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崔珏隋末唐初 585年6月6日 — 648年10月10日
简介
字子玉鼓城县(今河北省晋州市老城区)人。
唐太宗时长子县,后历任滏阳县(今河北磁县)卫县(故治今河南浚县卫贤镇蒲州(今山西永济市)刺史河北二十四州采访使
在任期间,屡有异政,时称治行第一
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十日卒于任上,葬于滏阳县山西侧和村。
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封护国显应侯
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加封为护国显应公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改封为护国显应王
相传金兵南下时,崔珏显圣挡驾,泥马渡康王,宋高宗封护国显灵真君
金章宗封亚岳之神。
元成宗封灵惠齐圣广祐王
叶法善唐 616 — 720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14—720 字道元括州括苍(今浙江丽水)人。
其家三世为道士,得传阴阳、符箓、摄养之术,尤能厌劾鬼神、治疗疾病。
高宗显庆间征至京师,固辞爵位,求为道士,留在内道场。
其后50年间,常往来名山,数召入禁中,颇受礼崇。
玄宗先天二年(713)鸿胪卿封越国公,仍为道士,住长安景龙观,尊崇尤甚。
卒后,玄宗亲制碑文。
生平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玄宗碑文见《全唐文》。
全唐诗》存诗3首。
僧万回唐初 632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虢州阌乡人俗姓张
据说其兄久戍辽阳,母忧甚,万回朝往视之,暮持兄书归,因号万回
高宗时得度,武则天时诏入内道场,号法云公
安乐公主将谋逆,遇之唾曰:“腥不可近!
”不久安乐果诛。
玄宗在藩,曾私谒万回预言玄宗将为五十年太平天子
卒,赐号国公,图形集贤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虢州阌乡张氏子。
幼年气貌昏浊。
涎沫涕洟满面。
踉蹡狂走。
或笑或哭。
无常时。
邻里群童皆以其不慧而侮辱之。
父母以为憾。
则安之。
未尝恤。
年十岁。
其兄久戍辽阳
绝音好。
家为设斋祈福。
忽谓其母曰。
兄起居状。
极易知耳。
母奚庸忧。
斋馀竟裹饼饵出门去。
然莫知其所往也。
晚归出其兄书袖中。
问所从得不对。
辽阳役罢。
兄言是日至。
𢹂饼饵共啖。
且急索书告反。
终亦不能察其何自也。
夫辽虢相去万里。
其往反不啻过东西舍。
此岂非神通力欤。
万回之名。
由是始著。
而朝野闻之。
皆敬异。
高宗之季。
则天屡召入内。
赐锦袍玉带。
两宫女左右侍。
及绍周历。
赐号法云公
当是时。
大开告密之门。
酷吏罗织。
群臣之位望高者。
靡或脱。
博陵崔玄炜之母卢氏。
玄炜问祸福。
母泣拜。
以金匕箸施。
遽下阶掷匕箸堂屋上。
掉臂去。
其家意以为不祥。
他日使人梯屋取匕箸。
因得谶纬书匕箸下。
趣焚之。
俄而有司果遣胥卒。
入其家大索谶纬。
尽发瓦无所见乃已。
盖酷史投此而欲诬之以罪也。
神龙二年
诏薙落。
特为开坛受具戒。
时韦庶人与朝政。
每谩骂曰。
奈何反悖。
会将斫尔头去。
金城公主
出降吐蕃
驾送至始平崔日。
武平一
宋之问
沈佺期
岑义。
薛稷
皆从以迎驾。
立道左。
诸公愿求一言。
佺期曰。
汝真才子。
平一曰。
汝宜名佛童无忧也。
目羲有不喜之色。
上间问
僧伽何如人。
曰观音化身也。
宗居潜邸。
或出游。
则先唱于所至之地曰。
天子来也。
临淄王尝阶张炜等。
亟呼杖。
遂出等。
手拽王入。
反扃之。
而抚王背曰。
五十年天子。
后即不知也。
等窃于门外闻之。
由是倾戴益谨。
道遇大平安乐二公主车骑。
辄趋避。
连咄曰。
血腥血腥。
太平请为造宅怀远坊中。
独处之自若。
景龙二年
示疾。
忽大呼求饮乡里水
侍者念。
道远不易得。
恲𢥏计无所出。
指堂前地曰。
此即是矣。
于是凿之汲水进。
饮尽一器以卒。
讣闻。
上震悼。
诏赠司徒虢国公
图形集贤院
先是贞观间
三藏玄奘法师
天竺石藏寺
偶阅一房。
见胡床锡杖而已。
从问其人。
居此者今何在。
曰在震旦之阌乡
法师归而访之信。
法师之将访也。
宿戒其家扫洒。
且诱治蔬饭曰。
明日有胜客至。
法师至。
则与语天竺山川之详。
之所举。
法师
有所未遍历者。
事备别传。
释万回
俗姓张氏
虢州阌乡人也。
年尚弱龄白痴不语。
父母哀其浊气。
为邻里儿童所侮。
终无相竞之态。
然口自呼万回
因尔字焉且不言寒暑。
见贫贱不加其慢富贵不足其恭。
东西狂走终日不息。
或笑或哭略无定容。
口角恒滴涎沫。
人皆异之。
不好华侈尤少言语。
言必谶记事过乃知。
年始十岁兄戍辽阳
一云安西久无消息。
母忧之甚。
乃为设斋祈福。
倏白母曰。
兄安极易知耳。
奚用忧为。
因裹斋馀出门径去。
际晚而归。
执其兄书云。
平善
问其所由默而无对。
去来万里。
后时兄归云。
此日与言适从家来。
因授饼饵其啖而返。
举家惊喜。
自尔人皆改观。
声闻朝延。
中宗孝和皇帝
诏见崇重。
神龙二年敕别度。
一人而已。
高宗天后时。
常诏入内道场。
赐绵绣衣裳。
宫人供事。
先为儿时。
阌乡兴国寺累瓦石为佛塔入内之后其塔遂放光明。
因建大阁而覆之。
然其施作皆不可辄量。
出言则必有其故。
赐号为法云公
外人莫可得见。
先是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博陵崔玄炜位望俱极。
其母庐氏贤而忧之曰。
汝可一日迎万回
僧宝志之流。
以可观其举止知其祸福也。
乃召到家。
母垂泣作礼兼施中金匕箸一双。
忽下阶掷其匕箸向堂屋上。
掉臂而去。
一家谓为不祥。
经数日令升屋取之。
匕箸下得书一卷。
观之乃谶纬书也。
遽令焚之。
数日有司忽来其家大索图谶。
不获得雪。
时酷吏多令盗投蛊道物。
及伪造秘谶用以诬人。
还令诬告得实屠戮。
籍没其家者多。
崔氏非圣人掷匕箸何由知其伪图谶也。
中宗末尝骂韦后为反悖逆。
斫尔头去寻而诛死太平公主为造宅于怀远坊中与主宅前后尔。
孝和亲送金城公主出降吐蕃始平出迎驾。
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
问讯诸公曰。
各欲求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摭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云。
此多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之诛。
人益贵重。
同时有僧伽化迹不恒。
中宗曰。
此何人也。
曰。
观音之化身也。
贞观中三藏奘师西归云。
天竺石藏寺
入时见一空房。
有胡床锡杖而已。
因问此房大德咸曰。
此僧缘阙法事罚在东方国名震旦。
地号阌乡
于兹万回矣。
归求见
便设礼问西域
宛如目瞩。
将访其家。
谓母曰。
有客至请备蔬食俄而至神异之迹多此类也。
正谏大夫明崇俨者。
道术之士。
谓人曰。
万回神僧也。
玄宗潜龙时。
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见帝甚至亵黩。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者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悉如常人更无他重。
摭背曰。
五十年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邸时。
或游行人间。
于聚落街衢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圣人来。
其处信宿閒。
帝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睿宗第二子也。
天后曾抱示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也。
安乐公主玄宗之季妹。
附会韦后
热可炙手。
道路惧焉。
望车骑连唾之曰。
腥腥不可近也。
不旋踵而祸灭。
及之帝愈知非常人也。
出二官人日夕侍奉之。
特敕于集贤院图形焉。
垂卒。
而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门人徒侣求觅无所。
曰。
堂前即是河水。
何不取耶。
众于阶下掘井。
河水涌出。
饮毕而终。
宅坊中井皆咸苦。
唯此井甘美。
后有假托或称小万回
以惑市里多至诛死焉。
至于终后右常侍徐彦伯为碑。
阌乡玉涧西路矣。
系曰。
日行万里非人必矣。
为鬼神邪。
为仙术邪。
通曰。
观行知人。
无邪行。
非鬼神也。
无故作意。
非仙术也。
此得通耳。
故智度论中此通有四。
一身能飞行如鸟无碍。
二移远令近不往而到。
三彼没此出。
四一念能至。
或曰。
四中具何等。
通曰。
俱有哉。
号如意通矣
瑜伽论神境同也。
云或罗汉有大堪能现三神变焉。
万回师
阌乡人也。
俗姓张氏
初母祈于观音像因妊
生而愚。
八九岁方言语。
父母亦以豚犬畜之。
及长父令耕田。
耕直去不顾。
口惟连称平等。
因耕一陇长数十里。
遇沟坑见阻乃止。
其父怒而击之。
曰。
总耕何分彼此。
乃止击而罢耕。
兄戌役于安西
音问隔绝父母谓其亡矣。
日夕涕泣忧思不止。
顾父母感念之甚。
忽跪而言曰。
涕泣岂非忧兄耶。
父母且信且疑。
曰然。
曰。
详思我兄所要者衣装糗粮之属请悉备焉。
某将往视之。
忽一日朝赍所备而往。
夕返其家。
告父母曰。
兄善矣。
发书视之乃兄迹也。
一家异之。
弘农安西
盖万馀里。
以其万里而故。
号曰万回
先是玄奘向佛国取经。
佛龛题曰。
菩萨万回
谪向阌乡地教化。
驰驿至阌乡
问此有万回无。
令呼之。
万回礼之。
施三衣瓶钵而去。
后则天追入内语事多验。
张易之大起第宅。
万回尝指曰。
将作。
人莫之悟。
易之伏诛以其宅为将作监
尝谓韦庶人及安乐公主曰。
三郎斫汝头。
韦庶人以中宗第三。
恐帝生变遂鸩之。
不悟为玄宗所诛也。
天后朝任酷吏行罗织事。
官稍高隆者日别妻子。
崔日用武平一宋之问沈佺期岑羲薛稷
皆肃揖郑重问讯。
诸公曰。
各欲圣人一言以定吉凶。
抚沈背曰。
汝真才子。
沈不胜其喜。
曰圣人与我受记。
诸弟子不可更争。
又谓武曰。
与汝作名佛童。
当无忧也。
有不善之色。
岑以马避之。
云。
此是野狐。
其言何足惧也。
乃顾云。
汝亦不免及之诛。
人益贵重。
玄宗潜龙时与门人张炜等同谒。
见帝甚至亵渎。
将漆杖呼且逐之。
同往皆被驱出。
曳帝入反扃其户。
抚帝背曰。
五十年太平天子自爱。
已后即不知也。
张公等门外历历闻其言。
故倾心翼戴焉。
五十年后盖指禄山之祸也。
睿宗在藩邸时。
或游行人间。
万回于聚落街中高声曰。
天子来。
或曰。
圣人来。
其处信宿间。
睿宗必经过徘徊也。
惠庄太子
睿宗第二子也。
初则天以示万回
曰。
此儿是西域大树精养之。
宜兄弟。
王。
仪形瑰伟善于饮啖。
景龙中时时出入。
士庶贵贱竞来礼拜。
万回披锦袍。
或笑骂或击鼓。
然后随事为验。
太平公主为造宅于己宅之右。
景云中卒于此宅。
临终大呼遣求本乡河水。
弟子徒侣觅无。
万回曰。
堂前是河水。
便于阶下掘井忽然河水涌出。
饮竟而终。
此坊井水至今甘美。
善无畏唐 637 — 735年10月7日
善无畏
中印度人也。
释迦如来季父甘露饭王之后。
梵名戍婆揭罗僧诃
华言净师子
义翻为善无畏
一云输波迦罗
此名无畏
亦义翻也。
其先自中天竺。
因国难分王乌荼。
父曰佛手王以畏生有神姿宿赍德艺故历试焉。
十岁统戎。
十三嗣位。
得军民之情。
昆弟嫉能称兵构乱。
阋墙斯甚。
薄伐临戎。
流矢及身掉轮伤顶。
天伦既败军法宜诛。
大义灭亲忍而曲赦。
乃抆泪白母。
及告群臣曰。
向者亲征恩已断矣。
今欲让国全其义焉。
因致位于兄固求入道。
母哀许之。
密与传国宝珠。
犹诸侯之分器也。
南至海滨。
遇殊胜招提得法华三昧。
聚沙为塔。
仅一万所。
黑蛇伤指。
而无退息。
复寄身商船往游诸国。
密修禅诵口放白光。
无风三日舟行万里。
属商人遇盗危于并命。
畏恤其徒侣默讽真言。
七俱胝尊全现身相。
群盗果为他寇所歼。
寇乃露罪归依指踪夷险。
寻越穷荒。
又逾毒水才至中天竺境。
即遇其王。
王之夫人乃畏之女兄也。
因问舍位之由。
称叹不足。
是日携手同归
慈云布阴一境丕变。
畏风仪爽俊聪睿超群。
解究五乘道该三学
总持禅观妙达其源。
艺术伎能悉闻精练。
初诣那烂陀寺。
此云施无厌也。
像法之泉源众圣之会府
畏乃舍传国宝珠莹于大像之额。
昼如月魄夜若曦轮焉。
寺有达摩掬多者。
掌定门之秘钥。
佩如来之密印。
颜如四十许。
其实八百岁也。
玄奘三藏昔曾见之。
畏投身接足。
奉为本师。
一日侍食之次。
旁有一僧。
震旦人也。
畏现其钵中见油饵尚温粟饭犹暖。
愕而叹曰。
东国去此十万馀里。
是彼朝熟而返也。
掬多曰。
汝能不言真可学焉。
后乃授畏总持瑜伽三密教也。
龙神围绕森在目前。
其诸印契一时顿受。
即日灌顶为人天师
称曰三藏
三藏之义者。
则内为戒定慧。
外为经律论。
以陀罗尼总摄之也。
陀罗尼者。
是菩提速疾之轮。
解脱吉祥之海。
三世诸佛生于此门。
慧照所传一灯而已。
根殊性异灯亦无边。
由是有百亿释迦微尘三昧。
菩萨以纲总摄于诸定。
顿升阶位邻于大觉。
此其旨也。
于时畏周行大荒遍礼圣迹。
不惮艰险。
凡所履处皆三返焉。
又入鸡足山为迦叶剃头。
受观音顶。
尝结夏于灵鹫。
有猛兽前导。
深入山穴。
穴明如昼见牟尼像。
右侍者如生焉。
中印度大旱。
请畏求雨。
俄见观音在日轮中手执军持注水于地。
时众欣感得未曾有。
复锻金如贝叶写大般若经。
镕中金为窣睹波。
等佛身量焉。
母以畏游方日久。
谓为已殁。
旦夕泣泪而丧其明。
洎附信问安。
朗然如故。
五天之境自佛灭后外道峥嵘。
九十六宗各专其见。
畏皆随所执破滞析疑。
解邪缚于心门。
舍迷津于觉路。
法云大小而均泽。
定水方圆而任器。
仆异学之旗鼓。
建心王之胜幢。
使彼以念制狂即身观佛。
掬多曰。
善男子。
汝与震旦有缘。
今可行矣。
畏乃顶辞而去。
至迦湿弥罗国。
薄暮次河。
而无桥梁。
畏浮空以济。
一日受请于长者家。
俄有罗汉。
降曰。
我小乘之人。
大德是登地菩萨。
乃让席推尊。
畏施之以名衣。
升空而去。
畏复至乌苌国
有白鼠驯绕日献金钱。
讲毗卢于突厥之庭。
安禅定于可敦之树。
法为金字列在空中。
时突厥宫人以手按乳。
乳为三道飞注畏口。
畏乃合掌端容曰。
我前生之母也。
又途中遭寇举刃三斫而肢体无伤。
挥剑者唯闻铜声而已。
前登雪山大池
畏不悆。
掬多自空而至曰。
菩萨身同世间不舍生死。
汝久离相宁有病耶。
言讫冲天。
畏洗然而愈。
路出吐蕃
与商旅同次。
胡人贪货率众合围。
畏密运心印而蕃豪请罪。
至大唐西境夜有神人曰。
此东非弟子界也。
文殊师利实护神州。
礼足而灭。
此亦犹迦毗罗神送连眉也。
畏以驼负经至西州涉于河。
龙陷驼足没于泉下。
畏亦入泉三日。
止住龙宫宣扬法化。
开悟甚众。
及牵驼出岸。
经无沾湿焉。
初畏途过北印度境。
而声誉已达中国。
睿宗乃诏若那及将军史献。
玉门塞表以候来仪。
开元初
玄宗梦与真僧相见。
姿状非常。
躬御丹青写之殿壁。
及畏至此与梦合符。
帝悦有缘。
饰内道场尊为教主。
自宁薛王已降皆跪席捧器焉。
大士于天宫。
接梵筵于帝座。
国师广成之道。
致人主于如来之乘。
巍巍法门于斯为盛。
时有术士。
握鬼神之契。
参变化之功。
承诏御前角其神异。
畏恬然不动。
而术者手足无所施矣。
开元四年丙辰
赍梵夹始届长安
敕于兴福寺南院安置。
续宣住西明寺
问劳重叠锡贶异常。
至五年丁巳
奉诏于菩提院翻译。
畏奏请名僧同参华梵。
开题先译虚空藏求闻持法一卷。
沙门悉达译语。
无著笔受缀文。
缮写进内。
帝深加赏叹。
有敕畏所将到梵本并令进上。
昔有沙门无行西游天竺
学毕言归。
方及北印不幸而卒。
其所获夹叶悉在京都华严寺中。
畏与一行禅师
于彼选得数本。
并总持妙门。
先所未译。
十二年随驾入
复奉诏于福先寺译大毗卢遮那经。
其经具足梵文有十万颂。
畏所出者撮其要耳。
曰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七卷。
沙门宝月译语。
一行笔受删缀辞理。
文质相半。
妙谐深趣。
上符佛意下契根缘。
利益要门斯文为最。
又出苏婆呼童子经三卷。
苏悉地揭罗经三卷。
二经具足咒毗耶也。
即秘密禁戒焉。
若未曾入曼荼罗者。
不合辄读诵。
犹未受具人盗听戒律也。
所出虚空藏菩萨能满诸愿最胜心陀罗尼求闻持法一卷。
即金刚顶梵本经成就一切义图略译少分耳。
畏性爱恬简静虑怡神。
时开禅观奖劝初学。
奉仪形者莲华敷于眼界。
禀言说者甘露润于心田。
超然觉明日有人矣。
法侣请谒。
唯尊奉长老宝思惟三藏而已。
此外皆门人之礼焉。
一行禅师者。
帝王宗重时贤所归。
定慧之馀阴阳之妙。
有所未决亦咨禀而后
畏尝于本院铸铜为塔。
手成模范。
妙出人天。
寺众以销治至广庭除深隘。
虑风至火盛灾延宝坊。
畏笑曰。
无苦自当知也。
鼓铸之日。
大雪蔽空。
雾塔出垆瑞花飘席。
众皆称叹焉。
又属暑天亢旱。
帝遣中官高力士
疾召畏祈雨。
畏曰。
今旱数当然也。
若苦召龙致雨。
必暴适足所损。
不可为也。
帝强之曰。
人苦暑病矣。
虽风雷亦足快意。
辞不获已。
有司为陈请雨具。
幡幢螺钹备焉。
畏笑曰。
斯不足以致雨。
急撤之。
乃盛一钵水以小刀搅之。
梵言数百。
咒之须臾有物如龙。
其大如指。
赤色矫首瞰水面复潜于钵底。
畏且搅且咒。
顷之有白气自钵而兴。
径上数尺。
稍稍引去。
畏谓力士曰。
亟去雨至矣。
力士驰去。
回顾见白气疾旋自讲堂而西。
若一匹素翻空而上。
既而昏霾大风震电。
力士才及天津桥
风雨随马而骤。
街中大树多拔焉。
力士入奏。
而衣尽沾湿矣。
帝稽首迎畏。
再三致谢。
邙山有巨蛇畏见之叹曰。
欲决潴洛阳城耶以天竺语咒数百声。
不日蛇死。
安禄山洛阳之兆也。
一说畏曾寓西明道宣律师房。
示为粗相。
颇嫌鄙之。
至中夜扪虱投于地。
畏连呼律师扑死佛子。
方知是大菩萨。
诘旦摄衣作礼焉。
若观此说。
灭至开元中仅五十载矣。
如畏出没无常非人之所测也。
二十年求还西域
优诏不许。
二十三年乙亥十月七日
右胁累足奄然而化。
享龄九十九。
腊八十。
法侣凄凉皇心震悼。
鸿胪卿
鸿胪丞李现具威仪。
律师护丧事。
二十八年十月三日
葬于龙门西山广化寺之庭焉。
定慧所熏全身不坏。
会葬之日涕泗倾都。
山川变色。
僧俗弟子宝畏禅师畏禅师荥阳郑氏琅邪王氏痛其安仰如丧考妣焉。
乾元之初唐风再振。
禅师刻偈。
诸信士营龛。
弟子舍于旁。
有同孔墓之恋。
今观畏之遗形渐加缩小。
黑皮隐隐骨其露焉。
累朝旱涝皆就祈请。
徵验随生且多檀施。
锦绣巾帕覆之如偃息耳。
每一出龛置于低榻香汁浴之。
洛中豪右争施弹帕净巾澡豆以资浴事。
上禳祷多遣使臣往加供施。
必称心愿焉。
释无畏三藏
天竺人
让国出家。
道德名称为天竺之冠。
所至讲法必有异相。
初自天竺至。
所司引谒于玄宗
玄宗见而敬信焉。
因谓三藏曰。
师不远而来故倦矣。
欲于何方休息耶。
三藏进曰。
臣在天竺时。
尝闻大唐西明寺宣律师持律第一。
愿往依止焉。
玄宗可之。
律禁戒坚苦焚修精洁。
三藏饮酒食肉言行粗易。
往往乘醉喧竞秽污茵席。
律颇不能甘之。
忽中夜律扪虱将投于地。
三藏半醉连声呼曰。
师律师扑死佛子耶。
方知其为异人也。
整衣作礼而师事焉。
在洛时有巨蛇高丈馀长且百尺。
其状甚异。
蟠绕出于山下。
洛民咸见之。
畏语曰。
此蛇欲决水洛城
即说佛书义。
其蛇至夕则驾风露来。
若倾听状。
畏责之曰。
尔蛇也。
当居深山中用安其所。
何为将欲肆毒于世耶。
速去无患生人。
其蛇闻之若有惭色。
遂俯于地顷而死焉。
其后安禄山洛阳尽毁宗庙。
果符其言。
开元十年七月旱。
帝遣使诏无畏请雨。
畏持满钵水以小刀搅之。
诵咒数番。
即有物如蚪龙从钵中矫首水面。
畏咒遣之。
白气自钵腾涌。
诏使曰。
速归雨即至矣。
诏使驰出。
顷刻风雷震电。
诏使趋入奏。
御衣巾已透湿。
霖雨弥日而息。
又尝淫雨逾时。
诏畏止之。
畏捏泥媪五躯向之作梵语叱骂者。
即刻而霁。
尝过龙河以一橐驼负经没水。
畏惧失经遽随之入水。
于是龙王邀之入宫讲法。
为留三宿而出。
所载梵夹不湿一字。
其神异多类此。
褚无量唐 645 — 7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719,或646—720 【介绍】: 杭州盐官人字弘度
幼孤贫,励志好学,及长精《三礼》、《史记》。
明经第,累迁国子司业修文馆学士
玄宗太子无量侍读,撰《翼善记》以进。
及即位,迁左散骑常侍国子祭酒封舒国公
数上书陈得失。
请誊校搜补内府图书,诏无量主其事,不数年,四库完治。
卒谥文
魏知古初唐 647 — 7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7—715 【介绍】: 深州陆泽人
高宗乾封元年进士
累授著作郎、兼修国史
中宗神龙初,擢吏部侍郎
睿宗复位,为黄门侍郎
极谏造金仙、玉真二观。
户部尚书
玄宗先天元年,进侍中
次年封梁国公
窦怀贞太平公主谋反事,玄宗赏其功。
旋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
后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
卒谥忠
元行冲唐 653 — 7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3—729 【介绍】: 河南人名澹,以字行。
进士第,累迁通事舍人
睿宗景云中太常少卿
玄宗开元初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
终拜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封常山郡公
行冲博学多才,尤通训故,以本族出于北魏,乃撰《魏典》,又为玄宗所注《孝经》疏义,立于学官
张氲唐 653 — 7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州人一名蕴字藏真号洪崖子
学道不娶,尝寓李峤家十余年。
后隐居洪崖古坛。
武则天唐玄宗屡召不赴。
能诗。
窦德妃初唐 ? — 693
简介
昭成顺圣皇后本姓窦氏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市)人。
唐睿宗李旦妃嫔,莘国公窦诞的孙女,润州刺史太尉窦孝谌的女儿。
姿容婉顺,动循礼则。
嫁给相王李旦,册封孺人
光宅元年(684年)唐睿宗第一次即位,册封德妃,生下唐玄宗李隆基金仙公主玉真公主
长寿二年(693年),被诬使用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遇害于嘉豫殿。
景云元年(710年),作为太子李隆基生母,追封皇后谥号昭成,招魂安葬于东都城南,号为“靖陵”,设置仪坤庙祭祀。
唐玄宗即位追尊为昭成顺圣皇后,祔葬于桥陵
僧慧云初唐 655 — ?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姚氏
湖湘人
麟德初
十岁。
辞父母。
出家于南岳
弱冠受具戒。
游历幽胜。
随有废弛。
辄营治。
如是至凡寺宇二十馀。
久视初
驻锡浚郊。
夜宿繁台。
望有异气。
起汴水北园池中。
且访其地。
乃知其为歙州司马郑景宅也。
因杖屦以往。
见池阔甚。
澜漪浩渺无际涯。
下布天影。
而参差轇轕。
有宫殿楼阁状。
独叹曰。
此可以致吾力矣。
神龙二年
徙居濮州报成寺
发愿募金。
写就丈八弥勒像。
树殿池旁。
且拟名其寺为福慧。
以安奉之。
伐材聘工。
将底功绪。
景龙二年
始从景购得其宅。
或出古碣土中。
记曰齐天保六年乙亥岁
创建国寺
于是行部使者
命迎像其地。
仍撤殿材。
以定建国额。
刑部尚书王志愔
采访使
将诏指尽撤天下无名额寺宇。
并收铜铁像。
送近寺。
规模已备。
所欠者仅绘饰尔。
既值此诏。
竟中辍。
乃焚香涕泣。
日夕膜拜于像前曰。
苟事必成。
当现奇瑞。
顷之像首发金色光。
辉烛天壤。
合城聚观叹异。
或瞋视谤言。
则目盲口喑。
为像前悔过而愈。
皆誓奴役终其身。
未机上闻诏赐额相国
先是上于潜邸。
尝符梦想
复诏佛授。
记寺大德明干。
捡挍功德。
毋令官府烦扰。
中书舍人贾曾
侍郎平章事岑羲
悉捐俸赀以助。
玄宗受内禅。
先天中
上皇躬御翰墨。
书额以赐。
诏大德真谛。
并弟子品官。
并持幡华以侈之。
久而卒。
葬东郊。
至今寺庄影堂在焉。
号造寺祖师
释慧云
姓姚氏
湖湘人也。
性识精明气貌疏朗。
高宗麟德元年
正十岁矣。
邈然有出尘之志。
二亲多厌沮之。
其心匪席不可卷也。
父哀其所愿。
从往南岳祖禅师禀承慈训。
而能黠慧好味经教。
沈默如也。
至于弱冠于岳寺受具足法。
自专护戒且善毗尼。
寻罢讲科专营福事。
发言响答化俗风从。
立事绝私士庶钦揖。
乃出重湖而游荆郢。
江南振锡浙汭携囊。
务在劝人令舍悭病。
随处盖造葺修寺宇二十馀所。
皆功成不宰。
天后久视元年江北行化因缘未会。
长安元年来观梁苑
夜宿繁台。
企望随河北岸有异气属天。
质明入城寻睹。
歙州司马宅西北园中池沼。
徙步临岸见澜漪中有天宫影。
参差楼阁合沓珠璎。
门牖䌽绘而九重仪像逶迤而千状。
直谓兜率之宫院矣。
睹兹异事喜贯心膺。
吾闻智严经说。
琉璃地上现宫殿之影。
此不思议之境界也。
今决拟建梵宫答其徵瑞。
乃挂锡于安业寺。
神龙二年丙午濮州属县报成寺
发愿为国摹写弥勒像。
举高一丈八尺。
募人出赤金。
于时施者委输逡巡若丘阜矣。
遂振橐籥程巧工。
一铸克成。
相好奇特殆景龙四年庚戌六月温王让位奉睿宗
叔父也。
景云元年于寺东廊南隅造别殿安圣容。
治材方议版筑。
檀越众议纷纭未成建树。
至二年辛亥福慧寺经坊北。
新安典午郑景宅。
方事兴工掘得古碑。
北齐天保六年乙亥岁置建国寺
乃高欢嗣子文宣帝也。
睹之者皆惊叹。
同舍利弗悲蚁垤焉。
采访使君称异再三。
遂沿此记改福慧为建国寺
迎取安业圣容及殿材至寺。
太极元年五月十三日
改元延和
是岁刑部尚书王志愔采访使
至浚郊宣敕。
应凡寺院无名额者并令毁撤。
所有铜铁佛像收入近寺。
移所铸像及造殿宇门廊。
犹亏䌽缋。
遇新敕乃辍工。
于弥勒像前泣泪焚香。
重礼重告曰。
若与此有缘当现奇瑞策悟群心。
少顷像首上放金色光照曜天地。
满城士庶皆叹希有。
是时生谤毁者随丧两目。
又有舌肿一尺许者。
远近传闻争来瞻礼。
舍施如山乃全胜概。
像坐垂趺人观稽颡。
涉恶报者云望像为其悔过。
斯须失明者重视。
舌卷者能言。
皆愿为寺之奴持钟扫地也。
采访使王志愔贺兰务同录祥瑞。
奏闻睿宗潜符梦想。
有敕改建国之榜为相国
盖取诸帝由相王龙飞故也。
仍敕佛授记寺大德明干。
同共检校功德勿令州府烦扰。
中书舍人贾曾侍郎崔沼给事中卢逸中书侍郎平章事岑羲
皆捐俸禄共构因缘。
或启发心之元
或施外护之力。
先天中行传神于潞邸。
玄宗即位。
至八月十五日上皇御书寺额。
奉诏令大德真谛并弟子二人品官一人赍敕赐幡华及寺额至。
迎受悬挂。
道化梁园身荣福树。
百龄有限四相交迁。
终于寺之别院。
葬今京之东郊寺庄塔亭存焉。
时号造寺祖师
去世后天宝四载造大阁号排云。
肃宗至德年中造东塔号普满者。
至代宗大历十年毕工。
造塔。
僧能分身行化难测品阶。
文殊维摩是王府友吴道子装塑。
开元十四年
玄宗封回敕车政道往于阗国
摹写天王样就寺壁画焉。
僧智俨募众画西库北壁。
三乘入道位次皆称奇绝。
今之殿宇皆大顺年火灾之后盖造。
宋太祖重修。
翰林待诏高益笔迹壁画。
时推笔墨之妙矣。
刘幽求初唐 655 — 7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5—715 【介绍】: 冀州武强人
武周圣历中举制科中第,为阆中
临淄王李隆基入诛韦庶人,号令诏敕一出其手,以功授中书舍人参知机务封中山县男
睿宗立,进尚书右丞徐国公
景云二年,迁户部尚书,转吏部,擢拜侍中
玄宗先天元年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以劝除太平公主,谋泄,流封州
太平公主败,即日诏复旧官。
开元初官至尚书左丞相,兼黄门监
未几,除太子少保,罢知政事
睦州刺史,徙杭州桂阳郡,在道忧愤卒。
谥文献
郭震初唐 656 — 713
唐诗汇评
郭震(656-714),字元振,以字显。
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
康慨任侠,少有奇志。
咸亨四年(673)进士第,复中拔萃科,授通泉
武后索其文章,上《宝剑篇》,后览之嘉叹,授右武卫铠曹参军,使吐蕃
累迁凉州都督、金山道行军大总管
入朝,相睿宗
开元元年,以诛萧至忠等功,封代国公
出为朔方道大总管
未行,会玄宗讲武骊山,坐军容不整,流新州
寻起为饶州司马,道卒。
有《郭元振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一卷。
杨思勖盛唐 659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9?—740 【介绍】: 罗州石城人。
宦官
本姓苏,为宦者杨氏所养,遂姓杨。
从事内侍省
玄宗讨内难,擢右监门卫将军
玄宗开元中,以镇压安南首领玄成五溪首领覃行璋功,迁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
又镇压邕州首领梁大海、泷州首领陈行范等。
思勖性刚酷,所得俘囚多生剥其面,掣去头皮。
将士惮服,故所至有功。
李旦初唐 662 — 7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16 【介绍】: 唐朝皇帝。
高宗第八子。
初名旭轮改名轮,又更现名。
通训诂,工草隶书。
封殷,改豫王
母武后废其兄中宗,立为皇帝。
及改国号周,赐姓武,以为皇嗣
中宗房州还,复为皇太子,封其为安国相王
中宗被杀,其子李隆基起兵诛韦后,遂拥其即帝位。
在位三年,传位于太子隆基,自为太上皇
卒谥大圣真皇帝
王仁忠唐 662 — 7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2—722 【介绍】: 太原祁人字揖
玄宗王皇后叔。
解褐濮州司法参军,转湖州司兵参军
睿宗时,迁太常主簿,改太常寺丞
玄宗初,改太子仆,迁鸿胪少卿太常少卿,官至左千牛卫将军
上官婉儿初唐 664 — 7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4—710 【介绍】: 陕州陕县人
上官仪孙女。
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年十四,即为武则天掌诏命。
中宗时立为昭容
武三思等相结,颇擅权势。
宫中每赐宴赋诗,辄命婉儿品评等第。
临淄王李隆基起兵诛韦后婉儿同时被杀。
诗多应制之作。
有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64—710 又称上官昭容上官倢伃陕州陕县(今河南陕县)人。
上官仪之孙女。
幼随母郑氏配入内庭,通晓文词,明习吏事。
年十四,为则天后掌诏命。
中宗即位,专掌制命,进封昭仪
曾劝中宗广置昭文学士,盛引当朝词学之臣。
又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并代中宗皇后公主作诗。
武三思勾结,颇擅权势。
临淄王(即玄宗)起兵诛韦后婉儿亦被杀。
睿宗景云中,追复昭仪谥惠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说《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昭容上官氏碑铭》。
婉儿颇有诗名,开元初玄宗令集其诗文,编为文集20卷,张说为之序,今佚。
全唐诗》存诗32首,多奉和应制之作。
又有与中宗等柏梁体联句2首。
唐诗汇评
上官婉儿(664-710)陕州陕(今河南陕县)人。
高宗麟德元年,祖父仪、父庭芝同被诛,婉儿时在襁褓,随母配入掖庭。
及长,有文词,明习吏事,为武后所重。
中宗即位,令专掌制命,进拜昭容
景龙四年李旦李隆基举兵诛韦、武,婉儿亦被斩杀。
婉儿天性韶警,善文章,尝劝广置昭文学士,盛引词学之臣,赐宴赋诗。
所作词甚绮丽,时人讽诵。
开元初玄宗令收集其诗文,成《上官昭容集》二十卷,命张说作序,今集佚序存。
全唐诗》存诗三十二首。
钟绍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虔州赣人字可大
钟繇十世孙。
以擅长书法直凤阁
武则天时明堂门额、九鼎之铭及诸宫殿门榜,皆绍京所题。
家藏王羲之王献之虞世南褚遂良真迹至数十百卷。
玄宗讨韦氏,进中书令封越国公
后坐事削爵贬官。
少詹事
卒年八十余。
陆景初唐 665 — 7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5—736 【介绍】: 苏州吴人字崇贤
初名景初睿宗赐现名。
陆元方子。
举制科第。
历迁监察御史中书侍郎
睿宗景云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玄宗初,不从太平公主废立之谋,及太平公主败,帝以其保护功,封兖国公
出为剑南按察使,政尚仁恕。
河东,民吏怀之。
累迁太子少保
卒谥文贞
李尚隐唐 666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6—740 【介绍】: 赵郡人
明经
初为下邦主簿,累擢左台监察御史
睦州刺史冯昭泰性阴鸷,以妖蛊罪名诬囚桐庐李师旦二百余家,有诏御史覆验,皆畏昭泰,不敢往。
尚隐请行,卒雪师旦之冤,为玄宗所知。
二入御史府,绳治恶吏。
累迁户部尚书,官终太子宾客
崔泰之唐 667 — 7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7—723 【介绍】: 许州鄢陵人字泰之
十二岁游昭文馆,对策高第,补雅州参军
武周末,累迁职方郎中
预平二张,拥立中宗复位,拜太仆少卿
中宗神龙中武三思弄权,出为、德、梓、开四州刺史,复贬资州司马
玄宗初,起为济州刺史,旋入朝,累历户部侍郎尚书左丞黄门侍郎户部尚书,官至工部尚书封清河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