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赵令懬南宋 1069 — 1143
全宋文·卷二九六四
赵令懬(一○六九——一一四三)字深之德昭玄孙。
右班殿直,累监州县场库,累迁秘阁修撰,再知庆源府
建炎二年知西外宗正事,除御营使司参赞军事。
后以集英殿修撰知南外宗正
转知泉州,改阆州观察使袭封安定郡王奉祀太祖,除同知大宗正事
再迁保平军节度使。
绍兴十三年卒,年七十五。
少师,后追封惠王谥襄靖
宋史》卷二四四有传。
僧行遵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光州固始人
闽国国君王审知次子。
后唐庄宗时,入洛进方物,遂留京邸。
同光末,变服为僧,窜身巴蜀。
后晋出帝开运中,住阆州光国院,状若七十余,壮力不衰,凡预言灾福,后往往契合。
终于晋安玉山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王氏
闽王审知仲子也。
后唐庄宗朝。
以贡方物。
京师
同光之季。
明宗以兵入即位。
饥乱仍岁。
由是剪䰂变服。
遁游巴蜀。
开运中
寓阆之光国禅院
状貌若七十馀。
然力殊壮不衰。
且能预言灾福。
类风角鸟占者。
一日偕寺众赴斋李氏。
方操匕箸。
忽起大呼门外。
因谓李氏今夜火。
自东南至西北。
皆煨烬。
宜谨备之。
既而果然。
他日或问其大呼之故。
乃曰适见一茜衣妇人。
持炬历火所至地。
吾大呼欲以止之耳。
尝游赵法曹家园中。
桃树下曰。
有如许钱。
赵即命掘之。
方施畚锸。
会重客至。
赵遽出迎不暇顾。
仆隶争取喧閧不能已。
所见悉复化为青泥。
后终于晋安玉山
释行遵
福州闽王王氏之仲子。
后唐庄宗即位入洛进方物。
因留京邸。
同光末会明宗将入。
兵乱相仍。
乃自剪饰变服为僧。
窜身巴蜀。
晋开运中
状貌若七十馀。
然壮力不衰。
或询其年腊则必杜默。
阆中光国禅院
院徒以律法住持。
人不之知之能否。
李氏子家命斋。
饮啖之次欻起出门。
叫噪若有所责。
谓李曰。
今夜有火自东南至于西北街
邻居备之。
是夕果然煨烬无遗。
众聚问其故。
曰昨一妇女衣红秉炬而过。
老僧恨追不及耳。
又于赵法曹家指桃树下云。
有如许钱不言其数。
赵乃召人。
发之。
畚锸方兴适遇客至。
为家僮所取。
喧喧之际尽化为青泥。
人各争得百馀。
后圬墁之。
门壁坏往往而有焉。
或经人冢墓知其家吉凶。
至于风角鸟兽闻见之间。
预言灾福后必契合。
故州闾远近咸以预言用为口实。
终于晋安玉山缁徒为其茶毗焉。
释行遵
福州闽王王氏之仲子。
开运中状貌若七十馀。
然壮力不衰。
或询其年腊则必杜默。
阆中光国禅院
院徒以法律住持。
人不知之能否。
李氏子家命斋。
饮啖之次歘起出门。
叫噪若有所责。
谓李曰。
今夜有火自东南至于西北街
邻居备之。
是夕果然煨烬无遗。
众问其故。
曰昨一妇女衣红秉炬而过。
老僧恨追不及耳。
又于赵法曹家指桃树下云。
有如许钱不言其数。
赵乃召人发之。
畚(音本)锸方兴适遇客至。
为家童所取。
喧喧之际尽化为青泥。
或经行人塳墓知其家吉凶。
至于风角鸟兽闻见之间。
预言灾祸后必合契。
故州闾远近咸以预言用为口实。
终于晋安玉山
缁徒为荼毗焉。
龚壮成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成汉巴西人字子玮
父龚叔为李特所害,力弱不能复仇。
李寿汉中,乃说寿李期,以雪私仇。
寿成都,废自立,出谋。
改元汉兴,以厚礼聘太师固辞。
上书说寿归晋,不纳。
遂称聋,终身不复至成都
唯研精典籍,覃思文章,洁己自守,与乡人谯秀齐名。
至李势时卒。
全晋文
字子玮巴西人,父叔,为李特所杀,因说李寿成都,尽杀李雄子,及寿僭号,聘为太师,固辞,听以布衣居师友之位,后称聋归,终身不复至成都
李离成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成汉人,巴氐族。
李特妹婿,李含子。
初为梓潼太守
建平太守进次德阳李雄袭败之。
成都王位,太尉
大破巴西太守张燕,尽徙汉中民于
遂屯据梓潼
后为叛将所杀。
李始成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成汉巴西宕渠人字伯起
李特子,李雄异母兄。
李流即位,拜太保
善抚士,众多归之。
卒,从子李期杀兄班即位。
为征东大将军,镇江阳
与从弟寿共谋讨,寿不敢发,怒,又说讨寿,亦不许。
后寿破成都自杀,亦被诛。
王继弘五代 ? — 9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3 【介绍】: 五代时冀州南宫人
少为盗,后隶李嗣源麾下后梁出帝开运末奉国指挥使,守相州
相州节度使高唐英遣使归后汉继弘杀唐英,自称留后,另遣使归后汉,授节度使
后周太祖广顺初,加同平章事
移镇河阳卒。
释信胄
信胄法师
不知何许人也。
梵名设哩陀跋摩(唐云信胄)取北道而到西国
礼谒既周住信者寺。
于寺上层造一塼阁。
施上卧具永贻供养。
遇疾数日馀命辍。
然忽于夜中云。
有菩萨授手迎。
接端居合掌太息而。
终年三十五。
李寿成汉 300 — 34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寿 中宗 昭文帝 338年—343年
汉兴 338年四月—343年 六年八月李势即位沿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0—343 【介绍】: 十六国时成汉国君巴氐族,字武考
李雄堂弟。
初为大将军封建宁王
李期即位改封汉王
自立,改国号为汉。
初为王,好学爱士,及称帝,辄以杀立威,又务奢侈,赋役繁重,百姓思乱。
在位五年。
卒谥昭文庙号中宗
全晋文
寿字武考,特季弟骧之少子,雄僭号,拜前将军,督巴西军事,迁征东将军,又迁大将军大都督侍中封扶风公录尚书事,进封建宁王,期嗣位,改封汉王,领梁州刺史,以晋咸康四年废期,僭即皇帝位改元汉兴,改国号曰至晋建元元年死,在位六年,谥曰昭文帝庙号中宗
释灵运
灵运师者。
襄阳人也。
梵名般若提婆
志怀耿介情存出俗。
追寻圣迹与僧哲同游戏南溟达西国
极闲梵语利物存怀。
所在至处君王礼敬。
遂于那烂陀画慈氏真容菩提树像。
一同尺量妙简工人。
赍以归广兴佛事。
翻译圣教实有堪能矣。
陈廷谟明末清初 1593 — 1638
维基
陈廷谟(1593年—1638年)字献明号沙南直隶广平府成安县人,民籍。
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进士
沂水县,调益都
属徵兵青属,索饷鼓噪,单骑往,谕以大义,发库金二千给之,乃定。
河南道御史,督鹾河东,禁参谒,督捞采,尽革夙弊。
修宏运书院。
流寇犯绛州,登城指授方略,击贼宵遁。
以艰归,服阕,巡按四川
时流寇逼汉中,捐赎金充饷,积榖赈饥,改建简州学宫,助修广元、保宁城垣,事竣,就川南候代。
寇忽至,行抚军事,调兵措饷,阅月围解,以病归,卒。
释慧轮
释惠轮
新罗人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惠甲)自本国出家。
翘心圣境。
泛舶而凌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寒暑备受。
艰危罄尽。
奉敕随玄照法师西行充侍。
飞梯架险。
既至西国
遍礼奇踪。
寓居庵摩罗波国信者寺淹住十载。
近住次东边。
犍陀罗山茶寺赀产丰饶。
供养餐设。
馀莫加也。
其北方胡僧往来者。
皆住此寺。
蜂屯云集。
各修法门。
既善梵言
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
年向四十矣。
具如义净三藏求法高僧传中。
慧轮师者。
新罗人也。
梵名般若跋摩(唐云慧甲)自本国出家翘心圣迹。
汎舶而陵闽越。
涉步而届长安
奉敕随玄照师西行以充侍者
既之西国遍礼圣踪。
居庵摩罗跛国在信者寺住经十载。
近住次东边北方睹货罗僧寺
元是睹货罗人为本国僧所造。
其寺巨富赀产丰饶供养餐设馀莫加也。
寺名健陀罗山荼。
慧轮住此。
既善梵言薄闲俱舍。
来日尚在年向四十矣。
其北方僧来者。
皆住此寺为主人耳。
大觉寺西有迦毕试国寺。
寺亦巨富多诸硕德。
普学小乘。
北方僧来亦住此寺。
名窭挐折里多(唐云德行)大觉东北两驿许有寺名屈录迦。
即是南方屈录迦国王昔所造也。
寺虽贫素而戒行清严。
近者日军王复于故寺之侧更造一寺。
今始新成。
南国僧来多住于此。
诸方皆悉有寺。
所以本国通流。
神州独无一处。
致令往还艰苦耳。
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
寻弶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唐云鹿园寺也)去此寺不远有一故寺。
但有塼基。
厥号支那寺。
古老相传云。
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支那即广州也。
莫诃支那即京师也。
亦云提婆弗呾罗。
唐云天子也)于时有唐僧二十许人。
蜀川牂牫道而出(蜀川去此寺有五百馀驿)向莫诃菩提礼拜。
王见敬重。
遂施此地以充停息。
给大村封二十四所。
后唐僧亡没。
村乃割属馀人。
现有三村入鹿园寺矣。
准量支那寺。
至今可五百馀年矣。
现今地属东印度王。
其王名提婆跋摩。
曰。
若有大唐天子处数僧来者。
我为重兴此寺。
还其村封令不绝也。
诚可叹。
曰虽有鹊巢之易。
而乐福者难逢。
必若心存济益。
奏请弘此诚非小事也。
金刚座大觉寺即僧诃罗国王所造。
子洲僧旧住于此。
大觉寺东北行七驿许至那烂陀寺。
乃是古王室利铄羯罗昳底。
为北天苾刍曷罗社槃所造。
此寺初基才馀方堵。
其后代国王苗裔相承造制宏壮。
则赡部洲中当今无以加也。
轨模不可具述。
但且略叙区寰耳。
然其寺形畟方如域。
四面直檐长廊遍匝。
皆是塼室。
重叠三层层高丈馀。
横梁板阗本无椽瓦。
用塼平覆。
寺背正直随意旋往。
其房后壁即为外面也。
垒塼峻峭高三四丈。
上作人头高共人等。
其僧房也面有九焉。
一一房中可方丈许。
后面通窗户向檐矣。
其门既高唯安一扇。
皆相瞻望不许安帘。
出外平观四面皆睹。
互相检察宁容片私。
于一角头作。
阁道还往。
寺上四角各为塼堂。
多闻大德而住于此。
寺门西向飞阁凌虚。
雕刻奇形妙尽工饰。
其门乃与房相连。
元不别作。
但前出两步齐安四柱。
其门虽非过大实乃装架弥坚。
每至食时重关返闭。
既是圣教意在防私。
寺内之地方三十步许。
皆以塼砌。
小者或七步或五步耳。
凡所覆屋脊上檐前房内之地。
并用塼屑如大。
和杂粘泥以杵平筑。
用疆石灰。
杂以麻䈥并油及麻滓烂皮之属。
浸渍多日泥于塼地之上。
覆以青草经三数日。
看其欲乾重以滑石揩。
拭拂赤土汁或丹朱之类。
后以油涂鲜澄若镜。
其堂殿阶陛悉皆如此。
一作已后纵人践蹋。
动经一二十载曾不圮磔。
不同石灰水沾便脱。
如斯等类乃有八寺。
上皆平通规矩相似。
于寺东面西取房。
或一或三。
用安尊像。
或可即于此面前出多少。
别起台观为佛殿矣。
此寺西南大院之外。
方列大窣睹波(旧云塔者讹略)及诸制底(旧云支提者讹)数乃盈百。
圣迹相连不可称记。
金宝莹饰实成希有。
其间僧徒纲轨出纳之仪。
具如中方录及寄归传所述。
寺内但以最老上座而为尊主。
不论其德。
诸有门钥每宵封印。
将付上座。
更无别置寺主维那
但造寺之人名为寺主
梵云毗诃罗弭。
若作番直典掌寺门及和僧白事者。
毗诃罗波罗
译为护寺。
若鸣健稚及监食者。
名为羯磨陀那
译为授事。
维那者略也。
众僧有事集众平章令其护寺。
巡行告白一一人前。
皆须合掌各伸其事。
若一人不许则事不得成。
全无众前打槌秉白之法。
若见不许以理喻之。
未有挟强便加压伏。
其守库当庄之流。
虽三二人亦遣典库家人合掌为白。
若和方可费用诚无独任之咎不白而独用者。
下至半升之
即交被驱摈。
若一人称豪独用僧物处断纲务不白大众者。
名为俱攞钵底。
译为家主。
斯乃佛法之大疣人神所共怨。
虽复于寺有益。
而终获罪弥深。
智者必不为也。
又诸外道先有九十六部。
今但十馀。
若有斋会聚集。
各各自居一处。
并与僧尼无竞先后。
既其法别理不同行。
各习所宗坐无交杂。
此之寺制理极严峻
每半月令典事佐史巡房读制。
众僧名字不贯王籍
其有犯者众自治罚。
为此僧徒咸相敬惧。
其寺受用虽迮而益利弥宽。
曾忆在京见人画出祇洹寺样。
咸是凭虚。
为广异闻略陈梗概云尔。
又五天之地但是大寺
君王悉皆令置漏水。
为此昼夜。
期候不难。
准如律教。
夜分三分。
初后制令禅诵。
中间随意消息。
其漏水法广如寄归传中所述。
虽复陈寺样。
终恐在事还迷为此画出其图。
目击无滞。
如能奏请依样造之。
即王舍支那理成无别耳。
此下宜画寺样也。
此是室利那烂陀莫诃毗诃罗样唐译云吉祥神龙大住处也。
西国凡唤君王及大官属大寺舍。
皆先云室利。
意取吉祥尊贵之义那烂陀乃是龙名。
近此有龙名那伽烂陀。
故以为号。
毗诃罗是住处义。
云寺者不是正翻。
如观一寺馀七同然背上平直通人还往。
凡观寺样者须南面看之。
欲使西出其门方得直势。
于门南畔可二十步有窣堵波。
高百尺许。
是世尊昔日夏三月安居处。
梵名慕攞健陀俱胝。
唐云根本香殿矣。
门北畔五十步许。
复有大窣堵波。
更高于此。
是幼日王所造。
皆并塼作。
装饰精妙。
金床宝地。
供养希有。
中有如来转法轮像。
次此西南有小制底。
高一丈馀。
是婆罗门执雀请问处。
唐云雀离浮图。
此即是也。
根本殿西有佛齿木树非是杨柳
其次西畔有戒坛
方可大尺一丈馀。
即于平地周垒塼墙子。
高二尺许。
墙内坐基可高五寸。
中有小制底。
坛东殿角有佛经行之基。
垒塼为之。
宽可二肘。
长十四五肘。
高可二肘馀。
上乃石灰塑作莲华开势。
高可二寸。
阔一尺许。
有十四五表佛足迹。
此寺则南望王城。
才三十里。
鹫峰竹苑皆在城傍。
西南向大觉。
正南尊足山。
并可七驿。
北向薛舍离。
乃二十五驿。
西瞻鹿苑
二十馀驿东。
向耽摩立底国。
有六七十驿。
即是海口升舶归唐之处。
此寺内僧众有三千五百人。
属寺村庄二百一所。
并是积代君王给其人户永充供养(驿者即当一踰缮那也)重曰。
龙池龟洛地隔天津
途遥去马道绝来人。
致令传说罕得其真。
模形别匠轨制殊陈依俙。
画古髣髴惊新。
庶观者之虔想。
若佛在而翘神。
马德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四川阆中人字子明
武生向荣军,积功至参将,擢固原提督,署僧格林沁右翼长
参与镇压回民起事,偕雷正绾西安围。
多隆阿劾坐守省城,不援同蒲,降总兵,旋解职归。
丘齐云明 1541 — 1588
维基
丘齐云(1541年—1588年)字汝谦号若泰湖广黄州府麻城县人,民籍。
湖广乡试第二十八名举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会试第三十六名,三甲第一百八十四名进士
户部观政,本年十二月四川富顺知县隆庆三年(1569年)四月户部主事万历二年(1574年)正月员外四月郎中三年九月潮州知府七年六月保宁府八年正月降用,九年二月致仕,卒年四十八。
任忠益南宋
全宋文·卷八二一○
任忠益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
景定五年昭州
见所撰《刘仙岩题名》。
韦珽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杜陵人
韦庆植子。
高宗武则天朝,官仓部郎中阆州刺史
有《棋图》一卷。
唐庚北宋 1071 — 11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1 【介绍】: 眉州丹棱人字子西
哲宗绍圣间进士
徽宗时,为宗子博士
张商英荐其才,擢提举京畿常平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安置。
遇赦还,复官承议郎,归蜀道卒。
为文精密,谙达世务,文采风流,人称小东坡
有《三国杂事》、《唐子西文录》、《唐子西集》。
全宋诗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一)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调利州司法参军
历知阆中县绵州(同上书卷七)。
徽宗大观中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四年(一一一○),除京畿路提举常平(《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一)。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
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宋刻本《唐先生文集》卷六《黎民权厝铭》),复官承议郎,还京,提举上清太平宫
宣和三年归蜀,道卒,年五十一。
庚诗文精密工致,有小东坡之称(《文献通志》卷二三七引李壁语)。
卒后次年,其弟庾编遗文为集,卷数不详,已佚。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惠州州学主管郑康佐集当时流传的《寓公集》及闽本、蜀本诗文,编刻《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十卷(本集郑康佐跋),后世多种抄本、刻本均祖出此本。
又有《唐子西文录》一卷。
事见《眉山唐先生文集》卷首吕荣义撰《序》,《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唐庚诗,以宋刻《唐先生文集》二十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参校明嘉靖任佃刻《唐先生集》七卷(简称任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雍正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眉山集》二十四卷(简称汪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唐子西集》二十四卷(称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七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
绍圣元年进士,释褐为利州治狱掾
元符末阆中崇宁间移官绵州
凤州教授宗子博士,以张商英荐,提举京畿常平,坐累贬惠州
政和五年牵复,为承议郎
请祠归蜀,道卒于凤翔。
著有《唐先生文集》。
强行父唐子西文录》,唐文若《书先集后》,《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马文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湖北襄阳人字庶村
文学,兼通医道。
进士及第历官峨眉盐亭知事
晚年迁居四川阆中县,与当地文士编修县志。
暇则讲论诗文,潜心于佛学,遇患病者则为治之。
一生清廉,殁后囊无余资,阆中人助葬于当地。
李春光明 1542 — 1622
维基
李春光(1542年—1622年)字辉甫号实吾山西平阳府解州人,民籍。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山西乡试第三十九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会试第三百二十八名,三甲进士,授保宁府推官,精明公廉,升户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万历十一年十一月陕西按察司副使,晋本省右参政,十七年八月升本省按察使,驻宁夏,十九年三月调补整饬洮岷地方兵备陕西按察使,升陜西右布政使,二十年四月左布政使十一月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赞理军务
二十三年十月右副都御史十一月户部左侍郎,二十五年三月改任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五月叙延镇文武将士功,加升右都御史,荫一子锦衣卫百户世袭,不久去职听用。
年七十九卒,赐祭葬,赠兵部尚书太子少保
著有《中丞疏稿》。
僧道安前秦 314 — 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
扶柳人俗姓卫
十二岁出家,从佛图澄受业。
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以性空为宗宣扬佛教。
并组织参与佛经翻译。
对前期佛教主要贡献:注疏佛经如《般若经》等;整理新旧译经,创制众经目录;制定僧尼轨范;主张僧侣以“释”为氏,不随师姓等等。
弟子中以创立净土宗之慧远为最著。
全晋文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
年十二出家,师事佛图澄、竺法济、支昙讲,历石虎冉闵慕容炜世,后避乱奔襄阳
撰集众经录目,居白马寺,又居檀溪十五载。
襄阳陷人秦,居长安五里寺,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为外兄孔生所养。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岁阅书。
一目五行。
其父惊叹。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师皮相之。
以为愚。
使饷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从师求经。
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还其师。
又求他经。
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
且万言。
一夕又以还其师。
师问看未。
对皆诵遍。
其师以为不诚。
按经使覆之。
一字不遗
师大异之。
为落发。
受具足戒。
游学至邺中。
佛图澄
澄与语大惊曰。
天下士也。
东土佛法所赖。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学。
覆讲如水传器。
众争设难曰。
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
飞辨注射。
众莫敢仰视。
时人语曰。
漆道人。
惊四邻。
后避难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
讲阴持入
从受业焉。
顷之创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冀州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
石虎没。
彭城王嗣立。
乃广脩花林园房舍。
中使昌蒲
以国难未纾。
冉闵方叛。
天灾旱蝗。
𡨥贼纵横。
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
将依陆浑
慕容俊之兵又逼。
南投襄阳
新野
分使法汰诣扬州
法和诣蜀。
慧远四百馀辈。
夜雷雨乘电光以进。
见人家。
悬马篼二柳间。
可容斛许。
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问。
何以识其姓名。
指抑篼而已。
襄阳
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
又总录经。
至年月传译人名。
以授学者。
征西将军桓朗。
江陵
强载以俱。
及还以白马隘陋。
清河张殷之宅。
檀溪寺。
建塔五层。
辟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
施铜万斤。
承露盘
谓弘忠曰。
露盘已托汰公营之。
请回此铜。
以铸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诺。
像成放光起行。
异常相。
每法聚。
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
结珠弥勒像。
以作證。
观者敬慕。
有一外国铜像。
形制古异。
久置未尝设。
使弟子治其髻。
则一舍利在焉。
光𦦨炳焕。
映蔽堂陛。
众惊异之。
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
先以书通好。
然后诣既见自赞曰。
四海习凿齿
徐曰。
弥天释道安
时以为名对。
齿以书抵谢安石
盖非常胜士。
恨公不相见之耳。
在樊沔十五年
常讲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诏曰。
法师以道德。
照临人天。
使大法流行。
为生民依赖。
宜日食王公禄。
符坚攻襄阳
得安而喜。
谓其臣权翼曰。
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但得一人半耳。
问为谁。
安公一人。
凿齿半人也。
关中
住五重寺。
众数千人。
沙门出家。
皆随师姓。
曰。
师莫如释迦如来也。
乃以释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
无复河名。
四姓出家。
皆称释种。
与经若合符节。
博学。
工文章。
蓝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铭。
以问安。
曰。
鲁襄公所铸。
又得一铜斛。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横梁。
昂则升低则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黄钟容半合。
亦有篆铭。
以问安。
曰。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坚敕侍从
有疑皆师于
时谚曰。
学不师
义不中难。
坚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
西并龟兹
南包襄阳
北尽沙漠。
建邺未伏。
坚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谏不从。
坚出东苑。
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
天子法驾。
侍中倍乘。
道安毁形。
宁可参厕。
坚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辇之荣。
未称其德。
即诏登辇。
于是跪而掖之以登。
坚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
整六师以巡狩。
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
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未见其可。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忧国至深。
其论可听。
坚曰。
非区宇不广也。
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
具有格训。
傥如高论。
王无省四方之文乎。
对曰。
必不可者。
宜驻跸洛阳
枕戈畜锐。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坚不听。
遣精锐二十五万。
为前锋。
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
徐州刺史谢玄所败。
坚单骑而遁。
设法门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
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无敢违者。
每与弟子法遇
立誓弥勒像前。
愿生内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
寄宿讲堂。
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礼讯问其来意。
云相为而来。
云。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脱。
曰甚可耳。
然须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生处。
乃举手指天。
即见云开。
西北楼阁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
二月八日殁。
葬城中五级寺。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其未殁也。
加眉谷隐士王嘉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苌长安僭号。
且与符登相持。
在城内。
召问
朕得登否。
曰略得。
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斩之。
后登为子兴所杀。
兴字子略云 字子年
洛阳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谈笑。
问以事则随答。
若调戏状。
即不可解。
久之多验。
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
及南征。
使问休咎。
无他言。
但乘使者马。
向东行数百步。
尽脱靴帽。
解弃衣服。
奔还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陇上见之。
仍遗书。
初安罗什姑臧
劝坚迎之。
而什亦谓是东方菩萨。
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时号印手菩萨。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为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年十二出家。
神圣聪敏。
貌甚寝陋。
不为师之所重。
数岁之后。
方启师求经。
师与辨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以暗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不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
敬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遇佛图澄
因事澄为师。
及石氏将乱。
与弟子惠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
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
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一马枊枊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
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百升谓是神人。
厚相赏接。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籍高名。
及闻至止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凿齿
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荅。
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甚理愿见瑞相。
乃梦见道人头白眉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
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
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窄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后窗而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
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答曰。
甚可脱耳。
请问来生所生之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又曰。
当浴圣僧方果所愿。
具示浴法。
设浴。
见有数十小儿入寺。
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
久之不见。
开室而巾湿水减。
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澄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中使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陆浑
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方学士竞往师之。
征西将军桓朗子江陵
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行上世。
道运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曰。
弥天释道安
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符坚素闻名。
每云。
襄阳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
云。
此古篆书。
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云。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
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仆射谢安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登辇。
俄而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王无省方之文乎。
曰。
若銮驾必动。
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可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
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内。
与符登相持甚久。
乃问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所谓负债者也。
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所谓略得者也。
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罗什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既笃好经典志在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释道安齐名。
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本姓卫
诸伪秦书并云。
常山扶柳人也。
□□孩稚而家婴世祸。
外兄孔氏鞠养之。
年七岁。
便解者音读书。
五经文义稍已通达。
迄于志学。
邪好佛道。
年十八乃出家。
性甚聪敏。
□□又别立禅房以栖。
静胜果成列。
华药布满。
名曰檀溪寺。
符坚遣使。
送外国金薄倚像。
高七尺一躯。
金坐像一躯。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
每讲席一建振发。
风采纲领。
玄宗开张。
慧目理思。
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
时年五十二矣。
□□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
于弥勒像前立誓愿。
同生兜率。
□□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来求寄憩。
形色萧猥。
服章垢悴。
以房舍迮狭。
置讲堂中。
中宵有起者。
见讲堂不开。
而于窗间跃出。
维那
呼共语。
问。
何事来此。
希告以实。
答曰。
不敢相欺。
法师来耳。
曰。
我罪根深浅。
讵可度耶。
答曰。
法师罪甚不多。
易为功德。
曰。
何方自励。
可得免度。
曰。
故应浴僧。
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
曰。
浴僧力所能办。
罗汉何由可致。
曰。
但荣其具。
能相为致之。
曰。
既已降屈相。
能微见神力。
开悟众心。
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
重霄既褰。
见天宫伎乐。
阖寺道俗无不必睹。
久乃撝之。
泯然还合。
复还讲堂。
因入澡灌中。
倏尔在外。
于是辞别而去。
乃大劳浴僧。
浴僧事讫。
更多煮香阳。
净诸浴室。
果致罗汉数十人。
化作寺中小儿。
室前共戏。
俄而失去。
闻有浴声。
阳物尽用。
先与隐士王嘉
同在城内。
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
往候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知所言并前去。
吾有小责未了。
不得俱。
初无疾欲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葬五级寺中。
□□尝与及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佛前。
共立誓愿。
愿生兜率。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
门阶户席皆璩旧物。
岩见怆然而悲。
纵恨其独与璩狎。
并嫉其风望。
恐为人所辅
恶而害之。
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
今在玄集寺中。
桓玄为之颂。
陈尧叟北宋 961 — 10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1—1017 【介绍】: 阆州阆中人字唐夫
陈省华长子。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累官广南西路转运使,刻《集验方》于石,植树凿井。
交州国信使,却赠遗,免扰民。
建言折变收市苧布,公私交济。
度支判官
真宗咸平四年,拜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诏同三司使议省烦冗文帐二十一万余道,减河北冗官七十五员。
景德中知枢密院事群牧制置使,多立条约,著《监牧议》。
大中祥符五年枢密使
九年,以疾优拜右仆射、知河阳
卒谥文忠
有《请盟录》。
全宋诗
陈尧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
尧佐兄。
太宗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二)。
解褐光禄寺丞直史馆,迁秘书丞
再迁广南西路转运使
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自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八)。
大中祥符五年(一○一二),以本官同平章事、充枢密使,兼领群牧
九年,罢知河阳
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七。
谥文忠
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今录诗九首。
全宋文·卷一八三
陈尧叟(九六一——一○一七)字唐夫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
端拱二年进士第一,授光禄寺丞直史馆,历广南西路转运使度支判官广南东、西两路安抚使
咸平四年同知枢密院事
景德元年签书枢密院事三年,以户部尚书王钦若知枢密院事,兼群牧制置使预修国史
大中祥符五年,除同平章事,充枢密使
七年,罢。
明年,再为枢相
九年罢,命判河阳
天禧初卒,年五十七。
有《请盟录》三集二十卷。
宋史》卷二八四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