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清朝
张凯嵩晚清 1820 — 1886
维基
张凯嵩(1820年—1886年)字云卿粤卿月卿钺卿,室名赐閒楼、金碧小琼庐、复园湖北江夏人
张凯嵩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士,分配至广西以知县即用,历宣化怀集临桂知县
李星沅劳崇光均推荐其才能,于咸丰五年(1855年)升任庆远知府
任内剿平土匪王得胜等,升左江道,改代理右江道
不久庆远失守,革职留任。
咸丰八年(1858年),连同按察使蒋益澧重新攻克庆远,官复原职,代理按察使,不久正式任职,又迁布政使
同治元年(1862年)巡抚刘长佑浔州筹划剿抚,张凯嵩率兵配合,克复阳朔,因功接替刘长佑巡抚
同治二年(1863年),徵召布政使刘坤一围剿大成国馀党黄鼎凤等部。
同治三年(1864年),攻克天平寨,生擒黄鼎凤。
贵县平定,朝廷赏头品顶戴。
疏陈左右江积匪未清,议三路进兵,以刘坤一统七营留防浔州,易元泰统十一营由宾州迁江思恩,李士恩统水陆八营由横州南宁,节节进剿。
八月, 失泗城与窜匪廖万福之泗城知府吴其逵被撤职,张凯嵩徵召邓云襄为泗城知府,进攻廖军。
廖部将军李老使、游标韦晚等被擒。
廖军退于富州的那良。
张凯嵩会同滇、黔两省清军围剿。
同治四年(1865年),四月廖军令公杨通潮被俘。
3日,廖万福被俘斩首。
刘坤一克大、江口、平,斩贼首梁安邦,南宁河道始通。
元泰剿上林,平之。
刘坤一江西巡抚去,以同知刘培一代领其军,将亲赴南宁督战,会伪康王汪海洋窜粤,将入广西,诏凯嵩驻防浔州
同治五年(1866年)凯嵩南宁,进攻山泽,督诸军穴地轰城,夺山入,擒伪平章苏仲熙等。
孙仁广单骑走旺陇,追斩之。
山泽为贼所踞十馀年,至此悉平。
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云贵总督
当时云南形势混乱,张凯嵩在赴任途中,行至巴东,即三次上疏称病,结果因规避被褫职。
光绪六年(1880年),以五品京堂重新起用,授通政使参议,迁内阁侍读学士,代理顺天府,授贵州巡抚
光绪十年(1884年),调任云南,请求在省城设立开采五金总局,发展矿业,与内阁学士周德润勘测中越边界。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卒于任上。
清史稿》有传。
著《奏疏》28卷,《退庐诗存》及《退庐文牍》10卷、《抚滇奏疏(四卷)》等。
主要活动
  • 1845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秦日纲晚清 1821 — 185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821—1856 【介绍】: 广西桂平人,一作贵县人原名日昌,避韦昌辉讳改名
在家乡为雇工,加入拜上帝会。
起事后随军永安州,即任天官正丞相
定都天京后,封顶天侯,又进封燕王
咸丰五年湖北,大破清军,攻克武汉三镇。
六年,解镇江之围。
渡江破江北大营。
又与石达开会师,破江南大营。
杨韦事变中与韦昌辉杨秀清,屠杀杨部,奉韦命追击石达开
后与韦昌辉一同被诛,除爵。
黄玉柱
全台诗
黄玉柱(?
~?
),字笏山新竹人
咸丰五年(1855)举人九年广西思恩县知县,历任兴业、贺县、宣山、武缘贵县苍梧宣化临桂贵平等县。
光绪二年(1876),加同知衔,赏戴花翎。
善画
其子黄宗鼎、黄彦鸿亦能诗。
(江宝钗撰)
石镇仑晚清 1825 — 18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825—1854 【介绍】: 广西贵县人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堂兄。
金田起义后,历经战阵。
咸丰三年封国宗
统兵攻江西南昌,不克。
转取九江,连克汉口汉阳,不久退出。
次年,再度西征,又克汉口汉阳
进入湖南,与湘军反覆争夺岳州、靖港,终于退出湘境。
后在半壁山大战中阵亡。
林凤祥晚清 1825 — 18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25—1855 【介绍】: 名一作凤翔
广西桂平人,原籍广东揭阳,又有广西武缘贵县之说。
清咸丰元年,在永安州参加太平军
御林侍卫指挥、检点。
武昌时,率先登城。
南京时,又破仪凤门
随即攻克扬州,切断清朝漕运通道。
同年,以天官副丞相,与李开芳率师北伐。
北伐军取道浦口,经皖入,渡黄河,入晋南,折回河南,北夺临洺关,击溃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军,长驱北进。
封靖胡侯
杨柳青后,攻天津受阻,屯静海,与独流镇李开芳军相呼应。
天寒粮乏,后援不继,被迫南撤。
五年春,于连镇受伤被俘,旋在北京就义。
追封求王
石达开晚清 1831 — 18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1—1863 【介绍】: 广西贵县人
本客家地主。
道光末加入拜上帝会。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参加太平天国金田起义。
在永安被封为翼王五千岁
定都天京后,出巡安庆安民
咸丰四年督师援上游。
次年初,在江西大破湘军,以后连战均捷。
六年,回援天京,旋再赴上游督师
同年秋,天京发生内讧,回京,险遭韦昌辉杀害,缒城出走,起兵讨韦。
洪秀全韦后,招之回京主政
七年,因遭疑忌,率军出走。
此后转战赣、浙、闽、湘、、黔、滇、鄂等省,势力渐衰。
同治二年,在紫打地为大渡河所阻,无法突围,乃致书川督骆秉章,请免杀将士,旋自赴敌营。
被解往成都,遭酷刑杀害。
梁瑞祥
维基
梁瑞祥广西省浔州府贵县(今广西贵港)人,同进士出身
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88名。
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
主要活动
  • 1877年,进士,貢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林乃柽
维基
林乃柽广西省浔州府贵县(今广西贵港)人,同进士出身
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48名。
同年五月,经吏部掣签,授即用知县
主要活动
  • 1877年,进士,貢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林翰清
维基
林翰清广西省浔州府贵县(今广西贵港)人,进士出身
光绪三年(1877年),参加丁丑科殿试,登进士二甲第92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六年四月散馆后,著以部属
主要活动
  • 1877年,进士,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李彝坤
维基
李彝坤广东省广州府顺德县人进士出身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参加光绪戊戌科殿试,登进士二甲39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二十九年四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后担任广西贵县知县
主要活动
  • 1898年,进士,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周岸登清末至民国 1872 — 1942
词学图录
周岸登(1872-1942) 字道援号癸叔二窗词客四川威远人
历任广西阳朔苍梧知县全州知州
辛亥革命后任四川会理莲溪等县知事,未几赴赣,先后任宁都、清江、吉安等县知事及庐陵道
民国间历任安徽大学重庆大学厦门大学教授
有《雅》、《梦碧簃曲稿》、《戏剧新花子拾金》。
蜀雅
1872-1942字道援号癸叔威远一和乡人。
1892年中举,历任广西阳朔苍梧两县知县全州知州
辛亥革命后,先后任四川省会理蓬溪江西省宁都、清江、吉安等县知事,江西省庐陵道尹。
周岸登工于词曲,兼善诗赋。
词风崇尚吴梦窗,自号“二窗词客”。
博学专精,其作品“博雅矜炼,语出已铸,律细韵严,气度弘远”。
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他依然辞官,赴厦门大学讲授词曲,编著《唐五代词》、《北宋慢词》讲稿。
1931年秋,任安徽大学文学院长,双十节填《六州歌头》词一首:“年年国庆,都不是今番。
悲风满,旌旗卷,广州边,雨声酸。
杂迷人声怨……仗吾人群起,整顿好河山,百日青天。
”同年,还勘定出版了他的词集《雅》12卷,收词370首,以及《雅别集》2卷,收词213首。
1932年,到重庆大学讲授词曲与金石学,编《金石学讲稿》。
1935年,转四川大学文学院执教。
1938年,闻台儿庄大捷,立成《破阵乐》词一首,以“指黄龙,相将痛饮”,抒发若狂之喜。
1939年,迁往峨嵋报国寺,与住持果玲容县进士赵尧生等,以“能、登”为韵,作诗130首,《能登集》流传至今。
谢无量郭沫若、程复初等十篇酬答,著有《曲学讲稿》、《楚辞训纂》、《南征日记》、《贤女传讲稿》、《韩民血泪史》、《莞子故训甄》等。
1942年病逝。
蜀雅·序
庚午岁暮,得北梦翁书,以勘定词集雅将竣,属为之序。
余不文,何足序翁之词。
然自丙辰邂逅翁于金陵舟次,有大酺之唱酬,忘年定交,忽忽十余载,关河阻隔,交谊弥挚。
知翁之身世,嗜翁之词翰,环顾海内,鲜有余若,则于翁以定稿问世之际,又乌能已于一言。
人也。
蜀本词邦,相如子云导之先路,太白东坡其来轸。
汉魏以还,迄于今世,言词赋者,必称彦。
而花间一集,岿然为词家星宿海,盖其名山大川郁盘湍激,峰回峡转,亦秀亦,清奇瑰伟之气,毓为人灵,有以致之也。
尝考风诗雅乐,本处一原,后世莫能兼擅,乐府与诗,遂歧而为二。
隋唐嬗衍,倚声代兴,宋贤从而发扬广大之。
体洁韵美,陵铄百代,元明以降,此道寖衰。
有清初叶,重振坠绪,而斠律铸辞,则光宣作家乃称最胜,半塘彊村久为盟主,樵风蕙风赓相鼓吹。
至异军突起,巍峙蜀中者,则香宋与翁也。
香宋词人禀过人之姿,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余夙有文论之矣。
翁词则沈酣梦窗,矞皇典丽,与香宋殊轨,而异曲同工焉。
居尝自谓古今作家之所成就系于天赋者,半系于其人之身世,遭遇者亦半。
翁少年蜚声太学,博闻强记,于学无所不窥,壮岁游宦西,宰巨邑,退食之余,寄情啸傲,穷桂海之奥区,辑赤雅之别乘
柳州石湖以后,一人而已。
辛亥国变,更宰会理,抚循夷猓,镇慑反侧,暇则蒐讨其异俗,网罗其旧闻,歌咏其詄丽环奇之山川风物,一如在
已而客居故都,落落寡合,黍离麦秀之慨,悲天悯人之怀,一寓于词,风格则祖述梦窗草窗,而气度之弘远时或过之。
盖翁之遍览西南,徼山水奇之胜,所遭世难,惝恍诪张之局,有非梦窗草窗所能比拟者也。
丙辰参赣帅幕,武夫不足以言治,乃益肆志为词。
徵考其邦之文献,友其士君子,酬唱谈宴,几无虚日。
所作气格艺苍坚,笔力益闳肆,差同杜陵以后之作。
乙丙而还,世乱弥剧,翁乃避地海疆,谢绝世事,讲学之暇,闲赓前操,命意渐窥清真,继轨元陆,以杜诗韩文为词,槎枒浑朴,又非梦窗门户所能限矣。
余少失学,束发就传,嫥治自然科学,于吟事为浅。
乙卯自美利坚归,闲与旧友王简庵然父昆季学为倚声,于宋人夙宗梦窗,近贤则私淑彊村,与翁所尚不谋而合。
自识翁后,益喜弄翰,篇什渐多,终以不习于声律之束缚,中道舍去,十载以还,虽不时为五七言诗,而倚声久废,惟把卷遣日,尚时翻宋贤之遗编而已。
视翁之老而益进,蔚为大宗者,惭恧奚如。
而翁不遗其僿陋。
一篇脱手,千里写似,宁谓余知词,无亦心神契合,有非形骸关塞所能外欤。
余之叙翁之词,盖不仅述翁之所造,亦以志余与翁不谖之交云尔。
民国二十年二月新建胡先骕
蜀雅·序
余自逊清鼎革之际,与亡弟然父侍先大夫于梁园,始学倚声,昆弟唱詶,不一岁居然盈帙。
遽刊行以示友朋,以谓文之能发人性情者莫词若,骤获之足以自壮,友朋亦姑息誉之,不与绳检,无以自发其蔽也。
丁巳秋,二窗来南昌,倾盖莫逆,示以所作,则抨弹声律义法无隐,盖益我广矣。
嗣二窗三为令,不废吟啸,余则陆沈黉序閒,辍响六七年,今二窗将往教厦门,汇所为倚声八稿属余序端。
嗟夫,余曷能序二窗词。
二窗为词未尝先余,而所就质量皆远过之,则其根柢盘错为何如,顾余自省于词有深嗜,旧岁于心远大学讲述词曲史,未竟,战祸忽起,震炮碎胆中尚闭门钩辑得稿数万言,以视二窗,力薄而好则同焉。
二窗词博雅矜鍊,语出己铸,律细韵严,一以君特公瑾为宗,或微病其矜博而失情,牵律而害意。
谓为是者宁涩毋滑,宁密毋疏,奚竞俗赏为。
至于忧时念乱,契阔死生,自鸣不平,歌以代哭,亦犹是王风楚骚之志。
而引商刻羽,不恤呕心,一篇甫成,如土委地,此中甘苦不足语于外人,惟与二窗相向太息而已。
丁卯六月南昌王易
邛都词·自序
不佞向不能词,亦少为诗。
壬子浮湘归蜀,与长宁梁叔子俱,每有所触,辄寓之诗。
癸丑复偕叔子南行,国忧家难,底于劳生,其情弥哀,志弥隐,诗所难达,壹托之词。
行部鲜暇,恒于舆中枕上为之,自四月踰邛来,汔八月奉权会理
止得日百二十,得词百三十有八。
嗟乎,鼎鼎中年,已多哀乐,悠悠当世,莫问兴亡。
夫君美人之思,闲情检逸之篇,不无累得之言,抑亦伤心之极致。
忆云生盖先我矣。
排比既竟,乃付写官,叔子和作附焉。
命曰邛都,读者但作游记观可也。
甲寅臈日蓬溪官廨舍书。
长江词·自序
邛都词既削稿,明年乃返成都,求词学旧书,渺不可得,华阳林山腴同年思进)以万红友词律见贻,颇用弹正,未暇一一追改也。
适再出知蓬溪,彭兼有唐长江唐兴、青石三县地,而长江以贾簿故最名。
江山文藻,触感弥深,从政之余,引宫比律,倚双白之新声,无小红之低唱,自歌谁答,良用慨然。
历秋涉,亦复成帙,中有和庚子秋词百余首,别录为卷,最而刊之,弁以长江,犹是邛都意也。
乙卯春分蓬溪官廨记。
时将受代,漫卷诗书矣。
丹石词·自序
葛稚川闻勾漏有丹砂,求为令,求长生也,出世法也。
予在江右,三为县,一尹庐陵,非求长生偷生而已,无出世法,度世而已。
比之稚川,愧已。
稚川求长生出世,不得,载郁林片石归耳。
予求偷生度世,不得,载石无石,思归无归,其遇较稚川为何如也。
姑亦曰:吾所求丹耳,所载石耳
噫,自诡而已。
吾宁好丹,吾岂恶石,今将去赣,裒辛酉至甲子在官日所为词五十八首,命之云尔。
丁卯端午周岸登
和庚子秋词·自序
庚子秋词者,临桂王幼遐给谏、归安朱古微侍郎临桂刘伯崇殿撰所同作也。
是时给谏居下斜街,予于五六月间拳祸初亟时曾屡过之。
后余先出京,甲辰重入京师,始得秋词读之,半塘已归道山,每过斜街,辄踯躅移晷,不能为怀。
革除已后,回忆旧所经历,时一展读,俯仰身世,都如梦影,之视今更不知当作何语。
簿领多暇,取而和之,起甲寅腊日,汔乙卯灯节,得词百有十六,随所得为先后,不复排次。
昔者方、杨、西麓俱和清真,陈三聘亦和石湖
兹之所和,未能终卷,意有愧焉。
但以一时思感,寄诸文字,弃之未忍,姑录存之云尔。
乙卯花朝蓬溪县斋写竟记。
江南春柳词·跋
丁巳旅食北京,曾借比竹馀音韵,为蓟门春柳词三十首,劳者自歌,亦当世得失之林也。
南来十载,德业靡进,世乱日亟,恒斡渐衰,读尊前、花间二集所载唐人柳枝词,触绪增感,乃遍和之。
四月十七初度日起,尽此月得七十二首,合之前作遂赢百首。
不自用韵者,初无作意,趁韵为之,随人俯仰,或竟匪夷所思,见智见仁,亦随人甘苦之酸咸之而已。
丁卯夏正四月三十日甲子记,将有厦门之行,漫捲诗书矣。
旧交星散,孤弦独奏,书竟泫然。
石镇吉清 ? — 186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0 【介绍】: 名亦作进级、正纪
广西贵县人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族弟。
封国宗
咸丰七年率军转战福建江西,败湘军于新喻
后随石达开出走,转战浙江江西湖南,入广西
十年安定被俘,旋在桂林遇害。
梁成富清 ? — 18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5 【介绍】: 广西郁林人
太平天国将领,参加金田起事。
清咸丰十年太平军则天义,后封启王
本为陈玉成部将
同治元年起,进军西北,转战陕西河南湖北江西甘肃等地。
同治四年攻克阶州,不久城陷受伤被执不屈死。
盛支焯清 1684 — 17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84—1762 【介绍】: 浙江秀水人字贲园晚号菊畦
盛枫子。
雍正元年举人,历任广西贵县天保河南叶县等县知县
晚年致力考古订讹,尝手辑小册曰《备忘》。
父撰《征献录》,未竟而没,支焯补苴参校,用心垂三十年而成书
有诗文制艺稿若干卷。
石凤魁清 1815 — 18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815—1854 【介绍】: 广西贵县人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堂兄。
金田起义后在石达开军中。
咸丰三年封国宗
随军进援江西,攻南昌不克,返天京。
次年参加西征,克武昌后,加提督军务衔,镇守武昌
后清军来犯,因刚愎自用,因循失机,失武昌
回天京后以失律处斩。
朱锡锟清 1814 — 185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814—约1853 【介绍】: 广西郁林人
参加洪秀全金田起义。
清咸丰三年武昌,升殿左三指挥
南京后,升殿左三检点。
旋奉命北伐,接应林凤祥李开芳部,为敌所阻。
后升秋官正丞相,得北伐军接应,入河南
又渡黄河入山西封剿胡侯
后不详。
同治二年追封抚王(一作麟王)。
石祥祯清 1815 — 18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815—1854 【介绍】: 亦作祥开、祥真、详真、镇祥、贞祥。
广西贵县人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堂兄。
封国宗
清咸丰三年,率军助攻江西南昌,加提督军务衔。
四年大败湖广总督吴文镕部,重占汉口汉阳,进取岳州靖港。
旋回军攻克武昌
回天京后,在城东南之七桥瓮作战阵亡。
杨树
简介
字珍林
清同治丁卯(1867)举人历官中书,加侍读衔;秩满出守,历任山西蒲州府太原府伐理提学使,升授甘凉道司。
所至振兴学校,矜恤孤寡,厘清积弊,故实惠在民,今晋人士犹讴思不置。
公尤长于文学
未仕时在里授徒,英隽多出其门。
所著《澡雪堂集》也,梓行于世。
(《续修安顺府志辑稿》卷十六)
澡雪堂诗·自序
自少好为五七字句,同治癸亥(1863)独山莫芷升庭芝先生教授郡学,持业以请。
先生旁批细注,有如笺释,谓全卷无一完善之作。
指示诗学,约不宜轻看近时刻集,取手钞冯氏《诗纪》、郭氏《乐府》、各家批注杜、韩、李(义山)、苏《纪评》各种,益以唐、宋名集,读久,当有心得。
洎游蜀,游江右,居京师,间有作,不敢示人。
光绪丙子(1876)清镇文比部云衢天骏,点定一次。
丙戌(1886)思南程太史少珊棫林点定一次。
丁亥(1887)遵义唐中丞鄂生炯点定一次。
自此,庋置行箧二十馀年。
宣统纪元(1908)中伏,简放甘凉,交卸学篆。
公馀得暇,取全稿芟薙大半。
由甲子(1864)迄庚子(1900),釐为四卷:在籍时曰《蔗梢集》,游幕时曰《萍踪集》,官内阁时曰《对薇集》,游滇后入京时曰《焦桐集》。
三十七年中,得古今体二百四十九首,藏于家。
夫诗之衰,衰于作诗者之多,亦衰于作诗者之易。
昔人谓东坡如郊、岛,苦吟不至于伤率伤漫;、白如老杜,精细不至于病轻病俗。
诗存矣,使读者不知为何许人,外观有耀,中实无物;入耳铿锵,咀嚼寡味,无人品焉有诗品?
昌黎云:有志乎古者希矣!
志乎古,必遗乎今,惟不与时贤较短长,斯能与古人证气脉。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聊以示子孙而已。
宣统元年己酉(1909)六月安顺杨树自序并书,时年六十有九。
温常绶清 1733 — 17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33—1797 【介绍】: 山西太谷人字印侯号少华
乾隆三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改山东道监察御史,擢兵科给事中,转掌户科。
历官三十年,清约如寒士。
著有《论语辑解》、《尚书评》、《考工记集评》、《春秋三传评》、《孟子评》、《杜诗评》、《义山诗评》。
维基
温常绶(1733年—1797年)字力古印侯号少华补山山西太原府太谷县人
乾隆庚辰举人己丑进士
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武英殿校官山东道监察御史,户科、兵科掌印给事中,掌京畿道监察御史,陕甘学政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浙江乡试副考官嘉庆元年参加千叟宴。
诰授中宪大夫,晋赠荣禄大夫
著有《论语辑解》、《杜律详注》、《庄子》。
主要活动
  • 1769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周长庚晚清 1847 — 1892
周长庚字莘仲侯官人
同治壬戌举人,官彰化教谕
有《周教谕遗诗》。
全台诗
周长庚(1847~1892)字辛仲,亦作莘仲又字味禅福建侯官人
清同治元年(1862)举人,选建阳教谕
光绪十年(1884)调署彰化县学,十三年台湾已建省(事在十一年),乃得实授。
爱士弥至,士有为人中伤者,必以争诸长官,无所惮。
喜宾接士大夫,讲经济词章之学,人称「周老师」,南北二部,咸俱知名。
翌年彰民施九缎等以清丈不公,率众围城,称顺天会主,抢盐馆,毁电线,提督朱焕明阵亡,势张甚。
周长庚与邑诸生吴景韩缒城出诣党众,晓谕利害,乃得缓师,适林朝栋援兵至,围遂解。
邑令李嘉棠欲诛胁从者二十四庄,周长庚极力调护,幸得保全。
缘是为蜚语所中,祸且不测,乃弃官内渡,变姓入都,两与会试不中。
十八年(1892),贫困以终。
周长庚因施案为民请命,得罪当道,弃官潜逃,以致落拓终身,彰化人士为此颂德不衰,念念不忘,数度鸠金助其会试,死后助其子娶妇,创下台湾史上罕有的特例,其经过吴德功《施案纪略》附录〈周莘仲广文遭难记〉记述详赡,宜参看。
又林文龙光绪年间彰化儒学教谕周长庚事迹考〉,考辨生平事迹详明,亦宜参看。
  周长庚少熟《五经》及《吕东莱博议》,受业其祖父挚友谢章铤枚如)之门。
曾与林纾等招邀福州府文士十九人,结为「福州支社」,合刊《支社诗拾》〖福州,墨巢丛刊,1936年
〗行世。
周长庚诗集今所传系光绪二十一年(1895)刊本(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藏),由「榕城蒋绍荃镌字」、「男心怙校刊」,唯据书前林纾引文,可知实由李宗典秀才出资,举人江伯训校字。
该诗集板口及首页首行作「周莘仲广文遗诗」,封面则由陈宝琛题署「周教谕遗诗」。
全书仅二十九页,其中「引」一页,「传」(题作〈台湾省志彰化名宦传〉)二页,目录四页,正文二十二页,每页双面十八行。
林纾〈引〉评论曰:「古体发源眉山苏轼),伏采潜发,永以神趣,在时彦中,可为卓出。
近体极仿义山李商隐)及国初(清初)宋荔裳宋琬)、王阮亭王士祯)诸老,丽句深采,不伤刻镂,所谓独造之匠耳。
集中作在台湾时纪行揽胜为多,皆足补志乘之缺。
」全书合计五十七题,其中在台所作十八题,系依写作先后顺序排列。
今将在台诗作挑出依原序排列,其馀诗作依原序附后作为「附录」。
另补录蜕萒老人《大屯山房谭荟》所录〈彰邑移东皆山也,携杖探之,归而赋此,即简穆之阁学〉一首,及《支社诗拾》二十三首。
(吴福助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