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近现代
施梅樵清末至民国 1870 — 1949
全台诗
施梅樵(1870~1949)字天鹤,早岁号雪哥,壮年改为蜕奴,晚号可白捲涛阁主人又号笠云山人、笠云草堂主人。
彰化鹿港人
父亲施家珍岁贡生,曾任福建福宁教谕
施梅樵性豪迈,重气节,天资甚高,读书过目成诵。
光绪十九年(1893),以案首入泮。
日本治台后,绝意仕途,日惟以诗酒自娱。
与同乡洪弃生许剑渔及苑里文人蔡启运共倡「鹿苑吟社」,又曾加入「鹿江诗会」,并担任「大冶吟社」顾问,积极从事诗教。
中岁以后,流离转徙,到处设帐授徒,以期延续斯文于不坠。
生平风流自赏,晚年生活困顿,牢骚抑郁,悉发为
〖参考施让甫施公梅樵家传〉,《鹿江集》,彰化瑞明印书局,1957年;林翠凤《施梅樵及其汉研究》,中山大学中文所博士论文,2009年
洪弃生认为施梅樵:「传诸他日,将在郑所南之间,拟于本朝,岂居赵瓯北之下。
施士洁谓其:「雄秀精深,各臻其妙。
」〖以上两则见施梅樵《捲涛阁草》序,台中:著者自印本,1921年
陈衍则以为梅樵:「才大心细,元气充溢,集中佳作,多入神化。
」〖参考施梅樵《鹿江集》,序。
〗大正十年(1921)门人杨尔材、袁饮湘、李樱航与其侄施石甫、施让甫共同刊印编校《捲涛阁草》。
民国四十六年(1957)施让甫再辑《鹿江集》出版。
施梅樵另有〈玉井话〉、《白沙集》、《捲涛阁尺牍》、《见闻一斑》、《读书劄记》〖参考施梅樵《鹿江集》,序;王国璠《台湾乡土文物浅说》,台北北区台湾史迹源流研究会,1982年
〗,除部份〈玉井话〉可见于《鲲洋文艺社报》外,其馀皆未见刊。
民国九十年(2001)六月,高志彬将《捲涛阁草》、《鹿江集》重印,编入《台湾先贤文集汇刊》第三辑,题为《梅樵集》,由龙文出版社出版。
兹以《捲涛阁草》、《鹿江集》为底本,参考鹿港文教基金会所藏《施梅樵草》、《台湾日日新报》、《台南新报》、《台湾文艺丛志》、《鲲洋文艺社报》、《孔教报》、《台湾学》、《文之友》、《詹作舟全集》等报刊集编校增补。
杨永智撰)
李家驹清末至民国 1871 — 1938
简介
广州汉军正黄旗人光绪甲午进士
1906年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大力推行教育改革,组织大规模的运动会并亲自参赛获得第三名,轰动一时。
1909年任驻日公使,深入研究日本政治、法律、财政制度,回国后成为新政、立宪运动的领袖1911年秋临危受命,出任资政院总裁,推出《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民国后隐居青岛
苏继祖清末近现代初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苏继祖字季培四川省江油县人
杨锐婿,张之洞督鄂时任釐差,后游历江西江苏京师日本宣统三年归里。
辛亥革命后曾任四川高等审判书记官。
傅锡祺清末至民国 1872 — 1946
全台诗
傅锡祺(1872~1946)字复澄号鹤亭大樗台中潭子人
光绪十九年(1893)秀才次年(1894)原拟赴福建应举,因甲午战役而作罢。
日治初期以担任塾师维生明治卅二年(1899)兼任《台湾日日新报》通信记者。
明治卅四年(1901)应聘为台中台湾新闻》记者,至大正七年(1918)止。
明治卅九年(1906)加入日治时期最富盛名的诗社「栎社」,为创社九老之一。
大正六年(1917)接替因病去世的赖绍尧担任社长一职,至战后1946年去世为止,担任社长时间近三十年之久,其人其诗完整见證栎社之兴衰,是该社灵魂人物之一。
傅氏对保存栎社文献贡献甚大,先后撰有《栎社沿革志略》、《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分别于栎社创立三十、四十周年时出版,为今人研究栎社的重要参考资料。
傅氏对推展栎社活动、在异族统治下保存汉文化有强烈的使命感,但他一生以明哲保身为处世哲学,曾应日本之邀担任潭子区长、庄长,合计十一年四个月,绝不涉足反抗色彩的政治运动,与林献堂林幼春等栎社主干差异甚大。
傅氏代表作《鹤亭诗集》于民国五十六年(1967)出版,所收作品自1907迄1946年,长达40年,总数超过一千首。
其中有大量的诗社击钵吟诗、课题诗,多属咏史、咏物题材;其次是诗友酬唱与个人抒情言志、社会风貌的描写等,该书广泛保存日治时期台湾政治、社会风貌,以及传统文学界之生态和变迁,价值颇高。
论诗风,傅诗文字质朴淡雅,不以辞藻取胜,亦乏流丽灵动之姿,与其个性若合符节。
就内容言,其诗反映传统文人面对异族统治的复杂感受与因应之道,在追求自在逍遥的表相之下,充满矛盾痛苦与摆荡不安,是当时传统文人在「坚决抗日」与「倾斜媚日」之外的另一种典型。
至于为数甚少的战后作品中,则反映出对国民政府从热切欢迎到深沈失望的转变。
〖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
〗《鹤亭诗集》目前通行版本收录于龙文出版社影印出版之「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兹以此为底本,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文艺丛志》、《诗报》、《风月报》、《南方》等,加以增补校勘
(廖振富撰) 注文:参考廖振富《栎社研究新论》,台北:国立编译馆,2006年3月
黄光清末至民国 1872 — 1945
黄光集
黄光(1872—1945),谱名益谦字梅僧一字梅生,以字行。
黄光自小天资陪颖,好学不倦,事亲至孝,兄弟友于,深受长辈们的赞许。
黄光兴趣广泛,多才多艺,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已志。
青年时曾游学于陈黻宸(介石)之门,治文学训诂之学。
一生对经史、诗词、图画、书法、篆刻均有所钻研。
黄光一生经历过晚清覆灭、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专制独裁和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各个时期。
随着岁月的流逝,到了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的真目面暴露无遗。
黄光的认识也逐渐有所提高。
1945年“八一五”抗战胜利的喜讯传来后不到一个月,他的前列腺复发,病倒在床,延到9月底便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四岁。
简朗山清末近现代初 1872 — ?
全台诗
简朗山(1872~?
),字绿野,一说别号绿野〖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暨日据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6年;《日治时期台湾人士绅图文鉴》,稿本网页版;许雪姬《台湾历史辞典》,台北:远流出版社,2004年5月;《台湾人士鉴》,台北:兴南新闻社,1943年;《台湾绅士名鉴》,台北:新高新报社,1937年;鹰取田一郎《台湾列绅传》,台北台湾督府1916年4月
〗。
祖籍漳州台湾桃园街(今桃园市)人。
乙未割台,曾协助日军物资运输与劳力徵募,并亲往拜谒近卫师团团长北白川宫能久亲王
明治廿九年至昭和三年(1896~1928)先后担任仔园街庄公所所长、保良局局长仔园办务署、桃园厅庄长、街长、南崁区区长。
为殖民当局所重用,曾获颁绅章、大礼纪念章、勋六等瑞宝章等。
大正十年(1921)任新竹议会员,大正十二年(1923~)连任四年总督府评议员。
昭和十一年(1936)成立「台湾拓殖株式会社」〖拓展台湾农、林业、水产和水利事业,进行「隐地、清查土地」等工作。
〗,昭和十九年(1945)四月被敕选为日本贵族院议员。
战后,与辜振甫等拟请安吉总督台湾独立,未果;民国三十五年(1946)二月廿三日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拘留,翌年(1947)七月廿九日判决无罪。
〖详见李筱峰林茂生、陈炘和他们的时代》,台北玉山社,1996年;苏瑶崇〈「终战」到「光复」期间台湾政治与社会变化〉,《国史馆学术集刊》第十三期,2007年2月
〗日治时期,简氏在政商两方面皆极活跃,明治卅六年(1903)与地方菁英创立「崁轻便铁道会社」〖该会社分别于大正元年(1912)、大正九年(1920)、昭和十八年(1943)年更名为「桃园轻便铁道公司」、「桃园轨道株式会社」、「桃园交通株式会社」;桃园轻铁乃延续自清代以来族群认同、学缘、地缘与商业利益结合的台人企业,其逐步构筑出带的文化权力网络,大正十四年(1925)又扩大经营公路运输。
详见陈家豪《日治时期桃园轻铁的经营与发展1903~1945》,中央大学历史所硕士论文,2007年7月
〗,又曾担任「桃园轨道株式会社」常务董事及社长职务。
大正十四年冬(1925)景福宫庙例行大典,亲自奉迎台湾神社的御祭神于最高祭坛,致力推行日本的神道信仰。
在汉诗方面,简氏曾参与「瀛社」、「桃园吟社」击钵联吟活动。
〖参考连横台湾诗荟》第三、四、七、八、十、十一号;《桃园市志》,桃园市桃县桃园市公所,2005年赖子清〈古今台湾诗文社〉(二),《台湾文献》,第十一卷第三期,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1960年
〗以下作品据《采诗集》、《南薰集》、《寿星集》、《环镜楼唱和集》、《东阁倡和集》,以及《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台湾教育会杂志》、《台湾时报》、《诗报》等辑录编校。
袁毓麟清末至民国 1873 — 1934
个人简介
袁毓麟(1873-1934),幼名荣润,字文薮钱塘人
清光绪举人
早年习英文算学
后留学日本,归国后,历任奉天法政学堂教务长、奉天清理财政局坐办。
杭州白话报》(改名《全浙公报》)任编辑。
民国间历任浙江省视学、国会议员等要职。
梁启超清末民国初 1873 — 19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73—1929 【介绍】: 广东新会人字卓如号任公饮冰室主人
光绪十五年举人
与其师康有为同为戊戌变法首领,并称康梁。
“公车上书”后,先后在上海主编《时务报》、编辑《西政丛书》,主讲长沙时务学堂。
鼓吹和推进维新变法。
二十四年,参与“百日维新”。
失败后逃亡日本,持立宪保皇立场。
辛亥革命后,初拥护袁世凯,后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袁。
曾出任段祺瑞政府财政总长。
文学上曾倡导文体改良、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
“五四”后反对“打倒孔家店”口号。
有《饮冰室合集》。
全台诗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
光绪十六年(1890)经陈千秋引荐,拜康有为为师。
光绪二十一年(1895)马关条约签订时,与康有为发动十八省一千二百名举人,上书朝廷,向清政府提出「拒和、迁都、变法」三项要求。
其后办《中外纪闻》、《时务报》等报,鼓吹维新变法。
「戊戌政变」失败后,流亡日本达十四年(1898~1912)之久。
宣统二年(1910)林献堂相遇于日本横滨,建议台人效法爱尔兰放弃武力抗争,改采成立议会的方式争取岛民之权益。
1911年访台两周,游台期间,留下诗八十九首,词十二首。
1913年返回中国,先后在袁世凯段祺瑞政府任职。
1919年,鼓吹改良主义,抵制社会主义思想。
1920年初,自欧洲考察返国后,决定放弃政治生涯,全力从事教育事业。
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后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导师、北京图书馆馆长、司法储才馆馆长等职。
著有《清代学术概论》、《欧游心影录》、《饮冰室全集》等。
梁氏在台诗作,原拟刻曰《海桑吟》,惜无定本流传。
以下所收梁氏之作,原刊于连横台湾诗荟》十六号及十八号。
(施懿琳撰)
词学图录
梁启超(1873-1929) 字卓如号任公
广东新会人
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
康有为门下。
戊戌变法时,助康有为主持大局,世号"康梁"。
政变起,流亡日本,继续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创办《新民丛报》、《新小说》。
民国成立,归国加入共和党、进步党。
历任司法总长、币制局总裁、财政总长。
晚年应聘为清华研究院国学导师。
其文号"新民体"。
诗词为馀事,词无匠人气亦无脂粉气。
有《饮冰室文集》,词在集中。
仇埰清末至民国 1873 — 1945
词学图录
仇埰(1873-1945) 字亮卿述庵
江宁人
宣统拔贡。
早年留学日本,入同盟会。
历任南京第四师范校长南京美专学政
曾与汪东组如社。
抗战避沪,又入午社,并从事《续金陵词钞》编纂
有《鞠宴阁词》。
李墌清末民国初 1874 — 1926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李坧 纯宗 隆熙 1907年—1910年
简介
李墌(1874年-1926年),即朝鲜纯宗
朝鲜王朝第27任君主、大韩帝国第2任皇帝(1907年—1910年在位),同时也是朝鲜半岛历史上最后一位君主
字君邦号正轩,是朝鲜高宗李熙明成皇后闵氏夫妇仅存的儿子。
1875年册封王世子1895年升王太子1897年大韩帝国成立后封皇太子
1907年高宗退位,李墌即位,改元“隆”。
1910年8月22日日本强迫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大韩帝国灭亡。
8月29日李墌下诏退位,降封为昌德宫李王
1926年病逝,时年五十三岁,庙号纯宗,谥号文温武宁敦仁诚敬孝皇帝,葬于裕陵。
死后引发六·十万岁运动。
廖恩焘清末至现当代 1874 — 1954
词学图录
廖恩焘(1864-1954) 字凤舒,一作凤书号忏庵珠海梦余生忏绮庵主
广东惠阳人
早供职北洋政府,晚居香港
先有《扪虱谈室词》,后成《忏庵词》。
个人简介
廖恩焘(1874-1954)别号凤舒忏庵
广东惠阳人
著名革命家廖仲恺之胞兄。
大半生从事外交,担任过驻古巴、日本朝鲜等国领事、公使等职务,晚年倾心诗歌创作。
一生著述甚丰,有粤语文学作品《嬉笑集》和《新粤讴解心》,词作《忏庵词》、《忏庵词续集》、《半舫斋诗余》、《扪虱谈室词》和《影树亭词集》等。
沈钧儒清末至现当代 1875年1.2月 — 1963年6.11月
百度百科
沈钧儒(1875年1月2日-1963年6月11日)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沈钧儒祖居嘉兴城内南帮岸2号,现在改建成为沈钧儒纪念馆
清光绪甲辰(1904)进士
1905年留学日本
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
1912年加入中国同盟会。
五四运动期间,撰文提倡新道德、新文化。
曾任国会议员、广东军政府总检察厅检察长、上海法科大学教务长。
1936年,他与宋庆龄等发起并组织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触怒当局而遭入狱,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领头人。
之后,他为反对内战争取和平,建立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作出了很大贡献,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
曾出席在柏林召开的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副主席。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民盟中央主席等职,被誉为“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爱国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维基
沈钧儒(1875年1月2日—1963年6月11日)字秉甫号衡山浙江嘉兴人,生于江苏苏州
晚清进士,中国社会活动家、政治家、律师、教育家。
黄俊清末至现当代 1875 — 1951
简介
号弈楼字黄山,以字行,湖南长沙人
癸卯举人
1905年,与刘笏云等创办湖南优级师范学堂,任庶务长兼教习;旋东渡日本考察教育,经黄兴周震麟介绍,加入同盟会,回国后从事革命活动。
辛亥后,出任湖南省都督府秘书长,因与谭延闿意见不合而辞职。
汤芗铭,曾被捕入狱,不久即任湖南省电报总局、榷运总局局长等职。
后与友人共同经营矿业、茶叶、轮运等实业。
1924年,赴广州上海等地参与反对北洋军阀活动。
孙中山逝世,因不满蒋氏专政,遂绝意仕进。
三十年代,任湖南大学学教授
抗战胜利后,受聘为湖南省献委员会委员、省志《教育志》撰述人,《湖南教育》月刊特约撰稿人。
程潜主湘时,为湖南省政府高等顾问。
建国后任湖南省物保管委员会委员。
著有《弈楼诗稿》《弈楼集》《居楼随笔》《诗学通论》《弈人传》。
吴佩孚清末至民国 1874年4月22日 — 1939年12月4日
人物简介
1874.4.22-1939.12.4字子玉,汉族,山东蓬莱北沟吴家村人,祖籍江苏省江苏常州延陵郡)。
1898年投淮军。
1906年任北洋陆军曹锟部管带,颇得器重。
后升任旅长。
护国讨袁运动兴起,随营入川镇压蔡锷领导的云南护国军。
1917年7月,任讨逆军西路先锋,参加讨伐张勋复辟。
同年孙中山组成护法军政府。
1919年12月冯国璋病死,曹锟、吴佩孚继承了直系军阀首领的地位。
1939年吴佩孚患牙病高烧不退。
12月4日日本牙医受命于土肥原谋杀吴佩孚在牙医刀下当场身亡。
时年65岁。
国民党政府追认为陆军一级上将
陈衡恪清末民国初 1876 — 1923
词学图录
陈衡恪(1876-1923) 字师曾号槐堂朽道人,所居名唐石簃、染仓室(吴昌硕又字仓石,以示崇吴)、安阳石室等。
江西义宁(今修水)人。
陈三立长子,范当世婿。
工诗书画印。
曾任江西教育司长。
病逝于南京
有《陈师曾遗诗》、《觭庵词》。
人物简介
陈师曾1876-1923.9.12,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觭庵江西义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生于湖南凤凰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陈三立长子,陈寅恪之兄。
曾留学日本,攻读博物学。
归国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1913年北京,历任北京各大学教授
善诗文、书法,尤长于绘画、篆刻。
姚华清末 1876 — 1930
词学图录
姚华(1876—1930) 字重光号茫父久居北京莲花寺,因别署莲花龛主
贵州贵筑(今贵阳)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三十年(1904)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善于诗词曲、书画、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
陈师曾最善。
留学日本,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
梁启超鲁迅郭沫若郑振铎陈师曾陈叔通郑天挺马叙伦梅兰芳等皆赞之。
民国初生活贫困、父母子女皆亡,身体瘫痪,贫病交加,死葬北京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
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
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弗堂词
1876-1930.6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筑(今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举人三十年(1904年)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留学日本
毕业归国后,被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民国建立以后,被选为参议院议员,后任北京女子学校校长
有《弗堂类稿》31卷,其中诗11卷,词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书牍、传、祭文、赞、铭各1卷。
还有《姚茫父书画集》、《弗堂诗》、《菉猗室曲话》、《小学问答》、《书运》、《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弗堂词·姚茫父墓志铭
湘潭周大烈撰 嗟乎,士夫道丧。
茫父乃郁郁陨于破寺中矣。
茫父性姚名华,字重光贵州贵阳人
清光绪丁酉举于乡,甲辰进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
习说文许氏学,好篆隶,奉亲居京师莲花寺,穷搜金石文字,比勘题识,早夜不休,于士夫所挟持为荣贵者若冥然而无睹,其困勤笃嗜,清之张廷济无以过之。
时德宗在位,穆宗生母孝钦显皇后临时称制,内政败乱。
庚子拳匪事起,国几亡,君不胜愤慨,值议变法,偕朝士日本学法律政治。
余时亦由湖南东渡,同入法政大学,见其挟册上堂,书所授语,一字无遗
固矻矻以厕群强中图拯救之道,学竟归,迁邮传部船政司主事,邮政司建核科科长。
而国已乱,未几,宣统帝逊位,民国建立,被选为临时参议院议员。
自是四居议席。
然所抱持者盖无一不与人相忤,所谓议会政治,竟未尝参与焉。
乃愤然竟弃所学,仍居破寺中,理其旧业,更恣意作书画,每画辄题其诗词与曲,曲尤工,人竞买之。
朝夕所资,略取给焉。
余客京师时,亦寓寺中,与论金石词曲,以为遭此时,固得所遣矣。
宣统己酉民国十八年间,连丁继妣熊恭人孝宪先生忧,又连丧子女四人,其弟芗早丧,仅遗一女,又病卒。
值国内军人斗争,战祸日剧,忧乱迸于一时,遂得偏废疾。
余时时往视之,外貌丰硕如故,仍据案挥残臂作书画,磅礴郁积,意气若不可一世,四五年中,无颓败状。
嗟乎,是岂真不可一世邪。
十九年六月病再发,一日而卒。
所著有小学问答、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蒐存未刊行,自定诗赋词曲论著杂文,题曰弗堂类稿三十一卷。
其门人王伯群为印于金陵
曾祖玉德,妣吴氏。
廷辅,妣严氏。
考源清,私谥孝宪先生,妣雷氏。
子四
鋈,日本高等蚕丝学校毕业。
鋆,国立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出嗣弟芗。
鐜,先卒。
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肄业。
女三。
銮,适同县文宗沛。
盘、錖,未适人而卒。
北平西直门外灶君庙姚山之阳。
其友周大烈为之铭曰:吾道非邪,彼所抱之道亦再颠而再倒。
当士夫群攘攘于奔离中,顿踬以老。
嗟乎,茫父已已乎,世昏形槁,附燕甸兮片石棱棱,顾姚山兮孤心皓皓。
弗堂词·跋
崇光先生以宏达之才崛起边方。
清末由进士游学东洋,供职邮部。
民国后任北京女子师范校长
顾以性长文学,不耐案牍,又一时任事者多非同类,奔竞成风,素所深耻,乃退而精研艺术。
确有心得,书画诗词皆卓然自成一家,而画尤冠绝燕京,驰誉中外。
得其碎幅零缣,无不珍为鸿宝。
惜乎五十过二,遽辞人间,诚艺文界之一大损失矣。
夫天之赋予于人也,不能使其完全,而人之生于世也,往往多留缺陷。
向使崇光先生得位乘时,勋猷彪炳,其尚有余力以专攻文艺,优入纯粹以精之域乎。
韩昌黎柳子厚斥不久,穷不极,其文学词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无疑,诚知言也。
燕京七百年来为中国惟一之都会,名书古画乃藏庋之渊薮。
自经庚子乱后,加以民国改革,时势变迁,从来罕见之图籍,出现于市廛间者不少。
先生适逢其会,久滞彼都,日惟与厂甸营此业者相周旋,过目珍奇不下数千种,虽寒素家风,为力有限,百难购一,而借此遍览千古名家,以发抒其抑塞磊落之气,所谓得江山之助,握造化之权,心领神会,豁然贯通,故能臻此绝诣,岂偶然哉。
世人多谓黔中僻陋,黔地诚僻陋,而黔人之游历于外者开拓心胸,激扬志趣,其所成就每凌驾乎中原,亦以中原数千年来文物声名发泄已甚,而边省磅礴郁积,名山大川之灵秀甫启其端倪。
虽在交通阻隔之世,人才已渐奋兴焉。
况今之飞机铁道,一日千里。
行见重门洞开,贤哲浚发,其必能超越全国,可断言也。
先生捐馆后,门人王君伯群搜集平生著作,编为弗堂类稿三十余卷,中以题跋为最多,诗文次之,词二卷,曲一卷,惟临殁之庚午春词二十余阕未编入。
今印丛书四集,悉采入以为诸词家之殿。
黔中自明设省,三百年间诗人接踵,专集颇多,惟一词则阒焉寡闻。
清代词家始有江辰六显于康熙之际。
延至中叶,倚声渐盛,而附载各家集中者,要皆篇幅寥寥,略备一格,其有妙谐声律,专精此道,以黎伯庸烟亭为最,陈息凡邓花溪两家各体尚称完备,而终不及先生之造诣深醇,尽工尽善也。
先生之词在黔省诸词人中固称后劲,即在清代诸词人中亦翼然翘楚。
此殆如六朝结局之有庾子山,前明结局之有钱蒙叟,皆可谓集其大成。
文艺一日不泯灭,即中国一日能存在。
人称言者心之声,又称声音之道与政通,安得曰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也。
然则中华民族复兴之枢纽,黔省人文蔚起之关键,将以先生之词卜之。
识者当不以余言为河汉焉。
民国第一丙子季夏
安顺杨恩元覃生识。
维基
姚华(1876年4月26日—1930年5月8日)字重光又字一鄂号茫父,以号行而多称姚茫父;寓居北平莲花寺,因别署莲花盦主,又署弗堂,寓半佛之意。
晚年因重五代杨凝式杨风子)书法又号倚风
贵州贵筑县(今贵阳市)人,清代末科进士晚清中华民国戏曲理论家、书画家、诗人、学者、政治人物、教育家,精通于诗文词曲、碑版古器及考据音韵等。
陈师曾同为民国刻铜艺术的倡导者,合称“姚陈”。
陈家鼎清末民国初 1876 — 1928
人物简介
陈家鼎(1876--1928),男,字汉元,汉族,湖南宁乡潭树湾人。
1891年博士弟子员,后考入湖北武普通学堂。
1904年春,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获法学士学位。
陈叔通清末至现当代 1876 — 1966年2.17月
百度百科
陈叔通(1876年—1966年2月17日)名敬第,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杭州人
清末翰林
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戊戌维新运动。
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
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
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
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
1966年2月17日卒于北京
林朝崧晚清 1875 — 1915
全台诗
林朝崧(1875~1915)字俊堂(一作峻堂),号痴仙又号无闷道人
台湾台中人晚清秀才出身,日治时期台湾最富盛名的传统诗社「栎社」创始人,台湾豪族雾峰林家下厝林文明之养子。
朝崧年少时即热衷诗歌创作,1895年日本领台,时年廿一,与家人内渡福建泉州1897年一度回台,停留数月后再赴泉州1898年移居上海1899年上海返台定居。
返台后,他与洪弃生赖绍尧林幼春陈瑚吕敦礼陈怀澄等诗友时相唱和作诗。
1901年其诗题已出现「栎社」之名,1902年他与侄子幼春—及彰化赖绍尧出面倡组栎社,1906年栎社正式组织化,以痴仙等九人为创始者。
随著1906年台南南社、1909年台北瀛社的成立,台湾三大诗社鼎足分立之势乃告确定。
1910年栎社在痴仙主持下,于台中举行庚戌春会,共有社员二十人、南北诗友三十一人参加,这是日治时台湾诗社第一次大规模的共同集会活动。
1911年栎社邀请梁启超访台,梁氏对痴仙幼春叔侄之文学才华,深表肯定。
痴仙晚年当对两件社会活动十分投入,其一是台中中学的创设,其二是板垣退助所倡组的「同化会」。
同化会由于台湾督府的打压,旋归失败,痴仙经此打击,即以四十一之年病故。
痴仙诗的内容,多描述日本领台后传统文人苦闷无奈的心境,以及对祖国孺慕怨责的情绪,后作品则可看出逐渐强化对台湾本土的认同与关注
诗风以感伤颓靡为主调,文字清丽多姿,可说是日治前期台湾颇具代表性的传统诗人。
  林朝崧诗,目前通行之版本为《无闷草堂诗存》,在他去世十馀年后,由栎社诗友合力编辑,由鹿港信昌社印行,于昭和八年(1933)分成两册装订(上册为一至三卷,下册为四至五卷)出版。
全书五卷,收录各体诗共八百馀首,附录诗馀一卷,共四十五题六十一首。
龙文出版社「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辑第八、九册两册所收《无闷草堂诗存》,系根据原刊本复印出版,以下即以此版本为校勘底本,另外收入散见于其他已出版诗集,或未出版栎社诗稿的林朝崧诗。
台湾银行「台湾文献丛刊」第七十二种所收《无闷草堂诗存》,乃根据原刊本重新打字,但有不少错字。。
其诗另有一原始版本,名为《无闷草堂诗钞》于1919~1923年连载于《台湾文艺丛志》(未以单行本出版)。
两种版本所收作品颇有出入,但《诗钞》所收总数较《诗存》多出不少。
(廖振富撰)
本书(一册一八二面一○九、二○○字)分五卷、附「诗馀」一卷,林朝崧撰。
朝崧一名俊堂字痴仙自号无闷道人台湾(今台中)人。
年二十一,值清光绪二十一年(乙未)割台之变。
后遂避乱桐城,转徙申江;遍历名山大川。
既返故山雾隐,肆力于诗。
光绪二十八年时,倡设栎社,更集诸同好互为唱酬,以宣泄抑郁无聊之气;尝以「无闷」署其堂,又以堂名题其诗集,意在斯乎!
作者于民国四年捐馆;越十七年,诸社友为之选辑「诗存」付梓。
计卷一自乙未庚子、卷二自辛丑乙巳、卷三自丙午庚戌,卷四自庚戌至王子、卷五自甲寅乙卯,「诗馀」则未标年分。
光绪辛卯(十七年)锡祺获识林君痴仙于童子试场。
时君年十七,早有能诗名。
以君夙慧,继以力学,其于词林中出一头地,早为当时能诗诸先辈所深期许。
  沧桑变后,避乱桐城,转徙申江,遍历名山大川,益以助长其雄壮澎湃之诗思。
既返故山雾隐,遂益肆力于诗。
壬寅(二十八年)春,以无聊之极,思倡设栎社,集诸同好互为唱酬,旁且诱掖奖劝,不遗馀力。
我台诗学如斯其盛,即归功于君之提倡,殆非过言。
自是之后,所感愈多,所为诗因之而夥。
年四十一,而无闷草堂诗集积稿已若干卷。
  捐馆以来,十有七年于兹矣。
我社创立首功者之謦欬,无从复接;所可接者,祗此数卷之遗音。
乃时至今日,未为之传,为社友者,何以自慰?
为后死者,又何以能辞其责?
客年春,君之从弟林君献堂敦嘱锡祺陪同社陈君怀澄陈君联玉同事选辑,克期梓行。
忆君在日,一诗之出,人争传诵,今则诗犹是也,似无须强为去取。
然于适兴之作或击钵之吟,则亦有以毋录为议者,因以勉从割爱。
选辑既定,谨以数语,弁其卷端。
至其诗词之工雅与其寄托之遥深,读者自知,不必赘也。
  栎社创立三十年辛未首春傅锡祺鹤亭序。
曷言乎诗?
情郁而不能无宣,意感而不能无作是已。
曷言乎诗人?
思必深,视必锐,立辞必诚是已。
劳人思妇之所为,有不期工而自工者,虽诗人蔑以加也。
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见人人所习见而又若无所见,则诗人之过人远矣。
  从兄痴仙先生幼即耽诗,为诸生,不日课举子业而课诗。
沧桑之后,诗酒两嗜,无日不饮,无饮不醉,而亦不醉无诗。
所著无闷草堂诗集,含思宛转,托兴绵渺,务为雅俗共赏之音。
  回忆三十年前,兄尝以击钵吟号召,遂令此风靡于全岛。
有疑难之者,兄慨然曰:『吾故知雕虫小技,去诗尚远,特藉是为读书识字之楔子耳』。
嗟乎!
兄非独擅为击钵吟已也;且今之无闷草堂集中,亦体兄之意,不录击钵吟。
然而吾必述是寥寥数语者,以为非此则不足以知其人而读其诗也。
  兄下世十七年,挚友鹤亭槐庭、豁轩、太岳日以遗集付梓为念。
顾以南强善病,一再因循。
去年秋褉,复有以为言者,鹤、二公力用选校自任,君子成人之美意良可感。
而吾痴仙之苦心,亦将乘吾土文艺复兴之机共见于当世;所关至大,吾又恶可无言?
  一九三一,从弟献堂序于雾峰。
吾岛自斯庵以来而有诗;吾邑诗人,至丘丈仙根大著
岛系中绝,诸老播迁,当莺喑燕哑之交,有作唳鹤哀猿之逸响者,则叔父痴仙先生是已。
尝试论之:先生之诗,当其转徙桐城歇浦间,胜赏既多,时有『小谢清新、太白俊发』之语。
及其归隐故林,虽豪气未除,而机心已茁,则颇杂以『玉溪恢诡、昌谷诘曲』之风。
三十以外,忧患饱尝,乃折而学陶、学杜、学韩、学,正如周处自游侠少年、射虎斩蛟,一变至道耳。
  初,吾辈常见先生于妓筵欢饮中,身不离席,口不绝谈。
次韵和丘仙老所寄「秋感」八律,惊叹无已。
迨及中岁,则又见其一字未安,苦吟移晷。
及今思之,非先生之才有时屈,盖先生之益以善用其才,独奈何其不永年也!
  修,先生之犹子也,私淑久而情谊深。
先生五岁,今兹五十有二,距先生之卒十七年矣。
岁月蹉跎,于无闷草堂遗文,曾不能有涓滴之助。
往岁盍簪之会,从叔灌园始议剞劂,同社赞之;鹤亭槐庭、豁轩三君子,又力任选校之勤。
坐观厥成,此实修所深感而重愧者焉。
  抑修尤有不能已于言者,以为斯集之出,上不必思齐于古人,下不必求知于后世;乃所愿则并世才人,有能谅其抱不得已之苦衷而又于无可如何之境遇者,时取一卷置诸醇酒妇人之侧,荐以铜琶铁板之声,则痴仙之为人,固可旦夕遇之也。
天乎痛哉!
  辛未(民国二十年)六月,兄子资修谨序。
鲤鱼城中春骀荡,微吟侧帽独来往;刺桐花下马蹄骄,少年意气干云上。
撞破家居不足悲,早知误国是纤儿;工愁燕子惊新垒,忍死鹪鹩恋故枝。
萍花吹梦沈消息,贱子关河走觅食;分作天涯海角人,怨鹤凄猿苦相忆。
感时笔砚尽教焚,谈瀛客至动讯君;诗史世争推子美,罪言人解说司勋
旧梦刹尘都了了,底事景头弗掉?
野史亭荒话赤乌,遗民集在歌朱鸟。
无泪可挥惟说诗,不堪著手属枯棋;分明叱雪惊霜地,惆怅残山腃水时。
漫道仙人在岛上,楼台眼底皆无恙;我来天外访安期,落花已把金棺葬。
笋束遗编付阿咸,臣家痴叔本非凡;勋名一任销铜柱,箸述居然出铁函。
白头嗟我垂垂老,金拣沙披时见宝;开卷纷纷堕笔花,登堂落落思文藻。
隐雾人归山亦空,峰头望月天濛濛;每依南斗频瞻北,不信西流偏向东。
江山悠悠草鸡死,藤牌未必无男子;剑南家祭莫伤心,他日谷音留信史。
义熙甲子悲悁悁,人生不幸以诗传;下君浊酒五千卷,迟我扁舟三十年。
  民国二十年辛未三月泉州苏大山荪浦
陈曾寿清末至民国 1877年8月11日 — 1949
词学图录
陈曾寿(1878-1949) 字仁先号苍虬
湖北蕲水人
名诗人陈沆曾孙。
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任刑部主事广东道监察御史
曾为张之洞幕僚,赞助新政
辛亥后一度侨居上海,鬻画自给。
溥仪出宫居天津时,陈曾寿婉容师傅。
伪满时期曾任近侍处长、内廷局长等职。
卒于上海
在清、民国、张勋、满洲国时皆有任职。
有《苍虬阁诗》、《旧月簃词》。
人物简介
陈曾寿(1877~1949)字仁先号苍虬耐寂复志焦庵湖北蕲水人
光绪丁甲选拔贡,壬寅乡试中本举,癸卯会试取进士,任刑部主事
次年,应经济特科试,列高等。
湖广总督张之洞聘为幕僚,襄赞新政
后由学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
著有《苍虬阁诗集》(电子版录入:顾青翎)。
维基
陈曾寿(1878年—1949年)字仁先自号苍虬(又作沧虬),别号耐寂复志焦庵等。
室名陈庄苍虬阁、旧月簃、石如意斋等。
湖北蕲水(今浠水)人。
清朝及满洲国政治人物、诗人、书画家。
陈曾寿早年肄业于武昌两湖书院,师从梁鼎芬
举人之后,曾作有《平定粤匪战事图说》。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陈曾寿进士,任刑部主事
曾经一度出游日本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陈曾寿调学部,迁学部郎中
陈曾寿曾经是张之洞的幕客,在新政方面多有贡献。
后来,升任都察院广东道监察禦史
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陈曾寿出任提学使陈曾寿不就,寓居杭州西湖
后来,迁居上海,以卖画为生。
他和寓居青岛刘廷琛交往密切,曾经一同于1917年北京参加张勋复辟,获授学部侍郎
后来,改居杭州南湖,奉养母亲。
他和俞明震是近邻,经常唱和酬答。
1925年陈曾寿天津追随溥仪,任婉容的师傅。
满洲国成立后,出任满洲国执政秘书溥仪执政),近侍处处长,内廷局局长等职务。
1937年,因为清陵庙事务而触怒了日本人,遂遭到免职,迁居北京
晚年,陈曾寿寓居浙江杭州西湖,于苏堤第一桥筑“陈庄”。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迁居上海
1949年陈曾寿上海逝世。
年七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