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故邹君墓志铭 宋 · 杨杰
 出处:全宋文卷一六四六、《无为集》卷一三
君讳澥,字深之,其先东鲁人。
源深派远,后有徙居临江郡新淦者。
大理评事讳显,曾祖考也。
府君讳衮,祖考也。
袁州助教讳夏,考也。
信义相传,闾里以为令族。
君幼业文,长益精博,为流辈所称,屡举进士,不为有司知。
既孤,以至孝事其母,晨夕不敢离左右。
一日,谓人曰:「士不可以不求进,进而不为人所知,命也。
安能舍予采衣之乐,而汲汲求知于人哉」!
乃罢进取,一志于养。
就所居之西,临水面山为采真阁,每侍亲登览燕集其上,佳木繁翠,野芳幽芬,烟云卷舒,鱼鸟上下,真得天下之至乐。
与夫奔趋禄利,汩没尘土,不得朝夕在于亲侧者,盖有间矣。
平生洁介,屏耳目玩好,唯乐聚书,力教诸子,以大其门。
熙宁元丰中,天子兴太学,长育天下英才,君敦遣其子以就教,喜谓族人曰:「此吾儿亨进之时也」。
及其子自太学登第归,闻者莫不服其高识。
君谨厚寡言,宽恕容物,未尝矜己所能,扬人之短。
亲戚交旧,赒给不匮。
人有患难,则力以济之,唯恐不逮,乡闾以长者称之。
人有劝多营田园以厚子孙计,君曰:「田园之利孰若义之益耶」?
人以为挚论。
元祐元年正月一日感疾,终于家,享年四十有八。
娶廖氏,生男子三人,曰洵仁、洵武、洵美,皆举进士,有学行。
洵武先登第,任鄂州司户参军
女一人,适乡贡进士吴游宗。
廖氏亡,继室陈氏。
孙一人,女孙二人,尚幼。
以某年月日葬于某乡某里某山之原。
其子具书以江夏谢令歧叙君行实,自江东走介来京师,求予铭其墓云。
铭曰:
仕不可必,退以修身。
孝以见志,笃于事亲。
诗礼之训,肃雍闺门。
善积之庆,以贻子孙。
楚国两贤妇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押词韵第四部
列女传楚王持金聘接舆夫负釜甑妻戴衽器变易姓名而远陟莫知所之老莱蒙山之下楚王以璧帛聘之不至王驾老莱门妻曰可食以酒肉者可随以鞭箠可授以官禄者可随以铁钺遂与老莱弃畚而去
楚国两贤妇,妇夫莱与舆。
宁随夫婿馌牛下,不愿夫婿专城居。
投畚却车驾,挈器采樵苏。
呜呼今丈夫弃耕贪禄(句)万钟养孥(句)
孥未养,身受醯菹祸及其夫(叶姑),永为二妇笑鄙夫。
楚妃曲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琴论有楚妃叹七拍楚妃樊姬也余尝论楚妃之德不妒而善谏不妒者进后宫九人善谏者止王之猎笑虞丘子也古辞未及谏事惟张籍及之故吾辞亦取兴于猎云
朝游田,云梦薮,莫游田,云梦薮。
樊姬谏,不售矢,不食田中兽。
妾愿王,王寿(叶口)
猎贤才,开伯道
楚国夔龙孙叔儿,非麟非虎非熊罴
虞丘子,真狐狸。
奉别青松府使震卿阳春 其一 明 · 丁寿岗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月轩集卷之三
珍重龙门我早投,一生多幸识荆州
中间分散缘微宦,两地光阴似急流。
今日相逢俱白发,少年曾许共青楼。
如何又作南行客,云树添成六载愁。
独酌谣 元末明初 · 杨维桢
 押尤韵
我约月槎客,去向月宫游。
试辨月中物,山河之倒影,大树之阎浮。
羿妻不死到今几甲子,山夷海突还纪宫中筹。
吾闻九州之外更九州,君房曼倩不能周。
岂无汤桀与轩尤,迭蛮迭触寻戈矛,久安长治安得万岁而千秋。
君不见沙丘鲍、乌江猴,白门兔、荆州牛,锦绷老羯、金床小蠕,邗沟又筑汪芒丘。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胡能生许愁。
采石袍,赤壁舟。
古人不与今月在,古月还为今人留,呼酒重登黄鹤楼
君度 其三 明 · 丁寿岗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出处:月轩集卷之三
帘捲江天万里秋,清风吹尽世间愁。
雕阑粉壁招黄鹤,曲渚长洲伴白鸥。
一饮无妨千日醉,五劳何必百年谋。
令人景慕君如古,愿识荆州不愿侯。
南巡颂 其一 东汉 · 崔骃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四
建初九年谷始登,犹期加时,举先王之大礼,假于章陵
遂南巡楚路,临江川以望衡山,顾九疑,叹虞舜之风。
是时庶绩咸熙,罔可黜陟(《御览》五百三十七)
说石烈士 唐末 · 罗隐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九十六
石孝忠者。生长韩魏间。
其为人猛悍多力。少年时偷鸡杀狗。
殆不可胜计。州里甚苦之。
后折节事李愬。为前驱。
其信任与家人伍。元和中
人不归。天子用裴丞相计。
丞相征蔡。若者光颜者重允者。
皆受丞相指挥。明年蔡平。
天子快之。诏刑部韩侍郎撰平蔡碑。
将所以大丞相功业于蔡州孝忠一旦熟视其文。
大恚怒。因作力推去其碑。
仅倾陊者再三。吏不能止。
乃执诣节度使。悉以闻。
章武皇帝方以东北事倚诸将。闻是卒。
心甚讶之。命具狱。
将毙于碑下。孝忠度必死也。
苟虚死。则无以明功。
乃伪低畏若不胜按验。吏闵之。
未知其为人也。孝忠伺吏隙。
用枷尾拉一吏杀之。天子闻之怒。
且使送阙下。及至也。
亦未异其人。因召见曰。
汝推吾碑。杀吾吏。
为何。孝忠顿首曰。
臣一死未足以塞责。但得面天子颜。
则赤族无恨矣。臣事李愬岁久。
以贱故给事。无不闻见。
平蔡之日。臣从在军前。
且吴秀琳蔡之奸贼也。而降之。
李祐蔡之骁将也。而擒之。
蔡之爪牙。脱落于是矣。
及元济缚。虽丞相与二三辈。
不能先知也。蔡平之后。
刻石纪功。尽归乎丞相
第具名与光颜重允齿。固无所言矣。
设不幸更有一淮西。其将略如者。
复肯为陛下用乎。赏不当功。
罚不当罪。非陛下所以劝人也。
臣所以推去碑者。不惟明之绩。
亦将为陛下正赏罚之源。臣不推碑。
无以为吏擒。臣不杀吏。
无以见陛下。臣死不容时矣。
请就刑。宪宗既得淮西本末。
且多其义。遂赦之。
因命曰烈士。复召翰林段学士淮西碑。
一如孝忠语。后孝忠江陵军驱使。
大中末白丞相江陵
余求谒丞相府。有从事为余道孝忠事。
遂次焉。将所以教为人下。
淮西钤辖陈卿启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一、《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三
明制开颁,便蕃均佚。
三刀梦协,方欣千骑之临;
一节风驰,已见百城之耸。
先声所暨,比屋交欢。
恭惟某官弘毅裕于大方,忱恂懋于众行。
五朝济美,独高国士之风;
万石传家,具载世臣之烈。
暂辍周行之峻,来苏淮右之民。
今裤昔襦,左餐右粥,类非俗吏之所为也。
首膺共理之求,不有君子,其能国乎?
又伫来思之望。
某栖迟末路,投畀小邦,仰戴二天之仁,辱先一日之雅。
令尹之仕,敢怀喜愠之心;
滕大夫之才,自笑功名之减。
深深感恋,莫究颂言。
回交代赵大监启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一、《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三
相君之舍,早贪附骥之荣;
刺史之符,俯愧续貂之诮。
恭惟交代某官赫奕五公之胄,循良千里之师。
解十二牛而游刃有馀,取三百囷而食功无愧,亟奉玺书之宠,进陪掖席之前。
猥以孤踪,遂纵前躅。
韩荆州识面,已大慰于夙心;
令尹告新,当率由于旧贯。
金同知(价) 其二 清 · 姜再恒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立斋先生遗稿卷之四
楚国前贤后,江东二妙先。
称家鸾鹄峙,照乘璧珠联。
咫尺云泥隔,侧身穷达悬。
平生沟壑志,寂寞好随缘。
回徐守计议敦启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二、《鸿庆居士文集》卷一四
吕安之驾,宁辞千里之遥,卧陈登之楼,何止一床之閒!
不图晚接,获预英游。
恭惟某官袭一经之训以传家,屈千乘之尊而下士
诸儒谈道,舍盖叟于堂中;
五马班春,伺陶公于道上。
眷言贫病,已迫衰残。
蚤登相国之门,虽娄拥膝行之彗;
晚适荆州之愿,方跽陈贽见之书。
忽纡汗简之先,弥极背芒之负。
高论迫蛟蛇而起立,英辞冠日月以争光。
陈义蔼然,劳谦过矣。
顾老生陈腐之说,敢申拔薤本之规;
繄流年晼晚之馀,但有分棠荫之意。
其为欣幸,曷究颂言!
李揆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李揆吕諲同相肃宗才居之上。
以事出守荆南,而政誉甚美,再入为相,密遣直省官江陵求諲之事,乃奏之,袁州刺史
噫!
欲陷,乃自陷也。
且执大政于岩廊之上,当思所以辅翼人主之道,以泽天下,而不误苍生。
不以喜怒私国家之法,不以亲雠坏朝廷之公,贤有雠必擢拔而用之,不肖而亲者必摈斥而去之,庶几上不负于君,下不愧于人。
而反恶其有美政,而恐得用,欲求其瑕,阴肆倾陷,此岂有心于天下哉?
盖笔札之士,非廊庙之器。
其始进也,不考其实,如南郭先生之徒;
及得位,而不知所以为大臣之道,而恃居中制外、有临高走丸之易,而欲害外臣,岂不愧于古之祁奚哉!
真怀腐而欲香,入水而求不濡之人也。
噫!
身为大臣,而父事中人李辅国,而复嫉害正人,其后元载用事,而置之散地,卒至流落,盖亦有所召也。
刘知几(一)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四、《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刘知几著《史通》二十卷,徐坚曰「居此职者,宜置此书于座右」,因求其书而观之。
则知刘子之用心亦勤矣。
驰骋古今,发摘历代史氏之失,虽班、马、寿、晔,皆为其轻重,兹可尚矣。
至《外篇·惑经》,有未谕者十二条,始亦窃疑孔子于《春秋》有所疏略,乃取《春秋》而审详之,则刘子乃好辩而不知《春秋》之旨,不识圣人之心也。
刘子云:齐、郑、楚国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
正卿返不讨贼,冢嫡药不亲尝,而被以恶名,播诸来叶。
且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
迹涉瓜李,乃凝脂显戮。
其所未谕者一也。
昭公元年,围弑其君郏敖,而书曰「楚子卒」;
襄公七年,郑子驷弑其君僖公,而书曰「郑伯髡顽卒」;
哀公十年,齐人弑其君僖公,而书曰「齐阳生卒」。
且彼三国虽弑其君,而皆以疾赴告,故鲁史因其赴告,以为实,而书之于策。
孔子修《春秋》,若其事有可以为褒贬之法者,则因其文而笔削,以寄王法;
如无足示法,则因其策书传疑传信之文,实书其事。
故他国以弑君告者,则书曰「弑君」;
他国以疾告者,则书曰「卒」,皆赴告策书之旧文也。
及授与丘明作《传》,则俾遍观诸国简牍,实书其事,备其本末,以成其文。
至于盾不讨贼,止不尝药,而以弑君父之罪加之者,盖孔子之志也。
若为正卿而不讨贼,是君之雠可得而观望也;
若为冢子而不尝药,则父之疾不在乎服勤就养也。
故书盾之弑,以教天下人臣之为忠;
书止之弑,以教天下人子之为孝。
所谓原情而定罪,因罪以诛意,故曰「吾志在《春秋》」。
彼亲弑君父,虽不书于经,而《传》能备载其事,其罪逆不在言而可知矣,岂可谓「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
迹涉瓜李,则凝脂显戮」哉?
以此知刘子徒好辩,而不知《春秋》之旨矣。
其他事以类推之,圣人之志皆显然明白,故不复辩,学者当自求之,无惑刘子之异说可也。
潭州贴雇纲船之弊疏 南宋 · 王师愈
 出处:全宋文卷四八九○、《历代名臣奏议》卷二六一
臣伏见潭州诸县有大害,曰贴雇纲船是也。
请为陛下详陈之。
潭州岁运苗米三十万五千石以饷屯驻军,或有和籴及起发常平米,多至五六十馀万石,少亦四十万石。
倾年讲和息兵,其米止运至武昌,皆是潭州措置船载,未尝敷及诸县
其后荆南襄阳屯军,溯江而上,水浅滩多,亦是潭州措置船载,亦未尝敷及诸县
暨至逆亮败盟,军须日急,守臣权一时之宜,始命诸县雇舟相添,未尝全取办于诸县
自是遂为定例,岁岁行之,上则潭州漕司案吏,下则牵头船户,相为表里,每料除官支钱外,必仰诸县贴雇。
急以期限,严以责罚者,案吏也;
乘势邀求,其欲无厌者,牵头船户也。
诸县畏其责罚,欲应期限,不得不徇牵头船户之需,酬以高价,邀求愈多。
况有争雇之弊,设若长沙著价五十,善化或增六十,湘潭又增七十,其它县亦莫不然,直至厌其所欲而后已。
一县被敷一万料,所费至一二千缗,若所敷之数不止此,其费亦随之。
嗟乎,此钱何从而出哉?
诸县受其苦者一也。
诸县雇船,幸而得之,依限解发,始则下排岸司相验,相验者取乞;
次则漕职官覆验,覆验者取乞;
末则给付押纲使臣,又从而巧为词说,取乞为尤甚。
嗟乎,此钱何从而出哉?
诸县被其苦者二也。
奉州,不敢违戾,虽知二苦,不暇顾恤。
于是冒法禁,撰名色,取之百姓以足其用。
沿流渔户,凡有一网、一钓舟者不免焉。
或多敷曲引,或多出定帖,或多给师巫公据,或预借于上户,其名不可概举。
大抵科敷者,官得其一,吏取其十。
且以雇一万料,用贴雇钱一千贯为率,县吏因之为奸,不知几倍于此,而官得此数。
然则享厚利者,漕司州县案吏也,牵头船户也,相验、覆验官司也,押纲使臣也。
彼抑勒者,知县也。
受实害者,阖境百姓也。
刘某守潭,灼见其弊,又睹诸郡无所出产,凡客船运盐而至者别无回货,孰肯空载以涉重湖之险,多藉于运米纲,断然尽免诸县贴雇,潭州自行措置,民无所扰,米纲亦应期而办,其策甚良,其利甚博。
刘某被召,通判职官上欲媚漕使,下欲利吏辈,以速办为名,尽变之旧,复兴前者之害。
幸而沈介到任,悉如之措置,又且米纲先期而了。
窃恐去之后,复有改之者。
欲望圣慈严敕湖南漕司潭州,每岁米纲一依刘某沈介措置,不得更令诸县雇船,殃害百姓。
或有违戾,许百姓越诉,台谏弹劾。
每岁发荆南襄阳米纲,则用官船;
武昌九江米纲,则雇客船。
盖缘客船所惮者荆襄之行,水浅滩多,动经年岁,有破家丧身者。
诚能只用官船运荆襄之米,则客船亦欣然而就雇。
或有军兴警急,必不得已,分诸县量行贴雇以助装发,必为之立纲次,县应副第几纲,先后有伦,断不可易。
纲次既定,自无争雇之弊,庶几潭民咸被实惠。
周子谅 北宋 · 张唐英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三一、《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六、《宋代蜀文辑存》卷一二
柳宗元有《御史周君碣》曰:「有唐正臣周某,字某,以谏死,葬于某所。
天宝中,有谄谀至相位,贤臣放逐,公为御史,抗言以白其事,得死于墀下」。
然不言周君名字,及谄谀为相者谁氏,贤臣放逐者何人。
今以唐史质之,周君子谅也,谄谀必牛仙客也,贤臣必张九龄也。
林甫荐仙客宰相张九龄言其不可,上不悦,罢九龄相位。
子谅御史,白于大夫李适之曰:「仙客不才,滥登相位,公何得坐观其事」?
适之遽奏之,上怒,决配子谅瀼州,至蓝田赐死;
九龄所荐子谅非其人,左迁荆州都督
嗟乎!
九龄子谅能抗言朝廷之失,是不负其职,而九龄为能知人尔。
明皇悦邪佞之臣,反以九龄所荐非其人而逐之,如此,则后之大臣荐台谏官者,当依阿取容,喑喑如秋蝉,泛泛如浮萍,则无患矣,何以为朝廷之耳目哉?
夫植而欲其茂也,必时溉之;
溉而怒长,反自伐之,必衰之理也。
明皇之恶子谅,乃自求衰之谓乎!
西幸之祸,有所召尔。
汤枢密绍兴二十六年 宋 · 孙觌
 出处:全宋文卷三四三五、《鸿庆居士文集》卷一七
受一廛之地,正穷阎待尽之时;
赐十行之书,有贤路联华之宠。
大钧坱圠,皆被陶镕;
莫境衰残,足为荣耀。
窃以孙叔敖令尹而无忧色;
齐管仲夺伯氏邑而无怨言。
孰知古人喜惧哀乐之情,岂谓得丧穷通之故?
某又罹谗黜,辱在泥涂;
尽褫官资,降为皂隶。
偶不至弭耳,作累累之状;
亦未尝变色,愠戚戚之穷。
公伯寮之愬季孙,其如命何?
臧氏子之沮鲁侯,不遇天也。
数周必复,事有好还。
治道勃兴,群贤汇进。
欣逢一旦,感会千龄。
当轴处中,改弦更化。
上稽公论,下合师言。
正路宏开,群情胥说。
梅林之望,已慰渴心;
如屠门之过,固自快意。
更遇执角分珍之赐,重叨投醪共饮之仁。
凡今日之所蒙,在孤生为最幸。
兹盖伏遇知院枢密文章华国,道德佐王。
思天下饥溺而同其忧,得英材教育而共其乐。
谓居上系民之休戚,当挺身为国之安危,故能简上帝之心,出而任大臣之事。
永惟许国之义,莫如得士之昌。
追录故臣,半为异物。
禄介子弗及矣,宁无恨焉?
雍齿先之,固有喜者。
再酬王太傅 北宋 · 刘挚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曲台仙客苦能诗,思入风云学有师。
楚国大夫吟泽日,江州司马爱山时。
年华悄悄还杯酒,尘事纷纷付奕棋。
想得怀归心似我,越禽常自记南枝。
沈相国来访 其二 明 · 丁寿岗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出处:月轩集卷之二
衰年叵耐送羲娥,况是知音世不多。
一识荆州人共愿,再迎冠盖喜如何。
孙伯符 南宋 · 韩淲
 押词韵第四部
自无太史慈,孰对孙伯符
群舒有馀地,周郎或知予。
既推道南宅,以湿谩相濡。
本拟驰中原,扫灭邺中都
天乎许贡客,一箭失壮躯。
黾勉付后事,张昭乃其奴。
赤壁之火攻,仅可保全吴。
公瑾复不长,伯业益荒芜。
至今春草生,高坟在姑苏
传言尚相点,经行倍踟蹰。
异代岁月速,谁为(疑当作谓)我非夫。
酹酒起英爽,白杨鸣赤乌。
荆州或已分,曹刘竟称孤。
堂堂破虏冢,归命诚足俘(明钱谷吴都文粹》续编卷三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