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湖口 清 · 商盘
七言律诗 押豪韵
全家安隐托𦨴艚,浩荡东行未觉劳。
临水有城如郭索湖口县临江滨湖,两钟山排列形如蟹螯,故名蟹城。),试钟何石是蒲牢。
春帆宛转吟情远,戍角苍凉夜气高。
十载涉江称漫叟,愧无警句压波涛。
与经山遁庵言首座禅师 宋 · 释晓莹
 出处:全宋文卷四五八○
十一月七日丰城曲江感山云卧庵主晓莹上状,问讯径山遁庵言首座禅师友兄:日者禋兄居上蓝时,蒙以函翰附其递至,展绎真旨,开慰之深,何啻执热而濯清风?
第以相望阔远,殊乏雅便,无繇略具禀报,可胜愧怍。
唐顾况有言:「一别二十年,人堪几回别」?
与兄之违异,偻指则踰其数,又七寒暑,其何以堪耶?
追怀畴昔,道义琢磨之益,炯炯此心,恍如隔世矣。
窃承坐分法施,开悟多众,苟非辣手段,大钳锤,未易及此。
故尝以祇夜寄意于歆艳曰:「径山突兀上云烟,高遁山颠绝世缘。
握以黑蛇分半座,却将毒气喷人天」。
其实祖室重寄,有在于是,钦仰钦仰。
即兹冬仲,寒冷寖严,必然觉体于四威仪中,日享龙天恭敬之福,为乐无涯涘也。
愚自量命薄才疏,跨短步窄,难追逐诸友高躅于业林,未免禀志遵分,于乾道辛卯,缚屋荒山。
既高寒孤迥,老病不堪,至淳熙戊戌冬,以徒弟隶名感山小寺,而徙居焉。
寺基税钱三十有一,并无常产,唯破屋数间,如玉川子洛城之居耳。
亲旧怜其谋生计拙,奉养清甚,相与出资,创小轮藏,庶几财法互陈,补其日给。
岁在癸卯,徒弟遽殁,遂自任其洒扫之责,而量柴头、数米颗之外,无他念装怀,且图睡快而已。
禋兄谢事上蓝,既到山间,乐其幽寂,为留十有一月,应南源命而迁青原祖席,缘法颇盛。
亦有二三衲子,不孤其竹篦用事。
所用竹篦,乃大慧老师在阳来报恩,为兄弟入室者。
无著尝作铭纪其由,铭有引曰:「大慧老师以竹篦揭示佛祖不传之妙,几四十年,遂使临济正派勃兴焉。
至于居患难中,亦不倦提击,所以梅州报恩有竹篦在堂司也。
江西莹仲温尝掌其职,得之而归,岂特为丛林千载之荣观邪?
无著妙总谨稽首为之铭曰:「南山,不削自异。
状若黑蚖,喷喷毒气。
如尺之捶,用之无匮。
锻圣烹凡,经天纬地。
仲温得之,尤宜保秘。
照映丛林,千古不坠」。
愚涡沈乡井,收得诚为闲家具,溘然后定被摩那辈将去拨火,何如于未盖棺前,以竹篦及无著亲写之铭,并归于禋兄,所幸其用得灵验,想兄闻而必为之喜也。
其山头兄弟与兄契分厚,而过江西,愚得复见者,唯古冈永兄。
仰山命,时取道丰城,来庵所相访,因送其入院,其后迁大沩二年而示寂。
长溪晦兄住香城,亦至山舍,及董大沩,阅一月而委顺。
建昌圆兄自鹅湖仰山,迂路相寻,亦送其至临江
慧力无何领院事七日而西迈。
然晦、圆二兄世缘不假借如此,在其分上又何憾焉?
王光兄道福如是之盛,向来朝游夕处,而不识韦皇是贵人者多矣。
自其出世,收书三四,其在灵隐,故尝问之以书曰:「兄今羽凡骨为飞仙,起故鱼为云龙之时,如演、圆二兄尚未闻人天推毂,何邪?
兄虽不藉其齿牙馀论,而道香德风,自然蔼著」。
其所以问之者,庶其不忘持天下丛林之公论也。
今丛林无公论,奈何奈何!
净慈密兄以书见寄,󷕯诚尽意,不替畴昔。
道正赖其主盟,为本色衲子所归,岂谓去遽尔踰葱岭而去,兄必为短气耳。
江湖朋旧彫○,如霜叶脱木,亦无几矣,殊使人怆然也。
今华藏琏兄住保安日,有书来云:「祖咏住之兴善已数年,在临安时缀集大慧始末,作《年谱》一册,不肯上径山前辈看详,急于刊行,亦多疏脱」。
愚于是答其书,纠其《年谱》之谬,今试为兄略举数端。
《谱》云:「师再至荆南张无尽问以尧舜禹汤,古之圣君,而释典不言,何也?
师云:梵王帝释说法因缘为对」。
其所取简脱如此,适足以增排佛者之诮。
若据当时所问所答,极有理趣,而老师尝于绍兴九年间尹侍讲彦明说,尹首肯者再三,即非对以梵王请佛说法因缘。
愚以其详具于《云卧纪谈》,兹不欲缕陈。
又赞草堂像,则是十年宝峰化主求之于径山,其时草堂尚无恙,故有「小根魔子还知否,此是吾家真白眉」之句,乃非十三年作于衡阳也。
李参政泰发所赠绝句,其引云:「适衡,闻州郡欲免旬呈,师毅然不可,曰:无以我累人。
此意岂流俗泛泛者所能窥之哉?
感叹成小诗曰:十亩荒园旋结茅,挑尽到同蒿。
圣恩未许还磨衲,且向阶前转几遭」。
盖十一年冬间,非二十年也。
大慧初到衡阳,庵于城中廖司户西园,其谱改「十亩」作「十里」,在衡阳城岂容十里园邪?
又改「同蒿」作「蓬蒿」,且蓬非可食之菜。
参政公之诗,如唐高力士峡州咏荠菜而寄意焉。
其《谱》中有作说疏谬处,谩为兄略言其数段。
如云「为南方烟瘴之郡,医药极少,东归而不沾霈泽者六十有三」。
既无「人」字,则是何物?
若是人而死烟瘴,盖为法忘躯之士,既非罪责,岂可不沾霈泽邪?
徐师川昭州,有诗曰:「岭外昭州最瘴烟,华人罪大此为迁。
老夫无罪缘何事,也向昭州住半年」?
其死于梅州六十有三人,可比类徐公在昭州也。
又云:「师居梅州衲子追随于荒寒寂寞之滨,丐一言,冀一盼,以为终身慰幸,足可下视诸方」。
若尔,则适足取笑诸方。
以老师参徒非标志,于宗门本分事乃《东山颂》,今者丛林走大声之谓也。
又云:「绍兴甲戌梅州,以临济《正宗法语》付法宏首座、道先侍者」。
宏既不得其死于阳,而先亦死于径山,侍寮宏、先既死,则《正宗法语》付之谁邪?
今不得《正宗法语》付授,而嗣法者则何以藉口?
此所谓华词损实耳。
圜悟在蜀,尝以衣并钵寄来泉南与老师,是时老师有偈曰:「付来铁钵盛猫饭,磨衲袈裟入墨盆。
祖宗活计都坏了,不知将底付儿孙」。
老师既施为如此,何必独收《正宗法语》付宏、先也?
又云:「兄与琏禋于老师《语录》节其纲要,离为五册」。
既节则是删繁去冗,然其间不无去取,似不当揭示于世,徒使丛林增阿难眊矣之叹也。
又有按事出《武库》者,却不叙《武库》所出端由,今略叙《武库》之权舆。
绍兴十年春,信无言数辈在径山,以前后闻老师语古道,今聚而成编。
福清真兄戏以《晋书·杜预传》中『武库』二字为名。
至十一年四月间,老师升座,而张侍郎与法会老师因说张魏公之兄昭远圜悟,而圜悟谓其为铁刬禅。
山僧却谓侍郎禅,为神臂弓,未免以偈见意曰:「神臂弓一发,穿过千重甲。
子细拈来看,当甚臭皮袜」。
次日侍郎请升座,而台州了因禅客致问曰:「神臂弓一发,千重关锁一时开;
吹毛剑一挥,万劫疑情悉皆破。
犹是生死岸头事,作家相见时如何」?
师曰:「拖出这死尸」。
进云:「和尚为谁恁么道」?
师云:「棺木里瞠眼」。
进云:「此未是学人问处」。
师云:「你问处又作么生」?
进云:「把手上高山」。
师云:「非你境界」。
进云:「毒蛇头上,也要揩痒」。
师云:「你不是这般人」。
进云:「若不登龙门,焉知沧海阔」?
师云:「争奈已遭点额」。
五月间,侍郎遭台评,被及老师,有衡阳之行。
盖是时朝廷议兵,而神臂弓之论颇纷纭,所以侍郎《答何中丞书》有「除帅在月末」之语。
已而张徽昭远有偈,嘲老师曰:「小庵庵主放憨痴,爱向人前说是非。
只因一句臭皮袜,几乎断送老头皮」。
由是山头识者莫不以「武库」二字为忧,故千僧阁首座江州能兄揭榜子于阁门曰:「近见兄弟录得老师寻常说话,编成册子,题名《武库》。
恐于老师有所不便,可改为《杂录》,则无害焉」。
其后又伪作李参政汉老跋,而以绍兴辛酉上元日书于小溪草堂之上,其实老师则不知有《武库》。
及于绍兴庚午衡阳,见一道者写册,取而读,则曰:「其间亦有是我说话,何得名为《武库」》?
遂曰:「今后得暇说百件与丛林结缘,而易其名」。
未几移阳。
至癸酉夏,宏首座以前语伸请,于是闲坐间有说,则宏录之。
自大吕申公执政,至保宁勇禅师四明人,乃五十五段而罢兴。
福州礼兄亦与编次,宏遂以老师洋屿众寮榜其门,有「兄弟参禅不得,多是杂毒人心」之语,取禀而立为《杂毒海》,宏之亲录为德侍者收,礼之亲录在愚处。
礼之录,其中尚有说云盖古和尚,丛林谓慕固者,颂狗子无佛性话曰:「赵州狗子无佛性,终日庭前睡不惊。
狂风打落松子,起来连吠两三声」。
老师曰:「此吟狗子诗也」。
礼之小楷,笔力精劲,殊有风韵,盖出之于晋宋法帖耳。
又《谱》中于二十年收四句诗,而不叙其由,但云皆预谶岭海之意。
诗曰:「雁回始觉潇湘远,石鼓滩头莫怨天。
一住十年秦楚隔,木弓重续旧因缘」。
盖是雪峰闻兄于绍兴十二年从衡阳来临安,见有以西蜀费孝先之术设肆,而为人决休咎,闻因以老师问焉,故有是诗也。
衡阳回雁峰,潇湘有石鼓滩,而辛酉庚午阳则十年。
或云梅木为弓,未详所出。
若以卦诗较老师衡阳之事,可谓奇中矣。
又《谱》中收而使人不可晓者,如云华药寺庆忏钟楼,小参说偈,戏操闽音,用其里语,后以杜牧之诗「惊起暮天沙上雁」为断句。
愚尝闻筠阳瑫兄说仰山钟楼壁间,旧有题云「突然架起一间屋,中心悬个铁琅珰。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以老师与竹庵仰山时,尝登楼读而为笑。
及于华药小参,举以为法乐,若谓海门为谶,则老师未尝过海门,何谶之有哉?
又《谱》收《祭圜悟文》、《不动轩记》,已见于泉南刊《舟峰文集》,则是其代,亦不必收为老师作也。
至于「临示寂遗奏」四十二字乃亲迹,而却不收,遂收愚所录嘱嗣法委曲之语。
然愚是时于丧司职在掌记,所以于语之结尾明说是口授,侍者令录以为别,此所谓老夫常谈,何足收邪?
又《谱》云师隆兴癸未三月,闻王师凯旋作偈,有「氛埃一扫荡然空」之句。
然偈初欲以进而未果,真迹在贤兄处,贤卒而流落,为仰山权兄收,偈前有「臣某甲上进」五字。
「氛埃一扫荡然空,百二山河在掌中。
世出世间俱了了,当阳不昧主人公」。
若此偈可全收,而却不尔。
《谱》末云:「夺食驱耕,断桥塞路,盖游戏耳」。
若以是为游戏可乎?
此所谓妄言伤正也。
前辈曰夺食驱耕手段辣,兹可见宗师体裁耳。
又云:「其所摄化,倾仓倒廪,堕珥遗簪,唯恐不适师意」。
则人情相奉,而非归依至道,从其摄化也。
其堕珥遗簪,则是遗失堕落,而非韩文公所谓「越商胡贾脱身献」耳。
《谱》中间有按塔铭而并无按正续传,至于有数段,按师谓侍者,若是说话,初无定论,既非上纸笔,何可言按?
俗谚所谓口说无凭也。
又《谱》跋云:「采摭正续传所不载者,集为年谱」。
及观谱之所取,尽出于正续传,何得为不载邪?
兴国军安兄作建康,出队先驰归谓愚曰:「老师缘秦太师有亲戚命升座,乃言:我虽被太师编管十七年,未尝敢怨他,其实事有前定也」。
遂引东山受业院于崇宁甲申塑佛,有异人丁生便谓像有难则人来出家,像毁则人有难。
若较我平生事,时日无差,岂不是前定邪?
士大夫闻者靡不服其达也。
正续传首载此事,而《谱》却按为定上座普说而说,然说事有由,不若为秦太师亲戚说者为优耳。
试于《广录》检寻,于定普说有无,便见其凿空造端,欺诳于世也。
绍兴丙子秋,老师曾于鄂渚舟中,以愚生缘洪州,顾而谓曰:「洪州出得几个尊宿?
如宝峰月、海会从、云峰悦辈甚生次第」?
又云:「我年十九游隐静杯渡庵,其庵主说所梦,便谓我是云峰悦和尚后身。
及到瑞竹珵和尚处,却道我是再来人」。
是时老师说得甚详,故尝备载于《云卧纪谈》,而《谱》中只说珵说为再来人,却不能收云峰后身之事。
然老师屡说,而丛林知者亦众也,所以向来对灵文,故云举世知云峰悦老之后身,逢时获南岳让公之前号,盖让公亦赐大慧禅师也。
江西近有一僧,撰《隆兴佛运统纪》,凡两巨编印行,以初祖迦叶于周懿王四年庚寅鸡足山,而《传灯录》载却是孝王五年丙辰也。
其差紊二十八年,于迦叶尚如此,馀可知矣。
又收晋怀帝刘曜使,衣青衣而行酒。
东晋孝武帝晚年长星现,而举酒祝曰:「长星劝尔一杯酒」。
观其二事,何与佛运邪?
愚因见《统纪》无足取,遂用小青江纸一幅,上画小佛,两旁画八十眼,于每眼中只写四字,如甲寅示生至壬申入灭之数,其下叙化迹七百馀字,名曰《释迦文佛住世图》。
其叙说法年时略曰:「初诣鹿苑,开演二乘。
其癸未甲午,唯谈生灭。
是为《阿含经》声闻小乘也。
其次乙未壬寅,说方等诸《大乘经》,弹诃二乘,令耻小慕大。
其次癸卯至甲子,说《般若》诸经,融通二乘,令心通泰。
其次乙丑壬申,说《法华》《涅槃》等经,开权显实,指小即大,混而为一,所谓身住世七十九年,而教谈三百馀会也。
愚向尝与池州道者议,欲撰老师《住世图》,今亦不复措意矣。
南与述首座无己者,是乡人也,述同老师在京师圜悟会中,而至云居,知老师出处之详,无如述也。
南与之同行,其闻见可知也。
老师初住径山,述作先驰与首座勘辨,亦有机语,由是丛林只呼为述先驰。
尝随过衡阳,既移阳,而述归乡,首众僧,于梅山愚丘禅师席端而卒。
愚平时与南亲密,每闻其语丛林典故也。
愚又因见吉州禾山方和尚,令福唐祖一书记所编《死心行状》,及较舟峰《续僧宝传》,则没交涉。
其传则谓初谒栖贤秀,次之黄龙,参晦堂,会坐下板知事捶行者,闻杖声而悟。
晚住黄龙,退居晦堂,夜参有乞末后句与偈,泊然而逝,而《行状》则谓初谒晦堂于黄龙,阅九载,一夕燕坐微困,闻雷大震,廓然契悟。
又经九载,离黄龙,偏参而至栖贤,谒秀铁面
及再住黄龙,往大庄写鼓楼牌为安心阁。
体中不佳,院众来请归,遂厉声曰:「吾以大千为家,何院之归乎?
僧家,胡往不利哉」?
藏主僧慧宣曰:「和尚宜自警省」。
师蹶起曰:「川僧,我这里事定于是」。
泊然而逝。
是时灵源居昭默堂,以偈告死心灵席,其偈有叙曰:「伏念十三日承降弊寮,碾具食,笑语甚欢,且举昨日《答舒州朝请徐师川甘露真乘书》,其语委曲和软,异乎平时。
复举今早《答隐静祖印书》云,渠已作寿塔,云彼此老大,今后不必寄书来也。
食罢从容说话乃去,至次日晚閒,报和尚早晨出庄斋后,似不快,恐今夕不归。
十五日早闻已归寂,某力病,登方丈,见趺坐,颜貌睟然如平常,身体温软,但问不复应矣。
唯是不应,亦涉呶呶。
然知者方知,其如未具无耳之听者何?
因著偈以告于灵席。
噫,慈音正色,尚能为我发忉忉之诮乎?
偈曰:平生诋真语,正色无忌讳。
垂灭流软音,向人真有谓。
于余尤更勤,煮茗罗珍味。
那知越夕閒,遽作翻身势。
闻登方丈观,跏趺貌和睟。
问焉不余应,即承亲说示。
其如有耳人,难听无声义。
何当妙寂中,等复演玄秘」。
然其偈叙与《行状》同,而与《传》则不同矣。
其《传》既行,其《行状》则无闻于丛林也。
死心可谓命世大宗师,其平时出处,丛林不得闻其详,是可太息也。
愚向虽谬用其心,以所闻所见缀成《大慧正续传》、《无垢闻道传》、《无著投机传》,庶几于后文章宗工,如孙尚书仲益作《圜悟传》,秀紫芝作《欧阳文忠公传》而不至如舟峰作《死心传》之疏脱耳。
中昨雪峰闻兄、云居熙兄,并欲以传锓木,而力拒其不可者,其中必有不合舆议处。
若不锓木,尚可改易,若锓木则是以管见而欺当时会中朋旧,谓秦无人也。
灵源作《晦行状》有云:「早不奉戒律,且逢横逆」。
天柱静公以书力诋其不当言。
疏山如公编次《草堂行录》有曰:「持心经一藏,以般若力资云岩造藏」。
东山空公以书纠其非是,其灵源疏山,智高识博,尚取诟于同列,他人哉?
然正续所收嗣法,止于在洋屿小溪前,住径山受记莂者,其衡与再住径山,并无与焉。
至于取无著者,盖依彷《达磨传》载尼总持,在于无著则不忝耳。
今闻、光二兄法子法孙棋布名山,以传不收其师,必怒骂生灭也。
昔灵源著《五祖演和尚正续铭》,而无圜悟名,但佛鉴、佛眼而已。
盖是时圜悟出世西蜀,而道声未及南方,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
雪堂作《佛眼正续记》久已刊行,兄曾见否?
前得兄书有言「不附承动静已十年」,登时口占一偈曰:「吴楚相望亦远哉,十年得一书来。
世无百岁之人也,纵有书来能几回」?
彼此书尺疏,得往复其道义于大圆镜中,岂有疏阔哉?
昨于待来之人剽闻兄力却秀峰之命,而今而后,设使有援薛廷望请德山故事,必难施其计,故尝有二偈奉怀曰:「自从相别几经年,湖海唯闻道价传。
以遁名真个遁,献华无路在诸天」。
又曰:「闻道秀峰招不去,想于双径作终焉。
既然穴鼻图高卧,敢问时人作么穿」。
去,聊博一笑耳。
愚行年六十有八,而来□无多,前辈所谓人生七十鬼为邻,则近之矣。
今俱老大,相望阔远,必无荐见之因,怀抱何由轩豁?
既形于纸笔,未免䌤缕相告,以兄为知言之人故也。
即日愿言斋息是槔,永永眉寿,以副丛林依向。
此外无可为祝,不宣。
晓莹再拜。
按:《云卧纪谈》卷下,续藏经第二编乙第二一套第二册。
南宋 · 罗知古
 押支韵
层层碧嶂来无尽,衮衮清江远莫追(以上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三四《江南西路·临江军》)
咏史(下) 其一 张华 宋末元初 · 陈普
七言绝句 押阳韵
孙皓泥头入洛阳,后庭夺目万红妆。
铜驼北去还西徙,不怨荀冯怨杜张(自注:吴可取也,然张华杜预之计,徒以骄其君以益其疾尔。故吴虽当亡,而晋之道,不若山涛之言;为太子昏愚,贾充荀勖冯紞羊琇蛊惑左右,杨骏杨珧兄弟浊乱朝廷,相与挤司马攸而杀之。此之不虑,而誇取吴以为功,不亦愚乎。吴平武帝遂骄矜放逸,沉溺后庭,迁孙皓宫人五千人入宫,合为万人。神鉴日昏,庶政日废,社稷之忧日深,闻言而不暇听,有念而不暇续也。杜预张华非无耳无目者,曾无片言以谏其君,岂以内作色荒,酣歌恒舞之不足以亡乎,固将以孙皓宫女德色于其君矣。)
临江军法帖劄子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五、《承明集》卷九
某顷曾面禀本朝太宗皇帝尝谓辅臣曰:「朕开卷见圣贤行事可为轨范者,未尝不三复,可以资风教者悉记之。
每延见臣下,援引以示劝戒」。
至道元年,定为法帖十二卷,今江西临江军偶存石刻,辄摹印一本,装褫成册,谨用投献,庶几侍膳问安之暇,少资观览。
冒渎渊冲,伏深震越。
秋气凛然庭木将坠道谦上人有南征之役赋诗祖行 北宋 · 寇准
五言律诗 押庚韵
洪府多佳致,师今欲此行。
寒山连楚远,白浪浸吴平
烟雨经秋迥,霜鸿入夜鸣。
到时春未暮,闲听鹧鸪声。
刘文潜司业焞劄子(二)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书稿》卷五
某屏迹田间,乃值轺车临按,释锄犁而望英簜,欣幸多矣。
连辱道中三书,又读青灯之句,不胜感怅。
亦尝补足一联,恐劳烦簸扬,未敢录寄。
或已成章,愿笔示,以为他时佳话也。
便人二十八日自豫章来,云台旆犹未到台,岂非沿路询民瘼,察吏奸,乃尔濡滞耶?
履新春,恭惟台候动止万福,太夫人暨台眷均膺殊祉。
腊中一雪数寸,闻至临江而止。
众谓庐陵积弊得贤者和气一洗之,乃有此瑞,老农饱饭可期矣,知幸知幸!
景望请祠,深惜其去。
泰之留否?
近闻帅司来取戍军铠甲,别有何说?
此如坐井,了无闻。
继此或有郡兵回,望谕笔吏时录一二见报,至恳至恳!
周同年檄再勤台念,感刻无已。
前此使司秦指挥使者月给钱二十千、米两斛,今若只是遥领,则虽十五千不妨聚徒。
或必欲如秦实莅其事,又恐为糊口所逼,难于共二。
渠颇以为疑,辄复咨禀。
盖食焉不可怠,非敢无厌也。
数日寻便拜书不可得,偶黄察推人回,遂托附此。
黄君颇谨饬,向尝荐之帅,不知于职事间如何,试委之以验其所长也。
林谦之运使光朝劄子乾道九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书稿》卷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
某自闻持使者节,日日望近音,欲迋劳于清江。
忽龚丈报行李次南浦,喜可知也。
秋深犹暑,恭惟台候万福,尊眷远涉,一路吉庆。
某屏居本自适,春来忽叨分竹,进退不可,缘是心气大作,终日如醉,百事皆弛。
当时若稍自信,如永嘉径去,未害为通。
既不能然,今遂寘身户限上。
所以扶病略到丰城,却引疾而归者,上以承朝廷美意,下以全不能则止之义,未知中节否?
祸福素定,本自不计,所患不知我者谓立异过当,或激作生事耳。
长者度几日离豫章
重阳前后可到樟树镇(在丰城、临江之间。),则欲徘徊俟一见,盖不州不县可以少待,正恐帅漕曲留。
来期尚远,愿示端的,别当奉约也。
信州时,子直已交割否?
千万批报。
专人问讯,馀容面禀。
未间更冀保重,别需召拜。
余知县嘉泰元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九九、《书稿》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某顿首启:慰礼如右。
霜冷,缅惟孝履支持。
丞相盛德伟望,中外皆期再相,起镇乃其渐也,不谓遂弃斯世。
殄瘁之悲,士大夫所同。
某比收道中所答钧翰,方俟开藩,嗣布区区,则已无及。
追惟淳熙同朝之好,恨恨可知。
适衰病闲退,无人可以探伺,不获一走宜春、临江之间迎候池翣,惭恨无已。
今遣私仆远致奠仪,文固不工,其叙大理一节,他人未必知也。
襄奉在何时?
愿言节哀自厚。
不宣。
某拜问国夫人,钦想玉体安裕。
昆仲学士,未果一一奉状。
刘公实侍郎必相见,望再三致意,实缘病倦,久不通问,非作疏也。
程泰之侍郎大昌劄子(二 淳熙元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二、《书稿》卷五
某窃以春寒未解,恭惟某官年兄刺举馀间,坐膺多助,台候动止万福。
某昨日再以书托高安向丞转致,想先此通呈。
是间可作门客之人,往往自有书会,兼畏牒试邻路,牵帅不前。
所谕临江徐得之,即向所说者,记得误称百药,乃其字耳。
诗笔极高,虽未曾见其举业,但临江士人多从之学。
庐陵教官杨同年乃其先生,适叩之,云工于作赋,亦有操履。
已经作书道台意,并令急足致曲折,未知肯往否。
大抵士人无棱角者,即文字或平凡且猥酿难保;
若格品稍高,未免粗费调护。
此亦书生常态,顾处之何如耳。
馀具前缄,不复忉怛。
惟乞为国保重,即对严召。
左中奉大夫致仕符公神道碑1140年4月 宋 · 郑刚中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一○、《北山文集》卷一五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鲁顷公之后,有仕为符玺令者,以符为氏,传汉唐五代,家世可考。
建昌南丰之符,盖今世之名族也。
左中奉大夫致仕符公,是为南丰之贤。
公讳授,字天启
曾大父俸,大父怀德,皆隐德弗耀。
明远,累赠金紫光禄大夫
金紫公已读书自奋,然庆喜之泽,犹涵閟未发,众知其必有子。
公生果不群,器度明爽,洽闻彊记,辞华如绮,场屋老生敛笔避之。
元丰二年进士第,调兴国军司理参军
丁母南康郡夫人瞿氏忧,服除,调卲州卲阳县主簿,就移筠州上高县
终更入远为彭州录事参军,改京秩,差歙州婺源县
丁金紫公忧,服除,知越州剡县
用年劳升朝,赐五品服。
秩满,差通判龙州,未行,户部主管在京左厢店宅务
通判海州唐州,旋提点西京崇福宫,再提举江南太平观。
渊圣即位,覃恩转朝议大夫,赐三品服。
今上嗣历,覃恩转左中奉大夫,遇郊恩封南丰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
公解褐入仕,历五朝六十年而归禄告老。
绍兴乙卯,某为温州判官,公之子行中通守是邦,决除秕政,利敏难事,而又论议踔厉,志行峻洁,无一分巧宦计,僚士窃议是必名教积习所致者。
或曰:「此南丰符中奉子也」。
中奉一生静退,雅不与躁进者争急流,至其耿耿胸次者,则贲、育不能折。
枢密吴公居厚尝荐之于朝,且使见宰相
公曰:「筦库何伤!
自媒求进,其伤实多」。
户部官,足不至时政之门。
逮题舆海邦,专务简约,凡椎剥刻深之政,应奉媚悦之事,断然不为,而公亦低徊向老矣。
某由是详公之为人。
岁戊午,某备员行在所,闻公之夫人汤氏前一年卒,公已上章挂冠,亟遣书行中,慰其母夫人之忧,且使为偏侍节哀,善事中奉,致期颐安荣之养,则孝子之心尚有馀乐。
越庚申,行中以黄州童使君之状,为公丐神道碑矣。
读其状,盖己未十二月辛酉以疾终于正寝,庚申四月己酉,已葬太平乡石榴原,合汤夫人之兆。
悲哉!
公为人端庄清净,有信义,无声色。
蚤岁儒雅缘饰,翰林杨绘颇推重之。
有《南丰居士诗》十二卷,平澹峻激,杂见于波澜动静之间,自成一家。
当官号令简严,而遇繁必办,所至吏不敢逞,逞则锄尽之乃已。
民间爱慕,咸父母怀之。
其在上高,尝与高安两令易,二邑之民争于境上,今犹以为美谈。
晚年志意萧散,耳目聪明,对灯火读细字书。
享年八十四。
男五人:长建中右承议郎、知信州贵溪县,次用中:皆前卒。
大中,右迪功郎、监潭州南岳庙
行中,左朝奉郎、主营台州崇道观
幼未名而夭。
女二人:长适右迪功郎临江军清江县尉辛爽邦,次适右奉议郎通判韶州上官闵,亦前卒。
孙男十二人:勤、愿、逊、悊、𢘍,皆登仕郎
忞、宪、思、憙、恕、怘、愬。
孙女七人,皆幼。
汤夫人,处士详之女,有贤行,与公齐年,归符公甲子凡一周。
大中、行中才皆适用,久奉亲不肯出。
每岁时,老人雍容堂上,二子帅诸妇孙子捧觞上寿,庭间炜然,人皆指为偕老之庆。
呜呼!
爵禄犹滋味也,人所同嗜,公独安义命,守澹泊,不为滋味所毒,而平生所享,比他人往往反为甚丰。
彼有贪饕冒昧足陷无厌之域者,一失所嗜,并与所当得者失之,闻中奉之风有愧矣。
某既知公为详,而黄州之状复缄以来,其可辞?
铭曰:
符氏德善,著于南丰
有閟其祥,发之自公。
公之文章,以取科第。
陶冶锻鍊,亦传永世
公之政事,克振厥职。
岂弟详明,为后之则。
弗争而进,弗取而得。
富贵寿考,众如公何!
石榴之原,兆久窾矣。
黄土苍苔,公则掩矣。
镌彼金石,载此铭诗。
维其邦人,实咏歌之。
留仲至丞相劄子(一一 庆元二年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八、《书稿》卷一○
某窃以岁晚,天气凝寒,恭惟某官游心静密,道腴日胜,天人交相,钧候动止万福。
某年益老,病益加,最是心气久虚,两耳常如风雨大至。
旧好与士人游,今对语不辨,亦中辍矣。
丞相浩养素充,留神内典,日有所得。
某愧仰固非一日,何由瞻侍?
临笔拳拳,所冀保辅饔寝,以俟归衮。
某自闻钧旆如湖湘,道由临江宜春间,自合走介承诇。
私居难办专介,又例与州郡相忘,不欲借人。
亦谓今黄守家此,必便有急足往复,不料久犹寂然,遂成不敏。
钧慈知照有素,谅亦未以是督过之耳。
邵阳素号乐土,二千石又出甄陶。
仰惟高明简重,何适非安,岂以外物动其心哉?
夜永观书之馀,不如袖手观棋,此消閒第一义也。
善化宰是表弟,借人附此徽劄二百番,聊助著述,皇恐皇恐。
某皇恐拜问随府钧聚,缅想均介多祥。
诸位学士几人在侍傍?
闻令孙随行,尤更俊爽,公侯衮衮,固应尔也。
有委愿闻一二。
曾无愧三英南北边筹序1201年2月1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一九、《平园续稿》卷一四、《文献通考·经籍考》卷二七、四五、《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四五九、康熙《西江志》卷一七八、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三六、乾隆《吉安府志》卷七○、道光《泰和县志》卷三四、《江右文钞》卷三、《宋元学案补遗》卷三五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高宗南渡之初,北虏方强,未暇吊伐,士大夫日夜为防守江淮计。
是时右正言吕祉献言最切,后以直龙图阁金陵,遂与僚属吴若、陈克著《东南防守利便》三卷上之,事既详实,文亦条畅。
、克皆文士,而则以功名自许者也。
绍兴辛巳完颜亮叛盟。
明年孝宗即位,锐意恢复,不但守淮防江。
时则有尚书郎临川吴曾著《南北征伐编年》二十三卷,起三国,终五代,凡古今形势、师旅胜负,该贯无遗。
仍集当时君臣议论,为《分门事类》一十二卷,其相谋相应、攻守通好,可指诸掌,视之书益加详焉。
临江曾君三英复为《南北边筹》十八篇,南之攻北,其事有九,诸葛亮、纪瞻、褚裒、桓温、刘裕、宋文帝、陈显达、沈庆之、吴明彻是也。
北之图南,其事亦九,曹操、魏明帝、羊祜、苻坚、拓跋太武、孝文、元英、邢峦、北齐是也。
人为一论,论指一事,皆援昔以證今,因迹以求心,即成而究败,考古可谓勤,而用志可谓切矣。
他日上之枢庭,必有运良、平之筹者;
传之良将,必有合孙、吴之法者。
苟非其人,道不虚行,岂特刻舟记剑、披图索马而已哉?
嘉泰元年二月旦
老泉所作杨少卿墓文1196年12月21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二、《平园续稿》卷七、《益公题跋》卷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同年临江杨谨仲讳愿,往为庐陵郡博士,尝为予言,乃祖中大夫讳申,在京师老泉苏公明允乞曾祖光禄少卿讳克从墓文,又得王广渊书丹,时君卿篆额,今有石本留先茔,颇恨未之见也。
谨仲下世之十三年,其长孙光祖始轴以求跋。
予生晚,不知中大夫何如人。
然碑成于嘉祐七年秋,而刻于英宗治平之初元,是时三苏名震京师广渊集贤院,为群牧三司判官君卿自藩邸以艺文被幸,由奉礼郎内殿承制
三人虽不同,同为当世所贵,非中大夫好学而笃志,则其文其书岂易得哉?
韩退之谓唐人欲铭其先,必得三难。
予谓杨氏此碑非三难乎?
厥后谨仲既以学行为乡先生,今诸孙又表而出之,不陨其业,将无愧老泉之词矣。
庆元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焦伯强潘简夫1196年8月1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一、《平园续稿》卷七、《益公题跋》卷二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欧阳文忠公《赠焦伯强》诗云:「焦生独立士,势利不可恐」。
又云:「皎皎寒泉冰」。
其清正如此。
余裒汇文忠公集,于书简门得公与伯强帖凡十有六,意爱之厚,期待之远,情见乎辞。
今观伯强永嘉潘简夫十六帖,渊源盖有自矣。
简夫讳约,后为伯强婿,三子:文饶字民则文孝字少颖绍兴间相继擢第;
文虎字叔山,亦尝魁荐,乡评推焉。
少颖之子,今为临江军职官,奉檄至庐陵,出示此轴,为题其后。
庆元丙辰中秋,平园老叟周某。
东坡张近1199年11月16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三三、《平园续稿》卷八、《益公题跋》卷三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坡公张几仲帖,盖元丰间谪黄时也。
所谓授德兴者,长子迈也。
其将自黄移汝,尝赋长篇,以铜剑易几仲龙尾子石砚;
几仲作诗送砚返剑,公又属和,卒以剑归之,具载集中。
几仲名近,仕至显谟阁直学士,《国史》有传。
其从孙子佾家临江军,宝藏此帖。
庆元己未十一月甲辰,周某子充敬观。
玉笥山 宋 · 徐得之
七言绝句 押删韵
江作挼蓝绕髻鬟,令君心事每相关。
要令白叟黄童辈,如在清江碧嶂间(同上书卷三四《江南西路·临江军》)
分宁县山谷祠堂1201年9月10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平园续稿》卷一九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嘉泰元年秋奉议郎临江徐筠孟坚分宁期年矣,专以儒术饰吏事,每诣校官,必进诸生以学术。
顾视山谷先生祠宇在讲堂之左,狭隘朽敝,亟广而新之,传像家庙惟肖,释奠啜食则择族老能文者曰嵤主祀事,属予识其成。
参考图牒,自唐贞元十五年,分武宁八乡以名兹邑,西有幕阜山,其高千丈,广袤百二十里,修水北来,东南经县治,凡六百馀里,下入彭蠡,此山川之最胜者也。
黄氏本金华人先生六世祖瞻尝为邑宰,厥后奉亲卜居,没则就葬。
历三世家修水上,宦学有声,而先生出焉。
此世家之可考者也。
夫惟山川炳灵,世美交济,故其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又得眉山苏文忠公而师之,陈、张、晁、秦而友之,是宜光显于朝,共振斯道。
乃或不然,初坐眉山唱酬,栖迟县镇;
后被史祸,窜谪西川
晚以非辜长流岭南,遂陨其命。
中间翱翔馆殿才六年耳,右史之拜,复为韩川沮止。
其生不遇如此,盖人定胜天也。
高宗中兴,恨不同时,追赠直龙图阁,擢从弟叔敖八坐,寘甥徐俯西府,皆以先生之故。
宸奎天纵,至下取其笔法,戒石刻铭,遍于守令之庭。
李、杜已远,遂主诗社,身后光荣,乃至于此,非天定胜人耶!
孔子在鲁,鲁人指为东家丘,历聘诸侯,伐木削迹,无所不有。
孰知后世郡邑通祀,南面巍然,一履之微,犹藏武库。
圣人尚尔,先生其奚憾!
予既书其大略,又系以辞,使遇祀事而歌焉。
其词曰:嗟先生之致身,何艰难而险阻。
先生之没世,乃发扬而普诩。
岿高山与景行,极幽遐而争睹。
微岌岌乎当时,讵煌煌以终古?
久配祭其乡社,俶奉尝于新宇。
修水以为醪,钓𫙯鱼而实俎。
撷白芽于双井,粲浮瓯之花乳。
尚来燕以来宁,永范模乎故土。
九月十日
江东李判官 盛唐 · 皇甫冉
五言排律 押尤韵
引用典故:八使 晋用
远怀不可道,历稔倦离忧。
洛下闻新雁,江南暮秋
澄清佐八使,纲纪案诸侯。
地识吴平久,才当晋用求。
时贤几殂谢,摛藻继风流。
更有西陵作,还成北固游。
归途(一作程)限尺牍,王事在扁舟。
山色临湖尽,猿声入梦愁。
临江军阁皂山崇真宫记庆元二年十二月十五日1196年12月15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五一 创作地点:江西省吉安市
古者名山大川在中国者多雄尊浩荡,颁于祠官,天子巡狩望秩,为民祈福而已。
荆之衡岳犹以为远,自有熊氏已祀灊、霍,况其他乎?
当是时,上既不求远略,下亦安其常居,虽有黄老之言,何自而入?
深山穷谷稀奇绝特之观,谁实顾之?
周穆王车辙马迹驰骛乎八荒,中天之台,瑶池之宴,浸传于世。
秦皇、汉武忻然慕之,由是有为黄老之学者转而为方士之术,负策抵掌,顺风而至,羡门、安期之说兴,徐福、少君之诈作。
当是时,上虽信之,其徒未盛于下也。
及乎土宇日广,生齿日众,遐方僻地列置郡县,王乔蓟子训、左慈辈又争以神怪风动四方。
于此时也,岂特人主向之,所谓四民往往从之者众。
众必有所聚,既不能安处于市廛,则搜奇择胜,梯崖架险,设坛场,立室庐,茹芝鍊丹于人迹不至之地。
一嵓洞之幽,一川谷之秀,殆将无所遁其形。
宫观遂遍天下,而尤盛于东南。
此积习之势然,非今昔之理异也。
彼所谓清都帝居十洲三岛,既茫昧不可考,而洞天福地载之传记,有可□言者。
临江军四十里,山曰阁皂,盖福地之第三十三也。
汉末张道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坛井,故《寰宇记》以为神仙之馆。
旧隶吉州新淦县,逮临江析军,乃属清江。
山形如阁,山色如皂,以是得名。
初置灵山,煨于隋烬,至唐道士程信然掘地得玉石像尺馀,覆以铁钟,创草堂居之。
先天元年,孙道冲始为台殿,因山名观。
咸通大火,玉像仅存,杨荐父子次第葺之。
江南李氏改名玄都,本朝避圣祖讳又改景德。
天禧庚申熙宁丙辰,再焚再葺,政和八年赐号崇真宫
前对灵云峰,后倚东西两山,皆有坛。
其东也,其西张也。
水出宫后,名憩源,凡半里馀,声响潜行石间。
大抵葛仙遗迹为多,故崇宁间应真人,告命在焉。
北有令威观,基合而为一久矣。
入门即御书阁十一楹,藏颐赐书百一十八幅,章圣泰山芝草二本,《皇祐新乐图》一卷,绍兴宸翰十轴。
阁后设传箓坛,盖法许授箓者惟金陵茅山信州之龙虎,与此为三。
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
次曰金阙寥阳殿,曰昊天殿,曰正一堂,曰靖应堂。
其东曰祖师殿,曰藏殿。
最后玉像阁五间,其崇五丈,雄杰冠于一宫。
凡殿宇皆翼以修廊,道士数百人环居其外,争占形胜、治厅馆。
总为屋千五百间,江湖宫观未有盛于斯者,士大夫川浮陆走,无不迂途而至。
乾道癸巳,予亦至焉,读广明元真咸平张贺熙宁双渐、阳申、元祐张商英诸碑,虽随事登载,辞颇异同。
如以铁钟为开皇旧物,视其款识则咸通十三年所铸也。
玉像有三,其一凭几而坐,二人跣足立侍,亦与所书不合。
于是主者李汉清、王永成、王次鼎俱以宫记为请,予诺之而未暇。
今管辖王自正、知宫邹时亿、副刘惟允、度师陈处和恳请益坚。
予谓易观为宫殆且百年,此而不记,阙孰甚焉,乃会萃众说,详考初终,使好事者知自昔道家者流凡三变而其教成,此宫因地之利历千年而其制备,几有考焉。
若夫叙胜概曰靖虚,则有前代孙偓、李洞、宋齐丘、沈彬、孟宾于、徐铉、陶弼之留题,近世道士张景先、陈孟阳、陈彦举、黄常吉之诗集传于山中,此不复云(《平园续稿》卷四○。又见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五,道光《清江县志》卷二三。)
中天:原倒,据傅校本乙。
按中天之台见《列子·周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