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释明聪
禅师
讳明聪
字无闻
邵武光泽奚氏子也。
宗传临济
师事天奇。
天奇之盛化也。
联芳授受。
龙象数百员。
而师拔其萃。
然师不就疏请。
不藉檀脂。
卓立当阳
开创禅社。
爱以剧务绳学者。
重振百丈之规。
或不堪其劳而去。
未期月复来归之。
以故升其堂者。
皆挺特有志之士。
且函丈之室如旅泊。
中夜跏趺。
四壁凛然。
榻下咄咄之声。
常惊达旦。
是以杨歧之令。
至师又行焉。
师初受业于讲肆。
精研性相有声。
同辈惮其锋。
以英邵武嘲之。
师独阴疑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能成佛道。
乃与义学浩浩盘桓。
有曰。
既是佛矣。
何须更成。
或曰。
为度众生故。
所以不成佛。
师默叹曰。
审如是乎。
遂尽弃其所好。
坚扣禅宗不契。
忽闻马嘶。
廓然自惊。
趋见天奇瑞禅师
嗔目叱出(一本。
才礼拜便打)。
同行者曰。
君与和尚无缘耶。
师笑曰。
真个那是晚。
瑞公问曰。
今日我骂底僧。
在否。
有对曰。
是必在。
公即曳杖下旦过寮。
师迎作礼。
公便击之。
师进曰。
适来草草。
触忤和尚
公按杖曰。
老僧今日被上座勘破。
师又进曰。
和尚是在。
世忘世在。
念忘念岂被人勘破(一本云。
岂能勘破)。
公曰。
在世忘世是如何。
对曰。
了物非物。
曰。
在念忘念是如何。
对曰。
于心无心。
曰。
心物俱忘时如何。
对曰。
华山高突太行峨。
公休去。
未几。
以化柄属焉。
且诫师曰。
从上真宗有子。
担荷何忧哉。
但百兽虽潜踪于狮子声中。
然千花却发艳于象王影里。
子其勉之。
师既受嘱。
独入光州
山居六年
六安山又六年
复还光州旧隐。
又五年。
始出随州关子岭
建立龙泉寺
以安来学。
而学者集焉。
常谓众曰。
吾师天奇老人
每惧后学外著文义。
内生情见。
故有语云。
文义者法也。
情见者人也。
非人何以有其见。
非法何以有其文。
是以。
文义情见。
通属人法。
人之不空。
情见难绝。
法之不空。
文义难灭。
文若不尽。
见奚能尽。
义若不尽。
情何能绝。
如是奔竞。
展转无穷发之乎。
文生于见。
义生于情。
返之乎。
见生于文。
情生于义。
先乃所引生能。
后乃能追生所。
总名曰生。
文灭则见灭。
义绝则情亡。
情不自忘因乎义忘而情忘。
见不自泯。
因乎文泯而见泯。
统名曰死。
死死生生。
实可哀哉。
此吾老人防微杜渐。
切实至极。
汝辈有志于吾宗。
宁可忽诸。
然食饭不咬米。
行地不踏土。
又作么生委悉。
是时也。
师之同门诸尊宿。
或隐或现。
往来衲子
独推尊龙泉
为人剿绝枝蔓。
不涉离微。
月心宝
得入龙泉之室。
师尝召曰。
玄沙不肯灵云意作么生。
对曰。
贼入空房。
曰。
不得草草。
喝。
师诺。
乃辞去。
历载还侍师。
又召曰。
人人有个本来父母。
子之父母。
今在何处。
对曰。
佛眼觑不见。
曰。
子还见否。
对曰。
某亦不见。
师曰。
子何不见。
曰。
若见则非真父母。
师曰。
如何是真父母。
对曰。
本来真父母。
历劫不曾离。
起坐承他力。
寒温亦共知。
逢不相见。
见不相识。
为问今何在。
分明举似师。
师深肯之。
僧问。
本来面目。
师答曰。
石香亭。
曰。
便恁么去时如何。
师曰。
丧却了也。
曰。
放去较危。
收来太速。
又僧问。
今朝天下皆庆佛
未审。
佛于何处降生。
师画圆相示之。
僧无语
代僧作礼云。
尽界普瞻。
师以大法有所倚重遂隐去。
经二载还龙泉
龙泉床历益慎。
班白者半满其间。
间有二三妙龄披田服者。
皆格守律度。
参请如救眉然。
但师有辞世意矣。
一日师升座说法。
已而掷下拄杖。
俨然化去。
塔于龙泉寺右。
释行伟北宋 1018 — 1080
全宋文·卷一○九七
行伟(一○一八——一○八○)俗姓于大名(今河北大名)人。
年十九游京师,谒宝相寺大乘师方益,为服勤十三年,始落发受具。
益令入,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成名继其席。
又谒黄龙南禅师卒,遂奉江西使檄住仰山,法席冠江南
元丰三年十一月卒,年六十三。
见《禅林僧宝传》卷二四,《罗浮野录》卷四。
禅师名行伟
生于氏
大名人也。
幼寡笑语。
颓然地坐终日。
伏犀插额。
眉目疏秀。
人皆异之。
年十九。
京师
宝相寺大乘师。
方益有鉴裁。
谒之。
益曰。
君风神不凡。
然非凌烟麒麟所宜置。
正当袒肩荷担如来。
乃称耳。
欣然曰。
此吾心也。
愿执役扫除。
益以讲学聚徒。
甘勤力。
挽车运
破薪佐炊。
无所不为者。
十三年。
乃剃落受具。
辞益经行诸方。
益令入
遂受贤首教于太三藏。
成名继其席常千人。
讲无定居。
南游门弟子。
有愿随者。
不却。
至淮上。
所至禅林。
盛藉藉闻宗师名。
心怪之。
馆淮山古寺
见昔同学法亮黪衲勃𥦑。
高其衣裙。
布缠两胫。
惊曰。
亮亦逃矣。
呼俱行者。
聚观太息。
亮笑叙寒温而已。
问曰。
汝今称禅者。
禅宗奥义语我来。
亮曰。
待我死后。
为汝敷说。
曰。
狂耶。
亮曰。
我狂已息。
汝今方炽。
即趋去。
请其属曰。
亮闻见淹博。
知法解义倍我。
今甘尔。
禅家。
必有长处。
乃独行诣黄檗
南禅师
依止二年。
每造室。
南公必敛目。
良久乃语。
曰。
和尚行伟
必合眼何耶。
曰。
麻谷见良遂来。
荷锄锄草。
良遂有悟处。
我见汝来。
但闲闭目。
汝虽无悟。
然且有疑。
尚亦可在。
滋不晓。
时泐潭月禅师
南公同坐夏积翠。
月以经论有声。
尝侍座。
听其谈论。
因读小释迦传曰。
韦尚书仰山寂公
禅师寻常如何接人。
曰。
僧来必问来为何事。
曰来亲觐。
又问。
还见老僧否。
曰见。
又问。
老僧何似驴。
僧未有詶者。
韦曰。
若言见。
争奈驴。
若言不见。
今礼觐谁。
以此故难答。
曰。
无人如尚书辩析者耳。
月公称善。
亦以为然。
南公独曰。
沩仰宗枝。
不到今者。
病在此耳。
日夜究思。
不悟其意。
将治行而西。
卜庵嵩少之下。
为粥饭僧。
夜与一僧同侍座。
僧问。
法华经言。
得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
何等语是陀罗尼。
南公顾香炉。
僧即引手。
候火有无。
无火。
又就添以炷香。
仍依位而立。
南公笑曰。
是此陀罗尼。
惊喜。
进曰。
如何解。
南公令僧且去。
僧揭帘趋出。
南公曰。
若不解。
争能与么。
方有省。
律身甚严。
燕坐忘夜旦。
占一室谢绝交游。
有过者。
虚己座以延之。
躬起炷香。
叉手而立。
南公闻之以为。
大绝物。
非和光同尘之义。
面诫之。
对曰。
道业未辨。
岁月如流
大根器。
如云门赵州犹曰。
我惟粥饭二时是杂用心。
又曰。
我岂有工夫闲处用。
行伟根性。
日劫相倍者。
宁暇囿世情。
事清谈。
谀悦人。
增我相乎。
南公贤之。
熙宁二年
南公殁于黄龙。
江西使者
檄宣
厚礼致。
以居仰山
未期年。
法席冠江淮
平昔同参。
知名者皆集。
道俗尊事之。
谓之后身通智
性刚莅事有法度。
俾某人职某事。
莫敢违者。
尝遣化十二辈。
以其名付维那
使明日俱来。
受曲折。
及会茶辄失一人。
问为谁。
随州永泰
方经营中。
首座曰。
泰游山去。
请以他僧备员。
伟然之。
俄有告者曰。
泰寔在。
首座匿之。
以欺众耳。
色庄使搜得之。
泰自陈。
怯弱惧失所受事。
首座寔不知也。
令击钟。
集众白曰。
首座已分座授道。
又老师所赏识。
昧心罔众。
他人犹不可为。
乃甘自破坏乎。
首座屏息受罚。
永泰者出院。
诸方伏其公。
泰后嗣其法。
住黄檗山。
首座沩山
嗣黄龙。
夏夜坐深林。
祖以食蚊蚋。
会肠毒作。
十日不愈。
以刀绝之尺许。
血流不止。
门人泣曰。
师独奈何不少忍。
曰。
为其障我行道。
蒲伏床上。
无所利于物。
得死不愈于生乎。
元丰三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说偈而化。
后三日阇维。
得五色舍利。
骨石栓索勾连。
塔于寺之东。
阅世六十三。
坐三十三
赞曰。
法句经言。
若起精进心。
是妄非精进。
施为。
宜若起心者何哉。
永嘉曰。
昼夜精勤。
恐缘差故。
不惜身命。
以知恩故。
方畏缘差。
负法道之恩。
引云门赵州
以自较渠。
恤是真是妄哉。
非志列秋霜。
何以若此耶。
钱起唐 718 — 78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10—约780 【介绍】: 吴兴人字仲文
大历十才子之一。
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后有钱、郎。
玄宗天宝九载进士
所作《省试湘灵鼓瑟》诗末二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为世传诵。
肃宗乾元中蓝田县,与王维相过从。
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世称钱考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0?—782? 字仲文排行大
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玄宗天宝十载(751)进士第(一说九年),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
安史乱,逃难在外,肃宗至德二载(757)长安肃宗还京。
乾元元年(758)前后任蓝田县,与隐居终南山王维酬唱,得王维称许。
宝应二年(763)后入朝任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终考功郎中太清宫使
传附《旧唐书·钱徽》,事迹见《极玄集》卷上、《新唐书·卢纶》、《嘉泰吴兴》卷一六、《唐才子传》卷四等。
今人傅璇琮有《钱起考》。
钱起诗才清逸,为“大历十才子”之冠。
因久历台阁,诗多应景献酬之作。
长于饯送,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后有钱、郎”。
达官贵人出使作牧而无二人诗祖饯者,时论鄙之。
其诗不甚接触社会现实,有粉饰太平之倾向。
然艺术水平较高,高仲武称其“体格新奇,理致清赡”(《中兴间气集》卷上),列于大历诗人之首。
其诗众体兼擅,不拘一格。
歌行风华流丽,为大历翘楚;古诗清空工致,在盛唐浑厚质朴外别开一境。
近体闲雅纤秀,语言洗练,足以代表大历诗风。
五绝《蓝田溪杂咏二十二首》步武王维《辋川集》,别有恬淡趣味,颇为人称道。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诗1卷,《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录《钱考功集》10卷。
今人王定璋有《钱起诗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混入其孙钱珝诗多首,如《江行无题一百首》、《同程九早入中书》、《赴章陵酬李卿赠别》、《罢章陵令山居过中峰道者二首》等。
今人吴企明《钱起钱珝诗考辨》一文有辨析。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8首,断句2。
唐诗汇评
钱起,生卒年不详,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
天宝十载(751)进士第
释褐授秘书省校书郎
乾元中蓝田,与王维频有唱和。
大历中,官司勋祠部员外郎,迁考功郎中
建中末贞元初卒。
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钱郎”。
又与卢纶韩翃吉中孚司空曙苗发耿湋崔峒李端夏侯审合称“大历十才子”。
有《钱起诗》一卷。
今有《钱考功集》十卷行世,其中《江行无题一百首》等乃其曾孙钱珝诗误入。
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诗补逸
钱起字仲文吴兴人
天宝十载李巨榜及第。
大历中,与韩翃李端辈号十才子
补诗一首。
吴兴人
天宝十年进士
释褐秘书省校书郎
大历中司勋员外郎司封郎中
考功郎中
作品评论
员外诗,体格新奇,理致清赡。
越从登第,挺冠词林,文宗右丞,许以高格,右丞没后,员外为雄。
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迥然独立,莫之与群。
且如“鸟道挂疏雨,人家残夕阳”,又“牛羊上山小,烟火隔林疏”,又“长乐钟声花外尽,龙池柳色雨中深”,皆特出意表,标雅古今。
又“穷达恋明主,耕桑亦近郊”,则礼义克全,忠孝兼著,足可弘长名流,为后楷式。
士林语曰:前有沈、,后有钱、郎。
大历来,自丞相已下出使作牧,无钱起郎士元诗祖送者,时论鄙之。
钱起郎士元齐名,时人语曰:“前有沈、,后有钱、郎。
”然郎岂敢望钱哉!
中书遇雨》诗云:“云衔七曜,雨拂九门来。
”《宴李监宅》云:“晚钟过竹静,醉客出花迟。
”《罢官后》云:“秋堂入闲夜,云月思离居。
”《对雨》云:“生事萍无定,愁心云不开。
”亦可谓奇句矣。
士元诗岂有如此句乎?
《赠盖少府新除江南》云:“客路寻常随竹影,人家大抵傍山岚。
”《题王季友半日村别业》云:“长溪南路当群岫,半景东邻照数家。
”此何等语!
余读其诗,尽帙未见有可喜处,以是知不及远甚。
天宝以还,钱起刘长卿并鸣于时,与前诸家实相羽翼,品格亦近似。
至其赋咏之多,自得之妙,或有过焉。
《批点唐诗正声》
钱诗亦有奇趣,盖刘为主盟,而钱为尸祝矣。
排律自钱起以后,自是一格,中间随珠、燕石俱在,观者少失淘洗,便坠迹蹊径矣。
钱、刘七言近体,两联多用虚字,声口虽好,而格调渐下,此文随世变故尔。
钱仲文七言律,《品汇》所取十九首,上四字虚者亦强半。
钟云:钱诗精出处,虽盛唐妙手不能过之,亦有秀于文房者。
泛览全集,冗易难读处实多,以此知诗之贵选也。
诗至钱、刘,遂露中唐面目。
钱才远不及刘,然其诗尚有盛唐遗响。
《唐诗韵汇》
唐诗七律……钱仲文清新闲雅,风趣一变。
唐七言律……钱、刘稍加流畅,降为中唐,又一变也。
《诗源辨体》
钱、刘才力既薄,风气复散……五七言律造诣兴趣所到,化机自在。
《唐诗品汇删》
流利清隽,钱、刘亦可式也。
《唐诗归折衷》
敬夫云:刘颇闲婉,其失也浮;钱稍峭厉,其失也滞。
似正相反,不知当时何以钱、刘并称。
《唐诗别裁》
仲文五言古仿佛右丞,而清秀弥甚。
右丞所以高出者,能冲和,能浑厚也。
《大历诗略》
钱起诗尽有裴、王意,其失也浅。
储、王作清诗,定有厚气裹其笔端。
(《小澥草堂杂论诗》仲文五言稍近宣城,亦工调,顾语多轻俊,体质不厚,为逊储、王。
《大历诗略》
仲文诗如芷珠春色,精丽绝尘,右丞以后,一人而已。
《四库全书总目》
大历以还,诗格初变,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漓,风调相高,稍趋浮响。
升降之关,十子实为之职志。
郎士元,其称首也。
然温秀蕴藉,不失风人之旨,前辈典型,犹有存焉。
《说铃》
予谓中唐七言律诗,……唯钱员外规模摩诘,差属秾丽。
《唐诗笺要》
理致清淡,仲文之长。
高仲武称其芟齐宋之浮游,削梁陈之靡嫚,未免太过。
盛唐之后,中唐之初,一时雄俊,无过钱、刘。
然五言秀绝,固足接武,至于七言歌行,则独立万古,已被杜公占尽,仲文文房皆浥右丞馀波耳。
然却亦渐于转调伸缩处,微微小变。
诚以熟到极处,不得不变,虽才力各有不同,而源委未尝不从此导也。
仲文七律,平雅不及随州,而撑架处转过之。
《岘佣说诗》
大历钱.刘古诗亦近摩诘,然清气中时露工秀,淡字、远字、微字皆不能到,此所以日趋于薄也。
其源出于谢朓,清新扬采,寥然远音。
《登高》、《愁望》、《苦雨》、《秋夜》诸篇,茜逸神清,宛然齐秀。
《行路难》、《秋夜长》,亦梁陈之选也。
五律则“山来樵路”、“岸去花林”,与老杜“青惜峰峦”、“黄知橘柚”体境同工,不徒“江上峰青”、湘灵千古。
主要活动
  • 751年,进士,一说天宝九年登进士第。
  • 751年-754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校书郎,在长安,进士及第任职秘书省
  • 755年-762年,京畿道京兆府蓝田(陕西蓝田),县尉,春,任蓝田县尉,9月,至蓝田,有诗
  • 763年-77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郎官,在长安,任尚书省郎官
  • 776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司封郎中,在长安。春夏,迁司封郎中
袁灼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庆元鄞县人字子烈
袁毂子。
哲宗元祐间进士
光禄丞军器少监,出知婺州
蔡京姻党曹宗数犯法,械之狱而死,坐镌秩。
起知随州
徽宗宣和末召为仓部郎
入对,谏帝清心省事居安思危,言甚切直,黜知泗州
官终朝议大夫
全宋诗
袁灼字子烈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
毂子。
哲宗元祐六年(一○九一)进士(《宝庆四明》卷一○)。
光禄寺丞军器少监,出知婺州
徽宗朝因忤蔡京,贬秩。
又起知随州
宣和末召为仓部郎,出知泗州
事见《宝庆四明》卷八《袁毂传》。
主要活动
  • 哲宗元祐间,进士
  • 1133年,两浙东路婺州(金华),婺州知州
柳应辰北宋
全宋诗
柳应辰字明明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拱辰弟。
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进士清同治武陵县志》卷三一)。
皇祐中,知昭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七三)。
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以都官员外郎通判永州清嘉庆祁阳县志》卷五)。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九三九
柳应辰字明明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拱辰弟。
宝元元年进士第
皇祐四年昭州五年侬智高昭州,谪随州
熙宁六年九年间官尚书都官员外郎永州通判
见《宋诗纪事》卷一四,《金石萃编》卷一三六,道光《永州府志》卷一八中。
主要活动
  • 1038年,进士
  • 1068年-1070年,荆湖南路道州(道县),道州知州
李鸿雷明末清初 1614 — 16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14—1696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新城人字仲默号锦秋
明崇祯十五年举人
清顺治间随州知州,累迁顺天府治中,坐事左迁,寻署嘉湖道,缘事罢归。
为官干练,所至力除积弊。
萧子懋南齐 472 — 49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萧子懋 482年—494年 齐武帝第七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2—494 【介绍】: 南朝齐南兰陵人字云昌
齐武帝子。
封晋安王
廉让好学,武帝永明中,累迁征北将军雍州刺史
郁林王立,迁江州刺史
海陵王延兴元年,闻鄱阳随郡二王见杀,欲起兵赴难。
事泄,萧鸾遣将先袭寻阳子懋据州自卫。
兵败见害。
李佐唐 730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0—790 【介绍】: 陇西人字公辅
李礼成五世孙。
玄宗天宝中明经及第,释褐武义
代宗朝,刘晏表为从事,三迁至监察御史,领江西之赋。
申州刺史,移隋州
李希烈为乱,以其徒来劫,以轻骑脱去。
授鄂岳都团练使
德宗贞元二年,为商州刺史、金商防御使
有善政,赐金紫。
无何,为管观察经略使
以亲老陈乞,拜京兆少尹
主要活动
  • 玄宗天宝中,明经科
刘长卿中唐 ?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9或791 【介绍】: 河间人,一说宣城人河间为其郡望,字文房
玄宗天宝进士
肃宗至德中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因事下狱,贬南巴
代宗大历中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工诗,长于五言,自称“五言长城”。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90? 字文房排行八宣州(今安徽宣城)人(见《元和姓纂》卷五、《极玄集》卷下),一说河间(今属河北)人(见《中兴间气集》卷下李季兰条),似均指其郡望。
早岁居洛阳
曾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玄宗开元中即已应进士举,天宝后期始登第(《极玄集》谓开元二十一年进士,误)。
释褐长洲
肃宗至德三载(758)海盐
同年以事下狱,贬南巴,复勘后得量移。
代宗永泰元年(765)前后入
大历初检校祠部员外郎出为转运使判官,驻扬州
后擢鄂岳转运留后
鄂岳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建中初随州刺史
建中三年(782)李希烈叛,据随州长卿流寓江州
晚岁入淮南节度使幕。
约卒于贞元六年(790)前后。
其事迹散见于《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二六、《唐才子传》卷二等处,颇多缺误。
今人傅璇琮主编之《唐才子传校笺》考辨较备。
刘长卿年辈与杜甫相若,早年工诗,然以诗名家,则在肃、代以后。
钱起并称钱刘,为大历诗风之主要代表。
平生致力于近体,尤工五律,自称“五言长城”,时人许之。
诗中多身世之叹,于国计民瘼,亦时有涉及。
其诗词旨朗隽,情韵相生。
方回云:“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观者当缓缓味之。
”(《瀛奎律髓》卷四二)方东树云:“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昭昧詹言》卷一八)唐人评长卿诗,尚多微辞。
高仲武云:“(刘)诗体虽不新奇,甚能链饰。
大抵十首已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中兴间气集》)其后则评价日高。
陈绎曾至谓:“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音癸签》卷七引《吟谱》)王士禛则云:“七律宜读王右丞李东川
尤宜熟玩刘文房诸作。
”(见何世璂《然镫记闻》)其集称《刘随州》,一作10卷,一作11卷。
有《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通行于世。
今人注本有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杨世明刘长卿诗编年校注》。
全唐诗》存诗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唐诗汇评
刘长卿(?
—790左右),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郡望河间(今河北献县),寓居京兆(今陕西西安)
天宝中,登进士第
至德中江东选补使崔涣选授长洲,摄海盐
因事陷狱,贬南巴
广德中,为监察御史
大历中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为观察使吴仲孺诬奏,贬睦州司马
德宗初年,擢随州刺史建中末去任,约卒于贞元五至七年间。
长卿擅长五言,尤工五律,自许“五言长城”。
有《刘长卿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五卷。
词学图录
刘长卿(?
-约789) 字文房
河间人
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
诗工五言,有"五言长城"之称。
有《刘随州诗集》,词存《谪仙怨》一首。
长卿字文房
河间人
开元二十一年进士
德宗朝为监察御史检校祠部员外郎转运使判官
淮南鄂岳转运留后
随州刺史
作品评论
长卿有吏干,刚而犯上,两遭迁谪,皆自取之。
诗体虽不新奇,甚能炼饰,大抵十首以上,语意稍同,于落句尤甚,思锐才窄也。
如“草色加湖绿,松声小雪寒”;又“沙鸥惊小吏,湖色上高枝”;又“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裁长补短,盖丝之颣欤!
其“得罪风霜苦,全生天地仁”,可谓伤而不怨,亦足以发挥风雅矣。
刘长卿郎中,皆谓“前有沈、、王、杜,后有钱、郎、刘、李”。
刘君曰:“李嘉祐郎士元,焉得与予齐称也!
”每题诗,不言其姓,但“长卿”而已,以海内合知之乎?
士林或之讥也。
长卿诗细淡而不显焕,当缓缓味之,不可造次一观而已。
刘长卿号“五言长城”,细味其诗,思致幽缓,不及贾岛之深峭,又不似张籍之明白,盖颇欠骨力而有委曲之意耳。
刘长卿集》凄婉清切,尽羁人怨士之思,盖其情性固然,非但以迁谪故,譬之琴有商调,自成一格。
《批点唐音》
刘公雅畅清夷,中唐独步
表曰“五言长城”,允矣无愧。
《批点唐诗正声》
刘长卿七、五言稍觉不协,以李、杜大家及盛唐诸公在前,故难为继耳。
唐诸公七言古诗当以李、杜为祖,故诸诗难看。
《艺苑卮言》
钱,刘并称故耳,钱似不及刘。
钱意扬,刘意沉;钱调轻,刘调重。
如“轻寒不入宫中树,佳气常浮仗外峰”,是钱最得意句,然上句秀而过巧,下句宽而不称。
刘结语“匹马翩翩春草绿,昭陵西去猎平原”,何等风调!
“家散万金酬士死,身留一剑答君恩”,自是壮语。
钟云:中、晚之异于初、盛、以其俊耳,刘文房犹从朴入。
盛唐俊处皆朴,中、晚人朴处皆俊。
文房气有极厚者,语有极真者。
真到极快透处,便不免妨其厚。
《全唐风雅》
黄绍夫云:刘文房登第于开元,正当玄宗盛时,与钱、郎颉颃。
诗格调清峭而词气深厚,“五言长城”语不虚也,不知者列之中唐,误矣。
《诗源辨体》
钱、刘五言古,平韵者多忌“上尾”,仄韵者多忌“鹤膝”。刘句多偶丽,故平韵亦间杂律体,然才实胜钱。七言古,刘似冲淡而格实卑,调又不纯;钱格若稍胜而才不及,故短篇多郁而不畅,盖欲铺叙而不能耳。
《诗源辨体》
五,七言律、刘体尽流畅,语半清空,而句意多相类。
《诗源辨体》
中唐五、七言绝,钱、刘而下皆与律诗相类,化机自在,而气象风格亦衰矣。
《骚坛秘语》
刘长卿最得骚人之兴,专主情景。
《唐诗善鸣集》
文房在盛、晚转关之时,最得中和之气。
《唐诗归折衷》
中唐诸家各有独至处,即各有偏蔽处,人皆知避之。
至于文房,则几无瑕可指矣。
嫌其有意炼饰,引人入平稳一路。
学者法此,一望雷同,黯然无色,有害于诗教不浅也。
故于文房诗,当赏其沉淡,去其平夷
《二刘诗叙》
文房钱郎中齐名,时称“钱刘”。
然刘诗温而钱微燥,刘诗纯而钱微驳。
故善读随州,则不第可该郎、钱,并可以洞视韦、之清深,旁通贾、孟之孤秀。
刘长卿诗能以苍秀接盛唐之绪,亦未免以新隽开中晚之风。
其命意造句,似欲揽少陵摩诘二家之长而兼有之,而各有不相及、不相似处。
其不相似、不相及,乃所以独成其为文房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随州绝句,真不减盛唐
次则莫妙于排律。
排律惟初盛为工,元和以还,牵凑冗复,深可厌也,惟随州真能接武前贤。
《载酒园诗话又编》
刘有古调,有新声。
盛唐人无不高凝整浑,随州短律,始收敛气力,归于自然,首尾一气,宛若面语。
其后遂流为张籍一派,益事流走,景不越于目前,情不逾于人我,无复高足阔步、包括宇宙、综揽人物之意。
孟襄阳诗,亦有因语真而意近,以机圆而体轻者,然不佻不纤,随州始有作态之意,实溽暑中之一叶落也。
《唐诗成法》
唐七律,随州词藻清洁,抑扬反覆,有味外之味,最耐人吟诵。
但结句多弱,又多同,昔人谓才小,未必,但法律不精严耳。
《唐诗笺要》
文房诸律,如玉馔时花,有口目者共赏。
《唐诗观澜集》
文房五言,格韵高妙,绝处不减摩诘
《唐诗别裁》
中唐诗渐秀渐平,近体句意日新,而古体顿减浑厚之气矣。
权德舆文房为“五言长城”,亦谓其近体也。
《唐诗别裁》
中唐诗近收敛,选言取胜,元气不完,体格卑而声调亦降矣。
刘文房工于铸意,巧不伤雅,犹有前辈体段。
《小澥草堂杂论诗》
刘文房五言长律,博厚深醇,不减少陵;求杜得刘,不为失求。
《大历诗略》
文房古体概乏气骨,就中歌行情调极佳,然无复崔颢王昌龄古致矣。
《大历诗略》
文房固“五言长城”,七律亦最高,不矜才,不使气,右丞东川以下,无此韵调也。
《大历诗略》
文房诗为大历前茅,清夷闲旷,饶有怨思。
《瀛奎律髓汇评》
纪昀:随州五言骨韵天然,非浪仙文昌所可望。
随州七律,渐入坦迤矣。
坦迤则一往易尽,此所以启中,晚之滥觞也。
刘文房七律宗派,李东川色相华美,所以李辅辋川为一派,而文房又所以辅东川者也。
大历十子以文房为最。
……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馀味不尽之妙矣。
较宋人入议论、涉瑰趣、以文以语录为诗者,有灵蠢仙凡之别。
随州古近体清妙,可与王、孟埒。
若“楚国苍山古,幽州白日寒”;“卷帘高楼上,万里看日落”,直摩少陵之垒,又不止请妙而已。
《艺概·诗概》
刘文房诗,以研炼字句见长,而清瞻闲雅,蹈乎大方。
其篇章亦尽有法度,所以能断截晚唐家数。
其源出于柳浑薛道衡
驰思波润,流音玉亮,尤工五律,当时号为“五字长城”。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以雅淡宣情;“叠浪浮元气,中流没太阳”,以雄浑取概。
暮帆夏口,寒雨巴邛,楚国苍山幽州白日。
“空江人语”,动石濑之吟;“川日寒蝉”,托江湖之想。
皆振采苍凝,体物弥工者也。
石梁湖》、《洞庭》、《京口》诸作,方之小谢,异曲同工矣。
《诗学渊源》
长卿诗务质实,尚情性,尤善使事。
格高气劲,自然沉着。
古诗句法,犹袭齐梁,而无秾纤之敝;近体五、七言,无杜老之峻峭,过白傅之高雅;其绝句则于江宁太白之外,独树一帜者也。
《诗境浅说》
盛唐之诗人怀古,多沉雄之作。
随州而秀雅生姿,殆风会所趋耶!
主要活动
  • 天寶,进士
  • 755年-757年,江南东道苏州长洲(江苏苏州),县尉,年底,避乱南下,任长洲县尉
  • 757年-770年,江南东道苏州海盐(浙江海盐),县令,年底,摄海盐令。有诗
  • 771年,江南西道鄂州(湖北武汉),转运使判官、 转运留后,夏日,徙鄂州,为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
  • 772年,江南西道鄂州(湖北武汉),转运使判官、转运留后,春,北返回鄂州。有诗留别
  • 773年,江南西道鄂州(湖北武汉),转运留后,知鄂、岳转运留后任上
  • 774年-779年,江南东道睦州(浙江建德),司马,因钱粮事被诬陷,贬睦州司马。秋赴贬所
  • 780年-781年,江南西道洪州(江西南昌),刺史,除刺史赴任过洪州,有诗哭友人
李公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随州人
欧阳修友善。
家多藏书,尝至其家访书读之,又为其撰《李氏东园亭记》,称其好学有行,为乡里推重。
何宗彦明 1559 — 162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24 【介绍】: 湖广随州人字君美
万历二十三年进士
累官詹事
四十二年礼部侍郎,摄尚书事六年。
屡疏陈福王之国请求无止,请东宫讲学。
“梃击”案起,请下张差廷讯,时望甚隆。
以无所附丽,受齐党排挤去位。
天启间官至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于官,谥文毅
有集。
维基
何宗彦(1559年—1624年)字君美一字若善号昆柱湖广随州人,籍贯江西金溪进士出身
万历乙酉湖广乡试十六名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进士,改庶吉士,送翰林院读书。
二十五年八月翰林院编修三十四年八月吏科给事中翁宪祥福建乡试,十二月右中允编修三十七年八月右谕德翰林院侍讲,与洗马南师仲应天府乡试,三十八年四月正使,行人桂绍龙副使,捧册封楚府武岗王朱华增所选原任河南仪封县知县梅开先嫡一女氏为妃,三十九年八月左春坊左庶子侍读四十一年五月詹事府少詹事、掌翰林院印。
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八月礼部右侍郎翰林院侍读学士,署部事,摄尚书事。
四十三年七月左侍郎,照旧署掌印务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被齐党排挤,挂印辞官致仕。
次年明光宗即位,八月何宗彦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
天启元年(1621年)六月何宗彦正式入阁。
九月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十月少保武英殿大学士
天启三年(1623年)正月,晋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
七月少傅兼太子太傅
十一月太子太师
天启四年(1624年)正月,卒于官,赠太傅谥文毅
主要活动
  • 1595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罗世材
罗世材字菊农随州人
嘉庆己未进士
主要活动
  • 1799年,进士
挚瞻西晋 ? — 31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9 【介绍】: 京兆长安人字景游
挚虞从子。
起家著作郎
西晋大乱,依王敦户曹参军
安丰新蔡西阳郡太守
以谏忤旨,左迁随郡内史
有异志,与第五猗以荆州,竟为所害。
幸元龙南宋 ? — 12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2 【介绍】: 筠州高安人字震甫号松垣
宁宗庆元间进士
通判郢州,忤史弥远,被劾致仕。
理宗绍定四年京师灾元龙上奏论弥远罪,愿戮其首、籍其家,以谢天下,然后断己首。
卒谥清节
有《松垣集》。
全宋诗
幸元龙(?
~一二三二),字震甫号松垣高安(今属江西)人。
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调湘阴簿。
京邑,知当阳县通判郢州
以忤时相致仕。
理宗绍定五年卒。
有《桂岩集》、《松垣集》,已佚。
事见清道光靖安县志》卷八,明嘉靖瑞州府志》卷八有传。
全宋文·卷六九三一
幸元龙(一一六九——一二三二)字震父号松垣筠州高安(今江西高安)人。
庆元五年进士第,居家十馀年,出为京山县,调随州州学教授
宁宗末为当阳,迁朝奉郎通判郢州
理宗宝庆二年,上书论国是,忤权贵,为京湖制置使陈赅奏劾,勒令致仕。
绍定四年,又上书劾宰相史弥远,乞戮其首,籍其家。
明年卒。
著有《松垣文集》。
事迹见本集诸文及《万姓统谱》卷八七,雍正《江西通志》卷五○、七一,《宋史翼》卷二二。
主要活动
  • 宁宗庆元间,进士
僧道标中唐 740 — 82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3 【介绍】: 唐僧。
富阳人俗姓秦
工诗。
初出家于灵隐山,为海和尚弟子。
肃宗至德二年,试经得度,居天竺寺
代宗永泰初,从□法师学律。
尝为寺经营十二年,置田亩,岁收万斛。
德宗贞元中,退居西岭,人称西岭和尚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富春秦氏。
七岁。
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
见而抚其顶曰。
此儿目如青莲。
苟能舍家。
以从吾游。
必有善称。
其父以为然。
至德二年
诏天下白衣。
通佛经七百纸者。
听为比丘
以其选得度。
仍隶住天竺寺
永泰初
依顗律师
受具于灵光寺
时已推其善于护持。
贞元中
别治室西岭下。
谓之草堂。
而吟啸之乐。
非世间名利之迹所可到。
人号西岭和尚
辞章高媲古作者。
吴兴如昼。
会稽灵彻
相酬唱时。
语见昼传。
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云。
重名之下。
果有斯文。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
圣贤豪杰为人
推能归美为德
居闲趣寂为道标
呜呼品藻之极至。
引天地人。
以匹拟之。
则其诚敬诚慕之心何如。
故一时名公钜卿。
林下英彦。
莫不绸缪投分。
慷慨论交。
长庆三年六月七日
示灭于所居。
是冬十月二日
葬之山中。
寿八十四。
腊五十八。
开成五年郑素卿
立碑颂德焉。
师名道标
富阳秦氏。
七岁。
神气清茂。
沙门过而识之。
劝令出家。
至德二年
诏通佛经七百纸者命为比丘
师首中其选。
得度。
居南天竺寺。
护戒甚严。
永泰中
住持奏赐寺额。
居十二年。
其徒多归之。
常于灵鹫峰之南西岭下葺茅为堂。
号西岭草堂
怡然养浩。
不干人事。
尤工诗章。
搜鍊精巧。
吴兴皎然会稽灵彻鼎立齐声。
时人有洞冰雪摩云霄之誉。
西岭和尚
一时名公如李益白居易陆羽之流皆敬之。
长庆三年示寂。
葬于山中。
赞曰。
出尘异相  挺见垂髫  业真空法  怡然养高 适意吟咏  配雅与骚  名标当世  可摩云霄
释道标
富阳人也。
俗姓秦氏
其远祖与羸同姓。
世为汧陇大族。
及晋东渡衣冠随之。
后为杭人也。
其高曾至王父。
皆沿以儒素不甘为吏。
故州里尊奉之。
生则孤明。
长而深趣。
老而坚固。
盖良善之因有自来矣。
年七岁时神清气茂不杂凡童。
倏有大沙门手摩其顶曰。
孺子目秀如青莲。
得非我释氏之威凤乎。
苟能舍家必有善称。
不然乘云霓薄天汉。
吾不可得而知也。
父允其请。
遂为灵隐山白云峰海和尚弟子。
妙高之上唯日月是丽。
娑竭之宫固云雷斯蓄。
至德二年诏白衣通佛经七百纸者。
命为比丘
首中其选。
即日得度。
蒙配天竺寺焉。
永泰初受具品于灵光寺律师
登以护戒严谨为时所推毗奈多罗之言罔不该贯。
凡度人戒计六坛为众紏绳。
经一十二载。
置田亩岁收万斛。
置无尽财与众共之。
贞元中以寺务克丰。
我宜宴息。
乃择高爽得西岭之下。
葺茅为堂。
不干人事。
养浩气焉。
经行之外尤练诗章。
辞体古健比之潘刘。
当时吴兴有昼。
会稽灵澈
相与詶唱递作笙簧。
故人谚云。
霅之昼能清秀。
越之洞冰雪。
杭之摩云霄。
每飞章寓韵。
夕华时。
彼三上人当四面之敌。
所以辞林乐府常采其声诗。
由是右庶子姑臧李公益书云。
重名之下果有斯文。
西还京师有以誇耀。
景陵陆羽云。
夫日月云霞为天标。
山川草木为地
推能归美为德
居闲趣寂为道标
名实两全品藻斯当。
尔后声价轶于公卿间。
故与之深者有相国李公吉甫大司空严公绶。
右仆射韩公皋
礼部侍郎吕公渭
滑毫节制卢公群。
襄阳节制孟公简
同州刺史李公敷。
凤翔尹孙公璹。
浙东廉使贾公全中书舍人白公居易
隋州刺史刘公长卿
户部侍朗丘公丹。
外郎裴枢。
秘阁严维
小谏朱放越。
廉问薛戎夕。
卢元辅
常州释元浩
润州南容
金华释乾辅。
吴门释光严。
上都释智崇等。
并心交尘外分契林中。
万境在空驱之为射御。
五峰满眼立之为疆场。
文雄而再鼓不衰。
神王而一战自胜者也。
长庆三年示有微疾。
六月七日归灭于所居兰若。
至冬十月三日葬于旧山春秋八十有四。
法腊五十八。
弟子如玢如𧦬行俭省言常俭智猷日超等。
皆得师之法。
仿仰不遑。
空围绕于栴檀恨满盈于石室。
至今杭民谓之西岭和尚矣。
开成五年郑素卿录德行刊碑颂。
立于天竺山之东墟存焉。
伏牛上人中唐 741 — 8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1—821 【介绍】: 唐僧。
湖州吴兴人俗姓李
早岁投径山出家。
受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
好隐栖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称伏牛和尚
曾至龙门王屋嵩山寻访古迹,与丹霞天然为莫逆交。
作《三伤歌》,劝诫世人,宣扬禅旨,盛传当世。
后卒于随州开元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吴兴(今浙江湖州)人。
早岁投径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诸方参学,终嗣马祖道一
隐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谓之伏牛和尚,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尝寻访古迹于龙门王屋嵩山,作《三伤歌》,盛传当世。
穆宗长庆元年(821)卒于随州开元寺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卷一一、《景德传灯录》卷七有传。
景德传灯录》卷三〇、《鉴诫录》卷一〇收诗3首。
《全唐诗外编》录此3诗,署伏牛上人
敦煌遗书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为香严智闲作。
黄君亮南宋
全宋文·卷七○三九
黄君亮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嘉定四年进士第
嘉定中广州参军,后以荐为随州通判
见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五,《曹溪通志》卷三。
主要活动
  • 1211年,进士
释自在中唐 741 — 821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吴兴之李氏。
幼有瑞相。
坐辄结跏。
见者以为异。
俄出家于钱唐径山
受具于新定
遂遍参诸方。
南康大寂法会。
而受记莂焉。
行止不常。
隐山谷。
所至则衲子萃止。
且尝为大寂。
致书于忠国师。
国师马大师以何言教示徒。
答云。
大师教人以即心即佛。
国师云。
是甚么语话。
良久又问。
此外更有么。
答云。
又道非心非佛。
有时又道不是心。
不是心。
不是物。
国师云。
犹较些子。
云。
审和尚此间如何。
国师云。
三点如流水。
曲似刈禾镰。
示众云。
即心即佛。
是无病求病句。
非心非佛。
是无病求药句。
僧问。
如何是药病对治句。
云。
伏牛山下古今传。
然尤好求前贤遗迹。
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嵩山梵法师虎跑泉处。
皆遍游历。
而无所恋著。
元和中
居洛之伏牛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交。
著三伤颂。
辞理俱美。
后遣弟子往选江南山水之绝胜者。
而图老焉。
将归江州都昌院。
行至
为道俗所留。
长庆初
示寂于隋之开元寺
寿八十一云。
一钵和尚者。
史不详其姓名乡里。
尝作一钵歌。
以唱道劝世。
故俗因以称之。
蜀乾德初
陈军使妻高氏。
唐中令骈诸孙女也。
持不杀戒。
馀二十年。
后因其子娶妇会亲。
不得已而杀焉。
未旬浃。
高氏暴终。
信宿而稣曰。
初被黑衣使者
摄至岐府城隍庙
庙神则峨冠大袖。
对金甲武士
坐堂上。
使者引高进。
武士言语纷纭。
让高破戒。
且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以汝能持戒。
吾二十年。
不遑寝食。
以守卫汝。
岂期顿亏本志耶业报自然。
今日之事。
吾不能为汝地矣。
城隍忽问高。
汝别修何善。
庶几其可以自赎。
高畴昔常诵上生经。
至是懵莫记忆。
方恐惧间。
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歌遂诵如文。
二神人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
皆出涕泪云。
释自在
俗姓李
吴兴人也。
生有奇瑞。
稍长坐则加趺。
亲党异之辞所爱投径山出家。
新定登戒。
及诸方参学。
南康道一禅师法席。
悬解真宗。
逸踪流辈道誉孔昭
行止优游多隐山谷。
四方禅侣丛萃其门。
元和中洛下香山。
与天然禅师为莫逆之交。
所游必好古。
思得前贤遗迹以快逸观。
龙门山后魏三藏翻经处。
王屋山稠禅师解虎斗处。
此山饮甘泉。
改为甘泉寺
嵩山梵法师马跑泉
居无恋著。
所著三伤歌辞理俱美。
警发迷蒙有益于代前。
蜀王氏伪乾德初
有小军使陈公。
高中令骈诸孙女若人持不杀二十馀年。
蜀为男婚娶。
礼须屠宰。
高初不欲。
亲戚言。
自己持戒行礼酒筵。
将何以娱宾也。
依违之际遂多庖割。
俄未浃旬得疾颇异。
口但慌言。
已而三宿。
还苏述冥间之事。
初被黑衣使者追摄入岐府城隍庙
庙神峨冠大袖与金甲武士唔坐。
使者领高见神。
武士言语纷纭让高破戒。
仍扼腕骂曰。
吾护戒神将也。
为汝二十年。
食寝不遑。
岂期忽起杀心顿亏戒检。
命虽未尽罪亦颇深。
须送冥司惩其故犯。
城隍神问高曰。
汝更修何善追赎过尤乎。
高常诵持上生经。
其数已多。
于时懵然都无记忆恐惧之间白曰。
诵得三伤颂一钵和尚歌。
遂合掌向神厉声而念。
神与武士耸耳擎拳立听。
颜色渐怡。
及卒章神皆涕泪。
乃谓高曰。
且归人间宜切营善。
拜辞未毕飒然起坐备陈厥事。
自此三伤一钵之歌颂。
人皆传写讽诵焉。
一钵和尚者。
歌词叶理激劝忧思之深。
文体涉里巷。
岂加三伤之典雅乎。
遣弟子去江南选山水之最者。
吾愿往中终老。
江州都昌县有好林泉回报。
行至叶县
道俗所留往隋州开元寺示灭。
年八十一。
长庆元年也。
系曰。
稽诸律藏。
出家者犯戒则招二罪。
违制。
二业道也。
高氏家素不受戒。
无违制愆。
俗容有业道罪。
宁得有护戒神邪。
况高氏既持不杀。
则冥然感止持无作之善生焉。
因鲜克有终致遭幽责。
告诸五众当畏护戒之神夫如是。
明则有戒法
幽则有鬼神欤。
成都府元和圣寿寺释南印
姓张氏
明寤之性受益无厌。
得曹溪深旨无以为證。
净众寺会师。
所谓落机之锦濯以增研。
衔烛之龙行而破暗。
江陵
蜀江之南壖薙草结茆。
众皆归仰渐成佛宇。
贞元初年也。
高司空崇文刘辟之后。
改此寺为元和圣寿。
初名宝应也
化缘将毕。
长庆初示疾入灭。
营塔葬于寺中。
会昌中毁塔。
大中复于江北宝应旧基上创此寺。
还名圣寿。
弟子传嗣有义俛复兴禅法焉。
李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不详。
代宗大历中刘长卿以女妻之。
德宗建中元年(780)访长卿随州
建中贞元间扬州
其后行迹无考。
事迹见《唐诗纪事》卷二六。
全唐诗》存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
唐诗汇评
李穆,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刘长卿婿。
全唐诗》存诗一首。
僧智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随州人
善医。
仁宗嘉祐末召至京师,舍于相国寺
神宗熙宁中枢密副使王韶谋取青唐,言蕃族重僧,僧结吴叱腊主部帐甚多,请智缘随往,因受神宗召见,乘传而西,称经略大师
入蕃中,说结吴叱腊归宋。
旋为所忌,召还,为右街首座,寻卒。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智缘随州人,善医。
嘉祐时,召至京师,舍于相国寺
每察脉,知人贵贱、祸福、休咎,诊父之脉而能道其子之吉凶,所言若神,士大夫争造之。
王圭王安石翰林疑古无此,安石曰:“昔医和晋侯,而知其良臣将死,夫良臣之命乃见于其君之脉,则视父知子,亦何足怪哉。
”熙宁中,王韶谋取青唐,上言蕃族重僧,而僧结吴叱腊主部帐甚众,请智缘与俱至边。
神宗召见,赐白金,遣乘传而西,遂称“经略大师”。
智缘有口辩,径入蕃中,说诘吴叱腊归化,而他族俞龙珂、禹藏讷令支等皆因以书疑。
颇忌恶之,言其挠边事,召还,以为右街首座,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