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明朝
释无著
无著字了虚宜兴人,住铜官山中,通脱疏放,傲然自得,见人辄叉手高坐,不缚沙门威仪。
……
僧圆悟明末清初 1566 — 1642年7月7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常州府宜兴人俗姓蒋字觉初号密云
崇祯中住持天童寺
有《天童语录》。
号密云
姓蒋
宜兴人
生即端严。
总角时。
念世无常。
勤持佛号。
偶见坛经。
宗门向上一路。
觉有入处。
凡山行及穿城历市。
咸事参究。
一日负薪过山。
触积薪而省。
禹门传。
演法龙池
往侍薙染。
阅三年。
每自勘心境对立。
以天地同根。
万物一体语。
请益。
往往被诃。
抱愤成疾。
因闭关。
池过关前。
话及有心无心之旨。
师呈偈云。
心心即自心。
有无皆自心。
有无皆自心。
无心无自心。
池未许可。
又三年。
监院务。
奋发精进。
忽于铜官山顶。
悟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遂往觐龙池于都门。
池心折之。
因以无住法。
嘱师南游。
自双径。
两目。
天台
为诸名宿。
开发积疑。
莫不惊叹。
得未曾有。
迨池归。
叩师以扶持佛法。
师呈赏罚都与三十棒之偈。
池笑付拂。
未几。
池迁化。
师感法乳恩深。
心丧三年。
茕茕在疚。
触目注存。
大明万历丁巳
远涉匡衡
还息于天台通玄寺。
宗风大播。
次年应金请。
依荆榛。
餐葵藿。
龙象竞归之。
不踰时。
轮奂𨔛起。
悉具丛林规制。
食以万指。
凡师。
所过。
缁素瞻礼者。
喧填杂沓。
每至遮道不得行。
其山川阻隔。
从数千里外。
勤尺寸以请者。
师为之发蒙导滞。
一如亲承热棒。
而声教四讫。
崇祯庚午冬
黄檗归金
四方归依者益众。
昌治入室授法名通昌
司李黄元公
请住天童
天童山
巍冠五山
及到。
因洪水漂没。
丹崖翠璧之间。
遗构萧萧。
遂任缔造之役。
积十年。
台阁崇隆。
堂室复叠。
望之若云蒸霞郁。
瓢笠济济。
三倍金粟
师修列祖塔竟。
即有退藏之志。
一生开示。
举从前千七百则公案。
落麈尾
而斩
拨开云雾。
其接引者。
自王公长者。
以至厮隶末流。
五比丘。
十弟子。
以及一阐提辈。
统以慈光摄受。
如偶成偈云。
十方世界恣横眠。
那管东西南北天。
惟我独尊全体现。
人来问著只粗拳。
其著述者。
为法證辨。
如钟声镜影。
不堕语言文字之障。
共创复者法幢所贲即为宝坊。
而一杖一拂。
飘然物外。
绝不作一住相。
崇祯辛巳
田太傅
皇贵妃田氏命。
躬赍紫衣入山。
祈师演法。
因请住留都大报恩寺
师以衰迈力却之。
是年七月之七日
示疾。
跏趺而逝。
全身塔于天童南岗。
禅师
讳圆悟
字觉初
自号密云
宜兴人也。
明嘉靖丙寅
生于蒋氏。
师生八岁。
知世相无常。
年二十六。
发宿慧。
二十七负薪有省。
三十弃家。
又四岁为僧。
四十桐棺悟道。
又六岁。
得受记莂。
五十二开化龙池
于是。
六建法幢。
示寂之年。
七十有七。
然生不为家
四海归之。
老不奉诏。
朝廷慕之
及不忘慈。
今古戴之。
窣堵不虚尊。
人天共享之。
实为龙池之真乳。
溯滹沱而拓曹溪
远绍鸡足之正裔也。
师初弃家。
赤手空肩。
走事幻有传禅师
嘉其志节。
喜而度之。
为大沙门
当机辄不爽旨。
众皆惊异。
师终不自肯。
苦神劳。
且代众役。
不知有己。
偶过桐棺山顶。
豁然大悟。
情与无情。
焕然等现。
觅纤毫过患不可得。
传公已居燕都
师即趋省传公
公见乃大喜。
喜师可倚以支我临济也。
经二载辞还。
南上天台禹穴
因与周公汝登陶公望龄王公舜鼎
本色相见。
脱略窠臼三公甚敬服。
越之有道缁素。
争识师焉。
传公龙池
师因归省。
公问。
你到诸方。
会见甚么人。
师顿脚拍膝。
以对公。
公笑曰。
许多时一些气息也无。
师曰。
和尚疑则别参。
公挝鼓集众。
付师衣拂。
复召入杨前。
以扶持佛法。
勉师力行。
以报先宗师。
即呈偈曰。
若据某甲扶佛法。
任他○○○○○。
都来总与三十棒。
莫道分明为赏罚。
时年四十有六矣。
三载传公迁化。
又三载。
众请继席龙池
自是意缘移徙。
酬香之会。
有六。
计二十六年。
掀翻露布。
洞示真元。
座下蹴踏。
常足万馀指。
师则当轩据座。
威震狮猊。
海内英灵。
饮气自失。
凡刹竿树对。
成大宝坊。
不许门下干倚王公。
尝语学者。
贞观响道欲瞻风彩。
上表逊谢。
往返三四。
引颈就刃。
神色俨然。
吾敬道信大师
茅茨石室。
累烦圣主。
且请前行。
吾从别道。
澡身净发。
结跏趺逝。
吾敬汾阳无业
息念。
断绝攀援。
赐紫及号。
力陈昔誓。
收付有司。
恬然受刑。
吾敬芙蓉道揩。
牢著草鞋。
腰包住院。
去就之间。
轻同学子。
不为蚖蛇恋彼窟穴。
吾敬应庵华祖故。
师生平。
意有不可。
撩衣即行。
首住龙池五载。
一日因事上堂曰。
者里无人證明。
且向别处寻讨。
下座。
便去。
次住天台古通玄寺。
茅堂草座。
法政冰霜。
晨暮参请。
间不容发。
虽三载而日新。
海盐金粟
使符至再。
师悯其迫切。
曳杖赴之。
居六载。
无作无为。
崇成大厦。
床历几满千辈。
名卿达士。
一目相遇狞拳辣掌之下。
掉臂而去者夥矣。
有挟贵而问道者
师辄掌之。
贵人曰。
和尚独不欲获法乎。
师曰。
山僧法也无。
护个甚么。
又连掌之。
断际故山曰。
黄檗者。
鼓寂钟沉。
人来请。
师不忍先迹零落。
篮舆度岭。
仅五阅月又拂衣。
明州黄司理端伯
以鄮峰育王寺
待驾焉。
黄公又考。
太白名山。
为历祖庭。
废之已久。
遂与有道绅士俱怆然。
先以意容。
恐师腊高。
师慨然移锡。
至天童古佛殿基曰。
虚空作殿。
日月为灯。
且道。
是甚么人境界。
还会么。
设或未会。
且看新长老
撒开坐具。
大展三拜。
于是十一载。
天龙失守之区。
历祖藏身之处。
无不斩新扶起。
壮甲东南。
翼集鳞宗。
蔚为僧海。
其得髓之子。
一十二人。
然点胸自许。
招手横趋者。
不可胜计。
崇祯辛巳
天子命外戚田公弘遇
赍香赐紫
徵住金陵报恩寺
师固以老辞。
退卧玄峰顶。
天下图其顶相。
书其名号。
而亲之。
壬午七月七日辰。
犹巡寮视务。
午刻宴然示化。
塔于天童南山
缁素奔送者万人。
临圹恸而失声。
声震山谷。
清顺治庚子
天童门弘觉禅师道忞
编师六会语录。
进颁大藏。
赞曰。
斗柄东指。
鼓腹讴歌。
于不识不知之中。
即释氏儒童。
难赞辞焉独今之薄海内。
外据大宝坊。
横说竖说者。
操鈯斧于山边水边者。
皆师法会中人也历考少林至杨岐。
其世十七。
杨歧二十有三世以得师
其间法利之普。
如师者几何人哉。
今丛林公论。
曹溪高峰永明大慧等。
类师始末。
呜呼虽实录也无。
乃琼枝析玉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一
释圆悟字觉初亦号密云姓蒋氏宜兴人也。
父曦,母潘氏,家世田作。
生而渊穆,不逐尘戏,八岁便知佛号,稍长樵耕给养,归则独处,颇切世相无常之想。
既冠,诵经怿然默记,尝负薪入市,释肩横陈,积柴面前侧立,竟日若不见人。
壮岁置妻孥,从龙池山禹门寺幻有传祝发,数载勤劳,多所未彻。
一日,过铜官山顶,秋爽天高,豁焉开朗,凝膺涣释。
已入都北来,觐之。
二祀而归,礼天台禹穴
海门周公汝登唱道东南,以宗传證圣学,与深相契结。
祭酒陶公望龄司空王公舜鼎,交参扣击,之道法遍于东海,自兹始也。
龙池且老,以衣付
由是六坐道场,龙池、通玄、金粟黄檗、育王、天童,临济称中兴焉。
初之金粟也,梦旂亭下有大井,可饮千人,一丈者指曰:“是师住处。
”盖金粟故千人井。
居六年,食指盈万,果符斯兆。
天童古刹,岁久荒芜,为完饰,高檐触云,连阁四周,金田香界随地涌出,又壤接海宇,轮舶交至,南诏北貊,重译炷香,近古以来所未有也。
崇祯癸巳,天步方艰,物多疵疠,国戚田弘遇奉御香祈福普陀,随赍紫衣赐
又以南都大报恩寺住持,以老病辞。
逾年,寂于天台通玄,还塔天童南山下。
清室龙兴,嗣法弟子道忞于顺治乙亥应召入,奏道行,天语咨嗟,有生不同时之叹。
又进曾鲸所绘遗像呈入御览,复命供奉。
王国材临摹二帧,世祖雅善丹青,亲为著墨,赐藏天童,谕所编语录采入大藏,其眷慕如是。
康熙四十四年赐谥曰“慧定禅师”。
释永宁元末明初 1292 — 1369年6月17日
永宁
一源字也。
自号虚幻子
淮东通州朱氏子。
朱氏故宦族。
六岁入乡校。
能了经籍大义。
九岁离俗。
依族姻模上人于利和寺。
河南王童。
奇其幼而器之。
僧司
给牒度为沙门
自是蓬累出游。
历见诸禅老。
无所契。
于焦子山。
精修禅定。
稍涉睡昏。
则戴沙运甓。
悬板坐空。
如是者五年。
淮西太湖山。
求證于无用宽公。
公门庭严峻。
师方入户。
厉声叱出之。
师作礼于户外。
合爪而立。
久之乃许。
入见。
问曰。
何处人。
师曰通州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曰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曰不著槽道。
请和尚道。
公便暍。
师退就禅室。
彻夜不寐。
一旦闻公举云门一念不起语。
声未绝有省。
公命举偈。
偈罢。
振威一喝。
师曰。
喝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匾担。
捉住清风剥了皮。
师不觉通身汗下。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执侍三年
因以断崖义所赞己像。
亲署一花书。
授师曰。
汝缘在浙逢龙
即住遇池便居。
延祐中
广德
缚茅于大洞中居之。
无何。
宜兴龙池
师建立禅居。
师以名符悬记。
欣然赴之。
结屋数十间。
命曰禹门兴化庵。
山颠有龙池
出每大水。
民甚苦之。
师召
受三皈戒。
不复出。
师居之久。
复厌其未幽邃也。
择绝巘作室以居。
至壁立如削处。
斲木为栈。
钩环连锁栖板于空中。
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师以退隐为心。
间迫于不得已。
勉一出焉。
俄以疾归龙池
至正壬午
江南行宣政院
命师主大华藏寺
师举龙门膺代之。
明年复命补天童。
师坚以疾辞。
宋文宪谓。
师得法之后。
固拳拳以庶人为急。
及主大刹。
屡退养龙池
虽天童实厕五山
亦摇首弗顾。
其高风峻节。
如祥麟威凤。
可望而不可即。
何其贤耶。
至正戊子
有旨。
趣入说法于龙光殿。
上悦。
赐金襕法衣玉环师号。
寻奉旨。
函香至五台
感祥光五道之瑞。
升辞南还。
道趣维扬
镇南
率嫔妃等。
延师入宫。
禀受大戒。
遣司马护还龙池
入我明洪武己酉夏六月
示微疾。
属弟子裁纸制内外衣。
曰。
吾将逝矣。
或以药剂进。
麾去之。
自兴化庵移龛。
至绝巘所居。
昧爽。
师起沐浴服纸衣
索笔书偈云。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天飞雪。
书毕。
侧卧而化。
茶毗。
现五色光。
齿牙舌轮。
及所持数珠。
皆不坏。
舍利无算。
烟至中林。
亦累累然生。
人竞折枝取之。
淘汰灰土。
获者亦众。
门人等。
分馀骨与不坏者。
五处建塔焉。
师气貌雄伟。
身长七尺有馀。
吐音洪亮。
其接物也。
不以贵贱其心。
所至无不倾向。
中书右丞朵儿只
江浙行省左丞相别不花。
赵文敏公孟頫
冯内翰子振
尤所宾礼者也。
四民来献芗币衣履者。
肩摩而袂接。
既无虚日。
师受之即以施人。
曾无毫发系吝。
其自处则布袍粝食。
沛然若有馀。
凡发为文偈。
了不经意。
引纸行墨。
而空义自彰
有四会语录。
行世。
禅师
淮东通州朱氏宦族。
名永宁
字一源
其先东山演公之下开福宁
七传至无用宽。
宽乃永宁之师也。
宽居舒州太湖。
门士不满百。
皆峣然自肯之辈。
其得最晚。
而宽特注之。
以为可继开福。
而阐东山法门
永宁
在襁褓中。
弄以金紫。
即有戚容。
九岁闻邻壁治丧啼哭声。
辞亲弃俗。
依禾州之广慧寺
为州之望刹。
乃故淮海肇禅师说法处。
前一夕。
寺众同梦肇公来。
次日独至。
众欣然。
疑为肇公再世也。
及为大僧。
汗游禅社。
舒州见无用宽公。
公问。
何来。
对曰。
通州
曰。
淮海近日盈虚若何。
对曰。
沃日滔天。
不存涓滴。
公使喝。
拟进语。
公又喝。
拟退。
公连喝之。
大骇而趋出。
自是罢游。
坚依席下。
一日公举云门答僧须弥山话。
闻之脱然。
公乃召曰。
掣电飞来。
全身不顾。
拟议之间。
圣凡无路。
速道速道。
对曰。
火迸星飞。
有何拟议。
觌面当机。
不是不是。
公喝。
曰。
作么。
公曰。
东瓜山前吞扁担。
曰。
今日方知和尚用处。
久之辞去。
公曰。
逢龙即止。
遇水即居。
金鸡玉兔。
鞭影长驱。
至治癸亥
常州道俗。
龙池
以为符其师谶。
欣就之。
三载成丛林。
南国高人。
以见𣆶为感。
同曰龙池尊宿。
不敢名之。
慕高峰之为人。
别业高崖。
至正间
紫书三至。
不赴。
诸方勉之。
始受朝旨。
号佛心了悟禅师
然足不越阃。
顺帝嘉之。
乃召璧峰金
而问宁之行略。
对曰。
不耘而秀。
不扶而直。
华岳迅烈风雷。
淮海不留涓滴。
东山是其远祖。
宽无用容其入室。
虽经三诏下龙池
野老不知
洪武元年
嘱制纸衣木龛。
次年六月十七日
服衣居龛而化。
有偈曰。
七十八年守拙。
明明一场败缺。
泥牛海底翻身。
六月炎炎飞雪。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永宁字一源别号幻虚子姓朱氏淮东通州人
世为宦族,母陇西李氏。
生而黠慧,舅氏吉安郡守爱之,欲以为嗣。
年六岁入乡校,始习经籍,即能暗记,了明大意。
然非所乐,闻人诵佛号,心向往之,注耳以听。
九岁,有离俗之思,请于二亲。
初弗之许,后见其志坚,乃使依模上人于利和广慧寺
利和,州之望刹,宋有淮海肇禅师说法度人,声闻当世,前一夕,寺众梦迎禅师
旦而至,寺众异之,谓肇禅师乘愿再来者也。
年十二,游扬之雍熙寺,会主僧来峰泰编《禅林类聚》成,览之笑曰:“此古人糟粕,检点何为?
河南王童童奇其幼而器之,属僧录司给牒薙度为沙弥,寻受具足戒。
自是厥后,蓬累出游浙河东西,见诸宿老,下语无所契。
中峰海方柄法苏之万寿,留之经年。
乃入穹窿山谒克翁绍,绍察其志不凡,俾掌藏室。
时年已十九,既而欲归乡省觐。
毗陵,约明极昶于焦子山,精脩禅定,稍涉睡昏,则戴沙运甓,悬版坐空,如是者五年。
明极曰:“藏主见解且至,宜往参人。
”遂至淮西大湖山,求印可于无用,无用门庭严峻,方入户,厉声叱之。
合爪立于门外,久之,乃许入见。
诘其居处,知在通州,便问:“淮海近日虚盈若何?
曰:“沃日滔天,不存涓滴。
”无用未之许,退就禅室,彻夜不寐。
一日,闻无用举云门一念不起,语声未绝而有省,急趋入堂,无用便欣然知其领悟,令造偈拈赵州
立就曰:“赵州狗子无佛性,万家森罗齐乞命。
无底篮儿盛死蛇,多添少减无馀剩。
”无用嗒然一笑。
复举《證道偈》问之曰:“闪飞电来,全身不顾,拟议之间,圣凡无路。
曰:“火迸星飞,有何拟议,觌面当机,不是不是。
”无用喝曰:“东瓜山前呑匾担,捉将清风剥去皮。
不觉汗下,曰:“今日方知用处无用闭着口。
”自是侍左右者三年,因以断厓义所赞己像,亲署一书授曰:“汝缘在浙。
逢龙即住,逢池便居。
遂还浙,时虚谷陵、元叟端、濑翁庆、幻住本天如则各据名山,递展化机。
往叩击,皆相吻合,而幻住尤誉之弗置。
元祐庚申,延至广德,缚茅于大洞中,洞左有实相寺马祖子澄公道场也,为重新之。
同时有无一全,遁迹于石溪,石溪与大洞相望,人称“广德二甘露门”云。
至治癸亥宜兴龙池建立禅居,以名符悬记,欣然赴之,作室百堵,命曰“禹门兴化庵”。
先是山巅有龙池,其深叵测,出每大水,居民苦之。
乃咒,鼋受三归依戒,不复为害。
久之复厌凡近,思涉幽邃,乃穷绝巘构室以居,至壁立如削处,斲木为栈,钩环连锁,栖版空中,足不越户限者二年。
学侣闻风,遐迩奔赴。
帝师大宝法王稔其道行,降号曰“弘教济禅师”。
泰定乙丑,州西九里有地曰“青山”,僧副延宁主之,为创寺一区,以“九里”名之。
至顺庚午,出世李山禅寺,瓣香酬恩,归之无用。
俄有诏,集桑门千七百人,阅毗卢大藏经。
一七日,升座敷正法,天降甘露。
壬申退归龙池
元叟主双径,月江印主云峰,皆虚首座招之,并辞不赴。
元统甲戌,浙西江东道广教总管具疏请主常之天宁万寿,州守戍将敦劝尤力,左右亦谓:“大法火冷灰寒,不可自安暇逸。
”乃蹶然起赴。
而寺尝被灾,方议经营,至则为新释迦佛殿,造菩萨、天神诸像,雄冠诸刹。
踰八年,有司以闻,诏锡“本觉妙明真净”之号。
至正壬午江南行宣政院命主大华藏寺,宁举龙门膺代之。
年,复命补天童景德,坚以疾辞,退归龙池
宜兴铜官山旧有北岳菩提院,燬于火,会昌士人潘敬之重构焉。
九里寺助建法堂、丈室之属。
戊子,有旨趣入觐,说法于龙光殿,赐金襕法衣,纽以玉环,加号曰“佛心了悟大禅师”。
帝师亦有绛袍毳帽之赠。
无何,奉旨函香至五台山,曼殊大士为见祥光应之。
年,陛辞南还,道过维扬镇南王波罗普化率妃嫔之入宫,禀受大戒,赐以白金盂及僧伽黎衣,遣司马护还龙池
庚子,出领善卷,寺故废坏,为修葺,涂塈丹艧,且甓其宝坊。
年,募善士万人为万善会
及瘗兵后枯骨无万数。
壬寅,退归龙池
癸卯,大旱,询乡民之请,结界诵咒,作法将终,大雨如泻。
岁乃有秋,众愈知敬,坚留不拾,强住麻蕻慈慧。
未几,成大丛林
明洪武初元,复归龙池,将不复出。
明年己酉夏六月,示微疾,属弟子宗珦裁纸为衣,曰:“吾将逝矣。
”自兴化庵移龛至绝巘所居,一日昧爽,起沐浴,更纸衣,索笔书偈曰:“七十八年守拙,明明一场败阙。
泥牛海底翻身,六月炎炎飞雪。
”掷笔而化,黑白恋慕,执绋之人盈万。
荼毗,有五色光舍利无算。
弟子志舜、志思等分馀骨就龙池、太平、齐、紫云、麻蕻五处建塔藏焉。
寿七十八,腊六十五。
气貌雄伟,身长七尺有馀,吐音鸿亮。
其接物也,不以贵贱异心,所至无不倾向。
右丞相呆儿只、左丞相别不花、赵文敏孟頫,尤所宾礼者也。
所为文偈了不经意,引纸行墨空义自彰,有《四会语》行世。
后七年,弟子仁性,亲撰《行业记》,徵宋文宪濂铭其塔云。
释兴彻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兴彻者,字大空洱海人。
定堂祝发,誓习立禅,终日不坐,终夜不寝。
后往孤鸟寺,参天竺
复掩关荡山,学《楞严》于印光,一定三日,光訉曰:“得法喜乎?
”曰:“如是如是。
”翘一足示之而无欹斜,光首肯之。
既而入狮子山,一日报众违别,香烟起处,闻空中梵声渐向西去。
释静玺明 ? — 1503年三月二十六日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静玺,昭邱刘氏子。
既接鏔席,维持象教,直阐心宗。
禅诵之暇,补修未备,聿严像饰,颇勤营谋,宝鼎花瓶,并劳经纪,监造关茔,尤深虔谨。
寂于弘治十六年三月二十六日,塔于狮子山下。
佘毅中明 1542 — 1580
维基
佘毅中(1542年—1580年)字子执直隶池州府铜陵县人,军籍。
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戊午应天府乡试第一名。
万历二年(1574年)会试第三十二名,进士第二甲第十六名。
工部主事,升郎中,管理河道。
万历八年(1580年)闰四月以河工告成,加四品服俸,十二月卒官,赠太仆寺卿。
杨茂清明 1480 — 156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80—1566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志澄号芝山
杨守阯子。
以荫为太学生,授南京鸿胪寺丞,迁贵池知县,历知忻州沔阳州,俱有政声。
字志澄号芝山
碧川先生,年四十五,始举公。
自儿时即嗜学,步履如老成。
以父任为鸿胪丞
大鸿胪刘公数称公曰:任子自有奇,此唐裴李宋范韩后人也。
公在散曹历九年,禄入甚少,乃以月奉所积,计口画日而食之,不溢用一钱。
秩满,出知贵池县
池滨江使传驿络,民好讼最,号难治
公至,相土俗所宜稽故牒,为去民所不便。
期月间,上信下服,遂大治。
泾县王瓒者,负青阳富家周鉴钱,欲陷之,乃养一丐妇于家,及索钱,妇死,遂诬杀之。
守令俱以周富家避嫌,莫为白,御史檄公往治。
公廉知其情,乃门有沟阴,易朽椽为桥,俟鉴至,驱妇出与争,堕桥死,即妇不知也。
遂定罪,得免。
石埭一杨翁生二子,长子有子曰标,次子死而其妇与仆奸,翁逐之,仆复潜至其家,翁指为盗,扑杀之。
是日标在青阳,为所亲寿置酒,而仆家控谓标所杀,系狱。
翁历诉标在外,身当伏罪,俱不听。
复檄公治,公复侦得,乃使标具言青阳酒坐客姓名,尽逮至入讯,使各在一所,每一人入,辄使言客何人,若出一口。
乃断翁出钱收埋,释标出。
后三年,公道经其家,尽室男女出罗拜,且携一小儿告曰:此标出后所生也,非公,杨氏斩矣。
县中王武刘廷璋相结为奸。
一日,廷璋怀伪金过家,谓其果金也,醉以烈酒杀之,使其妻共舁而沈于江。
公访得,坐死,吏谓其妻应从坐。
公曰:妇人惟夫所使,且吾怜其两儿俱褓也。
铜陵诸生胡弘绪有才,试辄高等。
会其仆挈家走,潜迹所往,缚诣县。
而仆巳得,疾死狱中。
其家人控胡生,遂被系,不得白御史
亦下公治,公详鞫之,谓生缚其仆以诣令,非私治也。
仆背主应得罪,且巳先有病,遂原胡生。
公念乡试期迫,即夕具狱牒以上,胡生随出。
是岁举于乡,其辨冤,狱释滞多类此。
由是御史台监司檄委无虚日,在县未常得煖席,旌举凡十数。
六年,迁知沂州,诸部使者闻之,叹曰:岂有美如贵池,仅得薄迁耶?
去之日,惟败橐数事,图书萧然,倾一县人,出送无不泣下者。
在沂一年,以才徙知沔阳,复三年,其奏治俱如贵池时。
公性澹于进取,遂力请老归。
家居恂恂然,身敦至行,比于万石君
戴南江诸老为耆会,日相唱酬。
年至九十,犹手抄古今野史、丛谈。
里中先辈诗,岁必满箧,诸杨推为祭酒焉。
翁金堂明 1542 — ?
维基
翁金堂(1542年—?
),字升伯浙江杭州府钱塘县民籍,临安县人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甲子浙江乡试第七十一名举人隆庆二年(1568年)中式戊辰进士
官至南直隶铜陵县知县
陈孟晟
维基
陈孟晟(1422年—?
年),字尚晦直隶池州府铜陵县坊市(今五松镇)人。
景泰五年(1454年)考取进士,授大理寺评事,专门推断十分棘手的疑难案件。
因为工作出色,升任云南省按察佥事,在地方上代表朝廷进行巡视和监察,对过去的案件进行审核,对失职的官员进行弹劾。
陈孟晟在任按察佥事时,对待工作兢兢业业,但是自我要求非常严格,始终坚守清廉
他在对过去案件进行审核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错断的案件,于是将它们一一进行了平反。
这些被平反案件的当事人非常感激,可是知道他十分清廉,都苦于无法报答。
等到他任职期满要回到故里时,许多人来送别,其中那些被平反的人以为这时候送来一点财物他应该不会拒绝,于是带了很多礼物来拜访,可是都被陈孟晟拒绝在门外。
他的惠政清风远近闻名,朝廷知道后给予了嘉奖,云南的老百姓更是对他十分爱戴,在他卸任一年后,还有人不远万里从云南赶到铜陵来感谢他,也被他婉言谢绝了。
他死后葬在长江旁边的羊山矶,在他的家乡原本还有祭祀他的祠庙。
佘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池州府铜陵人
廪生,入监授卫经历,以清勤考最。
慨然有山林想,遂致仕。
家居孝友豁达,乐施与。
所交游皆名贤长者,知县刘绮尤加礼重。
佘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池州府铜陵人字聿云
读书一目数行,善属文。
应天乡试,屡上春官不第,绝意科举。
乘画舫往来湖上,筑学圃专心著书。
有《幼服集》、《翠微集》等。
佘应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池州府铜陵人
慧性过人,清标迈俗。
沉酣典籍,以古人自期。
弃举子业,隐居泉山,以诗酒自娱,邀游吴越间,与陈继儒何伟然等为师友。
有《彀音集》、《泉山集》。
吴鲲
维基
吴鲲字君南浙江杭州府仁和县人
万历十六年(1588年)戊子浙江乡试举人三十二年(1604年)甲辰进士兵部观政三十三年秋湘潭县知县三十五年武昌知县丁忧三十六年铜陵知县三十八年考察免官。
孟瀛明 1444 — ?
维基
孟瀛(1444年—?
),字宗渊直隶保定府博野县人,官籍。
进士出身
顺天府乡试第八十二名。
成化八年(1472年)壬辰科会试第一百七十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四十九名。
成化十年(1472年),接替何鉴,担任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知县,后调铜陵县
佘合中
维基
合中(1579年—?
年),字子嘉号初泰直隶池州府铜陵县(今安徽省铜陵县)大通人,军籍。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应天府乡试三十九名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会试二百名,第三甲第十名进士
户部观政,授行人司行人四十年顺天乡试同考官四十四年行取,暂拟工部主事四十六年考选,拟山东道监察御史
天启初巡视漕运,二年(1622年)三月巡按湖广八月山东按察司副使
五年十月起复福建道御史六年闰六月大理寺右寺丞九月乞休,加大理寺少卿致仕。
周大烈明 1520 — ?
维基
周大烈(1520年—?
),字元佐号两泉,湖广武昌府兴国州大冶县人,军籍。
嘉靖十九年(1540年)庚子湖广乡试第二十五名举人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中式乙丑科三甲第四十名进士
礼部观政,同年六月铜陵县知县,为抚军海瑞所器重,隆庆二年(1568年)荐擢,六月行取,九月户部主事五年三年改南兵科给事中,改设天策南仓于陵水次,省陆运者三十里,民便之。
万历元年(1573年)三月临江府知府五年四月四川副使,八年正月甘肃行太仆寺卿,十年七月患病致仕。
释元净元末明初 1312 — 1378年一月十九日
人物简介
元净
字天镜
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
母严氏。
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春。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祝发受具。
嶷然有远志。
天岸天台止观。
复往双径。
行端
入门。
厉声一喝。
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曰。
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四三转。
皆惬意。
顾左右曰。
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命归侍司。
掌书记
时年二十七。
丙申
出世会稽长庆。
升天衣万寿。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昭庆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山阴和塔是也。
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朴园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集庆又往从之。
为折三千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钟阜升济幽灵。
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
或谓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义安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相遇,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容貌魁伟,怀煦然,如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徐宗实元末明初 1344 — 140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44—1405 【介绍】: 元明间浙江黄岩人名垢,以字行。
勤敏好学,慕范仲淹之为人。
元末设塾授徒,规约严肃。
洪武中被遣入,除铜陵主簿
以请归迎母,忤旨,谪输役淮阴驿。
后为苏州通判
赈饥,筑堤御水。
建文初官至兵部右侍郎
成祖即位,疏乞归。
后以事牵连被逮,病卒。
何绍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淳安人字继宗
弘治十五年进士
授行人。
正德三年吏科给事中
中官廖堂镇河南,擅保方面大员数人,吏部尚书许进不敢拒。
绍正疏劾之。
是年冬刘瑾借故谪绍正海州判官
后迁池州知府,筑铜陵五十余圩,以备旱潦。
宁王朱宸濠反,攻安庆池州震动,绍正城固守。
后迁江西参政致仕。
人为立祠,与宋包拯并祀。
维基
何绍正字继宗浙江严州府淳安县人,民籍。
弘治十一年(1498年)戊午浙江乡试第四名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壬戌进士,授行人司行人
正德三年(1508年),升任吏科给事中
当时中官廖堂镇守河南,奏保当地官员数人,并擅自拟定迁调,吏部尚书许进等不敢发难,于是何绍正弹劾。
刘瑾不得已责令廖堂自陈,而心中特别憎恨何绍正
同年冬天,何绍正因颁历导驾失仪而连坐,被施廷杖,谪海州判官
池州府知府,筑铜陵五十馀堤坝以准备旱涝灾害。
朱宸濠谋反,安庆
池州府人心惶惶,何绍正登城坚守。
宸濠之乱平息后,增俸一级,迁江西参政致仕。
池州人为其立祠,与宋朝包拯一同祭祀。
佘可材明 1379 — 144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9—1442 【介绍】: 池州府铜陵人字国器
永乐元年举人
历任黄州襄阳府学训导
吏部验封司主事,扈从成祖北伐。
宣德九年进南吏部考功司郎中,署堂事,清选法,革吏弊,迁南京通政司左通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