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李峤唐初 646 — 7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或646—714或715 【介绍】: 赵州赞皇人字巨山
年二十,擢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累迁给事中
武则天时来俊臣狄仁杰狱,复验,辩其无罪,忤旨,出为润州司马
旋入为凤阁舍人,文册大号令,多委其主之。
圣历初,与姚崇偕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俄转鸾台侍郎,依旧平章事监修国史
中宗神龙初,贬通州刺史,数月即召回,旋又拜相。
睿宗即位,再被贬,寻以年老致仕。
玄宗时庐州别驾卒,年七十。
工诗文,与苏味道齐名,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号文章四友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46—715? 字巨山赵州赞皇(今河北赞皇)人。
弱冠登进士高宗上元二、三年(675、676)间,举制策甲科,历任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四朝。
高宗时奉命宣谕岭南、严二州,叛者尽降,高宗甚嘉之。
酷吏来俊臣构陷同平章事狄仁杰知御史大夫事李嗣真等,李峤挺身直其枉状,忤旨出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司马。
后以文章受知武后,三度拜相,并领修《三教珠英》。
中宗复位,以附会张易之兄弟,出为豫州刺史
景龙三年(709)特进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即位(710),出为怀州刺史,寻以年老致仕。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富才思,有所属缀,人辄传讽”,张说五君咏》誉其“才华乃天授,……新诗贯宇宙”。
曾与杜审言骆宾王苏味道崔融诸人唱和,跻身初唐诸名家间,颇善乐府歌行,长篇流畅而见情韵。
其诗注本有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
《杂咏》诗120首曾单行,玄宗天宝时张庭芳作注,有日本《佚存丛书》本,日本又存古钞本数种。
全唐诗》存诗5卷。
《全唐诗逸》补诗6首,然一作李桥。
《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
弱冠登进士第,举制策甲科。
圣历初,累官至鸾台少监、知凤阁侍郎同平章事
罢为成均祭酒长安三年复为相。
张易之败,眨通州刺史,数月后召回,神龙二年中书令次年修文馆大学士封赵国公,以特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睿宗立,罢知政事,除怀州刺史,致仕。
玄宗立,贬滁州别驾,改庐州别驾,卒。
富才思,所作人多传讽,与苏味道齐名,人称“苏李”又与崔融杜审言苏味道并称“文章四友”。
有《李峤集》五十卷,已佚。
今《李峤集》三卷乃明人所辑。
全唐诗》编诗五卷。
字巨山
赵州赞皇人
进士
累迁麟台少监
圣历初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转成均祭酒
知政事
检校文昌左丞
长安三年
复以本官平章事
中宗封赞皇县公
中书令
修文馆大学士
进封赵国公
元宗践位。
中宗时密表相王诸子勿留京师
下制放斥。
寻起为卢州别驾
卒年七十。
作品评论
新唐书本传
富才思,有所属缀,人多传讽。
……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唐诗品》
唐初诸子,词心共艳,律调俱扬,不可尚已。
而擅古作者,、李二君之宗,尤为炳著。
延清之七言,裁茂郁之幽思,按鸿朗之疏节,品第梁陈,固已含跨其上;而巨山五言,词华英净,节奏铿谐,置之晋、宋之间,则潘岳之流调,惠连之靡富,微波尚传,不当擅美。
若复湔其泾杂,骋其长驾,则七子之流,未知上下其论。
汉称“苏李”,唐亦曰“苏李”,以今论之,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延硕七言,尤富风华,亦复又难为李尔。
《诗源辨体》
李峤五言古,平韵者止“奉诏收边服”一篇声韵近古,馀皆杂用律体;仄韵者虽忌鹤膝,而语自工。
七言古调虽不纯,而语亦工。
五言律在沈、宋之下,燕、许之上。
其咏物一百二十首中有极工者。
七言律二篇稍近六朝,然颇称完美。
其源远祖文通,近规江令
才多略格,每见率尔成篇。
七言骋妍,有陈宫艳体。
汾阴》之作,盛传当时,亦只以章尾四言跌宕,振起全篇,前路铺排,已无深致。
咏物累牍,取成事类,风味无成,角巧分题,源出梁陈杂体;试帖之兴,其滥觞矣。
主要活动
  • 进士
  • 669年-674年,关内道泾州(甘肃泾川),安定县尉,释褐泾州安定县尉
  • 675年-67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长安县尉,应制举登科。迁雍州长安县尉
  • 677年-682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三原县尉,在三原县尉任,遭谗口诬枉,得以洗刷清白
  • 683年-68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监察御史,在监察御史任。十二月,中宗即位。召李峤之子及苏瓌之子苏颋,使诵所通之书
  • 685年-687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侍御史,本月,上表自举,迁侍御史
  • 68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司勋郎中,迁司勋郎中。本月,从武后拜洛受图,有应制之作
  • 688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侍御史,在侍御史任,有文
  • 689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司封郎中,转司封郎中,有文
  • 690年-691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给事中,迁给事中,有诗
  • 692年-693年,江南东道润州(江苏镇江),润州司马,以覆狄仁杰等忤旨,一月,出为润州司马,充使往宣州采银
  • 694年-697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凤阁舍人,在凤阁舍人任。有文
  • 698年-700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凤阁侍郎,是年春,知凤阁侍郎
  • 700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鸾台侍郎,本月,转鸾台侍郎,依旧同凤鸾台平章事、监修国史
  • 701年-704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成均祭酒,本月,武后幸长安,李峤为神都副留守。改元大赦,加通议大夫,兼检校文昌左丞,馀如故
  • 704年-705年,都畿道河南府(河南洛阳),地官尚书,本月,罢为地官尚书、监修国史
  • 705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吏部侍郎,本月,征拜吏部侍郎,封赞皇县男
  • 705年-706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吏部尚书,本月,迁吏部尚书。与韦嗣立同居选部,置员外官二千馀人
  • 706年-710年,京畿道京兆府(陕西西安),中书令,本月,守中书令
  • 710年,都畿道怀州(河南沁阳),怀州刺史,此日,李峤被贬为怀州刺史。寻以特进致仕
僧玄览初唐 651 — 73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1—734 【介绍】: 唐僧。
杭州钱塘人俗姓褚
褚无量弟。
出家为僧,师承慧昶。
后住杭州华严寺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51—734 俗姓褚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右散骑常侍褚无量之弟。
出家为僧,师承慧昶。
后住杭州华严寺
宋高僧》卷二六有传。
《舆地纪胜》卷二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
后徙钱唐因家焉幼依慧昶师出家。
昶年高行尊。
诚学者之模范也。
临平邑里之华严寺
隋季天下丧乱。
寺因颓弛。
唐初诏许脩饰。
乃华侈其制度。
恢辟其基址。
负山临水。
形胜殆可尚。
且以寺前之湖。
放生池
太守袁从礼。
司马杨敏言。
为禁渔捕。
以赞成之。
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
写经二千馀轴。
画殿前四天王像。
则其相力亦勤矣。
父宗赠和州刺史
右散骑常侍舒国公
无量
以材学称。
太夫人期颐自养。
又以天竺其受戒地。
及为僧录时。
所营别墅。
并华严三所。
皆致缮治。
优游来往。
化导以老。
开元二十二年
示疾终于寺。
寿八十四。
弟子明了大觉等。
葬之细砺洞。
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文。
释玄览
姓褚氏
其先河南人也。
食菜于钱塘
因是家焉。
诞膺明德。
生而悬解。
深达实相。
崇善本。
自初念至于舍家师承慧昶。
昶师德无不满众用皆足。
年高行尊久为师范。
及见无一息之间违仁。
告门人曰。
无上之道清净为本。
有能一念用其心。
吾未见学不足者。
江表无真僧久矣。
或以此子为法鼓耶。
俾遐迩闻之。
其预为达匠之所甄异也如此。
其本邑有故华严寺
以包桑之地近于玄礼师之先茔。
属隋室不竞法宇弛颓。
名将壑迁迹亦时废。
属于唐初募信人重建。
文明岁有敕许还旧额。
广轮制度兼移基址背山临水往返形胜初以具戒依天竺
次以僧录住一闲居。
后以耆德统华严三寺。
次第同致于道。
道无不在。
因教有迁也。
尝以悯物慈济为己任。
遂议寺前平湖之通川放生池
太守袁从礼因兹劝勉。
深入慈门以禁六里。
司马杨敏言感梦。
又广至十里。
是以揵鬐掉尾。
噞喁浮沈不虞其害。
得遂生性焉。
又以经像为最则殿前画四像。
慈氏为首。
铸金铜像三百五十座。
弥陀为首。
写经二千馀轴。
金字涅槃经为首。
如是功德以顺现报。
故王考宗追赠。
和州刺史右散骑常侍舒国公无量则览之元昆也。
量修学之日临平湖龙见。
无不往观。
舒公晏然不离书案。
气度如此。
明皇初年舒公侍讲
嘉尚之。
归觐太夫人。
年已期赜。
昆季皆以华皓晨昏之地说法而已。
开元二十二年示疾。
终于临平所造寺。
春秋八十四。
僧明了大觉普贤神满怀逊皆参预法流。
奉法器藏于细砺洞之下基。
工部侍郎徐安贞撰碑颂德焉。
闽中爱同寺释守如
多事劝诱。
越上之民归若廛聚焉。
崇树精庐以为济众
急在利他。
开元十年于寺营浴室。
患地势陡高清泉在下桔槔无用汲引步遥终以为劳。
思虑不迨无由改作。
忽一宵下流顿涸距造浴室所二十馀步清泉迸出。
时谓神功冥作移此泉耳。
七闽之民罔不归信。
终于温室之偏房矣。
阎朝隐初唐 ?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州栾城人字友倩
少有名,连中进士孝悌廉让科,补阳武尉
中宗太子朝隐以舍入幸,累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
性滑稽,善佞。
武则天有疾,朝隐往祷少室山,以身为牺牲。
则天愈,转麟台少监
先天中秘书少监,坐事贬通州别驾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2 字友倩排行五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
连中进士孝悌廉让科,补阳武尉
性滑稽,属文奇诡,为武后所赏,累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
圣历中,转麟台少监
谄事张易之,常代作篇什,易之伏诛,因徙岭外。
中宗景龙初,自崖州遇赦还,累迁著作郎
玄宗先天中,复为秘书少监
又贬通州别驾,卒于官。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朝隐文章擅一时之美,张说曰:“阎朝隐之文,则如丽色靓妆,衣之绮绣,燕歌赵舞,观者忘忧。
然类之《风》、《雅》,则为俳矣。
”(《大唐新语》卷八)《旧唐书·经籍志下》、《新唐书·艺文志四》录《阎朝隐集》5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3首,《全唐诗外编》补诗2首,多为应制之作。
唐诗汇评
阎朝隐(?
一712),字友倩赵州栾城(今属河北)人。
进士第,中孝悌廉让科,补阳武尉
武后朝,累迁给事中,预修《三教珠英》。
武后有疾,令祷于少室山朝隐沐浴伏身组盘为牺牲,请代后疾。
还奏,擢麟台少监
其谄佞如此。
中宗即位,流崖州
景龙初赦还,迁著作郎,复为秘书少监
坐事眨通州别驾,卒。
有《阎朝隐集》五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十三首。
朝隐字友清
赵州栾城人
累迁给事中
圣历二年麟台少监
谄事张易之
常代作篇什。
易之伏诛。
坐徙岭外。
先天中复为秘书少监
坐事贬通州别驾
作品评论
《大唐新语》
张说曰:“阎朝隐之文,则如丽色靓妆,衣之绣绣,燕歌赵舞,观者忘忧;然类之《风》、《雅》,则为罪矣。”
旧唐书本传
朝隐文章虽无《风》、《雅》之体,善构奇,甚为时人所赏。
新唐书本传
朝隐)性滑稽,属辞奇诡,为武后所赏。
主要活动
  • 进士、孝悌廉洁科
李适之盛唐 ? — 7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6 【介绍】: 宗室。
恒山王李承乾孙。
始名
开元中累迁通州刺史,以强干见称。
擢拜御史大夫,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
天宝初左相
五载,为李林甫所构陷,贬宜春太守,终仰药而死。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7 原名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
中宗神龙初(705),擢左卫郎将
开元中,累官通州刺史秦州都督河南尹御史大夫幽州长史
天宝元年(742),为左相李林甫构陷之,罢知政事,任太子少保,寻贬宜春太守
六年李林甫李邕裴敦复,朝野震惊,适之亦忧惧而自尽。
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
适之性疏放嗜饮,工诗。
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入1首。
唐诗汇评
李适之(?
-746),名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恒山王承乾之孙。
神龙初,起家拜左卫郎将
开元中,历通州刺史秦州都督陕州刺史河南尹御史大夫
二十七年,兼幽州大都督府长史知节度事
天宝元年,自刑部尚书牛仙客左相,与右相李林甫不叶。
五载,罢相,守太子少保,坐与韦坚善,眨宜春太守
御史罗希奭奉使韦坚等于贬所,经宜春适之惧,服药自杀。
适之嗜酒,与李白贺知章等合称“饮中八仙”。
全唐诗》存诗二首。
适之初名昌
恒山悯王承乾孙。
神龙初起家左卫郎将
开元中刑部尚书
天宝元年左相
封清和县公
罢政事。
太子少保
坐与韦坚相善。
宜春太守
御史罗希奭阴被诏杀等于贬所。
宜春
适之惧。
仰药死。
卢正己唐 692 — 7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2—770 【介绍】: 幽州范阳人本名元裕字子宽
明经及第
四佐大邑,三历京掾。
玄宗天宝中,为户部员外郎
肃宗至德中,为蜀郡长史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典通义唐安二郡,以理平迁通州刺史、七州采访防御使
入朝累官刑部侍郎,草具科条,成《刑录》三卷。
代宗初,自太府卿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太子宾客
正己字子宽
初名元裕
代宗赐今名。
元宗幸蜀。
命典通义唐安二郡。
累迁成都尹剑南节度采访使太子宾客
大历五年卒。
赠太子少保
主要活动
  • 明经科
秦昌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并州太原人
秦守一子。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始设明州昌舜刺史
天宝元年,自通川郡太守,授会稽郡太守
六载,改江华郡太守
又为常山郡太守
李季卿盛唐 709 — 76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67 【介绍】: 京兆万年人
李适子。
工文词。
玄宗开元初明经及第,复登博学弘辞科,再迁鄠县
肃宗朝,历户、吏二部郎中,累迁中书舍人,贬通州别驾
代宗即位,征为京兆少尹,复为中书舍人
秘书少监吏部侍郎御史大夫奉使河南江淮宣慰。
大历二年,改右散骑常侍
性豁达,善与人交,在朝以推贤进士为务,士以此多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万年人
能文,举明经博学宏辞
肃宗时中书舍人
代宗时累官右散骑常侍
时称恢博君子
卒赠礼部尚书
季卿
京兆人
明经擢第。
代宗朝官潮州刺史
主要活动
  • 玄宗开元初,明经科
  • 宏词科
独孤良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
代宗大历中进士
十四年,登博学宏辞科
德宗朝,累迁金部员外郎
贞元五年,官右司郎中
赵宗儒考功事,定百官考绩,良器以过被黜。
后官通州刺史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博学宏词科,累迁金部员外郎
德宗贞元五、六年(789、790)间任右司郎中
其后行迹无考。
生平事迹散见《登科记考》卷一一、《旧唐书·赵宗儒》、《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六。
全唐诗》存诗1首。
良器
德宗朝右司郎中
主要活动
  • 779年,宏词科
  • 代宗大历中,进士
任瑰隋末唐初 ?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9或630 【介绍】: 隋唐时庐州合肥人字玮
早孤。
南朝陈时,年十九,试守灵溪,迁衡州司马
陈亡,弃官。
隋文帝仁寿中,为韩城,未几罢去。
李渊起兵,讨捕于汾、,镶上谒献策,下韩城县,破饮马泉,拜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仓。
及建唐,改授毂州刺史
王世充,以功累封管国公
后以讨平徐圆朗辅公祏,拜邗州都督,迁陕州
弟任璨得罪,镶坐左迁通州都督,卒。
僧灵睿隋末唐初 565 — 6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5—647 【介绍】: 唐僧。
益昌陈乡人,俗姓陈
幼于益州胜业寺出家。
隋文帝开皇初,从高丽印公习三论,随入京师流听诸法。
炀帝大业末,归蜀住法聚寺。
唐高祖武德初,复从安州皓公研习大乘经。
晚住绵州隆寂寺,颇有异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其先颍川人
陈氏后。
流寓于益昌
家世事老子
母尝过道观。
乞子归而夜梦。
松林下
有七宝钵。
飞自树巅入口。
觉即娠。
因不喜荤腥味。
及生而或以进。
则母子俱头痛。
莫可疗。
于是遂悉屏去。
八岁随二亲。
诣道观。
道士令习诵步虚词。
面忽出血。
一日遇智胜法师于田间。
捉其衣曰。
奉佛吾愿也。
远追遂为沙弥益州胜业寺
尽夏能覆诵大品。
隋开皇初高丽印公。
开三论。
入京皆依以受业。
未几。
还住法聚寺。
武德二年
安州皓公居大建昌寺从之。
三年寺有异学。
忘其名。
每加害。
终弗得。
寻徙乡里之隆寂寺以避焉。
贞观元年
檀越通州骞禅师尽形资给。
听众三百馀人。
请常弘演
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夜
三鼓大风起。
有声高畅若言曰。
灵睿法师
来年十月
当往生南海大国光明山西阿观世音菩萨所矣。
至期。
三日众见幡华满寺。
晚讲罢入房。
看读如常。
时或告以祥瑞事。
徐执卷出门立逝。
坚植不少倾仆。
舁致床上。
夜半复起。
跏趺坐如生。
春秋八十三。
释灵睿
姓陈
本惟颖川。
流寓部。
益昌之陈乡人也。
祖宗信于李氏。
其母以二月八日道观设斋。
因乞有子。
还家梦见在松林下坐有七宝钵于树颠飞来入口。
便觉有娠。
即不喜五辛诸味。
及其诞已设或食者母子头痛。
于是遂断。
八岁二亲将至道士所令诵步虚词。
便面孔血出遂不得诵。
还家入田。
遇见智胜法师
便曰。
家门奉道。
自欲奉佛随师出家。
即将往益州胜业寺沙弥
夏之中
大品暗通。
开皇之始。
高丽印公入蜀讲三论。
又为印之弟子。
常业大乘。
后随入京流听诸法。
大业之末
又返蜀部住法聚寺。
武德二年
安州皓公上蜀。
在大建昌寺讲开大乘。
止法延三年
后还蜀本住。
常弘此部经二年许。
寺有异学。
成实朋流嫌此空论。
常破吾心将兴害意。
在房中北壁而止。
初夜还床栖遑不定。
身毛自竖。
移往南床坐。
至三更忽闻北壁外有物撞度达于卧处。
就而看之。
乃漆笴槊。
长二丈许。
向若在床身即穿度。
既害不果。
又以银挺雇贼入房。
坐案边觅终不获。
但有一领甲在常坐处。
知相害之为恶也。
即移贯还绵州益昌之隆寂寺。
身相黑短止。
长五尺。
言令所及通悟为先。
常讲大乘以为正业。
贞观元年
通州骞禅师作檀越尽形供给。
三百听众。
至七年八月二十五日夜
梦有衣冠者来迎往西方去。
徒众钵中皆空无物。
至三十日
寺钟大小七口。
铜磬十馀一时皆鸣。
至三更据绳床加坐而终。
自此后。
周流讲唱传化不绝。
至二十年八月二十一日四更大风忽起。
高声言曰。
灵睿法师来年十月
南海大国光明山西阿观世音菩萨所受生也。
至期十月三日
合寺长幼道俗。
见幡华菩萨满寺而下。
晚讲入房看疏读经。
外有僧告。
幡花异香充寺及房。
闻捉经出看敛容立终。
坚持不倒。
扶卧房中。
三更忽起加坐如生刺吏以下躬手付香供养其尸。
道俗相送归东度山。
设大会八千人。
时年八十三矣。
然其洁清。
童稚过中不饮。
荤辛莫履。
具尽报云。
李进贤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人
善畜牧,家富于财。
德宗贞元末严绶太原,署牙门将。
宪宗元和八年,累迁振武节度使,辟子严澈为判官,澈年少治苛,军中苦之。
回纥入侵,进贤发兵讨之,军众杀其将而还。
进贤大怒。
众惧,因反攻之。
进贤□(言追)城出,奔靖边军。
众乃杀澈而屠进贤家。
诏贬进贤通州刺史
李撰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通州刺史,辞疾归。
曾与其父李元嘉谋兵不成,俱坐诛。
工于辞章,少以文才见知。
结交皆名士,书籍甚多,皆文句详定,秘阁所不及。
韩王元嘉子。
少以文才见知诸王子中
天后朝官通州刺史
元嘉起兵诛武氏。
与父坐诛。
张造唐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龙州人
僖宗时卫将军
帝幸兴元,命屯黑衣修栈道,为杨复恭所忌,斥为万州刺史
王建起兵,以行军司马,迁茂州刺史
后为陈敬瑄所败,殁于阵。
卒年四十五。
贞元中渭南县
段崇简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凉州武威人名倍,以字行。
段宝玄孙。
玄宗开元十八年,为定州刺史
十九年,拜代州都督
又为深州刺史,为政贪暴,临罢时尚括取绢三十车。
邻州刺史
开元末,官至郑州刺史
韩伸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渠州人
善饮酒,长于龟卜。
前蜀时游谒于王侯之门。
常怀一龟甲,先期卜来日之兆,吉则博,凶则否。
性落魄不羁,一日聚博豪饮,其妻率女仆自后击其首,不知,方唱《池水清》辞,婉转绕梁。
世因戏呼为“池水清”。
于立政初唐 ? — 67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9前 【介绍】: 雍州高陵人字匡时
于志宁子。
累官吏部郎中,迁国子司业,改太子率更令
出为渠州刺史
高宗显庆元年,为虢州刺史
官至太仆少卿
魏元忠初唐 ? — 7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7 【介绍】: 宋州宋城人本名真宰
少为太学生,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
高宗仪凤中吐蕃犯边,元忠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要,高宗善之,令直中书省,累迁殿中侍御史
武则天光宅元年,监李孝逸军击徐敬业,转洛阳
周兴所诬,远贬。
后又为来俊臣陷害,前后流放三次。
武周圣历二年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东宫,二张势倾朝廷,元忠上奏小人在君侧,贬高要
中宗复位,迁兵部尚书,进侍中,拜中书令,封齐国公,当朝用事,不再直言,随波逐流,誉望大减。
后坐节悯太子起兵反韦后及杀武三思事,贬思州务川,行至涪陵,卒,年七十余。
玄宗时追谥贞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人。
本名真宰,以避武后母讳改。
初为太学生
高宗仪凤中,上书论驭吐蕃,授秘书省正字,令直中书省内供奉
累迁殿中侍御史
武后时,以平徐敬业功擢司刑正,累迁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中宗朝,拜侍中,迁中书令,封齐国公,又进尚书右仆射,知兵部尚书
景龙元年(707)罢,贬为渠州司马,又左迁思州务川,行至涪陵卒,年七十余。
景龙四年(710)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玄宗开元六年(718)谥曰贞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五。
元忠善草书。
预撰《则天皇后实录》。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元忠
宋州宋城人
本名真宰
以避则天母讳改。
高宗时太学生
上封事。
秘书省正字
直中书省内供奉
再迁殿中侍御史
李孝逸军事。
以讨平徐敬业功擢司刑正
稍迁洛阳
再陷罪流岭表。
还授御史
圣历二年擢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迁左肃政台御史大夫
长安中副相王并州元帅
突厥吐蕃犯塞。
加为大总管
张易之昌宗谮下狱。
高要
中宗即位
驿召授卫尉卿同中书门下三品
兵部尚书
进拜侍中中书令
齐国公
神龙四年左仆射
武三思之党宗楚客纪处讷元忠及子升与节悯太子同谋构逆。
请夷三族。
中宗不许。
元忠惧。
上表固请致仕。
手制听解左仆射
特进齐国公致仕。
仍朝朔望。
又以姚庭筠劾贬渠州员外司马
又左迁思州务川
行至涪陵卒。
年七十馀。
景龙四年追赠尚书左仆射齐国公本州刺史
开元六年谥曰贞
韦岳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岳
京兆万年人
韦弘机孙。
武则天时,为汝州司马,以能称,召授尚舍奉御
寻拜太原尹,以不习武,固辞边任,忤旨,下迁宋州长史,历海、虢二州刺史,所在皆著风迹。
睿宗时,入为殿中少监,坐与窦怀贞交往,贬渠州别驾
后稍迁陕州刺史,卒。
张朏盛唐 696 — 7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6—751 【介绍】: 襄州襄阳人字朏
张柬之侄。
中宗初,因伯父柬之功,授荆州参军
韦后专权,贬抚州参军
睿宗时,起试太子通事舍人
玄宗开元末,累迁渠州刺史
天宝间,历任涪陵零陵临川新定郡太守,所至以清廉称。
僧惟悫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上党人俗姓连
京师崇福寺。
有《楞严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连氏
齐大夫称之后。
上党潞人
九岁从舅氏之有名称于释门者出家。
久之辞去游学。
教旨禅宗毗尼之道。
靡不探讨。
年四十。
犹宿留京辇。
时故相房公融。
已捐馆舍。
其子弟居赐第。
一日请斋尚未饭。
出经一函曰。
相公南海时。
所译楞严经十卷。
今筵中仅十僧。
可僧各一卷以结缘。
坐次当四。
得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
文婉而理玄。
遂誓作疏流通。
及归所住崇福寺
遽画文殊菩萨像。
且诵其名号。
十年志益不衰。
忽梦文殊乘狮子。
入其口。
由是下笔若神助。
大历丙子也。
及疏就。
又梦文殊自口出。
成三卷。
今盛行于世。
一说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入内得其本。
未几馆陶沙门慧震
传之于而流通焉。
既而资中恒沇法师
义章
号资中疏云
释惟悫
俗姓连氏
齐大夫称之后。
本凭翊人。
官居上党为潞人也。
九岁割爱冠年纳戒。
母氏昆弟归于法门。
从其受教。
澜漪内湛葳𦼆外发。
嗜学服勤必无倦色。
乃辞渭阳寻师隶业。
经筵首席。
或论集前驱。
或参问禅宗。
或附丽律匠。
其志渊旷欲皆吞纳之。
年临不惑尚住神都。
因受旧相房公融宅请。
未饭之前宅中出经函云。
相公南海知南铨。
预其翻经。
躬亲笔受首楞严经一部。
留家供养。
今筵中正有十僧。
每人可开题一卷。
坐居第四。
舒经见富楼那问生起义。
觉其文婉其理玄。
发愿撰疏。
疏通经义。
及归院矢誓写文殊菩萨像。
别诵名号计一十年。
厥志坚强遂有冥感。
忽梦妙吉祥乘狻猊自之口入。
由兹下笔若大觉之被善现谈般若焉。
大历元年丙午也。
及将彻简。
于卧寐中见由口而出。
在乎华严宗中。
文殊智也。
勒成三卷。
自谓从浅智中衍出矣。
于今盛行。
一说楞严经。
初是荆州度门寺神秀禅师在内时得本。
后因馆陶沙门慧震于度门寺传出。
遇之著疏解之。
后有弘沇法师者。
蜀人也。
义章开释此经。
号资中疏
其中亦引震法师义例。
似有今古之说。
此岷蜀行之。
近亦流江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