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敬諴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绛州太平人
敬晖子。
玄宗开元二十六年,自台州刺史,迁越州都督
二十七年,改庐州刺史
天宝初,为鲁郡太守
官至右威武大将军
徐浩唐 703 — 7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3—782 【介绍】: 越州郯县人字季海
徐峤子。
玄宗开元五年,擢明经第。
工书,尝书四十二幅屏,八体皆备,草隶尤精。
历迁集贤校理都官郎中,领东都选。
肃宗立,为中书舍人,四方诏令,多出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时。
累进国子祭酒,为李辅国所谮,贬庐州长史
代宗时,复以中书舍人召,历工部侍郎会稽县,出为岭南节度使,入为吏部侍郎,与薛邕分典选。
坐事,贬明州别驾
德宗初,召授彭王傅
卒谥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3—782 字季海,郡望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越州剡县(今浙江嵊州)人。
玄宗开元五年(717)明经及第,调鲁山主簿
张说爱其才,因上闻,擢太子校书,寻拜右拾遗
二十一年幽州节度使幕,擢监察御史,后任河阳令,入为太子司议郎
天宝中,历仕刑部郎中司农少卿
安史乱时,从玄宗,拜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国子祭酒
肃宗上元二年(761)李辅国所谮,贬庐州长史
代宗大历二年(767)广州刺史三年入拜吏部侍郎
德宗建中二年(781)召拜彭王傅封会稽郡公三年以疾卒,赠太子少师谥曰定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张式徐公()神道碑铭》。
善为文,擅书法,有论书专著传世。
全唐诗》存诗2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字季海
越州人
明经
累官金部员外郎
宪部郎中
肃宗立
召拜中书舍人尚书右丞
国子祭酒
代宗朝拜工部侍郎
封会稽县公
德宗立
彭王傅
郡公
建中三年卒。
年八十。
太子少师
谥曰定
赵良弼唐 ? — 76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63 【介绍】: 河东人
赵良器弟。
玄宗开元末,为殿中侍御史
天宝中,迁左司员外郎
肃宗至德初,摄河东行军司马、移朔方行军司马
又官、华、、抚诸州刺史
上元元年,自庐州刺史越州刺史、浙东节度使,加御史中丞
岭南节度使
入为太子宾客封襄武县男
僧道一唐 709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788 【介绍】: 唐僧。
汉州什邡人俗姓马,世称“马祖”。
曾于江西传扬禅学,又称“江西马祖”。
幼出家,习经律。
怀让禅师学漕溪禅法,密授心印。
代宗大历中,居豫章开元寺,聚徒说法,禅宗至此大盛。
所传宗旨,时称“洪州宗”。
卒谥大寂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汉州什邡之马氏。
生而凝重。
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
文成大字。
稚岁事资州唐公落发。
渝州圆公受具。
久之闻衡岳让禅师曹溪六祖之的指。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贞篁之幽寂。
一造让公泯然无间。
遂栖迟于临川南康龚公二山。
先是其地皆魑魅所居。
人莫敢近。
近辄灾衅立至。
一之来见。
若紫衣玄冠者。
致礼于前。
愿施此地为道场。
自尔犷鸷就驯。
愎悍从化
太守河东裴公尤敬信。
大历中
裴公移牧庐江寿春
一亦隶名开元精舍。
连帅路公以钟陵钜镇。
宜得道德之士。
以利益四众故。
延奉勤至。
而坐阅十年
建中初
天下僧尼。
悉归旧壤。
连帅鲍公又留不遣。
天下学者至。
率以祖称之。
而心宗之传益盛。
噫伟矣。
示众云。
汝等诸人。
各信自心是佛。
夫求法者。
应无所求。
心外无别佛。
佛外无别心。
不取善。
不舍恶。
净秽两边。
俱莫依怙。
达罪性空。
念念不可得。
无自性故。
僧问云。
和尚为什么。
说即心即佛。
答云。
为止小儿啼。
问云。
止后如何。
答云。
非心非佛。
问二种人外如何指示。
答向伊道。
不是物。
一日上堂。
良久。
百丈收却面前席。
一便下座。
岁戊戌
无疾沐浴而终。
寿八十。
腊五十。
塔全身于石门
宪庙追谥大寂
丹阳公包吉建塔立碑。
权德舆撰铭。
释道一
姓马氏
汉州人也华以喻性不植于高原。
浪以辩识发明于溟海。
生而凝重虎视牛行。
舌过鼻准足文大字。
根尘虽同于法体。
相表特异于幻形。
既云在凡之境。
亦应随机之教。
年方稚孺厌视尘躅脱落爱取。
游步恬旷。
削发于资州唐和尚
受具于渝州律师示威仪之旨晓开制之端。
浣衣锻金观门都错。
大龙香象羁绊则难。
权变无方机缘有待 闻衡岳让禅师曹溪六祖之前后也。
于是出岷峨玉垒之深阻。
诣灵贞篁之幽寂。
一见让公
泯然无际顿门不俟于三请。
作者是齐于七人。
以为法离文字犹传蠹露。
圣无方所亦寄清源
遂于临川南康龚公二山。
所游无滞随摄而化。
先是此峰岫间魑魅丛居。
人莫敢近。
犯之者炎衅立生。
当一宴息于是。
有神衣紫玄冠致礼言。
舍此地为清净梵场。
语终不见。
自尔猛鸷毒螫变心驯扰。
沓贪背僧即事廉让。
郡守河东裴公家奉正信躬勤咨禀。
降英明简贵之重穷智术慧解之能。
每至海霞歛空山月凝照。
心与境寂道随悟深。
自明者在乎周物。
博施者期乎济众
居无何。
裴公移典庐江寿春二牧。
于其进修惟勤率化不坠。
大历中圣恩溥洽。
隶名于开元精舍。
其时连率路公耹风景慕。
钟陵之壤巨镇奥区。
政有易柱之弦。
人同凑毂。
禅宗戾止降祥则多顺而无违。
居仅十祀。
日临扶桑高山先照。
云起肤寸大雨均沾。
建中中有诏僧如所隶将归旧壤。
元戎鲍公密留不遣。
至戊辰岁举措如常。
而请沐浴讫。
俨然加趺归寂
享年八十。
僧腊五十。
先于建昌鄙山名石门
环以绝巘呀为洞壑。
平坦在中幽偏自久。
是谋薪火尘劫之会。
非议冈阜地灵之吉。
亚相观察使陇西李公。
藩寄严厉素所钦承。
于以率徒。
依归缅怀助理。
爰用营福道在观化情存饰终。
辍诸侯之旌旗。
资释子之幢盖。
其时日变明悔人萃遐迩。
楫覆水而为陆。
炬通宵而成昼。
山门子来财施如积。
邑里僧供饭香普熏。
自昔华严归真于嵩阳善导瘗塔于秦岭
礼视𪗋斩人倾国城。
哀送之盛今则三之。
初于林中经行座下开示。
平等垂法不标于四科。
安恬告尽刻期于二月
此明一终之先兆也。
示疾云逝俾葬远山。
凡百攀援愿留近郭。
终遂穷僻式遵理命。
此又明一晦迹之素诚也。
将归灵龛。
爰溯浅濑。
人力未济舟行为迟。
膏雨骤下于远空。
穷溪遄变于深涉。
此又明一通神之应感也。
惟一知真在空无我于有。
是二俱离。
假一为乘示生死者人能作佛。
辨邪正者魔亦似圣。
现身不留于大士。
负手俄萎于哲人。
弟子智藏镐英崇泰等奉其丧纪。
宪宗追谥曰大寂禅师
丹阳公包佶为碑纪述。
权德舆为塔铭。
海昏县影堂存焉。
虔州西堂释智藏
姓廖氏
虔化人也。
生有奇表。
亲党异其伟器。
八岁从师。
道趣高邈随大寂移居龚公山后。
径山国一禅师
与其谈论周旋。
人皆改观。
属元戎路嗣恭大寂居府。
乃回郡。
大寂付授纳袈裟。
亚相李公兼国相齐公映中郎裴公通皆倾心顺教。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终。
春秋八十。
腊五十五。
即迁于塔。
谏议大夫韦绶
追问藏言行编入图经。
太守李渤请旌表。
至长庆元年谥大觉禅师云
僧灵坦唐 709 — 81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9—816 【介绍】: 唐僧。
太原文水人俗姓武
武则天侄孙。
七岁应童子举
十三岁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玄宗开元间,参荷泽神会,得为执侍,传其法要。
后住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代宗大历五年,入,参南阳忠国师。
八年赐号大悲
后历住汴州润州
宪宗元和五年淮南节度使李鄘召居扬州华林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武氏
太原文水则天皇帝诸孙也。
父宣洛阳
母夏侯氏。
梦神僧寄宝鉴。
表里莹然。
曰善护之。
及生而秀整可爱。
七岁诵习通利
童子举入官。
至十三。
太子通事舍人
益进学不怠。
三教典籍。
窥览靡有遗。
然颇厌世故。
嗜空宗。
洛下方盛荷泽神会之化。
往参焉。
遂见推许。
而命之执侍。
父母莫之沮。
天宝初
曰。
吾有一句。
自初祖菩提达磨
传之曹溪
曹溪以传吾。
汝宜谛受。
毋令断绝。
兹吾将有难必去汝而它之焉。
未几果诏弋阳
亦览藏经于庐州之浮查寺。
大历五年获以法眷礼。
南阳忠国师于京帅。
忠公为奏得玺书。
赐号大悲
相国田公神功方帅汴。
就以行化。
殊见祗待。
乃循维扬六合而下。
忽闻空中有声曰。
吾与汝开心地。
即睹菩萨像。
如文殊者。
以手按其颈曰。
此其印验也。
视之有指痕四皆赤色。
久不灭。
润之金山
有云气。
能毒人至死。
盖穴之蛰龙致然。
至是而弭。
尝旅次其间云。
俄庵江阴定山
夜闻赞叹声。
察之二白龟也。
又白蛇数丈。
祈受戒忏悔。
吴兴
造兰若于林山。
或见三丈夫衣金紫。
美其壮丽。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治广陵
素严刻少恩。
绝宽厚。
馆之华林寺
寺有吴将张辽墓。
尤舞妖祟。
居之。
恬无所忤。
十年有二胡人
自称龟兹国使
致国命请
然竟不知何从来也。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众以荷泽忌营斋。
别众曰。
吾赴远请已。
七月染微疾。
九月八日乃终。
塔葬郡之驯翟坊南冈。
寿一百八。
腊八十四。
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
母夏侯氏。
初妊也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诞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诵习毕通应童子举
十三从宦旋升太子通事舍人
如是悦学不休。
三教之书弥增洞达。
然而恒嗟朽宅誓入空门。
已备大乘之资粮。
终到涅槃之境域。
于时洛都盛化荷泽寺神会禅师也。
方遮普寂之光渐没秀师之道。
往参焉。
施善诱顿见其心。
默而许之。
容其执侍。
父母不能回其意飞飏莫系始末研磨得破疑滞。
天宝初载曰。
吾有一句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弋阳
遂向庐州浮槎寺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南阳诏入。
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神会弟子敕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园
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项以掌按之寻。
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
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相国李公鄘之理广陵也。
以峻法操下刚决少恩。
一见郑重加礼。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居愀然无眹矣。
扬州人多患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皆遏禦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称自龟兹国来彼无至教。
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
七月示疾。
九月将灭。
斯预告也。
至季秋八日尔而终。
迁塔于扬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腊八十四焉。
曹溪之孙。
荷泽之子也。
释灵坦
姓武氏
太原文水人也。
则天太后侄孙。
父宣洛阳
母夏侯氏初妊也。
梦神僧授与宝鉴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善保护之。
及长参神会禅师
大历八年行化至梁园
相国田公神功供养逦迤。
维扬六合方叹大法凌夷。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即见菩萨如文殊像。
曰与汝印验。
令举顶以手按之。
寻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见。
又止润州金山。
其山北面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居之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如是却往吴兴林山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衣金紫。
趋步徐正称叹道场。
元和五年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墓。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居之愀然无眹矣。
扬州人多为山妖木怪之所荧惑。
皆遏禦焉。
至十年忽见二胡人
自称龟兹(音丘慈)国来。
彼无至教。
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告众将赴远
至季秋八日卒。
寿一百八。
腊八十四。
姓武
太原文水人
则天太后侄孙。
父讳宣。
洛阳县
母夏侯氏初妊
梦神僧授与宝鉴。
表里莹然。
且曰。
吾以此寄汝。
善保护之。
及诞。
亲无所苦。
年甫七岁。
诵习毕通。
童子举
恒嗟朽宅。
誓入空门。
于时荷泽寺神会禅师
洛都盛化。
往参焉。
施善诱。
顿见其心。
天宝初载
曰。
吾有一句。
是祖祖相传至曹溪
曹溪付吾。
汝谛受之。
吾当有留难。
遂辞游方焉。
未几果敕移会于戈阳。
遂向卢州浮槎寺
览大藏经。
后闻忠国师。
南阳诏入。
大历五年礼觐之。
八年欲出关。
忠奏曰。
此人是贫道同门。
神会弟子。
赐号曰大悲
兼赍墨敕。
行化至梁国
相国田公。
神功供养。
逦迤适维杨六合
方叹大法凌替。
忽闻空中声云。
开心地。
即见菩萨如文殊像曰。
与汝印验。
令举顶以掌按之。
寻观有四指赤痕。
其印迹恒现。
又止润州江中金山
今泽心也。
其山北面。
有一龙穴
常吐毒气如云。
有近者多病或毙。
居之。
毒云灭迹。
又于江阴定山结庵。
俄闻有赞叹之声。
视之则白龟二。
为受归戒。
又见二大白蛇。
身长数丈。
亦为受戒忏悔。
后往吴兴林山。
造一兰若。
有三丈夫。
衣金紫。
趋步徐正。
称叹道场唯善。
村落之民。
多弃罟网。
元和五年
相国李公鄘。
召居华林寺
寺内有大将军张辽基。
寺僧多为鬼物惑乱。
居。
湫然无朕矣。
杨州人
多患山妖水怪之所荧惑。
皆遏禦焉。
人争归信。
至十年
忽见二僧人
称自龟兹国来。
彼无至教。
请和尚敷演。
十一年五月十三日
于荷泽忌斋告众。
吾赴远
至季秋八日
果寂而终。
迁塔于杨州西驯翟坊之南冈。
越州郑詹建塔。
报龄一百八岁。
贾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福州长乐人
历官职方郎中徐州刺史
代宗大历三年,自庐州刺史,改睦州刺史
又任夔州岳州刺史
窦彧中唐 ? — 7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90 【介绍】: 扶风平陵人
肃宗上元元年,官郑县
后登朝为御史,累官至户部员外郎郎中
又曾为赤县令
德宗贞元中,出为庐州刺史,卒官。
罗珦中唐 736 — 80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越州会稽人
代宗宝应初太常寺太祝
江西荆襄节度使曹王李皋幕府,累迁副使
卒,军乱,平乱有功,召为奉天尹,擢庐州刺史
禁淫祀、兴教化,再迁京兆尹,有惠政。
以老病求解,徙太子宾客封襄阳县男
卒谥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6—809 或作罗炯罗晌,误。
越州会稽(今浙江绍兴)人。
代宗宝应元年(762)上书言事,授太常寺太祝,累迁湖南转运留后
德宗建中三年(782)后历佐江西荆南、山南幕,贞元八年(792)召为奉天,迁庐、寿二州刺史
入为司农卿宪宗元和三年(808)京兆尹、改太子宾客,累封襄阳县男
四年十一月卒,谥夷
生平见权德舆《唐故守太子宾客罗公墓志铭并序》,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何士干中唐 ? — 80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2 【介绍】: 庐江人
代宗永泰二年进士第
大历十二年,上疏谏葬贞懿皇后事,诏褒之,除左补阙
德宗建中三年,为浙西判官
帝奔奉天节度使韩滉遣其送绞练十万匹赴行在。
既至,陆贽表荐其堪重任。
贞元四年,自谏议大夫出为鄂岳观察使
在镇十五年,有善政,享大名于时。
士干
肃宗时擢书判拔萃科
释道通中唐 741 — 813年7月15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庐江何氏。
童年貌重迟。
见佛像僧仪。
必礼敬。
天宝初试经获度千泉之南安
盖侍父宦游所在也。
既进具。
大寂禅师一公于建阳佛迹岩及南康龚公山
密契深领。
有不可知者。
贞元二年
因谒石头禅师迁公。
益进所学。
四年大寂将入灭。
曰。
玉石之山。
资汝道业。
遇可居之。
伏牛自在禅师
观览京洛
至唐别。
见一山葱茜可爱。
问之乡人曰。
此紫玉山也。
陟其巅则有石紫色。
莹然如玉。
乃叹曰。
兹非先师之所记欤。
遂挂锡解囊其间。
参学之徒雾拥。
僧问。
如何出得三界。
答曰。
里许。
得多少时也。
进曰毕竟如何出得。
答曰。
青山不碍白云飞。
于頔相公问。
教中道。
黑风吹其船舫。
飘堕罗刹鬼国。
如何是飘堕罗刹鬼国。
咄曰。
于頔客作汉。
问这般事作么。
变色。
指曰。
飘堕罗刹鬼国也。
一日又问。
如何是佛。
相公
应诺。
曰。
切忌别求。
刺史李公道古寻为伽蓝。
弟子金藏别从百丈海禅师扣请。
元和八年
偶归省。
喜曰。
汝来也。
此山有主矣。
遽拽主丈去。
襄州道俗迎奉之。
是年七月十五日
无疾而逝。
春秋七十三。
释道通
姓何氏
庐江人
其为童也持重寡辞。
见佛形像必对礼叹咏不舍。
因父宦于泉州南安
便求舍丱披缁诵经。
合格敕度之。
天宝初载也。
道一禅师肇化建阳佛迹岩聚徒。
往焉。
一师于临川南康龚公山
亦影随而去。
然誓游方吴越之间。
明山谷靡不登陟。
迨乎回锡江西泐潭山门。
励心僧务不惮勤苦。
贞元二年南岳石头禅师
犹采缕加朱蓝之色也。
四年大寂禅师垂欲归化
昌言曰。
夫玉石润山秀利益汝道业。
遇可居之。
闻此言。
且同隐谶。
殊不详练。
其年秋伏牛山自在禅师同游京洛
回至唐州西。
有山峰孤林密四绝人烟实有尘外之趣。
乃问乡人。
云此山是紫玉山
通方忆大寂之悬记。
我合居是峰也。
乃陟崔嵬见山脊有石方正其色紫玉莹然。
叹曰号紫玉者合其称也。
先师之言非虚记也。
挂锡解囊。
参学之徒雾集。
始则诛茅构舍。
刺史李道古作意为建禅宫焉。
元和八年弟子金藏出参礼百丈海禅师
回见
愀然作色。
汝其来矣。
此山有主也。
曳杖径去襄州
道俗皆迎至七月十五日无疾而终。
春秋八十三。
一云故相国于頔最所归心尚书李翱礼重焉。
路应中唐 745 — 81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5—811 【介绍】: 京兆三原人字从众
路嗣恭子。
以父荫为著作郎
德宗贞元初,出为虔州刺史,凿赣石梗险以通舟道。
累迁宣歙池观察使
李锜乱起,应发乡兵救湖、常二州,以故不能拔。
宪宗元和六年,以疾授左散骑常侍
卒谥靖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45—811 字从众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人。
路嗣恭之子。
以荫入仕,德宗贞元间历任虔州温州庐州刺史,入为职方郎中、佐盐铁使
顺宗永贞元年(805)改刺常州
是年末,改宣歙池观察使进封襄阳郡王
宪宗元和四年(809)以疾去职。
六年左散骑常侍
旋卒。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
韩昌黎集》卷二六有其神道碑。
全唐诗》存诗1首。
另《南雁荡山志》尚存《游南雁荡》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李公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陇西人字颛蒙
代宗大历间庐州
德宗贞元末,自吴入洛阳
宪宗元和间,历任江淮江西从事
喜采集编撰奇异故事。
今存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谢小娥传》、《庐江冯媪传》、《古岳渎经》四篇。
另有《河朔建中记》,已佚。
公佐
元和中洪州判官
刘商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徐州彭城人字子夏
代宗大历进士德宗贞元中虞部员外郎,后迁礼部郎中,出为汴州观察使,辞疾归旧业,隐居义兴
好道术,工画山水树石,亦工乐府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久居长安(今陕西西安)
进士第代宗大历初合肥
德宗贞元中汴州观察推官检校虞部郎中
去官为道士,隐常州义兴山中,一云隐湖州武康山中,炼药求仙。
贞元十年(794)尚在,卒于宪宗元和九年(814)前。
事迹散见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元和姓纂》卷五、《新唐书·艺文志四》、《历代名画记》卷一〇、《唐诗纪事》卷三二。
商工诗,长于歌行,其《胡笳十八拍》最著名。
武元衡称其诗“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瑰之朗润,浚发绮绣之浓华,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
”(《集序》)《全唐诗》存诗2卷又1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句。
唐诗汇评
刘商,生年年不详,字子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进士第
大历元年,官合肥
后历汴州观察判官检校虞部郎中
辞官返扬州
晚夕好神仙,隐于义兴张公洞,约贞元末元和初卒。
商性好山水,妙极丹青,初师吴郡张璪,后自成一家。
工诗,尤擅乐府,早年所著《胡笳十八拍》,传诵甚广。
有《刘商诗集》十卷,已佚。
全唐诗》编诗二卷。
作品评论
武元衡《刘商郎中集序》
著歌行等篇,皆思入窅冥,势含飞动,滋液琼镶之朗润,浚发绮绣之浓华。
触境成文,随文变象,是谓折繁音于孤韵,贯清济于洪流者也。
卷四:乐府歌诗,高雅殊绝。
蔡琰《胡笳曲》,脍炙当时。
七言源出李巨山,虽泛散音多,而宫商中铎,固当出短李一头。
《胡笳拍》意往托古,词来切今,幽魄之音,端然易好。
任瑰隋末唐初 ? — 6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9或630 【介绍】: 隋唐时庐州合肥人字玮
早孤。
南朝陈时,年十九,试守灵溪,迁衡州司马
陈亡,弃官。
隋文帝仁寿中,为韩城,未几罢去。
李渊起兵,讨捕于汾、,镶上谒献策,下韩城县,破饮马泉,拜左光禄大夫留守永丰仓。
及建唐,改授毂州刺史
王世充,以功累封管国公
后以讨平徐圆朗辅公祏,拜邗州都督,迁陕州
弟任璨得罪,镶坐左迁通州都督,卒。
李翱中唐 774 — 83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赵郡人,或作成纪人字习之
凉武昭王之后。
进士第
始授校书郎,累转国子博士史馆修撰
性刚急,议论无所避,常谓史官记事不实。
执政虽重其学,而恶其激讦,故久不迁。
后授考功员外郎,拜中书舍人
山南东道节度使
卒谥文
始从韩愈为文章,辞致浑厚,见推当时,有《文公》。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4—836 字习之排行七,郡望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
德宗贞元十四年(798)进士第
十六年义成观察判官
宪宗元和元年(806)国子博士史馆修撰分司东都,荐孟郊河南尹郑馀庆
屡任幕职
十五年考功员外郎出刺朗州,筑堰蓄水,溉田千顷,人称“考功堰”。
文宗大和三年(829)中书舍人
累迁至户部侍郎
卒于山南东道节度使任所,谥文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李翱韩愈学古文,为中唐著名古文家。
不长于诗。
全唐诗》存诗7首,判1首。
《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唐诗汇评
李翱(772-841)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一说赵郡(今河北赵县)人。
贞元十四年(798)进士第,授校书郎
贞元元和中,累佐滑州李元素岭南杨于陵、浙东李逊幕。
元和十四年入为国子博士,迁考功员外郎,并兼史职
出为朗州刺史,迁舒州刺史
长庆三年,入为礼部郎中,又出为庐州刺史
大和元年,召为谏议大夫,迁中书舍人
又出为、潭等州刺史山南东道节度使
卒,谥文
韩愈弟子,其文论和创作对推动古文运动起了积极作用。
有《李翱集》十卷。
今有《文公》十八卷行世。
全唐诗》存诗七首。
字习之
凉武昭王之后。
贞元十四年进士
元和末累官庐州刺使。
大和时历刑户二部侍郎
山南东道节度使
会昌中卒。
谥曰文
作品评论
人之材力,信自有限,李翱皇甫湜韩退之高弟,而二人独不传其诗,不应散亡无一篇存者,计是非其所长,故不多作耳。
退之集中有《题湜公安园池诗后》云:“《尔雅》注虫鱼,定非磊落人。
”又有“用将济诸人,舍得业孔颜”。
意若讥其徒为无益,而劝之使不作者。
见于远游联句,惟“前之讵灼灼,此去信悠悠”。
一出之后,遂不复见,亦可知矣。
然二人以非所工而不作,于不能而强为之,亦可谓善用其短矣。
湜与李翱皆从公学文,得公之正,湜得公之奇。
罗立言中唐 ? — 8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5 【介绍】: 宣州人
德宗贞元末进士
初为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幕府,改阳武,迁河阴
政令严明。
又设锁绝汴流,奸盗屏息。
文宗大和中,召为司农卿,累迁京兆少尹
与郑注、李训交好,甘露之变,败,立言亦被族诛。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5 宣州(今安徽宣城)人。
德宗贞元末进士
魏博田弘正表佐其府,改阳武,以治剧迁河阴
敬宗宝历初检校主客员外郎,为盐铁河阴院官。
文宗大和中,为司农长卿
与郑注、李训厚。
李训引为京兆少尹知府事
甘露之变时被诛。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
全唐诗》存诗1首。
立言
宣州人
贞元末进士
太和末庐州刺史召为司农少卿
京兆尹知府事
以附李训郑注诛。
僧怀信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九岁出家,住蓝谷。年六十余,撰《释门自镜录》二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宪宗元和间僧人
元和十二年(817)桂林南溪山元岩,题名刻石。
又题诗于七星岩栖霞洞
桂林文管会编《桂林石刻》上册存其事迹,并存其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广陵之西灵寺。
素与淮南词客刘隐之友善。
寺故有塔。
壮丽峻伟。
冠绝一方。
会昌中
隐之游四明
夜梦。
塔飞海上。
立第三层。
凭阑与隐之语曰。
今兹送塔过东海
旬日即还。
当相见也。
未几。
广陵灾。
塔因煨烬。
隐之归自四明
曰。
记得海上会晤时否。
隐之深以为讶。
释怀信者。
居处广陵别无奇迹。
会昌三年癸亥岁
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
将欲堙灭教法。
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四明
旅泊之宵梦中如泛海焉。
回顾见塔一所东度。
见是淮南西灵寺塔。
其塔峻峙制度校胡太后永宁塔少分耳。
其塔第三层见信凭栏与隐之交谈。
且曰。
暂送塔过东海
旬日而还。
数日隐之归扬州
即往谒
曰。
记得海上相见时否。
隐之了然省悟。
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
白雨倾澍。
傍有草堂一无所损。
由是观之。
东海人见永宁塔不谬矣。
系曰。
塔焚皆云往东海
海岂纳煨烬耶。
通曰。
五行为物。
亦七大性可弗周遍法界乎。
顺则相生逆则相害。
虽逆顺各时。
与法界同。
其分齐證知唯有识耳。
且天仙鬼物与人相反。
殊胜诸天则定果宫殿。
神仙则附物变化鬼神则歆其食气质碍之流火化则得受用也。
凡塔刹严丽多被鬼神取旃。
海若川侯亦非人也。
如陈重云殿天火焚。
东海人时见殿影焉。
又近马氏霸湖南
末年天册阁为天火焚。
朗州此夜闻空中呵喝言。
回避天册阁来也。
云中腾沸若千万人舁重物。
然累日方潭州火矣。
怀信刘隐之梦亦不可测之僧也。
释怀信者。
居处广陵别无奇迹。
会昌三年癸亥岁
武宗为赵归真排毁释门。
将欲堙灭教法。
淮南词客刘隐之薄游四明
旅泊之宵梦中如泛海焉。
回顾见塔一所东度。
淮南西灵寺塔。
其塔峻峙校胡太后永宁塔少分耳。
塔第三层见信凭阑与隐之交谈。
且曰。
暂送塔过东海
旬日而还。
数日隐之归扬州
即往谒
曰。
记得海上相见时否。
隐之了然省悟。
后数日天火焚塔俱尽。
白雨倾澍。
傍有草堂一无所损。
由是观之。
东海人见永宁塔不谬矣。
李萼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㟧
赵人字伯高
元德秀门弟子。
擢制科,迁南华,历庐州刺史
安禄山乱,清河,乞师于平原太守颜真卿,一郡获全。
张彦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蒲州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宪宗张弘靖之孙,河南少尹张嗣庆之子。
文宗宣宗时在世。
曾至庐州
事迹见《旧唐书·张延赏》。
光绪《重修庐州府志》卷六收诗1首,《全唐诗外编》据之收入。
万敬儒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庐州人
三世同居,丧亲庐墓,刺血写佛经,断二指,辄复生。
宣宗大中时表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