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宋朝
刘遇唐末宋初 919 — 98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19—985 【介绍】: 沧州清池人
少魁梧有力,隶后周太祖帐下。
入宋,以功累迁洮州观察使
从征江南,会诸路兵破吴兵于皖口,以功领大同军节度
范阳,坐所部失律,责授宿州观察使
寻复保静军节度,徙镇滑州
性淳谨,待士有礼,尤善射,太宗待之甚厚。
弭德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沧州清池人
给事太宗晋邸。
太宗即位,补供奉官,迁酒坊使
诬告枢密使曹彬,得授宣徽北院使枢密副使
王显柴禹锡等官同而班在其上,出言诟骂,语侵太宗,夺官发配琼州禁锢,旋卒。
释达珠
全宋诗
释达珠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
镇江府甘露寺
为青原下十四世,长芦祖照道和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法淳
全宋诗
释法淳(此据《嘉泰普灯录》,《五灯会元》作惠,且以为号),号圆智
临安府灵隐志。
为青原下十四世,长芦道和禅师法嗣。
释觉阿上人
全宋诗
释觉阿上人俗姓滕日本国人
年十四得度受具,习大小乘有声。
年二十九,属商者自华回,言禅宗之盛,遂奋然拉法弟金庆渡海,拜灵隐佛海禅师
次年秋,辞游金陵,抵长芦江岸,闻鼓声忽大悟,返灵隐,作五偈述所见,辞佛海东归,住睿山寺。
南岳下十六世,灵隐佛海慧远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五首。
释宗赜
全宋诗
释宗赜俗姓孙洺州(今河北永年东南)人。
慈觉宗赜禅师,住真定洪济寺
为青原下十二世,长芦夫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偈五首。
全宋文·卷三○三五
宗赜俗姓孙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少习儒业,年二十九出家,住真州长芦寺
久之,遂嗣长芦之席,大振云门之风。
宗赜虽承传南宗顿旨,而实以净土自归,为净土教历代祖师之一。
著有《禅苑清规》十卷。
见《补续高僧传》卷一八,参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宗赜
襄阳孙氏子。
父早亡。
母携还舅氏家鞠养。
长成习儒业。
志节高迈
学问宏博。
年二十九。
幡然曰。
吾出家矣。
遂往真州长芦
秀圆通落䰂。
学最上乘。
未几。
去而夫继。
师得旨于夫。
遂为夫嗣。
而绍长芦之席。
一法窟父子。
接踵弘阐者三世。
云门之道大震。
江淮之间。
几无别响。
师上堂曰。
金屑虽贵。
落眼成瞖。
金屑既除。
眼在甚处。
拈拄杖曰。
还见么。
击香卓曰。
还闻么。
靠却拄杖曰。
眼耳若通随处足。
水声山色自悠悠。
启示明切如此。
师性孝。
于方丈侧。
别为小室。
安其母于中。
劝母剪发。
持念阿弥陀佛号。
自制劝孝文
曲尽哀恳。
师虽承传南宗顿旨。
而实以净土自归。
至感普贤普慧二大士
梦求入社。
其精诚可知矣。
其母临终。
果念佛吉祥而逝。
始卒数十年间。
安养一门摄化。
缁白从化
临终正念。
如其母者。
盖不知几何人。
师持勤匡道一念。
得自天性。
以言难及远。
往往托笔墨。
以致心焉。
其劝供养则曰。
若无有限之心。
则受无穷之福。
其劝坐禅则曰。
一切善恶。
都莫思量。
念起即觉。
觉之即失。
久久忘缘。
自成一片。
又曰。
道高魔盛。
逆顺万端。
但能正念现前。
一切不能留碍。
其警游谈则曰。
既乖福业。
无益道心。
如此游言。
并伤实德。
其警拨无则曰。
解法师
不通教眼。
虚头禅客
不贵行门。
此偏枯之罪也。
又曰。
宗说兼通。
若杲日丽虚空之界。
心身俱静。
如琉璃含宝月之光。
可谓蓬生麻中。
不扶自直。
众流入海。
总号天池。
其言意至。
味一脔可以知全鼎矣。
未详所终。
西门成允北宋 960 — 103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32 【介绍】: 棣州厌次人
真宗景德中明法起家,为莱州司法参军
商洛县,率民修圩堰沟塍,使之植稻,教以灌引蓄泄之法,且刻其法于石,自是其地皆成沃野,民赖以无饥。
景城、南宫二县令,以疾弃官,卒于家。
张知白北宋 ? — 10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28 【介绍】: 沧州清池人字用晦一字晦之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累迁河阳节度判官
真宗咸平中奏言当世要务,召试舍人院,权右正言
右司谏,出知邓州,赈关右饥民。
龙图阁待制,再迁工部郎中,建言矫任官重内轻外之弊,自请补外。
大中祥符九年参知政事
以与王钦若议论相失辞位。
仁宗即位,召为枢密副使天圣三年拜相。
慎名器,无毫发私,虽显贵,清约如寒士。
卒谥文节
全宋文·卷一八九
张知白(?
——一○二八),字用晦沧州清池(今河北沧州东南)人,端拱进士
累迁河阳节度判官、权右正言判三司开拆司,权管勾京东转运司事,知邓州
大中祥符九年,迁给事中参知政事
以议论与宰相王钦若不合,称疾辞位,出知大名府
南京留守,复徙亳州
仁宗即位,进尚书右丞枢密副使
天圣三年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卒于相位。
见《宋宰辅编年录》卷三、四,《宋史》卷三一○本传。
又,今人杨殿珣《中国历代年谱总录》据张秀民《始祖文节公年谱》,谓其生于建隆二年(九六二)。
释法秀北宋 1027 — 1090
禅师名法秀
秦州陇城人
生辛氏
母梦有僧癯甚。
须发尽白。
托宿曰。
麦积山僧也。
觉而有娠。
先是麦积山有僧。
亡其名。
日诵法华。
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
尝欲从鲁游方。
鲁老之既去。
绪语曰。
他日当寻我。
铺坡前。
铁彊岭下。
俄有儿生其所。
鲁闻之往观焉。
儿为一笑。
三岁愿随鲁皈。
遂冒鲁姓。
十九通经为大僧。
天骨峻拔。
轩昂万僧中。
凛然如画。
讲大经。
章分句折。
旁穿直贯。
机锋不可触。
声著京洛
圭峰钞。
以诠量众义。
然恨圭峰学禅。
唯敬北京元华严然。
恨元非讲。
曰。
教尽佛意。
则如元公者。
不应非教。
禅非佛意。
则如圭峰者。
不应学禅。
然吾不信。
世尊教外。
别以法私大迦叶。
乃罢讲南游。
谓同学曰。
吾将穷其窟穴。
搜取其种类。
抹杀之。
以报佛恩。
乃已耳。
初至随州护国。
读净果禅师碑。
曰。
僧问报慈。
如何是佛性。
慈曰谁无。
又问净
曰。
谁有。
其僧因有悟。
大笑曰。
岂佛性敢有无之(一本云。
岂佛法有无之)矧。
又曰。
因以有悟哉。
其气拂膺。
去至无为铁佛。
怀禅师
怀貌寒危坐。
涕垂沾衣。
易之。
怀收涕问。
主讲何经。
曰。
华严。
又问。
此经以何为宗。
曰。
以心为宗。
又问。
心以何为宗。
不能对。
怀曰。
毫𨤲有差。
天地悬隔。
退自失悚然。
乃敬服愿留。
日夕受法。
怀公移池入
皆从之十年
初说法于淮四面山
杖笠之包具而已。
衲子追逐。
不厌饥寒。
哀祖道不振。
丛林凋落。
以身任之。
栖贤
有僧文庆。
寒陋不上眼。
遣督割稻石桥庄。
既辞去。
有识者曰。
庆出世湘乡寺十馀年。
云盖颙禅师嗣也。
侍者追谢之。
且迎以还山。
庆曰。
入囷乃还。
心奇之。
称于众。
后住栖贤二十年
寔使之也。
蒋山元禅师殁。
舒王以礼致嗣其席。
至山。
王先候谒。
方理丛林事。
不时见王。
以为慢己。
遂不合弃去。
真州长芦
众千人。
全椒长老
至登座。
众目笑之。
无出问者。
于是出拜趋。
问如何是法秀自己。
全椒笑曰。
秀铁面
乃不识自己乎(丛林号为铁面)。
曰。
当局者迷
然一众服其法心也。
冀国大长公主
法云寺成。
有诏为开山第一祖。
开堂之日 神宗皇帝
中使
降香并磨衲。
仍传圣语。
表朕亲至之礼。
皇弟荆王
致敬座下。
云门宗风。
自是兴于西北。
士大夫日夕问道。
司马温公
方登庸。
以吾法太盛。
方经营之。
曰。
相公聪明。
人类英杰。
非因佛法不能尔。
遽忘愿力乎。
温公不以介意。
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诏翰林医官视之。
医请候脉。
仰视曰。
汝何为者也。
吾有疾。
当死耳。
求治之。
是以生为可恋也。
平生生死梦。
三者无所拣。
挥去之。
侍者
更衣安坐。
说偈三句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坐四十五
李公麟伯时工𦘕马。
不减韩干
呵之曰。
汝士大夫以𦘕名。
矧又𦘕马期人跨。
以为得妙。
妙入马腹中。
亦足惧。
伯时繇是绝笔。
劝𦘕观音像。
以赎其过。
黄庭坚鲁直作艳语。
人争传之。
呵曰。
翰墨之妙。
甘施于此乎。
鲁直笑曰。
又当置我于马腹中耶。
曰。
汝以艳语动天下人淫心。
不止马腹。
正恐生泥犁中耳。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
方馔客。
晋卿为扫墨西轩
以迟之。
来未及揖。
顾见不怿。
晋卿去即漫之。
赞曰。
余至京师
化去已踰月。
观法云丛林。
其遗风馀烈。
尚可想见。
及拜瞻其像。
面目严冷。
怒气巽人。
平生以骂为佛事。
又自谓丛林一害。
非虚言哉。
法秀
秦州陇城人
生辛氏
其母梦老僧求托宿。
曰吾麦积山僧也。
觉而有娠。
先是麦积山有僧。
忘其名。
日诵法华经。
与应乾寺鲁和尚者善。
尝欲从鲁游方。
鲁老之既去绪。
语曰。
他日当寻我。
铺坡前。
铁强岭下。
俄有儿生其所。
鲁闻之往观焉。
儿为一笑。
三岁愿随鲁归。
遂冒鲁姓。
十九通经为大僧。
天骨峻拔。
轩昂万僧中。
凛然如画。
讲大经。
章分句析。
旁穿直贯。
机锋不可触。
声著京洛
圭峰钞以诠量众义。
然恨圭峰学禅。
唯敬北京元华严。
然恨元非讲。
曰教尽佛意。
则如元公者。
不应非教。
禅非佛意。
则如圭峰者。
不应学禅。
然吾不信世尊教外。
别以法私大迦叶。
乃罢讲南游。
谓同学曰。
吾将穷其窟穴。
搂取其种类抹杀之。
以报佛恩乃已耳。
初至随州护国。
读净果禅师碑。
始疑之。
然犹怫然不平。
及至无为谒怀禅师
见其貌寒危坐。
涕垂沾衣。
颇易之。
怀因收涕问。
主讲何经。
对曰。
华严。
又问。
华严以何为宗。
曰。
法界为宗。
曰。
法界以何为宗。
曰。
心为宗。
又问。
心以何为宗。
师不能对。
怀曰。
毫釐有差。
天地悬隔。
师退自失悚然。
乃敬服愿留。
日夕受法。
怀公自池入
师皆从之十年
初开法于淮四面山
杖笠之外。
包具而已。
衲子追逐。
不厌饥寒。
师哀祖道不振。
丛林凋落。
慨然以身任之。
移住栖贤有年。
蒋山元公殁。
舒王以礼致师嗣其席。
师至山。
王先后谒。
而师方理丛林事。
不时见。
王。
以为慢己。
遂不合。
弃去。
真州长芦
众千人。
全椒长老至登座。
众目笑之。
无出问者。
于是。
师出拜趋问。
如何是法秀自己。
全椒笑曰。
秀铁面
乃不识自己乎。
曰。
当局者迷
然一众服其法心也。
冀国大长公主
法云寺
仍诏师为开山。
神宗皇帝
中使降香并磨衲。
仍传圣语。
表朕亲至之礼。
士大夫。
日夕问道。
司马温公
方登庸。
以吾法太盛。
方经营之。
曰。
相公聪明。
人类英杰。
非因佛法不能尔。
遽妄愿力乎。
温公不以介意。
元祐五年八月卧疾。
翰林医官视之。
请候脉。
师仰视曰。
汝何为者也。
吾有疾当死耳。
求活之。
是以生为可恋也。
平生之死梦。
三者无所拣。
挥去之。
侍者
更衣安坐。
说偈三句而化。
阅世六十有四。
坐四十五
李公麟伯时
工画马。
不减韩干
师呵之曰。
汝士大夫。
以画名。
矧又画马。
期人誇以为得妙。
入马腹中亦足惧。
伯时由是绝笔。
师劝画观音像。
以赎其过。
黄鲁直作艳语。
人争传之。
师呵之曰。
翰墨之妙。
甘施于此乎。
鲁直笑曰。
又当置我马腹中邪。
曰。
汝以艳语。
动天下人淫心。
不止马腹。
正恐生泥犁中耳。
驸马都尉王诜晋卿候师。
师方馔客。
晋卿为扫墨西轩
以迟之。
师来。
未及揖。
顾见不怿。
晋卿去。
即漫之。
释惟清北宋 ? — 1117
禅师名惟清
字觉天
号灵源叟
南州武宁陈氏。
方垂髫上学。
日诵数千言。
吾伊上口。
有异比丘过书肆。
见之。
引手熟视之。
大惊曰。
菰蒲中有此儿耶。
告其父母。
听出家从之。
师事戒律师
年十七为大僧。
延恩院耆宿法安
见本色人。
上谒愿留就学。
曰。
汝苦海法船也。
我寻常沟壑耳。
岂能藏哉。
黄龙宝觉心禅师
是汝之师。
亟行毋后。
时公至黄龙。
泯泯与众作息。
问答茫然。
不知端倪。
夜誓诸佛前曰。
倘有省发。
愿尽形寿。
以法为檀。
世世力弘大法。
初阅玄沙语。
倦而倚壁。
起经行。
步促遗履。
俯取之乃大悟
以所悟告宝觉
宝觉曰。
从缘入者永无退失。
然新得法空者。
多喜悦致散乱。
令就侍者房熟寐。
公风神洞冰雪。
而趣识卓绝流辈。
龙图徐禧德占
太史黄庭坚鲁直
皆师友之。
其见宝觉
得记莂。
乃公为之地。
宝觉钟爱。
至忘其为师。
议论商略。
如交友。
诸方号侍者
赵州文远。
南院守廓。
张丞相商英
奉使江西
高其为人。
厚礼致。
以居洪州观音。
不赴。
十年淮南使者朱京世昌
请住舒州太平。
乃赴。
衲子争趋之。
其盛不减圆通。
在法云长芦时。
宝觉春秋高。
江西使者王桓
迁公居黄龙。
不辞而往。
未几宝觉殁。
即移疾居昭默堂
颓然坐一室。
天下想其标致。
摩云昂霄。
余时以法门昆弟。
预闻其论。
曰。
今之学者。
未脱生死。
病在什么处。
在偷未死耳。
然非其罪。
为师者之罪也。
汉高帝
韩信而杀之。
虽曰死。
果死乎。
古之学者。
言下脱生死。
效在什么处。
在偷已死。
然非学者自能尔。
实为师者。
钳锤妙密也。
梁武帝大殿
侯景不动声气。
而景之已枯竭。
无馀矣。
诸方所说。
非不美丽。
要之如赵昌𦘕花逼真。
非真花也。
其指法巧譬。
类如此。
闲居十五年。
天下禅学者。
知而亲依之可也。
公卿大夫。
何自而知。
亦争亲近之乎。
非雷非霆。
而声名常在人耳。
何修而臻此哉。
平生至诚。
恻怛于道而已。
政和七年九月十八日
食罢掩房。
遣呼以栖首座至。
叙说决别。
乃起浴更衣。
以手指顶。
侍者为净发讫。
安坐而寂。
前十日。
自作无生常住真归告铭曰。
贤劫第四尊。
释迦文佛直下。
第四十八世孙惟清
虽从本觉应缘出生。
而了缘即空。
初无自性。
氏族亲里。
莫得而详。
但以正因一念。
为所宗承
是厕释迦之远孙。
其号灵源叟
据自了因。
所了妙性。
名字中
示称谓耳。
临济无位真人。
傅大士王类矣。
亦正法眼藏。
涅槃妙
唯證乃知。
馀莫能测者欤。
所以六祖让和尚
什么处来。
嵩山来。
曰。
什么物恁么来。
曰。
说似一物即不中。
曰。
还假修證否。
曰。
修證即不无。
污染即不得。
曰。
即此不污染。
是诸佛之护念。
汝既如是。
吾亦如是。
兹盖独标净法身。
以遵教外别传之宗。
而拣云。
报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然非无报化大功大用。
谓若解通报化。
而不顿见法身。
则滞污染缘。
乖护念旨。
理必警省耳。
夫少室道行。
光腾后裔。
则有云门偃
奋雄音绝唱于国中。
临济玄
振大用大机。
于天下。
皆得正传。
世咸宗奉。
惟清临济
九世祖也。
宗教衰丧。
其未尽绝灭者。
唯二家微派。
斑斑有焉。
然名多愧实。
顾适当危寄。
而朝露身缘。
势迫晞坠。
因力病释俗从真。
叙如上事。
以授二三子。
吾委息后。
当用依禀观究。
即不违先圣法门。
而自见深益。
慎勿随末法所尚。
乞空文于有位。
求为铭志。
张饰说。
以浼吾。
至嘱至嘱。
因自所叙。
曰无生常住真归诰。
且系之以铭。
铭曰。
无涯湛海。
瞥起一沤。
亘乎百年。
曷浮曷休。
广莫汉。
歘生片云。
有无起灭。
隐显何分。
了兹二者。
即见实相。
十世古今。
始终现量。
吾铭此旨。
昭示汝曹。
泥多佛大。
水长船高。
公遗言。
藏骨石于海会。
示生死不与众隔也。
门弟子确诚克奉藏之。
而增修其旧。
不敢违其诫。
赐号佛寿
枢密邓公
洵武请也。
赞曰。
初灵源讣至。
读其自作志铭。
叹曰。
何疾世(或云何疾法之弊)。
自珍其道之深乎。
收涕为之词曰。
今年九月十有八。
净净身忽衰飒。
生死鹘崙谁劈破。
披露梦中根境法。
无生塔成自作铭。
人言无亏宁有成。
一切法空尚曰座。
此塔安得离色声。
障云方增佛日晚。
长蹉更失人天眼。
但馀荷负大法心。
乞与丛林照古今。
释广灯南宋 ? — 1137
全宋诗
释广灯(?
~一一三七),俗姓梅平江(今江苏苏州)人。
平江慧日寺,迁城南高峰寺
智觉广灯禅师,为青原下十二世,长芦夫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七年卒。
嘉泰普》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今录偈二首。
释怀深北宋 1077 — 1132
全宋诗
释怀深(一○七七~一一三二)号慈受俗姓夏寿春六安(今属安徽)人。
年十四祝发受戒。
公四年,访道方外。
徽宗崇宁初,往嘉禾净照资圣寺悟法。
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
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
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
钦宗靖康间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
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
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
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释绍隆宋 1077 — 11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7—1136 【介绍】: 僧。
和州含山人
十五岁得度受具。
后五年,谒长芦信禅师,得其大略。
又谒圆悟夹山,言下得悟。
初主彰教,寻迁住平江虎丘寺,大振临济之风。
全宋诗
释绍隆(一○七七~一一三六)和州含山(今属安徽)人。
九岁出家,十五岁削发,二十岁遇长芦净照禅师
复谒宝峰湛堂准禅师黄龙死心禅师
得法于圆悟克勤禅师
初住和州圣禅院后主彰教寺,迁住平江府虎丘寺
南岳下十五世。
高宗绍兴六年卒,年六十。
事见徐林撰塔铭(《续藏经·虎丘绍隆禅师语录》附),《嘉泰普灯录》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有传。
今录诗三十二首。
禅师和之含山人也。
名绍隆
机投佛果勤禅师
出世开圣。
次迁彰教。
果还□移居虎丘。
佛果门贤虽有妙喜辈。
尚庵居。
衲子惟趋虎丘。
故虎丘法筵之盛。
无异佛果之住蒋山也。
师凡见学流。
必以湛堂死心诸宗匠而龟镜之。
盖师初为大僧。
辄知有于长芦信公。
言下因慕。
佛果老人夹山
而道繇宝峰。
见器于湛堂
又过黄龙。
抗机于死心。
夹山
佛果移道林。
师从其行。
佛果问曰。
见见之时。
见非是见。
见犹离见。
见不能及。
竖拳云见么。
对曰见。
曰头上安头。
师脱然契證。
佛果复召曰。
见个甚么。
曰。
竹密不妨流水过。
佛果深肯之。
于是二十载。
侍从于果
睡虎之名。
饫惊丛社矣。
宣和间
辞归省亲。
因住褒禅山
靖康改元
领开圣。
为建炎之扰。
退隐铜峰。
尚书李公光
起师居彰教。
间有老宿。
闻而笑曰。
瞌睡虎今插翅矣。
绍兴癸丑
平江之虎丘。
丘为南国衣冠之薮。
怀香请益外。
掀禅床喝。
大众之辈。
腾腾不绝。
僧问。
国开堂一句作么生道。
曰。
一愿皇帝万寿。
二愿重臣千秋。
曰秖如生佛未兴时一著。
落在甚么处。
曰。
吾常于此切。
曰官不容针。
更借一问时如何。
曰。
据虎头收虎尾。
曰中间事作么生。
曰。
草绳自缚汉。
曰毗婆尸佛早留心。
直至如今不得妙。
曰。
几行岩下路。
少见白头人。
问九旬禁足意旨如何。
曰。
理长即就。
曰秖如六根不具底人。
还禁得也无。
曰。
穿过鼻孔。
曰学人小出大遇。
曰。
降将不斩。
曰恁么则和尚放某甲逐便也。
曰。
停囚长智。
问如何是大道真源。
曰。
和泥合水。
曰便恁么去时如何。
曰。
截断草鞋跟。
问古人到者里因甚么不肯住。
曰。
老僧也恁么。
曰忽然一刀两段时如何。
曰。
平地神仙。
问如何是截铁之言。
曰。
满口含霜。
曰何必如此。
曰。
阇黎又作么生。
曰痛领一问。
曰。
也须吐却。
诸方以师之机。
类于五祖。
其上堂曰。
凡有展托。
尽落今时。
不展不托。
堕坑落堑。
直饶风吹不入。
水洒不著。
简点将来。
自救不了。
岂不见道。
直似寒潭月影。
静夜钟声。
随扣击以无亏。
触波澜而不散。
犹是生死岸头事。
拈拄杖一划云。
划断古人多年
点头石。
不觉拊掌大笑。
且道。
笑个甚么。
脑后见腮。
莫与往来。
又曰。
目前无法。
万象森然。
意在目前。
突出难辨。
不是目前法。
触处逢渠。
非耳目之所到。
不离见闻觉知。
虽然如是。
也须踏著它向上关棙子始得。
所以道。
罗笼不肯住。
唤不回头
佛祖不安排。
至今无处所。
如是则不劳敛念。
楼阁门开。
寸步不移。
百城俱到。
还委悉么。
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诸方又以师语类于白云。
白云端和尚尝立祖堂。
昭享先泽师追绎其事。
图其像而安奉之。
故有语曰。
天子之庙九。
诸候之庙七。
况金轮世谱。
宁甘草草饮水。
遽昧其源。
于义安乎。
于是丛林咸遵行焉。
师前后据室。
严展化仪。
不以狮乳。
暴迸非器。
所以得法于师者。
气宇如王。
丙辰五月
佛果讣始至。
师乃白众曰。
当以第一座宗达
承虎丘院事。
复索笔书最后法语。
俨然化去。
寿六十。
坐四十五
塔于本山。
有门人应庵华禅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绍隆,合山人也。
年九岁辞亲,投佛慧院,六年得度,受具足戒,精研律部五夏,而后游方。
首访长芦信,得其大略而已。
一日,见有僧传圆悟勤语录,读之,欢曰:“想酢生液,虽未得浇肠沃胃,要且使人庆快,但恨未聆謦咳耳。
”遂至宝峰,依湛堂
次见黄龙死心,然后参圆悟夹山
一日,入室,圆悟问曰:“见见之时,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悟忽举拳曰:“还见么?
曰:“见。
曰:“头上安头。
闻,脱然契證。
曰:“见个什么?
对曰:“竹密不妨流水过。
”悟首肯之,俾掌藏錀。
有僧问于圆悟,曰:“藏主其柔易若此,乌能为哉?
”悟笑曰:“瞌睡虎耳。
”后因圆悟回蜀,乃住邑之城西开圣。
宋建炎间,结庐于桐峰之下,郡守李光延居彰教。
次迁虎邱,道大显著。
尝登座云:“此柱杖一划,划断生法师多年,有人于此著眼,知前阿师住此山者都从一鼻孔出气,庶不负点头石,拊掌一笑也。
”因追绎白云端立祖堂故事,乃曰:“为人之后,不能躬行遗训,于义安乎?
”遂图像奉安,题赞其上。
达摩赞曰:“阖国人难挽,西携只履归。
只应熊耳月,千古冷光辉。
百丈赞曰:“迅雷吼破澄潭月,当下曾经三日聋。
去郤膏肓必死疾,丛林从此有家风。
”开山明教大师赞曰:“春至百花触处,幽香旖旎袭人来。
临风无限深深意,声色堆中绝点埃。
”盖白云以百丈海禅师创建禅规之功,宜配享达摩,可谓知本矣。
既为赞,且发明其道,亦为知礼者欤。
绍兴六年丙辰示微恙,白众曰:“当以首座宗达承院事。
”索笔,大书伽陀曰:“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所以佛法,无有剩语。
”加趺而逝,年六十,四十五,塔于寺之西南隅。
司农少卿徐林铭曰:“于穆初祖,一花东土。
谶至马驹,益昭益著。
派衍而蕃,实惟圆悟
圆悟得师,如马之絷。
大座虎丘,雷动云骛。
临济中兴,杨岐再住。
只履忽西,聿严龛墓。
有神在天,来诃来护。
咨尔后昆,展转流布。
”后一百七十四年,当元至大二年岁在己酉吴兴赵孟頫重书,住山寿永立石。
僧法宁宋 1081 — 1156
法宁者。
先住沂州马𡺸山净居寺
人称曰马𡺸禅师
一日航海抵青龙。
有章衮母夫人高氏。
梦天神告曰古佛至。
翼日如梦候之。
师适至。
奉迎止钱氏园。
其夜地有光。
掘之得碑。
大唐禅寺福德桥下。
又得金刚佛像。
于是建寺崇事焉。
右丞朱谔迎。
师主佘山昭庆
而卒。
塔于方丈东偏。
师嗣雪窦明。
明嗣长芦和。
和嗣法云本
云门裔也。
释法一北宋 1084 — 1158
全宋诗
释法一(一○八四~一一五八)字贯道赐号寻巢俗姓李开封祥符(今河南开封)人。
南岳下十四世,泐潭清禅师法嗣。
徽宗大观元年(一一○七)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
后又谒蒋山圆梧禅师疏山草堂禅师
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住泉州延福院。
后四迁巨刹。
退长芦,归天台万年观音院
二十八年卒,年七十五。
事见《鸿庆居士》卷三二《长芦长老一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
今录诗五首。
释法一号雪巢
襄阳郡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县。
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产。
声洪气伟具大人相。
十七试上庠
从祖仕淮南
欲官之。
不就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
祖弗许。
母曰。
此儿必宿世沙门也。
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殁。
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
依十年。
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谒圆悟
一见器重之。
适悟奉旨住天宁
亦在侍。
不契。
次见草堂于疏山
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居延福。
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
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
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处世而忘世也。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
今年七十五。
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
泥蛇吞石虎
乃入龛趺坐别众而逝。
塔于本山。
法一
字贯道
太师襄阳郡王李公用和之玄孙也。
世居开封祥符
其母见老僧入梦而生。
比成童。
一切嬉弄皆不顾。
十七试太学诸生
被服诗书。
岸然自负。
从其翁仕淮南
欲任以官。
不从。
将弃家事长芦赜公
翁难之。
母曰。
此夙世沙门
勿夺其志。
未几殁。
灵岩通照愿公。
得度登具。
依之十年无所入。
益刻苦奋厉。
圆悟蒋山
以大法炬许之。
悟奉诏住京师天宁。
师侍行。
会靖康之乱。
悟还蜀间关。
走谒草堂清公疏山
一语顿明大法。
绍兴七年
泉守宝文刘子羽
迎住延福院。
丞相张公浚
福唐
徙住寿山
尚书梁公汝嘉
四明
又挽居雪窦。
于是公卿大夫。
想见风采。
争先邀迎。
惟恐弗及。
天台万年寺
在山谷穷处。
其徒阘茸。
有司奏改为禅。
率选名缁众所信服者。
领袖
师遂又徙万年。
间复一应长芦
而归万年观音院
浃日示微疾。
说偈入龛而逝。
寿七十五也。
师生于戚里。
长于华屋。
而性与道合。
不假师授。
一念幡然。
超尘劳而脐觉岸。
为世大知识。
岂不谓豪杰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法一字雪巢姓李氏襄阳郡驸马李遵勖玄孙也。
世居祥符,母梦一老僧至其家而生。
发声洪亮,质异凡庸。
年十七,试上庠,从祖仕淮南,欲官之,不就。
请去家,事长芦慈觉颐禅师,祖弗许。
母曰:“此儿必宿世沙门也,愿弗夺其志。
”未几,慈觉寂,礼灵岩通照愿禅师祝发,相依十载,觉心迷闷,道无所入。
遂往蒋山谒圆悟,一见器之。
适悟移住天宁,一亦随侍。
次见草堂于疏山,一言之下忽尔彻其源底。
绍兴七年,泉守刘彦修居延福,四迁巨刹,最后住长芦
因慕天台形胜,昕夕怀之,于是乞退居山之古平田观音院,高卧烟霞,长啸深翠。
一日忽示微疾,书偈曰:“今年七十五,归作庵中主
珍重观世音,泥蛇呑石虎
”乃入龛趺坐而逝,塔于古平田。
释清了宋 1088 — 11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僧。
绵州人俗姓雍自号真歇
年十八,试《法华经》得度,住成都大慈寺习经论。
丹霞淳禅师
后抵长芦,谒见祖照,一语投契,命为侍者
高宗建炎末,徙温州龙翔寺
计九坐道场,四膺诏命。
卒谥悟空禅师
全宋诗
释清了(一○八八~一一五一)号真歇俗姓雍左绵安昌(今四川安县东北)人。
十一岁依圣果寺清俊出家,业《法华经》,十八岁得度,住成都大慈。
后投邓州丹霞山子淳禅师,悟道。
北游五台,已而至开封,禅讲名席俱扣摭之。
沿汴水抵长芦,为祖照道和禅师延为侍者
徽宗宣和三年(一一二一),祖照病,命为第一座。
五年夏,开堂嗣法。
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退院。
四年,为雁荡之游,客天封寺,受福唐雪峰请,入院。
绍兴五年(一一三五),退居东庵。
六年,主四明阿育王广利寺
七年,诏住蒋山
八年,主温州龙翔、兴庆二院。
十五年,住临安径山
二十年,归真州长芦
二十一年,诏主崇先显孝禅院,十月卒,年六十四。
谥悟空禅师
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
有宋德初等编《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附宋正觉撰《崇先真歇了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清了诗,以见于《真歇清了禅师语录》卷上《真州长芦了和尚劫外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清了(一○九○——一一五一)俗姓雍绵州(治今四川绵阳)人,自号真歇
年十一出家,又七年试《法华》得度,寻弃亲而力禅。
出川造丹霞寺,依淳禅师得悟。
历游名刹,遂嗣长芦祖照,先后主雪峰、育王、龙翔、兴庆、径山诸寺,病归长芦
宁太后自金还,建崇先显孝寺,诏清了为开山第一世。
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二。
敕谥悟空禅师
有《真歇清了禅师语录》二卷,今存。
见《崇先真歇清了禅师塔铭》(《语录》附录),《嘉泰普灯录》卷九,《补续高僧传》卷九,《释氏疑年录》卷六。
清了
号真歇
蜀左绵安昌雍氏子。
儿时抱入寺。
见佛喜动颜色。
十一岁依圣果清俊道人出家。
又七年试法华得度。
登讲场习经论。
能会大意。
寻弃而力禅。
傲然挟拄杖以行。
途次道俗遮留。
皆掉首不顾曰。
鹍鹏时节可草草耶。
出川径造丹霞淳禅师
霞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拟进语。
霞与一掌。
师豁然开悟。
翊日。
霞为上堂当众。
诘其證诣。
犹珠影随。
如谷响答。
盖洞彻源底也。
后游五台
京师
浮汴抵长芦
谒祖照。
祖照座下。
龙象万指。
其中多英俊。
师至。
一语投机。
延为侍者
未几。
首座
分座说法。
一众大惊。
宣和二年
照以病退院。
法座无主。
夜梦人告曰。
代师者蜀僧也。
既窹疑之曰。
佛果耶。
佛眼耶。
竟虚席二年
经制使陈公至。
儗补处乃首座也。
即受请登座。
淳和尚烧香。
照病中叹曰。
梦固云尔。
吾求之远也。
照迁化。
师执丧尽礼。
时江潮损田。
秋虚无穫。
众遂绝粮。
师躬行乞食。
施者闻而风至。
供亿山积。
不知所从。
日挝鼓升堂。
诲人无倦。
大扇宗风。
建炎二年
退院绝钱塘
梅岭大士迹。
海滨渔户七百馀家。
闻师至。
皆毁网弃所业。
其化物如此。
天台守。
三以国清致。
不赴而赴雪峰
既被旨。
迁明之育王。
又迁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乞就闲。
不许。
移住临安径山
五年
病归长芦
宁太后还自金。
建崇先显孝寺于皋亭之麓。
诏师为开山第一世。
以疾辞。
不可辞。
遂入院。
冒暑而行。
患益甚。
犹升座说法。
太后亲临。
垂箔倾听。
内帑修水陆大会。
师疾弗瘳。
中使络绎候问。
师从容称谢。
须臾呼首座曰。
吾今行矣。
于是瞑目。
跏趺而逝。
慈宁宫
降香赐祭。
卜寺西桃花坞
建塔以瘗全身。
送者万人。
痛心陨涕。
皆有祖花彫零。
禅林寒瘁之叹。
敕谥悟空禅师
静照之塔。
师仪相颀长。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量容机活。
道无前而逊无后有。
无外而虚无中。
故人从其化。
不自知也。
圭竹庵
初住雁宕能仁。
法缘未熟。
师时在江心。
特过江迎归方丈。
大展九拜。
以诱温人
由是翕然归敬。
任大法。
不以门户封沟。
诚为祖域英标。
僧林杰出也。
明河曰。
真歇竹庵
照觉迎罗汉。
但知弘道
不知为我。
古人道德忠厚之至。
此风绝响矣。
真歇禅师
讳清了
左绵安昌雍氏子也。
生有慧根。
眉目疏秀。
神宇静深。
见佛则欣恋不舍。
年十一。
圣果寺俊僧受业。
又七岁试法华经得度。
具戒听讲。
玄解经论。
以为言说终非究竟。
出峡直抵沔汉
丹霞子淳禅师
问。
如何是空劫时自己。
师拟对。
掌之。
师契旨。
翌日上堂曰。
日照孤峰翠。
月临溪水寒。
祖师玄妙诀。
莫向寸心安。
师趋进曰。
今日瞒某甲不得也。
曰。
试举看。
师良久。
曰。
将谓你瞥地。
师便出。
辄北游五台京汴。
南抵仪真。
长芦祖照。
一语契合。
命为侍者
踰载分座。
照常以老疾拟闲退。
梦人告曰。
僧可代。
照未决。
蜀僧为谁。
至宣和壬寅
照病笃。
恍省前谶。
蜀僧首座也。
乃嘱经使陈公。
继席。
长芦开法。
以香酬丹霞淳
语曰。
我于丹霞先师一掌下。
伎俩俱尽。
觅个开口处不可得。
如今有恁么快活不彻底汉么。
若无。
衔铁负鞍。
各自著便。
于是洞宗大振。
禅流如归。
亦多照公逊席之力也。
及照殁。
师以父礼行丧事。
亦宜矣。
师居七载
建炎二年戊申
南游普陀。
以沤和机。
引导海山
七百馀家皆弃网业。
庚戌应天国清寺
寻受闽之雪峰
绍兴五年丙寅
奉旨补明州育王寺
王院务旷贩。
不易承理。
因递代逋负几二十万贯。
咸为师忧。
而师居未几间。
偿旧逋负十有八九矣。
戊午诏迁蒋山。
疾辞不赴。
明年朝旨以温之龙翔兴庆二院。
合一禅林。
诏师主之。
僧集如云。
斋粥不继。
朝以法田千亩赐之。
又诏主双径。
宁太后崇先寺居师。
赐金襕银绢法物。
隆渥殊甚。
师以为作归休计。
上堂。
转功就位。
是向去底人。
玉韫荆山贵。
转位就功。
是却来底人。
红炉片雪
功位俱转。
通身不滞。
撒手无依。
石女夜登机。
密室无人扫。
正恁么时。
绝气息一句。
作么生相委。
良久云。
归根风堕叶。
照尽月潭空。
寻示疾。
中使问候。
师从容叙谢。
乃呼首座曰。
吾行矣。
跏趺瞑目而逝。
时绍兴二十二年壬申十月朔日也。
越世六十有二。
坐四十五
凡七处说法。
五承紫泥之诏。
得度弟子四百。
嗣法者宗珏等三十馀人。
所编语录二集若干卷。
行世。
其语曰。
穷微丧本。
体妙失宗。
一句截流。
玄渊及尽。
是以金针密处。
不露光芒。
玉线通时。
潜舒异彩。
虽然如是。
犹是交互双明。
且道巧拙不到。
作么生相委。
良久云。
云萝秀处青阴合。
岩树高低翠锁深。
师之语句精妙。
约类如此。
僧问。
不落风彩还许转身也无。
师曰。
石女行处不同功。
曰向上事作么生。
师曰。
妙在一沤前。
岂容千圣眼。
僧礼拜。
师曰。
秖恐不恁么。
师一日入厨看煮面次。
忽桶疧脱。
众皆失声曰。
惜许。
师曰。
桶底脱自合欢喜。
因甚烦恼。
和尚即得。
师曰。
灼然惜许一桶面。
临机勘辨。
约类如此。
赞曰。
师初于丹霞掌下。
洞彻根源。
便乃遨游南北衡抗。
时机不无离师太早之讥。
殊未知真龙不借涓滴。
而能霖霈九天。
岂与点额钝鳞同日量论哉。
况师夙承弘愿。
以英伟之操。
深明的旨。
宜请假观方。
非分外也。
不期际长芦推代之风云。
卒尔广泽
宜矣。
故曰。
得时而动。
则功成百世。
其师之谓乎。
僧宗珏宋 1091 — 116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1—1162 【介绍】: 僧。
和州乌江人俗姓孙号大休
师事长芦清了禅师,嗣其法。
历住延寿、岳林、香山、雪窦、天童诸寺,学众恒逾三千。
后传法雪窦鉴而寂。
释青了南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青了字真歇姓雍氏西蜀左绵人也。
少小出家,年十八试《法华》得度,往成都大慈,习经论,略领大意。
出蜀至沔汉,叩丹霞室,微悟元旨。
寻游五台,至京师,浮汴直抵长芦,谒祖照,一语契合,命为侍者,踰年分座。
未几,照称疾退居,青了继席,学者归之。
南宋建炎末,游四明,主补陀及台之天封,闽之雪峰
绍兴七年,奉诏住育王,徙温州龙翔,并兴庆为一。
继迁杭之径山、慈宁。
皇太后复命开山皋亭崇先。
及终,塔于寺西华桐岛,谥曰“悟空禅师”。
释正觉北宋 1091 — 1157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
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
得度于净明寺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
初住泗州普照寺
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
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
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
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
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
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
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
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
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
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
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
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
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
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
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
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卷九。
释正觉
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
母赵氏。
诞师之夕光出于屋。
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
依郡之净明寺宗和尚薙发。
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琼和尚
年十八游方。
因自诀曰。
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汝州
久之无所入。
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
乃顶笠造焉入门。
霞便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
未在更道。
师拟议。
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
师忽大悟作礼。
霞曰。
何不道取一句。
曰。
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
未暇打尔。
在且去。
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
师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
三年首座
金粟智雪窦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长芦
招师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舒州之太平。
迁江之圆通能仁。
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
众惧奔散。
师独危坐堂中。
但以善语谕之。
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
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渡浙钱塘明州礼补陀大士
天童虚席。
郡守驰檄请师住持。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
遥望岭上若有神卫
遂敛兵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
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师居天童三十年。
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
七日还山饭客如常。
次辰索浴更衣。
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禅师名正觉
姓李氏
李氏为隰州善族。
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
盖其母孕时。
梦感之徵也。
七岁日诵数千言。
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
以法室祥麟记之。
又四载公果得度。
年十八游方。
决誓而行。
亲友俱贤之。
遂依枯木成禅师香山
香山多佳士。
成独器公。
公受严折不发。
闻诵法华经有省。
即陈所悟于成。
成指台上香盒曰。
里面是甚么物。
对曰。
是何心行。
曰你悟处又作么生。
公画圆相呈之。
又抛向后。
成曰。
弄泥团汉有甚么限。
曰错。
成曰。
别见人始得。
公诺诺而去。
造丹霞。
丹霞淳禅师居焉。
为芙蓉楷之子。
揩嗣投子青
嗣太阳玄。
玄公神观奇伟。
慎其付授。
年至八十。
叹无可继者。
乃以皮履直裰。
浮山远录公
使为求法器。
兼谶以偈。
偈曰。
杨广山头草。
凭君待价焞。
异苗翻茂处。
深密固灵根。
既任两宗。
居圣岩。
出洞下宗旨示
悉妙契。
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
续其宗系。
淳之祖。
原思下十二世也。
受公展讫。
即问曰。
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
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曰未在更道。
公拟议。
以拂打曰。
又道不借。
大悟其旨。
便作礼。
曰。
何不道取一句。
对曰。
某今日失钱遭罪。
辗然曰。
未暇打得你。
自此丹霞白椎日。
非公莫敢发响。
大洪
命公居七众之首。
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
六年出住泗州普照
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
俱为禅衲区薮。
而洞上之风大廓。
有问五位宗旨。
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
霁碧星河冷浸天。
夜半木童敲月户。
暗中惊破玉人眠。
中正
海云依约神仙顶。
妇人鬓发白垂丝。
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
午夜长鲸蜕甲开。
大背摩天振云翼。
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
觌面不须忌讳。
风化无伤的意玄。
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
斗柄横斜天未晓。
鹤梦初醒露叶寒。
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
又住天童
屋庐湫隘。
衲子结草树居。
常数千指。
未几所废俱成。
而宏胜冠南国焉。
有羽客。
私进乾汞之术。
公曰。
我辈非不能也。
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
为汝验之。
以汞纳口坐。
踰时吐白金于地。
客骇谢而去。
公之再住天童
适金人陷明州
诸刹皆燬。
及窥小白岭。
见谷积阴云。
疑有伏甲。
惧而退。
时江声绝渡。
千二百众俱安床藉。
知事忧之。
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
岁虽艰。
远施无厌。
赡众之馀。
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
有诏移灵隐
未越月解归。
公于天童计三十载。
而名号所彰。
万方革面。
上堂曰。
黄阁帘垂。
谁传家信。
紫罗帐合。
暗撒真珠。
正恁么时。
视听有所不到。
言诠有所不及。
如何通得个消息去。
梦回夜色依稀晓。
笑指家风烂熳
又曰。
诸禅德。
吞尽三世佛底人。
为甚么开口不得。
照破四天下底人。
为甚么合眼不得。
许多病痛。
与你一时拈却了也。
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
还会么。
擘开华岳连天色。
放出黄河到海声。
僧问。
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
曰文彩未痕初。
消息难传际。
僧曰。
一步密移玄路转。
通身放下劫壶空。
曰诞生就父时。
合体无遗照。
僧曰。
理既如是。
事作么生。
曰历历才回分化事。
十方机应又何妨。
僧曰。
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
曰透一切色。
超一切声。
僧曰。
如理如事又作么生。
曰路逢死蛇莫打杀。
无底篮子盛将归。
僧曰。
入市能长啸。
归家著短衫。
公曰。
木人岭上歌。
石女溪边舞。
又僧问。
如何是向去底人。
公曰。
白云投壑尽。
青嶂倚空高。
如何是向来底人。
公曰。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
公曰。
石女唤回三界梦。
木人坐断六门机。
公提唱语句。
湖海争馨炙之。
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
公虽年老。
日常过午不食。
缕丝不衣。
有巨贾献奇制新锦。
公坚却之曰。
老僧一人。
劳千里信施。
老僧不忍居也。
必不已。
估直以供众。
是以廉约成风。
天下效之。
绍兴丁丑九月
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
及诸檀信。
次月七日还山。
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
而沐浴更衣。
告众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俄报妙喜至。
公泊然蜕去。
妙喜为公剃发。
舍利随指而下。
龛留七日
颜不少异。
塔于东谷
谥曰宏智
塔曰妙光。
赞曰。
觉公唱教。
当乾坤鼎沸之
辟启东南。
缜言密行。
为湖海倾归。
妙喜尚左逊之
其馀欲并驾争驱。
知其孰可也。
嗟乎洞上宗风。
微公孰慰浮山之望。
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世学般若。
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
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
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
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未在,更道。
拟议,霞一击拂子。
曰:“又道不借。
大悟,作礼。
霞曰:“何不道取一句?
曰:“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未暇罪,尔且去。
”后霞退唐州大乘寺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首座
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长芦,招之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乃渡浙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
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
”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
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先是育王缺席,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
”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
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释慧晖南宋 1097 — 1183
全宋诗
释慧晖(一○九七~一一八三)号自得俗姓张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东南)人。
幼依澄照、道凝,年十二出家。
年二十扣真歇禅师长芦
返里谒宏智禅师
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开法补陀寺,徙万寿寺吉祥寺雪窦寺
孝宗淳熙三年(一一七六),敕补临安府净慈寺
七年,退归雪窦寺
十年卒,年八十七。
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正觉禅师法嗣。
有宋了广编《自得慧晖禅师语录》六卷,收入《续藏经》。
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
 慧晖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慧晖
字自得
会稽张氏子。
甫二十。
真歇长芦
微有所證。
旋里谒宏智
智。
举当明中有暗。
不以暗相遇。
当暗中有明。
不以明相睹。
问之。
语不契。
初夜坐起。
圣僧前烧香。
宏智适至。
忽见顿明前话。
次日入室。
智可之。
许为室中真子。
绍兴丁巳
开法普陀。
徙万寿。
及吉祥雪窦。
淳熙三年
补净慈。
七年
退归雪窦而化。
丕相魏公尝曰。
自得
如深云中片石。
石窗。
则空门御史也。
诸方以为名言。
自得禅师
名慧晖
会稽张氏之宠子也。
自少割爱辞亲。
得度于澄炤寺
孤锡云游。
长芦真歇
以为有所證。
于闪电机下。
竟南归。
所遇丛社如逆旅。
一阅而弃之。
遂投谒于觉宏智和尚
宏智威德自在。
道望隆当世。
当世见者。
皆为神悚。
独心负所畜。
不藉通词。
特拟观光。
于座下。
宏智熟视而容之。
微疑其所以。
乃自请挂塔。
宏智
至榻前。
诘以宝镜颂。
骤进语。
智正色。
遣出之。
乃折节自悔。
从前宝惜一齐放下。
一夕圣僧前烧香。
宏智来前。
见之。
顿悟大旨自尔。
问答无滞。
得授记莂焉。
绍兴丁巳
开法补陀。
驰其提唱。
语于宏智
宏智大悦。
其语曰朔风凛凛扫寒林。
叶落归根露赤心。
万派朝宗舡到岸。
六窗虚映投针。
本成现莫他寻性地。
閒閒耀古今。
户外冻消。
春色动四山。
浑作木龙吟。
又曰。
释迦老子穷理尽性。
金口敷宣一代时教。
珠回玉转。
被人唤作拭不净故纸。
达磨祖师以一乘法。
直指单传面壁九年
不立文字。
被人唤作壁观婆罗门。
且道作么生行履。
免被傍人指注。
衲被蒙头万事休。
此时山僧都不会。
又曰。
巢知风。
穴知雨。
甜者甜兮苦者苦。
不须计较作思量。
五五从来二十五万般。
施设到平常。
此是丛林饱参句。
诸人还委悉么。
野老不知
鼕鼕打鼓祭江神。
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
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閒。
月虽晦而弥炤。
宾主交参。
偏兼到。
十洲春尽花凋残。
珊瑚树林日杲杲。
于是补陀风范与天童并峙。
其迁万寿。
次吉祥。
又雪窦。
皆名公巨卿为之劝请。
淳熙丙申
有诏补净慈。
上堂曰。
皮肤脱落绝方偶。
明了身心一物无。
妙入道寰深静处。
玉人端驭白牛车。
妙明田地达者还。
稀识情不到唯證。
方知白云儿灵。
灵。
自炤青山父卓卓。
常存机分顶后光智契。
劫前眼所以道。
新丰路兮峻仍皾。
新丰洞兮湛然沃。
登者登兮不动摇。
游者游兮莫忽速。
亭堂虽有到人稀。
林泉不长寻常木。
诸禅德向上一著。
尊贵难琉璃殿。
上不称尊翡翠。
帘前还合伴与么。
时针线贯通真宗
不坠合作么生施设。
满头白发离岩谷。
半夜穿云入市廛。
当是时大振曹洞宗风者。
多出宏智之门。
瑞岩有石窗恭。
光孝有了堂彻。
常州善权有法
而闻庵居翠岩。
法真居清凉。
乃至大洪长芦皆属焉。
以故净慈典职班序者。
半皆诸方弟侄。
酬唱叶谐。
称为新丰韵也。
庚子秋
退归雪窦。
白发垂肩。
逍遥怡怿。
爱携禅客
谈空白日。
而笑落青山。
常作偈曰。
重重去尽自平常。
煖风和日渐长。
户外鸟啼声细碎。
岩花狼藉满山房。
癸卯冬月二十九。
沐浴而逝。
痊于明觉塔右。
赞曰。
晖公以奇隽之。
姿英发锐。
上睹影响。
于掣电光中。
便肯承当。
及入天童炉鞴镕成大器。
辄能振大声。
以达九重。
其境何顺也。
细简今古。
匪流则亢矣。
公乃履满不溢。
顺而能节。
何谦以退也。
芳型在望。
不禁高山仰止之思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晖字自得姓张氏会稽人也。
幼依澄照道疑染削,进具。
年二十,扣真歇长芦,微有所證。
旋里谒宏智,智举“当明中有暗,不以暗相遇,当暗中有明,不以明相睹”问之,语不契。
初夜定,回往圣僧前热香,宏智适至,见之顿悟前语。
次日入定,智举堪嗟去日颜如玉,郤叹回时𩯭似霜。
曰:“其入离,其出微。
”自尔问荅无滞,智许为室中真子。
绍兴丁巳,开法普陁,徙万寿及吉祥雪窦。
淳熙三年,敕主净慈,上堂:“朔风凛凛扫寒林,落叶归根露赤心。
万派朝宗船到岸,六窗虚映投针。
本成现,莫他寻,性地间间曜古今。
户外冻消春色动,四山浑作木龙吟。
”又云:“谷之神,枢之要,里许旁参,回途得妙。
云虽动而常间,月虽晦而弥照。
宾主交参,正偏兼到,十洲春尽花凋残,珊瑚树林日杲杲。
”又尝举风幡䛡,乃曰:“风幡动处著得个眼,即是上座
风幡动处失郤个眼,即是风幡。
其或未然,不是风幡不是心,衲僧徒自强锥针。
岩房雨过昏烟净,卧听凉风生竹林
七年秋,退归雪窦。
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夜,沐浴而逝,塔于明觉之左。
后有晦翁悟明者,福州人,上堂举:“夹山会下一僧到皋亭,才礼拜,亭便打,僧再拜,又打。
趋去,僧回举似夹山,山云:否?
云:不会。
山云:赖汝不会,汝若夹山口哑去。
应庵拈云:皋亭一期忍俊不禁,争奈拄杖放行太速,当时此僧,莫道皋亭夹山,便是达摩也应斩为三段。
明云:皋亭夹山门庭施设,各得其宜,但中间一人较些子,应庵与么道,也是巩县茶瓶。
嘉定十年,明纂修《联镫要》,至今传于丛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