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位置
作者
标签
乐论 其一 曹魏 · 阮籍
 出处:全三国文 卷四十六
刘子问曰:「孔子云:『安上治民善于礼,移风易俗善于乐』。
夫礼者,男女所以别,父子所以成,君臣所以立,百姓所以平也;
为政之具靡先于此故安治民善于礼也。
金、石、丝、竹钟鼓管弦之音;
干、戚羽、旄进退俯仰之容有之何益于政,无之何损于化,而曰移风易俗善于乐乎」?
阮先生曰:「善哉
子之问也。
昔者孔子著其都乎,且未举其略也。
将为子论其凡,而子自备详焉。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
合其体,得其性,则和;
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昔者圣人作乐也。
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
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
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观,九州一其节,奏之圜丘天神下降,奏之方岳而地祗上应
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一作「罚」。)不用而民自安矣。
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
道德平淡,故无声无味
不烦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
日迁成化不自知风俗移易而同于是乐,此自然之道,乐之所始也。
其后圣人不作道德荒坏,政法不立智慧扰物,化废欲行,各有风俗
造子(一作「始」。)之教谓之风,习而行之谓之俗。
楚越风好勇,故其俗轻死
郑卫风好淫,故其俗轻荡
轻死故有火焰赴水之歌;
轻荡故有桑间、濮上之曲。
各歌其所好,各咏其所为,欲之者流涕,闻之者叹息,背而去之,无不慷慨
怀永日之娱,抱长夜之叹,相聚而合之,群而习之,靡靡无已,弃父子之亲,驰君臣之制,匮(一作「遗」。)室家之礼,废耕农之业,忘终身之乐,崇淫纵之俗;
江淮之南,其民好残;
漳、汝之间,其民好奔。
吴有双剑之节,赵有扶琴之客。
发于中,声入于耳,手足飞扬不觉其骇。
好勇犯上淫放弃亲
犯上君臣逆,弃亲父子乖;
乖逆交争,则患生祸起。
祸起而意愈异,患生而虑不同
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乖离分背,莫能相通,音异气别,曲节不齐
圣人调适之音,建平和之声,制便事之节,定顺从之容,使天下为乐者莫不仪焉。
自上以下降杀有等至于庶人咸皆闻之。
歌谣者咏先王之德,頫仰者习先王之容,器具者象先王之式,度数者应先王之制;
入于心,沦于气,心气和洽,则风俗齐一
圣人之为进退頫仰之容也,将以屈形体,服心意便所修,安所事也。
歌咏诗曲,将以宣平和,著不逮也。
钟鼓所以节耳,羽旄所以制目,听之者不倾视之不衰
耳目不倾不衰风俗移易,故移风易俗善于乐也。
八音本体五声自然,其同物者以大小相君
自然,故不可乱;
大小相君,故可得而平也。
若夫空桑之琴,云和之瑟,孤竹之管,泗滨之磬,其物皆调和淳均者,声相宜也。
故必有常处
大小相君,应黄钟之气,故必有常数
常处,故其器(一作「气」。)贵重
常数,故其制不妄。
贵重,故可得以事神;
不妄,故可得以化人
其物系天地之象,故不可妄造;
其凡似远物之音,故不可妄易。
雅》、《颂有分故人不杂
节会有数故曲不乱
周旋有度,故頫仰不惑
歌咏有主,故言语不悖
导之以善,绥之以和,守之以衷,持之以久;
散其群,比其文,扶其天,助其寿,使去风能之偏习,归圣王大化
先王为乐也,将以定万物之情,一天下之意也。
故使其声平,其容和
不思上之声,君不欲臣之色,上下不争而忠义成
正乐者,所以淫声也,故乐废则淫声作。
汉哀帝好音罢省乐府,而不知正礼乐法不修淫声遂起。
张放淳于长骄纵过度,丙疆、景武当(或作「富溢」。)于世。
乐之后,下移逾肆
不是好,而淫乱甚者,礼不设也。
刑、教一体礼、乐外内也。
刑驰则教不独行,礼废则乐无所立。
尊卑有分上下有等,谓之礼;
安其生情意无哀,谓之乐。
车服旌旗宫室饮食,礼之具也;
钟磬鞞鼓琴瑟歌舞(《艺文类聚》四十无「歌舞二字,疑此衍。)乐之器也。
礼逾其制则尊卑乖,乐失其序则亲疏乱。
礼定其象,乐平其心;
礼治其外乐化其内
乐正天下平。
昔卫人求繁缨曲县孔子叹息,盖惜礼坏而乐崩也。
夫钟者声之主也。
县者钟之制也。
钟失其制则声失其主;
主制无常怪声并出
盛衰之代相及古今之变若一,故圣教废毁则聪慧之人并造奇音
王喜大钟之律,平公师延之曲,公卿大夫拊手嗟叹庶人群生踊跃思闻,正乐遂废,郑声大兴,《雅》、《颂》之诗不讲,而妖淫之曲是寻。
所造倾城之歌,而孝武思女靡女曼之色;
雍门之音,悯王念未寒之服。
猗靡哀思之音发,愁怨偷薄之辞兴,则人后纵欲奢侈之意,人后内顾自奉之心;
是以君子恶大凌之歌,憎北里之舞也。
先王制乐,非以纵耳目之观,崇曲房之嬿也。
通天地之气,静万物之神也;
上下之位,定性命之真也。
清庙歌咏成功之绩,宾飨诗称礼让之则,百姓化其善,异俗服其德。
淫声所以薄,正乐所以贵也。
然礼与变俱,乐与时化,故五帝同制三王各异造,非其相反应时变也。
百姓安服淫乱之声,残坏先王之正,故后王必作乐,各宣其功德天下,通其变,使民不倦
然但改其名目变造歌咏至于乐声平和自若
黄帝云门之神,少昊歌凤鸟之迹,《咸池》、《六英》之名既变,而黄钟之宫不改易
达道之化者可与审乐好音之声者不足论律也。
命夔典乐教胄子以中和之德也:「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又曰:「子欲闻六律五声八音在治曶以出纳五言
女听」!
烦手淫声,汨湮心耳,乃忘平和君子弗听。
平易简,心澄气清,以闻音律出纳五言也。
夔曰:「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
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鼓合止柷吾攴,笙镛以间,鸟兽跄跄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夔曰:「于,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天下治平万物得所音声不哗,漠然未兆故众官皆和也
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言至乐使人无欲,心平气定不以肉为滋味也。
以此观之,知圣人乐和而已矣。
西陵、青阳之乐皆取之,听凤凰之鸣,尊长风之象,采大林(缺,)当时之所不见百姓之所希闻,故天下怀其德而化其神也。
雅乐通则万物和,质静则听不淫,易简节制(一作「全」。)神,静重则服人心:此先王乐之意也。
自后衰末为乐也。
其物不真,其器不固,其制不信,取于近物,同于人间,各求其好,恣意所存闾里之声竞高,永巷之音争先童儿相聚以咏富贵刍牧负载以歌贱贫君臣之职未废,而一人怀万心也。
夏后之末,兴(一作「舆」。)万人,衣以文绣,食以粮肉,端噪晨歌,闻之者忧戚天下苦其殃,百姓伤其毒。
殷之季君,亦奏斯乐,酒池肉林夜以继日
咨嗟之音未绝,而敌国已收其琴瑟矣。
满堂饮酒乐奏流涕,此非皆有忧者也,则此乐非乐也。
王居臣之时,奏新乐庙中,闻之者皆为之悲咽
桓帝楚琴凄怆伤心,倚扆而悲,本作「倚房」,从《续汉·五行志》注、《艺文类聚》四十四改,又《御览》五百七十七作「倚户」、五百七十九作「倚痹」。
慷慨长息曰:「善哉乎!
为琴若此,一而已足矣」。
顺帝上恭陵,过樊衢,闻鸟鸣而悲,泣下横流,曰:「善哉鸟鸣」!
使左右吟之,曰:「使丝声若是岂不乐哉」!
夫是谓以悲为乐者也。
诚以悲为乐则天下何乐之有?
天下无乐,而有阴阳调和灾害不生,亦已难矣。
乐者,使人精神平和衰气不入天地交泰远物来集(《初学记》「远」作「百」。),故谓之乐也。
今则流涕感动嘘唏伤气寒暑不适庶物不遂,虽出丝竹,宜谓之哀,柰何俯仰叹息以此乐乎
昔季流子向风鼓琴,听之者泣下沾襟弟子曰:「善哉鼓琴
亦已妙矣」。
流子曰:「乐谓之善,哀谓之伤;
吾为哀伤非为善乐也」。
以此言之,丝竹不必为乐歌咏不必为善也;
故墨子之非乐也。
悲夫
以哀为乐者,胡疵玄耽哀不变,故愿为黔首
李斯随哀不返,故思逐狡兔。
呜呼
君子可不鉴之哉(本集,又略见《续汉·五行志》注,《艺文类聚》四十,又四十四,《初学记》十五,《御览》三百九十二、五百七十七、五百七十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