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议征南越朝鲜 西汉 · 陈武
 出处:全汉文 卷十四
南越、朝鲜,自全秦时内属为臣子,后且拥兵阻阸,选蠕观望。
高祖时天下新定,人民小安,未可复兴兵。
今陛下仁惠抚百姓,恩泽加海内,宜及士民乐用,征讨逆党,以一封疆(《史记·律书》: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
陈武 西汉 · 汉文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二
朕能任衣冠,念不到此。
会吕氏之乱,功臣宗室,共不羞耻,误居正位,常战战栗栗,恐事之不终。
且兵凶器,虽克所愿,动亦耗病,谓百姓远方何?
又先帝知劳民不可烦,故不以为意,朕岂自谓能!
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
今未能销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
且无议军(《史记·律书》:孝文即位将军陈武等议征南越朝鲜孝文曰云云。按陈武柴武。《史汉·高帝纪》:秦二世三年遇刚武侯应劭曰:一姓柴。《韩王信传》:汉使柴将军击之;《淮南王长》:传与棘蒲侯柴武太子奇谋反。是姓柴也,而《律书》作陈武。《功臣表》但有棘蒲侯陈武,无柴武班固泗水亭碑十八侯铭》亦然。应劭,汉人,精通掌故,谓一姓柴,得其实矣,非诸注望文者所及也。棘蒲,《十八侯铭》作棘津,当有一误。)
使公孙遂朝鲜元封二年 西汉 · 汉武帝
 出处:全汉文 卷四
将率不能前,乃使卫山谕降右渠,不能颛决,与左将军相误,卒沮约。
今两将围城,又乖异,以故久不决,使故济南太守公孙遂往正之。
有便宜,得以从事(《汉书·朝鲜传》)
武帝乐诏本始二年五月 其二 西汉 · 汉宣帝
 出处:全汉文 卷五
朕以眇身,蒙遗德,承圣业,奉宗庙,夙夜惟念。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
南平氐、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定秽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贡陈于宗庙;
协音律,造乐歌,荐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
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褒周之后,备天地之礼,广道术之路。
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麟获
海效钜鱼,神人并见,山称万岁
功德茂盛,不能尽宣。
而庙乐未称,朕甚悼焉。
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汉书•夏侯胜传》: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案此诏视《本纪》更详而未可合并,故两载之。)
孝武不毁议 西汉末 · 刘歆
 出处:全汉文 卷四十
臣闻周室既衰,四夷并侵,猃狁最强,于今匈奴是也。
宣王而伐之,诗人美而颂之曰:「薄伐猃狁,至于太原」。
又曰:「啴啴推推,如霆如雷,显允方叔,征伐猃狁,荆蛮来威」。
故称中兴
及至幽王,犬戎来伐,杀幽王,取宗器
自是之后,南夷与北夷交侵,中国不绝如线,《春秋》纪齐桓南伐楚,北伐山戎孔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是故弃桓之过而录其功,以为伯首
汉兴冒顿始强,破东胡,禽月氏,并其土地,地广兵强,为中国害。
南越尉佗总百粤,自称帝。
故中国虽平,犹有四夷之患,且无宁岁。
一方有急,三面救之,是天下皆动而被其害也。
孝文皇帝厚以货赂,与结和亲,犹侵暴无已。
甚者,兴师十馀万众,近屯京师及四边,岁发屯备虏,其为患久矣,非一世之渐也。
诸侯郡守匈奴及百粤以为逆者非一人也。
匈奴所杀郡守都尉,略取人民,不可胜数。
孝武皇帝湣中国罢劳,无安宁之时,乃遣大将军、骠骑、伏波、楼船之属,南灭百粤,起七郡;
北攘匈奴,降昆邪十万之众,置五属国,起朔方,以夺其肥饶之地;
东伐朝鲜,起玄菟、乐浪,以断匈奴之左臂;
西伐大宛,并三十六国,结乌孙,起敦煌酒泉张掖,以鬲婼羌,裂匈奴之右肩。
单于孤特,远遁于幕北。
四垂无事,斥地远境,起十馀郡。
功业既定,乃封丞相为富民侯,以大安天下,富实百姓,其规模可见。
又招集天下贤俊,与协心同谋,兴制度,改正朔,易服色,立天地之祠,建封禅,殊官号,存周后,定诸侯之制,永无逆争之心,至今累世赖之。
单于守藩,百蛮服从,万世之基也,中兴之功未有高焉者也。
高帝建大业,为太祖
孝文皇帝德至厚也,为文太宗
孝武皇帝功至著也,为武世宗
孝宣帝所以发德音也。
《礼记·王制》及《春秋·谷梁传》,天子七庙,诸侯五,大夫三,士二。
天子七日而殡,七月而葬;
诸侯五日而殡,五月而葬;
此丧事尊卑之序也,与庙数相应。
其文曰:「天子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诸侯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
故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
《春秋左氏传》曰:「名位不同,礼亦异数」。
自上以下,降杀以两,礼也。
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
宗不在此数中。
宗,变也,苟有功德则宗之,不可预为设数。
故于殷,太甲太宗大戊中宗武丁高宗
周公为《毋逸》之戒,举殷三宗以劝成王
繇是言之,宗无数也,然则所以劝帝者之功德博矣。
以七庙言之,孝武皇帝未宜毁;
以所宗言之,则不可谓无功德。
《礼记》祀典曰:「夫圣王之制祀也,功施于民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救大灾则祀之」。
窃观孝武皇帝,功德皆兼而有焉。
凡在于异姓,犹将特祀之,况于先祖?
或说天子五庙无见文,又说中宗高宗者,宗其道而毁其庙。
名与实异,非尊德贵功之意也。
《诗》云:「蔽芾甘棠,勿剪勿伐,邵伯所茇」。
思其人,犹爱其树,况宗其道而毁其庙乎?
叠毁之礼,自有常法,无殊功异德,固以亲疏相推及。
至祖宗之序,多少之数,经传无明文,至尊至重,难以疑文虚说定也。
孝宣皇帝举公卿之议,用众儒之谋,既以为世宗之庙,建之万世,宣布天下。
臣愚以为孝武皇帝功烈如彼,孝宣皇帝崇立之如此,不宜毁(《汉书·韦玄成传》:太仆王舜、中垒校尉刘歆议,上览其议而从之,制曰:「太仆舜、中垒校尉歆议可。」又略见《御览》八十八引刘歆《宗庙议》。案此议列名先王舜,以位尊也,据下文云又以为,明是刘歆文。)
上书谏勿许单于 其二 西汉 · 扬雄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二
臣闻《六经》之治,贵于未乱,兵家之胜,贵于未战。
二者皆微,然而大事之本,不可不察也。
单于上书求朝,国家不许而辞之,臣愚以为汉与匈奴从此隙矣。
本北地之狄,五帝所不能臣,三王所不能制,其不可使隙甚明。
臣不敢远称,请引秦以来明之:
秦始皇之强,蒙恬之威,带甲四十馀万,然不敢窥西河,乃筑长城以界之。
会汉初兴,以高祖之威灵,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士或七日不食。
奇谲之士,石画之臣甚众,卒其所以脱者,世莫得而言也。
高皇后尝忿匈奴,群臣庭议樊哙请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曰:「可斩也,妄阿顺指」!
于是大臣权书遗之,然后匈奴之结解,中国之忧平。
孝文时匈奴侵暴北边,候骑至雍甘泉京师大骇,发三将军屯细柳、棘门霸上以备之,数月乃罢。
孝武即位,设马邑之权,欲诱匈奴,使韩安国将三十万众侥于便地,匈奴觉之而去,徒费财劳师,一虏不可得见,况单于之面乎!
其后深惟社稷之计,规恢万载之策,乃大兴师数十万,使卫青去病操兵,前后十馀年。
于是浮西河,绝大幕,破窴颜,袭王庭,穷极其地,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以临瀚海,虏名王贵人以百数。
自是之后,匈奴震怖,益求和亲,然而未肯称臣也。
且夫前世,岂乐倾无量之费,役无罪之人,快心于狼望之北哉?
以为不壹劳者不久佚,不暂费者不永宁,是以忍百万之师,以摧饿虎之喙,运府库之财,填卢山之壑,而不悔也。
至本始之初匈奴桀心,欲掠乌孙,侵公主,乃发五将之师十五万骑猎其南,而长罗侯乌孙五万骑震其西,皆至质而还。
时鲜有所获,徒奋扬威武,明汉兵若雷风耳。
虽空行空反,尚诛两将军
故北狄不服,中国未得高枕安寝也。
逮至元康神爵之间,大化神明,鸿恩溥洽,而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日逐、呼韩邪携国归化,扶伏称臣,然尚羁縻之,计不颛制
自此之后,欲朝者不距,不欲者不强。
何者?
外国天性忿鸷,形容魁健,负力怙气,难化以善,易隶以恶,其强难诎,其和难得。
故未服之时,劳师远攻,倾国殚货,伏尸流血,破坚拔敌,如彼之难也;
既服之后,慰荐抚循,交接赂遗,威仪俯仰,如此之备也。
往时尝屠大宛之城,踏乌桓之垒,探姑缯之壁,籍荡姐之场,艾朝鲜之旃,拔两越之旗,近不过旬月之役,远不离二时之劳,固已犁其庭,扫其闾,郡县而置之,云彻席卷,后无馀灾。
惟北狄为不然,真中国之坚敌也,三垂比之悬矣,前世重之兹甚,未易可轻也。
单于归义,怀款诚之心,欲离其庭,陈见于前,此乃上世之遗策,神灵之所想望,国家虽费,不得已者也。
奈何距以来厌之辞,疏以无日之期,消往昔之恩,开将来之隙!
夫款而隙之,使有恨心,负前言,缘往辞,归怨于汉,因以自绝,终无北面之心,威之不可,谕之不能,焉得不为大忧乎!
夫明者视于无形,聪者听于无声,诚先于未然,即蒙恬樊哙不复施,棘门、细柳不复备,马邑之策安所设,卫、霍之功何得用,五将之威安所震?
不然,壹有隙之后,虽智者劳心于内,辩者毂击于外,犹不若未然之时也。
且往者图西域,制车师,置城郭都护三十六国,费岁以大万计者,岂为康居、乌孙能逾白龙堆而寇西边哉?
乃以制匈奴也。
夫百年劳之,一日失之,费十而爱一,臣窃为国不安也。
惟陛下少留意于未乱未战,以遏边萌之祸(《汉书·匈奴传》)
下书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始建国四年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五十九
乃者,命遣猛将,共行天罚,诛灭虏知,分为十二部,或断其右臂,或斩其左掖,或溃其胸腹,或䌷其两胁。
今年刑在东方,诛貉之部先纵焉。
捕斩虏驺,平定东域,虏知殄灭,在于漏刻
此乃天地群神社稷宗庙佑助之福,公卿大夫士民同心将率虓虎之力也。
予甚嘉之。
其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汉书·王莽传》中:严尤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大说,下书。)
策命五威将始建国元年 西汉末 · 王莽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
「普天之下,迄于四表,靡所不至」。
其东出者,至玄菟、乐浪高句骊、夫馀;
南出者,隃侥外,历益州,贬句町王为侯;
西出者,至西域,尽改其王为侯;
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单于印,改汉印文,去「玺」曰「章(《汉书·王莽传》中)」。
高句骊 新朝 · 严尤
 出处:全汉文 卷六十一
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
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馀之属必有和者。
匈奴未克,夫馀、秽貉复起,此大忧也(《汉书·王莽传》中:高句骊兵,皆亡出塞,州郡归咎于高句侯驺。严尤奏言,不尉安,秽貉遂反。又见《三国·魏志·高句骊传》。「不从驺起」作「罪不起于」。按驺、二字形近,未知孰是。)
箜篌引 汉 · 两汉乐府
 押歌韵
一曰公无渡河崔豹《古今注》曰: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无渡河之曲。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其声语其妻郦玉。郦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名曰箜篌引。○逯案。宋乐志巾舞歌诗有公莫舞一篇。沈约谓琴操有公莫渡河曲。其声所从来已久。乐录非之曰:今三调中自有公无渡河。其声哀切。首入瑟调。不容以瑟调杂于舞曲云。据此。公无渡河曲兼为瑟调曲。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堕河而死,当柰公何(○《初学记》十六。《白帖》十八。乐府古题要解下作公无渡河。《乐府诗集》二十六。《文选》补遗三十四。广《文选》十二。《诗纪》六。○逯案。《白帖》谓此歌出琴操。)
马武上书请灭匈奴 东汉 · 臧宫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二十一
匈奴贪利,无有礼信,穷则稽首,安则侵盗,缘边被其毒痛,内国忧其抵突。
虏今人畜疫死,早蝗赤地,疫困之力,不当中国一郡,万里死命,县在陛下。
福不再来,时或易失,岂宜固守文德而堕武事乎?
今命将临塞,厚县购赏,喻告高句骊、乌桓、鲜卑攻其左,发河西四郡、天水陇西羌胡击其右,如此,北虏之灭,不过数年。
臣恐陛下仁恩不忍,谋臣狐疑,令成世刻石之功,不立于圣世(《后汉·臧宫传》)
德阳殿 东汉 · 李尤
四言诗 押阳韵 出处:全后汉文 卷五十
皇穹垂象,以示帝王
紫微之侧,弘诞弥光。
大汉体天,承以德阳
崇弘高丽,苞受万方。
内综朝贡,外示遐荒(《艺文类聚》六十二,《初学记》二十四)
高句骊延光元年七月 东汉 · 汉安帝
 出处:全后汉文 卷六
遂成等桀逆无状,当斩断菹醢,以示百姓,幸会赦令,乞罪请降。
鲜卑、濊貊连年寇钞,驱略小民,动以千数,而裁送数十百人,非向化之心也。
自今以后,不与县官战斗,而自以亲附送生口者,皆与赎直,缣人四十匹,小口半之(《后汉·东夷传》)
夏育请伐鲜卑(《文选·鲍昭东武吟》注引《此题作上书。)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三
熹平六年夏,护乌桓校尉育上言:「鲜卑仍犯诸郡,自已来,三十馀发,请徵幽州诸郡兵出塞击之,冬春足以埽灭。」时故护羌校尉田晏以他事论刑被原,私留京师,因尚书行贿,通谋中常待王甫求为将,建议当出师与并力,诏书遂用为破鲜卑中郎将,使匈奴中郎将南单于以下与三道并出,时朝廷大臣多以为不便召公卿百官会议,议郎蔡邕以为。
《书》戒猾夏,《易》伐鬼方周宣王命南仲吉甫攘猃狁,威蛮荆,汉有卫、霍阗颜、瀚海窦宪燕然之事,征讨殊类,所由尚矣,然而时有同异,势有可否。
故谋有得失,事有成败,不可齐也。
汉兴以来,匈奴常为边患,而未闻鲜卑之事,昔谋臣竭精,武夫戮力,而所见常异,其设不战之计,守御之固者,皆社稷之臣,永久之策也。
孝武皇帝情存远略,志辟四方,南伐百越,北讨强胡,西征大宛,东并朝鲜
因文、景之蓄,藉天下之饶,兵出数十年间,帑藏空竭,官民俱匮。
乃兴盐铁酤榷之利,设告缗重税之令,民不堪命,起为盗贼,关东纷然,道路不通,绣衣直指之使,奋铁钺而并出,然后仅得宁息,既而觉悟。
乃息兵罢役,封丞相为富民侯
主父偃曰,夫务战胜,穷武事,未有不悔者也。
夫以世宗神武,将率良猛,财赋充实,所拓广远,而犹有悔焉。
况无彼时地利人财之备,而欲轻动!
此其不可一也。
鲜卑种众新盛,自匈奴北遁以来,据其故地,称兵十万,弥千里,才力劲健,意智益生。
加以关塞不严,禁网多漏,精金良铁,出者莫察,皆为贼有,汉民逋逃,为其谋主,兵利马疾,过于匈奴
段颎良将,习兵善战,经营西羌,犹十馀年。
今育、晏欲以一年之期,专胜必克,育、晏才策,未必过鲜卑种众,又不弱于西羌,乃欲张设近期,诱戏朝廷!
三年不成,必迫于害,祸结兵连,不得中休,转运粮饟,不可胜给,天无丰岁,官殚见财,民人流移于四方,不能还其骸骨。
以此时兴议横发,一发不已,必至再三,诸夏之内,弱者伏尸,强者作寇。
边陲之患,手足之疥瘙也;
中国之困,胸背之瘭疽也。
其不可二也。
育云「自以来,三十馀发」。
方今郡县盗贼,幼劫鬒人财,攻犯官民,日月有之。
冠带之圻,吏调政密,尚不能禁,况此丑虏,群类抵冒,心不受仁,胆不畏威,而可使断无盗窃?
昔者高祖乃忍平城之耻,吕后甘弃慢书之咎,方之于今,何者为甚?
是其不可三也。
天设山河,秦筑长城,汉起塞垣,所以别外内,异殊俗也。
其外则介之夷狄,其内则任之良吏,后嗣遵业,慎奉所遗。
苟无蹙国内侮之患则可矣,岂与虫蚁狡寇计争往来之数哉!
乃欲越幕逾域,度塞出攻,得地不可耕农,得民不可冠带,破之不可殄尽,而本朝必为之旰食,四海必为之焦枯。
其不可四也。
夫煎尽府帑之畜,以恣轻事之人,专胜者未必克,挟疑者未必敢,众所谓危,圣人不任,朝议有嫌,明主不行。
是其不可五也。
案育一战,所获不如所失。
淮南王安谏伐越曰:「天子之兵,有征无战。
言其莫敢校也,如使越人蒙死徼幸,以逆执事厮舆之卒,有一不备而归者,虽得越王之首,犹为大汉羞之,而育欲以齐民易丑虏,皇威辱外夷(《袁宏纪》作射乾没以要功)
就如其言,犹已危矣,况乎得失不可量邪!
珠崖郡反,孝元皇帝贾捐之言,而诏曰:「珠崖背畔,今议者或曰可讨,或曰弃之,朕日夜惟思,羞威化不行,则欲伐之,狐疑避难,则守为长,宜通乎时变,且忧万民。
夫万民之饥饿,与变夷之不讨,何者为大?
宗庙之祭,凶年犹有不备,况避不逊之辱哉!
今关东大困,无以相赡,又当动兵,非但劳民而已。
凶年随之,罢弊有不可胜言者。
其罢珠岸郡。
「此元帝所以发德音也。
夫恤民救急,虽成郡列县,尚犹弃之,况以鄣塞之外,未尝为民居者乎!
臣愚以为宜止攻伐之计,令诸营甲士,循行塞垣,屯守冲要,以坚牢不动为务。
若乃守边之术,李牧善其略,保塞之论,严尤申其要,遗业犹在,文章具存,循二子之策,守先帝之规,臣曰可矣。
臣邕愚戆,议不足采。
臣邕顿首(本集,袁宏《后汉纪》二十四,《后汉·鲜卑传》,《通典》一百九十六。)
黄钺铭 东汉 · 蔡邕
 出处:全后汉文 卷七十四
孝桓之季年,鲜卑入塞杪,盗起匈奴左部,梁州叛羌逼迨兵诛,淫衍东移,高句丽翮子百固逆谋并发,三垂骚然为国忧念,西府表乔公,昔在梁州,柔远能尔,不烦军师,而车师克定,及在上谷汉阳,连在营郡,膂力方刚,明集御众,徵拜度辽将军,始受旄钺钲鼓之任,捍御三垂。
公以吏士频年在外,勤于奔命,人马疲羸挠钝,请且息州营横发之役,以补困惫,朝廷许之。
于是储廪丰饶,室罄不悬,人逸马同,弓劲失利,而经用省息,官有馀资,执事放散之尤,簿书有进入之嬴,治兵示威,戎士勇跃,旌旗曜日,金鼓霆奋,守有山岳之固,攻有必克之势,羌戎授首于西疆,百固冰散于东邻,鲜卑收迹,烽燧不举,视事三年,马不带鉂,弓不受驱,是用镂石,作兹钲钺军鼓,陈之东阶,以昭公文武之勋焉。
铭曰:「帝命将军,执兹黄钺。
威灵振耀,如火之烈。
公之莅止,群狄斯柔。
齐斧罔设,介士斯休(本集,艺文类聚》六十八,《北堂书钞》一百十五引此篇为《鼎铭》)
风俗通义佚文卷:氏姓下 其一百三十二 东汉 · 应劭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
鲜于氏。
武王箕子朝鲜,其子食采于朝鲜,因氏焉(《后汉·第五伦传》注。案:《通鉴注》引《姓谱》云:「武王箕子朝鲜,支子仲食采于于,因以鲜于为氏。」此称「食采朝鲜」,疑讹。)
将校部曲文 东汉末 · 陈琳
 出处:全后汉文 卷九十二、文选卷四十四
年月朔日,子尚书令彧,告江东将校部曲及孙权宗亲中外:盖闻祸福无门,惟人所召。
夫见机而作,不处凶危,上圣之明也;
临事制变困而能通,智者之虑也;
渐渍荒沈,往而不反,下愚之蔽也。
是以大雅君子,于安思危,以远咎悔;
小人临祸怀佚,以待死亡。
二者之量,不亦殊乎!
孙权小子,未辨菽麦,要领不足以膏齐斧,名字不足以洿简墨
譬犹鷇卵,始生翰毛,而便陆梁放肆,顾行吠主。
谓为舟楫足以距皇威,江湖可以逃灵诛,不知天网设张,以在纲目,爨镬之鱼,期于消烂也。
若使水而可恃,则洞庭无三苗之墟,子阳荆门之败,朝鲜之垒不刊,南越之旌不拔。
夫差阖闾远迹,用申胥之训兵,栖越会稽,可谓强矣。
及其抗衡上国,与晋争长,都城屠于勾践武卒散于黄池,终于覆灭,身罄越军。
吴王濞骄恣屈强,猖猾始乱,自以兵强国富,势陵京城
太尉帅师,甫下荥阳,则七国之军,瓦解冰泮之骂言未绝于口,而丹徒之刃以陷其胸。
何则?
天威不可当,而悖逆之罪重也。
且江湖之众,不足恃也。
董卓作乱,以迄于今,将三十载。
其间豪桀纵横,熊据虎跱,强如二袁,勇如吕布,跨州连郡,有威有名,十有馀辈。
其馀锋捍特起鹯视狼顾,争为枭雄者,不可胜数。
然皆伏鈇婴钺,首腰分离,云散原燎,罔有孑遗。
近者关中诸将,复合聚,续为叛乱,阻二华,据河渭,驱率羌胡,齐锋东向,气高志远,似若无敌。
丞相秉钺鹰扬,顺风烈火,元戎启行,未鼓而破,伏尸千万,流血漂橹,此皆天下所共知也。
是后大军所以临江而不济者,以韩约马超逋逸迸脱,走还凉州,复欲鸣吠
逆贼宋建,僭号河首,同恶相救,并为唇齿。
镇南将军张鲁,负固不恭。
皆我王诛所当先加。
故且观兵旋旆,复整六师,长驱西征,致天下诛。
偏将涉陇,则建约枭夷,旌首万里;
军入散关,则群氐率服,王侯豪帅,奔走前驱。
进临汉中,则阳平不守,十万之师,土崩鱼烂,张鲁逋窜,走入巴中怀恩悔过,委质还降
夷王朴胡賨邑侯杜濩,各帅种落,共举巴郡,以奉王职
钲鼓一动,二方俱定,利尽西海,兵不钝锋。
若此之事,皆上天威明,社稷神武,非徒人力所能立也。
圣朝宽仁覆载,允信允文,大启爵命,以示四方。
及胡濩皆享万户之封,之五子,各受千室之邑,胡濩子弟部曲将校为列侯将军已下千有馀人。
姓安堵,四民反业。
而建约之属,皆为鲸鲵;
之妻孥,焚首金城,父母婴孩,覆尸许市。
非国家钟祸于彼,降福于此也,逆顺之分,不得不然。
夫鸷鸟之击先高,攫鸷之势也;
牧野之威,孟津之退也。
今者枳棘剪捍,戎夏以清,万里肃齐,六师无事。
故大举天师百万之众,与匈奴南单于呼完厨及六郡乌桓丁令屠各,湟中羌僰,霆奋席卷,自寿春而南。
又使征西将军夏侯渊等,率精甲五万,及武都氐羌,巴汉锐卒,南临汶江,扼据庸蜀。
江夏襄阳诸军,横截湘沅,以临豫章,楼船横海之师,直指吴会。
万里剋期,五道并入,权之期命,于是至矣。
丞相衔奉国威,为民除害,元恶大憝,必当枭夷
至于枝附叶从,皆非诏书所特禽疾。
故每破灭强敌,未尝不务在先降后诛,拔将取才,各尽其用。
是以立功之士,莫不翘足引领,望风响应。
袁术僭逆,王诛将加,则庐江太守刘勋先举其郡,还归国家。
吕布作乱,师临下邳张辽侯成,率众出降。
还讨眭固,薛洪樛尚,开城就化
官渡之役,则张合高奂举事立功。
后讨袁尚,则都督将军马延、故豫州刺史阴夔、射声校尉郭昭临阵来降。
围守邺城,则将军苏游反为内应,审配兄子开门入兵。
既诛袁谭,则幽州大将焦触攻逐袁熙,举事来服
凡此之辈数百人,皆忠壮果烈,有智有仁,悉与丞相参图画策,折冲讨难,芟敌搴旗,静安海内,岂轻举措也哉!
诚乃天启其心,计深虑远,审邪正之津,明可否之分,勇不虚死,节不苟立,屈伸变化,唯道所存,故乃建丘山之功,享不訾之禄,朝为仇虏,夕为上将,所谓临难知变,转祸为福者也。
若夫说诱甘言,怀宝小惠,泥滞苟且,没而不觉,随波漂流,与熛俱灭者,亦甚众多。
吉凶得失,岂不哀哉!
昔岁军在汉中,东西悬隔遗守,不满五千,权亲以数万之众,破败奔走,今乃欲当御雷霆,难以冀矣。
夫天道助顺,人道助信,事上之谓义,亲亲之谓仁。
孝章,君也,而权诛之,孙辅,兄也,而权杀之。
贼义残仁,莫斯为甚。
乃神灵之逋罪,下民所同雠
辜雠之人,谓之凶贼
是故伊挚去夏,不为伤德;
飞廉,不可谓贤。
何者?
去就之道,各有宜也。
丞相深惟江东旧德名臣,多在载籍。
近魏叔英秀出高峙,著名海内;
虞文绣砥砺清节,耽学好古;
周泰明当世隽彦,德行脩明。
皆宜膺受多福,保乂子孙。
而周盛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闻魏周荣虞仲翔各绍堂构,能负析薪。
及吴诸顾陆旧族长者,世有高位,当报汉德,显祖扬名
及诸将校孙权婚亲,皆我国家良宝利器,而并见驱迮,雨绝于天,有斧无柯,何以自济?
相随颠没,不亦哀乎!
盖凤鸣高冈,以远罻罗,贤圣之德也。
鸋鴂之鸟,巢于苇苕,苕折子破,下愚之惑也。
江东之地,无异苇苕,诸贤处之,信亦危矣。
圣朝开弘旷荡,重惜民命,诛在一人,与众无忌,故设非常之赏,以待非常之功。
霸夫烈士奋命之良时也,可不勉乎!
若能翻然大举,建立元勋,以应显禄,福之上也。
如其未能,笇量大小,以存易亡,亦其次也。
系蹄在足,则猛虎绝其蹯;
蝮蛇在手,则壮士断其节。
何则?
以其所全者重,以其所弃者轻。
若乃乐祸怀宁,迷而忘复,闇大雅之所保,背先贤之去就,忽朝阳之安,甘折苕之末,日忘一日,以至覆没,大兵一放,玉石俱碎,虽欲救之,亦无及已。
故令往购募爵赏,科条如左。
檄到,详思至言。
如诏律令。
谏营洛阳宫殿观阁疏 曹魏 · 杨阜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七
尧尚茅茨而万国安其居,禹卑宫室而天下乐其业;
及至殷、周,或堂崇三尺,度以九筵耳。
古之圣帝明王,未有极宫室之高丽,以凋弊百姓之财力者也。
桀作璇室、象廊,为倾宫、尘台,以丧其社稷,楚灵以筑章华而身受其祸;
秦始皇作阿房而殃及其子,天下叛之,二世而灭。
夫不度万民之力,以从耳目之欲,未有不亡者也。
陛下当以、文、武为法则,夏桀殷纣、楚灵、秦皇为深诫。
高高在上,实监后德。
慎守天位,以承祖考,巍巍大业,犹恐失之。
不夙夜敬止,允恭恤民,而乃自暇自逸,惟宫台是侈是饰,必有颠覆危亡之祸。
《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
王者以天下为家,言丰屋之祸,至于家无人也。
方今二虏合从,谋危宗庙,十万之军,东西奔赴,边境无一日之娱;
农夫废业,民有饥色。
陛下不以是为忧,而营作宫室,无有已时。
使国亡而臣可以独存,臣又不言也;
君作元首,臣为股肱,存亡一体,得失同之。
《孝经》曰:「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臣虽驽怯,敢忘争臣之义?
言不切至,不足以感寤陛下。
陛下不察臣言,恐皇祖烈考之祚,将坠于地。
使臣身死,有补万一,则死之日,犹生之年也。
谨叩棺沐浴,伏俟重诛(《魏·杨阜传》)
明帝 曹魏 · 夏侯献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二十一
公孙渊昔年敢违王命,废绝计贡者,实挟两端:既恃阻险,又怙孙权,故敢跋扈恣睢。
海外宿舒,亲见贼军众府库,知其弱少,不足凭恃,是以决计斩贼之使。
高句丽、濊貊与为仇,并为寇钞。
今外失吴援,内有胡寇,心知国家,能从陆道,势不得不怀惶惧之心。
因斯之时,宜遣使示以祸福。
奉车都尉鬷弘,武皇帝时奉使命,开通道路。
文皇帝即位,欲通使命,遣弘将妻子还归乡里,赐其车牛,绢百匹。
弘以受恩,归死国朝,无有还意。
乞留妻子,身奉使命。
公孙康遂称臣妾,以弘奉使称意,赐爵关内侯
弘性果烈,乃心于国。
夙夜拳拳,念自竭效。
冠族子孙,少好学问:博通书记,多所关涉
口论速捷,辨而不俗;
附依典诰,若出胸臆。
加仕本郡,常在人右。
彼方士人,素所敬服。
若当遣使,以为可使弘行。
弘乃自旧土习其国俗,为说利害。
辩足以动其意,明足以见其事。
才足以行之,辞足以见信。
若其计从,虽郦生之降齐王陆贾之说尉他,亦无以远过也。
欲进远路,不宜释骐骥;
将已笃疾,不宜废扁鹊
愿察愚言也(《魏志·公孙度传》》注引《魏名臣奏》)
已下篇名皆缺 其十四 曹魏 · 桓范
 出处:全三国文 卷三十七
朝鲜之马,被鬣踶啮,能使其成骐骥者,习之故也(《御览》八百九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