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库 近现代
沈乙盦诗·序
余与乙盦相见甚晚。戊戌五月,乙盦以部郎丁内艰,广雅督部招至武昌,掌教两湖书院史学,与余同住纺纱局西院。初投刺,乙盦张目视余曰:「吾走琉璃厂肆,以朱提一流,购君《元诗纪事》者。」余曰:「吾于癸未、丙戌间,闻可庄、苏堪诵君诗,相与叹赏,以为同光体之魁杰也。」同光体者,苏堪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自是多夜谈,索君旧作,则弃斥不存片楮矣。乙盦博极群书,熟辽、金、元史学舆地,与顺德李侍郎文田、桐庐袁兵备昶论学相契,词章若不屑措意者。余语乙盦:「吾亦耽考据,实皆无与己事。作诗却是自己性情语言,且时时发明哲理,及此暇日,盍姑事此?他学问皆诗料也。」君意不能无动,因言:「吾诗学深,诗功浅。夙喜张文昌、玉溪生、山谷内外集,而不轻诋七子。」诗学深者谓阅诗多,诗功浅者作诗少也。余曰:「君爱艰深,薄平易,则山谷不如梅宛陵、王广陵。」君乃亟读宛陵、广陵。明年,君居水陆街姚氏园,入秋病疟,逾月不出户,乃时托吟咏。余寓庐相密迩,有作必相誇示,常夜半叩门,函笺抵余,至冬已积稿隆然。又明年,庚子之乱,南北分飞,此事亦遂废矣。君诗雅尚险奥,聱牙钩棘中,时复清言见骨,诉真宰,荡精灵。昔昌黎称东野刿目鉥心,以其皆古体也。自作近体,则无不文从字顺,所谓言各有当矣。
余生平喜检拾友朋文字,君作落余处者殆百馀首,念离合之踪无定也,特序而存之。
光绪辛丑,陈衍。
海日楼诗补编·序
壬申夏,辑寐叟未刻诗为《海日楼诗续编》,既竟,以示尹子硕。尹子谓予曰:「子与寐叟殆有胜缘,子盍缀纪其事,以弁诸卷端乎?」嗟夫!予闻硕公此言,曷胜其风雨蒹葭之感哉?夫予与叟之遇合,诚有非偶然者。予之闻叟名,为光绪丙申,而始亲謦欬,则光绪癸卯也。是时,叟承命守南昌,甫下车,即遍交其名士。予年虽稚,亦被顾及。暇必约谭,谭必竟日夕。予有所论议,叟必赞许,予有所咨问,叟必为之详释,如是者几及三年。予乃知叟之学博且实也,乃知叟之识正且确也。
叟尝慨然而谓予曰:「噫,国其殆哉!夫道器、文质、体用、经权、理事、神迹,非可二也,而今学士皆二之;道与德,政与教,知与行,定与慧,名与实,学与业,生与义,非可离也,而今学士皆歧视之;自他、心物、真妄、新故、今古、有无、是非、善恶,相待而著,非定有也,而今学士皆固执其成见焉。学士者,国之耳目也,今若此,则其谁不盲从而踬蹶也?且学也者,礼之所自出,礼者,国人之准则也。若今学士,可谓无学。国无学矣,而欲责之以礼,其可得与?无学无礼,而欲贼民之不兴,又可得邪?《孟子》曰:『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今中国之谓也。噫,国其殆哉!」予闻之,廪然而惧,憬然而服膺,不敢忘也。及今思之,叟真藏往知来之悊人哉!
丙午,叟被命提学于皖。己酉,以皖藩摄巡抚事,闻予因学校事致劳瘁,亟召予,见即谓曰:「子来何迟也?」既而曰:「今何世?子乃欲以一齐傅止楚众之咻乎?兹与子约,当留此作竟年谈,慎毋睨旧乡而怀归志也。」已又笑曰:「余虽不耄期而有倦勤之思。明年此日,会当遂我初服,与子同作西湖游耳。」自是居则花晨月夕,辄纵高谭,出则佛寺江亭,每多嘉会。署有成园,园有天柱阁,叟之所葺也。阁凡五级,登临四望,近揽龙山,远招庐、霍,长江衣带,旋绕襟袖,游目骋怀,致饶佳趣。叟政事閒暇,即相与放论其上,解题析义,难辩风生,往往自昏达旦而无倦色。叟每乐甚,辄曰:「有此江阁以来,还有此主客不?」及今回忆,如此胜境、如此主客、如此嘉会,诚哉其难得也。三复叟语,弥用感喟。
庚戌,叟以国势日危,上书言大计。权贵恶之,留中不答。叟抚膺太息曰:「天乎!人力竟不足以挽之耶?」因赋《阁夜》长律见示,诗曰:「不待招邀入户庭,龙山推分我忘形。流连未免耽光景,餔啜谁能较醉醒。雨后百科争夏大,风前一叶警秋蘦。五更残月难留影,起看苍龙大角星。」遂告衰求去。七月得请解任,果符期年之言。离皖日,叟再申西湖游约。予乃于南洋劝业会毕,访叟嘉兴,快聚匝月,即偕作西湖游,时长至前旬日也。湖山幽閟,杳无游人,静对荒寒,宛若置身懒瓒画幅中。叟笑曰:「余辈可谓孤芳共赏者已。」乃尽十日之力,遍揽湖山之胜。素妆西子,不御铅华,而风均天然,偏多真趣。寒山诗所谓「皮骨脱落尽,惟有真实在」者,良堪移赠。叟有句云:「应心开净域,凡圣无殊差。」盖契證语也。而湖君好事,似忧嘉客堕入枯禅,十日之中,晴晦雨雪风月几无不备,寂然境中,妙现神变,枯木寒岩,顿有生意。予叹曰:「乾阳无死,《易》义故不虚耳。」叟曰:「余于是亦悟《易》义惟密,颇觉以密通《易》,应无不合。子能为我言作證乎?」予曰:「可。夫《易》之为义,即神变也。神变即密之大用也。故《系辞》传谓君子洗心,退藏于密。盖不密宁复能易哉?且乾,金刚界智也,坤,胎藏界理也。乾坤生六子,两界开四部也。乾坤变化而有八卦,两界瑜伽而成曼陀罗也。演八卦而为明堂位,曼陀罗而现三昧耶也。如是义證,不胜枚举。《易》为儒密,又何疑哉?」叟笑曰:「诚哉是言,然则彼之轩轾儒佛者,匪唯不知佛,抑亦不知儒已。」游既毕,予随叟返嘉兴,为留半月,遂别而之京师,任校订敦煌唐人写经之役。
国变后,予以发起佛教会事至沪,适叟亦以浙乱辟居沪上。相见无言,忻戚交并。予见叟病甚羸,欲举词慰之。叟奋然作色曰:「六合外宁无净土耶?」予曰:「心净土净。六合之界,谁实为之?妄我见销,客尘顿尽,净土之名,且亦不立,何复有非净土也?」叟说,曰:「不期今日乃闻至言。」因留作长谭。予旅沪不及两月,与叟快谭廑数次耳。讵知一别,竟成永诀。叟盖自是遂居沪,而予则于壬子五月奉先慈命,归隐洪都,几十二年未尝出也。噫!予与叟之遇合因缘,岂偶然哉?
叟言论风采,饶有晋人风,故发为辞章翰墨,神姿隽永,尤复令人玩味不倦。惜予与叟嘉会不常,未能尽窥叟之蕴藏,而予不文,又不能悉述所见闻以告硕公也。夫叟之道德、学术、事业、文章,固已昭昭在世,无待赘陈。况予谫陋,略尝海滴,尤弗敢妄赞。然窃谓学业如叟,世实罕伦,其證悟之莹然澄澈,堪称超迈前修,世多悊人,定不河汉予言。叟平生著述极多,然每不自掇拾写定,好为诗词,亦复短笺尺幅,任意狼藉。予此补编,盖廑得十之一二耳,颇冀博雅君子,继续缀辑,俾叟著述之散佚者蔚成完帙,则予与硕公所厚望也。若夫叟之诗,则叟固尝自谓:「吾之于诗,譬蜩父之承筐,然亦掇之而已。」予于是复何能赞一辞。
太岁在壬申端午后五日,临川李翊灼谨序于旧京之南长街寄庐。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赵清源,字浚川(1871—1942),河间市沙河桥镇官道村人。19岁中秀才,晋补廪生,文名震乡里。入民国后,先后任教邢台河北省立第四中学、河间河北省立第三中学及河间师范等处。先生性耽吟咏,生前诗作颇丰。抗日战争期间,鉴于外侮倡狂,民生凋敝,忧愤成疾,“五一扫荡”期间遽逝。遗著在“文化大革命”中佚毁。以下仅存诗作,系根据张植文同志保存之《狮虻集腋》选录。
台湾文献丛刊·剑花室诗集
本书(一册一五二面九一、二○○字)合「大陆诗草」、「宁南诗草」及「剑花室外集」之一、之二而成,连横撰。作者别号剑花,其里居、阅历见第六四种「台湾诗乘」篇。作者尝于民元至三年畅游大陆,得诗一百二十六首。「自序」有云:「顾念此行穷数万里路、为时几三载,所见所闻、徵信徵疑,有他人所不能言而言者、所不敢言而言者。孤芳自抱,独寐寤歌,亦以自写其志而已』。「宁南诗草」「自序」作于民国十五年西湖寄寓,有云:『甲寅(三年)冬,余归自北京,仍居宁南。宁南者,郑氏东都之一隅也。登高南望,不知涕泪之何从矣。客中无事,爰取箧中诗稿编之,起甲寅冬、讫丙寅(十五年)之夏,凡二百数十首,名曰「宁南诗草」;志故土也』。作者哲嗣震东先生撰「弁言」指出:其中『自「宁南春望」至「别台北」凡二百五十四首,为此十三年间(按甲寅至丙寅)之作;丁卯(十六年)自杭州又回台南,至癸酉(二十二年)离台赴沪,所作凡二十一首,先生亦亲自编入此集中』。合计后补诸诗,共得二百七十五首。又,作者著「雅堂文集」(刊列第二○八种)中另有「宁南诗草序」一篇,可供参读。「外集」二,「弁言」亦有说明:「剑花室外集」之一,「为先生自乙未(清光绪二十一年)割台以后,至辛亥(宣统三年)游大陆之前青年期之作,凡四百六十五首』;「外集」之二,「为先生癸酉至乙亥(二十四年)晚年之诗,间有缺字或缺句者,盖先生未完成之作也;凡四十九首』。
大陆诗草·魏序
甲寅冬,连子归自北京,夜款余关,出所为大陆诗草,以序属余;既而别去,重以书相属。余于诗非所长,何敢为序?第念我先民自中华大陆来居兹土,涉重洋、冒危难,披荆斩棘,以辟田庐、宏子姓。当其时,岂暇治文字哉?其后骚人墨客蝉联竞起,类皆寄沧洲之逸兴,写鲲海之风光,取材不富;欲求如连子行数万里路、大畅厥辞者,奚可多觏?连子涉江、渡河,入燕都,出长城,登阴山;忖其志,岂徒欲以诗鸣哉?将牢骚满腹,目之所击、足之所履,人力舟车之所至,怀古伤时,慨然著为吟咏;道山川美好,不可不惜,历史兴亡、国家民族凌轹隆替,不可不鉴。故前后百数十首,义存乎扬厉,不嫌其夸;情迫于呼号,不病其激。而其奔放处,苦心孤诣,务去陈言,其辞虽骋,其旨实归。左太冲、阮嗣宗咏史咏怀之亚也。
连子为人如其诗。五年前与余订文字交。未游大陆,文多于诗;既游之后,诗文益变。连子南人,名横,字雅堂,武公其号也。
乙卯春,润庵魏清德序于台日报社。
大陆诗草·自序
连横久居东海,郁郁不乐,既病且殆,思欲远游大陆,以舒其抑塞愤懑之气。当是时,中华民国初建,悲歌慷慨之士云合雾起,而余亦戾止沪渎,与当世豪杰名士美人相晋接,抵掌谭天下事,纵笔为文,以讥当时得失,意气轩昂,不复有癃惫之态。既乃溯江、渡河、入燕都,出大境门至于阴山之麓,载南而东渡黄海,历辽沈,观觉罗氏之故墟而吊日俄之战迹,若有感于东亚兴亡之局焉。索居鸡林,徘徊塞上,自夏徂冬,复入京邑。将读书东观,以为名山绝业之计,而老母在堂、少妇在室,驰书促归,弃之而返。至家,朋辈问讯,辄索诗观。发箧视之,计得一百二十有六首,是皆征途逆旅之作,其言不驯。编而次之,名曰「大陆诗草」,所以纪此游之经历也。
嗟乎!余固不能诗,亦且不忍以诗自囿。顾念此行穷数万里路,为时几三载,所闻所见,徵信徵疑,有他人所不能言而言者、所不敢言而亦言者。孤芳自抱,独寐寤歌,亦以自写其志而已!杀青既竟,述其梗概,将以俟后之瞽史。
乙卯仲春,台南雅堂连横序于剑花室。
天蚃词·郑彼岸序
南海黄子芋园《天蚃词》四卷:卷一曰《横江集》,自己巳至甲申所作;卷二曰《芋园集》,自己卯至辛卯所作;前两集诗词一百二十阕,新会朱庸斋为之选录者;卷三曰《海日集》,自己亥至丙午历年剩稿;卷四曰《怀古集》,则补录北游怀古之作。后两集得词若干阕,赣县罗雨山为之续抄,并注其怀古词焉。庸斋跋曰:“命意既远,托体尤高,每于瑰丽芳馨之间而尽幽窈沈郁之致。于赵宋诸家,取精用宏。大抵体制法度,宗尚清真,骨格神致,肖乎白石,积健行气,来自稼轩,丽泽辞华,取于梅溪,而感物兴怀,则发乎自己。至于金石史地考据亦能以词出之,尤别开蹊径。其造诣之卓异,固共睹矣”。雨山序其《怀古集》曰:“千数百年来,怀古佳什,未易多观,其难可知。芋园深于词,今又为人之所难为,得怀古词二十七首,言约而旨远,可作词史观,信乎其可传也”。朱跋、罗序所论甚允。芋园既以词集见示,并属予序,予老拙,不娴于词,更何言哉。夫诗有六义,毛诗所载,多劳人思妇发愤怨悱之辞,其义尚矣。昔人谓作诗宜以经史为根柢,上符诗义,词者诗之余也,义一而已。今天蚃之词,枕经葄史,笔意俱化。寓风雅之比兴,摘骚辩之香艳,珠辉玉振,云锩霞舒,合婉约豪放为一手,未尝规摹求肖乎古人,而自开面目,气骨秀健,体大思深,雄睨古今,建词坛之旗鼓,足以张吾军而夺帅矣。芋园守真履道,博雅好游,游必有诗、有词。芋园诗稿,兹已裒然成书十卷。顺德简竹居征君尝评其诗曰:“甚何诗义”。今其词亦何独不然乎。曩岁尝游燕赵齐鲁吴楚,咏怀古迹之词,前后合得五六十阕,予拟约雨山分别录出,庚为之注,或四集全注,刊印流布,以讯同文。此诚如朱罗论列,真实不虚,且以见芋园文行兼懿,固当信今而传后。奈何才丰遇啬,徒以诗词鸣其抑塞。而岁月不居,亦垂垂老去,未克展其抱负,大用于世,为可惜也。集中倡酬诸人多予亡友,逝者如斯。予乃得与芋园比邻閒居,白头晤对。时复长吟浩歌,抚时感事,宛闻山阳之笛,雍门之琴也。人世交游荣瘁聚散生死歌哭,如梦如幻,回顾文字相知,日以寥寂。然则芋与嘤鸣之求,与何能已于言耶。读《天蚃词》者,茹嚼工商,俯仰今昔,凡山川郡国,夷险废兴之迹,宇宙事物动静变化之情,一一呈露,使人忧生念乱,眷怀身世,哀乐无端,不觉低徊击节,唏嘘慨叹而不禁,将有倚歌而和之者。贞元绝读之交,斯文未丧,诗义犹存,此亦兴观群怨之微旨也欤。岁次己酉夏五月,中山郑云鹗彼岸。时年九十又一。
后端居室诗存·序
壬寅岁,予以闽侯曾公履川之介,始识弥庵、栩庵李氏昆仲于香港官立文商夜校。三先生皆以诗鸣,窃喜得数承教自幸。乃不逾岁而弥庵卒陨,栩庵为刊其所为《佛日楼诗》四卷,履川先生序而行之,世所推为同光诗体之后殿者也。其后十年间,以舌课之劳,与栩庵相见日鲜,而知其深沈清介,以自尚言伦行虑,独赁居教会寓楼,一室冥然,安常茹淡,不为依光扬声以交当世士。岁时间遇诸市筵,执手为言相命之学,则告予以气疾经年,意不获久居人世,辄恻然阴慨而强慰之,而不谓其老病萧索,溘然以死也。既卒之明夏,张君稚琴检其行箧,订存诗词若干篇,即以先生生平所号,题曰「后端居室诗存」。胡君惠春将为刊布,属予弁其端。呜呼!栩庵以乙卯夏亡,不三月而履川先生随逝,予尚忍卒读栩庵之诗文也耶?李氏为合肥望族,先世迭光显朝列,弥庵兄弟起家华膴,学行皆有本源,遭时不造,颠播于内变外侮流窜之间,托命海隅,闇然自放,作为诗歌,以发其忧愁逼侧、愤懑无聊之思。栩庵尤垂白厄穷,内无家人妇子之欢,外无有力者为之推挽延誉。二十七年之间,甘卑默而守儒素,其内足于己,摆落尘浊,殆无以异于弥庵。然则先生之所以自传者,又不必待区区文字以为重也。顾尝遍览其遗稿,纵横涂乙之馀,圈点评骘,其自矜慎顾藉有过人者,如《无双吟》《虞山诗草题咏》《哀鹃吟》《祭悼元兄》诸作,皆精思镵绝,以发露其性情。居常集草堂、义山句为诗,以之应万境,而指切时事,尤妍鍊工切,不啻出其手口。与弥庵所就或不尽同,而取径若合符节。独惜斯编皆为来南之作,壮岁所为,不一二睹,今之毫芒流落,果能与佛日楼并传与否,又未可知也。尝观自古诗人,坎壈不为时用,然后呕心以从事篇章,往往如祥麟威凤,自惜羽毛,乃不旋踵而声光寝灭,亦已多矣。况吾辈生今之世,值学绝文敝之时,而托居之地,又夷言墨行,求如庄生所谓见似人者而不可得。若先生生平独行踽踽,确然有以自信,张、胡二君乃为扬其幽光,则世之读是编者,其亦知所感发也欤?丙辰秋,顺德苏文擢拜序。
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梁叔子(1869—1950),名正麟,署叔子,以叔子闻于士林。四川长宁县人。叔子为季子胞兄,诗名最著,而遍搜蜀中,竟不得其诗集。曾序季子《萱泽堂诗存》,知其家贫,“三十岁后四方饥走”。清拔贡。辗转于滇桂谋生,曾为云南建水县令,因忤上官落职。后回川,司四川盐运使。入民后,任国大代表,又任县参议长。是编所录,姑从县志及他人集中辑得
简介
刘文钦(1881~1935),原名思明,因避清讳,更名思睿,平越(今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福泉市)城内人。自幼失怙,赖母抚养成人。性聪敏,过目成诵。入州学就读,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乡试中举人,光绪二十九年中进士。是时,知州杨兆麒器重其材,将侄女许配,并为其置地购屋。文钦受聘协修《平越直隶州志》。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任上海吴淞口厘金总办。辛亥革命后,卸官回籍。
民国二年(1913年)9月至次年5月,任兴义县长。民国七年任平越县经费局董事,计入为出,节减开支,筹措经费发展地方教育。其后改任县教育局局长,时县境遭兵匪骚扰,绑票捉人,勒索赎款,以致将许多公学田典出,充作赎出费用,不少学校经费无着停办。文钦尽力计划开支,陆续赎回典当的学田,停办的学校得以复课,并购买地基扩充了平越女校校舍,动员乡绅陶名魁捐献《万有文库》丛书,在城厢小学建两间书馆庋藏,供师生县人阅览。为鼓励私人办学,他请用政府名义奖给果水地方的李学礼一副匾额:“学问经济文章,教育兴而英才出;礼乐射御书数,师道立则善人多。”民国十四年,任赤水县征收局局长,受聘为周西成幕僚。不久,辞职返乡,寄情山水,以诗文自娱,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病逝,葬城南三江口。刘文钦擅诗词楹联,尤工骈体文。同年,贵阳文通书局出版了其诗文集《刘文钦先生遗稿》。
人物简介
1867-1943.10,字仲仁,号公绂、民佣,别署大圜居士、红梅阁主。江苏吴县人。十二岁应童子试,即为秀才。光绪十一年考中举人。甲午中日海战, 清军惨败,康有为等“公车上书”,倡言变法图强,在北京成立强学会,各地也纷纷成立学会,张一麟等在苏州倡设苏学会。光绪二十九年,张一麟录取经济特科, 被分往北洋大臣兼直隶总督袁世凯处任职。宣统即位,袁世凯被放逐回籍,张也解职回乡。民国初年,复入袁幕,任总统府秘书。袁世凯改国务院为政事堂,下设六 局,张一麟被任命为机要局局长。1915年调任教育总长。1916年因不满袁世凯称帝而辞职南归。1921年,创议召开和平会议,会议失败后,不复问政 事,闲居苏州。在此期间,曾与张謇组织苏社;与李根源组织吴县善人桥农村改进社,改良农业,兴办教育;与吴荫培等创设吴中保墓会,保护乡里文化遗迹;参与 《吴县志》总纂;倡议开辟体育场、图书馆、阅报室、植物园、蚕学馆、博物馆等社会文化教育设施。“九·一八”事变后,张一麟创办《斗报周刊》,自署“江东 阿斗”,撰发刊词,号召奋起救亡图存。“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张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支援抗战。1936年“七君子”事件发生后,张多方奔走,设法营 救。“八·一三”事变后,组织抗敌后援会,捐募军需,收容难民,并与李根源着手组织“老子军”,号召全国,凡六十岁以上者,前来从军,与侵华日军决一死 战,各地耆老闻风响应,轰动全国。由于种种原因,“老子军”没有组成,但这爱国行动,对于鼓舞全国军民同仇敌忾,起到了相当的作用。从此无人不知苏州有个 张仲老,而“老子军”之名,也不胫而走,妇幼皆知。淞沪之战,抗战军士多有死伤,张一麟与李根源一起,将抗日烈士遗骸收葬于苏州善人桥,并披麻戴孝,恭送 入殡。苏州沦陷后,张一麟扮僧易服匿居于城西穹窿山穹窿禅寺(即茅蓬寺)、拈花寺等处,安置伤兵,组织抗日。经人力劝后,才最后撤离,由上海取道香港,转 赴武汉。被聘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后又随参政会移住重庆。1943年10月,因病逝世于重庆。
清州搜玉
张德崇,字凌霄,别号云路。沧州青县张家营人。童生数试未第,乃设馆兴济数十年。文人出其门者众。工书法,有孝声。著有《诗社草》、《晚香草》、《课士草》等,皆散佚。
清州搜玉
张可琴,青县张家营村(今属沧县)人。树筠族兄。
清州搜玉
张树筠(1867—1933在世),字莲塘,号相臣,青县张家营村(今属沧县)人。业医,有声,历充北洋总统府医官。著有《蘡奥轩主人咏怀引玉集》不分卷。以下唱酬之作亦见此书。
词学图录
顾随(1897-1960) 本名顾宝随,字羡季,号苦水,别号驼庵。河北清河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河北、燕京、辅仁大学教授。有《无病词》、《味辛词》、《荒原词》、《留春词》、《积木词》、《霰集词》、《濡露词》、《闻角词》、《苦水诗存》、《倦驼庵稼轩词说》、《倦驼庵东坡词说》、《顾随文集》、《顾随诗文论丛》。
互动百科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别号苦水,晚号驼庵,河北清河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终身执教并从事于学术研究与文学创作。先后在河北女师学院、燕京大学、辅仁大学、中法大学、中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四十多年来桃李满天下,很多弟子早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叶嘉莹、周汝昌、史树青、郭预衡、颜一烟等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由《稼轩词说》、《东坡词说》、《元明残剧八种》、《揣龠录》、《佛典翻译文学》等多种学术著作行世,并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出版《顾随文集》、《顾随:诗文丛论》、《顾随说禅》、《顾随诗词讲记》等。
人物简介
1872-1914,直隶南宫(今河北南宫孙村)人。就学于保定莲池书院。光绪二十四年考中戊戌科三甲第191名进士。历任灵丘、繁峙、五台、静乐等县知县。辛亥革命爆发,积极响应,至大同,兼署知府。民国三年(1914年),受聘于保定高等师范国文部。不久卒。工诗文。有《李刚己遗集》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