拒乎?
吾净土缘熟,圣境冥现,此人间世固不久矣。
”是岁正月七日,乃绝粒惟饮檀香水,期于二十九日告终。
每日虽米浆不入口,与众说无生法,诲谕进修而拳拳弗倦。
至夕乃起,别众曰:“吾即逝矣,无以世俗事累我。
”众请曰:“此去往生净土,九品奚居?
”曰:“中品中生也。
”众曰:“胡不上品生耶?
”曰:“吾戒香所薰,位止中品。
”言毕,泊然而逝,延五日颜色红润如生,手足温蠕,怡容可掬,吊者无敢下拜。
荼毗日,天色霁明,净无纤翳,举火之际,忽有片云如盖凝覆其上,洒微雨数点,烟燄起时,异香充塞,内自殿阁僧房,外自路人船子,所闻种种随力不同。
火馀,骨有三色而锵锵有声,红者如,白者如玉,绿者润似琅竿,犹气郁郁。
寂于万历癸巳正月二十九日,世寿五十七,腊三十八。
释如惺抱骨初建塔慈云之南冈,壬寅迁于寺西螺师山右绣文溪之上。
武塘了凡居士袁黄撰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