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乐论 其一 曹魏 · 阮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六
刘子问曰:「孔子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夫礼者,男女之所以别,父子之所以成,君臣之所以立,百姓之所以平也;
为政之具靡先于此,故安上治民莫善于礼也。
夫金、石、丝、竹,钟鼓管弦之音;
干、戚、羽、旄,进退俯仰之容有之何益于政,无之何损于化,而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乎」?
阮先生曰:「善哉!
子之问也。
昔者孔子著其都乎,且未举其略也。
今将为子论其凡,而子自备详焉。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
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昔者圣人之作乐也。
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
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
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观,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而天神下降,奏之方岳而地祗上应。
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一作「罚」。)不用而民自安矣。
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
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
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
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
其后圣人不作,道德荒坏,政法不立,智慧扰物,化废欲行,各有风俗。
故造子(一作「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
楚越之风好勇,故其俗轻死;
郑卫之风好淫,故其俗轻荡。
轻死,故有火焰、赴水之歌;
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
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欲之者流涕,闻之者叹息,背而去之,无不慷慨。
怀永日之娱,抱长夜之叹,相聚而合之,群而习之,靡靡无已,弃父子之亲,驰君臣之制,匮(一作「遗」。)室家之礼,废耕农之业,忘终身之乐,崇淫纵之俗;
江淮之南,其民好残;
漳、汝之间,其民好奔。
吴有双剑之节,赵有扶琴之客。
气发于中,声入于耳,手足飞扬,不觉其骇。
好勇则犯上,淫放则弃亲。
犯上则君臣逆,弃亲则父子乖;
乖逆交争,则患生祸起。
祸起而意愈异,患生而虑不同。
故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乖离分背,莫能相通,音异气别,曲节不齐。
故圣人立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制便事之节,定顺从之容,使天下之为乐者莫不仪焉。
自上以下,降杀有等,至于庶人,咸皆闻之。
歌谣者咏先王之德,頫仰者习先王之容,器具者象先王之式,度数者应先王之制;
入于心,沦于气,心气和洽,则风俗齐一。
圣人之为进退頫仰之容也,将以屈形体,服心意,便所修,安所事也。
歌咏诗曲,将以宣平和,著不逮也。
钟鼓所以节耳,羽旄所以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者不衰;
耳目不倾不衰则风俗移易,故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也。
故八音有本体,五声有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
有自然,故不可乱;
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
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滨之磬,其物皆调和淳均者,声相宜也。
故必有常处;
以大小相君,应黄钟之气,故必有常数。
有常处,故其器(一作「气」。)贵重;
有常数,故其制不妄。
贵重,故可得以事神;
不妄,故可得以化人。
其物系天地之象,故不可妄造;
其凡似远物之音,故不可妄易。
《雅》、《颂》有分,故人神不杂;
节会有数,故曲折不乱;
周旋有度,故頫仰不惑;
歌咏有主,故言语不悖。
导之以善,绥之以和,守之以衷,持之以久;
散其群,比其文,扶其天,助其寿,使去风能之偏习,归圣王之大化。
先王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
故使其声平,其容和。
下不思上之声,君不欲臣之色,上下不争而忠义成
正乐者,所以屏淫声也,故乐废则淫声作。
汉哀帝不好音,罢省乐府,而不知制正礼,乐法不修,淫声遂起。
张放淳于长骄纵过度,丙疆、景武当(或作「富溢」。)于世。
罢乐之后,下移逾肆
身不是好,而淫乱愈甚者,礼不设也。
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
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
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
人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
车服、旌旗、宫室、饮食,礼之具也;
钟磬鞞鼓、琴瑟、歌舞(《艺文类聚》四十无「歌舞」二字,疑此衍。),乐之器也。
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
礼治其外,乐化其内。
乐正而天下平。
昔卫人求繁缨、曲县而孔子叹息,盖惜礼坏而乐崩也。
夫钟者声之主也。
县者钟之制也。
钟失其制则声失其主;
主制无常则怪声并出。
盛衰之代相及,古今之变若一,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
王喜大钟之律,平公师延之曲,公卿大夫拊手嗟叹,庶人群生踊跃思闻,正乐遂废,郑声大兴,《雅》、《颂》之诗不讲,而妖淫之曲是寻。
所造倾城之歌,而孝武思女靡女曼之色;
雍门作之音,悯王念未寒之服。
猗靡哀思之音发,愁怨偷薄之辞兴,则人后有纵欲奢侈之意,人后有内顾自奉之心;
是以君子恶大凌之歌,憎北里之舞也。
昔先王制乐,非以纵耳目之观,崇曲房之嬿也。
必通天之气,静万物之神也;
固上下之位,定性命之真也。
故清庙之歌咏成功之绩,宾飨之诗称礼让之则,百姓化其善,异俗服其德。
淫声之所以薄,正乐之所以贵也。
然礼与变俱,乐与时化,故五帝不同制,三王各异造,非其相反,应时变也。
夫百姓安服淫乱之声,残坏先王之正,故后王必更作乐,各宣其功德于天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然但改其名目,变造歌咏,至于乐声,平和自若。
黄帝咏云门之神,少昊歌凤鸟之迹,《咸池》、《六英》之名既变,而黄钟之宫不改易。
故达道之化者可与审乐,好音之声者不足与论律也。
舜命夔与典乐,教胄子以中和之德也:「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又曰:「子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曶以出纳五言。
女听」!
夫烦手淫声,汨湮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
正乐通平易简,心澄气清,以闻音律,出纳五言也。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吾攴,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言天下治平,万物得所,音声不哗,漠然未兆,故众官皆和也。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以此观之,知圣人之乐和而已矣。
西陵、青阳之乐皆取之,听凤凰之鸣,尊长风之象,采大林之(缺,)当时之所不见,百姓之所希闻,故天下怀其德而化其神也。
夫雅乐周通则万物和,质静则听不淫,易简则节制令(一作「全」。)神,静重则服人心:此先王造乐之意也。
自后衰末之为乐也。
其物不真,其器不固,其制不信,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童儿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载以歌贱贫,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
当夏后之末,兴(一作「舆」。)女万人,衣以文绣,食以粮肉,端噪晨歌,闻之者忧戚,天下苦其殃,百姓伤其毒。
殷之季君,亦奏斯乐,酒池肉林,夜以继日;
然咨嗟之音未绝,而敌国已收其琴瑟矣。
满堂而饮酒,乐奏而流涕,此非皆有忧者也,则此乐非乐也。
当王居臣之时,奏新乐于庙中,闻之者皆为之悲咽
桓帝楚琴,凄怆伤心,倚扆而悲,本作「倚房」,从《续汉·五行志》注、《艺文类聚》四十四改,又《御览》五百七十七作「倚户」、五百七十九作「倚痹」。
慷慨长息曰:「善哉乎!
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
顺帝上恭陵,过樊衢,闻鸟鸣而悲,泣下横流,曰:「善哉鸟鸣」!
使左右吟之,曰:「使丝声若是,岂不乐哉」!
夫是谓以悲为乐者也。
诚以悲为乐,则天下何乐之有?
天下无乐,而有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初学记》「远」作「百」。),故谓之乐也。
今则流涕感动,嘘唏伤气,寒暑不适,庶物不遂,虽出丝竹,宜谓之哀,柰何俯仰叹息,以此称乐乎!
昔季流子向风而鼓琴,听之者泣下沾襟,弟子曰:「善哉鼓琴!
亦已妙矣」。
季流子曰:「乐谓之善,哀谓之伤;
吾为哀伤,非为善乐也」。
以此言之,丝竹不必为乐,歌咏不必为善也;
故墨子之非乐也。
悲夫!
以哀为乐者,胡疵玄耽哀不变,故愿为黔首;
李斯随哀不返,故思逐狡兔。
呜呼!
君子可不鉴之哉(本集,又略见《续汉·五行志》注,《艺文类聚》四十,又四十四,《初学记》十五,《御览》三百九十二、五百七十七、五百七十九)」?
小臣论 北宋 · 侯溥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三七、《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三二
臣闻阉寺之设,其来久矣。
古之圣人,非乐其为用也,其以男女贵别,而嫔御之间,非士人之所可授受,夫是以不得已而用之。
然古之阉寺,非若后世之熏童腐稚而养畜也,盖因刑余之人而择其可任者,使之给役于宫寝之内,其待之犹舆台云尔。
如其才也,则爵之以上士,而官之曰内小臣,用之如此其轻也。
彼其所职,盖亦不出乎六宫之事尔。
其馀阉寺得以通与外事者,亦唯从后妃嫔御之出入耳。
夫以小臣为才矣,而其爵不过上士,且不得预朝廷之政,此其意何哉?
盖圣人思虑后世而为之大法也。
夫天下之祸,莫大乎关宫掖而专政事。
彼阉寺者,旦暮出乎宫掖之人,皆习熟而便安之。
茍奸谋狡算,内外胶结,是将有不可测知,而天下之事大乱矣。
刑馀之人,何所顾藉,退而视其室,则无妻妾之情;
俛而顾其后,则无子孙之亲。
其所以为妻妾子孙者,聚则成一家,而散则皆行道之人尔。
如此而欲进德修业,不亦难哉。
历观自古官人,如周之巷伯,汉之吕强,皆才而知义,虽寘之于位可也。
求其等夷,盖千百计而未得乎一二,不义者殊多,而义者殊少。
臣尝思而得之矣。
夫天地之生人,男为阳,女为阴。
阳为动,为舒,阴为静,为惨。
宦官其生固男也,而熏腐之,使失其所以为阳之道。
阳性好动,今抑而同之阴,则其阳动之性动而入于阴惨。
是故宦官之性皆惨毒而少仁恕,此古先圣王所以深究其性而戒其预政也。
凡天下之事禁之于未然,则人恬而不怨;
及其已然也而后禁之,则有觖望怨之心生。
是故圣人慎之重之,茍有所发,虽已然之事,亦使人不知其为禁而弊自革。
呜呼至哉!
自汉至于有唐,而宦官之爵高。
非复周之上士也,其爵至公侯,其位至将相,穷凶稔恶,以素乱天下。
东汉北齐、李唐之亡,皆是物也。
所可议者,汉唐之乱,其源皆出于宦官宦官适诛而宗社亦随以丧亡。
故前贤以为鹰头之蝇、庙垣之鼠,去之则惊鹰而损庙。
臣独以为不然,必权在天子,而奋然疾其败国蠹政甚也而诛之,固无损于宗社。
权在下,诛之非天子之命,则是无君也。
方是之时,人君犹木偶尔,安能复有其龟鼎哉。
虽复袁本初崔昌遐不为诛殄之计,而汉唐之祚固不可延。
何哉?
陵夷之势极也。
本朝太祖之初,阉寺无有显者。
至雍熙中王仁睿始授诸司副使
淳化中窦神宝始授诸司使
太宗远监前古,大为之防,而折其预政之渐。
王继恩平蜀之功,相府议以宣徽授之。
此以非常之授而答非常之勋,不为过矣。
太宗顾惜治体,切责相府,乃建宣政之名而授之。
至于真庙,而中官之爵有至廉车者。
然天下之议不以真庙崇奖奄寺为过者,何也?
顾特授之以恩其劳尔,未尝轻信其言,亦未尝轻免其罪也。
尝闻史崇真嘉州还,言二县令贪廉不同,乃命监司审察之。
杨继凝奏苑卒自溺,付外鞫劾,此不轻信其言也。
张守恩以役夫毙于木下而抵极法,王继恩以交结遍于中外而谪均州,此不轻免其罪也。
天下之民至愚而不可欺也,人主言动于上,而天下之民拟议于下。
太宗、真宗之际,中官渐享爵位,而天下之民不以为崇奖。
仁宗承明继成,一遵真庙之矩矱,而天下之议以为中官渐盛矣。
伏自陛下即位,抑其当势而绥其禁令,大者黜之,小者罚之,此诚祖宗之所以立治也。
然臣愚切以为近习之人宽假日久,方陛下黜之罚之之初,其等夷能无觖望哉?
陛下以刚明之德,久而不渝,彼其心固已安之为常矣。
傥著为诏令,深述前古之善败而刻石于内省,俾圣子神孙观而循之,无循假阉寺之权,此亦虑民、虑后世之长策也。
徐中孚高士代祀武当桃源中朝诸公诗卷 元末明初 · 邵亨贞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蚁术诗选卷之六
羽衣使者持金节,今得天香下玉墀。
四海山川归望秩,九重雨露及虚危。
暖琼田在,华盖峰高铁锁垂。
紫府仙官来校籍,想应曾采玉堂诗。
太岳诗三章赠陆元望少参之武当 其一 明 · 薛蕙
 押灰韵 出处:考功集卷三
荆楚富名峤,太岳气雄哉。
云杪擢珠林,天中悬玉台。
遥遥人境绝,肃肃神君来。
太岳诗三章赠陆元望少参之武当 其二 明 · 薛蕙
 押东韵 出处:考功集卷三
神君集福地,文祖树灵宫。
金银列城阙,藻绘摇烟虹。
萧然仙局吏,坐啸青山中。
太岳诗三章赠陆元望少参之武当 其三 明 · 薛蕙
 押药韵 出处:考功集卷三
青山好栖遁,朱门倦淹薄。
空握五芝图,坐恐三花落。
傥传招隐曲,愿附南来鹤。
奉安玉册记重和元年十一月 宋 · 洪刍
 出处:全宋文卷二九一四
元丰四年神宗皇帝若曰:「惟江州庐山太平兴国宫九天采访使者,盖天之贵神,与世为福,而隆名徽称,历代置而不讲,甚非所以答赛神明之意,其进号『应元保运真君』,遣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官廖维护送金书殿榜并敕文即赐焉」。
先是,本观道士智仙诛茅创宇,发地得殖瓴一,破之,以土实,厥土五色,获铜泉一,其文曰「应元保运」,初不知其何祥也。
后二年而明诏宠加,与泉文符,廖维即取其泉以献。
恭惟皇上南面,百神受职,天启其衷,幽冥同符,不其伟欤!
政和五年,今上皇帝临莅天下之十六载,以意承考,以道交神,而神祇祖考安乐之。
式瞻四方,靡神不宗,乃眷南顾,惟应元保运真君陟降庭止,在左右。
惟我神考,肇建鸿号而典册未备,遹追继承,其在我后之人,乃命有司备礼册命焉。
入内内侍省敦武郎黄京奉玉册以至,册文有皇帝名,且曰「谨再拜言」,其恭如是。
守土之臣与县令祠官,跪起荐进,惟谨厥册,刻以嘉玉,贯以金縢,藉以文锦,外匣下床,彤髹扣饰,光彩焜耀,穷工极丽,不可名字。
冠褐之徒,拭目荣观,欢呼鼓舞,动色相趋,既而奉安于别殿之阁以尊之。
后一年而祠吏臣刍实来奉香火,黄冠羽衣无虑二百辈,雁行而进曰:「主上原道德之意,崇黄老之学,寅奉明神,聿修阔典,礼重文蔚,绝后光前,而金石之刻不刊,无以铺张王灵,昭示来世,非老于文学者,其谁宜为」?
臣刍曰:「道士言是」。
谨按《录异记》:唐开元十九年明皇帝梦神人朱衣金冠,乘车而下,曰:「我九天采访使者,当馆我于庐山西北隅」。
明日又降于庭,命吴道子写之,遣内供奉使者真图建立祠庙于山之阴。
明皇帝亲书缪篆殿额以赐之,其文曰「九天使者之殿」,而无「采访」之称,其榜固在也。
建庙之初,祥异甚黟,事见李枇《庙碑》、潘观《祥验记》、张景述《续浔阳记》、陈舜俞庐山记》。
故世谓使者之号、庐山之祠,皆权舆于有唐,发祥于明帝也。
臣刍考之不然。
按《五岳真形图》,其说曰五岳皆有佐命之山,崧、岱、华、恒,以少室、武当罗浮括苍、地肺、女凡、河逢、抱犊为佐命,分治四岳。
衡岳孤峙而无辅,故黄帝省方南至于江,请命上帝,乃建潜、霍二山为南岳储君,又拜青城山为丈人,庐山使者,则使者之名尚矣。
《真形图》虽兴于中古,然历世方士,祖袭授受,东晋之世,辑而成书,不可诬也。
开元中天台司马子微谓五岳皆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职,因敕五岳各立真君祠,其说盖出于《真形图》。
而《开元诏书》青城丈人庐山使者,选道士奉香火,视五岳真君祠。
庐山房祀,意自司马子微发之,其肸蚃昭晰,见于梦寐,不可知也。
详考传记,使者之神,盖德镇之高真、祝融之夹辅云。
其说见于东晋之前,而九天采访之名盖后世所加,其庙于庐山之北,则自唐明皇帝始。
南唐改号通元府,本朝太平兴国二年,始以纪元赐今名。
世惑于俚俗肤浅之碑,齐谐志怪之说,弗加深考,以失事实,故并论其本末,以祛来者之惑焉。
重和元年十一月十日建,朝散郎提点太平兴国宫、赐绯鱼袋臣洪刍撰,草莽臣侍其倬篆额。
重和元年十一月十日道士思恭、臣陶知常、臣章安主、臣沈继彬、臣李仲恭、臣萧敏脩、臣高至道建。
按:《庐山太平兴国宫采访真君事实》卷六,正统道藏正乙部。又见《永乐大典》卷六六九八,《庐山纪事》卷一○。
范纯仁等复官诏元符三年二月二十六日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四四
责授武安军节度副使永州安置范纯仁左中散大夫光禄卿分司南京邓州居住。
责授信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吕希纯朝奉郎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唐州居住。
责授鼎州团练副使潭州安置王觌朝奉郎光禄少卿分司南京和州居住。
责授岷州团练副使道州安置韩川承议郎少府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
责授隰州团练副使彬州安置刘奉世左朝议大夫少府少监分司南京光州居住。
责授舒州团练副使唐义问奉议郎尚书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安州居住。
降授朝奉郎尚书屯田员外郎分司南京和州居住吕希哲朝奉郎管勾亳州明道宫
降授朝散郎少府少监分司南京随州居住吕希缋为朝请郎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
朝散大夫尚书户部员外郎分司南京衡山居住吕陶朝散大夫提举成都府玉局观
鼎州团练副使筠州安置郑佑朝议大夫提举江宁府崇禧观。
并任便居住。
责授琼州别驾循州安置苏辙永州
责授新州别驾梅州安置刘安世衡州
追官勒停、仍雷州编管秦观英州
放归田里人、涪州编管程颐峡州
朝散郎管勾江州太平均州居住范纯粹朝请郎、知信州
承议郎、添差监复州在城盐酒税张耒通判黄州
除名勒停人邹浩宣德郎、添监袁州酒税。
责授平江军司马、南安军安置黄隐奉议郎、添监江州酒税。
涪州别驾戎州安置黄庭坚宣义郎、添差鄂州在城盐税。
保静军司马邵州安置贾易承议郎、监信州茶盐酒。
勒停人王回奉议郎、监泉州税。
按:《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六之二一。第五册第四一○六页又见《太平治迹统类》卷二四。
均州王守招游沧浪亭 明 · 区大相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混混复磷磷,孤亭水石滨。
浊时因潦汩,清处见天真。
旅望凭高尽,渔歌入兴新。
祇疑浴波鸟,犹是濯缨人。
邢恕落职分司制元符三年六月丙午 北宋 · 宋徽宗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四五、《宋大诏令集》卷二○九、《宋史全文续资治通鉴》卷一四
敕:忠邪辨则内外肃,是非公则劝沮行。
有国之经,朕何敢废?
朝散郎、充龙图阁待制、新差知荆南府邢恕,师纵横之术,倡浮伪之辩。
不思守道以来福,惟知行险以侥倖。
臧否在口,憎爱由心。
敢为虚词,以误朝听。
乃者司马光吕公著辄诋先烈,轻变旧章,著在训词,以正刑典,用此获罪,不为无名。
而尔操心倾危,雅意附会,构为飞语,上累宣仁
既非亲闻,且无證左,究其所自,皆出不根。
使光、公著被凶悖之名,蒙窜殛之罪,欺天误国,职尔之由。
矧尔于彼二人,实门下士,借誉引重,恩谊非轻,一旦翻然,遽为雠敌,挤之下石,孰谓虚言!
今朕既申彼之冤,还其爵秩,则尔罪恶,何词以逃?
黜贰尚方,往分留务
不独示朕辨忠谗公是非之旨,亦使自今倾侧反覆之士知所戒焉。
朕恩甚宽,尔尚知悔。
可特落龙图阁待制,依前朝散郎、守少府少监分司西京均州居住。
均州太和行驰道上 明 · 区大相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百里天街石路平,游人指点近瑶京。
芳林隔水闻花气,虚谷含风有鸟声。
衣上岚光千片落,帷前山色数峰晴。
逢迎道左多真侣,未入云门觉思清。
夔州何道士 南宋 · 释居简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夔峡希声洞杳微,赏音犹笑武当迟。
灵蛇束破玄龟壳,应恨从前骨裹皮。
清明词十首 其九 明末清初 · 赵湛
七言绝句 押萧韵 出处:玉晖堂诗集卷五
武当岩头石磴高,游人日暮驻兰桡。
吴姬欲上醉无力,斜倚娇鬟掠翠翘。
明真宫记 南宋 · 释居简
 出处:全宋文卷六八○七、《北涧集》卷四
宁国明真宫成,虽非真牧开山,而本起之因自真牧
宁国之逢虽自真牧,而其有以自致者,易灾为祥,屡格于中壸,变阴为晴,曩见于郊祀,密赞慈明,灵异外著,未易一二数。
锡号不名,于以示尊礼;
革庵为宫,于以昭宠数;
特旨蠲免,于以防诛求;
亲洒宸翰榜其宫,而云汉昭回,于以旌其法;
裕以仓廪聚其徒,而学徒萃止,于以致其久。
非神存楼居,迹在宫掖,持心纯一,与道冥契,何以得此?
经楼华阁,左右翼翼,方丈斋堂,各有攸序。
簨簴栖钟,耒耜在田,星冠峨峨,象简雍容,日洗斋钵,逾半千指。
至于九宫拨南亩之赐,饱学其道者数百。
扫建炎残局之烬,则武当紫霄一新佑圣上升之地,长森万岁、武昌太平九江寿圣,是三者,不特土木金碧之助,抑奏锡奎画以镇之,畴一明真哉!
盖其量大而志平,缘胜而事从,荡荡弗偏,泯是非利害之畛,齐物我于各适其适之地,法宜识载,以侈千载一时之遇。
俾居是宫,为是道,清净齐洁于无穷,赞坤宁圣人,成《关雎》之义而母仪天下,如汉孝景皇帝窦太后喜黄老言,卒收修文偃武之效。
不然,何以仙游之日,于明真犹拳拳不能忘?
宁国勌酬应,上告老之请,以住持事授其徒通妙大师俞守一,明真大师赵守正则副之,井井有条理,如宁国无恙时。
宁国真人,王其姓,宗成其名,于真牧为第二世瓜瓞绵绵,当有大其家者。
道士叶道心游武当 元末明初 · 陶宗仪
七言律诗 押删韵
均阳雄镇武当山,金阙宏开缥缈间。
龙虎风云环紫极,龟蛇水火閟玄关。
杖藜远道秋行役,幢节层坛晓缀班。
此地逍遥酬夙愿,丹成九转未知还。
出曜经序 十六国 · 释僧睿
 出处:全晋文
《出曜经》者,婆须蜜舅法救菩萨之所撰也。
集此一千章,立为三十三品,名曰法句。
录其本起,系而为释,名曰出曜。
出曜之言,旧名譬喻,即十二部经第六部也。
罽宾沙门僧伽跋澄,以前秦建元十九年葱岭,涉流沙,不远万里,来至长安
其所阁识,富博绝伦,先师器之既重,其人吐诚亦深,数四年中,上闻异要,奇杂盈耳。
俄而三秦覆坠,避地东周
后秦皇初四年,还辕伊洛,将返旧乡,伫驾京师,望路致慨,恨法句之不全,出曜之未具,缅邈长怀,蕴情盈抱。
太尉姚旻,笃诚深乐,闻不俟驾,五年秋请令出之,六年春讫。
执梵本,佛念宣译,道嶷笔受,和契二师师法括而正之,时有不怙,从本而已。
旧有四卷,所益已多,得此具解,览之画然矣。
予自武当轩衿华领咨询观化,预参检校,聊复序之,弘始元年八月十二日写讫,僧睿造首(《释藏定》一。)
闻武均州报已复西京1161年12月 南宋 · 陆游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
白发将军亦壮哉,西京昨夜捷书来。
胡儿敢作千年计,天意宁知一日回。
列圣仁恩深雨露,中兴赦令疾风雷。
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
题赠襄阳杜羹臣明府兼呈陈白崖太守 清 · 严遂成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出处:海珊诗钞卷第九
槎头出网酒悬旌,半日淹留十载情(甲子冬别于京邸。)
丝竹从新编礼(竹简青丝简编,楚昭王冢中掘得,南齐刘绘曰:「此《周礼》逸编。」),池台终古爱诗名。
荆樊中介牛头势(牛头,山名,在均州。)江汉长流虎爪声襄水中有物如虎掌爪。)
付与登临贤太守,落梅风里听仓庚太守曾和予《后梅花诗》四首。)
送别杨中贵使武当 明 · 谢榛
五言律诗 押歌韵
登览君何处,云霞满太和。
身轻鸟外转,心定虎边过。
紫极飘钟磬,丹梯上薜萝
采芝献帝子,灵秀得来多。
刘清卿事实 南宋末 · 黄公瑾
 出处:全宋文卷八二一一
清卿姓刘氏名世仍,法讳玉,世为河朔人,中兴勋臣玠之孙。
因敕葬临川,其父赘于丰城,因家焉。
受祖荫承信郎
幼慕清虚,年未弱冠,弃官从事道法,遍历江湖,捐赀无所靳。
参礼名师,初行小四直符水,继行灵官酆都地祇,考附悉有灵著
后因养浩卢君伯善来江西,以诸法付度于徐洪季,季以所得授清卿
清卿得法,方从卢游。
伯善殁于季家,气虽绝,体甚温,无敢封殓。
三日忽苏,视诸弟子,惟清卿在焉,语之曰:「我以三事当入酆都:一、母死不奔丧;
二、邪淫败真,轻慢道法;
三、改摘咒诀,传授非人。
汝法欲何阶,吾于汝当无隐,却须帅诸法友笺天,救我免入酆都」。
清卿以神霄中独体金火天丁一阶为请,卢悉以心章隐讳、内鍊秘诀倾囷付之。
笔录方竟,诸弟子辐辏,则卢复瞑目化去。
清卿自后朝斯夕斯,念兹在兹,不过此耳。
单符只将,千变万化,所向无前。
凡祷祈馘伐,刻日动雷,皆出于十手、目之所指。
视其救危难,则多用玉天心章、七十二冢讼章、三十六冢讼章、万法不救告急皂章。
其保生治病驱邪,则多用神霄告斗传忱捧表,只一天丁,大意此一身之造化,上参神霄九天之梵气,中分北斗九皇之真光,下合金生火旺之九变。
传之者迨数百人,得其说者未之一见。
余升高自下,历阶而趋,十馀年间,得其说十之七八。
而时乎未遇,清卿早仙,遂稽奏授,不啻如入宝山,空手回矣。
石笋山海门洞河南先生一见清卿,笑云:「武当殿上香钱为公使去,能记邪」?
公不能答。
乃知清卿因此堕落人间,不知仙去还归根复位否。
生平怪怪奇奇,落魄滑稽。
性能强记,尝观《云笈七签》,终身不忘。
谈三界中隐赜人所不知之事,历历如指诸掌。
于地祇一司之法,亦其平生受用,其序中敷绎,可谓深切著明矣。
刊以为后学之指迷,并摭平生大槩于后,以显其功用。
江西黄公瑾书。
按:《道法会元》卷二五三,正统道藏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