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善无畏唐 637 — 735年10月7日
善无畏
中印度人也。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一云输波迦罗
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国难分王乌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得军民之情。
昆弟嫉能称兵构乱。
阋墙斯甚。
薄伐临戎。
流矢及身掉轮伤顶。
天伦既败军法宜诛。
大义灭亲忍而曲赦。
乃抆泪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亲征恩已断矣。
今欲让国全其义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
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
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
聚沙为塔。
仅一万所。
黑蛇伤指。
而无退息。
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
密修禅诵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舟行万里。
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
七俱胝尊全现身相。
群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问舍位之由。
称叹不足。
是日携手同归
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伎能悉闻精练。
初诣那烂陀寺。
此云施无厌也。
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
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
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
寺有达摩掬多者。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其实八百岁也。
玄奘三藏昔曾见之。
畏投身接足。
奉为本师。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
愕而叹曰。
东国去此十万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学焉。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
龙神围绕森在目前。
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
称曰三藏
三藏之义者。
则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陀罗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轮。
解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生于此门。
慧照所传一灯而已。
根殊性异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
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
顿升阶位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
不惮艰险。
凡所履处皆三返焉。
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
受观音顶。
尝结夏于灵鹫。
有猛兽前导。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
右侍者如生焉。
中印度大旱。
请畏求雨。
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
时众欣感得未曾有。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
镕中金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
旦夕泣泪而丧其明。
洎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
九十六宗各专其见。
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云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任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与震旦有缘。
今可行矣。
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国。
薄暮次河。
而无桥梁。
畏浮空以济。
一日受请于长者家。
俄有罗汉。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复至乌苌国
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安禅定于可敦之树。
法为金字列在空中。
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
乳为三道飞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
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宁有病耶。
言讫冲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胡人贪货率众合围。
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神州。
礼足而灭。
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
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
龙陷驼足没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龙宫宣扬法化。
开悟甚众。
及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
而声誉已达中国。
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
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
玄宗梦与真僧相见。
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写之殿壁。
及畏至此与梦合符。
帝悦有缘。
饰内道场尊为教主。
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大士于天宫。
接梵筵于帝座。
国师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于斯为盛。
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角其神异。
畏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
赍梵夹始届长安
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续宣住西明寺
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至五年丁巳
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
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无著笔受缀文。
缮写进内。
帝深加赏叹。
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
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
畏与一行禅师
于彼选得数本。
并总持妙门。
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
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沙门宝月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辞理。
文质相半。
妙谐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缘。
利益要门斯文为最。
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二经具足咒毗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
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
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
超然觉明日有人矣。
法侣请谒。
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门人之礼焉。
一行禅师者。
帝王宗重时贤所归。
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
畏笑曰。
无苦自当知也。
鼓铸之日。
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
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数当然也。
若苦召龙致雨。
必暴适足所损。
不可为也。
帝强之曰。
人苦暑病矣。
虽风雷亦足快意。
辞不获已。
有司为陈请雨具。
幡幢螺钹备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
梵言数百。
咒之须臾有物如龙。
其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
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
径上数尺。
稍稍引去。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驰去。
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
力士才及天津桥。
风雨随马而骤。
街中大树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谢。
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
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
不日蛇死。
安禄山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
示为粗相。
颇嫌鄙之。
至中夜扪虱投于地。
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
方知是大菩萨。
诘旦摄衣作礼焉。
若观此说。
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
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
优诏不许。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
享龄九十九。
腊八十。
法侣凄凉皇心震悼。
鸿胪卿
鸿胪丞李现具威仪。
律师护丧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坏。
会葬之日涕泗倾都。
山川变色。
僧俗弟子宝畏禅师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风再振。
禅师刻偈。
诸信士营龛。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
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涝皆就祈请。
徵验随生且多檀施。
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
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称心愿焉。
薛登唐 647 — 71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7—719 原名谦光,晚年敕赐改名。
全唐诗》误作薛光谦
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
睿宗文明元年(684),解褐阆中主簿
武后天授中左补阙,累迁给事中
长安四年(704),为常州刺史,转刑部侍郎尚书左丞
睿宗景云中御史大夫,出为岐州刺史
玄宗先天二年(713)刑部尚书开元初东都留守,转太子宾客
因其子坐法,放归田里。
新、旧《唐书》有传。
全唐诗》存诗1首。
本名谦光
以与太子同名。
赐名登
常州义兴人
文明中解褐阆中主簿
天授中累迁尚书左丞
开元初留守东都
再为太子宾客
七年卒。
年七十三。
晋州刺史
丘悦初唐 ? — 713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3? ,一作“”。
河南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
中宗景龙中为相王府掾,与文学韦利器典签裴耀卿俱任王府直学士
玄宗先天时左谕德昭文馆学士
官至岐王傅
开元初卒。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旧唐书·音乐志》、《新唐书·员半千》。
博学,能诗文。
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均著录《丘悦集》10卷,已佚;后书尚著录有《三国典略》30卷,今存佚文。
全唐诗》录存丘悦诗1首。
僧智威武周 653 — 729
释智威
俗姓陈氏
江宁人也。
住近青山地盘嘉气。
善符宿瑞维岳降神
爰在童年器殊众识。
至于戏弄曾不染俗。
性恶浮饰人皆异焉。
无何一朝忽失其所。
父母莫知攸往。
乃遍历诸寺寻访之。
已依天保寺统法师诵大乘经。
早数百纸聪敏超伦众咸叹服。
年二十遇恩剃落。
隶名于幽岩寺。
因从持禅师咨请禅法。
妙达深理继踵前修。
既获髻珠淡然闲放。
形容温润面如满月。
言辞清雅慧德兰芳。
望重一期声闻远近。
江左定学往往造焉。
其中顿悟心源即慧思禅师
乃命嗣山门盛传道化。
自出止延祚寺。
说法利人广施饶益。
开元十年二月十八日终于住寺。
遗嘱林中饲鸟兽。
弟子玄挺等依言奉行。
春秋七十七。
一时夜行头陀。
将值天晓有三虎遇之。
截路中过了无怖色。
虎随至山门四顾而去。
每有二兔一犬。
庭际游戏各无间畏。
盖大悲平等物我一均。
故其然也。
司空山释本净
姓张氏
东平人也少入空门高其节操。
游方见曹溪六祖决了疑滞。
开元初南岳司空山闲放自处。
人不我知蔽伪之故也天宝中杨庭光采药。
邂逅相逢。
论道终日。
回奏诏赴京。
于白莲华亭安置。
帝知佛法幽深孰堪商攉。
敕召太平寺远法师两街三学硕德。
发问锋起。
若百矢之逐一兔。
焉。
举措容与四面枝梧。
墨翟之解九攻机械矣。
既而辩若建瓴。
詶抗之馀乃引了义教援證。
复说伽陀一无留滞。
皇情怿悦。
观者叹嗟。
上元二年五月五日归寂。
寿龄九十五。
敕谥大晓禅师
亦带所居为名曰司空山禅师也。
韦嗣立唐 654 — 719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4—719 字延构排行二郑州阳武(今河南原阳)人。
韦思谦之子,韦承庆之异母弟。
少举进士,累调双流县
武后时,历凤阁舍人刑部侍郎,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后带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中宗景龙三年(709),转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封逍遥公
睿宗立,拜中书令
寻出为许州刺史
开元初,入为国子祭酒太子宾客
后贬岳州别驾,再徙陈州刺史
七年(719)卒,赠兵部尚书谥曰孝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
嗣立工诗,才名早著。
全唐诗》存诗8首。
嗣立字延构
秘书监承庆异母弟。
进士
累补双流
累官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李峤唐休璟台阁
分典大州。
乃以嗣立带本官检校汴州刺史
景龙三年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嗣立与韦庶人宗属疏远。
特诏编入属籍。
封逍遥公
睿宗立
中书令
开元初太子宾客
宗楚客等削遗制事不能执正贬岳州别驾
再徙陈州刺史
七年卒。
年六十六。
兵部尚书
谥曰孝
刘幽求初唐 655 — 7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715 【介绍】: 冀州武强人
武周圣历中举制科中第,为阆中
临淄王李隆基入诛韦庶人,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封中山县男
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
景云二年,迁户部尚书,转吏部,擢拜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以劝除太平公主,谋泄,流封州
太平公主败,即日诏复旧官。
开元初官至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
未几,除太子少保,罢知政事
睦州刺史,徙杭州桂阳郡,在道忧愤卒。
谥文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5—715 排行大冀州武强(今河北武强)人。
武后圣历中,举制科中第,授阆州
弃官,后授朝邑
预诛韦后,以功擢中书舍人参知机务
睿宗即位,进尚书右丞封徐国公
景云二年(711),改户部尚书,罢知政事
月余,转吏部尚书,拜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712),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监修国史
一度配流封州
开元初,进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
未几,以太子少保知政事
又贬睦州刺史,转杭州刺史
三年(715),移郴州刺史,愤恚卒于道,谥文献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其诗1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断句2联。
沈佺期初唐 656 — 715
唐诗汇评
沈佺期(656?
-714),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
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第
武后荃历中累迁通事舍人,转考功员外郎,授给事中,坐交张易之,流驩州,稍迁台州录事参军
中宗景龙间,拜起居郎,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
开元初卒。
佺期工诗,尤长于律体,与宋之问并称“”。
有《沈佺期集》十卷,已佚。
今存清抄本《洸云卿文集》五卷。
又有《沈詹事诗集》七卷,乃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三卷。
佺期
相州内黄人
进士
神龙中历官太子詹事
开元初卒。
姜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上邽(今甘肃天水)人。
高宗永隆二年(682)进士第
曾任金部郎中
开元初工部侍郎左散骑常侍
袭封郕国公
事迹散见《旧唐书·姜谟》附、《音乐志三》,《唐诗纪事》卷一五,《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五、二六。
全唐诗》存诗1首。
僧处寂武周 658 — 734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资州周氏子。
出家既受具。
师事宝修禅师
获心法。
隐居山北兰若。
行杜多行。
海内知其名。
天后时。
诏见。
赐摩纳僧伽梨。
恳辞放还山。
每跏趺胡床。
昼夜常坐。
不昏寐。
虎伏其下如卫护。
积四十六年。
迹未尝出山。
而神异寝著。
新罗无相师自其国来。
谒。
先命洒扫曰。
远客至矣。
开元初
郡守王晔甫视事戒诸僧。
必赴府致贺礼。
不则胥吏廉其罪。
于是不往。
其徒以为言。
曰。
缘业有在吾未死。
虽晔其如吾何。
后晔果以见慢发怒悉引诸僧。
坐厅事。
状。
忽仆地。
左右急扶掖入屏著而绝。
盖晔故黄冠也。
尝立小功景云中。
遂器使有民社。
然于吾教终莫加恤也。
卒于二十二年之正月
寿八十七。
释处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师事宝修禅师
服勤寡欲与物无竞。
雅通玄奥。
居山北行杜多行。
天后闻焉。
诏入内赐摩纳僧伽梨。
辞乞归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类。
资民所重。
学其道者臻萃。
由是颇形奇异。
无相大师新罗国将来谒诜禅师
预诫众曰。
外来之宾明日当见矣。
宜洒扫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东宾至也。
开元初新除太守王晔。
本黄冠也。
景云中曾立少功刺于是郡。
终于释子苞藏祸心。
上任处分令境内应是。
沙门追集。
久不下山。
或劝往参免为厉阶。
谓弟子曰。
汝虽出家犹未识业。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乎王公上官三日。
缁徒毕至。
或曰。
处寂蔑视藩侯弗来致贺。
晔微怒也。
屈诸僧升听坐已。
将启怒端问违拒之由。
愠色悖兴。
僧皆股慄。
晔俄然仆地。
左右扶掖归宅。
至厅事后屏树如被掴颊之声。
禺中气绝。
自此人谓为妄欲加诸道人一至于此。
开元二十二年正月示灭。
享年八十七。
资中至今崇仰焉。
释处寂
俗姓周氏
蜀人也。
师事宝修禅师
服勤寡欲与物无竞。
雅通玄奥。
天后闻之诏入内赐摩衲僧伽梨。
辞乞归山。
涉四十年足不到聚落。
坐一胡床宴默不寐。
常有虎蹲伏座下。
如家畜类。
资民所重。
学其道者臻萃。
由是颇形奇异。
无相大师新罗国将来谒诜禅师
预戒众曰。
外来之宾明日当见矣。
宜洒扫以待之。
明日果有海东宾至也。
开元初新除太守王晔上任。
处分令境内应是。
沙门追集。
久不下山。
或劝往参免为厉阶。
谓弟子曰。
汝虽出家犹未识业。
吾之未死王晔其如吾何。
迨晔上官三日。
缁徒毕至。
或曰。
处寂蔑视藩侯弗来致贺。
晔微怒也。
屈诸僧升厅坐已。
将启怒端问违𢬤之由。
愠色勃兴僧皆股慄。
晔俄然仆地左右扶腋。
归宅至厅事。
后屏树如被掴颊之声。
寻尔气绝。
年八十七岁。
示灭资中
至今崇仰焉元圭
释元圭
姓李氏
伊阙人也。
少林寺禅师
大通心要深入玄微。
遂卜庐于狱中庞坞。
谓其徒仁素曰。
吾始入寺东岭。
吾灭汝必塔吾骸于此。
安禅于岩阿。
时有峨冠裤褶。
部曲繁多。
称谒大师
睹其貌伟精爽不伦。
谓之曰。
善来仁者。
胡为而至。
曰师宁识我耶。
曰。
吾观佛与众生等。
吾一目之。
岂分别识也。
对曰。
我此岳神也。
吾能利害生死于人。
师安得一目我哉。
曰。
汝能生死于人。
吾本不生。
汝焉能死。
吾视身与空等。
视吾与汝等。
汝能坏空与汝乎。
苟能坏空及汝。
吾则不生不灭也。
汝尚不能如是。
又焉能生死吾耶。
岳神稽首再拜曰。
我亦聪明正直于馀神。
岂能知师有广大之智辩乎。
愿授之正戒。
令我度世助其威福。
曰。
神既乞戒即既戒矣。
所以者何。
戒外无戒。
又何戒哉。
神曰。
此理也。
我闻茫昧。
止求师戒。
我身为门弟子。
辞不获。
即为张座焚香秉炉正机曰。
付汝五戒汝能奉持。
即向曰能不能即曰否。
神曰。
洗耳倾听虚心纳教。
曰。
汝能不淫乎。
神曰。
亦娶也。
曰非谓此也。
谓无罗欲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盗乎。
神曰。
何乏我也焉有盗取哉。
曰非谓此也。
谓飨而福淫不供而祸善也。
神曰能。
曰汝能不杀乎。
神曰。
政柄在躬焉曰不杀。
曰非谓此也。
谓有滥误混疑也。
神曰能。
曰能不妄乎。
曰吾本正直焉能有妄。
曰非此谓也。
谓先后不合天心也。
神曰能。
曰能不遭酒败乎。
神曰。
力能。
曰。
如上即佛戒也。
又言。
以有心奉持而无心拘执。
以有心为物而无心想身。
能如是则先天地生不为精。
后天地死不为老。
终日变化而不为动。
寂默而不为体。
悟此则虽娶非妻也。
虽享非取也。
虽柄非权也。
虽作非故也。
虽醉非惛也。
若能无心于万物。
则罗欲不为淫。
福淫祸善不为盗。
滥误混疑不为杀。
先后违天不为妄。
惛荒颠倒不为醉。
是谓无心也。
无心则无戒。
无戒则无心。
无佛无众生。
无汝及无我。
无我无汝。
孰能戒哉。
神曰。
我神通亚佛。
曰。
汝神通十句五能五不能。
佛则十句七能三不能。
神悚然避席启跪颇恭曰。
可得闻乎。
曰汝能㑦(音戾)上帝东天行而西七曜乎。
曰不能。
又曰。
汝能夺地祇融五岳而结四海乎。
曰不能。
曰。
是为五不能也。
又曰。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
而不能即灭定业。
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
而不能化导无缘。
佛能度无量有情。
而不能尽众生界。
是为三不能也。
定业亦不牢久。
无缘亦谓一期。
众生界本无增减。
亘无一人能主有法有法无主。
是谓无法。
无法无主是谓无心。
如我解佛亦无神通也。
但能以无心通达一切法耳。
作用冥现有情前也。
若有心有作。
作用必不普周焉。
岳神曰。
我诚浅昧未闻空义。
愿师授我戒。
我当奉行。
更何业因可拘尘界。
我愿报慈德。
曰。
吾观身无物。
观无常法窟块然。
更有何欲。
神曰。
师必命我为世间事。
展我少小神功。
使已发心初发心未发心不信心必信心五等人目我神踪知有佛有神有能有不能有自然有非自然者。
曰。
无为是无为是。
神曰。
佛亦使神护法。
师宁隳叛佛耶。
随意垂诲。
不得已而言曰。
东岩寺之障也。
莽然无树。
北岫有之而背非屏拥。
汝能后此树于东岭乎。
神曰。
已闻命矣。
又曰。
我必昏夜风雨摆摇震运。
愿师无骇。
即作礼辞去。
门送而观之。
见仪卫如王者之行仗。
其夕果有暴风吼雷奔云震电。
隆栋壮宇岌礘将圮。
定僧胆动宿鸟声狂。
互相敲磕(苦盖切)物不安所。
乃谓众僧曰。
无怖无怖。
神与我契矣。
诘旦和霁。
北岩松栝尽移东岭森然行植焉。
谓其徒曰。
吾殁后无令外知。
若为口实人将妖我也。
开元四年卒。
寿七十三。
马怀素唐 659 — 718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9—718 字惟白一字贞规润州丹徒(今江苏丹徒)人,客居江都(今江苏扬州)
少师李善
年十五,举孝廉。
弱冠,登文学优赡科,补郿县
入授麟台正字
长安中,累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转吏部员外郎
景龙中,进考功员外郎、修文馆直学士,擢中书舍人
后历虢州刺史
开元初,历刑部户部侍郎,徙光禄卿,迁左散骑常侍,累封常山县公
五年(717)改秘书监,兼昭文馆学士,奉诏编次群书,未成而卒。
润州刺史谥曰文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故银青光禄大夫马公墓志铭》。
怀素自少博览经史,属文,《全唐诗》存诗1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怀素字惟白
润州丹徒人
进士
又应制举。
文学优赡科。
开元初户部侍郎
银青光禄大夫
封常山县公
三迁秘书监昭文馆学士
卒年六十。
润州刺史
谥曰文
张若虚唐 660 — 720
作品评论
《唐诗别裁》
若虚开元初人,与贺知章张旭齐名。
张鷟唐 660 — 740
字文成
深州陆泽人
儿时梦紫文大鸟。
其大父曰。
紫文鸑鷟也。
壮殆以文章瑞朝廷乎。
因以为名。
调露初进士第
授岐王府参军
凡八应举。
皆甲科。
再授长安
鸿胪丞
四参选。
判策为铨府最。
开元初御史李全交所劾。
岭南
刑部尚书李日知讼斥太重。
得内徙。
司门员外郎
刘知几唐 661 — 721
子玄本名知几
以避元宗嫌名改。
进士
长安中擢拜凤阁舍人
景龙初居巢县
景云中太子左庶子崇文馆学士
银青光禄大夫
开元初左散骑常侍
坐子贶累贬安州别驾
卒年六十一。
工部尚书
谥曰文
王晙唐 662 — 7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沧州景城人
弱冠明经擢第。
历迁殿中侍御史
开元初吐蕃,大败之,寻除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突厥有功,授兵部尚书,复充朔方军大总管封清源县公
累拜户部尚书,复为朔方军节度使
卒年七十余。
尚书左丞相谥忠烈
郑惟忠唐 ? — 722
惟忠
宋州宋城人
进士
井陉
汤阴
天授中以制举召见。
左司禦冑曹参军
累迁水部员外郎
武后长安
召为待制
凤阁舍人
中宗立
黄门侍郎
大理卿
御史大夫
银青光禄大夫
封荥阳县男
开元初礼部尚书
太子宾客
十年卒。
赠太子少保
宋璟唐 663 — 737
邢州南和人
进士
上党
监察御史
累拜黄门侍郎
睿宗立
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开元初封广平郡公
开府仪同三司
知政事
十七年尚书右丞相
二十年以年老乞休。
二十五年薨。
年七十五。
太尉
谥曰文贞
上官婉儿初唐 664 — 71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4—710 又称上官昭容上官倢伃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
上官仪之孙女。
幼随母郑氏配入内庭,通晓文词,明习吏事。
年十四,为则天后掌诏命。
中宗即位,专掌制命,进封昭仪
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
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代中宗皇后公主作诗。
武三思勾结,颇擅权势。
临淄王(即玄宗)起兵诛韦后婉儿亦被杀。
睿宗景云中,追复昭仪谥惠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上官氏碑铭》。
婉儿颇有诗名,开元初玄宗令集其诗文,编为文集20卷,张说为之序,今佚。
全唐诗》存诗3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又有与中宗等柏梁体联句2首。
唐诗汇评
上官婉儿(664-710)陕州陕(今河南陕县)人。
高宗麟德元年,祖父仪、父庭芝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
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为武后所重。
中宗即位,令专掌制命,进拜昭容
景龙四年李旦李隆基举兵诛韦、武,婉儿亦被斩杀。
婉儿天性韶警,善文章,尝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词学之臣,赐宴赋诗。
所作词甚绮丽,时人讽诵。
开元初玄宗令收集其诗文,成《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命张说作序,今集佚序存。
全唐诗》存诗三十二首。
崔涤盛唐 ? — 726
唐诗汇评
崔涤(?
-726),定州安喜(今河北定州)人,崔液之弟。
玄宗在藩时,素与款密。
开元初,用为秘书监赐名澄
十三年,从玄宗本封泰山,还,加金紫光禄大夫,封安喜县
年,赠兖州刺史
全唐诗》存诗一首。
裴子馀盛唐 ? — 726
子馀
宁州刺史守真子
明经
累补鄠县
景龙中左台监察御史
开元初累迁冀州刺史
又为岐王府长史
银青光禄大夫
十四年卒。
谥曰孝
本净唐 667 — 76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张氏
东平人
少究空寂学。
节操尤孤特。
曹溪能禅师
平日疑滞。
为之释然。
开元初
遁居南岳司空山
践履弗易测识。
而迹亦未尝混朝市。
天宝中
内侍杨光庭。
因采药见之。
问曰。
弟子性识昏昧。
未审佛之与道。
其义云何。
曰。
若欲求佛。
即心是佛。
若欲求道。
无心是道。
问曰。
云何即心是佛。
曰。
佛因心悟。
心以佛彰。
若悟无心。
佛亦无有。
问曰。
云何无心是道。
曰。
道本无心。
无心是道。
若了无心。
无心即道。
光庭作礼信受。
既回阙。
具以山中问答奏闻。
上敕光庭。
京师
仍先馆置于白莲亭。
趣召两街三学诸德。
太平寺远法师等。
举扬佛法。
上临听。
是日升高座。
詶挹来问。
在彼者常不足。
在我者常有馀。
雍容和缓。
举措自然。
众叹服。
上元二年五月归寂。
寿九十五。
谥大晓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