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翁宏五代至宋初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至宋初桂州人字大举
寓居韶、贺间。
宋太祖开宝中南岳,与廖融、王元等为诗友,唱和甚多。
有集,已佚。
全宋诗
翁宏字大举桂岭(今广西贺县)人。
常寓居韶、贺间,不仕进。
廖融为诗友(《诗话总龟》前集卷一一引《雅言系述》)。
今录诗三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大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
一说桂岭(今广西贺州东北)人,寓居韶(今广东韶关)、贺(今广西贺州)间。
五代十国楚人,入宋。
宋太祖开宝间,与廖融、王元等交游唱和。
事迹散见《诗话总龟》卷一一、《十国春秋》卷七五等。
有诗集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外编》补断句6。
唐诗汇评
翁宏,生卒年不详,字大举桂州(今广西桂林)人,或云桂岭(今广西贺州东北)人,寓居韶(今广东韶关)、贺(今广西贺州)间。
五代十国楚时,隐居不仕。
宋开宝间,与廖融、王元等交游唱和。
有集一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三首,残句三。
全粤诗·卷一九
翁宏字大举
桂州人五代汉时遁迹韶州贺州间。
事见《雅言系述》。
诗三首。
作品评论
《雅言系述》
衡山处士廖融南游……(翁)以百篇示谢云:“高奇一百篇,见造化工全。
积思游沧海,冥搜入洞天。
神珠迷罔象,瑞玉失离镌。
休叹不得力,《离骚》万古传。”
王士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其祖本契丹怒皆部人,玄宗开元中入居蓟。
王武俊子。
以父勋补原王府咨议
德宗贞元中选尚义阳公主
宪宗元和中累迁至安州刺史
公主纵恣不法,士平与之争忿,帝怒而幽公于禁中,幽士平于私第。
后出为安州刺史,坐与中贵交结,贬贺州司户
以功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林楚才南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林楚材
生卒年不详。
贺州富川(今广西钟山)人。
五代南汉高祖大有年间黄损致仕后,林作诗相赠。
事迹见《诗话总龟》前集卷一四引《雅言系述》。
全唐诗》存诗2句。
全粤诗·卷一九
林楚材,原籍贺州富川南汉乾和中刘晟贺州,始隶籍番禺
布衣,不求仕进。
精数学,能诗。
一时缙绅咸折节与之游,与黄损尤交善。
清阮元《广东通志》卷三二六、清梁廷南汉》卷一四有传。
诗一首。
韩思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南阳人字英远
高宗时,擢志烈秋霜、下笔成章科第。
监察御史,数言当世得失。
巡察剑南益州高赀兄弟相讼,累年不决,思彦敕厨宰饮以乳,二人悟,遂泣请辍讼。
李义府及诸武忌其刚直,谮之,出为山阳丞,旋自免去。
久之,召为御史,再谪外,官终贺州司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英远邓州南阳(今河南南阳)人。
先后举下笔成章科、志烈秋霜科,授监察御史
高宗召见,待诏弘文馆,仗内供奉
出为山阳丞。
后补建州司户参军,入为御史
不久出为江都主簿,又徙苏州录事参军
罢,客汴州
上元中,召授乾封县,徙朱鸢县,迁贺州司马,卒。
生平事迹见《新唐书》本传、《大唐新语》卷八。
全唐诗》存诗1首。
王继勋五代至宋初 ? — 9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陕州平陆人
初仕后周,历宪、、石、磁四州刺史
宋初,历道州刺史,上南汉可图状。
宋军攻南汉,为贺州道行营马步军都监
有武勇,常用铁鞭、铁槊、铁挝,军中目为“王三铁”。
韩琬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邓州南阳人字茂贞
韩思彦子。
擢文艺优长、贤良方正科第。
监察御史
睿宗景云初,上书言时政,不报。
出监河北军,兼按察使
玄宗先天中,上陈赋绢非时之弊。
开元时,迁殿中侍御史,坐事贬官,卒。
有《续史记》、《御史台记》等。
字茂贞
邓州南阳人
贺州司马思彦子。
茂才擢第。
又举文艺优长贤良方正连中。
监察御史
出监河北军兼按察使
开元中殿中侍御史
坐事贬官。
孟匡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翰林供奉
左拾遗
天宝二年,因试判失准,贬贺州
又曾任御史左司员外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738)翰林供奉
后任左拾遗
天宝二年(743)因试判失准而贬贺州
又曾任御史左司员外郎
事迹散见《封氏闻见记》卷四与卷八、《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二等,另参岑仲勉《读全唐诗札记》、《唐翰林供奉辑录》。
全唐诗》存诗1首,误署作孟匡明
匡朝
开元末御史
左司员外郎
翰林学士
李彭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邢州柏仁人
李景伯子。
玄宗开元中历迁中书舍人吏部侍郎
李林甫善。
典选七年,以贪赃长流岭南临贺郡
后起为济阴太守,徙冯翊,入为吏部侍郎
安史之乱,陷于叛军,胁以伪官,忧愤死。
彭年
开元中历官兵部侍郎
天宝中以罪流岭南
起为济阴太守
累迁吏部侍郎
元宗幸蜀。
贼陷西京
胁授伪官
忧愤卒。
礼部尚书
武充唐 734 — 8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4—802 【介绍】: 并州太原人字虚受
武攸暨孙。
以荫补两馆生,解褐授南昌,迁江宁,累转陈州录事参军
德宗兴元中李希烈叛,将兵守城,又献破敌之计。
以功迁虞部员外郎
后退居郑郊五六年。
贞元十三年,拜贺州刺史,有治迹,卒于官。
皇甫政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德宗贞元初为浙东观察使,置越王山堰,凿山以畜泄山水,民利之。
淮西节度李希烈叛乱,宗室李元平汝州刺史与战被擒,希烈楚帝,以元平宰相
希烈败死,元平贷死流于珍州
会赦得归,皇甫政表闻其到,以发怒,元平复流贺州而死。
杨凭中唐 ? — 81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虢州弘农人字虚受一字嗣仁
代宗大历九年进士,累佐使府,历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
重交游,尚然诺,与穆质许孟容等为友。
然性尚简傲,接下脱略,人多怨之。
及历二镇,尤事奢侈。
入拜京兆尹
御史中丞李夷简与之素有隙,因劾江西奸赃及它不法事。
宪宗京兆有绩,但贬临贺
俄徙杭州长史
太子詹事卒。
工文辞,与弟杨凝杨凌皆有名,时号三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虚受一字嗣仁排行十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其家于安史之乱中移居苏州(今属江苏)
代宗大历九年(774)进士第,为状元
佐使府德宗贞元中累迁太常少卿
十八年出任湖南观察使顺宗永贞元年(805)徙镇江西
宪宗元和二年(807)入为左散骑常侍,转刑部侍郎
四年京兆尹七月以赃罪贬临贺
累徙太子詹事
卒于穆宗长庆元年(821)前。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柳宗元之岳父,与弟凝、凌皆有文名,号“三杨”。
文学者皆知诵其词,而以为模准。
”(《唐故兵部郎中杨君墓碣》)《全唐诗》存诗1卷。
唐诗汇评
杨凭(?
-817),字虚受一字嗣仁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
大历九年(774)进士第
佐使府、入为起庙舍人,历礼部郎中太常少卿
贞元十八年,出为湖南观察使
永贞元年迁江西观察使
元和初,授京兆尹
四年,以江西任上赃罪被劾,贬临贺
杭州长史,入为恭王傅、分司东都,迁太子詹事,卒。
与弟凝、凌皆善文辞,时号“三杨”。
穆质许孟容李鄘友善,时称“杨穆许李”。
全唐诗》编诗一卷。
字虚受
一字嗣仁
虢州宏农人。
进士
累官太常少卿湖南江西观察使
入为左散骑常侍
刑部侍郎京兆尹
临贺县
李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字中玄,一作子元
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河南府参军,历贺州刺史
有《骰子选格》三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子玄(一作中玄),延唐(今湖南宁远)人。
文宗大和元年(827)进士第二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河南府参军
曾上疏请以己官让与因直言时弊而遭黜落之刘蕡,为时所称。
大和间官至贺州刺史
事迹见新、旧《唐书·刘蕡》、《登科记考》卷二〇。
《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九嶷山部》收其诗4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沅湘耆旧集》另存1首。
其中2首与骆宾王诗相近,疑出后人误植。
全唐诗续补遗
字子玄延唐人
大和间贤良方正,擢进士第一,调河南府参军
刘蕡对事切直,考官畏中官,不敢取。
曰:「刘蕡下第,我辈登科,能不厚颜。
」又疏请以所受官让,帝不纳。
后历贺州刺史
字子元
太和二年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
河南府参军
贺州刺史
李元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远裔。
初为湖南观察使萧复判官试大理评事
性疏傲,敢大言,人人怨疾而为关播所重,荐为汝州别驾
李希烈叛,元平治地与其接壤,募工徒修缮外城墙,希烈阴使亡命之徒应募,里应外合,缚之,希烈署为御史中丞宰相
希烈死,元平流死于贺州
李回唐 ? — 85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宗室。
字昭回本名躔,避武宗讳改
李德良六世孙。
进士第,又登贤良方正制科。
强干有吏才,遇事通敏。
武宗时工部侍郎,转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
又以本官同平章事,累加中书侍郎
宣宗时抚州刺史
懿宗咸通中,复入为兵部尚书,出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
卒谥文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59? 本名躔,避武宗讳改字昭度
穆宗长庆元年(821)进士第,又中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历佐使府
文宗大和七年(833)起居郎,历职方、吏部刑部员外郎
开成元年(836)库部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
五年工部侍郎,转户部侍郎
武宗会昌五年(845)拜相,封陇西郡公
六年出为剑南节度使宣宗大中二年(848)贺州刺史
十三年复镇剑南,寻卒,谥文懿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3首。
僧知玄唐 809 — 88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9—881 【介绍】: 唐僧。
洪雅人俗姓陈字俊觉
年十三,讲道于蜀,时号陈菩萨
游方至武宗诏与道门抗论,几获罪。
宣宗立,召讲,赐紫袈裟,署为三教首座
后乞归,居彭州丹景山
僖宗幸蜀,赐号悟达国师
知玄坚守禁戒,研习外典,李商隐尝师事之。
有《如来藏经会释疏》,《大无量寿经》、《般若心经》、《金刚经》等疏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9—881 字后觉俗姓陈眉州洪雅(今四川洪雅)人。
11岁出家。
15岁即于成都大慈寺升座,耸动一时,时称陈菩萨
文宗时,入住长安资圣寺
文宗曾召之顾问。
武宗会昌灭佛时,进谏而未获采纳,遂离长安,住桂林开元寺
宣宗大中初,复至长安,住宝应寺,署为三教首座
大中八年(854)归蜀,住彭州丹景山
李商隐对之执弟子礼。
后曾游泽州
僖宗蜀时,曾召其谈法。
宋高僧》卷六有传。
著作甚多,今存《慈悲水忏法》三卷。
全唐诗》存诗3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
曾祖图南。
梓州射洪
祖宪考邈。
皆名场不捷。
母魏。
梦月入怀而娩。
襁褓见佛像僧仪必笑。
五岁。
祖指花令赋诗。
不数步即就。
且有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之句。
祖吟咏久之。
叹曰。
吾望汝登高第雪耻。
今如此。
其志见矣。
则终将归于空门乎。
所居邻宁夷寺。
七岁听法泰法师讲涅槃经。
忽若有所寤。
夜又梦。
其寺之殿佛。
手为摩顶。
因力求出家。
不可禁止。
年十一。
唐兴四安寺落发。
其师并以大经远公义疏。
𮗿公圆旨授之。
皆习复无遗误。
年十三。
升座阐演于大慈寺之普贤阁下。
丞相杜公元颖
方出镇蜀。
闻其名而命之。
听者万计。
率骇服。
自是不敢斥其名。
而呼之为陈菩萨矣。
或传其前身。
汉州三学山知铉也。
尝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云。
受具戒于净众寺𮗿贞律师
禀俱舍论于十长山固律师
于是抵三峡
荆襄
而驻锡于京辇之资圣寺
获依安国信法师
究唯识论。
旁攻外典百家之言。
然以乡音不类忧之。
乃曰课大悲咒象耳山
中夕梦僧易其舌。
旦能秦语文宗尤加礼重。
儒者杨茂先
留意竺坟。
谢康乐之为人。
注释经义。
时就质问。
及终。
独见其服紫衣。
戴碧冠。
前拜谢乘空而去。
讣至。
则知其命子以紫袈裟。
碧芙蓉冠敛。
且曰。
吾非簪裳累。
则提瓶挈屦。
玄公久矣。
今遽尔柰何。
武宗始犹尚内教
后惑邪说。
故群臣莫之谏。
尝以德阳节。
会缁黄麟德殿。
独抗道众。
帝躬发老子
治大国如烹小鲜义。
使相问答。
所对凡数千言。
皆谓神仙固山林之事。
帝王所宜行。
上大怒。
左军仇士良
内枢杨钦义。
惜其才美。
密讽贡祝尧诗五章解之。
即日归乡里。
既而以巾栉。
湘湖间。
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迎止开元寺
宣宗龙飞。
内枢杨公统左禁军。
以定𠕋功。
请复教。
首乞访声迹。
诏居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
赐紫伽黎。
署三教首座
俄诏徙法乾寺玉虚亭。
则上于藩邸所造者。
大中三年
诏悉兴建天下废寺。
至图肖象禁中。
以存模楷。
八年上章乞还山。
广明二年春
僖宗难幸蜀。
郭遵
以玺书诏。
行在所
仍许肩舆自随。
上降接勤重。
谈论颇悦。
且欲赐美号。
顾问诸学士
学士未及奏。
而上遽洒御翰以悟达曰。
开示悟入法华之旨。
其宜号悟达国师
以表朕意。
陈让再三。
不允。
遂辞疾归卧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七日
见所居之室。
悉现微妙胜境。
二月七日
忽空中有声曰。
必生净土。
问谁为此声者。
则应曰。
佛也。
若菩萨降庭。
明珠堕膝。
是岂娑婆报尽。
而宿昔罪福之感骤至耶。
七月中
召弟子慈灯。
作遗表。
嘱后事。
以尸施鱼鸟。
叮咛告戒。
右胁面西而寂。
寿七十三。
腊五十四。
生平谨于持守。
而笃于进脩。
然其利物之效。
尤多著见。
骆谷真符县雍氏者。
宅当大潭上。
潭有鱼。
足而齿。
异甚。
或欲网钓。
则兴云雾拥蔽。
雍氏日豢之四世矣。
适抵其地而知之。
为授归戒。
出水鼓跃逝去。
夜梦雍氏曰。
吾已生天矣。
次而导江玉垒山神。
益昌北郭龙门神。
皆受戒。
徵验见弟子僧彻传。
兹不复录。
塔在今陇山祐圣寺
秦蜀间。
户图事其像。
有或图李商隐执白拂。
以侍立者。
商隐亦尝为之役也。
商隐号义山
能辞章。
京师兴善寺时。
商隐居永崇里。
尝苦眼疾。
望祷
明日寄天眼偈三章。
疾遂愈。
释知玄
字后觉
姓陈氏
眉州洪雅人也。
曾祖图南任梓州射洪县令
祖宪考邈皆名场不捷。
母魏氏梦月入于怀。
因而载诞。
虽乳哺未能言。
见佛像僧形必含喜色。
五岁咏花。
不数步成云。
花开满树红。
花落万枝空。
唯馀一朵在。
明日定随风。
祖吟叹不怿曰。
吾育此孙望其登甲科雪二代之耻。
今见孺子志矣。
非贻厥也。
已必从空门乖始望也七岁果遇法泰法师
在宁夷寺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寤启祖父乞为勤策。
亲党观其必不可抑夺故听之。
年十一遂其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辩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矣。
方年十三指擿缁徒露老成之气。
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名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普贤阁下。
黑白众日计万许人。
注听倾心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弗厈其名。
号陈菩萨耳
传云。
前身名知铉。
汉州三学山讲十地经。
感地变琉璃焉。
净众寺辩贞律师所受具戒。
才听毗尼续通俱舍。
则长十山固律师之付授焉。
复从本师下三峡
荆襄抵于神京资圣寺
此寺四海三学之人会要之地。
敷演经论僧俗仰观。
户外之屦日其多矣。
文宗皇帝闻之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又研习外典。
经籍百家之言无不该综。
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矣。
杨茂孝者。
鸿儒也。
寻究内典。
直欲效谢康乐注涅槃经。
多执卷质疑。
随为剖判。
致书云。
方今海内龙象非师而谁。
次扬刑部汝士高左丞元裕长安扬鲁士。
咸造门拟结莲社。
尝一日宴坐。
茂孝披紫服戴碧冠三礼毕乘空而去。
令人侦问。
茂孝其夕诫其子曰。
吾常欲落发披缁汲瓶挈屦侍玄公
所累者簪冕也。
吾盖棺时殓以紫袈裟碧芙蓉冠。
至是方验先见矣。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者议。
望祀蓬莱山筑高台以祈羽化。
谏官抗疏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德阳节缁黄会麟德殿。
独诏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不可学耶。
叉手付老氏中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陈帝王理道教化根本言。
神仙之术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大忤上旨。
左右莫不色沮。
左护军仇士良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将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览诗微解。
虽不纳忠谏。
而嘉其识见口给也。
即归巴岷旧山。
例施巾栉。
而存戒检愈更甄明。
方扁舟入湖湘间。
杨给事汉公廉问桂岭
延止开元佛寺
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请复兴天竺教。
奏乞访声迹。
复挂坏衣归上国宝应寺
寿昌节讲赞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以旧藩邸造法乾寺。
居寺之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诏谏议李贻孙给事杨汉公缁黄鼎列论义。
大悦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有力焉。
命画工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兴教法事。
八年上章乞归故山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广明二年春
僖宗违难西蜀
后遣郭遵赍玺书。
肩舆诏赴行在。
接谈论颇解上心。
左军容田令孜与诸达官问道勤重。
欲旌其美。
令诸学士师号。
皆未惬旨。
乃挥御翰云。
朕以开示悟入法华之宗旨也。
悟者觉也明也。
悟达大道悟佛知见。
又云。
悟者一刹那。
不悟河沙劫。
所以悟者真乘了然成佛之义。
今赐悟达国师为号。
虽曰强名用表朕意。
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一日卧内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
乃讯之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格斗之声。
逡巡一菩萨降于庭前事摩灭矣。
渐迫仅身丁宁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明明有晁错二字。
知玄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奏斩以谢吴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半饲鱼腹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如斯。
諈诿讫右胁面西而逝。
享年七十三。
僧腊五十四。
咸通中曾游泽州
追问小远法师同年
亦同终日月焉。
玄坚守禁戒少欲过中不食蔬果。
服唯布褐卧则刍秆。
而六时行道夜卧一更。
馀则禅坐。
等视众生无贵贱少长。
待之如一素结情好。
深者裴相国
初裴镇荆门
玄游五台山
路出渚宫
赠遗初无所取。
裴知其俭约。
密遣人沿路以供之。
苏秦舍人阴资奉张仪也。
尝经骆谷真符县
雍氏家枕潭。
潭中有大鱼如龙。
四足而齿牙纤利。
其家日饲以食。
已四世矣。
或欲网钓之意。
则辄云雾晦冥焉。
扣船抚其顶。
瞪目而鼓跃。
即为受归依。
未几乃寄梦雍氏曰。
我谢汝累世护念。
今受归依已生天。
而永诀矣。
次为导江玉垒山李冰益昌北郭龙门神。
偕受戒法
罢其血食欤。
李商隐者。
一代文宗时无伦辈。
常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
久慕玄之道学。
后以弟子礼事
时居永崇里。
兴善寺
义山苦眼疾。
虑婴昏瞽遥望禅宫冥祷乞愿。
明旦寄天眼偈三章。
读终疾愈。
迨乎义山卧病语僧录僧彻曰。
某志愿削染为弟子。
临终寄书偈决别云。
常著如来藏经会释疏二卷。
僧彻撰法鉴。
以照像若十翼焉。
大无量寿经疏二卷。
僧彻法灯类章指焉。
胜鬘经疏四卷。
僧彻苑以综。
犹纬书焉。
又般若心经金刚经各有疏义。
此外蜀之间。
作释氏杂文外篇箴论碑志歌诗。
录成二十馀卷。
礼忏文六卷。
通计三十万言。
后迁塔于笼山附圣寺矣。
中和二年弟子左街僧录净光大师僧彻述传。
孙右街僧录觉辉。
辉弟子伪蜀祐圣国师
重孙光业僧录
绵绵瓜瓞。
皆名公也。
凤翔府玄真李义山执拂侍立焉。
系曰。
玄公何云袁盎
又为知铉二人后身耶。
通曰。
人寿百年。
自汉至唐。
几经出没乎。
骸山泪海断可知矣。
然则玄公多才行道近古罕闻。
嗣蕃昌他莫与议也。
悟达国师知玄
与一僧邂逅京师
时僧患迦摩罗疾。
人莫知其异也。
皆厌恶之。
知玄视候无倦色。
后别僧谓知玄曰。
子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陇山相寻。
有二松为志。
知玄安国寺
懿宗亲临法席。
赐沈香为座。
恩握甚厚。
忽膝生人面疮。
眉目口齿俱备。
每以饮食喂之。
则开口吞啖。
与人无异。
求医莫效。
因忆旧言。
乃入山相寻。
见二松于烟云间
信所约不诬。
即趋其处佛寺焕俨。
僧立于山门顾接甚欢。
天晚止宿。
知玄以所苦告之。
曰无伤也。
山有泉旦濯之即愈。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间。
疮忽人语曰。
未可洗。
公曾西汉书不。
曰曾读既曾读之。
宁不知袁盎晁错乎。
公即袁盎晁错也。
腰斩东市。
其冤何如哉。
累世求报于公。
而公十世为僧。
戒律精严报不得其便。
今汝受赐过奢。
名利心起故能害之。
蒙迦诺迦尊者。
洗我以三昧法水。
自此不复为冤矣。
知玄魂不住体。
急掬水洗之其痛彻髓绝而复苏。
其疮亦旋愈。
回顾寺宇莽不复见。
因卓庵其处遂成大寺
知玄感其异。
思积世之冤非遇圣贤何由得释。
因述忏法三卷。
盖取三昧水洗冤业之义。
名曰水忏云。
字后觉
姓陈
眉州洪雅人
母魏氏。
梦月入怀而诞。
七岁遇法泰法师在宁夷寺。
讲涅槃经。
寺与居邻。
玄日就讲集所。
一聆法语。
若睹前因。
是夕梦其寺殿佛手摩其顶。
窹启祖父。
乞为勤策。
亲党听之。
年十一削发。
乃随师诣唐兴邑四安寺。
授大经四十二卷。
远公义疏。
空师圆旨。
共一百二十五万言。
皆囊括深奥。
方年十三。
指擿缁徒。
露老成之气。
丞相杜公元颖作镇西蜀
名。
命升堂讲谈于大慈寺
普贤阁下。
黑白众。
日计万人。
注听倾心。
骇叹无已。
自此蜀人重其名。
号陈菩萨
净众寺辩贞律师所。
受具戒。
才听毗尼。
续通俱舍。
复从本师下三峡
荆襄
抵于神京资圣寺
文宗皇帝闻之。
宣入顾问。
甚惬皇情。
后学唯识论于安国信法师
叉研外典经籍。
百家之言。
无不该综。
每恨乡音不堪讲贯。
乃于象耳山
诵大悲咒。
梦神僧截舌换之。
明日俄变秦语。
武宗御宇。
初尚钦释氏。
后纳蛊惑。
议祀蓬莱山
筑高台以祈羽化。
谏官抗疏。
宰臣屡言。
终不回上意。
因诏与道门敌言。
神仙为可学。
不可学耶。
又手。
付老氏中。
理大国若烹小鲜义。
共黄冠往复。
陈帝王理道。
教化根本。
言神仙之术。
乃山林间。
匹夫独擅高尚之事业。
而又必资宿因。
非王者所宜。
辞河下倾。
辩海横注。
凡数千言。
闻者为之股慄。
左护军仇士良
内枢密杨钦义。
惜其才辩。
恐有厈逐之命。
乃密讽贡祝尧诗。
立成五篇。
末章云。
生天本自生天业。
未必求仙便得仙。
鹤背倾危龙背滑。
君王且住一千年。
览诗微解。
方扁舟入湖湘间时杨给事汉公
廉问桂岭
延至开元佛寺
宣宗龙飞。
杨公自内枢统左禁军。
以册定功高。
请复兴天竺教。
奏公访声迹。
归上国宝应寺
寿昌节。
讲赞。
赐紫袈裟。
署为三教首座
以旧藩邸。
造法乾寺诏居寺之。
玉虚亭。
大中三年诞节。
谏议李贻孙
给事杨汉公
缁黄鼎列论议。
大悦情。
因奏天下废寺基。
各敕重建。
大兴梵刹
命𦘕工。
图形于禁中。
其优重如是。
相国裴公休友善。
同激扬中。
兴教法事。
八年。
上章公归故山。
大行利济。
受益者多。
宗令学士
师号。
悟达国师
陈让不遂。
乃乞归九陇旧庐。
正月二十一日卧内。
见所曾游历。
圣境名迹。
皆见在前。
二月七日
闻空声曰。
必生净土乃讯云。
孰之语耶。
空又应曰。
佛也。
七月中闻户外有声。
逡巡一菩萨。
降于庭前。
渐迫身。
叮咛赞喻。
勿以此苦为累也。
言讫而没。
又于一夕有一珠。
左足下流去。
苦楚万端。
谛视其珠中。
明明有晁错二字。
知玄袁盎也。
曾因七国反。
奏斩
以谢吴诸王
故为婴挠耳。
召弟子慈灯。
附口上遗表。
嘱令弃尸。
半饲鱼腹。
半啖鸟兽。
吾久与西方净土有期。
言讫。
右胁面西而逝。
韦保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京兆人字蕴用
懿宗咸通五年进士第,累拜起居郎
十年,娶懿宗女同昌公主
翰林学士承旨,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又进门下侍郎尚书右仆射
保衡恃恩据权,素所不悦者,必加排斥。
公主薨,恩礼渐薄。
僖宗立,罪发,贬贺州刺史,再贬澄迈,赐死。
萧廪晚唐 ? — 9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0 【介绍】: 唐人,祖籍南兰陵字富侯
萧仿子。
懿宗咸通中进士第,累迁尚书郎
僖宗中和中征为中书舍人,再迁京兆尹
田令孜养子有罪,捕系狱,请救踵门,不纳,杖杀之。
令孜黄巢,以粮料使,辞疾,贬贺州司户参军事
后避祸居河朔
昭宗光化中给事中召,不至,卒。
郑冠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昭宗乾宁初,授临贺
考满后,阻兵于桂林
夏日栖霞洞,遇二道士,各赠其诗1首。
出洞后,方知所遇为日华君、月华君二仙云。
其后不慕名宦,退居冯翊,年104岁,无病而卒。
《灯下闲谈》卷下载其事迹,并存道士所赠诗2首。
全唐诗》仅存2句,收其名下。
裴谐唐末至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桂州人
裴说弟。
唐哀帝天祐三年进士第
后隐居于桂岭
曾摄桂岭
与兄皆有诗名,所作《湘江吟》等为人称诵。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桂州(今广西桂林)人,礼部员外郎裴说弟。
哀帝天祐三年(906)进士第
尝隐居于桂岭,终桂岭摄令。
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一〇《裴说传》、《十国春秋》卷七五。
工诗,其《湘江吟》之“风回山火断,潮落岸冰高”,《杜甫坟》之“名终埋不得,骨任朽何妨”等句,尤为人所称赏。
有集,已佚。
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2联。
李邕唐 675 — 7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5—747 【介绍】: 扬州江都人字泰和
李善子。
早擅才名,工文书,尤长以行楷写碑,取法王羲之、献之而自具面目。
其父注《文选》,补益之,附事见义,两书并行。
玄宗即位,召为户部郎中,又官汲郡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性豪侈,不拘细行。
天宝时,为李林甫所忌,遭罗织,受杖死。
有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5—747 字泰和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李善之子。
少知名。
武后长安初李峤等荐其词高行直,授左拾遗
中宗时,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参军事
少帝唐隆元年(710)召为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
又贬崖州舍城县
玄宗开元三年(715),入为户部郎中
又出为括州司马十三年,迁陈州刺史
以贪赃枉法贬为钦州遵化县
二十三年后,以军功累转括、、滑三州刺史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太守
六载(747)为李林甫所害。
官终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代宗时,追赠秘书监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书史会要》卷九,李昂《唐故北海郡秘书监江夏李公墓志铭》。
以文名天下,尤长碑颂,其诗《六公咏》为杜甫所推重(见《八哀诗·秘书监江夏李邕》)。
精于书法,行草之名尤著。
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有文集70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4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
李邕(678—747) 唐代文学家书法家
字泰和,其祖父迁至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后又随父迁回江夏(今武昌)
历官左拾遗户部郎中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
早具才名,能文能诗,《新唐书》著录《李邕集》七十卷。
尤擅书法,所作碑文自书自刻,并以黄鹤楼传说取名号,传世碑刻中曾署名“黄仙鹤”,开以名胜或传说作名号之先例
自此后,以黄鹤(鹄)为名的人数十计。
传世碑刻有《麓山寺碑》(又名《岳麓寺碑》)、《李思训碑》等。
唐诗汇评
李邕(675-747)字太和,郡望江夏,后徙家扬州江都(今江苏扬州)
父善注《文选》,人号“书簏”。
少知名,博闻强志。
长安初,召拜左拾遗
中宗时,坐与张柬之善,出为南和,又贬富州司户
玄宗即位,召拜左台殿中侍御史,改户部员外郎,贬崖州舍城丞。
开元三年召为户部郎中,贬为括州司马
征为陈州刺史,又贬钦州遵化
后历括、、滑、卫诸州刺史
素负美名,为执政所忌,故屡遭贬谪。
天宝初,为汲郡北海郡太守,世称“李北海”。
宰相李林甫陷以罪,杖杀之。
久擅才名,尤长碑颂,有《李邕集》七十卷,已佚。
明人辑有《李北海》。
全唐诗》存诗四首。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早擅才名,尤长碑颂。
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
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钜万。
……其《张韩公行状》、《洪州放生池碑》、《批韦巨源谥议》,文士推重之。
新唐书本传
(李)峤为内史,与监察御史张廷圭文高气方直,才任谏净,乃召拜左拾遗
……邕之文,于碑颂是所长,人奉金帛请其文,前后所受钜万计。
虽诎不进,而文名天下,时称“李北海”。
卢藏用尝谓:“如干将莫邪,难与争锋,但虞伤缺耳。
”后卒如言。
李邕苏源明诗中极多累句,余尝痛刊去,仅各取其半,方为尽善。
金石录》曰:《六公咏》,李邕撰,胡履灵书。
余初读杜甫《八哀》诗云:“朗咏《六公》篇,忧来豁蒙蔽。
”恨不见其诗。
晚得石本,其文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
六公者,五下各为一章,狄丞相为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