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郭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曾任仓部员外郎
文宗武宗之际,李固言剑南西川节度使,其时诗人袁不约等人均入其幕,亦以检校司门员外郎入幕为从事
事迹散见《云溪友议》卷中、《唐诗纪事》卷五九。
全唐诗》存诗1首。
李濆
武宗朝官洛阳
滁州刺史
释定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隶成都福感寺。
即俗所谓大石寺也。
阿育王舍利塔在焉。
始塔在寺西南。
天宝之季。
章仇兼琼来为长史
剑门
见一人长丈馀。
持戟遮马曰。
我福感寺护塔神也。
闻公捧檄视郡事。
故此奉迎。
然有小事。
欲以诉公。
惟公其幸听之。
今塔所处地未极善。
请迁之东北四十二步。
则可尔。
且下有大石。
愿勿掘也。
仇许诺。
到郡才数日。
即以所见。
白府主。
议迁塔。
命先掘地。
果得大石。
不可动。
虽镵凿之。
辄复平满如故。
于是遣胥卒。
夜候其旁。
见白彘数十。
以喙拥碎石塞錾凿处。
随以舌舐。
则坚刚如铁。
固非人力比也。
卒迁塔如神所诉。
而寺以石名。
武宗既废教。
反儒服。
宣宗立法门愈益振。
获归寺。
力起颓弛。
寻募赤金万馀斤。
铸大钟。
鼓籥之次。
忽有烟焰五色如虹蜺。
分两道出塔相轮上。
荏苒遍空界。
观者讶之。
释定光者。
不知何许人也。
爰从入法厥性弗拘。
粝食断中粗襦卒岁。
方于庸蜀化导有缘。
事或多魔教钟中𠘶。
俄遭武宗毁废例反儒宗。
及乎佛日重晖僧伦咸序。
同缔构寺宇。
因铸大钟计赤金万馀斤。
尔日鼓籥灰飞投炉火炽。
有祥烟两道。
自浮图相轮最高处出。
冉冉射上若虹蜺焉。
万人引望五色腾凌。
相感如然信鼓斯应。
其塔是阿育王藏舍利之所。
大和初南蛮蒙傞颠剽掠入益城。
分蛮卒舍于寺内。
廊庑皆烹炙熏灼。
僧皆奔迸。
时塔顶出四道浓烟。
分穗直上空虚
至夜蛮蜑睹此奇异。
乃禁止污秽。
此塔先在西北四十馀步。
天宝末长史章仇兼琼赴在。
剑门见一人长一丈馀。
持戟当路。
兼琼惊问。
对曰。
某是大石寺护塔神。
故来奉迎。
且有少事咨祈大夫也。
缘大石寺塔在西南未为极善。
今请移东北四十二步。
伏望便掘石此下以镇舍利。
曰。
此易耳。
遂隐厥形。
到府数日。
乃令量其地处先掘。
果得巨石。
其深无际。
促石匠数十人錾凿之。
至夜辄填满遣人潜伺之。
见有白彘数十。
以喙推石末塞之。
随以舌舐其坚如铁铜矣。
章仇止令勿凿。
遂移塔于今所。
金华旧寺基也。
钟亦移入新寺焉。
释贞干
释贞干
俗姓武氏
云中人也。
神宇高邈以禅默为务。
曳锡踽步南访灵迹。
及至故障有昆山寺者。
林泉秀茂。
则宋支昙谛尝考室于此。
味道崇化二十馀载。
基蹠存焉。
至元嘉中创成大伽蓝。
武宗废教。
其寺屏除。
至止于兹。
范阳卢君袭同兴弘觉法师第二生名迹。
寺成进士姚扶有诗。
后游今秀州长水
灵光寺邑民欲树巨殿。
时卢令移邑字民。
欣然相遇。
悉先知。
或云。
得他心宿命之明焉。
遂请首唱。
而恶偃室之嚣。
寓殿基后。
编苫为浅室而居。
四方檀信弗召自臻。
又与僧令恭君道等累岁方成今殿。
其最高广海内罕比。
事毕[挈-刀+力]弊囊振旧锡归北。
莫知其终。
释道鉴
释道鉴
姓冯氏
吴郡人未知从来。
而居历下灵岩山寺
踪迹神异不测僧也。
元和中冯生者。
吴郡人也。
明经调选未捷。
因侨寄长安
一日见老僧来诣。
冯居谓之曰。
汝吾姓也。
因相与往还。
仅于岁馀遂注拟作尉于东越
方务治装。
负锡来告去。
冯问师去安所诣乎。
曰。
吾庐在齐州灵岩之西庑下。
薄游神京至今正十年矣。
幸得与子游。
今归旧所。
故来相别。
然吾子尉于越乡。
道出灵岩寺下。
当宜一访我也。
冯诺之曰。
谨受教矣。
数日冯出关东之赴任。
灵岩寺门立马望曰。
岂非师所居寺乎。
即入访之。
时一僧在庭。
冯问。
道鉴上人庐舍安在。
僧曰。
此寺无道鉴
冯疑异默而计曰。
鉴公纯直岂欺我乎。
于是独游寺中。
行至西庑下。
忽见壁画一僧与师貌同。
冯大惊嗟。
师果异人欤。
且能降神与我交。
久之视其真相旁题云 冯氏子吴郡人也。
年十岁学浮图法。
以道行有闻。
卒年七十八。
冯阅其题方悟云。
汝吾姓也。
言非谬矣一说苏州西去城二十许里。
灵岩山寺西北庑下画沙门形云。
是梁天监十五年作游方居士状。
经过山寺寓过宵宿。
而于僧厨借笔砚。
僧众皆不留意。
诘旦僧遍搜索而亡有客。
见殿隅画一梵僧。
面骨权奇肤色皴黑。
眉长且垂眸子电转。
眦间青白。
昂鼻方口。
张唇露齿擎拳倚右肩之上。
身屈可长一丈五寸。
衣粗衲袈裟臂擐大珠徒跣。
众见惊慑莫测其来。
远近咸格有焚香礼叹者。
有请福禳灾者。
或于晴夜殿中析窣闻有行道之声。
由是鸟雀不敢污践檐楹之间矣。
然则乡人谓之灵岩和尚
或云灵岩圣僧
尝见形谓一老姥曰。
贫道好食茭粽。
疑是圣者。
翌日持簟入殿供养。
乞今年别三月三日民竞送之。
以菰蒋叶角黍米𤅢之。
吴人谓之茭粽也。
唐先天二年鲁公子疾。
医工未验。
公忧虑增剧。
门遇一僧分卫屈入。
遂索水器含噀之即时病间。
鲁公喜赠物颇丰。
了不回视。
遂问和尚居处何寺。
答曰。
贫道住苏州吴县西灵岩寺
郎君为官江表望入寺相寻。
斯须已去。
未久调补尚书刑部郎
续迁桂州廉使
常念当年救病之僧。
迂路姑苏灵岩寺觅焉。
乃说其形貌。
合寺僧云。
非此所有。
陆尽日徘徊不忍去。
忽于殿中见圣者形曰。
往年疗某者此僧也。
寺僧说其由致通感难知。
陆舍钱数万备香火之资。
却留旬日供养方去。
又寺中净人每于像前占烛灯。
添油助烬意盗油涂发耳。
居无何其发焦卷而堕。
傍人劝令礼忏。
别买麻膏增炷平复如初。
武宗将废佛教也。
近寺有陆宣者梦圣者云。
受弟子供施年深今来相别。
且归西天去也。
宣急命画工图写真貌。
至会昌五年毁拆寺宇。
方知告别之意焉。
咸通七年蝗灾。
尔时弥空亘野食人苗稼。
至于入人家食缯帛之物。
百姓徬徨莫能为计。
时民人吴延让等。
率耆艾数十百人。
诣像前焚香泣告。
即日虫飞越境焉。
乾符五年寺众当诣阙乞钟归寺。
差僧选日登途。
圣者先入右神策军本局。
预陈嘱托。
及正请钟僧到见。
司吏怪问。
数日前有僧来云。
苏州灵岩山寺
其僧曰某。
行无伴侣。
右军胥因事游吴。
见壁画云。
此是七月中曾来司内计会钟僧也。
然吴中极彰灵异。
且不测厥由。
曾有梵僧来礼画像云。
智积菩萨何缘在此。
叹嗟弥久。
而自此号智积应身也。
系曰。
同异之说史氏多之。
今详寺曰灵岩
僧画像此为同也。
州曰历下始苏。
遇者曰陆与冯。
此为异焉。
斯盖见闻不齐记录因别也。
原夫圣人之应身也。
或南或北。
或汉或胡。
或平常之形。
或怪差之质。
故令闻见必也有殊。
复使传扬自然多说。
譬犹千里之外望日月。
以皆同其时。
边旁云物状貌有异耳。
既是不思议应现矣。
则随缘赴感。
肆是难同可发例云。
所传闻异辞也。
僧齐安中唐 750 — 842
释齐安
俗姓李
实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门郡焉。
深避世荣终秘氏族。
在胎母梦日兆详。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请出家。
父母诃止。
曰。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
冥报之利不其远邪。
圭组之荣止于家尔。
济拔之益不其广邪。
二亲感其言而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
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
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
裹足振锡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补坏扶倾不克宴坐。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焉。
昕谦而不自有。
延请主之。
四海参学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不言寒暑不下堂庑。
无流眄无倾听。
如此者盖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
眉毫绀垂颅骨圆耸。
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
曾无测其高深也。
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尔示灭。
先时尽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
如环佩之锵鸣。
若剑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别录。
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
预诫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
禁杂言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帝。
遂令维那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
上座边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
僧赍去。
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
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沈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
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
因缘出授江陵少尹
实恶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
乃以御诗追悼。
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姓李
实唐帝系。
深避世荣
终秘氏族。
在胎。
母梦日兆祥。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
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请出家。
父母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年满登具。
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
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
随化度人。
裹足振锡。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论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
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
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悬知宣宗皇帝
隐曜缁行。
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
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帝。
遂令维那
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
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
患斋不供。
上座边。
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僧赍去。
所获丰厚。
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
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惮忌之。
沉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
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
险阻备尝。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
宰臣百官迎立。
已终。
怆悼久之。
敕谥悟空
以御诗追悼。
建塔焉。
僧日照唐 753 — 860
释日照
姓刘氏
岐下人也。
家世豪盛。
幼承庭训博览经籍。
复于庄老而宿慧发挥。
思从释子。
即往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下。
禀学纳戒。
传受经法靡所不精。
因游嵩岳问圆通之诀。
欣然趋入。
后游南岳登昂头峰。
直拔苍翠便有终焉之志。
庵居二十载
会昌武宗毁教。
深入岩窟。
饮流而延喘息。
大中宣宗重兴佛法。
率徒六十许人。
还就昂头山旧基。
结苫盖构舍宇。
复居一十五年。
学人波委。
咸通中示灭。
春秋一百八岁。
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
天下谓其禅学为昂头是欤。
僧崇圭中唐 756 — 841
释崇圭
姓姜氏
郏城人也。
门传儒素相缀簪裾。
自天宝已来。
安史之乱侵败王略。
家族迁荡父为商贾。
趋利遵涂。
巩洛间父亡于逆旅。
慨责曰。
少遭不造。
孑遗哀茕遂议出家。
至年十八经业蔚通得度。
俄有云水之兴游南岳
栖息数龄起回乐南徐茅山
乃依栖霞寺
已登径门道声洋溢。
赞皇李公德裕廉问是邦。
延诸慈和寺
一交雅谈如游形器之外。
曰吾有幽忧之疾。
非是居侯藩聚落之人也。
明岁遂行重抵嵩少居于岳寺。
太和戊申岁
洛下亢阳。
唯岳中雨信相继。
或谓为圭之德动龙神之故也。
开成元年赞皇公冢宰
洛龙兴寺化徒。
两京缁白往来问道。
檀施交骈。
其所谈法宗秀之提唱。
获益明心者多矣。
忽告众决别。
入方丈而灭。
春秋八十六。
白侍郎撰塔铭。
会昌元年辛酉八月十日入塔云。
淮南都梁释全植
姓芮
光州人也。
少禀异操。
自言学作佛度生去。
忽投本州荣光禅院大智下求度。
师颇严谨。
约其诵经受具后至洛阳参问禅法。
彻了无疑。
辞师观方。
淮南都梁山建立茅舍。
太守文卿于州长寿寺化徒。
卫侯问将来佛法隆替若何。
曰。
真实之物无振。
自古于今往复轨躅。
有为之法四相迁流。
法当堙厄。
君侯翘足可见。
预言武宗毁教也。
终年九十三。
门人建塔立碑。
会昌四年甲子九月七日入浮图焉。
僧恒政中唐 757 — 8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7—843 【介绍】: 唐僧。
德州平原人俗姓周
出家于本州延和寺。
登戒后,问道嵩山
寻入居太一山。
文宗大和间李德裕荐入内殿,文宗宣问而悦之,遂留内道场。
累辞归山,诏住长安圣寿寺
武宗毁佛时,避入终南山,卒于山舍。
僧鉴空中唐 759 — 835
释鉴空
俗姓齐
吴郡人也。
少小苦贫虽勤于学而寡记持。
壮岁为诗不多靡丽。
常困游吴楚间。
已四五年矣。
干谒侯伯所润无几。
钱或盈贯则必病生。
用罄方差。
元和初钱塘属其荒俭。
乃议求餐于天竺寺
孤山寺西馁甚不前。
因临流雪涕悲吟数声。
俄有梵僧临流而坐。
笑曰。
法师秀才旅游滋味足未。
曰。
旅游滋味则已足矣。
法师之呼一何乖谬。
盖以未为僧时名君房也。
梵僧曰。
子不忆讲法华经于同德寺乎。
曰。
生身已四十五岁矣。
盘桓吴楚间未尝涉京口
又何洛中之说。
僧曰。
子应为饥火所烧不暇忆故事。
遂探囊出一枣。
大如拳许。
曰此吾国所产。
食之者。
上智知过去未来事。
下智止于知前生事耳。
饥极食枣
掬泉饮之。
忽欠呻枕石而寝。
顷刻乃悟。
忆讲经于同德寺如昨日焉。
因增涕泣问僧曰。
震和尚安在。
曰专精未至再为僧矣。
今则断攀缘也。
神上人安在。
曰前愿未满。
悟法师焉在。
曰岂不记香山石像前戏发大愿乎。
若不證无上菩提。
必愿为赳赳贵臣。
昨闻已得大将军矣。
当时云水五人唯吾得解脱。
独汝为冻馁之士也。
泣曰。
某四十许年日唯一餐。
三十馀年拥一褐。
浮俗之事决断根源。
何期福不完乎坐于饥冻。
僧曰。
由师子座上广说异端。
使学空之人心生疑惑。
戒珠曾缺膻气微存。
声浑响清终不可致。
质伛影曲报应宜然。
曰。
为之奈何。
僧曰。
今日之事吾无计矣。
他生之事警于吾子焉乃探钵囊取一鉴。
背面皆莹彻。
曰。
要知贵贱之分脩短之期佛法兴赞吾道盛衰。
宜一鉴焉。
览照久之。
谢曰。
报应之事荣枯之理。
谨知之矣。
僧收鉴入囊。
遂挈而去。
行十馀步旋失所在。
是夕投灵隐寺出家受具足戒后周游名山愈高苦节。
大和元年洛阳
龙门天竺寺河东柳珵
亲说厥由向
之说事皆不常。
且甚奇之。
曰。
我生世七十有七。
僧腊三十二。
持钵乞食尚九年在世。
吾舍世之日佛法其衰乎。
诘之。
默然无答。
乃索䄇笔砚题数行于经藏北垣而去。
曰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而罝。
犬而拿。
牛虎相交与角牙。
宝檀终不灭其华。
系曰。
食梵僧之而知宿命者。
与茹雪山之药解诸国言音同也。
览鉴而知吉凶者。
与窥图澄涂麻掌同也。
食枣临鉴岂偶然耶。
非常人之遇也。
空公题谶而答塞柳珵之问。
验在会昌之毁教矣。
武宗
勒僧尼反俗。
计二十万七千馀人。
坼寺并兰若共四万七千有奇。
故云兴一沙衰恒河沙
兔在罝犬仍拿言残害之甚。
乙丑毁法丙寅厌代。
佛法喻宝檀之树终不绝其华蘤芬馥。
故云也。
苟非异人何以藏往考来之若是乎。
释志远中唐 768 — 844年2月1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汝南宋氏子。
幼孤。
母明敏能诵法花。
稍通其义。
年二十八。
使依荷泽下禅德薙染。
经营僧事。
六年
既而辞去参礼。
八年
然后于天台止观之道。
知所归向。
于是瘁志劬躬。
行四三昧。
日中一食。
不受别请。
岁歉。
或咽气漱流。
貌无馁色。
体有疮疥。
手不爬搔。
如是仅四十年。
会昌四年二月
忽辟谷燕嘿。
十七日诫门人曰。
吾平生进脩。
逮兹获梦觉安隐。
岂非其所感之报耶。
复以天台一宗文疏。
传之弟子元堪等。
且曰。
将践圣阶。
降兹罕及。
遂奄尔而逝。
寿七十七。
腊四十八。
元堪扶风马氏子。
素师事
武宗汰法。
乃悉以所受天台文疏。
藏之屋壁。
未几宣宗兴复。
重葺旧居。
别为大作影堂。
而取其部文。
并置于内。
六时行道。
以终其身。
则诚无负其所嘱。
如此其不谓之贤乎。
释志远
俗姓宋氏
家于汝南
其父早丧。
孤侍孀亲。
承颜之礼匪遑晨夕。
母常念法华经精通五卷。
识度明敏孤标卓然。
年二十八辞亲从师。
归依荷泽宗风晤解幽旨。
经营僧事联绵六秋。
凡诸取给未尝混互。
自尔辞师寻礼复经八年
虽博赡两宗情犹系滞。
天台一枝该通妙理。
定慧双融解进于行。
十乘境观起自一家。
修性三德清凉盛演因命同辈追游五峰。
栖遁林泉履历前躅。
晓六凡四圣之理。
了开示悟入之门。
百界千如包罗性相。
即遮即照破立同时。
依正圆融凡圣平等。
豁开心目物我双亡。
仅四十年阐扬独步。
业精道邈志苦神和。
卧不解衣食非别请。
时岁不稔樵炊屡乖。
每掬水漱流将期永日。
体有疮疥手不涂摩。
戒检遵修警慎心口。
常以四种三昧鍊磨身心。
至于缄札题尺。
颇闲辞翰虫篆之美。
每有缁素负才学者异其辩说。
或傍搜僻隐。
欲为挫锐。
伺之瑕玷。
求其胜负。
进虽傲然踞席。
退乃踧踖𧹞容。
来高我山去随四悉。
会昌四年
春秋七十七。
僧腊四十八。
忽绝食数朝而说法罔惮。
二月十七日诫门人曰。
吾自生修进不欺心口。
今获二种果报。
卧安觉安而无痛恼。
又曰。
天台宗疏务在宣传。
法华疏十卷本迹二门三周记别开近显玄文十卷五义判释。
止观十卷境观双修。
不定顿渐八教粗妙。
遮照平等行解圆明。
一多相即一藏文句莹玉摐金。
将践圣阶降兹罕及。
礼忏方等必假精诚。
志之永怀副吾之意也。
于时龙象云萃栉比座隅。
咸赞希奇同称佛号。
慈诲之际奄至迁灵。
风惨云愁山昏水咽。
林峦色变徒属悽伤。
阇维日诸子奔驰罔知所诣。
虽学者如林。
达其法者唯元堪。
扶风马氏之裔也。
气度冲邃道风素高。
倾其解脱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
可谓一灯之后复然一灯。
武宗澄汰之际。
禀师先旨哀恸累夕。
其章疏文句秘之屋壁。
宣宗再阐释门。
重葺旧居。
取其教部置之影堂。
六时经行俨若前制。
法华妙经积岁传唱。
摩诃止观久而敷扬。
嗣继之心已极师资之礼也。
李行敏中唐 772 — ?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 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左谏议大夫叔度子,与文宗武宗朝宰相李德裕为再从兄弟,德宗贞元十二年(796)博学宏词科
事迹据《唐摭言》卷四。
全唐诗》存诗1首。
刘禹锡中唐 772 — 842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2 字梦得排行二十八
匈奴族后裔,北魏孝文帝时改汉姓,占籍洛阳(今属河南)
唐安史之乱时,全家避居嘉兴(今属浙江)刘禹锡自称“余少为江南客”(《金陵五题》引)。
贞元九年(793),登进士第,又登宏词科
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开始进入仕途。
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弊政,刘禹锡时任屯田员外郎,为革新之核心人物,被称为“二王(叔文、伾)刘柳(宗元)”。
顺宗被迫让位与宪宗,革新失败,刘禹锡贬为朗州司马
元和十年(815)召回,又出为连州刺史,历、和二州。
文宗初,为主客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
不久,出为苏、、同三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武宗初,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刘禹锡生平见其临终前所撰《子刘子自传》,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所著《刘禹锡年谱》、《刘禹锡丛考》、《刘禹锡评传》。
刘禹锡以诗文称,哲理亦佳。
“早与柳宗元为文章之友,称‘刘柳’,晚与居易为诗友,号‘刘白’”(《郡斋读书志》卷四上)。
存诗约800余首,名篇甚多。
评者谓其“无体不备,蔚为大家”(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乐府小章,优于大篇”(宋黄庭坚《跋刘梦得〈三阁辞〉》)。
“七言尤工”(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
“绝句尤工”(宋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一)。
又谓其“始以议论入诗,下开杜紫微一派”。
“《竹枝》始于刘梦得,……后人仿为之者,总无能掩出其上也”(《读雪山房唐诗钞序例》)。
刘禹锡“为诗用僻事,须有来处”(《刘宾客嘉话录》)之主张,为宋代江西诗派所信服(参阅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八),所撰之若干作品,已开江西诗派风气(参阅元方回瀛奎律髓》卷一〇、清纪昀《瀛奎律髓刊误》卷四八)。
其诗文合集,以《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刘禹锡集》较完备。
注本有近人瞿蜕园《刘禹锡集笺證》。
全唐诗》编为1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6首,断句5句。
僧智頵唐 777 — 853
释智頵者。
中山人也。
自幼辞亲来五台山善住阁院礼贤林为师。
诵经合格得度。
神情爽拔气调高峙。
于世资财少欲知足。
粝食充腹粗衣禦寒。
馀有寸帛未尝不济诸贫病也。
游方参玩预诸讲席。
传法华维摩二部穷源尽理。
后挂锡高峰息心却扫。
元和中众辟为五台山都检校守僧长。
与时迁徙。
固辞不允。
遂登此职。
后遇岁当饥馑寺宇萧条。
华严寺是大圣栖真之所。
巡游者颇众供施稀疏。
院宇伦巡例称不迨。
众请为华严寺都供养主。
时德不孤有法照无著澄观之出世也。
当观师制华严经疏。
海众云集。
讲主
日供千僧。
十有馀祀食无告乏。
皆云有无尽藏之米面也。
岁久颇见丰盈。
有邻院僧义圆。
亦当代之硕德也。
久知常住私有谤言。
非平等心是贪饕者也。
夜有神人报圆曰。
僧长是千佛之一数也。
汝发轻言。
若不悔过当堕恶道。
圆乃诘朝呜足忏谢。
有兹验也。
及钟武宗澄汰。
遁乎山谷不舍文殊之化境。
未逾岁载宣宗即位五台诸寺度僧五十人宣供衣帔。
山门再辟。
为十寺僧长。
兼山门都修造供养主。
大中七年与寰海游台。
四众建无遮精妙供养。
一月日乃谓大众曰。
吾欲暂憩微骸息心敛迹佐助众务吾无能为也
付诸俊哲继吾遗躅。
乃净室安坐而灭。
春秋七十七。
腊五十八云。
系曰。
僧中职任也。
如网之纲如屋之梁焉。
肇自姚秦立正魏世推都。
北齐则十统分员。
世则僧录命职。
异乎常所闻者。
五台山贞元中智頵始封僧长矣。
亦犹鱼盐蜃蛤祈望守之也。
柳公权唐 778 — 865
公权字诚悬
兵部尚书公绰弟。
元和初进士
累迁司封员外郎
历穆敬文三朝。
侍书禁中。
文宗开成三年
工部侍郎
学士承旨
武宗朝罢内职
右散骑常侍集贤院学士
金紫光禄大夫
封河东郡公
工部尚书
咸通初太子太保致仕。
卒年八十八。
太子太师
牛僧孺唐 779 — 847
僧孺字思黯
仆射奇章公宏之裔。
进士
元和初贤良方正制科。
长庆三年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敬宗立
中书侍郎银青光禄大夫
封奇章郡公
罢为武昌节度使
文宗立
复以兵部尚书同平章事
门下侍郎
出为淮南节度使
召拜左仆射
武宗朝进太子太傅
循州长史
宣宗立
还为太子少师
卒年六十九。
太尉
谥曰文简
李溶中唐 ? — 8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 【介绍】: 宗室
穆宗第八子。
封安王
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吏部尚书
仇士良武宗被擿以尝欲为太子事,杀之。
僧寰中唐 780 — 862
释寰中
姓卢氏
河东蒲坂人也。
禀灵特异挺质殊伦。
身支𦟛亭顶骨圆峻。
其声若钟响其色犹脂凝。
学通终古辞实丰赡。
年二十五随计甲科。
然未塞其怀。
复思再捷。
无何遭母之忧。
遂庐于墓所。
及服阕径往北京童子寺出家。
二稔未周诸经皆览。
明年往嵩岳登戒肄习律部。
于兹博通忽慕上乘。
决往百丈山深得玄旨。
后隐南岳常乐寺
结茅于山椒谏议大夫崖公深重其操。
因别立方丈。
虞渊景晞一饭永日。
然其乏水羸瓶远求。
俄尔深宵有虎嗥啸庐侧。
诘旦视之。
果滥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
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号大慈。
居未久檀信爰臻。
旋成巨院。
四方僧侣参礼如云。
武宗废教。
衣短褐。
或请居戴氏别墅焉。
大中壬申岁太守刘公。
首命剃染重盛禅林。
壬午岁二月十五日嘱累声毕而终。
时渐溽暑验其身一无变异。
而顶门燠润。
窆于塔所。
享年八十三。
法腊五十四。
有说常乐寺虎跑泉
中公灭日。
忽焉乾涸。
异哉。
资中之受用耳。
至乾符丁酉岁
敕谥大师号性空
塔名定慧也。
缙云太守段成式为真赞焉。
僧义忠唐 781 — 8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1—872 【介绍】: 唐僧。
福州福唐人
俗姓杨
禅僧大颠之法嗣。
武宗毁佛时,隐避漳州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
所作诗偈,阐扬宗旨,流传颇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81—872 俗姓杨福州福唐县(今福建福清)人。
禅宗僧侣大颠和尚法嗣。
武宗毁佛,义忠隐避三平山世称三平和尚
咸通十三年卒。
祖堂集》卷五、《景德传灯录》卷一四有传。
二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宣鉴唐 782 — 86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剑南周氏子。
幼不群。
稍长出家登戒。
习复经律。
乡里誉之。
达磨之道。
方盛行襄汉间。
龙潭信禅师名尤振
因挟复造之。
见则遽曰。
久向龙潭
及乎到来。
潭又不见。
龙又不现。
曰。
子亲到龙潭来。
一夕久侍立方丈上。
将出索烛焉。
信授以纸烛。
拟接次。
信即吹灭之。
礼拜。
信云见什么便礼拜。
云。
从今向去。
不疑天下老和尚舌头也。
明日即辞去。
信谓诸徒曰。
可中有个汉。
牙如剑树。
口似血盆。
一棒打不回头。
他日向孤峰顶上。
立吾道在。
沩山
从法堂西过东。
回顾方丈云。
无无。
便出。
至僧堂前。
乃云。
也不可草草匆匆。
遂具威仪上参。
跨门提起坐具唤云。
和尚
沩山拟取拂子。
喝扬袂而出。
沩山晚间问维那云。
今日新到僧何在。
对曰。
那僧见和尚了。
便背法堂。
著草鞋去也。
沩问云。
你众人还识者僧否。
众云不识。
沩云。
是僧将来。
有把盖头。
呵佛骂祖去在。
澧阳三十年。
武宗废教。
避难于独浮山石室中。
大中初
武陵太守薛廷望
再崇葺德山禅院
居之。
上堂云。
于己无事。
则勿妄求。
妄求而得之。
亦非得也。
汝但无心于事。
无事于心。
则虚而灵。
空而妙。
毫𨤲系念。
三涂业因。
瞥尔情生。
万劫羁锁。
圣名凡号。
尽是虚声。
殊相劣形。
皆为幻色。
汝若求之。
得无累乎。
及其厌之。
又成大患。
一日问维那
今日几人新到。
那云八人。
云。
将来一时生按著。
龙牙问学人。
仗镆铘剑。
拟取师头时如何。
引颈。
牙云。
头落也。
微笑。
牙后到洞山举前语。
山云。
德山道什么。
牙云。
德山无语。
云。
莫道无语。
且将德山落底头。
呈似老僧
牙省过忏谢。
有人举似
云。
洞山老人不识好恶。
者个汉。
死来多少时。
救得有什么用处。
雪峰问。
从上宗风以何法示人。
云。
我宗无语句。
亦无一法与人。
岩头闻云。
德山老人一条脊梁骨硬似铁。
拗不折。
虽然如是。
唱教门中。
犹较些子。
常遇僧到参。
多以柱杖打。
临济闻之。
侍者参次。
待其打时。
但接取柱杖。
当胸一柱。
侍者壹如临济教。
便归方丈。
待者回举似临济
济云从来疑著者汉。
六年乙酉岁。
十二月三日
忽告其徒曰。
扪空追向。
劳汝心神。
梦觉觉非。
复有何事。
竟坐逝。
春秋八十四。
戒腊六十五。
释宣鉴
姓周氏
剑南人也。
生恶荤膻少多英敏。
宿赍异操恳愿出尘。
大龙不屈于小庭。
俊鹗必腾其层汉。
既除美饰当预僧流。
从受近圆即穷律藏。
其诸性相贯习偕通。
重湖间禅道大兴。
乃杭志云游造龙潭信禅师
则石头宗师之二叶也。
始唯独居一室。
强供侍之。
一夕龙潭持一枝火授
接而行。
数步且曰。
久闻龙潭
到来龙之与潭俱不见欤。
曰。
子亲到矣。
机与教符。
日亲丈室三十馀年。
后止澧阳居。
无何属武宗搜扬。
洎大中还复法仪。
咸通初武陵太守薛延望坚请始居德山
道芬馨四海禅徒辐凑。
伏腊堂中常有半千人矣。
其于训授天险海深难窥边际。
雪峰参见深肯重。
咸通六年乙酉岁十二月三日
忽告诸徒曰。
扪空追响劳汝神邪。
梦觉觉非复有何事。
言讫安坐而化。
春秋八十四。
僧腊六十五。
身据床坐。
卓然七日如生在焉。
天下言激箭之禅道者
有德山门风焉。
今襄邓汉东法孙极盛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