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内蒙古兴安盟” 相关资源
诗文库
谭公博文邀赴兴安盟采风二首 其一 2005年 当代 · 张力夫
七言绝句 押庚韵
何方幽谷鸟嘤鸣,牵动心间云外情。
万里不辞诗道远,兴安岭下缔鸥盟。
谭公博文邀赴兴安盟采风二首 其二 2005年 当代 · 张力夫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座上朋侪气宇轩,诗声朗朗韵新翻。
神州幸裔骚人骨,一脉风高动草原。
驱车自乌兰浩特赴中蒙边城2005年 当代 · 张力夫
五言律诗 押删韵
葱茏树深浅,峻峭岭回环。
雨纵超然兴,云游阿尔山
金莲开碧野,清气荡幽关。
自此相思梦,年年六月还。
车行阿尔山道中暴雨骤至俄顷雨歇石隙绿草依然黄流不再 当代 · 熊东遨
五言律诗 押尤韵
墨浪漫天滚,晴光一霎收。
泼空才见响,着地已成流。
只道坚能破,焉知触便休。
雷神尚威力,曷胜草之柔?
鹧鸪天 阿尔山掠影 当代 · 范诗银
 押词韵第十一部
轻翠重磨新绿生,嫩黄初洗雨还晴。
来云去雾斗新巧,浅紫新红相送迎。

山间水,水穿城。
城边水草向风鸣。
清光如此十分好,可借三分作画屏。
鹧鸪天 赋诗心阿尔山内蒙古兴安盟阿尔山众诗友 当代 · 范诗银
 押侵韵
曰水曰山梦里寻,山青堪寐水堪斟。
千年筋骨听风卷,无限温柔知海深。

吟玉句,抱冰琴。
诗心一片是初心。
它年若问霜和雪,如雨如云生绿林。
方文辀之官丰润时六月朔 其二 清 · 汤右曾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出处:怀清堂集卷十六
醴泉一酌夏应寒(图经醴泉镇其北),豆饭蒸壶爱长官
我笑汧阳未知味,定无馀想到猪肝(地产猪肉至美故戏之)
杂诗十五首 其二 明 · 王九思
 押词韵第三部 出处:渼陂集卷二
中林有巨鸟,自矜毛羽贵。
一朝振翮飞,忽与飘风会。
展转万馀里,下息丹山背。
扶桑丽朝暾,彩霞结成盖。
栖止青桐柯,渴饮澧泉濑。
久假不自知,殊非鸑鷟类。
齐天乐 题朱澧泉梦游图 清 · 黄景仁
 押词韵第十二部 出处:两当轩集卷第十九
玉华久断层城路,被君夜魂飞透。
枕倚游仙,台经灵梦,楼上有人垂手。
分花拂柳。
乍献果猿惊,衔芝鹿走。
一笑相逢,可怜宵里那时候。

依稀琴韵数弄,露凉风细处,按节轻奏。
衣上香多,袖中云在,不似人间星斗。
此乡真有。
便花月精灵,尽难消受。
烟外霜钟,一声声听取。
中书门下恒州华州嘉禾合穗表 中唐 · 权德舆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八十四
臣某等言。伏见王武俊所奏。
恒州鼓城县嘉禾一本合穗。又卢徵奏。
华州郑太平乡三交里获嘉禾一穗者。谨按孙氏瑞应图曰。
嘉禾者五谷之长。王者德茂则生。
伏惟陛下德叶元功。仁育生类。
同㯋擢秀。殊祥并时。
昔周道既昌。唐叔以献。
表天下和平之兆。为阴阳䜣合之符。
今五谷登成。百嘉储祉。
发于厚载。集是休徵。
况岳镇之方。表章继至。
感通昭晰。莫甚于斯。
臣等忝列台司。喜倍恒品。
无任欣抃踊跃之至。谨奉表陈贺以闻。
臣某等诚欢诚喜顿首顿首。谨言。
第二状 中唐 · 令狐楚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二
右。贞元十二年六月
岚州刺史于州太平乡获白兔一只。臣已并图进献。
毙于中路。惜其诞生灵质。
不达明庭。诚意所求。
祯祥荐至。今又得状。
宜芳县孝义乡百姓王贞收得前件白兔送到者。臣谨按瑞应图云。
王者仁及鸟兽。则白兔见。
臣伏以兔之为兽。毚狡者多。
兽之有毛。庞杂者众。
臣观前件兔。皓然养素。
恬尔守柔。处群萃以自殊。
抱贞明而不污。皎如謺雪。
灿若凝霜。克生孝义之乡。
实表中和之化。伏惟皇帝陛下恩覃动物。
泽及毛群。方宏三面之仁。
果应千龄之瑞。若非上天慈惠。
下土清平。则安得四年之中。
再见其地。信可以摛皇上之懿德。
荐臣子之明诚。昭彰可徵。
肸蚃如答。臣睹兹洁朗。
宛在封疆。踊跃欣欢。
实倍恒品。谨遣某官某并图随状奉进。
陈氏书堂记 五代末宋初 · 徐锴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八十八
古之学者。家有塾。
党有庠。术有序。
国有学。此系乎人者也。
圣王之处士也就閒燕。之训子也择邻居。
豹隐南山成文章成连东海而移情性。
此系乎地者也。然则稽合同异。
别是与非者。地不如人。
陶钧气质。渐润心灵者。
人不若地。学者察此。
可以有意于居矣。浔阳庐山之阳。
陈氏书楼。其先盖陈宜都王叔明之后曰兼。
秘书少监。生京。
给事中。以从子褒为嗣。
盐官。生瓘。
高安县。其孙避难于泉州之仙游。
生伯宣。著史记。
今行于世。昔马总尝左迁泉州
与之友善。南康
伯宣因来居庐山。遂占籍于德安太平乡常乐里。
合族同处。迨今千人。
室无私财。厨无异爨。
长幼男女。以属会食。
日出从事。不畜仆夫隶马。
大顺中。崇为江州长史
乾宁中。崇弟勋为蒲圻
次弟玫。本县令
能嗣其业。如是百年。
勋从子衮。本州曹掾
唐烈祖中兴之际。诏复除而表揭之。
旌其义也。遂以为族既庶矣。
居既睦矣。当礼乐以固之。
诗书以文之。遂于居之左二十里曰东佳。
因胜据奇。是卜是筑。
为书楼堂庑数十间。聚书数千卷。
田二十顷。以为游学之资。
子弟之秀者。弱冠以上。
皆就学焉。自龙纪以降。
崇之子蜕从子渤族子乘登进士第。近有蔚文尤出焉。
曰逊曰范。皆随计矣。
四方游学者。自是宦成而名立。
盖有之。于戏。
文如麻菽。求焉斯至。
道如江海。酌焉满腹。
学如不及。仁远乎哉。
北海有邴郑之风。离骚有江山之助者。
皆古也。门生前进士章谷
尝所肄业。笔而见告。
思为之碣。会陈氏之令子曰恭。
南昌掾入仕至都下。因来告别。
援翰以授之。时太岁己巳十一月九日记。
宋故狄令公墓铭(并序 嘉祐四年二月1057年 北宋 · 余靖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三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惟宋四世嘉祐二年三月陈州上言:护国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狄公,属疾于镇。
诏遣国医驰视,未至,以薨闻。
天子震悼,为之素服发哀,再不视朝。
制赠中书令,厚赙其家,褒勋臣也。
公讳青,字汉臣,赠太傅讳应之曾孙,赠太师讳真之孙,赠中书令讳普之少子。
汾州西河人,远祖唐纳言梁文惠公仁杰,本家太原,危言直节,再复唐嗣,子孙或从汾晋,世为著姓。
公谨重信厚,风骨异常,少以骑射为乐,期于功名自立。
弱冠游京师,系名拱圣籍中。
国家自北虏请盟,韬偃师节,息烽彻警,垂四十年。
元昊世以河西称藩,常岁遣牙校贡方物。
胡贾往来,直抵都下
奸人窥觇,知我虚实,一旦上还印节,僭盗名字,朝廷始增兵择将,以为戎备,时宝元元年也。
公初以散直延州指使。
贼昊宿心苞藏,椎锋甚锐,吾边弭兵兹久,士不知战,他将遇之,靡不折衄。
延安最当贼冲,公以材武智略,频与贼较,未尝少沮。
四年之间,大小二十五战,中流矢者八,斩捕首虏万馀,获马、牛、羊、橐驼、驴、铠甲、符印、器仗以数万计。
攻贼金汤城及西南马市,至于杏林原,破其镇砦七,遂略宥州之境,屠龙咩、岁香等部落,燔其积聚数万、庐舍千馀,收其族帐二千三百、生口五千七百。
又城穚子谷,筑招安、丰林、新塞、大郎堡,皆扼贼之要害,而夺其气。
朝恩懋赏,七迁至秦州刺史泾原路马副部署
上奇公功,欲召见之。
无何,寇逼平凉,乃命公即趋泾原,俾图形以进,京师不呼公名而呼狄万,盖比之也。
公在泾原数岁,贼不敢犯塞。
复以夏国主称臣,由是边柝解严矣。
遂以侍卫亲军职名宠公,徙真定府路部署,累迁至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
羌人修贡,道出高奴,边事裁处,不遑中覆,故佥议帅臣,常为诸镇之首。
公当是任,边戎畏伏,乃召为枢密副使
会蛮寇内侵,岭海警扰,公以疆埸之虞、廊庙之忧,抗章请行,宽上南顾。
上嘉其诚,遂改宣徽南院使、荆湖南北路宣抚使提举广南经制贼盗事。
初,侬氏之蛮,世为酋豪,羁附交趾,智高趫勇而善用兵,因击并旁近州邑而统有之。
拓地寖广,胜兵寖盛,交趾不能制,南方亡命者多归之。
由是儗正朔,置百官,潜窥据窃峤南之计。
皇祐四年五月,举兵攻邕州,陷之。
郁江瀑流,连陷沿江九郡,杀逐其守臣,遂攻广州,围之,连月不尅,大掠而还。
仍覆没四将,燔毁二郡,俘劫兵民数万。
复据邕州城,诱略溪峒。
江湘已南,为之骚然。
朝旨以公大臣,既可其行,第令驻于、象之间,训练师旅,而指授方略于群帅。
公以二广安危,在此一举,若偏裨失利,则兵气难振,自非躬亲,无以号令,先行后闻,朝议韪之。
五年正月甲辰,三将之兵会于宾州,公接士大夫以礼,御下以严,临敌制变,众莫之测。
己酉下令,人赋十日之粮,谍者既去,诘旦遂行,故贼以师期尚缓,不克守险者以此。
己未,至归仁铺,贼悉其众据高迎战,前锋遇之,少却,左第一将孙节死之。
公亲执旗鼓,麾骑兵,左右驰出贼后,贼遂大败,驰骑追捕,斩首二千二百,贼之谋主黄师虙、侬志忠等腹心爪牙没于阵者五十七人,智高焚营而遁。
明日,按兵入城,获金银器用二万,戎仗称是,伪符节十一、马牛千馀,老壮士女还城者三千馀人。
再遣阅闉外创重归死者,复得尸三千二百。
翌日,分兵追袭贼之馀党,几歼焉,招复虏口七千三百。
其邕人也,俾奠其居;
非邕人者,振廪续食,还其本土。
所得贼之遗物暨首级之赏,估直四千万,均给战士,仍筑京观,以志武功。
二月丙子班师。
辛巳,诏迁检校太尉、河中尹,召还枢府,遂曲赦广南,至于江西、湖南咸宣布德音焉。
未几,进拜枢密使,领如故,仍赐城南第一区,诸子悉增其秩。
职居机轴,势均台宰,外颁戎马之政,内参宫省之务,弼违顺美,动协厥中。
越四年,愿去权宠,以辞盛满,遂兼相印出临辅郡,暴疾而终,享年五十。
公天赋明智,世推权勇,临事董众,识与几会。
其行师也,所统步骑不以众寡,常取诸葛武侯八阵法以为模楷,宿息坐作,悉成部伍,故虽仓卒遇敌,而师徒无桡。
其为偏裨时,每被发面铜,其从骑兵驰突贼阵,羌人识之,见则辟易,无敢当者。
尝中流矢,创甚,闻寇至,裹创而行,帅不能止。
公器度深远,今相国韩公、故资政殿大学士范文正公之为西帅也,公皆隶其节下,咸奇之曰:「此国器也」。
文正尝以《左氏春秋》授公曰:「熟此可以断大事,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为也」。
公于是晚益喜书史,既明见时事成败,尤好节义。
其在泾原也,副起居舍人渭州尹洙与公同经略招讨安抚使事。
字师鲁,有文武才略,博通古今,公与虑事,尤为精密。
师鲁尝称公:「古之名将,无以过也」。
公于交游,在亡不渝,师鲁后以贬死,公厚恤其孤,如至亲焉。
文正既没,其子纯礼服除还台,当莅吴中市征,公首为启陈,得署河南宾幕,以便坟垄,识者称之。
其徙真定也,过家上冢,还谒县长,步趋令庭,以修桑梓之恭,然令不敢当,议者重其得体。
遂留里中,与故老酾酒相欢,挥金而去。
其征蛮也,上亲饯于垂拱,命釂者数焉。
当是时,衮国太夫人侯氏微疾,公朝服而入,戒家人无得言治兵事,第云「奉使江表」,故得不忧。
其纯孝如此。
公好以众整,又能分功与人,而令在必行,故师之所过,秋毫无犯。
其为小校延安也,大里、南安、安远之功,初不自言,物议多之。
其征南也,今观文殿学士孙公时经制贼盗,与公偕行,其军中之政,公实专之,至于南夏经久之制,多让孙公裁处,谈者嘉其谦挹。
初,广西钤辖陈曙以步卒八千溃于昆崙关,公至,推首遁者殿直袁用而下并,诛三十一人,其下股慄,遂能一战而成大功。
历官三班差使殿侍左右班殿直侍禁閤门祗候通事舍人西上閤门副使,正除秦州刺史、遥领惠州团练眉州防御使保大军两使留后,真拜彰化护国军节度使
职事自指使迁延州西路巡检鄜延路都监、沿边都巡检泾原仪渭兵马部署,遂总禁旅,历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步军殿前都虞候、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
其为兵马部署,以泾原部署知渭州真定部署权定州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延州,皆著能政。
一拜宣徽使,再践枢密副使,遂总机政,以兼相判陈州
临民统军,未尝少有差失。
征羌平蛮,名震夷狄,勋在竹帛,近代之良将也。
公娶魏氏,封定国夫人
五男:长咨,西上閤门副使
次咏,东头供奉官閤门祗候
譓、谏,皆内殿崇班
说,东头供奉官,不幸以夭。
二女,许嫁而未行。
孙璋左侍禁
瓙,尚幼。
同产兄素,右班殿直
兄子五人:询,左侍禁閤门祗候
诜,左班殿直
諲、谆、䛆,皆左侍禁
从父兄靖,左班殿直,其子详,右侍禁
呜呼!
戎夷旅距之际,公悉力捍御,以至平定,宜享遐福、而禀命不融,后世其有兴者乎!
公薨之年,归殡京师明年,卜宅西河太平乡刘村里,又明年二月十九日襄事。
太常诔行,考功议绩,百僚佥允,乃赐谥曰武襄
诏给本品卤簿,送至都外,启攒掩圹,并辍其日视朝;
仍诏所经道发卒卫送葬所,州县优假人牛车马,特恩也。
其孤咨等既已砻石树碑神道之表,以靖尝从征南,复谒铭以志幽。
遂铭曰:
天生哲人,康济斯民。
不有屯难,何展经纶。
眷言平夏,弈世称臣。
一旦陆梁,边鄙生尘。
公之忠勤,威名冠军
近斗远略,岁策其勋。
寇入萧关,即镇泾原
图形以进,百辟改观。
入董卫卒,风清禁屯。
出总边兵,霜凝塞垣。
乃建高牙,以肃和门。
延登枢府,式赞治源。
蠢兹侬蛮,轻去巢穴。
陷邕围广,图据全越。
公之善筹,成于庙谋。
愿得奋行,馘彼凶酋。
帝念其诚,俾公专征。
岭海之区,傒公以宁。
收复边城,绥抚遗氓。
南夏再平,繄公之灵。
露布传呼,欢声九衢。
曲赦岭表,德音江湖。
乃陟太尉,乃尹河中。
升总机务,言畴厥庸。
枢极之柄,兵戎大政。
弼谐有托,方隅以静。
致主推诚,辞权戒盈。
乃锡相印,以镇陪京
天胡不仁,夺我勋臣。
上心嗟悯,悼往抚存。
輴车孰引,发卒三川。
铭旌改宠,卤簿宣恩。
佳城何在,汾河介山
勋书彝鼎,冢象耆连。
山西出将,天下称贤。
功名不朽,亿万斯年(《武溪集》卷一九。又见《广东文徵》卷六五。)
录附鼓城府君墓志石本序1059年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三、《安阳集》卷四六、乾隆《真定府志》卷四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向阅家集,见真定主簿张度所撰四代祖鼓城府君墓铭,知曾祖令公晋天福中府君赵州赞皇太平乡之北马村。
然值五代之乱,天下以兵相戕贼,常赵并边,复有北胡之患,子孙避地多故,于岁时洒扫荐奠,盖不能及。
历祀既远,遂忘所在。
自尘禄仕,深惟祖考茔域之重,极意崇葺,而念府君之葬,幸知其州县乡里之名。
虽距今百有馀年,苟得土人之耆旧可倚者,使周访之,则万一可识。
兹志未遂,不敢懈心。
嘉祐三年冬,偶故吏郑嗣宗者,自东川宰行服归赵,过都请见,问其所居,则曰赞皇之外邑也;
问北马,则曰所居之邻村也。
遂以府君坟墓托之。
嗣宗去不数月,驰来告曰:「北马有古冢岿然,里人至今呼为韩评事墓」。
乃遣男忠彦与指使殿直李延庆同往视之,且使祭而告曰:「若非开隧视铭,则无以取众之信」。
祭已,择日开隧。
先是,闻于邑,至日偕至,与夫近村之老幼妇女,环而观者数千人。
才及墓,则张度所为志石在焉。
门颇朽缺,自外窥之,圹中一皆安然无所动,壁之丹雘尚若新涂绘者。
忠彦即出志石示于众,皆惊呼嗟异。
阅其文,亦相与欣叹,为忠彦贺。
亟具墨蜡传其本,置石于故处,而实其隧中。
坟旁地缭以垣墙,树以松柏,得嗣宗之甥彭昂者主守之。
噫!
祖先之葬百馀年矣,数世已忘其所在,一旦求而得之,复内外完固无少犯者,实吾先积庆之感,而举世希阔之事也!
石本比家集旧文有少删略处,盖曾祖令公削其烦也。
旧文阙六代、七代祖之讳,今皆得之,谨录而载于家集府君志文之后,俾子孙传之,知吾奉事祖宗之勤,贤者必能过吾勤,而不肖者亦当师吾勤而自勉也。
录载五代庶子并其二弟墓志序1063年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三、《安阳集》卷四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五代庶子而上,世葬于博野县蠡吾乡之北原。
庶子祠部鼓城府君鼓城永济府君永济始自北原徙鼓城,与夫人张氏葬于赵州赞皇太平乡之北马村。
后之子孙,奔走薄官,故于蠡吾之茔,省视不能及。
天圣中,三兄司封任群牧判官,有乡贡进士韩可者,自博野赴举来京师,与司封兄相过从,且叙宗派。
庆历八年定州,而可之子弁亦来请见,称从侄,问其祖系相承之次第,不能悉也。
而可之父子,复未尝一语及先茔之所在。
嘉祐三年既得鼓城之坟于北马,再严封树,且念庶子之茔,虽年祀尤远,茍访之勤,亦当得之。
故吏国子博士刘觐通判永宁,遂以兹托。
已而得觐书,言弁尝补葺旧茔,得二志文,一讳文操,并以坟图来示。
详二志所载三代,则皆庶子之亲弟也。
八年,遣男忠彦蠡吾以详辨之。
一坟处诸茔之西北,最大而高,忠彦思若神感,谓众人曰:「此当是吾庶子之茔也」。
于是祭而开圹,及晡,得其志石,视之果然,众大嗟异。
庶子茔尝为暴水所侵,内甚沮洳。
逮远祖诸茔,皆久失治完,遂一新崇葺,事具《重修五代祖茔域记》。
噫!
以区区奉亲之志,而获天之报也数矣。
其所以答天之意者,惟奉事先世益加其勤,至于瞑目而后已耳。
吾子孙辈,视吾奉亲之志如此,而获天之报如此,可无动心而思继者哉?
今录庶子与其二弟志文,附于家集,以永其传云。
鼓城志文曾祖登州录事参军当云「讳沛」,而书以高祖沂州司户府君之名者,当时填讳之误也。
谨序。
重修五代祖茔域记嘉祐八年七月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五四、《安阳集》卷四六、《皇朝文鉴》卷七八、《古今图书集成》坤舆典卷一三六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唐镇、冀、深、赵等州节度判官朝议郎检校太子左庶子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讳乂宾五代祖也。
初,庶子以博学高节,晦道不仕。
而镇帅太傅王绍鼎雅知其名,屡加礼辟,庶子不得已而起,补节度副记室事。
绍鼎卒,其子太尉常山王景崇袭有父镇,益尊礼庶子,奏授节度掌书记
时巢贼犯阙,僖宗剑南景崇率定帅王处存,合邻道兵入关进讨,关辅以平,皆庶子谋也。
景崇卒,其子太师镕幼,嗣父位,府事一咨于庶子
以义结邻帅,内尊王室,朝廷嘉之,故恩命累及。
光启二年八月十四日终于镇府立义坊之私第,年七十有五。
庶子曾祖讳朏,沂州司户参军
祖讳沛,登州录事参军
父讳全,隐居不仕。
自隐居而上,世葬深州博野蠡吾乡之北原。
博野今为永宁军
庶子龙纪元年十月十五日,复附葬于先茔。
夫人崔氏,棣州司马鲁之长女,妇道母训,为世仪法,终于天复二年七月十九日,年八十有三,其年八月十七日归祔于庶子
生二子,长讳定辞,镇、冀、深、赵等州观察判官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好学能文,无所不览。
尝聘燕帅刘仁恭仁恭幕吏马彧以诗赠祠部,颇衒己学。
祠部即席酬之曰:「崇霞台上神仙客。
学辨痴龙艺最多。
盛德好将银笔述,丽辞堪与雪儿歌」。
一座爱其辞而不能解焉,大屈服,事具《北梦琐言》。
次讳昌辞,真定府鼓城,琦之高祖也,为政有惠爱而不寿,年二十九而亡。
生一子讳璆,广晋府永济,琦之曾祖也。
永济始自蠡吾北原徙鼓城,与夫人张氏之丧葬于赵州赞皇太平乡之北马村。
先君令公始葬永济与夫人史氏暨琦祖太子中允、知康州讳构与夫人李氏于相州安阳县丰安村。
自先君之亡,诸子幼而孤,长而薄宧,奔走四方,故但能时奉丰安之祀,其于北马、蠡吾之茔,则力莫能及。
年世殊邈,几于不能辨识。
嘉祐三年,琦始得北马之茔,一新封植。
今年春,遣男忠彦蠡吾,又得庶子之茔于北原。
而先域之西北隅,北距唐河数里之近,尝经霖潦暴涨,浸淫及于庶子之茔。
且念神宅久安,不敢改卜,乃于嘉祐八年七月一日,遣孝彦告而启圹,自下以甓实而上,绝沮洳而止,衣衾棺柩,易而新之。
然后塞隧广封,以为万世之固。
逮远祖诸茔,率加治葺。
剪其荆棘,而易以嘉木;
缭其垣墉,而表以高闳。
既襄其事也,遂直书营缮之始末,而纳诸圹中。
且复诫于子孙曰:「夫谨家牒而心不忘于先茔者,孝之大也!
惟坟墓祭祀之有托,故以子孙不绝为重。
琦自志于学,每见祖先所为文字与家世铭志,则知宝而藏之,有遗逸者,常精意搜掇,未始少懈,时编岁缉,寖以大备。
其所志先域之所在,虽距今百有馀年,必思博访而得之,卒能不坠先业,推及先茔之八世,得以岁时奉祀,少慰庸嗣之志。
向若家谍之不谨,祖先文字之不传,虽有孝于祖先之心,欲究其宅兆而严事之,其可得乎?
后世子孙不能勤而知此,则与夫世之绝也何异?
子孙其志之!
子孙其志之」!
时嘉祐八年七月十三日记。
祭告四代祖鼓城府君嘉祐五年 北宋 · 韩琦
 出处:全宋文卷八六○、《安阳集》卷四二、《永乐大典》卷一四○五○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
维嘉祐五年岁次庚子,某月某朔某日,四代孙具官某,谨遣男忠彦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高祖鼓城府君、高祖母夫人张氏之灵。
阅家集,见真定主簿张度所撰府君墓铭,知天福二年中,与夫人同葬于赵州赞皇县东太平乡之北马村。
五代之乱,天下兵革,子孙于岁时展祀,盖不能及。
逮今百有馀载,遂失访辨。
自效官以来,志求所在,而患不得乡邑老旧之人,以询究之。
今会赞皇人前普州司理郑嗣宗行服北归,见过私第,问所谓北马村者,乃云所居之地也,遂以诚托之。
未几嗣宗复至,且言是村有韩评事墓在焉,请使家人亲验。
某窃念年祀既远,若不一视铭志,则恐后之子孙与乡邑远近之人尚有疑者。
故遣男忠彦择日以告,暂开坟隧,拂拭志石,使众目视之,释然必信。
然后增益封树,以时致享,子孙承之,崇奉无穷。
灵鉴此至诚,歆此薄荐,毋以轻有犯渎而赐大咎,孝孙之幸也。
尚飨!
铅山县君墓(并序 嘉祐元年十一月1056年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六、《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三○、《永乐大典》卷三一四一
君讳某,字某,与予同郡,实建昌南城人
曾祖某,祖某,为郡著姓。
父某,尤善士。
有二子,君其仲也。
君幼而开爽,多智虑。
以兄宦学,膝下少人,乃颛治生,若亲之意。
其先子豁达而好义,自放于诗酒间,罕视家事。
而财用所出,近得以赒亲故,远得以及羁旅,为有识所贵者,繄君之力是赖。
既孤而母老,伯氏从王事,温凊益谨,而田里益修。
彼仕千里之外而无反顾之忧者,抑君使然。
免丧数年,游京师,属河决,以财佐公上,补太庙斋郎,选授邵武军建宁县
于时盗贼多,主名不见,邑居患之。
君以机往,所至辄擒。
郡守言其劳,不报,替授茂州司户录事参军
兄为德阳宰,不宜俱入蜀,改信州铅山县尉
未行,以疾终,年五十一。
嘉祐元年夏四月癸亥也。
娶邓氏,生男光远、光道,皆好学,见称于士友。
君之启手足,命以卒业而已,不语他事。
一女嫁黄某,亦冠族。
其冬十一月壬寅,葬于所居东北十有馀里太平乡三异里符源。
铭曰:
世无灾兵,以敝其生。
家有礼义,以为之地。
衣冠揖让,优游卒岁,复何歉于意哉?
郑助教陈氏墓(并序 至和元年三月1055年 北宋 · 李觏
 出处:全宋文卷九一六、《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三○
郑君,名某字某建昌南城人
吾母,其从祖姑也。
夫人于,为舅之妻,故常得见焉。
乡里陈为冠族。
夫人之父某,赠殿中丞
祖某,曾祖某,不仕。
归于郑氏,生二男,裁数岁而寡。
老子弱,门内外事,一介毕委于其躬。
性严正,处之有宜。
请谢姻戚,意厚谆谆。
用福其家,以不失旧。
寿六十有五,皇祐五年夏四月乙未卒。
小子曰伦,既蚤死,君孤露一身,延其世祀。
曾祖某,父某,盖皆善良,能治生,而君继之。
管子所谓士工商农之子,少而习焉,其心安焉者矣!
广源蛮犯岭表,朝廷以空名告身属江湖转运使,募入泉谷,而郡县风晓之,君以此守抚州助教
执亲之丧,数月得疾,未葬而卒,年三十有七。
至和元年冬十二月也。
二男,曰某,七岁;
曰某,三岁。
妻谢氏,独当家事,阖门无五尺之童,略如夫人初寡时。
呜呼!
可哀也已。
明年三月乙酉,以二丧厝于其县太平乡之龙宴窠,同茔而异圹。
君之姊妹六人,嫁范某徐某胡某、聂、陈
五女,嫁陈邓某、张,其二尚幼。
铭曰:
吉凶在人邪,彼寿者何淑于身,而夭者何怒于神?
其曰偶然邪,何再世不天,若摹而传?
夫人之意,常恤后嗣。
其死未几,而祸猝至。
古人之言倚伏者,犹可信而俟邪!
徐忠悯志铭元丰五年八月 北宋 · 鲜于侁
 出处:全宋文卷一一一六
徐忠悯字德占讳禧分宁吴仙里人也。
读书务得大体,尚志节,深明古今治要,喜谈兵事,有磊落英多之概。
黄鲁直游,物色之,引为外昆。
后益以道自重,不苟求仕进。
周茂叔为邑主簿,觌而叹曰:「此必沽玉也」。
熙宁初,因访鲁直至汴,相与讲治略,画边计,于我心有戚戚焉。
朝诸公竞劝之仕,乃献策于朝,皆确切时政。
帝嘉之,赐进士,充检讨,授镇安节度推官
未几召对,擢太子中允馆阁校勘监察御史,进集贤校理,历荆湖北路转运使知谏院,权泾原经略安抚马步都总管,加直龙图阁大学士知制诰、兼御史中丞
与同官有隙,左迁给事中
壬戌,奉命城永乐。
夏人来争,竟以身报国。
特赠金紫光禄大夫吏部尚书谥忠悯
复其家,官子弟数十人。
诏以上卿礼归葬,遣官护送輀车,暂驻苏公渡
甲子,奉敕葬分宁治东太平乡梅岭
鹅形,艮坤兼寅申向,立祠祀山下,赐祭田五十顷护墓地,山三千六百八十馀顷。
公生于大中祥符六年癸丑上元日,卒于元丰五年壬戌季秋月。
妻黄氏,封秦国夫人
子俯,授通直郎
孙六:璧、琏、瑀、瑜、圭、瑾。
曾孙十三:卫、衍、衎、冲、术、道、街、衕、衒、衡、衏、衢、衑,皆授职有差。
余为之铭,纳诸圹中,以志不朽。
盖惜德占之才而未竟其用,悼其死而不得其所。
噫!
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其德占之谓乎。
铭曰:
夐夐德占,才德允兼。
文谟武烈,克副梅盐。
精忠皎皎,节义炎炎。
招英魂于异域,葬衣冠于梅峰之东󷸪。
灵凭山岳,长弗淹荫。
佑启乎后嗣千百代,谁不见有生德占
按:同治义宁州志》卷三○,同治十二年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