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白时中北宋 ? — 11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7 【介绍】: 寿州寿春人字蒙亨
进士
哲宗元祐中同州教授,累官吏部侍郎
坐事降秩,知郓州
徽宗政和六年,拜尚书右丞次年中书侍郎
宣和六年,除太宰门下侍郎
燕山告急,恬不为虑。
钦宗即位李纲时中卫京师,怒辞。
罢为观文殿学士中太一宫使
御史劾其孱儒不才,落职。
寻卒于镇江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白时中(?
——一一二七),字蒙亨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绍圣中累官太学博士,除正字,迁秘书郎
吏部侍郎,同知贡举
降知郓州,复召为刑部尚书
政和中翰林学士承旨,除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迁尚书右丞,加中书侍郎
重和元年,进门下侍郎
宣和六年,除特进太宰兼门下,封崇国公,进庆国
靖康元年罢为观文殿大学士中太一宫使,寻知寿春府
建炎元年卒于镇江
编有《政和新修御试贡士敕令格式》一百五十九卷、《政和新修贡士敕令格式》五十一卷。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九三、五一八,《宋会要辑稿》帝系一之一三、职官七之二五、职官五四之一一、选举一之一三、刑法三之六九,《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九,《宋史》卷三七一有传。
朱东光明 1538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建浦城人字元曦号存敬
隆庆二年进士
祁门知县,迁户科给事中,累官分巡淮徐道
尝以老子在亳,庄子濠梁,管子在颍,淮南子在寿春,编《中都四子集》。
维基
朱东光(1538年—?
),字元曦福建建宁府浦城县民籍,江西临川县人
嘉靖四十年(1561年)辛酉福建乡试第三十五名举人
隆庆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会试第二百三十二名,三甲第一百八十三名进士
万历二年(1574年)祁门县知县三年七月选授户科给事中,出为河南按察司佥事八年闰四月广东副使十一年十二月广东右参政、分守岭西道
二十五年八月降为广西右参议二十七年三月广东副使广东惠潮兵巡道右参政三十三年八月因官印被盗,调用贵州,分守新镇道,三十五年正月考察去职。
蔡长民南宋
全宋文·卷四八六六
蔡长民高宗孝宗间人,曾知安丰军安丰县
张嵲紫微集》卷一三有《蔡长民杀获马吉等循右从事郎制》,疑即此人。
陈贤明 ? — 14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5 【介绍】: 凤阳府寿州人
初从太祖立功,授雄武卫百户
从取云南,攻北元至捕鱼儿海,皆有功。
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
“靖难”兵起,从诸将转战,突阵陷坚,军中称其骁勇。
累迁都督佥事永乐二年封荣昌伯,从北征卒。
刘亨明 1358 — 14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8—1439 【介绍】: 江西庐陵人字嘉会
洪武十五年以贤人君子征,辞。
后以经明行修举,入对称旨,命说书华盖殿。
寻以言事忤执政,出为寿州训导
建文时武进县
永乐后杜门不出,屡征不起。
僧省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桐庐人自号清冷山沙门
幼强识,能文词。
晚居扬州慧照寺。
其品藻臧否古今之义,生徒录之,号《顺正记》。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睦州相庐人。
然不知姓氏所从出。
童年即强识。
志大言高。
耆宿皆伟其器。
从师隶业圣德寺
姑苏开元道恒师
习毗尼。
殊爱其勤谨。
晚讲训维扬著顺正录十卷。
世呼淮南记主。
自号清冷山
沙门云。
释省躬
睦州桐庐人也。
为童强识。
耆宿呼语怪其志大而言高。
每厌樊笼。
忽投圣德寺慕道从师。
敕恩得度。
性灵天发于毗尼道。
学如温习。
复择名师得姑苏开元道恒师
曰。
甚矣吾得也。
门人日益亲。
及乎探颐精微愈征愈远。
时有击论互指为迷者必请见。
为其判之。
坐分曲直。
谚曰。
义尽省躬
言到义无不尽也其博综律乘捍禦师门也若此。
曰。
自吾有也恶言不闻矣。
避席叶拱而对曰。
某不佞也。
仰师之道。
若采扶桑以啖𧔞蚕。
所患者未能呕繁丝以报主耳。
曰。
视子吐园客五色丝。
可供黼绣之资。
言太谦矣。
晚赴维扬之召。
广训徒焉。
然其满口雌黄品藻否臧古今之义。
生徒明敏者各录之。
都加润色号顺正记。
十卷行之。
复著分轻重物仪别行沿袭十三章门。
条例外加近世现有物之重轻。
颇为要用。
复高儒学作碑颂越多。
以其曾化邪沟。
故呼淮南记主。
自号清冷山沙门焉。
庾亮东晋 289 — 3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89—340 【介绍】: 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元规
妹为明帝皇后。
少有名。
司马睿(元帝)辟为西曹掾
预讨华轶封都亭侯
元帝即位中书郎侍讲东宫
明帝即位,为中书监
王敦反,与诸将拒钱凤
事平,功封不受,转护军将军
明帝太宁末,与王导等辅立成帝,任中书令,专朝政。
疑忌苏峻祖约等。
成帝咸和二年苏峻祖约起兵讨,逼京师,败奔浔阳,与温峤陶侃为盟主,讨平
四年苏峻之乱自责,求外镇自效,出征芜湖
郭默叛,陶侃出兵杀郭默芜湖,不受爵赏。
九年陶侃死,迁都督江荆等六州诸军事,进号征西将军,迁镇武昌,握重兵。
死后,弟庾翼继任。
全晋文·卷三十六
字元规,峻从孙,明穆皇后兄。
元帝镇东将军,辟为西曹掾,随府转丞相参军封都亭侯
及即位,拜中书郎,领著作、累迁给事中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迁中领军。
明帝即位,以为中书监
王敦内逼,加右卫将军、假节、都督东征诸军事,以功封永昌县公,转护军将军
成帝即位,加给事中,徙中书令
苏峻反,假节都督征讨诸军事
平,出为平西将、军假节豫州刺史,领宣城内史,镇芜湖
寻代陶侃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领江荆豫三州刺史,进号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武昌,徵为司徒,领扬州刺史录尚书事,固辞不拜。
寻卒,追赠太尉谥曰文康
有集二十一卷。
魏汝功南宋
全宋文·卷六一一六
魏汝功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
乾道三年海盐县
淳熙中历知滁州抚州十一年广东转运使
见所撰《汉隽序》,《至元嘉禾》卷七,雍正《江西通志》卷四六,雍正《广东通志》卷二六。
周穆王西周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姬满 穆王 约前963年—约前909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西周国君。
姬姓,名满
昭王子。
曾西击犬戎,俘其五王,迁之于太原
使楚人东伐徐戎,会诸侯于涂山
又攻东至九江
后世传说穆王曾得八骏马,周行天下。
穆天子传》即记其西游事,谓与西王母相见。
在位五十五年。
(⊙》
李凤明 1479 — ?
维基
李凤(1479年—?
),字仲鸣,山东莱州府平度州昌邑县人,民籍。
正德二年(1507年)丁卯山东乡试第八名举人
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科会试第五十六名,登第三甲第一百一十四名进士
初授温县知县,改嵩县,擢工部主事,出为常州府通判,寻守寿州,升户部员外郎,及归,题署楼云:“心留白日青天在,手拂光风霁月归”,再迁工部郎中,仕至山西提学副使
柴克宏五代 ? — 9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6 【介绍】: 五代时汝阳人
柴再用子。
南唐
初以父荫为郎将,后出为抚州刺史
好施予,不事产业,性豪放,博弈纵酒。
李璟保大十四年吴越兵侵常州克宏右卫将军,率兵救之。
枢密副使李徵古素轻其为人,给戈甲皆朽钝,又遣使趣其归。
克宏使者,曰:“军容在我,李枢密来,吾亦斩之!
”及战,大破吴兵。
奉化军节度使
旋救寿春,于军旅中发病卒。
刘彦贞五代 ? — 9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6 【介绍】: 五代时兖州中都人
刘信子。
善骑射,矢不虚发,军中号曰刘一箭。
以父任为大理评事,迁濠州节度使,黩货自给。
入为神武统军
后周南侵,拜北面行营都部署,援寿州,以不练兵事,战死。
谥壮
袁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凤阳府寿州人
建文中以军功为指挥使,从李景隆北上击燕有功,升后府都督同知
成祖即位以弟为成祖驸马得免死。
谢尚东晋 308 — 35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08—357 【介绍】: 东晋陈郡阳夏人字仁祖
谢鲲子。
博综众艺。
王导辟为掾。
袭父爵咸亭侯
庾翼武昌,数诣咨谋军事。
南中郎将豫州刺史
为政清简,有政绩。
穆帝永和七年桓温使率军屯寿春,进号安西将军
八年,为苻健将张遇所败,降为建威将军
后拜尚书仆射,复为豫州刺史,出镇寿阳
收容邺都流离乐工,并制石磬,东晋始备太乐
官至卫将军
卒谥简
全晋文·卷八十三
字仁祖,衡孙。
司徒王导,辟为掾,袭父鲲爵咸亭侯,转西曹属,迁会稽王友,补给事黄门侍郎,出为建武将军历阳太守,转督江夏义阳随三郡军事江夏相。
建元中迁南中郎将,督豫州四郡,领江州刺史,转西中郎将,督扬州六郡豫州刺史,假节镇历阳,进安西将军,兵败降号建威将军,徵授给事中,戍石头。
永和中尚书仆射出为前将军都督江西淮南诸军事豫州刺史,镇历阳,入朝署仆射事,进镇西将军,镇寿阳
升平初徵拜卫将军,未至卒。
谥曰简
有集十卷。
袁真东晋 ? — 3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0 【介绍】: 东晋人
康帝时寻阳太守穆帝时迁庐江太守
桓温北伐,迁龙骧将军。
哀帝时任西中郎将,出为豫州刺史
前燕慕容炜
废帝太和四年桓温再攻前燕,燕得前秦救,晋军后路被截,粮运不继,败归。
归罪于,表废为庶人。
诬己,乃据寿阳降燕。
后病死。
张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凤阳府寿州人
建文时从叔父兴行阵。
参与“靖难”之役,兴伤重不能战,嗣为指挥使,代领其兵。
兴死无子,嗣安乡伯爵。
永乐八年从北征,失律,谪交阯
赦还复爵卒。
僧道安前秦 314 — 3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4—385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
扶柳人俗姓卫
十二岁出家,从佛图澄受业。
后在襄阳长安等地以性空为宗宣扬佛教。
并组织参与佛经翻译。
对前期佛教主要贡献:注疏佛经如《般若经》等;整理新旧译经,创制众经目录;制定僧尼轨范;主张僧侣以“释”为氏,不随师姓等等。
弟子中以创立净土宗之慧远为最著。
全晋文
道安俗姓卫常山扶柳人
年十二出家,师事佛图澄、竺法济、支昙讲,历石虎冉闵慕容炜世,后避乱奔襄阳
撰集众经录目,居白马寺,又居檀溪十五载。
襄阳陷人秦,居长安五里寺,至苻坚建元二十一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衣冠。
早孤。
为外兄孔生所养。
貌陋而性姿英特。
七岁阅书。
一目五行。
其父惊叹。
知非凡器。
十二出家。
其师皮相之。
以为愚。
使饷田。
因作止田舍中。
三年从师求经。
师以辩意经一卷授之。
五千言
一夕即还其师。
又求他经。
以成具光明经一卷授之。
且万言。
一夕又以还其师。
师问看未。
对皆诵遍。
其师以为不诚。
按经使覆之。
一字不遗
师大异之。
为落发。
受具足戒。
游学至邺中。
佛图澄
澄与语大惊曰。
天下士也。
东土佛法所赖。
唯此人。
馀非所及也。
遂受澄之学。
覆讲如水传器。
众争设难曰。
要当难杀昆崙子乃已。
飞辨注射。
众莫敢仰视。
时人语曰。
漆道人。
惊四邻。
后避难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
讲阴持入
从受业焉。
顷之创寺太行以居。
年四十五。
冀州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
石虎没。
彭城王嗣立。
乃广脩花林园房舍。
中使昌蒲
以国难未纾。
冉闵方叛。
天灾旱蝗。
𡨥贼纵横。
王屋女林诸山不可托迹。
将依陆浑
慕容俊之兵又逼。
南投襄阳
新野
分使法汰诣扬州
法和诣蜀。
慧远四百馀辈。
夜雷雨乘电光以进。
见人家。
悬马篼二柳间。
可容斛许。
呼林百升。
果有出迎者。
弟子问。
何以识其姓名。
指抑篼而已。
襄阳
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等经。
又总录经。
至年月传译人名。
以授学者。
征西将军桓朗。
江陵
强载以俱。
及还以白马隘陋。
清河张殷之宅。
檀溪寺。
建塔五层。
辟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
施铜万斤。
承露盘
谓弘忠曰。
露盘已托汰公营之。
请回此铜。
以铸丈六大像。
可乎。
弘忠敬诺。
像成放光起行。
异常相。
每法聚。
则设符坚所送金箔倚像。
金坐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
结珠弥勒像。
以作證。
观者敬慕。
有一外国铜像。
形制古异。
久置未尝设。
使弟子治其髻。
则一舍利在焉。
光𦦨炳焕。
映蔽堂陛。
众惊异之。
习凿齿襄阳奇逸士也。
先以书通好。
然后诣既见自赞曰。
四海习凿齿
徐曰。
弥天释道安
时以为名对。
齿以书抵谢安石
盖非常胜士。
恨公不相见之耳。
在樊沔十五年
常讲放光般若。
孝武皇帝诏曰。
法师以道德。
照临人天。
使大法流行。
为生民依赖。
宜日食王公禄。
符坚攻襄阳
得安而喜。
谓其臣权翼曰。
吾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但得一人半耳。
问为谁。
安公一人。
凿齿半人也。
关中
住五重寺。
众数千人。
沙门出家。
皆随师姓。
曰。
师莫如释迦如来也。
乃以释为氏。
后得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
无复河名。
四姓出家。
皆称释种。
与经若合符节。
博学。
工文章。
蓝田得一鼎。
容二十七斛。
腹有篆铭。
以问安。
曰。
鲁襄公所铸。
又得一铜斛。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横梁。
昂则升低则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黄钟容半合。
亦有篆铭。
以问安。
曰。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
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
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均。
令天下取平焉。
于是坚敕侍从
有疑皆师于
时谚曰。
学不师
义不中难。
坚承石氏之后。
民物殷富。
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
西并龟兹
南包襄阳
北尽沙漠。
建邺未伏。
坚雅志欲取而有之。
大臣谏不从。
坚出东苑。
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
天子法驾。
侍中倍乘。
道安毁形。
宁可参厕。
坚怒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易辇之荣。
未称其德。
即诏登辇。
于是跪而掖之以登。
坚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
整六师以巡狩。
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富有八州。
居中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
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
求厥田下下之土。
且东南区地势卑气厉。
昔禹舜游而不返。
秦王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未见其可。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皆忧国至深。
其论可听。
坚曰。
非区宇不广也。
朕欲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
具有格训。
傥如高论。
王无省四方之文乎。
对曰。
必不可者。
宜驻跸洛阳
枕戈畜锐。
傅檄江南
如其不伏。
伐之未晚。
坚不听。
遣精锐二十五万。
为前锋。
坚自率步骑六十万继之。
徐州刺史谢玄所败。
坚单骑而遁。
设法门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
定上座开经上讲之法。
二曰日常六时行道饮食唱时之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精舍遵奉之。
无敢违者。
每与弟子法遇
立誓弥勒像前。
愿生内院。
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
寄宿讲堂。
维那见其夜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礼讯问其来意。
云相为而来。
云。
自惟罪深。
讵可度脱。
曰甚可耳。
然须更浴圣僧
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生处。
乃举手指天。
即见云开。
西北楼阁幻出。
曰此兜率也。
是夕且有小儿数十来就浴。
二月八日殁。
葬城中五级寺。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其未殁也。
加眉谷隐士王嘉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
不能俱也。
既而姚苌长安僭号。
且与符登相持。
在城内。
召问
朕得登否。
曰略得。
怒曰。
得即言得。
何略也。
遂斩之。
后登为子兴所杀。
兴字子略云 字子年
洛阳人
形貌鄙陋。
滑稽善谈笑。
问以事则随答。
若调戏状。
即不可解。
久之多验。
符坚以大鸿胪徵不就。
及南征。
使问休咎。
无他言。
但乘使者马。
向东行数百步。
尽脱靴帽。
解弃衣服。
奔还而已。
方被害日。
有人于陇上见之。
仍遗书。
初安罗什姑臧
劝坚迎之。
而什亦谓是东方菩萨。
安生左臂有皮寸许如串。
可捋上下。
特不能出手耳。
时号印手菩萨。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家世为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年十二出家。
神圣聪敏。
貌甚寝陋。
不为师之所重。
数岁之后。
方启师求经。
师与辨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以暗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不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
敬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遇佛图澄
因事澄为师。
及石氏将乱。
与弟子惠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南游。
夜行值雷雨乘电光而进前。
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一马枊枊之间悬一马兜可容一斛。
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百升谓是神人。
厚相赏接。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兜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籍高名。
及闻至止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凿齿
曰。
弥天释道安
时人以为名荅。
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甚理愿见瑞相。
乃梦见道人头白眉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
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
可时时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和尚所梦即宾头卢也。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窄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后窗而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
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答曰。
甚可脱耳。
请问来生所生之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又曰。
当浴圣僧方果所愿。
具示浴法。
设浴。
见有数十小儿入寺。
须臾但闻浴室用水声。
久之不见。
开室而巾湿水减。
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释道安
姓卫氏
常山扶柳人也。
世英儒。
早失覆荫为外兄孔氏所养。
年七岁读书再览能诵。
乡邻嗟异。
至年十二出家。
神智聪敏。
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
驱役田舍至于三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
笃性精进斋戒无阙。
数岁之后方启师求经。
师与辩意经一卷。
五千言
赍经入田。
因息就览。
暮归以经还师。
更求馀者。
师曰。
昨经未读今复求耶。
答曰。
即已闇诵。
师虽异之而未信也。
复与成具光明经一卷。
减一万言。
赍之如初。
暮复还师。
师执经覆之不差一字。
师大惊嗟而异之。
后为受具戒恣其游学。
至邺入中寺遇佛图澄
澄见而嗟叹。
与语终日。
众见形貌不称。
咸共轻怪。
澄曰。
此人远识非尔俦也。
因事澄为师。
澄讲每覆述。
众未之惬。
咸言。
须待后次当难杀昆崙子。
即安后更覆讲疑难锋起。
挫锐解纷行有馀力。
时人语曰。
漆道人惊四邻。
于时学者多守闻见。
乃叹曰。
宗匠虽邈玄旨可寻。
应穷究幽远探微奥。
令无生之理宣扬季末。
使流遁之徒归向有本。
于是游方问道备访经律。
后避难潜于濩泽
太阳竺法济并州支昙讲阴持入
安后从之受业。
顷之与同学竺法汰俱憩飞龙山
沙门僧先道护已在彼山。
相见欣然。
乃共披文属思。
妙出神情。
安后于太行恒山创立寺塔。
改服从化者中分河北
武邑太守卢歆闻安清秀。
使沙门敏见苦要之。
辞不获免。
乃受请开讲。
名实既符道俗欣慕。
至年四十五复还冀部住受都寺
徒众数百常宣法化。
石虎死。
彭城王石遵墓袭嗣立。
中使昌蒲请安入华林园
广修房舍。
以石氏之末国运将危。
乃西适牵口山。
冉闵之乱。
人情萧素。
乃谓其众曰。
今天灾旱蝗寇贼纵横。
聚则不立散则不可。
遂复率众入王屋女休山。
顷之复渡河依陆浑
山木食修学。
俄而慕容俊陆浑
南投襄阳
行至新野
谓徒众曰。
今遭凶年。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
咸曰随法师教。
乃令法汰杨州曰。
彼多君子好尚风流。
法和入蜀山水可以修闲。
与弟子慧远等四百馀人渡河夜行。
值雷雨乘电光而进。
前行得人家。
见门里有二马㭿㭿间悬一马篼可容一斛。
便呼林百升。
主人惊出。
果姓林名百升。
谓是神人。
厚相接待。
既而弟子问何以知其姓字。
曰。
两木为林篼容百升也。
既达襄阳复宣佛法。
初经出已久。
而旧译时谬致使深藏隐没未通。
每至讲说唯叙大意转读而已。
穷览经典钩深致远。
其所注般若道行密迹安般诸经。
并寻文比句为起尽之义。
乃析疑甄解。
凡二十二卷。
序致渊富妙尽深旨。
条贯既叙文理会通。
经义克明自安始也。
汉魏迄晋经来稍多。
而传经之人名字弗说
后人追寻莫测年代。
乃总集名目表其时人。
诠品新旧撰为经录众经有据实由其功。
方学士竞往师之。
征西将军桓朗子江陵
暂往。
朱序西镇复请还襄阳
深相结纳。
每叹曰。
安法师道学之津梁。
澄治之垆肆矣。
白马寺狭。
乃更立寺名曰檀溪
清河张殷宅也。
大富长者并加赞助。
建塔五层起房四百。
凉州刺史杨弘忠送铜万斤。
拟为承露盘
曰。
露盘已讫汰公营造。
欲回此铜铸像事可然乎。
忠欣而敬诺。
于是众共抽舍助成佛像。
光相丈六神好明著。
每夕放光彻照堂殿像后。
又自行至万山。
举邑皆往瞻礼。
迁以还寺。
既大愿果成。
谓言。
夕死可矣。
符坚遣使送外国金𮅓倚像高七尺。
又金坐像。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每讲会法聚。
辄罗列尊像。
布置幢幡。
珠佩迭晖。
烟华乱发。
使夫升阶履闼者。
莫不肃焉尽敬矣。
有一外国铜像形制古异。
时众不甚恭重。
曰。
像形相致佳。
但髻形未称。
令弟子炉治其髻。
既而光焰焕炳耀满一堂。
详视髻中见一舍利。
众咸愧服。
曰。
像既灵异不烦复治。
乃止。
识者咸谓。
知有舍利故出以示众。
襄阳习凿齿锋辩天逸笼罩当时。
其先闻高名。
早已致书通好曰。
承应真履正。
明白内融。
慈训兼照。
道俗齐荫。
自大教东流四百馀年。
虽蕃王居士时有奉者。
而真丹宿川行上世。
道运迁俗未佥悟。
自顷道业之隆。
咸无以匹。
所谓月光将出灵钵应降。
法师任当洪范化洽幽深。
此方诸僧咸有思慕。
若庆云东徂摩尼回曜。
一蹑七宝之座暂现明哲之灯。
雨甘露于丰草。
植栴檀于江湄。
则如来之教复崇于今日。
玄波溢漾重荡于一代矣。
文多不悉载。
及闻至止。
即往修造。
既坐称言。
四海习鉴齿。
曰。
弥天释道安
人以为名答。
齿后饷十枚。
正值众食。
便手自剖分尽人遍无参差者。
高平郤超遣使遗米千斛。
修书累纸深致慇勤。
答书云。
捐米弥觉有待之为烦。
习凿齿谢安书云。
来此见释道安
故是胜非常道士
师徒数百斋讲不倦。
无变化伎术可以惑常人之耳目。
无重威大势可以整群小之参差。
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
洋洋济济乃是吾由来所未见。
其人理怀简衷多所博涉。
内外群书略皆遍睹。
阴阳算数亦皆能通。
佛经妙义故所游刃。
作义乃似法兰法道。
恨足下不同日而见。
其亦每言。
思得一叙。
其为时贤所重类皆然也。
在樊沔十五载
每岁常再讲放光波若。
未尝废阙。
晋孝武皇帝
承风钦德遣使通问。
并有诏曰。
安法师器识伦通风韵标朗。
居道训俗徽绩兼著。
岂直规济当今。
方乃陶津来世俸给。
一同王公物出所在。
符坚素闻名。
每云。
襄阳释道安是神器。
方欲致之以辅朕躬。
后遣符丕南攻襄阳
朱序俱获于坚。
坚谓仆射权翼曰。
朕以十万之师取襄阳
唯得一人半。
曰。
谁耶。
坚曰。
安公一人。
习凿齿半人也。
既至住长安五重寺。
僧众数千大弘法化。
初魏沙门依师为姓故姓各不同。
以为大师之本莫尊释迦
乃以释命氏。
后获增一阿含。
果称四河入海无复河名。
四姓为沙门皆称释种。
既悬与经符。
遂为永式。
外涉群书善为文章。
长安中衣冠子弟为诗赋者。
皆依附致誉。
蓝田县得一大鼎容二十七斛。
边有篆铭人莫能识。
乃以示
云。
此古篆书。
鲁襄公所铸。
乃写为隶文。
又有人持一铜斛。
于市卖之。
其形正圆。
下向为斗。
横梁昂者为斗低者为合。
梁一头为籥。
籥同钟容半合。
边有篆铭。
坚以问安。
云。
王莽自言出自舜皇龙集戊辰改正即真
以同律量布之四方。
欲小大器钧令天下取平焉。
其多闻广识如此。
坚敕学士内外有疑皆师于
京兆为之语曰。
学不师安义不中难。
初坚承石氏之乱。
至是民户殷富四方略定。
东极沧海西并龟兹
南苞襄阳北尽沙漠。
建业一隅未能𭠐伏。
坚每与侍臣谈话。
未尝不欲平一江左以晋仆射谢安侍中
坚弟平阳公融及朝臣石越原绍等。
并切谏终不能回。
众以为坚所信敬。
乃共请曰。
上将有事东南。
公何不能为苍生致一言耶。
会坚出东苑命升辇同载。
仆射权翼谏曰。
臣闻天子法驾侍中陪乘。
道安毁形宁可参厕。
坚勃然作色曰。
安公道德可尊。
朕以天下不易。
舆辇之荣未称其德。
即敕仆射登辇。
俄而顾谓曰。
朕将与公南游吴越整六师而巡狩涉会稽以观沧海。
不亦乐乎。
对曰。
陛下应天御世。
有八州之贡富。
居中土而制四海。
宜栖神无为与尧舜比隆。
今欲以百万之师求厥田下下之上。
且东南区地地卑气厉。
昔舜禹游而不反。
秦皇适而不归。
以贫道观之。
非愚心所同也。
平阳公懿戚石越重臣。
并谓不可。
犹尚见拒。
贫道轻浅言必不允。
厚遇故尽丹诚耳。
坚曰。
非为地不广民不足治也。
将简天心明大运所在耳。
顺时巡狩亦著前典。
若如来言则王无省方之文乎。
曰。
若銮驾必动。
洛阳𭠐威蓄锐。
传檄江南
如其不服伐之未晚。
坚不从。
平阳公融等。
精锐二十五万为前锋。
坚躬率步骑六十万到。
顷晋遣征虏将军谢石徐州刺史谢玄拒之。
坚前军大溃于八公。
西晋军逐北三十馀里。
死者相枕。
马倒殒首。
坚单骑而遁如所谏焉。
安常注诸经恐不合理。
乃誓曰。
若所说不堪理。
愿见瑞相。
乃梦见胡道人头白眉毛长。
云。
君所注经殊合道理。
我不得入泥洹住在西域
当相助通可设食。
后十诵律至。
远公乃知。
上所梦宾头卢也。
于是立座饭之。
处处成则。
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
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
条为三例。
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
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
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
每与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前。
立誓愿生兜率。
后至秦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形甚庸陋。
来寺寄宿。
寺房既迮处之讲堂。
维那直殿
夜见此僧从窗隙出入。
遽以白
惊起礼讯问其来意。
答云相为而来。
曰。
自惟罪深讵可度脱。
彼答云。
甚可度耳。
然须臾浴圣僧情愿必果。
具示浴法。
请问来生所往处。
彼乃以手虚拨天之西北。
即见云开。
备睹兜率妙胜之报。
尔夕大众数十人悉皆同见。
安后营浴具。
见有非常小儿伴侣数十来入寺戏须臾就浴。
果是圣应也。
至其年二月八日
忽告众曰。
吾当去矣。
是日斋毕无疾而卒。
葬城内五级寺中。
是岁晋太元十年也。
年七十二。
未终之前隐士王嘉往候
曰。
世事如此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诚如所言。
师并前行。
仆有小债未了不得俱去。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内。
与符登相持甚久。
乃问
朕当得登不。
答曰。
略得。
怒曰。
得当言得。
何略之有。
遂斩之。
所谓负债者也。
死后其子兴方杀登。
兴字子略
所谓略得者也。
字子年
洛阳人也。
形貌鄙陋似若不足。
本滑稽好语笑。
然不食五谷清虚服气。
人咸宗而事之。
往问善恶。
随而应答。
语则可笑。
状如调戏。
辞似谶记。
不可领解。
事过多验。
初养徒于加眉谷中。
符坚遣大鸿胪徵不就。
及坚将欲南征遣问休否。
无所言。
乃乘使者马。
佯向东行数百步。
因落靴帽解弃衣服奔马而还。
以示坚寿春之败。
其先见如此。
姚苌害嘉之日。
有人于垄上见之。
乃遗书于安之潜契神人皆此类也。
罗什西国
思共讲析每劝坚取之。
什亦远闻风。
谓是东方圣人。
恒遥而礼之。
初安生而便左臂有一皮广寸许。
著臂捋可得上下之。
唯不得出手。
又肘外有方肉。
上有通文。
人谓之为印手菩萨。
后十六年
什公方至。
什恨不相见悲恨无极。
既笃好经典志在法。
所请外国沙门僧伽提婆昙摩难提僧伽跋澄等。
译出众经百馀万言
常与沙门法和诠定音字详覈文旨新出众经于是获正。
孙绰为名德沙门论。
自云。
释道安博物多才通经名理。
又为之赞曰。
物有广赡。
人固多宰。
渊渊释
专能兼倍。
飞声汧陇。
驰名淮海。
形虽草化。
犹若常在。
有别记云。
河北别有竺道安
释道安齐名。
习凿齿致书于竺道安
道安本随师姓。
竺后改为释。
世见其二姓。
因谓为两人。
谬矣。
本姓卫
诸伪秦书并云。
常山扶柳人也。
□□孩稚而家婴世祸。
外兄孔氏鞠养之。
年七岁。
便解者音读书。
五经文义稍已通达。
迄于志学。
邪好佛道。
年十八乃出家。
性甚聪敏。
□□又别立禅房以栖。
静胜果成列。
华药布满。
名曰檀溪寺。
符坚遣使。
送外国金薄倚像。
高七尺一躯。
金坐像一躯。
结珠弥勒像。
金缕绣像。
织成像各一张。
每讲席一建振发。
风采纲领。
玄宗开张。
慧目理思。
怀道之士皆负书而至。
时年五十二矣。
□□尝与弟子法遇等以人。
于弥勒像前立誓愿。
同生兜率。
□□伪建元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
忽有异僧来求寄憩。
形色萧猥。
服章垢悴。
以房舍迮狭。
置讲堂中。
中宵有起者。
见讲堂不开。
而于窗间跃出。
维那
呼共语。
问。
何事来此。
希告以实。
答曰。
不敢相欺。
法师来耳。
曰。
我罪根深浅。
讵可度耶。
答曰。
法师罪甚不多。
易为功德。
曰。
何方自励。
可得免度。
曰。
故应浴僧。
浴僧未若浴罗汉功德至重也。
曰。
浴僧力所能办。
罗汉何由可致。
曰。
但荣其具。
能相为致之。
曰。
既已降屈相。
能微见神力。
开悟众心。
此僧即举手仰拨天西北端。
重霄既褰。
见天宫伎乐。
阖寺道俗无不必睹。
久乃撝之。
泯然还合。
复还讲堂。
因入澡灌中。
倏尔在外。
于是辞别而去。
乃大劳浴僧。
浴僧事讫。
更多煮香阳。
净诸浴室。
果致罗汉数十人。
化作寺中小儿。
室前共戏。
俄而失去。
闻有浴声。
阳物尽用。
先与隐士王嘉
同在城内。
其年二月八日中食毕。
往候
曰。
世事如此。
行将及人。
相与去乎。
曰。
知所言并前去。
吾有小责未了。
不得俱。
初无疾欲然而化。
春秋七十二。
葬五级寺中。
□□尝与及弟子法遇等。
于弥勒佛前。
共立誓愿。
愿生兜率。
姚苌之得长也。
故在城。
门阶户席皆璩旧物。
岩见怆然而悲。
纵恨其独与璩狎。
并嫉其风望。
恐为人所辅
恶而害之。
泰元十六年造弥勒像。
今在玄集寺中。
桓玄为之颂。
张士元南宋
全宋文·卷五○○九
张士元乾道间两知安丰军淳熙中淮南转运判官淮西提举淮西提刑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之三五、职官六二之二○、食货三八之四二、食货六三之二一。
孙家鼐晚清 1828 — 19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8—1909 【介绍】: 安徽寿州人字燮臣
咸丰九年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
光绪间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同为帝师
历工、礼、吏、户各部尚书
戊戌新政时为管学大臣管理官书局,开办京师大学堂。
以反对废立,引病解职。
辛丑议和后拜武英殿大学士任学务大臣,充资政院总裁
卒谥文正
维基
孙家(1827年—1909年)字燮臣号容卿蛰生别号澹静老人安徽省凤阳府寿州(今淮南市寿县)人,晚清状元、政治家。
咸丰九年(1859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
湖北学政,升侍讲侍读
入值上书房。
光绪四年(1878年),命在毓庆宫行走,与翁同龢同任光绪帝师。
历升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侍郎等职。
光绪二十年(1894年)孙家鼐反对为朝鲜的宗主权与日本开战,力言「衅不可启」,主张妥协,与李鸿章的见解不谋而合。
二十四年,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成立,任第一任管学大臣
三十三年,与溥伦同任资政院总裁,妥拟院章,筹画立宪事宜。
戊戌变法期间,孙家鼐张向欧美学习,指出「中国以礼教为建邦之本,纲常名义,万古常新」,变法乃维护清廷统治的工具,固有制度不可打破,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主张不同。
二十四年,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停止政,囚禁光绪帝,杀「戊戌六君子」。
孙家鼐变法立场较温和,遂未被追究。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帝后西行陕西孙家鼐被启用为礼部尚书
还京后,任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武英殿大学士,充学务大臣,注重实学,并与张百熙等制定《奏定学堂章程》,开展教育改革。
后与庆亲王奕劻军机大臣瞿鸿禨总责核定改革官制。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赏太子太傅
宣统元年孙家鼐病逝,晋赠太傅谥文正
清史稿》有传。
庾怿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颍川鄢陵人字叔预
庾亮弟。
初为东海王功曹,除暨阳,累迁左卫将军
以讨苏峻功,封广饶男,拜梁州刺史
与兄庾亮为东西势援。
累迁豫州刺史,镇芜湖
尝以毒酒饷江州刺史王允之允之觉之,密奏上。
成帝怒曰:“大舅已乱天下,小舅复欲尔耶!
”惧而自杀,时年五十。
谥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