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隋朝
僧慧暅陈朝 515 — 589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其先汝南周氏。
后避地江左
今为义兴阳羡人
祖韶。
齐殿中将军
父覆。
梁长水校尉
幼通六经大义。
年十八。
乃喟然叹曰。
服膺
以仁义为先。
归心
以虚无为贵。
然而往来生死。
出入尘劳。
乃域内之累。
非世外之道也。
既而梦塔五层。
华丽峻特。
礼拜祈愿。
升陟其巅。
俄坐相轮上。
不胜其乐。
于是依朱方竹林寺法师出家。
受十戒。
寻届都。
住甘露鼓寺。
进具。
受静众峰师十诵律。
学龙光绰师成实论。
自绰师迁化。
更采毗昙八犍度于馀师。
盖欲悉餐隽永。
尽掇菁华也。
又研覃成实于龙光大僧正舒法师
殁。
以统绪见托。
而受其遗嘱焉。
梁祚告终。
京寺残荡。
陈祖历试朱方。
乃杖锡南旋。
尤承钦挹。
既而侯公嗣牧此州。
虚心归命。
礼莫尚焉。
永定三年
复出都。
白马寺
涅槃成实。
经论迭讲。
学者重跰。
不惮千里。
法筵之盛。
莫之尚。
天嘉二年
沙门宝持等。
二百七十人。
请于湘宫寺弘演
大建四年
宣帝诏徙东安
后主在东宫
屡命义集。
而素仰材辨。
及御宸极。
简注斯甚。
至德元年
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天下混一。
仍归开导朱方。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
卒于中寺。
寿七十五。
其月二十八日
钟山
方陈氏之盛。
每岁夏中庙祀
必诏乐游苑
发涅槃大品。
以严冥福。
而凤节龙旂。
翠旌孔盖
映蔽神座。
或于食后。
少假寐。
辄梦。
朱衣人谓之曰。
法师好起矣。
领军将军任忠
性好猎。
一日庖饔发光。
忧惧。
夜梦人曰。
子无忧惧。
但可请东安讲也。
弟子智瑜等。
树碑墓上。
菩萨戒弟子。
著作郎琅耶王胄制文。
释慧暅
姓周氏
其先家本汝南
汉末分崩避地江左
小震是宅多历年世。
今为义兴阳羡人也。
祖韶齐殿中将军
父覆梁长水校尉
并偃仰衡门不求闻达。
优游卒岁易农而仕。
颖悟冥来挺操童幼。
钻求六经略通大义盖家教之常习非其好也。
年十八乃喟然叹曰。
服膺
以仁义为先。
归心
以虚无为贵。
而往来生死出入尘劳。
乃域中之累业非出世之要道也。
既发希有之志。
仍感非常之应。
梦见一塔累级五层。
画釆庄严迢然峻峙。
因而礼拜愿升此塔。
少选之顷俄上相轮。
当时身心快乐未曾有也。
于是将游京邑
途次朱方。
竹林寺法师
雅相嗟赏。
乃依止出家为十戒和上
寻出都住甘露鼓寺。
进具已后从静众峰师受十诵律。
又听龙光绰师成实。
自绰化往更采众师。
属意毗昙并八揵度。
将欲并游秘奥尽掇菁华。
还从龙光学士大僧都舒法师研精成论。
物故亲受遗嘱。
值梁室版荡京寺荒残。
乃裂裳杖锡来止南徐
寔报地恩兼修法事。
陈武在田朱方历试。
承高誉雅相钦重。
司空侯公次牧此州。
虚心顶戴。
永定三年侯公入辅。
乃请出都。
白马寺讲涅槃经及成实论。
学徒云结不远千里。
挥汗鼓袂风雨生焉。
法筵之盛莫或斯拟。
天嘉二年学士宝持等二百七十人。
请讲于湘宫寺
太建四年
宣帝敕请徙讲东安
后主昔在春坊
亟经义集曾属。
才辩雄远特所溢心及嗣宝位深惟敬仰。
至德元年
下诏为京邑大僧都
四年大僧正
及天下混一来止徐方
缘会敷弘无替时序。
开皇九年七月十日迁于中寺。
春秋七十有五。
其月二十八日
窆于钟山之岩。
行业清高灵祇向应。
神通感召不可思也。
昔在陈朝。
每年夏中常请于乐游苑
为陈氏七祖及杨都六庙诸神。
发涅槃大品经。
并延神坐俱在讲筵
所以翠旌孔盖羽服霓裳。
交乱人物惊神眩目。
而往来迎送必降云雨。
冥期无爽十有馀载。
常于食后讲前假寐偃息。
及讲时将至。
辄见朱衣人。
唤曰。
法师好起也。
陈领军将军任忠
少为将帅
雅好畋游。
然宿植胜因。
善机将发。
庖厨饔饩悉放奇光。
睹而怪之。
窃怀忧惧。
夜梦异人来谓己曰。
如请东安讲。
则所见必当无忧。
既而觉悟。
欢喜踊跃。
罝罦矰缴一时焚烬。
仍屈两夏。
于府讲说。
因此忏悔承持二经受不杀戒。
故灵迹寔繁未陈万一。
凡讲成实玄义六十三遍。
论文十五遍。
涅槃大品各二十馀遍。
五十许年法事相接。
自馀众部略而不载。
菩萨戒弟子司空吴明彻等。
公侯将相游朝士数千馀人。
难以胜记。
弟子智瑜等。
以音仪永谢馀论将空非彼丰碑无陈声实。
乃勒铭于寺中。
菩萨戒弟子著作郎琅琊王胄制文。
僧慧远北周至隋 523 — 592
释慧远
姓李氏
燉煌人也。
后居上党高都焉。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局度通简崇覆高邈。
幼丧其父与叔同居。
偏蒙提诱示以仁孝。
年止三岁心乐出家。
每见沙门爱重崇敬。
七岁在学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见称明智。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思练行高世众所宗仰。
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爱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未劳呼策。
登为虐暴不安。
携以南诣怀州北山丹谷。
每以经中大义问师。
皆是玄隐。
深知长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梨湛律师往邺。
大小经论普皆博涉。
随听深隐特蒙赏异。
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梨
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證戒。
时以为声荣之极者也。
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
流离请诲五夏席端。
淘简精粗差分轨辙。
灭诤揵度前后起纷。
自古相传莫晓来意。
乃剖析约断。
位以单重。
原镜始终。
判之即离。
皆理会文合。
今行诵之。
末专师上统。
绵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奥。
负笈之徒相諠亘道。
讲悟继接不略三馀。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为之兴会。
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剋齐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其风弥远。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
造之致福此实无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勃逆之甚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馀人咸以帝为王力决谏难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
岂以杜言情谓理伏。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宪章三教。
诏云。
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籍像表真。
若使废之无以兴敬
曰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经像未至。
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帝时无答。
曰。
若不籍经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
同于禽狩。
帝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难。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须废而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
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其义安在。
若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
七庙之难帝无以通。
曰。
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
四海之内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令独废。
帝又无答。
曰。
诏云。
退僧还众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未成至孝。
曰。
若如来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
曰。
朕亦依番。
下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帝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
是邪见人。
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作色大怒。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亦不辞地狱诸苦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帝理屈言前。
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
但云。
僧等且还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名。
当斯时也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云。
正理须申。
岂惟顾此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为大恨。
法实不灭。
大德解之。
愿不以忧恼。
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
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尔长讲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蒙预落䌽。
旧齿相趋翔于雒邑
法门初开近归奔。
望气成津奄学市。
所以名驰帝阙。
皇上闻焉。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
至治犯断约不避强禦。
讲导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
或分卫乖法。
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
自馀堕眠失时。
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
故徒侣肃穆容止可观。
开皇五年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乡。
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亲疏含庆何以加之。
七年春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遂阙东传。
寻下玺书殷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于时敕召大德六人
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馀人。
创达帝室。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敕住善。
劳问丰华供事隆倍。
又以善盛集法会是繁。
虽有扬化终为事约。
乃选天门南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弘叙玄奥辩畅奔流。
吐纳自深谈曲尽。
于是四方投学七百馀人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法道场。
但以堂宇未成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
虽复善诸德英名一期。
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
莫高于矣。
形长八尺。
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
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译。
刊定辞义。
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为之罢朝。
帝呼嗟曰。
国失二宝也。
李德林月而丧。
故动帝心。
括发寻师。
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
著疏属词诠综终始。
承习开误栉比尘连。
范时朝得称方驾。
初见病数日。
讲堂脊无故自折。
相顾飒然必知不损。
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觉其卒。
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
属之以纩方悟气尽。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频经寒暑。
入关后鹅在本寺。
栖宿廊庑昼夜鸣呼。
众僧患之附使达京。
至静影大门放之。
径即鸣叫腾跃入房内。
尔后依前驯听。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僧徒梵散出户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
虽闻钟召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闻汎及馀语。
便鸣翔而出。
如斯又经六载。
乐听一时不亏。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尔二旬。
便弃世。
即。
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腊五十。
又当终之日。
泽州本寺讲堂众柱。
及高座四脚。
一时陷。
佥议以感通幽显。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书。
丁氏镌之。
时号为三绝。
听大乘可六七载。
洞达深义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近。
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
十五日内觉观相续不得眠睡。
心痛状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绝。
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蒙传法。
遂学数息止心于境。
剋意寻绎经于半月。
便觉渐差少得眠息。
方知对治之良验也。
因一夏学定。
甚得静乐身心怡悦。
即以己證用问僧稠
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调摄堪为观行。
每于讲际至于定宗。
未尝不赞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虑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
以为失耳。
在邺创讲十地。
一举荣问众倾馀席。
自是长在讲肆。
伏听千馀。
意存弘奖。
随讲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
四字成句。
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
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
始近终
则佛法纲要。
尽于此焉。
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远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
每丁宁频复提撕其耳。
唯恨学者受之不速。
览者听之不尽。
一无所惜也。
是以自于齐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馀卷。
二千三百馀纸。
纸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间曾无痾疹。
传持教导所在弘
并皆成诵在心。
于今未绝。
本住清化祖习涅槃。
寺众百馀。
领徒者三十。
大唐之称首也。
勇于法义慈于救生。
戒乘不缓偏行拯溺。
所得利养并供学徒。
衣钵之外片无留惜。
尝制地持疏讫。
梦登须弥山顶。
四顾周望但唯海水。
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体有尘埃。
初则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
觉罢谓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徵耳。
又自说云。
初作涅槃疏讫。
未敢依讲。
发愿乞相。
梦见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萨像。
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画将了。
旁有一人来从索笔。
成之。
觉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广开敷之信如梦矣。
又未终一年。
梦见净影长竿自倒灯耀自灭。
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人。
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
又敕二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
限五十遍。
以报四恩初不中怠。
又伤学众不能课力。
每因讲日。
如此正义须臾不闻。
识者以为达宿命也。
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浴。
即在外宿至晓入
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时
乃曰。
吾今觉冷气至脐。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敛目不许扶侍。
未言其卒验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灭。
后乃卧之。
手足柔软身分并冷。
唯顶上暖焉。
沙门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为行状。
拟学者所承。
谈说有偏机会称善。
振名东夏云。
姓李
燉煌人
后居上党高都
天纵殊朗。
仪止冲和。
幼丧其父。
与叔同居。
每见沙门
爱重崇敬。
十三辞叔。
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思禅师
见而度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
未劳呼策。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黎湛律师住邺。
大小经论。
普皆博涉。
偏重大乘。
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證戒。
更就大隐律师
听四分律。
剖析约断。
皆理会文合。
爽拔微奥。
负笈諠集。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
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
为之兴会讲堂。
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
通共荣之。
承光二年春
周氏尅齐。
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
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
叙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
养育兆民。
世弘三教。
其风弥达。
考定至理。
多皆愆化。
并今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
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
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
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
愚民响信。
倾竭珍财。
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
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
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
沙门不敬。
悖逆之甚。
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
用崇孝始。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
五百馀人。
咸以帝为王力。
决谏不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
都无答者。
顾以佛法之寄。
四众是依。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
宪章三教。
诏云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
藉像表真。
若使废之。
无以兴敬
曰。
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曰。
汉明已前。
经像未至此土。
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帝时无答。
曰。
若不藉经教。
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
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
何为但识其母。
不识其父。
同于禽兽。
帝亦无答。
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
事之无福。
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
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前难。
诡通后言。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用。
七庙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曰。
若以外国之经。
废而不用者。
仲尼所说。
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
亦应废而不学。
又若以七庙为非。
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
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
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
义安在。
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七庙之难。
曰。
若以秦鲁同尊一化。
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在阎浮四海之内。
轮王一化。
何不遵佛经。
而今独废。
帝又不答。
曰。
陛下向云退僧还家。
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
以显父母。
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
方名为孝。
曰。
父母恩重。
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
未成至孝。
曰。
陛下左右。
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
不见父母。
武帝云。
朕亦依番上下。
得归侍奉。
曰。
佛亦听僧。
冬夏随缘修道。
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
未可独废。
帝又无答。
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
破灭三宝。
阿鼻地狱。
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大怒。
面有瞋相。
直视于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何辞地狱诸苦。
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
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帝理屈无答。
乃下敕云。
僧等且还。
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字。
当斯时也。
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抗诏。
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
煮以鼎镬。
神气嵬然。
辞色无挠。
衍法师等。
手。
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
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
护法菩萨。
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
非汝咎也。
曰。
正理须申。
岂顾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
圣不能违。
遂潜于汲郡西山
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
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
大象二年
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
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
诏令安置。
大隋受禅。
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
蒙预落䰂。
旧齿相趋。
翔于雒邑
法门初辟。
近归奔。
名驰帝阙。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辞不获免。
开皇五年
泽州刺史千金公。
请赴本乡。
七年春
定州
途由党。
留连夏讲。
寻下玺书。
慇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帝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大悦。
敕住兴善寺
劳问丰华。
供事隆倍。
又选天门之南。
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
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诸叙玄奥。
辨畅奔流。
于是四方投学。
七百馀人。
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
望京趣寺。
为法道场。
开皇十二年春
卒于净影寺
僧昙迁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07
释昙迁
俗姓王氏
博陵饶阳人
近祖太原历宦而后居焉。
少而俊朗爽异常伦。
年十三父母嘉其远悟。
令舅氏传授
齐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
备练六经偏究易道。
剖卦析爻妙穷象系。
精采。
乃先授以周易。
初受八卦相生。
随言即晓。
始学文半。
馀半自通。
了非师受悟超词理。
深异也。
曾有一妪失物。
决之。
得于兑卦。
曰。
汝试辩之。
应声答曰。
若如卦判。
定失金钗。
妪惊喜曰。
实如所辩。
曰。
兑是金位。
字脚两垂似于钗象耳。
舅曰。
更依卦审悉盗者为谁。
对曰。
失者西家白色女子。
奉口𩮀角可年十四五者将去。
寻可得之。
后如言果获。
有问其故。
曰。
兑是西方少女之位。
五色分方。
为白也。
兑字上点表𩮀角之象。
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
推而测知。
非有异术。
舅乃释策而叹曰。
吾于卜筮颇工。
至于取断依俙而已。
岂如汝之明耶。
老舅实顾多惭。
方验宣尼之言后生可畏也。
乃更授以礼传诗尚庄老等书。
但经一览义无重问。
于时据宗儒学独擅英声。
每言大小两雅当时之讽刺。
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
礼序人伦乐移风俗。
无非耳目之玩。
其势亦可知之。
未若李庄论大道。
周易辩阴阳。
可以悟幽微。
可以怡情性。
究而味之。
乃玄儒之本也。
当时先达颇蔑其幼年。
致或抗言褒贬者。
辩对纵横词旨明烂。
无不挹谢其声实。
自尔留心庄易归意佛经。
愿预染衣得通幽极。
二亲爱之弗许。
恳诚岁久乃蒙放遣。
初投饶阳曲李寺沙门慧荣
颇解占相。
知有济器。
曰。
有心慕道理应相度。
观子骨法当类弥天。
自揣澄公有惭德义。
可访高世者以副雅怀。
虽属伸勤请。
而固遮弗许。
又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而出家焉。
时年二十有一。
本图既遂襟期坦然。
猛励精勤昏晓无倦。
初诵胜鬘不日便了。
怪而检覆未差一字。
当夜问经中深疑。
莫非妙义。
既知神思大成。
乃与受具恣其问道。
从师五台山此山灵迹极多。
备见神异。
后归邺下历诸讲肆。
弃小专大不以经句涉怀。
偏就昙遵法师
禀求佛法纲要。
当有齐之盛释教大兴。
至于宫观法祀。
皆锋芒驰骛。
性不预涉。
高谢世利。
众咸推焉。
密谓人曰。
学为知法
法为修行。
岂以利即名为道。
秦世道恒
削迹岩薮。
诚有由矣。
遂窜形林虑山黄花谷中净国寺。
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有来请问乍为弘宣。
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咸究其深赜。
尝寻唯识论。
遂感心热病。
专凭三宝不以医术缠情。
夜梦月落入怀。
乃擘而食之。
脆如冰片。
甚讶香美。
觉罢所苦痊复。
一旬有馀流味在口。
因其圣助食月成德。
遂私改名以为月德也。
尔后每授人戒常云。
于我月德前三说受菩萨戒。
武平齐佛法颓毁。
将欲保道存戒。
逃迹金陵
结侣霄征。
间行假导多被劫掠。
进达寿阳曲水寺。
顾法属曰。
吾等薄运所钟。
屡逢群盗。
若怨结不解来报莫穷。
众可哀彼愚迷自责往业各舍什物为贼营忏。
冀于来世为法知识。
既而南济大江安然利涉。
由斯以推。
诚斋福之助也。
初达杨都道场寺
扫衣分卫摄念无为。
时与同侣谈唯识义。
彼有沙门慧晓智瓘等。
陈朝道轴江表僧望。
晓学兼孔释妙善定门。
瓘禅慧两深帝王师表。
又有高丽沙门智晃。
萨婆多部。
名扇当涂为法城堑。
并一见而结友于。
再叙而高冲奥。
有欲以闻天子者。
预知情事。
谓之曰。
余以本朝沦覆正法凌夷。
所以冒死浮江得参梵侣。
生平果志遂得有馀。
结援时荣幸愿缄默。
惟有国子博士张机。
每申尽礼请
馀景时论庄易。
窃传其义用训庠序。
因至桂州刺史蒋君之宅。
获摄大乘论。
以为全如意珠。
虽先讲唯识薄究通宗。
至于思搆幽微有所流滞。
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
将欲弘演未闻彼之家国。
承周道失御隋历告兴。
遂与同侣俱辞建业
缁素知友祖道新林
去留哀感各题篇什。
晓禅师命章赋诗曰。
生平本胡越。
关吴各异津。
联翩一倾盖。
便作城亲。
清谈解烦累。
愁眉始得申。
今朝忽分手。
恨失眼中人。
子向泾河道。
慧业日当新。
我住䢴江侧。
终为松下尘。
沈浮从此隔。
无复更来因。
此别终天别。
迸泪忽沾巾。
馀之名德并有缀词。
久失其文。
各执手辞袂。
登石头岸。
入舟动楫。
忽风浪腾涌众人无计。
独正想不移。
捧持摄论告江神曰。
今欲以大法开彼未悟。
若北土无运命也如何。
必应闻大教请停风浪。
冀传法之功冥寄有属。
言讫须臾恬静安流达岸。
时人以为此论译于南国。
护国之神不许他境。
事同迦延之出罽宾罗刹之稽留也。
进达彭城
新旧交集远近欣赴。
郁为大众有一檀越。
舍宅栖之。
遂目所住为慕圣寺
始弘摄论。
又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相继不绝。
摄论北土创开。
自此为始也。
徐州总管谷城公万绪。
率诸僚佐拥彗咨承。
尽弟子之礼。
弘化此土屡动暄凉。
黑白变俗大有成业。
自周毁正法。
遗形充野。
乃劝奖有缘。
于慕圣寺多构堂阁。
随有收聚庄严供养。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长史张坦。
出镇杨州
承风思展。
结为良导。
及诸道俗伫愿德音。
坦乃手疏邀延。
亦虚舟待吹。
远到广陵
举郭迎望。
歌梵遏云霞。
香花翳日月。
桑门一盛莫加斯。
宋公名重位高。
颇以学能傲诞。
应权授
不觉心醉形摧。
乃携其家属。
从受归戒。
初停善建弘摄论。
请益千计。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
江都才了复迎还北。
盛转法轮声名遐布。
开皇七年秋
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即人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承风餐德。
限以朝务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闲解法相能转梵音者十人。
并将入
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
且道初兴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远近所凑。
宣扬事为惠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不复多及。
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阴宝镇。
汲郡洪遵
奉明诏同集帝辇。
乃率其门人。
行途所资皆出天府
与五大德谒帝于大兴殿。
特蒙礼接劳以优言。
又敕所司。
并于大兴善寺安置供给。
王公宰辅冠盖相望。
虽各将门徒十人。
而慕义沙门敕亦延及。
遂得万里寻师。
于焉可想。
于斯时也宇内大通
京室学僧多传荒远。
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祈。
即为敷弘。
受业千数。
沙门慧远领袖门。
躬处坐端横经禀义。
自是传灯不绝于今多矣。
虽则寰宇穿凿时有异端。
原其解起莫非祖习。
故真谛传云。
不久有大国不近不远大根性人。
能弘斯论。
求今望古岂非斯人乎。
十年春
帝幸晋阳
随驾。
既达并部。
又诏令僧御殿行道。
至夜追入内与御同榻。
帝曰。
弟子行幸至此。
承大有私度山僧
于求公贯。
意愿度之如何。
曰。
周武御图殄灭三宝。
众僧等或刬迹幽岩。
或逃窜异境。
陛下统临大运更阐门。
无不歌咏有归来投圣德。
比虽屡蒙招引度脱。
而来有先后致差际会。
且自天地覆载莫匪王民。
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蒙庆。
帝沈虑少时。
方乃允焉。
因下敕曰。
十年四月已前。
诸有僧尼私度者。
并听出家。
故率土度数十万人。
迁之力矣。
寻下敕为第四皇子蜀王秀
京城置胜光寺。
即以王为檀越。
敕请迁之徒众六十馀人。
住此寺中受王供养。
左仆射高颎
右卫将军虞庆则
右仆射苏威
光禄王端等。
朝务之暇。
执卷承旨
四门博士国子助教子平
孔门俊乂
屈膝餐奉。
魏郡道士仇岳。
洞晓庄老。
文皇钦重。
入京造展共谈玄理。
既为帝王敬侯伯邀延。
抗行之徒是非纷起。
或谓滞于宠者。
乃著亡是非论以示诸己。
其词曰。
夫自是非彼。
美己恶人。
物莫不然。
以皆然故举世纭纭无自正者也。
斯由未达是非之患。
乃致于此。
言至患者有十不可。
一是非无主。
二自性不定。
三彼我俱有。
四更互为因。
五迭不相及。
六隐显有无。
七性自相违。
八执者偏著。
九是非差别。
十无是无非。
初明无适主者。
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
彼此竞取。
乃令是非无定从。
彼云此非。
此云彼非。
彼此竞兴。
遂使非无适趣。
或者必欲以是自归以非属彼者。
此有何理而可然耶。
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致败耳。
物岂知其然哉。
文多不委。
十三年
帝幸岐州
时随彼。
乃敕蜀王布围南山
行春蒐之事也。
王逐一兽入故窑中。
既失踪迹。
但见满窑破落佛像。
王遂罢猎。
具以事闻。
因奏曰。
比经周代毁道。
灵塔圣仪填委沟壑者多。
陛下兴建已得修营。
至于碎身遗影尚遍原野。
贫道触目增恸。
有心无事。
帝闻惘然曰。
弟子庸朽垂拱岩廊。
乃使尊仪冒犯霜露。
如师所说。
朕之咎也。
又下诏曰云云。
诸有破故佛像。
仰所在官司。
精加检括。
运送随近寺内。
率土苍生口施一文。
委州县官人检校庄饰。
故一化严丽寔有功。
十四年
柴燎岱宗
又上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
请并安堵。
帝又许焉。
寻敕率土之内。
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听给额。
私度附贯。
又其功焉。
又敕河南王
泰岳神通道场檀越。
即旧朗公寺也。
主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
华阳王为宝山檀越。
灵岩寺也。
又委齐鲁名僧来住京辇。
其为世重诚无以加。
文帝昔在龙潜。
天竺沙门
以一颗舍利授之云。
此大觉遗身也。
檀越当盛兴显。
则来福无疆。
言讫莫知所之。
后龙飞之后。
迫以万机未遑兴盛。
仁寿元年
追惟昔言将欲建立。
乃出本所舍利。
交手数之。
虽各专意。
而前后不能定数。
帝问所由。
曰。
如来身过于数量。
今此舍利即身遗质。
以事量之。
诚恐徒设耳。
帝意悟。
即请大德三十人安置宝塔为三十道。
建轨制度一准育王。
帝以蜀王门师。
王镇梁益。
意欲令往蜀塔检校为功。
宰辅咸以剑道危悬涂径盘折。
高年宿齿难冒艰阻。
更改奏之。
乃令诣岐州凤泉寺起塔。
晨夕祥瑞。
以沃帝心。
将造石函。
于寺东北二十里许。
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大小平正
取为重函。
其内自变作双树之形。
高三尺馀。
异色相宣。
或有鸟兽龙象之状。
花叶旋转之形。
以事上闻。
帝大悦。
二年春
下敕于五十馀州分布起庙。
具感祥瑞如别传叙之。
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庙。
遂使宇内大州一百馀所皆起灵塔劝物崇善
寔有功。
及献后云崩。
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架塔七层骇临云际。
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闾等宫阙。
林圃如天苑。
举国崇盛莫有高者。
仍下敕曰。
自稠师灭后禅门不开。
虽戒慧乃弘而行仪攸阙。
今所立寺既名禅定。
望嗣前尘。
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师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迁禅师搜扬。
有司具礼。
即以寺主
既恩敕爰降。
不免临之。
绥抚众接悟贤明。
素心振声帝世。
时大兴善有像放光。
道俗同见。
以事闻上。
敕问曰。
宫中尊像并是灵仪。
比来修敬光何不见。
曰。
但有佛像皆放光明。
感机既别有见不见。
曰。
朕有何罪生不遇耶。
曰。
世有三尊各有光明。
其用异也。
曰。
何者是耶。
答曰。
佛为世尊。
道为天尊。
帝为至尊。
尊有恒政不可并治。
所以佛道弘教示来业。
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
律令式禁止罪源。
即大光也。
帝大悦。
美容仪风韵。
临机答对如此。
又器宇恢雅。
含垢藏疾。
妙于定门练精戒品。
天性仁慈寡于贪竞。
帝王赠舍近献饷。
一无自给并资僧众。
或济接贫薄。
追崇图塔。
又不重厚味。
不饰华绮。
内有关籥外屏名利。
显助弘道冥心幽隐。
立志清简不杂交游。
时俗颇以疏傲为论。
深鉴国士而体其虚心应物也。
凡有言述理无不当。
皆能遣滞显旨深矣。
远公每云。
迁禅师破执入理。
此长胜我。
斯言也。
而词旨典正有文章。
焉。
虽才人沈郁含豪。
未能加也。
夙感风痿之疾。
运尽重增卒于禅定。
春秋六十有六。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也。
葬于终南北麓胜光寺之山园。
凿石刻铭树于坟所。
当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来。
径至丧所。
虽遭遮约终不肯去。
见人哀哭犬亦号叫。
见人止哭犬亦无声。
与食不啖。
常于丧所右萦而卧。
既舆柩随行。
犬便前后奔走。
似如监护之使。
及下葬讫。
便失所在。
识者以犬为防畜。
将非冥卫所加乎。
初未终之前。
有梦禅定佛殿东倾。
数人扶之还正。
惟东北一柱陷地。
拔之不出。
房属于陷角。
故有先验之徵。
既卒之后。
沙门专诚祈请欲知生处。
乃梦见净土严丽故倍常传。
宝树宫阙郁然相峙。
道俗徒侣有数千人。
独处金台为众说
虽梦通虚实。
而灵感犹希。
况随请而知。
故当降灵非谬矣。
所撰摄论疏十卷。
年别再敷。
每举法轮诸讲停务。
皆倾渴奔注有若不足也。
又撰楞伽起信唯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月华严明难品玄解总二十馀卷。
并行于世。
沙门明则
为之行状覼缕终始见重京师
僧净辩
释净辩
姓韦
齐州人
少涉儒门备闻丘索。
庄老是所询谋。
忽厌浮假屏迹出家。
经律具尝薄通幽极。
复缠名教避世山林。
受习禅门息缘静虑。
开皇隆法入住京师
依止远公净影寺
更学定境。
又从迁尚受摄大乘。
积岁研求遂终此业。
曾与故友因事相乖。
彼加言谤。
终不雪。
及委由问答曰。
吾思其初结交也情欣若弦岂以后离复陈其失。
时以此高之。
后敕召送舍利于衡州岳寺。
本号大明。
陈宣帝思禅师之所立也。
行达江陵
风浪重阻三日停浦。
波犹未静。
又迫严程。
忧遑无计。
乃一心念佛。
衡波直去。
即蒙风止安流沿下。
既入湘水沂流极难。
又依前念举帆利涉。
不盈半月便达衡州
及至岳寺附水不堪。
巡行山亭平正可搆。
正当寺南而有伏石。
乃执炉发愿。
必堪起塔愿降祥感。
便见岳顶。
白云从上而下。
广可一匹长四十里。
至所迀基三转旋回。
久久自歇。
又感异香形如削沈。
收获数斤气烟倍世。
道俗称庆。
因即搆成。
初此山僧顗禅师者。
通鉴僧也。
曾有一粒舍利。
欲建大塔。
在寺十年都无异相。
及今送至乃扬瑞迹。
黄白大小聚散不定。
当下之日。
衡山县治显明寺塔。
放大光明遍照城邑。
道俗同见。
古老传云。
此寺立来三百馀年。
但有善事必放光明。
经今三度。
将非帝王弘福思与众同。
感见之来诚有由矣。
欣斯瑞迹。
合集前后见闻之事。
为感应传一部十卷。
后兴禅定复请住之。
大业末年终于此世。
僧法琳隋末唐初 572 — 640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姓陈氏
襄阳人也。
其先居颖川。
世业儒。
尤俊爽。
少出家。
游楚
青溪山中。
所学益进。
肆口而说。
肆笔而书。
其文采皆粲然。
骇观听。
寻以孔李二教。
与吾释为三。
而孔固世间人伦之教。
然李尚清虚。
岂其迹不滞于世间哉。
是必有奇章秘法。
非外人所得而窥者。
吾将求以尽见之。
于是纵发戴冠。
稍入其类。
隋义宁初
仍获隶籍宫观
素善庄老。
每谈演。
道士率悦服。
自尔悉以其畴昔所藏禁文。
托之是正。
张伪妄。
无所避匿。
而在我者。
得以攻矣。
武德初
再薙染。
京师法寺
先是道士傅奕
窃反俗。
太史令
以旧习深忌佛法。
四年条具佛法。
无益国家者。
十一事。
以奏。
上听之。
诏集京师大德问。
答诏。
以为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辨。
法身无象。
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
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
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于是中天王种。
辞恩爱而出家。
西夏贵游。
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常分。
虽形乏养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
以成大顺。
祜沾幽显。
岂局小违。
上智之人。
依佛语故为益。
下凡之辈。
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所奏。
有司未及施行。
又多写表状。
流布近远。
使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沮而无势。
于时道俗有明达者。
皆作文檄以非
而上终以先入为主。
卒莫之听也。
因著破邪论。
文多不录。
论出。
上稍寤。
所奏且寝。
宫庶子虞世南
爱之为之序。
愈不惬。
复与其党。
造论以斥佛圣。
薰莸既杂。
或者疑焉。
为著辨正论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释之。
其序曰。
宣尼人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
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
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
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
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
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
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
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
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患乎。
论之与也。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
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
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
遂著斯论云。
可谓鼓兹法海
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俊争骛。
莫不叶堕柯摧。
云消雾卷。
但此论。
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伸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尔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贞观初
上于南山
以大和宫旧邸。
龙田寺
爱其静僻。
即居之。
众举知寺任。
十三年
道士秦世英
出入东宫
间摘论中语。
太子曰。
此于皇宗。
有所诽谤。
太子以为然。
转以闻上。
上怒。
诏沙汰僧尼。
其馀在者。
宜依遗教经脩行。
否则亦从汰去。
仍逮推勘。
自诣公廷。
就缧绁。
诏问曰。
周之宗盟。
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
实由先古。
何故不相体悉。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于渎之喻。
答曰。
武王大圣。
周公大贤。
与夫
皆兄弟至亲。
或许祭以天子礼乐。
或以车七乘。
放之有邻。
此无它。
善恶之报也。
书曰。
皇天无亲。
惟德是辅。
方今天下一家。
其谁非亲。
老子曰。
吾师西竺古皇先生
又曰吾师善入泥洹。
绵绵若存。
然则佛固老子之师矣。
刘李之徒。
无所知识。
既师老子
又妄述以谤老子之师。
世莫能知。
故著论八卷。
略对道士六十馀条所言。
并据史籍。
非敢于国家。
有所论议。
如是辨对。
二十馀番。
辞未尝屈。
诏又问曰。
辨正论信毁交报篇。
以为念观音者。
临刃无伤。
汝当自试。
可至诚念之。
七日之后。
吾将刑汝。
若念观音果验者。
政亦无伤。
若无验者。
则欺妄之罪。
必不汝贷。
七日后诏问曰。
有所念否。
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
毒流四海。
陛下以慈悲力。
救护群生。
苟非势至垂机。
即是观音降迹。
于七日以来。
不念其他。
惟念陛下。
诏遣治书御史韦悰问。
昨诏念观音。
如何却念朕邪。
曰。
以陛下之德之大。
与观音等。
念陛下者。
所以念观音也。
所著论。
特欲晓人心地耳。
陛下过听。
而加之罪。
虽重刑之。
于琳之心不损一毛。
上稍寤。
诏减死。
徙之益部。
行至百牢关
以疾卒于菩提寺
寿六十九。
沙门慧序。
雍之武功人
善摄论。
后以接待结众缘。
琳之至百牢。
序抚循之。
备尽恩意。
及死。
犹枕其膝。
哭泣踊躄。
如亲戚。
营葬东山之巅。
白塔
勒铭志之。
道士秦世英
旋为御史韦悰所弹。
大理狱。
有文集三十卷。
行于世。
释法琳
姓陈氏
颖川人。
远祖随宦寓居襄阳
少出家。
游猎儒释博综词义。
金陵楚郢从道问津。
自文苑才林靡不寻造。
而意存纲梗不营浮绮。
野栖木食于青溪等山。
昼则承诲佛经。
夜则吟览俗典。
故于内外词旨经纬遗文。
精会所归咸肆其抱。
而风韵闲雅韬德潜形。
气扬采飞方陈神略。
隋季承乱。
入关观化。
流离八水顾步三秦。
每以槐里仙宗互陈名实。
昔在荆楚梗概其文。
而秘法奇章犹未探括。
自非同其形服尘其本情。
方可体彼宗师静兹纷结。
乃权舍法服长发多年。
外统儒门内希聃术。
遂以义宁初岁。
假被巾褐从其居馆。
素通庄老谈吐清奇。
道侣服其精华。
膜拜而从游处。
情契莫二共叙金兰
故彼所禁文词。
并用咨取决。
致令李宗奉释之典包举具舒。
张伪妄之言诠题品录。
武德初运还莅释宗。
拥帙延光栖惶问道。
以帝壤同归名教。
是则鼓言郑卫易可箴规。
乃住京师法寺
至武德四年
太史令傅奕
先是黄巾深忌佛法。
上废佛法事十有一条。
云释经诞妄言妖事隐。
损国破家未闻益世。
请胡佛邪教退还天竺
凡是沙门放归桑梓。
则家国昌大。
李孔之教行焉。
武皇容其小辩。
朝辅未能抗也。
时谓遵其邪径通废宏衢。
莫不惧焉。
乃下诏问曰。
弃父母之须发。
去君臣之章服。
利在何门之中。
益在何情之外。
损益二宜请动妙适。
愤激傅词侧听明敕。
承有斯问。
即陈对曰。
闻至道绝言。
岂九流能辩。
法身无象非十翼所诠。
但四趣茫茫漂沦欲海。
三界蠢蠢颠坠邪山。
诸子迷以自焚。
凡夫溺而不出。
大圣为之兴世
至人所以降灵。
遂开解脱之门。
示以安隐之路。
于是中天王种辞恩爱而出家。
东夏贵游厌荣华而入道。
誓出二种生死。
志求一妙涅槃。
弘善以报四恩。
立德以资三有。
此其利益也。
毁形以成其志。
故弃须发美容。
变俗以会其道。
故去君臣华服。
虽形阙奉亲。
而内怀其孝。
礼乖事主。
而心戢其恩。
泽被怨亲以成大顺祐怙幽显岂拘小违。
上智之人依佛语。
故为益。
下凡之类亏圣教故为损。
惩恶则滥者自新。
进善则通人感化。
此其大略也。
而傅氏所奏。
在司犹未施行。
乃多写表状。
远近公然流布。
京室闾里。
咸传秃丁之诮。
剧谈酒席。
昌言胡鬼之谣。
佛日翳而不明。
僧威阻而无势。
于时达量道俗勋豪成论者非一。
各疏佛理具引梵文。
委示业缘曲垂邪正。
但经是之所废。
岂有引废證成。
虽曰破邪终归邪破。
情正玄机独觉千载。
器局天授博悟生知。
睹作者之无功。
信乘权之有据。
乃著破邪论。
其词曰。
庄周云。
六合之内。
圣人论而不议。
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
老子云。
域中有四大。
而道居其一。
考诗书礼乐之致。
忠烈孝慈之先。
但欲攸序彝伦。
意存敬事君父。
至德惟是安上治民。
要道不出移风易俗。
自卫返鲁。
讵述解脱之言。
六府九畴。
未宣究竟之旨。
案前汉艺文志所纪众书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九卷。
莫不功在近益。
俱未畅远途。
诚自局于一生之内。
非迥拔于三世之表者矣。
遂使当见因果理涉旦而犹昏。
业报吉凶义经丘而未晓。
斯并六合之寰块。
五常之俗谟。
讵免四流浩汗为烦恼之场。
六趣諠哗造尘劳之业者也。
原夫实相杳冥。
逾要道之道。
法身凝寂。
出玄之又玄。
惟我大师体斯妙觉。
二边顿遣万德斯融。
不可以境智求。
不可以形名取。
故能量法界而兴悲。
揆虚空而立誓。
所以见生秽土诞圣王宫。
示金色之身吐玉毫之相。
布慈云于鹫岭
则火宅焰销。
扇惠风于鸡峰。
则幽途雾卷。
行则金莲捧足坐则宝座承躯。
出则天主导前。
入则梵王从后。
声闻菩萨俨若朝仪。
八部万神森然翊卫
演涅槃则地现六动。
说般若则天雨四花。
百福庄严。
状满月之临沧海。
千光照曜。
如聚日之映宝山
师子一吼。
则外道摧锋。
法鼓暂鸣。
则天魔稽首。
是故号佛。
法王也。
岂与衰周李耳比德争衡。
末世孔丘辄相联类者矣。
是以天上天下。
独称调御之尊。
三千大千。
咸仰慈悲之泽。
然而理深趣远。
假筌蹄而后悟。
教门善巧。
凭师友而方通。
统其教也则八万四千之藏。
二谛十地之文。
海殿龙宫之旨。
古谍今书之量。
莫不流甘露于万叶。
垂至道于百王。
近则安国利民。
远则超凡證圣
但以时运未融。
致令汉梵殊感。
故西方先音形之奉。
东国后见闻之益。
及慈云卷润慧日收光。
乃梦金人于永平之年。
睹灵骨于赤乌之岁。
于是汉魏齐梁之政像教勃兴。
燕秦晋宋已来名僧间出。
或神力救世。
或异迹发人。
或慧解开神。
或通感适化。
白足临刃不伤。
遣法为之更始。
志上分身员户。
帝王以之加信。
具诸史籍其可详乎。
并使功被将来传灯永劫。
议者佥曰。
僧惟绍隆佛种。
佛则冥卫国家福荫皇基。
必无废退之理。
大唐之有天下也。
应四七之辰。
安九五之位。
方欲兴上皇之风开正觉之道治致太平永隆淳化
但傅氏所述酷毒秽词。
并天地之所不容。
人伦之所同弃。
恐尘黩圣览。
不可具观。
伏惟陛下。
布含弘之恩。
垂鞠育之惠。
审其逆顺议以真虚。
佛以正法远委国王。
陛下君临斯当付嘱。
谨上破邪论一卷。
用拟傅词。
文有三十馀纸。
自琳之缀釆贯绝群篇。
野无遁贤朝无遗士。
家藏一本咸诵在心。
并流略之菁华。
文章之冠冕。
茂誉于是乎腾广。
昏情由之而开尚矣。
又以论卷初出意在弘通。
自非广露其情。
则皂隶不尘其道。
乃上启储后诸王及公卿侯伯等。
并文理弘被庶绩咸嘉。
其博诣焉。
奏状因之致寝。
遂得释门重敞。
寔其功。
宫庶子虞世南
著论。
乃为之序胤而傅氏不惬其情重施密谮。
搆扇黄巾用为党类。
各造邪论贬量佛圣。
昏冒生灵衒曜朝野。
薰莸既杂时所疑焉。
武德九年春
下诏京置三寺惟立千僧。
馀寺给赐王公。
僧等并放还桑梓。
严敕既下莫敢致词。
五众哀号于槁街。
四民顾叹于城市。
于时道俗蒙然投骸无措。
赖由震方出帝氛祲廓清。
素袭启闻范究宗领。
登即大赦还返神居。
故佛日重朗于唐世。
又由矣。
频逢黜陟。
誓结维持。
道挫世情良资寡学。
乃探索典籍隐括玄奥。
撰辩正论一部八卷。
颖川陈子良注之。
并制序曰。
宣尼入梦。
十翼之理克彰。
伯阳出关。
二篇之义爰著。
或钩深系象。
或探赜希夷。
名言之所不宣。
阴阳之所不测。
犹能弥纶天地包括鬼神。
道无洽于大千。
言未超于域内。
况乎法身圆寂妙出有无。
至理凝玄迹泯真俗。
体绝三相累尽七生。
无心即心非色为色。
筌蹄之外岂可言乎。
若夫西伯拘羑遂显精微。
子长蚕室卒成先志。
故易曰。
古之作易者。
其有忧乎。
论之兴焉。
良有以矣。
道士李仲卿刘进喜等。
并作庸文谤毁正法。
在俗人士或生邪信。
法师悯其盲瞽遂著斯论。
可谓鼓兹法海振彼词锋。
碧鸡之锐竞驰。
黄马之峻争骛。
莫不叶坠柯摧云锁雾卷。
但此论穷释老之教源。
极品藻之名理。
恐好事后生。
意有未喻。
弟子近申顶礼。
从而问津。
烂然溢目。
若日月之入怀。
乎应机。
譬宝珠之烛物。
既悟四衢之幻。
便息百城之游。
于是启所未闻。
为之注解。
良以文学雄伯群儒奉戴。
诱劝成则其从如云。
贞观初年帝于南山大和宫旧宅。
龙田寺
性欣幽静。
就而住之。
众所推美举知寺任。
容山服咏歌林野。
至十三年冬
有黄巾秦世英者。
挟方术以邀荣。
遂程器于储贰
素嫉释种。
阴陈论谤讪皇宗。
罪当誷上。
帝勃然下敕沙汰僧尼。
见有众侣乃依遗教。
仍访身据法推勘。
扼腕奋发。
不待追徵。
独诣公庭。
轻生徇理。
乃絷以缧绁。
下诏问曰。
周之宗盟异姓为后。
尊祖重亲寔由先古。
何为追逐其短。
首鼠两端。
广引形似之言。
备陈不逊之喻。
把毁我祖祢。
谤黩我先人。
如此要君。
罪有不恕。
答曰。
文王大圣。
周公大贤。
追远慎终。
昊天靡答。
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虽有宗周义不争长。
何者皇天无亲竟由辅德。
古人党理而不党亲。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
虽亲有罪必罚。
虽雠有功必赏。
赏罚理当。
故天下和平。
老子习训道宗。
德教加于百姓。
恕己谦光。
仁风形于四海又云。
吾师名佛。
佛者觉一切人也。
乾竺古皇。
西升逝矣。
讨寻老教。
始末可追。
日授中经示诲子弟言。
吾师者善入泥洹。
绵绵常存。
吾今逝矣。
今刘李所迹。
谤灭老氏之师。
世莫能知。
著兹辩正论。
有八卷。
略对道士
六十馀条。
并陈史籍。
前言实非谤毁家国。
自后辩对二十馀列。
并据词。
具状闻奏。
敕云。
所著辩正论。
信毁交报篇曰。
有念观音者。
临刃不伤。
且赦七日令尔自念。
试及刑决能无伤不。
外缠桎梏内迫刑期。
水火交怀诉仰无路。
乃缘生来所闻经教及三圣尊名。
铭诵心府。
拟为显应。
至于限满。
忽神思彯勇横逸胸怀。
欢庆相寻顿忘死畏。
立待对问。
须臾敕至云。
今赦期已满。
当至临刑。
有何所念。
念有灵不。
援笔答曰。
自隋季扰攘四海沸腾。
役毒流行干戈竞起。
兴师相伐舍檀兵威。
臣佞君荒不为正治。
遏绝王路固执一隅。
自皇王吊伐载清陆海。
斯寔观音之力。
咸资势至之因。
比德连踪道齐上圣。
救横死于帝庭。
免淫刑于都市七日已来。
不念观音。
惟念陛下。
治书侍御史韦悰
有诏令念观音。
何因不念。
乃云惟念陛下。
答。
伏承观音圣鉴尘形六道。
上天下地皆为师范。
大唐光宅四海。
九夷奉职八表刑清。
君圣臣贤不为抂滥。
今陛下子育恒品如经。
即是观音。
既其灵鉴相符。
所以惟念陛下。
所著正论。
爰与书史伦同。
一句参差任从斧钺。
陛下若顺忠顺正。
则不损一毛。
陛下若刑滥无辜。
则有伏尸之痛。
具以事闻。
遂不加罪有敕徙于益部僧寺。
行至百牢关菩提寺
因疾而卒。
时年六十九。
沙门慧序。
经理所苦。
情结断金。
晓夕同衾慰抚承接。
及命将尽在序膝上。
序恸哭崩摧泪如驶雨。
乃召诸关旁道俗。
葬于东山之顶。
高树白塔
勒铭志之。
行路望者知便下泪。
序本雍州武功人
善经籍通佛理。
明摄论以为敷化之训。
体道开俗言无品藻。
将护游僧用为家操。
本住京辇后移梁益。
以百牢冲会四方所归。
道俗栖投往还莫寄。
序乃宅寺关口。
用接远宾。
故行侣赖之。
咏歌盈耳。
于时治书侍御史韦悰
审英饰诈。
乃奏弹曰。
窃以大道郁兴。
冲虚之迹斯阐。
玄风既播。
无为之教寔隆。
未有身预黄冠志同凡素者也。
道士秦英。
颇学医方薄闲咒禁。
亲戚寄命羸疾投身。
奸淫其妻禽狩不异。
若情违正教心类豺狼。
逞贪竞之怀。
恣邪秽之行。
家藏妻子门有姬童。
乘肥衣轻出入衢路。
杨眉奋袂无惮宪网。
健羡未忘观缴在虑。
斯原不殄至教式亏。
请寘严科以惩淫侈。
乃入大理
竟以狂匿被诛。
公私怪其死晚。
所著诗赋启颂碑表章诔大乘教法并诸论记传。
合三十馀卷。
并金石击其风韵。
缛锦缋其文思。
流靡雅便。
腾焰尔穆。
又善应机说导。
即事骋词。
言会宫商义符玄籍。
斯亦希世罕嗣矣。
僧道基隋末唐初 ? — 637
释道基
俗姓吕氏
河南东平人也。
素挺生知誉标岐嶷。
年甫十四。
负帙游于彭城
博听众师随闻成德。
讨论奥旨则解悟言前。
披折新寄则思超文外。
故徐许腾其明略。
河海重其义方。
致使侪等高推前修仰止。
隋太尉尚书令杨素
负材经国任总权衡。
尝奉清猷躬申礼敬。
叙言命理噎叹而旋。
顾诸宰伯曰。
基法师佛法之后寄也。
自见名僧罕俦其匹。
即请于东都讲扬心论。
既夙承风驾体预当衢。
游刃众部玄机秀举。
遂能谈写河倾响对雷动。
于时大业初岁。
隋运会昌
义学高于风云。
搢绅峙于山岳。
皆拥经讲肆问道知归。
踵武相趋遐迩鳞萃。
乃缵杂心玄章并抄八卷。
大小两帙由来共传。
成得诸门自昔相导。
皆经纬部裂词飞戾天。
控叙抑扬范超前古。
自尔四海标领盛结慧日道场。
皆望气相师指途知返。
荣冠望表韵逸寰中。
大业五年敕召来止。
遂即对扬玄论允塞天心。
隋后解统玄儒将观释府。
总集义学躬临论场。
銮驾徐移。
鸣笳满于驰道。
御筵暂止。
驻跸清于教门。
自大法东流。
斯席为壮观也。
时仗辩之徒。
俱开令誉。
及将登法座各擅英雄。
而解有所归。
并揖而为玄宰。
既居众望经纶乃心。
便创举宏纲次光帝德。
百辟卿士。
咸异向而共嗟焉。
有隋坠历寇荡中原。
求礼四夷宣尼有旨。
乃鼓锡南郑张教西岷。
于是巴蜀奔飞望烟来萃。
莫不廓清游雾。
邪正分焉。
敦阅大乘弘扬摄论。
釐改先辙缉缵亡遗。
道迈往初名高宇内
以听徒难袭承业易迷。
乃又缀大乘章抄八卷。
并词致清远风教伦通故览卷履轼若登龙门焉。
信鸿渐之有日矣。
故贞观帝里。
宇内知名之僧。
传写流辉实为符契。
但以世接无常生涯有寄。
将修论疏。
溘尔而终。
贞观十一年二月
卒于益部福成寺。
春秋六十有馀矣。
时彭门蜀垒复有慧景宝暹者。
并明摄论誉腾京国。
景清慧独举诠畅玄津。
文疏抽引亟发英采。
暹神志包总高岸伦俦。
谈论倚伏态出新异。
数术方艺无学不长。
自预比肩莫有沦溺。
末年耽滞偏駮遂掩徽猷。
故不为时匠之所班列。
僧慧净隋末唐初 578 — 645
释慧净
俗姓房氏
常山真定人也。
家世儒宗。
乡邦称美。
隋朝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
生知天挺雅怀篇什。
风格标峻器宇冲邈。
年在弱岁早习丘坟。
便晓文颂荣冠闾里。
十四出家。
志业弘远。
日颂八千馀言。
总持词义罕有其比。
游听讲肆咨质硕疑。
徵究幽微每臻玄极。
听大智度及馀经部。
神釆孤拔见闻惊异。
志念论师。
驰名东夏
时号穷小乘之岩穴也。
乃从听习杂心婆沙。
学周两遍大义精通。
根叶搜求务括清致。
由是嘉声远布。
学徒钦属。
开皇之末来仪帝城。
屡折重关更驰名誉。
大业初岁。
因寻古迹至于槐里
始平杨宏集诸道。
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开道经。
于时法侣虽殷。
无敢抗者。
闻而谓曰。
明府盛结四部铨衡两教。
窃有未喻。
请咨所疑。
何者宾主之礼自有常伦。
其犹冠屦不可颠倒。
岂于佛寺而令道士先为主乎。
明府教义有序。
请不坠绩。
令曰有旨哉。
几误诸后即令僧居先坐。
得无辱矣。
道士于永通。
颇挟时誉。
令怀所重。
次立义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吾不知其名。
字之曰道。
令即命言申论。
仍曰。
法师必须词理切对。
不得犯平头上尾。
于时令冠平帽。
净因戏曰。
贫道既不冠帽。
宁犯平头。
令曰。
若不犯平头。
当犯上尾。
曰。
贫道脱屣升床。
自可上而无尾。
明府解巾冠帽。
可谓平而无头。
令有腼容。
因问通曰有物混成。
为体一故混。
为体异故混。
若体一故混。
正混之时已自成一。
则一非道生。
若体异故混。
未混之时已自成二。
则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馀列。
请为稽疑。
于是通遂茫然。
忸怩无对。
曰。
先生既能开关延敌。
正当鼓怒馀勇。
安得事如桃李更生荆棘。
仍顾令曰。
明府既为道助。
何以救之。
令遂𧹞然。
尔后频有援救。
皆应机偃仆。
罔非覆轨。
自尔大小双玩研味逾深。
注述之馀寻绎无暇。
却扫闲室统略旧宗。
缵述杂心玄文。
为三十卷。
包括群典笼罩古今。
四远英猷皆参沈隐。
末又以俱舍所译词旨宏富虽有陈迹未尽研求。
乃无师独悟思择名理。
为之文疏三十馀卷。
遂使经部妙义接纽明时。
罽宾正宗传芳季绪
学士颖川庾初孙。
请注金刚般若。
乃为释文举义。
郁为盛作。
穷真俗之教原。
尽大乘之秘要。
遐迩流布书写诵持。
文学词林传诸心口声绩相美接肩恒闻。
太常博士褚亮
英藻清拔名誉早闻。
钦此芳猷为之序引。
其词曰。
若夫大块均形。
役智从物。
情因习改。
性与虑迁。
然则达鉴穷览。
皎乎先觉。
炳慧炬以出重昏。
拔爱河而升彼岸。
与夫轮转万劫盖染六尘。
流遁以徇无涯。
舛駮而趋捷径。
不同日而言也。
颖川庾初孙。
早弘笃信。
以为般若所明归于正道。
显大乘之名相。
标不住之宗极。
出乎心虑之表。
绝于言像之外。
是以结发受持多历年所。
虽妙音演说成诵不亏。
而灵源邃湛或有未悟。
嗟迷方之弗远。
眷砥途而太息。
属有慧净法师
博通奥义。
辩同炙輠理究连环。
庾生入室研畿。
伏膺善诱。
乘此誓愿仍求注述。
法师悬镜忘疲。
衢樽自满。
上凭神应之道
傍尽心机之用。
敷畅微言宣扬至理。
曩日旧疑涣焉冰释。
今兹妙义朗若霞
为像法之梁栋。
变群生之耳目。
辞峰秀上。
鹫岳而相高。
言泉激壮。
赴龙宫而竞远。
且夫释教西兴。
道源东注。
世阅贤智才兼优洽。
精该睿旨罕见其人。
今则沙门重阐。
藉甚当世。
想此玄宗郁为称首。
岁惟阉茂始创怀油。
月躔仲吕爰兹绝笔。
缁俗攸仰轩盖成阴。
扣钟随其大小。
鸣剑发其光釆。
一时学侣专门受业。
同涉波澜递相传授
方且顾蔑林远。
俯视安生。
独步高衢对扬正法。
辽东真本。
望悬金而不刊。
指南所寄。
藏群玉而无朽。
岂不盛哉。
岂不盛哉。
武德初岁。
时为三府官寮上下咸集延兴
京城大德竞陈言论。
有清禅法师
立破空义。
声色奋发厉逸当时。
相府记室敬业
启上曰。
座法师义锋难对。
纪国慧净无以挫其锐者。
即令对论。
曰。
今在英雄之侧。
厕龙象之间。
奉对上人难为高论。
虽然敢藉敛秋霜之威。
布春雨之泽。
使慧净咨质小疑。
令法师揄扬大慧。
岂非佛法之盛哉。
因问曰。
未审破空。
空有何破。
答曰。
以空破空非以有破。
难曰。
执空为病。
还以空破。
是则执有为病。
还以有除。
覆却往还遂无以解。
贞观二年新经既至。
将事传译。
下敕所司搜选名德。
当斯集。
笔受大庄严论。
词旨深妙曲尽梵言。
宗本既成。
并缵文疏为三十卷。
义冠古今。
英声藉甚。
三藏法师仆射房玄龄鸿胪唐俭庶子杜正伦于志宁
背而叹曰。
此乃东方菩萨也。
自非精爽天拔。
何以致斯言之极哉。
其为异域见钦如此。
至贞观十年
本寺讲。
王公宰辅辩有声者。
莫不毕集。
时以为荣望也。
京辅停轮盛言陈抗。
皆称机判委绰有馀逸。
黄巾蔡子晃成世英
道门之秀。
申论击因遂徵求。
自覆义端失其宗绪。
乃安词调引。
晃等饮气而旋。
合坐解颐贵识同美。
尔后专当法匠结众敷弘。
标放明穆声懋台府
梁国公房玄龄
求为法友。
义结俗兄。
晨夕参谒躬尽虔敬。
四事供给备展翘诚。
体斯荣问。
忘身为法。
又撰法华经缵述十卷。
胜鬘仁王般若温室盂兰盆上下生各出要缵。
盛行于世。
并文义绮密。
高彦推之。
故其每有弘通。
光扬佛日。
缁素云踊庆所洽闻。
于时大法广弘充溢天壤。
颇亦之功也。
然末代所学庸浅者多。
若不关外则言无所厝。
如能摧伏异道。
必以此学为初。
每以一分之功游心文史。
赞引成务兼济其神。
而性慕风流。
情寄仁厚。
泛爱为心忘己接物。
舒写言晤终日无疲。
故使远近闻风参请填委。
皆应变接叙。
神悦而归。
或笔赋缘情触兴斯举。
留连旬日动成文会。
琳法师初春法集之作曰。
鹫岭光前选。
祇园表昔恭。
哲人崇踵武。
弘道会群龙。
高座登莲叶。
麈尾振霜松
尘飞扬雅梵。
风度引疏钟。
静言澄义海。
发论上词锋。
心虚道易合。
迹广席难重。
和风动淑气。
丽日启时雍。
高才掞雅什。
顾己滥朋从。
因兹仰积善。
灵华庶可逢。
又与英才言聚。
赋得升天行。
诗曰。
驭风过阆苑。
控鹤下瀛洲。
欲采三芝秀。
先从千仞游。
驾凤吟虚管。
乘槎泛浅流。
颓龄一已驻。
方验大椿
又和卢赞府游纪国道场诗曰。
日光通汉室。
星彩晦周朝
法城从此构。
香阁本岧峣。
珠盘仰承露。
刹凤俯摩宵。
落照侵虚牖。
长虹拖跨桥。
高才暂骋目。
云藻遂飘飖。
欲追千里骥
终是谢连鏕。
又于冬日普光寺卧疾。
值雪简诸旧游。
诗曰。
卧痾苦留滞。
辟户望遥天。
寒云舒复卷。
落雪断还连。
凝华照书阁。
飞素婉琴弦。
回飘洛神赋。
齐纨篇。
萦阶如鹤舞。
拂树似花鲜。
从赏丰年瑞。
沈忧终自怜。
于是帝朝宰贵赵公燕公以下名臣和系将百许首。
中书舍人李义府
文菀之英秀者也。
美之不已。
为诗序云。
由斯声唱更高。
玄儒属目。
林文士推承冠绝。
竞述新制请擿瑕累。
以人之作者差非奇挺。
乃搜采近代藻锐者。
撰诗英华。
一帙十卷。
识者怀铅探其冠冕。
王咨议刘孝孙
文才翘拔。
为之序曰。
释教之为义也大矣哉。
智识所不能名言。
视听所不得闻见。
马鸣龙树。
弘圣旨于前。
慧远道安
阐微言于后。
至于绍高踪而孤引。
踵逸轨以遐征。
谁之谓欤慧净法师即其人矣。
法师淳和禀气川岳降精。
神解内融心几外朗。
髫年对日丱岁参玄。
擢本森稍。
干云阶乎尺木。
长澜淼漫。
浴日道乎濛泉。
而慧炬夙明枝早茂。
阅川而轸虑。
眷定水以怡神。
慨彼劳生悟兹常乐
三乘奥义焕矣冰消。
二谛法门怡然理顺。
俄而发轫东夏
杖锡西秦
至于讲肆法筵。
耹嘉声而响赴。
剖疑析滞。
服高义而景从。
明镜屡照而不疲。
鸿钟待扣而斯应。
穷涯盈量。
虚往实归。
诚佛法之栋梁。
僧徒领袖者也。
余昔游京辇。
得申景慕。
寥寥域披云而见光景。
落落闲居入室而生虚白。
法师导余以实际。
诱余以真如。
挹海不知其浅深。
学山徒仰其峻极。
以法师敷演之暇。
商确翰林
若乃园柳天榆之篇。
阿阁绮窗之咏。
王北山陈思南国。
嗣宗之赋明月。
彭泽之摛微雨。
逮乎掞藻任沈遒文。
足以理会八音。
言谐四始。
咸递相祖述。
郁为龟镜
岂独光于曩代而无继轨者乎。
近世文人华间出。
周武帝振彼雄图削平漳滏。
隋高祖韫兹英略戡定江淮
混一车书大开学校。
温邢誉高于东夏
徐庾价重于南荆
王司空孤秀一时。
沈恭子标奇绝代。
凡此英彦可阙如。
自参墟启祚重光景曜。
大弘文德道冠前王。
薖轴之士风趣。
林壑之宾云集。
故能抑扬汉彻孕育曹丕
文雅郁兴于兹为盛。
余虽不敏窃有志焉。
既而舟壑潜移。
悼陵谷而迁贸。
居诸易晚。
恻人世之难常。
请法师暂回清鉴。
采摭词什耘剪蘩
盖君子不常矜庄。
删诗未为斯玷。
刘廷尉所撰诗苑之后。
纂而续焉。
颖川庾初孙。
学该坟素行齐
京兆山甫
耿介有奇节。
弋猎综群言。
法师周旋情踰胶漆。
睹斯盛事咸共赞成。
生也有涯。
庾侯长逝。
永言怛化。
不觉流襟。
顷观其遗文久为陈迹。
今亦次乎污简贻诸后昆。
法师式遵旧章纂斯鸿烈。
余聊因暇日敬述芳猷。
郢唱楚谣同管弦而播响。
春华秋实与天地而长存。
遂使七贵揖其嘉猷。
五众欣其慧识。
凡预能流家藏一本。
自尔国家盛集必预前驱。
每入王宫频登上席。
简在帝心群宫攸敬。
皇储久餐德素
乃以贞观十三年集诸官臣及三教学士于弘文殿。
阐法华。
道士蔡晃讲论好独秀。
玄宗下令遣与抗论。
晃即整容问曰。
经称序品第一。
未审序第何分。
曰。
如来入定徵瑞放光现奇动地雨花。
近。
为破二之洪基。
作明一之由渐。
故为序也。
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序最居先。
故称第一。
晃曰。
第者弟也。
为第则不得称一。
言一则不得称第。
两字牟盾何以会通。
曰。
向不云乎第者为居。
一者为始。
先生既不领前宗。
而谬陈后难。
便是自难。
何成难人。
晃曰。
言不领者为重释。
曰。
昔有二人。
一名蛇奴
道帚忘扫。
一名身子
一闻千解。
然则蛇奴再闻不悟。
身子一唱便领。
此非授道不明。
但是纳法非俊。
晃曰。
法师言不出唇何所可领。
曰。
菩萨说法声振十方。
道士在坐如迷如醉。
岂直形体聋瞽。
其智抑亦有之。
晃曰。
野干说法何由可闻。
曰。
天宫严卫理绝狩踪。
道士魂迷谓人为畜。
时有国子祭酒孔颖达
心存道党。
潜扇蝇言曰。
佛家无诤。
法师何以构斯。
曰。
如来在日已有斯事。
佛破外道。
外道不通反谓佛曰。
汝常自言平等。
今既以难破我。
即是不平。
何谓平等。
佛为通曰。
我不平破汝不平。
汝若得平即我平也。
而今亦尔。
之诤破彼之诤。
彼得无诤即无诤也。
于时皇储语祭酒曰。
君既剿说。
真为道党。
曰。
慧净常闻。
君子不党其知。
祭酒亦党乎。
皇储怡然大笑。
合坐欢踊。
曰。
不徒法乐已至于斯。
之枢机。
三教发悟。
一斯类也。
频入宫闱与道抗论。
谈柄暂撝。
四坐惊詟。
蔡晃等既是道门锋领。
屡逢屈挫心声俱靡。
皇储目属之神锐难加也。
普光寺任。
下令曰。
纪国寺上座慧净法师名称高远行业著闻。
纲纪伽蓝必有弘益。
知寺任。
以弘宣为务。
于寂止。
虽蒙荣告情所未
乃委固辞不蒙允许。
慨斯恩迫致启谢曰。
伏奉恩令。
慧净普光寺主。
仍知本寺上座事。
奉旨惊惶罔知攸措。
慧净不揆庸短。
少专经论。
用心过分因构沈痾。
暨犬马齿隆衰弊日甚。
赖全生纳养。
仅时敷说。
磨钝策蹇滥被吹嘘。
至于提顿纲维。
由来未悟。
整齐僧众素所不闲。
恩遣曳此庸衰总彼殷务。
窃悲鱼鹿易处。
失燥湿之宜。
方圆改质。
乖任物之性。
既情不逮。
事实迫于心。
抚躬惊惕不遑启处。
然恩旨隆渥罔敢辞让。
谢闻。
伏增战悚。
答曰。
忽辱来书。
倾慰。
三覆之后自觉欣然。
窃闻。
如来虽迹起人间。
而道笼天外。
神功妙力不可思议。
寂尔无为。
则言语道断。
湛然常住。
则心行处灭。
但为众生烦恼漂没爱河不得不大拯横流登彼岸故。
出入三界升降六天经营十方良为于此。
若夫鹿园福地鹫岭灵山
洒甘露于林。
转法轮于域。
付嘱菩萨济拔黔黎。
然后放光面门灭影双树。
宝船虽没遗教犹存。
即是如来法身无有异也。
然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有弥勒文殊。
亲承音旨。
近则图澄罗什
发明经教。
五百一贤信非徒说。
千里一遇差匪虚言。
法师昔在俗缘门称通德。
飞缨东序鸣玉上庠
故得垂裕后昆传芳犹子。
诗称三百不离于苦空。
曲礼三千未免于生灭。
故发弘誓愿回向菩提。
落彼两髦披兹三服。
至如大乘小乘之偈。
广说略说之文。
十诵僧祇八部波若。
天亲无著之论。
法门句义之谈。
皆剖判胸怀激扬清浊。
至于光临讲座置法筵。
释义入神随类俱解。
写悬河之辩。
动连环之辞。
碧鸡誉于汉臣。
白马称于傲吏。
今方古彼复何人。
所以仰请法师普光寺主。
兼知纪国寺上座事。
又闻。
若独善之心有限。
则济物之理不弘。
彼我之意未忘。
则他自之情不坦。
且普光纪国俱是道场。
旧住新居有何差别。
法师来状云。
鱼鹿易处。
失燥湿之宜。
斯乃意在谦虚。
假称珍怪。
昔闻。
流水长者。
遂能救十千之鱼。
旷野猎师。
岂得害三归之鹿。
但使筌蹄不用。
则言象自忘。
又谢曰。
重蒙旨。
恩渥载隆。
追深悚怍。
慧净学惭照雪解愧传灯。
滥叨荣幸坐致非望。
复蒙垂兹神翰。
播斯弘诱。
文丽辰象调谐金石。
加以恩兼道俗泽总存亡。
奖进高深譬超山海。
循环百遍悲憙交怀。
徒知铭感。
岂陈萤露。
频烦曲降。
顾己多惭。
谢闻。
用增怵惕。
登又下令。
普光寺众曰。
盖闻正法没于西域
像教被于东华。
古往今来多历年所。
而难陀迦叶马鸣龙树。
既同瓶泻。
有若灯传。
故得妙旨微言垂文见意。
是以三十二相遍满人天。
十二部经敷扬刹土。
由其路者。
则高骋四衢之上。
迷其涂者。
则轮回六趣之中。
理窟法门玄宗秘藏。
非天下之至赜。
孰能与于此乎。
皇帝神道。
设教利益群生。
故普建仁祠绍隆正觉。
卜兹胜地立此伽蓝。
赤县之名僧。
徵帝城之上首。
山林之士拥锡来游。
朝廷之宾抠衣趋座。
义筵济济法侣诜诜。
寔聚落之福田黔黎之寿域。
加以丛楹叠檊宝塔华台。
洪钟扣而弗諠。
清梵唱而逾静。
若夫卢舍那佛坐普光法堂。
灵相葳蕤神变肸响。
今方古闇与冥符。
名器之间岂容虚立。
僧徒结集须有纲纪。
询诸大众罕值其人。
积日搜扬颇有佥议。
咸云。
纪国寺上座慧净
自性清净本来有之。
风神秀彻非适今也。
至于龙宫宝藏象力尊经。
皆挺自生知。
无师独悟。
岂止四谛一乘之说。
七处八会之谈。
要其指归得其真趣而已。
固亦涤除玄览老氏之至言。
洁静精微宣尼之妙义。
莫不穷理尽性寻根讨源。
其德行也如彼。
其学业也如此。
普光寺主仍知本寺。
法师比者逡巡静退不肯降重。
慇勤苦方始剋从。
但菩萨之家体尚和合。
若得无诤三昧。
自然永离十缠。
亦愿合寺诸师共弘此意。
其迎请之礼任依僧法。
所司建讲设斋。
请法师广开义理。
僚寀大集光荣一旦。
非夫经力何以致斯。
乃创开法华末陈大论。
英达高胜拥萃门筵。
故能接诱玄素抚承学识。
传祠驰论大响嘉猷。
纵达清言光前绝后。
太子中舍辛谞。
学该文史。
傲诞自矜。
题章著翰莫敢当拟。
预有杀青谞必裂之于地。
谓僧中之无人也。
愤斯轻侮。
乃裁论拟之。
文云。
纪国寺释慧净敬酬东宫辛中舍曰。
披览高论博究精微。
旨赡文华惊心眩目。
辩超炙輠理跨连环。
幽难勃纵横。
掞藻纷其骆驿。
云霞而比烂。
叶金石相谐。
绚矣文章。
冲乎探赜。
非夫哲士谁其溢心。
瞻彼上人固难与对。
轻持不敏敢述朝闻。
岂曰稽疑宁酬客难也。
来论云。
一音演说各随类解。
蠕动众生皆有佛性。
然则佛陀之与先觉。
语从俗异。
智慧之与般若。
义本玄同。
习智觉若非胜因。
佛慧岂登妙果。
答曰。
大矣哉斯举也。
深固幽远杳冥难测。
吾子为信乎为疑乎。
其信也岂不然乎哉。
其疑也岂不深乎哉。
然则下士不笑。
不足以为道。
浅智不谤。
不足以为深。
仰度高明。
固无笑谤矣。
但其言濩落理涉嫌疑。
今当为子略陈梗概。
若乃问同答异。
文郁郁于孔书。
名一义乖。
理堂堂于释教。
若名同不许义异。
则问一不得答殊。
此例既升。
彼并自没。
如其未喻更为提撕。
住无所住。
万善所以兼修。
为无不为。
一音所以齐应。
岂止绝圣弃智抱一守雌。
冷然独善义无兼济。
较言优劣其可伦乎。
二宗既辩百难斯滞。
来论云。
必谓彼此名言遂可分别。
一音各解乃玩空谈。
答曰。
诚如来旨亦须分别。
逍遥一也。
鹏鴳不可齐乎九万。
荣枯同也。
椿不可齐乎八千。
而况爝火之侔日月。
浸灌之方时雨
分同明润。
而遂均其曜泽哉。
至若山毫一其小大。
均其寿夭。
莚楹乱其横竖。
施厉混其妍蚩。
斯由相待不定相夺可忘。
庄生所以绝其有封非谓未始无物。
斯则余分别攻子分别。
子忘分别即余忘分别矣。
君子剧谈幸无谑论。
一言易失驷马难追。
斯文诫矣。
深可慎哉。
来论云。
诸行无常触类缘起。
复心有待资气涉求。
然则我受于熏修。
慧定成于缮刻。
答曰。
无常者。
故吾去也。
缘起者。
新吾来也。
故吾去矣吾岂常乎。
新吾来矣吾岂断乎。
新故相传。
假熏修以成
美恶更代。
非缮刻而难功。
是则生灭破于断常。
因果显乎中观。
郁乎宗也。
谈乎妙也。
斯实庄释玄同。
东西理会。
而吾子去彼取此。
得无谬乎。
来论云。
续凫截鹤庸讵真如。
草化蜂飞何居弱丧。
答曰。
夫自然者。
报分也。
熏修者。
业理也。
报分已定。
二鸟无羡于短长。
业理资缘。
两虫有待而飞化。
然则事像易疑。
沈冥难晓。
幽求之士沦惑罔息。
至若道圆四果尚昧衣珠。
位隆十地犹昏罗縠。
圣贤固其若此。
而况庸庸者乎。
自非鉴镜三明雄飞七辩。
能妙契玄极敷究幽微。
贫道藉以受业家门。
朋从是寄。
悕能择善敢进刍荛。
如或铿然愿详金牒矣。
于是廊庙贵达。
重仰高风。
人藏一本缄诸怀袖。
同聚谈宴为言先。
辛侯由兹顶戴。
顿祛邪网。
帝里荣胜望日披云。
各撤金帛树兴来福。
沙门法琳
包括经史摛掞昔闻。
承破邪疑乃致书曰。
近览所报辛中舍析疑论。
词义包举比喻超绝。
璀璨眩离朱之目。
铿锵骇师旷之耳。
妙尽环中事殚辩囿。
譬玉衡之齐七政。
犹溟海之统百川。
焕焕乎。
巍巍乎。
言过视听之外。
理出思议之表。
足可杜诸见之门开得意之路者也。
至如住无所住。
兼修之义在焉。
为无不为。
齐应之功弘矣。
将令守雌颜厚独善腼容。
乃理异之显哉。
岂玄同之可得。
夫立像表意。
得意则象忘。
若忘其所忘则彼此之情斯泯。
非忘其不忘。
小大之殊有异。
是知日月既出。
无用爝火之光。
时雨既降。
何烦浸灌之泽。
故云彼此可忘非无此也。
故吾去也。
因故去而辩无常。
新吾来也。
藉新来谈缘起。
非新非故熏修之义莫成。
无缮无剋美恶之功孰著。
生灭破彼断常之迷。
寄因果示其中观之路。
断常见息则弱丧同归。
中观理融则真如自显。
或谈业理以明熏习。
乍开报分释自然。
意出情端旨超文外。
报分有在。
凫鹤自忘其短长。
业理相因。
草蜂各任其飞化。
可谓于无名相中假名相说。
体真会俗。
岂不然欤。
辛中舍天挺之
未等若人尽理之说。
子期可惭于丧偶。
颜生有愧其坐忘。
可以息去取之两端。
泯颠沛之一致。
楚既得之。
齐亦未为失也。
法师博物不群智思无限。
当今独步即日梁栋。
既为众所知识。
亦名称普闻
加以累谒金门频登上席。
扇玄风于鹤籥。
振法鼓于龙楼。
七贵挹其波澜。
五师推其神俊。
既耸垂天之翼。
又纵横海之鳞。
支遁之匹。
王何宁堪并驾。
帛祖之方。
未足连衡。
用古俦今。
君有之矣。
谢病南山栖心幽谷。
非出非处。
荡虑于风云。
无见无闻。
寄情于泉石。
遇观名作实遣繁忧。
乍览琼章用祛痼疾。
徘徊吟讽循环卷舒。
奉蕴怀袖之中。
不觉纸劳字故。
略申片意。
谨此白书。
其所著述赋词。
为诸道贤称美如此。
贞观十九年更崇翻译。
所司简约。
又无联类。
下召追赴。
谢病乃止。
今春秋六十有八。
声问转高。
心疾时动。
或停法雨暂有登临云屯学馆。
义侣则掇其冠冕。
文句则定其短长。
词釆则揭其菁华。
音韵则响其谐调。
神气高爽足引懦夫。
墙宇崇深弥廉士。
斯并目叙而即笔。
故不尽其纤隐云。
释道悦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荆州昭丘人
年十二。
玉泉寺出家。
安贫苦节。
尤务持诵大品法华二经。
初智者。
尝得异石一片于涧水中。
悬而考之。
音响清越。
至今以代钟磬。
每托之。
以想见先德时发其声。
则意趣冷然。
脩习之诚。
祥感之致。
宜哉。
旧病腹胀。
地无良医。
惟日阅般若求加被。
忽腹如裂。
即登厕骤下。
病良已。
朱粲之乱。
寺僧逃避无存者。
居守不肯去。
贼就求饷。
减所给予之。
贼炊莫能熟。
因相戒不敢取。
他贼未之信。
将驱出加害。
坚坐曰。
吾欲与此寺俱尽。
遂怜而释之。
使前导。
行数步。
复坐曰。
沙门岂导人者。
形骸浮幻耳。
死奚畏。
贼奇之。
送之归寺。
汉阳王闻名敬慕。
请受戒品。
供施壹拒绝。
乃奉以大布三衣。
且问不御缯帛之故。
答曰蚕衣多损。
乖忍辱之名。
布服易成。
表慈悲之相。
王曰仲由不耻。
孔子见称。
沙门慈忍。
固其所也。
山居五十馀年。
逮终则寿七十二矣。
永徽中
或于青溪。
见僧擎锡跣足者。
自称般若师
议者以为无恙时。
常诵般若。
故云尔。
释圆安
释圆光)高弟圆安新罗人
机锋颖锐。
性希历览。
仰慕幽永。
遂北趣九都。
东观不耐。
又游西燕北魏。
后展帝京。
备通方俗。
寻诸经论。
跨轹大纲。
洞清纤旨。
高轨尘。
以道素有闻。
特进肃瑀请住所造蓝田津梁寺。
供给四事。
不知所终。
赞曰。
远公不废俗典。
讲论之际。
引庄老连类。
能使人悟解玄旨。
若光师之论世俗戒。
盖学通内外。
随机设法之效也。
然杀生有择者。
夫岂去三面。
仲尼弋不射宿之谓耶。
又其动天神返天使则道力固可知也已。
释智明
释智明
新罗人
神解超悟。
行止合度。
内蕴密行。
赞扬他德挽回向己。
舍直与人。
颙颙卬卬。
动有可观。
自竺教宣通于海东。
权舆之际未曾大集。
英俊间生。
奋臂而作。
或自悟以逞能。
或远求而命驾。
新医[袖-由+弇]于旧医。
邪正始分。
旧尹告于新尹。
师资相授。
于是西入中国。
饱参而来。
继踵而起。
师以命世之才。
当真平王之七年秋七月
问津利往。
入陈求法。
云游海陆。
梗转西东。
苟有道而有名。
悉爰咨而爰诣。
如木从绳。
如金成器飘然一去。
忽尔十霜。
学既得髓。
心切传灯。
以真平王二十四年九月
随入朝使还国。
王钦风景仰。
推重戒律。
褒为大德。
以劝方来。
师岳立嵩[荔/十]。
量含沧溟。
炤之以慧月。
振之以德风。
缁素之徒。
是彝是训。
后加大大德。
蔚居峻秩。
不知所卒。
初师入陈后五年
圆光法师入陈八年。
昙育入隋七年。
随入朝使惠文俱还。
师与智明
并以高德显名。
当代之才之美。
固不相上下者也。
赞曰。
季札观乐于周室。
仲尼问礼于老聃
非始学也。
亦有宗矣。
德等往还上国。
访道而返。
斯亦异类而同归者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