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茅盈西汉 前145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145—? 【介绍】: 西汉云中咸阳人字叔申
茅濛曾孙。
道教茅山派祖师。
传说年十八,弃家入恒山修道。
年四十九返家,隐居句曲山,修炼采药,为人治病。
茅固武威太守衷为西河太守,均弃官求兄于东山
世称“三茅君”。
僧慧远东晋 334 — 416年8月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贾氏
雁门楼烦人也。
年十二。
随其舅令狐君。
学于许洛间。
博极群书。
得老庄之要。
风鉴朗拔。
诸生中。
龙章凤姿。
照映鱼鸟。
既冠。
将渡江与范宣子俱隐。
值中原乱。
兵戈塞路。
闻道安在太行恒山寺讲般若。
遂与弟慧持俱造之。
一面归敬。
愿落发。
就弟子之列。
以终业焉。
既受具。
以大法为己任。
年二十四即就讲说。
秦建元九年
襄阳平安公为朱序所得。
因决别。
南抵荆州
止上明寺。
欲游罗浮
泊舟浔阳。
匡山爱之。
庐于山阴
以杖卓地曰。
有泉当住。
泉忽涌。
因定居焉。
常诵经泉上
有龙出听。
因号龙泉寺
沙门慧永西林
恨所居逼侧。
不能多容。
而请太守桓伊
为立东林寺
古传有佛影在月氏国那竭城南。
古石室中。
去流沙。
一万五千八百馀里。
欲往瞻礼。
恨骨不能飞。
西域道士
画之壁间。
著铭五章。
能疏其妙。
陶侃广州
有渔得阿育王所铸文殊像于海中。
寒溪寺
寺主僧珍径夏口
梦寺火而像不坏。
驰归果然。
以其威灵。
及移镇。
使人迎之。
十辈不能举。
既而登舟又没。
终不能得。
创寺既成。
而像自至。
盖其诚感然也。
故时人为之谣曰。
陶维剑雄。
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
一何遥遥。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张士民季硕等十八人。
从远游。
乃于无量寿象前。
使刘遗民著文。
立誓期生西方。
殷仲堪荆州
过山中临北涧。
讲易叹曰。
识尽精微。
不受拟度。
世间安有此等人品乎。
俳佪终日而罢。
卢循初据江州
尝诣
少与循父嘏善。
欣然。
道旧。
有谏者曰。
返逆。
公与厚。
祸斯至矣。
曰。
我佛法中。
情无取舍。
岂不知为识者所察。
非吾所惧也。
武帝
屯桑尾。
有以为言。
武帝曰。
远公世外人。
其可以是量之哉。
遣使送敬。
且饭僧。
罗什入关。
遣书通好。
献比量衣裁。
使登高座。
为著之。
并漉器皆珍贶。
什答书。
其略曰。
经言。
末后东方有护法菩萨。
勖哉仁者。
善弘其事。
有偈曰。
既以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否。
必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住。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又以书答其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卒岁。
初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云寿令长而已。
曰。
佛是至极。
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哉。
乃著法性论曰。
至极则以不变为性。
得性为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曰。
边国人未见经。
便暗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王姚兴致书。
龟兹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敬。
姚嵩献珠像。
并释论云。
大智论新记。
龙胜所作。
法师当冠以序。
昭示万世。
此邦道士
同所钦闻也。
以书辞不敏。
文多不载。
然恨大论文多。
钞其要。
为二十卷。
桓玄殷仲堪
军经山北。
虎溪
称疾不出。
自入山。
左右谏
勿复拜。
及见
不觉致敬。
问。
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答以立身行道。
当自有意。
岂以剪发文身。
季历而非泰伯乎。
出山。
谓左右曰。
实生所未见也。
后以震主之威。
苦欲致之。
坚卧不动。
俄而欲沙汰僧众。
且谓。
匡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于是以书抵
其词皆阳纵而阴夺之。
成帝幼冲。
庾冰用事。
沙门敬王者。
尚书何充
仆射褚翌诸葛恢等。
奏议不应。
众议同何充等。
门下观望駮议纷然。
在姑熟。
以书问当不。
且曰。
此一代大事。
不可令朝廷失体也。
得八座书。
今以似君。
君其件件详论不敬之意。
以释其疑。
便当行之。
答书。
其略曰。
伽黎非朝宗之服。
钵具非廊庙之器。
篡位。
下书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测。
昔推奉主之情。
故兴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尽谦礼。
诸道人勿复致礼也。
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五首。
妙尽物情。
西奔。
安帝江陵京师
辅国何无忌
候迎。
称疾不行。
帝遣使劳问。
脩书叙悃诚。
帝佳之。
谢灵运恃才气出人上。
悠然意消。
卜居三十年。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
虎溪为限。
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
示疾。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宿。
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水为浆。
乃命律师捡卷。
未见而终。
寿八十三。
遗命露骸松下。
弟子不忍收葬。
浔阳太守阮保。
山西岭。
凿圹开𡑞。
有文集十卷。
李皎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中山卢奴人
李先子。
道士寇谦之弟子。
服气绝粒数十年,隐于恒山
年九十余,颜如少童。
一旦,沐浴冠带,俄顷坐卒。
释道登北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东莞芮氏。
聪警有信力。
徐州僧药明经论。
挟策从之。
悉究涅槃法华胜鬘。
后从僧渊究成论。
誉动魏都。
屡见徵聘。
同学法度曰。
盍行乎随方适化。
为物津梁。
慧远拂衣庐阜
昙谛灭迹昆山
亦秪一时耳。
岂可以今日比哉。
及到洛阳
宠逮族属。
以其本姓不华
诏易耐氏。
玄侣追随。
讲说斯盛。
晚年居恒岳
遂终于报德寺
寿八十五。
时景明间也。
释道登
姓苪
东莞人聪警异伦殊有信力。
徐州有僧药者雅明经论。
挟策从之研综涅槃法花胜鬘。
后从僧渊学究成论。
年造知命誉动魏都。
北土宗之。
累信徵请。
问同学法度曰。
此请可乎。
度曰。
此国道学如林师匠百数。
何世无行藏。
何时无通塞。
十方含灵皆应度脱。
何容尽期。
南国相劝行矣。
慧远拂衣庐阜
昙谛绝迹昆山
彭城刘遗民辞事就闲。
斯并自是一方。
何必尽命虚想岩穴
纵复如此终不离小乘之机。
岂欲使人在我先道不益世者哉。
随方适化为物津梁不亦快乎。
即受请度亦随行。
及到洛阳君臣僧尼莫不宾礼。
魏主邀昆季策授荣爵。
以其本姓不华
改苪为耐。
讲说之盛四时不辍。
未趣恒岳以息浮竞。
学侣追随相仍山舍不免谈授。
遂终于报德寺焉。
春秋八十有五。
魏景明年也。
吴遵世北齐 ? — 5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580 【介绍】: 北齐渤海人字季绪
少学《》,入恒山从隐居道士游。
后明占候,出游京洛,以易筮知名。
武成帝谋起兵,遵世卜之吉。
及即位,授中书舍人,以老疾辞,授中散大夫
入周,参预尉迟迥起兵,死之。
有《易林杂占》。
释慧海南北朝末隋初 550 — 606年5月27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张氏。
河东虞乡人
年十四落发。
为大昭玄统昙延法师弟子。
年十八。
即讲涅槃。
既受具戒。
专崇禅业。
隐于弘农之伏犊山。
周武悉毁仁祠。
乃入陈避之。
以故戒品无亏。
法衣不舍。
又采听摄论。
研穷其旨。
逮大隋御宇。
始践京邑
皇姊成安长公主
为建静法寺使居之。
门徒济济。
传美至今。
然性嗜燕嘿。
不事讲说。
直心道场于斯见矣。
仁寿初
诏送舍利于定林恒岳寺。
置塔。
顷之又送于熊州十善寺。
其瑞应皆具别传。
大业二年五月二十七日
卒于寺。
春秋五十七。
遗言薄葬。
弟子不敢违。
尉迟崇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代人
仪同大将军镇,守恒山
杨坚非凡,倾心结纳。
丞相尉迟迥为乱,以宗族故,自囚请罪。
帝下书慰谕,召入置左右。
封秦兴公
后击突厥于周槃,力战死。
僧昙韵隋末唐初 ? — 6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2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
年十九,投恒岳蒲吾山。
栖隐禅师告修道以观心离念为要,即受而行之。
寻往五台山,初住北台木瓜寺二十余年,隋时历游晋中诸郡。
历六十余载,不希名利,不蓄侍人,惟以参禅传法为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高阳人
史不详氏族。
始出家诵法华经。
尚馀二卷。
以俗境纷嚣。
遂遁入恒岳蒲吾山。
以终习焉。
有禅者诲之曰。
道在观心离念。
非独诵经所能得也。
承此语。
即遍游五台
孑然携影。
住北台木瓜寺。
馀二十载。
然地高气寒。
夜行尽坐。
思略昏散。
前所诵经顿忆不忘。
隋仁寿间
瓒禅师方业定。
雁门川中。
背负绳床。
随处燕嘿。
闻而往依之。
既而赴禅定之诏。
复居比干山。
又适南部
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于是静学。
覃被夷夏矣。
且其地戒法所未及。
有薙落阅三十年。
而为沙弥者。
至是咸获受具。
之功诚多。
贞观十六年
无疾端坐。
而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
自十九入山。
历六十年。
摄心无逸。
血气盛时身生蚤虱。
听其咂啮。
不忍弃捐。
虽土蚤之多。
毡席凝血。
亦曰我宿债合偿。
一弗除屏。
后于耳顺之年。
蚤虱并无。
此特血气衰耳。
然犹以为吾业未应尽。
何致尔。
尝谓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每宿有壁虱之房。
而不为所挠。
又食于蛊家。
而匙抄其虫。
置之器底。
使不为害。
蛊主惧焉。
吾德何以及此。
又欲写法华经。
忽有善书者。
请为书之。
未旬浃而功毕。
方将䞋谢竟隐去。
因宝而藏之岩窟。
屡经𡨥乱。
馀物虏掠殆尽。
惟此经委弃林莽间。
箱襆已烂。
而卷帙如新。
平居勒苦。
老而愈励。
苟跏趺稍倦。
遽起礼佛。
其自率皆此类。
释昙韵
不详氏族。
高阳人
初厌世出家诵法华经有馀两卷。
时年十九仍投恒岳蒲吾山。
就彼虚静讫此经部。
栖隐禅师曰诵经非不道缘。
常诵未即至道。
要在观心离念。
方契正道耳。
韵初承此告。
谨即受而行之。
专精念慧深具举舍。
又闻五台山者即华严经清凉山也。
世传文殊师利常所住处。
古来诸僧多入祈请。
有感见者具蒙示教。
元魏孝文
尝于中台置大布寺。
帝曾游止具奉圣仪
前种华园地方二顷。
夏中发艳状同铺锦。
光彩昱耀乱人心目。
如是嘉闻数发荡神悦耳。
遂举足栖焉。
遍游台岳备见灵相。
初停北台木瓜寺二十馀岁。
单身吊影处以瓦窑。
形覆弊衣地布草蓐。
食惟一受味不兼馀。
然此山寒厉林生涧谷。
自外峰岭坦然遐净。
夜行昼。
坐思略昏情。
庆其晚逢也。
前所诵经心口不缘三十馀载。
会隙历试一字无遗
乃更诵残文成其部帙。
至仁寿年内有瓒禅师者。
结集定学背负绳床。
雁门川中若为业。
居山日久思展往怀。
闻风附道便从众。
一沐清化载仰光猷。
随依善友。
所谓全梵行也。
属隋高造寺偏重禅门。
众失其主。
人各其诚散归林谷。
遂投于比干山。
又游南部离石龙泉文成等郡。
七众希向夷夏大同。
十善聿修缁素匡幸。
原此河滨无受戒法。
纵有志奉皆往太原
夷夏情乖人皆怯。
往致有沙弥三十其岁者。
化行即传斯教。
山城两众皆蒙具足。
唐运伊始兵接定阳
屡逢屯丧本业无毁。
以夜系昼摄心乖逸。
幽栖积久衣服故弊。
蚤虱聚结曾不弃捐。
任其𠲿啖寄以调伏。
曾以夏坐山饶土蚤。
既不屏除毡如血凝。
但自咎责愿以相酬情无吝结。
如此行施四十馀年。
岁居耳顺忽无蚤虱。
犹深自责曰。
计业不应即尽。
当履苦趣受其报耳。
又告门人曰。
吾见超禅师寄他房住。
素有壁虱不啖超公
乃两道流出向馀房内。
又见在蛊家食饭。
匙接蛊精置于叠下。
而快食如故。
又不为患。
蛊主惧焉。
吾德不及
何为致此。
每年于春秋二时依佛名法。
冬夏正业则减食坐禅。
尝愿写法华誓须洁净。
数年已来不能可办。
忽感书生无何而至。
告云。
善解抄经。
邀以法据。
并谓堪能。
遂乃安于石室立净书之。
旦入暮出深怪其行。
未盈一旬七轴俱了。
将以礼䞋目前不见。
及遭贼抄藏经岩窟。
世静往收。
乃委于林下。
箱襆久烂而卷色如初。
斯感验奇异率此类也。
又常居别室自勤修业。
馀有众侣难嗣其踪。
每云。
吾年事如此何可放舍。
若坐昏闷即起礼佛。
尝策四仪以道量据。
自见胜达鲜伦其德。
贞观十六年端坐终于西河平遥山。
春秋八十馀矣自十九入山六十馀载。
不希名利不畜侍人。
不隶公籍不行己任。
凡有所述职。
皆推寄于他焉。
释解脱
释解脱
姓邢
台山夹川人。
七岁出家。
依投名匠。
志在出道唯在禅思。
远近访法无师不诣。
复住五台县照果寺。
五台南佛光山寺四十馀年。
今犹故堂十馀见在。
山如佛光华彩甚盛。
至夏大发昱人眼口。
其侧不远有清凉山
山下清凉即文殊师利游处之地也。
有高行沙门曜者。
百六岁。
自云。
我年五十时。
解脱上人中台东南下三十里大孚灵鹫寺
请见文殊。
行至花园北。
遇一大德。
形神慈远。
徐行东去。
解脱顶礼发愿。
我时精神欣喜不暇咨清解脱云。
已曾三度亲见文殊。
诫语云。
汝自悔责。
若切至必悟道也。
便依言自咎。
昼夜剋责心便安静。
又感诸佛见身说偈曰。
诸佛寂灭甚深法  旷劫修行今乃得 若能开明此法明  一切诸佛皆随喜 因问。
寂灭法何者是。
若为教人令解之。
诸佛即隐。
空中声曰。
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
欲究真实法。
一切无所见。
遂依此法化导有缘。
在山学者来往七八百人。
四远钦风资给弘护。
四十馀年常在佛光。
永徽中卒。
今灵躯尚在。
嶷然坐定在山窟中。
五台娑婆寺南五六里。
普明禅师独静坐禅求见文殊。
意欲请法。
有神人空中告曰。
汝无神习。
止可长生龛前取药服之。
可得延寿。
明怀疑不决。
后又告曰。
药名长松。
汝何不服。
此药无毒。
便依言服之。
又告同行诸僧已腾空而去。
厥处见在。
恒岳目瞩相接。
又有僧奣禅师者。
住欣州秀容建国寺。
恒于定襄来望人山南坐禅饵药。
年将八十。
道俗尊仰不知志入何法。
而兴叹者号不可思议人。
其山灵泉望迹石上见在。
祈福者众。
永徽中有人无目不知何来。
弹琵琶诵法华一部。
向望人山。
手弹口诵。
以娱此山。
亦不测其然。
张果
不知何许人。
武后时中条山
往来汾晋间。
自云年数百岁。
武后遣使召之。
佯死不赴。
开元二十一年
恒州刺史常济以同遣使赍玺书邀迎之至东都
元宗好神仙。
欲以玉真公主降之。
不奉诏。
恳辞归山。
赐号通元先生
银青光禄大夫
为造栖霞观于隐所。
恒山
不知所之。
李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曾任定州司马
全唐诗》收存《晚秋恒岳晨望有怀》诗1首,原刻于玄宗开元九年(721)北岳庙之《大唐北岳府君之碑》碑阴,见《金石萃编》卷七三。
王士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宜城人
少好名山,年十八,入恒山访道,又游苏门山王屋山
玄宗开元末,于终南山撰《亢仓子》,以《庄子·庚桑楚》为主,参取诸子而成。
天宝四年,诏征至
又曾编次孟浩然遗诗。
邓思瓘盛唐 703 — 7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3—739 【介绍】: 道士
临川人,世隐于麻姑山
幼入庐山,后移恒山
修习道行。
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诏下求方士,思瓘应辟入,住太一宫,旋受命至江南巡访。
次年,复命称旨,诏度为道士,名曰紫阳,住洛阳福唐观。
寻随驾至,诏住同德兴唐观
二十六年,敕往诸名山修功德。
次年,从幸温泉宫,卒于太玄观。
孟皞中唐 ? — 78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84 【介绍】: 相州人
代宗初,官于湖南
大历四年,自汝州刺史京兆尹
六年,为左散骑常侍
封平昌县
九年,奉敕主祭恒岳
十年,出为华州刺史
德宗建中元年,自尚书右丞出为泾州刺史
四年,自左散骑常侍出为福建观察使
卒于镇。
吕言北宋
全宋文·卷一九五
吕言字造父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吕夏卿祖。
淳化三年进士
大中祥符中尚书都官员外郎,累迁侍御史工部刑部郎中,历福建广东京东利州路转运使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九二,夏竦文庄》卷一、二,《宋诗纪事》卷五,雍正《福建通志》卷二一、三三及本人《北岳题名》。
李汾
字长源平晋人,系出雁门
旷达不羁,好以奇节自许。
避乱入关,京兆尹子容爱其才,招致门下。
留二年,去之泾州,谒张公信,甫一见,即以上客礼之。
自是㳺道日广,然关中无一人敢与相轩轾者。
元光末,用荐书得从事史馆
旧例,史院监修宰相为之,同脩翰长至直,学士兼之。
编修官专纂述之事,若从事,则职名谓之书写,特抄书小史耳。
凡编脩官得日录,分受之,纂述既定,以藁授从事从事录洁本呈翰长
平居无事,则翰长从事或列坐饮酒赋诗。
一预史事,则有官长掾属之别。
长源素高亢,不肯一世,乃今以斗食故,人以府史畜之,殊不自聊。
高张诸人,率以新进入馆,史家凡例,或未能尽知,就其所长,且不满长源一笑。
故刊修之际,长源在旁,则蓄缩惨沮,握笔不能下。
长源正襟危坐,读太史公左丘明一篇,或数百言,音吐洪畅,旁若无人。
既毕,顾四坐漫为一语云:看。
秉笔诸人积不平,而雷、李尤所切齿,乃以嫚骂官长,讼于有司。
然时论亦有不直雷、李者,故證左相半,踰年不能决。
右丞师公以伤风化为嫌,遣东曹掾置酒和解之,不得已乃罢。
寻入关。
年,驱数马来京师,日以马价佐欢,道逢怨家,则画地大数而去。
年,恒山公仙在邓之西山长源往说之,署行尚书省讲议官
既而恒山参知政事思烈相异同,颇谋自安,惧长源言论,欲除之,遁之泌阳,竟为所害。
长源孝友,廉介过人者甚多,宁寒饿而死,终不作寒乞声向人,人亦以此爱之。
平生以诗为专门之学,其所得为尤多。
洛阳才子怀三策,长乐钟声又一年。
清镜功名两行泪,浮云亲旧一囊钱
烟波苍苍孟津渡,旌旗历历河阳城
长河不洗中原恨,赵括元非上将才。
三辅楼台失归燕,上林花木怨啼鹃。
空馀一掬伤时泪,暗堕昭陵石马前。
同辈作七言诗者,皆不及也。
辛卯秋,遇予襄城,杯酒间诵关中往来诗十数首,道其流离世故,妻子凋丧,道涂万里,奔走狼狈之意,虽辞旨危苦,而耿耿自信者故在,郁郁不平者不能掩。
清壮磊落,有幽并豪侠歌谣慷慨之气。
此诗兵火中散亡,今就其少作,予所能记忆者录之。
贡奎元初 1269 — 1329
字仲章宁国路宣城人
自少以文学名,檄为池州路齐山书院山长。
秩满,授太常奉礼郎,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编修
延祐初,迁江西等处儒学提举,入为翰林待制
至治初,以母年垂九十,谒告归。
益治园池,莳花木,筑亭曰「爱日」。
兄弟奉母游宴其间,乡人荣之。
泰定中,母忧服阕,拜集贤直学士
天历改元,命代祠北岳、济淮、南镇。
其明年春,还自会稽,以疾归故里之南湖,至秋疾愈。
十月朔旦早作,谓犹子师文曰:「吾夜梦作诗,有『竹树萧萧夹泉石』之句。
其末云『九转丹成生羽翼』,是何祥也?
」语已,泊然而逝,年六十一。
翰林直学士追封广陵郡侯谥文靖
仲章为文,闳放俊傀,不狃卑近。
大德中,朝廷方议行郊祀礼,诸大臣以仲章识鉴清远,引置礼属,多所讨论。
其在词林,与元复初袁伯长邓善之马伯庸王继学虞伯生辈相唱和,皆一时豪俊声名之士。
晚年萃撷诸礼书,欲定为一家言而未竟。
所著诗文有《云林小稿》、《听雪斋纪》、《青山谩吟》、《倦游》、《豫章稿》、《上元新录》、《南州纪行》,凡百二十卷,悉藏在秘府
明弘治间,曾孙吏部郎元礼编其所存者曰《云林诗集》,刊行于世。
释永宁元末明初 1292 — 1369年6月17日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
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
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
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
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
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
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
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
旦而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
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
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
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
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
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
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
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
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
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
”无用嗒然一笑。
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
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
”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
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曰:“汝缘在浙。
逢龙即住,逢池便居。
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
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子澄公道场也,为重新之。
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
至治癸亥宜兴龙池建立禅居,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
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
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学侣闻风,遐迩奔赴。
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济禅师”。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
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
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
一七日,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归龙池
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
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
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
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
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
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
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
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
明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迎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
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
明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
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
壬寅,退归龙池
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
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
未几,成大丛林
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
”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山、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
寿七十八,腊六十五。
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
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
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
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
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具生吉祥
具生吉祥大师
梵名板的达撒哈咱失里
中天竺迦维罗国人。
出刹帝利种。
初研大小乘藏。
寻知语言非究竟法。
弃而习定于雪山。
十二年得奢摩他證。
国初。
振锡而东。
信度
高昌
所经诸国。
王臣畏敬。
凡四越寒暑。
始达甘肃
五台寿安禅林。
恒山之人敬事之。
如古佛出世。
洪武七年
上闻之。
诏住蒋山
皈依者。
风雨骈集。
师道德深厚。
容止安详。
一见使人心化。
不待接迦陵之音。
虽檀施山积。
曾不一顾。
曰。
吾无庸是。
悉为悲敬二田。
上嘉叹。
赐以诗。
有笑谈般若生红莲之句。
偶得足患。
艰于步趋。
上敕医治之。
终莫能愈。
忽一日奏还五台
上疑其妄。
故许之。
师白众曰。
今日五台之行。
有能从我者乎。
弟子曰。
某从之。
师翘患足曰。
汝无这一足。
安能从我。
至午。
盥沐更衣危坐。
弟子知其意。
哀号请垂训。
师举念珠示之。
弟子拭涕曰。
和尚教我念佛耶。
师掷念珠于地。
长吁而化。
茶毗烟所及处。
皆成舍利。
缀于松枝者。
若贯珠焉。
建塔藏于西林庵。
有示众语三卷。
并译八支戒本。
传于世。
释具生元末明初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具生者,本名具生吉祥,中天竺迦维卫国人,行二字略也,刹地利种。
三藏五明无不彻究,自谓言语非究竟法,乃入雪山习定十有二年,得奢摩他,求證于迦罗室利尊者尊者可之。
元末明初,浮海东来,求礼五顶。
所经信度高昌诸域,国王而下,莫不敬畏。
缁白承风,远道相从,四越寒暑,始达甘肃
明洪武二年,乃底(抵) 台山,卓锡寿安禅林,恒山之民翕然向化。
七年,帝嘉其行,诏住蒋山开化石城。
法侣云蒸,虽狠戾之夫,仰其慈相,善心油然而生,四方檀施填门塞路,祥视之漠然,悉举所有以济饥寒。
八年春,帝赐以诗,有“笑谈般若红莲”之句。
十四年,有足疾,不良于行,敕御医疗之,乃附奏欲归五台,莫解其意。
一日又白众曰:“今将为五台之行,有能从我者乎?
”弟子中有一人愿从,因举病足示之曰:“汝无此一足,安能从我?
”至午,命沐,跏趺而坐,弟子请最后垂训,乃举念珠示之,弟子曰:“教我念佛耶?
”因掷珠于地,长呼而化。
荼毗,烟焰所及,皆熏成舍利,缀于松枝若贯珠然。
门人建塔于西林庵,所著有《示众法语》三卷,并译《七枝戒本》传于世,蒲庵释见心复为之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