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诗文库 正文
刘歆王恽等列侯诏元始五年正月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羲和刘歆等四人使治明堂、辟廱,令汉与文王灵台周公作洛同符。
太仆王恽等八人使行风俗,宣明德化,万国齐同
封为列侯(《汉书·平纪》)
孔光孙等居摄元年 西汉 · 元王皇后
 出处:全汉文 卷十一
太师光虽前薨,功效已列。
太保舜、大司空丰、轻车将军邯、步兵将军建皆为诱进单于筹策,又典灵台、明堂辟雍、四郊,定制度,开子午道,与宰衡同心说德,合意并力,功德茂著。
封舜子匡为同心侯,林为说德侯,孙寿为合意侯,丰孙匡为并力侯。
益邯、建各三千户(《汉书·王莽传》上)
灵台 东汉 · 班固
四言诗
乃经灵台,灵台既崇。
帝勤时登,爰考休徵。
三光宣精,五行布序
习习祥风祁祁甘雨。
百谷蓁蓁,庶草蕃庑。
屡惟丰年,于皇乐胥(○《后汉书》班固传。《文选》一。《御览》五百三十四。风雅翼补遗下。《诗纪》三。)
灵台赋 初唐 · 韦承庆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八十八
岁已殚。夜向阑。
风威劲。霜气寒。
月斜临于栋首。河半落于檐端。
心耿耿而不寐。魂𠙦𠙦而未安。
乃振衣危坐。隐几太息。
绎思于今古之津。伫怀于天地之域。
粤若天分地开。古往今来。
物之播焉成万品。人之生也配三才。
伊生人之为贵。咸赋职于灵台
彼灵台者。含粹而起。
惟神所止。想四大之枢机。
执五成之端揆。统精灵之往复。
括性命之终始。坎凭慧而宣听。
离假明而畅视。六仪竦而承尊。
百骸运而为使。若众星之拱璿极。
犹列国之宗玉扆。夫其鼓动陶甄。
范围涵育。质微用广。
如土圭之准盈缩。精灵器要。
譬灰琯之调凉燠。抚二仪之斡运。
必用此而休复。阅庶类之区分。
亦俟兹而大畜。奥室资明于洞户。
飞轩寄转于轻轴。灵筠挺防露之篁。
孤颖秀捎云之木。其高也。
巍乎峻峙。杰尔孤标。
上干日月。迥冠云霄。
其深也。如海之渟。
如渊之邃。窅万仞兮沈以清。
潜九重兮隐而閟。其平也。
周道如砥。君子之夷局。
其险也。蜀门若剑。
小人之跂躅。弥性场而极览。
溥情囿而环瞩。鲜开旷而閒凝。
多郁堙而窘促。萌一绪而千变。
兆片机而万触。无半刻而恬想。
乃终年而汨欲。大木百围而窾窍。
长河九支而屈曲。怒则烈火扇于冲飙。
喜则春露融于朝旭。惧惊怀其若坠。
忧结念其如束。或漫漫而川浮。
或迢迢而山属。繁襟雾合而烟聚
单思针悬而缕续。其骛时也。
似飞蛾淩乱而投明烛。其趋利也。
若饥乌联翩而争场。力方踬而犹骋。
量已倾而未足。吹剑首而聒虞韶
握玞珷而衒荆玉。纤埃不让于山阜。
巨海见排于井谷。沈浮兮靡定。
去就兮多途。乍排下而进上。
忽出有而入无。转息而延缘万古。
回瞬而周流八区。形寥寥于衽席。
虑淼淼于燕娱。乃荣乃华。
如驰如驱。甚飞猱之蹻乔木。
遇奔兕之逸修衢。虽杼轴而无已。
吾未知其所图。尔其清浊两资。
臧否兼司。有缦者而密者。
几附之而益之。勇怯于焉竞爽。
明晦所以相欺。或外静而中躁。
或情愠而颜怡。或趣暌而迹偶。
或言信而诚疑。眉睫两连而相对。
山河万重而在兹。莫睹其深沈之实抱。
徒见其俯偻之虚姿。类阴阳之不测。
匹神鬼之难期。不可审之以权量。
不可卜之以蓍龟。争度长而自我。
各守胜而为师。设皇纲而悬帝制。
张地络而举天维。虽众条之所检辖。
在斯轫而不能持。徵善恶于遥祀。
访贤愚于偫册。轩昊用之而司契。
守之而光宅。汤武任之以为王。
桓文仗之而作伯。宏圣道者谓之
肆凶德者摄为桀蹠。体仁成曾史之行。
毓智举良平之策。六国起争交之端。
三方构鼎峙之迹。政焚书而骋暴。
巨诵典而崇僻。嚭谗胥而获诛。
靳谮原而受斤。轲发匣而挥匕。
如睨楹而抗璧始谐而末衅。馀耳初好而终隙。
宠包诈而眤躬。牢蕴邪而附石。
究回穴于今古。郁缤纷于载籍。
匪外物之所婴。谅乃心之攸敌。
若乃无损无益。不盈不冲。
湛虚明其若镜。坦宏量其如空。
静凝神而合道。动应物而收功。
得至无于象外。垂妙有于寰中。
既吻合而悬解。且兼忘而大同。
象罔之珠易索。橐籥之用无穷。
入窅冥而超宇宙。翔寥廓而矫樊笼。
斯上圣之神理。邈先几而感通。
谅凡情之靡得。徒仰止于余衷。
至于宅义依仁。栖贞履顺。
崇礼让之扃闼。耸温恭之墙仞。
赴䚣壑而全忠。处龙乡而执信。
情居损而能酌。时处遁而无愠(一作道在恒而不振)
游书圃而摭芳。挹文河而澡润。
循雅度而成则。服嘉言而遣吝。
乃懿士之清规。实吾人之所徇。
持弱操而知勉。饬微躬而底慎。
思不忮而不求。绝相靡而相刃。
慨投笔而长想。聊缀音于末韵。
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汴宋亳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太傅董公行状799年5月18日 中唐 · 韩愈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六十七 创作地点:安徽省宿州市
曾祖仁琬,皇任梁州博士
祖大礼,皇赠右散骑常侍
伯良,皇赠尚书左仆射
公讳晋。
字混成
河中虞乡万岁里人。
少以明经上第。
宣皇帝原州
公在原州
宰相以公善为文。
翰林之选闻。
召见。
秘书省校书郎
翰林学士
三年出入左右。
天子以为谨愿。
绯鱼袋
累升为卫尉寺丞
翰林
以疾辞。
汾州司马
崔圆扬州
诏以公为节度判官
殿中侍御史
以军事如京师朝。
天子识之。
殿中侍御史内供奉
由殿中为侍御史尚书省主客员外郎
主客祠部郎中
先皇帝时。
兵部侍郎李涵回纥立可敦。
诏公兼侍御史
赐紫金鱼袋
判官
回纥之人来曰。
唐之复土疆。
回纥力焉。
约我为市。
马既入。
而归我贿不足。
我于使人乎取之。
惧不敢对。
视公。
公与之言曰。
我之复土疆。
尔信有力焉。
吾非无马。
而与尔为市。
为赐不既多乎。
尔之马岁至。
吾数皮而归资。
边吏请致诘也。
天子念尔有劳。
故下诏禁侵犯。
诸戎畏我大国之尔与也。
莫敢校焉。
尔之父子宁而畜马蕃者。
非我谁使之。
于是其众皆环公拜。
既又相率南面序拜。
皆两举手曰。
不敢复有意大国。
回纥归。
司勋郎中
未尝言回纥之事。
秘书少监
太府太常二寺亚卿
左金吾卫将军
今上即位。
以大行皇帝山陵出财赋。
太府卿
太府左散骑常侍
御史中丞知台事。
三司使选擢才俊。
有威风。
始公为金吾
未尽一月。
太府
九日又为中丞
朝夕入议事。
于是宰相请以公为华州刺史
华州刺史潼关防禦镇国军使
朱泚之乱。
御史大夫
诏至于上所。
又拜国子祭酒御史大夫
宣慰恒州
于是朱滔范阳回纥之师助乱。
人大恐。
公既至恒州
恒州即日奉诏出兵与战。
大破走之。
还至河中
李怀光反。
上如梁州
怀光所率皆朔方兵。
公知其谋与朱泚合也。
患之。
怀光言曰。
公之功。
天下无与敌。
公之过。
未有闻于人。
某至上所。
言公之情。
上宽明。
将无不赦宥焉。
乃能为朱泚臣乎。
彼为臣而背其君。
苟得志。
于公何有。
且公既为太尉矣。
彼虽宠公。
何以加此。
彼不能事君。
能以臣事公乎。
公能事彼。
而有不能事君乎。
彼知天下之怒。
朝夕戮死者也。
故求其同罪而与之比。
公何所利焉。
公之敌彼有馀力。
不如明告之绝。
而起兵袭取之。
清宫而迎天子。
庶人服而请罪有司。
虽有大过
犹将掩焉。
如公则谁敢议。
语已。
怀光拜曰。
天赐公活怀光之命。
喜且泣。
公亦泣。
则又语其将卒如语怀光者。
将卒呼曰。
天赐公活吾三军之命。
拜且泣。
公亦泣。
怀光卒不与朱泚
当是时。
怀光几不反。
公气仁。
语若不能出口。
当事
乃更疏亮捷给
其词忠。
其容貌温然。
故有言于人无不信。
明年
上复京师
左金吾卫大将军
由大金吾尚书左丞
又为太常卿
太常门下侍郎平章事
宰相位凡五年。
所奏于上前者。
二帝三王之道。
由秦汉以降未尝言。
退归
未尝言所言于上者于人。
子弟有私问者。
公曰。
宰相所职系天下。
天下安危。
宰相之能与否可见。
欲知宰相之能与否。
如此视之其可。
凡所谋议于上前者。
不足道也。
故其事卒不闻。
以疾病辞于上前者不记。
退以表辞者八。
方许之。
礼部尚书
制曰。
事上尽大臣之节。
又曰。
一心奉公
于是天下知公之有言于上也。
初公为宰相时。
五月朔会朝
天子在位。
公卿百执事在廷。
侍中赞百寮贺。
中书侍郎平章事窦参中书令
当传诏。
疾作不能事。
凡将大朝会。
当事者既受命。
先日习仪
于时未有诏。
公卿相顾。
公逡巡进。
北面言曰。
中书令臣某病不能事。
臣请代某事。
于是南面宣致诏词。
事已复位。
进退甚详。
礼部四年。
兵部尚书
入谢。
上语问日晏。
复有入谢者。
上喜曰。
董某疾且损矣。
出语人曰。
董公且复相。
二日
东都留守
判东都尚书省事
东都汝州都防禦使御史大夫
仍为兵部尚书
留守未尽五月
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管内支度营田汴宋亳颍等州观察处置等使
汴州自大历来多兵事。
刘元佐益其师至十万。
元佐死。
子士宁代之。
畋游无度。
其将李万荣
乘其畋也逐之。
万荣节度一年。
其将韩惟清张彦林作乱。
求杀万荣不克
三年。
万荣病风。
昏不知事。
其子乃复欲为士宁之故。
监军使俱文珍与其将邓惟恭执之归京师
万荣死。
诏未至。
惟恭权军事。
公既受命。
遂行。
刘宗经韦宏景韩愈实从。
不以兵卫。
郑州
逆者不至。
郑州人为公惧。
或劝公止以待。
有自汴州出者。
言于公曰。
不可入。
公不对。
遂行。
宿圃田
明日中牟
逆者至。
宿八角。
明日
惟恭及诸将至。
遂逆以入。
及郛。
三军缘道欢声。
庶人壮者呼。
老者泣。
妇人啼。
遂入以居。
初元佐死。
吴凑代之。
及巩。
闻乱归。
士宁万荣皆自为而后命。
军士将以为常。
惟恭亦有志。
以公之速也。
不及谋。
遂出逆。
既而私其人。
观公之所为以告。
曰。
公无为。
惟恭喜。
知公之无害已也。
委心焉。
进见公者。
退皆曰。
公仁人也。
闻公言者。
皆曰。
公仁人也。
环以相告。
故大和。
初元佐遇军士厚。
士宁惧。
复加厚焉。
万荣
如士宁志。
及韩张乱。
又加厚以怀之。
至于惟恭
每加厚焉。
故士卒骄不能禦。
则置腹心之士。
幕于公庭庑下。
挟弓执剑以须。
日出而入。
前者去。
日入而出。
后者至。
寒暑时至。
则加劳赐酒肉。
公至之明日
皆罢之。
贞元十二年七月也。
八月
上命汝州刺史陆长源御史大夫行军司马
杨凝左司郎中检校吏部郎中观察判官
杜伦自前殿中侍御史检校工部员外郎节度判官
叔度殿中侍御史检校金部员外郎支度营田判官
职事修。
人俗化。
嘉禾生。
白鹊集。
苍乌来巢。
嘉瓜同蒂联实。
四方至者。
归以告其帅。
小大威怀。
有所疑。
辄使来问。
有交恶者。
公与平之。
累请朝不许。
及有疾。
又请之。
且曰。
人心易动。
军旅多虞。
及臣之生。
计不先定。
至于他日。
事或难期。
犹不许。
十五年二月三日
薨于位。
三日罢朝。
太傅
使吏部员外郎杨于陵来祭。
吊其子。
赠布帛米有加。
公之将薨也。
命其子三日敛。
既敛而行。
于行之四日
汴州乱。
故君子以公为知人
公之薨也。
汴州人歌之曰。
浊流洋洋。
有辟其郛。
阗道欢呼。
公来之初。
今公之归。
公在丧车。
又歌曰。
公既来止。
东人以完。
今公没矣。
人谁与安。
始公为华州
亦有惠爱。
人思之。
居处恭。
无妾媵。
不饮酒。
不谄笑。
好恶无所偏。
与人交泊如也。
未尝言兵。
有问之者。
曰。
吾志于教化。
享年七十六。
阶累升为金紫光禄大夫
勋累升为上柱国
爵累升为陇西郡开国公
南阳张氏夫人。
后娶京兆韦氏夫人。
皆先公终。
四子。
全道溪全素澥。
全道全素皆上所赐名。
全道为秘书省著作郎
溪为秘书省秘书郎
全素为大理评事
澥为太常寺太祝
皆善士。
有学行。
谨具历官行事状。
伏请牒考功
并牒太常议所谥。
史馆请垂编录。
谨状。
淮南杜相公西戎801年9月 中唐 · 刘禹锡
 出处:全唐文卷六百二 创作地点:江苏省扬州市
臣佑言。臣一辞阙庭。
已经二载。官当重任。
身受厚恩。既怀子牟阙之心。
又负臧文窃位之责。思所以歌颂圣德。
俾补箴规。尘露至微。
不任恳迫。臣远祖诗。
显名汉代。出牧南阳
谠言善策。随事献纳。
忠醇之至。闻于中外。
遗风可袭。有激愚衷。
臣是以辄竭闻见。粗陈梗概。
虽不尽陛下圣明万分之一。然臣子之心。
有直必献。伏惟皇帝陛下德合天地。
道跻文武。弛张普博。
上法阴阳。气均生成。
人沾亭育。凡是氛沴。
覆以春和。销除容纳。
皆如圣意。宽宥肆赦。
实赖皇明。河中诛锄。
不劳兵革。淮右底定。
不戮一人。庆浃万邦。
事出千古。近又西戎背约。
寇犯王师。陛下宏贷豺狼。
矜其凶悍。布以恩泽。
果此知惭。功因德成
不以兵革。故诗云猃狁孔炽。
书称蛮夷猾夏。臣观自古帝王
不忍小忿贻大患。故竭耗中国。
尽心边陲。至必灭昆明之城。
大宛之种。岂足发辉皇猷。
增荣简册。故贤哲之论。
薄卫霍之功。陛下镜历代无益之端。
修大君文德之教。遂得北狄深藏。
五城晏闭。百蛮向化
四海无虞。惟此小蕃。
尚迷圣教。陛下示之大信。
宏以旧恩。虽关防暂惊。
而烽燧旋罢。臣负恩方镇。
初惧寇戎。正于忧迫之时。
果闻仁圣之谕。攘却凶孽。
不劳干戈。臣静思远图。
为国久计。莫若存信施惠。
多愧其心。岁通玉帛。
待以客礼。昭宣圣德。
择奉谊之臣。恢拓皇威。
选谨边之将。积粟塞下。
坐甲关中。以逸待劳。
以高御下。重以金玉之赠。
结以舅甥之欢。小来则慰安。
大至则严备。明其斥候。
不挠不侵。则戎狄为可封之人。
沙场无战死之骨。若天下无事。
人安岁稔。然后训兵。
命将破虏。摧衡原州
营田灵武。尽复旧地。
通使安西。国家长算。
悉在于此。计熟事定。
举必有功。苟未可图。
岂宜容易。此皆陛下朝夕倦谈之事。
前后立验之谋。臣质性顽疏。
筹画庸近。受恩非据。
敢忘献忠。犬马之心。
实所罄尽。谨遣某官奉表。
辟雍(以王者风教之本为韵) 唐 · 王履贞
 出处:全唐文卷五百四十六
辟雍之裁。
教化之方。
辟者象旋圆而不极。
雍者以流转而有常。
行于历代。
创自前王。
崇此乃理。
废之斯亡。
革斁刬浇
何莫由之而克著。
化人成俗。
靡不因兹而允臧。
公宫之南。
灵台之下。
赫巍峨以层构。
规制度于众寡。
区别远采于虞庠。
经始不差于周雅。
阐扬学校。
旁求儒者。
良恭敬之士。
资于父以事师。
俊造茂异之伦。
必自朝而逮野。
尊卑有秩
礼教是崇。
取乎年均式序。
不以地高为雄。
随其局贵贱之义自别。
尚乎齿少长之仪有融。
然可以阐皇化
彰国风。
允叶扣钟之教。
克成琢玉之功。
宁止夫闻天者比于鸣鹤。
居陆者喻夫渐鸿而已。
尔其学习以时。
诗书兴教。
司成是典。
古则是效。
诏夏弦春诵。
俾民不僣。
三老五更
俾民知孝。
惟冑也太子齿矣。
惟学也元后视之。
合语于此。
释菜有时。
以崇其道。
以尊其师。
俾百工允理。
庶绩咸熙。
抑前古之是赖。
伊兹礼之是持。
德贞行芳。
达其名以取譬。
泉流波注。
立其义而在兹。
由是金革可偃。
淳朴斯返。
所谓深其流者浚其源。
茂其末者固其本。
至矣哉。
辟雍之旨也大。
辟雍之教也远。
可同乎不骞不崩
岂俾夫损之又损。
遗诗 后蜀 · 宋自然
 出处:全唐诗续补遗
心是灵台神是室,口为玉池生玉液。
常将玉液溉灵台,流利关元滋百脉。
百脉润,柯叶青,叶青柯润便长生。
世人不会长生药,炼石烧丹劳尔形(《茅亭客话》四)
奏改乐章疏 五代至宋初 · 张昭
 出处:全唐文卷八百六十四、全宋文卷九、《全唐文》卷八六四
周公相成王,制礼作乐,殿庭遍奏六代舞,所谓《云门》、《大咸》、《大韶》《、大夏》、《大咸》、《大武》也。
周室既衰,王纲不振,诸乐多废,惟《大韶》、《大武》二曲存焉。
秦汉以来,名为二舞,文舞《韶》也,武舞《武》也。
汉时改为《文始》、《五行》之舞,历代因而不改。
贞观作乐之时,祖孝孙改隋文舞为《治康》之舞,武舞为《凯安》之舞。
贞观中有《秦王破阵乐》、《功成庆善乐》二舞,乐府又用为二舞,是舞有四焉。
前朝行用年深,不可遽废。
俟国家偃伯灵台,即别召工师更其节奏。
今改其名,具书如左。
祖孝孙所定二舞名,文舞曰《治康》之舞,请改《治安》之舞;
武舞曰《凯安》之舞,请改为《振德》之舞。
贞观中二舞名,文舞《功成庆善乐》前朝名《九功》舞,请改为《观象》之舞;
《秦王破阵乐》,前朝名为《七德》舞,请改为《讲功》之舞。
其《治安》、《振德》二舞,请依旧郊庙行用,以文舞降神,武舞送神。
其《观象》、《讲功》二舞,请依旧宴会行用。
逍遥歌 其十八 北宋 · 赵炅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凡流学者不坚持(原注:入灵台之妙者,不知其所以持而持之,真持也。其有名未刊于仙籍,学未轨于宗师,得谓之凡也,或不能坚持耳。),生灭门中故不知(原注:有乎生,有乎隐,是谓天门也,万物出乎其中矣。其谁能知之?)
走缩阴阳无住相(原注:或出或处,乍合乍离,既有屈伸,宁无走缩。故阴阳之象也,无住相焉。),非难非易细推之(原注:得其理也则非难,久其用也则非易。)
裴晋公画像赞1059年 北宋 · 文彦博
 出处:全宋文卷六五九、《文潞公文集》卷一三、《国朝二百家名贤文粹》卷一八八 创作地点: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尚书郎武功苏才翁裴晋公画像于大资政富公,谓与家藏旧本正类,因以相示。
予尝读裴公自题《写真赞》,有「灵台莫状」之句,意公负其所蕴,谦不自言,俟他人发明之。
而当时多嫉公勋德,或云平蔡者愬,公何与焉。
又逢吉党谬为谣言以倾公,独赖正人讼其诬枉,仅免于祸。
虽宗闵素出其门,犹憾不引为相,挤公于梁,则于其时孰肯扬公之羭?
后世史官于公无嫌,追书公美,近乎实录。
噫!
岂群邪丑正,见抑于当时耶?
将贵远贱近,人之常情耶?
予仰公之风,睹公之像,因原公意,辄续公赞:
绘事虽巧,传神写照。
公之灵台,孰观其妙?
灵台崇崇,含和处中
经始勿亟,积善累功。
贤人之业,仗义资忠
人不吾誉,吾不为沮。
人不吾毁,吾不为喜。
窃揆公意,如是而已。
礼乐论(刍荛论之六) 北宋 · 张方平
 出处:全宋文卷八一〇
臣闻昔在帝舜,命伯夷秩宗,以典三礼;
命夔典乐,以教胄子。
爰及夏商,制作损益,不相沿袭。
周监二代,文物全备,事为之制,曲为之防,数度纪律,具于六典。
于是教化浃洽,狱讼衰息。
后之孱王,其所守者惟祭与号,而天下尚知宗周,以其典礼攸出,根本所系。
虽齐桓、晋文,立威定霸,必挟王命,以令四方,犹赐胙而下拜,请隧而不许。
降及末世,韩、魏之分晋,田氏之得齐,咸因诸侯请命于周,有封籍于文武之庙,而后敢正名称爵,通于天下。
则知疆域之大,士民之众,甲兵之强,威势之盛,不可以犯典礼之重也。
不然者,以齐、晋之视安、烈,匹夫擒之尔。
后至战国,兵连祸结,九法尽斁,三纲咸解,诸侯先焚削旧礼之篇籍,而遂僭用王章焉。
然而维持邦国八百馀年,虽危不亡,将绝复续,非礼何以存之?
汉初,承秦灭学,荡无条贯,叔孙通采拾遗散,草蕝仪法,而后君臣之位正,郊祀之礼修,宗庙以尊,朝廷以严,治道克兴,暴乱不作。
至于设官分职,纲纪天下,本末条理,教民成俗,使诸侯轨道,咸归于极,则未暇也。
孝文接统,治致太平,贾谊上宜定制度,兴礼乐。
而时将相大臣皆介胄武人,不知治体,沮寝其议。
汉氏当文、景之世,可谓盛矣,百姓乐业,家给人足,五都之货殖,七迁之豪举,驱扇浮靡,汰荡亡度,闾阎之僭,乃过彻侯。
夫以文帝之恭俭务德,具王道而微者,所不至于王,一息尔。
其失由乎富庶而不能教也。
逮乎武帝,招延材隽,其文章仪物信美哉,而制度典礼,终不克建。
于后兵刑齐用,财货益急,向非叔孙之法维持之,殆矣。
由是言之,叔孙氏之功垂于汉,不在之下也。
中兴之后,稍复增缉,立明堂、灵台辟雍小学,行宗祀养老之礼。
和、安之世,渐以陵迟。
桓、灵不君,王制大坏。
厥后吴、魏异政,南北殊俗,世用多故,文献不足。
唐平隋乱,太宗因开皇五礼,修正颁行。
显庆之初,异同遽起;
开元之末,讨论甫定。
窃详《周官》,凡制度施设,悉系之群职,人存则法举,上修则下存。
事为典常者,则谓之礼;
不恭其事者,辄董以刑。
表里相成,本末为用,经国治民,同条共贯。
汉唐作者,有异于是,徒能类其篇目,而不属诸典司;
止具乎朝廷之仪,不该乎天下之务。
吏民约束,乃别著乎刑书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夫训民正俗,不在乎礼典,而在乎刑书,此乃备其末而废其本,纵其初而要其失。
故后王之道,所以异乎三代者也。
我国家接衰唐之绝绪,承五季之纰政,德厚流光,海县大定,为承平者逾六十年,宜乎必世后仁,可以胜残去杀。
然风俗犹未归厚,刑罚尚颇繁密,故由礼乐未明,数制未立,王道有所壅而不备者也。
考定钟律,序正雅颂,布明诏于天下,诫庶民之僭忒,此固朝廷深维治世之本,欲清教化之原,思纳人于轨物者也。
臣闻之《书》曰:「伯夷降典,折民惟刑」。
言先以典礼教民,而不专用乎法也。
是故禁于未发之谓礼,救于已失之谓刑。
禁于未发者,谓大为之防,使无越者;
救于已失者,谓养成其俗,而后革之。
子曰:「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
是故设法而革于既失,不若立礼以防于未然也。
今小大之吏,凡理民之术,莫不以簿书督责为急务,文巧苛深为善职,聚敛侵渔,集以为功,剥刻贫民,竭其膏血,锥刀毫忽,人尽争之。
此乃驱之使相吞食,逼之使为盗乱,又何暇孝友礼义之劝,廉耻逊让之贵乎!
故夫知理化之大体,稍能使民回心而向道,类非俗吏所能知者。
今凡群臣之上计议,条令之下四方,非刑名之科,即财利之事,民不闻乎德教,而惟利与刑之闻。
故法出而奸生,令下而诈起。
茍取一切,无忧深思远之虑,由乎所以渐引其心术者,末也。
方今圣主励精于上,贤辅讲导于下,兆民安业,四夷来庭,是可以辟九筵而布政,立圜水而宣德,益广天下之庠序,俾习射乡之礼,隆雅颂之声。
分命大臣,集诸儒硕士,因前圣之遗制,考旧礼之沿革,定悫当之一说,以折衷于诸家,芟其繁重,以便遵用。
自国家损益之法,至吏民等级之度,成皇家之大典,立百世之宏规。
且王者受命,必有制作。
是故质文互变,忠恭殊尚,改正朔,易徽号,别服色,异器械,所以新天下之耳目,振旧物之颓废。
又况礼乐之大,固无沿袭之理矣。
今天下学士所习者,前代之馀制;
廷列群臣所引者,往朝之故事。
大宋继天而王,久旷大仪,小臣鄙愚,窃怀愤怅。
盖太平之期难值,英哲之主间出,臣不胜踊跃于下,以至率然不量,僭陈大议,盖为明时重惜也。
谨采末论稍近乎政教之本者,存数条焉。
试笔 北宋 · 邵雍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心在人躯号太阳,能于事上发辉光。
如何皎日照八表,得似灵台高一方。
家用平康贫不害,身无疾病瘦何妨。
高吟大笑洛城里,看尽人间手脚忙。
唐尚父汾阳郭忠武王碑记嘉祐六年五月 北宋 · 王彰
 出处:全宋文卷一三六一、《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民国《华县县志稿》卷一七
王讳子仪谥曰忠武华州郑县人刺史、赠太保敬之子。
体貌修伟,天将其杰。
武举左卫长史,历诸军使
玄宗世,当贞观治定之报,国家无事。
开元末,天下益以安富,上佚下愉,危亡之端,有言无然,肆于不疑,乾蕴坤奥,舋罅日露。
十五年,安禄山反,河南北兵大起。
王自天德军使、朔方节度、右兵马使,诏改卫尉卿灵武守、朔方节度使,以本军东讨。
取靖边军,斩其将周万顷,蹙高秀岩河曲,克云中、马邑,开东陉。
御史大夫
明年蔡希德常山郡,执颜杲卿,贼守河北郡县。
帅师下井陉,拔常山,破贼于九门
赵郡,生擒贼四千,皆舍之,斩伪太守郭献璆。
军还,史思明以其徒踵我帅,王以骁骑五百更挑战。
至行唐,贼罢将遁,我师乘之,败之于沙河
贼濆,益军角逐,王坚壁,昼守夕袭,以有馀待其弊。
大蹂于嘉山,斩馘四万,生擒获甚众,思明徒跣奔博陵
河北十馀郡斩贼守以迎王师。
肃宗灵武,朝廷新立,王与李光弼全师赴行在,国威以振。
兵部尚书同平章事,天下倚其师以为根本。
阿史那,定河曲
明年,破潼关,走崔乾祐,入蒲津,夺陕郡永丰仓,潼、陕以平。
司空,关内、河东副元帅,诏帅师趣京师
与贼遇潏水之西,王师不利,合其众保武功,乞降军,为左仆射,从广平王帅蕃汉兵十五万进收长安
回纥叶护领四千骑助讨,王与修好。
大战于香积寺北。
回纥奇兵出其后,表里以攻,贼溃,斩首六万级。
其守张通儒奔陕郡,收京师
严庄及通儒保陕东抗,复以大军击之。
贼分兵绝归路,回纥进杀之,驰其后,发十馀矢其埃中,贼惊以败。
、通儒奔安庆绪,保相州东都三河郡邑皆平。
司徒封代国公食邑千户。
入朝,天子劳之曰:「虽吾家国,实卿再造」。
乾元初,北讨,破贼河上,擒伪将安守忠
中书令
诏以九节度之师讨安庆绪
杏园渡河,团卫州,贼悉众来援,选射者三千伏壁,诫曰:「吾小却,贼进则登噪齐发」。
将战,伪遁,贼乘及垒间。
鼓噪,矢注如雨。
因其骇,整众以覆之,获伪郑主安庆和,收卫州
又败贼于愁思冈。
明年思明复陷魏州,王师遇贼于邺南,大风冥晦,退保河阳
诏为东都、山南道副元帅
监军鱼朝恩忌功诬构,召还京师
王惟寇孽未殄息,忠义愤惋刑寝食,几不与贼俱生。
三复用,三止之。
相次,思明再陷河洛,李光弼兵败河中太原杀其帅,乃起为河中、北庭兼泽潞节度兴平定国副元师,封汾阳王,镇绛州
河中贼,诛其魁,太原亦诛害帅者,河东诸镇奉法。
程元振定策立代宗,朝廷功高者恶之,以是罢副元帅,加实封七百户。
高晖导吐蕃京畿,诏为关内副元帅,镇咸阳
闻天子幸陕,遽还从驾。
王献忠叛,逼丰王已下投于贼,王扈送行在,有三千骑。
南山,得武关防兵及散卒。
寇陷都邑,立宗室承宏为帝,署置百官。
王以万卒为前锋,营韩公堆,用长孙全绪谋,遣王甫密入长安结豪侠,齐击鼓朱雀街,虏众骇去。
大军绍进,杀自署京兆尹王抚京师复平,诏留守都邑
元振劝帝都洛避狄,代宗将然之,王论奏旧都控制,先帝宅之,以有天下,周南地狭,势不久安。
上省章,即至自陕郡,赐铁券,图形御阁。
仆固怀恩顿军汾州,掠并、汾诸邑
诏出镇河中,怀恩走灵州
加守太尉、北道河西通和吐蕃朔方招抚观察使,坚辞太尉,不获命,见上感泣固让,乃止不拜。
怀恩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南下,京师震焉。
诏出镇奉天,贼至欲战,众请奋击,止之曰:「客深入,其利速战,战则有胜负。
当斩语战者」。
坚壁以待,竟不战而退。
入朝为尚书令,又让不拜。
蕃寇屡入蒲、陕,宿师复镇河中。
永泰元年,怀恩将河西诸蕃三十馀万寇京畿
有诏亲征,分命李忠臣等列屯畿辅。
团丁括马填诸门,民大恐惧,召王屯泾阳,师才万人,虏骑合围数重。
王以李国臣、魏楚玉、程迥光、朱元宗四面拒之,以甲骑二千出没左右,虏问,报曰:「郭令公也」。
回纥曰:「怀恩言天可汗弃四海,令公谢世,故从其来。
怀恩欺我」。
因俾谕前好,曰:「令公诚存,安得而见之」?
王且出,众请无往,又请以铁骑五百从,王曰:「吾众十不当一,适足害也。
至诚感神,吾无疑于虏」。
即传呼曰:「令公来」。
虏众持满注矢,王以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皆舍兵以拜曰:「吾父也」。
王饮之酒,以罗锦赠诸长,欢言如故,因戒以反乘吐蕃,其羊马长数百里,天赠不可失也。
众许诺。
谋泄,吐蕃夜奔,回纥追之,王军踵其后,大破于灵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万人,畜产不可胜计。
入朝,加封二百户。
大历初华州智光监军,密诏治军讨之。
且行,其将吏斩智光父子,传首京师
吐蕃泾州,移屯泾阳
虏退,要击于灵州,斩首二万。
复寇灵武,败,镇奉天,其将白元光败之于灵武
兼邠宁节度
虏再入泾州,谕其偏师大戡于潘原,俘斩万计。
还朝,上封论备蕃利害,忠谠深切,极箴补药石,中时之瘉。
以老避位,德宗诏摄冢宰号尚父,加太尉尚书令,增实封,廪给踰等。
王束带治戎,要以武功显。
遭唐室震荡,夷狄内侮,大忠英略,得以设施。
肃宗收复两都,定河北,禦西寇。
迨事四帝,前后百战,所向必尅,功劳位尊,赫烈之宠,崇至备极,天下系望,以为依归。
每征伐入朝,百官班迎,天子御楼以待,事或非意,朝廷不安。
其威震主矣,古贤杰有是,皆疑逼陷祸,盖不旋踵。
王惟小心一节,操行愈厉,每进位加等,固让三四,至于涕泣,终辞而止。
闻捍寇讨乱,或谗间罢兵柄,诏至,命驾疾驱,喜动颜色。
忠义宽厚,夷夏奸孽式畏且慕。
居而安乐,向而寿考,死而庙食。
九德五福,非纯贤不能以备,王实兼焉。
臣道之盛,切于霸者之器,不足拟也。
唐亡,历五朝,距今未二百年,其绩业熏灼如此,民不知王之为华人也。
至和初,崔君辅郡守,行部阅韩建祀,又得其碑于驿庭,念汾阳以叹曰:「忠义之晦,而叛逆之昭也」。
亟毁画像及其碑,营尚父于州城东北隅
俾工自河北图其形,塑且肖之,画八子曜已下及其参佐将相于壁。
庙成,列奏以待不先请之罪,且道王利泽加于民,其官品于圣朝,法当祀。
华,王之乡邑,谨立庙郡下,以依神灵,以勖贤杰。
天子嘉而许焉。
又磨建碑,欲著王勋德及朝廷庙祀本末于石。
事未竟,崔且代去。
历三政,碑未克立。
今守赵君刚署事,谒庙下,贤崔君之举,曰:「碑未立,其畀我乎」?
明年,请文于太原
并道前守尝以书乞辞于京师,居朝廷者或未皇以然,因请愿须前守之报。
君请益笃,曰:「文至自京师者,并刻之何害」?
乃从其请。
又播王之功,而得祀于今也。
以诗显之。
其辞曰:
唐在六世,崇极而圮。
以玩易戎,如火斯炽。
桓汾阳,惟国之纲。
提师手钺,以剪乱常。
定寇河北,立帝灵武
蒐兵而南,亦荡郡侮。
曾不踰时,遂收二都。
有家不忘,皇极之扶。
孽臣遁绵,西连吐蕃
首尾屡入,以窥中原。
世屯未夷,翳王驱驰。
有折其谋,或蹂其师。
四皇不宁,二纪征伐。
我忠我勤,翼定大业。
朝恩言言,元振翻翻。
忌位骂功,以为王愆。
王曾不怒,掩旷其度。
谁评谁尤,益恭益固。
武以戡乱,文以靖国。
太师尚父,官爵乃极。
已复而兴,其功至难。
盛满则危,其处莫安。
不危不难,唯王之完。
有烈于民,其鬼不食。
孰以庙祀,我朝之德。
有严斯容,有覆斯宇。
神其休止,丰我稷黍。
业隆于唐,而祀于今。
惟皇念功,其罔不钦。
惟始惟庙,匪神伊教。
允诗其功。
来哲之告。
嘉祐六年辛丑岁五月癸未朔,二十八日庚戌建。
宁希武先生墓表元祐二年二月 北宋 · 王岩叟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二七
先生姓宁氏讳智字希武
世为绛州太平人,后为曲沃人
克明,官至太子中舍,父监不仕。
先生为人,心夷直,遇人无贤不肖,一以诚。
闻人小善,称之不容口,其从游者茍有过,亦必面告,无所回隐,故人皆亲爱而又惮焉。
明五经,于历代书无不熟。
文醇行古,仪貌伟然,人望而加敬焉。
晋绛间学者争归之,而两州教授,凡三十年。
门人弟子以文学取高第者相继,先生无自得之色。
先生困踬不利,愈久意益脱然。
始以恩泽沾一命,为州县摄吏,人为之恣嗟叹息,而先生怡然无不足之恨,乃知不可以穷达得失窥先生
所居里常有贩夫贩妇忿争于家,俄而相戒曰「恐先生闻」,遂不复争。
至于两州仕者闻先生之义,自格其非心,殆有不可以胜数。
其所居而化如此。
泾州灵台晋州冀氏县尉凤翔天兴主簿
元丰五年九月,奉檄至陇州二十九日以疾卒于传舍,享年七十四。
元祐二年二月十三日,葬于曲沃县富贵乡望绛村明德里。
娶荆氏,有子曰蔡年、年。
葬不及铭,无以慰予之思,今乃表于其墓。
呜呼,方天子向学,求天下名儒入侍经帏,如先生不得略及此时,以发其所蕴,其命也夫!
按:乾隆《新修曲沃县志》卷三八,乾隆二十三年刊本。
长安志序熙宁九年二月五日 北宋 · 赵彦若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三三、《长安志》卷首、《皕宋楼藏书志》卷三三、《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卷四四、乾隆《西安府志》卷七一
雍之为都,涉三代、历汉唐之全盛,世统屡更,累起相袭,神灵所储,事变丛聚,宜其较然有明册大典暴天下耳。
目而图牒残脱,宿老无传,求诸故志,唯韦氏所记为一时全书,遗文古事,悉散入他说,班班梗槩,不可复完,非好学深思,博物善作,孰能尽收其轶而追成之?
长安志》者,今史官谏议大夫龙图阁学士常山公所定著也。
公以文章世家为朝廷名臣,器业之馀,纪述自命,盖考论都邑,网罗旧闻,词人所锐精而载笔之先务也。
近代建国,率繇西迁,崤函之区,陶冶渭洛,实上游要会最重之地。
而陊毁零落,寖就堙没,将无以自振。
校之本末,先后二京已录,固不得独阙于此。
前在河南,旁接三辅,尝有意于搜采矣,然犹未遑暇。
又踰二纪,乃创属体绪,缵次其言,穷传记、诸子、钞类之语,绝编断简,靡不总萃,檃括而究极之,上下浃通为二十卷,用备旧都古今之制,俾其风壤光尘有以奋于永久。
故夫府县有政,官尹有职,河渠关塞,有利病皆干于治而施于用,取诸地记,集而读之,而后见其法。
叙列往躅,远者谨严而简,近者周密而详,各有所因。
布规模犹亲处其世,画里陌同经行之熟,而后见其功。
自本而推始终大略,其所昭发,又不特如是而已。
窃尝望丹凤门故址,势侔碣石,疑非人力所为,自想当时真伟观也,乃验未央建章殿堂宫阙之峻,则其繁夥宏廓,气象飞动,过大明远甚。
以汉室之隆,兼制夷夏,非壮丽无以重威,亦可信也。
复上观于周,唯有镐京灵台辟雍,明堂丰宫。
《诗》所谓「经始勿亟,庶民子来」,又称「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昔之与众同乐,遂物之性,所以致之之效,乃能至于此乎。
察其故,专尚简易俭约,曾不言形胜强富,益知仁义之尊,道德之贵,彼阻固雄豪,皆有不足,汉唐之迹,更为可羞于乎盛。
夫若然得以贡于明朝监千载馀,敝修丰镐故事以泽吾人,岂曰小补哉?
熙宁九年二月五日太常博士、充集贤校理崇文院检讨(原阙四字)同知(缺)丞事赵彦若撰。
白龟泉 北宋 · 皇甫涣
五言绝句 押灰韵
灵台尘不止,尘止非灵台。
爱此一泓水,曾栖灵物来宋陈田夫南岳总胜集》 《南岳总胜集》:白龟泉自崖窦迸出,清泚甘冽,其色早晚两变,虽南山名泉无逮此者。中有白龟大如钱,白如玉,隐于石窦之间,人罕得见,遇之者吉祥而延寿。传云:龟出仙来,龟隐仙去。题诗亦众,惟野人皇甫涣云云。)
重修永新县儒学记绍兴十五年十二月 宋 · 尹躬
 出处:全宋文卷三九二二、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五、乾隆《吉安府志》卷一七
永新,古县也。
唐制:郡县有学,学有孔子
永新之学盖始此。
至咸亨中,营庙而已。
我朝庆历间,诏县士满百人得立学及庙,厥后教养之制有加而无已。
崇宁间徽宗颁舍法于天下,作新人才,县学岁时校艺,升于州学,粉袍竞集,于斯为盛。
建炎初,戎马交骛,解脱干戈之不暇,学宫灰烬,士鼓箧莫适。
绍兴八年赵公不愆为宰,还集散徙之民,亟其乘屋,比比可观,公庭门关,相次以立,于是与士议建学宫。
未几,殿堂斋庑、厨库门屏悉具,塑先圣、先师、十哲像,绘七十二子之徒,生员诜诜,俎豆布列,复见太平仪礼。
及牛公宏代至,览学西偏,尉司门偪,东庑二斋,未足容众,且东西不可无称,于是欲改作而未遑。
今上绍兴十四年,下诏兴大学,议复天下舍法,县皆葺学养士。
提刑文提举学事,躬,永新人也,备员末属,得图其地,从容为言之,请以学之东圃易尉门,增置二斋。
矧尉门偏西,今适中,使各得所。
公忻然可之,遂闻于朝,即日命县按图鸠工。
四斋相望,既广且正,中外焕然一新,而赵公之绩、牛公之志,于是并获成焉。
牛公命躬为记。
大江之西,山高水深,吉为之最。
义山直南,叠嶂千层,绵延百里,川流秀澈,万折皆东,异材世出,史不绝书。
姚元之牛思黯刘冲之,皆后先相踵为相,下此殆无论已。
冲之,世永新人
按史,元之硖石人
思黯仆射奇章公后,安定鹑觚人,二公固寓迹于邑者也。
今县东有古墓,世传元之母葬焉;
北有聪明台,元之筑舍其上,览山川胜概,以博通群籍,下笔成章。
思黯之祖,自交、广罢官,旋至郴、衡间,为土寇所掠,方幼、与母获免,避入邑西乡
逮长,与母舍元之故基,积十馀年,成学,工文。
母卒,葬才德乡大学里。
寻游长安,第进士第一
武后睿宗玄宗朝,元之三为相,穆宗文宗时思黯亦再为相。
冲之进士第二仁宗朝由工部侍郎参知政事,拜中书门下平章事
世之相去四百馀年,而三相继盛,非邑山川之为助与。
牛公即思黯之裔,其家谱亦载之。
夫古者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六德、六行、六艺皆教之所有事也,然必以圣人为教学之极。
所谓学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又岂特区区事名利计哉!
士能体此而进之,期至圣人之于天道,则继三相而为社稷之臣,亦其馀事,此自然之明效也。
姑刻石于堂以俟。
绍兴十五年十二月
按:同治永新县志》卷一三,同治十三年刊本。
海昌童儿塔记绍兴九年十月 宋 · 张九成
 出处:全宋文卷四○四二、《横浦先生文集》卷一七、《咸淳临安志》卷八五、嘉靖《海宁县志》卷九、乾隆《海宁州志》卷六
寿圣禅师惟尚道眼明彻,戒体洁清,传法于普照英公,得證于黄龙新公。
既谢事,乃归老童儿塔之西。
环堵萧然,而声震四海,其叩门求法者,盖肩相磨而袂相属也。
予寓居盐官,遇风日清美,芒鞋竹杖,径寻师于茂林修竹之间。
一日,予指塔而问其故,师出邑人章玮石刻,且曰:「旧塔废为道士居者,凡二十年矣。
绍兴丁巳,主塔僧仲渊孙德谌痛数百年胜概一旦为彊有力者所夺,影灭迹绝,了不可寻问。
乃草衣木食,锱分积,卜地其东,累甓架屋于莽苍榛棘中。
今兰若窣堵,峥嵘突兀,鼎鼎一新。
其勤劳嗣续之功,似可记也,公其有意乎」?
予笑而不答。
既而予被召贰玉牒,旋擢亚春官侍讲金华,未暇如师请。
后予以病乞归,圣天子悯其勤,以奉祠宠之。
居閒日读方书,理药物,亦未暇如师请也。
予病今少间,师来请益勤,予乃呼谌而告之曰:「、文、武、之道具在人心,觉则为圣贤,惑则为愚不肖。
圣人惧其惑也,乃著之六经,使以义理求;
乃铭之九鼎,使以法象求。
簠簋俎豆、火龙黼黻以发之,钟鼓筦磬、琴瑟竽笙以警之,清庙明堂、灵台辟雍以形之,使人目受耳应,心竦意萌,恍然雾披,豁然冰泮。
乃知千圣虽往,此心原不去;
万变虽经,此心自有馀。
不然,吾圣人岂虚为此纷纷哉?
子之辛苦经营,倘有在于斯乎?
否则吾不知也」。
谌谢而退,乃书以遗之,使刻诸石。
绍兴九年十月四日记。
赵表之创葺禅寂之室以名求诗 其二 范围 宋 · 李正民
七言绝句 押东韵
遍覆包容等太空,乾坤都在范围中。
须知一点灵台地妙湛圆明未易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