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崔郸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贝州武城人崔郾弟。
进士
累官吏部侍郎太常卿
文宗末擢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改中书侍郎
宣宗初复以检校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节度淮南,卒于军。
崔珝
宣宗知制诰
广德公主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宣宗女。
于琮
治家有礼法,为世闻妇。
尝从韶州侍者仅数人,却州县馈赠。
黄巢所杀,乃自缢死。
李行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初为泾阳县
宣宗猎于苑北,至泾阳,遇樵夫,问县令姓名、为政何如,樵夫言行言性执,尝捕获强盗数人,军家索之,竟不与,尽杀之。
帝归,帖其名于寝殿之柱。
及除海州刺史,入谢,帝赐之金紫,取帖示之。
裴谂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闻喜人
裴识弟。
有文名。
以荫累除考功员外郎
宣宗思其父裴度勋望,故待有加。
历迁工部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太子少师
黄巢起义,迫以官,不从,被杀。
沈珣
宣宗朝官中书舍人
礼部侍郎出为浙东观察使
释定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出家隶成都福感寺。
即俗所谓大石寺也。
阿育王舍利塔在焉。
始塔在寺西南。
天宝之季。
章仇兼琼来为长史
剑门
见一人长丈馀。
持戟遮马曰。
我福感寺护塔神也。
闻公捧檄视郡事。
故此奉迎。
然有小事。
欲以诉公。
惟公其幸听之。
今塔所处地未极善。
请迁之东北四十二步。
则可尔。
且下有大石。
愿勿掘也。
仇许诺。
到郡才数日。
即以所见。
白府主。
议迁塔。
命先掘地。
果得大石。
不可动。
虽镵凿之。
辄复平满如故。
于是遣胥卒。
夜候其旁。
见白彘数十。
以喙拥碎石塞錾凿处。
随以舌舐。
则坚刚如铁。
固非人力比也。
卒迁塔如神所诉。
而寺以石名。
武宗既废教。
反儒服。
宣宗立法门愈益振。
获归寺。
力起颓弛。
寻募赤金万馀斤。
铸大钟。
鼓籥之次。
忽有烟焰五色如虹蜺。
分两道出塔相轮上。
荏苒遍空界。
观者讶之。
韦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
韦陟曾孙。
宣宗朝官至工部尚书少府卿。
许筹
宣宗朝官观察使
郑裔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郑州荥泽人
郑覃子。
以门荫进,累迁谏议大夫
宣宗朝为给事中,以直言忤旨,贬商州刺史
后由秘书监浙东观察使,终太子少保
僧慧灵
释慧灵
未详何许人也。
幼脱尘机勤从诵习。
及当应法戒品方圆。
锐意毗尼探颐持犯。
以行副解心口相符。
由是讲训名望翕如也。
人皆奉畏神明如也。
大中七年宣宗庄严寺礼佛牙。
登大塔宣问耆年。
赐紫衣。
其年六月敕补新寺上座矣。
帝望寺西北废总持寺
乃下敕曰。
朕以政闲赏景幸于庄严。
其寺复殿重廊连甍比栋幽房秘宇窈窕疏通。
密竹翠松垂阴擢秀。
行而迷道。
天下梵宫。
高明寡匹。
当建之时。
京城西昆明池势微下。
乃建木浮图高三百尺。
藩邸之时游此伽蓝睹斯胜事。
总持寺大业中立规制。
庄严寺正同。
今容像则毁忍草随荒。
香径侵尚存基址。
其寺宜许重建以副予心。
三月十一日
令三教首座辩章勾当修寺。
及毕工推灵为纲任。
崇圣寺赐紫睿川寺主
福寿寺临坛大德赐紫玄畅都维那
居寺职。
清众咸序帝所钦重寺中常贡华蜜。
其色白其味愈常蜡房所取者。
新寺终矣。
究其灵公如曾预代宗永泰中参译證义
则可年百奇岁矣。
如不见不空良贲
乃春秋夏腊无理知焉。
卢坦中唐 749 — 817
字保衡
河南洛阳人
宣宗朝累官刑部侍郎盐铁转运使
户部
出为东川节度使
十二年卒。
年六十九。
礼部尚书
僧齐安中唐 750 — 842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宗室子也。
其先播迁。
于是生安于海门郡。
始娠终娩。
皆有瑞相。
童时。
有异僧款门求见。
为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隆之业。
其在斯乎。
稍长亟请于父母。
愿出家。
父母不能禁。
卒听依郡之云琮禅师
祝其发。
年满登具。
南岳智严律师
进毗尼学。
后从大寂禅师南康龚公山
妙领心地法门。
元和末萧山法乐寺
寺虽古制。
然楹堵靡完。
补坏扶倾。
聊复燕坐。
海昌法昕者。
缁林之翘楚也。
肇葺治盐官放生池壖废地。
以拟偃息。
在越。
遽迎之而举。
以让焉。
僧问。
如何本身卢舍那。
云。
与我将净瓶来。
僧即取净瓶。
云却本处著。
僧安瓶于旧处。
再理前问。
云。
古佛过去久矣。
座主来参。
问云。
蕴何事业。
座云。
讲华严经。
云华法界有几种。
座云。
广说则重重无尽。
略有四种。
竖起拂子云
者个是弟几种。
座未及答。
咄云思而知虑而解。
是鬼家活计。
日下孤灯。
果然失照。
一日唤侍者云。
犀牛扇子来。
侍者云扇子破也。
云扇子破还我犀牛来。
侍者无对。
示众云虚空为鼓。
须弥为椎。
是什么人打得。
众无对。
宣宗皇帝方以比丘相。
杂堂众默识之。
命为记室
尝使撰疏语以丐。
而所获尤丰羡。
叹其福气之盛。
且曰时至矣。
母滞泥蟠。
因以佛法嘱累云。
会昌二年。
壬戌十二月二十一日示寂。
及帝登极。
闻而怆悼。
即诏中官卢简求建塔谥悟空
释齐安
俗姓李
实唐帝系之英。
先人播越。
故生于海门郡焉。
深避世荣终秘氏族。
在胎母梦日兆详。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其在斯乎。
及臻丱角亟请出家。
父母诃止。
曰。
禄利之养止于亲尔。
冥报之利不其远邪。
圭组之荣止于家尔。
济拔之益不其广邪。
二亲感其言而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虽勒劳谦默和光同尘。
而萤月殊晖鸡鹤异态。
年满登具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随化度人慈缘幽感。
裹足振锡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论持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以其古制垣屋靡完。
补坏扶倾不克宴坐。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焉。
昕谦而不自有。
延请主之。
四海参学者麝至焉。
道化之盛翕然推伏。
不言寒暑不下堂庑。
无流眄无倾听。
如此者盖有年矣。
而又挺身魁岸相好庄严。
眉毫绀垂颅骨圆耸。
望之者如仰嵩华而揖沧溟。
曾无测其高深也。
会昌二年壬戌十二月二十二日
泊然宴坐俄尔示灭。
先时尽死。
至是精彩益振。
爰有清响叩户祥光满室。
如环佩之锵鸣。
若剑戟之交射。
瑞相尤繁事形别录。
悬知宣宗皇帝隐曜缁行将来法会。
预诫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
禁杂言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帝。
遂令维那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患斋不供。
上座边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
僧赍去。
所护丰厚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
帝本宪宗第四子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恒惮忌之。
沈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
俾髡发为僧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险阻备尝。
因缘出授江陵少尹
实恶其在朝耳。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讽宰臣百官。
迎而立之。
已终怆悼久之敕谥大师曰悟空
乃以御诗追悼。
后右貂卢简求为建塔焉。
姓李
实唐帝系。
深避世荣
终秘氏族。
在胎。
母梦日兆祥。
既诞而神光下烛。
数岁。
有异僧款门。
召见摩顶曰。
凤穴振仪。
龙宫藏宝。
绍终之业。
其在斯乎。
及丱角。
亟请出家。
父母顺从
遂依本郡云琮禅师
年满登具。
乃诣南岳智严律师
外检律仪。
内照实相。
后闻南康龚公山大寂禅师
随化度人。
裹足振锡。
一日造焉。
大寂欣其相依。
持论不倦。
及其蜕去。
尽力送终。
元和末
春秋已逾七十。
而游萧山法乐寺
海昌有法昕者。
缁林翘楚。
放生池壖废地。
肇葺禅居。
请安主之。
四海参学者麇至。
道化之盛。
翕然推伏。
悬知宣宗皇帝
隐曜缁行。
将来法会预诚知事曰。
当有异人至此禁杂言。
止横事。
恐累佛法。
明日行脚僧数人参礼。
默识帝。
遂令维那
高位置。
礼殊他等。
每接谈话。
益知贵气。
乃曰。
贫道谬为海众围绕。
患斋不供。
上座边。
求一供疏。
帝为操翰摅辞。
览惊悚。
知供养僧赍去。
所获丰厚。
殆与常度不同。
乃语曰。
时至矣无滞泥蟠。
嘱以佛法后事而去帝本宪宗第四子。
穆宗异母弟也。
武宗惮忌之。
沉之于宫厕。
宦者仇公武。
潜施拯护俾髡发为僧。
纵之而逸。
周游天下。
险阻备尝。
武宗崩。
左神策军中尉杨公。
宰臣百官迎立。
已终。
怆悼久之。
敕谥悟空
以御诗追悼。
建塔焉。
僧日照唐 753 — 860
释日照
姓刘氏
岐下人也。
家世豪盛。
幼承庭训博览经籍。
复于庄老而宿慧发挥。
思从释子。
即往长安大兴善寺昙光法师下。
禀学纳戒。
传受经法靡所不精。
因游嵩岳问圆通之诀。
欣然趋入。
后游南岳登昂头峰。
直拔苍翠便有终焉之志。
庵居二十载
会昌武宗毁教。
深入岩窟。
饮流而延喘息。
大中宣宗重兴佛法。
率徒六十许人。
还就昂头山旧基。
结苫盖构舍宇。
复居一十五年。
学人波委。
咸通中示灭。
春秋一百八岁。
至三年二月三日入塔立碑存焉。
天下谓其禅学为昂头是欤。
李公佐仆中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姓名不详,亦不详其生卒年、籍贯。
李公佐中唐时人,著名传奇作家,事迹散见《旧唐书·宣宗》、《太平广记》卷四九一《谢小娥传》等。
全唐诗》录其仆登仙留诗1首。
释志远中唐 768 — 844年2月1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汝南宋氏子。
幼孤。
母明敏能诵法花。
稍通其义。
年二十八。
使依荷泽下禅德薙染。
经营僧事。
六年
既而辞去参礼。
八年
然后于天台止观之道。
知所归向。
于是瘁志劬躬。
行四三昧。
日中一食。
不受别请。
岁歉。
或咽气漱流。
貌无馁色。
体有疮疥。
手不爬搔。
如是仅四十年。
会昌四年二月
忽辟谷燕嘿。
十七日诫门人曰。
吾平生进脩。
逮兹获梦觉安隐。
岂非其所感之报耶。
复以天台一宗文疏。
传之弟子元堪等。
且曰。
将践圣阶。
降兹罕及。
遂奄尔而逝。
寿七十七。
腊四十八。
元堪扶风马氏子。
素师事
武宗汰法。
乃悉以所受天台文疏。
藏之屋壁。
未几宣宗兴复。
重葺旧居。
别为大作影堂。
而取其部文。
并置于内。
六时行道。
以终其身。
则诚无负其所嘱。
如此其不谓之贤乎。
释志远
俗姓宋氏
家于汝南
其父早丧。
孤侍孀亲。
承颜之礼匪遑晨夕。
母常念法华经精通五卷。
识度明敏孤标卓然。
年二十八辞亲从师。
归依荷泽宗风晤解幽旨。
经营僧事联绵六秋。
凡诸取给未尝混互。
自尔辞师寻礼复经八年
虽博赡两宗情犹系滞。
天台一枝该通妙理。
定慧双融解进于行。
十乘境观起自一家。
修性三德清凉盛演因命同辈追游五峰。
栖遁林泉履历前躅。
晓六凡四圣之理。
了开示悟入之门。
百界千如包罗性相。
即遮即照破立同时。
依正圆融凡圣平等。
豁开心目物我双亡。
仅四十年阐扬独步。
业精道邈志苦神和。
卧不解衣食非别请。
时岁不稔樵炊屡乖。
每掬水漱流将期永日。
体有疮疥手不涂摩。
戒检遵修警慎心口。
常以四种三昧鍊磨身心。
至于缄札题尺。
颇闲辞翰虫篆之美。
每有缁素负才学者异其辩说。
或傍搜僻隐。
欲为挫锐。
伺之瑕玷。
求其胜负。
进虽傲然踞席。
退乃踧踖𧹞容。
来高我山去随四悉。
会昌四年
春秋七十七。
僧腊四十八。
忽绝食数朝而说法罔惮。
二月十七日诫门人曰。
吾自生修进不欺心口。
今获二种果报。
卧安觉安而无痛恼。
又曰。
天台宗疏务在宣传。
法华疏十卷本迹二门三周记别开近显玄文十卷五义判释。
止观十卷境观双修。
不定顿渐八教粗妙。
遮照平等行解圆明。
一多相即一藏文句莹玉摐金。
将践圣阶降兹罕及。
礼忏方等必假精诚。
志之永怀副吾之意也。
于时龙象云萃栉比座隅。
咸赞希奇同称佛号。
慈诲之际奄至迁灵。
风惨云愁山昏水咽。
林峦色变徒属悽伤。
阇维日诸子奔驰罔知所诣。
虽学者如林。
达其法者唯元堪。
扶风马氏之裔也。
气度冲邃道风素高。
倾其解脱之瓶。
注以醍醐之器。
可谓一灯之后复然一灯。
武宗澄汰之际。
禀师先旨哀恸累夕。
其章疏文句秘之屋壁。
宣宗再阐释门。
重葺旧居。
取其教部置之影堂。
六时经行俨若前制。
法华妙经积岁传唱。
摩诃止观久而敷扬。
嗣继之心已极师资之礼也。
白居易唐 772 — 846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2—846 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又号醉吟先生
排行二十二
下邽(今陕西渭南)人,郡望太原(今属山西)
先世本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
卒谥文,后人又称白文公
德宗贞元十六年(800)进士第
十九年中书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宪宗元和元年(806)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盩厔(今陕西周至)二年集贤校理翰林学士
五年改官京兆府户曹参军翰林学士六年丁母忧去官。
此数年为谏官期间,屡上奏章请革弊政,为宦官及旧官僚集团所切齿痛恨,其“惟歌生民病”之辉煌组诗《秦中吟》、《新乐府》即作于此时。
十年六月,因上书论奏宰相武元衡被刺身死,主张捕贼雪耻,引起宦官及旧官僚集团不满,以越职言事之罪,自太子左赞善大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十五年夏,被召回长安,任尚书司门员外郎,旋改授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
穆宗长庆二年(822)七月,自中书舍人出为杭州(今属浙江)刺史
敬宗宝历元年(825)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再出为苏州(今属江苏)刺史
杭州及苏州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
后返长安,相继出任秘书监刑部侍郎,愈感宦途险恶,乃于文宗大和三年(829)春辞刑部侍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今属河南),自此未再返回长安
武宗会昌二年(842)刑部尚书致仕
卒于六年八月,葬于洛阳龙门山
生平见李商隐《唐刑部尚书致仕尚书左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新、旧《唐书》本传。
年谱有宋陈振孙白文公年谱》、清汪立名白香山年谱》,以今人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为详备。
白居易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理论家,与元稹齐名,并称“”,然白实于元,故宋人钱易称“白居易为人才绝”(《南部新书》卷三)。
白居易之散文在唐代亦有甚高之地位,《旧唐书·传赞论》盛称其奏议为“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
白居易之思想兼受儒、道、佛三家之影响,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儒家思想实居主导地位,其早期“志在兼济”之讽谕诗乃其文学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之实践,如《秦中吟》、《新乐府》组诗等均为讽谕诗之名篇,尤以《新乐府》五十首为最,不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之统一,突破“怨而不怒”之传统,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确系诗歌领域一大创新。
“元和体”之创制亦为白氏之重大贡献。
所谓“元和体”,以作者个人言之,即包括其《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东南行一百韵》等长篇排律及次韵相酬之作、流连光景之小诗,其中尤以“感伤诗”中之《长恨歌》、《琵琶行》,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唐宣宗白居易诗),后世且誉为“古今长歌第一”(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二五)。
其余如“杂律诗”内景中寓情之《钱塘湖春行》、以白描手法见长之《问刘十九》等,皆能以小见大,以少胜多,成为千古传诵之名篇。
白氏之作虽伤于“大露太尽”(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语言朴直,而其艺术特点乃“用语流便”(许学夷《诗源辨体》),平易近人,章法变化多端,每能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用常得奇”(《艺概·诗概》),“眼前能转物,笔下尽逢源”(张镃南湖集》卷四《读乐天诗》)。
晚年诗“极高妙”(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语),愈益淡远旷达。
许学夷复谓其诗“叙事详明,议论痛快,此皆以文为诗,实开宋人之门户耳”(《诗源辨体》卷二八)。
总之,白诗之艺术境界须千锤百炼始能臻此,世以“轻率”讥之,实不足取。
江进之《雪涛小书·评唐》论白居易之历史地位云:“前不照古人样,后不照来者议。
意到笔随,景到意随,世间一切都著并包囊入我诗内。
诗之境界,到白公不知开阔多少。
较诸秦皇汉武,开边启境,名曰‘广大教化主’,所自来矣。
白居易诗文全集向无注本。
今人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最为完备。
研究著作有陈寅恪诗笺證稿》等。
资料汇编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
全唐诗》存诗39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8首,44句。
释广脩中唐 772 — 843年3月16日
释广脩
俗姓留氏
东阳下昆人也。
淑质贞亮早预邃师之门。
研穷教迹学者云拥。
日诵法华维摩金光明梵网四分戒本。
六时行道弗休弥年更笃。
每一岁行忏法七七日。
则第四随自意三昧也。
开成三年日本国僧圆载来躬请法。
台州刺史韦珩
谓讲止观于郡斋。
会昌三年癸亥岁二月十六日
终于禅林本寺。
俗寿七十三。
法腊五十二。
迁神于金地道场。
法付门人物外焉。
咸通七年门人良汶发坟火葬。
淘收舍利一千馀粒。
重塔缄藏焉。
湖州开元寺释高闲
乌程人也。
髫年卓跞范露异才。
受法已还有邻坚志。
苦学劳形未尝少惰。
后入长安于荐福西明等寺隶习经律。
克精讲贯。
宣宗重兴佛法。
召入对御前草圣遂赐紫衣。
仍预临洗忏戒坛
号十望大德
性情节操矗然难屈。
老思归乡。
终于本寺。
弟子鉴宗敕署无上大师
亦得闲之笔法。
常好将霅川白纻书真草之踪。
与人为学法焉。
僧宗密中唐 780 — 8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
果州西充人俗姓何
曾第进士
遂州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
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
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
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
宣宗追谥定慧禅师
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觉经大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业儒。
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计吏入
道谒遂州圆禅师
一见未及语。
深有所欣慕。
遽从薙染。
顷之进具于拯律师
寻谒荆南张。
张曰。
传教人也。
后当宣导于都邑
复谒洛阳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晚谒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乡里。
尝赴斋民家。
偶受经。
觉阅之。
妙领义趣。
于是誓传是经。
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
即能讲演。
由是著华严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
及法义类例。
礼忏脩證。
图传篡略。
诸宗禅言为禅藏。
并酬答书偈等。
凡二百馀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者矣。
累入内殿。
询问秘要。
大和二年
庆成节。
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
貌加润悦。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获舍利藏之石室。
俗龄六十二。
法腊三十四。
始与宰臣李训善。
甘露之祸。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
避难。
亦在。
且求剪发以匿。
不可。
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
至左军立之廷。
而数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徐曰。
贫道识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师遗训。
故遵守惟谨。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鱼恒志悯其诚。
而奏释之。
闻者为出涕。
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
或者学行不纯之议。
多不录。
宣宗御极。
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未与语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宰臣李训酷重于
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
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改图趋凤翔。
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怡然曰。
贫道识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王法。
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杜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一说京兆杜陵人字斌卿
杜黄裳子。
敬宗宝历元年进士
杨嗣复数荐其才堪谏官,不为郑覃所佑。
因自陈,拜给事中,迁户部侍郎判度支
宣宗欲倚为宰相,为中人沮毁。
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天平节度使
不得意,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