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清朝
李有棠晚清 1837 — 19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905 【介绍】: 江西萍乡人字芾生
光绪间由优贡生峡江县训导
有《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
李拔清 1713 — 1775
简介
李拔(1713-1775年),字清翘,一作靖峤,号峨峰,四川省犍为县玉津人,生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十九
乾隆辛末年进士,后任湖北分巡荆南道,管辖荆州宜昌施南湖北恩施等地兼管峡江航道的治理和水利事业。
(王家德《李拔三峡石刻》,《四川文物》1994)
于鹏翰
于鹏翰字六息号山白文登人
顺治乙未进士,官峡江知县
维基
于鹏翰字六息号山白山东文登人同进士出身
主要活动
  • 1655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郁褒
字子弁号逊庵嘉善人顺治丁酉副榜贡授江右永丰峡江有诗偶一卷
兆元清 1773 — ?
维基
兆元(1773年—?
),字青圃,郭氏,汉军镶红旗人
嘉庆丁卯举人辛未进士
道光元年(1821年)江西峡江县知县十五年(1835年)乙未江西乡同考官
主要活动
  • 1811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边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江西峡江人字子猷
康熙举人
少从施闰章讲学于吉州
工诗,尤熟于史。
有《集蓼山房诗》、《古文杂著》。
马文波
维基
马文波字庆云号安澜贵州黎平人同进士出身
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三甲七十五名进士,由吏部主事江西峡江知县四川綦江县知县
主要活动
  • 1823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刘廷理
维基
刘廷理山西省蔚州卫(今属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人,早年为宣府前卫学生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丁卯乡试举人
康熙康熙二十七年1682年)戊辰科第三甲第一百一名同进士出身
历官四川峡江县知县
主要活动
  • 1688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蔡廷兰清 1801 — 1859
全台诗
蔡廷兰(1801~1859)字香祖号郁圆学者称秋园先生澎湖人
幼颖异,十三岁补弟子员,屡试第一,深得澎湖蒋镛欣赏,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人称「开澎进士」。
道光十二年(1832)澎湖大饥,曾作〈请急赈歌〉上呈兴泉道周凯
道光十四年(1834)主讲台湾引心书院,道光十六年(1836)乡试毕返乡,海上遭飓风,飘泊到越南
步行四月,历万馀里,返回福建,将所见所闻撰成《海南杂著》,现藏于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
道光十七年(1837)周凯台湾道聘廷主讲崇文书院,兼引心、文石两书院。
历官峡江知县南昌水利同知丰城知县等,颇有政声。
因抗太平军有功,升赣州同知
咸丰九年(1859)卒于官,年五十九。
  蔡廷兰诗工古体,文善四六。
曾佐通判蒋镛纂《澎湖续编》。
光绪四年(1878)金门林豪为之集成《惕园古近体诗》二卷,骈体文、杂著各若干卷。
惕园古近体诗》今未见,以下据蒋镛澎湖续编》〈艺文〉、林豪澎湖厅》〈艺文〉、连横台湾诗乘》、赖子清台湾诗醇》、彭国栋《广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许成章高雄市古今诗词选》编校、增补之。
(江宝钗撰)
维基
蔡廷兰(1801年9月21日—1859年4月17日)原名崇文字仲章后改名廷兰更字香祖号郁圆学者称秋园先生台湾府澎湖厅林投澳双头挂社(今马公市兴仁里)人,为澎湖唯一的进士
主要活动
  • 1845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胡嵩年清 1804 — 1854
维基
胡嵩年(1804年—1854年)字尔芳号镜舫江西峡江人
道光五年(1825年)乙酉科拔贡。
十一年,乡试中举。
十三年癸巳科,登进士
道光十五年(1835年)长汀知县,后授福清县知县,父丧丁忧
主要活动
  • 1833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金科豫
解脱纪行录·序
川江之险甲天下,闻者色变,比于谭虎劳人。
墨客诗状其险者夥矣。
然诗而不记,记而不详。
老坡之游石钟,所以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同年笠庵金君,天下之壮士也。
年二十,许宰黔中
往时充神京铅运使,出峡江以解脱纪行。
记经而诗纬之,累然成帙。
盖其学赡,故援据。
详其才雄,故论断确。
伟哉笠庵,使挟其所有出入侍从,备天子顾问,行秘书,岂足道哉。
抑余所以奇笠庵不在此。
夫赡于学,学人也。
雄于才,才人也。
天下之大,具笠庵之才之学者,宜皆可以为笠庵之记与诗。
然前乎笠庵者。
固未尝为笠庵之所为,而必待笠庵今日之自为者何欤。
今夫乘舟于囿,荡而变色,地非甚险而尔者,胆弱故也。
今使履厚寸之木,簸漾于惊湍飞涝中,而又风师怒号于其上。
猛兽奇鬼,嵯岈逼伺于其旁。
危矶怪碣,探头露臂,齧噬横梗于其下。
当此之时,虽子建之才,公干之学,亦必魂駴目昡,瑟缩于一叶之中,扃口戢手而莫敢动。
笠庵独申申然,如如然,搔首捋髭,濡墨引褚而叙之,而歌之,而考證辩驳之,而诙谐嘲笑之。
千里之遥,三月之久,无虚日,无虚地。
是则笠庵之奇,不奇于其才之雄。
学之赡,而奇于其胆之壮也。
夫惟有如是之胆,后能为如是之记与诗。
则是笠庵之才,信非才人之才,而壮士之才;笠庵之学,信非学人之学而壮士之学也。
谢叠山论文曰放胆,刘青田相人曰胆怯。
胆之于人大矣。
小用之于为文,为有胆之文,后大用之于为吏,为有胆之吏。
为有胆之文,故可以朝百赋而郁怒,暮千诗而紧遒。
坦然出没于三千悬水之中,而身不濡、目不瞬,是如卵之胆也,非难之难者也。
为有胆之吏,则必能言人之所不敢言,为人之所不敢为,屹然山立于万麋倾角之会,而利不动,威不惕,是一身之胆也,难之难者也。
笠庵之为吏也,一如其为文,而且有大过乎其为文者。
则是笠庵之心无挂碍,故无恐怖。
放此四大,还于一如。
夫亦安往而不如老坡之解脱也者。
区区出峡之解脱,其亦小矣。
虽然吾黔之服官者,率不免于是役。
则斯编也,一切众生方将倚为苦海之航、迷津之筏。
其庶几涉川而嬉,免于擿埴索途之苦矣,于解脱乎何有。
辛亥嘉平望日,山右年愚弟孙希元序。
解脱纪行录·跋
笠庵旧从予游,性潇洒,诗文亦如之。
后登贤书,宰贵之珍。
上官识其能,奉使,出其诗文相质,乃道经巴峡时作也。
夫黔险在陆,蜀险在水,舟车往来,如行荆棘中,未易摆脱。
生乃一一收之吟韵,而又未尝沾沾山水间,视髯苏峨眉名坡之义,适有合焉。
余系官京师,无由周走天下,阅是集,既喜山川名胜如在目,而尤喜其胸次浩落,异乎俗吏之为也。
傥谓乘险蹑虚,解脱自喜,则又非敬慎居官之道,斯亦浅之乎测笠庵已。
友生石鹏翥手跋。
贝青乔清 1810 — 1863
贝青乔字子木吴县人
有《半行庵诗存》。
余初不解吟事,年二十八遇朱丈绶,闻其绪论,始粗识师承,然畏难未学也。
阅十年,遇益困,愤懑欲有言,叶丈廷琯从而激奖之,遂委志于诗,然饥驱四方,虽好吟,究未学也。
峡江之役,旧著全亡,竭思省录,十仅存五,所幸半生游迹尚可髣髴得之,恐再遗忘,姑编如左。
若云学诗,终须异日。
吴县贝青乔子木
余去岁罢官东旋,其冬侨寓吴门,始与都人士相见。
有言贝子木集者,将鸠赀付刻。
索其诗读之,觉其有异,乃终其卷,且反覆之,不忍舍。
美哉诗乎!
其数十年寝食于此者乎?
沈雄坚卓,胎息于少陵,无一字一句不锤鍊而成乎?
其得江山之助,与其胸中奇气相摩荡以出之者乎?
余于是知有子木,且知是为子木之诗。
因复询其生平,盖具有干济才,壮年尝佐扬威奕将军戎幕,不避艰险,冀有所树立。
既而无成功,乃往游京师
归,复之浙,又尝之黔、之滇、之蜀,足迹半天下,而卒穷愁落寞,患难颠倒,以底于死。
初,庚申之变,子木自浙迎母以去。
越岁,杭城再陷,母子相失。
子木出没死生,寻母不获,负罪引慝,无地自容。
不得已就直隶制军刘公之聘,未及相见,道卒旅邸。
呜呼!
文人之穷一至此哉!
子木之卒也,刘公即驰使,殡殓如礼,且致书其家,又厚资之,俾迎其丧以归,终葬于先人之墓。
子木不得志于生前,犹幸遇贤主人于身后,是诚刘公之高义,又孰非子木之奇才名动公卿有以致此哉?
乾隆中,吾乡诗人黄仲则终身坎壈,殆与子木等,至于今《两当轩集》风行海内,子木之诗时有与仲则相似,他日《半行庵集》当与并传不朽乎?
子木佐戎时尝有《咄咄吟》二卷,具载当时军中利病,今不及刻,刻其编次成帙者。
工既竣,请序于余。
余与子木素昧平生,不宜有言,言之未必尽。
然读其诗,爱其才,悲其遇,恻恻焉若有不能已者。
爰就所见于其诗及后所闻约略诠次如右,尚望都人士习于子木者详言之,以补余之不逮也。
同治五年丙寅冬仲,阳湖恽世临次山氏。
毒热盐汗,百务颓废,手扇无停麾。
汪谢城孝廉触暑枉过,出一编示予,则吴门明经遗诗,其友叶翁调生与同志将为付刊者也。
逭暑无术,倚北窗读之。
苦心孤诣,盖笃于诗,亦达于世故者。
贝子中年从戎浙水,继复幕游滇、黔,梯空缒幽,星饭水宿,不废铅椠。
境苦而诗益工,实能锤凿天险,雕镌世态。
倚船唇而构想,磨盾鼻以呕心。
语奇而卓,笔纡能达,言之有物,义归劝惩。
不戾于风人之旨,不乖乎古作者之心,勤矣哉!
叶翁与诸子复为之订讹补佚,存诗如干首。
贝子于是可传矣。
乃予重有感焉。
吴下诗人,予鲜交往,惟得子韬叔,其诗亦精心结撰,不肯著一寻常吟弄语。
其惨遭家难,复与贝子略相似。
贝子诸生应北直刘制军聘,在途病卒,身后得制军厚恤,而未展其才。
江子以诸生屈于一尉,虽邀徐树人中丞赏识,仅糊其口,今亦病没杭州
才人坎壈,有同慨矣。
顾江子所箸《伏敔堂集》续刻已成,传世可必。
贝子之诗,则屡经散失,幸而仅存,非得良友为之珍护爱惜,寿诸,不几与烽燹同灰,寂灭而无闻耶?
予虽不识贝子,而深有感于文章憎命,又重念夫友朋之不可少也。
如是故不敢方叶翁之命,忍暑停扇,书数语于首,并质之谢城
傥谓予遂足以序贝子而传其诗,则吾其敢?
同治丙寅新秋,七十二叟当涂黄富民
咄咄吟》二卷,署名木居士贝青乔子木撰。
青乔吴县人诸生,投效扬威将军军营。
始命入宁波城探夷情,继命监造火器,寻带领乡勇赴前敌,又帮办文案,入核消局查造兵勇粮饷清册,将军被逮,又命列叙军务始末,缮具亲供,备刑部入奏,故于兵事内外曲折,独能言其详。
先是,林文忠公烧烟治兵,理直气壮,堵禦谨严,未为失策,而枢廷穆彰阿与林不合,琦善又恐夷船直犯天津,毫无准备。
定海失守之后,圣心亦渐转移,革林职,派琦善往许割地,偿烟价,撤守备。
而名将阵亡,关隘尽失,由粤而闽,由闽而浙,特简协办大学士奕经为扬威将军,进兵浙江
和战之岐异,调度之乖方,令之不行,督抚之忌刻,遂致全局损失,军威大挫。
亡国之繇,基于此役。
主之者穆彰阿,成之者琦善,而将军辈亦不得辞其责也。
开国之初,亲王将兵,实能运筹帷幄,冲锋行阵,数传而后,生长深宫,不知世事,膏粱纨绔,何足与谋大事哉?
三复此编,泪如泉涌。
岁在甲寅二月吴兴刘承干跋。
道光二十五年春,与客共阅邸钞,知四粮台报销事始竣。
客曰:「是何迟也。
」仆曰:「是不迟,盖有故焉。
」初,将军幕中日行事件,惟以堂簿为凭。
凡一日中咨会劄付札子及批发各员申文禀帖,皆节录事由于簿上,晚管理印务之员率二供事,抱簿呈将军前,阅毕,标以某日下判花字,然后以将军印钤于纸缝,以防抽减页数之弊。
盖堂簿若是其郑重也。
然而各员请行之事,日凡数十件,少亦十馀件,(此就和议未决时言。
)或经将军面许,或竟不置可否,或转饬印务处批发,而印务处乃庋诸高阁,以故载在堂簿者十不及二三,其馀散卷,杂乱贮之,积久多至八箱,其中遗失脱漏,并有前后自相矛盾者,亦无人检视也。
继闻将军有回京之信,或谓宜将散卷咨交兵部,或谓宜移交浙抚,或谓宜发给四粮台,而各员恐有揭其弊者,力求将军祗将堂簿移交浙抚,以为报销之左證,而散卷八箱益成废纸,遂为将军旧友金坛生员史鉴携去。
及浙抚刘韵珂之查办报销也,披阅堂簿,见有补书募乡勇一事。
珂久与将军龃龉,及得此间,遂指为大弊。
盖进兵之始,各员召募南勇,皆面禀将军允行。
至申报起撤日期,又皆杂置散卷中,而为堂簿所不载。
及以堂簿移交浙抚时,各员始恳将军补书簿上,而又以堂簿有骑缝印,不能载入二十一年分,以致珂大加駮诘,谓初进兵之事,何以书在二十二年九月间?
显有捏报乡勇之弊,欲将承办各员奏参。
各员大惧,申明有史鉴携去原卷可查,乃遣人取诸家,而仍恐其中之多所窒碍也,抽换过半,仅存二箱,呈诸珂。
珂升授浙闽总督去,接办报销者乃护理浙抚卞士云
士云曾管理粮台,深悉其中有不可上闻者,遂将原卷全行弃置,另按《军需则例》令各员缮造报销清册。
未几士云死,新任浙抚管遹群继之。
遹群仍宗士云议。
未几,遹群又死,东抚梁宝常调浙抚。
宝常于此事固全未有知者,专委前任广西布政使郑祖琛董其事。
祖琛乃通盘筹画,将各员所领饷银、所发兵粮、所募乡勇,移多就少,合为一案,于是各员中苦乐不均,互相观望。
祖琛又设法浮报十馀万两,名为各员捐输,怂恿宝常奏请议叙,并以其半行贿于部中,以免斥駮,此报销之大略也。
然则报销之人非即用饷之人,一宜迟也;名曰报销,而又不能实报所销之饷,必牵合定例,始不遭部駮,二宜迟也;既牵合定例矣,而不先行贿于部中,仍不免斥駮,是筹备部费尤极难处之事,三宜迟也。
有此三端,而乃以三年了之,犹得嫌其迟耶?
既为客述其原委,即书《咄咄吟》后,以补注中所未及云。
续修四库总目半行庵诗存稿·提要
半行庵诗存稿》八卷。
同治五年刻本。
吴县贝青乔撰。
青乔字子木咸丰时诸生,具有干济才。
壮年尝佐扬威奕将军戎幕,不避艰险,冀有所树立。
既而无成功,乃往游京师
归,复之浙,又尝之黔、之滇、之蜀,足迹半天下,而卒穷愁落寞,患难颠倒,以底于死。
初,庚申之变,子木自浙迎母以去。
越岁,杭城再陷,母子相失,子木出没死生,寻母不获,负罪引慝,无地自容。
不得已,就直隶制军刘公之聘,未及相见,道卒旅邸,世人哀之。
既而刘公驰使,殡殓如礼,且致书其家,又厚资俾迎其丧以归,始葬于先人之墓。
以是《苏州府志》无从得其行略,遂未立传。
兹则据卷首恽世临序所云,录之如是。
是集乃友朋所代梓者,凡六卷,录古今体诗八百三十有一首,略以作诗年代先后为次。
首有自序,略谓「余初不解吟事,年二十八遇朱丈绶,闻其绪论,始粗识师承,然畏难未学也。
阅十年,遇益困,愤懑欲有言。
叶丈廷琯从而激奖之,遂委志于诗。
然饥驱四方,虽好吟,究未学也。
峡江之役,旧著全亡。
竭思省录,十仅存五,所幸半生游迹尚可髣髴得之。
恐再遗忘,姑编如左,若云学诗,终须异日」云云。
是则子木之诗,渊源有自,而又得于山川之助者为多。
集中诸诗,大率以登山临水之作为众。
其江行诸诗如《咏博望滩》诗云:「汉使寻河源,假涂走江峡。
曾此覆其槎,鱼腹经一劫。
至今浊浪飞作堆,浪势撼山山扇开。
舟人放胆不敢渡,恐有蛟鳄掀春雷。
独不见支矶石畔银河洛,天上曾容客星托。
归来笑语严君平,风波毕竟人间恶。
」又如《永安宫怀古》诗云:「驻跸空山气郁森,猇亭东败恨何深。
锦城犹望全师返,玉殿偏教顾命临。
六尺藐孤高帝脉,三分炎祚老臣心
铜台一样传遗诏,未见英雄泪满襟。
」并苍凉古朴,雄厚嵚奇,得于李、杜者为多。
又如子木于下滩覆舟诗云:「歘见风樯逐浪摧,无多行李夺难回。
书生共说贫如洗,只我今朝洗过来。
」又云:「百条生命一条存,哀绝江头泪暗吞。
不道酬神前夜酒,满船轰饮尽残魂。
」又云:「最惜诗囊手自删,半生搜斡鬓成斑。
苦吟偏触阳侯忌,不许长留天地间。
」又云:「飘蓬身世复何之,凄切邻船附载时。
祗是归装无一物,入门未免骇孀慈。
」自注谓「下滩船破,人物荡然,幸先在麓,一身仅存,惊定作诗」云云。
则是诗乃再生之作,故不觉言之慨然而凄凉如是也。
当涂黄富民评其集谓「实能锤凿天险,雕镌世态,倚船唇而构想,磨盾鼻以呕心。
语奇而卓,笔纡能达,言之有物,义归劝惩,不戾于风人之旨,不乖乎古作者之心」,盖能深道其所得也。
续修四库总目咄咄吟·提要
咄咄吟》二卷,附一卷。
清贝青乔撰。
青乔字子木自号木居士吴县人诸生
道光中扬威将军奕经督师浙江,投效军中。
曾临前敌,继佐理文案,于军事皆目击始末,辄纪以诗。
公七绝一百二十首,自加详注。
诗分二卷,其附卷乃纪事后造军用报销之事,橐藏于家。
民国吴兴刘承干得之,始刊入丛书。
广东禁烟之役,始则操之过急,兵衅遂开。
粤海防禦尚严,敌师未得逞。
移犯闽浙,先后陷定海镇海宁波踞之。
朝廷厌兵,以琦善林则徐督两广,始创和议,为敌所诳挟。
目于奕山率师往援大挫,乃命奕经为扬威将军,往援浙江,责以恹复失地。
奕经以兵将不可恃,招募庄勇,广收投效,冀得奇才异能之士。
然懵不知兵,为疆吏所轻,不听调度。
所募新营率多乌合,浮薄游士争献奇策,轻举妄动,每战辄败,敌焰转增。
江苏亦被蹂躏,江宁城下之盟,和议遂成,丧权辱国,后患无穷。
奕经之败,适以促成之。
青乔作诗以抒忧愤,身在军中,记载翔实。
古人所谓「棘门灞上皆儿戏」,此殆儿戏之尤者也,官家史册所不能详,观此可为殷鉴云。
(录入:顾青翎)
莽喀察清 ? — 177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772 【介绍】: 满洲镶白旗索伦人,纳喀塔氏。
乾隆中从征准噶尔定南疆,累擢为骑都尉
三十六年,从温福金川,攻夺碉卡,受伤,次年卒。
朱彭年晚清 1837 — 18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37—1896 【介绍】: 浙江富阳人字仲铿号莘潜
光绪二年进士,历任江西兴国贵溪知县
工诗文,古文追摹恽敬
有《春渚草堂诗文集》。
维基
朱彭年(1837年—1896年)字莘潜浙江省杭州府富阳县人清朝官员。
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浙江乡试解元。
任《嵊县志》纂修奉天学政幕僚
光绪二年(1876年)丙子恩科登3甲第104名进士
同年五月6月3日),经吏部掣签,授即用知县
分发江西,历任兴国新淦贵溪知县
晚年因病卸职,寄寓南昌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十月,在南昌寓所病卒。
有《春渚草堂故纸偶成》、《春渚草堂居士年谱》等。
主要活动
  • 1876年,进士,丙子恩科貢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邓福初
维基
邓福初江西省临江府新淦县人同进士出身
光绪九年(1883年),参加癸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17名。
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学习
主要活动
  • 1883年,进士,貢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陈本仁
维基
陈寿字本仁,祖籍新淦,改籍宁远卫进士出身
主要活动
  • 1883年,进士,貢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高之彦
维基
高之彦山东武城县人
进士出身
顺治二年,乡试中举。
顺治三年,登进士
江西新淦县知县
主要活动
  • 1646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刘世宁
维基
刘世宁(?
年—1800年),字匡宇号干霁干斋江西临江府新淦县(今江西省新干县)人。
乾隆十年(1745年),登乙丑科二甲第85名进士候选知县
授浙江严州府淳安县知县,改台州府黄岩县知县
乾隆二十四年,担任工部营缮司主事丁忧去职。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任工部虞衡司主事
乾隆三十二年,升工部都水司员外郎
乾隆三十三年,升都水司郎中
乾隆三十五年选山西道监察御史
同年出为广东惠潮嘉兵备道
乾隆三十七年,呈请终养
乾隆四十二年,担任广东惠潮嘉兵备道
乾隆四十三年,降调同知
乾隆四十四年,照例以京员用。
乾隆四十五年,担任吏部文选司主事
乾隆四十六年,任吏部稽勋司员外郎
乾隆五十年,升任户部山西司郎中
有子刘佳琦、刘佳珍。
主要活动
  • 1745年,进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黄家杰
维基
黄家杰江西省临江府新淦县人清朝中华民国政治人物、进士出身
光绪十六年(1890年),参加光绪庚寅科殿试,登进士二甲50名。
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
光绪十八年五月散馆,著以知县即用
主要活动
  • 1890年,进士,庚寅恩科貢士,第二甲,賜進士出身
寿星保
维基
寿星保(1760年—?
年),字景昭,梁氏,正蓝旗汉军佐领下人。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戊申科乡试中举。
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殿试第三甲第五名同进士出身
候选知县
十年(1805年),签分江西临江府新淦县知县
十一年(1806年),到任江西新淦县知县
十五年(1810年),任江西乡同考官
二十三年(1818年)去任。
主要活动
  • 1799年,进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