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匡仁唐末至后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吉州新淦人
初投本州元證禅师出家。
辞师赴东都,复至江西洞山良价,为其法嗣。
又历参大沩安和尚、明招德谦诸僧,曾与香严智闲岩头全豁、镜清道怤等僧论道。
晚住抚州疏山世称疏山和尚
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
后梁时卒。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宋高僧》避宋太祖讳作光仁
约为晚唐时人,禅宗僧侣,嗣洞山良价
曾参大安和尚,又尝与香严智闲、镜清道怤等论道。
撰有《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等。
宋高僧》卷一三、《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后二书录存匡仁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不知何许人。
丛林号矮师叔
以其形质矬陋也。
然气槩精爽。
其说法。
且不以杖拂为用。
时时扪抚木蛇。
或问焉。
则曰。
曹家女也。
机办宏峻。
四方学者所严惮。
洞山门下之雄杰士也。
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
云尺五头巾。
又问。
如何是尺五头巾。
云圆中取不得。
一日举香严旨重不得全话。
问镜清云。
道者作么生会。
镜清云全归旨重。
云作么生不得全。
清云个中无旨路。
云始惬病僧意
冬至上堂。
僧问如何是冬来
京师出大黄。
迁化时有偈曰。
我路碧空外。
白云闲处闲。
世有无根树。
黄叶风送还。
又著四大等颂。
李长者华严论略。
行世。
既入龛。
白鹿
屈膝龛前。
释光仁
不知何许人也。
其形矬而么么。
幼则气槩凌物。
精爽殆与常不同。
早参洞山深入玄奥。
其辩给又多于人也。
尝问香严禅师
答微有偏负。
曰某累茧重胝而至。
得无劳乎。
唾地而去。
后居临川疏。
山。
毳客趋请颇有言辞。
著四大等颂略华严长者论行于世。
终入龛中。
已有白鹿至灵前屈膝而起。
时众谓为作吊焉。
筠州白水释本仁
不知何许人也。
得心于洞山法席。
仁罕谈道。
而四方之人若影之附形。
却之还至。
乃徇丹阳人请住。
无几时。
天复中至洪井高安白水院聚徒。
垂欲入灭。
先触处告违。
乃集众焚香曰。
至香烟尽处是某涅槃时。
如其言端坐而化。
次龙牙山释居遁
姓郭氏
临川南城人也。
年殆十四警世无常。
而守恬。
淡白亲往求出家于庐陵田寺
嵩山受具戒。
已思其择木。
乃参翠微禅会。
迷复未归莫知投诣。
闻洞上言玄格峻。
而躬造之。
少进问曰。
何谓祖意。
答曰。
若洞水逆流即当为说。
而于言下体解玄微。
隐众栖息。
七八年间孜孜戢曜。
时不我知。
久则通矣。
天策府楚王马氏素藉芳音。
奉之若孝悌之门禀毗长矣。
居龙牙山妙济禅院。
侁侁徒侣常聚半千。
爰奏举诏。
赐紫袈裟。
并师号證空焉。
梁贞明初也方岳之下。
号为禅窟
窥其室得其门者亦相继矣。
至龙德三年癸未岁八月
遘疾弥留。
九月十三日归寂
出世近四十馀龄。
语详别录。
僧全付五代 882 — 94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2—947 【介绍】: 五代时僧。
苏州昆山人
商估之子。
随父至洪州,闻禅会之盛,遂出家。
寻至宜春仰山,参嗣南塔光涌
初住庐陵应国禅院。
后归浙,钱元瓘礼重之,赐号纯一禅师
天福二年,住越州云峰山清化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昆山人
父𢹂以贾于豫章
年幼尔乃悦禅寂之业。
恳从父祈出家。
父怒不应。
已而察父色稍霁。
又祈焉。
如是至三四不已。
父谩诺之。
因即辞去。
江夏清平大师所。
清平问曰。
尔来何求。
曰志求法也。
清平怜其幼而敏慧。
纳之。
清平尤谨。
未几为落䰂登具。
间谓人曰。
吾闻学无常师。
吾非匏瓜。
岂系于此哉。
遂抵宜春仰山南塔涌公
执役左右。
且屡载游庐陵
安福县杨公。
建应国禅院。
邀之。
宰罢任去。
徙鸽湖山之清化院。
僧有同里者。
谓之曰父母之邦。
宁无意乎。
明日弃鸽湖而东谒吴越钱氏文穆王于钱唐
衣衾钵器。
施予有加。
既创院云峰山
仍名清化而俾居焉。
参扣者臻萃。
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曰。
华表柱头飞木鹤。
问路逢达道人。
不将语默对。
未审将什么对。
云眼里瞳人吹叫子。
问亡僧迁化向什么处去。
长江无间断。
聚沫任风飘。
问还受祭祀也无。
答祭祀即不无。
问如何祭祀。
答渔歌举棹谷里闻声。
忠献奏赐紫伽梨。
累让改纳衣。
寻号纯一大师
开运四年丁未秋七月示微疾。
谓其徒曰。
生也法起。
没也法灭。
起灭非言论所及也。
竟坐逝。
随有大风疾雨。
发屋拔木。
寿六十六。
腊四十五。
窆于所居山之北坞。
沙门汇征铭。
释全付
吴郡昆山人也。
幼随父商于豫章
闻禅寂之说乃有厌世之志。
白求出家。
父愠形于色。
愠止复白者三。
父异其诚率略许之。
遂诣江夏投清平大师
问曰。
尔来何求。
曰。
志求法也。
清平师怜其幼而抱器。
抚以纳之。
夙兴夜号殊于群童。
及长为之落饰寻登戒度。
奉师弥谨捡身弥至。
问法无厌饫见性不龌龊。
清平颔而许之。
一旦谓人曰。
吾闻学无常师。
吾非匏瓜。
岂系于此而旷于彼乎。
遂辞师而抵宜春之仰山南塔涌禅师
应对言语。
深认仰山之势。
顿了直下之心。
仰山冁然器重之。
拳拳伏膺栖神累载。
后游于庐陵
安福县杨公建应国禅院。
居之。
禅徒子来堂室畟满。
宰罢任。
其乡人复于鸽湖山建院。
迎以居之。
廉使上闻锡名曰清化禅院。
禅徒麇至请问者墙进。
皆不我屈。
岂多让于前辈乎。
同里僧谓曰。
父母之乡胡可弃也。
任缘徇世愿师归欤。
遂别鸽湖而还故国。
吴越文穆王钱氏命升阶。
赐之衣衾钵器有加礼焉。
丁西岁钱城戍将。
云峰山清化禅院。
召以居之。
忠献王钱氏遣使锡以紫袈裟。
上章累让。
再赐之又让之。
遂故以纳衣。
曰。
吾非荣其赐而饰让也。
恐后人之仿吾而逞欲矣。
赐号曰纯一禅师
又固让之。
不以情忘情故情真。
不以道求道故道直。
所居院之殿宇堂室。
人竞崇建之。
铸钟千馀斤。
新额曰云峰清化禅院。
云水之侣辐凑。
眷眷不欲舍旃。
开运四年丁未岁秋七月示疾。
谓众曰。
生也法起。
殁也法灭。
起灭非言论所及也。
安然而逝。
有大雨疾风以震林木拔矣。
享年六十六。
腊四十有五归窆于山之北坞。
弟子应清等十馀人。
奉师遗训不坠其道焉。
僧主汇征为塔铭。
建隆二年立。
夏宝松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庐陵吉阳人
少隐庐山从江为学诗。
刘洞俱有诗名,《宿江城》诗尤为人称诵,时号“夏江城”。
性黩货,门人多私赂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南唐庐陵吉阳(今江西吉安)人。
少隐庐山,学诗于江为。
刘洞俱有诗名于时。
其《宿江城》诗尤为人所称诵,因号“夏江城”。
性黩货,门生多私赂之。
生平见马令陆游南唐书》本传、《十国春秋》卷三一。
全唐诗》存断句3联。
吉顼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人
进士
武则天时著名酷吏。
性阴克,敢言事。
因讯囚,讽其株引朝臣中贤士名门与己小有嫌隙者三十六家,榜楚百惨,以成其狱,同日论死,亲故连累窜逐者千余人,天下冤之。
由是擢右肃政台中丞,后进天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张易之兄弟以宠甚,思自全,教以请召卢陵、相王以副人望。
坐弟冒伪官琰川,寻徙始丰,卒。
主要活动
  • 进士
释法喜隋末唐初 572 — 632年10月12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襄阳李氏子也。
七岁出家。
依颢禅师
禅定寺
奉侍积久。
恭恪自持。
而颢专脩定业。
将终之前一夕。
所居房壁无故而崩。
颢曰。
依报已乖。
吾其去矣。
遂端坐而瞑。
时尚为沙弥
因入荆州青溪寺服劳清众。
夜则然薪诵经。
虽兼诸部而所宗。
惟法华每于食顷辄暗尽一卷。
馀则常在三昧。
稍涉昏散则复温习。
仁寿间
诏仍隶禅定寺监护佛牙舍利。
久之誓转法华经一千部。
以追严先师颢公灵爽。
晨霄系心满八百部。
而益以加厉。
寺僧有见白牛驾宝车入房者。
随踪迹之无有也。
且勤于周赡疾苦。
处身屎尿中不问。
武德四年
右仆射萧瑀建津梁寺于蓝田迎居之施者填委。
晚营骊山南阜以老焉。
贞观六年
染微恙。
十月十二日
告弟子曰。
无常已至。
慎勿嚣扰。
时时唱云。
三界虚妄。
但是一心。
俄林北有音乐车马声。
闻而咄曰。
久舍果报。
如何更生乐处耶。
乃入定须臾声止。
香气充室。
五鼓矣。
端坐而卒。
寿六十一。
于贞观之元。
其所在处。
每致火焰之瑞。
又尝游山预定葬地。
及是凿龛以藏。
明日且行。
而夜大雪。
所积馀尺许。
而所被仅二里。
行至中道其神凭弟子语曰。
吾欲施尸众生。
如何埋我而违本愿乎。
故但露置龛中不成葬而颜色久不变坏。
宋公㻦睹而嗟异焉。
后偶举衲衣。
视之则皆枯骸。
所全者独头顶尔。
是非其本愿然欤。
释法喜
俗姓李
襄阳人也。
七岁出家。
禅师为其保傅。
颢道素温赡有闻同侣。
后住禅定
将终前夕。
所居房壁自然外崩。
颢曰。
依报已乖。
吾将即世。
于是端坐闭目。
如有所缘。
奄然而卒。
初不觉也。
自喜恭恪奉侍积经载纪。
而颢专修定业略于言诲。
便以观量知人。
机度。
事逾先习不肃而成。
钻仰景行惟德是辅。
荆州青溪山寺四十馀僧沙弥
亲所供奉。
昼则炊煮薪蒸。
夜便诵习经典。
山居无炬。
燃柴取明。
每夕自课诵通一纸。
如是累时。
所缘通利
虽学诸经部类。
而偏以法华为宗。
常假食息中间兼诵一卷。
馀则专以禅业系念在前。
才有惛心便又温故。
仁寿年内。
文帝敕召追入京师禅定寺
供礼隆异。
俭行为先。
接抚同伦。
谦虚成德。
爰有佛牙舍利。
帝里所珍。
檠以宝台处之上室。
瑰宝溢目非德不知。
大众以行解潜通幽微屡降。
便以道场相委任其监护。
遂纲维供养日夕承仰。
又以颢师去世。
意欲冥被灵爽。
愿诵千遍法华。
因即不处旧房。
但用巡绕寺塔。
行坐二仪誓穷本愿。
数满八百精厉晨宵。
系心不散觉转休健。
同寺僧者见有白牛驾以宝车入房内。
追而观之了无踪绪。
方知幽通之感有遂教门。
而卑弱自守营卫在初。
诸有疾苦无论客旧。
皆周给瞻问亲为将疗。
至于屎尿脓吐皆就而𠲿之。
然则患疾之苦。
世所同轻。
都无污贱。
情倍欣怿。
以为常业也。
致有远近道俗带疾相投。
皆悦慰其心终其报类。
或有外来问疾。
并为病者陈苦。
有问其故。
喜云。
病人缠恼来问致增故耳。
武德四年
右仆射萧瑀
蓝田造寺名津梁。
夙奉徽风嘉其弘度。
召而居之。
时属运开犹承饥荐。
四方慕义相次山门。
便减撤衣资用充继乏。
禀归行务众所宗焉。
凡有迟疑每为销释。
并会通旨理畅显神心。
而为行沈密卒难备纪。
传者尝同游处。
故略而述之。
后乃屏退自资。
超居众伍。
骊山南阜乡号卢陵
即九纪之故墟也。
北负露台之岭。
南对赫胥之
交涧深林。
仙贤是集。
即卜而宅之。
乃有终焉之志。
笃励子弟诱导山民。
福始罪终十盈八九。
贞观初年
夜涉其半。
见有焰火数炬从南而来正趣山舍。
僧俗惊散。
虑是贼徒以事告
曰。
此应无苦。
但自修业。
及至寻顾不知所由。
其居处降灵皆此类也。
六年春创染微疾。
自知非久。
强加医疗终无进服。
至十月十二日乃告门人。
无常至矣。
勿事嚣扰。
当默然静虑。
津吾去识。
勿使异人辄入房也。
时时唱告。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
大众忽闻林北有音乐车振之声
因以告之。
曰。
世间果报久已舍之。
如何更生乐处。
终是缠累。
乃又入定。
须臾声止。
香至充满。
五更初端坐而卒。
春秋六十有一。
形色鲜洁如常在定。
初平素之日历巡山崄。
行见一处幽隐可为栖骸之所。
命弟子示之。
及其终后寺僧属其仪貌端峙。
不忍行之。
凿山为窟将欲藏瘗。
尔夕暴雪忽零有馀一尺。
周回二里蔽于山路。
遂开行送。
中道降神于弟子曰。
吾欲露尸山野给施众生。
如何埋藏违吾本志。
雪平荒径可且停行。
众不从之乃安窟内。
经久俨然都无摧腐。
宗国公亲往观之。
神色如在。
叹善而归。
尔后怪无损坏。
遂举其纳衣。
方见为物所啖。
头项已下枯骨鲜明。
详斯以论。
寔本愿之所致耳。
且喜学年据道。
事仰名师。
青溪禅众天下称最。
而亲见奉养。
故得景行成明日光声采加以敬慎戒约。
闻即依行。
计业分功步影而食。
时少觉差必虚斋而过。
晦望忏洗清心布萨安恤贫病固是常宜。
衣弊食粗诚其恒志。
轻清拯济见美东郊矣。
皇甫湜中唐 787 — 83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77—约830或约835 【介绍】: 睦州新安人字持正
宪宗元和元年进士,官至工部郎中
韩愈学古文,与李翱张籍齐名。
其文奇僻险奥。
诗仅存三首。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7?—835? 字持正
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
宪宗元和元年(806)进士三年贤良方正科,为陆浑,官至工部郎中
性辨急,使酒,数忤同省,求分司东都留守裴度辟为判官
韩愈学古文,然流于奇僻险奥。
事迹散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三五、《登科记考》卷一六、卷一七、《郡斋读书志》卷四中、《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皇甫湜集》3卷,已佚。
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有《皇甫持正》6卷,为宋人重编,今存。
全唐诗》存诗3首。
《全唐诗外编》补1首。
唐诗汇评
皇甫湜(约776-约830),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建德西)人。
早年曾寓居扬州
奏举进士不第。
元和元年进士第,授陆浑
三年,诏举贤良,牛僧孺李宗闵等对策,言词激切,极诋时政,考官杨于陵等升为上策,触怒权幸,考策官及宰相均贬官,亦谪,居吉州庐陵
宝历中李逢吉襄阳从事
府罢归,后屡官侍御工部郎中
大和中分司东都,与白居易交游。
卒,白以诗哭之。
工古文,与李翱同为韩愈弟子。
有《皇甫湜集》三卷,已佚。
宋人辑有《皇甫持正》六卷行世。
全唐诗》存诗三首。
字持正
睦州新安人
进士
陆浑
仕至工部郎中
作品评论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序》
皇甫祠部文集外所作,亦为遒逸,非无意于保密,盖或未遑耳。
不善诗,退之和《公安》、《陆浑》二篇,可以想见其怪奇。
退之曰:“皇甫作诗止睡昏,辞夸出真遂上焚。
要余和赠怪又烦,虽欲悔舌不可扪。
”言其语怪而好讥骂也。
主要活动
  • 806年,进士
  • 808年,贤良方正科
  • 808年-809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县尉,三月,登直言极谏、贤良方正科,擢居异等;然因苦诋时政,未能按常例调选,出为陆浑尉,考、覆官亦随之贬
  • 810年-811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殿中侍御史,本年,迁殿中侍御史
  • 81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内供奉,约于本年迁职内供奉
  • 813年-816年,江南东道睦州还淳(浙江淳安),录事参军,四月,贬睦州(今浙江淳安),作《睦州录事参军厅壁记》
  • 817年-821年,山南东道襄州襄阳(湖北襄阳),幕僚,本年,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恕于襄阳
  • 822年-82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补阙,三月,府罢,随夷简入京,擢(左、右)补阙
  • 824年-825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四门博士,本年,擢四门博士
  • 825年-827年,岭南道桂州桂州(广西桂林),从事,本年,赴桂州,为李渤桂管节度使府从事
  • 828年-829年,山南东道襄州襄阳(湖北襄阳),幕僚,本年,复从山南东道节度使李逢吉于襄阳。遇顾况之子非熊,允其代作顾况文集序之请。
  • 830年-832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员外郎,本年,入为员外郎
  • 833年,京畿道京兆府长安(陕西西安),祠部郎中,本年,迁祠部郎中,因数忤同省,自求分司
  • 834年-835年,都畿道河南府洛阳(河南洛阳),判官,三月,从裴度东都留守府判官
僧本寂唐 840 — 9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0—901 【介绍】: 唐僧。
泉州莆田人
俗姓黄
少习儒,性乐释典,十九岁出家福州云名山
后居临川曹山,前来参问者常满堂。
有《注对寒山子诗》。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
俗姓黄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
19岁出家,入福州云名山
懿宗咸通初,从洞山良价学禅,得其印可。
后住临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风,开曹洞一宗,世称曹山本寂
昭宗光化四年(901)卒。
敕谥元證大师
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卷一三、《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传。
后人辑有《抚州曹山元證禅师语录》,收入《大正藏》。
本寂兼善诗,著有《对寒山子诗》7卷,已佚。
其语录及《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录存本寂诗偈1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唐诗》收录其诗1首,题名耽章,实为大梅法常作。
禅师讳耽章
泉州莆田黄氏子。
幼而奇逸。
为书生不甘处俗。
年十九弃家。
福州灵石山。
六年乃剃发受具。
咸通初
高安
悟本禅师价公。
依止十馀年。
价以为类己。
堪任大法。
于是名冠丛林。
将辞去。
价曰。
三更当来。
授汝曲折。
时矮师叔者知之。
蒲伏绳床下。
价不知也。
中夜授章。
先云岩所付宝镜三昧。
五位显诀。
三种渗漏毕。
再拜趋出。
师叔引颈呼曰。
洞山禅入我手矣。
价大惊曰。
盗法倒屙无及矣。
后皆如所言。
宝镜三昧。
其词曰。
如是之法。
佛祖密付。
汝今得之。
其善保护。
银碗盛雪。
明月藏鹭。
类之弗齐。
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
来机亦赴。
动成窠臼。
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
如大火聚。
但形文彩。
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
天晓不露。
为物作则。
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
不是无语。
如临宝镜。
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
渠正是汝。
如世婴儿。
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
不起不住。
婆婆和和
有句无句。
终必得物。
语未正故。
重离六爻。
偏正回互。
叠而为三。
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
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
敲唱双举。
通宗通涂。
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
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
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
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
大绝方所
毫忽之差。
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
缘立宗趣。
宗趣分矣。
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
真常流注。
中摇。
系驹伏鼠。
先圣悲之。
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
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
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
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
十劫观树。
如虎之缺。
如马之馵。
以有下劣。
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
黧奴白牯。
羿以巧力。
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
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
石儿起舞。
非情识到。
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
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
不奉非辅。
潜行密用。
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
名主中主。
五位君臣偈。
其词曰。
正中偏。
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
隐隐犹怀昔日嫌。
中正
失晓老婆逢古镜。
分明觌面更无真。
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
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
也胜前朝断舌才。
偏中至。
两刃交锋要回避。
好手还同火里莲。
宛然自有天气。
兼中到。
不落有无谁敢
人人尽欲出常流。
折合终归炭里坐。
三种渗漏。
其词曰。
一见渗漏。
谓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二情渗漏。
智常向背。
见处偏枯。
三语渗漏。
谓体妙失宗。
机昧终始。
学者浊智流转。
不出此三种。
纲要偈三首。
一名敲倡俱行
偈曰。
金针双锁备。
挟路隐全该。
宝印当空妙。
重重锦缝开。
其二名金锁玄路。
偈曰。
交互明中暗。
功齐转觉难。
力穷寻进退。
金锁网鞔鞔。
其三名理事不涉。
偈曰。
理事俱不涉。
回照绝幽微。
背风无巧拙。
电火烁难追。
黎明章出山。
曹溪礼祖塔。
螺川还止临川
有佳山水。
因定居焉。
以志慕六祖
乃名山为曹。
示众曰。
僧家在此等衣线下。
理须会通向上事。
莫作等闲。
若也承当处分明。
即转他诸圣。
向自己背后。
方得自由。
若也转不得。
直饶学得十成。
却须向他背后叉手。
说什么大话。
若转得自己。
则一切粗重境来。
皆作得主宰。
假如泥里倒地。
亦作得主宰。
如有僧问药山曰。
三乘教中。
还有祖意也无。
答曰有。
曰既有。
达磨又来作么。
答曰。
只为有。
所以来。
岂非作得主宰。
转得归自己乎。
如经曰。
大通智胜佛。
十劫坐道场。
佛法不现前。
不得成佛道言。
劫者滞也。
谓之十成。
亦曰断渗漏也。
只是十道头绝矣。
不忘大果。
故云守住耽著。
名为取次承当。
不分贵贱。
见丛林。
好论一般两般。
还能成立得事么。
此等但是说向去事路布。
汝不见南泉曰。
饶汝十成。
犹较王老师。
一线道也。
大难。
事到此。
直须子细始得。
明白自在。
不论天堂地狱。
饿鬼畜生。
但是一切处不移易。
元是旧时人。
只是不行旧时路。
若有忻心。
还成滞著。
若脱得。
什么
古德云。
只恐不得轮回。
汝道作么生。
只如今人。
说个净洁处。
爱说向去事。
此病最难治。
若是世间粗重事
却是轻。
净洁病为重。
只如佛味祖味。
尽为滞著。
先师曰。
拟心是犯戒。
若也得味是破斋。
且唤什么作味。
只是佛味祖味。
才有忻心。
便是犯戒。
若也如今说破斋破戒。
即今三羯磨时。
早破了也。
若是粗重贪瞋痴。
虽难断却是轻。
若也无为无事净洁。
此乃重。
无以加也。
祖师出世。
亦只为这个。
亦不独为汝。
今时莫作等闲。
黧奴白牯修行却快。
不是有禅有道。
如汝种种驰求。
觅佛觅祖。
乃至菩提涅槃。
几时休歇成办乎。
皆是生灭心。
所以不如黧奴白牯。
兀兀无知。
不知佛。
不知祖。
乃至菩提涅槃。
及以善恶因果。
但饥来吃草。
渴来饮水。
若能恁么。
不愁不成办。
不见道计较不成。
是以知有。
乃能披毛戴角。
牵犁拽耒。
得此便宜。
始较些子。
不见弥勒阿閦。
及诸妙喜等世界。
被他向上人唤作无惭愧。
懈怠菩萨。
亦曰变易生死。
尚恐是小懈怠。
在本分事。
合作么生。
大须子细始得。
人人有一坐具地。
佛出世慢他不得。
恁么体会修行。
莫趁快利。
欲知此事。
饶今成佛成祖去。
也只这是。
便堕三涂地狱六道去。
也只这是。
虽然没用处。
要且离他不得。
须与他作主宰始得。
若作得主宰。
即是不变易。
若作主宰不得。
便是变易也。
不见永嘉云。
莽莽荡荡招殃祸。
问如何是莽莽荡荡招殃祸。
曰只这个总是。
问曰如何免得。
曰知有即得。
用免作么。
但是菩提涅槃。
烦恼无明等。
总是不要免。
乃至世间粗重之事。
但知有便得。
不要免免。
即同变易去也。
乃至成佛成祖。
菩提涅槃。
此等殃祸。
为不小。
什么如此。
只为变易。
若不变易。
直须触处自由始得。
香严闲禅师会中有僧。
问如何是道。
曰枯木里龙吟。
又问如何是道中人。
曰髑髅里眼睛。
其僧不领。
辞至石霜
诸禅师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曰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曰犹带识在。
又不领。
乃问章曰。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章曰血脉不断。
又问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章曰乾不尽。
又问有得闻者否。
章曰尽大地。
未有一人不闻。
又问未审是何章句。
章曰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
乃作偈曰。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那辨浊中清。
有僧以纸为衣。
号为纸衣道者
洞山来。
章问如何是纸衣下事。
僧曰。
一裘才挂体。
万事悉皆如。
又问如何是纸衣下用。
其僧前而拱立。
曰诺即脱去。
章笑曰。
汝但解恁么去。
不解恁么来。
僧忽开眼曰。
一灵真性。
不假胞胎时如何。
章曰未是妙。
僧曰如何是妙。
章曰不借借。
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
章作偈曰。
觉性明无相身。
莫将知见妄疏亲。
念异便于玄体昧。
心差不与道为邻。
情分万法沉前境。
识鉴多端丧本真。
若向句中全晓会。
了然无事昔时人。
僧问五位君臣旨诀。
章曰。
正位即空界。
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
万形像。
偏中至者。
舍事入理。
正中来者背理就事。
兼带者冥应众缘。
不随有。
非染非净。
非正非偏。
故曰虚玄大道。
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
推此一位。
最妙最玄。
要当审详辨明。
君为正位。
臣是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
君视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
是兼带语。
问如何是君。
曰妙德尊寰宇。
高明朗太虚。
问如何是臣。
曰灵机宏圣道。
真智利群生。
问如何是臣向君。
曰不堕异趣。
凝情望圣容。
问如何是君视臣。
曰妙容虽不动。
光烛不无偏。
问如何是君臣道合。
曰混然无内外。
融上下平。
又曰。
以君臣偏正言者。
不欲犯中故。
臣称君不敢斥言是也。
此吾法之宗要。
作偈曰。
学者先须识自宗。
莫将真际杂顽空。
妙明体尽知伤触。
力在逢缘不借中。
出语直教烧不著。
潜行须与古人同。
无身有事超岐路。
无事无身落始终。
又曰。
凡情圣见是金锁玄路。
直须回互。
夫取正命食者。
须具三种堕。
一者披毛戴角。
二者不断声色。
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者。
问曰。
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章曰是类堕。
问不断声色是什么堕。
曰是随堕。
问不受食是什么堕。
曰是尊贵堕。
夫冥合初心。
而知有是类堕。
知有而不碍六尘是随堕。
维摩曰。
外道六师是汝之师。
彼师所堕。
汝亦随堕。
乃可取食。
食者正命食也。
食者亦是就六根门头。
见觉闻知。
只不被他染污。
将为堕。
且不是同也。
章读杜顺傅大士所作。
法身偈曰。
我意不欲与么道。
门弟子请别作之。
既作偈。
又注释之。
其词曰。
渠本不是我(非我)。
我本不是渠(非渠)。
渠无我即死(仰汝取活)。
我无渠即余(不别有)。
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
我如渠即驴(二俱不立)。
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饭。
直须吐却)。
何假雁传书(不通信)。
我说横身唱(为信唱)。
君看背上毛(不与你相似)。
乍如谣白雪(将谓是白雪)。
犹恐是巴歌。
南州南平钟王。
雅闻章有道。
尽礼致之不赴。
但书偈付使者曰。
摧残枯木倚寒林。
几度逢不变心。
樵客见之犹不采。
郢人何事苦搜寻。
天复辛酉夏夜
知事
今日是几何日月。
对曰六月十五
章曰曹山平生行脚。
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明日辰时吾行脚去。
及时焚香。
宴坐而化。
阅世六十有二。
坐三十有七
门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
塔曰福圆。
赞曰。
宝镜三昧其词要妙。
云岩以受洞山
药山所作也。
先德惧属流布。
多珍秘之。
但五位偈。
三种渗漏之语。
见于禅书。
大观二年冬
显谟阁待制朱彦世英
赴官钱塘
信州白华岩
得于老僧
年持其先公服。
予往慰之。
出以授予曰。
子当为发扬之。
因疏其沟封。
以付同学。
使法中龙象。
神而明之。
尽微细法执。
兴洞上之宗。
世英护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姓黄氏
泉之蒲田人。
年十九。
即出家于福州云名山
年二十二。
而受具。
举措老成。
识者知其为法器。
成通初。
禅学方盛。
悟本价禅师
洞山
往来请益。
洞山问云。
阇梨名什么
本寂
洞云向上更道。
云不道。
洞云为什么不道。
云向上不名本寂
洞深器之。
洞山
山问云什么处去。
云不变异处去。
洞云不变异岂有去耶。
云去亦不变异。
后受请。
出世抚之曹山。
玉山
二处法席俱盛。
僧问眉与目还相识也无。
云不相识。
僧云为什么不相识。
只为同在一处。
僧云恁么即不分也。
云眉且不是目。
僧云如何是目。
端的。
僧云如何是眉。
曹山却疑。
僧云和尚为什么却疑。
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问承教有言。
大海不宿死尸。
如何是海。
包含万有。
曰为什么不宿死尸。
绝气者不著。
曰既是包含万有。
为什么绝气者不著。
万有非其功。
绝气有其德。
曰向上还有事也无。
道有道无即得。
龙王按剑何。
训应之暇。
又出君臣五位之说。
以诠其妙。
复著对寒山子诗。
行世。
文辞雅丽可观。
寻示疾终。
寿六十二。
腊三十七。
弟子树塔以窆。
南岳玄泰追撰塔铭。
释本寂
姓黄氏
泉州蒲田人也。
其邑唐季多衣冠。
士子侨寓儒风振起。
号小稷下焉
少染鲁风率多强学。
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
年惟十九二亲始听出家。
福州云名山
年二十五登于戒足。
凡诸举措若老苾刍
咸通之初禅宗兴盛。
风起于大沩也。
至如石头药山其名寝顿。
洞山悯物高其石头。
往来请益学同洙泗。
处众如愚发言若讷
后被请住临川曹山。
参问之者堂盈室满其所詶对邀射匪停。
特为毳客标准。
故排五位以铨量区域。
无不尽其分齐也。
复注对寒山子诗流行寓内。
盖以素修举业之优也文辞遒丽号富有法才焉。
寻示疾终于
春秋六十二僧腊三十七。
弟子奉龛窆而树塔。
南岳玄泰著塔铭云。
陈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吉州庐陵人
十举进士不第。
江西钟传辟为从事
累官南昌观察判官
昭宗光化中议以蒲车征之,不果,卒。
有《唐统记》。
吉州庐陵人
十举进士不第。
江西钟传辟为从事
光化中议以蒲帛徵之。
不果。
卒。
曾庶几五代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全唐诗》误作曾麻几
吉州吉水(今江西吉水)人。
五代时隐士。
中原各朝累有徵召,不赴。
事迹见《能改斋漫录》卷一一、《诗话总龟》前集卷二〇引《雅言杂载》。
全唐诗》存诗1首。
欧阳广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吉州吉水人
南唐李璟保大中湖湘,时武安军节度使边镐湖南政出多门,优柔不断,纪纲颓弛,广乃上书言非将才,宜别择良帅。
书上不省,果失湖南
璟乃拜广为本县令
广
吉州吉水人
南唐保大中上书嗣主。
边镐必败。
事验。
召授本县令
李中南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南唐陇西人字有中
为淦阳宰。
工诗文,有《碧云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
南唐时,与刘钧共学于庐山国学。
元宗时,仕于下蔡,以父母老病,表请归家侍亲。
后主时,任吉水县
乾德二年(964)罢。
后历任晋陵新喻县
开宝五年(972),又转淦阳县
生平事迹散见孟宾于《碧云集序》、《郡斋读书志》卷四中、《唐才子传》卷一〇。
工诗,与诗人沈彬左偃善,多有酬和之作。
孟宾于称其诗“缘情入妙,丽则可知”,可与贾岛方干相比肩(《碧云集序》)。
辛文房亦称其为“惊人泣鬼之语”(《唐才子传》)。
李中作诗颇多,有《碧云集》3卷。
全唐诗》存诗4卷。
唐诗汇评
李中,生卒年不详,字有中九江(今属江西)人,郡望陇西(今属甘肃)
南唐烈祖时,曾读书于庐山国学。
中主时,从军海州,后为上蔡
以父母年高,兄弟去世,表乞归养。
后主朝,曾任吉水、淦阳令。
曾历官安福、晋陕、新淦新喻等地,仕终水部郎中
与沈史虚白左偃刘钧交游唱和。
开宝六年(973)自编诗三百首为《碧云集》三卷,孟宾于为之序,今存。
全唐诗》编诗四卷。
作品评论
孟宾于《碧云集序》
李中诗)缘情入妙,丽则可知。
出示全编,备多奇句。
诗)孟宾于赏其工吟,绝似方干贾岛,时复过之。
《载酒园诗话又编》
李中碧云集》,孟宾于历举其佳句于序,今读之殊多平平。
余更喜其“竹风酲晚醉,窗月伴秋吟”、“虚阁静眠听远浪,扁舟闲上泛斜阳”、“步月怕伤三径藓,取琴因拂一床尘”、“江近好听菱芡雨,径香偏爱蕙兰风”、“公署静眠思水石,古屏闲展看潇湘”,虽轻浅,尚有闲澹之致。
《近体秋阳》
诗澄夐、微挚,出口耸人心目,人留连,如《昭君》、《闻笛》等篇,真堪卓绝终古。
晚唐作者林立,吾于张、郑之外,又得李君,其人于戏观斯止矣。
《诗学渊源》
)为诗略似元、白,辞旨蕴藉,文采内映,五代之际,得此殊不易矣。
陈甫南唐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惟岳吉水(今属江西)人。
南唐时刘洞蒋钧为诗友。
事迹见《诗话总龟》卷一四。
全唐诗》存断句4联。
右拾遗子昂孙。
御史
僧道信隋末唐初 580 — 6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51 【介绍】: 隋唐时僧。
河内人俗姓司马
为禅宗四祖。
少从僧粲法师学,能通内外,弘传禅法。
隋炀帝大业中,入吉州传法。
唐高祖武德中,至蕲州黄梅破头山传法,学徒甚众。
太宗贞观时,累征不起。
后与其徒弘忍迁居东山寺,付法于弘忍,故世称东山法门
代宗时追谥大医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司马氏。
其先河内人徙蕲之广济
生而超异。
幼慕空宗。
且谒三祖璨大师于皖公山。
问曰。
愿和尚与解脱法门。
曰谁缚汝。
曰无人缚。
曰。
既无人缚。
何用更求解脱。
大悟
既具戒。
即受璨大师衣钵。
摄心无寐。
胁不至席者久之。
隋大业十二年
领徒抵吉州
值群盗围城。
七旬不解。
城中困于无水。
适至。
池井皆溢刺史异之。
因扣头求解围禦贼方略
曰。
但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于是合城如教。
贼忽见城上人无数。
皆威猛绝伦。
不可仰视。
乃溃归乡住破头山。
学者云委。
既于黄梅路上。
获童子弘忍
骨相秀异。
知宿缘有在。
传以器。
复说偈曰。
华种有生性。
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
当生生不生。
遂以徒众委之。
金陵牛头山
法融说法。
而定其嗣。
贞观中
太宗三诏令赴京师
并以疾辞。
后诏以剑至曰。
苟果不起。
即取其首以来。
且阴有所嘱。
使者谕上旨。
引颈受剑无难色。
使回以闻。
帝愈加敬重。
就赐珍缯。
以遂其志永徽二年九月
安坐而逝。
寿七十有二。
瘗舍利于东山黄梅寺。
代宗朝追谥大医
塔号慈云。
释道信
姓司马
未详何人。
初七岁时经事一师。
戒行不纯。
每陈谏。
以不见从密怀斋检。
经于五载而师不知。
又有二僧莫知何来。
舒州𡷗公山静修禅业。
闻而往赴便蒙授法。
随逐依学遂经十年。
师往罗浮不许相逐。
但于后住必大弘益。
国访贤良许度出家。
因此附名住吉州寺。
被贼围城七十馀日。
城中乏水人皆困弊。
从外入井水还复。
刺史叩头。
贼何时散。
曰。
但念般若。
乃令合城同时合声。
须臾外贼见城四角。
大人力士威猛绝伦。
思欲得见刺史
告曰。
欲见大人可自入城。
群贼即散。
既见平定欲往衡岳
路次江洲。
道俗留止庐山大林寺
虽经贼盗又经十年。
蕲州道俗请度江北黄梅县众造寺。
依然山行。
遂见双峰有好泉石。
即住终志。
当夜大有猛兽来绕。
并为授归戒。
授已令去。
自入山来三十馀载。
州学道无远不至。
刺史崔义玄
闻而就礼。
临终语弟子弘忍
可为吾造塔。
命将不久。
又催急成。
又问中未。
答欲至中。
众人曰。
和尚可不付嘱耶。
曰生来付嘱不少。
此语才了奄尔便绝。
于时山中五百馀人。
并诸州道俗。
忽见天地闇冥。
绕住三里树木叶白。
房侧梧桐树曲枝向房。
至今曲处皆枯。
永徽二年闰九月四日也。
春秋七十有二。
至三年弟子弘忍等。
至塔开看端坐如旧。
即移往本处。
于今若存。
僧隐微五代 885 — 96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5—961 【介绍】: 五代时僧。
豫章新淦人
俗姓杨
七岁出家。
二十岁于开元寺受戒。
后至福州,嗣罗山道闲
归住龙泉十善道场。
保大九年南唐李璟召住金陵龙光禅苑,署觉寂禅师
建隆二年移住洪州大宁院,旋卒。
谥玄寂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85—961 俗姓杨豫章新淦(今江西新干)人。
7岁出家,20岁于开元寺受戒。
后至福州,嗣罗山道闲
归住龙泉十善道场。
保大九年(951)南唐元宗召住金陵龙光禅苑,署觉寂禅师
建隆二年(961)移住洪州大宁院,旋卒。
谥玄寂禅师
景德传灯录》卷二三有传,存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法安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僧。
吉州太和人
初住曹山。
嗣法眼文益
南唐国主请住金陵报恩院,赐号慧济禅师
开堂授众。
李煜时卒于院。
皮罗阁盛唐 ? — 74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8 【介绍】: 唐时南诏王
罗盛孙。
姓蒙氏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以破洱蛮功封云南王赐名归义
乃厚赂剑南节度使王昱,并五诏,尽有云南之地,又破吐蕃
二十七年,徙居太和城
天宝四载,遣其孙凤伽异入朝,授鸿胪卿
阁罗凤唐 712 — 779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阁罗凤 748年—779年
赞普钟 752年—768年
长寿 769年—779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2—779 【介绍】: 唐时南诏国王。
皮罗阁子。
玄宗天宝七载嗣位。
因屡受云南大守张虔陀之辱,天宝九载发兵杀虔陀。
次年鲜于仲通剑南兵攻太和城,大败。
自是阁罗凤北臣吐蕃
吐蕃封为“赞普钟(王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
杨国忠遣李宓将兵十余万又攻太和城,大败而归。
阁罗凤乘机攻陷巂州,西降寻传、骠诸国,统一云南诸部。
令王族子弟从郑回习汉文典籍。
立碑于太和城,称《蒙国大诏碑》,又称《南诏德化碑》。
廖凝五代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衡山人字熙绩
少隐居南岳,时登祝融峰顶,触思成诗,冠绝一时。
南唐李璟习其名,数聘之,初不赴诏,后出为彭泽,慕陶渊明为人,旋弃官归衡山
久之,复起为连州刺史,未几,复归山。
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熙绩虔州虔化(今江西宁都)人。
一说为廖匡图弟。
家为虔州豪族,后梁太祖时,钟章为虔州刺史,打击豪强,遂举族奔湖南,隐于衡岳
楚马希范时,尝任从事
楚亡,遂至金陵,任南唐水部员外郎
建昌,迁江州团练副使
曾为彭泽,后归衡山,复起为连州刺史,唯不知事在何时。
生平散见《五代史补》卷四、《诗话总龟》前集卷一〇、《十国春秋》本传。
善吟讽,10岁即赋《咏棋》诗,为人所称。
又尝登祝融峰顶,触思成诗,一时诗人尽推服。
宋史·艺文志七》著录《廖凝诗集》7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3首及断句6。
《全唐诗续拾》补断句7。
张献甫中唐 736 — 79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6—796 【介绍】: 陕州平陆人
张守圭侄。
代宗朝,以军功累授试光禄卿殿中监、河中节度副元帅都知兵马使
德宗建中初,从征梁崇义,以功加太子詹事
上幸奉天兴元献甫首至,征讨有功。
安复,入为金吾将军,戍咸阳,以备吐蕃
贞元四年,迁邠宁节度使
在镇累年,整治边备,抗御吐蕃,军民悦之。
检校左仆射
欧阳詹中唐 761 — 80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泉州晋江人字行周
德宗贞元八年进士,与韩愈李观等联第,时称“龙虎榜”。
官终国子监四门助教
卒年四十余。
工散文。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757?—802?) 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晋江)人。
德宗贞元八年(792)进士第,四试于吏部,方授国子监四门助教
十五年上书宰相郑馀庆求不次进用,未果,遂北游太原,悦一乐妓,约以迎娶。
过期不往,妓相思成疾,临终,乃刃髻藏匣,附以诗。
得匣,睹髻及诗,悲恸而卒。
事迹散见孟简《咏欧阳行周事》并序、《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闽川名士传》、韩愈欧阳生哀辞》、《新唐书》本传。
韩愈称其“志在古文”,“文章切深,喜往复,善自道。
”其诗多干谒酬赠之作,葛立方以为“皆赋情不薄”(《韵语阳秋》卷一九)。
有《欧阳詹集》10卷,今存。
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欧阳詹(约761-约801),字行周泉州晋江(今福建南安)人。
贞元八年(792),与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王涯等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
十三年,游兴元、蜀中,献诗严震韦皋
还京,官四门助教
十五年韩愈汴州朝正京师率其徒伏阙下,举博士,不果。
十六年,北游太原,与郑儋严绶唱和。
,寻卒。
有《欧阳詹集》十卷,今存。
全唐诗》编诗一卷。
字行周
泉州晋江人
进士
国子监四门助教
卒年四十馀。
作品评论
《全唐诗话》
欧阳詹,……初见拔于常衮,后见知于退之元宾,终于四门助教
李贻孙序其文曰:“君之文周祥,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其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命而卒,天其绝乎?”
主要活动
  • 792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