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近现代
温见近现代
人物简介
温见,家名温继先,字著叔广东梅县人
是清末到日本的留学生,
吴庆坻清末民国初 1848 — 1924
吴庆坻字子修钱塘人
光绪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官湖南提学使
有《补松庐诗录》。
简介
吴庆坻(1848—1924)字子修又字敬疆号补松老人
钱塘(今杭州)人,光绪十二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
历任四川学政湖南提学使政务处总办资政院硕学通儒议员
善诗文,工书法,近苏灵芝铁像碑。
参与《杭州府志》、《浙江通志》的攒修。
著有《补松庐文录》八卷、《补松庐诗录》六卷、《悔余生诗》、《蕉廊脞录》、《益州书画录续编》等。
吴氏与八千卷楼主人、清季著名藏书家丁氏交好,曾参加铁花吟社,与丁丙相唱和;其女归于丁丙之孙。
维基
吴庆坻(1848年—1924年)字子脩敬彊子修浙江钱塘县人清朝进士
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吴振棫官至云南巡抚,父亲做过山西雁平兵备道
早年随祖父宦游四方,师从俞樾光绪二年(1876年),乡试中举;光绪十二年(1886年),丙戌进士及第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五年四月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后升任国史馆协修
光绪十七年,任顺天乡试同考官
光绪二十一年,任会典馆画图处纂修次年任会典馆画图处帮总纂。
光绪二十二年,任功臣馆纂修
光绪二十三年,任四川学政
任内创设新式学堂,采购西学图书。
光绪二十七年,任本衙门撰文
光绪二十八年任政务处帮总办次年云南乡试副考官湖南学政
光绪三十一年任政务处总办次年署理湖南提学使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东渡日本,考察学制。
光绪三十三年,署湖南布政使湖南提法使
宣统元年,任湖南提学使,创建田中学。
任内从牙厘、矿务等局拨款,创办省校;又定捐为三路师范之用,创办优级师范学堂。
宣统三年(1911年)夏,乞老告归。
辛亥革命后,在上海以遗老自居,1916年秋,返杭州,长时间隐居于杭州,与冯煦樊增祥等组“超社”、“逸社”。
1924年殁于杭州学官巷。
吴德功清末民国初 1850 — 1924
全台诗
吴德功(1850~1924)字汝能号立轩
世居彰化,受业于从叔吴子超及柯承晖、陈肇兴蔡醒甫先生同治十三年(1874)秀才
光绪十七年(1891)台湾省设通志局,受聘主修《彰化县》。
光绪二十年(1894)原已完成彰化县采访册,因乙未割台,遂佚失。
日军入台北城之初,吴德功曾应台中知府孙传衮之邀,计议防范事宜,并筹设「联甲局」,募练勇、捕盗贼,对彰化社会秩序的维持,贡献颇大。
日本领台后,执政者曾多方敦请吴氏出仕,委以职务。
在诸多因素的考量下,吴氏接受日人的邀聘。
明治三十年(1897)担任参事明治三十一年(1898)担任台中师范学校教职明治三十三年(1900)台湾总督之邀参加「扬文会」,明治三十五年(1902)获颁绅章。
台湾士绅录》评之曰:「忠诚悃笃,急公好义,邑中大小事件,人无不就谋,谋而莫不通」。
毕生重视社会福利,彰化育婴堂、忠义祠、节孝祠之筹建,皆由吴氏主其事。
  生平著有:《戴施两案纪略》、《让台记》、《瑞桃斋诗话》、《瑞桃斋诗稿》、《瑞桃斋文稿》等。
其中,后三部文学相关。
读其诗,将有助于晚清至日治中期台湾中部士绅在政权转移后的心路历程及现实处境之了解。
以下以大正十年(1921)吴德功捐给台湾督府图书馆的《瑞桃斋诗稿》手钞本为底本,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
严复清末 1854年1月8日 — 1921年10月27日
严复初名宗光字又陵一字几道侯官人
文科进士历官海军一等参谋官
有《瘉野堂诗集》。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福建侯官人,是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
词学图录
严复(1853-1921) 字又陵几道晚号瘉壄老人
福建侯官人
有《严复集》、译著《天演论》等。
瘉壄堂诗集·跋
先君子早岁能诗,逮辛丑以后,乃稍稍留藁。
中如《社燕》《过吕太微》《寄太微日本》《论书》等篇,均就记忆所及者录入,如《送陈彤卣归闽》,乃彤卣丈哲嗣季庭兄就先君所手书为赠者录以见示,足见早岁所作,无从追录者尚多。
光绪丁亥戊子间有《赠海州履平丈一律》,不孝祗记其上四句云:「我爱海州邱心坦,瓣香独拜浣花翁。
一生名位真无赖,千古诗人几不穷。
」至光绪季年所作,虽已有藁,而漏未录入者,间亦有之。
兹谨将遗诗裒成一集,分上下卷,上卷乃宣统三年以前所作,下卷则宣统三年以后以至于绝笔也。
世之君子,有以此集所未录者见示,俾成完璧,其为德于不孝,宁有纪极耶?
丙寅初冬,不孝璩谨识。
维基
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瘉壄老人福建省福州府侯官县人,祖籍河南固始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曾为复旦大学校长,京师大学堂校长,筹安会六君子之一。
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等著作。
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启蒙译著。
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幼年,求学,结婚
陈宗藩清末近现代初
个人简介
陈宗藩字莼衷,祖籍金陵福建省福州市生人。
光绪甲辰科(光绪三十年1904年)进士,任刑部额外主事
光绪末年官费留学日本,在东京帝国大学学法政经济。
归国后在邮传部及懋业银行工作。
宋育仁清末民国初 1857 — 1931
全台诗
宋育仁(?
~?
),字芸子四川富顺人
博通群籍,尤深经学,为王闿运及门高弟。
乙未割台之役,有感事五首,唐衢痛哭,杜牧罪言,兼而有之。
连横台湾诗录》,今据以移录。
(吴福助撰)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宋育仁(1857—1931)字芸子四川富顺县人
近代学者,思想家。
早年就读于成都尊经书院,一八八六年进士,选翰林庶吉士,改任翰林院检讨,为改良派人物。
一八九四年任英、法、意、比四国参赞,著意考察西欧政治制度。
甲午战争爆发后,育仁在伦敦招募水师,准备偷袭日本长崎与东京,清廷制止之,解职归国,降为四品顶戴。
一八九五年参加强学会,鼓吹君主立宪。
一八九六年回川办实业。
1897年创办四川近代最早报刊《渝报》。
一八九八年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办《蜀学报》,宣传维新思想。
辛亥革命后出任国史馆修纂,反对袁世凯称帝。
一九一六年受聘主修《四川通志》。
一生著述甚丰,现存有《时务论》、《泰西各国采风记》、《问琴阁丛书》等多种。
词学图录
宋育仁(1857-1931) 字芸子一字芸岩号道复
四川富顺人
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
编修
派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
归国后在四川办理矿务、商务,兼尊经书院山长
戌戌政变作,削籍归。
民国,任成都国学院院长,主纂《四川通志》。
王闿运之门,诗多半学南北朝徐陵庾信阴铿何逊,蒿目时艰,悉发为诗。
亦工为文,擅填词。
有《问琴阁文录》、《诗录》、《问琴阁词》。
范廷铨清末民国初 1858 — 1931
人物简介
范廷铨(1858 -1931)字衡伯无锡人
光绪6年秀才,禀贡生,候选训导
光绪16年游幕汉阳,经五年,遍历荆襄数郡。
曾校阅蒲坼县试文。
归后讲求新学,往日本考察教育行政,后历任廷弼商业学堂、东林学堂、竟志女校及积余学校校长
著有《万树梨花馆诗稿》等。
潘飞声清末至民国 1858年11月9日 — 1934
词学图录
潘飞声(1858-1934) 字剑士号兰史
番禺(今广州)人。
贡生
早年随洪钧出使德国,入柏林大学讲授中国语言文学
归国,保举知县,改授国子监典籍,荐举经济特科,皆不就。
寓居香港,为报刊撰稿。
民国,寓居沪上。
诗文词并工,为南社社员,与高旭俞锷、傅专并称"南社四剑"。
其诗清响可听,雄秀并具。
词极婀娜之致。
有《说剑堂集》、《在山泉诗话》。
词在集中,名《海山词》、《花语词》、《珠江低唱长相思词》。
全台诗
潘飞声(?
~?
),字兰史广东番禺人〖参考林鹤年《福雅堂诗钞》题词;又王松友竹行窝遗稿》附《哀挽录》,注明潘氏里籍为「上海」,姑存疑。〗。
生平不详。
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1858-1934字兰史广州市番禺人
号剑士心兰老兰别署老剑剑道人说剑词人罗浮道士独立山人,斋名剪淞阁、室名水晶庵、崇兰精舍、禅定室等,祖籍福建省人,先祖于清乾隆年间迁居广东经商,遂落籍于广东省番禺县(今广州市番禺区)
香港《华字日报》、《实报》主笔,南社成员。
长于诗词书画,善行书,苍秀遒劲,善画折枝花卉。
诗笔雄丽,时有奇气,广东美术史上关健人物,与罗瘿公曾刚甫黄晦闻黄公度胡展堂并称为“近代岭南六大家”。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书画家。
海山词·序
岁在戊子,蒙方傍星轺,涉欧海。
役形竿牍,息影衙斋。
閒抽青琴,同调斯䍐。
仰视白日,异域可悲。
歌敕勒以苍凉,唱河干而僾悒。
孤欢易坠,一稔有奇。
则有潘君兰史者,莹鉴月皎,才锋雷鸣。
吞篆妙龄,噪名宙合,毡裘绝域,雁贽远遗。
乃浮博望之槎,高设马融之帐。
碧瞳黄发,羌北面以从风;白狄红番,沐东溟之化雨。
客居清暇,与我周旋。
家世河阳种桃满县;行歌海国,掷果盈车。
授简援毫,排寒送暑。
堂名说剑,催诗刻烛之雄;室号相思,补屋牵罗之趣。
语多隽逸,目无浅营。
近复出海山词一集见示,蘤辞焰发,琚谈色飞。
玉田之疏,梦窗之密,永长亭之雨,髯苏大江之浪。
包罗胸襟,奔赴腕底。
间或惆怅明珰,流连翠被,指楼头之盼盼,索纸上之真真。
杜芳洲,纫兰空谷,寤寐所接,髣髴其人。
因而妙语珠穿,纨情绮合。
美人香草,一例寓言;佛子秋波,三生禅悟。
翳不乖乎宗旨,实连犿以无伤。
使君不凡,吾党心折。
时则青女晨妒,素妃夜愁。
南窗偶开,北风如刺。
拥衾不寐,阁笔欲焚。
万感无聊,一杯独酌。
纵览宏制,不期块垒之消;附缀刍言,请待国门之𡩡。
光绪十四年冬十有二月宁乡陶森甲矩林序于德意志拍尔陵使署之西楼
予使太西,始识兰史于百林。
年少翩翩,盛名鼎鼎。
携镂玉雕琼之笔,作栈山航海之游。
草草光阴,流连三载;花花世界,邂逅群仙。
汇其诗词,分为两集。
独开生面,妙写丽情。
盖古来才人未有远游此地者,才人来百林自兰史始。
读者艳其才,并艳其遇矣。
上海姚文栋
大词哀感顽艳,凄入心脾。
所恨者厚尘务坌涌,不能以师事之。
奈何。
赐题画芙蓉一阕,尤洽鄙怀,意外之意,日来闷甚。
正拟把酒朗诵数过,藉遣天涯幽绪耳。
兀鲁特部落承厚
海西万里外,不闻此调如广陵散矣。
今读此编,激越清泠,纯乎天响,如鼓成连琴于山海间。
令我移情久也
戊子冬月张德彝拜识于柏林行馆。
此卷词清旷瑰丽,以冰雪之笔,写海山之景。
琼岛瑶台,隐现纸上,令人目迷五色。
古来词家所未有也。
日本井上哲拜读拜服。
题词 满洲桂林竹君 草窗风调梦窗词。
情是三生杜牧之
如此华年如此笔,却来海外画蛾眉。
新声传写遍蛮笺。
镂玉镌琼字字妍。
记唱寿楼一曲,万花低首拜词仙。
虞美人 满洲承厚敦伯 庾郎才调江郎笔。
继金荃集。
新声传诵到欧西。
处处冰弦檀板唱君词。
多情小杜伤春惯。
又感秋无限。
漫夸薄倖遍扬州
千载天涯一样说风流。
又 离情每被柔情扰。
梦影愁多少。
三生绮债几时休。
流水落花风雨一天愁。
琵琶谁诉飘零客。
旧曲翻新拍。
相逢海国久知君。
可许卢仝从此拜韩门。
日本金井雄飞卿 此乡未合老温柔
细按红牙教莫愁。
却笑腰缠无十万,年年骑鹤上扬州
尊前休唱雨淋铃。
旧曲天涯只怕听。
为问珠江今夜月,水天閒话付樵青。
不卷重帘夜听潮。
绿天风雨太无聊。
寒灯水阁潇潇夕,只有琴娘伴寂寥。
歌舞欧西眼易青
冶游休说似浮萍。
洋琴试按衷情曲,帘外蛮花解笑听。
风流家世是潘郎。
几度金针绣锦鸯。
莫上人嗔破戒,海山新曲又催妆。
扶桑有客识才名。
同是江湖载酒行。
剩得閒情一枝笔,也题黄绢拜先生
日本井上哲君迪 黄河词调世争传。
玉貌风尘尚少年。
爱向海山题艳曲,细腰人拜杜樊川
蛮娘能唱浪淘沙。
合写羁愁付琵琶。
一样伤春感零落,为君重诉二桥花(日本新桥柳桥花月为东京之冠。)。
花语词·序
兰史大兄三世词宗,一家韵事。
宫商绳武,研祖砚以雕琼;律吕承欢,读父书而戛玉。
命小红以低唱,我欲吹箫;浮大白而高歌,卿当按拍。
况复六家之后,顾曲寥寥;五岭以南,知音落落。
沈只陀之金缕,刬袜未前;陈虞苑之铜琶,横刀而去。
君则河满一声,阳关三叠
数楼台于南国,不少钟情;问西陵,偏多寄慨。
何止盈盈秋水,破粉成痕;淡淡春山,结眉表色也哉。
于时花坞香浓,珠江月皎。
船船绮席,绿熊则坐子樽前;处处晶窗,金凤则挂臣冠上。
鸳鸯沙实冶游之地,杨柳岸有酒醒之时
可无小令追欢,新声填恨,播诸乐府,度以名倡者乎。
爰制金荃,更抛红豆。
拍遍王郎摺叠之扇,薰满卢家苏合之香。
一卷乌丝,应付当筵部伎;两行红粉,如调上苑春莺。
仆向工愁,不禁命酒;君犹摘艳,或妒搓酥。
岂曰销魂,直令神往已。
光绪癸未中和节西园种菜叟萧𦥍常。
珠江低唱·序
兰史夙承家学,后来诗人罕见伦比。
又擅倚声,癖爱拙词。
属书册上,摘录数首,即希伯正。
光绪己卯九月陈良玉
尝与兰甫朗山论吾词家,自吴石华后继者绝鲜。
兰史年少好学,以精妙之思,运英隽之才,发为倚声,绮艳中时露奇矫之气,屡为兰甫朗山所赏。
岭表词坛洵堪独秀矣。
余少喜填词,老而荒废。
今睹是编,不无自愧,益当自勉也。
光绪乙酉十月尺冈归樵陈璞书于息园
兰史大兄足下,前月由都抵家,奉惠书垂念,拳拳心感,曷既久不晤,驰系维劳。
昨在星堂处读近作诗词,深叹其工,词尤属必传之作。
兹谨呈诗笺,求赐题秋琴图、桐院读画图诗。
如命书缴雪鸿图,忘置行箧,当与樱花图诗同书再呈也。
十载交游,相知最深,况吾兄英年俊才,尤所钦佩,安能无言。
容搜索呈诸大教耳。
汉阳嘉洗、兰亭砚,皆稀世之宝,欲作一诗,附之以传,特恐才力薄弱,不能称此好题目也。
敬颂吟安,欲言不尽。
愚弟黄绍昌顿首。
长相思词·题辞
蝶恋花 满洲承厚伯纯 孤馆红芳空问影。
天上人间,此恨何时醒。
花语衾愁记省。
离乡为觅忘忧境。
到底江湖风雪冷。
冷入琴弦,怨轸休重整。
读罢君词心自警。
天涯共是多愁命。
俞明震清末民国初 1860 — 1918
全台诗
俞明震(1860~1918)字恪士一字确士号觚斋晚号觚庵
浙江山阴人
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进士,以翰林改官刑部,外任道员
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战起,入台湾巡抚唐景崧幕。
二十一年(1895)割台约成,台湾民主国成立,俞明震任要职,布政使顾肇熙内渡后,由俞明震继任。
未几,唐景崧出奔,俞氏亦去。
1902年江南师学堂总办,后移官江西,摄赣南道
1910年甘肃提学使1913年甘肃肃政使。
晚年归江南,筑室西湖,与陈三立等唱和。
著有《觚庵诗存》四卷〖参考张子文等《台湾历史人物小传:明清时期》,台北:国家图书馆,2001年12月
〗,原为陈三立整理付梓,200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点校本。
今据上海古籍本《觚庵诗存》,并参考连横编《台湾诗乘》、陈汉光编《台湾诗录》、赖子清编《台湾诗海》,予以校录。
(吴福助撰)
维基
俞明震(1860年—1918年11月22日)字恪士号觚庵浙江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市)人,隶籍顺天府宛平县
晚清政治人物,知名于政界、诗界、教育界。
俞明震出身于山阴俞氏,至其曾祖俞世琦始寄籍顺天宛平
其父俞文葆,曾任湖南兴宁东安知县,故乔居湖南善化县(今属长沙市长沙县)
俞明震少年能诗。
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部属用,授刑部主事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奉台湾巡抚唐景崧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
之后仅数日,清朝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唐景崧、邱逢甲等组织台湾守军抗日乙未战争),成立台湾民主国,并出任内务大臣(「台湾承宣布政总理内务衙门」督办),不久因兵败,匆促离台,内渡厦门
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康、,并参与湖南巡抚陈宝箴在当地推行的新政
变法失败后,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转任江西宁道
宣统二年(1910年),任甘肃提学使
三年(1911年),代理布政使
民国初年,任平政院肃政厅肃政史。
不久,辞归故里。
晚年寓居上海杭州等地,民国七年(1918年)卒。
有《觚庵诗存》四卷。
俞明震学生成才者甚众,如国学大师王伯沆、章士钊、作家鲁迅等。
周紫庭清末民国初 1860 — 1927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周凤翔(1860—1927)字紫庭号嗣芬四川彭山人
曾入尊经书院肄业,光绪十八年壬辰进士,任刑部员外郎
日本考查学务,回川任东文学堂监督,经川督锡良奏派赴日本任留学师范生监督
回川历任通省师范学堂监督、高等学堂总理
入民国任省教育总会会长、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四川省通志局篡修。
高野竹隐清末民国初 1862 — 1923
简介
高野竹隐(1862-1923)日本人,从佐山治经学,从森春涛学汉诗,与春涛子南为莫逆。
初为诗学厉鹗,后森槐南邀其填词,二人酬唱甚多。
晚年居京都,任伊势神宫皇学馆教授
陈国常清末近现代初 1864 — ?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陈国常(1864—?)字惺吾四川荣昌县人
本学舆地之书,前清变法,川督奏派日本学法政,归国后在川东师校、华西大学等校教授政法,提倡实业救国。
一九三四年,举家迁南京,写成《研悦斋甲戌诗存》一卷,其后事迹不详。
内藤湖南清末至民国 1866年8月27日 — 1934年6月26日
简介
内藤湖南(日文:ないとう こなん,罗马字:Naitō Torajirō ;1866.8.27-1934.6.26),本名虎次郎字炳卿号湖南,后以“湖南”之号行于世,出生于陆奥国马毛内村(今秋田县鹿角市)。
日本近代中国学的重要学者,日本中国学京都学派创始人之一。
内藤湖南在中国历史的宏观方面,有两大见解:一系空间上的“文化中心移动说”;一系时间上的“唐宋变革说”。
内藤湖南在中国学方面,研究范围十分广泛:从对中国稀见古籍史料的搜求、考证、编辑、出版,到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时代划分,对中国文化发展趋势的论证,对中国近代史重大事件的分析、评论,以及在中国史学史、美术史、目录学、敦煌、满蒙史地等领域,也都卓有建树。
董康近现代 1867 — 1947
个人简介
原名寿金字绶经号诵芬主人江苏武进(今常州市)人。
早年读书于江阴南菁书院。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恩科举人光绪十六年(1890年)联捷进士,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授刑部提牢厅主事总办秋审陕西司主稿
光绪31年(1905年)董康章宗祥共同翻译了日本的刑法,两人并在修订法律馆提出了《刑律草案稿本》,是中国第一部由国家拟就的现代刑法典,但从未成为正式法律。
辛亥革命后,董康日本帝国大学留学,攻读法律。
回国后,历任大理院院长、修订法律馆总裁等职。
1920年8月,任司法总长,1921年12月辞职,复任大理院院长兼代司法总长。
1922年5月,任财政总长兼币制局、盐务署两总裁,旋任考察欧美司法专使出国,1924年上海,随后在东吴大学(1924年)上海法科大学1925年,与章太炎一同被推任为校长)、北京大学(1933年)任职。
1915年参与《第一次刑法修正案》的起草。
多次赴日本考察日本的裁判制度与监狱制度。
法和法学方面的成就外,董康在古剧、词版本目录学方面也有重大学术贡献,他的《曲海总目提要》(46卷)被誉为中国所有记载剧本书中最为详细的一部。
胡适称赞董康「是近几十年来搜罗民间文学最有功的人」。
抗战期间,在北平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中任职,先后任法院院长华北司法委员会委员大理院首席法官职务,1947年北平东交民巷的一所德国医院病逝。
黄英清末民国初 1867 — 1928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黄英(1867—1928)字叔权四川荣县人
弱冠举于乡,一九0三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甘肃省宁厅同知
入民,任兰山观察使
一九一四年弃官回乡,入军阀幕府
一九二六年,邓锡侯出资为刻《扫苔馆诗抄》。
张鸿清末至民国 1867 — 1941
简介
张鸿(1867-1941)初名澄字隐南号璚隐、蛮公、别号燕谷老人常熟人
22岁中举人,37岁中进士
曾任内阁中书户部主事、外务部郎中、记名御史、驻日本长崎、神户及朝鲜仁川领事
民国五年(1916),称病归乡,住燕园
倡办塔前小学、孝友中学。
燕园创苦儿园,收养孤苦孩子。
与夫人一起创办刺绣女校。
先后担任常熟县通俗教育馆长、县体育场场长、县图书馆馆长等职。
常熟沦陷后,举家迁桂林,后经香港移居上海,逝于上海,归葬虞山
电子稿校录:小化斋、绡塘,以《蛮巢诗词稿》(《清代诗文汇编》第七九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2月一版)、《游仙诗》(民国22年刻本)、《政学报》(东亚译书会商务报馆,1902年第二期)、《徐兆玮日记》(黄山书社,2013年9月第一版)为底本。
胡子清清末 1868 — 1946
简介
字少潜湖南省湘乡县悦来二坊大冲(今应泉塘镇湖山下湾一带)人,后迁居莲华屋堂(今铃子桥附近)。
清末湖南法政学堂主持人,船山学社董事长。
参加湖南末届(1902)乡试,以《理财论》等几篇策论得中举人
1903年出版《历代政要表》,并被选派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法政科留学,编译中国最早的《财政学》和《殖民政策》教材。
1906年返国,开创并主持湖南法政学堂和法政专科学校(湖南大学法科和行政科的前身)。
后任职中华民国财政部赋税司。
胡子清是中国近代财政学和公共管理教育开创者,近代法政教育的先驱。
李希圣是儿女亲家,李希圣的儿子李代永娶了胡子清的女儿。
桂念祖清末民国初 1869 — 1915
人物简介
1869-1915.3.5一名赤字伯华江西德化人
同治八年(1869)生,与夏敬观同师皮锡瑞,经词章,根柢深厚。
光绪丁酉(1897)上副举。
甲午(1894)受刺激,戊戌(1898)从康、梁变政,主沪萃报馆。
梁启超湖南,举念祖代时务学堂讲席
未行而难作,念祖匿于乡,旋趣金陵,依杨文会学佛。
嗣后留学日本十余年,以民国四年(1915)三月五日客死。
临终,自撰挽联云:“无限惭惶,试回思囊日壮心,只余一恸。
有何建白
惟收拾此番残局,准备重来。
”(参考《忍古楼词话》及欧阳渐撰:《桂伯华行述》。)
森川竹蹊清末民国初 1869 — 1917
简介
森川竹溪(1869—1917)日本人,明治、大正年间汉诗人。
名键藏字云卿号竹溪别号鬓丝禅侣
章炳麟清末 1869 — 19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9—1936 【介绍】: 清末浙江馀杭人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光绪二十三年任《时务报》撰述,二十六年入“张园国会”,力倡革命排满。
二十八年日本发起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周年纪念会,图求推翻清政府
后与蔡元培共组中国教育会,设爱国学社于《苏报》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及《革命军序》等。
“苏报案”后被捕入狱。
出狱后至东京,入同盟会,任《民报》主编,抨击改良派。
辛亥革命后归国,任总统府枢密顾问。
后曾因策动讨袁遭软禁。
晚年寓苏州,立章氏国学讲习会,从事讲学。
对文字学、声韵学、经学、诸子学都有精深研究。
著《訄书》、《文始》、《国故论衡》等刊入《章氏丛书》、《续编》、《三编》。
全台诗
章炳麟(1869~1936)字枚叔号太炎浙江馀杭人
少从朴学大师俞樾学经史。
1897年任职《时务报》期间,因参与维新运动被清廷通缉。
光绪戊戌年(1898)十月来台,主持《台湾日日新报》,并参加日人在台创设的汉诗社「玉山吟社」,翌年离台。
1899年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同年返沪办报。
1902年再次赴日本,号召推翻清政府,与蔡元培等人组成中国教育会,设立爱国学社。
1903年发表著名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并为邹容《革命军》作序,因此触怒清廷而被捕。
1906年出狱后赴日本,参加同盟会。
1909年陶成章等人重组「光复会」,出任会长。
辛亥革命后,曾先后担任南京临时大总统枢密顾问、中华民国合会会长、总统府高等顾问东三省筹边使等职。
袁世凯大总统时,应召前往北京宋教仁被害后,参与反袁活动。
1924年脱离国民党,在苏州以设会讲学为业,长期从事学术著述和教育工作。
1936年6月14日,病逝于苏州被公认为清末民初学贯中西的一代宗师。
〖参考欧修章太炎台湾〉,收于林庆彰编《中国知识分子在台湾》,台北万卷楼2002年10月
〗以下诗作,录自《台湾日日新报》、连横台湾诗荟》所收《太炎诗录》、吴德功编《瑞桃斋诗话》、赖子清台湾诗海》、吴幅员《台湾诗钞》、陈汉光《台湾诗录》、赖子清《台海诗珠》、钱仲联《清诗纪事》。
词学图录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馀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所著《新方言》、《文始》、《小学答问》,上探语源,下明流变,颇多创获。
又有《儒术新论》、《订孔》等。
一生著作约有400余万字,除刊入《章氏丛书》、《续编》外,遗稿又刊入《章氏丛书三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