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应俊南宋
全宋文·卷七九九五
应俊号东野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嘉熙二年进士
景定间历知宜丰新昌县,后知处州
著有《琴堂谕俗编》二卷(存)。
见《万姓统谱》卷五七,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八及《四库全书·琴堂谕俗编》提要。
张伯端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台州天台人一名用成字平叔号紫阳
相传神宗熙宁中游蜀,遇异人传授丹法。
尝著《悟真篇》,授河东马处厚
元丰中卒,年九十九。
全宋诗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诚号紫阳真人天台(今属浙江)人。
少好学,游历四方。
神宗熙宁二年(一○六九)陆诜辟为四川节度制置使安抚司参议
传说曾遇异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秘。
八年,著《悟真篇》八十一章(《悟真篇》自序)。
元丰中留偈而逝。
事见《悟真篇注疏》附《直指详说·张真人本末》。
嘉定赤城志》卷三五有传。
 张伯端诗,以影印明正统刊《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修真十书·悟真篇》五卷本为底本。
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悟真篇注疏》(简称注疏本),《道藏》洞真部玉诀类《紫阳真人悟真拾遗》(简称拾遗),编为三卷。
词学图录
张伯端字平叔
天台人
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中,卒于神宗元丰中,年九十九。
有《紫阳真人词》。
全宋文·卷三○四
张伯端(九八四——一○八二)字平叔后改名用成(亦作诚),号紫阳山人台州(治今浙江临海)人。
精通天文、地理、医卜、形法。
累试不第。
熙宁间成都,遇刘海蟾,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修炼于阴山中,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
治平间访扶风马处厚河东,以所著《悟真篇》授之。
元丰五年趺坐而化,年九十九,为道教南宗第一祖。
所著除《悟真篇》五卷外,尚有《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鍊丹诀》三卷、《金丹四百字》、《紫阳真人词》等。
见《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历代仙体道通鉴》卷四九,《三洞群仙录》卷二,《栖真志》卷四,雍正《山西通志》卷一五九。
程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徽州休宁人
安节子。
理宗淳祐间进士
大理寺丞,出守台州,摧抑权豪,颇有政声。
官至将作监
陈举善南宋
全宋文·卷四二二九
陈举善字能之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御史台主簿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知常、衢二州。
淳熙中提举浙东常平提点浙西刑狱,为左司郎中太常少卿,官终秘阁修撰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五三、食货二八之六、食货七○之七,《淳熙三山》卷三三。
张无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凤翔府人,字灵隐号鸿濛子
师事陈抟,多得微旨。
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
天台,登赤城,庐于琼台观。
真宗召对,授著作郎,辞之。
赐还山,令台州著作郎俸以养老。
有《琼台集》。
全宋诗
张无梦字灵隐号鸿蒙子
幼入华山,与种放刘海蟾为方外友,师事陈抟
后居天台琼台峰,真宗曾召对,并以长歌赠行。
后终于金陵(《嘉定赤城志》卷三五)。
今录诗四首。
李春卿北宋
简介
大观元年(1107)台州知州
朱江南宋
简介
乾道七年(1171)台州知州
淳熙四年(1177)潮州知州
王楫南宋
全宋文·卷四九六○
王楫上饶(今江西上饶)人。
绍兴二十四年进士
乾道九年左承议郎提点江淮荆浙福建广南坑冶。
淳熙三年,罢都大提点,追五官,送台州编管。
后起知南剑州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四三之一六七、七二之一六、七二之五四,嘉靖《延平府志》卷七,同治《福建通志》卷九三。
谢雩南宋 1135 — 1197
全宋文·卷五八二四
谢雩(一一三五——一一九七)字季泽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乾道五年进士,授左迪功郎福州连江主簿,调台州司户参军
淳熙十二年高邮军学教授,改宣教郎、知福州宁德县,转奉议郎
庆元初,转承议郎
三年以疾卒,年六十三。
著有《正字韵类》五卷。
楼钥攻愧集》卷一○九《承议郎谢君墓志铭》等。
赵师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台州临海人字牧之号随斋,一作随庵
尝从真德秀学。
善画墨竹,见称于时。
释德韶五代至宋初 890 — 97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1—972 【介绍】: 五代宋初僧。
处州缙云人俗姓陈
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戒。
后唐庄宗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后谒静慧禅师文益,于是大悟
天台山,见智顗遗迹,恍如旧居,建寺院道场,大兴法道,归依者众。
吴越钱俶嗣位,迎至杭州,尊为国师
有《传灯录》。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891-972) 俗姓陈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
17岁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间曾历参投子大同、龙牙居遁等,终嗣法眼文益
归住天台山白沙道场。
台州刺史钱弘俶曾从其问道。
后汉隐帝乾祐元年(948)钱弘俶吴越王位后,尊之为国师
世称天台国师
从其学者甚众,以永明延寿最为有名。
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后书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陈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一说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宋高僧》卷一三)。
天台山,称德韶国师
后汉乾祐元年(九四八)吴越忠懿王钱俶即位,延请德韶,申弟子之礼。
宋太祖开宝四年卒,一说五年卒(同上书),年八十二。
景德传灯录》卷二五有传。
今录偈、颂各一首。
天台国师名德韶
处州龙泉人
生陈氏
母叶。
梦白光触体。
觉而娠。
生而杰异。
年十五。
有梵僧见之。
拊其背曰。
汝当出家。
尘中无置汝所也。
乃往依龙归寺剃发。
十八诣信州开元寺受满分戒。
后唐同光中
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龙牙遁禅师问。
雄雄之尊。
因什么亲近不得。
曰。
如火与火。
曰忽遇水来。
又作么生。
曰。
汝不会我语。
又问。
天不盖。
地不载。
此理如何。
曰。
合如是。
惘然。
固要为说。
曰。
道者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有矮师叔者。
精峭号能齧镞机。
问。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绳缚鬼子。
曰不落古今师说。
矮曰不说。
曰为什么不说。
矮曰。
个中不辨有无。
曰师今善说。
矮骇之。
久而辞去。
所至少留。
见知识五十四人。
括磨搜剥。
穷极隐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随众而已。
无所咨参。
有僧问。
眼禅师曰。
十二时中。
如何得顿息万缘去。
法眼曰。
空与汝为缘耶。
色与汝为缘耶。
言空为缘。
则空本无缘。
言色为缘则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为汝缘乎。
闻悚然异之。
又有问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滞。
涣若冰释。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当大宏吾宗。
行矣。
无自滞于是。
天台
智顗禅师遗踪。
如故居。
眷然有终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时。
吴越忠懿王
以国子刺台州
雅闻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礼。
日夕问道。
曰。
他日为霸主。
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国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为国师焉。
说法简而要。
拨去枝叶。
曰古圣方便。
犹如河沙。
六祖曰。
非风幡动。
仁者心动。
是为无上心印。
至妙法门。
我辈称祖师门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风幡不动。
汝心妄动。
若言不拨风幡。
就风幡处通取。
若言风幡动处。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须认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风幡动。
应须妙会。
与祖师意旨了没交涉。
既非种种解会。
合如何知悉。
若真见去。
何法门不明。
虽百千诸佛方便。
一时洞了。
或问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问不弱。
又问亡僧迁化。
向何处去。
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会。
问那吒太子
析肉还母。
析骨还父。
然后化生于莲花之上。
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见。
上座问。
故每曰。
大凡言句。
应须绝渗漏乃可。
僧随问。
如何是绝渗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中无色识。
色中无识。
识二俱空。
何能令见色。
则不能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馀物。
古圣方便。
皆为说破。
若于此明得寂静法。
不寂静法也收尽。
明得远离法。
不远离法亦收尽。
未来现在。
亦无遗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义寂者。
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远。
必多散失。
新罗国有善本。
愿藉禅师慈力。
致之使再开。
东土人天目。
于是以闻忠懿王
遣使航海。
传写以还。
适与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开宝四年辛未
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山谷。
六月有星。
陨于峰顶。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众告别而化。
阅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赞曰。
闻僧问法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乃开悟。
夫问词答语。
无所增损。
所谓悟者。
何自而发之。
及观所对问者。
如问古佛心。
对曰此问不弱。
如问如何是太子身。
对曰大家见上座问。
则问答之间。
不令意根椿立。
盖尝曰。
大凡言句。
须绝渗漏。
而学者方争趋微妙之域。
欲见祖师之心。
譬如趋越而首燕也欤。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缙云陈氏子。
幼年出家受具。
同光中
寻访知识。
初发心于投子。
次谒龙牙遁和尚问云。
雄雄之尊。
为什么近之不得。
牙云如火与火。
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答汝不会我语。
又天不盖地不载时如何。
答合如是。
不喻。
益。
牙谓曰。
汝向后自会去。
疏山百匝千重。
是何人境界。
疏云左搓芒绳缚鬼子。
进云。
不落古今师说。
疏云不说。
进云。
为什么不说。
疏云。
个中不辨有无。
进云。
师今善说。
疏大骇。
如是历参五十四善知识。
亦倦于参请矣。
后至临川但随众耳。
一日有僧问净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慧曰。
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
则豁尔开悟于侧。
遂以所见似慧。
慧云汝向后当为国王师。
祖道光大。
吾不如也。
天台
州牧钱俶
以国王子。
向韶之名。
延请问道。
知其他日必贵。
因以佛法嘱累焉。
汉乾祐元年。
戊申果嗣国位。
忠懿王
即遣使迎致。
申弟子之礼。
择形胜地。
为作道场。
而般若其一也。
开堂说法。
凡十二会。
语多不录。
得其旨者。
遍天下。
智者顗公之传钞疏为多。
自唐季以五代之乱。
放失海外。
新罗诸国。
至是而忠懿以书币求于高句丽。
使一家教观全璧而还者。
韶之力也。
故世以智者后身云。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
声震遐迩。
曰吾宁久乎。
明年六月
大星陨于峰顶。
林木变白。
方示疾于莲华峰众参问如常。
时二十八日
集弟子言别而逝。
寿八十二。
腊六十三。
释德韶者。
姓陈氏
缙云人也。
幼出家于本郡登。
戒后同光中寻访名山参见知识。
屈指不胜其数。
初发心于投子山和尚
后见临川法眼禅师
了心要。
承嗣焉。
始入天台山建寺院道场。
无几大兴玄沙法道。
归依者众。
汉南国王钱氏尝理丹丘
有先见之明。
谓曰。
他日为国王当兴佛法。
其言信矣。
遣使入山旁午。
后署大禅师号。
每有言时无不符合苏州节使
钱仁奉有疾。
遣人赍香往乞愿焉。
乃题疏云。
令公八十一。
仁奉得之。
甚喜曰。
我寿八十一也。
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
凡多此类。
未终之前也。
华顶石崩振惊百里。
山如野烧蔓筵。
果应终。
焚舍利繁多营塔。
命都僧正赞宁为塔碑焉。
享年八十二。
法腊六十四。
开宝五年壬申岁六月二十八日也。
语录大行。
出弟子传法百许人。
其又兴智者道场数十所。
功成不宰心地坦夷。
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至今江浙间谓为大和尚焉。
论曰。
梵语禅那华言念修也。
以其触情念而无念。
终日修而无修。
又云正定也。
正受也正则廓然冥而定矣。
正受简邪思惟。
增遍计故。
所以奢摩他以寂静故。
三摩提以观如幻故。
若禅那者俱离静幻故。
始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众生令登彼岸也。
若然者诸圣住处既如彼。
诸圣度生复若何。
稽夫法演汉庭。
极證之名未著。
风行庐阜
禅那之学始萌。
佛陀什秦摈而来。
般若多晋朝而至。
远公也密传坐法深斡玄机。
渐染施行依违祖述。
吴之僧会亦示有缘。
俱未分明肆多隐秘。
及乎慧文大士
肇寻龙树之宗思大禅翁继传三观之妙。
天台智者引而伸之。
化导陈隋。
名题止观粤有中天达磨哀我群生。
知梵夹之虽传为名相之所溺。
认指忘月。
得鱼执筌。
但矜诵念以为功。
不信己躬之是佛。
是以倡言曰。
吾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也。
此乃乘方便波罗蜜径直而度免无量之迂回焉嗟乎经有曲指。
曲指则渐修也。
见性成佛者。
顿悟自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
此心即佛毕了无异。
如此修證。
是最上乘禅也。
不立文字者经云。
不著文字不离文字非无文字。
能如是修不见修相也。
又达磨立法要唯二种。
谓理也行也。
然则直而不迂不速而疾。
云不立文字。
乃反权合道也。
尔时梁武不知魏人未重。
向少林而面壁。
慧可以神交。
亦犹白雪虽歌巴童寡和。
后则临汧。
牧圉子孙终号于强秦避狄。
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
可生璨。
璨生信。
信下分二枝。
一忍二融。
融牛头也。
忍生秀与能。
能传信衣。
若诸侯付子孙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
荫车百辆。
尼拘树而展转垂枝施雨万方阿耨龙而连筵布润。
是时也应其悬记属于此人。
后来得道无央数。
是欤。
重之曰。
夫禅之为物也其大矣哉。
诸佛得之升等妙。
雌龙得之破障缠。
率由速疾之门无过此。
故今之像末斗诤复生。
师足既伤资争未已。
如闻此心是佛。
便言。
三十二相何无。
闻一路涅槃。
则曰。
八万法门何在。
曾不知经中发菩提此见佛性也。
云何修菩萨行。
此行布修行也。
因信不及无明所迷溺丧忘归。
何由复业。
或举经以示之。
则对曰。
此性宗法。
或谓之曰。
莫是魔说还焚毁否。
且置而勿论。
又欲弃之。
又欲存之。
不其惑乎。
昔者于阗诸部谓道行经为婆罗门书。
乌茶小乘谤大乘学作空华外道。
西乾尚尔此何惊乎良以六代宗师一期举唱。
但破百年之暗。
靡营一室之隳。
殊不知禅有理焉禅有行焉。
脱或戒乘俱急。
目足更资。
行不废而理逾明。
法无偏而功兼济。
然后如可与言禅已矣。
其如玄学多斥讲家。
目为数宝之人。
终困屡空之室。
那不见经是佛言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定不相违。
施设逗根用有时处。
况以经江高国纪之名。
论海总朝宗之会毗尼一学轨范千途。
授形俱筑释子之基。
唱随行净沙门之业。
拟捐三事何驾一乘。
终包不足之羞。
岂倒转依之地。
通人不诮竖子何知。
佛事门中不舍一法。
吠声贻责迁怒伤人。
因击鼠以破盆。
为争抟而噬主。
自他俱有彼我须均。
纵横尽而成一秦。
气剂和而成一味者也。
今从贞观及于宋朝
于山选山露须弥而出海。
于羽求羽。
放金翅以腾空。
令其钻仰之俦慕此坚高之道矣。
吾徒通达无相夺伦。
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艺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
若相推重佛法增明。
酬君王度己之恩。
答我佛为师之训。
慎之哉。
慎之哉。
钱可则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台州天台人字正己
钱象祖孙。
理宗景定元年严州,浙右大水,救荒赈济,弛耀禁,平市价,民赖以全活。
三年,升徽猷阁直学士、浙东路提点刑狱
全宋诗
钱可则字正己天台(今属浙江)人。
理宗景定元年(一二六○)严州
三年,知绍兴府兼浙东提举
事见《景定严州续志》卷二、清光绪严州府志》卷一二。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八一五九
钱可则字正己台州临海(今浙江临海)人。
象祖孙。
景定初太府丞严州,救荒活民。
三年,移知嘉兴府,除尚左郎官,升直徽猷阁、除浙东提举
四年,迁军器监
见《景定严州续志》卷二、四,《会稽续志》卷二,《万姓统谱》卷二七。
赵希𢖺
全宋文·卷八二一一
赵希𢖺字孟能,宗室,燕王房八世孙,师夏子。
家于台州(治今浙江临海)。
见《宋史》卷二一六《宗室世系表》二。
闻人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嘉兴人字君度
弱冠游太学,有名。
徽宗大观三年进士
通州司法
陈瓘台州愿从之游,乞改天台兵曹,人称其谊。
改知宣城,有善政。
通判常州卒。
有《中兴要览》、《周官通解》、《经史旁阐》及文集。
胡居仁南宋
全宋文·卷七九二八
胡居仁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
淳祐七年进士
曾官沿江制置使参议官,知台州
见所撰《沿江制置司诸军寨记》,雍正《浙江通志》卷一二八。
李谔北宋
简介
崇宁三年(1104)台州知州
大观四年(1110)职方郎中
政和二年(1112)著作郎
政和三年(1113)江南东路提举学事司。
唐仲友南宋 1136 — 11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1188 【介绍】: 婺州金华人字与政号说斋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进士,为西安主簿
三十年复中博学宏词科
建康府学教授秘书省正字
上万言书论时政,孝宗纳之,召除著作佐郎,出知信州台州
治政理财颇有建树,为学多与朱熹相左。
后为朱熹劾罢。
归而益肆力于学,著述颇丰。
有《六经解》、《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九经发题》、《陆宣公奏议解》、《天文详辨》、《地理详辨》、《愚书》、《说斋文集》等。
全宋诗
唐仲友(一一三六~一一八八)字与政金华(今属浙江)人。
高宗绍兴二十一年(一一五一)进士,调衢州西安簿。
三十一年再中弘词科,通判建康府(《景定建康》卷二八)。
孝宗时上书论时政,召除秘书省著作郎,出知信州
淳熙七年(一一八○)移知台州八年江西提刑(《嘉定赤城志》卷九),被劾奉祠
十五年卒,年五十三。
有《悦斋文集》四十卷等,大多已佚,今存《悦斋文钞》十卷、补一卷等。
宋元学案》卷六○、《宋史翼》卷一三有传。
 唐仲友诗,以民国永康胡氏梦选楼刊《续金华丛书》本为底本。
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五九《说斋小集》(简称名贤集)。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二卷。
全宋文·卷五八五六
唐仲友(一一三六——一一八八)字与政号悦斋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尧封子。
绍兴二十一年进士第,为衢州西安主簿
三十年再中宏词科通判建康府
上万言书论时政,召试,除秘书省著作郎
出知信州淳熙七年移知台州
江西提刑,为朱熹所劾罢,益致力于经史学。
十五年卒,年五十三。
著有《六经解》(残存)、《诸史精义》、《帝王经世图谱》(存)、《孝经解》、《九经发题》(存)、《陆宣公奏议解》、《经史难答》、《乾道秘府群书新录》、《天文详辩》、《地理详辩》、《鲁军制九问》(存)、《愚书》(存)、《悦斋文集》等。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二之三六、选举一一之三二、选举一二之一四、选举二○之二一、选举三一之二二,《宋元学案》卷六○及周学武《唐仲友年谱》(《台大研究生》第一期)等。
臧元哲南宋
简介
景定三年(1262)台州知州
吕祖俭南宋 ? — 11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96 【介绍】: 婺州金华人,祖籍寿州字子约号大愚
吕祖谦弟。
受业祖谦诸生
通判台州
宁宗即位,除太府丞
赵汝愚罢相,上封事极谏,忤韩侂胄,安置韶州,未至,改送吉州
在谪所读书穷理,卖药自给。
遇赦量移高安,卒。
追谥忠
有《大愚集》。
全宋诗
吕祖俭(?
~一一九六),字子约自号大愚叟清康熙金华府志》卷一六),金华(今属浙江)人。
祖谦弟。
以父荫入官。
历监明州仓,衢州法曹,藉田令,司农簿。
光宗绍熙四年(一一九三)六月通判台州十一月,除太府寺丞(《嘉定赤城志》卷一○)。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以忤韩侂胄韶州安置,后送吉州,遇赦,量移高安
二年,卒。
著有《大愚集》,已佚。
宋史》卷四五五有传。
今录诗二十六首。
全宋文·卷六四○一
吕祖俭(?
——一一九六),字子约号大愚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祖谦弟。
受业祖谦诸生
明州仓,将上,会祖谦卒,为终期丧。
衢州法曹,除籍田令,为司农簿,通判台州
宁宗继位,除太府丞
韩侂胄,安置韶州,改送吉州
遇赦,量移高安
庆元二年卒,谥曰忠
著有《大愚集》。
见《宋史》卷四五五《吕祖俭传》,《宋会要辑稿》礼五八之一○四、职官七三之一九。
赵景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临安于潜人字德父号星渚
少勤学,与朱熹门人叶味道等人往来。
理宗淳祐元年进士
历知台州,以化民成俗为先务,约束官吏扰民五事,平重刑,治豪横,浚河道,筑堤路,节浮费。
不图仕进,每进秩,必固辞。
累官显文阁待制
卒谥文安
全宋文·卷八○二四
赵景纬字德父号星渚临安于潜(今浙江临安西)人。
少勤学,从朱熹门人叶味道度正游,研索益精。
淳祐元年进士第,授江阴教授
丁母忧,累辞官不许,差主管佑神观兼史馆校勘
后知台州,以化民成俗为务。
崇政殿说书,以《》进讲。
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拜太府少卿
咸淳初出知嘉兴府
宗正少卿、兼权工部侍郎中书舍人,进权礼部侍郎兼修玉牒。
提举玉隆万寿宫卒,谥文安
宋史》卷四二五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