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游仲鸿南宋 1138 — 12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8—1215 【介绍】: 果州南充人字子正号果斋又号鉴虚
孝宗淳熙二年进士
犍为主簿,以才被荐为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为制置使赵汝愚所重。
改秩知中江县
光宗绍熙四年赴召,时赵汝愚枢密,访以蜀中利病。
宁宗即位朱熹以论事罢官,仲鸿上疏为辩护。
庆元党禁起,出知洋州
历知嘉定府
利州路转运判官,数忤宣抚副使吴曦
叛,曾劝杨辅程松等讨伐,不果。
被诛,除利州路提点刑狱
寻致仕归。
卒谥忠
全宋文·卷六○六五
游仲鸿(一一三八——一二一五)字子正号果斋又号鉴虚果州南充(今四川南充)人。
淳熙二年进士,调犍为簿,擢四川制置司干办公事,知中江县
绍熙四年干办诸司粮料院
监登闻鼓院
庆元元年,迁军器监主簿,知洋州次年罢。
三年,起知嘉定府,擢利州路转运判官、利路提点刑狱,予祠。
嘉定八年卒,年七十八,谥忠
著有《鉴虚集》。
见《宋史》卷四○○本传,《鹤山大全集》卷五六《游忠公鉴虚集序》。
主要活动
  • 1175年,进士
  • 1194年-1195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判鼓司
  • 1198年-1200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
  • 1200年-1202年,利州路利州(广元市),利州路转运判官
  • 1208年-1209年,利州路利州(四川省广元市),利州路提点刑狱公事
杨子谟南宋 1153 — 122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53—1226 【介绍】: 潼川人字伯昌号浩斋
杨知章子。
孝宗淳熙八年进士
累官通判成都府
宁宗朝因入对论事遭忌,自请补外,为成都提刑,兼知嘉定府,皆有善政。
奉祠,讲学于云山书院,与诸生敷陈《四书》大义。
有《浩斋退稿》。
全宋文·卷六五六三
杨子谟(一一五三——一二二六)字伯昌号浩斋潼川府(治今四川三台)人。
淳熙八年进士,历绵州广安军教授通判成都府
召赴行在,除尚书吏部郎中,迁军器监
大理少卿,主管右治狱
累请补外,除直华文阁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兼提举常平等事,兼知嘉定府,皆有善政。
奉祠,讲学云山书院
秘阁修撰致仕。
宝庆二年卒,年七十四。
著有《浩斋退稿》四十卷。
魏了翁中大夫秘阁修撰致仕杨公墓志铭》(《鹤山集》卷七四)。
主要活动
  • 1181年,进士
  • 1210年-121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吏部郎中
  • 121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判军器监
  • 1211年-1212年,两浙路临安(杭州),大理少卿
  • 1212年-1213年,成都府路嘉州(四川省乐山市),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214年-1216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
陈似北宋
全宋诗
陈似字袭卿嘉阳(今四川乐山)人。
徽宗宣和间云安军司法参军
事见民国《云阳县志》卷二二。
全宋文·卷三七七七
陈似字袭卿处州松阳(今浙江松阳)人。
宣和中为云安军司法参军
建炎中夔州路提刑司属官,摄恭州事。
赵谟南宋
简介
绍熙五年(1194)嘉州知州
庆元元年(1195)嘉定府知府
主要活动
  • 1194年,成都府路嘉州(乐山),嘉州知州
  • 1195年-1196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
杨翚北宋
全宋文·卷三九二二
杨翚(一作晕),嘉州(治今四川乐山)人。
博学善属文,靖康中隐于嘉州西北山中。
见《宋代蜀文辑存作者考》。
释祖觉北宋 1087 — 1150
全宋诗
释祖觉(一○八七~一一五○)号华严俗姓杨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早年慕韩愈撰文排佛,后因病从弥勒慧目能禅师
徽宗大观四年(一一一○),佐慧目眉州中严寺
政和五年(一一一地对)剃度。
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著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等。
高宗绍兴二十年卒,年六十四。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新续高僧传》四集、《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三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7—1150 【介绍】: 僧。
嘉州人俗姓杨氏号痴庵
幼聪慧,读书过目成诵。
出家参究华严宗旨,尽得其奥。
后依圆悟钟阜
世称“觉华严”。
眉州中岩寺大弘清凉之教。
尝修北宋僧史。
有《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
释祖觉别号痴庵
嘉州杨氏子也。
聪颖夙发独嗜佛乘。
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
后奉旨出住眉州中岩
四方学者云委川骛而至。
日于开堂弗倦诲示。
汲引后学曲尽慈悲。
清凉一宗至师可为鼎盛矣。
而于拈椎之外。
古今书史诸子典谟无不该研。
一览成诵。
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水陆斋仪等。
行世。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也。
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
乃著书排斥释氏。
忽恶境现前。
大怖悔过。
出家依慧日能和尚
未几疽生膝上。
五年医治莫愈。
因书华严合论。
毕夕遂感异梦。
旦即舍杖趋履。
仍前一日诵至现相品曰。
佛身无有生而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
遂悟华严宗旨。
至是始登僧籍。
府帅请讲于千部堂。
而词辩宏放众所钦服。
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
观公讲说独步西南。
惜未解离文字相耳。
问道方外。
即今之周金刚也。
欣然罢讲南游禅社。
遂依圆悟钟阜
一日入室悟举。
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
第一句下明宗旨。
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
作么生会。
罔对。
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
作偈呈曰。
家住孤峰顶。
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
活计付儿孙。
悟未许可。
次日入室悟问。
昨日公案作么生。
拟对。
悟喝曰。
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复留五年愈更迷闷。
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
道悟有亲疏。
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
遂作偈寄圆悟曰。
出林依旧入蓬蒿。
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
归来不怕语声高。
大喜持示众曰。
觉华严彻矣。
自是诸方皆称曰觉华严云。
上堂僧问。
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未审。
参见甚么人。
曰。
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
僧问。
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曰。
血溅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
曰。
惊杀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曰。
验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曰。
直须识取把针人。
莫道鸳鸯好毛羽。
系曰。
觉华严既于讲席有声。
南堂过而稍施提勉。
便能罢讲南游。
正所谓见鞭影而行者也。
岂不骏哉。
至为圆悟项门一锥。
虽然魂飞要且命根未断。
尚依识见。
呈偈遭圆悟一喝。
直得气索。
五年而始大彻。
噫古为人师者必俟学者寒灰焰发绝后复苏方肯点头。
未尝轻许而贼夫人子。
今人才见灵利后生。
便使拈弄公案。
作得一偈顿焉称赏。
不亦彼此皆瞎也。
杀人之恶小害人之恶大。
其谁乎善于讲者又当以觉公良范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祖觉嘉州杨氏子。
自幼聪慧,书史过目成诵,乃著书排斥释氏,忽恶境现前,大怖悔过。
出家依慧日能。
未几,疽生膝上,五年医治莫愈,因书《华严合论》毕,夕感异梦,旦即舍杖趋履如故。
一日诵至《现相品》曰:“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
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
”遂悟《华严》宗旨,至是始登僧籍。
精究贤首宗旨,尽得其奥。
府帅请讲于千部堂,而词辩宏肆,众所钦服。
适南堂静禅师过其门,谓曰:“观公讲说,独步西南,惜未解离文字相耳,傥能问道方外,即今之周金刚也。
欣然罢讲,南游禅社,遂依圆悟钟阜
一日入室,悟举罗山道有言:“时踞虎头收虎尾,第一句下明宗旨,无言时觌露机锋如同电拂,作么生会?
罔对。
于是,夙夜参究,忽有所省,作偈呈曰:“家住孤峰顶,长年半掩门。
自嗟身已老,活计付儿孙。
”悟未许可。
次日入室,悟问:“昨日公案作么生会?
拟对,悟喝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复留住五年,愈更迷闷。
后于庐山栖贤,阅浮山远《削执论》云:“若道悟有亲疏,岂有旃檀林中却生臭草?
”始豁然大悟,遂作偈寄圆悟曰:“出林依旧入蓬蒿,天网恢恢不可逃。
谁信业缘无避处,归来不怕语声高。
大喜,持示众曰:“觉华严彻矣。
”自是,诸方皆称“觉华严”云。
上堂,僧问:“最初威音王,末后楼至佛。
未审参见什么人?
曰:“家住大梁城,更问长安路。
”僧问:“如何是一喝,如金刚王宝剑?
曰:“血溅梵天。
”曰:“如何是一喝如踞地师子?
曰:“惊杀野狐狸。
”曰:“如何是一喝,如探竿影草?
曰:“验得你骨出。
”曰:“如何是一喝,不作一喝用?
曰:“直须识取把针人,莫道鸳鸯好毛羽。
尝修《北宋僧史》并《华严集解》、《金刚经注注》、《水陆斋仪》若干卷。
释安民
全宋诗
释安民字密印俗姓朱嘉定府(今四川乐山)人。
初讲《楞严经》于成都,后师事圆悟于昭觉、夹山,未几开法建康保宁,迁华藏。
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二首。
释安民字密印
嘉定府朱氏子也。
初讲楞严于成都有声。
时圆悟居昭觉因造焉。
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
赵州拈云。
如人暗中书字。
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那里是文彩已彰处。
闻心疑之。
告香入室。
悟问。
主讲何经。
对曰。
楞严。
悟曰。
楞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
毕竟心在何处。
多呈义解。
悟皆不肯。
复请益。
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
僧请益十玄谈。
方举问君。
心印作何颜。
悟厉声曰。
文彩已彰。
闻悦然自谓至矣。
悟示钳锤罔指。
一日白悟。
弗举话待某说看。
悟曰诺。
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悟笑曰。
尔元来在这里作活计。
又曰。
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悟曰。
尔岂不见经中道。
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于言下释然。
于是罢讲侍圆悟。
因悟出蜀居夹山
从行。
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
闻未领遂求决悟曰。
尔问我。
举前话。
悟曰。
庭前柏子。
即洞明谓悟曰。
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
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悟笑曰。
奈这汉何。
悟说偈曰。
休誇四分罢楞严。
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
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
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
百花丛里现优昙。
未几开法保宁
迁华藏大弘圆悟之道。
后示寂于本山。
阇维舍利颇剩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
尤光明莹洁。
心舌不坏。
并建塔焉。
字密印
嘉定朱氏子也。
初讲楞严于成都
有声。
时圆悟居昭觉。
因造焉。
值悟小参。
国师三唤侍者因缘。
赵州拈云。
如人暗中书字。
字虽不成。
文彩已彰。
那里是文彩已彰处。
闻心疑之。
告香入室。
悟问座主讲何经。
对曰楞严。
悟曰楞严有七处徵心。
入还辨见。
毕竟心在何处。
多呈义解。
悟皆不肯。
复请益。
悟令一切处。
作文彩已彰会。
僧请益十玄谈。
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
悟厉声曰。
文彩已彰。
闻悦。
然自谓至矣。
悟示钳锤罔措。
一日白悟。
弗举话。
待某说看。
悟曰诺。
曰。
寻常拈锤竖拂。
岂不是经中道。
一切世界诸所有相。
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悟笑曰。
你原来在这里作活计。
又曰。
下喝敲床时。
岂不是返闻闻是性。
性成无上道。
悟曰。
你岂不见经中道。
妙性圆明。
离诸名相。
于言下释于。
于是罢讲侍圆悟。
因悟出蜀居夹山
从行。
悟为众小参。
举古帆未挂因缘。
闻未领。
遂求决。
悟曰。
你问我。
举前话。
悟曰。
庭前柏子。
即洞明。
谓悟曰。
古人道。
如一滴投于巨壑。
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悟笑曰。
奈这汉何。
悟说偈曰。
休誇四分罢楞严。
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
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
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
百花丛里现优昙。
未几开法保宁
迁华藏。
大弘圆悟之道。
后示疾于本山。
阇维舍利颇剩。
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
尤光明莹洁。
心舌不坏。
并建塔焉。
禅师生于嘉定府朱氏。
讳安民
字密印
有异表。
声若洪钟。
心契圆悟之机。
圆悟举首众。
曰。
休誇四分罢楞严。
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
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
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
百花丛里现优昙。
初开讲于成都
雅称楞严独步。
因访友过昭觉。
适圆悟小参。
赵州南阳三唤侍者话云。
如人暗中书字。
字虽未成。
文彩已彰。
且道那里是文彩已彰处。
闻疑之。
次日拟行。
踌躇未决。
其友谓曰。
君既匡徒领众。
文彩日彰。
倘有从上道理。
消不去处。
直与堂头和尚
坐而商略。
何不可耶。
顾而蕴结胸次。
无乃病乎。
唯唯。
遂告香入室。
圆悟徐举楞严。
徵其心之所在。
多呈义解。
悟笑曰。
座主他日入地狱。
莫怨老僧不道。
愕然折节。
胡跪求说前旨。
悟又笑曰。
文彩已彰。
俯首出。
而叹曰。
禅门委有长处。
叶公之龙不足贵也。
即散讲依栖焉。
一日白圆悟曰。
和尚休举话。
待某说看。
寻常拈椎竖拂。
岂不是经中道。
一切世界诸所有相。
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下喝敲床时。
岂不是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悟唾之曰。
你元来在者里作活计。
于此信入。
复请曰。
古帆未挂时如何。
悟曰。
庭前柏树子。
积滞顿豁。
踊跃趋出曰。
古人道一滴投于巨壑。
殊不知巨壑投于一滴矣。
于是之美誉溢丛林。
佛鉴闻而笑曰。
何日吹到蒋山门下。
别有商量在。
后谒鉴。
鉴问曰。
佛果有不曾乱为人说底句。
曾向你说么。
对曰。
合取狗口。
鉴变色震声曰。
不是者个道理。
曰。
无人夺你盐袋。
叫作甚么。
鉴曰。
佛果若不为你说。
我为你说。
曰。
和尚疑时退院别参去。
鉴呵呵大笑。
以殊礼延之。
遂开法保宁
建康缁素。
至华藏。
升座以篆钥委之。
座下各趋而去。
知中计。
叹曰。
三十年弄马骑。
今日却被驴子扑。
是时海内宗风大盛。
丛林最小者。
千指聚集。
独严持风裁榻。
无杂宾春㸑之役。
常躬为之。
至法鼓鸣时。
龙蛇竞势。
不禁也。
示众曰。
众卖花兮独卖
青青颜色不如红。
算来终不与时合。
归去来兮翠蔼中。
可笑古人恁么道。
大似逃峰赴壑。
避溺投火。
争如随分到尺八五分钁头边。
讨一个半个。
虽然如是。
山僧半个也不要。
何故富嫌千口少。
贫恨一身多。
又从华藏退居。
故里之中峰。
乃以圆悟白拂。
付之宝印。
会圆悟归蜀。
遣印省之。
悟问曰。
从上诸圣以何接人。
印竖拳悟曰。
此是老僧用底作么生。
是从上诸圣用底。
印以拳挥之。
悟亦举拳。
相交大笑。
一众改观。
民公之望益重。
竟无疾。
终于本山。
阇维。
心舌不坏。
舍利无数。
细民穴地尺许。
皆得之尤。
光明莹洁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安民字密印嘉定米氏子也。
初至成都,讲《棱严》有声于时。
闻圆悟居昭觉,因造焉。
值悟小参,举“国师三唤侍者”因缘,“赵州拈云:‘如人暗中书字,字虽不成,文彩已彰。
那里是文彩已彰处?
’”闻,心疑之,告香入室,悟问:“座主讲何经?
”对曰:“《棱严》。
”悟曰:“《棱严》有七处徵心,八还辩见,毕竟心在何处?
多呈义解,悟皆不肯。
复请益,悟令一切处作文彩已彰会。
僧请益十玄谈,方举问:“君心印作何颜?
”悟厉声曰:“文彩已彰。
闻悦然,自谓至矣。
悟示钳锤,罔措。
一日,白悟:“弗举话,我自说之。
”悟曰:“诺。
曰:“寻常拈锤竖拂,岂不是经中道一切世界诸所有相皆即菩提妙明真心?
”悟笑曰:“你原来在这裹作活计。
又曰:“下喝敲床时,岂不是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悟曰:“你岂不见,经中道妙性圆明,离诸名相?
于言下释然,于是罢讲,侍圆悟。
出蜀,居夹山从行。
悟为众小参,举古帆未挂因缘,闻未领,遂求决,悟曰:“试问之。
举前话,悟曰:“庭前柏子。
即洞明,谓悟曰:“古人道如一滴投于巨壑,殊不知大海投于一滴。
”悟笑曰:“奈这汉何?
”悟说偈曰:“休誇《四分》罢《棱严》,按下云头彻底参。
莫学亮公亲马祖,还如德峤访龙潭
七年往返游昭觉,三载翱翔上碧岩
今日烦充第一座,百花丛里现优昙。
”未几,开法保宁,迁华藏,大宏圆悟之道。
后示寂于本山,阇维,舍利丛生,人或穴地尺许皆得之,尤光明莹洁,心舌不坏,并建塔焉。
宋之源南宋 ? — 12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21 【介绍】: 成都双流人字积之改字深之
宋若水子。
朱熹学。
以父任入官。
龙游
宁宗开禧二年吴曦降金,辞官去。
平,进秩知什邡县
累迁知雅州,因抚夷有功,进知嘉定府,卒于官。
全宋诗
宋之源(?
~一二二一),字积之朱熹为之更字深之成都双流(今属四川)人。
若水子。
以父任入官,为江原
孝宗时龙游县
吴曦之乱,解印去。
乱平,改知什邡县
通判邛州威州,知龙州雅州,终知嘉定府宁宗嘉定十四年卒于官。
事见《鹤山集》卷七二《知嘉定府宋君之源墓志铭》。
主要活动
  • 1220年-1221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1221年卒于官舍
杨日华南宋
简介
嘉泰元年(1201)嘉定府知府
主要活动
  • 1201年-1203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
白约北宋
全宋诗
白约荣州(今四川荣县)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清同治嘉定府志》卷四○)。
今录诗四首。
主要活动
  • 1053年,进士
邓谏从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汉嘉人,字元卿
范仲黼讲学二江,时二江有九先生之目,谏从为其一。
曾通判黎州
全宋诗
邓谏从字元卿汉嘉(今四川雅安东北)人。
通判黎州
薛绂等同为二江九子之一。
事见《宋元学案》卷七二《通判邓先生谏从》。
全宋文·卷六八一九
邓谏从字元卿嘉定府(今四川乐山)人。
南轩之学,尝与范仲黼范荪等九人讲学于成都二江之上,时称「二江九子」。
嘉泰四年奉议郎通判黎州
见《宋元学案》卷七二。
陈庸北宋 1015 — 1077
全宋诗
陈庸(一○一五~一○七七)字景回眉州青衣(今四川乐山)人。
仁宗天圣八年(一○三○)进士(《宋史》卷二九八《陈希亮传》)。
澧州推官潭州观察判官雅州推官永兴军节度掌书记
嘉祐中,知虞乡县清乾隆虞乡县志》卷三、乾隆《解州芮城县志》卷一五)。
丁父忧,终丧,数年不赴铨集。
久之,调歙州判官,改知光州光山县
五十三岁时罢光山任,后家居十年,神宗熙宁十年卒。
事见《豫章集》卷二二《陈庸墓志铭》(墓志作嘉祐十年卒,而嘉祐无十年,以事迹推之,盖为“熙宁”之误)。
主要活动
  • 1030年,进士
罗植南宋
简介
开禧元年(1205)嘉定府知府
主要活动
  • 1205年-1206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
度正南宋 1167 — 12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合州人字周卿号性善
光宗绍熙元年进士
国子监丞,极论李全必反,献镇压之策。
官至礼部侍郎
尝从朱熹学。
有《性善堂稿》。
全宋诗
度正(一一六七~?
),字周卿合州(今重庆合川)人。
早岁从朱熹学。
光宗绍熙元年(一一九○)进士(本集卷一《奉别唐寺丞丈》诗谓年二十四举进士,生年由此推定),为益昌学官
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知华阳县五年通判嘉定军,九年,权知怀安军,迁知重庆府
入朝为国子监丞军器少监太常少卿,官至礼部侍郎侍右郎官,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有《性善堂文集》,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性善堂稿》十五卷,其中诗四卷。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度正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
新辑集外诗一首,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八六四
度正(一一六六——?
),字周卿号性善合州铜梁(今重庆铜梁北)人。
朱熹学,同门叶味道尝称之曰:「度正,吾党中第一人。
」登绍熙元年进士第
庆元中益昌教官
嘉定初成都府学教谕
三年,知成都华阳县;五年通判嘉定府九年,知怀安军十二年,知重庆府十四年,权夔州提刑
绍定中,为国子监丞,迁军器少监,进太常少卿,迁权礼部侍郎侍右郎官、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除礼部侍郎,致仕。
著有《周子年谱》一卷、《性善堂稿》十五卷等。
见《宋史》卷四二二本传、卷四二五《赵景纬传》,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及本集《上任尚书伯起书》等文。
主要活动
  • 1190年,进士
  • 1190年-1196年,潼川府路资州盘石(资中),司户参军,大约本年,授资州司户参军
  • 1197年-1209年,利州东路利州绵谷(广元),教授,本年得利州教授一职
  • 1210年-1211年,成都府路成都府成都府(成都),知县,本年初,度正升任通直郎、知成都府华阳县,结束了近二十年的幕职州县官生涯,进入京朝官行列
  • 1212年-1215年,成都府路嘉定府龙游(乐山),通判,本年由华阳知县升任通判嘉定府
  • 1216年-1220年,潼川府路怀安军金堂(金堂),知府,本年擢知怀安军
  • 1221年-1225年,夔州路重庆府巴县(巴县),知府;提刑,本年在知重庆军府事任上,兼领夔州路提点刑狱
  • 1226年-1227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杭州),国子监丞,奉诏入朝,至临安,出任国子监丞,结束了他近十五年的四川地方官生涯。此次升迁,得到以前的上司、朱熹另一门人曹彦约的上疏推荐
  • 1228年-1230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杭州),军器监丞,大约本年,在临安,转任军器监丞
  • 1231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杭州),太常少卿,九月,在临安太常少卿任上,时太庙发生火灾,事后重修,上书提出修缮意见
  • 1232年-1233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杭州),权礼部侍郎;修撰,在临安,权礼部侍郎兼侍右郎官,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
  • 1234年,两浙西路临安府临安(杭州),礼部侍郎,大约本年,在临安,任礼部侍郎,并兼任侍读,与同门叶味道一起为理宗讲授经学
薛绂南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嘉定龙游人字仲章
孝宗淳熙十一年进士
成都教授
累迁秘书郎
以廷对极言韩侂胄奸诈,坐劾去。
尝知黎州,筑玉渊书院以讲学,学者称符溪先生
魏了翁讲明《》学,著《则书》十卷,了翁叹服不逮。
全宋诗
薛绂字仲章学者称符溪先生龙游(今四川乐山)人。
孝宗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进士(《南宋馆阁续录》卷八),授成都教授
宁宗开禧初汉源县清同治嘉定府志》卷三四)。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除秘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
六年,由知永康军任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五之一)。
尝筑玉渊书院讲学。
有《则书》十卷(《宋元学案》卷七二),已佚。
全宋文·卷六五九七
薛绂字仲章嘉州龙游(今四川乐山)人,一作夹江(今四川夹江)人。
幼颖悟,日诵万言,举淳熙十一年进士,为成都教授四川宣抚司幕官,累迁秘书郎、知永康军
黎州,筑玉渊书院以讲学,学者称符溪先生
著《易则》十卷。
见《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二、职官七五之一,《宋史》卷一五九,《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宋元学案》卷七二及《鹤山集》卷九一《哭薛秘书绂文》。
主要活动
  • 1184年,进士
  • 1211年,两浙路临安(杭州),秘书郎
赵大圭南宋
全宋文·卷七四一三
赵大圭宁宗时人,嘉定中嘉定府洪雅县主簿
郭正孙南宋 ? — 12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1 【介绍】: 邛州临邛人字兴祖
进士
通判全州,知长宁军文州嘉定府,所至皆著能声。
太府寺丞,知兴元府,兼利州路安抚使
理宗绍定四年蒙古军入犯,遂殉难。
主要活动
  • 进士
  • 1226年-1229年,成都府路嘉州(四川省乐山市),成都府路提点刑狱公事
  • 1227年-1229年,成都府路嘉州嘉定府(四川省乐山市),成都府路提举常平等事
  • 1228年-1229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
  • 1228年-1231年,利州路兴元府(汉中),兴元府知府兼安抚使
张方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资州资阳人字义立号亨泉子
宁宗庆元五年进士
简州教授,为诸生痛陈佛老之妄。
历知、果等州,迁直秘阁四川制置使参议官
充利、夔、成都路提刑,劾墨吏、开新渠,疏陈时政之失。
改帅汉中,以兵复天汉、武休、虎头之险,蠲钱三十万缗,米二千斛,给田以恤死节之家。
官至尚书兵部郎。
有《亨泉稿》。
全宋诗
张方字义立号亨泉资阳(今属四川)人。
宁宗庆元五年(一一九九)进士,调简州教授
嘉定四年(一二一一),入为国子正(《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一之一二)。
出知嘉定府,历知果州邛州眉州
十六年,充利、夔、成都路提刑四川制置使参议官
以母老辞归。
有《亨泉遗稿》百卷,已佚。
事见清雍正四川通志》卷六、七、九。
宋元学案》卷七二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六九一二
张方字义立号亨泉子资州资阳(今四川资阳)人。
庆元五年进士,为简州教授
嘉定间国子正权发遣邛州、知眉州成都提刑
累官兵部郎官
著有《亨泉遗稿》百卷。
见《宋会要辑稿》选举六之二二、职官七五之三三,《宋元学案》卷七二,《宋史翼》卷二二。
主要活动
  • 1199年,进士
刘参南宋
简介
嘉定七年(1214)嘉定府知府11月放罢。
主要活动
  • 1214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11月放罢
林洁己南宋
简介
嘉定元年(1208)嘉定府知府
嘉定八年(1215)饶州知州
嘉定九年(1216)闰7月放罢。
嘉定十二年(1219)南剑州知州
主要活动
  • 1208年-1210年,成都府路嘉定府(乐山),嘉定府知府
  • 1215年-1216年,江南东路饶州(鄱阳县),饶州知州,1216年闰7月放罢
  • 1219年-1220年,福建路南剑州(南平),南剑州知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