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黄泳北宋
全宋诗
黄泳字宗永莆田(今属福建)人。
徽宗大观二年(一一○八)应童子科,三年,赐五经及第。
通判郢州
事见《莆阳比事》卷一。
今录诗三首。
范致虚南宋 ? — 11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9 【介绍】: 建州建阳人字谦叔
哲宗元祐三年进士
太学博士
徽宗时,累官至尚书左丞
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为陕西宣抚使
金兵分道再犯京师致虚会兵入援,因轻信僧人赵宗印,用为将,为金所击溃。
高宗即位,徙知邓州
旋以邓州失守,责授安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
建炎三年,起知鼎州,道卒。
全宋诗
范致虚(?
~一一三七),字谦叔建阳(今属福建)人。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进士(《闽诗录》丙集卷五),为太学博士,以祖送邹浩获罪停官。
徽宗立,召为左正言,出通判郢州
崇宁初召为中书舍人,从此出处华要十馀年。
宣和七年(一一二五)陕西路经略使率兵勤王。
高宗即位,徙知邓州,因兵败失城责安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
绍兴七年(一一三七)高宗建康,召复资政殿学士、知鼎州,行至巴陵率。
事见《三朝北盟会编》卷七七,《宋史》卷三六二有传。
今录诗八首。
全宋文·卷二八七四
范致虚(一○六二——一一二九)字谦叔建州建阳(今福建建阳)人,徙居方城(今河南方城)
元祐三年进士及第,为太学博士
徽宗即位,除左正言,进中书舍人,改兵部侍郎
政和七年入为侍读,迁尚书左丞
历知大名河南邓州
靖康初除知京兆府宣抚陕西
金人分道犯京师致虚会兵入援,军出武关,不战而溃。
高宗立,徙知邓州,会金兵压境,致虚遁,坐落职,责授安远军节度副使英州安置。
起复资政殿学士、知鼎州
建炎三年十二月,行至岳州卒,年六十八。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七之一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三○,《宋史》卷三六二本传。
王世雄南宋
简介
淳熙二年(1175)郢州知州
淳熙三年(1176)10月到新任。
淳熙三年(1176)和州知州10月到任。
淳熙六年(1179)1月赴行在奏事。
洪柲南宋 1139 — 12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9—1209 【介绍】: 饶州鄱阳人字必之
洪适子。
以祖荫补官。
初监潭州南岳庙,累迁通判郢州,所至卓有政绩。
差知武冈军,尤笃意学校,延登诸生,讲授经义,溪洞民皆遣子入学。
改知南剑州,不赴,奉祠里居。
王曙北宋 963 — 10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34 【介绍】: 河南人字晦叔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累官知益州,为政峻严。
仁宗天圣七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以疾请罢,出知陕州,徙河南府,复召为枢密使
景祐元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性喜佛,深自抑损,方严简重。
卒谥文康
有文集及《周书音训》、《唐书备问》等。
全宋诗
王曙(九六三~一○三四)字晦叔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为巩县主簿,调定国军节度推官
真宗咸平中又举贤良方正(《隆平集》卷一○),授著作佐郎,预修《册府元龟》。
大中祥符八年(一○一五)枢密直学士益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八五)。
入为给事中太子宾客
天禧四年(一○二○)因岳父寇准罢相,出知汝州
乾兴元年(一○二二)再贬郢州团练副使
仁宗天圣六年(一○二八)工部侍郎、知永兴军
七年,入为御史中丞理检使参知政事
明道元年(一○三二)陕州
二年,知河南府,召为枢密使
景祐元年同平章事,卒,年七十二。
谥文康
有文集四十卷,已佚。
事见《河南》卷一二《王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六有传。
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一九七
王曙(九六三——一○三四)字晦叔,祖籍河汾,徙居河南(今河南洛阳)
淳化三年进士及第,任巩县主簿
咸平中,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定海县
代还,为群牧判官太常丞判三司凭由理欠司
再迁尚书工部员外郎、龙图阁待制,徙淮南转运、勾当三班院权知开封府
后历知、汝、襄、潞、陕州河南府
明道二年枢密使明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景祐元年卒,年七十二,谥文康
著有《群牧故事》六卷、文集四十卷、《周书音训》十二卷、《唐书备问》三卷、《戴斗奉使录》二卷,集《两汉诏议》四十卷。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一二《王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六有传。
朱台符北宋 965 — 100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5—1006 【介绍】: 眉州眉山人字拱正
太宗淳化三年进士
累官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副使
上言与契丹修好,又自请往使,时论韪之。
真宗咸平二年,上疏请重农积谷、任将选兵、慎择守令、轻徭节用、均赋慎刑等。
景德初,为陕西转运使,与杨覃不协,徙知郢州,改知洪州,卒于道。
全宋诗
朱台符(九六五~一○○六)字拱正眉山(今属四川)人。
太宗淳化三年(九九二)进士
通判青州,入直史馆,迁秘书丞
真宗咸平元年(九九八)知贡举,俄出为京西转运副使
景德初陕西转运使三年,知洪州,卒于赴任途中,年四十二。
有集三十卷,已佚。
宋史》卷三○六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六
朱台符(九六五——一○○六)字拱正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
淳化三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青州
召入直史馆,再迁秘书丞、知浚仪县
咸平元年知贡举,俄擢太常博士,出为京西转运副使
后入为盐铁判官,改判户部勾院,拜工部员外郎,换度支判官
景德元年陕西转运使
九月,降知郢州
三年,改知洪州,卒于舟次,年四十二。
有集三十卷。
宋史》卷三○六有传。
郭晞宗南宋
全宋文·卷六四三二
郭晞宗淳熙中郢州州学教授
见民国《钟祥县志》卷一四。
尹仲宣北宋 967 — 1037
全宋文·卷二○九
尹仲宣(九六七——一○三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尹洙父。
举《周易》,咸平三年中第。
历任主簿司理参军县令,迁蜀州军事判官,入拜大理寺丞太子中舍殿中丞国子博士尚书虞部员外郎,历知汝州叶县郑州荥阳县、大宁监通判华州,知资州郢州景祐四年卒于官,年七十一。
欧阳修尚书虞部员外郎尹公墓志铭》(《欧阳文忠公文集》卷二六)。
翟贵南宋
简介
咸淳二年(1266)郢州知州
咸淳五年(1269)复州知州
咸淳十年(1274)10月以城降。
张君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安州安陆人
真宗景德间进士
历官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
大中祥符中,自御史台谪官宁海
真宗戚纶陈尧臣校正《道藏》,以等荐,得主其事,编次得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进之。
复撮其精要总计万余条,编成《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
全宋诗
张君房安陆(今属湖北)人。
真宗景德二年(一○○五)进士
尚书度支员外郎
大中祥符中御史台谪官宁海,时真宗崇道教,选道士校定道藏,命君房主其事(《万姓统谱》卷三九),大中祥符九年(一○一六)著作佐郎杭州写本(《咸淳临安》卷八九)。
后知信阳三州,年六十三分司,归安陆
六十九岁致仕,七十六岁仍著诗赋杂文,卒年不详。
其子百药尝纂为《庆历集》三十卷,不传。
事见宋王明清麈史》卷中。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九
张君房安陆(今湖北安陆)人,一说开封人
景德二年进士,除知升州江宁县事。
大中祥符初开封府功曹参军,累擢尚书度支员外郎,充集贤校理
祥符五年,自御史台谪官宁海
真宗秘阁道书付杭州,命戚纶校正《道藏》,君房主其事,遂除著作佐郎,与道士十人修校,编成《大宋天宫宝藏》四千五百六十五卷进上。
八年,出知钱唐县
乾兴中通判江陵
复撮《道藏》精要,成《云笈七签》一百二十二卷(存)。
又著《潮说》三卷、《野语》三卷、《乘异记》三卷等。
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七四,《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七、八,《万姓统谱》卷三九,《楚纪》卷四三,《咸淳临安》卷八九,《直斋书录解题》卷八、一一、一二等。
王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南阳人初名宁更名宓
进士
徽宗崇宁二年,擢库部员外郎察访陕西
还,权知开封府
大观三年,出使高丽,还对称旨,诏赐名襄
累除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坐荐引近侍事落职。
宣和六年,起为河南尹
金人再入,任西道都总管,入援京师,故意迂道宿留。
高宗即位,责永州安置。
全宋文·卷二九一九
王襄初名宁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进士第
崇宁中库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
吏部侍郎,历知州府。
大观三年集贤殿修撰潭州,入为兵部侍郎
工部吏部尚书
政和元年同知枢密院事,旋罢知亳州奉祠
起知郢州,徙淮宁府,复提举崇福宫
宣和六年,起为河南尹
金军再入,出为西道都总管
高宗即位,命知河南府,弃走汉。
建炎四年责授宁国节度副使永州安置。
绍兴初复本官。
著有《南阳先民传》二十卷。
见《宋会要辑稿》礼二○之一一一、职官七六之四一、职官七七之六一、职官七八之三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三、四、五、三五、四三,《宋宰辅编年录》卷一二,《宋史》卷二○三《艺文志》二及卷三五二本传。
吴猎南宋 1143 — 12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3—1213 【介绍】: 潭州醴陵人字德夫号畏斋
曾从张栻朱熹问学。
孝宗淳熙间进士
檄摄静江府教授
陈傅良荐,守秘书省正字
宁宗即位,累除监察御史
以反对禁道学,出为江西转运判官,寻劾罢。
党禁解后复官。
嘉泰间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请增枣阳信阳之戍以御金兵,拔孟宗政诸将分列要郡。
秘阁修撰江陵府,屡解襄阳德安竟陵之围,且计讨吴曦之叛。
刑部侍郎,充四川宣谕使,改四川安制置使
有《畏斋文集》。
全宋文·卷六三五一
吴猎(一一四三——一二一三)字德夫号畏斋潭州醴陵(今湖南醴陵)人。
尝从张栻朱熹问学,登淳熙进士第,初主浔州平南簿,摄静江府学教授,知常州无锡县
陈傅良荐,召守秘书省正字
宁宗即位,迁校书郎,除监察御史,出为江西运判,寻罢。
久之,起为广西运判,除户部员外郎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
召除秘书少监,复以秘阁修撰主管荆湖北路安抚司公事、知江陵府
金人围襄阳,迫竟陵,诏节制本路军马以禦之,以功加宝谟阁待制京湖宣抚使
后以敷文阁学士四川安制置使,兼知成都府
在蜀有惠政,民绘像而祠之。
嘉定六年卒,年七十一,谥文定
著有《畏斋文集》、《奏议》共六十卷。
宋史》卷三九七有传。
曾三聘南宋 1144 — 12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4—1210 【介绍】: 临江军新淦人字无逸
曾三复弟。
孝宗乾道二年进士
累官秘书郎
光宗时,三上疏陈时事。
宁宗立,兼考功郎,后知郢州
韩侂胄为相,指三聘为故相赵汝愚腹心,坐追两官。
久之,复原官与祠。
侂胄死,遭贬者相继召用,三聘禄不及,终不自言。
卒谥忠节
全宋诗
曾三聘(一一四四~一二一○)字无逸临江军新淦(今江西新干)人。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
军器监主簿
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秘书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
宁宗即位,出知郢州
韩侂胄为相,指为赵汝愚腹心,坐追两官,奉祠(《宋会要辑稿》职官七四之五)。
后起知郴州,改提点广西湖北刑狱,皆辞不赴。
嘉定三年卒,年六十七。
谥忠节
事见宋游似忠节曾公神道碑》(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二二六),《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全宋文·卷六三六○
曾三聘(一一四四——一二一○)字无逸临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敏行子。
乾道二年进士第,调赣州司户参军,累迁军器监主簿
宁宗立,兼考功郎,后知郢州
久之,差知郴州,改提点广西湖北刑狱,皆辞不赴。
嘉定三年十月卒,年六十七。
游似忠节曾公神道碑》(《粤西金石略》卷一二),《宋史》卷四二二有传。
王虎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人
度宗朝为统兵官
咸淳十年兵陷郢州,继攻沙洋,虎臣受命往救,兵遣俘持榜招降,虎臣斩俘焚其榜。
吕文焕已降元,至城下招之,亦不应。
后城陷被执,不屈而死。
祝大任南宋
简介
淳熙十年(1183)郢州知州
陈文弼南宋
简介
淳熙八年(1181)郢州知州
淳熙十四年(1187)泰州知州
释重显北宋 980 — 105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0—1052 【介绍】: 僧。
遂州人
俗姓李字隐之
家世豪富,以儒业传。
幼承家学而志存出世,因离俗入道。
得法于智门祚禅师
明州雪窦寺
仁宗皇祐中赐号明觉大师
有《瀑泉集》。
全宋诗
释重显(九八○~一○五二)字隐之俗姓李号明觉大师遂宁(今属四川)人。
早年于益州普安寺出家,以释仁铣为师。
出游荆渚间,又北游至复州,从北塔祚禅师五年
真宗天禧中灵隐(《三宝赞》自序),滞留数年,后主明州雪窦寺
仁宗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有《祖英集》两卷、《瀑泉集》、《拈古集》各一卷。
禅林僧宝传》卷一一有传。
 重显诗,据《四部丛刊续编》影印铁琴铜剑楼藏宋刊本《祖英集》、《颂古集》为底本。
祖英集》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颂古集》校以元至正二年大明寺住持释海岛刊本(简称元刊本),编为三卷。
全宋文·卷三二六
重显(九八○——一○五二)俗姓李字隐之遂州(治今四川遂宁)人。
幼出家,受具足戒。
方至随州,参云门宗大师智门光祚,居五年,尽得其道。
池州景德寺首座讲僧肇《般若无知论》。
后为苏州洞庭山翠峰寺住持。
曾会请,住持明州雪窦山贤圣寺三十一年,朝廷赐号明觉大师
重显工翰墨,曾举古代公案百则,以韵语颂其奥旨,此即《雪窦颂古》,于禅宗影响深,云门宗风由是大振,世称「云门中兴」。
皇祐四年卒,年七十三。
著作除《颂古集》一卷外,尚有《祖英集》二卷、《瀑泉集》一卷、《拈古集》一卷等,门人集其著述及语录,后合编为《明觉禅师语录》六卷(存)。
事迹详见吕夏卿明觉大师塔铭》(大正藏卷四七《明觉禅师语录》卷六附)。
禅师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人
太平兴国五年四月八日
生于李氏。
幼精锐。
读书知要。
下笔敏速。
然雅志丘壑。
父母不能夺。
竟依益州普安院。
沙门仁铣为师。
落发受具。
出蜀浮沈。
荆渚间历年。
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者。
金陵
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否。
觉曰。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而法眼肯之。
其旨安在。
曰。
宗门抑扬。
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
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旁。
辄匿笑而去。
客退。
数之曰。
我偶客语。
尔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智未正
择法不明。
曰岂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桩旧处寻。
阴异之。
结以为友。
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尝游庐山栖贤时。
禅师居焉。
简严少接纳。
藞苴不合。
作师子峰诗讥之(师子峰在栖贤之后)。
曰踞地盘空势未休。
爪牙安肯混常流。
天教生在千峰上。
不得云擎也出头。
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禅师
于山前庄。
先往。
机语不契。
亦竟不见。
北游至复州
北塔祚禅师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蜀人
知见高。
学者莫能觏其机。
俊迈。
爱之。
遂留止五年
尽得其道。
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
灵隐
三年。
陆沈众中。
俄曾公奉使浙西。
访灵隐
无识之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
向所附书。
袖纳之曰。
公意勤。
然行脚人非督邮也(一本曰。
然行脚人。
于世无求。
敢希荐达哉)。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吴江翠峰虚席。
举显出世。
开法日。
顾视大众曰。
若论本分相见。
不必高升此座。
乃以手指曰。
诸人随山僧手看。
无量佛土一时现前。
各各子细观瞻。
其或涯际未知。
不免拖泥带水。
于是登坐。
又环顾大众曰。
人天普集合。
发明何事。
岂可互分宾主。
驰骋问答。
便当宗乘去。
广大门风。
威德自在。
辉腾今古。
把定乾坤。
千圣只言自知。
五乘莫能建立。
所以声前悟旨。
犹迷顾鉴之端。
言下知归。
尚昧识情之表。
诸人要识真实相为么。
但以上无攀仰。
下绝己躬。
自然常光现前。
个个壁立千仞。
还辩明得也无。
未辩辩取。
未明明取。
既辩明得。
便能截生死流。
踞佛祖位。
妙圆超悟。
正在兹时。
堪报不报之恩。
以助无为之化。
后住明州雪窦。
宗风大振。
天下龙蟠。
凤逸衲子
争集座下。
号云门中兴
尝经行植杖。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
树凋叶落时如何。
露金风。
云门答遮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曰。
待老汉有悟处。
即说。
熟视。
惊曰。
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众集。
曰。
大众今日。
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年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此座。
宗遂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神光射斗牛
又问出匣后如何。
曰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虽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暮年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馀敷扬宗旨。
妙语遍丛林。
皇祐四年六月十日
沐浴罢。
整衣侧卧而化。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
建塔山中。
得法上首天衣义怀禅师
窦禅师
名重显
字隐之
遂州李氏子
幼精锐抗志尘表。
普安诜上人。
出家受具。
遍历讲筵
游刃经论。
问辩风驰。
同学敛气。
不敢伸。
弃而归禅。
出蜀入
典客大阳。
与客论赵州宗旨。
客曰。
眼禅师
昔解后觉铁觜于金陵
赵州侍者也。
号称明眼。
问曰。
赵州柏树子因缘。
记得么。
觉曰。
无此语莫谤先师。
法眼拊手曰。
真自师子窟中来。
觉公言无此语。
法眼肯之。
其旨在。
师曰。
宗门抑扬。
有规辙乎。
时有苦行名韩大伯者。
貌寒寝侍其傍。
辄匿笑而去。
客退。
师数之曰。
我偶客语耳。
乃敢慢笑。
笑何事。
对曰。
笑知客未正。
择法不明。
师曰。
有说乎。
对以偈曰。
一兔横身当古路。
苍鹰才见便生擒。
后来猎犬无灵性。
空向枯椿旧处寻。
师阴异之。
结以为友。
师盛年工翰墨。
作为法句。
追慕禅月休公
有诗云。
红芍药边方舞蝶。
碧梧桐里正啼莺。
离亭不折依依
况有春山送又迎。
尝依栖贤湜公
机不合。
作师子峰诗而去。
齐岳者为侣。
同谒五祖戒师。
于山庄前。
先往。
机语不契。
师亦竟不见。
遂南游。
智门祚禅师
者。
香林远公嫡子。
云门之孙也。
知见高。
学者。
莫能觏其机。
师俊迈。
智门爱之。
一日伸问曰。
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智门召师。
师近前。
智门以拂子蓦口。
打拟开口。
随又打。
师豁然开悟。
依止五年。
尽得其道。
师与学士曾公会厚善。
相值淮上。
问师何之。
曰将游钱塘绝西兴。
天台雁荡。
曾公曰。
灵隐天下胜处。
珊禅师吾故人。
以书荐师。
师至灵隐
三年陆沉众中。
俄曾公。
奉使浙西访师。
灵隐无识者。
时堂中僧千馀。
使吏捡床历。
物色求之。
乃至曾公问向所附书。
师袖纳之曰。
公意勤然。
行脚人非督邮也。
曾公大笑。
珊公以是奇之。
师出世。
初住吴江翠峰。
后迁明州雪窦。
曾公守越时。
敦请也。
上堂云。
春山叠乱青。
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
独立望何极。
便下座却顾谓侍者曰。
适来有人看方丈否。
曰有。
师曰。
作贼人心虚。
师举宗教三十馀年。
海内奇衲子争赴之。
暮年。
悲学者寻流失源。
作为道日损偈曰。
三分光阴二早过。
灵台一点不揩磨。
贪生逐日区区去。
唤不回头争奈何。
又书壁文。
戒进后学。
其略曰。
身如行厕。
利称软贼。
百年非久。
三界无
惜寸阴
当求解脱。
读者鼻为之酸师一日偶经行。
植杖于林下。
众衲环之。
忽问曰。
有问云门树凋叶落时如何。
露金风。
云门答这僧耶。
为解说耶。
有宗上座出众对曰。
待老汉有悟处即说。
师熟视惊曰。
韩大伯乎。
曰老汉瞥地也。
于是令挝鼓。
众集。
师曰。
大众。
今日雪窦宗上座。
乃是昔日大阳韩大伯
具大知见。
晦迹韬光。
欲得发扬宗风。
幸愿特升此座。
宗遂升座。
僧问。
宝剑未出匣时如何。
曰。
神光射斗牛
又问。
出匣后如何。
曰。
千兵易得。
一将难求。
僧退。
宗乃曰。
宝剑未出匣。
神光射斗牛
千兵容易得。
一将实难求。
便下座。
一众大惊。
宗即承天宗禅师也。
师一日游山。
四顾周览。
侍者
何日复来此。
侍者哀乞遗偈。
师曰。
平生惟患语之多矣。
翌日出杖履衣盂。
散及徒众。
乃曰。
七月七日复相见耳。
至期盥沐摄衣。
北首而逝。
阅世七十三。
坐五十夏。
塔全身于寺之西坞。
赐号明觉禅师
系曰。
云门一宗。
得雪窦而中兴。
不然亦扑扑矣。
师器宇凝重。
即袖中一书。
三年仍还本人。
便足气压千古。
家声浩浩。
子孙绳绳。
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重显字隐之姓李氏遂宁人也。
普安仁铣出家,受具后,横经讲席,究理穷玄,诘难转深,机辨无敌,咸钦法器。
元莹讲《圆觉疏》于大慈寺往复辩难,莹不能屈,曰:“闻南方有得诸佛清净法眼者,彼待子之求也久矣。
”往诣石门,留居三年,殊无所契。
负簦南游,首造智门𧙓,即申问曰:“不起一念,云何有过?
”门召近前,击以拂子。
方儗陈词,又忽击之,遂豁然开朗,无可言说。
将造钱塘,值曾学士淮南以书荐于珊禅师
灵隐,浮沈众中,忽焉三载
曾奉使归访之灵隐,无识之者,乃于净头寮舍物色得之。
曾询荐书,出袖中纳之,曰:“公意勤勤,然行脚人非书邮也。
由是奇之。
有《为道日损偈》曰:“三分光阴二蚤过,灵台一点不楷磨。
区区逐日贪生去,唤不回头争奈何?
”出住翠峰,忽迁净慈,未几移主雪窦。
上堂,僧问:“雪覆芦花时如何?
”曰:“点。
”曰:“如何则为祥为瑞也?
乃颂曰:“雪覆芦花欲暮天,谢家人不在渔船。
白牛放却无寻处,空把山童赠铁鞭。
”一日游山,四顾瞿瞿,悠然神远。
久之,谓侍者曰:“何日复来于此?
侍者哀乞遗偈,曰:“平生唯患语之多矣。
”翌辰,出杖履衣盂散及徒众,乃曰:“七月七日,复相见耳。
”至期,盥沐摄衣,北首而逝,塔于寺之西坞,追谥“明觉”。
尝同于秘丞赋瀑泉:“大禹不知凿,来源亦自成。
色应怜众白,声合让孤清。
远势曾吞海,飞流未喷鲸。
灵槎如可放,天际问归程。
”《雪窦漫兴》:“春山乱叠青,春水漾虚碧。
寥寥天地间,独立望何极。
”《日暮东涧》:“极目生晚照,幽情春兰芷。
白蘋叶里风,不在秋江起。
”《送僧下雪窦》:“云衣轻拂下层峦,桂生风触袖寒。
谁问亲游乳峰意,百千年后与人看。
”《寄大平瑞》:“千朵危峰杳霭间,石房长带瀑声寒。
鸟啼花发寻常事,松木青青雪里看。”
释本如北宋 981 — 105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2—1051 【介绍】: 僧。
明州人俗姓林
师事法智大师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居三十年。
仁宗庆历二年赐号神照大师
白莲社,集道俗数千人念佛。
一时宰辅名士,皆以列名为荣。
有《仁王忏法》、《普贤行法经疏》。
全宋诗
释本如(九八一~一○五○)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林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一○一一)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
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赐号神照大师,建白莲寺
皇祐二年卒,年七十。
释门正统》卷六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八
本如(九八二——一○五一)明州(治今浙江宁波)人。
师事释知礼
祥符四年住东山承天寺,历三十年,赐号神照法师
皇祐三年示寂,年七十。
著有《仁王忏仪》、《普贤行法经疏》。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
本如
四明句章人
初依学法智
于千众中。
有少俊声。
尝请益经义。
法智曰。
为我作知事三年。
却向汝道。
暨事毕。
复以为请。
法智
厉声一喝。
复呼云。
本如
师豁然有悟。
为颂曰。
处处逢归路。
头头复故乡。
本来成现事。
何必待思量。
法智肯之曰。
向来若为汝说。
岂有今日。
祥符中。
慈云迁灵山
法智
求可为继。
法智曰。
当于众中自择之。
慈云。
阅视至师。
乃云。
斯人可也。
师至承天
大弘法道。
历三十年。
众尝五六百人。
离言显法。
法智用掣电之机。
继阐求人
慈云具择法之眼。
教未尝不为禅也。
更有禅而为教。
永明长水者。
如公
百年则有子琳。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本如句章人,而佚其姓字。
少依法智,善词翰。
尝请益经义,法智曰:“为我作知事三年,却向汝道。
”三年复请,法智厉声一喝,复呼曰:“本如
豁然有省,以颂呈法智,肯之。
祥符四年,主东山承天寺,大振法道。
历三十年,讲《法华》、《涅槃》、《光明》、《观无量寿》等经,及天台教观。
至再至三,终日不厌。
尝集百僧修法忏一年,瑞应屡见,不肯自承。
宝历二年,赐号“神照法师”。
丞相章得象诸贤,结白莲社
宗钦其道,赐名“白莲寺”。
皇祐三年五月十八日微疾,升堂说法,与众诀别,遂逝,年七十。
时江上渔人见云端有僧西向去,天气甚暑,异香非常。
明年门人启钥,貌生,有大莲华产于塔前。
孙庭坚南宋
简介
淳熙十二年(1185)郢州知州
席益南宋 ? — 1139
全宋文·卷三三五○
席益(?
——一一三九),字大光河南(今河南洛阳一带)人,旦子。
南渡初为徽猷阁待制、知河中府
金人犯河东,弃地遁去,坐落职。
寻知郢州、试中书舍人
绍兴元年温州提举江州太平观,旋知临安府
二年移知衢州平江府
后试尚书吏部侍郎工部尚书权吏部尚书
三年二月参知政事
次年罢,以端明殿学士荆湖南路安抚制置使兼知潭州
五年,除四川安制置大使兼知成都,升资政殿大学士
七年,以母忧去官。
九年卒于温州谥忠清
见《宋史》卷三四七《席旦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五、九、一四、三三、四七、四八、五三、五八、六二、六三、七八、八九、一○七、一一七、一二七,《乾道临安》卷三,《史质》卷三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