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韦嗣立黄门侍郎 初唐 · 李显
 出处:全唐文卷十六
绛衣近侍。
秩亚貂蝉。
青琐崇班
职参鸳鹭。
实神化之有寄。
信贤才之攸重。
通议大夫韦嗣立
忠规奕叶。
孝绪蝉联。
家匡元燕之朝。
人辅彤云之代。
并秀。
见谢砌之阶庭。
麒麟齐驱
刘山之昆季。
入光振鹭。
誉满三台
出据凭熊。
声流十部
近者命兹鸾渚
巳擢雁行。
才出芸扃。
奄归蒿里。
永言荆树。
坐折连枝。
眷彼恒山
空馀一鸟。
俾迁荣于皂盖。
宜袭宠于黄枢
洛州进士策问四道703年 唐 · 张说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二十二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问。
有征无战。
道存制禦之机。
恶杀好生。
化含亭育之理。
顷塞垣夕版。
战士晨炊。
犹复城邑河源。
北门未启。
樵苏海畔。
东郊不开。
方议驱长毂而登陇。
建高旗而指塞。
天声一振。
相吊俱焚。
夫春雪偎阳。
寒蓬易卷。
今欲先驱诱谕。
暂顿兵刑。
书箭而下蕃臣。
吹笳而还虏骑。
眷言筹画。
兹理何从。
问。
夫子述孝经。
裁道德。
辅天相地。
树之王化。
穆乎人伦。
既钩命而合谟。
亦契神而尽性。
历听藏书。
同为代宝。
永言五孝。
不列六经。
将设教之有旨。
岂偏序之无法。
北宫偫彦。
未始详焉。
东观诸儒。
不之辩也。
且礼乐二本。
古文漏失。
春秋三传。
大议派分。
而备六籍于兰台
悬九经于甲令。
今欲登孝道为七艺。
抑未前闻。
足经名为十部
恐疑后进。
思观义窟
用定儒门。
问。
语人以伦。
鸣鹤斯和。
砥名砺节。
异代同归。
子等温古知今。
将施有政。
前言往行。
岂曰无闻。
至于显仁义以基德。
标智信以习礼。
触目青史。
比肩缥帙。
思齐其事。
各辩其人。
既呈役于扣钟。
可徵贤于求燧。
肖形天地。
甄化阴阳。
五常配于五行。
六情同于六气。
为所禀之各异。
盖因物而或迁。
仍分情气之题目。
兼叙常行之方位。
问。
自昔帝王
必有制作。
所以隆基天命。
器辩神奸。
至如或铸昆吾
或迁郏鄏。
虞邱之说。
尚疑周汉。
楚子之问。
未详轻重。
通明旧史。
幸为指陈。
亦有弗父勒铭。
仲山传器。
得于何代。
显自何功。
鱼游之旨安施。
雉颂之文奚戒。
兼言鼎鼐之异。
及显家国之宜。
王主簿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橘山四六》卷六
少陵归田之诗,顾广文之何用;
河南同官之记,惟主簿之可称。
公方鼎来,仆将解去,尚有一日交驩之适,少慰十年景仰之勤。
恭惟某官玉润金相,虎文凤采。
江左风流之裔,卓卓有闻;
洛阳年少之才,轩轩独步。
脱颖而出,操刀是能。
正应上绝乎云霓,胡乃下栖于枳棘。
曳长裾者皆其后,难并俊游;
使束带而立于朝,伫扬远业。
某拙无与比,患在好为,诸生皆得以揶揄,要人或为之推挽。
选坑虽脱,荒径犹存。
将及瓜而亟归,辱行李之末至。
千里见似人而喜,聊得同寅;
十部从事之贤,先勤慰问。
报音不敏,惭色为多。
樊县(思科)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橘山四六》卷六
特拜帝恩,初供尉事。
隐吏梅福,足知臭味之同;
冷官独广文,幸托声光之末。
恭惟某官卓尔大雅,允矣老成。
罗列宿于胸中,倒三江于笔下。
方豹隐南山之久,韬养愈丰;
逮龙翔宛水之初,跻攀独后。
虽负少年之雅望,终知大器之难量。
聊宣障塞之威,要息兵池之警。
河西趋走,问贤者亦乐乎;
海北来归,见公等何晚也。
某久焉慕谊,忽此同寅。
何期十部之最贤,先及诸侯之下客。
顾窃吹以无补,欲归耕而未能。
苔满石田,空负少陵之句;
月摇金濑,尚陪东野之游。
戏子微兼次韵陈君俞寄题兰皋 北宋 · 李之仪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和风暖日作霜天,冰雪相投岂偶然。
特枉新诗咏陈迹,便同佳趣赏当年。
学优曼倩三冬足,才过荆州十部贤。
为问醉衾应好在,莫教痴望似蚕眠。
回权倅严签判 宋 · 李廷忠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五六、《橘山四六》卷一六
舆坐方虚,借重泛莲之客;
襟期相契,实同与梓之乡。
矩范后来,缄縢先及。
恭惟某官摩天乔干,跨海修翰。
善刀而藏,姑使效智能于州县;
先鞭既着,旋闻驰声耀于公卿。
当干戈骚动之秋,在屏翰雄强之地。
卓有典文之掾,助成经武之谋。
交致里言,就升上幕。
芙蓉池畔,独媚清波;
鹦鹉洲前,并分明月。
少烦越俎而代矣,未须投传而去之。
伫有诏徵,峻膺简用。
某猥从试邑,强使佐州。
每怀迟钝不及之忧,赖有直谅多闻之益。
将分辉而联治,且托契于交章。
十部从事之贤,愧无珍报;
千里见似人而喜,尚可细论。
情动于中,言陈莫竟。
吏部侍郎祭故人文722年2月17日 唐 · 张九龄
 出处: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三 创作地点:陕西省西安市
维开元十年岁次壬戌二月癸酉朔十七日巳丑。
吏部侍郎某。
谨以清酌脯醢之奠。
敬祭故某公之灵。
闻夫仁必寿考。
所谓神道。
善亦庆延。
以为信然。
今夫子之不福。
而圣谟之是愆。
孝友纯固。
礼让周旋。
行所以直。
业所以专。
诚公才而天假。
故官政以日宣。
节使是式。
朝宿既至。
十部称贤。
一人思媚。
凤凰于彼。
云霄以冀。
胡然明灵。
歼我良懿。
呜呼哀哉。
夫子之逝。
平生之怀。
襟抱素合。
游处常偕。
清风对禁。
文石同侪。
自兹两掖。
殆将一纪。
展转清贯。
仳离君子。
曷其爱而。
甫云觏止。
司空之扫第。
荆州之罢市。
歘交臂而相失。
殷痛心其何巳。
今卜兆有日。
祖载在庭。
飒然象设。
寞尔音形。
白马而何见。
瞻素车之巳扃。
德音不忘。
应甘棠之勿剪。
交情乃见。
伊黍稷之非馨。
呜呼哀哉。
尚飨。
谢人启事并寄诗启 北宋 · 李之仪
 出处:全宋文卷二四○九、《姑溪居士文集》卷一四
湖海地偏,云泥路绝。
已分废人之沦落,难忘圣日之光华。
间遇便风,获承近问。
惟方今取舍之惟义,知吾君亲信之得人。
矫矫天马之轶群,堂堂宝鼎之瑞世。
独先流辈,允属高明。
恭惟某官以自天降之材,值不世出之主。
精神会聚,无非道德之几微;
朝夕讨论,博尽典谟之渊懿。
展衍绪馀之暇,低回吟咏之娱。
篇篇可奴仆以命《骚》,句句真瑚琏之为器。
始终于学,词林由是而愈光;
远近趋风,善类倚之而增重。
载惟晚偶,叨此亲逢。
居常想像以驰情,几叹滞留而莫觌。
敢图委眷,遽辱赐书。
何啻贤十部之夸,不觉在万人之上。
伯乐既顾,几成冀北之空;
毛遂何堪,顿感囊中之效。
门庭夐阻,岁月易遥。
尚稽参际之荣,倍剧倾依之愫。
江干犹热,都下已凉。
益卫寝兴,永扶昌盛。
回盘石李知县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五、《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三
一麾假守,获托郑乡;
十部贻书,过勤郇翰。
愧先施之不敏,仰厚意以安穷!
恭惟某官唐太白之家,蜀仲元之派。
麟为圣人出也,亦既在郊;
凤览德辉下之,是宜巢阁。
顾屈一同之尹,式腾三异之声。
君子学道爱人,亮牛刀之立解;
县令承流宣化,伫凫舄之横飞。
某滥号专城,适逢竭泽。
是邦大夫之贤者,何以教之;
吾党小子之斐然,愿有请也。
谢戴将使木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三、《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二、《翰苑新书》续集卷二三
解后适愿,已幸识荆;
倥偬装怀,未遑访戴。
既感轻身先匹夫之意,复有一纸贤十部之荣。
恭惟某官天分轶群,人门济美。
翼扶九万里,决应海运于南溟;
腹笥五十家,暂隐天枢之北落。
勇早闻于六馆,阵独扫于千军。
会当定一霸于蝥弧,何难连八科之麟角。
衮明日月,更看黄榜之新;
上星辰,始是青毡之旧。
某旧交群从,今识清标。
闻元方、季方之齐名,亦既见止;
延君、少君而受礼,更幸进之。
遂宁青石席知县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五、《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三
伏以十年一别,谓已造于班;
万里重来,胡尚淹于花县
远勤一介,见畀双鳞。
恭惟某官政地名家,祖风馀韵。
故国之非乔木,将在兰荪
大厦之无弃材,宁遗杞梓。
顾限七阶之选,复畴百里之庸。
会由晋兴,径登魏阙。
某去此十暑,依然一寒。
不虞再辱于陶甄,俾守三荣之保障。
纸书贤于十部,过勤联璧之笺;
终日虽则七襄,终愧双金之报。
范主簿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六、《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五
君子实写我心,未遑走谒;
主簿能令,猥辱飞笺。
既劳十部之临,敢废七襄之报?
恭惟某官器姿瑰硕,学问醇明。
胸中十万之甲兵,吐为笔阵;
砚里三千之礼乐,俯拾儒科。
便应策足于要津,底用抬头于矮屋。
两府孙宝为可,如彼斯何;
百里非仇览所栖,自此升矣。
某偶巢燕幕,例拜鱼书。
遗我翠织成,欲卷还而不敢;
报之青玉案,愧营度之无奇。
舒县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九六、《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六
再书美最,陪贺旅以未能;
十部华笺,感鸣谦之先辱。
荣于藏弆,愧在暗投。
恭惟某官疏通之才,肤敏于学。
南昌小隐,自当登文石之涂;
东野壮图,谁可任通家之漕。
愿少安之无噪,孰云多而不扬。
某刍狗已陈,露萤不暖。
友其士之仁者,敢隐于言;
今者人谓斯何,恐孤此意。
更容见可,续得表微。
代回赵湖州正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三九
岁行在午,布咢方新;
斗指于寅,棣通伊始,是惟君子之道长,实应诸侯之化行。
恭惟某官材应时须,美全世济。
水晶宫冷,已回襦裤之温;
金銮殿高,即奉冕旒之对。
某滥竽幕掾,窃荫甸侯。
一纸十部之肯临,已惭倒置;
四方六客之并至,更尉俄空。
永州知府陈提刑翿冬启 南宋 · 李刘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一、《梅亭先生四六标准》卷四○
颍川之河润,亦饱闻新尹之誇;
隔巫水之山巑,未果贺中丞之涖。
蒙以羲爻之七日,贲然郇翰之五云。
遂令寒灰,顿有生气。
恭惟某官仁排冬凛,义配阳刚。
英荡绣衣,固已淹五色之线;
朱轓皂盖,聊复壮万石之亭。
重缇回襦裤之温,一札趣丝纶之召。
某睹先未快,礼后知惭。
陈遵之尺牍可藏,讵止荣从事十部
李膺别驾非昔,正足辱太学诸生
惟依湘水之深,当借楚波之及。
代贺秦枢扈从还临安并问候启 宋 · 王洋
 出处:全宋文卷三八七四、《东牟集》卷一一
风伯尘清,二月见姚虞之守;
行者捍牧,五臣多咎犯之谋。
扈警跸以迈征,关枢机而运动。
恭惟枢密相公气雄边塞,志混车书,拔城为堂上之兵,聚米论目中之虏。
洪正位,思戮力以复神州;
文若献规,必深根以制天下。
法从星随于吴会,别都虎踞于金陵
乘苒苒于春华,还潭潭之相府。
阴有神灵之叶赞,谧调宇局之粹和。
待士甚勤,想劳心于三握;
忧时虽切,宜强食于万钱。
薰风将奏于丝桐,槐府觊调于茵鼎。
某也恨縻官守,徒望台躔,每怀葵藿之倾,切叹云山之阻。
重趼未遑于百舍,尝贡尺书;
报缄辄辱于五云,深衔缛礼。
妄意贻孙之亲旧,果蒙安国之推扬。
虽闻诺重于千金,未见纸贤于十部
敢期题品,成就始终。
叔向之望祁奚,固非私好;
孔明之知蒋琬,亦岂淹才。
礼辄候于寝饔,意敢忘于提挈。
其怀畏愧,曷具敷宣。
寄怀董岘樵观察秦州并答其书问二首 其一 甲戌 晚清 · 李慈铭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白华绛柎阁诗癸
持节西征拥碧油,上邽秦蜀此襟喉。
花门十部新编籍,麦积千屯仰唱筹。
画戟香凝金帐夜,戍笳寒报玉关
伊吾取次风烟静,充国频烦足老谋。
题岘樵枌东老屋校韵图壬申 晚清 · 李慈铭
 出处:白华绛柎阁诗癸
古人取韵缓,清浊限方域。
世儒泥章句,音义遂烦数。
长短齐人言,轻重汉儒读。
后出益纷挐,圈发逞私欲。
梁陈讲声病,强以四声束。
高贵暨梁武,卓识独破俗。
奈此风会趋,浮华斲其朴。
颠倒言下上,虚实昧秀宿。
鲖乃切红,顼改翻许绿。
燕说谁为刊,天籁反遭梏。
北宋家法存,近守唐代躅。
丁贾皆经儒,同志有洙(王。)(李。)
十卷十二凡,部别慎通独。
悂缪偶貤孙(愐。),典刑未祧陆。
字不取类隔,文亦参篇玉。
别体务荟萃,一音自联属。
虽病雅俗殽,尤多形体复。
观过宜知仁,多文在富蓄
谁欤妄兼并,画部成百六。
疵议丛刘渊,创始实文郁(金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出于正大六年,已并二百六部为一百六部,先于南宋刘渊《淳祐新刊礼部韵略》二十四年,又上声已去拯韵,亦非始阴时夫也。)
国朝勇复古,亭林首张目。
十部至廿一,研析递繁缛。
经子务博證,集矢遍吴棫
入声互割配,头脯强接续。
其意或过通,往往见违触。
之脂支必分,元魂痕当副。
无锡与仪徵,雅冀古骚复无锡秦文恭尝以江、戴两君「言」「」与「魂」「痕」当依《三百篇》析为二,「真」「殷」当从唐人同用,上声「拯」、去声「證」当分出独用,上疏请刊正韵书。阮文达取段氏「之」「脂」「支」群经、《楚辞》分三部之说,欲并《广韵》,定为古韵廿一部,为作古辞赋者之用。)
昌言终未行,习非徒娽娽。
蒙尝发狂论,吹万贵抱蜀。
双声本天机,造化具宫角。
六书半形声,偏旁不相黩。
持此两大端,如宗合其族。
一埽尘径,兼通绝津轴。
霓蜺枉分别,颇陂免点辱。
屡欲勒一书,私以诏家塾。
病懒辍觚翰,家贫艰毕牍。
羡君勤箸述,榆阴掩深屋。
朝夕罗丹铅,雅诂尽籑录。
体乃方密之《通雅》。)(山夫《别雅》。)殊,义与朱郁仪《骈雅》。)味堂《拾雅》。)足。
简鍊比治兵,爬梳类折狱。
即觇经济优,岂为盘错衄。
此图便千秋,雕虫等奴仆。
新译文殊师利菩萨佛刹庄严经疏奏 唐 · 僧潜真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六
此经凡有三译。一西晋太熙中法护翻。
名佛土严净经。文势多古。
语理幽。二天后久视中实叉难陀于清禅寺翻。
名文殊受记经。三即今大历六年所译也。
伏惟宝应元圣文武皇帝陛下。天垂帝箓。
人归宝图。德厚乾坤。
明侔日月。仁恕滋物。
夷狄仰德而输诚。慈惠利生。
正教承风而演化。顷者鄜坊节度使御史中丞杜冕奏。
为国请诸大乘经。明诏下于祇园。
梵旨开于贝叶。因请三藏不空。
译此经等。数十部
续有敕下。天下梵宇。
各置文殊菩萨像。以旌圣功也。
又诏以文殊菩萨为上座。皆三藏所请。
三藏学究瑜伽。解穷法印。
身口意业。秘密修持。
戒定慧学。显通宣畅。
唐梵文字。声韵具知。
传译此经。善符圣旨。
文质相兼。灿然可观。
潜真识智愚昧。学艺庸浅。
幸陪清众。谬在翻传。
虚空藏经。课虚润色。
猥蒙驱策。述疏赞扬。
虽文义荒芜。已传京邑
今之所作。盖有由焉。
金阁寺大德道超禅师。学尽法源。
行契心本。亲睹灵境。
密承圣慈。故久在清凉。
属兴净业。仍于现处。
建窣堵波。寻觐法缘。
来诣京国。以此经为大事。
以大圣为本师。显扬圣德。
无过此者。乃稽首三藏。
誓传大圣法门。不以潜真庸虚。
转祈和尚。邀令述作。
和尚不念有前之鄙陋。又令赞释此经。
窃难契真诠。敢不尽其愚讷。
河南于氏家谱后序 唐 · 于邵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二十八
序曰。
邵高叔祖皇朝尚书左仆射侍中太子太师燕国定公讳志宁。
博学多闻。
徇忠秉直。
为秦府十八学士。
左右庶子不道。
尝撰谏苑三十篇讽之。
凡有文集若干卷于代。
又述作之外。
修集家谱。
其受姓封邑。
衣冠婚嫁。
著之谱序。
亦既备矣。
历一百七十馀年。
家藏一本。
人人遵守。
未尝失坠。
天宝末
幽寇叛乱。
今三十七年。
顷属中原失守。
族类逃难。
不南驰吴越
则北走沙朔。
或转死沟壑。
其谁与知。
或因兵祸纵横。
吊魂无所。
或道路阻塞。
不由我归。
或田园淹没。
无可回顾。
所以旧谱散落无馀。
将期会同。
考集不齐。
奚为修集。
实难有待。
今且从邵一房。
自为数例。
有若九祖长房今太子少保谯国公颀。
与邵同升于朝。
股肱四圣。
为国元老。
邵之弟也。
有若九祖第三房今襄王府录事参军载。
与邵同在京列。
保家履道。
宗室长
邵之兄也。
各引才识子弟。
参定其宜。
从而审之。
谁曰不可。
又以子孙渐多。
昭穆编次。
纸幅有量。
须变前规。
亦春秋之新意也。
今请每房分为两卷。
其上卷自九祖某公至元孙止。
其下卷自父考及身已降。
迭相补注。
即令邵以皇考工部尚书为下卷之首。
此其例也。
且诸房昭穆既同。
寻而绎之。
可以明矣。
后能代习家法。
述作相因。
从子及孙。
从孙及子。
孙孙子子。
兴复宗祧。
岂唯两卷乎。
十部而弥盛矣。
其文公第四子安平公房此建平公已上三房衣冠人物全少。
今与文公第五子齐国公文公第六子叶阳公文公第七子平恩公文公第八子襄阳公文公第九子桓州刺史并以六房。
同为一卷。
就中第五卷已下。
子孙皆名位不扬。
婚姻无地。
湮沈断绝。
寂尔无闻。
但存旧卷而已。
后有遇之者知之者。
以时书之。
其五祖九祖分今叙在三卷。
并录之于后。
时贞元八年岁在壬申八月朔日。
金紫光禄大夫太子宾客上柱国恒山郡开国公于邵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