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南北朝
萧文寿南朝宋 343 — 423
简介
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侍御史萧亮的孙女,洮阳县萧卓之女,郡功曹刘翘继室妻子,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的继母。
元熙二年(420年)宋武帝受禅登基,建立南朝宋政权,尊萧文寿皇太后
永初三年(422)宋武帝去世,宋武帝之子宋少帝刘义符继位,尊萧文寿太皇太后
谥号孝懿皇后
全宋文·卷十
后讳文寿兰陵人武帝继母,义熙中豫章公太夫人,进宋王太妃
武帝受禅,尊为太后
少帝即位,尊为太皇太后
景平元年崩,年八十一。
孔靖南朝宋 347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47—422 【介绍】: 名一作静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字季恭
刘裕东征孙恩,屡至会稽曲意礼接,赡给甚厚。
刘裕讨平桓玄,以为会稽内史,止浮华,罚游惰,境内肃清。
累迁吴兴太守
晋安帝义熙八年,复为会稽内史,修饰学校,督课诵习。
十二年,从刘裕北伐,平关、洛,拜侍中
刘裕代晋称帝,加开府仪同三司,让不受,卒以为赠。
释智严南朝宋 351 — 428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凉州人
史失其姓。
以精进闻。
少寻师。
罽宾国摩天陀罗精舍。
受佛驮先尊者禅法。
三年有胜力。
佛驮器赏之。
西土道俗曰。
秦地乃有此道人耶。
秦因其增重。
佛驮跋陀者。
禅法之宗。
声名甚著。
请东游。
传法利生。
乃从俱还。
关中
久之跋陀僧挤嫉。
匡山
因依止山东
禅诵而已。
义熙十三年
宋武西征。
还至山东
始兴王恢从驾过庐。
与两比丘
各禅坐寂然。
恢弹指。
皆举目即敛。
不与言。
恢心奇之。
加敬焉。
即启武帝
延还都。
初无肯行者。
乃行至都。
住始兴寺。
恢又造东郊寺居之。
即枳园也。
元嘉五年
沙门宝云
译普曜广博净四天王等经。
不受别请。
食时至。
持钵入聚落一饭。
跏趺终日。
自念少于戒有缺犯。
疑当见于弃法中。
乃航海至天竺
请异尊者决之。
尊者为入定。
登内院问慈氏。
慈氏曰。
已得戒。
大喜。
罽宾无疾而化。
寿七十八。
罽宾法。
比丘化者。
必分凡圣地。
以阇维之。
有精进实行。
而人未知之。
将阇维于凡地。
而重不可举。
至圣地而轻。
以故知得道也。
释智严
西凉州人
弱冠出家。
便以精勤著名。
纳衣宴坐蔬食永岁。
每以本域丘墟志欲博事名师广求经诰。
遂周流西国进到罽宾
入摩天陀罗精舍。
从佛驮先比丘咨受禅法。
渐深三年功踰十载。
佛驮先见其禅思有绪。
特深器异。
彼诸道俗闻而叹曰。
秦地乃有求道沙门矣。
始不轻秦类敬接远人。
时有佛驮跋陀罗比丘
亦是彼国禅匠。
乃要请东归欲传法中土。
跋陀嘉其恳至。
遂共东行。
于是踰沙越险达自关中常依随跋陀长安大寺
顷之跋陀横为僧所摈。
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
坐禅诵经力精修学。
晋义熙十三年
宋武帝西伐长安剋捷旋旆。
涂出山东
始兴公王恢从驾游观山川至严精舍。
见其同止三僧各坐绳床禅思湛然。
至良久不觉于是弹指。
三人开眼俄而还闭。
问不与言。
心敬其奇访诸耆老。
皆云。
此三僧隐居求志高洁法师也。
即启宋武帝延请还都。
莫肯行者。
既屡请恳至。
二人推随行。
怀道素笃礼事甚殷。
还都即住始兴寺。
性爱虚靖志避諠尘。
乃为于东郊之际更起精舍。
即枳园寺也。
前于西域所得梵本众经未及译写。
元嘉四年
乃共沙门宝云译出普曜广博净四天王等。
在寺不受别请。
常分卫自资。
道化所被幽显咸服。
有见鬼者
西州太社间鬼相语。
严公至当避易。
此人未之解。
俄而至。
聊问姓字果称智严
默而识之密加礼异。
仪同兰陵萧思话妇刘氏疾病。
恒见鬼来吁可骇畏。
时迎说法。
始到外堂。
刘氏便见群鬼迸散。
既进为夫人说经。
疾以之瘳。
因禀五戒。
一门宗奉。
严清素寡欲随受随施。
少而游方无所滞著。
禀性冲退不自陈叙。
故虽多美行世无得而尽传。
未出家时
尝受五戒有所亏犯。
后入道受具足。
常疑不得戒。
每以为惧。
积年禅观而不能自了。
遂更汎海重到天竺咨诸明达。
值罗汉比丘具以事问罗汉。
不敢判决。
乃为入定往兜率宫咨弥勒。
弥勒答
得戒。
大喜。
于是步归至罽宾
无疾而化。
时年七十八。
彼国法凡圣烧身各处。
虽戒操高明。
而实行未办。
始移尸向凡僧墓地。
而尸重不起。
改向圣墓则飘然自轻。
弟子智羽智远。
故从西来报此徵瑞。
俱还外国。
以此推信是得道人也。
但未知果向中间若深浅耳。
臧焘南朝宋 353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3—422 【介绍】: 南朝宋东莞莒人字德仁
少好学,善《三礼》,操行为乡里所称。
晋孝武帝太元中,为国学助教
刘裕京口,为中军军事,袭封高陵亭侯
刘裕即位宋武帝,以后兄拜太常
虽外戚贵显,茅屋蔬食,不改其旧,所得俸禄,与亲戚共之。
官终光禄大夫,加金章紫绶。
范泰南朝宋 355 — 4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5—428 【介绍】: 南朝宋顺阳郡山阴(今河南内乡县)人,字伯伦
范宁子。
初为东晋太学博士
曾任卫将军谢安会稽王司马道子二府参军
后从刘裕,助平卢循
刘裕甚赏爱之,迁护军将军
入宋,为国子祭酒,上表陈奖进之道。
宋少帝在位多过失,上书极谏。
徐羡之傅亮等素不和。
文帝立,诛除徐、傅,复得重用。
进位侍中左光禄大夫
博览篇籍,好为文章。
暮年信佛,撰有《古今善言》。
今存辑本。
王镇之南朝宋 357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7—422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伯重
初仕晋琅邪王卫军行参军
出补上虞,有能名。
桓玄辅政,以为大将军录事参军
纠奏不避贵戚,为外甥王绥排抑,出补安成太守
败,从刘裕徐道覆有功,封华容县五等男
御史中丞,秉正不挠。
出为广州刺史,不受俸禄。
入宋,累迁宣训卫尉
佛驮跋陀罗晋末南朝宋初 359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59—429 【介绍】: 即佛驮跋陀
意译觉贤
东晋末南朝宋初僧人
天竺迦维罗卫人
幼丧父母,年十七出家,以禅律驰名。
游学罽宾,受业于大禅师佛陀斯那。
东晋安帝义熙四年,与沙门智严共至长安,大弘禅业,从者甚众。
鸠摩罗什友善,每有疑义,常共咨决。
终因宗派不同,为罗什门下谤黩,逼离关中,南走庐山,与慧远相见。
八年江陵,为刘裕所敬重,俱归扬都,止道场寺
译有《大方广佛华严经》等十余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觉贤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裔也。
大父达磨提婆。
此云法天。
旅游北天竺
因家焉。
父达摩脩耶利。
此云法日。
与母俱蚤世。
跋陀养于舅氏三岁矣。
其从祖有鸠婆利者。
爱其慧敏。
度为沙弥
年十七。
业禅师佛大光。
既登具。
益精经律。
僧伽达多久与同学。
而识其神俊。
然所造诣则未之知也。
罽宾国
坐密室中跋陀遽来。
问何自。
曰。
暂往兜率致敬弥勒。
语卒不复见。
达知其已證圣矣。
沙门智严罽宾
跋陀宣授禅法于东土。
许之。
于是历六国。
交趾既附舶。
望见海岛指以语众欲游焉。
舟人以风顺不肯留。
俄而转风。
舶至岛下。
众咸以为神。
于是一舟听其进止。
有顷欲发。
跋陀又止之。
发者果覆没。
忽中夜呼众欲急发。
众方寐不应。
跋陀乃自整帆独发旋。
贼掠馀舶。
青州
闻什在长安
往从之。
什倒屣门迎大悦。
恨相得之晚。
议论发。
药谓什曰。
公所释未出人意。
而致高名何耶。
什曰。
吾年运已往。
学者妄相粉饰。
公雷同为高。
可乎。
太子泓延至东宫
对什论法。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
色无自性。
故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
空。
复云何破一微。
答曰。
诸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不尔。
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
不解其意。
皆谓跋陀所计。
微尘是常。
他日更请。
跋陀曰。
法不自生。
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
则是空矣。
宁当言破一微乎。
秦既崇向出入宫阙者三千馀僧。
贤静退颓然而已。
偶谓弟子曰。
昨见天竺五舶俱发。
众闻为显异。
而贤有弟子。
自言得阿含果。
有以飞语闻者。
祸起不测。
众多遁去。
贤不以为意。
僧䂮道恒曰。
佛犹不听说己所得法。
五舶之说。
何所穷诘。
又弟子诳惑。
互生异同。
于律有违。
理不同止。
贤笑。
慧观等四十馀人渡江。
姚兴惊。
等。
即遣使追之。
不可。
遂至匡山
沙门慧远
迎待甚勤敬。
遣门人昙邕
致书关中
解其摈事。
又请出译禅数诸经。
五舶果至。
江陵
道化益盛。
施者奔走焉。
跋陀不受。
持一钵行乞而已。
宋武帝太尉
刘毅
江陵
陈郡袁豹
长史随府。
跋陀尝从乞。
未餍辞退。
曰意似未足。
跋陀曰。
檀越施心有限耳。
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
即问慧观而知其为人。
竟启太尉
请相见。
邀与俱止京师
道场寺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内史孟顗
右军褚叔度
跋陀译之。
沙门法显
西域得僧祗律。
跋陀译。
语在传。
跋陀佛三昧经六卷。
泥洹及脩行方便等论十五部。
一百十七卷。
元嘉六年没。
寿七十二。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幼丧父母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
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迦达多
共游罽宾同处积载。
虽服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
忽见来。
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
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
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睹法众清净。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询国众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
佛驮跋陀
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
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
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怀资奉。
交阯乃附舶循海而行。
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
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唯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
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忻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
所悟益。
时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唯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僧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伸。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
俱发神志。
从容初无异色识真之众咸共叹惜。
道俗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怏。
乃谓道恒曰。
沙门挟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谓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倾盖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山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主。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施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
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且复少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
德量高远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请与俱归安道场寺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
佛驮跋陀罗
此云觉贤
本姓释氏
迦维罗卫人
甘露饭王之苗裔也。
祖父达摩提婆
此云法天。
尝商旅于北天竺
因而居焉。
父达摩修耶利。
此云法日。
少亡。
三岁孤与母居。
五岁复丧母为外氏所养。
从祖鸠婆利
闻其聪敏。
兼悼其孤露。
乃迎还度为沙弥
至年十七与同学数人俱以习诵为业。
众皆一月
一日诵毕。
其师叹曰。
一日敌三十夫也。
及受具戒修业精勤。
博学群经多所通达。
少以禅律驰名。
常与同学僧伽达多共游罽宾
同处积载。
虽伏其才明。
而未测其人也。
后于密室闭户坐禅忽见来惊问何来。
答云。
暂至兜率致敬弥勒。
言讫便隐。
知是圣人未测深浅。
后屡见贤神变乃敬心祈问。
方知得不还果
常欲游方弘化备观风俗。
会有沙门智严
西至罽宾
睹法众清胜。
乃慨然东顾曰。
我诸同辈斯有道志。
而不遇真匠发悟莫由。
即咨讯国众。
孰能流化东土。
佥云有佛驮跋陀者。
出生天竺那呵利城
族姓相承世遵道学。
其童龀出家已通解经论。
少受业于大禅师佛大先。
先时亦在罽宾
乃谓曰。
可以振维僧徒宣授禅法者佛驮跋陀其人也。
既要请苦至。
遂悯而许焉。
于是舍众辞师裹粮东逝。
步骤三载绵历寒暑。
既度葱岭路经六国。
国主矜其远化。
并倾心资奉。
交趾乃附舶。
循海而行经一岛下。
以手指山曰。
可止于此。
舶主曰。
客行惜日调风难遇。
不可停也。
行二百馀里。
忽风转吹舶还向岛下。
众人方悟其神。
咸师事之。
听其进止。
后遇便风同侣皆发。
曰。
不可动。
舶主乃止。
既而有先发者一时覆败。
后于闇夜之中忽令众舶俱发。
无肯从者。
自起收缆。
一舶独发。
俄尔贼至留者悉被抄害。
顷之至青州东莱郡
鸠摩罗什长安
即往从之。
什大欣悦。
共论法相振发玄微多所悟益。
因谓什曰。
君所释不出人意而致高名何耶。
曰。
吾年老故尔。
何必能称美谈。
什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太子泓欲闻说法。
乃要命群僧集论东宫
罗什数番往复。
问曰。
法云何空。
答曰。
众微成色色无自性故虽色常空。
又问。
既以极微破色空。
复云何破微。
答曰。
群师或破析一微。
我意谓不尔又问。
微是常耶。
答曰。
以一微故众微空。
以众微故一微空。
宝云译出此语不解其意。
道俗咸谓贤之所计微尘是常。
馀日长安学僧复请更释。
曰。
夫法不自生缘会故生。
缘一微故有众微。
微无自性则为空矣。
宁可言不破一微常而不空乎。
此是问答之大意也。
秦主姚兴专志佛法。
供养三千馀僧。
并往来宫阙盛修人事。
守静不与众同。
后语弟子云。
我昨见本乡有五舶俱发。
既而弟子传告外人。
关中旧僧咸以为显异惑众。
长安大弘禅业。
四方乐靖者并闻风而至。
但染学有浅深。
得法有浓淡。
浇伪之徒因而诡滑。
有一弟子。
因少观行。
自言。
得阿那含果。
未即检问。
遂致流言大被谤读。
将有不测之祸。
于是徒众或藏名潜去。
或踰墙夜走。
半日之中众散殆尽。
乃夷然不以介意。
时旧僧僧䂮道恒等谓曰。
佛尚不听说己所得法。
先言五舶将至虚而无实。
又门徒诳惑互起同异。
既于律有违理不同止。
宜可时去勿得停留。
曰。
我身若流萍。
去留甚易。
但恨怀抱未申。
以为慨然耳。
于是与弟子慧观等四十馀人俱发。
神志从容初无异色。
识真之众咸共欢惜。
白黑送者千有馀人。
姚兴闻去怅恨。
乃谓道恒曰。
沙门协道来游欲宣遗教。
缄言未吐良用深慨。
岂可以一言之咎令万夫无导。
因敕令追之。
报使曰。
诚知恩旨无预闻命。
于是率侣宵征。
南指庐岳
沙门释慧远久服风名。
闻至欣喜若旧。
以贤之被摈过由门人。
若悬记五舶止说在同意。
亦于律无犯。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姚主及关中众僧解其摈事。
乃请出禅数诸经。
志在游化居无求安。
停止岁许。
复西适江陵
遇外国舶至。
既而讯访。
果是天竺五舶先所见者也。
倾境士庶竞来礼事。
其有奉遗悉皆不受。
持钵分卫不问豪贱。
陈郡袁豹宋武帝太尉长史
宋武南讨刘毅随府届于江陵
贤将弟子慧观乞食。
素不敬信。
待之甚薄。
未饱辞退。
曰。
似未足。
且复小留。
曰。
檀越施心有限。
故令所设已罄。
即呼左右益饭。
饭果尽。
大惭愧。
既而问慧观曰。
沙门何如人。
曰德量高邈非凡所测。
深叹异以启太尉
太尉请与相见甚崇敬之。
资供备至。
俄而太尉还都。
便请俱归安道场寺
仪范率素不同华俗。
而志韵清远雅有渊致。
师法师僧弼沙门宝林书曰。
斗场禅师甚有大心。
便是天竺王何风流人也。
其见称如此先是沙门支法领。
于阗得华严前分三万六千偈。
未有宣译。
至义熙十四年
吴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即请为译匠。
乃手执梵文。
沙门法业。
慧严等百有馀人。
于道场译出。
诠定文旨。
会通华戎。
妙得经意。
道场寺犹有华严堂焉。
沙门法显
西域所得僧祇律梵本。
复请译为晋文
语在传。
其先后所出佛三昧海六卷。
泥洹及修行方便论等。
凡一十五部。
一百十有七卷为究其幽旨妙尽文意。
元嘉六年卒。
春秋七十有一矣。
刘穆之南朝宋 360 — 4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0—417 【介绍】: 南朝宋东莞莒人字道和小字道民
世居京口,家贫好学。
初为江敱府主簿
后随刘裕征战。
桓玄,讨刘毅,为决策。
出征,穆之留镇建康,内总朝政,外供军旅。
官至尚书左仆射
性豪侈,食必方丈,好宾客,未尝独餐。
追封南康郡公
谥文宣
王裕之南朝宋 360 — 4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0—447 【介绍】: 南朝宋琅邪临沂人字敬弘
宋武帝讳,故称字。
王廙曾孙。
桓玄妻舅。
东晋末,起家左常侍
性恬静,乐山水,所居舍亭山,景色优美,时人谓之“王东山”。
桓玄篡位,屡召不起。
宋初建,为度支尚书,累迁吏部尚书
宋文帝元嘉年间,历尚书仆射尚书令
于公务漠不关心。
文帝尝问为政得失,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
”帝竟高其言。
全宋文·卷十七
敬弘本名裕之,避武帝讳,改称字,琅邪临沂人
晋司州刺史胡之孙,太元隆安间历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天门太守,转桓伟安西长史南平太守去官。
桓玄篡位,屡召不就。
玄平,起为武帝车骑从事中郎徐州治中从事史、征西道咨议参军
入为中书侍郎,转黄门侍郎,不拜。
仍除武帝太尉从事中郎,出为吴兴太守,寻征为侍中
宋国建,以为度支尚书,迁太常
及受禅,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转吏部尚书
文帝即位,以为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迁尚书左仆射
又迁尚书令,固辞,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
致仕征为太子少傅,再征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皆不拜。
元嘉二十四年卒,年八十。
顺帝升明二年追谥曰文贞
(案,《隋志》,梁有右光禄大夫《王敬集》五卷,《录》一卷,当即此,转写有误脱耳。)
向靖南朝宋 363 — 4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3—421 【介绍】: 南朝宋河内山阳人字奉仁小字弥
宋武帝祖讳,改称小字
刘裕少有旧,从参军事,平京城,击败鲜卑,攻拔广固,讨平卢循
屡立战功,历封山阳县五等侯安南县,迁冠军将军北青州刺史
宋武帝即位,以佐命功,封曲江县侯,迁太子左卫率,加散骑常侍
卒官。
治身俭约,不营室宇,无园田商货之业,时人称之。
虞丘进南朝宋 363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3—422 【介绍】: 南朝宋东海郯人字豫之
少随谢玄苻坚,以功封关内侯
屡从刘裕征战破孙恩卢循,斩徐道覆,讨司马休之,有功,迁辅国将军山阳太守封望蔡县男
入宋,迁太子右卫率。
释慧严南朝宋 363 — 443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范氏
豫州人也。
年十二。
为儒。
深明诗礼。
十六为沙门
以解义称。
从什公游。
为一时流辈所推。
建邺
止东安寺。
宋高祖礼遇特异。
方伐长安
载与俱。
行。
文帝嗣位。
尤所钦敬。
初帝于法未甚信崇。
元嘉十二年
京尹萧摹之请制民间建寺铸像
帝谓侍中何尚之
吏部羊玄保曰。
朕少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因果之事。
昧然未究。
所以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信敬故耳。
范泰谢灵运尝言。
六经法度。
本在济世。
必求妙道。
当以佛经指南。
比见颜延之析达性论。
宗炳难黑白论。
其说汪洋。
大明至理。
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民。
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因出摹之所上疏曰。
卿等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
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横目之俗。
多不敬信。
以臣庸陋。
独有愚勤。
寔惧缺薄。
上玷大法。
更蒙奖论。
重有愧耳。
然前代群英。
则不负明诏矣。
渡江而来。
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郗起王坦之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
及亡高祖兄弟。
王元琳昆季。
范汪孙绰张玄殷凯。
或宰辅冠冕。
或人伦羽仪。
或置情人天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皆倒心归依。
其间比对。
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钟。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较谈便尔。
若悉举者。
汉魏
奇杰辈出。
不可胜数。
慧远法师云。
释迦之化。
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原。
齐俗亦为要务。
窃味此言。
有契至理。
若使家家持戒。
则一国息刑。
佛图澄适赵。
而使二石减暴。
罗什在秦。
苻健损虐。
神道助教
昭然可观。
不可诬也。
而摹之所请。
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其意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伪难分。
去取未易耳。
至如土木之工。
虽若糜费。
然植福报恩。
未易顿绝。
臣比斟酌。
进退未安。
今日面奉德音。
实用欣抃。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学。
岂臣昧陋。
所宜与闻。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无取于此耳。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销。
傥以孙吴为志。
动期吞并。
亦将无取于之道。
岂特释教而已哉。
帝悦曰。
释门之有卿。
如孔门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自是崇敬教乘。
颜延之著离识论。
先以其检上帝。
帝命严辩之。
酬酢终日。
帝笑曰。
公等殆不愧支许也。
东海何承天问严。
佛国用何历。
严曰。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盖天之中也。
五行用土色尚黄。
数以五。
八寸为尺。
十两当汉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讨覈分至。
推较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措词。
后波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诏任豫受焉。
严与慧观谢灵运
详定涅槃经。
梦神诃之曰。
涅槃尊经。
何以辄加斟酌。
严惕然而觉。
欲尽收前本。
时识者曰。
此欲戒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宜即于详定时。
见梦也。
严以为然。
后又梦神告曰。
君以佛经之力。
必当见佛。
元嘉二十年殁。
寿八十一。
释慧严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精鍊佛理。
迄甫立年学洞群籍。
风声四远化洽殊邦。
闻什公在关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同行。
曰。
檀越此行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
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先是帝未甚崇信。
至元嘉十二年京尹萧摹之上启请制起寺及铸像
帝乃与侍中何尚之吏部郎中羊玄保等议之。
尚之曰。
朕少来读经不多。
比日弥复无暇。
三世因果未辩厝怀。
而复不敢立异者。
正以卿辈时秀率所敬信故也。
范泰谢灵运常言。
六经典文本在济俗为治。
必求灵性真奥。
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
近见颜迎之推达性论宗炳难白黑论。
明佛汪汪尤为名理并足开奖人意。
若使率土之滨皆敦此化。
则朕坐致太平。
夫复何事。
近萧摹之请制。
未全经通。
即以相示。
委卿增损。
必有以遏戒浮淫无伤弘奖者。
乃当著令耳。
尚之对曰。
悠悠之徒多不信法。
以臣庸蔽独秉愚勤。
惧以阙薄贻点大教。
今乃更褒拂非所敢当。
至如前代群英则不负明诏矣。
中朝已远难复尽知。
度江以来则王导周顗庾亮王濛谢尚郤超王坦王恭王谧郭文谢敷戴逵许询及亡高祖兄弟王元琳昆季范汪孙绰张玄殷顗
或宰辅之冠盖。
或人伦之羽仪。
或置情天人之际。
或抗迹烟霞之表。
并禀志归依厝心崇信。
其间比对则护开潜渊遁崇邃。
皆亚迹黄中。
或不测人也。
近世道俗谈便尔。
若当备举夷夏爰逮汉魏
奇才异德胡可胜言。
慧远法师尝云。
释氏之化无所不可。
适道固自教源。
济俗亦为要务。
窃寻此说有契理奥。
何者若使家家持戒则一国息刑。
故佛澄适赵二石减暴。
灵塔放光苻健损虐。
故神道助教有自来矣。
而萧摹所启亦不谓全非。
但伤蠹道俗者。
本在无行僧尼。
而情貌难分祛取未易。
铜土木虽縻费滋深。
必福业所寄复难得顿绝。
臣比思为斟酌进退难安。
今日亲奉德音实亦深用夷泰。
羊玄保进曰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耶。
帝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尚之曰。
夫礼隐逸则战士怠。
仁德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之道。
岂唯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严观诸僧。
辄论道义理。
颜延之著离识观及论检。
帝命严辩其同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无愧支许。
严后著无生灭论及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以博物著名。
乃问严。
佛国将用何历。
严云。
天竺夏至之日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土德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推校薄蚀。
顾步光影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同严说。
帝敕任豫受焉。
大涅槃经初至宋土。
文言致善。
而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措怀。
严乃共慧观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加之品目。
文有过质颇亦治改。
始有数本流行。
严乃梦见一人形状极伟。
厉声谓严曰。
涅槃尊经何以轻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何容即时方梦。
严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必当见佛也。
严以宋元嘉二十年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矣。
帝诏曰。
严法师器识渊远学道之匠。
奄尔迁神痛悼于怀。
可给钱五万布五十匹。
弟子法智。
幼有神理。
年二十四往江陵值雅公讲。
便论议数番。
雅厝通无地。
雅顾眄四众曰。
小子斐然成章。
智笑曰。
乃变风变雅作矣。
于是声布楚郢誉洽京吴。
善成实及大小品。
姓范
豫州人
年十二为诸生
博晓诗书。
十六出家。
又糟练佛理。
迄甫立年。
学洞群籍。
闻什公在关。
复从受学。
访正音义。
多所异闻。
后还京师
止东安寺。
宋高祖素所知重。
高祖后伐长安
要与仝行。
曰。
檀越此行。
虽伐罪吊民。
贫道事外之人。
不敢闻命。
帝苦要之遂行。
文帝在位。
情好尤密。
每见弘赞问佛法。
羊玄保进曰。
此谈盖天人之际。
岂臣所宜预。
窃恐秦楚论强兵之术。
孙吴尽吞并之计。
将无取于此。
曰。
此非战国之具。
良如卿言。
何尚之曰。
夫礼隐逸。
则战士怠。
仁德
则兵气衰。
若以孙吴为志。
苟在吞噬。
亦无取之道。
岂惟释教而已耶。
帝悦曰。
释门有卿。
亦犹孔氏之有季路
所谓恶言不入于耳。
帝自是信心乃立。
始致意佛经。
及见与诸僧论道义。
颜延之著离识。
及论检。
帝命辩其仝异。
往复终日。
帝笑曰。
公等今日。
无愧支许。
后著无生灭论。
老子略注等。
东海何承天
以博物著名。
乃问
佛国行用何历。
云。
天竺夏至之日
方中无影。
所谓天中。
于五行。
土德。
色尚黄。
数尚五。
八寸为一尺。
十两当此土十二两。
建辰之月为岁首
及讨覈分至。
推挍薄蚀。
顾步光影。
其法甚详。
宿度年纪。
咸有条例。
承天无所厝难。
婆利国人来。
果仝说。
初大涅槃经。
品数疏简。
初学难以厝怌。
乃共慧观
谢灵运等。
依泥洹本。
加之品目。
梦见一人。
形状极伟。
厉声谓曰。
涅槃尊经。
何以趣加斟酌。
严觉已惕然。
乃更集僧。
欲收前本。
时识者咸云。
此盖欲诫厉后人耳。
若必不应者。
何容即时方梦。
以为然。
顷之又梦神人告曰。
君以弘经之力。
必当见佛也。
宋元嘉二十年
卒于东安寺。
春秋八十有一。
刘怀慎南朝宋 364 — 4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4—424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
刘怀肃弟。
刘裕征伐,每战必身先士卒。
东晋安帝义熙八年,位徐州刺史
十一年,以平广固、卢循功,封南城县男
宋武帝永初元年,以佐命功,进爵为侯。
宋少帝景平初,迁护军将军
卒谥肃
徐羡之南朝宋 364 — 4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4—426 【介绍】: 南朝宋东海郯人字宗文
东晋末官至吏部尚书丹阳尹。
刘裕心腹,及代晋称帝,封南昌县公扬州刺史
武帝死,与傅亮谢晦等同受顾命,辅立少帝
后因少帝游戏无度,废杀少帝庐陵王刘义真
庐陵王刘义隆即位,是为文帝
改封南平郡公
元嘉三年追讨其弑逆罪,自刭死。
全宋文·卷十六
羡之字宗文小字干木东海郯人
晋太元中为王邪少傅主簿,后为刘牢之镇北功曹
元兴初为桓脩抚军中兵参军
武帝举义,版为镇军参军尚书库部郎、领军司马,补琅邪王大司马参军司徒左西属徐州别驾从事史、太尉咨议参军,除鹰扬将军琅邪内史,转太尉左司马寻为吏部尚书、建威将军丹阳尹,转尚书仆射
宋受禅,进号镇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封南昌县公,迁尚书令扬州刺史,进司空录尚书事。
少帝即位,与傅亮谢晦等总朝政,寻行废立。
文帝即位,进司徒改封南平郡公元嘉三年伏诛。
郑鲜之南朝宋 364 — 4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4—427 【介绍】: 南朝宋荥阳开封人字道子
郑浑玄孙。
起家桓伟辅国主簿
刘裕起兵,累迁右长史,转奉常
性刚直不阿,初刘裕任晋相,时或谈论,人不敢难,惟鲜之未尝宽假,要理屈,然后置之,时人谓为“格佞”。
刘裕代晋为宋武帝,迁太常都官尚书,在帝坐,言无所隐,人甚惮之。
卒官尚书右仆射
毛德祖南朝宋 365 — 4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5—429 【介绍】: 南朝宋荥阳阳武人
初从荆州刺史刘道规,为始平太守
卢循之役,参道规军事,攻徐道覆始兴
后为刘裕太尉参军
刘裕北伐,随王镇恶为前锋,所在克捷。
历官扶风河东荥阳京兆太守秦州刺史,督九郡军事。
入宋,论前后功,进号冠军封观阳县男督司、雍、并三州诸军事司州刺史,戍虎牢。
后与魏战,死于阵。
檀韶南朝宋 366 — 4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6—421 【介绍】: 南朝宋高平金乡人字令孙
檀道济兄。
初辟本州从事
东晋末,从刘裕征伐,平桓玄,征广固,讨卢循,累有功,封宜阳县侯
晋安帝义熙十二年,累迁江州刺史,后以罪免。
入宋,以佐命功增秩。
嗜酒贪横,所莅无政绩。
刘道怜南朝宋 368 — 4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8—422 【介绍】: 南朝宋彭城人
武帝中弟。
初为国子学生,后从刘裕征讨,以战功封骠骑将军荆州刺史
代晋称帝,封长沙王,卒官。
卒谥景
刘道邻南朝宋 368 — 42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道邻 景王 420年—422年 宋孝帝第二子
简介
刘道邻(368年-422年),刘翘第二子,宋武帝刘裕异母弟,母为孝懿皇后萧文寿
孔琳之南朝宋 369 — 423
全宋文·卷二十七
琳之字彦林会稽山阴人晋光禄大夫安国从孙。
元兴中辟本国常侍,迁楚台员外散骑侍郎
义熙初司徒左西掾,寻为司马休之会稽内史府长史,历太尉主簿尚书左丞扬州治中从事史,迁尚书吏部郎。
又为武帝平西长史大司马琅邪王从事中郎
又除武帝平北征西长史,迁侍中
宋台建,除宋国侍中,出为吴国太守
公事免。
永嘉二年御史中丞,领本州大中正,迁祠部尚书
景平元年卒,追赠太常,有集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