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文及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绵州人,移居吴兴字时学号本心
理宗宝祐元年进士
景定间言公田事,有名朝野。
国子司业礼部郎官秘书少监
恭帝德祐元年,自试尚书礼部侍郎签书枢密院事
元兵将至,弃官遁。
宋亡,累征不起。
有文集。
全宋诗
文及翁字时举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吴兴(今浙江湖州)
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进士,调昭庆军节度掌书记
景定三年(一二六二)秘书正字,累迁著作郎(《南宋馆阁续录》卷九)。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漳州
四年,知袁州(同上书卷七、八)。
恭帝德祐元年(一二七五)签书枢密院事(《宋史》卷二一四《宰辅五》),出知嘉兴府清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一五)。
今录诗六首。
词学图录
文及翁字时学,一作时举号本心
绵州人,移居吴兴
存词一首。
文及翁字本心
蜀眉州人,住秀州本觉寺
苏文忠三度过访,因立三过堂,勒诗传焉。
诗曰:万里家山一梦中,吴音渐已变儿童。
每逢蜀叟谭经日,便觉峨嵋翠扫空。
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
明年采药天台去,更与题诗满浙东。
夜闻巴叟卧荒村,来打三更月下门。
往事过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论。
老非怀土情相得,病不开堂道益尊。
惟有孤栖旧时鹤,举头见客似长言。
初惊鹤瘦不可识,旋觉云归无处寻。
三过门间老病死,一弹指顷去来今。
存亡惯见浑无泪,乡曲难忘尚有心。
欲向钱塘访圆泽,葛翁川畔待秋深。
全宋文·卷八二○六
文及翁字时学号本心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
宝祐元年进士,为昭庆军节度掌书记
历官太学录秘书省正字
咸淳中权知嘉兴府权尚书户部侍郎直学士院、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兼侍读权礼部尚书侍读
德祐元年初,自吏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
兵逼临安,亟出关遁。
宋亡,隐居著书,累徵不起。
有集二十卷。
见《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五三、七○、七一,《南宋馆阁续录》卷七、八、九,《续宋宰辅编年录》卷二一,《宋史翼》卷三五本传及所撰文
释法顺南宋 1076 — 1139
全宋诗
释法顺(一○七六~一一三九)俗姓文绵州魏城(今四川绵阳)人。
抚州白杨寺
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九年卒,年六十四。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七首。
禅师讳法顺
绵州魏城文氏子。
七八岁时。
于夜暗中。
视物如昼。
父母知其异。
因令出家。
依香林院奉和得度。
成都
大慈寺冲悟法师
受圆觉起信。
至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研覃久之。
持以问悟。
悟虑胡不能决。
即勉之游方。
参谷隐静觉禅师
大观中
佛眼龙门
道风籍甚。
往依之。
竭诚累年。
备历遮务。
未尝有怠色。
一夕闻举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
忽有省。
于是离念得入之旨。
吻然玄契。
明日入室。
龙门问真。
佛在什么处。
师曰。
在不定处。
曰。
既是真佛。
为甚不定。
师云。
若定即非真佛。
龙门异之。
因问何以及此。
师告以实。
门诘之曰。
水中盐味色里胶青直下作么会。
师曰。
不用更会。
龙门可之。
自是酬酢雷动雨泣。
众目骇观。
龙门去世。
奉舍利入塔已。
即首众僧于云居。
分座接衲。
拂未授手。
户外之屦满矣。
建炎初
有旨应寺院之为神霄者。
悉还旧贯。
于是漕使张公琮首辟临川广寿
迎师开法。
绍兴改元
太守蒋公宣卿徙住白杨
唯老屋敷楹。
不芘风雨。
前此住僧侈瘟。
祠以仰给。
师至。
首击去之。
乃大自激昂。
多所树立。
未期年。
而四方浩然归重。
衲子竭蹶而趋之。
来者云涌。
师不起于座。
化卑陋而为宝坊。
平居汲汲于接人。
垂示勘辨。
虽造次不间也。
性鲠介。
不苟循时俗。
谈道之际。
讥诃无所避。
或问。
东山门下。
佛果孤峭。
佛眼慈软。
二人所得。
粗细何如。
师正色曰。
法顺于闹市中。
亲见爷来。
汝以软峭粗细为问。
无乃谬乎。
其析疑破妄。
类如此。
尝示众曰。
山僧从旦至暮。
手脚不曾停住东廊走过西廊佛殿。
又穿厨库三个。
和尚般柴两个匠人。
牵锯佛也。
理会不得。
教我如何来注。
露出达磨眼睛打开白杨门户。
大众不须更著赵州衫。
其下脱却娘生裤。
江西李伯纪慕其道。
欲一奉见。
以黄龙致请。
将命者再至。
师坚卧不赴。
九年五月一日
集众告别。
侍者持纸求颂。
师曰。
吾平日语固多矣。
兹尚何言。
因诫左右。
今夕鸡鸣即报我。
已而忽自闻开静钟。
遂大喝一声。
左右惊视之。
则已跏趺而逝。
阅世六十四。
坐四十六
火馀目睛齿舌顶骨及所持数珠不烬。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西隅。
师退然才中人。
而神观爽迈。
操守坚正。
善为偈句。
肆笔立成。
既卓有声誉。
道方盛行。
而未艾遽尔去世。
方衲子识与不识。
靡不伤感至泣下。
其得人心如此。
赞曰。
枢密徐公师川曰。
善哉道师明眼。
而安步方号。
足目俱到。
高庵之所以为兄。
白杨之所以为弟也。
诚哉斯言。
详观高庵俨临巨刹。
卑躬力道。
唯众是亲。
白杨荒村废寺。
激昂崛起。
而名跨一时。
然二公弘法。
俱不满十载
而风教言言。
虽百世尚可想见其眉宇。
鸣呼盖循道而亡。
私之效也。
比夫异时怙势肆奸刻众奉己者。
何殊粪壤哉。
法顺禅师者。
绵州文氏子也。
弃蒙行脚。
观宝轮藏迅转。
顿彻教外别传之旨。
得受记于龙门佛眼
同出佛眼门者。
高庵悟竹庵圭雪堂行辈。
住白杨时
其同门俱令名矣。
独白杨败屋数楹。
东倾西压。
以木丫支拄焉。
日携钵袋。
走抚之乡城
至晚或负斗而还。
及门数十人乐与之。
俱每夜参。
必端据木床。
徒属或足侧耳而听曲折。
曰。
好事堆堆叠叠来。
不须造作与安排。
落林黄叶水推去。
横谷白云风捲回。
寒雁一声情念断。
霜钟才动我山摧。
白杨更有过人处。
尽夜寒炉拨死灰。
忽有个衲僧出来道。
长老少卖。
弄得恁么穷乞相。
山僧祇向它道。
却被你道著。
又曰。
鸡啼晓月。
狗吠枯桩。
只可默会。
难入思量。
看不见处。
动地放光。
说不到处。
天地玄黄。
抚州尺六。
状纸原来。
出在清江。
大众分明话出人难见。
昨夜三更月到窗。
又曰。
风吹茨屋脊漏。
雨打阇黎眼睛湿。
恁么分明却不知。
却来者里低头立。
住白杨既久。
激励学者。
妙有方略
虽枯淡不堪。
有青原绍灯辈。
始终侍从
后俱出世。
大显其声。
老疾。
一日诸山趋询。
起示众曰。
久病未尝离木枕。
人来多是问如何。
山僧据问随缘对。
窗外黄鹂口更多。
只如七尺之躯甚处受病。
众中具眼者。
试为山僧指出病原。
看众争下语。
乃拊掌一下。
作呕吐声曰。
好个木枕子。
便趋寂。
依法阇维。
收五色舍利。
并诸不坏者。
曰目睛齿舌数珠。
瘗于寺西。
龙门
云居虚席。
高庵悟表里端劲。
龙门聘之。
固辞。
佛眼勉其出住。
仍不就。
曰。
先知觉后知。
先觉觉后觉。
盖素分也。
况云居为江右名刹之首。
安众甚便。
沾沾小节。
奚足喜焉。
君应之。
虽不敏。
愿请为辅
乃欣起。
于是自为藏主
贤真牧维那
通乌头典知客。
应庵华莅副寺。
德用为监寺
自圆为首座
佛眼之风大振焉。
赞曰。
余初阅师行实。
疑其为踽凉之士。
逮味师语句。
政黄牛端狮子之上也。
高庵最劲挺。
不近人情。
师降尊招贤。
阐扬一代教。
其迹岂可测哉。
然其示枯淡于一时。
流膏腴于百代。
于戏尚矣。
苏耆北宋 987 — 1035
全宋诗
苏耆(九八七~一○三五)字国老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
太宗淳化四年(九九三),以父荫为宣节校尉
逾年,授秘书省正字
真宗时奉礼郎
既冠,举进士,后一年赐及第,知乌程县
改知开封县,迁三司户部判官
出为京西转运使,移使河东、两河、陕西
仁宗景祐二年卒,年四十九。
有文集二十卷(《苏学士》卷一四《先公墓志铭》),已佚。
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全宋文·卷三六○
苏耆(九八七——一○三五)字国老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苏易简次子。
幼年以父任官。
易简卒,恩授通直郎秘书省正字
祥符三年赐进士及第
大理评事,出知乌程开封县
累迁太常博士祠部度支员外郎,历三司判官、知明州判户部,出为京西转运使
天圣末,就改兵部,加直集贤院
移使河东,迁工部郎中,移使陕西
景祐二年正月卒,年四十九。
著《闲谈录》五卷(今存一卷)、《次续翰林志》一卷(存)、《续文房四谱》,并文集二十卷。
见苏舜卿《先公墓志铭》(《苏学士文集》卷一四)。
苏寿北宋
全宋诗
苏寿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
易简子。
真宗大中祥符间以荫得官(《宋史》卷二六六《苏易简传》)。
泗州(《淳熙新安志》卷一○)。
仁宗天圣九年(一○三一)比部员外郎越州
明道元年(一○三二)移知歙州(《会稽掇英总集》卷一八)。
景祐间泉州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三二)。
官终水部郎中明弘治徽州府志》卷四)。
全宋文·卷三二九
苏寿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易简长子。
大中祥符中以父任补官。
天圣中虞部员外郎
九年三月,以比部郎中越州
次年十月,移歙州
景祐中泉州
水部郎中
苏舜钦《先公墓志铭》(《苏学士文集》卷一四),《宋史》卷二六六《苏易简传》,《宋会要辑稿》刑法四之七三、食货四二之一二,《北宋经抚年表》卷四。
赵鹏飞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绵州人字企明号木讷
通《春秋》,以说经者拘泥三传,各护师说,多失本旨,因著《春秋经筌》。
全宋文·卷四○六七
赵鹏飞字企溟号木讷子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
宣和六年进士
著有《诗故》及《春秋经筌》十六卷(存)。
见同治《绵州志·选举志》,青阳梦炎《春秋经筌序》。
释清了宋 1088 — 11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绵州人俗姓雍自号真歇
年十八,试《法华经》得度,住成都大慈寺习经论。
丹霞淳禅师
后抵长芦,谒见祖照,一语投契,命为侍者
高宗建炎末,徙温州龙翔寺
计九坐道场,四膺诏命。
卒谥悟空禅师
全宋诗
释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号真歇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安县东北)人。
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业《法华经》,十八岁得度,住成都大慈。
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悟道。
北游五台,已而至开封,禅讲名席俱扣摭之。
沿汴水抵长芦,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为第一座。
五年夏,开堂嗣法。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
四年,为雁荡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请,入院。
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退居东庵
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广利寺
七年,诏住蒋山
八年,主温州龙翔、兴庆二院。
十五年,住临安径山
二十年,归真州长芦
二十一年,诏主崇先显孝禅院,十月卒,年六十四。
谥悟空禅师
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
有宋德初等编《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附宋正觉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清了诗,以见于《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自号真歇
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试《法华》得度,寻弃亲而力禅。
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禅师得悟。
历游名刹,遂嗣长芦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龙翔、兴庆、径山诸寺,病归长芦
宁太后自金还,建崇先显孝寺,诏清了为开山第一世。
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
敕谥悟空禅师
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今存。
见《崇先真歇清了禅师塔铭》(《语录》附录),《嘉泰普灯录》卷九,《补续高僧传》卷九,《释氏疑年录》卷六。
清了
号真歇
蜀左绵安昌雍氏子。
儿时抱入寺。
见佛喜动颜色。
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
又七年试法华得度。
登讲场习经论。
能会大意。
寻弃而力禅。
傲然挟拄杖以行。
途次道俗遮留。
皆掉首不顾曰。
鹍鹏时节可草草耶。
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
霞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拟进语。
霞与一掌。
师豁然开悟。
翊日。
霞为上堂当众。
诘其證诣。
犹珠影随。
如谷响答。
盖洞彻源底也。
后游五台
京师
浮汴抵长芦
谒祖照。
祖照座下。
龙象万指。
其中多英俊。
师至。
一语投机。
延为侍者
未几。
首座
分座说法。
一众大惊。
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
法座无主。
夜梦人告曰。
代师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
佛果耶。
佛眼耶。
竟虚席二年
经制使陈公至。
儗补处乃首座也。
即受请登座。
淳和尚烧香。
照病中叹曰。
梦固云尔。
吾求之远也。
照迁化。
师执丧尽礼。
时江潮损田。
秋虚无穫。
众遂绝粮。
师躬行乞食。
施者闻而风至。
供亿山积。
不知所从。
日挝鼓升堂。
诲人无倦。
大扇宗风。
建炎二年
退院绝钱塘
梅岭礼大士迹。
海滨渔户七百馀家。
闻师至。
皆毁网弃所业。
其化物如此。
天台守。
三以国清致。
不赴而赴雪峰
既被旨。
迁明之育王。
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乞就闲。
不许。
移住临安径山
五年
病归长芦
宁太后还自金。
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
诏师为开山第一世。
以疾辞。
不可辞。
遂入院。
冒暑而行。
患益甚。
犹升座说法。
太后亲临。
垂箔倾听。
内帑修水陆大会。
师疾弗瘳。
中使络绎候问。
师从容称谢。
须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
于是瞑目。
跏趺而逝。
慈宁宫
降香赐祭。
卜寺西桃花坞
建塔以瘗全身。
送者万人。
痛心陨涕。
皆有祖花彫零。
禅林寒瘁之叹。
敕谥悟空禅师
静照之塔。
师仪相颀长。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量容机活。
道无前而逊无后有。
无外而虚无中。
故人从其化。
不自知也。
圭竹庵
初住雁宕能仁。
法缘未熟。
师时在江心。
特过江迎归方丈。
大展九拜。
以诱温人
由是翕然归敬。
任大法。
不以门户封沟。
诚为祖域英标。
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
真歇竹庵
照觉迎罗汉。
但知弘道
不知为我。
古人道德忠厚之至。
此风绝响矣。
真歇禅师
讳清了
左绵安昌雍氏子也。
生有慧根。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见佛则欣恋不舍。
年十一。
圣果寺俊僧受业。
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
具戒听讲。
玄解经论。
以为言说终非究竟。
出峡直抵沔汉
丹霞子淳禅师
问。
如何是空劫时自己。
师拟对。
掌之。
师契旨。
翌日上堂曰。
日照孤峰翠。
月临溪水寒。
祖师玄妙诀。
莫向寸心安。
师趋进曰。
今日瞒某甲不得也。
曰。
试举看。
师良久。
曰。
将谓你瞥地。
师便出。
辄北游五台京汴。
南抵仪真。
长芦祖照。
一语契合。
命为侍者
踰载分座。
照常以老疾拟闲退。
梦人告曰。
僧可代。
照未决。
蜀僧为谁。
至宣和壬寅
照病笃。
恍省前谶。
蜀僧首座也。
乃嘱经使陈公。
继席。
长芦开法。
以香酬丹霞淳
语曰。
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
伎俩俱尽。
觅个开口处不可得。
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
若无。
衔铁负鞍。
各自著便。
于是洞宗大振。
禅流如归。
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
及照殁。
师以父礼行丧事。
亦宜矣。
师居七载
建炎二年戊申
南游普陀。
以沤和机。
引导海山
七百馀家皆弃网业。
庚戌应天国清寺
寻受闽之雪峰
绍兴五年丙寅
奉旨补明州育王寺
王院务旷贩。
不易承理。
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
咸为师忧。
而师居未几间。
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
戊午诏迁蒋山。
疾辞不赴。
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合一禅林。
诏师主之。
僧集如云。
斋粥不继。
朝以法田千亩赐之。
又诏主双径。
宁太后崇先寺居师。
赐金襕银绢法物。
隆渥殊甚。
师以为作归休计。
上堂。
转功就位。
是向去底人。
玉韫荆山贵。
转位就功。
是却来底人。
红炉片雪
功位俱转。
通身不滞。
撒手无依。
石女夜登机。
密室无人扫。
正恁么时。
绝气息一句。
作么生相委。
良久云。
归根风堕叶。
照尽月潭空。
寻示疾。
中使问候。
师从容叙谢。
乃呼首座曰。
吾行矣。
跏趺瞑目而逝。
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
越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五
凡七处说法。
五承紫泥之诏。
得度弟子四百。
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
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
行世。
其语曰。
穷微丧本。
体妙失宗。
一句截流。
玄渊及尽。
是以金针密处。
不露光芒。
玉线通时。
潜舒异彩。
虽然如是。
犹是交互双明。
且道巧拙不到。
作么生相委。
良久云。
云萝秀处青阴合。
岩树高低翠锁深。
师之语句精妙。
约类如此。
僧问。
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
师曰。
石女行处不同功。
曰向上事作么生。
师曰。
妙在一沤前。
岂容千圣眼。
僧礼拜。
师曰。
秖恐不恁么。
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
忽桶疧脱。
众皆失声曰。
惜许。
师曰。
桶底脱自合欢喜。
因甚烦恼。
和尚即得。
师曰。
灼然惜许一桶面。
临机勘辨。
约类如此。
赞曰。
师初于丹霞掌下。
洞彻根源。
便乃遨游南北衡抗。
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
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
而能霖霈九天。
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
况师夙承弘愿。
以英伟之操。
深明的旨。
宜请假观方。
非分外也。
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
卒尔广泽
宜矣。
故曰。
得时而动。
则功成百世。
其师之谓乎。
苏舜元北宋 1006 — 105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6—1054 【介绍】: 绵州盐泉人字才翁
苏易简孙。
仁宗天圣七年进士出身
明道中扶沟主簿,出救济饥荒。
景祐四年咸平县,迁殿中丞,移知眉州,屡上书陈御西夏方略
庆历三年太常博士,出为福建路提点刑狱,移京西河东两浙
皇祐元年扬州,官至尚书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莅官办事果决,所至裁制强黠。
为人精悍任气节,诗歌豪健,尤善草书。
全宋诗
苏舜元(一○○六~一○五四)字才翁,旧字叔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人。
仁宗朝,赐进士出身,知开封咸平县。
殿中丞太常博士祠部员外郎,官终三司度支判官
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
有文集一卷(《郡斋读书志》卷一九),已佚。
事见《蔡忠惠集》卷三五《苏才翁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苏舜钦传》。
今录诗十二首。
全宋文·卷六三九
苏舜元(一○○六——一○五四)字叔才改字才翁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苏耆长子。
外祖王旦奏授同学究出身,调兴平主簿,移新昌
天圣八年召试学士院,赐同进士出身,历扶沟主簿,知咸平眉州通判延州,入为三司勾当公事
复出为福建京西河东两浙路提点刑狱京西转运使,以度支员外郎三司度支判官
至和元年卒,年四十九。
舜元为文不袭故陈,歌诗豪健,与弟舜钦齐名,尤善草隶。
有《奏御集》十卷、《塞垣近事》二卷、奏议三卷、文集十卷。
蔡襄苏才翁墓志铭》(《蔡忠惠集》卷三五),又《宋史》卷四四二《苏舜钦传》有附传。
苏舜钦北宋 1008 — 104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08—1049 【介绍】: 绵州盐泉人字子美号沧浪翁
苏舜元弟。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
少有大志,当天圣中,学者为文多病偶对,独其与穆修好为古文歌诗,一时豪杰多从之游。
初以父荫补官,累迁大理评事
庆历中范仲淹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岳父杜衍仲淹新政,多遭谗陷,舜钦坐售故纸钱召妓乐会宾客除名。
流寓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以自适。
工诗文,其体豪放,时发愤于歌诗中。
又善草书,每酣酒落笔,为时人所传。
后为湖州长史卒。
有《苏学士
全宋诗
苏舜钦(一○○八~一○四九)字子美,原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东南),自曾祖起移家开封(今属河南)
仁宗景祐二年(一○三五)进士(《隆平集》卷六),历任蒙城长垣县,入为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
杜衍富弼范仲淹执政,主持“庆历新政”。
苏舜钦杜衍婿,因进奏院祠神,以出售废纸公钱宴会,为人所劾,以监守自盗罪削职为民,闲居苏州
后复为湖州长史庆历八年(一○四八)十二月卒(《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年四十一。
有《苏学士文集》十六卷。
宋史》卷四四二有传。
 苏舜钦诗,以沈文倬点校《苏舜钦集》为底本。
沈氏点校本以清康熙中宋荦校定徐惇复刊印本为底本,曾参校清黄丕烈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黄本)、陈乃乾过录何焯校本(简称陈本)、清光绪中李星根等重编校刊十卷本(简称李本)、黄丕烈过录顾广圻校记(简称顾校)、陈乃乾过录钱泰吉校记(简称钱校)等。
此次据《全宋诗》体例,对底本校语作若干删节、调整,并据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苏学士》(简称四库本)予以补正。
辑录所得集外诗,另编一卷
词学图录
苏舜钦(1008-1048) 字子美
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迁居开封
苏易简孙。
任县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
因支持范仲淹庆历革新,见嫉于守旧党,罢职闲居苏州
后复起为湖州长史,不久病故。
梅尧臣齐名,人称"梅苏"。
有《苏学士文集》,有词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八七四
苏舜钦(一○○八——一○四八)字子美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
舜元弟。
少慷慨有大志,以父荫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
景祐元年进士中第,改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
丁父忧,居丧于长安
服除,知长垣县,迁大理评事监在京店宅务
庆历四年,以范仲淹荐,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
以岳父杜衍仲淹富弼新政,为人倾陷,坐用鬻故纸公钱召 妓乐会宾客被劾除名。
寓居苏州,买水石作沧浪亭,益读书,时发愤懑于诗文。
八年,复官为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卒,年四十一。
诗文豪健,善草书。
有集十六卷。
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三一《苏君墓志铭》,《宋史》卷四四二《文苑传》四有传。
古成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惠州河源人,徙居增城
字并奭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召试馆职,除校书郎
张泳帅,辟知魏城
运米以济饥民,发药以疗疾疫,立乡校,课农,俗为之变。
真宗咸平中辟知绵竹,卒于官。
全宋诗
古成之字亚奭或称紫虚先生清康熙罗浮山志》卷五),惠州河源(今属广东)人。
五代末避地增城(今属广东),尝结庐罗浮山
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
淳化三年(九九二),除秘书省校书郎
张咏益州,辟知魏城
真宗咸平五年(一○○二),再辟绵竹
卒于官。
明嘉靖惠州府志》卷一三有传。
清光绪间,其裔孙辑成《倡南拾馀诗迹》一卷,并附伪托之降鸾诗。
今录七首。
全粤诗·卷二一
古成之字亚奭人称紫虚先生
惠州河源人,五代末避地寄籍增城
结庐罗浮山,力学不倦,淹通群籍。
宋太宗雍熙二年(九八五),赴礼部试,有司奏以梁灏第一,成之第二。
妒者忌岭南人居其上,暗投哑药于食,邀成之夜饮。
次日胪唱,成之喑不能应,遂落第,而略无憾色,人服其量。
端拱二年(九八九)进士
初授真定府元氏县,改青州益都知县,为政以惠爱为本。
淳化三年(九九二)召试馆职,授秘书省校书郎
张咏荐,出知绵州魏城县。
宋真宗咸平五年(一○○二),知汉州绵竹县,卒于任。
有《古成之集》,已佚。
黄佐广州人物传》卷五、清王驹修康熙二十八年刊《河源县志》卷六有传。
今存诗七首。
全宋文·卷一七二
古成之字亚奭广州增城(今广东增城)人。
端拱二年进士,调元氏尉,改知益都
淳化末李顺起于蜀中,知益州张咏辟知绵州魏城
咸平三年校书郎
五年再知益州,复以成之绵竹,均有治绩,未几卒于官。
成之简静好学,博览群籍,文章冠岭南,尤工于诗,有集三卷。
见《永乐大典》卷一○八九九引《惠州府惠阳志》,《宋史》卷二○八《艺文志》四,雍正《广东通志》卷三一、四四。
苏易简北宋 958 — 9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8—997 【介绍】: 梓州铜山人字太简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
将作监丞通判升州
淳化中累迁翰林学士承旨,多言时政阙失。
知审官院、审刑院,迁给事中,拜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出知邓州,移陈州
才思敏赡,以文章知名,熟谙翰院故实,旁通释典。
卒谥文宪
有《文房四谱》、《续翰林志》及文集。
全宋诗
苏易简(九五八~九九七)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永乐大典》卷二四○一引《潼川志》。
宋史》作梓州铜山人)。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九八○)进士
解褐将作监丞
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
雍熙三年(九八六),充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九九一),迁中书舍人,充承旨
四年,除参知政事
至道元年(九九五)罢(《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出知邓州
陈州
明年十二月卒(同上书卷四○),年三十九。
谥文宪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今录诗五首。
词学图录
苏易简(958-996) 字太简
梓州人
宋史有传。
有词见《湘山野录》。
全宋文·卷一六八
苏易简(九五八——九九七)字太简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人。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第一,授将作监丞通判升州
八年,以右拾遗知制诰,屡知贡举
雍熙三年,充翰林学士
淳化二年,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
太宗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赐之,世以为荣。
四年,迁给事中参知政事
后罢为礼部侍郎、出知邓州,移陈州
至道二年十二月卒,年三十九。
易简才思敏赡,雅善笔札,曾预修《文苑英华》,著有《文房四谱》四卷(存)、《续翰林志》二卷(存)、《文选双字类要》三卷(存)、《玉堂集》二十卷等。
宋史》卷二六六有传。
又参《永乐大典》卷二四○一苏字韵引《潼川志》。
李谊伯北宋
全宋诗
李谊伯绵州(今四川绵阳)人。
仁宗皇祐五年(一○五三)进士清嘉庆四川通志》卷一二二)。
曾官汉州通判清嘉庆汉州志》卷二一)。
全宋文·卷二三五六
李谊伯字公敏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
皇祐五年进士第
治平中邛州大邑县元丰中通判汉州,历知、邛、果、汉四州,卒赠金紫光禄大夫
著有《李公敏集》五十卷。
见文同《绵州李处士墓志铭》(《丹渊集》卷三八),《蜀中广记》卷九八。
苏涓北宋
全宋文·卷一六六○
苏涓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舜元长子。
熙宁初,为驾部员外郎、知陈留县
二年提举陜西路常平等事。
五年八年,知唐州,迁虞部郎中
熙宁末开封判官
元丰元年,判登闻检院,寻除荆湖北路提点刑狱金部郎中
以荐官不当,降虞部员外郎、知泾州
蔡襄苏才翁墓志铭》(《蔡忠惠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三三、二五五、二七一、二九五、二九九、三○七,《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七○。
文轸北宋
全宋文·卷二九七二
文轸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
元丰二年进士第,为朝散大夫以老。
著有《信书》三卷。
见《文献通考》卷二○九。
苏澥北宋
全宋诗
苏澥字浩然梓州铜山(今四川三台西南)人。
舜元子。
以荫为太庙斋郎(《端明》卷三九《苏才翁墓志铭》)。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为台州天台(《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
八年,除两浙转运使(《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七一)。
元丰元年(一○七八),改国子博士奉使高丽(同上书卷二九三)。
哲宗元祐七年(一○九二),为徐王府翊善(同上书卷四六九)
今录诗三首。
全宋文·卷一七六三
苏澥字浩然号支离居士绵州盐泉(今四川绵阳东南)人,舜元次子。
以荫为太庙斋郎
熙宁初台州天台
二年,命提举江南西路常平等事。
后历江南西路转运副使
八年,移两浙路,官殿中丞
元丰初,改国子博士
后为秘阁校理江东提举
元祐中,官至工部郎中七年,为徐王府翊善
蔡襄苏才翁墓志铭》(《蔡忠惠集》卷三五),《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九、二七一、二八七、二九三、四六九,《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二,《宋诗纪事补遗》卷二五。
释法演北宋 ? — 11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4 【介绍】: 僧。
绵州巴西人俗姓邓
幼出家,习《百法唯识论》,后专意于禅,游方十五年。
白云端禅师
晚住太平寺,移蕲州五祖山东山寺开堂说法,因称“五祖法演”。
蕲二州,四主巨刹。
人称其能中兴临济法道。
徽宗崇宁中无疾而逝,年八十余。
有《黄梅东山演和尚语录》、《舒州白云山海会演和尚语录》等。
全宋诗
释法演(?
~一一○四),俗姓邓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
年三十五出家。
后住蕲州,乃临济宗五祖,南岳十四世,白云端禅师法嗣。
徽宗崇宁三年卒,年八十馀。
事见《补禅林僧宝传》,《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首。
禅师讳法演
绵州巴西邓氏。
少落发受具。
预城都讲席。
习百法唯识论。
窥其奥置之曰。
胶柱安能鼓瑟乎。
即行游方所至。
无足当其意者。
浮山远录公
久之无所发明。
曰。
吾老矣。
白云端炉鞴。
不可失也。
唯诺径造。
白云端曰。
川藞苴汝来耶。
拜而就列。
一日举。
僧问南泉
摩尼珠语。
以问端。
端叱之。
领悟。
汗流被体。
乃献投机颂曰。
山前一片闲田地。
叉手叮咛问祖翁。
几度卖来还自买。
为怜竹引清风。
端颔之曰。
栗棘蓬禅。
属子矣。
掌磨。
有僧视磨急转。
指以问
此神通耶。
法尔耶。
褰衣旋磨一匝。
端尝示众云。
古人道。
如镜铸像。
像成后。
镜在什么处。
众下语不契。
作街坊。
自外来。
端举示
前问讯曰。
也不争多。
端笑曰。
须是道者始得。
初住四面。
迁白云。
上堂云。
汝等诸人。
老和尚
鼓动唇舌。
竖起拂子。
便作胜解。
及乎山禽聚集。
牛动尾巴。
却将作等闲。
殊不知檐声不断前旬雨。
电影还连后夜雷。
又云。
悟了同未悟。
归家寻旧路。
一字是一字。
一句是一句。
自小不脱空。
两岁学移步。
湛水生莲华。
一年生一度。
又云。
贱卖担板汉。
贴秤麻三斤。
百千年滞货。
何处著浑身。
张丞相谓。
其应机接物。
孤峭径直。
不犯刊削。
其知言耶。
出世四十馀年。
晚住太平
东山
崇宁三年六月二十五日
上堂辞众。
时山门有土木之工。
躬自督役。
诫曰。
汝等好作息。
吾不复来矣。
归方丈。
净发澡浴。
旦日吉祥而逝。
阇维得舍利甚夥。
塔于东山之南。
盖年八十馀。
先是五祖遗记曰。
吾灭后可留真身。
吾手启而举。
吾再出矣。
住山时。
塑手泥涞(音来)中裂。
相去容匕。
众咸异之。
尝拜塔。
以手指云。
当时与么全身去。
今日重来记得无。
复云。
以何为验以此为验。
遂作礼。
及其将亡也。
山摧石陨。
四十里内。
岩谷震吼。
得法子。
惠勤
克勤
清远
皆知名当世云。
赞曰。
临济七传而得石霜圆。
圆之子。
一为积翠南。
一为杨歧会。
南之设施。
如坐四达之衢。
聚珍怪百物而鬻之。
遗簪堕珥。
随所揬焉。
骎骎末流。
冒其氏者。
未可以一二数也。
会乃如玉人之治璠玙。
珷玞废矣。
故其子孙。
皆光明照人。
克世其家。
盖碧落碑无赝本也。
张若讷北宋
全宋文·卷二二三七
张若讷元丰七年宣德郎绵州巴西县。
见所撰《武阳张府君墓志铭》。
文某南宋
全宋文·卷七六八七
文某绵州巴西(今四川绵阳)人,绍定年间在世。
李仲侯宋 1063 — 11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41 【介绍】: 绵州巴西人字君直
以父荫补官。
蜀州司理参军,调眉州录事,治狱有声。
通直郎蓬溪县,一扫弊政,县大治。
梓州刑曹。
有《归田唱和集》。
唐庚北宋 1071 — 112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1 【介绍】: 眉州丹棱人字子西
哲宗绍圣间进士
徽宗时,为宗子博士
张商英荐其才,擢提举京畿常平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安置。
遇赦还,复官承议郎,归蜀道卒。
为文精密,谙达世务,文采风流,人称小东坡
有《三国杂事》、《唐子西文录》、《唐子西集》。
全宋诗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一)字子西人称鲁国先生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哲宗绍圣元年(一○九四)进士清光绪丹棱县志》卷六),调利州司法参军
历知阆中县绵州(同上书卷七)。
徽宗大观中宗子博士张商英荐其才,四年(一一一○),除京畿路提举常平(《宋会要辑稿》职官六八之二一)。
商英罢相,坐贬惠州
政和七年(一一一七)(宋刻本《唐先生文集》卷六《黎民权厝铭》),复官承议郎,还京,提举上清太平宫
宣和三年归蜀,道卒,年五十一。
庚诗文精密工致,有小东坡之称(《文献通志》卷二三七引李壁语)。
卒后次年,其弟庾编遗文为集,卷数不详,已佚。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惠州州学主管郑康佐集当时流传的《寓公集》及闽本、蜀本诗文,编刻《眉山唐先生文集》三十卷(本集郑康佐跋),后世多种抄本、刻本均祖出此本。
又有《唐子西文录》一卷。
事见《眉山唐先生文集》卷首吕荣义撰《序》,《宋史》卷四四三有传。
 唐庚诗,以宋刻《唐先生文集》二十卷(藏北京图书馆)为底本,参校明嘉靖任佃刻《唐先生集》七卷(简称任本,藏北京图书馆)、清雍正汪亮采南陔草堂活字印本《眉山集》二十四卷(简称汪本,藏北京图书馆)、《四库全书·唐子西集》二十四卷(称称四库本)。
新辑集外诗句,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七
唐庚(一○七一——一一二○)字子西眉州丹棱(今四川丹棱)人。
绍圣元年进士,释褐为利州治狱掾
元符末阆中崇宁间移官绵州
凤州教授宗子博士,以张商英荐,提举京畿常平,坐累贬惠州
政和五年牵复,为承议郎
请祠归蜀,道卒于凤翔。
著有《唐先生文集》。
强行父唐子西文录》,唐文若《书先集后》,《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三本传。
吕由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开封人字子明
吕诲子。
以父恩补官。
历知绵四州,皆有治绩。
钦宗靖康元年召至京师,因与宰相唐恪议不合,差知袭庆府
金人陷京师由诚昼夜为备,拊循有方,数被攻围而屹然自立。
后金人百道攻城,城陷被执,不屈遇害。
全宋文·卷三五○六
吕由诚(?
——一一二七),字子明开封(今河南开封)人。
诲幼子。
以父恩补官,调邓州酒税。
会营兵窃发,亲往招谕,以功擢知庆州合水县,改知兴仁府乘氏县
通判成都府,历知绵四州
靖康初差知袭庆府,城陷被执遇害。
宋史》卷四四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