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怀素初唐 609 — 682
释怀素
姓范氏
其先南阳人也。
曾祖岳高宗朝选调为绛州曲沃县
祖徽延州广武县
强左武卫长史
乃为京兆人也。
母李氏梦云雷震骇。
因而娠焉。
诞育之辰神光满室。
见者求占。
此子贵极。
当为王者之师傅也。
幼龄聪黠器度宽然。
识者曰。
学必成功才当逸格。
耳闻口诵皆谓老成。
年及十岁忽发出家之意。
猛利之性二亲难沮贞观十九年玄奘三藏西域回。
誓求为师。
云与龙而同物。
星将月以共光。
俱悬释氏之天。
悉丽著明之象。
初寻经论不费光阴。
受具已来专攻律部。
邺郡法砺律师
一方名器五律宗师。
迷方皆俟其指南。
得路咸推其乡导。
著疏十卷别是命家。
见接素公知成律匠。
研习三载乃见诸瑕。
喟然叹曰。
古人义章未能尽善。
咸亨元年发起勇心。
别述开四分律记。
至上元三年丙子
奉诏住西太原寺。
傍听道成律师讲不辍缉缀。
永淳元年十轴毕功一家新立。
弹纠古疏十有六失焉。
新义半千百条也。
傅翼之彪搏攫而有知皆畏。
乘风之震砰輷而无远不闻。
所化翕然所传多矣。
复著俱舍论疏一十五卷遗教经疏二卷钞三卷新疏拾遗钞二十卷四分僧尼羯磨文两卷四分僧尼戒本各一卷。
日诵金刚经三十卷。
大律已疏计五十馀遍。
其馀书经画像不可胜数。
于本寺别院忽示疾。
力且薾然。
告秀章曰。
余律行多缺一报将终。
时空中有天乐浏亮。
奄然而逝。
俗龄七十四。
法腊五十三。
葬日有鸿鹤绕塔悲鸣。
至暮方散。
素所撰述宗萨婆多何邪。
以法密部缘化地部出化地从有部生故出受体以无表色也。
又斥二宗云。
相部无知则大开量中得自取大小行也。
南山犯重则与天神言论。
是自言得上人法也。
大抵素疏出谓之新章焉。
开元中嵩山律师造饰宗记。
以解释之对砺旧疏也。
又谓为东西塔律宗。
因传习处为名耳。
大历中相国元公载成都宝园寺置戒坛传新疏。
以俸钱写疏四十本法华经疏三十本。
委宝园光翌传行之。
后元公命如净公为素作传。
南康皋作灵坛传授毗尼。
新疏记有承袭者。
刊名于石。
其辞酋丽其翰兼美。
为蜀中口实焉。
僧爱同武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赵氏
天水人也。
家世衣冠。
弱龄辞俗。
具戒后。
以弥沙塞律。
训导来学。
而从之游者。
偃然若风之于草。
沛然若水之于壑也。
昔在刘宋时
罽宾三藏觉寿。
译出此律。
而羯磨一卷。
亦并流通。
久而亡逸。
不可考求。
使叔季无所依据。
由是大律之内。
抄成一卷。
被之行事。
似为全美。
神龙中
义净三藏领翻译事。
诏与文纲證义
所出诸经。
与有力焉著五分律疏十卷。
及终。
且遗嘱西明寺玄津律师
为加润色。
而安史之乱。
复致泯绝。
悲夫。
释爱同
俗姓赵氏
天水人也。
代袭冠冕弱龄挺拔。
惠然肯来为佛家子。
具戒后讲弥沙塞律。
远近师禀若鳞羽宗乎鲲凤也。
南宋罽宾三藏觉寿。
译成此律。
因出羯磨一卷。
时运迁移其本零落。
寻求不获学者无依。
遂于大律之内抄出羯磨一卷。
宗学者盛传流布。
被事方全。
孝和之世神龙中
盛重翻宣。
文纲等参预译场。
推为證义
义净所出之经。
有力焉。
著五分律疏十卷。
复遗嘱西明寺玄通律师重施润色。
后安史俶扰焚燎丧寺。
今无类矣。
僧神会盛唐 686 — 760
释神会
姓高
襄阳人也。
方幼学厥性惇明。
从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乃无仕进之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下出家。
其讽诵群经易同反掌。
大律仪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侯溪慧能禅师盛扬法道学者骏奔。
乃敩善财南方参问。
裂裳裹足。
以千里为跬步之间耳。
及见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
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敕配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大行禅法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皆宗神秀。
若不淰之鱼鲔附沼龙也。
从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矣。
南北二宗时始判焉。
普寂之门盈而后虚。
天宝中御史卢弈阿比于
诬奏聚徒疑萌不利。
玄宗召赴京。
时驾幸昭应
汤池得对言理允惬。
敕移往均部。
二年敕徙荆州开元寺般若院住焉。
十四年范阳安禄山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僧税缗谓之香水钱。
聚是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时卢弈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诏入内供养。
将作大匠并功齐力。
为造禅宇于荷泽寺中是也。
会之敷演显发祖之宗风。
使秀之门寞矣。
上元元年嘱别门人。
避座望空顶礼归方丈。
其夜示灭。
受生九十三岁矣。
建午月十三日也。
迁塔于洛阳宝应寺
敕谥大师曰真宗
塔号般若焉。
系曰。
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者。
贵其渐也。
师自南徂北行曹溪之法。
洛中弥盛如不自异。
外护已成则可矣。
况乎旁无力轮人之多僻。
欲无放逐其可得乎。
或曰。
其过不多何遽是乎。
通曰。
犯时之忌罪不在大。
失其所适过不在深。
后之观此急知时事欤。
是以佛万劫学化行者。
知化行难耳。
无令固己而损法。
慎之哉。
姓高
襄阳人也。
方幼学
厥性惇明。
从师传授五经。
克通幽赜。
次寻庄老。
灵府廓然。
览后汉书。
知浮图之说。
由是于释教留神。
无仕进意。
辞亲投本府国昌寺颢元法师出家。
讽诵群经。
易同反掌。
大律仪。
匪贪讲贯。
闻岭表曹溪慧能禅师
盛扬法道。
裹足以见。
问曰。
从何所来。
答曰。
无所从来。
曰。
汝不归去。
答曰。
一无所归曰。
汝太茫茫。
答曰。
身缘在路。
曰。
由自未到。
答曰。
今已得到。
且无滞留。
曹溪数载。
后遍寻名迹。
开元八年
敕住南阳龙兴寺
续于洛阳
大行禅法。
声彩发挥。
先是两京之间。
皆宗神秀。
见会明心六祖之风。
荡其渐修之道。
南北二宗。
时始判焉。
十四年
范阳安禄山
举兵内向。
两京版荡。
驾幸巴蜀。
副元帅郭子仪
率兵平殄。
然于飞挽索然。
右仆射裴冕权计。
大府各置戒坛度僧。
聚香水钱。
以助军须。
洛都先陷。
越在草莽。
卢奕为贼所戮。
群议乃请会。
主其坛度。
于时寺宇宫观
鞠为灰烬。
乃权创一院。
悉资苦盖。
而中筑方坛。
所获财帛。
顿支军
代宗郭子仪
收复两京。
会之济用颇有力焉。
肃宗皇帝
诏入内供养。
大匠
为造禅师宇于荷泽寺中。
僧法钦唐 714 — 79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
家世业儒。
母管。
梦。
折莲华系之衣带。
觉而有孕。
及生性温雅。
与详儿戏。
辄为佛事。
长从校横。
不勤师傅。
年二十八。
将趋试京师
道由丹徒
素禅师于鹤林。
谓之曰。
子能从吾游乎。
即躬为剃落。
顾语其徒法鉴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宗在。
既受具。
遂将南询。
以博其趣向。
祈教诫于
曰。
乘流而行。
遇径即止。
至临安有山焉。
樵者以为此天目之径路也。
因次言。
禅坐石上不他往。
一日有老翁。
拜于前曰。
我龙也。
渊居此山久矣。
自师之来。
天人拥卫。
威德炽盛。
吾宫殿眷属。
皆不能安。
师诚有意教化者。
愿舍为道场。
语具别录。
临海吴贞。
又以别屿归之。
自尔来学之士众矣。
大历三年二月
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
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
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
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
尽朕归向。
不违力。
应物现形。
今遣内侍黄凤。
宣旨特到诏迎。
速副朕心。
春暄。
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
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
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
听其随侍。
上见之郑重。
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叹曰。
此真方外高士也。
手诏赐号国一
当是时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晋公裴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既还山。
贞元五年
玺书宣劳。
所赐尤丰缛。
六年州牧龙兴之净院。
请下山。
以便省候。
八年示微疾。
说法而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谥大觉
子实相常觉等。
奉全身塔葬于龙兴之净院。
刺史王颜撰碑文。
慧崇者。
亦其手弟子也。
事具别传。
释法钦
俗姓朱氏
吴郡昆山人也。
门地儒雅祖考皆达玄儒。
而傲睨林薮不仕。
托孕母管氏忽梦莲华生于庭际。
因折一房系于衣裳。
既而觉已便恶荤膻。
及迄诞弥岁在于髻辫。
则好为佛事。
立性温柔雅好高尚。
服勤经史便从乡举。
年二十有八俶装赴京师路由丹徒
因遇鹤林素禅师
默识玄鉴知有异操。
乃谓之曰。
观子神府温粹几乎生知。
若能出家必会如来知见。
闻悟识本心。
乃躬为剃发。
谓门人法曰。
此子异日大兴吾教与人为师。
寻登坛纳戒。
鍊行安禅。
领径直之一言。
越周旋之三学
自此辞素南征。
曰。
汝乘流而行逢径即止。
后到临安
视东北之高峦。
乃天目之分径。
偶问樵子。
言是径山
遂谋挂锡于此。
见苫盖覆罝网屑近而宴居介然而坐。
时雨雪方霁旁无烟火。
猎者至将取其物。
颇甚惊异叹嗟。
皆焚网折弓而知止杀焉。
下山募人营小室请居之。
近山居前。
临海吴贞舍别墅以资之。
自兹盛化参学者众。
代宗武皇帝大历三年戊申岁二月下诏曰。
朕闻江左有蕴道禅人。
德性冰霜净行林野。
朕虚心瞻企渴仰悬悬。
有感必通国亦大庆。
愿和尚远降中天尽朕归向。
不违力应物见形。
今遣内侍黄凤宣旨。
特到诏迎速副朕心。
春暄师得安否。
遣此不多及。
敕令本州供送。
凡到州县开净院安置。
官吏不许谒见疲师心力。
弟子不算多少听其随侍。
帝见郑重咨问法要。
供施勤至。
司徒杨绾笃情道枢行出人表。
一见于众。
退而叹曰。
此实方外之高士也。
难得而名焉。
帝累赐以缣缯陈设御馔。
皆拒而不受。
止布衣蔬食。
悉令弟子分卫。
唯用陶器行。
少欲知足无以俦比。
帝闻之更加仰重。
南阳忠禅师曰。
欲锡钦一名。
手诏赐号国一焉
德宗贞元五年遣使赍玺书宣劳并庆赐丰厚。
钦之在京及回浙。
令仆公王节制州邑
名贤执弟子礼者。
相国崔涣裴晋公度第五琦陈少游等。
自淮而南妇人礼乞。
号皆目之为功德山焉。
六年州牧王颜请出州治龙兴寺净院安置。
婉避韩滉之废毁山房也。
八年壬申十二月示疾。
说法而长逝。
报龄七十九。
法腊五十。
德宗赐谥曰大觉
弟子崇惠禅师
大禄颜禅师
参学范阳杏山悟禅师
清阳广敷禅师
于时奉葬礼者。
子实相常觉等。
以全身起塔于龙兴净院。
在山猛兽鸷鸟驯狎。
有白兔二跪于杖屦之间。
又尝养一鸡不食生类。
随之若影不游他所。
及其入长安长鸣三日而绝。
今鸡冢在山之
形貌魁岸身裁七尺骨法奇异。
今塔中塑师之貌凭几犹生焉。
杭之钱氏为国。
天复壬戌中叛徒许思作乱。
兵士杂宣城之卒发此塔。
谓其中有宝货。
见二瓮上下合藏肉形全在而发长覆面。
兵士合瓮而去。
刺史王颜撰碑述德。
比部郎中崔元翰湖州刺史崔玄亮故相李吉甫丘丹
各有碑碣焉。
释藏廙唐 796 — 878年10月1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程氏
衢州信安人
蚤岁志求出家。
元和中
长沙岳麓寺。
依灵智律师落发。
长庆三年
登具戒于武陵开元寺智总律师所。
语同业曰。
教门繁广难寻。
然有总门而不探讨。
是可谓智乎。
于是游湘潭
龙牙山
马素弟子。
方说法山中。
一日语曰。
蕴界不真。
有生非我。
子之正本。
当何所名。
复从谁得。
于言下领悟。
未几。
会昌之祸于乡里之柯山
大中六年
郡牧崔公寿。
别于郡之龙兴寺
构禅室以居之。
阅数年至嘉禾
众留居至德伽蓝。
崔公钧守姑苏
久闻名。
邀居南禅院
咸通八年
浙西廉使周公宝
命居招隐寺
秋反嘉禾永安寺。
盖信士吕京。
舍别墅以造者。
乾符中
盗冠充斥。
曰盗终不至此。
后果然。
五年十月十二日
安坐而化。
弟子号哭。
乃复苏。
明年三月望前。
遍别众以逝。
寿八十三。
腊五十六。
释藏廙俗姓程
衢州信安人也。
幼岁神气朗畅貌质魁然。
元和中告亲求出家。
志不可却。
直造长沙岳麓投灵智律师
请事剃染。
智师察其强愿不群。
乃摄度之。
既披法服寻于武陵开元寺智总律师受具足尸罗。
长庆三年也。
因听律范旋穷篇聚。
语同业曰。
教门繁广然有总门。
总门之急勿过舍筏。
遂遍参禅宗。
马素门下高足住龙牙山
法器。
异日告之曰。
蕴界不真佛生非我。
子之正本当何所名。
复从谁得。
一言领会千辙同归。
龙牙曰。
我法眼不蒙掩矣。
既遂所求大得安静。
却回柯山
盖避会昌之搜扬也。
至大中六年。
郡牧崔公寿重之。
于州龙兴寺别构禅室延居之。
数年北至嘉禾
信士归依请留住至德伽蓝。
又往姑苏
时崔公钧作守此郡。
名久
请居南禅院
咸通八年浙西廉使周公宝
命住招隐寺
其年秋却返嘉禾
信士吕京舍别墅造今永安院
时乾符中群寇纷纭禅侣分散。
曰。
盗终不至此。
及期寇从别道行。
果无所损。
其先见如此。
五年十月十二日
满院阴云雉鸣乌噪。
安坐而化。
弟子号哭却稣。
至六年三月中辰前。
别众后终。
享年八十二。
僧腊五十六。
澹交作真赞。
至乾宁中僧神赞进状乞追谥号塔名。
名士吴重裕书碑。
释丹甫
释丹甫者。
不知何许人也。
性多警达。
言必刚直。
讲授唯勤执持雅正。
会稽风土律范渊府也。
之唱导从之者。
若玄金之就磁石焉。
本习业于亘文律师法集。
文即省躬之游夏也。
即躬之嗣孙。
顺正命章斡通秘赜。
越自昙一玄俨之后。
罕能追蹑。
之声尘迈于前烈。
然尔时允文匠手相部风行。
介于大律之间行事之时。
草从风偃焉。
咸通末出门生智章等传讲。
今亦法嗣存焉。
或闻著手记。
寻且未获。
吁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