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明朝
维基
张至发(1573年—1642年),字对鹄,号宪松,山东济南府淄川县(今属淄博市)人。明朝大臣、内阁首辅。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山东乡试举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进士,历知玉田、遵化。后授南京礼部主事,改云南道御史,四十二年巡按河南,四十六年正月巡视京通二仓。时齐、楚、浙三党方盛,张至发属齐党,力排东林。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称病归里。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升大理寺右寺丞。三年十一月掌河南道印。崇祯五年(1632年)担任顺天府丞、光禄寺卿,迁刑部右侍郎,崇祯八年(1635年)以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历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户部尚书等,崇祯十年(1637年)升任首辅。时受李自成农民军打击,明朝已近灭亡,至发为政维持而已,无大作为,崇祯十一年(1638年)正月,因大力歌颂温体仁“孤执、不欺”,被日讲官吴伟业上〈劾元臣疏〉弹劾,后因内阁中书黄应恩接受贿赂牵连,“回籍调理”,时人讥为“遵旨患病”,崇祯十四年(1641年)重启诏用,力辞不就。次年卒于家。
词学图录
李流芳(1575-1629) 字茂宰,又字长衡,号檀园、香海、泡庵,晚号慎娱居士、泡庵道人。本安徽歙县人,侨居嘉定。万历丙午(1606)举人,厌恶魏忠贤,决意功名。魏忠贤建生祠不往拜,与人云:"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工诗,擅书画,亦能印。吴伟业称为"画中九友"之一。尝语钱牧斋"精舍轻舟,晴窗净几,看孟阳吟诗作画,此吾生平第一快事。"牧斋曰:"吾却有二快,兼看兄与孟阳耳。" 与唐时升、娄坚、程嘉燧称"嘉定四君子"。与钱谦益为友,常往来常熟。有《檀园集》、《西湖卧游图题跋》等。
词学图录
【钱谦益】(1582-1664) 字受之,号牧斋,又号虞山蒙叟。常熟人。崇祯初官礼部右侍郎,南明弘光朝官礼部尚书。降清官礼部右侍郎,充修明史副总裁,旋告归。与郑成功等秘密抗清。明清之际文坛宗主,学殖宏博。其诗博大闳肆,以杜为宗而出入韩、苏,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江左三大家"。词作仅数首。有《初学集》、《有学集》、《投笔集》、《杜诗笺注》。编有《列朝诗集》。词在《有学集》中。
人物简介
苍雪(一五八九—一六五七),名读彻,初字见晓,后更名苍雪,号南来。云南呈贡人,童年随父祝发于昆明妙湛寺,曾主持虞山中峰寺,与钱谦益、吴伟业等交往。有《南来草堂诗集》。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四
释读彻,字苍雪,初字见晓。姓赵氏,云南呈贡人。生性敏捷,慧悟天成。童年随父,舍身昆明妙湛,复游鸡足,为寂光水月侍者,讲诵之馀,研穷义谛,文词泉涌,辩者莫当。年二十五,发志行脚,一笠飘然,遍览名胜,遂达吴门,嗣法一雨。会明季丧乱,天下多故,不遑宁处,彻独晏然。更启法会,欲以慈祥化彼杀机,及居中峰,继主讲席,道风郁鬯,声闻南北。复兴支公道场,海内宗之。又以禅暇,与眉叟、玄宰、牧斋、梅村诸公往复酬唱,诗名藉甚。生平著述颇富,笔迹尤珍。晚岁讲《楞严》于宝华山,手编未终,踞坐而逝。书有《遗诫十章词》曰:“无端讲席应宝华,老病人扶上小车。南国远钟萧帝寺,东阳古井志公家。苍茫不尽江边苇,狼藉空馀台畔花。一自云光登说后,独怜沽酒送烟霞。”“南朝帝业几经衰,碧眼无人辨劫灰。山抱玉泉荒寺在,峰标金地大僧来。针锋一拨山河转,枣叶重移殿阁开。衣钵相仍谁继武,法筵龙象见宏才。”“闭门莫怪老山僧,打睡从来接上乘。十日庖羹咽未下,千人讲席病犹登。鼓将风力声难转,散入烟霞气不胜。如是我闻知未及,奉行倍受已先膺。”“最初方便请开经,末后圆通择性灵。我自无心聊为说,谁人有耳不能听。蘸乾海墨收佳句,缩小江山入净瓶。珍重莫教莲社冷,天涯诸子各飘零。”“到岸乘风实快哉,亲迎遗像几还回。香花夹道群情肃,幡盖摩空宿雨开。人化双虹天上去,泉飞百道树头来。俨然未散灵山会,想望荆溪入五台。”“庆喜惯啼抛止叶,饮光解笑示拈花。而今哭笑俱非是,何啻宗乘辩正邪。试问此槌曾白否,可怜双眼果青耶。刹竿倒却门前久,大厦将倾赖木叉。”“囊虫漉水细微事,粒米同餐展钵巾。鸡足传衣犹在定,鹅头开戒遍分身。乡音莫辨难兄弟,老景无多惜主宾。博取大千凭手掌,陶家游戏转双轮。”“多闻误堕示儿曹,作饭蒸砂事枉劳。欲漏未除习漏重,爱根不断命根牢。无心淫女能成佛,叉手屠儿早放刀。道眼沧桑何足问,云霄万里一鸿毛。”“昼长无暑夜无蚊,帷幔虚牵掷扇巾。好与时人谈笑语,任留知已诉辛勤。难辞铩羽投林鸟,强作无心出岫云。一自金经读破久,奈何泄漏尽东君。”“毛端五色障开经,劳久狂花净眼停。刁斗更声催𠪾历,明量烟火散荧荧。交光摄入川源影,纲相盘回楼阁形。何物无情头解点,也须说与众山听。”又《中峰喜逢白公,夜集法公方丈》云:“久别几于消息断,重逢犹记道途间。两山相忆秋同老,一夜刚随雨到山。故旧何人堪共话,林峦有主暂投閒。乱流落叶声兼下,听尽寒岩水抱关。”又《法公招游狼山,登大观楼》云:“海上危楼壮大观,烟波无尽此凭栏。江南一水横衣带,天外三山落弹丸。潮色不来风势紧,客心欲渡浪声寒。高明胜会知何日,回首斜阳几度看。”又《解制送恒生还山》云:“满堂瓢笠忽天涯,云水茫茫去路赊。同坐那知君是客,送行翻觉我无家。九秋露冷芙蓉色,一夜风吹芦荻花。最是不堪回首处,夕阳江影片帆斜。”又《铁桥》云:“自堕黄尘每慨然,故乡卿相我无缘。眼前见画思鸡足,梦里寻家渡铁莲。苗庶尚潜诸葛洞,儒臣不去小西天。料应难得今生见,先过此桥五十年。”又《送唐大来还滇》云:“小艇难禁五两风,鸡山有路几时通。殷勤为我传乡信,结个茅团在雪中。”《送元白之燕》云:“一带燕山色,常时入梦间。平生未到处,今日逢君还。客路无时尽,秋心不自閒。塞鸿牵别思,早已出江关。”《挂瓢》云:“抱膝向空坐,偶然同许由。一瓢还似累,何物更须留。涧响悬孤影,风翻入夜秋。几时从空出,犹见在枝头。”《送朗癯入匡山》云:“独向匡庐去,安禅弟几重。九江黄叶寺,五老白云峰。落日眠苍兕,飞泉挂玉龙。到时应为我,致意虎溪松。”《别吴中诸子》云:“相看了无意,临歧还黯然。回看吴苑树,独上秣陵船。春老还山路,江昏欲雨天。白鸥颇怪我,聚散缘波前。”其所著书,有《法华珠髻》,并同丽府木公参补《华严海印忏仪》四十二卷在藏。闻所传诗文,散佚颇多,有《南来堂集》刋入《云南丛书》中。王渔洋评“当代释子诗,以苍雪为第一”。卒葬中峰,牧齐为撰塔铭。
词学图录
袁于令(1592-约1674) 原名晋,又字蕴玉,号萚庵、幔亭歌者、幔亭仙史等,人称凫公。江苏吴县(今苏州)人,曾官荆州知府。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工隶书。与冯梦龙、吴伟业、洪升等戏曲家交往甚密。有《西楼记》、《金锁记》等传奇。
维基
汪桂,字伯祯,号仙友,湖广武昌府崇阳县军籍。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湖广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联捷乙丑科进士,授行人,迁兵部主事。崇祯四年辛未分考武闱,杜倖门,同翰林刘必达等闲住。起补光禄署正,迁户部主事,榷九江钞关,屡奉加税,以羡余应,不复派累贾舶。迁建宁知府,性恬淡,好山水,野服一杖,任意登临,无幽不历,凡游览所得,即叫笑伸纸泼墨,淋漓满幅,自呼“卧雪居士”,建宁命下,陈情乞休,卒于京。著有《梅村》诸藁。
维基
陈于泰(1596年—1649年),字大来,号谦茹。直隶宜兴毫村(今江苏)人,明末政治人物、状元。生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父陈一教、弟陈于鼎、族兄陈于廷皆进士出身。幼敏悟,好读书,十五岁时即精通经史。崇祯四年(1631年)登辛未科一甲第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传闻殿试原取吴伟业,但陈于泰因为是主考官周延儒之姻亲且行贿通关而抡元。后因周延儒牵连去职。在宅内建「永世坊」,又名状元坊。陈于泰曾三次抗疏直言朝政,崇祯六年(1633年)正月,为宣府监视宦官王坤所诋毁,被革职。明亡后,隐居不仕。顺治六年(1649年)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1641
【介绍】: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天如,号西铭。幼即嗜学,读书每反复手抄,因以“七录”为斋名。天启四年,同创应社。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号娄东二张。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归,于次年集郡中名士,创立复社,并与应社合而为一。三年,与吴伟业同中举人,并于南京开复社大会。四年中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六年,复社苏州虎丘之会,到者数千人。于是复社之声气通朝右。同里监生陆文声与张采有隙,求入社不许,乃诣阙告“溥、采为主盟,倡复社,乱天下”。严旨穷究,及周延儒再相,事始得解,而溥已卒。诗文敏捷,对客挥毫,俄顷立就。有《七录斋集》,又辑有《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维基
张溥(1602年—1641年),字乾度,后改字天如,号侯在,改号西铭,直隶太仓州(属今江苏太仓市)人。明代文学家、学者,复社领导人。张溥幼年好读书,所读书必手抄写一遍,朗诵过后焚烧,如此者五六遍才止,右手握笔管的指掌都磨出了老茧。冬天手指受冻皲裂,每日用热水洗手数次,后来将幼时读书的书房命名为“七录斋”,即来缘于此。与同邑张采同学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崇祯元年(1628年)两张以选贡入京考试,张采成进士,两人名声大振于都下。二年(1629年),张溥归乡,与郡中名士结为文社,以复古学为名,称为复社,成员有张采、杨廷枢、杨彝、顾梦麟、朱隗、吴昌时等十一人,后来遍及全国,超过三千人,平时以文会友,兼又评议时政,“一城出观,无不知有复社者”。崇祯三年(1630年)张溥和吴伟业、杨廷枢、吴昌时、陈子龙等同时中举。崇祯四年(1631年),又与吴伟业中进士。张溥得授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里。崇祯十年(1637年),礼部员外郎吴昌时与张溥一起推举周延儒复出。同乡监生陆文声要求入社被拒,因向朝廷告发张溥等结党乱天下,福建人周之夔曾经担任苏州府推官,因事被免职,怀疑是张溥所为,听闻陆文声举报复社,也弹劾张溥等人把持计典,复社等人恣横之状,章表送到巡抚张国维手中,张国维言周之夔去官并不关张溥之事,提学倪元珙也出面维护复社,俱遭到崇祯皇帝下旨斥责。吴昌时对张溥下毒,张当夜就腹部剧痛而死,年四十。,无子嗣,学者私谥仁孝先生,黄道周为之作墓志铭。
维基
李继贞(16世纪—?—1642年),字徵尹,号萍槎。直隶苏州府太仓州(今属江苏省)人。与吴梅村是世交。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应天乡试举人,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中进士。授直隶大名推官,升工部屯田司主事,迁兵部职方司主事。天启四年(1624年)秋,典试山东,坐试录刺魏忠贤,降级,已而削籍。崇祯元年(1628年),起兵部武选司员外郎,进职方郎中。擢尚宝寺卿,照旧管职方郎中事。崇祯四年(1631年),为易五房主考官。会叙甘肃功,继贞请起用故巡抚梅之焕,帝遂发怒,削继贞籍。已,论四川桃红坝功,复官,致仕。十一年用荐起,历两京尚宝卿,迁顺天府丞。寻超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巡抚天津,督蓟辽军饷。十四年冬,诏发水师援辽,坐战舰不具,除名。得疾,卒于途。赠右都御史。
吾师慰西先生编次《白耷山人全集》印行,命其辕任校雠之役,既竟而谨识其后曰:
自欧风东渐,平等自由之说兴,吾国旧有忠孝节义诸美德岌岌欲堕。国体改后,谋自便者益明目张胆,诋諆摧毁,视为洪水猛兽,务使伦纪纲常荡然不存于天地之间而后快。乌乎!积千百年正人君子维护之,不足三数邪人一朝毁坏之而有馀,可谓倡狂悖乱极人纪之变已。
究彼所揭橥毁坏之故,曰不合潮流,曰有背人道,一若忠孝节义完全为专制君主牢笼臣民私物,与共和国体绝对不能相容者。不知忠孝节义乃生人性天,非国家法令也。养成其性天,乃以显人类之高尚,即用以措国家于安宁,语所谓「旋乾转坤」,其功效有如此者,何用不臧?而乃如彼云云,毋亦于其意义及范围全未瞭瞭乎!无人,何以为国?无忠孝节义,何以为人?宜乎十年以来,乱臣贼子卖国叛亲者踵接不穷,祸乱相寻,群生日趋禽兽之域,而国亦几不国也。其得失利害,亦彰彰然不辨自明矣。
昔者豫让报智伯,倡国士众人之说,识者犹惜其为侠士恩仇之见,失之偏激,徒为后世鄙夫所藉口。良以忠孝节义之真,所以尽人性、行天理,当然而然,有不自觉者,非私厚谁何一姓一人也,更何容参以利害之见,杂以恩怨之私?
山人,亡明一孝廉耳。诚如赵福星与书所云,「不过有士之名,而未膺一命之荣,犹之女未识面也」。当时将相,亲承思陵赐剑,推毂隆礼者,犹不惜北面衔璧,山人即随众上公车,博取禄位,夫谁责之?而乃泣血椎心,抗志恢复,史馆之清要,会元之显荣,举鄙若腐鼠,卒之妻死子散,家破身囚。越三十年,厥志不渝,悲歌赍恨以终,得不谓之烈丈夫乎?设当日叩其舍彼就此之由,恐山人有莫自知其所以然者。自范于节义,亦即自完其性天,岂仅忠于朱明一家哉?使山人生值今日,虽无君臣名分,吾知其必履忠蹈义,耻与卖国叛亲者伍如故。谁谓共和国家遂不尚忠孝节义耶?
吾师身经洪宪之变,几罹不测,其志趣境遇,不必谓即似山人,然固知其甚深景卬。二百馀年后,不惮爬梳搜剔,收拾丛残,固山人节义之报,而缅怀先哲,蒿目时艰,知吾师之所感深矣。
其辕幼耽秘笈,早识山人姓字。后游徐,方辗转得读《二遗民集》。戊子家居,闻之段蔗叟先生,知吾师搜得此集。不意事阅三年,竟得躬与校字之役。文字契合,岂非确有因缘耶?忆癸丑人日,遇沛某君谈诗维扬逆旅,某君诵山人遗诗有「清风满地难容我,明月何时再照人」句,又于某处见有「祖宗此恨应无地,君父之仇不共天」句,兹集仍无此两什,则知山人所谓「贾祸诗文尽数删」,其薙削不传,更不知几何。而此集较《二遗民集》多出倍蓰,亦可谓粲然大备矣。
或谓山人诗好隶史事,且时有粗率语,故渔洋、确士辈往往訾议之。不知山人满腔家国恨,即事随地抒写胸臆,大率随手成篇,与闭门撚髭者迥别。吾乡潘养一先生读子美集题词有曰:「我道公无诗句,全是生人血泪,大笔染淋漓。」又曰:「回看齐名流辈,从贼从仙从佛,潦倒折须眉」,吾以为所论情景时势,直可移题此集。试问后之读此集者,以诗人目山人?抑不仅以诗人目山人耶?况即以诗论,其精光灏气,固足颉颃前后七子而有馀也。不然,山人同时工诗之士何限,今传者几人?如牧斋、梅村、芝麓,号称江左三家者,诗名似骎骎驾山人之上矣,而出处多亏,大节已丧。梅村自挽词所谓「一钱不值何消说」,后之览者,于三人固有同慨也。
嗟乎!节义,大纲;文字,馀事。文字可因人而传,人并不得因文字而重。君子观于此,或不嗤为违世腐论,而懔乎身后之是是非非,庶几吾师印行此集之微旨也夫。民国十一年岁在壬戌雨水节,淮阴后学吴其辕跋于京邸。(录入:顾青翎)
维基
陈之遴(1605年—1666年),字彦升,又字素庵,浙江海宁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崇祯十年榜眼,官翰林院编修。明亡仕清,官至弘文院大学士。顺治十五年,因南北党争,全家流放盛京尚阳堡。天启四年(1624年)甲子科浙江乡试三十一名举人,崇祯十年(1637年),陈之遴中式丁丑科第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授翰林院编修,中允等,其父顺天巡抚陈祖苞因事下狱,仰药死。陈之遴被牵连,革职问罪,永不叙用。清顺治二年(1645年)降清,授秘书院侍读学士,礼部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礼部尚书,顺治九年(1652年)被授弘文院大学士,顺治十年(1653年)被劾,为户部尚书。顺治十二年(1655年),复授弘文院大学士加少保兼太子太保。顺治十三年(1656年)二月二十七日,顺治帝猎于南苑,召集大臣,当众指责之遴有党;议革职永不叙用,以原官发送辽阳居住。不久召还。陈之遴常被言官所劾,顺治帝念其效力多年,为其开脱:“既已擢用,位列大臣,不忍即行斥革……”。顺治十五年(1658年)身陷南北党争,因贿宦官吴良辅,“本当依拟正法,姑免死,著革职流徙,家产籍没”,全家流放盛京,之遴病死盛京尚阳堡,次子、三子及幼子相继离世。顺治十年(1653年)陈之遴购得苏州拙政园,内有宝珠山茶花。夫人徐灿 (词人)著有《拙政园诗集》、《拙政园诗馀》,亲家诗人吴梅村(吴伟业)作《咏拙政园山茶花》诗。
君主 | 庙号 | 谥号 | 年号 | 统治时间 | 注 |
---|---|---|---|---|---|
张献忠 | 1644年十一月—1646年 | ||||
义武 | ?—? | 李兆洛《纪元编》作崇祯十六年八月改元。李崇智认为义武是高迎祥年号兴武之误。 | |||
大顺 | 1644年十一月—1646年 |
维基
曹溶(1613年—1685年),字洁躬,号秋岳,晚号倦圃、锄菜翁、金陀老人,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藏书家,同进士出身。生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崇祯九年(1636年)举浙江乡试第三名,崇祯十年(1637年)联捷丁丑科第三甲第三名,官至监察御史。明亡仕清,仍为御史,官至户部侍郎、广东布政使,后左迁至山西阳和道。与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陈之遴并列“江浙五不肖”。曹溶历仕明清两朝,虽为贰臣,却与明遗民顾炎武、屈大均交往甚密,并帮助傅山化解官司。顾炎武与曹溶交情笃厚,《静惕堂诗集》收有曹溶酬赠顾炎武的九题十一首诗。顺治十三年,朱彝尊曾于为曹溶广东布政使的幕僚,其后又随曹溶至山西大同。康熙五年(1666年)六月,曹溶时任山西按察副使,与顾炎武至雁门访李因笃。康熙六年(1667年)秋,告老辞官,从此不再涉入仕途,曾被举博学鸿词科而不就。喜好宋元文人集,收藏甚广,筑有“静惕堂”。朱彝尊《竹垞诗话》称曹溶“博征文献,集三百年名公卿手书墨迹,装璜成册,多至七百家。”晚年自号锄菜翁,筑室范蠡湖。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卒。
士馨,字稚拙,复名𠷓,字稚农,平湖人。崇祯壬午贡,入南雍,见知于吴梅村。寻入燕,公卿争欲客士馨,士馨久而厌薄之,人渐目为狂生。李自成将逼京城,中允李明睿疏请南迁,士馨私谒之,泣曰:贼已尽得秦陇,日夜行四五百里。倘闻南迁之事,以轻骑绕出畿南,突犯警跸,公将何辞以谢天下?明睿惭惧,无以对。及京城陷,士馨匿迹樵林,流窜于兵火之中,艰难辛苦,无不备经,多寄托于文章。后奔走无所成,贫益甚。自汇其骚赋诗文为一集,然贫不能剞劂,遂散佚略尽。今所存者,零玑碎玉耳。士馨轻财好客,工古文词,兼精书画。每抵掌古今,必纵横数千言,卒至穷老以死,亦可哀已。
维基
曹勋(?—1655年),字允大,号峨雪,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天启元年(1621年),曹勋中式浙江乡试举人(经魁)。崇祯元年(1628年)会试第一,殿试登二甲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充任经筵展书官、当值起居注;崇祯七年(1634年)主持会试,取录得许真等二十一人位名士,后来这些人都以节义显贵。温体仁在朝廷排除异己,他总是公正无私,绝不屈服,暗地补救保护清流,包括章正宸弹劾王应熊通内,在他斡旋才免于入狱,之后他负责册封鲁王朱寿镛,很快请求辞官供养母亲。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朝廷再次起用他,担任詹事府左谕德、左庶子侍读,晋官詹事。弘光帝即位,徵召曹勋和吴伟业,他说:「国难当前,臣子怎能安枕呢!」写诗诀别母亲,诗歌中有「孙儿幸免为徐庶,报国难当是李纲」的句子,得任命掌管翰林院;当时朝廷门户对峙,他在讲筵间直陈问题,但无人听取,因母亲逝世归乡。隆武帝即位,起用他为礼部左侍郎兼侍读学士,协理詹事府;福京失守后隐居在松江的干巷,自称「东干钓叟」,不接受清朝荐举,到永历九年(1655年)去世。
邓汉仪曰:皆令,杨世功之配也,产自清门,兄姊皆好文墨。皆令遂娴诗词,且工画。吴祭酒梅村曾制《鸳湖闺咏四章》赠之。乙酉遭乱,转徙吴阊,羁白下,后入金沙,闭迹墙东。张无放及夫人于氏资给之,时时往来虞山,与柳夫人为文字交。其兄开平不善也,然皆令实贫甚,时鬻诗画以自给。后僦居西陵,所居一楼与两高峰相对,隃糜侧理,是其经营,终不免卖珠补屋之叹也。地主汪然明时招至不系园,与闺人辈饮集。每周急焉,继从风雪中渡西兴入梅市,与商夫人居,闺秀唱和,所著有《越游草》。予客湖上,世功携皆令诗及画见赠,珍之箧笥,弗敢佚也。
媛介,字皆令,秀水人,文学象三之妹。与姊媛贞俱擅丽才,而媛介尤有声香奁间。书法钟王,人以卫夫人目之。画亦点染有致。适杨元勋,夫妇偕游江湖,为闺塾师以终。有《湖上草》。王端淑曰:皆令倚马自命,落纸如烟。摘其佳篇,苍然秀劲。会稽商夫人景兰赠之诗云:“门锁蓬蒿十载居,何期千里觏云裾。才华直接班姬后,风雅平欺左氏馀。八体临池争幼妇,千言作赋拟相如。今朝把臂怜同调,始信当年女校书。”王端淑有寄皆令梅花楼诗云:“买舠急欲探先春,风雪偏羁病里身。闻有梅花供色笑,客途如尔未全贫。冻笔涂残半是鸦,剡溪渺渺竟迷槎。相逢只恐梅花笑,怪我春来不忆家。”尝自作离隐歌,序云:予产自清门,归于素士。兄姊雅好文墨,自少慕之。遭时多艰,萍踪无定,转徙吴阊,羁游白下。后入金沙,闭迹墙东。虽衣食取资于翰墨,而声影未出于衡门。古有朝隐、市隐、渔隐、樵隐,予殆以离索之怀,成其肥遁之志焉。将还省母,爰作长歌,题曰《离隐》,归示家兄。或者无曹妺续史之才,庶几免蔡琰居身之玷云尔。吴梅村制鸳湖闺咏四章赠之,词见本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5—1673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合肥人,字孝升,号芝麓。明崇祯七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甲申年,被李自成任为直指使。清军入北京,起为吏科给事中。顺治间与冯铨等相倾轧,降官。康熙间历任刑、兵、礼部尚书,屡疏为江南请命,又为傅山、阎尔梅开脱,为士人所称。诗文与钱谦益、吴伟业称江左三大家。有《定山堂集》、《香严词》等。
词学图录
维基
龚鼎孳(1616年1月5日—1673年10月12日),字孝升,号芝麓、香岩,直隶合肥(今安徽)人,祖籍江西临川,明末清初政治人物、文学家,崇祯甲戌进士,任给事中。明亡,降闯,随即降清,康熙初年,官至礼部尚书。其诗文并工,与吴伟业、钱谦益并称为“江左三大家”。明万历四十三年一月十七日(1616年1月5日)出生于合肥。少年早慧,擅长八股文,崇祯六年(1633年)癸酉科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十八岁联捷进士,拈阄筮得湖广蕲水县(今湖北浠水)知县,对抗农民军,“增城浚壕以守”,历七年无恙,“蕲人德之,立生祠祀焉。”崇祯十四年(1641)秋,龚鼎孳以“大计卓异”返京,隔年授兵科给事中,尝有“一月书凡十七上”的纪录,直声震天下。娶江南歌妓顾眉生。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弹劾周延儒、陈演、王应熊等人,又疏诋吕大器为陈新甲私人,因此杵旨降罪下狱,崇祯十七年二月,出狱。甲申之变,大顺军攻陷北京,明朝灭亡,龚鼎孳投降李自成,授直指使,巡视北城。大顺灭亡,睿亲王多尔衮至,龚鼎孳降清,以原官任,升吏科右给事中,又升礼科都给事中,迁太常寺少卿,升左都御史。顺治三年(1646)六月丁父忧,请赐恤典,工科给事中孙珀龄严劾鼎孳是明朝罪人,“辱身流贼,蒙朝廷擢用,曾不闻夙夜在公,惟饮酒醉歌,俳优角逐。闻讣仍复歌饮留连,冀邀非分之典,亏行灭伦,莫此为甚!”有司议降二级,后遇恩诏获免,恢复原官。大学士冯铨被劾,睿亲王会集科道官员质讯,龚鼎孳弹劾冯铨依附魏忠贤作恶,冯铨反指责龚鼎孳曾接受大顺朝北城御史之职。多尔衮问龚鼎孳是否属实,龚鼎孳承认说是,但又补充:“岂鼎孳一人,何人不曾归顺?魏徵亦曾归顺太宗。”多尔衮责骂说:“人果自立忠贞,然后可以责人。己身不正,何以责人?鼎擎自比魏徵,以李贼比唐太宗,殊为可耻。似此等人,何得侈口论人,但缩颈静坐,以免人言可也。”后来冯铨任职如故。顺治十二年十月,龚鼎孳因奏疏忤帝意,被降八级调用。因所荐顺天巡按御史顾仁贪污伏法,再降三级。康熙二年(1663年)仍任左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康熙十二年(1673年),秋九月初一日卒,谥「端毅」。乾隆三十四年,诏削其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56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苏州人,名稼,以字行,又作子嘉、子玠。伶人。顺治间游京师,与吴伟业、龚鼎孳等人往还,吴为赋《王郎曲》。后归里。御史李森先巡按江南,以其淫奢无状,枷死苏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7—1692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明远。明清易代之际,归邓尉山,为终隐之计。诗自谓学白居易、苏轼,实似宋末汪元亮,先后为钱谦益、吴伟业、宋琬等所赏。五十年间世事,诗中反映颇多。有《怀古堂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