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人物库 唐朝
僧慧休隋末唐初 538 — 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隋唐时僧。
瀛州人俗姓乐
年十六出家,住相州慈润寺。
曾事灵裕、明彦、志念等法师,博采众长,精通禅理。
戒行清苦。
唐太宗贞观中累征不起。
卒年九十八。
撰有《杂心玄章钞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瀛州之乐氏。
世业蚕渔。
蚤知自拔。
年十六。
沙门巡里乞食。
而感发焉。
遂违亲。
遁投勖律师出家。
灵裕法师
有重名。
方居邺下
开导。
勖命从之游。
始研华严。
至五十馀遍。
卒无所入。
渤海
听明彦法师
成实论。
无几何。
而彦化去。
乃受小论迦杂婆沙于志念法师
各数遍。
曰。
予于小乘。
岁月多矣。
今而值子。
可虚度乎。
乃为区别部类。
著杂心玄章钞疏等。
然冥府虽开空宗。
尚梗惟识之旨。
取悟无方。
师入关。
昙迁禅师
论师等往来。
扬摧摄论。
领略义趣。
周涉三遍。
即造章疏。
自尔大小诸藏。
统绪可寻矣。
然独律部。
未遑精阅。
复习四分于洪律师
一坐席间。
经三十馀遍。
而冈测涯涘。
顾谓其徒曰。
予于经论如彼。
于律如此。
岂非理可虚求。
事难通会乎。
律师
见其暮年尤勤至。
尝曰。
法师大德犹尔疲劳。
曰。
吾忆吾始脱尘樊。
遂获陶铸。
敢斯须离邪。
所居寺凡四翻秽。
武德间
刘黑闼叛。
率弟子二十人。
相州及天策府。
以曹公徐世绩
领兵讨诛。
又能出私积。
继餫饷。
𡨥平。
曹公为闻。
上诏贼所发地。
相州依旧外。
其馀州郡僧尼。
止留三十人。
贞观九年
诏入京师
固辞。
寿九十有八矣。
住乡里之慈润寺。
门人昙元灵范克诏其业。
元高洁慕禅悦。
林虑山
范居弘福寺
振名京邑
康健至今。
上伐辽。
亲幸其室云。
释慧休
姓乐氏
瀛州人也。
世居海滨。
以蚕渔为业。
而生知离恶深惟罪报。
常思出济无缘拔足。
或累叹通宵晨或忘餐。
近逾信宿。
虽愤气填胸。
无免斯厄。
十六遇相州沙门巡里行化谈三世之循扰述八苦之交侵。
雅会夙怀。
背世情决乃违亲背俗。
投勖律师而出家焉。
勖导以义方礼逾天属。
又闻灵裕法师震名西壤。
行解所归。
现居邺下
从学。
天机秀举惟道居心。
乃背负华严远游京邺。
一闻讲蓥动身心不略昏明幽求体性。
而章句无昧至理未融。
展转陶埏五十馀遍研讽文理转加昏漠。
试以所解遍问诸师。
皆虑涉重关返启其致。
乃悟曰。
斯固上圣之至理也。
岂下凡而抑度哉。
且搏听众师。
沐心法海耳。
乃往渤海从明彦法师听成实论。
先出章抄品藻异同。
慧满冲情解律法友。
以彦公化世受染馀流。
志念法师受学小论。
加杂婆沙各闻数遍。
穷其本支晓其固执。
解既清迥行寔贞严。
曰。
余讲小乘岁序多矣。
今乃值子谅不虚延。
即著杂心玄章抄疏。
各区别部类条贯攸归。
文教才出初寻重敬。
频当元宰讲授相续。
幽致既举慧烛天悬。
故使驰名冀都击响河渭。
抱帙横经肩排日谒。
结疑怀签踵接登堂。
皆总为书绅永开冥府。
故于立破诸教。
探隐洞明。
虽学冠空宗。
而梗情尘境。
欲通惟识之旨。
取悟无方。
师入关因便预从。
昙迁禅师及尼论师等讲扬摄论。
每举一会馀驾停轮。
词吐既新。
领拔弥悉周涉三遍即造疏章。
神会幽陈广疏听视。
自大小诸藏并统关键。
惟有律部未遑精阅。
昔以戒禁随事可用缘求。
案读即了未劳师授。
曾披一卷持犯茫然。
方悔先议更弘神府。
乃负律提瓶。
洪律师听采四分。
一经讲肆三十馀遍。
日渐其致终未极言。
顾诸学徒曰。
余听涉多矣。
至于经论一遍入神。
今游律部逾增逾闇。
岂非理可虚求事难通会乎。
而敬慎三业懔课六时。
纤尘或阻即申忏洗。
目见大小讲匠知名者多。
奉法自修实罕联类。
尝听砺公讲律。
砺曰。
法师大德。
暮年如何犹勤律部。
曰。
余忆出家之始。
从虎口中来。
即奉投戒法。
岂以老朽而可斯须离耶。
恨吾不得常闻耳。
其清慎之高。
率此例也。
又屡经寇荡荒荐相仍。
寺众僧厨亟经宿触。
故从隋末终至唐初
四度翻秽获资净供。
致使四方嘉会
有功焉。
武德年内。
刘闼贼兴。
魏相诸州并遭残戮。
忽一日警急。
官民小大弃城逃隐。
在云门闻有斯事。
乃率学士二十馀人。
东赴州了无人物。
便牢城自固。
四远道俗承休城内方来归附。
当斯时也人各藏身。
挺节存国守城引众。
可谓乱世知人者矣。
其年不久。
天策陈兵。
远临贼境。
军实无委。
并出当机。
既处僧端预明利害集众告曰。
官军静乱须有逢迎。
僧食众物义当先送。
再和大众并无从者。
惧被后罚必可乘权。
独诣军门具陈来意。
于时曹公徐世绩
引劳赏悦。
仍令部从随至寺。
任付粮粒。
及平殄后。
曹公为奏具述功。
登即下敕入贼。
诸州见有僧尼。
止留三十。
州一境特宜依定以事验人。
量难准。
又荒乱之后律法不行。
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
恐法灭于事。
躬自经营立样造坏。
依法施熏遂成好𭽽。
遍送受持。
今大行用并是功缉遗绪也。
又僧库火起。
时当中夜。
忽有人告。
走往观之。
赖始发焰。
救而获免。
退问告由了无知者。
良以道通幽显。
屡动祯祥。
贞观九年
频敕徵召令入京师
并固辞以疾无预荣问。
至今十九年中。
春秋九十有八。
见住慈润爽健如前。
四众怀蒲柳之慕犹执卷咨谋。
乃力倦而告曰。
吾学功多矣。
每有经律。
虽听二三十遍文旨乃镜。
犹恨少功。
欲兼异部。
未遑多涉耳。
今之后学则不同之。
薄知文句宗致眇然。
即预师范更无通观。
所以终夜长慨有耿于怀。
致有穷括教源莫知由序。
此法灭在人矣。
今暮年开道意在成器。
斯犹砥砺合其刃耳。
安能炉锤其朴耶。
所以引化席端直陈纲要。
而奉禁守道抑在天然。
挫拉形心逾衰逾笃。
衣服率然趣便盖体。
襆悬壁上尺绢不居。
所得外利即回讲众。
补绽衣服不劳人助。
见着麻鞋经今三十馀年。
虽有断坏缀而蹈涉。
暂有泥雨徒跣而行。
有问其故。
答云。
泥软易履。
不损信施耳。
又寒不加火热不依凉。
瓶水若冻裹之草束。
受具已来𭽽无他洗。
入夏已去不啖菜蔬。
旋绕往还执帚先扫。
存护物命宁有过之。
凡斯众行前后一揆。
余以亲展徽音。
奉兹景行。
犹恨标其大抵。
事略文繁以为轻约耳。
弟子昙元。
高洁僧也。
经论及律并曾披导。
偏重清行不妄衣食。
寺虽结净犹怀尘点。
常乞食自资。
今托静林虑宝山
志道辞世。
门人灵范。
学通休涉慧悟少之。
敕召弘福。
时扬摄论。
今居宗树业。
振名京邑
又休以年学高远。
今上重之。
因事辽左亲幸其室。
叙故陈道弥会帝心。
故又续其绩。
傅奕隋末唐初 555 — 6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5—639 【介绍】: 隋唐时相州邺人
隋文帝开皇中,以仪曹汉王谅
唐高祖即位,拜太史令
所奏天文密状,屡会上旨,置参旗、井钺等十二军之号,亦所定。
武德三年,进《漏刻新法》,行于时。
七年,上疏请除释教,又上十二论,言益痛切。
生平遇患,未尝请医服药,虽究阴阳数术之书,而并未之信。
注《老子》,并撰《音义》,又集、晋以来驳佛教者为《高识传》。
相州邺人
隋开皇中仪曹汉王谅
高祖践位。
召拜太史丞
太史令
贞观十三年卒。
年八十五。
释慧方隋末唐初 555 — 647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八 證悟科(二)
姓赵氏
冀州信都来强人。
九岁投苏门山淋落泉寺出家。
终日端居静虑。
众莫测其际。
或教以九次十想者。
随闻有所證入。
屡涉炎凉。
弗稍变。
隋文御宇。
乃建寺京师
为献后追荐冥福。
被诏入住。
礼供秾缛。
然山林之思。
未尝少去怀抱。
大业六年
还旧隐。
请道之侣云集。
炀帝之季。
天下扰攘。
又徙居汲之隆善寺。
唐兴。
因复归苏门
脩治栋宇。
益进所业。
偶与交朋。
立谈玄赜于廊庑之下。
沙弥从旁窃听。
忽空中作声。
若叱诟之者。
遽惊走至暴卒。
经宿然后苏。
乃示寂。
贞观二十一年之冬孟也。
寿九十三。
葬之州北十里圆冈之阳。
则是月之十七日也。
释道昂隋末唐初 560 — 634
释道昂
未详其氏。
魏郡人
履信标宗风神清彻。
独怀异操高尚世表。
慧解夙成殆非开悟。
初投于灵裕法师而出家焉。
神识刚简气岸云霄。
审量观能授其明训。
饮沐清化爱敬亲承。
岁积炎凉斋踪上伍。
常于寒陵山寺。
陶融初教纲领玄宗。
日照高山此焉收属。
讲华严地论。
稽洽博诣才辩天垂。
扣问连环思彻恒理。
而混斯声迹撝谦藏用。
幽赞之功谅拟前杰。
化物馀景志结西方。
常愿生安养
履接成务故道扇漳河
咸蒙惠泽。
后自知命极预告有缘。
至八月初当来取别。
时未测其言也。
期月既临。
一无所患。
问斋时至未。
景次昆吾
即升高座。
身含奇相炉发异香。
援引四众受菩萨戒。
词理切要听者寒心。
于时七众围绕餐承遗味。
举目高视。
及见天众缤纷弦管繁会。
中有清音远亮。
告于众曰。
兜率陀天乐音下迎。
曰。
天道乃生死根本。
由来非愿。
常祈心净土。
如何此诚不从遂耶。
言讫便睹。
天乐上腾须臾远灭。
便见西方香花伎乐充塞如团云飞涌而来。
旋环顶上举众皆见。
曰。
大众好住。
今西方灵相来迎。
事须愿往。
言讫但见香炉坠手。
便于高座端坐而终。
卒于报应寺中。
春秋六十有九。
贞观七年八月也。
道俗崩恸观者如山。
接捧将殡捡。
足下有普光堂等文字生焉。
自非道会灵章行符邻圣者。
何能现斯嘉应哉。
于斯时也遐迩嗟咏气结成阴。
坐既加趺掌文仰现。
预睹相迹悲庆相临。
还送寒陵之山。
凿窟处之。
经春不朽。
俨然如初。
道素之声被于东夏
慈润温柔德光攸属。
尝养犬一头两耳患聋。
每将自逐减食而施。
终后便失所在。
又登讲之夜。
时属阴暗素无灯烛。
举掌高示。
便发异光朗照堂宇。
大众睹瑞怪所从来。
曰。
手中恒有耳。
何可怪耶。
其栖业隆深幽明感应。
诚不可度也。
故是道胜高世之人矣。
相州有灵智沙门
裕公弟子也机务亮敏著名当世。
常为裕之都讲。
辩唱明衷允惬望情。
加以明解经论。
每升元席。
文义弘远妙思霜霏难问锐指擅步漳邺。
故使四海望尘俱敦声教。
后便忽觉智涯难极法行须依徒设舟航终须舣棹。
即屏绝章疏更修定业。
步晷守心怀虚成务。
乞食头陀用清灵爽。
垂行物范光德生焉。
贞观八年终于邺下
春秋七十有五。
后诸学行俭约。
附其尘者众焉。
僧智首隋末唐初 567 — 63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7—635 【介绍】: 唐僧。
祖籍安定,后徙漳滨。
俗姓皇甫
幼年出家于相州云门寺,二十二岁受具足戒。
隋文帝时,于长安大禅定道场讲律。
唐贞观八年,为太穆皇后弘福寺长安智首上座
有《五部区分钞》、《四分律疏》。
僧法砺隋末唐初 569 — 63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三 义解科(三)
其先赵之李氏也。
后以宦游。
遂家相。
则相产也。
其牙齿自始生。
至老死皆坚。
完无动摇脱落者。
年十五。
灵裕法师度为弟子。
受具后。
从静洪律师学四分。
又听集恒州渊公大义。
故能于开阐之际。
辞吐简诣。
攻难弥坚。
尤为识者所称赏。
晚复游揽江南
倦于讨击。
乃返邺中开导昆季。
隋历告终。
徒侣解散。
属有唐启祚临漳裴师远迎以说法。
久之。
化风大畅。
而升堂入室者。
相继时慧休法师方以义理之学。
获誉当世。
与友善。
乃因之以著本疏而该博斯称。
贞视九年十月
卒于邺之日光寺。
寿六十七。
平生讲律四十馀遍。
制四分钞十卷。
羯磨疏三卷。
舍忏仪轻重叙等。
门人道烁徇缘卫州
诚亦青蓝冰水云。
释法砺
俗姓李氏
赵人也。
因宦遂家于相焉。
生而牙齿全具。
迄于终老中无龀毁。
坚白逾常。
登年学位便欣大法。
初归灵裕法师
即度为弟子。
风素翔郁威容都雅。
言议博达欣尚玄奥。
受具已后敦慎戒科。
从静洪津师咨学四分。
指撝刑网有历年所。
振绩徽猷誉腾时类。
功业既著更师异轨。
又从恒州渊公。
听集大义乃周两载。
统略支叶穷讨根源。
当即簙引所闻开讲律要。
词吐简诣攻难弥坚。
故得邻几独绝尤称今古。
末又往江南游览十诵。
而盛专师授讨击未资。
还返邺中适缘开导。
属隋炀道销岳渎尘扰。
听徒拥戢咨逮无因。
唐运初基法门重辟。
临漳裴师远。
夙承清训预展法筵。
在县敷弘相续。
绵积累载开悟极多。
四方怀道霄兴命驾。
解契升堂行敦入室。
以初学旧习委访莫归。
若不流于文记是则通心无路。
乃开拓素业更委异闻。
旁讯经论为之本疏。
慧休法师道声远被见重世猷。
赞击神理文义相接。
故得符采相照律观高邈。
有功焉。
贞观九年十月
卒于故邺日光住寺。
春秋六十有七。
前后讲律四十馀遍。
制四分疏十卷。
羯磨疏三卷。
舍忏仪轻重叙等。
各施卷部见重于时。
卫州道烁。
律学所崇。
业驾于
为时所重矣。
释德美隋末唐初 575 — 637年12月26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
清河临清人。
年十六。
辞亲出家。
十九薙落。
谦谨恭敏。
专务实行。
虽经论备阅。
而尤善律部。
开皇之季。
驻锡京师
日以持戒礼忏为业。
又诵千佛名经十二卷于太白山中。
而每名则加拜焉。
太白九陇僧邕禅师者。
素以道行著。
称美因奉之。
以究心学。
后还京。
慧云寺
从静嘿禅师
静嘿盖道善禅师之神足。
持己节约。
四众钦重。
事静嘿馀十年。
凡其施设。
皆所经历而得其说。
静嘿灭度。
一以委之。
西循守不失。
故悲敬二田。
未尝间岁。
诸造福处。
悉有馈慧。
夏末兰盆。
亦随寺送物。
俗谓普盆钱。
大业之季。
夏集千僧。
行道七日
或谓曰。
时既炎热。
不可使众饥虚。
何不打饼供养。
曰面易致耳。
然而其馊败何。
或曰我能之。
但多置冷水盆则矣。
明日半衣起。
溲面二十斛。
二日料。
饔庖麇。
至杖打刀切。
汤锅亦已沸矣。
随切随投之汤中。
已煮熟。
则捞以投水中。
投之汤者有尽。
投之水者无穷。
黎明行饼。
莫不讶其坚韧也。
众以为至诚所感云。
武德初
诏住会昌寺。
乃于西院
造忏悔堂。
像设严盛。
栋宇宏丽。
时则浴井忽竭。
为祷祈。
泉涌如旧。
平生畜舍利不多。
而应验莫测。
随以宝函。
遇祷必给。
力行头陀。
终身徒跣。
以避虫蚁。
或学般舟而不坐。
或学止过而不言。
杂行纷纭。
殆难殚举。
且口诵弥陀之号。
心专净土之归。
贞观十一年。
十二月二十六日。
合掌称佛而逝。
寿六十三。
露尸于南山鸱鸣阜。
骸塔楩梓谷。
弟子树碑。
侍中于志宁文又沙门昙献者。
京邑人亦弘福业。
功格前贤。
身成令范。
众所推挹。
故光明宝阁。
冠绝寰中。
慈悲佛殿。
时所惊异。
本微迹显。
兹不广述。
双士洛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天水人
高祖武德初,任右武卫大将军
五年,任定州总管
又任相州总管杭州刺史
封吕国公
齐善行初唐 ? — 6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5后 【介绍】: 贝州清河人
隋末依窦建德
唐高祖武德四年,以、魏等州降唐,拜秦护军,历冀州总管
太宗贞观中,历广州夔州兰州越州都督
庞卿恽隋末唐初 594 — 62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4—628 【介绍】: 相州邺县人
隋末为左翼卫。
归唐,从平霍邑,以功授开府仪同三司
从平薛举,授大将军
复从讨王世充刘黑闼,以功授上柱国
高祖武德五年,授秦王府右车骑将军
七年,迁左内马军副总管
九年,以玄武门之变功,授左卫副率封安化郡公
太宗贞观元年,授左武候将军
源直心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相州临漳人
高宗初,为周王府长史
显庆末,为舍人,累转尚书左丞
龙朔二年,为司刑太常伯
后流岭南而死。
直心
相州临漳人
高宗时为周王府长史
太常伯
流死岭南
源光裕盛唐 ? — 72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相州临漳人
源乾曜从孙。
有令誉。
历官号清谨,抚诸弟友义。
初为中书舍人,与杨滔等同删著《开元新格》。
历官户部刑部侍郎尚书左丞
会选诸司长官刺史光裕郑州世称良吏
卒官。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25? 应作源光俗
其先居邺郡安阳(今河南安阳)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
光俗抚爱诸弟,以友义闻名,为官亦有令誉。
初为中书舍人,与杨滔刘令植等人同删定《开元新格》。
刑部户部侍郎
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尚书左丞任,后授太常卿
十三年玄宗自选诸司长官有声望者为诸州刺史,遂出为郑州刺史,寻卒。
事迹见新、旧《唐书·源乾曜》附、《元和姓纂》卷四、《资治通鉴》卷二一二。
全唐诗》存诗1首。
源光乘唐 670 — 746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0—746 【介绍】: 相州临漳人
中宗神龙中,以荫入仕,历陕州硖石同州白水二县丞,入为太常寺协律郎,累迁太子中允
坐累贬衢州长史,徙润州别驾
玄宗开元中,历任、庐二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司马汝二州刺史
天宝初,历绛郡冯翊太守
官至太子詹事
源乾曜盛唐 ? — 73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1 【介绍】: 相州临漳人
进士第
睿宗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寻出为梁州都督
玄宗开元初,以姜皎荐拜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
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旬日罢。
玄宗东幸,以京兆尹留守京师
治尚宽简,在京兆三年,政令如一。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迁侍中
玄宗东封,拜尚书左丞相,仍兼侍中
十七年,迁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
卒。
乾曜为相十年,未尝廷议可否,每事皆推让之。
性谨重,历官皆以清慎恪敏得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1 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
进士
中宗神龙中,为殿中侍御史
睿宗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出为梁州都督
玄宗开元初,召为少府少监,兼邠王府长史,迁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
无几,进尚书左丞
四年(716),拜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逾月罢相,改任京兆尹
八年,复为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进位侍中
后拜尚书左丞相,仍兼侍中
十七年,罢侍中,授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
卒赠幽州大都督
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朝野佥载》卷六。
乾曜为相10年,亦能以诗文应酬。
全唐诗》存诗4首,多为奉和应制之作。
乾曜
相州临漳人
进士
景云中累迁谏议大夫
出为梁州都督
开元四年黄门侍郎同紫微黄门平章事
八年银青光禄大夫
侍中
十七年太子少傅
封安阳郡公
十九年卒。
幽州大都督
卢从愿盛唐 ? — 73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 【介绍】: 相州临漳人字子龚
卢昶六世孙。
弱冠举明经
又应制举,拜右拾遗
累迁中书舍人
睿宗立,拜吏部侍郎
中宗之后,选司颇失纲纪,从愿精心条理,典选六年,大称平允。
玄宗开元初,因事降豫州刺史
为政严简,按察使奏课为天下第一。
入累迁工部尚书
宇文融,密奏从愿不廉,遂止不用。
二十年河北谷贵,敕从愿宣抚处置使,开仓以救饥馁。
回,乃以吏部尚书致仕。
卒年七十余,谥文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 字子龚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
弱冠举明经,补夏县
武后神功元年(697),中绝伦科,拜右拾遗
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进中书舍人
睿宗即位,迁吏部侍郎,精心典选,甚有美誉。
玄宗开元四年(716),下迁豫州刺史
次年,入为工部侍郎,迁尚书左丞
以参预删定《开元后格》,进中书侍郎
十一年,拜工部尚书,后转刑部尚书
二十年,以吏部尚书致仕。
二十五年卒,年七十余,赠益州大都督谥曰文
生平事迹见《旧唐书》、《新唐书》本传,《明皇杂录》卷下。
全唐诗》录存卢从愿诗2首。
从愿字子龚
相州临漳人
睿宗朝拜吏部侍郎
开元末吏部尚书致仕。
卢辅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相州临漳人
卢僎兄。
中宗时右补阙
默啜入寇,上疏请募人徙边,结诸蕃以图攻取,择边州刺史,搜乘积粟,谨烽燧以备边。
中宗善其言,然无施行者。
官终秘书少监
源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相州临漳人
源乾曜子。
玄宗开元十四年,为鸿胪少卿,坐事贬泽州刺史
开元末,为冀州刺史
又为徐州刺史
官至兵部郎中华州刺史
谥贞
卢僎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相州临漳人
玄宗开元时闻喜
后由褚无量荐为集贤院学士,与诸学士共理内府藏书。
曾历任祠部司勋员外郎襄阳汝州刺史等职,官至吏部员外郎
善诗能文,所作为时所称。
又著《卢公家范》一卷,不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郡望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人。
玄宗开元时闻喜县,后为褚无量荐为集贤院学士,与诸学士整理内府群书。
曾历任祠部司勋员外郎襄阳汝州刺史(一作长史)等职,终吏部员外郎
善诗能文,其诗已为同时人芮挺章收入《国秀集》。
生平见《新唐书》本传及《褚无量传》、《唐会要》卷六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
新唐书·艺文志三》著录其《卢公家范》1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14首(内《途中口号》一首又作郭向诗)。
源光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相州临漳人
源光乘弟。
玄宗时,累官殿中侍御史度支郎中
天宝五载,为鸿胪少卿,受命分道巡按
户部侍郎
官至京兆尹
公孙大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
教坊妓。
善舞剑器,技冠一时。
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曾于邺县屡观大娘西河剑器,自此草书大进。
杜甫曾于玄宗开元五年大娘舞剑器,后于代宗大历二年又观其弟子李十二娘舞剑器,作诗记之。