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应俊南宋
全宋文·卷七九九五
应俊号东野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嘉熙二年进士
景定间历知宜丰新昌县,后知处州
著有《琴堂谕俗编》二卷(存)。
见《万姓统谱》卷五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八及《四库全书·琴堂谕俗编》提要。
王偡明 1395 — ?
维基
王偡(1395年—?
),字维翰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
浙江乡试第四十五名。
宣德五年(1430年)丁丑进士第二甲第三十三名。
行在刑科给事中
正统元年(1436年),遭遇父丧,却未及时上报,革职为民。
张伯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台州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
相传神宗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法。
尝著《悟真篇》,授河东马处厚
元丰中卒,年九十九。
全宋诗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诚号紫阳真人天台(今属浙江)人。
少好学,游历四方。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陆诜辟为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
传说曾遇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秘。
八年,著《悟真篇》八十一章(《悟真篇》自序)。
元丰中留偈而逝。
事见《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详说·张真人本末》。
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有传。
 张伯端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悟真篇》五卷本为底本。
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悟真篇注疏》(简称注疏本),《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紫阳真人悟真拾遗》(简称拾遗),编为三卷。
词学图录
张伯端字平叔
天台人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卒于神宗元丰中,年九十九。
有《紫阳真人词》。
全宋文·卷三○四
张伯端(九八四——一○八二)字平叔后改名用成(亦作诚),号紫阳山人台州(治今浙江临海)人。
精通天文、地理、医卜、形法。
累试不第。
熙宁间成都,遇刘海蟾,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修炼于阴山中,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
治平间访扶风马处厚河东,以所著《悟真篇》授之。
元丰五年趺坐而化,年九十九,为道教南宗第一祖。
所著除《悟真篇》五卷外,尚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鍊丹诀》三卷、《金丹四百字》、《紫阳真人词》等。
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历代仙体道通鉴》卷四九,《三洞群仙录》卷二,《栖真志》卷四,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五九。
程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休宁人
安节子。
理宗淳祐间进士
大理寺丞,出守台州,摧抑权豪,颇有政声。
官至将作监
陈举善南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陈举善字能之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御史台主簿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知常、衢二州。
淳熙中提举浙东常平提点浙西刑狱,为左司郎中太常少卿,官终秘阁修撰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五三、食货二八之六、食货七○之七,《淳熙三山》卷三三。
范宗明 1396 — ?
维基
范宗(1396年—?
),字宗器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
进士出身
顺天府乡试第四十一名。
宣德五年(1430年)丁丑科会试第四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五十九名。
叶惠仲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临海人名见恭,以字行。
与兄叶夷(彝)仲并有文名。
任广武卫知事,升知县,征充史官,修《太祖实录》,升知南昌府
成祖即位后,坐直书靖难事,诛族。
惠仲名见恭,以字行,临海人,见泰弟。
洪武中广武卫知事,迁知县
建文初,擢南昌知府
永乐元年,坐直书靖难事死。
(《革朝遗忠录》:惠仲刑部主事见泰,雅为方孝孺所知,有文名。
惠仲亦不愧其兄,时称二叶。
各有集以传。)
陈德文明 ? — 14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4 【介绍】: 广东保昌人一名莹中字文石
洪武中文学,授台州府通判
累迁为北平按察使
三十年使西域撒马尔罕等,居十二年,遍历诸国,采诸方风俗为诗歌。
比归,进之成祖,擢佥都御史
后修《西域志》,多据其言。
又以随攻北元功,进左佥都御史
全粤诗·卷七○
陈德文一名莹中字文石号肃庵
始兴人
明太祖洪武十九年(一三八六)举人,官北平道监察御史按察使
洪武三十年出使西番撒马儿罕等国。
官至右都御史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三〇四有传。
张无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凤翔府人,字灵隐号鸿濛子
师事陈抟,多得微旨。
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
天台,登赤城,庐于琼台观。
真宗召对,授著作郎,辞之。
赐还山,令台州著作郎俸以养老。
有《琼台集》。
全宋诗
张无梦字灵隐号鸿蒙子
幼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师事陈抟
后居天台琼台峰,真宗曾召对,并以长歌赠行。
后终于金陵(《嘉定赤城志》卷三五)。
今录诗四首。
熊相
维基
熊相(1473年—?
年),字尚弼号台峰,江西瑞州府高安县斜溪人,民籍。
治《诗经》,行四,由国子生中式甲子科(1504年)江西乡试第三十二名举人,年三十六岁中式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会试第二百七十一名,第三甲第一百五十四名进士
浙江临海县知县八年六月选授河南道试御史十三年奉敕清军四川十四年巡按山东,题表靖难忠臣胡子昭
十六年京畿刷卷,荐理学名臣吕楠,弹劾已故大学士焦芳党附逆瑾,浊乱朝政。
嘉靖元年(1522年)巡按四川五月山东按察司副使、整饬密云等处兵备,前后荡平巨寇以数百计,累赐金帑。
福建按察使五年正月拾遗,以赃迹狼籍被勘,八年二月革职闲住。
曾主持纂修瑞州府志》、《四川志》、《蓟州志》,著有《台峰集》。
李春卿北宋
简介
大观元年(1107)台州知州
僧寒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世称寒山子
太宗贞观时人。
天台唐兴县寒、暗二岩幽窟,时往还国清寺
拾得交友。
好吟词偈、状类疯狂,以桦皮为冠,布襦木屐,人莫识之。
闾丘胤出守台州,往寺求之,寒山走归寒岩,入穴而去。
有《寒山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诗僧
姓名、籍贯、生卒年皆不详。
早年周游四方,30岁后,长期隐居于台州始丰县(今浙江天台)翠屏山
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
台州国清寺僧丰干拾得相善,时有过从。
喜作诗,有1篇1句,即题于树间石上。
据云禅僧灵祐从谂曾见之,但无确据。
享年逾70岁,一说过百岁。
其生活时代,旧传闾丘胤《寒山子诗集序》以为太宗贞观间
近人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为伪作,并据《仙传拾遗》等记载,推定其应为玄宗先天代宗大历德宗贞元间人。
今人王运熙、杨明撰《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据其诗中所引禅语及五言诗之粘对规则,證定为中宗后所作。
宋高僧》卷一九、《景德传灯录》卷二七有传。
其诗多宣扬佛教轮回因果思想,亦杂有道教服食养气炼丹之说,且常讥刺世态人情,表述其对人生理之思考。
亦有抒写林景致、隐逸情趣之作。
诗风浅显明白,多用俚语村言,语气诙谐,时含机趣。
自称曾作诗600首。
宪宗元和间道士徐灵府(一说为僧道翘)从林屋壁上录其诗300余首,编为3卷。
唐末禅僧本寂曾为作注,成《对寒山诗》7卷。
二书皆不存。
宋以后传本仅1卷,存诗300余首,版本较多,《四部丛刊》影印复宋本及有正书局影宋本较为通行。
今人有项楚、钱学烈等校注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1卷。
另《宗镜录》、《五灯会元》等书中尚存逸诗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寒山,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唐诗僧,曾游历四方,行千万里,后居始丰县(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
又称寒山子
天台国清寺诗僧拾得为友。
旧传为贞观时人,据近人考证,当玄宗时人,贞元中犹在世。
其诗通俗诙谐。
宣杨佛教出世思想,讽刺世态人情,近王梵志体。
有诗三百馀首,后人辑为《寒山子诗集》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详),字、号均不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
严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书》等大量史料与寒山诗相印證,指出寒山乃为皇室后裔杨瓒之子杨温,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为筒。
投藏于内。
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所归归于佛理。
闾丘入寺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共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二百馀首。
今编成一集人多讽诵。
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
庭际何所
白云抱幽石句。
历然雅体。
今岩下石亭亭而立。
号幽石焉
寒山子者。
世谓为贫子。
风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为筒。
投藏于内。
寒山子来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时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桦皮为冠。
曳大木屐。
或发辞气宛所归归于佛理。
闾丘入寺放问寒山
沙门道翘对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岩间。
好吟词偈言语不常。
或臧或否终不可知。
与寺行者拾得以为交友。
相聚言说不可详悉。
寺僧见太守拜之。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贼退。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泯然而合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录二百馀首。
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庭际何所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风狂之士。
天台始丰县西七十里。
号为寒暗二岩
每于寒岩幽窟中居之。
以为定止。
时来国清寺
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时收拾众僧残食菜滓。
断巨为筒。
投藏于内。
寒山子来。
即负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为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骂。
寺僧不耐。
以杖逼逐。
翻身抚掌。
呵呵徐退。
然发辞气。
归于佛。
理初闾丘入寺。
访问寒山
沙门道翘。
惊曰。
大官何礼风狂夫耶。
二人连臂。
笑傲出寺。
闾丘复往寒岩谒问。
并送衣裳药物。
而高声倡言曰。
贼我。
便身缩入岩石穴缝中。
复曰。
报汝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缝。
泯然而合。
杳无踪迹。
乃令僧道翘。
寻其遗物。
唯于林间缀叶。
书词颂。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
抄录二百馀首。
今编成一集。
人多讽诵。
曹山寂禅师注解。
谓之对寒山子诗。
作品评论
闾丘元《寒山子诗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缔实至理,凡人不测,谓风狂子。
王舟瑶《跋寒山子诗集》
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馀首。
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衮兮霞缨。
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难征。
独惆怅而狐疑,蹇独立兮忠贞。
”此寒山语,虽使屈、宋复生,不能过也。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有工语,有率语,有庄语,有谐语。
至云“不烦郑氏笺,岂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语。
大抵佛语菩萨语也。
今观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
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
《东目馆诗见》
寒山拾得诗冲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别为一格,无以摹拟。
朱江南宋
简介
乾道七年(1171)台州知州
淳熙四年(1177)潮州知州
僧景霄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台州丹丘人俗姓徐
性严毅,寡与人交。
金华华山,奖训初学。
著《简正记》二十卷,日价益高。
吴越钱镠召住临安竹林寺
天成二年,请于北塔寺临坛。
终住杭州真身宝塔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丹丘之徐氏。
始依表公听涉及守言阇梨敷演于乡里。
又慕而从之。
资性刚介。
狷急少容忍。
人故寡与之合。
然貌殊陋劣。
而气颇悍。
纳戒后。
即奖训初学于金华东白山
时有江西徽猷律师
方自负所业著。
所谓龟鉴录者。
行世偶领徒到寺。
而适值讲持犯篇默聆其说而叹赏久之。
名由是而愈重矣。
作简正记二十卷。
以辟邪妄。
武肃王钱氏。
召主临安竹林寺
天成二年
临坛于北塔院。
后竟终于南。
真身宝塔寺葬大慈山谥本受塔号清凉
释景霄
俗姓徐氏
丹丘人也。
初之听涉在表公门。
后慕守言阇黎义集敷演于丹丘
执性严毅寡与人交。
狷急自持。
多事凌轥形器恶弱。
后纳请往金华东白山奖训初学。
时有江西徽猷律匠。
出义记曰龟鉴录多学彭亨领徒到霄寺
正值讲次。
当持犯篇再三叹赏。
自此声溢价高。
每晨滴一旦化为乳焉。
著记二十卷号简正。
言以思择力故。
去邪说而简取正义也。
武肃王钱氏。
召于临安故乡宰任竹林寺
未几命赴北塔寺临坛。
天成二年也。
次命住南真身宝塔寺终焉。
迁葬于大慈山坞。
以本受师号塔曰清凉是欤。
陈祐元初 1222 — 127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2—1277 【介绍】: 一名天祐
元赵州宁晋人字庆甫号节斋
博通经史,能诗文。
初为穆王尚书世祖即位,除河南西路总管,以清慎称。
卫辉路,立孔子,修比干墓。
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使
累迁浙东道宣慰使,奉命检覆庆元台州民田,还至新昌,为起义者所杀。
谥忠定
有《节斋集》。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赵州晋宁人
至元中卫辉路总管山东东西道按察使
王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临海人字崇教号一江
正德十六年进士
汝州分司,历行人升广东参政
尝别创义例,因《宋史》而重修之,为《宋史质》一百卷,大旨以明继,辽金皆列外国传,元代年号亦尽削。
维基
王洙(1485年—?
年),字崇敬号一江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
正德八年(1513年)癸酉浙江乡试举人正德十六年(1521年)辛巳进士
历官行人司行人,升河南道佥事管兵备广东左参议
方孝孺明 1357 — 14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57—1402 【介绍】: 浙江宁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
宋濂弟子,尽得其学。
洪武二十五年召至,除汉中府教授,与诸生讲学不倦。
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
建文帝即位,召为侍讲学士
修《太祖实录》,为总裁
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称效法周公辅成王,召使起草诏书。
孝孺怒问“成王安在?”并掷笔于地,坚不奉命。
遂被磔于市,宗族亲友弟子十族数百人受牵连被杀。
有《逊志斋集》。
词学图录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一字希古别称缑城先生正学先生逊志方文正公等。
台州宁海人
幼警敏,双眸炯炯,读书日盈寸,乡人目为"小韩子"。
宋濂学,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
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
孝孺顾末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
惠帝召为翰林侍讲,明年迁侍讲学士,更定官制,改文学博士
国家大政事辄咨之。
时修《太祖实录》及《类要》诸书,孝孺皆为总裁
燕兵起,廷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四年六月金川门启,燕兵入,帝自焚,被执下狱,使草诏,坚不从,手书"燕贼篡位"四字,殉国。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诗文家、学者。
字希直又字希古
宁海(今浙江)人。
洪武二十五年召至,授汉中府教授蜀献王闻其贤,聘为世子师,名其屋为“正学”,学者因称正学先生
建文帝召为侍讲学士,任《太祖实录》总裁
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召其起草诏书,孝孺拒不奉旨,遂被杀,宗亲至友弟子凡八百馀人连坐被杀。
追谥文正
其学术醇正,文章纵横豪放。
曾撰《黄鹤楼诗卷序》(又题《书黄鹤楼卷后》),反映当时武昌地区战乱与《黄鹤楼诗卷》的编辑内容概略。
又作《武昌十景图序》,其中列入“石照亭”。
字希直宁海人
建文时,官翰林学士,死节。
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临海人
洪武中以荐授汉中教授
建文中召为文学博士,靖难师入,召草诏,不屈死。
有《逊志斋集》二十四卷。
(《四库总目》:孝孺学术纯正,而文章乃纵横豪放,颇出入于东坡龙川之间。
盖其志在于驾轶,锐复三代,故其毅然自命之气,发扬蹈厉,时露于笔墨之间。
燕王篡立之初,、黄诸人为所切齿,即委蛇求活,亦势不能存。
孝孺深欲藉其声名,俾草诏以欺天下,使稍稍迁就,未必不接迹三杨
而致命成仁,遂湛十族而不悔,语其气节,可谓贯金石动天地矣!
文以人重,则斯集固悬诸日月不可磨灭之书也。
) 《吾学编》:皇太子即位,廷臣交荐孝儒,侍讲筵,备顾问。
孝孺德望素隆,一时倚重。
上好读书,每有疑,即召使讲解。
临朝奏事,臣僚面议可否,必命孝孺就扆前批答。
孝孺尝作《书事》诗曰:「斧扆临轩砚间,春风和气满龙颜。
细听天语挥毫久,携得香烟两袖还。
」又曰:「风软彤庭尚薄寒,禦炉香绕玉栏杆。
黄门忽报文渊阁,天子看书召讲官
」 (《南濠诗话》:方正学先生集,传之天下,人人知爱诵之,但其多杂以他人之诗,如勉学二十四首,乃陈子平作,《渔樵》一首乃杨孟载作,又有《牧牛图》一绝,亦元人诗。
《梦蕉诗话》:方孝孺《过严子陵钓台长短句》云:「正人先正己,治国先齐家。
如何废郭后,宠此阴丽华
糟糠之妻尚如此,贫贱之交安足拟!
羊裘老子早见,独向桐江钓烟水。
」直于子陵心上说出。
宋诗不及于唐,固也。
或者矮观声吠并谓不及于元,是可笑欤!
正学论诗云:「前宋文章配两周,盛时诗律亦无俦,今人未识仑派,却笑黄河是浊流。
」「天历诸公制作新,力排旧习祖唐人,粗豪未脱风沙气,难诋熙丰作后尘。
」 田按:希直文章渊源出于宋景濂,而学术街纯正则过之。
姚江明儒学案》云:「景濂氏出入于二氏,希直以叛道者莫过于二氏,而释氏尤甚,不惮放言驱斥,有明之学祖也。
」诚为确论。
太祖诛戮功臣,至末年文武名臣尽,使得一二旧勋如宋国公颍国公者,靖难之师,孰胜孰负未可知也。
希直《送诚意伯士端括苍》诗云:「海内只今无盗贼,幽州兴兵恼邦国。
庙堂谋议岂无人,我怀中丞泪沾臆。
呜呼志士古所稀,留侯武乡今是谁?
九原招公傥可作,为解四海苍生危。
」盖亦有慨于是,诵汉祖猛士之歌,兹三叹。)
余宽明 1477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台州府临海人字仲栗
正德六年进士
历官吏部文选郎中
嘉靖初以争“大礼”,下狱,戍海南
后获释还。
维基
余宽(1477年—?
),字仲栗号约中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匠籍。
弘治十七年(1504年)甲子浙江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中式辛未进士
历官吏部文选司郎中嘉靖三年(1524年)左顺门事件被逮入狱,谪戍海南
五年(1526年)御史谢汝仪言放归,卒于家。
隆庆改元,褒录先朝直言诸臣,复余宽职,赠大理寺卿
周恩
维基
周恩字恩泽浙江台州府临海县人同进士出身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甲戌进士,官至直隶江阴县知县
张正道明 1539 — 1598
维基
张正道(1539年—1598年)字可守号肖山四川潼川州人,民籍。
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四川乡试第七十名举人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科会试第三百六十名,三甲第五十七名进士
丰城县知县,改东明县,升大理寺评事万历九年九月福建按察司佥事兵备建南。
万历十年七月调任浙江按察司佥事宁绍台道,驻守台州,卒于官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